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题解】
声音一词通常是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而在本卷中,声音有其特殊的含义: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个声调,音是指由不同材质制作的八类乐器,可见本卷与音乐关系密切。
儒家学者很早就很重视乐移风易俗、感化人心的作用,所以乐被列入六艺之一,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更是传之久远。应劭单列一卷对音乐进行详细的介绍,表达了他对礼乐制度的看重,也不难看出这是他对东汉后期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渐趋衰落局面的反应,而这正是其儒家思想的鲜明体现。
本卷主要介绍了远古各种主要的音乐作品,音乐的产生及其功能。音乐作品除了我们熟悉的《武》《韶》《夏》,还有《六茎》《五英》《护》等。音乐是圣人的创造,黄帝、颛顼、喾、尧、舜、禹、商汤、周武王、周公等圣人都是音乐的制作者,他们创制音乐的目的就是动天地,感鬼神,按万民,成性类。本卷还对五声宫、商、角、徵、羽的本义,在五行、五常、五事中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说明,同时对埙、笙、鼓、管等十四种乐器的创作者、材质、形制、适用场合等做了介绍。
本卷不仅记录下了一些已经失传的乐章和乐器,让我们知道这些乐章和乐器曾经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而且让我们看到了礼乐社会中乐的具体呈现。此篇的音乐不仅仅属于文艺,更是和天时、节令、农事、度量衡制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易》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①。《诗》云:钟鼓锽锽,磬管枪枪,降福穰穰②。《书》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③。鸟兽且犹感应,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乐者,圣人所以动天地,感鬼神,按万民④,成性类者也⑤。故黄帝作《咸池》⑥,颛顼作《六茎》⑦,喾作《五英》⑧,尧作《大章》⑨,舜作《韶》⑩,禹作《夏》⑪,汤作《护》⑫,武王作《武》⑬,周公作《勺》⑭。《勺》,言能斟勺先祖之道也⑮;《武》,言以功定天下也;《护》,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韶》,继尧也;《大章》,章之也;《五英》,英华茂也;《六茎》,及根茎也;《咸池》,备矣。
【注释】
①先王作乐崇德几句:语见《周易豫卦》。殷荐,隆重地进献。配,配享,配祭。祖考,这里泛指先人。
②钟鼓锽锽几句:语见《诗经周颂执竞》。穰穰(rng),盛多,众多。
③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语见《尚书益稷》。石,石磬。拊,轻击。
④按万民:使万民安定。按,通安。
⑤性类:这里指有生命的物类。性,生命,生机。
⑥《咸池》:传说中的古代乐名。《周礼》记为《大咸》。《白虎通义礼乐》云:《礼记》曰:黄帝乐曰《咸池》。又:黄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咸蒙德施也。
⑦《六茎》:传说中的古代乐名。《白虎通义礼乐》:《礼记》曰:颛顼乐曰《六茎》。又:颛顼曰《六茎》者,言和律吕以调阴阳。茎者,万物也。
⑧《五英》:传说中的古代乐名。《白虎通义礼乐》云:《礼记》曰:帝喾乐曰《五英》。又:帝喾曰《五英》者,言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调其英华也。
⑨《大章》:传说中的古代乐名。《白虎通义礼乐》云:《礼记》曰:尧乐曰《大章》。又:尧曰《大章》者,大明天地人之道也。《礼记乐记》云:《大章》,章之也。郑玄注:尧乐名也,言尧德章明也。章,显示,表明。
⑩《韶》:传说中的古代乐名,又名《箫韶》。《白虎通义礼乐》云:《礼记》曰:舜乐曰《箫韶》。《礼记乐记》云:《韶》,继也。郑玄注:舜乐名也。韶之言绍也,言舜能绍尧之德。
⑪《夏》:传说中的古代乐名,又名《大夏》。《白虎通义礼乐》云:《礼记》曰:禹乐曰《大夏》。又: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顺二圣之道而行之,故曰《大夏》也。《礼记乐记》:《夏》,大也。郑玄注:禹乐名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周礼》曰《大夏》。
⑫《护》:传说中的古代乐名,又名《大护》。《白虎通义礼乐》云:《礼记》曰:汤乐曰《大护》。又:汤曰《大护》者,言汤承衰,能护民之急也。
