【题解】
卷三共七个韵部,从一先至七阳,为下平声的前七韵。一先韵共六十句,每句一典,共含六十个典故。二萧韵共二十四句,每句一典,共有二十四个典故。三肴韵共二十句,每句一典,一共涉及二十个典故。四豪韵共三十六句,每句一典,共为三十六个典故。五歌韵共二十六句,每句一典,共涉及二十六个典故。六麻韵共三十四句,每句一典,总共有三十四个典故。七阳韵共八十四句,每句一典,涉及八十四个典故。
本卷七韵共二百八十四个典故,除取材于二十四史,还有《淮南子》《风俗通》《拾遗记》等。内容上,有我们熟悉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贾岛推敲、韩愈焚膏等勤学典故,也有豫让吞炭、孙叔敖埋蛇、季札挂剑、吴隐之饮贪泉等美德典故,更有栾巴救火、《诗》穷五际等天象方术之典,既颂扬了忠贞、仁厚、侠义、诚信、节操等传统美德,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先
飞凫叶令①,驾鹤缑仙②。刘晨采药③,周颐观莲④。
【注释】
①飞凫(f)叶令:凫,水鸟,即野鸭。叶令,叶县(县名。今河南叶县)县令,这里指王乔,东汉官员。据《后汉书方术列传上》,汉明帝时,王乔任叶县县令,每月的初一、十五都到京城朝见皇帝。汉明帝对他常从叶县到洛阳来感到很奇怪(按,两地相距一百六十多公里,如果只凭步行,往返要花十天左右的时间),且又不见他出行的车马,就暗中让太史访查。太史奏报,王乔将要到来之前,常有两只野鸭从东南方(按,叶县在洛阳东南)飞来。于是等到野鸭将至,举网捕捉,却只捉到一只鞋子。汉明帝让尚方(汉代主管制造各种宫廷用品的官署)查看,发现是永平四年赐给尚书官属(指尚书台各级官员)的。有人说,王乔就是古代的仙人王子乔。
②驾鹤缑(gōu)仙:缑仙,指王子乔,古代仙人。缑,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据《列仙传》,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名晋,好以吹笙模拟凤凰的叫声,在伊水与洛水之滨游玩时,被道士浮丘公接引,带着他到嵩高山(即嵩山)上去了。过了三十年,有人到山上去寻找他,王子乔出现,对一个名叫桓良的人说: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到了那一天,王子乔果然乘着白鹤停留在山顶,但是只能远望,不能接触,举手向家人致意,过了好几天才离去。家人为他在缑氏山下和嵩高山顶立祠。按,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至少有三位成仙的王乔:一即此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一为上文所记之叶令王乔,还有一位是《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的柏人令蜀人王乔。王乔之名最早见于屈原《远游》,谓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则王乔故事可能最早起源于吴楚,后来才传至北方。
③刘晨采药:刘晨,东汉人。据《太平御览地部六天台山》引《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和阮肇到天台山采榖皮(中药材,即榖树的树皮),迷路十余日,食物都吃完了,几乎饿死,遥望山上有结果的桃树,遂攀藤而上,取食数枚,得以充饥。又下山持杯取水,在山溪中发现水流中有鲜芜菁叶,又有内盛胡麻饭的杯子流过,想来离人家不远,于是翻过山,见一大溪,溪边有两个美貌女子,见二人来,称之为刘、阮二郎,如同旧识,相见欣喜。女子把二人带回家,设下酒食,与他们成亲,又有其他女子携桃来贺。刘、阮二人既喜且惧,同居半年,坚辞二女还乡。回到家乡后,却发现亲人都已去世,房屋不同旧貌,觅人询问,遇见七世孙,说传闻前代有祖先入山迷路,没有回来。按,此条又见《太平御览果部四桃》引《幽明录》,《太平广记女仙六》有《天台二女》一篇,情节亦同,然云出《神仙记》,又明钞本《太平广记》同条作出《搜神记》,或皆系《幽明录》之误。又,《法苑珠林潜遁篇第二十三感应缘》引《幽明录》此条,末云: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则暗示刘、阮亦仙去。
④周颐观莲:周颐,即周敦颐(1017-1073),北宋学者,儒家理学学派的先驱。后世将他与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并称,谓之周、程、张、朱。周敦颐有《爱莲说》,说自己与世人不同,唯独喜爱莲花,称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盖以莲花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君子,又以之自喻。按,据《宋史道学传》,黄庭坚评价周敦颐,称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脱,如光风霁月。又称赞他不务求名,锐意践行志向,做官不为自身营利,意在获取民心,个人生活简朴,却能施恩于孤寡,行事不迎合当世,而欲与古代贤人为友。据此,则周敦颐诚如其夫子自道,是一位可以莲花为喻的君子。
【译文】
王乔做叶县县令,每月初一、十五都从叶县到京城洛阳朝见汉明帝,汉明帝奇怪他用了什么出行工具,派人暗中伺察,发现有双凫相助,捉到一只后发现是汉明帝赐给尚书官属的鞋子;王子乔被仙人浮丘公引入嵩山,三十年后传语家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顶相见,至日,王子乔骑着白鹤出现在缑氏山的山巅,可望不可即。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女,与之结合,留居半年后出山还家,亲人皆已去世,家乡也大变模样,寻人访问,已过七世;周敦颐作《爱莲说》,抒发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实则以莲为喻,表示自己的人生准则是中通外直香远益清,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阳公麾日①,武乙射天②。唐宗三鉴③,刘宠一钱④。
【注释】
①阳公麾(huī)日:阳公,即鲁阳公,战国时楚国县公,楚平王之孙。《国语》称鲁阳文子,文是他的谥号。鲁阳,古县名。今河南鲁山。麾,挥动。据《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国交战,战事正紧,太阳快要落山了。鲁阳公举起手中的戈向着太阳挥舞,太阳为他所惊,在天上倒退了三舍之地(九十里)。后人遂以鲁阳戈比喻有回天之力的人或其行为。
②武乙射天:武乙,商朝国王。庚丁之子。据说为政无道,行为非常暴虐。据《史记殷本纪》,武乙成为君主后,做了一个人像,称之为天神,让人代表天神与自己赌博。替天神赌博的人输给武乙,武乙就以此为由,惩罚羞辱天神。又用一个皮袋子盛上血,用箭去射,称为射天。后来武乙到渭水与黄河之间去打猎,遇到强烈的雷电天气,遭雷击而死。按,《史记》是将武乙作为无道的暴君来记载的,但其事迹或许反映了商朝末期王权与神权之间的激烈博弈。又,商代君主继承,有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两种办法,且兄终弟及的案例极多,武乙的父亲庚丁也是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上位的,但从武乙开始,君位的传承稳定保持在父子之间,这或许也说明经过武乙的统治,王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③唐宗三鉴: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鉴,镜子。据《新唐书魏徵传》,魏徵去世,太宗非常悲痛,在上朝的时候感叹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按,《贞观政要论任贤》《隋唐嘉话》《旧唐书魏徵传》均载此事,但鉴作镜。魏徵是唐太宗时的宰相,以敢于进谏著称,《龙文鞭影》亦多次采录其事迹,见前太宗怀鹞及后魏徵妩媚条。
④刘宠一钱:刘宠,东汉官员。据《后汉书循吏列传》,刘宠迁为会稽太守,会稽郡多山,山中的百姓淳朴,有的人到老也没去过城里,颇为猾吏所侵扰。刘宠去除烦苛的法令,监察官吏的不法行为。到离任时,有几位老人从山中出来送行,每人奉上一百钱。刘宠慰劳他们,说:父老何自苦?老人说: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刘宠答道: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于是从他们每人的钱中各选一枚大钱收下,以示重视父老的心意。
【译文】
鲁阳公与韩国交战,天色将晚,持戈一挥,太阳为之倒退九十里;武乙为政无道,曾以皮袋盛血,再用箭射,称为射天,据说他后来去河渭之间射猎,被雷击而死。唐太宗将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并列,认为魏徵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刘宠做会稽太守,政事简易,离任时本地老人各带百钱来送行,刘宠从每人的送行钱中各选出一枚收下,表示领情。
叔武守国①,李牧备边②。少翁致鬼③,栾大求仙④。
【注释】
①叔武守国:叔武,春秋时卫国公子。卫文公之子,卫成公之弟,卒谥夷,故又称夷叔。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将伐曹,借道于卫,卫不许,晋遂先伐卫。卫成公请盟,晋文公不答应,卫成公又想向楚国求助,国人不满,将卫成公赶出国都,卫成公逃到襄牛(卫邑名。一说宋邑,在今河南睢县)。城濮之战后,卫成公逃到陈国,让大夫元咺辅佐叔武暂摄君位,参加晋文公主导的践土之盟。事后,有人对卫成公说:元咺要拥立叔武。卫成公就杀了元咺之子元角,但元咺仍坚持奉行之前的君命,奉叔武入国居守。其后,晋文公由于叔武参加了会盟,表示恭顺,遂许卫成公复位。卫成公与国人达成盟约,表示互不追究前事,并约期归国,但很快背约,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提前进入国都,公子颛犬与华仲为其前驱,射杀毫无防备的叔武,元咺奔晋。卫成公归国后,枕在叔武的遗体上哭泣,处死凶手公子颛犬,以安抚居守一派。
②李牧备边:李牧(?-前229),战国时赵国名将。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李牧在赵国为边将,每天杀数头牛犒劳士卒,让将士习练骑射,严备烽火,又向北方派遣了许多间谍。李牧与将士定约: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于是每当匈奴入侵,烽火都很快发出信号,边军退入堡垒,不敢交战。如是数年,边境的人口牲畜都没有损失,但无论匈奴还是赵国边军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多次警告李牧,如果李牧一如既往,赵王就将李牧撤职。然而新上任的将领与匈奴交战,多次战败,损失惨重,边民不能种地放牧,赵王被迫又起用李牧。到任后,李牧仍用旧办法处之。这样过了几年,匈奴不能从掠夺中获得好处,而且都认为李牧怯懦;将士日得赏赐,而得不到效用的机会,都愿与匈奴一战。于是李牧精选士卒车骑,纵民畜牧,引诱匈奴单于大举入塞掠夺,设下奇阵,破斩匈奴十余万骑,东胡、林胡、襜褴(chān ln)等胡族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沉重打击,匈奴单于逃走。其后十几年,匈奴都不敢再接近赵国的边城。
③少翁致鬼:少翁,西汉方士。据《史记封禅书》,齐地的方士少翁以驱役鬼神的方术见汉武帝。汉武帝非常想念去世的王夫人,少翁以方术在夜间作法召唤王夫人与灶鬼,汉武帝在帷幕中亲眼见到,于是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对待宾客而非臣下的礼节对待他。少翁对汉武帝说,如要招致神灵,先要做到宫室衣服与神灵相类,于是汉武帝造画有云气的车子,又造甘泉宫,在宫中台室画天地鬼神像,放置祭具以致神。过了一年多,天神仍未出现,少翁的方术效验渐微,于是在帛上写下奇言怪语喂给牛吃,佯称牛腹中有奇物,杀牛见书。汉武帝素识少翁笔迹,询问之下,果然是伪造的,遂诛少翁,而隐匿其事。
④栾(lun)大求仙:栾大,西汉方士。据《史记封禅书》,栾大与少翁同师,他通过乐成侯丁义求见汉武帝,言说方术。栾大身材高大,貌美,说话颇有技巧,且敢为大言,表现得像是真有其事一样。他对汉武帝说: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臣为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按,指胶东康王刘寄,栾大本是胶东王宫人)诸侯耳,不足与方。臣数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指少翁),则方士皆奄口,恶敢言方哉?汉武帝当时正担心黄河决口与黄金不能炼成,听了栾大之说,就拜他为五利将军,将女儿卫长公主(卫皇后长女,故名)嫁给他,宠赐相继。后汉武帝让栾大东行入海去寻求其师,栾大不敢入海,只在泰山举行祠祀,妄言见到老师,而汉武帝使人随行案验,并无所见。此时栾大的方术也已用尽,多不灵验,于是汉武帝遂诛杀栾大。
【译文】
叔武奉兄长卫成公之命居守国内,有人向成公进谗,说叔武将被拥立,成公将复位前,突然袭击国都,将叔武杀害;李牧为赵将,专务守备国境,厚待士卒,使匈奴入侵掠夺无所得,后选准时机,大破匈奴,使敌人十几年不敢窥视边境。少翁以役鬼之术,召来汉武帝宠妃之魂,为汉武帝所亲信,但后来骗术败露,遂被诛杀;栾大自称曾入海见到神仙,汉武帝让他再到海中去求仙,栾大不敢去,只在泰山举行祠祀,又无所得,为汉武帝所杀。
彧臣曹操①,猛相苻坚②。汉家三杰③,晋室七贤④。
【注释】
①彧(y)臣曹操:彧,即荀彧(163-212),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东汉末将乱未乱时,荀彧看出家乡颍川郡地处交通要道,未来将有战事,率宗族前往冀州避难,冀州牧袁绍待之以上宾之礼。但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事,遂转投曹操。曹操以荀彧为司马(汉晋时期将军幕府的主要幕僚,主管本府军事),参与谋划大计。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任命荀彧为尚书令,主持朝廷的日常行政事务,在曹操出征时充任留守。由于荀彧对曹操统一北方贡献极大,曹操曾在给汉献帝的上表中称赞:天下之定,彧之功也。但荀彧晚年与曹操在进位称魏王的问题上产生矛盾,最终忧虑成疾而死(一说服毒自尽)。
②猛相苻坚:猛,即王猛(325-375),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苻坚的主要谋臣与辅弼。苻坚(338-385),前秦君主,在其统治期间,一度统一了北方,文治武功均称盛于一时。苻坚能任用各族人才,倾心于先进的汉文化,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但晚年伐晋大败,也直接导致了前秦统治的土崩瓦解。据《晋书苻坚载记下附王猛传》,王猛出身寒微,苻坚派吕婆楼招他来见,第一次见面,就像见到旧交一样,谈到兴废大事,极其契合,感觉就像刘备遇到诸葛亮一样。苻坚为君之后,以王猛为中书侍郎,一年之内五次晋升官职,权倾内外。王猛为苻坚内理国政,外灭前燕,史称其执政公平,能提拔有才之士,外修军备,内兴儒学,劝课农桑,崇尚德教,使前秦统治区域内出现了一片升平景象。
③汉家三杰:三杰,指张良、萧何、韩信。据《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五年(前202)五月,刚刚攻灭项羽的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大宴功臣。在宴席上,高祖询问与宴功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由此,后人将张良、萧何、韩信合称为三杰。
④晋室七贤:七贤,即竹林七贤,指魏晋之交的七位玄学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均以放达为高,开启元康名士任诞之风。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世说新语任诞》略同),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交情很好,同游于竹林,号称七贤。按,东晋中期文学家袁宏有《竹林名士传》,比他年代略晚的戴逵有《竹林七贤论》,《魏氏春秋》的作者孙盛与袁宏则是同时代人,可知东晋人已艳称(羡慕并赞美)其事。传统说法认为,竹林应在嵇康隐居的山阳县附近,是七贤交游的集中地。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竹林本无其地,是受当时译入国内的佛经影响,以释迦牟尼说法的竹林精舍冠于七贤头上,而七贤名号之起,则是由《论语宪问》作者七人之说而来,其说虽未必确凿,眼光实有过人之处。当代学者王晓毅作《竹林七贤考》,论证山阳实有竹林,七贤确可能齐聚于山阳,也可备一说。又,七贤虽大多入晋,但其活跃的时期实在魏末,以此言之,不当谓之晋室七贤。
【译文】
荀彧投靠曹操,为其谋划大计,为曹操平定北方、控制朝政立下汗马功劳;王猛辅佐苻坚,助其消灭北方各割据政权,使前秦政权臻于极盛。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后,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任用了张良、萧何、韩信三位人杰;魏晋之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同游于竹林,任诞放达,时号七贤。
居易识字①,童乌预《玄》②。黄琬对日③,秦宓论天④。
【注释】
①居易识字:居易,即白居易。据白居易《与元九(按,即元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排行第九)书》自叙,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保姆抱着他在写了字的屏风下面玩,有指之无两字示之的,白居易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已经记住,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反复尝试问他,正在襁褓之中的白居易都不会认错。后来元稹为白居易作《白氏长庆集序》,就据白居易的自述说:乐天始未言,试指之无字,能不误。然李商隐《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却说,白居易出生七个月就能自己展开书卷,保姆把之无两字指给他看,能够记认,百试不差。《新唐书白居易传》用其说。可见,在中晚唐时期,就白居易七月能识之无一事,已有不同的说法。
②童乌预《玄》:童乌,扬雄之子的小名。预,通与,参与。《玄》,指扬雄所作的《太玄》。《太玄》是扬雄仿照《易经》撰写的一部著作,这部书以━、和┅三种符号作四次重叠,形成一个复合符号,谓之首。每首又作九赞,全书共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赞,以拟《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太玄》既是卜筮之书,又蕴含了扬雄对宇宙、历法、数理的认识,自班固作《汉书扬雄传》,已说观之者难知,学之者难成,后世能治此学的也很少。据《法言问神》,扬雄说: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据此,其子童乌九岁时即能为《太玄》的撰著提出意见,则在数学和哲理方面都有了较深的造诣。然而扬雄称童乌育而不苗(没有成长起来),大概少年时即夭折了。按,扬雄说育而不苗,是仿效《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而作,《法言》系仿照《论语》而作,故在句法、用词上也对《论语》多所模拟。
③黄琬(wǎn)对日:黄琬(141-192),东汉大臣,司徒黄琼之孙。幼年即以聪慧善辩闻名,后亦官至司徒、太尉,与王允同谋诛杀董卓,后为董卓部将所害。据《后汉书黄琼传附黄琬传》,汉桓帝建和元年(147)正月初一,发生日食,京师洛阳没有看到,黄琼时任魏郡(两汉郡名。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太守,向朝廷奏报日食。摄政的梁太后要求黄琼报告日食的程度,黄琼想要回答,却找不出恰当的比喻,黄琬当时才七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黄琼大惊,就照这个说法上报了,从此觉得黄琬不一般,对他甚为喜爱。
④秦宓(m)论天:秦宓(?-226),三国时蜀汉官员、学者。据《三国志蜀书秦宓传》,孙吴官员张温出使蜀汉,诸葛亮率百官设宴款待,众人皆已到场,秦宓未到,诸葛亮派人前去催促。张温问诸葛亮秦宓是什么人,诸葛亮回答:益州学士也。秦宓到来后,张温故意问他:君学乎?秦宓回答:五尺童子皆学,何必小人?于是张温又问:天有头乎?秦宓回答:有之。张温问:在何方也?秦宓说: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张温追问:天有耳乎?秦宓回答: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张温又问:天有足乎?秦宓说: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张温再问:天有姓乎?秦宓回答:有。张温问:何姓?秦宓答道:姓刘。张温问:何以知之?答道: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张温再问:日生于东乎?秦宓答道:虽生于东而没于西。在整个问答过程中,秦宓都不假思索,应声而答,张温因此对他非常敬佩。按,孙吴在东而蜀汉在西,故张温以天有头乎,在何方也为问,秦宓答以头在西方,张温复问以日生于东乎,而秦宓谓之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译文】
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认之无之类简单的字,旁人指着测试他,百试不爽;扬雄的儿子童乌九岁时,就能对扬雄所作的《太玄》提出意见。当祖父黄琼将奏报日食程度而难称其辞的时候,黄琬提议用新月作比,黄琼甚奇其才;秦宓与张温以天为题问答,张温连问五个非常刁钻的问题,秦宓都应声作答,张温深为敬服。
元龙湖海①,司马山川②。操诛吕布③,膑杀庞涓④。
【注释】
①元龙湖海:元龙,即陈登,字元龙,东汉末官员。始随刘备、吕布,后奉命通使于曹操,对曹操说吕布勇而无计,宜早图之,被曹操拜为广陵太守。湖海,即湖海之士,指气宇豪放的人。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附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同在荆州牧刘表座上,刘表与刘备品评天下人物,许汜评论陈登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问刘表:许君论是非?刘表说: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刘备又问许汜:君言豪,宁有事邪?许汜说: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反驳道: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刘表闻言大笑。按,据《三国志魏书陈矫传》,陈矫曾婉转地批评陈登骄而自矜,陈登回答道: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陈登声言所敬的,都是当时第一等杰出之士,其他人都被归入余子琐琐的范畴,可见其人的确性情高傲,少所许可。
②司马山川:司马,即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史记》的作者。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十岁学诵古文,二十岁时南游江、淮,登上会稽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亲探禹穴(在会稽山,相传为大禹所葬之地;一说为大禹得玄夷苍水使者藏书之地),又得见九疑山(山名。今名九嶷山,在湖南宁远,相传为帝舜所葬之处;一说即帝舜去世之地苍梧),乘船航行于沅水(今称沅江,发源于贵州都匀,入洞庭湖)、湘水(今称湘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入洞庭湖,为湖南省内最大河流)之上,再北渡汶水(今名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沂源,经东平湖入黄河)、泗水(古代淮水支流,发源于山东泗水,在江苏淮安入淮河,是连接江淮地区的重要水道,现河道江苏段已经湮没,山东段改于济宁入微山湖),在齐、鲁的都邑讲求学业,观孔子之遗风,在邹(古县名。今山东邹城)、峄(山名。在山东邹城)之地行乡射之礼(古代乡大夫或乡老与乡人习射之礼),在鄱(古县名。即蕃县,在今山东滕州西北)、薛(古县名。在今山东滕州南)、彭城(今江苏徐州)遭遇困厄,最终经由梁、楚之地(按,指西汉时期梁、楚两诸侯国的封地,约相当于今河南东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地区),回到帝都长安。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自己亲眼所见的各地风土人情、历史遗迹,主要信息来源就是此次行踪覆盖大半个汉朝疆域的游历。
③操诛吕布:操,即曹操。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东汉之末,吕布夺取徐州,自称徐州刺史,时联袁术,时结曹操,叛附无常。建安三年(198),吕布又结连袁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县,曹操遣夏侯惇救刘备,没有获胜,遂亲自率军讨伐吕布,围之于下邳。曹操挖掘壕沟,围城三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献城投降,吕布与麾下亲兵登白门楼据守,局势越发不利,乃下城投降。曹军将吕布捆绑起来,吕布说:缚太急,小缓之。曹操答道:缚虎不得不急也。吕布乞降,说:明公(汉代人对有名位者的尊称,这里指曹操)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曹操有些疑虑,刘备进言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按,即丁原,东汉末以并州刺史为骑都尉,屯兵河内,拔吕布为主簿,后应诏统兵入京,拜执金吾。董卓入京后,欲吞并丁原所部,以吕布为丁原所信,遂引诱吕布杀害丁原)及董太师(按,即董卓,东汉末以并州牧受诏入京,拜太尉、相国,专执朝政,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后进位太师,与吕布誓为父子,但最终为吕布所杀)乎?曹操点头,下令将吕布缢死,枭首于许(汉县名。今河南许昌,曹操控制汉献帝后迁都于许)。
④膑杀庞涓:膑,即孙膑,战国时军事家。庞涓,战国时魏国将领。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与庞涓同学兵法,庞涓投奔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暗中派人召孙膑到魏国来,捏造罪名,使之受刑,断其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使他沦为刑徒。后来齐国使者来魏国,孙膑以刑徒身份暗中去见使者,与其交谈,齐使奇其才能,以车载他入齐,遂为田忌和齐威王所重用。后庞涓伐赵,齐国以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救赵,孙膑献计直取魏都大梁,庞涓被迫解围回援,齐军在桂陵(古地名。今河南长垣西北)大破魏军。十三年后,魏国又与赵国出兵攻韩(按,《史记魏世家》作伐赵,《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作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齐发兵救韩,仍以孙膑为军师,孙膑以减灶之法,诱庞涓到马陵(今山东莘县,一说河北大名),设了埋伏大败魏军,逼迫庞涓自刎。
【译文】
陈登对来访的名士许汜表示轻蔑,被许汜批评为湖海之士,豪气未除;司马迁青年时期出门远游,足迹遍及大半汉朝疆域,亲自行历山川,为撰写《史记》积累了大量材料。曹操擒获吕布,吕布乞降,但曹操听了刘备的建议,认为吕布不能忠心事主,遂将其处死;孙膑被魏将庞涓谋害,后入齐为军师,两度打败魏军,并最终在马陵迫使庞涓自杀。
羽救钜鹿①,准策澶渊②。应融丸药③,阎敞还钱④。
【注释】
①羽救钜鹿:羽,即项羽(前232-前202),楚将项燕之孙,秦时与叔父项梁避难于吴中,秦二世元年(前209),随项梁杀会稽郡守殷通起兵,投身反秦大潮之中,灭秦后以盟主身份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故后世又称之为霸王楚霸王。后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率领的联军击败,自刎于乌江。据《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兵败身死之后,秦将章邯率军渡河击赵,命王离围攻赵王歇于钜鹿(巨鹿,古代郡名。一名钜鹿,秦置,辖今河北东南部),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救赵。此时章邯已大破赵军,宋义到安阳(今河南安阳)后,停留四十六天,不再进军。项羽向宋义提议速渡漳水,进攻秦军,宋义拒绝,以先坐观秦赵决胜、再收渔人之利为辞。此后宋义又送儿子宋襄到齐国为相,为此举办大规模的宴会,而天寒大雨,士卒饥冻。项羽无法容忍宋义,于是趁早晨例行朝见主帅的机会,在帐中杀死他,获得军权,遣英布、蒲将军渡河救赵,与秦军交战,取得小胜。赵将陈馀再次求援,项羽遂率楚军主力渡河,下令破釜沉舟,烧毁营地,每人自带三天的食物,以此表示不战胜则死的决心。此后楚军九战九胜,消灭了秦将王离所部,解钜鹿之围。前来救赵的诸侯军队见楚军勇猛,无不震恐,遂公推项羽为诸侯上将军,成为反秦诸侯各军的最高统帅。
②准策澶渊:准,即寇准。澶渊,本为湖名。在今河南濮阳西,隋设立澶渊县,唐改称澶水县,为澶州(今河南濮阳)治所。宋代各州多有郡名、军号作为别称,如徐州的郡名是彭城郡、军号是武宁军,而澶州的郡名即为澶渊郡,故宋人也以澶渊代指澶州。据《涑水纪闻》(《宋史寇准传》略同),宋真宗景德初年(景德,真宗年号,自1004年至1007年行用。按,宋辽澶州之战发生在景德元年),契丹侵宋,当时大臣王钦若、陈尧叟建议迁都江宁或成都,宋真宗以之问宰相寇准,寇准佯装不知是王、陈的建议,反问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也。并分析道:以今日之势,銮舆回轸一步,则四方瓦解,万众云散,虏乘其势,楚、蜀可得至邪?宋真宗大悟,遂决意亲征,留宰相毕士安居守,寇准随行至澶州前线。在澶州时,寇准每天晚上与杨亿饮酒作乐,有时喧呼达旦,睡觉时一躺下就鼾声如雷,以此安定人心。后宋真宗遣曹利用与契丹议和,表示岁币额度只要在百万以下,均可应许。寇准唤来曹利用,对他说:虽有敕旨,汝往,所许毋得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勿来见准,准将斩汝。曹利用大惧,最终果以三十万缔结和约,此即著名的澶渊之盟。缔约回京后,寇准以定策大功,被拜为首相。按,《涑水纪闻》云:车驾还自澶渊,毕士安迎于半道,既入京师,士安罢相,寇准代为首相。然据《宋史宰辅表一》,景德元年七月,宰相李沆卒;同年八月,参知政事毕士安、三司使寇准一同拜相,毕士安为首相;景德二年(1005)十月,毕士安卒,寇准独相,《涑水纪闻》盖偶误。
③应融丸药:应融,东汉官员。据《风俗通义穷通》,中山(汉代封国名。治所在卢奴县,即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被征召入京,在途感染瘟疫。此时故友谢著恰任邺县(今河北临漳)县令,祝恬前去求助,谢著拒不接见。祝恬无奈只能扶病前行,到汲县(今河南卫辉)后,住在旅舍中六七天。当地人说:今君所苦沉结,困无医师,闻汲令好事(按,指愿意帮助人),欲往语之。祝恬答道:谢著,我旧友也,尚不相见视,汲令初不相知,语之何益?死生命也,医药曷为?县人见祝恬病情严重,径自禀报了县令应融。应融亲自到祝恬床前探望,并说:伯休(祝恬字)不世英才,当为国家干辅。人何有生相知者,默止客舍,不为人所知,邂逅不自贞哉?家上有尊老,下有弱小,愿相随俱入解传。祝恬辞让,应融不许,回到府署取来衣服和车子,为祝恬垫上厚褥,亲自驾车送他到住处,看护备至,甚至手为丸药,口尝粥。三四天后,祝恬病情加重,应融为他准备了寿衣、棺木等物,等到病情有所好转,对他说:吉凶不讳,忧怖交心,间粗作备具。两人都悲喜交加。在此期间,应融一直住在官署中。过了几十天,祝恬病状尽去,身体强健,应融请他到家中,与家人一起饮宴。祝恬到京后,先后任侍中尚书仆射令、豫章太守、大将军从事中郎等要职。应融累迁庐江太守,在任八年,母亲去世,请求守孝,丧期未满时,祝恬被拜为司隶校尉,推荐应融代替自己,此后应融历任五郡太守,名闻远近。
④阎敞还钱:阎敞,东汉人。据《太平御览资产十六钱下》注引《汝南先贤传》,平舆(县名。汉属汝南郡,今为河南驻马店辖县)人阎敞,曾做郡五官掾(汉代郡国大吏之一,为太守的重要下属),太守第五尝受召到京师前,把所积攒的俸禄一百三十万钱(按,《太平御览》引作三十万,然据后文当作一百三十万,《太平御览》盖因传刻致误)寄放在阎敞处,阎敞将钱埋在堂上。后来第五尝全家都病死了,只剩下九岁的孙子。第五尝去世前,对孙子说:吾有钱三十万,寄掾阎敞。第五尝的孙子成年后,就来到汝南,向阎敞求取遗财。阎敞见到旧主之孙,悲喜交集,取出钱来,全都还给了他。第五尝的孙子说:祖唯言三十万,今乃百三十万,诚不敢取。阎敞说:府君病困谬言耳,郎君无疑。
【译文】
项羽袭杀畏敌不进的主将宋义,率军救援赵国,击破秦将王离所部,解钜鹿之围;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并随宋真宗至澶州前线,缔约澶渊之盟。应融照顾素不相识的祝恬,迎他到府舍中居住,亲自看护,为他制作药丸,病势危急时还准备了丧葬用品,直到祝恬康复,才送他离开;阎敞曾受太守第五尝托付保管一百三十万俸钱,第五尝误告其孙为三十万,其孙成年后来取钱,阎敞毫无隐匿,全部归还。
范居让水①,吴饮贪泉②。薛逢羸马③,刘胜寒蝉④。
【注释】
①范居让水:范,即范柏年(?-479),南朝官员。让水,河名。即忍水河,在今陕西南郑,入濂水河。据《南史胡谐之传附范柏年传》,刘宋时,范柏年作为梁州刺史刘亮的使者,到京都禀报事务,朝见宋明帝时,谈到广州的贪泉,宋明帝问范柏年:卿州(指梁州)复有此水不?范柏年答道:梁州唯有文川(地名。今陕西城固有文川镇)、武乡(地名。今陕西汉中有武乡镇),廉泉(河名。即濂水河,在今陕西南郑)、让水。宋明帝又问:卿宅在何处?范柏年回答:臣所居廉、让之间。宋明帝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到南齐时,范柏年做到梁州刺史。按,贪泉说见下吴饮贪泉条。宋明帝言及广州贪泉,忽问梁州有无此泉,实际是由饮贪泉而性贪的逸闻引起,询问梁州风土人情,范柏年以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为答,意谓本州不但有廉让之风,且有文武之才,故宋明帝对其应对颇为赞赏。
②吴饮贪泉:吴,即吴隐之。贪泉,泉名。据《世说新语德行》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条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吴隐之有至性,加以廉洁,俸禄都用来资助亲族,甚至到了冬月无被可盖的地步。桓玄欲革岭南之弊,选用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州二十里有贪泉,世传喝了泉水的人都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信,特意到泉上酌水而饮,并作诗道:石门有贪泉,一歃重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又《晋书良吏传》说他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可见其清廉。按,晋宋时期,广州已是我国重要的外贸港口,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海商来华贸易皆由此港,而所处地域又远离统治中心,故当地官员得以肆意牟利,如《南齐书王琨传》所言: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桓玄所欲革正的岭南之弊,正是指官员贪污掠夺之风,所谓饮贪泉而无厌者,不过是当时广州官场腐败风气急剧蔓延、且无可抑制的一种托词而已。
③薛逢羸(lěi)马:薛逢,唐代诗人、官员。羸,瘦弱。据《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薛监(按,薛逢曾任秘书监,故时人以所居官职称为薛监)晚年仕途困厄,曾骑着一匹瘦马出行。当时正遇新进士聚集出游,随从的进士团(唐代进士及第后,依例在曲江集会游赏饮宴,长安游手之民自相纠集,形成组织,称进士团,为进士宴游服务,其主事者称团司)有数十人之多,见薛逢的导从(官吏出行,一般有一定数量的随从人员,居前者为导,随后者为从)很少,就对前导说:回避新郎君!薛逢听到后,不禁失笑,对随从说: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告诉他们不要小家子气!我这老太婆年轻时,也曾经胡乱化过妆呢。)按,薛逢曾中唐武宗会昌元年崔岘榜第三名进士,对于新进士来说,应属先辈,所以他这么说。
④刘胜寒蝉:刘胜,东汉官员。寒蝉,秋天的蝉。秋深天寒,蝉声断绝(实际是蝉已死亡),故古人以寒蝉比喻不开口说话。据《后汉书党锢列传》,杜密从北海相任上离职,回到故乡颍川,每次拜见郡守、县令,经常在用人方面向他们提出建议和请求;同郡人刘胜自蜀郡太守罢归,闭门自守,从不干预人事任用。颍川太守王昱不想让杜密干预,对他说:刘季陵(按,即刘胜,字季陵)清高士,公卿多举之者。杜密明白王昱的意思,就回答道: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今志义力行之贤而密达之,违道失节之士而密纠之,使明府赏刑得中,令问休扬(指美名传扬于外),不亦万分之一乎?王昱闻言惭服,之后对杜密更加亲厚。按,汉代郡守、县令有权任用本地人为吏,这也是大多数士人步入仕途的第一步。杜密是党人中所谓八俊之一,在当时的士林中有很高的声望,故能请托守令提拔自己看重的人,罢黜自己反对的人,而守令则既觉得难违其意,又以接受请托为苦,但最终还是不得不认同杜密的意见。
【译文】
范柏年见宋明帝,言及贪泉,宋明帝因问及梁州山川,范柏年说本乡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表示梁州本乡有文武廉让之风;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酌贪泉而饮,表示自己终不改清洁之志,在州任职,果然清廉如故。薛逢晚年仕途困厄,曾骑着瘦马遇到新进士出游,进士团呵斥他回避,薛逢笑说自己当年中进士时也是风光一时;杜密去职还乡,屡次干预郡县人事,太守王昱称赞闭门自守的同郡人刘胜为清高士,以讽劝杜密,杜密则反驳说刘胜自同寒蝉,此罪人也,王昱闻言表示惭愧。
捉刀曹操①,拂矢贾坚②。晦肯负国③,质愿亲贤④。
【注释】
①捉刀曹操:捉刀,即持刀、握刀。据《世说新语容止》,曹操将接见匈奴使者,觉得自己貌不惊人,不足以威慑远方使臣,于是让下属崔琰以自己的名义接见,自己则提着刀站在崔琰的坐床边,伪装成侍卫。接见结束后,曹操派人私下向使者探问:魏王何如?使者说:魏王雅望(按,雅望本指清高的名望,这里引申为举止、气度)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曹操听到回报后大惊,命人追杀使者。按,《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说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可见其相貌确实出众。而曹操于建安十八年(213)受封为魏公,二十一年(216)五月进号魏王,故对话中以爵号称之。但是,崔琰因获罪于曹操,在曹操进位魏王后不久,先被罚为刑徒,随即自杀,因此代曹操接见匈奴使者的可能性不大。又,由于有此逸闻,后世遂以捉刀为替人做事的代名词,现在主要用来指代笔作文。
