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仲尼没而微言阙①,七十子丧而大义乖②。重遭战国,约从连横③,好恶殊心④,真伪纷争。故《春秋》分为五⑤,《诗》分为四⑥,《易》有数家之传⑦。并以诸子百家之言,纷然殽乱⑧,莫知所从。
【注释】
①没:通殁。死亡。微言:精微要妙之言。阙:衰微。
②七十子:指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位贤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举其成数,故言七十子。大义:正道。这里是指有关诗书礼乐等经典的要义。乖:违背,背离。
③约从连横: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或合纵。张仪游说六国中的数国或一国与秦国结盟进攻其他国家。因秦在西方,向东联合,故称连横或连衡。从,同纵。
④殊:不同。
⑤《春秋》分为五:《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修订而成。记述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历史。孔子去世后,对《春秋》的解释分为左氏、公羊、穀梁、邹氏、夹氏五家。
⑥《诗》分为四:《诗》即《诗经》,儒家经典。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三百零五篇。相传为孔子编定。对《诗经》的解释后来分为齐、鲁、韩、毛四家。
⑦《易》有数家之传:《易》指《周易》。儒家经典。主要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历来关于传解《易经》门派的众说纷纭,数家只是笼统言之。
⑧殽乱:混杂,混淆。
【译文】
从前孔子离世,于是精微要妙之言隐没不彰,七十二位弟子死去,于是大义乖离。又遭逢战国,合纵连横,好恶因人而异,真伪纷争难辨。因此对《春秋》的解释分为五家,对《诗经》的解释分为四家,《周易》的解释也有好几家。加之诸子百家的学说,纷然杂乱,人们不知所从。
汉兴,儒者竞复比谊会意①,为之章句②,家有五六,皆析文便辞,弥以驰远③;缀文之士④,杂袭龙鳞⑤,训注说难⑥,转相陵高,积如丘山,可谓繁富者矣。而至于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⑦,莫能原察。今王室大坏,九州幅裂⑧,乱靡有定⑨,生民无几⑩。私惧后进,益以迷昧,聊以不才,举尔所知,方以类聚⑪,凡一十卷⑫,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⑬。
【注释】
①比谊:效法。谊,同义。会意:会心,领悟。
②章句:分章析句地解说经义。汉代解释儒家经典通常使用章句或训诂这两种方法。
③家有五六几句:语本《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析文,拆分文句,即碎义逃难破坏形体。便(pin)辞,犹言花言巧语。便,善辩。弥以驰远,这里指儒生割裂字句曲解文义,距离原义愈来愈远。
④缀文:即写文章。
⑤杂袭龙鳞:这里比喻写文章的人多如龙鳞。杂袭,众多而重叠的样子。
⑥说:解释,说明。难:诘责,质问。
⑦贯:通惯。习惯。
⑧幅裂:谓分崩离析如布幅的撕裂。
⑨乱靡有定:祸乱不止。靡,没有,无。定,止。
⑩生民:人民。
⑪方以类聚:同类的事物相聚在一起。方,品类,类别。
⑫一十卷:当作三十一卷。应劭《风俗通义》原为三十一卷,后来散佚为一十卷。此一十卷应为后人刻本所改。
⑬该:贯通。
【译文】
汉朝建立以来,儒生竞相附会文义,分章析句地解说经典,每家又分为五六派,都割裂字句而曲解文义,距离原义愈来愈远。写文章的人,如龙鳞般众多,训诂注释,阐述驳诘,著述渐渐增多,堆积如同丘山,可以说已经繁富了。而至于民间俗语,群众共同流传的,错误积累成为习惯,没有人能察知本原。现今王室衰落败坏,九州分崩离析,祸乱不止,活下来的人所剩无几。我担心后来者更加迷惑,姑且以我不才之资,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分门别类,整理论述,总共十一卷,称之为《风俗通义》,是说疏通流俗中的谬误,用义理贯通事情。
风者,天气有寒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①,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齐之②,咸归于正;圣人废,则还其本俗。《尚书》③:天子巡守④,至于岱宗⑤,觐诸侯,见百年⑥,命大师陈诗⑦,以观民风俗。《孝经》曰⑧: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⑨。传曰⑩: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⑪。由此言之,为政之要,辩风正俗⑫,最其上也。
【注释】
①含血之类:含血的生灵。这里指人类。
②作:兴起。
③《尚书》:据引文,当指《尚书大传》。
④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⑤岱宗:东岳泰山的别称。
⑥百年:指老年人。
⑦大师:太师。商、西周时称乐官之长为太师。大,同太。
⑧《孝经》:儒家经典。相传为孔门弟子曾参门人所撰。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
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语见《孝经广要道章》。
⑩传:儒家学者解经之作称为传。
⑪百里不同风几句:语见《汉书王吉传》。
⑫辩:通变。
【译文】