⑬《武》:传说中的古代乐名,又名《大武》。《白虎通义礼乐》云:《礼记》曰:周乐曰《大武》《象》,周公之乐曰《酌》,合曰《大武》。又:合曰《大武》者,天下始乐周公之征伐行武,故诗人歌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当此之时,天下乐文王之怒以定天下,故乐其武也。
⑭《勺》(zhu):传说中的古代乐名,又写作《酌》。《白虎通义礼乐》云:《礼记》曰:周公之乐曰《酌》。又:周公曰《酌》者,言周公辅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
⑮斟勺(zhu):考虑,吸取。勺,此同酌。
【译文】
《周易》上说:先王制作音乐推崇道德,隆重地进献给上帝,以此配享先人。《诗经》说:钟鼓声锽锽地奏响,悬磬和管乐也锵锵嘹亮,神灵降下了众多的福祉。《尚书》说:轻敲重击着石磬,百兽都跟着跳起舞来。鸟兽尚且能感受应和音乐,何况是人呢?何况是鬼神呢?音乐是圣人用来感动天地鬼神,安定民众,成就有生命的物类的。所以黄帝创作《咸池》,颛顼创作《六茎》,喾创作《五英》,尧创作《大章》,舜创作《韶》,禹创作《夏》,汤创作《护》,武王创作《武》,周公创作《勺》。《勺》是说能汲取先祖的大道;《武》是说能以武功平定天下;《护》是说拯救万民;《夏》是说禹能光大尧舜二帝的德行;《韶》是说舜能继承尧的事业;《大章》是说能彰明大义;《五英》是说能英华繁茂;《六茎》是说恩泽遍及万物;《咸池》是说德行完备。
其后,周室陵迟,礼崩乐坏,诸侯恣行,竞悦所习,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弥以放远,滔湮心耳,乃忘和平,乱政伤民,致疾损寿①。重遭暴秦,遂以阙忘。汉兴,制氏世掌大乐,颇能纪其铿锵②,而不能说其义。武帝始定郊祀,巡省告封③,乐官多所增饰,然非雅正④,故继其条畅曰《声音》也⑤。
【注释】
①周室陵迟几句:《汉书礼乐志》云: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庭,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史记乐书》云: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陵迟,渐趋衰颓。放远,狂放不羁,不拘礼法。忘,通亡。桑间,指桑间之咏。泛指淫靡之音。濮上,古卫地。指濮水之滨。春秋时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于世,男女亦多于此处幽会,故后用以指代侈靡淫乱的音乐、风俗的流行地。放远,放纵。滔湮,淹没堵塞。
②汉兴几句:《汉书礼乐志》: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制氏,《汉书礼乐志》颜师古注引服虔云:鲁人也,善乐事也。铿锵,形容金玉或乐器等声音洪亮,这里代指各种音乐。
③巡省:巡察诸侯。告封:告祭封禅。
④乐官多所增饰,然非雅正:《文心雕龙乐府》云: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骚体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
⑤继:延续,使之不绝。条畅:通畅,畅达。
【译文】
在这之后,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任意而行,竞相乐其所好,桑间、濮上,郑、卫、宋、赵的音乐,越来越放纵不羁,使人心灵放荡耳目淤塞,于是平和安静消亡,扰乱政治伤害民众,导致疾病折损寿命。又遭受暴虐的秦朝,于是把上古的音乐都缺失遗忘了。汉代建立,制氏世代掌管音乐,很能记录下响亮而有节奏的乐曲,但不能解说音乐的意义。武帝开始订立郊祀的礼仪,巡察诸侯告祭封禅,乐官增加修饰了很多,但都不够标准典雅,所以继承通畅上古音乐,篇名叫《声音》。
昔皇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①,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生②,其窍厚均者③,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④,制十二筩⑤,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为六,天地之风气正而十二律定⑥,五声于是乎生,八音于是乎出。声者,宫、商、角、徵、羽也⑦,音者,土曰埙,匏曰笙,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诗》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⑧。《书》:八音克谐,无相夺伦⑨。由是言之:声本音末也。
【注释】
①皇帝:即黄帝。伶伦:传说为黄帝的大臣。大夏:古地名。《汉书律历志》颜师古注引应劭云:大夏,西戎之国也。《吕氏春秋古乐》高诱注:大夏,西方之山。