②拂矢贾坚:拂矢,让箭从目标旁边擦过。贾坚,前燕武将。据《太平御览工艺部一射上》引《燕书》,贾坚字世固,能拉开三石多的强弓,前燕烈祖慕容儁听说他善射,于是亲自考察他,取来一头牛放在距贾坚百步的地方,问他:能中之乎?贾坚说:少壮之时,能令不中;今已年老,正可中之。太原王慕容恪闻言大笑。贾坚对着牛放箭,一箭贴着背飞过,一箭贴着肚子飞过,都紧贴皮肤、射落牛毛。慕容恪又问:复能中乎?贾坚说:所贵者以不中为奇,中之何难?于是一箭射中牛身。贾坚这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围观的人都佩服他的射术精妙。
③晦(hu)肯负国:晦,即徐晦(?-838),唐代官员。据《旧唐书徐晦传》,徐晦中进士、登直言极谏制科、授栎阳尉,都得到杨凭推荐。杨凭自京兆尹被贬为临贺尉(临贺,县名。今广西贺州),出发那一天,朋友没有敢前往送别的,唯独徐晦到蓝田(县名。今属陕西西安)为他饯行。权德舆与杨凭交厚,听说此事后,对徐晦说:今日送临贺(按,即杨凭,以官名为代称),诚为厚矣,无乃为累乎?徐晦说:晦自布衣受杨公之眷,方兹流播,争忍无言而别?如他日相公为奸邪所谮,失意于外,晦安得与相公轻别?权德舆赞赏徐晦的诚恳,在朝廷中大力称赞他。几天后,御史中丞李夷简奏请任命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他:生平不践公门,公何取信而见奖拔?李夷简说:闻君送杨临贺,不顾犯难,肯负国乎?徐晦由此知名。按,唐代御史为清要之职,新进士人要做御史,每需要人支持,故徐晦对素无交往的李夷简推荐他抱有疑虑。又,据《旧唐书杨凭传》,参劾杨凭,导致他被贬谪的,正是李夷简。
④质愿亲贤:质:即王质,宋代官员。据欧阳修《尚书度支郎中天章阁待制王公神道碑铭》,范仲淹以上疏言事被贬饶州,当时朝廷追查与其声气相求的所谓党人,形势颇为紧张。王质此时正在生病,得知后却抱病率子弟到开封东门外,设宴为范仲淹送别,并且流连数日。有大臣责备他说:长者亦为此乎!何苦自陷朋党?王质慢慢地回答道:范公天下贤者,顾某何感望之!然若得为党人,公之赐某厚矣。闻言之人莫不替王质感到害怕。按,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疏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掺杂私心,言辞激烈,吕夷简抨击范仲淹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因此获罪。侍御史韩渎迎合吕夷简,请书范仲淹朋党姓名,在朝堂张榜公布,与范仲淹相友善的余靖、尹洙、欧阳修等官员都被贬降,一时之间,政治气氛非常险恶。王质敢于为范仲淹送行,是很有胆识的。
【译文】
曹操自觉貌陋,让崔琰代为接见匈奴使者,自己捉刀侍立于坐床旁边,使者却说床头捉刀人是英雄;前燕慕容儁命贾坚射击百步外的牛,贾坚射出的箭分别从牛背和牛腹擦过,达到了附肤落毛的效果,射术精妙。徐晦不避嫌疑,到蓝田为被远贬的杨凭饯行,御史中丞李夷简奏荐徐晦为监察御史,认为他既然能为朋友不顾犯难,肯定也不会负国;范仲淹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饶州,王质扶病为他送行,有大臣责备他自陷朋党,王质反驳道:若得为党人,公之赐某厚矣。
罗友逢鬼①,潘谷称仙②。茂弘服③,子敬青毡④。
【注释】
①罗友逢鬼:罗友,东晋官员。据《世说新语任诞》襄阳罗友有大韵条刘孝标注引《晋阳秋》,罗友入桓温幕府后,曾以家贫为理由,请求外任郡县。桓温虽然因他有才学而尊重他,但认为他行为荒诞放肆,不是治民之才,所以虽许诺而不用。后来同僚有出任某郡太守的,桓温举办宴席饯行,罗友到场非常晚。桓温问他为何迟到,罗友说:民(罗友自称。时桓温为荆州刺史,襄阳是荆州属郡,故温于友为州将,友于温为州民)性饮道嗜味,昨奉教旨,乃是首旦出门,于中路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桓温虽笑他善于为自己找理由,但内心感到惭愧,后来就任命罗友做了襄阳太守。按,据《晋书习凿齿传》,罗友是习凿齿之舅,习凿齿本是桓温所亲信的幕僚,位在罗友与兄长罗崇之上,后来习凿齿得罪桓温,桓温即破格提拔罗崇、罗友相继为襄阳都督,而外放习凿齿为荥阳太守(荥阳郡本在今河南郑州一带,东晋无实土,侨置于襄阳周边,为襄阳都督所督),则罗友之得任太守尚有他由,不仅因桓温赞赏其善辩及内愧失信而已。
②潘谷称仙:潘谷,北宋制墨名家。据《春渚纪闻墨说》,宋哲宗元祐初,何薳随父亲在京城开封居住,潘谷也在都城卖墨,曾到何家去,背着装墨的小箱子,一笏墨只卖百钱,有人向他求墨,他随手从箱中取出断碎的残品送人,并不吝惜。后来据说潘谷醉饮郊外,经日不归,家人寻找,发现他坐在枯井之中死去,身体柔软,因此有人怀疑他尸解成仙了。苏轼曾写诗赠潘谷,诗中有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句子。潘谷墨仙之名,就是由此而来。按,据《春渚纪闻》漆烟对胶条说,造墨古法为用五两胶,至五代李廷珪才发明对胶法。两法相较,古法用胶少,能较好体现墨的漆烟色泽,但不耐湿,遇到梅雨之类天气就会出问题。何薳说潘谷制墨用胶不过五两之制,亦遇湿不败,则潘谷的制墨技术确有独到之处。
③茂弘(shū)服:茂弘,即王导。服,用制成的衣服。,古代一种织得很稀疏的布。据《晋书王导传》,晋成帝时,东晋经过几场大的战乱,国用匮乏,国库中只剩下几千匹布,却又卖不出去。为了提升布价,宰相王导与群臣每人用布做了一件单衣(魏晋时士大夫所穿的一种便服),时人就跟着购买布做衣服,布因此迅速涨价。王导命令国库主管官员把存布卖出去,每匹竟能卖到一两黄金的高价。按,王导为东晋名臣,先后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世,威望既隆,且为士林之望,所以他的举动可以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后来谢安手执蒲葵扇引领风尚,而京城的蒲葵扇价格因此而昂贵,也是同样的道理。
④子敬青毡:子敬,即王献之(344-386),东晋官员、书法家。王羲之之子。青毡,青色的毛毡,古人用为床褥或坐垫。据《北堂书钞服饰部三毡二十九》引《语林》(《晋书王献之传》略同),王献之在斋中静卧,有人入室盗窃,用幞囊装载,将房间中的东西一扫而空,王献之躺在床上不说话。贼人见他没有动静,胆子更大了,竟登上卧床,想要再找出些东西。这时,王献之才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放下)不?众贼这才知道王献之并未睡着,于是悉置物惊走。由于王献之称青毡为我家旧物,后世遂以青毡代指家业相传,有青毡事业青毡旧族之说。
【译文】
罗友向桓温请求出任郡守,桓温许诺而未实现,后桓温设宴为另一出任太守者送行,罗友故意迟到,诈言中途逢鬼,被揶揄不见人送汝作郡,桓温遂以罗友为襄阳太守;潘谷善制墨,死于枯井中,尸体柔软,与常人不同,苏轼曾赠其诗云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世人遂谓之墨仙。王导见国库困乏,仅有布,遂率群臣各制布单衣,时人纷纷效仿,布价昂,财政遂得以好转;王献之在斋中假寐,有人入室盗窃,献之静卧不动,直到贼人登床搜索,才说:青毡是我家旧物,可放下不?贼人为之惊走。
王奇雁字①,韩浦鸾笺②。安之画地③,德裕筹边④。
【注释】
①王奇雁字:王奇,北宋官员。雁字,大雁飞行时往往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称其队列为雁字。据《舆地纪胜赣州人物》,王奇是赣县人,在县里做一名小吏,县令在屏风上以雁为题,题诗一联:只只含芦背晓霜,尽随鸳鹭立寒塘。王奇看到,就续作一联:晚来渔棹惊飞去,书破遥天字一行。县令得知后,激励他求学。后来王奇到京师游历,宋真宗见他的诗中有雁飞不到歌楼上,秋色偏欺客路中的句子,遂召见,赐予进士科名。王奇又作诗道:不拜春官为座主,亲逢天子作门生。后来官至御史。按,春官,《周礼》将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六卿配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以春官配宗伯,武则天当政时,曾改六部为六官,礼部为春官,故后世亦以春官为礼部的代称。座主,唐代考中进士的考生称考官为座主,自谓门生,后世沿之。
②韩浦鸾笺(jiān):韩浦,北宋初文人、官员。鸾笺,有鸾凤花纹的笺纸。据杨文公《谈苑》,韩浦、韩洎兄弟是唐代宰相韩滉的后人,都擅长文学。韩浦精通声律,韩洎善作古文,因此看不起韩浦,曾对人说:吾兄为文,譬如绳枢草舍,聊庇风雨。予之为文,是造五凤楼手。韩浦生性滑稽,听说此事后,正好有人送给他四川产的笺纸,就题诗寄给弟弟,其诗云: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浑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按,杨文公《谈苑》《诗话总龟》等宋代文献记此事,引诗均作蛮笺,指画有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蛮)的笺纸,但明清笔记、类书如《在园杂志》《夜航船》等多引作鸾笺,盖因字形相近而误,《龙文鞭影》的编者袭其误而不觉。五凤楼,唐宋时期一类宫廷建筑的统称,以楼顶饰以凤凰雕塑得名,唐洛阳宫城正南门楼、五代前蜀成都西南门得贤楼、宋东京大内明德门楼均有此称。
③安之画地:安之,即严安之,唐代官员。据《太平广记名贤》引《开天传信记》,唐玄宗登上勤政楼,举行大规模的宴饮,并许百姓随意前来观看。现场有各种表演,来看的人很多,金吾卫士用棍棒乱打,也无法稳定秩序。唐玄宗对高力士说:吾以海内丰稔,四方无事,故盛为宴,欲与百姓同欢。不知下人喧乱如此。汝有何方止之?高力士答道:臣不能也。陛下试召严安之,处分打场。以臣所见,必有可观也。严安之到了现场以后,绕着广场走了一圈,用手板(又称笏,朝臣所执的一种板状礼器,以玉、象牙或竹木制成)在地上画出一条线来,向在场者宣示,说:逾此者死。于是终五日酺宴之期,百姓们都将这条线称作严公界,没有一人敢违犯的。按,据《旧唐书酷吏传下》,严安之于开元十八年(730)任河南县丞(河南,唐朝县名。在今河南洛阳),性毒虐,杖人唯恐不死,故百姓畏之如虎。
④德裕筹边:德裕,即李德裕(787-850),唐代大臣。筹边,筹划边防。据《新唐书李德裕传》,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前一年南诏侵蜀,西川节度使杜元颖为之所拜,继任节度使郭钊患病不能理事,蜀地民不聊生。李德裕到任后,补葺残破,振奋人心,施政皆有条理。在蜀建筹边楼,将川南山川险要与南诏相接之处都画在楼的左墙上,川西与吐蕃相连之处都画在楼的右墙上,其部落众寡、运路远近,咸具于图,并召熟悉边情的僚佐官属一同指画商订,由此对南诏、吐蕃的情况了若指掌。此后李德裕又重整蜀中军备,汰弱留强,组建新军,修筑城塞,以控扼边疆要地。经过李德裕的整治,南诏、吐蕃对西川渐生畏惧,南诏表示愿意归还之前掳掠的百姓,吐蕃的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守将遣使求降。按,筹边楼在成都府治西,李德裕始建,宋、明两度重修,后圮毁,详见《大清一统志成都府古迹》。同书杂谷厅条下亦云厅治西城上有筹边楼,相传李德裕于楼上筹划边事,因此得名,雍正年间重修。然杂谷厅即唐维州,李德裕镇剑南时,维州尚属吐蕃,自不能于其地登楼筹边,盖后人所附会。筹边楼旧址所在,仍当以成都为是。
【译文】
王奇做县吏时,见县令在屏风上题《雁》诗一联,就为之续作一联,县令知道后,激励他专心向学,后以诗受知于宋真宗,官至御史;韩浦、韩洎兄弟都有文名,韩洎看不起兄长,评价韩浦的文章是绳枢草舍,自称造五凤楼手,韩浦遂将朋友送来的蜀笺转送给弟弟,并附诗道:老兄得此浑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宴会,允许百姓观看,现场秩序混乱,后召严安之来安定局面,严安之以手板画出界线,百姓为之震慑,不敢逾界;李德裕做剑南西川节度使,建筹边楼,画西南两道山川险要于其壁,与僚属在楼上对图筹划边事,又整顿西川军备,终于重新对南诏和吐蕃形成了压制态势。
平原十日①,苏章二天②。徐勉风月③,弃疾云烟④。
【注释】
①平原十日:平原,即平原君,名赵胜,战国时赵国公子。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微贱时,曾几乎死于魏相魏齐之手,后范雎相秦,魏齐惧祸,遂逃到赵国,藏于平原君家中。秦昭王一心要为范雎报仇,于是写信给平原君说:寡人闻君之高义,原(按,通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原与君为十日之饮。平原君害怕秦国,而且以为秦王的话是实情,于是前往秦国见昭王。昭王招待平原君数日后,对平原君说:范君(按,指范雎)亦寡人之叔父也。范君之仇在君之家,原使人归取其头来;不然,吾不出君于关(按,指函谷关)。平原君说: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于是昭王写信给赵孝成王,说:王之弟(按,据《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是赵惠文王弟,则于赵孝成王为叔父)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于是发兵围平原君家。魏齐得知后,连夜逃走,投奔赵相虞卿,又与虞卿一起逃回魏国,最终无助自杀(参前虞卿著书条)。赵孝成王取得魏齐的人头,献给秦国,秦昭王这才放还平原君。
②苏章二天:苏章,东汉官员。据《后汉书苏章传》,汉顺帝时,苏章做冀州刺史,巡察所部郡国,有一位老朋友恰好任清河太守,在冀州刺史部内。苏章按察得其奸赃,于是请太守赴宴,酒席上谈及平生友谊,甚为融洽。太守自以为能免罪,高兴地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苏章答道:今夕苏孺文(按,苏章字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第二天,苏章果然举正其罪。冀州境内知道苏章大公无私,望风畏肃。按,汉章帝时,封儿子刘庆为清河王,改清河郡为清河国,汉桓帝时复改为甘陵国,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复改为甘陵郡。汉制,郡的长官为太守,国的长官为相。据此,汉顺帝时,苏章所按察的旧交应为清河相,而非清河太守。
③徐勉风月:徐勉,南朝梁重臣。风月,指闲适之事。据《梁书徐勉传》,梁武帝天监六年(507),以徐勉为吏部尚书。徐勉居选官之任(按,吏部主官员选用,故又称选部选官选曹),用人注重次序。他曾和门客趁夜色聚会谈天,其中有个叫虞暠的人想借机求任詹事五官(五官,即五官掾),徐勉正色答道: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时人莫不佩服徐勉的无私。按,据《隋书百官志上》所记梁代官制,詹事五官在正常情况下属流外六班,是个未入流的小官,如果由皇弟、皇子充任詹事,五官品级有所提升,但也不过流内二班(约相当于后世的正九品)。徐勉身为吏部尚书,想要让虞暠当上这样一个低微职务是轻而易举的,但他终究不肯徇私援引,可想见其作风之正派。
④弃疾云烟:弃疾,即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官员。云烟,代指虚无。辛弃疾闲居瓢泉,把家务都交给儿子们,并作《西江月》一首,表达自己从此仅以享受闲居之趣为人生目标,其词云: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起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按,辛弃疾胸怀大志,且抱雄才,但后半生官途偃蹇,从四十二岁被谏官王蔺参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即长期闲居于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仅在宋光宗绍熙三年至绍熙五年(1192-1194,辛弃疾五十三岁至五十五岁)这三年间,出山做了两年半的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认为《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写于其子多已成年的瓢泉闲居时期,则当创作于他五十七岁至六十四岁之间。此时辛弃疾已入老年,且遭落职处分,故词中多作旷达之语。
【译文】
秦昭王欲为范雎报仇,求魏齐之头,遂诳骗隐藏魏齐的平原君,说欲与他结布衣之交,为十日之饮,平原君到秦国后被扣押,直到赵王送来魏齐的人头才得以获释;苏章做冀州刺史,旧友为冀州所部清河太守,苏章巡察到清河,请太守欢宴,太守以为苏章会为他做保护伞,不料却被苏章举发罪行。徐勉做吏部尚书,主管官员选用,曾与门人夜宴,门客虞暠向他请求做一个小官,徐勉以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为由拒绝援引;辛弃疾老年在铅山瓢泉闲居,曾作《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一首,表达自己享受闲居的乐趣。
舜钦斗酒①,法主蒲鞯②。绕朝赠策③,苻虏投鞭④。
【注释】
①舜钦斗酒:舜钦,即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文人。据《中吴纪闻苏子美饮酒》记载,苏舜钦生性豪放,饮酒不可计数。在岳父杜衍家住着的时候,每天晚上读书,饮酒常在一斗上下。杜衍对此颇感怀疑,密令子弟察看他饮酒的情状。子弟听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就拍着桌案说:惜乎!击之不中。于是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按,指刘邦)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拍着桌案说: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喝了一大杯。杜衍得知之后大笑,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按,宋代一升,约当今0.6641升(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所载《中国历代升之容量标准变迁表》)。如以此计,苏舜钦一晚饮酒一斗(十升),则约相当今之6.641升,酒量之大,已觉骇人,故杜衍密命子弟察视之。
②法主蒲鞯(jiān):法主,即李密(582-619),字玄邃,小字法主,隋末瓦岗军领导人,称魏公。蒲鞯,蒲编的鞍垫。据《旧唐书李密传》,李密曾以父荫授官左亲卫(隋唐时期低级禁卫军官之一,常以勋臣子弟充当),隋炀帝认为他视瞻异常,不让他充当宿卫,于是李密托病辞职回家,专以读书为事,时人难得见他一面。此后,他曾想去拜访包恺(按,包恺是隋代学者,通五经、《史记》《汉书》),于是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权臣杨素在路上看到他骑牛读书,便策马追上李密,问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李密认识杨素,于是下牛再拜,自报姓名。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回答:《项羽传》。杨素奇之,与他相谈,大悦,对儿子杨玄感等人说: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杨玄感倾心结纳李密。后来杨玄感起兵反隋,以李密为谋主。兵败之后,李密逃亡,投奔翟让统领的瓦岗军,后因屡出奇计、战辄有功,受翟让所推,成为瓦岗军的统帅。
③绕朝赠策:绕朝,春秋时秦国大夫。策,马鞭。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国担忧秦国重用士会(晋大夫,此时出奔在秦),想让他回国,便命魏寿余假装以魏地叛晋。魏寿余趁夜奔秦,为秦康公所纳,乘机与士会达成默契。当时秦军陈师于黄河以西,魏人在黄河以东,魏寿余对秦康公说: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康公遣士会前往,士会推辞说: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康公发誓道: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按,此通孥,指家人)者,有如河。临行时,绕朝送给士会一根马鞭,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意思是他已经识破了晋人欺骗秦康公的计谋,曾阻止士会东行,而秦康公没有采纳他的主张。魏寿余与士会渡河后,魏人大噪,回归晋国。秦康公知道受骗,就派人送还士会的家人。按,晋襄公去世后,晋国执政赵盾初议迎立在秦的襄公之弟公子雍,遣先蔑、士会使秦,后因无法抵抗国内压力,改立襄公之子夷皋,并在令狐(今山西临猗)打败送公子雍入晋的秦军,先蔑、士会因此奔秦。鲁文公十二年(前615),秦攻晋,与晋军相持于河曲(今山西芮城西),秦康公用士会之策诱晋将赵穿出战,打乱了晋军对峙困敌的计划。此役之后,晋人遂有意召还士会。归晋后,士会复为大夫,后升任上军将,终代荀林父为中军将,执晋国之政,子孙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范氏。
④苻虏投鞭:苻虏,代指前秦军队。投鞭,投下马鞭。据《晋书苻坚载记》,前秦天王苻坚统一北方后,有意进攻东晋,向群臣征询意见。太子左卫率石越反对,认为无论从天象还是东晋的地理优势看,伐晋都不是好时机。苻坚自认为兵马强壮,说:吾闻武王伐纣,逆岁犯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昔夫差威陵上国,而为勾践所灭。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石越继续反驳道:臣闻纣为无道,天下患之。夫差淫虐,孙皓昏暴,众叛亲离,所以败也。今晋虽无德,未有斯罪,深愿厉兵积粟以待天时。最终苻坚还是决意大举伐晋,遂有淝水之败。按,石越反对伐晋的理由,除天象之论属于迷信之外,其他几点如晋孝武帝承其祖元帝遗泽、东晋在地理上有长江之险,内部又团结一心、无隙可图,都是很有价值的看法。苻坚自信兵力强盛,认为东晋会像夫差、孙皓那样被迅速消灭,而不考虑东晋政权与前两者的客观差异,折射出其骄傲浮躁的心态,淝水之败,实寓于此。
【译文】
苏舜钦在岳父杜衍家居住时,每晚饮酒一斗上下,杜衍密令子弟察看其饮酒情状,听闻苏舜钦是在读《汉书》时痛饮,就说一斗诚不为多;李密骑牛去拜访学者包恺,将一卷《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行边读,杨素看到后对儿子杨玄感等夸奖李密勤学,杨玄感因此与李密结为好友。晋侯命魏寿余诈降秦国,以图迎回之前奔秦的大夫士会,士会临从秦国出发时,秦国大夫绕朝赠给士会一根马鞭,说他早已识破晋人的诡计。前秦天王苻坚将要大举伐晋,朝臣石越谏阻,列举了东晋未可伐的种种理由,苻坚却坚持投鞭于江,发动战争。
豫让吞炭①,苏武餐毡②。金台招士③,玉署贮贤④。
【注释】
①豫让吞炭:豫让,春秋时晋卿智伯家臣。据《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初事范氏、中行氏,后投靠智氏,为智伯所尊宠。赵、韩、魏三卿消灭智氏后,豫让改名换姓,装作清理厕所的刑徒,想要刺杀赵氏家主赵襄子为智伯报仇。襄子如厕时,感到心神不定,将刑徒抓起来审问,发现是豫让。襄子的近侍亲信要杀豫让,襄子说: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于是将他释放。然而豫让不肯放弃,漆身为厉(按,此通癞,指皮肤病),吞炭为哑(按,指让嗓音变得嘶哑),改变形貌,在市上行乞,以伺机行刺。后来襄子出行,豫让躲在他将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桥前,马惊,襄子说: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然是豫让。襄子责问豫让: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为之感叹,但不肯再宽恕豫让,于是以兵围之,让他自为计(自己想办法,实为对自杀的婉称)。豫让请求得赵襄子之衣而击之,以表达报仇的意愿。赵襄子答应了。豫让得衣后,拔剑跃起,砍了衣服三次,说: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据说赵国的志士闻知此事,都为之流泪。
②苏武餐毡(zhān):苏武(?-前60),西汉官员。毡,将兽毛洗净后碾压而成的一种片状物,常作铺垫之用。据《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传》,苏武是苏建的次子。天汉元年(前100),他奉汉武帝之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将要返回时,胡人虞常对苏武的副使张胜说,可以为汉朝刺杀之前叛降匈奴的卫律,张胜给了他很多财物。后来其事败露,匈奴单于逮捕处死虞常,又以死威胁使团人员投降,张胜屈服,苏武虽经威胁利诱,依然不降。于是单于把苏武囚禁在地窖中,不给他食物。此时正好天降大雪,苏武卧在地上,将雪和旃(按,此通毡)毛一起吞咽下去,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于是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产仔,才放他回国,又将苏武的部下隔离在别处。苏武在匈奴坚持了十九年,始终不屈。汉武帝去世后,其子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索求苏武,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到匈奴来,苏武旧部乘夜往见,让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射得一雁,雁足系有帛书,言苏武在某泽中。单于闻言大惊,这才将苏武释放。使团到匈奴时有百余人,此时有的去世,有的已经投降匈奴,随苏武回国的只有九人。始元六年(前81)春,苏武一行抵达京师,汉昭帝拜苏武为典属国(汉代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赐予钱财、田宅,对其旧部也有不同程度的赏赐。苏武出发时是一个强壮的中年人,回到京师时,须发已经都白了。
③金台招士:金台,即黄金台,在今河北定兴西。一说在今北京东南,传说燕昭王置金于台上,招致贤士,故名。据《史记燕召公世家》,齐湣王趁燕国内乱攻燕,杀燕王哙和国相子之,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昭王当燕国破败之际得立,卑身厚礼,以招贤人。他对郭隗说: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原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说: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郭隗改筑宫室,以师礼事之。此后,乐毅从魏国来,邹衍从齐国来,剧辛从赵国来,士人争相投奔燕国。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在位二十八年,乃以乐毅为将,与秦、楚、赵、韩、魏联合攻齐,几乎使齐国灭亡。按,《战国策燕策一》与《史记燕召公世家》只言昭王为郭隗筑宫,无金台之说。东汉末,孔融在写给曹操的信里提到昭王筑台以尊郭隗,不知何所本。《昭明文选》收录南朝诗人鲍照的《代放歌行》,云: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李善注云:王隐《晋书》曰:段匹磾讨石勒,进屯故安县故燕太子丹金台上。《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二说既异,故具引之。可见至晚到晋代,已有金台或黄金台的说法,建台者为太子丹或昭王,说法仍不一。《水经注濡水》记当地耆老说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则是一种力求两全的解释。李白《古风》之十五云: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白孔六帖金》置燕台条亦云: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谓之黄金台。后人乃以金台之事归之昭王。
④玉署贮贤:玉署,即玉堂之署的简称。贮贤,储备人才。据《石林燕语》,李肇《翰林志》称任翰林学士者为登玉堂,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院之称,然无榜额。宋太宗时,苏易简做翰林学士,太宗曾对他说:玉堂之设,但虚传其说,终未有正名。于是在红罗上用飞白体写了玉堂之署四个字赐给他。苏易简就将这幅字锁起来放在堂上,每有新的学士到任,才可以打开看一下,因此被视为学士院的盛事。至蔡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获得皇帝批准,摹刻了玉堂二字,作为学士院正厅的匾额。按,汉代侍中有玉堂署(见《汉官仪》),唐宋翰林学士供职于学士院,密迩宫禁,有似侍中,故李肇谓之登玉堂,后世沿之,然罕有称为玉署者。又按,唐宋翰林学士职司起草重要诏令,参议大政,为皇帝的机要秘书,且往往由此进位宰执,实非储备人才之比。谓之贮贤者,盖由本书作者不晓唐宋制度,以明代翰林院负责经筵进讲、撰文修书,时人谓之储才之所,故想当然地将唐宋的学士院当成贮贤之地,实则这一时期承担储才职能的是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官署。
【译文】
豫让欲为故主智伯报仇,不惜漆身吞炭,改变形貌特征,以图刺杀赵襄子,但终究未能成事,伏剑自杀;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想让他投降,将他关在地窖中,不给他食物,苏武就将毡子的毛连雪吞下以维生,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遂将他流放到北海牧羊。燕昭王欲招致贤士以强国,问策于郭隗,郭隗教他从尊礼自己开始,昭王遂为郭隗筑宫,天下贤士纷纷入燕,后人将这一宫室称为黄金台;唐宋时期称学士院为玉堂,宋太宗因此为学士院题写玉堂之署四字,后遂摹刻玉堂二字,悬于学士院正厅。
宋臣宗泽①,汉使张骞②。胡姬人种③,名妓书仙④。
【注释】
①宋臣宗泽:宗泽(1060-1128),两宋之交官员、抗金名将。据《宋史宗泽传》,靖康之变时,康王赵构(后来的宋高宗)在河北建立大元帅府,以宗泽为河北兵马副元帅,在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与金军交战十三次,都取得胜绩。宋高宗即位后,任命宗泽知开封府,后加官为延康殿学士、京城留守、兼开封尹。宗泽在京城四壁置使,以统领被召集的义军,又据形势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都愿听从宗泽的指挥。宗泽在任期间,所部在河南、河北多次打败金人,并屡次上书请求宋高宗回到京城开封,主持抗金事业。但宋高宗畏金如虎,一意南迁,宰相汪伯彦、黄潜善等也排斥宗泽,使之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来问疾,宗泽说: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诸将都哭着说:敢不尽力!他们出去之后,宗泽感叹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临终之前,宗泽没有一语提及家事,连呼三声过河而逝。
②汉使张骞:张骞,西汉外交家。据《史记大宛列传》,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在朝中做郎官,汉武帝向匈奴降人询问匈奴的动向,都说匈奴斩杀月氏王,月氏远遁,而怨恨匈奴,但又找不到盟友共同报仇,武帝遂下诏招募愿意出使月氏的人。张骞应募,率使团从陇西出发,穿过匈奴属地,往使月氏。在往返途中,张骞两次被匈奴扣留,前后历时十余年,始终秉持作为汉朝使者象征的节杖,最终都得以逃脱,不仅到达了大月氏(按,月氏被匈奴打败后,一部远迁到今天的中亚阿姆河流域,称大月氏;一部留在故地,称小月氏),向该国的新王传达了汉朝愿共击匈奴的意愿,还先后访问了大宛、大夏、康居等大月氏周边的国度,并带回了另外五六个国家的信息。此次出使时,张骞的使团规模达到百余人,当他回到长安时,只剩下他和副使堂邑父二人。后来张骞又再次奉命出使乌孙,并分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鳁及其他附近国度,使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之间发生了外交往来。司马迁在《大宛列传》中称赞张骞,说:张骞凿空(按,指西域险厄,本无道路,张骞凿空而通之),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按,质,即诚信之意,言张骞有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③胡姬人种:胡姬,少数民族女子,这里指阮咸所爱的鲜卑族婢女。人种,孕育的子嗣。据《世说新语任诞》,阮咸与姑母家中的一个鲜卑族婢女有私情。阮咸居母丧时,姑母一家要搬到远方去,本来说要给阮咸留下这个婢女,等到出发时,却带上婢女一起走了。阮咸得知后,向来吊慰的客人借了一匹驴,穿着丧服去追赶,又与婢女同乘一驴回来,并说:人种不可失。这个婢女就是阮孚的母亲。又据《世说新语》本条刘孝标注引《阮孚别传》,阮孚出生后,阮咸给姑母写信,说:胡婢遂生胡儿。姑母回信道:《鲁灵光殿赋》曰:胡人遥集于上楹。可字曰遥集也。于是阮孚就取字遥集。按,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强调礼法,尤重孝道,居父母之丧,以昼夜悲哀、形销骨立为孝,阮咸却以居丧之身出追婢女,在当时看来是任情越礼之举,故《世说新语》将此轶事归入《任诞》门。
④名妓书仙:名妓,这里指曹文姬,传说为北宋妓女。书仙,书法绝妙,如同神仙。据《青琐高议书仙传》,长安名妓曹文姬,姿貌绝伦,尤工翰墨,日书数千字,人称书仙,笔力为关中第一。家人教以丝竹,曹文姬自言:此贱事,吾岂乐为之。惟墨池笔冢,使吾老于此间足矣。由此名动长安,豪贵之士多以重礼求偶,曹文姬说:皆非吾偶也。欲偶者,请托投诗,当自裁择。有书生任氏投诗云:玉皇前殿掌书仙,一染尘心谪九天。莫怪浓香熏骨腻,霞衣曾惹御炉烟。曹文姬大喜,说:此真吾夫也。不然,何以知吾行事耶?就嫁给了任生。五年后的三月晦日(按,阴历每月最后一日为晦日),夫妻送春对饮,曹文姬作诗道:仙家无夏亦无秋,红日清风满翠楼。况有碧霄归路稳,可能同驾五云游?吟毕呜咽悲泣,说:吾本上天司书仙人,以情爱谪居尘寰二纪。对任生说:吾将归,子可偕行乎?天上之乐甚于人间,幸无疑焉。过了一会儿有仙乐飘空、异香满室,朱衣仙吏持玉版来,对曹文姬说:李长吉新撰《玉楼记》就,天帝召汝写碑,可速驾无缓。于是曹文姬夫妻易衣拜命,举步腾空,观者万计,当时称其所居之里为书仙里。
【译文】
宗泽为京城留守,屡胜金兵,但宋高宗及宰相汪伯彦、黄潜善排斥宗泽,不从其计,导致宗泽忧愤成疾,壮志未酬,去世时仍连呼过河;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度出使西域,先后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等国,使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建立了联系,打通了自古所无的外交渠道,司马迁谓之凿空。阮咸与姑母家的鲜卑婢女有私情,姑母搬家到远方时,要带婢女一起走,阮咸恰当母丧,就借了吊客的驴去追,将婢女携回,说人种不可失;曹文姬精于书法,人称书仙,书生任氏以诗求婚,有玉皇前殿掌书仙,一染尘心谪九天的句子,文姬遂与之结婚,后两人一同登仙而去。
二萧
滕王蛱蝶①,摩诘芭蕉②。却衣师道③,投笔班超④。
【注释】
①滕王蛱蝶:滕王,即李元婴,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受封滕王,高宗永徽中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在任时曾建一高阁,即世人所称滕王阁。蛱蝶,蝴蝶中的一类,多有色彩鲜艳的斑纹,故常成为画作题材。《历代名画记》称滕王元婴善画,然未言其所长。中唐诗人王建曾作《宫词》百首,其中一首云: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雏。内中数日无呼唤,拓(一作传)得滕王《蛱蝶图》。又《酉阳杂俎支诺皋》云:一日,紫极宫会,秀才刘鲁封云:尝见滕王《蛱蝶图》,有名江夏班(斑)、大海眼、小海眼、村里来、菜花子。所列皆是蝴蝶之名,可见元婴确善画蝶。按,欧阳修《六一诗话》亦言及此事,称《画断》云滕王工于蛱蝶。《画断》是盛唐时期张怀瓘所撰的一部绘画理论著作,以神、妙、能三品定古今画家之高下,惜其书已亡佚,导致今人对李元婴的画风和代表作一无所知,这是很可惜的。
②摩诘芭蕉:摩诘,即王维。据《梦溪笔谈书画》,沈括云:如(张)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沈括家所藏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也是在雪地背景中画了一株芭蕉。沈括很赞赏王维的这种画法,认为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按,芭蕉性喜温暖,不耐寒,故王维画雪里芭蕉之是非,已成为古今论画者聚讼的一个课题。其观点大略可分为三派:一派如沈括,认为这是超越现实、独得天机之妙手,即以雪里芭蕉体现了袁安的高洁;一派因南方福建、广东一带出现过雪里芭蕉的实景,认为王维此画并未脱离现实;还有一派认为在王维久居的关中不可能出现雪里芭蕉,王维以此入画,仍是纰漏,不应以闽广有此景象为他开脱。三派各自言之成理,但沈括的观点可能更符合王维如此创作的本意。
③却衣师道:却,拒绝。师道,即陈师道(1053-1102),北宋文人、官员。据《朱子语类本朝四》,陈师道与赵挺之都是郭家的女婿,做馆职(按,指任秘书省正字)时,参加冬至南郊祭天行礼,必须穿重裘(两件以上的保暖衣物)才能御寒。陈师道家中只有一件裘衣,已经穿上了,其妻就又向赵挺之家借来一件给丈夫穿。陈师道问衣服从何处来,其妻如实相告,陈师道说:你难道不知我不愿穿他家的衣服吗?于是拒绝了,遂因受寒生病去世。一说邢恕也是郭氏之婿,陈妻是向邢家借衣。按,陈师道是苏轼、黄庭坚一派,赵挺之、邢恕都属于以王安石为宗的熙丰***,故陈、赵、邢虽为连襟,但嫌隙甚深。朱熹称赞陈师道不见章子厚,不著赵挺之绵袄,盖重其气节。
④投笔班超:班超(32-102),东汉名将。据《后汉书班超传》,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他一起来到京都洛阳,由于家贫,班超就为官府抄写文书以供养母亲。劳苦日久,班超曾停下手来,投笔于地,叹息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按,同砚)间乎?一起工作的人都笑话他,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来汉明帝问班固:卿弟安在?班固答道: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汉明帝就任命班超做兰台令史(官名。属御史中丞,主管奏章及印工文书),后以事免官。永平十六年(73),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多斩首虏而还;窦固又让他出使西域,先后慑服鄯善、于阗、疏勒等国。此后,班超长期在西域活动,讨伐与汉朝为敌的各国,前后历时三十年,威震殊俗。至其晚年,西域五十余国都向汉朝朝贡,班超也因此被封为定远侯。
【译文】
滕王李元婴善画蛱蝶,王建《宫词》有内中数日无呼唤,拓得滕王《蛱蝶图》的句子;王维画《袁安卧雪图》,在雪景中画了一株芭蕉,沈括赞之为迥得天意。陈师道参加祭天典礼,其妻从连襟赵挺之家借衣为他御寒,陈师道拒绝,遂受寒去世;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奉养母亲,投笔于地,说要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后来果然威震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冯官五代①,季相三朝②。刘下第③,卢肇夺标④。