风,是指天气有寒冷与温暖,地形有险阻与平坦,水泉有美丑好坏,草木有刚强柔弱。俗,是指芸芸众生,仿效万物而生长,因而言语歌声有差异,舞蹈动作有区别,有的正直,有的邪恶,有的善良,有的淫邪。圣人兴起整齐风俗,使之都归于正道;圣人黜退,则又恢复到原来的风俗。《尚书大传》说:天子巡察诸侯,到达泰山,接受了东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接见年老长者,令太师献上搜集来的诗歌,来观察民情风俗。《孝经》说: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经传上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户家规各异,人们衣着不同。从这一点来说,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改变纠正风俗,这是最重要的。
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①,求异代方言②,还奏籍之③,藏于秘室④。及嬴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⑤,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⑥,扬雄好之⑦,天下孝廉卫卒交会⑧,周章质问⑨,以次注续⑩,二十七年,尔乃治正⑪,凡九千字,其所发明⑫,犹未若《尔雅》之闳丽也⑬,张竦以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⑭。予实顽暗⑮,无能述演⑯,岂敢比隆于斯人哉!顾惟述作之功⑰,故聊光启之耳⑱。
【注释】
①(yu)轩之使:古时天子派出考察民情风俗的使者。轩,轻便的车。
②求:采集,收集。异:异语。代:代语、别名,各方言之间的同义词。
③籍:登记。
④秘室:又称秘府,古时收藏书籍簿册的地方。
⑤严君平:严遵,字君平,蜀郡(今四川成都)人。成帝时,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即闭门讲授《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愿做官,为当时著名文学家扬雄所敬重。著有《道德真经指归》(《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十一卷,现存七卷。
⑥林闾翁孺:扬雄的老师,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博学洽闻,名重一时。林闾为复姓。翁孺,一作公孺。梗概:粗略。
⑦扬雄:字子云,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学者。少好学,长于辞赋,有《长扬》《甘泉》《羽猎》《河东》诸赋。博通群书,多识古文奇字。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采集当时各地方言为《方言》,续《苍颉篇》为《训纂篇》。
⑧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由各郡国荐举。卫卒:卫士。此当指文学侍从之类。
⑨周章:周遍。质问:核实询问。
⑩次:编次。
⑪尔乃:然后。
⑫发明:阐述,阐发。
⑬《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成为儒家十三经之一。闳丽:宏伟壮丽。闳,大。
⑭张竦:字伯松,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幼时曾从杜邺受文字之学,博学通达,闻名于世。初为京兆史,后为丹阳太守。王莽时官至郡守。王莽败亡,为乱兵所杀。刊:削除。
⑮顽暗:愚拙而不明事理。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⑯述演:阐述推演。
⑰顾惟:只是想。述:阐述。作:创作。
⑱光启:犹言扩大。
【译文】
周、秦两代常在每年的八月派遣考察民情风俗的轻车使者,到各地采集方言,返回后奏呈登录,收藏在秘府。到秦王朝灭亡时,丢弃散佚,没有人看到这些典籍。蜀郡人严君平存有一千余字,林闾翁孺只存有粗略的法度。扬雄喜好这些,和天下孝廉、文学侍从聚在一起,周遍核实询问,来逐条注解阐述,经过二十七年,这才整理订正,共九千字。他在这一著作中所阐发的,仍然不及《尔雅》宏富,但张竦还是认为这是一部与日月同辉永不磨灭的著作。我实在愚昧无知,不能阐述推演,怎敢和这样的人同享盛誉!只是考虑到阐述创作的事业,所以姑且扩充说明这些罢了。
昔客为齐王画者,王问:画孰最难,孰最易?曰: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犬马旦暮在人之前,不类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见,不见故易①。今俗语虽云浮浅,然贤愚所共咨论②,有似犬马,其为难矣,并综事宜于今者。孔子称:幸苟有过,人必知之③。俾诸明哲,幸详览焉。
【注释】
①昔客为齐王画者几句: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咨论:议论,商讨。
③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语见《论语述而》。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为齐王画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什么最容易?回答说:画犬马最难,画鬼魅最容易。犬马日夜都在人们面前,画得不像不行,要画得很像当然难;鬼魅没有形状,没有形状的东西人们看不见,看不见的东西自然容易画。当今流俗之言虽然浮浅,但无论贤愚都一起商讨,类似犬马,这就难以准确地描述了,更何况要综述宜于当今的事理。孔子曰:假若有错误,人们一定会知道的。希望明智睿哲的人仔细审察。
更新于:4个月前基础介绍
应劭
风俗通义译注风俗,译注,通义序应劭风俗通义序_风俗通义全译,昔仲尼没而微言阙①,七十子丧而大义乖②。重遭战国,约从连横③,好恶殊心④,真伪纷争。故《春秋》分为五⑤,《诗》分为四⑥,《易》有数家之传⑦。并以诸子百家之言,纷然殽乱⑧,莫知所从。【注释】①没:通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