②嶰(xi)谷:《汉书律历志》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解,脱也。谷,竹沟也。取竹之脱无沟节者也。一说昆仑之北谷名也。又引晋灼曰:谷名是也。
③窍:孔。
④黄钟之管:律管。黄钟是十二律之一。律管是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管也作宫。
⑤筩(tǒng):又作筒。《吕氏春秋古乐》高诱注:六律六吕各有管,故曰十二筒。
⑥十二律:古人按乐音的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十二律分别称为应钟、无射、南吕、夷则、林钟、蕤宾、仲吕、姑洗、夹钟、太蔟、大吕、黄钟。
⑦宫、商、角、徵(zhǐ)、羽:古音的五个音阶。
⑧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语见《诗经小雅鹤鸣》。
⑨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语见《尚书舜典》。夺,失去。伦,条理,次序。
【译文】
以前黄帝让伶伦从大夏的西边,昆仑山的南边,采伐嶰谷中生长的竹子,选取孔隙内外厚薄均匀的竹子,截成两节来吹,当作校正乐音的律管,制成十二律,用来听凤凰的鸣声;雄鸣声音有六种,雌鸣声音也有六种,天地之间的风声节气平正而十二律稳定,五声于是产生,八音于是制出。声是指宫、商、角、徵、羽。音是指用土做的埙,用匏做的笙,用革做的鼓,用竹做的管,用丝做的弦,用石做的磬,用金做的钟,用木做的柷。《诗经》上说:鹤在水泽边鸣叫,声音响彻天际。《尚书》上说:八种乐器的声音能够和谐,不互相乱了次序。如此说来:声是本音是末。
商
谨按:刘歆《钟律书》①:商者,章也②,物成熟,可章度也③。五行为金④,五常为义⑤,五事为言⑥,凡归为臣⑦。
【注释】
①刘歆:字子骏,西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刘向之子。博学洽闻,历任太中大夫、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等职。《钟律书》:西汉刘歆著,今不存。
②章:明显。《汉书律历志》作章,《白虎通义礼乐》作张。
③章度(du):衡量,计算。《汉书律历志》: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
④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说认为:五行中的金与时序上的秋季、五声中的商相配合;木与春季、角声相配合;火与夏季、徵声相配合;水与冬季、羽声相配合;土尊贵,不与四时相配,五声中合于宫。
⑤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⑥五事:指貌、言、视、听、思。《尚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⑦凡归为臣:此句即《汉书律历志》所谓的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商合于臣之义。《礼记乐记》正义引《乐纬动声仪》:商为臣,臣者,当发明君之号令,其声散以明,其和温以断,动肺也。
【译文】
谨按:刘歆《钟律书》上说:商是显著,万物成熟了,可以衡量计算了。五行中的金和它相配,五常中的义和它相配,五事中的言和它相配,大凡归于臣之义。
角
谨按:刘歆《钟律书》:角者,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①。五行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凡归为民②。
【注释】
①角者几句:《白虎通义礼乐》云:角者,跃也,阳气动跃。意思与此相同。芒角,指植物的尖叶。
②凡归为民:《礼记乐记》正义引《乐纬动声仪》:角为民,民者,当约俭不奢僭差,故其声防以约,其和清以静,动肝也。
【译文】
谨按:刘歆《钟律书》上说:角是触动,万物触动大地而生长,现出初生的尖叶。五行中的木和它相配,五常中的仁和它相配,五事中的貌和它相配,大凡归于民之义。
宫
谨按:刘歆《钟律书》: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倡始施生,为四声纲也①。五行为土,五常为信,五事为思,凡归为君②。
【注释】
①宫者几句:《白虎通义礼乐》云:宫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时者也。意思与此相异。倡始,首倡,先导。施生,谓生育万物。纲,事物的关键部分。
②凡归为君:《礼记乐记》正义引《乐纬动声仪》:宫为君,君者,当宽大容众,故其声宏以舒,其和清以柔,动脾也。
【译文】
谨按:刘歆《钟律书》上说:宫就是中,位于中央,通达四方,倡导生育万物,是四声的关键。五行中的土和它相配,五常中的信和它相配,五事中的思和它相配,大凡归于君之义。
徵
谨按:刘歆《钟律书》:徵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①。五行为火,五常为礼,五事为视,凡归为事②。