【注释】
①冯官五代:冯,即冯道(882-954),五代时期大臣。据《旧五代史冯道传》(《新五代史》略同),冯道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主(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卒于周世宗时,追封瀛王,谥文懿。按,以此而论,冯道历事四朝,不可谓之官五代,五代时期确有历事五朝者,如杨凝式、卢文纪等,但以声名不及冯道,故不为后人所熟知。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抨击冯道无廉耻,说他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故后世将冯道视为无耻官僚的代表。但宋初薛居正在《旧五代史冯道传》末的史臣曰中说: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则虽责其与世推迁,不可谓之忠,但仍赞赏其德行、器量,与欧阳修所论不尽相同。
②季相三朝:季,即季孙行父,春秋时鲁国上卿,卒谥文,故后世称为季文子。据《左传襄公五年》,季孙行父去世后,举行大敛礼(将尸体放入棺椁中的礼仪)时,鲁襄公亲临丧事现场,家宰(春秋时卿大夫家臣中地位最高者,也称老)取出家中的器具作为葬具。季孙行父家中没有穿丝帛的妾室,没有以粟米为饲料的马,没有收藏金玉和珍宝甲兵之属。他先后辅佐宣公、成公、襄公三君,执政三十三年,而家无私积,君子由此知道他忠于公室。按,春秋时期,贵族下葬时,要陪葬很多器具,多是生前预制的。以季孙行父一国上卿的身份,家宰为他办理丧事时,还要以家中用器随葬,可见他生前并无蓄积,故《左传》谓之忠。
③刘(fn)下第:刘,唐代官员。下第,在科举考试中落选。据《旧唐书刘传》,刘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中进士,其人耿介嫉恶,言及世务,慨然有澄清之志。大和二年(828),唐文宗下诏策试贤良方正,向应试举子咨问时弊,其他举子都只循常规对答,只有刘在未中进士前就深恶宦官专权,于是切论黄门太横,将危宗社,主张宜黜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并对唐文宗说:又有居官非其能,左右非其贤,其恶如四凶,其诈如赵高,其奸如恭、显,陛下又何惮而不去之耶?考官睹其对策,无不叹服,以为汉之晁错、董仲舒无以过之,但由于宦官权盛,不敢让刘入榜,舆论为之愤然。登科人李郃说:刘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于是上疏请求将所授官职让给刘,虽然没有成功,但大家都赞赏李郃的做法。令狐楚在兴元,牛僧孺镇襄阳,都征辟刘入幕,待如师友。又据《新唐书刘传》,此后宦官深嫉刘,诬以罪,终于将他贬为柳州司户参军。
④卢肇(zho)夺标:卢肇,唐代官员。标,锦标。据《唐摭言》,卢肇是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与同郡黄颇齐名,黄颇家富,卢肇家贫。两人同年入京去参加科举考试,又同日启程,刺史在郊外驿站为黄颇饯行,乐作酒酣之际,卢肇骑着驴子从驿站旁经过,走到离城十余里,才停下来等待黄颇同行。次年,卢肇以状元及第,回到家乡,刺史以下与他相见,为之大惭。后刺史请卢肇看龙舟竞渡,卢肇在席上作诗道: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又据《北梦琐言》,卢肇受李德裕之知,为会昌三年进士第一,时论曰:卢虽受知于掌武(按,即太尉的别称,指李德裕。以会昌四年平泽潞功兼守太尉,此为追述,故用后来所任官职代称之),无妨主司之公道也。可见卢肇确有才学。
【译文】
冯道在五代时期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十个皇帝,欧阳修批评他无廉耻,不忠于国;季孙行父历为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代的执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去世后家无私蓄,君子知其忠。刘应贤良方正科,对策批评宦官专权,考官畏宦官之势,使其落第,士林舆论都为之不平;卢肇家贫,赴考出发时被本州刺史轻视,次年得中状元回乡,作诗云: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
陵甘降虏①,蠋耻臣昭②。隆贫晒腹③,潜懒折腰④。
【注释】
①陵甘降虏:陵,即李陵,西汉将领,李广之孙,后投降匈奴。虏,指匈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善骑射,爱士卒,汉武帝拜他为骑都尉,统率丹阳楚人五千人,屯驻在酒泉、张掖,教练射术,以抵挡匈奴入侵。天汉二年(前99)秋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山,汉武帝命李陵率其所部自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塞,北行千余里,分散匈奴兵力,使其不能集中围攻李广利。李陵按照命令出发,如期回师,而匈奴单于以八万骑兵围攻他所部汉军。李陵所将只有五千人,弩矢已经用尽,士卒死者过半,但也杀伤匈奴万余人。他们且战且退,转战八日,退到距离居延还有百余里的地方,匈奴截断汉军的退路,李陵所部断粮,而援兵不至,匈奴发起猛攻,并招降李陵,李陵说:无面目报陛下。遂投降匈奴,其所部全军覆没,逃散得以回到汉地的只有四百多人。单于素闻李陵家族的名声,又见他在战斗中表现壮勇,就将女儿嫁给他,给他很高的地位。汉武帝听说后,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按,据《汉书李广传附李陵传》,李陵投降后一年多,汉武帝曾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试图迎归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向汉武帝汇报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于是汉武帝族诛李陵家,其母弟妻子皆死,然教匈奴为兵的实是降将李绪,非李陵,李陵闻知后,遣人刺杀李绪。其说与《史记》略有不同。
②蠋(zh)耻臣昭:蠋,即王蠋,战国时齐国人。昭,即燕昭王。据《史记田单列传》,燕昭王伐齐时,燕国的将领听说画邑(齐邑名。在今山东临淄西北)人王蠋贤能,命令军队不得靠近画邑周边三十里。后来又派使者去对王蠋说: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王蠋坚决拒绝。于是燕将说: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王蠋答道: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于是自杀。齐国逃亡在外的大夫们听说后,说: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于是都聚集到莒邑(齐邑名。即今山东莒县,是齐国未被燕军攻克的最后两座城池之一,另一座是田单坚守的即墨),寻得齐湣王的儿子,立为齐王,就是后来的齐襄王。
③隆贫晒腹:隆,即郝隆。据《世说新语排调》,郝隆在七月七日这一天,走到太阳光下仰卧,旁人问他这是干什么,郝隆答道:我晒书。按,汉魏晋宋时期,以七月七日为晒衣之日,这一天要将家中衣物拿出曝晒,如《太平御览时序十六七月七日》所引崔寔《四民月令》就说: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又可参前阮咸曝裈条。又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略云,时俗以七月七日晒书及衣物,故郝隆以仰卧日下晒腹为晒书,又暗用东汉人边韶腹便便,五经笥之语。《世说新语》将其行为归之于排调门,大概因为重其高逸。
④潜懒折腰:潜,即陶潜。据《宋书隐逸传》,陶潜以亲老家贫,出来做官,被任命为江州祭酒(按,即祭酒从事之省称,为州吏中的要职),由于不堪吏职细务,过了不久就辞职回家了。江州又召他为主簿,辞不就职。后历任镇军(按,东晋末仅刘裕曾加镇军之号,且为时甚短,此或为江州刺史何无忌所加镇南军号的误写)、建威(按,当指何无忌战死后继任江州刺史的建威将军庾悦)参军,出补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令。彭泽是寻阳郡属县,郡太守派督邮(郡吏名。负责代太守巡视属县,宣布政令,并有一定的司法权力)到县里来,县吏禀告陶潜,应该穿好公服去迎接。陶潜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当天就辞职了。按,陶潜为寻阳郡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汉晋时期,州郡吏员例用本地人,则郡督邮必为与陶潜为同乡,故陶潜谓之乡里。陶潜为东晋名将陶侃曾孙,陶侃生前官至大司马,封长沙公,其后裔凭藉祖荫,为江州第一流望族,陶潜出仕即为本州大吏,又入刺史幕府为参军,皆因门第素高之故。督邮仅仕本郡,其家世必不及寻阳陶氏,故陶潜蔑视其为小人(东晋南朝士族称非士族出身者概为小人,无关乎道德)。所谓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者,盖为不愿向门第不及自身之郡吏行礼之故。
【译文】
李陵奉命率军出塞,被匈奴单于率大军围攻,且战且退,路断粮绝,又遭猛攻,遂投降匈奴;燕昭王攻齐,想召齐国贤士王蠋为自己效命,王蠋拒不从命,被逼自尽,齐国大夫们为他所激励,遂相聚于莒邑,拥立齐襄王,继续抵抗燕军。郝隆于七月七日晒衣之日,仰卧在阳光之下晒肚子,自称在晒书;陶潜做彭泽县令,本郡督邮来巡视,陶潜看不起他的家世,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遂辞职而去。
韦绶蜀锦①,元载鲛绡②。捧檄毛义③,绝裾温峤④。
【注释】
①韦绶(shu)蜀锦:韦绶,唐代官员。蜀锦,蜀地(今四川)所产的锦(一种用彩色经纬丝织成的纺织品),自汉代起就是当地名产,此处指蜀锦做成的衣服。据《新唐书韦贯之传附韦绶传》,唐德宗时期,韦绶以左补阙为翰林学士,参预机密,为唐德宗所亲信。唐德宗曾带着韦贤妃到翰林学士院去,当时韦绶正在睡觉,同为翰林学士的郑想要把他叫醒,德宗不许。当时天气很冷,德宗离去前把韦妃所穿的蜀缬(一种染有花纹的丝织品)袍盖在韦绶身上,为他御寒。韦绶每次入直学士院,常常整月不能休息,由于母亲年老,屡次请求解职,德宗听到后,总是很不高兴。韦绶做了八年翰林学士,由于性情过度谨慎,遂患心疾,罢职还第。后来德宗在九月九日作《黄菊歌》,写成后,对左右近臣说:安可不示韦绶!遣人将诗送到韦家,韦绶很快就和了一首,让使臣带回来。唐德宗说:为文不已,岂颐养邪?就下旨给韦绶,让他以后不要这样做。由此可见韦绶得唐德宗眷顾之深。
②元载鲛绡(jiāo xiāo):元载,唐代大臣,唐代宗时任宰相,在任时招权纳贿,家产甚丰。鲛绡,传说中鲛人织出来的一种丝织品。据《杜阳杂编》,元载执政末期,在家中造芸辉堂。芸辉是于阗国所产香草之名,用其制成的香洁白如玉,入土不朽,元载命人将香舂为碎屑,以涂其壁,故以芸辉名堂。此堂构沉檀为梁栋,饰金银为户牖,内设悬黎屏风、紫绡帐,其紫绡帐是南海溪洞酋帅献上的,就是传说中的鲛绡之类,其形轻疏而薄,看起来似乎无所阻碍,但即使在严冬时节,风也不能吹入;到盛夏时,却又感到它自然产生清凉之意。这顶紫绡帐颜色浅淡,有些人看到却不知道是帐子,纷纷传言元载的卧室中有紫气。
③捧檄(x)毛义:檄,檄文,布告。这里指上级发给下级的文书。毛义,东汉人。据《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毛义是庐江人,以孝行著称。南阳人张奉慕名去拜访,刚刚坐下,就有人给毛义送来文书,说上级任命他做安阳令。毛义恭敬地捧着文书到内室去了,表现出非常欣喜的样子。张奉觉得毛义贪图荣禄,很轻视他,并对自己来拜访毛义这件事也感到后悔。然而母亲去世之后,毛义离职服丧(按,在东汉一朝的大多数时间里,官员遭遇亲人去世,并非必须去官守孝),后来再起为三公掾属,迁县令,都以礼进退,去职后又被举为贤良,朝廷征聘,拒而不至。张奉得知后,叹息道: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
④绝裾(jū)温峤:裾,衣襟。据《世说新语尤悔》,温峤受刘琨之命南下江东,奉表劝进晋王司马睿应当称帝。母亲坚持挽留他,温峤无奈,把衣襟割断,才能成行。因此之故,虽然后来温峤累居显任,乡品仍不高,每次授予其官职,皇帝都要特别为他颁发诏书。按,刘琨于西晋末年出镇并州,以温峤为参军,后累迁从事中郎、右司马。建武元年(317),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刘琨以温峤为左长史,南赴建康劝进。此后,温峤在东晋历任散骑侍郎、骠骑将军长史、太子中庶子、侍中、中书令、江州刺史等职。又按,晋行九品中正之制,委任各州郡有声望的官员分别品评本地士人,并叙列品(共九品,代表下下的九品最低,表示上上的一品最高)、状(文字评价),故曰乡品。相应地,晋朝在任用官员时也将任职资格与乡品挂钩,低品士人没有资格担任显要或清贵职务。温峤出身名门太原温氏,又以才能著称,理论上应能获得乡品二品(即上中品,士人实际可获得的最高等级),担任上述官职均无障碍。《世说新语》说他迄于崇贵,乡品犹不过,只能解释为由于无视母亲挽留绝裾而去,以及母死不能为之安葬、服丧,故所得乡品被降低了。
【译文】
韦绶做翰林学士时,在学士院中睡觉,唐德宗带着韦妃来,不令人惊动韦绶,还将韦妃穿的蜀缬袍盖在他身上御寒;元载建芸辉堂,内设紫绡帐,极为轻薄,但冬天寒风难入,夏天清凉自生,时人传说是用鲛绡制成的。毛义以孝行著称,得知上级任命他做安阳令,喜形于色,高兴能够有更多俸禄奉养母亲;温峤奉刘琨之命南下建康,劝晋王司马睿做皇帝,母亲挽留他,他割断衣襟,决然而去,因此在乡品方面遭到贬抑。
郑虔贮柿①,怀素种蕉②。延祖鹤立③,茂弘龙超④。
【注释】
①郑虔贮柿:郑虔,唐代诗人、书法家、画家。据《尚书故实》,郑虔想要学习书法,却苦于无纸练习,后来听说慈恩寺有几间装满柿树落叶的房子,就去寺中借僧舍居住,每天取红叶当成纸练字,时间长了,几乎每片叶子上都写满了字。后来,郑虔将自己所作的诗画合为一卷,封起来进献给唐玄宗,玄宗在卷末亲笔题写了郑虔三绝四字。按,慈恩寺,即唐代长安城中著名寺庙大慈恩寺,系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亡母长孙皇后建造的,慈恩寺多柿树,白居易在寺中怀念故友,有柿叶红时独自来的诗句。又按,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木篇》说:俗谓柿树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郑虔盖取其落叶肥大一绝,藉以习书。
②怀素种蕉:怀素,唐代僧人、书法家。据陆羽《僧怀素传》,怀素生性疏放,不拘细行,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有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无不在上面书写。又由于贫困,无纸可书,遂在故里种芭蕉万余株,取叶以供挥洒。以此习书,尚有不足,乃漆一木盘,在上面写字,又漆一方板。由于书写、洗涤次数太多,最终盘、板皆穿。怀素的伯祖惠融禅师学欧阳询的书法,世人莫能辨,到怀素成名之后,乡中称他和怀素为大钱师、小钱师(按,怀素俗家姓钱,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吏部尚书韦陟看到怀素的书法,称赞道: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
③延祖鹤立:延祖,即嵇绍,字延祖,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西晋官员。据《世说新语容止》,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君未见其父耳!按,嵇康容貌气度均甚出众,《世说新语》同篇云: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王戎名列七贤,与嵇康有旧,故在晚辈称赞嵇绍容止时,认为他未见嵇康,故有此论,实际是称赞嵇康风姿更胜其子。
④茂弘龙超:茂弘,即王导,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龙,阿龙的简称。超,出众。据《世说新语企羡》,王导被拜为司空时,名士桓彝把头发梳成双髻,穿着葛布裙,手里拄着木杖(按,这是晋代隐士的服饰),在路边窥视王导,叹息道: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不知不觉跟着王导走到了尚书台门外。按,王导确实在未渡江时已有声誉,但过江后屡以桓彝称赞王导,实是向当时权重江左的琅邪王氏靠拢的一种姿态。
【译文】
郑虔练字时无纸可用,听说大慈恩寺有存放柿树落叶的房屋,就借寺中僧舍居住,以柿叶为纸练习书法,终以诗、书、画被唐玄宗赞为三绝;怀素家贫,无纸习书,就种了很多芭蕉,取叶练字,被时人评为当振宇宙大名。嵇绍容貌出众,时人以为野鹤之在鸡群,王戎认为嵇康更出众;王导拜司空,桓彝在道旁窥见,感叹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不觉随之行至尚书台门口。
悬鱼羊续①,留犊时苗②。贵妃捧砚①,弄玉吹箫②。
【注释】
①悬鱼羊续:羊续(142-189),东汉官员。据《后汉书羊续传》,羊续做南阳太守时,郡内权豪之家皆尚奢丽,羊续对这种做法非常反感,就控制自己的生活标准,日常穿旧衣,吃穷人的食物,出门乘破车、驾羸马。府丞(按,即郡丞)曾经献给他一条鲜鱼,羊续收下了,却没有吃,将鱼悬挂在府舍的庭中;后来府丞又送来新鱼,羊续让他看之前悬挂的鱼,谢绝了他的好意。后来,羊续的妻子带着儿子羊秘从泰山郡老家来,已到郡守所居府舍,羊续闭门不让妻子进来,带着儿子去检点自己的财物,唯有布衾、旧汗衫和几斛盐、几斛麦子而已。羊续对儿子说: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就让妻儿回老家了。按,南阳郡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东汉初即有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的说法,在东汉一朝中,又出了很多高官贵戚,所以郡豪奢侈无度,争以富丽为尚,羊续敝衣薄食,一则表示自己不愿与豪强同流,二则欲以矫正其风。
②留犊时苗:时苗,东汉末魏初官员。据《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注引《魏略清介传》,时苗被提拔为寿春(今安徽寿春)令,赴任时,乘薄軬车(按,指用苇篾编成车篷的车子,供老人乘坐),驾黄牸牛(按,牸牛即母牛),以布为被囊,颇为俭朴。在任一年多,驾车的那头母牛生了一头牛犊。离任时,时苗把牛犊留下,对主簿说:令(按,时苗自称)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县吏们都说: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认为时苗可以把牛犊带走。但时苗不听,还是把牛犊留在了寿春县。当时有人认为时苗偏激,但大多数人还是赞许他清廉,时苗因此名满天下。
③贵妃捧砚:贵妃,即杨贵妃。元明以来,戏曲、小说多云李白应制作《清平调》,杨贵妃为之捧砚,如元人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第二折\[滚绣球\]:只那长安市李谪仙,他向酒里卧酒里眠,尚古自得贵妃捧砚,常走马在五凤楼前。又明初人瞿佑《归田诗话》中有《歌风台》一节,云:张光弼又尝作唐宫词数首,为予诵之。中间云:可怜三首《清平调》,不博西凉酒一杯。予曰:太白于沉香亭应制,亲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不可谓不遇,何必西凉酒一杯乎?光弼亦大笑。按,此事盖本《类说》引《摭遗》所记李白在华阴县手作供状(见前李白乘驴条),有贵妃授砚之语,而《唐才子传》引之,改作贵妃捧砚。其事既为元人所习闻,后人又将之与《太真外传》所记李白奉唐玄宗之命,在沉香亭作《清平调》三章一事牵合在一起,遂有今说。
④弄玉吹箫:弄玉,传说中春秋时秦穆公之女。据《太平广记神仙四》引《仙传拾遗》,秦穆公有女名弄玉,善吹箫,穆公为她觅萧史为夫。萧史从容貌上看像是二十多岁的人,善于吹箫,能用箫模拟鸾凤的叫声,姿貌不凡,有天人风范。成婚后,萧史教弄玉吹箫模仿凤凰的叫声,如是十几年,弄玉吹箫也像是凤凰鸣叫,以致引得凤凰飞到她住的房屋上来。秦穆公为这对夫妻建了一座凤台,夫妻同住其上,不饮不食,数年不下来。后来有一天,弄玉乘着凤凰、萧史乘着龙,一起升天而去。秦穆公为纪念女儿,建了一座凤女祠,不时还能听见箫声。在洪州西山山顶,有传为萧史的仙坛石室,石洞之中还有他的画像,不知是什么年代出现的。
【译文】
羊续做南阳太守时,清廉自守,郡丞送他一条鱼,他收下却没吃,将鱼挂在府舍庭中,以示谢绝对方好意;时苗做寿春县令,乘牛车上任,在任时驾车的牛生了一头牛犊,时苗去职,将牛犊留在县中,不肯据为己有。李白奉唐玄宗之命,在沉香亭即席作《清平调》三首,杨贵妃为他捧砚;秦穆公女弄玉嫁萧史,从之学吹箫作凤鸣,历十余年,引得凤凰来集,后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
三肴
栾巴救火①,许逊除蛟②。《诗》穷五际③,《易》布三爻④。
【注释】
①栾(lun)巴救火:栾巴,东汉人,据说有奇术。据《神仙传》,栾巴是蜀郡人,曾任本郡功曹、豫章太守,后来迁为尚书。正月初一,皇帝大会群臣,赐大家饮酒,栾巴含着酒站起,喷向西南方,又对皇帝说:臣本乡成都市失火,故为救之。皇帝派人驰驿(古代使者或被皇帝召见的人乘马疾行,逢驿站更换马匹,以期快速抵达,谓之驰驿)去成都询问,当地官员汇报道:正旦失火,时有雨自东北来灭火,雨皆作酒气也。按,《后汉书》有栾巴传记,本传云其好道素有道术,能役鬼神,亦曾任豫章太守、尚书,当与此栾巴为同一人,但《后汉书》本传云栾巴为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人,与《神仙传》所云蜀郡成都人不同,未知孰是。
②许逊除蛟:许逊,晋代道士,曾任旌阳(今湖北枝江,道教传说误以为四川德阳)令,道家称为许真君或许旌阳。据《正统道藏洞玄部谱箓类》所收《许真君仙传》,许逊从吴猛、谌母学道有成,与弟子甘战、施岑返回故乡南昌,有一姿貌甚美、衣冠雄伟的慎姓少年来拜谒,许逊识其为蛟精,与其大战于江滨黄牛洲。蛟精战败,跳入井中,藉水逃回长沙。许逊追踪而至,斩杀蛟精及其二子,回到南昌后,又命施岑在江中剿杀蛟精余党,并铸铁柱以镇妖。按,许逊故事是层累造成的,在唐初道士胡慧超所作《十二真君传》中,说来拜谒的少年是蛟蜃之精,后文则以蜃精称之,谓其二子为小蜃,则在最初的许逊神话中,此妖乃是蜃(蜃,大蛤)精无疑。古人常以蛟蜃连称,且蛟之可怖似过于蜃,故蜃精渐演变为蛟精,而《许真君仙传》于蛟精出场时,仍称其姓慎,可见旧故事的残迹。
③《诗》穷五际:际,交界、边际。据《汉书翼奉传》,《诗》有五际。颜师古注:应劭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也。孟康曰:《诗内传》: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于此则有变改之政也。以卯、酉、午、戌、亥为五际,这是《齐诗》家以阴阳灾异之学与《诗》说比附,以天人感应之道论政事的办法。
④《易》布三爻:爻,《周易》中表示卦象的符号。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裴松之注引《虞翻别传》,虞翻精通《周易》,他写成《易注》,献给孙权,并上表称自他的高祖父开始,就著有《孟氏易》一书,臣生遇世乱,长于军旅,习经于枹鼓之间,讲论于戎马之上,蒙先师之说,依经立注。又臣郡吏陈桃梦臣与道士相遇,放发被鹿裘,布《易》六爻,烧其三以饮臣,臣乞尽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岂臣受命应当知经!按,虞翻家传《孟氏易》,即西汉孟喜所传注的易学,孟喜治《易》,每以阴阳灾变为说,又托师说以自耀,虞翻盖沿其故习,故造作属吏梦吞三爻之说以自称。
【译文】
栾巴为尚书时,在新年宴会上含酒喷向西南方,解释是为了救成都之火,皇帝命人调查,成都当日果有火灾,有雨从东北来将火浇灭;许逊在南昌,识破伪装成少年的蛟精,将其打败后,追踪至长沙,彻底剿除蛟精及其党羽,铸铁树以镇妖。《诗经》有五际之说,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另一说是卯、酉、午、戌、亥,以此五个地支蕴含阴阳变化,故曰五际;虞翻为《周易》作注完毕,上表献给孙权,言郡吏陈桃梦见自己遇到道士,布《易》六爻,并烧其中三爻,令虞翻吞服,据此自称受命应当知经。
清时安石①,奇计居鄛②。湖循莺脰③,泉访虎跑④。
【注释】
①清时安石:清时,清平之世。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据《晋书谢安传》,谢安为相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按,即梁州、益州,梁州治汉中、益州治成都)不守,樊、邓(按,即樊城、邓县,代指襄阳、南阳地区)陷没,谢安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曾经与王羲之一起登冶城(按,地名。在今江苏南京,时为扬州刺史治所),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说: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答道: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后来前秦南征侵晋,谢安一方面从容调度,一方面以游宴等方式安定人心,果然在淝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大军。又据《南齐书王俭传》,南齐的开国宰相王俭曾经说:江左风流宰相,唯有谢安。盖以谢安自拟,可见谢安在南朝时期的影响力。
②奇计居鄛(cho):居鄛,即居巢,秦汉县名。在今安徽巢湖。据《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项羽叔侄在江东起兵反秦之后,进军淮北,居鄛人范增年已七十,喜好奇计,投奔项梁,对他说: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从民间找到楚怀王之孙名心者,立为楚王,亦称楚怀王,以之号召各家反秦势力,楚军因之强盛。后来项梁战死,项羽继统其军,尊范增为亚父。刘邦入关后,项羽也从函谷关攻入关中,范增认为刘邦是项羽的大敌,建议项羽杀了他,项羽未从。后楚汉交兵,两军在荥阳对峙一年多,刘邦求和,项羽想答应,范增建议说: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于是项羽与范增急围荥阳,刘邦大困,乃用谋士陈平之计离间项羽和范增,项羽中计,渐夺范增之权。范增大怒,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项羽答应了他,于是范增离开军营回彭城,路上后背生疮而死。
③湖循莺脰(du):莺脰,湖名。脰,脖子,后也借用为头颈、咽喉之意。历史上以莺脰为名的湖有两处,一在苏州吴江,一在宁波鄞县。吴江莺脰湖之名,至今尚存,据《江南通志舆地志山川二苏州府》:莺脰湖,在震泽县西南,其源自天目,东流至荻塘,会烂溪水,并出平望,汇于此。以其形似莺脰,故名。亦名莺斗湖。可知其得名之由。鄞县之莺脰湖自中唐以后改称广德湖,宋代废湖为田,后代虽略有恢复,但残存湖面最宽处不过百米,与曾巩《广德湖记》所记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鄞之西十二里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菼、葵莼莲芡之饶的景象迥然不同。本条所指之莺脰湖,应以在苏州吴江者为是。
④泉访虎跑:虎跑,泉名。跑,这里指走兽用脚刨地。据《咸淳临安志山川十七泉城外》,旧传性空禅师(按,即寰中禅师,晚唐僧人,为百丈怀海禅师弟子。卒后,唐僖宗赠谥性空大师)曾住在杭州大慈山,山上无水,忽有神人来对他说:明日当有水矣。当夜,来了两只老虎,将地挖出了一个洞,泉水从中涌出,于是此泉就被称作虎跑泉。后来的传说又增益了性空禅师因大慈山缺水,将迁至他处,以及泉水系自南岳迁来的情节。
【译文】
谢安为相,虽面对前秦的强大威胁,仍能镇之以静,使东晋出现了德政既行,文武用命的局面,被后人赞为江左风流宰相;居鄛人范增喜好奇计,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以聚人心,劝项羽诛杀刘邦以除后患。苏州吴江有莺脰湖,因湖形如莺的头颈而得名;杭州大慈山有虎跑泉,传说晚唐僧人性空禅师住此山时,夜里有两只老虎刨地出泉,故称虎跑泉。
近游束皙①,诡术尸佼②。翱狂晞发③,嵇懒转胞④。
【注释】
①近游束皙(xī):束皙(约264-303),西晋文人。束皙有《近游赋》,全文现在已经佚失,据《艺文类聚居处部四宅舍》引该赋片段云:世有逸民,在乎田畴宅弥五亩,志狭九州。安穷贱于下里,寞玄淡而无求。乘荜辂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连搥索以为鞅,结断梗而作鞦。攀荜门而高蹈,朅徘徊而近游。井则两家共一,园则去舍百步。据此,则此赋描绘的主要是当时士人崇尚清虚趣味下的田园生活。
②诡术尸佼(jiǎo):诡术,不合于道的学术。尸佼,战国初学者。鲁人,一云晋人,或谓楚人,传为秦相商鞅之师,商鞅死后,尸佼逃亡入蜀,所著有《尸子》二十篇。按,《尸子》原书今佚,清人有辑本。该书之主旨,据李贤在《后汉书注》中说,是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也。刘向《孙卿(按,即荀子,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书录》说:楚有尸子、长庐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据此可知,尸佼虽然崇尚道德仁义,但并不完全遵循孔子之教、儒家之道。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也说:尸佼兼总于杂术。《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于杂家,而班固认为杂家的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所谓兼总于杂术,即是兼儒墨,合名法或者不循孔氏之术的另一种说法,也即本书所谓诡术。
③翱(o)狂晞(xī)发:翱,即谢翱,南宋末志士。晞发,晒干头发。据程敏政《宋遗民录》,谢翱字皋羽,生性崇尚善举,抱独行之志,而刻厉愤激,常欲起古人于地下从之游,与流俗有不谐处,从不在意。他慕屈原之为人,愿与远游,故自号晞发子。遇谈宋朝灭亡之事,辄为之哭泣,涕泗潸然。当时一班希合时务、志在苟得的人,憎闻谢翱之名,而谢翱对此泰然自若。所谓翱狂,当指他在这方面的举止。
④嵇懒转胞:嵇,即嵇康。转胞,病名。指肚脐下方剧烈疼痛,小便不通。胞,这里指膀胱。古人认为小便不通是胞系扭转所致,故称转胞。《文选书下》收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云: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嵇康盖言自己懒于便溺,甚至要忍尿到出现转胞的初始症状才去排泄,以示不堪世务。按,尚子平(一作向子平)、台孝威,都是汉魏时的隐士。
【译文】
束皙作《近游赋》,咏唱自己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尸佼著《尸子》二十篇,刘向说他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汉书艺文志》列之于杂家。谢翱慕屈原之为人,自号晞发子,每谈国事,辄潸然泪下,时人以为狂;嵇康致书山涛,谢绝推荐,说自己性情疏懒,每忍溺至将引发转胞之疾才不得不去,不堪世务。
西溪晏咏①,北陇孔嘲②。民皆字郑③,羌愿姓包④。
【注释】
①西溪晏咏:西溪,地名。在海陵(今江苏东台)。晏,即晏殊(991或993-1055),北宋大臣。明清两代《扬州府志》《泰州志》《东台县志》皆有晏殊监西溪盐仓之说,并言当地有其读书处及墓葬,西溪亦有晏溪之别称。然检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及《东都事略》《宋史》之《晏殊传》,晏殊生平未监西溪盐税。再检神道碑,明言晏殊葬许州阳翟县麦秀乡之北原,亦不在东台。据《渑水燕谈录歌咏》云:海陵西溪盐场,初,文靖公尝官于此,手植牡丹一本,有诗刻石。后,范文正公亦尝临莅,复题一绝: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后人以二公诗笔故,题咏极多,而花亦为人贵重,护以朱栏,不忍采折。岁久茂盛,枝覆数丈,每花开数百朵,为海滨之奇观。文靖,宋相吕夷简谥号。据张方平《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吕公神道碑铭》,吕夷简早年曾署西溪盐官,或后人误以夷简为殊,传闻致误耳。
②北陇孔嘲:北陇,北方的高地。孔,即孔稚珪(447-501),南朝刘宋、萧齐官员,文人。《文选书下》收录孔稚珪《北山移文》一篇,借山神之口,指责隐士周子不能坚持隐居,改节出仕,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阴,白云谁侣?于是南岳献嘲,北陇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慨游子之我欺,悲无人以赴吊,要求山林将周子摒之于外,不许复入。此周子,注《文选》之李善、吕向皆以为周颙,然以《南齐书周颙传》核之,似亦未必然。按,北山,即钟山,以在京城建康之北,故名。又,文以北陇与南岳为对,犹言为天下山灵所笑,并无确指。
③民皆字郑:字郑,以郑为名字。郑,指郑浑,三国时曹魏官员。据《三国志魏书郑浑传》,郑浑自丞相掾出为下蔡(汉县,今安徽凤台)长,迁邵陵(汉县,即召陵,今河南漯河,晋初避司马昭讳改称邵陵,陈寿著书在晋时,故以避讳之名书之)令。当时天下未定,百姓都没有心思耕种;生下孩子无法养活,也就不抚养了。郑浑每到一处做官,往往收走百姓家中的渔猎工具,督促他们耕地种桑,又开垦了一批稻田,严禁弃子不养。百姓最初害怕获罪,不敢违抗郑浑;按他的法令做了以后,日子渐渐过得好了,养育孩子也没有困难了。于是很多人都把所生的孩子起名为郑。
④羌愿姓包: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据《甲申杂记》记载,西羌首领于龙呵(《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俞龙珂)归降,到京师朝见宋神宗,至阙下,将要受到皇帝接见时,对押伴使(宋制,外国使者或蕃部首领来朝,入境后根据其重要程度,由朝廷或地方政府派遣中低级官员为押伴官,一则陪伴使者,二则起监视作用)说:平生闻包中丞拯朝廷忠臣,某既归汉,乞姓包。神宗从之,赐他姓包、名顺,后来攻取熙河(按,即熙河路,北宋地方政区名。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置,治熙州,今甘肃临洮)时,于龙呵极罄忠力。
【译文】
晏殊(按,应为吕夷简)在西溪做盐官时,手植牡丹,作诗刻石,范仲淹到西溪任官时,又为之题诗,后遂成本地胜景;孔稚珪作《北山移文》,嘲讽隐士周子,有南岳献嘲,北陇腾笑之语。郑浑在下蔡、邵陵做县官,督促百姓耕田植桑,禁止杀婴弃儿,一段时间后,百姓生活有了改善,纷纷给孩子起名为郑;于龙呵降宋,到京师朝见,因久闻包拯是忠臣,故向奉命陪伴的官员请求赐姓为包,神宗从之。
骑鹏沈晦①,射鸭孟郊②。戴颙鼓吹③,贾岛推敲④。
【注释】
①骑鹏沈晦(hu):鹏,传说中的大鸟。沈晦,宋代官员。据《春渚纪闻》记载,沈晦赴京考试时,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时,梦见自己骑着大鹏,乘风直上天空,醒来后就写了一篇《大鹏赋》来记这件事。此年,沈晦果然中了状元。据《咸淳临安志人物二国朝进士表》,沈晦为宋徽宗宣和六年状元。
②射鸭孟郊:孟郊(751-814),唐代诗人。苏轼《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诗有句云:已作观鱼槛,仍开射鸭堂。程注:孟郊为溧阳尉,开射鸭堂。按,孟郊诗《送淡公》有笑伊水健儿,浪战求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射鸭复射鸭,鸭惊菰蒲头。鸳鸯亦零落,彩色难相求的句子,大概射鸭是当时人取乐的一种形式。按,据孟郊诗,射鸭以竹枝弓,则其弓当较军中所用角弓为轻软,大概不以杀伤为目的,而以射中多者为胜。
③戴颙(yng)鼓吹:戴颙(378-441),东晋刘宋时期隐士。鼓吹,汉晋时期的一种乐队,后泛指音乐。据《云仙散录》引《高隐外书》,戴颙每到春日,经常带着两个柑子一斗酒出门。有人问他去做什么,他说: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按,俗耳针砭,谓可使人耳目一清;诗肠鼓吹,谓能激发诗情。
④贾岛推敲:推敲,推门敲门,后作为斟酌字眼的代称。据《诗话总龟》引《唐宋遗史》,贾岛初赴科举,一天在京师出行,于驴背上作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又觉敲字不好,欲用推字,斟酌未定,在驴上反复吟哦,并以手作推敲之势。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任京兆尹,出门时前呼后拥,贾岛不觉冲入其仪仗,左右把他推到韩愈前,听候处置。贾岛具言所得诗句,及推敲二字未定,故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立马沉思久之,对贾岛说:敲字佳。于是两人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结布衣之交。按,《唐摭言》又记贾岛事云:尝跨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岛忽吟曰:落叶满长安。志重其冲口直致,求之一联,杳不可得,不知身之所从也,因之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而释之。此应与前所言冲入韩愈车骑者为一事之两说。
【译文】
沈晦赴试,梦见骑着大鹏上天,醒来作《大鹏赋》,当年果中状元;孟郊为溧阳县尉,开射鸭堂,以射鸭为戏。戴颙每至春日,携斗酒双柑出听黄鹂鸣叫,谓之俗耳针砭、诗肠鼓吹;贾岛骑驴出行,偶得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以推易敲,斟酌不已,遂至误冲京兆尹韩愈仪仗。
四豪
禹承虞舜①,说相殷高②。韩侯敝裤③,张禄绨袍④。
【注释】
①禹承虞舜:承,继承。虞舜,即舜,因其部族名有虞氏,故称虞舜。据《史记夏本纪》,帝尧时,洪水滔天,尧命鲧治水,无功,舜摄行天子政事,诛鲧,而举鲧之子禹,以绍鲧之业。尧去世后,舜继其位,命禹治水,禹伤感于父亲治水无功受诛,于是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卑宫室,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手持准绳,右手持规矩,开通道路,翻山越泽,以疏导水路,又命伯益教百姓种稻,命后稷把食物平均分配给各个部族。之后,禹又走遍九州,根据各地土产确定贡品内容,并视察其山川之便利。舜看到禹的治水活动取得了成功,就赐给他玄圭,并向上天推荐禹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十七年后,舜去世,禹接替了舜,其子启开创了夏朝。
②说相殷高:说,即傅说。殷高,即商王武丁,庙号高宗,故称殷高。据《史记殷本纪》,武丁即位时,商朝已经衰落,武丁想要复兴殷商,却没有得力的辅臣,于是三年不说话,政事由冢宰(按,即太宰,为百官中地位最高者)决断,武丁静心观察国内的风气。后来,武丁梦见天帝赐给自己一位名叫说的贤臣,醒后将百官召来一一看过,皆非其人,于是派人到各地寻找,在一个叫傅险的地方找到了说,此时说正在替人做工以维持生计。使者将说带去见武丁,即是梦中所见的人,武丁与他交谈,认为他果然是圣人,就任命他为相,商朝因此大治。于是,武丁以傅险之地为说命氏,称之为傅说。