【注释】
①徵者几句:《白虎通义礼乐》云:徵者,止也,阳气止。与此意思不同。繁祉(zhǐ),多福。祉,福。
②凡归为事:《礼记乐记》正义引《乐纬动声仪》:徵为事,事者,君子之功既当急就之,其事勿久流亡,故其声贬以疾,其和平以切,动心也。
【译文】
谨按:刘歆《钟律书》上说:徵就是福祉的意思,万物盛大所以福祉众多。五行中的火和它相配,五常中的礼和它相配,五事中的视和它相配,大凡归于事之义。
羽
谨按:刘歆《钟律书》:羽者,宇也,物聚藏,宇覆之也①。五行为水,五常为智,五事为听,凡归为物②。
【注释】
①羽者几句:《白虎通义礼乐》则云:羽者,纡也,阴气在上,阳气在下。意思与此不同。
②凡归为物:《礼记乐记》正义引《乐纬声动仪》:羽为物,物者,不有委聚,故其声散以虚,其和断以散,动肾也。
【译文】
谨按:刘歆《钟律书》上说:羽是屋宇的意思,万物聚集收藏其中,屋宇遮盖着它们。五行中的水和它相配,五常中的智和它相配,五事中的听和它相配,大凡归于物之义。
故闻其宫声,使人温润而广大;闻其商声,使人方正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整齐而好礼;闻其徵声,使人恻隐而博爱;闻其羽声,使人善养而好施。宫声乱者,则其君骄;商声错者,则其臣坏;角声缪者①,则其民怨;徵声洪者,则其事难;羽声差者,则其物乱。春宫秋律,百卉必凋;秋宫春律,万物必荣;夏宫冬律,雨雹必降;冬宫夏律,雷必发声②。夫音乐至重,所感者大,故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③。
【注释】
①缪:错误,乖谬。
②春宫秋律几句:此谓五音、十二律与十二月应配合有序,否则必生灾异。宫,这里指五音。宫为五音之本,故有时指代五音。
③知礼乐之情者能作几句:语见《礼记乐记》。识,记住。文,泛指曲调。《荀子乐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
【译文】
所以听到宫声,使人性情温和而心胸开阔;听到商声,使人正直不阿而喜好正义;听到角声,使人有秩序而喜好礼仪;听到徵声,使人心生怜悯而博爱天下;听到羽生,使人乐于供养且爱好施舍。宫声如果紊乱,那么就是君主骄横;商声如果错位,那么就是大臣败坏;角声如果谬误,那么就是百姓怨恨;如果徵声洪亮,那么就是事情陷入困境;如果羽声有差错,那么就是万物杂乱。如果用春天的声来和秋天的律,那么百花就会凋零;如果用秋天的声来和春天的律,那么万物必定繁荣;如果用夏天的声来和冬天的律,大雨冰雹一定会降落;如果用冬天的声来和夏天的律,一定会打雷。音乐至关重要,所能感动的面很广,所以说:了解礼乐真正含义的人能创作,记得礼乐的形式曲调的能复述。创作的人称为圣,复述的人称为明,明和圣,就是讲复述和创作的人。
埙
谨按:《世本》①:暴辛公作埙②。《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③。埙,烧土为之,围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为六孔。
【注释】
①《世本》:战国时史官所撰。有《帝系谱》《诸侯谱》《卿大夫谱》《姓氏》《居》《作》《谥法》等篇。主要记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世系名号及古代姓氏,兼载都邑居处、事物发明历史和谥法等。至宋已佚。
②暴辛公:《太平御览》云:《世本》曰:埙,暴新公所造。亦不知何人,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又引宋均注:暴公,周平王诸侯也。
③天之诱民,如埙如篪(ch):语见《诗经大雅板》。诱,今本《诗经》作牖。篪,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
【译文】
谨按:《世本》上说:暴辛公制作了埙。《诗经》上说:上天诱导民众,就像埙和篪唱和相应。埙是用烧土做成的,周长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个孔,其中有二个对应贯通,共有六个孔。
笙
谨按:《世本》:随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物生故谓之笙①。《诗》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②。大笙谓之,小者谓之和③。
【注释】
①长四寸几句:《说文解字》: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从竹生声。古者随作笙。二,当作三。
②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见《诗经小雅鹿鸣》。
③大笙谓之(cho),小者谓之和:《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译文】
谨按:《世本》上说:随制作了笙。长四寸,有十三块簧片,形状好像凤凰的身体,是正月的声音,万物生长所以称之为笙。《诗经》上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大笙叫做,小的叫做和。
鼓
谨按:《易》称:鼓之以雷霆,圣人则之①。不知谁所作也。鼓者,郭也②,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周礼》六鼓:雷鼓八面,路鼓四面,睪鼓、晋鼓皆二面③。《诗》云:击鼓其镗④。《论语》: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⑤。
【注释】
①鼓之以雷霆,圣人则之:语见《周易系辞上》。
②郭:扩张,扩大。
③雷鼓八面几句:语见《周礼地官鼓人》。睪(ɡāo)鼓,鼓名。即鼛鼓。睪,通鼛。《周礼地官鼓人》:以鼛鼓鼓役事。郑玄注:鼛鼓长丈二尺。鼛音羔。
④击鼓其镗:语见《诗经邶风击鼓》。
⑤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语见《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
谨按:《周易》说:用雷霆来鼓动他们,圣人效法它。不知道是谁制作了鼓。鼓是扩张的意思,是春分时的声音,万物从皮甲中生长出来,所以叫做鼓。《周礼》上记载有六种鼓:雷鼓有八面,路鼓有四面,睪鼓、晋鼓都是二面。《诗经》上说:击鼓咚咚响。《论语》上说:你们学生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
管
谨按:《诗》云:嘒嘒管声①。萧管备举②。《礼乐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十二月之音也。象物贯地而牙,故谓之管③。《尚书大传》: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④。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⑤,于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⑥,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之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凤皇仪也⑦。
【注释】
①嘒嘒(hu)管声:语见《诗经商颂那》。嘒嘒,象声词。形容管乐声音色清脆。
②萧管备举:语见《诗经周颂有瞽》。萧,即箫。
③管,漆竹长一尺几句:此处所引《礼记乐记》文字,不见于今本《礼记乐记》。西汉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著录于《别录》。今《乐记》仅断取其中十一篇,所剩十二篇已佚,但篇名犹存,其中有《乐器》第十三。此处所引的《礼记乐记》即出于《乐器》。《汉书律历志》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礼乐器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
④琯(ɡuǎn):玉管。古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如笛。历家用以候气。
⑤文学:汉代于州郡设置文学一职,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是后代教官的前身。
⑥冷道:冷道县,东汉属零陵郡,治今湖南宁远东。舜祠:人们为纪念舜帝而修建的祠庙,位于九嶷山东北。传说舜南巡死去,葬于九嶷山。生:《初学记》《太平广记》《路史》等引文均作笙。
⑦仪:来。
【译文】
谨按:《诗经》上说:管声悠悠扬清脆。箫管一起奏响。《礼记乐记》上说:管,由漆竹制成,长一尺,有六个孔,是十二月的声音。象征万物钻出地面而萌芽,所以称之为管。《尚书大传》上说:在舜的时候,西王母来献她的白玉琯。以前章帝的时候,零陵郡文学史奚景,在冷道舜的祠堂下得到白玉管,可知古代用玉来制作管,后来才改用竹来做。用玉来发音,所以神人应和,凤凰来舞。
瑟
谨按:《世本》:宓羲作瑟,长八尺一寸,四十五弦①。《黄帝书》②: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③。《春秋》:师旷为晋平公奏清徵之音④,有玄鹤二八,从南方来,进于廊门之危⑤,再奏之而成列,三奏之则延舒翼而舞⑥,音中宫商,声闻于天。平公大说,坐者皆喜。平公提觞而起,为师旷寿,反坐而问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师旷曰:不如清角⑦。平公曰:清角可得闻乎?师旷曰:不可。昔黄帝驾象车⑧,六交龙⑨,毕方并辖⑩,蚩尤居前⑪,风伯进扫⑫,雨师洒道⑬,虎狼在后,虫蛇伏地,大合鬼神于太山之上,作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恐有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暴风亟至,大雨沣沛⑭,裂帷幕,破俎豆⑮,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室侧,身遂疾痛,晋国大旱,赤地三年。故曰:不务德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⑯。今瑟长五尺五寸,非正器也⑰。