③韩侯敝裤:韩侯,指韩昭侯,战国时韩国国君。他任用申不害为相,崇尚以术治国,据说在位时韩国大治,诸侯不来侵伐。据《韩非子内储说上》,韩昭侯有一条穿破了的裤子,吩咐侍从收藏起来。侍从说: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韩昭侯说: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意思是作为一国之君,表情的变化都要注意,以免下属误解,更何况是赏赐裤子这种大事;更不能随意,要等着奖给有功劳的人。
④张禄绨(t)袍:张禄,即范雎,战国时秦相。绨,一种比绸子厚的丝织品。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在魏国时,随大夫须贾使齐。齐襄王听说范雎有口才,派人送给他礼物。须贾认为范雎出卖了魏国的情报,回国后禀报国相魏齐,魏齐召来范雎,几乎将其打死,又将其扔到厕所中,宾客饮酒沉醉,就向他身上小便。范雎幸而逃脱,改名张禄,入秦为相,号为应侯。此时魏国又遣须贾使秦,范雎穿着破衣服去见他,诈言自己靠接受雇佣做工过活,须贾哀怜他,留他一起吃饭,又说:范叔(按,范雎字叔)一寒如此哉!送给他一件绨袍。后来须贾去拜见秦相张禄,发现对方竟是范雎,急忙谢罪,范雎说: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毁谤)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阻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译文】
禹受舜之命治水有功,舜赐给他玄圭,又立他为自己的继承人,舜去世后,禹代之为帝;武丁梦见天帝赐给自己贤臣,派人四处寻找,终于在傅险找到名叫说的贤士,举以为相,称之为傅说。韩昭侯命近臣将自己穿破了的裤子收藏好,没有像近臣希望的那样随意赐给左右亲信,而是等臣下有功再赏赐;须贾错指范雎出卖魏国,致其几乎丧命,后范雎逃到秦为相,故意穿敝衣与出使秦国的须贾相见,须贾起了恻隐之心,送给范雎一件绨袍,范雎认为他还有故人之情,就没有杀死须贾报仇。
相如题柱①,韩愈焚膏②。捐生纪信③,争死孔褒④。
【注释】
①相如题柱:相如,即司马相如。题柱,在桥柱上题字。岑参《升仙(一作迁)桥》诗云: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又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诗云: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王洙注引《成都记》:升仙桥,司马相如初西去,题其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果以传车至其处。此《成都记》或即晚唐卢求所著者。按,据《华阳国志蜀志》:蜀大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也。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则相如题字的对象是长安城门,非升仙桥的桥柱,两说不同。
②韩愈焚膏(gāo):膏,油脂,这里指灯油。韩愈为国子博士时作《进学解》,以国子先生(即韩愈)与生徒对话的形式,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在文章开头,韩愈教导学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遭学生反唇相讥: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矻矻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所谓焚膏油以继晷,恒矻矻以穷年者,实为韩愈借学生之口,展示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勤奋。
③捐生纪信:捐生,抛弃生命。捐,弃。纪信,刘邦的部将。据《史记项羽本纪》,汉三年(前204),项羽、范增围刘邦于荥阳,形势危急。汉将纪信献计,说: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刘邦命女子两千人夜间披甲出荥阳城东门,楚军发现后四面围攻,纪信乘刘邦的黄屋车(以黄缯制成车盖的车子,为天子所用),傅左纛(古代皇帝车上的饰物,以牦牛尾制成,立在车衡之左),说: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刘邦趁机率数十骑从城的西门出去,逃往成皋。项羽见到纪信,问他:汉王安在?纪信回答:汉王已出矣。项羽遂将纪信烧死。
④争死孔褒:孔褒,东汉人,孔融的哥哥。据《后汉书孔融传》,名士张俭因为上书弹劾侯览及家属仗势作恶,得罪侯览。侯览诬陷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部党,朝廷下令州郡追捕他。张俭与孔褒有旧,遂逃亡投奔孔褒。当时孔褒不在,孔融只有十六岁,张俭觉得他年轻,不敢如实相告。孔融见他形色窘迫,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把张俭留在家中。事发之后,张俭逃走,孔褒、孔融兄弟都被逮捕入狱,负责审问的官员不知该归罪于谁。孔融说: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官员问孔氏兄弟的母亲,母亲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罪)。竟形成了一门争死的局面。郡县官员疑不能决,于是将案件上报到朝廷,请求指示。皇帝下诏归罪于孔褒。孔融因此遂得高名。
【译文】
司马相如从成都去长安时,过升仙桥,在桥柱上写了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的话,后来果然作为使者乘驿传车回到成都;韩愈作《进学解》,自言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大困,纪信假扮刘邦,乘车出城诈降,刘邦趁机逃脱,纪信则被项羽烧死;名士张俭被追捕,逃亡至孔褒家,孔褒不在,其弟孔融收留张俭,事发之后,孔褒、孔融兄弟都被逮捕,审讯时争相承担责任,希望以自己的死解脱兄弟。
孔璋文伯①,梦得诗豪②。马援矍铄③,巢父清高④。
【注释】
①孔璋(zhāng)文伯:孔璋,即陈琳,字孔璋。文伯,文坛的霸主。伯,通霸。据《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张纮看到陈琳所写的《武库赋》《应机论》,写信称赞他。陈琳回信答道:自仆在河北,与天下隔,此间率少于文章,易为雄伯,故使仆受此过差之谭,非其实也。今景兴(按,即王朗)在此(指曹操政权),足下与子布(按,即张昭)在彼(指孙权政权),所谓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按,陈琳与张纮同乡,俱广陵人;王朗,东海人;张昭,彭城人。四人俱徐州名士,皆有文学,年辈又近,故陈琳称誉王朗、二张,自谦以为不如。
②梦得诗豪:梦得,即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诗豪,诗坛的豪杰。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由是每制一篇,先于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按,白居易与刘禹锡是暮年诗友,两人的交情自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各罢刺史还洛、途中于扬州相遇订交始,直至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刘禹锡去世为止。而两人自相识至大和三年(831),五年之间,留有诗稿的唱和诗篇已有一百三十八首,其间刘、白还各有一段时间宦游在外,可见两人不仅感情深厚、在诗的创作方面也堪相匹敌。
③马援矍铄(ju shu):马援(前14-49),东汉开国功臣。矍铄,指老人精神健旺。据《后汉书马援传》,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武威将军刘尚征讨武陵郡的五溪蛮夷(五溪蛮夷,居住在武陵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据郦道元《水经注》,五溪是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按,此五溪都在今湖南怀化一带,为沅江的上游,也被视为整个沅江上中游水系的总称),兵败身死。马援闻讯请求出征,此时他已经六十二岁了。光武帝认为他已经年老,不肯让他出征。马援恳请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看。马援上马后,坐在马鞍上回头看,以示自己尚且可用。光武帝笑道:矍铄哉,是翁也!于是派他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徒四万余人征五溪。但由于五溪地区山川险阻,汉军初战获胜后,推进缓慢,被阻于壶头山(山名。在今湖南沅陵)。时逢盛暑,军士疾疫,马援也因此得病,死在前线。
④巢父清高:巢父,古代隐士。据《太平御览逸民部六》引皇甫士安(按,即皇甫谧)《高士传》,巢父是帝尧时的隐士。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按,父是古人对于老人的尊称)。尧要将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将事情告诉巢父。巢父说: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说着就打他的胸口,赶他下树。许由怅然不自得,于是走到水边,洗耳拭目,曰:向者闻言,负吾矣(友)。于是离开巢父的住处,终身不再相见。按,关于巢父,古代文献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即许由本人,一说是许由之友,但在传说中的形象都是清高的隐士,尤以后一说更能体现其一意遁世、不务浮名的性格。
【译文】
陈琳给张纮写信,说从前河北文风不盛,易为雄伯,现在曹操政权有王朗,孙氏政权有张昭、张纮,自己就如小巫见大巫了;白居易与刘禹锡是互相唱和的诗友,两人所作诗结为《刘白唱和集》,白居易为之作《解》,称刘禹锡为诗豪。马援六十二岁时自请征五溪,汉光武帝担心他年老,他就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光武帝夸奖他矍铄,同意他领兵出征;巢父听朋友许由说拒绝了帝尧的让位,批评他不能隐身藏名,不足与自己为友,许由为之怅然若失。
伯伦鸡肋①,超宗凤毛②。服虔赁作③,车胤重劳④。
【注释】
①伯伦鸡肋:伯伦,即刘伶,字伯伦,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鸡肋,鸡的肋骨,这里比喻身体瘦弱。据《世说新语文学》刘伶著《酒德颂》条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刘伶平素置身天地之间,悠悠荡荡,无所用心,曾与人发生冲突,对方非常愤怒,攘袂而起,想要殴打刘伶。刘伶却和颜悦色地说:鸡肋岂足以当尊拳。对方的怒气发泄不出来,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②超宗凤毛:超宗,即谢超宗,南朝文人。凤毛,凤凰的毛,古人以之比喻珍奇事物,又借以夸奖人有才华。据《南齐书谢超宗传》记载,谢超宗好学有文辞,名声也很好,起家为奉朝请,转为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刘子鸾是宋孝武帝宠爱的儿子,其母殷淑仪去世后,谢超宗奉命作诔文(叙述死者事迹的悼文),孝武帝非常欣赏,说:超宗殊有凤毛,恐灵运复出。按,凤毛之语,东晋南朝时用以称赞子才似父,见《世说新语容止》王敬伦风姿似父条余嘉锡笺疏。谢灵运是谢超宗的祖父,为晋末宋初著名文学家,孝武帝盖以谢超宗撰文典雅,类其祖父,故谓其有凤毛。又据《南史谢超宗传》云,孝武帝赞赏谢超宗时,右卫将军刘道隆在场,出宫后去拜访谢超宗,问道:闻君有异物,可见乎?谢超宗很奇怪,说:悬磬之室,复有异物邪?刘道隆答道:旦侍宴,至尊说君有凤毛。超宗听到此语,跣足走入内室。刘道隆以为他去取凤毛来,一直等到晚上,实在等不下去了,才离开谢家。此盖因谢超宗父名凤,刘道隆无意转述凤毛之语,犯其家讳。南北朝时特重避讳,故谢超宗一闻刘语,便仓皇起身入内。刘道隆出身武人,既不知孝武帝语意,又不知谢超宗家讳凤字,故懵懂而来,率尔而对,终成笑谈。
③服虔赁(ln)作:服虔,东汉古文经学家,长于《左传》。赁作,被雇佣做工。据《世说新语文学》,服虔精通《春秋》,将为之作注时,想要参考其他学者的不同意见。他听说崔烈正在给学生讲《左传》,于是就隐姓埋名,接受崔烈学生的雇佣,去给他们做饭,每到崔烈讲课的时候,就在旁边偷听。听了一段时间,服虔知道崔烈的讲学水平没能超过自己,就渐渐和其门生谈论其观点是非。崔烈得知此事后,不知这个雇工是什么人,但素闻服虔有盛名,心中就怀疑是他。第二天一早,崔烈来到服虔的住处,趁他未醒,连声呼喊子慎,子慎(按,服虔字子慎),服虔不觉惊应,两人于是便成了朋友。
④车胤(yn)重劳:车胤(?-401),东晋官员。重劳,过于辛苦。据《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时,晋孝武帝要为大臣讲《孝经》(按,汉代以来,不时举行皇帝亲自为大臣讲儒家经典的仪式,以示尊经崇儒,此即其中之一,宋代以后称为经筵),宰相谢安把官员们组织起来研习经义。车胤有一些问题,又不好提出,对袁羊(即袁乔,东晋官员,小名羊,故称袁羊)说: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按,指谢安、谢石)。袁乔说:必无此嫌。车胤问他为何这样肯定,袁乔说: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按,据本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云:宁康三年九月九日,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吏部尚书陆纳、兼侍中卞耽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袁宏兼执经,中书郎车胤、丹阳尹王混摘句。据此,则谢安、谢石、车胤等均为讲经活动的参与者,各有职司,故车胤一方面感觉有必要加深对《孝经》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怕过于辛苦谢安兄弟。又按,据《晋书袁瑰传附袁乔传》,永和二年(346),袁乔从桓温平蜀,不久即逝,不可能参加宁康三年(375)晋孝武帝讲经的活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程炎震之说,认为此处之袁羊应为袁虎(即袁宏)之误,甚为合理。
【译文】
刘伶生性疏淡,曾与人发生冲突,对方想殴打他,刘伶和颜道鸡肋岂足以当尊拳,对方丧气而去;谢超宗为殷淑仪作诔文,宋孝武帝读后赞赏超宗殊有凤毛,认为他的文采像祖父谢灵运。服虔欲作《春秋》注,想要了解崔烈的观点,就更名微服,去为崔烈的门生做饭,借以偷听崔烈讲课,后被崔烈发现,两人结成朋友;车胤要参加晋孝武帝讲《孝经》的仪式,有经义未能通晓,想要请教谢安兄弟,又怕太过辛苦他们,袁宏则认为无需担忧,谢氏兄弟不会介意帮助他人。
张仪折竹①,任末燃蒿②。贺循冰玉③,公瑾醇醪④。
【注释】
①张仪折竹:张仪,战国时辩士,事秦惠文王,倡导连横之术,使六国事秦,以功拜为秦相。折,当作析,即剖开。据《拾遗记》,张仪与苏秦志向相同,俱好学,两人轮番剪下头发贩卖,以供生活,有时也接受雇佣,为人抄书。二人非圣人之书不读,有时路遇《坟》《典》等先王之书,找不到东西抄录,就用墨写在手掌和大腿上,晚上回家再破开竹子做成竹简,抄录下来。两人有时在路上求食,而将树皮剥下来做成书囊,用来盛装天下有用的书籍。后来,两人在大树之下暂憩,遇见鬼谷先生,教给他们绝妙的辩术,又从胸口取出两卷书给他们,传授了辅佐君王之术。按,张仪与苏秦实非同时代人,由司马迁《史记》过信战国游士之说而误。
②任末燃蒿(hāo):任末,东汉经学家。据《拾遗记》,任末十四岁时,跟随多位老师学习,背着书箱去寻师求学,不避险阻,常说: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他住在树林里,用茅草盖成房子,把荆条削成笔,取树汁作墨,到夜里还趁着月色星光学习,如天色昏暗就点起蒿草来照亮。看书看到符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就在衣服上记下来。门徒非常敬佩他的勤学,给他买来干净的衣服替换。不是圣人所著的书,就不看。临终前,任末留下遗言: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河图洛书谶纬之类,不在五经之列的,任末将其写在墙上、柱子上,乃至园林的树木上,好学的人到了任家,往往动手抄写,时人称任家为经苑。
③贺循冰玉:贺循(260-319),晋代官员。据《晋书贺循传》,晋元帝以贺循为中书令、散骑常侍,贺循推让,改拜太常、散骑常侍,又让常侍,唯任太常。元帝因贺循清贫,下诏说: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位处上卿,而居身服物盖周形而已,屋室财(按,通才)庇风雨。孤近造其庐,以为慨然。其赐六尺床荐席褥并钱二十万,以表至德,畅孤意焉。贺循上表推让,晋元帝不许,才不得已收下,但并不使用。按,贺循出身江左大族会稽贺氏,本身又精通经学,为当世儒宗,兼有清廉之誉,在江东声望很高。晋元帝司马睿出镇扬州,在本地没有根基,故需拉拢本地大族名士为己所用。多方优礼贺循,即他在这方面的措施之一。
④公瑾醇醪(chn lo):公瑾,即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孙权部将。醇醪,没有经水稀释的美酒。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程普自负年长,多次欺凌周瑜,周瑜放低身段,尽量宽容,不与程普计较。后来程普自发地对周瑜越来越亲近敬重,并对旁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都说周瑜谦让而能服人,就是这个样子。
【译文】
张仪与苏秦家贫而好学,路遇好书而无法抄录,就先写在手掌和大腿上,晚上回家再剖开竹子做成竹简,抄到简上;任末求学时,住在树林里,用茅草盖房子,夜里借着星光学习,天阴昏暗时就点燃蒿草照明。贺循清贫,晋元帝称他冰清玉洁,行为俗表,赐给他席褥等日常用品及二十万钱,贺循不得已收下,而从不使用;程普自负年长欺凌周瑜,周瑜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逐渐敬服周瑜,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庞公休畅①,刘子高操②。季札挂剑③,吕虔赠刀④。
【注释】
①庞公休畅:庞公,即庞德公。休畅,畅快。据《水经注沔水》,沔水(即汉水,今名汉江)中有鱼梁洲,是庞德公所居,庞统住在汉水南岸,司马徽住在鱼梁洲之北。庞德公与司马徽两家友谊深厚,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家既相近,常常或泛舟,或涉水,来往交游,无拘无束,非常畅快。又据《襄阳记》,司马徽去拜访庞德公,恰逢庞德公渡沔水去扫墓,于是司马徽直接走到庞家室内,呼唤庞德公的妻儿,让他们赶紧做饭,说:徐元直向云,有客当来,就我与庞公谈。于是庞家人罗列拜于堂下,受命之后,就开始奔走忙碌。不久庞德公回来,直接进屋和司马徽见面,旁人看来,几乎不知谁是主人,谁是客人。由此,可见庞德公与司马徽两家交谊之深。
②刘子高操:刘子,指刘歊(xiāo)、刘(xū)兄弟,南朝齐梁之际的隐士。高操,清高的操守。据《南史刘传》,刺史张稷辟刘为主簿,主管官吏发文书去召刘,刘不肯接受,将文书挂在树上,自己逃走了。陈留人阮孝绪博学隐居,不与世人来往,有人去拜访,他也不见,而刘与阮孝绪见了一面之后,两人便成了神交的好友。刘的堂兄刘歊也有高操,与刘、阮孝绪天天来往,京城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隐。族祖刘孝标曾经给刘写信,称赞他们兄弟道:超超越俗,如半天朱霞;歊矫矫出尘,如云中白鹤。皆俭岁之粱稷,寒年之纤纩。刘曾戴着谷皮巾,披百衲衣,每游山泽,常流连忘返,他气韵不凡,在林谷之间,更显旷远,见者往往以为遇见神人。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刘在刘歊家中去世,临终时握着刘歊的手嘱咐道:气绝便敛,敛毕即埋,灵筵一不须立。勿设飨祀,无求继嗣。刘歊按他的遗言做了。族人和好友为他刻石立铭,谥为玄贞处士。
③季札挂剑: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余祭四年(即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季札奉兄长吴王余祭之命,出使鲁国,之后又历至齐、郑、卫、晋诸国,最后从晋国返吴。季札出发的时候,北行路过徐国,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佩剑,不好意思出言索要。季札心里明白徐君的想法,但因为要出使中原上国,作为使者不能没有佩剑,所以没有主动把剑送给徐君。等到出使回来,路经徐国,徐君已经去世,于是季札把佩剑系在徐君墓旁的树上,自己离去。随从说: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说: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新序》亦记此事,情节大致相同,列之于《节士》篇,可见古人对季札行事的赞许。
④吕虔赠刀:吕虔,三国时魏国官员。据《晋书王祥传》,吕虔做徐州刺史时,请王祥为别驾。当时徐州寇盗充斥,王祥率兵扫平祸乱,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吕虔有一口佩刀,让相工相看(按,我国古代有相物之法,如相看宅邸、马匹等,以定其于主人是否有利,相刀剑者亦如此),都说必须是官至三公的人才能佩戴此刀。吕虔于是对王祥说: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王祥再三推辞,吕虔强制要送给他,才不得不收下。后来王祥在魏末拜司空,转太尉,西晋初,进位太保,为当时名臣,实现了登三公的预言。王祥临去世时,又把刀送给弟弟王览,说:汝后必兴,足称此刀。王览的子孙果然历代都出现贤才,兴盛于江左。按,王导即王览之孙,佐司马睿立帝业于建康,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其后裔历仕刘宋、南齐、萧梁,皆至公卿。
【译文】
庞德公住在汉水中的鱼梁洲,司马徽与他隔水而居,两家相距很近,来往密切,不拘形迹,非常畅快;刘歊、刘俱有高操,与陈留阮孝绪为友,时称三隐。季札出使中原,路过徐国,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但不好意思索求,季札也因出使需要,不能将剑送给徐君,回程又经过徐国时,徐君已经去世,季札就把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以示践行诺言;王祥做徐州别驾时,刺史吕虔有一口佩刀,相工说必登三公,才能佩此刀,吕虔认为王祥有公辅之量,就将刀赠给他,王祥后来果然官至三公,王祥临终又将刀赠给弟弟王览,王览的后裔也累至公卿。
来护卓荦①,梁竦矜高②。壮心处仲③,操行陈陶④
【注释】
①来护卓荦(lu):来护,来护儿(?-618),隋代将领。卓荦,卓越不凡。据《北史来护儿传》,来护儿还不会认人的时候,其父就去世了,靠伯母吴氏抚养教育。他幼而卓荦(按,《隋书》本传作幼而卓诡,卓诡,意为高明奇异),初读《诗经》,读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放下书叹息道: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也!同学都为他的言论所惊,但又为其壮志而感叹。成年之后,来护儿谋略出众,志气英发,涉猎书史,但又不像一般儒生那样专事章句之学。名将宇文忻、贺若弼先后镇守广陵,都对来护儿加以礼待,让他以大都督之职统领乡兵,迁仪同三司。隋朝灭陈时,来护儿也在军中,以军功进位上开府,后来又参与***灭陈后江南地区的叛乱,累立战功,成为隋朝的名将。按,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本是魏晋以来赐予高级官员的加官,但北周和隋初将其作为戎秩(用于奖励军功的官职),且增置上仪同三司、上开府仪同三司(即来护儿所任上开府)两等,其中级别最高的上开府仪同三司也仅位列从三品,不能与魏晋时期位比三公的开府仪同三司相提并论。
②梁竦(sǒnɡ)矜高:梁竦(?-83),东汉开国功臣梁统之子,汉和帝生母梁贵人之父。矜高,高傲自大。据《后汉书梁统传附梁竦传》,梁竦少习《孟氏易》,弱冠能教授,因兄长梁松诽谤朝政事发,与弟弟梁恭一起被流放到九真郡(汉晋郡名。辖今越南中部,郡治胥浦,在今越南清化),后遇赦,回到故乡安定郡(汉晋郡名。辖今宁夏南部、甘肃北部一带,郡治临泾,在今甘肃镇原),闭门自养,以经籍为娱乐,著书数篇,名为《七序》。梁竦自幼生活在京师,在家乡生活很不习惯,又自负才能,因此郁郁不得意。曾经登高远望,叹息道: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如其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州郡之职,徒劳人耳。后来州郡征辟他为吏,都拒不出仕,因此后人谓之矜高。
③壮心处仲:处仲,即王敦,字处仲,东晋初大臣,曾两度发动叛乱,兵逼建康,最终在皇室与士族的联合抵抗下失败,郁郁而死。据《世说新语豪爽》,王敦每当喝醉酒,就用铁如意敲着唾壶,唱曹操的《短歌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壶口都被打出缺口了。按,如意,本为搔背之日常用品,其形制,长三尺许,顶端作人手状,如今之痒痒挠,以其可搔到手所不及之处,故有此名。汉晋以来,在玄学之士中广泛流行,为手执之器玩,清谈时可随兴指麾。此器通常为竹木骨角所制,间有玉制者,王敦所用者以铁制,则兼有防身之用。又,王敦虽为东晋叛臣,但晋宋时人多称许其豪爽,《世说新语豪爽》所记共十三条,而前四条皆言王敦事;同书《排调》篇记晋孝武帝选婿,自述其择婿标准云:王敦、桓温,磊砢(按,指豪放洒脱)之流,既不可复得;且小如意,亦好预人家事,酷非所须。孝武帝虽云酷非所须,表示不愿选王敦这样的人为婿,但他首先是认为这一等人不可复得,可见当时对王敦的豪爽仍然有很高的评价。
④操行陈陶:陈陶,唐末五代隐士。据《唐诗纪事》,陈陶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隐居在洪州的西山。严宇做镇南军节度使时,派了一名叫莲花的小妓去侍奉陈陶,陈陶一眼都不看她。莲花作诗道: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遣妾来。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神女下阳台。陈陶答道: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大心情薄似云。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所谓深愧卓文君者,盖反用卓文君夜奔相如之典故,以表示自己操行高洁,无意男女情事。按,陈陶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隐士,各书无异词,但其具体生活年代,各家记载颇有差异。仅《唐诗纪事》所记,就颇有矛盾。该书陶,剑浦人,居南昌之西山条(北宋龙衮《江南野史陈陶传》略同)云陈陶逢南唐后主李煜即位,知其国运已衰,作诗云:乾坤见了文章懒,龙虎成来印绶疏。李煜即位在公元961年,为宋太祖建隆二年;然同书引《北梦琐言》云:大中年,陈陶歌诗,似负神仙之术,或露王霸之说。大中是唐宣宗年号,行用时间自847年至859年,距李煜即位有百年之久,岂陈陶寿高百岁有余,尚能作诗?又同书引方干《哭江西处士陈陶》诗云: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方干为晚唐诗人,何光远《鉴诫录》云:唐末宰臣张文蔚、中书舍人封舜卿等奏:前有名儒屈者十有五人,请赐孤魂及第。方干秀才是其数矣。据《旧唐书哀帝纪》,张文蔚以天祐二年(905)三月拜相,可知方干必去世于此年以前,其悼陈陶之诗自应作于晚唐,与陶生逢李煜即位之说不符。窃疑唐末五代有两陈陶,故各家之说差互若是。
【译文】
来护儿幼年卓荦不凡,读《诗经》至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就感叹大丈夫在世当如是;梁竦自流放地赦归本郡,郁郁不乐,州郡召他为吏,都拒而不行,后人谓之矜高。王敦生性豪爽,每当醉酒后,常以铁如意敲打唾壶,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陈陶隐居西山,镇南军节度使严宇遣小妓莲花去侍奉他,陈陶看都不看,作诗表示自己专心修持,操行高洁,无意于情爱。
子荆爽迈①,孝伯清操②。李订六逸③,石与三豪④。
【注释】
①子荆爽迈:子荆,即孙楚(?-293),字子荆,西晋文学家。爽迈,豪爽高傲。据《晋书孙楚传》,孙楚才藻卓绝,爽迈不群,但待人常常表现得很傲慢,在家乡没有好名声。直到四十多岁时,才被任命为镇东将军石苞的参军。后来,孙楚迁为著作佐郎,石苞迁骠骑将军,朝廷又任命他做石苞的参军。孙楚自负才气,轻侮石苞,到任后向石苞作了一个长揖,说:天子命我参卿军事。由此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最初,没有规定参军要向府主(汉制,三公可以开府,自己征辟属吏,后来将军及其他重要官员也渐渐得到开府之权,在府中设置长史、司马、参军、掾、属等属吏,属吏称开府者为府主)施敬,因孙楚不敬石苞,才制定了参军要对府主施敬的制度。按,石苞出身低微,而孙楚为太原大族,故轻侮石苞,对之长揖,又谓之为卿,石苞忿恨,当亦由此。
②孝伯清操:孝伯,即王恭,东晋官员。据《晋书王恭传》,王恭少有美誉,清操过人,因才能和门第都很出众,常有将来位至宰辅的期望。与王忱齐名友善,仰慕刘惔(东晋中期名士)的为人。谢安常说: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按,春秋时期,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异姓诸侯为伯舅。王恭之妹王法慧为孝武帝皇后,王恭于孝武帝诸子为舅,又东晋各州都督、刺史权力很大,拟于诸侯,谢安盖以此期许王恭)。王恭曾随其父从会稽郡到都城建康来(按,王恭之父王蕴时任会稽内史,王恭随父亲在任上,故常居会稽),王忱去拜访他,见王恭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上,王忱认为王恭一定还有同样的席子,就向他索求。王恭很痛快地将席子送给了王忱,自己就坐在草编成的垫子上。王忱听说之后大惊,王恭说:吾平生无长物。其人简朴真率如此。按,《世说新语德行》记王恭送席事,情节略同,但无清操过人语。
③李订六逸:李,即李白。逸,隐士。据《旧唐书文苑传下》,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结交,隐居在徂徕山中,酣歌纵酒,时称竹溪六逸。按,徂徕山有竹溪,故名。元人钱舜举画有《竹溪六逸图》,陈旅、丘濬俱有题诗。
④石与三豪:石,即石延年。石介有《三豪诗》,其小序云:近世作者,石曼卿之诗,欧阳永叔之文辞,杜师雄之歌篇,豪于一代矣。师雄学于予,辞归,作《三豪诗》以送之。《渑水燕谈录歌咏》亦云:石曼卿,天圣、宝元间以歌诗豪于一时。盖袭石介之论。故后人沿《三豪诗》之说,以石延年、欧阳修、杜默(字师雄)为三豪。然苏轼极不喜杜默,尝云: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发者也。
【译文】
孙楚豪爽高傲,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石苞的参军,参见时长揖不拜,晋朝因此订立制度,规定参军要向府主恭敬行礼;王恭清操过人,王忱去探望他,见他所坐的席子好,向他索求,王恭将席子送给王忱,自己无席可坐,自称平生无长物。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同隐居于徂徕山,时人称之为竹溪六逸;石延年以歌诗称豪于宋仁宗时期,石介将他与欧阳修、杜默相提并论,作《三豪诗》。
郑弘还箭①,元性成刀②。刘殷七业③,何点三高④。
【注释】
①郑弘还箭:郑弘(?-86),东汉大臣。据《后汉书郑弘传》注引孔灵符《会稽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东汉太尉郑弘曾在山中打柴,捡到一支遗留的箭,不久有人来寻箭,郑弘就把箭还给了他。此人问郑弘想要什么,郑弘知道他是神人,就说: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来果然如愿以偿。从此以后,若耶溪一带都是早上刮南风、晚上刮北风,民间称之为郑公风。
②元性成刀:元性,即蒲元,三国时蜀国官员,擅长冶铸技术。据《北堂书钞武功部十一刀三十五》引《蒲元别传》,蒲元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镕金造器,特异常法。刀铸成后,还特意从蜀江取水,为刀淬火。试刀时,蒲元在竹筒里装满铁珠,举刀砍下,应手而断,就像截断稻草一样,称绝当世,号为神刀。按,《蒲元别传》本云:君性多奇思。意为蒲元天生多有奇思妙想,不知何书转引其文,改君为元或蒲元,作元性多奇思,又不标明出自《蒲元别传》或《元别传》,如董斯张《广博物志武功下刀》蒲元性多奇思之例。本书作者盖读此等辗转钞引之本,误以性字当属上读,遂误蒲元为蒲元性。
③刘殷七业:刘殷,前赵大臣。业,学业。据《晋书孝友传》,刘殷遭永嘉之乱,归附刘聪,刘聪奇其才而任用他,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在朝廷中,与公卿相处,表现得非常诚实谦逊,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刘殷有七子,他让五个儿子分别学习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一个儿子学习《史记》,另一个儿子学习《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当时北方各州就学问而言,以刘殷一家为盛。
④何点三高:高,高士。据《南史何尚之传附何胤传》,南齐时,何胤官至中书令,而寄情于隐居,时常想脱离政治生活。后来,何胤听说吴兴太守谢朏离职之后不再回到都城,担心自己落后于他,就上表辞职,不等朝廷回复,直接去职隐居。去官后,何胤得知会稽山多灵异,去那里游玩,就此在若邪山云门寺住了下来。早年,何胤的两位兄长何求、何点都遁迹林下,何求之前去世了,到这时何胤又做了隐士,世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也叫他东山。何氏三兄弟早期的事迹虽然不同,但最终都做了隐士,世间谓之何氏三高。按,何点为兄而何胤为弟,因此分别被称为大山小山;又何点隐于都城建康,何胤居于会稽,会稽在建康以东,且当地确有东山,为谢安隐居之处,故亦谓何胤为东山。
【译文】
郑弘在山中打柴,捡到神人丢失的箭,还给失主,神人问他所欲,郑弘希望改变若耶溪上的风向,以便用船运柴,此后若耶溪上就早上刮南风,晚上刮北风,世人称为郑公风;蒲元有奇思,为诸葛亮造刀,淬火后能斩断装满铁珠的竹筒,世称其刀为神刀。刘殷有子七人,他让五人分别学习五经,一人学《史记》,一人学《汉书》,一家人传习七种学业,极为兴盛;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先后做了隐士,当时称为何氏三高。
五歌
二使入蜀①,五老游河②。孙登坐啸③,谭峭行歌④。
【注释】
①二使入蜀:蜀,春秋战国时期有蜀国,在今四川一带,后为秦所灭,以其地置蜀郡,因此遂称今四川及周边地区为蜀地。据《后汉书方术传》,李郃是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人,通五经,擅长以河图、洛书之法推究风角星象,但外表质朴,人们都不了解他,县令召他任幕门候吏(掌管迎送宾客和道路治安的小吏)。汉和帝即位后,分遣使者微服到各州郡观风,并搜集当地言论。有两名使者将到益州刺史部(按,汉代设置十三刺史部,以刺史监察各郡官吏、豪强,益州刺史部辖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陕西南部汉中一带),住在李郃负责的候舍里。当时正好是夏夜,李郃与使者一起坐在露天,仰观星象,问使者: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使者默然,惊愕地对视,说:不闻也。又问李郃何以知道有使者来,李郃指着星空说: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按,汉中虽今属陕西省,但地接巴蜀,汉代将其与巴蜀诸郡同归于益州刺史部辖下,属于广义的蜀地范畴。故使者到汉中,李郃就说使星已入益州分野,而本书作者谓之入蜀。
②五老游河:游河,在河水中的小块陆地游玩。据《太平御览天部五星上》引《论语谶》,孔子说:我听说帝尧带着舜等人到首山游玩,观赏河渚的景色,有五位老人正在河渚游玩。一位老人说:河图将来告帝期。第二位老人说:河图将来告帝谋。第三位老人说:河图将来告帝书。第四位老人说:河图将来告帝图。第五位老人说:河图将来告帝符。此时有龙衔着玉苞来到,用金泥(水银与金的混合物,即金汞齐)弥封着玉制的封箧,内盛河图。五老于是变成流星飞向天空,进入昴宿。按,昴宿为我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在西方天文学中属于金牛座星区。
③孙登坐啸:孙登,曹魏时期隐士。啸,一种能发出悠长清亮声音的口技。据《水经注洛水》引臧荣绪《晋书》,孙登曾经经过宜阳山,山中的烧炭人与他说话,孙登不应,烧炭人觉得他的神采非同常人,于是纷纷传说其人不凡。晋太祖(按,即司马昭,曹魏末期权臣,官相国,封晋王,其子司马炎建立晋朝,追尊为太祖文皇帝)知道后,让阮籍去看看孙登是何许人也,阮籍与孙登说话,孙登也不回应。于是阮籍对他长啸,孙登笑道:复作向(旧时、从前)声。阮籍又为他作啸声,并请他一起出山,孙登不肯,阮籍就回去了。孙登攀上山峰,且行且啸,如同箫韶笙簧之音,声震山谷。阮籍听后感到奇怪,问烧炭人,烧炭人说:故是向人声。阮籍再去寻找孙登,已经找不到了。
④谭峭行歌:谭峭,晚唐五代时期隐士。行歌,边走边唱歌。据《续仙传》,谭峭幼而聪明,成年后颇涉经史,博闻强记,无所不知。他性好黄老、诸子之学,一心求道,从嵩山道士学仙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法,夏服乌裘,冬则绿布衫,有时整日处于风雪中,旁人以为他已经死了,看时却发现他非常安乐。有人因此说他是疯子。谭峭经常边走边歌吟道: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后来,谭峭住在南岳衡山中,炼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形变化。之后他又入青城山隐居,从此就不再出现在世间了。
【译文】
李郃做本县的幕门候吏时,曾通过观察星象,知道有两位朝廷使者将要入蜀,令微服而来的使者非常惊讶;尧率领舜等人到首山,有五老在河渚游赏,向尧等预告河图将要降临,不久后果然有龙出现,衔来金泥玉箧,内盛河图,而五老则化为流星,飞入昴宿。孙登隐居宜阳山中,阮籍请他出山,孙登不应,遂登上山峰长啸,声如笙箫,震动山谷;谭峭入山修仙有成,经常边走边歌吟。
汉王封齿①,齐主烹阿②。丁兰刻木③,王质烂柯④。
【注释】
①汉王封齿:汉王,这里指刘邦。齿,雍齿,汉初将领。据《史记留侯世家》,汉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击败项羽后,已将有大功的臣下二十多人封为侯,但其余功臣的功劳等次高低争论不决,迟迟没能定下封国户邑。高祖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架在空中,将不同楼阁连接在一起的通道,又称阁道)上偶然看到部将往往三五成群坐在沙中谈天,于是问张良:此何语?张良说: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高祖很奇怪,问:天下属(适逢)安定,何故反乎?张良答道:陛下起布衣,以此属(辈)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刘邦听了,感到忧虑,问:为之奈何?张良反问: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高祖答道: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张良遂献策道: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高祖设下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大夫尽快定功行封。群臣在宴席后果然都说:雍齿尚为侯,我属(辈)无患矣。按,雍齿是沛地的乡豪。刘邦初起时,命雍齿守丰邑,陈胜命魏人周市略地至丰,招降雍齿,刘邦之后三攻丰邑,才打败雍齿,迫其奔魏,故刘邦说雍齿数尝窘辱我。又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汁(通什)方侯雍齿,以赵将前三年从定诸侯,侯,二千五百户,可知雍齿后来又回到刘邦麾下,参与了楚汉战争,有定诸侯之大功,刘邦说其功多,当即因此而发。