【注释】
①宓羲作瑟几句:《宋书乐志》云:瑟,马融《笛赋》云:神农造瑟。《世本》:宓羲所造。《尔雅》:瑟二十七弦者曰灑。今无其器。
②《黄帝书》:疑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十六篇。
③泰帝使素女鼓瑟而悲几句:《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太平御览》引王嘉《拾遗记》:黄帝使素女鼓庖羲氏之瑟,满席悲不能已,后破为七尺二寸,二十五弦。素女,传说为黄帝时的神女,一说精于音乐,一说知阴阳天道,擅长房中之术。
④师旷为晋平公奏清徵之音:此事《韩非子十过》《史记乐书》《论衡感虚篇》和《纪妖篇》等均有记载。清徵,清澄的徵音。徵,五音之一,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
⑤危:屋脊。
⑥(jǐnɡ):同颈。
⑦清角(ju):高畅而清和的角音。角,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mi音。
⑧象车:用象牙装饰的车。
⑨交龙:即蛟龙。
⑩毕方:传说中的神名,状如鸟。一说是木之精,一说是父老神。并(bnɡ)辖:犹言夹毂,指跟随在车子两侧担任护卫。并,挨着,跟随。辖,安在车轴末端的车键,用以挡住车轮,不使脱落。此指车轮。
⑪蚩尤: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但古籍所载,说法不一。《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⑫风伯:神话中的风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正义引张揖曰:风伯字飞廉。
⑬雨师:古代传说中司雨的神。雨师所指不一,或以二十八宿之毕宿为雨师,见《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或以屏翳为雨师,见《山海经海外东经》郭璞注。
⑭沣沛:雨盛的样子。
⑮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器物。
⑯穷身:使自己困窘。
⑰正器:指合乎标准的器具。
【译文】
谨按:《世本》上说:宓羲制作了瑟,长八尺一寸,有四十五根弦。《黄帝书》上说:泰帝让素女鼓瑟而声音悲伤,泰帝制止不住,所以把瑟剖开减少为二十五根弦。《春秋》上说:师旷给晋平公演奏清徵的声调,有黑色的鹤十六只,从南方飞来,停在廊门的屋脊上,再次奏乐时就排成列,第三次弹奏就伸长脖颈舒展翅膀翩翩起舞,声音合乎宫商,乐声上闻于天。平公非常高兴,在座的人也都很欣喜。平公拿着酒杯站起来,为师旷祝寿,回到座位又问师旷说:音乐没有比清徵更美妙的了吗?师旷说:清徵还比不上清角。平公说:清角之调能让我听听吗?师旷说:不能。从前黄帝驾着象牙装饰的车,由六条蛟龙拉着,毕方在两旁护卫着车子,蚩尤在前面开路,风伯一路扫除障碍,雨师冲洗道路,虎狼在后面跟着,虫蛇匍匐在地,在泰山山顶会合鬼神,这才弹奏清角之调。现在主君德行浅薄,不足以听这个声调,如果听了,恐怕会有败伤。平公说:我已经老了,喜欢的也就是音乐了,希望能够如愿听一听。师旷不得已而演奏清角之音,刚一奏乐,就有云从西北升起,再次奏乐时,暴风快速到来,大雨瓢泼,撕裂了帷幕,打破了俎豆,吹落了回廊上的瓦片,所有陪坐的人都四散逃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的侧面,身体于是患病,晋国大旱,三年寸草不生。所以说:不致力于德政而喜好音乐,那是让自己陷于困窘的事情。现在瑟长五尺五寸,不是标准的乐器。
磬
谨按:《世本》:毋句作磬①。《尚书》:豫州锡贡磬错②。 《诗》云:笙磬同音③。《论语》: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者,曰:有心哉!④
【注释】
①毋句作磬:《通志乐略》云:磬,《世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无句作磬。
②豫州锡贡磬错:语见《尚书禹贡》。豫州,古九州之一。锡,指贡给。错,打磨。
③笙磬同音:语见《诗经小雅钟鼓》。
④子击磬于卫几句:语见《论语宪问》。蒉(ku),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
【译文】
谨按:《世本》:毋句制作了磬。《尚书》上说:豫州进贡打磨过的磬。《诗经》上说:笙磬的声音非常和谐。《论语》上说:一天孔子在卫国正击磬,一个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是有深意的呀!