②齐主烹阿:齐主,这里指齐威王,战国时齐国的君主。烹,用沸水或沸油煮。阿,即阿邑(今山东东阿),齐国都邑之一,这里代指阿大夫,阿地的长官。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即位以来,不致力治理国家,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间,诸侯都来侵伐,国内局势混乱。于是威王召来即墨大夫,对他说: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给他万家之邑。又召来阿大夫,对他说: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当日,即将阿大夫与左右曾称赞阿大夫的人也一起烹杀。又发兵西击赵、卫,破魏军于浊泽,而围魏惠王,逼迫魏惠王请献观邑而和解,赵国归还长城。此后,齐人不敢文过饰非,齐国大治,而诸侯莫敢加兵于齐,长达二十余年。又据《列女传辩通传》,齐威王在位之初,有佞臣叫周破胡,谗言即墨大夫而赞誉阿大夫,威王的姬妾虞姬直言周破胡之奸,也几乎为他所害,后威王为虞姬劝谏而悟,遂烹杀周破胡与阿大夫,封即墨大夫以万户,此故事可能是增益齐威王烹阿大夫之事产生的。
③丁兰刻木:丁兰,汉代孝子。据《初学记孝第四》引孙盛《逸人传》,丁兰是河内人,少年时父母双亡,未及侍奉,于是用木头刻成父母的样子,侍奉木人就像父母还活着一样,早晚问候。后来邻居张叔的妻子向丁兰的妻子借东西用,丁兰的妻子跪着向木人请示,见木人面色不悦,就拒绝了。张叔喝醉了,知道后到丁兰家来辱骂木人,又用手杖敲它们的头。丁兰回到家里,见木人面带怒容,又听妻子说了事情经过,就拔剑杀死张叔。县吏来逮捕丁兰,丁兰向木人辞行,木人看到丁兰,为他流泪。郡县赞叹丁兰的孝行能够上通神明,为他在云台画像。
④王质烂柯(kē):王质,晋代人。柯,斧头的柄。据《述异记》,信安郡(南朝郡名。治信安县,即今浙江衢州)有石室山。晋代时,有一个叫王质的人到山中伐木,见几名童子一边下棋一边唱歌,王质就在一旁听着。其中一名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王质含着,并不觉得饿。过了一会儿,童子对王质说:何不去?王质站起身来,再看斧柄,已经烂尽了。等他回到家中,发现乡里已没有与他同一时代的人了。
【译文】
汉高祖刘邦为安抚不安的功臣,封被他痛恨但有功的雍齿为侯;齐威王察知阿地的大夫不务民生、专事交结贵幸,将他与交结的宠臣一并烹杀。丁兰用木头刻成父母的样子,像对父母一样侍奉,以表孝思;王质进山伐木,旁观山间的童子下棋,离去时斧柄已经烂掉,回到家乡,同代的乡邻都已经去世了。
霍光忠厚①,黄霸宽和②。桓谭非谶③,王商止讹④。
【注释】
①霍光忠厚:霍光(?-前68),西汉大臣。据《汉书霍光传》,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去病出征匈奴归来,将他从故乡平阳(古县名。在今山西临汾)带到京师长安,汉武帝任命他为郎,迁为诸曹(汉代加官的一种,可以入禁中随侍皇帝,并协助皇帝处理尚书奏事)、侍中,霍去病去世后,又迁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随侍汉武帝,出则奉车(为汉武帝驾车),入侍左右,出入宫禁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从来不犯错误。汉武帝晚年,想要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要选择大臣辅佐他,察视群臣,只有霍光能承担重任,于是命画师画了周公背着周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景象,赐给霍光。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春,武帝到五柞宫去,在那里病重,霍光哭着问:如有不讳,谁当嗣者?汉武帝答道:君未谕(明白)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霍光叩头推辞道:臣不如金日磾。金日磾也推辞道:臣外国人(按,金日磾是匈奴降人),不如光。于是,汉武帝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几人都跪在汉武帝卧室内床下,接受遗诏辅佐幼主。
②黄霸宽和:黄霸,西汉大臣,曾任丞相。据《汉书循吏传》,黄霸为人明察,心计敏捷,又熟知文法,但性格温良谦让,足智多谋,善于领导下级。做河南太守丞时,计议既合乎法令,又顺应人心,太守倚任他,吏民敬爱他。汉朝自武帝末年以来,用法深刻。昭帝即位时年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图谋作乱,霍光将他们诛杀,之后就遵照武帝时的法度,以刑罚严厉对待臣民,因此俗吏纷纷以严酷为能,而黄霸独以宽和为名。昭帝去世后,宣帝即位,他在民间时,知道百姓为官吏执法所苦,听说黄霸持法公平,就召黄霸为廷尉正,在任期间多次断决疑案,有公平之称。后来黄霸累迁扬州刺史、颍川太守、京兆尹、太子太傅、御史大夫,至宣帝五凤三年(前55),丞相丙吉去世,遂代为丞相。
③桓谭非谶(chn):桓谭,东汉学者。谶,亦称谶语,古代民间流传的预言,如亡秦者胡也之类。在西汉末期,谶语与纬书(辅助解释六经的书籍,带有浓厚神学色彩)结合在一起,合称谶纬;因谶纬往往与图画配合流传,又称图谶图纬。据《后汉书桓谭传》,汉光武帝刘秀深信谶语,常以谶决事,桓谭上书称谶记之事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陛下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光武帝读后,深感不悦。后来朝廷商议在何处建造灵台(据《诗经大雅灵台》,周文王在位时曾建灵台,汉儒将其解释为用来观察天象妖祥的高台),光武帝对桓谭说:吾欲以谶决之,何如?桓谭默然良久,答道:臣不读谶。光武帝问其故,桓谭极力陈说谶语不合经义。光武帝大怒道: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桓谭叩头流血,才平息了光武帝的怒气。事后,桓谭被贬为六安(东汉初郡名。治今安徽六安,建武十三年(37)并入庐江郡)郡丞,心情恍惚不乐,于路病卒,年七十余。按,汉光武帝刘秀在王莽执政时曾入长安太学学习,此时谶纬之风大盛,刘秀耳濡目染,对谶语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迷信。他平定河北后,在长安时的同学强华来谒,献上《赤伏符》,其文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以此为据劝进,刘秀遂称帝,因此谶语又是刘秀政权的合法性所在。故当桓谭直斥谶之非经时,于公于私,刘秀都难以容忍。
④王商止讹():王商(?-前25),西汉大臣,汉宣帝舅父王武之子。据《汉书王商传》,王商年轻时以肃敬敦厚、品行卓著见称,累迁右将军、光禄大夫。汉成帝继位后,以王商为左将军。当时成帝的舅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为骄横僭越,王商对其行为常有非议,王凤知道后,也疏远了王商。建始三年(前30)秋天,京师百姓无缘无故互相惊吓,传言洪水将至,百姓奔走,甚至互相踩踏,老弱哭喊,长安大乱。汉成帝知道后,亲御前殿,召集群臣商议。大将军王凤希望太后、成帝和后宫可以上船躲避,让京师官员和百姓都到长安城上避水。群臣都赞同王凤的意见,只有王商说: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于是成帝就停止了避灾之举。过了一会儿,长安的局势渐渐安定,再去查问,确实没有洪水到来。成帝对王商能够坚持正确观点极为赞赏,事后多次称赞王商的建议,而王凤则非常惭愧,自恨失言。次年,王商代匡衡为丞相,在位期间深得成帝信任,但最终仍被王凤指使人诬陷免官,呕血而死。
【译文】
霍光做汉武帝的侍从,忠厚谨慎,武帝晚年命人画了周公背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画像赐给霍光,将幼子托付给他;黄霸熟知文法,但性格温和谦让,做事既符合法令,又顺应人心,以宽和得享大名。桓谭上书反对刘秀信谶,后来又当面向刘秀陈说谶语不合经义,几乎遭到杀身之祸,后被贬为六安郡丞,死在路上;王商做左将军时,京师长安传言洪水将至,城中大乱,大将军王凤建议组织全城官民避难,王商认为是谣言所致,让成帝停止避灾之举,后来果无洪水。
隐翁龚胜①,刺客荆轲②。老人结草③,饿夫倒戈④。
【注释】
①隐翁龚胜:隐翁,隐居的老人。龚胜(前68-11),西汉晚期名儒,官员。据《汉书两龚(龚胜、龚舍)传》,龚胜在汉哀帝时自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出为渤海太守,告病去职,哀帝又想以光禄大夫之职起用他,龚胜自称有病,命儿子上书为自己乞请致仕。王莽篡位第二年,召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也托病辞免了。两年之后,王莽又遣使者带着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和安车驷马,迎接龚胜入朝,随着使者来到龚家的,有本郡太守、本县长吏、三老官属和诸生等超过一千人。使者想要龚胜出门迎接,龚胜称病,躺在房间里,把朝服盖在身上,使者进屋宣读诏书后,再拜奉上印绶,又将安车驷马纳入龚家,劝龚胜受诏出仕,龚胜固称有病将死。使者反复劝说,甚至要把印绶放在龚胜身上,造成他接受印绶的既成事实,龚胜每次都把印绶推走。使者见龚胜态度坚决,便上奏称天气方热,请求让龚胜待秋凉启程,王莽允许了。此后,使者每五天都去一次龚胜家,劝其两子和门人高晖等说:朝廷虚心待君以茅土之封,虽疾病,宜动移至传舍,示有行意,必为子孙遗大业。高晖等转告龚胜,龚胜知道子弟、门生们也希望他出去做官,就说:吾受汉家厚恩,亡(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于是闭口绝饮食十四日而死,时年七十九岁。
②刺客荆轲:荆轲(?-前227),战国时卫人。据《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为人深沉,好读书击剑,在各诸侯国游历,都与当地有声望的贤人长者结为好友,后入燕,受处士田光推荐,成为燕太子丹门下的上客。太子丹想要结交勇士刺杀秦王(即秦始皇),以避免燕国灭亡的危机,对荆轲特加礼遇。王翦灭赵后,秦军直抵燕国南界,太子丹恐惧,请荆轲入秦刺杀秦王。荆轲伪作燕国赴秦的使者,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东南一带,包括今定兴、固安、高碑店等县市)的地图为礼物。在秦王接见燕国使者的朝会上,荆轲献上督亢地图,秦王展视地图,展到卷末时露出匕首,荆轲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持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挣脱,却一时拔不出佩剑,只能绕着殿柱躲避荆轲,群臣震恐,不知所为。有侍臣呼喊:王负剑!秦王遂将所佩长剑推到背后,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以匕首投向秦王,不中,秦王又砍伤荆轲身上多处。荆轲自知刺杀失败,于是倚着柱子,箕踞而坐,笑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秦国群臣上殿斩杀荆轲,而秦王为此不悦良久。司马迁在《刺客列传》末称赞荆轲等刺客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③老人结草:结草,把草打成结。据《左传宣公十五年》,本年七月,秦桓公进攻晋国,抵达辅氏(晋邑名。今陕西大荔东)。晋大夫魏颗在辅氏打败秦军,俘获秦国的力士杜回。据说魏颗的父亲魏武子(即魏犨,晋大夫,曾追随晋文公流亡)有一个爱妾,一直没有生育。魏犨晚年生病,对儿子魏颗说:必嫁是(一定要把她嫁出去)。等到病情很重时,又说:必以为殉。魏武子去世后,魏颗说:疾病(按,这里指病重)则乱,吾从其治(按,这里指平时有理智的时候)也。就把这个妾嫁了出去。后来在辅氏与秦国交战时,魏颗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导致晋军将其俘获。当夜,魏颗梦见老人说: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按,我国古代有人殉的习俗,贵族去世后,使其生前的嬖宠、仆从等为殉,以求死者在黄泉之下仍能享受生前的富贵生活,至春秋时,此风犹存。仅就《左传》记载而论,即有秦穆公去世后以三良等一百七十人为殉、晋景公死后以小臣殉葬两事,而魏犨之妾无子,则魏犨死后以之殉葬,在当时也不足为怪。魏颗不从乱命,免其死而嫁之,故被古代史官视为盛德之举。
④饿夫倒戈:饿夫,饥饿的人。倒戈,掉转武器与原来的友方交战。据《左传宣公二年》,晋国的执政上卿赵盾在首山(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南,今名中条山,一名雷首山、首阳山)打猎时,在一棵茂盛的大桑树下休息,看到了饿得倒在那里的灵辄。赵盾问他哪里不舒服,灵辄答道:不食三日矣。于是赵盾给他食物。灵辄吃的时候留下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灵辄答道: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赵盾就让他把食物都吃掉,又用竹筐盛了饭和肉,装在袋子里给灵辄带回家。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灵公请赵盾饮酒,安排甲士要杀赵盾,灵辄掉转长戟和其他甲士交战,救了赵盾的性命。赵盾问他相救之由,灵辄说:翳桑之饿人也。问他的名字和住址,灵辄没有回答就走了。
【译文】
龚胜自汉哀帝时告病家居,朝廷屡次想要起用他,他都托病辞免,王莽称帝后,要强迫他入朝做官,龚胜认为自己不能以一身事二主,遂绝食而死;荆轲受燕太子丹的厚遇,诈为燕国献地的使者,入秦刺杀秦王,在殿上行刺不成,箕踞倚柱,笑骂秦王而死。魏颗未遵从父亲要让宠妾殉葬的乱命,让其出嫁了,后来与秦国交战时,敌将被打结的草绊倒,据说是宠妾的父亲来报恩的缘故;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曾给饿倒在树下的灵辄食物,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晋灵公要杀赵盾,灵辄就掉转长戟和其他甲士交战,救了赵盾。
弈宽李讷①,碑赚孙何②。子猷啸咏③,斯立吟哦④。
【注释】
①弈(y)宽李讷(n):弈,下棋。李讷,唐朝官员。据《南部新书》,李讷性情急躁,但酷爱下棋,而且下起棋来,落子时举止安详,性情也变得宽缓。当他躁怒的时候,家人往往会偷偷把棋具放到他面前,李讷看到棋盘,脸色就好看起来,随即拿起棋子,开始在棋盘上布局推算,之前为之生气的事情,也就忘在脑后了。按,李讷性情急躁,于史有征。裴庭裕《东观奏记》云:浙东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李讷为军士噪逐,坐贬朗州刺史,驰驿赴任。讷性褊狷,遇军士不以礼,人皆怨之,遂及于难。此系唐宣宗大中九年事。《太平广记褊急》引《玉泉子》,也记载李讷赴任浙东时,因楚州刺史卢罕派来迎接的军吏名字犯其父讳,遂大怒,次日清晨即行,卢罕追上道歉,也未能挽回。李讷性情之褊躁,于此可见一斑。
②碑赚孙何:赚,哄骗。孙何(961-1004),北宋官员。据《涑水记闻》,孙何生性落拓不羁,而喜好古文字。他做转运使时,行事颇为苛细峻急,属下州县都很怕他。后来,州县的吏员知道他有古文方面的嗜好,就找了一些字迹非常模糊的碑刻拓本,钉在孙何将要居住的驿馆之中。孙何到州县巡视,住下后看到这些文字残损的拓本,心思就全放在读碑辨识文字上,不再仔细查究当地的文案了。按,北宋在各路设置转运使,其职责除经管地方财赋外,还兼有监察、考核地方官吏的权责,至孙何任职的宋真宗初年,已实际成为一路长官,故孙何有权到州县巡视,并核查其公文档案。又按,《涑水记闻》中的另一条逸闻说孙何到地方巡视时,让人背着小石子随行,每到一处,都将石子铺在地上,州县吏员对答有失误,就命人将吏员放在石子地上,倒曳而行,以为惩罚,而孙何的随从也凭仗其威严,在地方作威作福,故所至搔扰(按,通骚扰),人不称贤。
③子猷(yu)啸咏:子猷,即王徽之(?-386),字子猷,东晋名士。啸咏,即歌咏。据《世说新语任诞》,王徽之曾暂时在一所空宅里寄居,刚住进去,就让仆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住,何烦尔?(暂时住一下而已,何必这样麻烦?)王徽之啸咏良久,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按,王徽之酷好竹,性情又极放诞。据《世说新语简傲》,王徽之路过吴郡时,听说一位士人家有好竹,就径行造访。士人知道王徽之要来,命人洒扫摆设,自己在正厅坐候,而王徽之却直奔竹子,在竹下歌吟良久,尽兴之后,不见主人,便径自离去。主人大怒,命人将家门关闭,不让王徽之离开,王徽之却由此觉得主人不同寻常,便留下与主人坐谈,尽欢而散。由此,可知其嗜竹与任诞,皆出本心,并非矫饰。
④斯立吟哦:斯立,即崔立之,字斯立,唐代官员。吟哦,即吟诗。据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崔立之以大理评事上疏言事,遭到贬黜,后来又被逐渐提升为蓝田县丞。唐代县丞名义上是县令的副手,可以参与县里所有的事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主簿统管县内诸司行政事务,县尉负地方治安之责,其上又有县令主持全面工作,县丞反而要避嫌,不能对本县的工作发表意见,只有在文书上循例署名的权力。崔立之升迁到这样一个位置,不得施展其才,喟叹道: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于是尽销棱角,随旧例而行。他无事可做,便整修了蓝田县的县丞厅事(办公处所),院中旧有老槐四行,巨竹千挺,阶下有溪水,崔立之将院落洒扫整治一新,又种了两棵松树,每天在其间吟诗。有问者,他就说:余方有公事,子姑去。以此表示对县丞不得参与政事这一陋例的嘲讽和抗议。
【译文】
李讷性格急躁,但下起棋来非常宽缓,因此当他发脾气时,家人就在他面前偷偷摆下棋具,李讷把注意力转移到棋盘上,渐渐就不生气了;孙何做转运使时,属下州县都很怕他,后来州县知道他嗜好辨识古文,就特意把残损的碑刻拓片钉在驿馆之中,孙何入住之后,一心辨识拓片,对州县文书则置而不问。王徽之性好竹,哪怕暂时寄居,也要栽种竹子,有人问他何必这样麻烦,他啸咏良久,道何可一日无此君;崔立之做蓝田县丞时,因县丞当时是个空头职务,故只能用心于整修办公处所,每日在松竹溪水之间吟哦诗句。
奕世貂珥①,闾里鸣珂②。昙辍丝竹③,裒废《蓼莪》④。
【注释】
①奕(y)世貂珥(ěr):奕世,连续几代。貂,指貂尾,汉代侍中、中常侍戴武冠,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珥,这里指将饰物插在帽子上。左思《咏史》诗云: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据《汉书金日磾传》,金日磾本为匈奴休屠王之子,昆邪王杀其父,以昆邪、休屠两部之众降汉,金日磾入汉后被没为官奴,为汉武帝养马,渐因忠勤受到武帝重视,拜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武帝临终,以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昭帝。昭帝追述金日磾在武帝晚年阻止莽何罗谋逆之功,封为秺侯。其子金赏是昭帝幼年时的玩伴,八九岁时即官至侍中、奉车都尉,袭父爵,累官太仆、光禄勋。其侄金安上,及安上子金敞,孙金涉、金钦,曾孙金汤、金融,都曾担任侍中,其他子孙也经常担任诸曹、中郎将、光禄大夫等近侍职务,世有忠孝之名。在西汉中晚期,金氏家族历事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朝,号称七世内侍。《汉书张汤传》也说: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张安世家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
②闾(lǘ)里鸣珂(kē):闾里,即乡里,古代居民若干家聚居于一处,外筑围墙,称为里,里墙有门,称为闾,故有倚闾而望各守其闾之说;后又借用为基层编户单位名。如《周礼天官小宰》:听闾里以版图。贾公彦疏: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珂,玉名。据《新唐书张嘉贞传附弟嘉祐传》,唐玄宗时,张嘉贞任中书令,其弟张嘉祐任右金吾卫将军。每到上朝时,两人出行的车马、仪仗、导从挤满了闾巷,时人称张氏兄弟所住的里坊为鸣珂里。按,《山西通志》《大清一统志》等书均言鸣珂里在蒲州府猗氏县(今陕西临猗)城内,然据本传,轩盖驺导盈闾巷的景象显然应发生在唐都长安,由此推之,鸣珂里之地望也应在长安城内,而非张氏兄弟的故乡猗氏。
③昙辍丝竹:昙,即羊昙,东晋官员。辍,停止。丝竹,代指音乐。据《晋书谢安传》,羊昙是谢安的外甥,又是东晋晚期的知名之士,谢安很爱重他。谢安去世后,羊昙经年不听音乐,也不肯再经过西州路(按,西州,即扬州刺史的官署。谢安曾任扬州刺史十三年,羊昙不愿引起哀思,故尽量避开此处)。后来有一次,羊昙在石头城喝得大醉,沿路歌唱,不知不觉就走到西州附近。随从对羊昙说:此西州门。羊昙听到后悲痛不已,用马鞭敲着州门,吟咏曹植的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之后痛哭着离去。按,据《仪礼丧服》,舅父去世,外甥应服缌麻,即以细熟麻布为丧服,丧期三月。羊昙在谢安去世后一年还不听音乐,实际是取《礼记檀弓》心丧之说,以不表现于外的方式为舅父持丧。
④裒(pu)废《蓼莪(l )》:裒,即王裒,西晋人。废,放弃。《蓼莪》,《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不能奉养父母的自责与哀痛。据《晋书孝友传》,王裒的父亲王仪被魏末权臣司马昭杀害,王裒为父亲无辜被害而哀痛,因此当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后,王裒隐居教授,各级官府多次征辟他,皆不就征。平时坐下的时候不面向西方(按,王裒是城阳营陵人,西晋京城洛阳在其家乡之西),表示不肯臣服于晋朝。他在父母墓旁建了屋舍守孝,一早一晚,都到墓前跪拜,攀着墓上的柏树悲号,涕泪沾在树上,据说柏树也为之枯萎。每当读到《诗经小雅蓼莪》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句时,王裒总是哭着反复诵读,以至于门下的学生怕触动老师的哀思,都将这首诗略过不读。
【译文】
金日磾一族历事自武帝至平帝七代汉朝皇帝,累世出任在官帽上佩戴貂尾的侍中,号称七世内侍;张嘉贞、张嘉祐兄弟在唐玄宗时分任文武要职,上朝时车马仪仗挤满里巷,时人称其里坊为鸣珂里。羊昙为舅父谢安所看重,谢安去世后,羊昙悲伤不已,不听音乐,不肯行经谢安曾任职的西州官署以免引起哀思;王裒因父亲被司马昭杀害,隐居不仕,每当读到《蓼莪》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都哭着反复诵读,门下弟子怕老师伤心,读《诗经》时都略过此篇不读。
箕陈五福①,华祝三多②。
【注释】
①箕陈五福:箕,即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商末的贤人,曾被纣王囚禁(一说被贬为奴隶),商朝灭亡后被周武王释放,据说此后受封于朝鲜。陈,陈述,宣讲。五福,《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种幸福。据《尚书洪范》,周武王灭商后,向被释放的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应武王的要求,为他讲述了洪范九畴(九种统治人民的重要法度),其中第九项是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即以五福引导百姓,使人向善;以六极使百姓畏惧,不敢作恶。所谓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按,指性情仁善宽厚),五曰考终命(按,指善终)。按,洪,意为大;范,意为法。洪范,即大法之意。
②华祝三多:华,即华封人;封人是掌管地区事务的官名。华封人即名为华的地区的地方官。华地,今不知地望所在。据《庄子天地》,帝尧到华地去巡视,华地的封人祝福他,说: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答道:辞(按,即表示辞让不敢当之意)。华封人又祝愿道:使圣人富。尧又说:辞。华封人又说:使圣人多男子。尧再次回答:辞。华封人问道: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尧答道: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华封人反驳道:始也我以汝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说完就离开了。尧听到华封人的话,跟在他身后,说:请问。华封人则拒绝道:退已(回去吧)!
【译文】
箕子向周武王陈说统治人民的重要法度洪范九畴,其中有一项叫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华封人祝帝尧寿、富、多男子,尧表示拒绝,认为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遭到华封人的反驳。
六麻
万石秦氏①,三戟崔家②。退之驱鳄③,叔敖埋蛇④。
【注释】
①万石秦氏:石,古代重量单位。汉代衡制,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西汉一斤约相当今制二百四十八克,东汉一斤约相当今二百二十克。秦汉时期,官员的俸禄也以石计算,后遂以此标志官员的级别,称为禄秩,如六百石、二千石等。据《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出身于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一个官僚世家,他的六世祖秦袭曾任颍川太守,与秦袭同时,还有四个堂兄弟也官至二千石。当时,三辅(按,汉代合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在京城长安及周边的行政区为三辅,三者地位基本相当于郡)把秦家五兄弟的禄秩加到一起,称秦家为万石秦氏。按,秩二千石的官员,在地方则为郡太守,在中央可任太子太傅、将作大匠、詹事、大长秋、典属国、三辅长官等高官,故三辅以秦家一代之中有五个二千石为荣。又按,《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中提到西汉前期石奋及四个儿子皆官至二千石,因此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也是采取了同样的计算方法。
②三戟(jǐ)崔家:戟,即棨戟,古时作为仪仗的一种木戟,只有高官才有资格在门口摆放,称为列戟或门戟。据《旧唐书崔神庆传》,唐玄宗时,崔神庆的儿子崔琳任太子少保,其弟崔珪官至太子詹事、崔瑶任光禄大夫,三家的门庭都有资格排设棨戟,当时称为三戟崔家。按,唐承隋制,三品以上官员方许在门前摆放棨戟,而唐玄宗时期的太子少保、光禄大夫皆位从二品,太子詹事位从三品,故有资格列戟于门。
③退之驱鳄:退之,即韩愈。据《旧唐书韩愈传》,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问老百姓当地有什么困难,百姓都说城西的湫水里有鳄鱼,经常吃民间的牲畜,导致百姓贫困。过了几天,韩愈到湫水前视察,命判官秦济炮制了一头猪、一头羊,投入湫水,并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在湫水前宣读,勒令鳄鱼尽快离开,否则就要组织人捕杀。据说,就在韩愈祭鳄鱼的当晚,有暴风雷霆起于湫水中,过了几天,湫水干涸了,鳄鱼都搬到了六十里外的地方,潮州百姓从此得以安宁。
④叔敖埋蛇:叔敖,即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据《新书春秋》,楚相孙叔敖小时候出游回来,担忧得吃不下饭。母亲问他何以如此,孙叔敖哭着对母亲说: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又问:今蛇安在?孙叔敖答道: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母亲安慰他道: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后来楚人听说此事,都知道孙叔敖能做到仁。等到他做令尹时,没有施政就获得了国人的信任。
【译文】
西汉后期,扶风茂陵秦氏一族出了五个二千石,被称为万石秦氏;唐玄宗时,崔琳和弟弟崔珪、崔瑶官至二品或三品,按朝廷制度,都有资格在门前立戟,时称三戟崔家。韩愈在潮州当刺史时,当地鳄鱼为患,韩愈命属下以一猪一羊祭祀鳄鱼,并作《祭鳄鱼文》,据说几天后鳄鱼就迁徙到六十里外的地方去了;孙叔敖幼年出游,见到时人以为见之必死的两头蛇,怕其他人再看到,就杀了蛇埋到地里,后来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成为了楚国令尹。
虞诩易服①,道济量沙②。伋辞馈肉③,琼却饷瓜④。
【注释】
①虞(y)诩(xǔ)易服:虞诩(?-137),东汉官员。据《后汉书虞诩传》,汉安帝时,羌人攻打武都郡(汉郡名。包括今甘肃南部),执政的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之略,将他提拔为武都太守,在宫中的嘉德殿召见他,厚加赏赐。虞诩到郡城后,城中兵力不满三千,而羌兵万人围攻赤亭(城名。今甘肃成县西北),局势危急。虞诩先是命令部队用弱弩射敌,羌人发现汉军弓弩的射程不足,全力攻城。此时,虞诩命每二十张强弩射一个人,发无不中,羌人被震慑,遂退兵。虞诩趁势出城猛攻,杀伤了很多羌人。次日,虞诩下令让城内的全部军队从外城的东门出城,又从北门进来,每次都改换衣服,这样反复出入了好几次。往返几次之后,羌人不知城里有多少兵,自相惊吓,人心浮动。虞诩预计羌兵即将撤退,提前安排五百人埋伏在浅水处,等候羌人撤离,羌人果然大溃,虞诩借势掩袭,又进兵追击,斩获甚多。此战之后,羌人败散,南入益州,虞诩在武都建设堡垒,招聚流民,武都因此获得安定。
②道济量沙:道济,即檀道济(?-436),南朝刘宋名将。据《南史檀道济传》,刘宋元嘉八年(431),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率宋军北征,所部与北魏交战三十余次,大多取胜,兵至历城(今山东济南),因粮食将尽,不得不撤退。此时宋军有人降魏,把军中缺粮的事告诉魏军,宋军士卒忧愁畏惧,意志不坚。檀道济得知后,安排人在夜间将沙子当成粮食,一边称量一边报数,又将少数的粮食铺在沙土上面,以显示宋军粮食充足。如此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魏军认为檀道济还有很多粮食,就不再追击,又以叛徒虚报军情,把他杀掉了。此时宋军兵力仍弱,檀道济就命将士都穿好盔甲,自己穿着平民的衣服,乘着二人抬的板舆,放缓速度离开堡垒。魏军怕中埋伏,没敢追击,宋军遂平安撤回。檀道济虽然没能克定河南之地,但在北魏优势兵力尾追之下,仍能全军撤回,因此威名大震。北魏境内甚至画了他的像用来驱赶鬼魅。
③伋(j)辞馈肉:伋,即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馈,赠送。据《孟子万章》,万章向孟子请教:君馈之粟,则受之乎?孟子回答:受之。认为国君有周济贫穷士人的责任。万章又问:周(这里指遇到危难时的周济)之则受,赐(这里指平时无缘无故的赐予)之则不受,何也?孟子说:不敢也。认为士人本应以在国内任职换取禄赐,无功受禄,是为不恭。万章继续询问: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孟子就举了孔伋的一件轶事来解释:缪公(按,即鲁穆公,古时缪与穆通)之于子思也,亟(多次)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孟子认为,鲁穆公多次派遣使者向子思赠送肉食,使子思不胜其烦,这不是悦贤养老之道,故子思不受其肉。
④琼却饷(xiǎnɡ)瓜:琼,即苏琼,北齐官员。据《北齐书循吏传》,苏琼在南清河郡(今山东高唐南)做太守时,本郡有个曾任乐陵太守的退休官员叫赵颖,八十岁致仕回到家乡。到了五月初,赵颖带着两个刚摘下的瓜来见苏琼,仗着自己年老,苦苦请求苏琼收下。苏琼无奈接受了,但把瓜放在办公场所的房梁上,并没有切开吃。郡民听说苏琼接受了赵颖赠送的瓜,纷纷带着鲜果来给他送礼。但等到了府门时,他们听说赵颖送的瓜还放在房梁上,就互相看看,又都回去了。
【译文】
虞诩做武都太守时,羌人来袭,虞诩让城内军队改换衣服,循环数次出入不同城门,羌人以为城内兵多,就撤退了,虞诩趁势追击,获得大胜;檀道济北伐北魏,在撤军途中粮食不足,檀道济命人在夜间将沙土当成粮食称量报数,迷惑了敌军,平安撤回。鲁穆公派人向孔伋询问问题,每次咨询之后都向他赠送肉食,孔伋不胜其烦,将使者赶出大门,拒绝接受馈肉;苏琼在南清河郡做太守时,不受赠礼,本郡退休官员赵颖带着两个瓜送给他,苏琼无奈接受,但把瓜放在房梁上不吃,以示不收赠礼的决心。
祭遵俎豆①,柴绍琵琶②。法常评酒③,鸿渐论茶④。
【注释】
①祭遵俎(zǔ)豆:祭遵(?-33),东汉开国功臣。俎豆,皆祭器名,俎为载牲(盛放用于祭祀的牲畜)之器,豆为盛肉之器,故后人以俎豆代指祭祀,又引申为其他典礼仪节的代称。据《后汉书祭遵传》,祭遵去世后,博士范升上疏称颂祭遵的功绩和德行,其疏中有云:遵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又建为孔子立后,奏置五经大夫。虽在军旅,不忘俎豆,可谓好礼悦乐,守死善道者也。范升称赞祭遵虽在军旅,不忘俎豆,显然不是说他在军中也不忘祭祀,而是说他作为高级将领,能保持经生本色,守礼崇儒。据本传,祭遵少年时期喜好经学,家富而秉性恭俭,颇具儒者风范,且终生不变,故范升谓之守死善道。
②柴绍琵琶:柴绍(?-638),唐代开国功臣。据《旧唐书柴绍传》,唐高祖武德年间,吐谷浑与党项一同入侵唐境,高祖命柴绍率军讨伐。交战时,敌军居高临下,放箭乱射唐军,箭下如雨。柴绍于是命人弹起胡琵琶,又使两个女子相对起舞。敌军看到唐军在交战时还有人演奏音乐、观赏舞蹈,颇感惊异,渐渐就停止射箭,聚在一起观看唐军的乐舞了。柴绍抓住敌军阵形混乱的机会,暗中调遣精锐骑兵,从敌军背后发起突袭,一举将其击溃,斩首五百余级。按,胡琵琶,即今日琵琶的雏形,大约是南北朝后期通过中亚传入我国的。我国古代原有一种被称为琵琶的弹拨乐器,以两者技法、音律皆有相似之处,故称新传入者为胡琵琶。后来胡琵琶经过与琵琶融合、改良,逐渐盛行于世,反而攘琵琶之名为己有,而原本的琵琶却被称为阮了。
③法常评酒:法常,即释法常,五代或宋初僧人。据《清异录》,河阳(今河南孟州)僧人释法常嗜酒,无论寒暑风雨,经常喝醉,醉了就熟睡,醒来则朗声吟诗道:优游曲世界,烂漫枕神仙。他曾对同伴说:酒天虚无,酒地绵邈,酒国安恬,无君臣贵贱之拘,无财利之图,无刑罚之避。陶陶焉,荡荡焉,乐其可得而量也。转而入于飞蝶都,则又蒙腾浩渺,而不思觉也。
④鸿渐论茶:鸿渐,即陆羽,字鸿渐,唐代隐士。据《新唐书隐逸传》,陆羽本是孤儿,不知其父母,有人说他是僧人在水边捡到,抚养成人的。成年之后,陆羽以《周易》为自己占卜,卜得《蹇》之《渐》,卦辞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他根据卦辞的含义,以陆为氏,取名为羽,字鸿渐。陆羽性嗜饮茶,著有《茶经》三篇,分别谈论茶之原、茶之法、茶之具,非常详细。《茶经》行世后,天下人越来越重视饮茶。
【译文】
东汉开国功臣祭遵虽为将领,但能保持经生本色,被称赞为虽在军旅,不忘俎豆;柴绍领兵讨伐吐谷浑,交战时命人弹奏胡琵琶,并安排两名舞女相对起舞,敌军因之分神,柴绍趁机发起突袭,一举将其击溃。僧人释法常嗜酒,有酒天虚无,酒地绵邈,酒国安恬的评论;陆羽性嗜饮茶,作《茶经》三篇,论述饮茶的起源、方法和器具,书成之后,天下人都更加重视饮茶。
陶怡松菊①,田乐烟霞②。孟邺九穗③,郑珏一麻④。
【注释】
①陶怡松菊:陶,即陶潜。怡,快乐,这里作动词用。陶潜从彭泽县令任上弃职隐居,曾作《归去来辞》,其辞有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句子,所谓怡松菊者,盖由松菊犹存和眄庭柯以怡颜化出,是陶潜对回家后快乐情绪的抒发。
②田乐烟霞:田,即田游岩,唐代隐士。据《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曾到太白山游历,他的母亲、妻子都有出尘之志,与田游岩一起游历山水,前后二十余年。后来田游岩隐居在箕山之中,自号许由东邻。此后,唐高宗到嵩山,遣中书侍郎薛元超去问候田母,田游岩穿了隐士的服饰,出来下拜,高宗命左右扶住他,并问: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田游岩答道: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高宗又说:朕今得卿,何异汉获四皓乎?薛元超说:汉高祖欲废嫡立庶,黄、绮方来,岂如陛下崇重隐沦,亲问岩穴!高宗听到此话,非常高兴,携田游岩到行宫居住,命他全家乘驿到京城,并任命田游岩为崇文馆学士。
③孟邺(y)九穗:孟邺,即孟业,北齐官员。据《北齐书循吏传》,孟业性行廉谨,由司州法曹参军迁为东郡(古代郡名。秦置,辖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部,郡治在今河南濮阳)太守,在当地以宽厚慈惠著称。他上任那一年,东郡出现了好几株一根茎秆上长有多穗的麦子,其中多者有一茎五穗的,其余或三穗、或四穗,共生于一茎,本郡人民都认为这是孟业的治绩感动上天的结果。
④郑珏(ju)一麻:郑珏,五代时大臣,历事后梁、后唐。据《类说》引《纪异录》,五代时,郑珏与李愚同为翰林学士,郑珏所居的阁子忽然长出一棵麻来,李愚说:承旨入相矣。余愿当制,得尽荒虚。当时天气亢旱许久,麻却长得很茂盛。等到下霜,麻都被霜染白了,成为所谓白麻,当时更被认为是要做宰相的预兆。果然,当夜皇帝发出诏书,任命郑珏为宰相。按,五代承唐之制,拜相的诏书用白麻纸书写,故李愚认为白麻是郑珏要做宰相的预兆。
【译文】
陶潜从彭泽令任上弃职还家,作《归去来辞》,抒发自己回归田园生活的欢乐之情;田游岩见唐高宗,自称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获得高宗的厚待。孟邺在东郡任太守时,当地产麦有一茎数穗者,由于他为官宽厚仁慈,这被看做上天对其治绩的感应;郑珏做翰林学士时,所居的阁子突然长出一棵麻,同僚李愚认为这是郑珏将要拜相的象征,同年郑珏果然拜相。
颜回练马①,乐广杯蛇②。罗向持节③,王播笼纱④。
【注释】
①颜回练马:颜回,即颜渊,孔子的弟子。练,一种丝织品。据《论衡书虚》,有***载,孔子与颜回一起登上太山(按,即泰山),向东南望去,看到吴国的昌门之外拴着一匹白马。孔子问颜回:若见吴昌门乎?颜回说:见之。孔子又问:门外何有?颜回说:有若系练之状。孔子用手抚摸颜回的眼睛,不让他继续看了,带他一起下山。下山之后,颜回发白齿落,很快就因病去世了。按,昌门,即阊门,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的西门,与泰山相去甚远,在泰山上自然是看不到阊门外拴着白马的。在儒家发展过程中,曾有将孔子及其弟子神化的倾向,《论衡书虚》所引传书说孔子能看到千里之外的白马,颜回次于孔子,能看到阊门外有白物,但将白马看成了展开的白练,并且因此耗竭精力而死,显然也是受这种倾向影响而编造出的神话故事。王充在《书虚》篇力辟其说,认为颜回应该是发白齿落,用精于学,勤力不休,气力竭尽,故至于死,与目视千里之外无关,并主张:使颜渊处昌门之外,望太山之形,终不能见,况从太山之上,察白马之色?色不能见,明矣。非颜渊不能见,孔子亦不能见也。这无疑是很有见识的。
②乐广杯蛇:乐广(?-304),西晋官员。据《晋书乐广传》,乐广做河南尹(按,西晋定都洛阳,以河南尹为洛阳及属县的行政长官)时,曾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忽然很久没来乐广处做客,乐广问他缘故,他说: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当时河南尹的厅事壁上挂着一张角弓,漆画作蛇,乐广料想朋友看到的蛇应该就是角弓的影子,于是按照之前的位置重新摆设酒宴,问朋友:酒中复有所见不?朋友答道:所见如初。乐广就告诉他看到蛇影的缘故,朋友心怀豁然,顾虑尽消,病也就好了。按,类似的故事早见于东汉末应劭所著《风俗通义怪神》,主角是应劭的祖父汲令应郴和汲县主簿杜宣,杜宣饮酒时,看见厅事所悬赤弩倒映于杯中,以为是蛇,无奈强饮,回家后便觉腹痛,后因应郴点破实为弩影而痊愈。乐广的这一轶事,或由应郴之事附会而来。
③罗向持节:罗向,唐代官员。持节,汉代朝廷派遣使者出使异国、征发军队、断决刑狱,皆持节而往,魏晋以后,刺史领兵者亦往往建节,称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隋唐刺史沿之,通常加使持节某州诸军事之号,故唐人称出任刺史亦谓之持节。据《诗话总龟》引《鉴戒录》,罗向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不事产业而慕声名,以至于困穷,犹不退缩,投奔福泉寺,寄居于僧房,每天随着和尚吃饭,未尝废学。二十年后,罗向回到故乡任刺史,入境之后,专门去了一趟福泉寺,在寺中连住两夜,并题诗于壁道: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行时宾从过前事,到处杉松长旧围。野老共遮官路拜,沙鸥遥避隼旟飞。春风一宿琉璃殿,惟有泉声惬素机。按,罗向之名,《诗话总龟》作罗使君向,然《鉴戒录》今尚存,检其书卷八,仅作罗使君,不言名向,不知是《诗话总龟》编者阮阅误增此字,还是《鉴戒录》旧有此字,传刻脱漏。
④王播笼纱:王播(759-830),唐代大臣,曾任宰相。据《唐摭言》,王播少年孤贫,在扬州惠昭寺木兰院寄居,随着僧人一起吃斋饭,后来寺里的和尚们嫌弃他,提前吃饭,王播去吃饭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二十四年后,王播自宰相出镇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因而去访问木兰院,发现自己早年在墙上题的诗已经用碧纱保护起来。于是作诗两首道: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译文】
孔子与颜回同登泰山,孔子看到吴国昌门之外有一匹白马,颜回却只能看到门外有白色的东西,以为是一匹白练;乐广和朋友饮酒,朋友见到杯中有蛇,回家后便觉得腹痛,后来乐广向他解释蛇实际是弓的倒影,朋友的病就痊愈了。罗向穷困时,曾在故乡福泉寺寄居读书,后来罗向步入仕途,回到故乡任刺史,又到福泉寺居住,并题诗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王播登第前,在扬州的寺院随僧人就食,被寺僧嫌弃,后来王播以宰相出镇扬州,再去寺院时,发现早年在殿壁上的题诗已被碧纱笼罩保护起来。
能言李泌①,敢谏香居②。韩愈辟佛③,傅奕除邪④。
【注释】
①能言李泌:能言,擅长辩论,有独到的见解。据《邺侯外传》,建宁王李倓(唐肃宗之子)在肃宗即位过程中有定策之功,但被人诬告要谋害兄长李俶(后来的唐代宗),为肃宗所杀。事后,肃宗追思李倓,觉得他是无罪被害,李泌担心此事又波及诸王,就找机会向肃宗进谏说:昔高宗有子八人,皇祖睿宗最幼。武后生者,自为行第,故皇祖第四。长曰孝敬皇帝,监国而仁明,为武后所忌而鸩之。次曰雍王贤,为太子。中宗、睿宗常所不安,晨夕忧惧,虽父母之前,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词》,令乐人歌之,欲微悟父母之意,冀天皇、天后闻之。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然太子竟亦流废,终于黔州。建宁之事,已一摘矣,慎无再摘。唐肃宗听了之后,回答道:先生忠于宗社,忧朕家事,言皆为国龟镜,岂可暂离朕耶!按,天皇、天后,即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咸亨五年(674)八月,唐高宗下诏,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并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大赦。此后,直到唐高宗去世前,两人一直使用这一称号。
②敢谏香居:香居,战国时齐国大夫。据《新序刺奢》,齐宣王要盖一座大房子,占地多达百亩,堂上可以住三百户人家,以齐国之大,建了三年还没盖好,群臣不敢劝谏。香居问齐宣王:荆王(即楚王,秦庄襄王名子楚,故秦国避讳楚字,秦汉时期抄写的文献往往因之改楚为荆)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齐王说: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齐王回答:为无臣。香居又问:今王为大室,三年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齐王说:为无臣。香居说:臣请避矣。就快步跑出朝堂去了。齐王连忙说: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于是召来尚书(按,此尚书是战国时期负责为诸侯记事的官员,职掌近乎史官,与汉晋以后管理部曹政务的尚书名同而实异),对他说:书之。寡人不肖,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③韩愈辟佛:辟佛,排斥佛教。据《旧唐书韩愈传》,凤翔(今陕西扶风)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传说为释迦牟尼的指骨一节,此塔三十年一开,据说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令中使杜英奇带领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迎佛骨入大内供养,留禁中三日,又送到各寺巡展。当时京城的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后,百姓甚至有破家舍业、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韩愈时任刑部侍郎,见状遂上《论佛骨表》,表中有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的话,因而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④傅奕除邪:傅奕(555-639),唐代官员、学者。除邪,除去邪物,这里指施展咒术的胡僧。据《隋唐嘉话》,唐太宗时,西域进献一名胡僧,宣称善于咒术,能够靠念咒把人杀死,再念咒还能把人救活。唐太宗从飞骑(唐代禁军)中选择壮勇之士来试验,果然如言而死,如言而苏。太宗将此事告诉时任太常卿的傅奕,傅奕说:此邪法也。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太宗就让胡僧向傅奕施展咒术,傅奕面对胡僧,毫无所觉。过了没一会儿,胡僧忽然自己倒在地上,就像被人击倒一样,而且再也没醒过来。
【译文】
唐肃宗杀死儿子李倓后又后悔,李泌怕他迁怒诸王,就以武则天鸩杀孝敬太子李弘后,被立为太子的雍王李贤作《黄台瓜词》以讽喻的故事来劝谏他;香居想要阻止齐宣王建造大屋,又无法直言,就先从楚王破坏礼乐、群臣不敢劝谏入手,使齐王感悟。韩愈反对唐宪宗从法门寺迎佛骨到京城供养,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至潮州;傅奕不信西域胡僧有咒术,让胡僧对自己念咒,结果傅奕安然无恙,胡僧倒地不醒。
春藏足垢①,邕嗜疮痂②。薛笺成彩③,江笔生花④。
【注释】
①春藏足垢(gu):春,即阴子春,南朝梁将领。据《南史阴子春传》,阴子春为官以廉洁著称,但家人不甚遵守礼教,身上穿的衣服经常是脏的,脚几年一洗,自称每次洗脚都会或失去财物,或导致做事失败,并说之前在梁州做刺史时,就因为洗脚导致打了败仗。
②邕(yōng)嗜(sh)疮痂(chuānɡ jiā):邕,即刘邕,刘宋人。据《宋书刘穆之传附刘邕传》,刘邕喜欢吃伤口上结的痂,说味道像是鳆鱼(按,这里指鲍鱼)。有一次,刘邕去探望孟灵休,孟灵休身上长了疮,有些痂脱落了,掉在席子上,刘邕就捡起来吃掉。孟灵休大惊,于是把身上没有脱落的疮痂也揭下来给刘邕吃。刘邕走后,孟灵休给何勖写信说:刘邕向顾见啖,遂举体流血。刘邕袭封南康郡公,封国有配给的吏人二百余名,刘邕因嗜食疮痂,便不问他们有罪无罪,逐个鞭打他们,等伤口结痂,取以供食。
③薛笺成彩:薛笺,即薛涛笺,一种小而窄的彩色笺纸。薛涛,唐代名妓,擅长作诗。据《续博物志》,唐宪宗元和年间,元稹出使蜀地,薛涛造十色彩笺,寄送给元稹。元稹在松华纸上写诗,回寄给薛涛。又据《南部新书》,元和初年,薛涛好写小诗(按,应指绝句),觉得通常所用的纸幅太宽,写完诗还剩很多空白,就特制了一种狭小的笺纸。蜀中才子认为这样很方便,于是效仿之,将其他笺纸的尺幅也减小了,称之为薛涛笺。
④江笔生花:江笔,江淹的笔,江淹(444-505),南朝文学家。生花,笔头上长出花来。据钟嵘《诗品》,江淹从宣城太守任上离职,宿于冶亭,梦见一个美貌男子前来,自称东晋文学家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从怀中取出一支五色笔还给他,此后作诗再无佳句,世谓江郎才尽。类似的故事也见于《南史江淹传》,只不过把五色笔变成了一匹锦,来索取的人由郭璞变成了张协(西晋文学家)。按,梦笔生花是《开元天宝遗事》记李白少年时的故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龙文鞭影》的作者将其和江淹梦失五色笔之事混为一谈了。梦到得笔而文才大进的故事,在古代颇为常见,除江淹之外,有王珣梦得大笔、纪少瑜梦陆倕赠青镂笔、李峤梦人赠以双笔、和凝梦中得赠五色笔、范质母在孕时梦中获五色笔等。
【译文】
阴子春常穿破旧的衣服,脚数年一洗,并说洗脚之后常遇到不利的事情;刘邕喜欢吃疮痂,认为有鳆鱼的味道,去探望生疮的朋友时,发现席子上有脱落的疮痂,就捡起来吃掉。薛涛作十色彩笺,尺幅狭小,时人称之为薛涛笺;江淹梦到郭璞来索取五色笔,此后再无佳句,李白梦到所用笔头上长出花来,从此文思大进。
班昭汉史①,蔡琰胡笳②。凤凰律吕③,鹦鹉琵琶④。
【注释】
①班昭汉史:班昭,东汉女学者,班固的妹妹。据《后汉书列女传》,班固著《汉书》,去世时八表(《汉书》仿《史记》之体,有表八篇,分别是《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及《天文志》还没来得及完成,于是汉和帝让班昭到东观的藏书阁续写。汉和帝死后,其妻邓太后执政,班昭出入宫内,与闻政事。当时《汉书》新出,学者多不能通晓,大儒马融就伏身于藏书阁下,向班昭学读《汉书》,后来邓太后又命马融之兄马续继班昭而最终完成《汉书》。按,东晋袁宏所著《后汉纪》称:马融兄续,博览古今。同郡班固著《汉书》,缺其七表及天文志,有录无书。续尽踵而成之。但西晋司马彪在《续汉书天文志》中说:孝明帝使班固叙《汉书》,而马续述《天文志》。综观上述三家之说,大概《汉书》经过班昭的续写,在她生前已基本完成,只有《天文志》主要是马续完成的,但对于《汉书》八表,马续可能也做了一些补缀的工作。
②蔡琰(yǎn)胡笳(jiā):蔡琰,东汉女诗人。胡笳,一种少数民族乐器。据《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三胡笳十八拍》的小序,唐刘商有《胡笳曲序》,其文略云: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邕有旧,敕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又引《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世人沿刘商、《琴集》之说,皆云蔡琰作《胡笳十八拍》,但《后汉书列女传》只说蔡琰被赎归汉朝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不言诗名《胡笳十八拍》,或因其诗第二章中有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的句子,故以之为题。
③凤凰律吕:律吕,中国古代音乐学名词。指一个八度中不完全相等的十二个半音,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按照数字排列,在奇数位的六个半音称为律,又称阳律,包括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在偶数位的六个半音称为吕,又称阴律,包括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据《吕氏春秋仲夏纪》,黄帝让伶伦制定音律,伶伦从大夏之西走到阮隃之阴,从嶰溪之谷采来竹子,通过吹管定出标准音黄钟,然后根据凤凰的叫声制定十二律,其中取自雄鸟(凤)的叫声为六个半音,雌鸟(凰)的叫声也有六个半音,即为六律六吕。
④鹦鹉琵琶:琵琶,宋代宰相蔡确的侍女。据《侯鲭录》,蔡确被贬到新州(今广东新兴),有一个擅长弹琵琶的侍女(因之就被称为琵琶)随行,家中还养了一只非常聪明的鹦鹉。每次蔡确想要呼唤琵琶的时候,就叩击一块响板,鹦鹉听到后会喊琵琶的名字,叫她来见蔡确。琵琶去世后,有一天,蔡确误叩响板,鹦鹉仍然大叫琵琶,蔡确非常伤感,因之一病不起。据说蔡确曾作诗道:鹦鹉言犹在,琵琶事已非。伤心瘴江水,同渡不同归。
【译文】
班固去世后,汉和帝命其妹班昭续成《汉书》,和帝去世后,邓太后执政,又命班昭向马融传授《汉书》;蔡琰被掳掠到匈奴,后被曹操赎回,感怀身世,作诗以言志,据说就是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伶伦仿照凤凰的鸣叫声制定音律,分为六律六吕;蔡确贬谪新州,携有婢女琵琶和一只鹦鹉同行,每当蔡确叩击响板,鹦鹉就会叫琵琶的名字,琵琶去世后,蔡确误触响板,鹦鹉又叫琵琶,蔡确伤心之下,一病不起。
渡传桃叶①,村名杏花②。
【注释】
①渡传桃叶:桃叶,据说是东晋王献之的爱妾。据《六朝事迹编类》引《金陵图经》,桃叶渡在江宁县南一里秦淮河口,王献之有爱妾名桃叶,其妹名桃根。献之有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并曾经亲自到这个渡口,歌其诗而送桃叶渡江,桃叶渡因而得名。杨修有诗云:桃叶桃根柳岸头,献之才调颇风流。相看不语横波急,艇子翻成送莫愁。
②村名杏花:杏花,即杏花村,地名。据《江南通志舆地志古迹五池州府》,杏花村在池州府城秀山门外一里多的地方,因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句而得名。然而《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存目六杏花村志》批评了这种附会的行为,云: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犹之杨柳岸、芦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实之,则活句反为滞相矣。其说亦甚有理据。按,池阳,即池州的别称,杜牧以唐武宗会昌四年(844)九月迁池州刺史。
【译文】
桃叶渡因王献之曾送爱妾桃叶渡江、并作诗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而得名;池州旧传府城秀山门外有杏花村,即杜牧诗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处。
七阳
君起盘古①,人始亚当②。唐宗花萼③,灵运池塘④。
【注释】
①君起盘古:盘古,我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之神,后来又被传为最早的古代帝王。据《太平御览天部上》引《三五历纪》,天地最初是混沌如一体的,盘古生于其中,经历一万八千年,天地才分开,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而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变厚一丈,盘古也每日增长一丈。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深,而盘古的身高也无可计数,在这之后,才有了三皇(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各家记载名氏不同,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伏羲、神农、黄帝/伏羲、女娲、神农/燧人、伏羲、神农/天皇、地皇、人皇等几种)。《三五历纪》是孙吴政权学者徐整所著,其关于盘古的记载显然来自秦汉神话。又南宋学者胡宏在所著《皇王大纪三皇纪盘古氏》中说:盘古氏生于大荒,莫知其始,仰观天倪,俯察地轴,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宇宙光辉,而混茫开矣。又说:鸿荒(按,鸿通洪,鸿荒即洪荒,代指上古原始社会时期),文明,天行也。鸿荒之世,结绳而治,理则昭然,其事不可详矣。世传天地之初如鸡子,盘古氏以身变化天地、日月、山河、草木于其中,所谓讹失其真。而盘姓为万姓之先,则不可没者也。胡宏称盘古为三才首君,认为他是人类可知历史上的第一个君王,又认为盘古化身天地万物的说法讹失其真,主张盘古不是开天辟地的神,而是打破人类蒙昧状态的圣王,这是儒家学者对传统神话的改造。
②人始亚当:亚当,犹太教、基督教传说中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类,伊斯兰教也有类似的传说人物,称阿丹,其人物形象和相关故事情节与犹太教、基督教传说大同小异。据《旧约创世记》,耶和华在创世时,想要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于是就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人,将气吹到人的鼻孔里,使人成为有灵魂的活人,给他起名叫亚当,后来又为他造了配偶,即世界上第一个女人夏娃。
③唐宗花萼:唐宗,即唐玄宗,去世后被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后因避讳改称为唐明皇。花萼,花的萼片,由于萼片相连,古人多用以形容兄弟友爱。据《旧唐书睿宗诸子传》,唐睿宗生有六子,除最幼的隋王李隆悌早逝外,其余五子为长子宁王李宪、次子申王李撝、三子玄宗李隆基、四子岐王李范、五子薛王李业。武后大足元年(701),玄宗兄弟随武后到西京长安,赐宅于兴庆坊,号五王宅。玄宗登基后,兴庆坊五王宅因为是龙潜旧邸,改称兴庆宫,宁王等都迁离其处。玄宗在兴庆宫西侧的安兴、胜业二坊为四位兄弟起建宅邸,使邸第相望,环于宫侧,又在兴庆宫的西南两面建楼,西面的一座叫花萼相辉之楼,南面的楼叫勤政务本之楼。玄宗每当登楼,如果听见诸王在家中奏乐,就把他们召进宫来一起饮宴调笑,有时也去诸王府中做客,每次都赏赐大量金帛。诸王每天都在侧门朝见玄宗,回家后,就奏乐饮酒、击球斗鸡,或出城打猎、纵情山水,以此消磨时光。每当诸王出外游玩,宫中前往慰问的使者都络绎不绝,时人都说玄宗与兄弟之间的友爱之情近古莫比,亲密无间。按,唐玄宗与四位兄弟的关系固然有友爱的一面,但他对兄弟与朝臣的来往也是防备极其森严的,即所谓上禁约王公,不令与外人交结。开元年间,驸马都尉裴虚己、万年县尉刘庭琦、太祝张谔都因为与岐王李范饮酒游宴,分别被流放、贬黜;薛王李业的妻舅韦宾因与殿中监皇甫恂在玄宗生病期间私议休咎(私下议论皇帝后事),导致韦宾被杖杀,皇甫恂被贬为锦州(唐代州名。州治在今贵州铜仁)刺史。虽然这两次风波都没有连及李范、李业,甚至玄宗在处理事件的同时还对兄弟表现出了脉脉温情,但是他对兄弟的防闲之意,经由上述两案,已经表露无遗了。
④灵运池塘:灵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末刘宋初的文学家。池塘,这里指谢灵运所作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见《登池上楼》)。据钟嵘《诗品》引《谢氏家录》,谢灵运与族弟谢惠连在一起时,常能创作出佳句。他曾在永嘉郡(东晋、南朝时期的郡名。郡境包括今浙江温州、丽水两市的大部,谢灵运曾于公元422年被贬为永嘉太守)的西堂作诗,费时一整天,都没能写成。后来,他在梦中忽然见到谢惠连,醒来就写出了池塘生春草这样的名句。谢灵运对此诗句非常满意,说: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论诗者往往评为妙品,但究竟好在何处,各家说法却有不同。王安石引述权德舆之说,认为本诗以池塘生草、鸣禽改音来托寓作者对晋室覆灭、刘宋代兴的不满,可见用典工妙委婉。此说对作者心态的探究固然穷尽委曲,但却未免失之穿凿。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认为: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这是说此句妙处在于出语自然、不事雕琢,其说较为可靠。
【译文】
盘古是我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之神,后来又有书说他是人类第一个圣王;犹太教、基督教则说亚当是上帝造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唐玄宗建花萼相辉之楼,每当登楼听到兄弟在府邸中奏乐,就召他们入宫宴饮,以加深兄弟友爱之情;谢灵运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佳句,自言是梦到族弟谢惠连才创作出来的。
神威翼德①,义勇云长②。羿雄射日③,衍愤飞霜④。
【注释】
①神威翼德:神威,威严若神明。翼德,即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据《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曹操进攻荆州时,刘备逃奔江南,曹操率军追赶,行军一日一夜,在当阳(今湖北当阳)的长坂(地名。即三国故事所谓长坂坡)追及刘备所部。刘备听说曹操所部将至,抛弃妻儿逃走,命张飞率二十骑断后。张飞据守河边,拆断桥梁,瞪大眼睛,横矛大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都不敢逼近,于是得以脱险。所谓神威,殆指此事。按,据《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张飞本字益德,但或因《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一系故事在民间的影响,导致明清以来,虽文人墨客亦往往将其误为翼德。
②义勇云长:义勇,忠义而勇猛。云长,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建安五年(200),曹操东征徐州,迫使刘备败投袁绍,擒获关羽,拜为偏将军,颇加礼遇。袁绍遣大将颜良率军进攻白马(古县名。以县内有黄河渡口白马津而得名,在今河南滑县),曹操就派遣张辽、关羽为先锋攻击颜良。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麾,旌旗;盖,车盖。泛指古代高级将领的仪仗),策马而出,于万军之中击杀颜良,斩取他的首级返回,袁绍的部将无人能够抵挡,白马之围遂解。战后,关羽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此前,曹操很看重关羽的为人,而详察其心意,认为他没有久留于部下的想法,就对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如言询问关羽,关羽叹息答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张辽将关羽之言汇报给曹操,曹操更加认为关羽是忠义之士。等到关羽杀死颜良之后,曹操知道关羽将要离去,对他重加赏赐。关羽不为所动,将收到的赏赐全都封锁起来,写信向曹操告辞,便去投靠在袁军中的刘备了。曹操左右有人想要追捕关羽,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这段史实就是《三国演义》中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故事的雏形。随着三国故事的逐渐丰富,关羽也成为人所共知的义勇的化身。
③羿(y)雄射日:羿,传说中上古时期的神箭手,又称夷羿、后羿。据《淮南子本经训》,在尧的时代,天上十日并出,庄稼、草木都被烤焦了,百姓没有食物可吃,当时又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凶禽恶兽出现,危害人民。尧命羿在畴华之野诛灭凿齿,在凶水之上斩杀九婴,在青丘之泽用缴(本义为丝绳,古人将丝绳缀于箭尾,以射飞鸟,称为缴射,也称弋射)射落大风,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在洞庭杀死修蛇,在桑林捉住封豨,万民无不喜悦,共同拥立尧为天子。
④衍(yǎn)愤飞霜:衍,即邹衍,战国时著名学者。据《后汉书刘瑜传》李贤注引《淮南子》,邹衍事燕惠王,竭尽忠义,惠王听信左右的谗言,把邹衍关在牢狱中。邹衍无法为自己辩白,仰天痛哭,当时正是夏季五月,上天为之降霜。按,这是儒家公羊学派所谓天人感应的说法,即认为君王对国家治理好坏,会以自然现象发生变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就认为: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的《天人三策》中又说: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从灾异之本生于国家之失的逻辑来推断,霜是代表刑杀的自然现象(按,霜降之后,天气渐冷,草木或死亡、或落叶,故古人视之为杀),霜降不时,就代表刑罚有失当之处,所以五月降霜,被视为上天就邹衍含冤下狱一事对燕王的警示。
【译文】
张飞骁勇善战,在当阳长坂为刘备断后,横矛拒桥,呼敌决战,曹操所部都不敢逼近;关羽忠义勇武,被曹操俘虏后,曹操对他重加赏赐,但关羽还是毅然前往投奔旧主刘备。帝尧时代,天上十日并出,地上怪物作乱,尧命后羿上射十日,下杀凶兽,遂被推戴为天子;邹衍被诬陷下狱,仰天痛哭,据说上天感受到他的悲愤,为他在五月降霜以示警。
王祥求鲤①,叔向埋羊②。亮方管乐③,勒比高光④。
【注释】
①王祥求鲤:王祥,曹魏、西晋大臣,古代有名的孝子。据《搜神记》,王祥性至孝,继母朱氏对他并不慈爱,多次说他的坏话,导致王祥失去父亲的欢心,被父亲安排去打扫牛粪(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小官员多乘牛车,故需有人打扫牛粪)。但王祥在父母生病时,仍然衣不解带,专心侍奉。有一次母亲想吃鱼,当时天气寒冷,河水都冻成冰了,王祥就脱了衣服,准备剖开冰捞鱼。这时冰忽然自行裂开,有两条鲤鱼从冰里跳出来,落在王祥面前,王祥将鱼带回了家。后来母亲又想吃烤黄雀,这时又有几十只黄雀飞到王祥的帘幔里,王祥就以这些黄雀供给母亲。同乡得知后,都认为这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上天所致。
②叔向埋羊:叔向,即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肸(xī)。据《列女传仁智传》,羊叔姬(按,即嫁给羊舌氏的叔姬,羊是羊舌氏的简称)嫁给羊舌子,生下叔向、叔鱼(即羊舌肸的弟弟羊舌鲋)。羊舌子为人正直,不容于晋国,就移居到三室之邑。当地人一起偷了一只羊,送给羊舌子,羊舌子不肯接受,叔姬说:夫子(春秋战国时期女子对丈夫的敬称)居晋不容,去之三室之邑,又不容于三室之邑,是于夫子不容也,不如受之。于是羊舌子就接受了羊,说:为肸与鲋亨(通烹)之。叔姬又说:不可。南方有鸟,名曰干吉,食其子不择肉,子常不遂。今肸与鲋,童子也。随大夫而化者,不可食以不义之肉。不若埋之,以明不与。于是就把羊盛在瓮里,埋在炉灶边上。两年之后,盗羊案发,有刑吏前来查问,羊舌子说:吾受之,不敢食也。挖出瓮来查看,羊骨还都在,刑吏说:君子哉,羊舌子!不与攘羊之事矣。称赞羊舌子能够做到防害远疑。按,据《列女传》之文,埋羊之事与叔向无关,是叔向父母的故事,之所以被嫁接到叔向名下,可能是因为本篇后文有叔姬和儿子叔向的对话,且叔向是春秋中后期著名的贤人,所以后人误以为羊舌子即指叔向。
③亮方管乐:亮,即诸葛亮。管乐,即管仲、乐毅的合称。管仲,见前江左夷吾注;乐毅,战国时期军事家,事燕昭王,曾率五国联军攻齐,几乎灭了齐国。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郡做太守,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随行,后来诸葛玄被朱皓取代,不得不投奔旧友荆州牧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过着下田耕种的生活,却很有雄心壮志,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大多不认同他有这样的才华,只有博陵(东汉郡名。今河北博野)崔州平(即崔钧,东汉太尉崔烈之子)、颍川徐元直(即徐庶)是诸葛亮的挚友,认为他所言并不夸张。
④勒比高光:勒,即石勒(274-333),十六国后赵政权的建立者。高光,即汉高祖和汉光武帝。据《晋书石勒载记》,石勒曾宴请高句丽和宇文屋孤的使者,酣饮之际,询问中书令徐光:朕方自古开基(按,指创业)何等主也?徐光答道: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按,指汉高祖刘邦),雄艺卓荦超绝魏祖(按,指被追尊为魏太祖武皇帝的曹操),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石勒笑着说: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
【译文】
王祥侍奉后母,尽心竭力,后母想在冬天吃鱼,王祥就去剖冰打鱼,这时冰突然裂开,有两条鲤鱼跳到冰上,人们都说这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上天所致;有人送给叔向的父亲羊舌子偷来的羊,羊舌子在妻子的建议下,接受了羊但没有吃,而是将羊装瓮埋起来,这样既不得罪偷羊的人,又没有触犯法律。诸葛亮少年有壮志,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多不认可,只有崔钧和徐庶了解他,认为其所言不虚;石勒与群臣谈论自己应与哪位古代帝王相比,认为自己不如汉高祖刘邦,但可以和汉光武帝刘秀一争高下。
世南书监①,晁错智囊②。昌囚羑里③,收遁首阳④。
【注释】
①世南书监:世南,即虞世南(558-638),隋唐时期官员,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书监,即秘书监,官职名。自东汉后期起设置,掌国家藏书,隋唐两代皆设置秘书省,以秘书监为长官,除掌经籍图书之事外,尚有统领著作、太史二局之责。据《旧唐书虞世南传》,唐太宗即位后,以虞世南为秘书少监(秘书监的副职),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太宗很重视虞世南的博学多识,在处理国务之暇,经常与他谈论经史。虞世南容貌文弱,但性情刚烈亢直,每与太宗论及前代帝王为政得失,言语之中必然蕴含规劝之意,常能对太宗有所补益。太宗曾称赞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又据《大唐新语聪敏第十七》,太宗出行时,有关部门请求带上图书随行,太宗说: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虞世南做秘书监时,曾在秘书省的后堂纂集经史书籍中的精要,都是写文章所需要的,起名为《北堂书钞》。按,《北堂书钞》,《新(旧)唐书艺文志》和《郡斋读书志》均作一百七十三卷,今本一百六十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采录古书中与各类目有关的材料,分门著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虞世南以一人之力撰成此书,其读书之广博,由此可见一斑。
②晁错智囊:晁错(前200-前154),西汉官员。智囊,装智谋的袋子,形容人足智多谋。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性情峻直而深沉严酷。汉文帝时,天下没有治《尚书》之学的学者,文帝听说济南人伏生曾在秦朝任博士,治《尚书》学,时年已九十多岁,不可能到都城长安来,就命太常(官名。始置于秦,称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汉代掌管官学的博士也是太常的属官)派人去求学,太常派遣时任掌故(太常属官名。掌管礼乐制度)的晁错前往。晁错学成返回,上疏汉文帝论述时事要务,征引《尚书》之说,文帝任命他为太子舍人,后来又迁为太子门大夫、太子家令,始终在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身边供职。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很快得到太子的宠信,太子家(按,此处的家是指为太子服务的官僚机构成员,即所谓东宫官属,非指太子及其家庭)称其为智囊。此后晁错屡次上书,谈论削弱诸侯之事,文帝虽然不用其言,但颇奇其才,将他提拔为中大夫。汉景帝即位后,以晁错为内史,宠幸超过九卿,主持更定法令,又升迁为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提出搜求诸侯罪过而削其国土的策略,意在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攻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景帝命公卿、列侯、宗室举行讨论。不久,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合反叛,汉景帝欲安抚叛乱诸侯,听从袁盎之计,遂将晁错斩首于长安城的东市。
③昌囚羑(yǒu)里:昌,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因曾受命为西伯,又称西伯昌。羑里,古地名。在今河南汤阴。据《史记周本纪》,崇侯虎(按,即崇国的诸侯,名虎;崇国是商周之际的诸侯国,地望可能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一带)向商纣王诬蔑西伯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乡(通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纣王把周文王囚禁在羑里。周的大臣闳夭等担心西伯的安危,于是搜集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文马(传说中一种长着赤色鬣毛、通体雪白、目如黄金的名马)、有熊氏的九驷(古以四马并驾一车为一驷),以及其他奇怪之物,通过纣王的宠臣费仲献给纣王。纣王大悦,说: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免西伯,赐给他弓矢和斧钺,允许他任意征伐,并说:谮西伯者,崇侯虎也。后来西伯消灭了崇国,以其地建立丰邑,并从旧都岐下迁都于丰。
④收遁(dn)首阳:收,即薛收(592-624),唐代官员。首阳,即首阳山,我国名为首阳之山甚多,以薛收本籍蒲州汾阴县(今山西万荣)而言,此首阳山当是今山西永济首阳山。据《旧唐书薛收传》,薛收因父亲薛道衡被隋炀帝杀害,不肯在隋为官,得知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消息后,遁入首阳山,打算响应高祖。蒲州(今山西永济)通守(隋炀帝在各郡置通守一人,位太守下、郡丞上,与太守同为本郡长官)尧君素得知薛收有起兵的打算,就将薛收的生母王氏拘押在城中,薛收无奈返回。后来尧君素要响应王世充,薛收就翻越城墙,投奔了唐政权。秦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房玄龄向府主推荐薛收,李世民即日召见薛收,向他询问经略,薛收答辩自如,言辞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于是李世民任命薛收为主簿,追随秦王讨伐王世充,在军中主管起草文书,很受器重。按,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蒲州改称为河东郡,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罢郡为州。据此,尧君素应为河东通守。君素本传见《隋书诚节传》,正作署领河东通守,可证。《旧唐书》称蒲州通守,盖以唐之州名代隋之郡号。
【译文】
唐太宗即位后任命虞世南为秘书少监,迁秘书监,虞世南博学能文,性情刚正,常能举古代帝王事迹以劝谏太宗;晁错被汉文帝迁为太子舍人,累迁太子家令,以能言善辩得到太子宠信,被称为智囊。纣王把西伯昌囚禁在羑里,周的大臣们搜集了种种奇珍异宝,献给纣王,西伯遂得到赦免;薛收听说唐高祖李渊起兵于太原,就遁入首阳山,想要响应,后因母亲被隋朝官吏拘留,无奈返回。
轼攻正叔①,浚沮李纲②。降金刘豫③,顺虏邦昌④。
【注释】
①轼攻正叔:轼,即苏轼。正叔,即程颐,字正叔。据《邵氏闻见后录》,程颐受司马光举荐,为宋哲宗讲学于禁中,不久罢去。当时苏轼、刘挚、孔文仲、刘安世等都激烈抨击程颐,苏轼的奏章中甚至有臣素疾程颐之奸,形于言色这样的话。苏轼做礼部尚书时,又抨击程颐所修学制,处处讥讽贬斥,诋毁殆尽。《邵氏闻见后录》的作者邵博评论此事说:如苏子瞻(苏轼)、刘莘老(刘挚)、孔文仲、刘器之(刘安世),皆世之君子,其于伊川先生不同如此,至斥党锢,则同在祸中。悲夫!按,此即北宋哲宗朝著名的洛蜀党争。宋哲宗即位之初,太皇太后高氏执政,以司马光为相,起用苏轼、程颐等在宋神宗时期受排斥的士人,但苏轼与程颐性格、政见、学术见解皆有不合之处,时生龃龉。司马光去世后,程颐的弟子朱光庭﹑贾易等借端抨击苏轼,与苏轼友善的吕陶、上官均等为苏轼辩诬,反过来抨击程颐及其弟子,由于程颐长期居住洛阳,他这一派被称为洛党;苏轼是四川人,他这一派被称为蜀党。至于刘挚、刘安世等,则为洛、蜀两派之外的另一派系,时称朔党,盖因党魁刘挚出身河北而得名。洛党、蜀党交讧之后,程颐罢崇政殿说书,出为管勾西京(洛阳)国子监,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二党两败俱伤。
②浚(jn)沮(jǔ)李纲:浚,即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李纲(1083-1140),宋代大臣,是两宋之交的抗金名臣之一。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1127)八月,执政汪伯彦、黄潜善打击在宰相李纲支持下建立的河北招抚司、河东经制司,建议宋真宗撤销河北招抚司,召还河东经制副使傅亮。李纲力争不果,上章求去,宋高宗犹豫不允。此时,殿中侍御史张浚参劾李纲,言李纲虽有才气,负时望,但以私意杀侍从(按,指右谏议大夫宋齐愈,宋代以在京职事官如六部尚书、侍郎、中书舍人及学士等为侍从,又称从官,谏议大夫位列其中),典刑不当,有伤新政,不可居相位;又攻击李纲杜绝言路,独擅朝政。士夫侧立,不敢仰视,事之大小,随意必行,买马之扰,招军之暴,劝纳之虐,优立赏格,公吏为奸,擅易诏令,窃庇姻亲。宋高宗见表之后,再召李纲入对,李纲坚持不肯改变立场,再次上章求罢,遂被宋高宗以狂诞罔悛,谋谟弗效的罪名,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其后,张浚又连章弹劾李纲,导致李纲被罢去观文殿大学士,依旧提举杭州洞霄宫,鄂州居住。张浚之所以坚持抨击李纲,是因为李纲之前指责宋齐愈首建拥立张邦昌之谋,导致宋高宗深恨宋齐愈,将其以谋叛罪名腰斩于市,而张浚既是宋齐愈的好友,又出自黄潜善门下,故累上弹章,不遗余力。但张浚在坚持抗金方面,又与李纲是完全一致的,一度被视为抗金派朝臣的领袖。因此,南宋学者吕中在所著《大事记》中也为张浚弹劾李纲感到遗憾:张浚平生忠肝义胆,不与秦桧共事,不与金人俱生,而初年之见,***汪、黄而攻李纲不已。何哉?使其移攻李之笔而攻汪、黄,岂不大快公议哉?
③降(xinɡ)金刘豫:刘豫,宋代官员,后降金,在金人扶持下建立伪齐政权,在位数年,又被金朝所废。据《宋史叛臣传上》(《金史刘豫传》略同),在宋徽宗宣和末年(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刘豫曾担任河北西路提点刑狱(按,宋代在各路置提点刑狱司,以提点刑狱为长官,负责监察本路狱讼、巡历审问各州囚徒、详覆案牍、追捕盗贼等职责),金人南侵时,刘豫弃官逃走,避难于仪真(今江苏仪征)。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由于刘豫与中书侍郎张悫友善,经张悫推荐,朝廷遣刘豫知济南府。当时山东是宋金交战的前线,局面混乱,盗贼蜂起,刘豫不敢赴任,祈请改换东南一郡任职,但执政不许,刘豫愤恨而去。当年冬天,金军攻打济南,刘豫遣其子刘麟出战,被金人围困数重,幸而通判张柬来援,才得以解围。事后,金朝遣人劝诱刘豫投降,刘豫对之前被迫出知济南怀恨在心,便杀了守将关胜,想要率百姓降金,百姓不愿听从,刘豫就用绳索从城墙缒下,出城投降。次年三月,兀朮任命刘豫知东平府,充任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节制大名、开德府,濮、滨、博、棣、德、沧等州,以刘麟知济南府,将攻取的黄河以南宋朝旧土交给刘豫管理。建炎四年(1130),金朝又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作为傀儡政权。刘豫的伪齐政权因获得了金人支持,势力扩张很快,一度向南扩张到淮河、汉水流域,向西伸展到陇右地区。但是,刘豫对百姓赋敛极为苛酷,又屡屡签发河南百姓为兵,进攻南宋,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绍兴七年(1137),金人因刘豫屡次为南宋所败,伪齐政权统治区民怨沸腾,将刘豫废为蜀王,迁往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居住。绍兴十三年(1143,此据《宋史》记载)或绍兴十六年(1146,此据《金史》记载),刘豫死在上京。
④顺虏邦昌:邦昌,即张邦昌(1081-1127),北宋末宰相,北宋灭亡时,在金人支持下建立伪楚政权。据《宋史叛臣传》,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攻北宋京师开封,宋钦宗派遣时任少宰(宋宰相官名,政和二年改尚书右仆射置)的张邦昌和康王赵构(按,后为宋高宗)到金营中做人质。同年冬季,金人攻陷京师,扣押宋钦宗。第二年春季,宋臣吴幵、莫俦自金营持文书回到京师,令在京官员推选异姓堪为人主者,将册立为帝。东京留守孙傅等人上表请求仍立赵氏,金人命吴幵、莫俦催逼,并召集百官合议。在京官员计无所出,于是说: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从城外来,众人问金人想要立谁,宋齐愈写下张邦昌三字,遂定议以张邦昌治国事。孙傅、张叔夜不肯,被金人拘捕。王时雍代孙傅为留守,再召百官集议,逼迫他们在拥立张邦昌的书状上署名。此后,张邦昌入居尚书省,金人遣使催他当皇帝,张邦昌想要自杀,有人对他说: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金国使者又带来册命诏书和玉玺,张邦昌就向北拜受,即位称帝,建立伪楚政权。金人挟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宗室北去之后,张邦昌经吕好问、马伸等人再三劝谏,遣使与康王赵构联系,推戴他即位,后又请元祐皇后(哲宗废后孟氏)垂帘听政,遣使奉送御用物品到南京(按,宋以应天府为南京,即今河南商丘),献给康王。张邦昌自己不久也前往南京,表示顺从。高宗即位后,以李纲为相,徙张邦昌为太保、奉***节度使,封同安郡王。李纲上疏抨击张邦昌,认为当将其明正典刑,以为乱臣贼子之戒,又说:邦昌已僭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于是高宗下诏,贬张邦昌为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后又发现张邦昌在称帝期间居于宫寝,与女官华国靖恭夫人李氏勾结,李氏以养女陈氏私侍张邦昌,并说过指斥皇帝的话,高宗遂赐死张邦昌于潭州。
【译文】
苏轼与程颐互相排斥,两人各率徒党,以奏疏相攻击,掀起洛蜀党争,最终导致两人分别出外任职;张浚抨击李纲杜绝言路,独擅朝政,以私意杀侍从,导致李纲被罢相,后又落职居住。刘豫出知济南府,投降金人,被立为伪齐傀儡政权的皇帝,后因攻宋不利,又被废为蜀王,北迁上京居住;金人攻陷东京开封府之后,立宰相张邦昌为伪楚政权皇帝,张邦昌堂而皇之受诏称帝,入居宫寝,后被宋高宗贬斥赐死。
瑜烧赤壁①,轼谪黄冈②。马融绛帐③,李贺锦囊④。
【注释】
①瑜烧赤壁:瑜,即周瑜。赤壁,古地名。在湖北赤壁西北。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操入荆州,荆州牧刘琮举众投降,曹操获得了荆州的水军,水、步两军合计,号称达数十万之多,孙、吴将士闻知,都很恐慌。孙权召集部下商议,询问计策,众人都认为不如迎降,周瑜却坚持抵抗,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今湖北武汉),保为将军破之。孙权对周瑜非常支持,让周瑜、程普率军与南奔夏口的刘备合力抵挡曹操,两军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的军队中已经有不少人生病,初次交战,曹军战败,退到江北,周瑜等屯兵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分析局势,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于是搜集了数十艘蒙冲(古代一种船体狭长的快速战船),在船舱中装满柴草,浇上油脂,用帷幕裹好,船上竖起旗号,预先写信通知曹操,说自己想要投降,又在大船后系上小艇,依次出发。曹操所部将士都延颈观望,指着南岸来船,说是黄盖前来投降。这时黄盖发动带来的舰船直冲曹军,各船同时点火,当时风势很猛,从曹军战舰延烧到岸上的军营,没过多久便火光连天,烧死溺死的人马很多,曹军于是败退,回师据守南郡(秦汉时期郡名。郡治江陵,即今湖北荆州)。刘备、周瑜等又合兵追击,曹操留曹仁等守江陵城,自己率主力北归。
②轼谪黄冈:轼,即苏轼。谪,贬斥。黄冈,地名。今为湖北省地级市,北宋在当地置黄州,治黄冈县。据《宋史苏轼传》,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不满,自朝廷出外,通判杭州,又改知密州、徐州,徙知湖州。到湖州任后,苏轼照例上表谢恩,之前他对朝政有不满之处,不敢直言,就在作诗时暗含讽刺,这时被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挑拣出谢表中暗含不满的话,又牵连苏轼平日所作之诗,说他讪谤朝廷,遂因此逮赴御史台狱。李定等人想要置苏轼于死地,极力罗织他的罪名,久而不决。然而宋神宗却偏偏对苏轼有怜惜之意,仅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结此事。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按,本条可与前文苏轼奇才条相参看。又按,苏轼下狱时,太皇太后曹氏,以及朝廷大僚王安石、吴充、章惇等,皆劝谏神宗勿杀苏轼,神宗从轻发落苏轼,一定程度上是受了这些重要人物的影响。
③马融绛帐:马融(79-166),东汉经学大师。据《后汉书马融传》,马融文才出众、博学洽闻,是当世著名的通儒,随他学习的门生常有千余人,涿郡卢植、北海郑玄,都是他的门生。马融又善鼓琴,好吹笛,举止放达,不拘儒者之节。他居住的房屋,使用的器物服饰,大多有奢侈的装饰。在讲学时,马融常坐在高堂之上,用绛纱制成帐幕,马融在帐前讲学,帐后则有乐师歌女奏乐歌舞,弟子以次序互相传授,很少能进入马融授经的室内。按,《后汉书郑玄传》也说:(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可见《马融传》所谓弟子以次相传,是指马融平时只为有资格登堂的弟子讲学,之后再由这些弟子分别向普通弟子传道授业,即《郑玄传》所载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④李贺锦囊:李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约逝于元和末年,年仅二十七岁。据李商隐所撰《李长吉小传》,李贺受韩愈知遇,与他来往的,有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人,皆为当时名士。李贺经常带着一个小男仆,骑着驴子,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想到好的句子,就写下来放在囊中。等到晚上回家,母亲郑夫人让婢女接过锦囊,把囊中的纸倒出来,看到这一天写下的诗句很多,往往会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便点起灯来,给李贺拿来食物。饭后,李贺向婢女要来这一天积累的诗句,研墨叠纸,写成全篇,投入另一个锦囊。只要不是大醉归来,或者去亲友家中吊丧的日子,天天如此作诗。过后,李贺就不再看自己写成的这些诗了。王参元、杨敬之等人不时来李贺家,从囊中取出诗篇,抄写而去。李贺有时单骑往返于长安、洛阳之间,路上往往作诗,也随作随弃。因此,李贺去世后,他的诗集只剩下收藏在沈子明家的四卷而已。
【译文】
曹操平定荆州后,周瑜力劝孙权抵抗,被任命为吴军主将,率军抵御曹操,在赤壁用火攻烧毁曹军船只、营寨,曹军烧溺死者甚多,遂败归江陵;苏轼因被指摘诗文中有诽谤朝政的文字,被捕下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马融在讲学时,坐在高堂之上,用绛纱制成帐幕,自己在帐前讲学,帐后有乐师歌女奏乐歌舞;李贺每日出外,骑着驴背着锦囊,想到好的诗句就写下来放进去,每晚再整理出来,投入另一个锦囊,日复一日,习以为常。
昙迁营葬①,脂习临丧②。仁裕诗窖③,刘式墨庄④。
【注释】
①昙迁营葬:昙迁,刘宋、南齐之际的僧人。据《高僧传经师》,昙迁生在月氏(古代游牧民族名。因受匈奴攻击,分裂为大月氏和小月氏,大月氏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后建立贵霜王国;小月氏留居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与羌人杂居。昙迁可能出自崇信佛教的贵霜王国),寓居于建康,是一位兼通儒学、玄学和佛学的名僧,善于诵经,号称有无穷声韵。当时的朝廷显贵彭城王刘义康、范晔、王昙首等人都与他相互往来,关系亲密。范晔因谋反罪名被诛,范氏一门同时有十二场丧事,没有人敢接近范家,只有昙迁卖掉自己的衣物,把所有的钱都用在给范家办丧事上。宋孝武帝听说后,对昙迁顾念交谊的行为非常赞赏,对徐爰说:卿著《宋书》,勿遗此士。
②脂习临丧:脂习,东汉末、曹魏初官员。据《三国志魏书王修传》裴注引《魏略纯固传》,脂习字元升,京兆郡人,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曾任本郡的郡吏,后被三公辟为掾属,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举用,迁为太医令。脂习与孔融是好友,曹操任司空之后,威权日盛,孔融自恃与曹操有旧交,书信往来之际,言语依然倨傲。脂习常为此批评孔融,想让他改变做法,孔融不肯听从。后来孔融被曹操处死,许县百官不乏之前与孔融亲善者,但没有人敢替他收尸或表示哀痛,只有脂习到刑场,抚尸而哭道:文举,卿舍我死,我当复与谁语者?哀叹不已。曹操得知后,下令收捕脂习,想治他的罪,但不久后又觉得脂习这样做有道理,就饶恕了他。后来脂习去见曹操,为自己哀悼孔融、触犯曹操的行为表示道歉,曹操喊着他的字,说:元升,卿故慷慨!于是问脂习住在哪里,得知他刚刚搬家,就赐给他谷物百斛。曹丕称帝之后,曾下诏任用脂习,因他当时已经年老,就没有实行,但还是称赞脂习重视交谊,节操有如栾布,遂拜他为中散大夫(汉代官名。为皇帝的侍从,无固定员额和明确职掌),归家养老,直到八十多岁时去世。按,栾布,西汉初期官员,始事梁王彭越,奉命出使齐国,归来时彭越已因谋反罪被处死,悬首洛阳市下,栾布不顾被捕身死的危险,在彭越头下奏报出使经过,祭而哭之,事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脂习不顾风险的行为与栾布有相似之处,故曹丕称赞他有栾布之节。
③仁裕诗窖(jio):仁裕,即王仁裕(880-956),五代时文人、官员。诗窖,藏诗的地窖,形容王仁裕作诗之多。据《海录碎事》引高若拙《后史补》,王仁裕一生作诗万首,当时称为诗窖子。又据《十国春秋王仁裕传》,王仁裕喜作诗,少时梦见剖开肠胃,以西江水冲洗,之后再看江中的砂石,都变成篆籀文字的模样,此后文思日进,遂作诗达万首之多。
④刘式墨庄:刘式,北宋官员,生平略见《宋史魏羽传附刘式传》。墨庄,墨做的田庄,代指大量藏书。据朱熹《刘氏墨庄记》,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的朋友刘清之到潭溪(地名。在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来看望朱熹,谈及先祖刘式去世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资产,只留下数千卷书。他的妻子陈氏指着书对儿子们说:此乃父所谓墨庄也。此后,刘家子孙连续三代都以文章才识著称于世,成为当代名人。
【译文】
范晔因谋反罪名被处死,一门之中死丧重叠,无人敢于接近,只有僧人昙迁不顾风险,典卖衣物,为范家办丧事;孔融被曹操诛杀,许县百官都不敢为他收尸,唯独太医令脂习到刑场抚尸而哭,被曹操评价为慷慨。王仁裕一生作诗万首,时人谓之诗窖子;刘式去世后,留下数千卷藏书,其妻对儿子称这些书为墨庄,鼓励他们读书上进。
刘琨啸月①,伯奇履霜②。塞翁失马③,臧谷亡羊④。
【注释】
①刘琨(kūn)啸(xio)月:刘琨(271-318),西晋末年大臣。据《晋书刘琨传》,刘琨以并州刺史镇晋阳(今山西太原),曾被胡骑(即匈奴人刘渊所建汉政权的军队)紧密包围在城里,城中窘迫无计。刘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楼长啸,外面的敌军听到,都凄然长叹。等到半夜,刘琨又吹奏胡笳,匈奴人听到,莫不流涕唏嘘,勾起了思乡之情;第二天拂晓,刘琨再次吹起胡笳,匈奴人就放弃围城,从晋阳城下撤退了。其事又见《北堂书钞乐部七笳二十三》引《世说》,然今本《世说新语》未记此事。按,据《太平御览乐部十九笳》引《晋先蚕仪注》云: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曰胡笳。汉晋时期所称胡人,以匈奴人为多,故刘琨吹笳,能引起匈奴人对故乡的哀思。
②伯奇履(lǚ)霜:伯奇,传为西周大臣尹吉甫的儿子。据《初学记天部下霜第三》引《琴操》,《履霜操》是伯奇所作。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话,怀疑本来孝顺的儿子伯奇,将他逐出家门,伯奇将荷叶编成衣服,采苹花(《乐府诗集》引《琴操》作楟花,即棠梨的花)以充饥,早晨起来,踏在霜上,自己感伤无罪而遭放逐,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创作了《履霜操》。又《文选长笛赋》彭胥伯奇,哀姜孝己句李善注引《琴操》曰:尹吉甫,周上卿人也,有子伯奇。伯奇母死,更娶后妻,生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曰: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为人慈仁,岂有此也?妻曰:试置妾空房中,君登楼而察之。后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宣王出游,吉甫从,伯奇乃作歌感之于宣王。宣王曰:此放子辞。吉甫乃收伯奇,射杀后妻。可与《初学记》所引《琴操》之文互为补充。
③塞翁失马:塞翁,住在边塞的老人。据《淮南子人间训》,塞上有一个通道术(按,此指道家清虚无为之术,非法术之谓)的人家,家中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地去了,邻居都来慰问,家中的老人说:此何遽不为福乎?过几个月,马带着胡地的骏马回来,大家都来道贺,老人却说: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果然,老人的儿子喜欢骑马,不料从马上掉下来,把大腿摔断了,邻居又来慰问,老人说:此何遽不为福乎?又过了一年,胡人大规模入塞侵掠,边塞的青壮年都拿起弓去抵抗,十有八九都战死了,老人的儿子却因为跛足没法参战,父子都安然无恙。《淮南子》的作者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的道理。
④臧谷亡羊:臧、谷,人名。《庄子》中的两个牧童。据《庄子骈拇》,臧与谷一起去牧羊,都把羊给丢了。问臧当时在做什么,臧说自己在读书;问谷在做什么,谷说自己在玩赌博游戏。两个人做的事情不一样,但丢了羊则是一样的。
【译文】
刘琨在晋阳时,匈奴来袭,刘琨乘着月色登上城墙长啸,又吹笳以感动其乡思,次日拂晓,匈奴人就撤退了;伯奇被父亲尹吉甫怀疑,逐出家门,作《履霜操》以言志,父亲得知后便召回伯奇,而射杀后妻。塞上老人丢失了一匹马,不久马从胡地回归,又带回了一匹好马,其子骑马摔伤了腿,却又因此避免从军,祸福就是这样反复相生,难以预料;两个牧童臧和谷同去牧羊,一个因为读书,一个因为赌博,都把羊弄丢了,虽然两人丢羊的缘由不同,造成的结果却没有差异。
寇公枯竹①,召伯甘棠②。匡衡凿壁③,孙敬悬梁④。
【注释】
①寇公枯竹:寇公,即寇准。据《宋史寇准传》,寇准被丁谓贬到雷州,过了一年多的谪居生活,还没有接到内徙衡州司马的诏令,就去世了。诏书到雷州后,寇准得以归葬西京洛阳。灵柩路过荆南(按,即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唐肃宗时,在荆州置荆南节度使,又改荆州为江陵府,五代、北宋沿之。北宋时期,个别政区不用本名,而以该地节度使的军号称呼,如京兆府称永兴军、魏州称天雄军,江陵府亦沿此例,习称荆南)的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当地人都设下祭祀,在路边哭送,并折下竹子插在地上,用来悬挂纸钱。过了一个多月再去看,插在地上的枯竹纷纷生根,长出笋来。于是当地人就为寇准立庙,岁时享祭。
②召伯甘棠:召伯,即召公,西周初期的大臣。《诗经国风召南》中有一首名为《甘棠》的诗:蔽芾(按,意为小)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毛诗序》解释本诗创作的缘由,说:《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史记燕召公世家》也说: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按,通歌)咏之,作《甘棠》之诗。后世遂将对官员的怀念称为甘棠之思。
③匡衡凿壁:匡衡,西汉大臣。据《西京杂记》,匡衡勤学,但家中无烛,邻舍有烛,又无法借用,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孔,让隔壁的烛光透过来,以便夜读。本地有一大户人家,富裕而多书,匡衡就去为他做工,却不要工钱。大户很奇怪,问他想要什么酬劳,匡衡说: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大户为之感叹,于是允许匡衡读自家的藏书,匡衡因此成了有大学问的人。又,《艺文类聚杂文部一读书》引《汉书》:匡衡凿壁,引邻家火光,孔中读书。与《西京杂记》所记略同,但此语不见于今本《汉书匡衡传》。
④孙敬悬梁:孙敬,东汉学者。据《艺文类聚杂文部一读书》引《后汉书》,孙敬字文质,生性好学,闭门读书,为瞌睡所困扰,于是就将头发用绳子系在房梁上。一旦睡着,头低下来,就会被绳子拉住头发惊醒,然后继续读书,时人谓之闭户先生。按,范晔《后汉书》无《孙敬传》,此引文盖出自其他已佚之《后汉书》,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入之无名氏《后汉书》条目下,盖著者已无可考证。又,《太平御览学部五勤学》引《楚国先贤传》,其文大意略同。
【译文】
寇准从雷州归葬洛阳,路过江陵的公安县,当地人设祭哭送,插在地上悬挂纸钱的竹子纷纷生根抽笋;召公巡视乡邑,在棠树下听讼决狱,受到百姓爱戴,为他作《甘棠》之诗。匡衡夜间读书无烛,于是在墙上凿孔,让烛光透过来,借以达到夜读的目的;孙敬闭门读书,为睡意所困,于是将头发用绳子绑在房梁上,一旦睡着低头,就会被绳子拉住,从而醒来继续读书。
衣芦闵损①,扇枕黄香②。婴扶赵武③,籍杀怀王④。
【注释】
①衣芦闵(mǐn)损:衣芦,穿着填塞芦花的衣服。芦苇秋季开花,花轴上密生白色絮毛,形似丝绵,实际不能保暖。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据《太平御览时序部十九寒》引《孝子传》,闵子骞幼年时被继母虐待,继母甚至在他冬天穿的衣服里面塞上芦花,以代丝绵。后来闵子骞给父亲驾车,手冻僵了,握不住缰绳,父亲生气地笞责他,后来摸到闵子骞的后背,发现他穿的衣服不保暖,就想要休弃妻子,闵子骞替继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按,《太平御览布帛部八绵》亦引《孝子传》此文,未提及子骞御车,寒失纼,但有闵子骞劝谏父亲后,父乃止的情节,两者可互相补充。
②扇枕黄香:黄香(?-122),东汉官员。据《初学记孝第四》引《东观汉记》,黄香的父亲黄况被举为孝廉,家中没有奴仆,黄香亲力亲为,尽心供养,即使自己没有完整的衣服穿,也要让父亲吃到美味的食物,夏天则为枕席扇风,驱除暑意,冬天则自己躺在席上,让体温将席子温热。又据《后汉书文苑传上》,黄香九岁丧母,哀痛憔悴,几乎死去,乡人称其至孝。由此可知,黄香的母亲在他幼年已经去世,故文献多言黄香孝父之举,却很少提到他对母亲的孝顺。
③婴扶赵武:婴,即程婴,春秋时晋国人,赵氏的门客。赵武(?-前541),春秋时晋国大夫,曾任正卿。据《史记赵世家》,晋景公三年(前597),晋国司寇(按,主管司法的官员)屠岸贾想要消灭赵氏,于是不经向景公请命,即率领多家大夫围攻赵氏,诛杀赵朔一族。大夫韩厥提前知道此事,劝赵朔逃亡,赵朔不允,以不绝赵祀相托,韩厥应许,称疾不出。赵朔的妻子庄姬是景公的姑姑,此时怀孕,逃到景公宫中,生下遗腹子赵武。程婴与另一门客公孙杵臼定计,取他人之子,伪为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抚养,而让程婴向屠岸贾和各家大夫告发,公孙杵臼与假孤儿皆因此而死,程婴则携赵武隐居于山中。十五年后,景公生病,巫师占卜,说是被灭族的功臣鬼魂作祟,韩厥趁机劝景公复立赵武,于是景公借助韩厥的家兵威胁诸大夫,使他们随程婴、赵武反攻屠岸贾,恢复赵氏旧日的封邑。等到赵武成人后,程婴向赵武和诸大夫告别,说将要到地下向赵盾和公孙杵臼报告,遂自刎而死。赵武哀痛不已,为程婴服丧三年,并拨出田邑用于祭祀程婴,每年春秋两季祭祀,世世不绝。按,《左传》与《史记晋世家》所记赵氏被灭、复立赵武之事,与《赵世家》情节差异极大,屠岸贾之名也不见于《左传》和《晋世家》。以此而论,《赵世家》所记程婴扶助赵氏孤儿的故事实际是可疑的。但是,经过两千年的流传和演化,《赵氏孤儿》的故事已经成为我国传统道德的一个经典载体。从这一点来说,其事究竟是否确有,反而不重要了。
④籍杀怀王:籍,即项羽,本名籍,字羽。怀王,即楚怀王。历史上有两个楚怀王,前者是战国中后期楚国的国君(?-前296),为秦昭襄王所欺骗,被劫入关,客死秦地;后者是前者的孙子,名心(?-前206),楚亡后,流落民间,为人牧羊,项梁、项羽起兵反秦之后,在民间找到他,拥立为王,因知楚人怀念被秦欺骗的怀王,故也称楚怀王,以资号召。这里指后者。据《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在定陶战死后,楚怀王合并项羽、吕臣两军,自己统率,命宋义率项羽、范增、英布、蒲将军等救赵。项羽杀宋义,击破章邯、王离所率秦军,率诸侯联军进取关中。抵达函谷关时,刘邦已下咸阳,项羽命英布等破关,入驻鸿门,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焚秦宫室,派人将灭秦的消息禀告怀王。怀王坚持先入关中者王之的事先约定,项羽遂尊怀王为义帝,又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乃擅自分封诸侯王,将义帝迁徙到长沙郡的郴县(今湖南郴州),又命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在江中击杀怀王。按,《史记黥布列传》又说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则杀死义帝的也可能是英布的部属。
【译文】
闵子骞被后母虐待,给他穿絮着芦花而非丝绵的冬衣,父亲发现后要赶走后母,闵子骞反而替后母求情;黄香孝顺父亲,夏天为他所睡的枕席扇风以求凉,冬天则用体温将父亲的席子温热。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救助赵朔的遗腹子赵武,将他养育成人,等到晋侯复立赵氏之后,程婴自刎而死;项羽灭秦后,名义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却将他远徙郴县,又命英布、共敖、吴芮等在江中杀之。
魏徵妩媚①,阮籍猖狂②。雕龙刘勰③,愍骥应玚④。
【注释】
①魏徵妩媚:妩媚,美好,这里指能称人心意。据《旧唐书魏徵传》,唐太宗在丹霄楼举行宴会,宴饮之间,对长孙无忌说:魏徵、王珪,从前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但是魏徵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时,我再说话魏徵就不回应了,这是为什么呢?魏徵答道:我以为事情有不可行的地方,所以陈述己见。如果皇上没听从我便顺应皇上,我就会担心这件事立刻要进行了。太宗又问:当时暂且回应,以后再另找机会陈述观点,难道不可以吗?魏徵解释道: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尔无面从,退有后言(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背后进行非议)。若臣当面顺从陛下方始谏,这就是退有后言,岂是稷、契事尧、舜之意?太宗大笑道: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按,太宗称魏徵妩媚,又见《隋唐嘉话》,但未记丹霄楼问对之举。
②阮籍猖狂:猖狂,随心所欲,不受束缚。王勃《滕王阁序》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句子。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阮籍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阮籍生性旷达不羁,不拘礼俗,因身处魏末多事之秋,做官只求保全自己、远离祸患。后来,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出缺,而官厨有大量美酒,步兵营中又有人善于酿酒,于是想方设法求任该职,到任后纵酒酣醉,不问世事。他有时自己驾一辆车,随心所欲,不循路径,到处乱走,走到不能走的地方,就痛哭一场后回家。王勃阮籍猖狂穷途之哭的说法,即出自此处。按,自曹魏中后期开始,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相继,掌握朝廷大权,对不肯依附顺从者大加杀戮,动辄破家夷族,阮籍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借酒佯狂,以放达而无用的面貌出现,以求自保。《魏氏春秋》说他行到无路之处,则恸哭而返,实际是将心灵苦闷宣泄于外的表现。
③雕龙刘勰:雕龙,形容精细而美妙的工艺,这里指梁朝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学理论著作,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在文学创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刘勰,南朝文学家、文论家。据《梁书刘勰传》,刘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述古今文体,成书之后,并没能获得时人的称誉。刘勰自己对这部著作是非常看重的,想要得到沈约的评价,但沈约当时地位尊贵,刘勰没有机会将书送给他,于是就背着书,等待沈约出门,像卖书的人一样,直接来到沈约乘坐的车前。沈约命人将书取来阅读,读过之后大为赞赏,认为它深得文理,此后便经常将《文心雕龙》放在桌案之上。
④愍(mǐn)骥(j)应玚(yng):愍,哀怜。应玚,东汉末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他列为今之文人的建安七子之一。应玚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应奉才思敏捷,有《后序》十余篇。其伯父应劭博学多识,著述甚丰,有《风俗通》百余篇。其父亲应珣也以才学著名,任司空掾官职。应玚受家庭氛围熏陶,也长于文赋。但生逢乱世,流离失所,虽踌躇满志而壮志难酬。应玚曾创作《愍骥赋》,其文云:愍良骥之不遇兮,何屯否之弘多。抱天飞之神号兮,悲当世之莫知。赴玄谷之渐途兮,陟高冈之峻崖。惧仆夫之严策兮,载悚栗而奔驰。怀殊姿而困遇兮,愿远迹而自舒。从文意来看,此赋应为应玚感叹怀才不遇、渴求知己的夫子自道。
【译文】
魏徵尽力匡正唐太宗,每进谏言,刚直不阿,太宗称之为妩媚;阮籍身处魏末多事之秋,借酒酣醉,不问世事,有时乘车走到无路之处,痛哭而返,王勃有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的句子。刘勰作《文心雕龙》,携书谒沈约于车前,沈约读后大加赞赏;应玚作《愍骥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御车泰豆①,习射纪昌②。异人彦博③,男子天祥④。
【注释】
①御车泰豆:泰豆,即泰豆氏,传说是我国西周时期著名驭手造父的老师。据《列子汤问》,造父刚向泰豆学习驾车的时候,执礼甚恭,但泰豆三年都没有向他传授驾车的精要,造父对老师更加恭谨,泰豆才对造父说:汝先观吾趣(按,通趋,即小步快走)。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于是泰豆在路上栽满木桩,木桩之间的空隙只能插进一只脚。泰豆示范如何在木桩之间熟练穿行后,让造父练习,造父仿效泰豆之法,只花了三天时间,就与泰豆一样巧妙。泰豆感叹道: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认为造父做到了得心应手、人与马同心一意的程度,以这样的技巧去驾车,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视之一也,已经尽得自己的真传了。
②习射纪昌:纪昌,传说中的神射手。据《列子汤问》,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说:尔先学不瞬(按,指眨眼),而后可言射矣。于是纪昌回家躺在妻子的织机下,眼睛盯着织机的踏板看,锻炼不眨眼的能力。两年后,纪昌锻炼得即使锥子扎到眼角了都不会动一下。于是他再去找飞卫,飞卫说:未也(还不行),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于是纪昌捉来虱子,用牛毛拴在窗户上,每天向着南面盯着看,如此过了十天,就越来越感觉虱子变大了,如此看了三年后,他眼中的虱子就像车轮一样大,再看其他事物,就都大得像山一样。于是纪昌用弓箭射虱子,能够射中虱子的心,而不至于弄断牛毛。他把自己锻炼的结果告诉飞卫,飞卫跳起来拍着胸膛说:汝得之矣!按,以盯着不断起伏的踏板来锻炼不眨眼的能力,以及试图通过长期盯着虱子看做到视小如大,都是古人的幻想,没有科学依据。
③异人彦博:彦博,即文彦博(1006-1097),北宋大臣。据苏轼《德威堂铭》,宋哲宗元祐元年,起复文彦博为平章军国重事。契丹(按,即辽国,初建国号契丹,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圣宗复改为契丹,辽道宗时再改称辽,苏轼盖用旧称)派遣耶律永昌、刘霄出使宋朝,朝廷派苏轼充当馆伴使,陪伴使者入朝。使者望见文彦博站在殿门外,问道:此潞公也耶?所谓以德服人者。问了文彦博的年龄,又感叹道:何壮也!苏轼说:使者见其容,未闻其语。其综理庶务,酬酢事物,虽精练少年有不如。贯穿古今,洽闻强记,虽专门名家有不逮。使者听罢,拱手赞叹道:天下异人也。按,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文彦博以元祐元年(1086)五月起复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十二月,辽国遣耶律永昌来贺兴龙节,文彦博此时已年过八旬,故无论辽国使者还是苏轼都感叹文彦博精力过人。
④男子天祥:男子,男子汉。天祥,即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大臣。据《渊鉴类函人部二十九忠二》引《文天祥集》,元世祖忽必烈召见被俘至大都的文天祥,说:汝移所以事宋者事我,当以汝为相。文天祥回答:愿赐一死。临刑时,文天祥从容地对现场的元朝吏卒说:吾事毕矣。于是向南面再拜(按,南宋以杭州为行在所,在大都之南,故文天祥面南下拜),就刑于柴市。不久,元世祖有诏书来,要求停止行刑,然而诏书到时,行刑已经结束了。元世祖上朝时感叹道:文丞相真男子,本朝将相皆不能及,可惜也。
【译文】
造父向泰豆学习驾车,泰豆让他在路上栽满木桩,练习穿行,又告诫他要做到人与马同心一意,造父遂成著名的驭手;飞卫教纪昌射箭,让他先学不眨眼,后练习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纪昌做到后,能够用箭射中虱子的心,而不伤及拴着虱子的牛毛。文彦博在宋哲宗元祐初年担任平章军国重事,时年已过八旬,仍然头脑清晰、精力过人,被辽国使者称为天下异人;文天祥坚拒元世祖忽必烈劝降,被赞叹为真男子。
忠贞古弼①,奇节任棠②。何晏谈《易》③,郭象注《庄》④。
【注释】
①忠贞古弼:古弼(?-452),北魏大臣。据《魏书古弼传》记载,古弼少时为人忠谨,好读书,善骑射,为北魏明元帝所亲任。太武帝即位后,古弼累迁为尚书令。当时上谷郡(郡名。秦置,至北魏后期废弃,辖今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一带)的百姓上书,说郡内的皇家苑囿规模过大,百姓无处耕种,希望能够缩减规模,将其中大部分赐给贫民耕种。古弼看到奏疏后入内,想要面奏太武帝,正逢太武帝与给事中刘树下棋,无心听取奏报。古弼在皇帝身边侍坐良久,没有上奏的机会,于是起身,当着太武帝的面抓住刘树的头,将他拉下坐床,一手拽住他的耳朵,一手握拳痛殴其背,说:朝廷不治,实尔之罪!太武帝为之失色,放下棋说:不听奏事,实在朕躬,树何罪?置之。于是古弼向太武帝禀奏上谷郡民的上书,太武帝听后,觉得古弼一心为公,举止直率,就同意他的意见,将苑囿分给百姓。古弼说:为臣而逞其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于是前往公车署(汉晋时期,以公车令掌守卫宫南阙门和宫内夜间巡逻,凡吏民上书及受朝廷征召的,都由公车令负责处理;北魏设立公车署,以公车令为长官,掌受吏民章奏、平理冤事),摘下帽子,脱下鞋子,弹劾自己在皇帝面前不敬的行为,请求接受惩罚。太武帝遣使者召见古弼,说: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②奇节任棠:任棠,东汉隐士。据《后汉书庞参传》,汉安帝时,以庞参为汉阳(东汉郡名。汉明帝时改天水郡置,辖今甘肃天水、定西一带)太守。汉阳郡人任棠号称有奇节,隐居不肯出仕,以教书为生。庞参到任之后,先去拜见任棠。任棠没有与他交谈,而是将一大棵薤(蔬菜名,即今称藠头者)、一盂水放在门口影壁处,自己抱着孙儿跪伏在门前。主簿禀告庞参,说任棠举止倨傲。庞参思考任棠行为中的深意,过了很久,说: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归。后来庞参在职期间,果然能抑强扶弱,以惠政得到百姓拥护。按,皇甫谧《高士传》所记略同。
③何晏谈《易》:何晏(?-249),字平叔,三国时曹魏官员、著名玄学家。据《世说新语文学》何晏为吏部尚书条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曰:晏少有异才,善谈《易》《老》。又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引《管辂别传》,管辂被冀州刺史裴徽举为秀才,将出发赴京城洛阳前,管辂去向裴徽告辞,裴徽叮嘱他:何、邓(按,指何晏、邓飏)二尚书,有经国才略,于物理无不精也。何尚书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志,殆破秋毫,君当慎之!自言不解《易》中九事(按,指《易经》理论中的九个难点,具体内容不详),必当相问。比至洛,宜善精其理。管辂入洛之后,何晏请管辂相见,论及《易》之九事,管辂都一一解释明白。后裴徽问管辂:何平叔一代才名,其实何如?管辂认为何晏说《老》《庄》则巧而多华,说《易》生义则美而多伪,其言辞优美,但实际才学有所不足。裴徽也说:吾数与平叔共说《老》《庄》及《易》,常觉其辞妙于理,不能折之。
④郭象注《庄》:郭象,西晋官员、文人。据《世说新语文学》,旧有《庄子》注数十家,都不得要领。向秀在《庄子》旧注之外另作解义,分析玄妙,言语皆有奇致,对于发扬玄学义理极有作用。但还差《秋水》《至乐》二篇没有完成,向秀就去世了。向秀去世时,儿子尚且年幼,《庄子注》由此失落,但还保留了一个副本。郭象品行不端,但才学出众,看到向秀的《庄子注》不为世人所知,就将其窃取过来,自己补注了向秀没完成的两篇,又改换了《马蹄》篇的注,其余各篇的注解都不过是更改一些文句而已。后来向秀《庄子注》的副本也出现在世人面前,所以到晋末宋初时,《庄子注》有向、郭两家,但其宗旨实际是一致的。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本条笺云:嘉锡案:向秀《庄子注》今已不传,无以考见向、郭异同。《四库总目》一百四十六《庄子提要》尝就《列子》张湛注、陆氏《释文》所引秀义,以校郭注。有向有郭无者,有绝不相同者,有互相出入者,有郭与向全同者,有郭增减字句大同小异者。知郭点定文句,殆非无证。但郭象是尽窃向秀注为己有,还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对《庄子》之义加以发挥,当前学界尚有争议,未能达成共识。
【译文】
古弼想要呈奏上谷郡民请求缩减皇家苑囿规模的上书,见魏太武帝只顾下棋,心不在焉,就将与太武帝对弈的官员刘树拖下坐床痛殴,太武帝为之惊诧,就听取了古弼的呈奏;汉阳太守庞参去拜访号称有奇节的本郡隐士任棠,任棠抱着孙子跪伏在门前,并放了一棵薤、一盂水,示意太守应该为官清廉、锄强扶弱。何晏善谈《周易》,时人以为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唯有九事不解,后来遇到管辂,才为他解释明白;郭象注《庄子》,据说窃取向秀注本为蓝本,唯《秋水》《至乐》二篇为自注,又改写《马蹄》篇注文,其余不过是点定文句而已。
卧游宗子①,坐隐王郎②。盗酒毕卓③,割肉东方④。
【注释】
①卧游宗子:宗子,即宗炳(375-443),晋宋之际的隐士。据《宋书隐逸传》,宗炳好山水,爱远游,他从江陵(今湖北荆州)出发,西游曾到荆山、巫峡,南行登上过衡山,因而在衡山建筑住所,想要像尚平(按,即《后汉书逸民传》所载之向长,字子平,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校勘记列举诸书称尚平不作向平者,可参看)一样隐居山中。后来,宗炳因为生病,又回到江陵,叹息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于是把生平所游览过的地方都画在住处的墙上,对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②坐隐王郎:坐隐,指下棋时专心致志,不会思考外界的俗事,好像脱略尘俗的隐士一样。王郎,这里指王坦之(330-375),东晋大臣。据《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王坦之在晋简文帝和桓温去世之后,迁为中书令,领丹阳尹,不久出任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今江苏扬州),故世称王中郎或王北中郎。按,本条刘孝标注引《语林》:王以围棋为手谈,故其在哀制中,祥(按,古代丧礼,以一周年后的祭祀为小祥,两周年后的祭祀为大祥)后客来,方幅(按,即公然之意)会戏。可见王坦之对围棋确有深好。
③盗酒毕卓:毕卓,东晋名士。据《晋书毕卓传》,毕卓年轻时喜好放达之风,做吏部郎时,经常因为饮酒而耽误履行职责。住在毕卓隔壁的另一郎官使人酿酒,毕卓酒醉之后,夜至酒瓮之间偷酒喝,被管酒的人抓住捆了起来。天亮以后一看,才知道偷酒的原来是毕卓,赶紧将捆他的绳索解开。毕卓就拉着酒主一起在瓮边喝起酒来,喝到醉了才离去。毕卓曾经对人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④割肉东方:东方,即东方朔。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以东方朔为常侍郎,颇为宠幸。时至伏日(古代到三伏时例有祭祀,故以此日为伏日),按惯例将赐给从官祭祀的肉,等到太阳偏西,主持分发祭肉的大官丞(按,即太官丞,太官令的副职。太官掌皇帝膳食、燕享等事)还没有到来,于是东方朔拔出剑来,从祭肉上割下一块,对同僚说: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就带走了。太官丞知道后,就将事情奏报给皇帝。等到东方朔入宫时,武帝对东方朔说: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东方朔免冠谢罪。武帝对他本无治罪之意,就说:先生起,自责也!东方朔于是再拜,道: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东方朔妻子之名),又何仁也!武帝听了笑着说: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于是又赐给他酒一石、肉百斤,让他带回去给妻子。
【译文】
宗炳好游览山水,曾隐居衡山,后因生病回到故乡江陵,把生平所至之处都画在卧室墙上,称为卧而游之;王坦之喜欢下围棋,称之为坐隐,不把下棋看作娱乐的方式。毕卓做吏部郎时,曾去偷邻居的酒,被抓了起来,次日才获释,毕卓也不以为意,而是拉着酒主在瓮边饮酒至醉;东方朔事汉武帝,以伏日分祭肉,主持人迟迟不至,遂自行拔剑割肉带走,事后武帝让他自责,他又借机自我夸耀,武帝未加罪于他,反而赏赐他大量酒肉,让他带回家。
李膺破柱①,卫瓘抚床②。营军细柳③,校猎长杨④。
【注释】
①李膺(yīng)破柱:李膺(?-169),东汉官员。据《后汉书党锢列传》,李膺做司隶校尉时,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今河南沁阳)县令,贪残无道,甚至杀害孕妇。他听说李膺执法威严,害怕李膺追查他的罪行,就逃回京城洛阳,躲在张让另一个弟弟家的空心柱子里。李膺得知后,率领属下吏卒打开柱子,把张朔抓出来,交付洛阳狱,取得供词后,就将其处死了。张让向汉桓帝诉冤,于是桓帝召李膺入殿,亲自询问他何以不经奏请便诛杀张朔。李膺答道: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私下担心错在迟疑拖延,却不料落下办案太快的罪名)。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能够消灭元凶),退就鼎镬(回来受死),始生之愿也。桓帝无言以对,转头对张让说: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错)?从此宦官们举止谨慎了许多,休沐放假时甚至不敢出宫。汉桓帝很奇怪,问他们为什么,宦官们都叩头哭泣,说:畏李校尉。
②卫瓘(gun)抚床:卫瓘(220-291),魏末晋初大臣。据《金楼子箴戒篇》,晋惠帝司马衷为太子时,晋武帝在式乾殿大宴群臣,气氛非常欢快。卫瓘在座,喝了不少酒,拍着晋武帝的御座,说:此座可惜。晋武帝心中明白他的意思,佯装不解,说:公醉耶?后来群臣多言司马衷不可立。晋武帝去世后,惠帝即位,一度被赵王司马伦(晋宣帝司马懿第九子,晋武帝之叔)篡位。按,卫瓘拊御座事,《晋书卫瓘传》亦载,情节略同。晋惠帝司马衷自幼不慧,《晋书惠帝纪》言:帝之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故卫瓘以微言劝谏晋武帝易储。
③营军细柳:军,驻扎。细柳,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南。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规模入侵边塞,文帝以宗正刘礼、祝兹侯徐厉、河内守周亚夫三人为将军,分驻霸上、棘门、细柳三地,以防匈奴深入,且亲自到三地劳军。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时,直接从营门驰入,自将军以下都骑马迎送。到细柳军营时,军中将士都披甲持刃,张弓待敌。先导人员到营门就被挡住,不能进入,对营门守卫说:天子且至!军门都尉答道: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不久,文帝抵达,又被挡在门外。于是文帝派人持节传达诏命:吾欲入劳军。周亚夫乃传令打开营门。营门的将士又对随行车骑说: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文帝遂让人放缓辔头,慢速行进。到军营中,周亚夫手持武器,对文帝作揖,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文帝为之动容,在车上行式礼(按,古代乘车者欲表示敬意,则抓住车前横木轼,向对方低头致意,谓之式),并让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行过礼后就离开了。出营门后,群臣皆惊。文帝感叹道: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过了一个多月,三处军营都被撤销。文帝下诏拜周亚夫为中尉(秦汉官名。掌管巡逻京师,以备非常,汉武帝时改为执金吾)。
④校猎长杨:校猎,遮拦禽兽以猎取它们,也泛指打猎。长杨,秦汉时期宫名。在今陕西周至东南。据《汉书扬雄传》,汉成帝要向胡人夸耀汉地富有飞禽走兽,命右扶风征发民众入南山,西起褒谷、斜谷,东至弘农郡,南抵汉中郡,张设罗网,捕捉各种大小野兽,载以槛车(有栏杆的车),送到长杨的射熊馆,在空地周边拉上网,形成围墙,将禽兽放置其中,命胡人搏击猎取,所获猎物都归捕获者所有,成帝亲自前往观看。当时民众为了服役,甚至来不及收获庄稼。扬雄随着成帝前往射熊馆,回来后写了一篇《长杨赋》献给皇帝,借子墨客卿与翰林主人的对答,批评大猎长杨颇扰于农民三旬有余,其廑至矣,而功不图。虽然《长杨赋》最终让翰林主人为成帝解嘲,说客徒爱胡人之获我禽兽,曾不知我亦已获其王侯,认为长杨之猎是向胡人宣示汉家威严的必要举措,并以此说服了子墨客卿,但这只是汉赋归之于雅正的传统,其用意仍在于讽谏成帝。
【译文】
李膺做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做野王县令,犯罪逃回京师,藏在兄弟家中的空心柱子里,李膺率人登门,打开柱子,把他抓获,经过审讯后处死;晋武帝的太子司马衷不慧,大臣卫瓘想要劝谏,难以直言,就借酒醉的机会,抚摸晋武帝的御床,说:此座可惜。周亚夫奉汉文帝之命屯兵于细柳,军令森严,虽汉文帝亲自来劳军,也不能径直出入,在得到周亚夫同意之后,按辔徐行,周亚夫在营中以军礼相见,使汉文帝叹为真将军;汉成帝在关中大规模捕捉野兽,送到长杨宫的射熊馆,让胡人下场猎取,并亲临观看取乐,扬雄作《长杨赋》以讽谏之。
忠武具奠①,德玉居丧②。敖曹雄异③,元发疏狂④。
【注释】
①忠武具奠:忠武,即岳飞,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追谥武穆,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改谥忠武。具奠,准备祭礼。据《宋史岳飞传》,岳飞少年时就具有气节,沉厚寡言,家境虽然贫困,但努力学习,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和《孙子》《吴子》等兵法。岳飞生来有神力,不到二十岁时,已经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八石的弩(按,均指拉力)。他向周同学习射箭,尽得所传,能够左右开弓。周同去世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周同坟上祭奠。岳飞的父亲认为这是有道义的行为,对儿子说: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②德玉居丧:德玉,即顾德玉,元朝人。据《辍耕录》记载,顾德玉字润之,槜李人,少年时向宁国路儒学教授俞观光(按,即俞长孺,字观光,元代儒学家,浙江新昌人)问学。俞观光没有儿子,曾对人说:吾昔寝疾于杭,润之侍汤药,情至切,若父子。医为之感动,弗忍受金。今我行且老,必托之以死。后来俞观光去吴中寻医治病,在路上病情加重,急忙催船去投奔顾德玉,走到尹山就去世了,第二天,船才到槜李。顾德玉将遗体运回家殡殓,穿上衰绖丧服,接待来吊丧的宾客。第二年,顾德玉把老师葬在海盐县靠近顾氏祖坟的地方,年节期间按时祭享,非常恭谨。有人问顾德玉:敛于家,礼与?顾德玉回答:吾闻师哭诸寝。又曰:生于我乎养,死于我乎殡。非家敛之,则将尸诸草莽。生服其训,死而委诸草莽,有人心者弗为也。听到的人都为之叹服。
③敖曹雄异:敖曹,即高昂(?-538),字敖曹,东魏名将。雄异,雄伟奇异。据《北齐书高昂传》,高昂幼年有壮气,成年后举止倜傥,胆力过人,龙眉豹颈,形体雄异。父亲为他找来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允许他鞭打高昂,但高昂仍然不听老师的话,将心思都用在驰马习武上,常说: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他与兄长高乾一起屡次劫掠地方,州县莫能穷治,又倾尽家资招聚剑客,同乡都很畏惧他,不敢违背他的意思。其父说:此儿不灭我族,当大吾门,不直为州豪也。
④元发疏狂:元发,即滕元发(1020-1090),本名甫,字元发,后避高太后父高遵甫之讳,以字为名,改字达道,北宋官员。疏狂,豪放不受拘束。据《却扫编》,滕元发年轻时曾在范仲淹门下为客,当时范仲淹正在权知开封府任上。滕元发不拘小节,往往到秦楼楚馆饮酒作乐,范仲淹对此很不满。一天晚上,范仲淹到滕元发的房间,点起蜡烛看书,等候滕元发回来,想以此使他感到愧疚。时至半夜,滕元发大醉归来,范仲淹佯装没有看到他,要观察滕元发作何举措。滕元发毫无惧意,对着范仲淹作了一个长揖,问:公所读何书?范仲淹回答:《汉书》。滕元发又问:汉高祖何如人?范仲淹听到他以汉高祖刘邦自比,就退避而去。按,《汉书高帝纪》说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滕元发盖以此自比,故范仲淹闻言而不责。又据《过庭录》,范仲淹于滕元发为舅祖,故滕元发自幼随侍于范仲淹之侧,范仲淹待之如子。皇祐元年(1049),滕元发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入京赴试,范纯仁得中进士,滕元发落第。回乡后,范仲淹斥责滕元发,要责打他,可见范仲淹对滕元发的态度是既亲近重视,又严厉督促。但范仲淹权知开封府在景祐二年(1035),滕元发时方十六岁,未必能夜出作狭邪之游,更未必能在范仲淹面前作汉高祖何如人之语。
【译文】
岳飞少年时随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去世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墓上祭奠,以表对师恩的铭记;顾德玉求学于俞长孺,后来俞长孺病重,去投奔顾德玉,死在路上,顾德玉将老师的遗骸迎回家中,举哀发丧,又将老师葬在自己祖坟附近,岁时祭扫。高昂形貌雄异,少年时不爱读书,一心驰马习武,还与兄长一起为盗劫掠地方,同乡都很惧怕他;滕元发客居范仲淹门下,晚上经常出门饮酒作乐,范仲淹想要责备他,滕元发却问汉高祖何如人?范仲淹见他以刘邦自比,就置之不问。
寇却例簿①,吕置夹囊②。彦升白简③,元鲁青箱④。
【注释】
①寇却例簿(b):寇,即寇准。例簿,记录先例的册子。据《东都事略寇准传》,寇准做宰相后,用人往往不依次序(按,常规情况下,宋代官员无论寄禄官的升补,还是职事官的迁擢,都有一定之规),其他宰相都有意见,让政事堂的吏员把例簿送给寇准看,示意他应按例办事,寇准却说: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职尔。《宋史寇准传》略同。又按,据《东都事略》《宋史》两本传,寇准在太宗朝任参知政事时,朝廷内外官员集体加恩升官,寇准在安排官员迁授时打破常格,抑广州左通判冯拯于右通判彭惟节之下(按,左通判本在右通判上),并因此引来冯拯上书弹劾,导致自身罢职出外,可见寇准对朝廷的升擢旧例素来是不放在眼中的。
②吕置夹囊:吕,即吕蒙正(944-1011),北宋大臣。夹囊,衣服里面的口袋,也称夹袋。据《五朝名臣言行录丞相许国吕文穆公(蒙正)》引《卮史》,吕蒙正曾询问儿子们:我为相,外议如何?诸子回答:大人为相,四方无事,蛮夷宾服,甚善。但人言无能为,事权多为同列所争。吕蒙正不以为意,说:我诚无能,但有一能,善用人耳。此诚宰相之事也。吕蒙正在夹袋中常装有小册子,每当接见各地罢职到京朝见的官员,总要问他们当地有什么人才,客人离开后,吕蒙正随即将人名记下,按其能力分列门类。如有一人得到多人的称赞,这个人一定是贤才,当朝廷需要人才之际,可以从囊中找出合适的人选。吕蒙正在相位时,文武官员都很称职,缘故在此。
③彦升白简:彦升,即任昉(460-508),字彦升,南朝齐、梁时期官员,也是一位文学家、地理学家。白简,古代弹劾官员的奏章,因汉晋时期用削去外皮的木简书写弹章得名。任昉在梁武帝天监初年曾任御史中丞,《文选弹事》收录任昉弹劾郢州刺史曹景宗奉命救援司州、迁延不进的奏章,结尾为:臣谨奉白简以闻。按,南朝奏弹文书多以臣谨奉白简以闻或臣诚惶诚恐以闻之类语言收尾,如沈约奏弹王源,章末也称:源官品应黄纸,臣辄奉白简以闻。臣约诚惶诚恐云云。实际自东晋末期桓玄执政以后,朝廷公文、奏章已普遍使用纸张书写,任、沈弹章末尾所谓谨奉白简云云,只是习惯性的重复旧规而已。
④元鲁青箱:元鲁,即王淮之(378-433),字元曾(一作字元鲁),南朝刘宋官员。据《宋书王准之传》,王准之的高祖王彬,曾任尚书仆射,曾祖王彪之,曾任尚书令,祖父王临之、父王讷之,先后官至御史中丞。王彪之博闻多识,熟悉朝仪,从他以后,世代传承礼仪掌故,子孙都谙习江左旧事。王家将写出来的相关文献封缄收藏在青色箱子中,世人谓之王氏青箱业。按,中华书局本《宋书》点校本王准之,字元曾,校勘记云:三朝本作王准之,北监本、毛本、殿本、局本作王淮之。元大德本《南史》作王凖之,殿本《南史》作王淮之,字元鲁。《太平广记》九九引《冥祥记》作王淮之,字元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书局组织点校《宋书》时,点校者王仲荦先生盖以当时所知刊行最早的宋元明三朝递修本(即三朝本)文字为据,定为王准之,字元曾。而《龙文鞭影》作者或据《太平御览文部十七著书上》引《宋书》王淮之,字元鲁云云,谓其名淮之,字元鲁,遂有元鲁青箱之说。
【译文】
寇准做宰相时,用人不依次序,同僚让吏员将记载以往官员升迁规矩的例簿送给他看,寇准推却,说按例用人是一吏职尔;吕蒙正为相,接见到京官员,经常询问各地人才,并将其名字记下,按能力分类,所以用人常能称职。《文选》收录任昉弹劾曹景宗的奏章,末尾称臣谨奉白简以闻;王准之家族世代传承东晋以来的朝廷掌故,将写成的文献封缄在青箱之内,世称王氏青箱学。
孔融了了①,黄宪汪汪②。僧岩不测③,赵壹非常④。
【注释】
①孔融了了:孔融(153-208),东汉末官员、文人。了了,聪明。据《世说新语言语》记载,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到京城洛阳。当时李膺做司隶校尉,有盛名,到他家拜访的人,必须是有清名的俊才或者近亲,守门人才会为他通报。孔融到李府门前,对守门小吏说:我是李府君亲。守门人通报之后,孔融入府坐下,李膺问孔融:君与仆有何亲?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按,即孔子)与君先人伯阳(按,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李膺和宾客听了,都很为孔融的聪慧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晚到一步,有人把孔融的话对陈韪说了,陈韪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非常尴尬。
②黄宪汪汪:黄宪,字叔度,东汉后期的名士。汪汪,形容水面一望无际的样子。据《世说新语德行》,郭泰到了汝南郡,去见袁闳,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按,意为车没有停止碾出车辙,车轭上的鸾铃一直在响,指车子没有停下,继续前行,这里是夸张的说法,形容郭泰在袁闳家中停留的时间短暂);到黄宪家去拜访,则不但竟日停留,还在黄家过了夜。有人问郭泰为什么这样,郭泰说: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③僧岩不测:僧岩,即赵僧岩,南朝隐士。据《南史隐逸传》,赵僧岩为人寥廓无常,人不能测,与刘善明(宋、齐之际的官员)友善。刘善明做青州刺史时,想要举赵僧岩为秀才,赵僧岩听说后大惊,拂衣而去。后来,赵僧岩忽然出家为僧,隐居在山谷之中,常在身边带着一个壶。有一天,赵僧岩突然对弟子说:吾今夕当死。壶中大钱一千,以通九泉之路;蜡烛一挺,以照七尺之尸。到晚上,赵僧岩果然去世了,时人都认为他知命。按,《太平御览释部三僧》引《齐书》所记赵僧岩事,与《南史》同,然检《南齐书高逸传》,实未载赵僧岩事,或即引自《南史》,而误作《齐书》。
④赵壹非常:赵壹,东汉文学家。据《后汉书文苑传下》,汉灵帝光和元年(178),赵壹作为郡的上计吏(按,汉制,各郡每年年终,遣吏到京报告户口、垦田等情况,称为上计)到京师,司徒袁逢主持受计,计吏都拜伏在庭中,不敢仰视,只有赵壹长揖不拜。袁逢责问赵壹: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赵壹回答:郦食其长揖汉王,今揖三公,何遽怪哉?甚得袁逢欣赏。之后赵壹又去拜访河南尹羊陟,被拒之门外。赵壹认为公卿之中除了羊陟,没有配得上自己名声的,于是每天都登门拜见。如是数日,羊陟勉强接见了赵壹。当时羊陟卧而未起,赵壹闯到堂上,对着睡卧的羊陟哀悼道: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按,忽然,代指死亡。羊陟虽接见赵壹,但睡卧不起,故赵壹故意说他已死),奈何命也!遂放声大哭。羊陟的门人宾客大惊,都跑进来,站满其旁。羊陟知道赵壹非同常人,就起来与他谈话,非常赏识,对他说:子出矣。第二天一早,羊陟带了很多车马去通名拜访赵壹。当时各郡的上计吏都努力装饰车马帷幕,只有赵壹乘柴车(按,指粗陋的车子),用草屏,露宿车旁。羊陟到来,赵壹请他上前,坐在车下,左右都为之惊叹。羊陟与赵壹谈到黄昏,尽欢而去,握着赵壹的手说: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于是与袁逢一起上书推荐赵壹。赵壹因此名动京师,士大夫都想仰望他的风采。
【译文】
孔融幼年往见李膺,以老子为孔子之师的理由,自称与李膺世代通好,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又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反击;郭泰到黄宪家拜访,停留竟日,留宿长谈,有人问他何以停留如此之久,郭泰答以黄宪的器量汪汪若万顷之陂。赵僧岩为人寥廓无常,人不能测,曾自言死日,并向弟子吩咐后事;赵壹以本郡计吏入京,见河南尹羊陟,故意在卧见宾客的羊陟面前痛哭,羊陟知其非常,次日遂特意带了很多车马去见赵壹,与他以朋友之礼相待。
沈思好客①,颜驷为郎②。申屠松屋③,魏野草堂④。
【注释】
①沈思好客:沈思,北宋湖州人,字持正,号东老。《苕溪渔隐丛话》引陆元光《回仙录》,记载沈东老能酿名为十八仙的白酒,熙宁元年(1068)八月十九日,有回道人登门长揖,说:知公白酒新熟,远来相访,愿求一醉。沈东老知道他不是凡人,于是设下酒席,与回道人一起饮酒。两人从中午喝到晚上,回道人饮酒数斗,毫无醉色,向沈东老传授登仙之术,又预言道: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公当化去。沈东老点头道谢。次日清晨,酒已饮尽,回道人题诗后辞别,乘风而去。到熙宁五年中秋,沈东老得了小病,方知所谓此去五年盖指熙宁五年,果至十九日去世,云云。按,苏轼有《书所和回先生诗》云:回先生诗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东坡居士和云:世俗何知贫是病,神仙可学道之余,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黄公觅素书。熙宁元年八月十九日,有道人过沈东老饮酒,用石榴皮写句壁上,自称回山人。东老送之出门,至石桥上。先渡桥数十步,不知其所往。或曰:此吕先生洞宾也。七年,仆过晋陵,见东老之子偕,道其事。时东老既没三年矣,为和此诗。其后十六年,复与偕相遇钱塘,更为书之。偕字君与,有文行,世其家云。元祐五年五月二十五日,东坡先生书。据此,回道人与沈东老交游之事,盖始作俑于沈偕,经苏轼传述,流传甚广,陆元光又增益之,撰作《回仙录》,故事才最终形成。
②颜驷为郎:颜驷,西汉官员。据《文选思玄赋》李善注引《汉武故事》,颜驷自汉文帝时开始做郎官,到武帝时已眉毛蓬乱、满头白发,武帝曾乘辇到郎署,看到颜驷的容貌,感觉很奇怪,就问道:叟何时为郎,何其老也?颜驷回答道:臣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武帝被他的言语感动,于是任用颜驷做了会稽郡的都尉。按,西汉郎官包括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掌守门户,出充车骑,受郎中令统辖,既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也是官员步入仕途的起点之一,西汉很多名人如袁盎、李广、司马相如等,都出身于郎官。但郎官无员(按,指任职人数没有定额),多至千人,其中既有得到皇帝欣赏、得以飞黄腾达的,也有如颜驷一样累世不遇、沉沦于郎署的。
③申屠松屋:申屠,即申屠蟠,东汉名士。据《后汉书申屠蟠传》,汉桓帝时,汝南范滂等游于京师,评论朝政是非,公卿以下都对他们折节相待,太学生向慕他们的风范,认为文学将兴,处士复用,申屠蟠叹息道:昔战国之世,处士横议,列国之王,至为拥彗先驱,卒有坑儒烧书之祸,今之谓矣。于是隐居于梁国砀县一带,依树建屋,以赁田而耕的农夫自居。按,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说申屠蟠居蓬莱之室,依桑树以为栋,不知松屋之说何据而云。
④魏野草堂:魏野(960-1020),北宋隐士、诗人。据《宋史隐逸传》,魏野是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人,喜好吟咏,不求闻达,隐居于陕州东郊,在当地手植竹木,开凿土室,广袤近丈,名曰乐天洞。又在洞前建造草堂,弹琴于其中,好事者携酒肴与他交游,整日吟诗长啸。在当地任知州的官员,纵使是不好文事的武臣,又或是出外的前任宰相,也都非常尊重魏野,有的还亲自到他的草堂来。魏野不喜戴巾帻,来客无论贵贱,都戴纱帽、着白衣相见,出门则骑一匹白驴。其诗有唐人之风,结集为《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年间,契丹使者到宋朝来,说国内曾得其上部,希望能获得全本,宋真宗降诏允许。真宗到汾阴祭祀时,魏野与表兄李渎同受荐举。真宗遣陕县令王希召他来见,魏野辞免,于是真宗命州县官吏经常慰问魏野,又让人画了他的住所来看。又据《类说》引《唐宋遗史》,宋真宗祀汾阴时,登山望见山脚树林中有亭台楼阁,乃是魏野所住的草堂,真宗遂遣使者召魏野来见。魏野当时正在鼓琴教鹤跳舞,听说有使者来,就抱着琴跳过后墙逃跑了。真宗得知后,大为叹息赞美。
【译文】
沈思善酿白酒,有回道人来访,与之彻夜痛饮,又向沈思传授长生法,并预言其去世之日,传说此回道人即吕洞宾;颜驷历仕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由于得不到皇帝的欢心,岁数很大了,也只能充任郎官,后来向武帝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才被任命为会稽都尉。申屠蟠在汉桓帝时感觉士祸将至,于是隐居于砀县一带,依树建屋,以农夫自居;魏野在家乡陕州东郊开凿土室,又起建草堂,隐居其中,不应宋真宗的诏聘,其诗集名为《草堂集》,名闻于契丹。
戴渊西洛①,祖逖南塘②。倾城妲己③,嫁虏王嫱④。
【注释】
①戴渊西洛:戴渊(?-322),西晋末至东晋初官员。西洛,即洛阳,东晋过江后定都建业,洛阳在建业之西,故东晋人称洛阳为西洛。据《世说新语自新》,戴渊年轻时,好为游侠,行为不检,曾在江、淮之间劫掠商旅。陆机结束休假,从故乡吴郡回洛阳,带了很多行李。戴渊让少年打劫陆机,自己在岸上坐着胡床指挥手下人,安排布置都很得当。戴渊气质杰出,虽然做的是违法犯罪的事情,神貌犹觉特异,故陆机在船楼上远远地向他问话: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戴渊闻言,痛哭流涕,弃剑上船与陆机交谈,谈吐颇显不凡。陆机由此更加重视他,和戴渊结成了朋友,并为他写了推荐信。南渡之后,戴渊在东晋政权中官至征西将军。
②祖逖南塘:南塘,即横塘。孙吴时期,孙权在今秦淮河的南岸修筑堤坝,名为横塘,亦称南塘,是六朝时期建康城的军事要地,也是百姓聚居之所。据《世说新语任诞》,祖逖过江的时候,无论公家还是私人,财力都很窘困,家中没有珍贵的服饰、玩物。王导、庾亮等人一起去看望祖逖,却见他家堆满裘袍服饰、各色珍宝。客人们很奇怪,问祖逖这是从哪里来的,祖逖说:昨夜复南塘一出。当时祖逖经常让部下健儿在外面公开劫掠,政府大臣们也都容忍他,不加追究。按,本条刘孝标注引《晋阳秋》云:逖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逖待之皆如子弟。永嘉中,流民以万数,扬土大饥。宾客攻剽,逖辄拥护全卫。谈者以此少之,故久不得调。据《晋书祖逖传》,祖逖南渡时,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到达泗口(古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淮安西南)时,被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琅邪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后又被征为军谘祭酒,进入司马睿幕府。时王导为睿府司马、丹阳太守,庾亮先为西曹掾,后升为参军,皆与祖逖为同僚,故不但时有往来,且加以包容庇护。
③倾城妲己:倾城,毁灭城池。《诗经大雅瞻卬》中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句子,本是对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镐京被犬戎攻陷的控诉,后李延年《李夫人歌》一顾倾人城借用之,遂成为形容女子美貌的成语。妲己,传说中的美女,是商纣王的宠妃。据《国语晋语一》,殷王辛(按,即商纣王,本名辛受)征伐有苏氏,有苏氏献上妲己。妲己获得了纣王的宠爱,于是和胶鬲勾结起来,灭亡了殷商。按,《尚书牧誓》中说: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逸周书克殷》又提到纣王***后,周武王进入殷都朝歌,除以弓、剑、斧射、斩纣之尸外,又适二女之所,二女已经自缢,武王亦射其尸,以剑、斧斩击之,可见纣确有干预政事的宠姬,且不止一人,但是否即为传说中的妲己,则不可知。
④嫁虏王嫱:嫁虏,嫁到少数民族地区。王嫱,即王昭君,我国历史上的著名美女,《汉书》作王樯。据《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按,同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按,即匈奴单于的正妻)。据东汉人应劭解释,汉代郡国献入宫廷的女子,没有与皇帝接触前,在掖庭(汉代宫廷旁舍名。有掖庭令,掌宫人簿账、蚕桑女工之事)待命,故称待诏。又据《西京杂记》,汉元帝后宫有很多女子,不能一一亲见,于是让画工给后宫画像,根据图画的美丽程度召见宠幸。宫女都向画工行贿,多者十万钱,少者也不少于五万钱,只有王嫱不肯,于是就得不到见元帝的机会。匈奴单于入朝,请求汉朝赐给美人做自己的阏氏,于是元帝以图画为据,选派王嫱前往。及至将要出发前召见,发现她的容貌为后宫第一,善于应对,举止娴雅。元帝非常后悔,但名册已定,元帝重视对匈奴讲信用,不能再临时更改,于是穷究其事,将相关的画工都予以处死,抄没他们的家产,其数不可计。当时被处死的画工中有杜陵人毛延寿(善画人形,老少美丑,尽得其真),还有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著名画师。这些人同一日被处死,京师的画工也因此变得稀少了。
【译文】
戴渊率人打劫自吴郡返回洛阳的陆机,陆机觉得他举止不凡,就与他结交为友,后又为他写了推荐信,汲引他入仕;祖逖率部下南渡后,不时让部下出外打劫,当政者也包庇纵容他,不加追究。商纣王宠爱美女妲己,导致社稷倾覆;王昭君在汉元帝后宫中得不到与皇帝见面的机会,等到与匈奴和亲时,汉元帝见她容貌无双,举止娴雅,才深感后悔。
贵妃桃髻①,公主梅妆②。吉了思汉③,供奉忠唐④。
【注释】
①贵妃桃髻(j):贵妃,即杨贵妃。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皇家园林中有千叶桃花,唐玄宗亲自折下一枝插在杨贵妃的宝冠上,说:此个花尤能助娇态也。按,千叶桃花,即今之碧桃,因花形为重瓣,得千叶之名。中唐诗人杨凭有《千叶桃花》诗云: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可见在唐代,碧桃已经是颇受喜爱的观赏花卉了。按,《开元天宝遗事》说唐明皇插花于宝冠上,则非簪于发髻可知,不知《龙文鞭影》何以作桃髻。
②公主梅妆:公主,即寿阳公主。据《太平御览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正月七日躺在含章殿屋檐下,有梅花飘落在公主额头上,形成五瓣的花印,拂拭不落,皇后就让她索性留下来,看到底能粘多久,结果过了三天才洗掉。宫女们觉得此事很奇异,纷纷效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梅花妆。同书《果部七梅》引《宋书》,情节大致相同,文字稍见简略。按,今本《宋书》无此语,或是佚文,或为误记出处。
③吉了思汉:吉了,鸟名。即秦吉了,为八哥的亚种。据《邵氏闻见录》,泸水以南的长宁军(今四川长宁)有一个养秦吉了的人,其鸟能作人言。有个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想用五十万钱买这只鸟,主人告诉它,说:苦贫,将卖尔。秦吉了说:我汉禽,不愿入夷中。于是绝颈而死。
④供奉忠唐:供奉,即翰林供奉的省称。唐置翰林院,为受征召者待诏之所,待诏者身份庞杂,凡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等一技之长,皆有可能成为翰林待诏。唐玄宗时,改待诏为供奉,李白即以白身(平民,没有官职或功名的人)供奉翰林。后因称在宫中献艺的艺人为供奉。据《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后集猴》引《幕府燕闲录》,唐昭宗在位时,屡经流离播迁,随驾的艺人唯有一名耍猴人。猴子颇为驯顺,能跟着朝臣跪拜行礼。昭宗赐给猴子官员穿的红袍(绯袍),称为孙供奉。诗人罗隐有《下第》诗云: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后来朱温篡唐称帝,命此猴在殿下跪拜行礼,猴子看到殿上坐着的是朱温,就直扑上去抓他,被朱温命人杀死。
【译文】
唐明皇折千叶桃花,插在杨贵妃的宝冠上,说尤能助娇态;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在额头上,拂拭不落,后来宫女效仿她,创造出梅花妆。长宁军有一家养了只会说话的秦吉了,少数民族首领想用五十万钱买它,秦吉了得知后说不愿入夷地,于是绝颈而死;唐昭宗时,宫中有耍猴人,所养猴子号称孙供奉,能随朝臣拜起,朱温称帝后,要猴子跪拜行礼,猴子扑到殿上抓挠朱温,被朱温命人杀死。
更新于:9个月前基础介绍
萧良有
龙文鞭影译注译注,卷三,萧良,龙文萧良有卷三,【题解】卷三共七个韵部,从一先至七阳,为下平声的前七韵。一先韵共六十句,每句一典,共含六十个典故。二萧韵共二十四句,每句一典,共有二十四个典故。三肴韵共二十句,每句一典,一共涉及二十个典故。四豪韵共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