钟
谨按:《世本》:垂作钟①。秋分之音也。《诗》:鼓钟于宫,声闻于外②。《论语》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③?周景王将铸大钟④,单穆公谏曰⑤:夫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均⑥,重不过石,律度量衡⑦,于是乎生,小大器用⑧,于是乎出,故圣人慎之。今王作钟,听之弗及⑨,比之不度⑩,钟声不可以知和,制度不可以出节,无益于乐,而鲜民财⑪,将焉用之?
【注释】
①垂作钟:《宋书乐志》云:钟者,《世本》云:黄帝工人垂所造。
②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语见《诗经小雅白华》。
③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语见《论语阳货》。
④周景王将铸大钟:此则所记详见《国语周语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准备铸无射钟,先铸了大林钟。
⑤单穆公:名旗。春秋时期周王室大夫。
⑥均:同钧。指调节乐音的标准。以木长七尺者弦系之以为钧法。
⑦律:音律。度:指长短。量:量容积大小的量器。衡:称轻重的衡器单位。
⑧小:指小的计量单位。大:指大的计量单位。
⑨听之弗及:无射为阳律细声,林钟为阴律大声,细声被大声压抑,所以耳朵就无法分辨声音的清浊。
⑩不度:指不符合大不出钧,重不过石的法度。
⑪鲜:用尽。
【译文】
谨按:《世本》上说:垂制作了钟。这是秋分时的声音。《诗经》上说:在宫中敲钟,宫外都能听到声音。《论语》上说:乐啊乐啊,仅是指钟鼓等乐器而说的吗?周景王想要铸造大钟,单穆公劝谏说:先王制作钟,最大也不超过均,最重不超过一石,音律、长度、容量、重量的标准都是根据这个标准而产生,小大器物的制作标准也是由此产生,所以圣人对此很慎重。现在大王制作钟,耳朵听不到它的声音,形制不合钧石之数,从钟声听不出和谐,制作的尺度又不能作为法度,这样的乐器对音乐没有好处,却用尽民财,制作这样的钟有什么用呢?
柷
谨按:《礼乐记》:柷,漆桶,方画木,方三尺五寸,高尺五寸,中有椎,止其名也①,用柷止音为节②。《书》曰:合止柷敔,笙镛以间③。声所以五者,系五行也,音所以八者,系八风也④。传曰:八音之变,不可胜听也。由经五艺六⑤,而其枝别叶布,繁华无已也。
【注释】
①柷(zh),漆桶几句:引文不见于今本《礼记乐记》。《尔雅释乐》: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又,《通典乐四》: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止其名,止就是击打柷的椎之名。
②用柷止音为节:《说文解字》:柷,乐木空也,所以止音为节。
③合止柷敔(yǔ),笙镛以间:语见《尚书益稷》。合止,合乐止乐。敔,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伏虎,奏乐将终时,击之使演奏停止。镛,大钟。
④声所以五者几句:《白虎通义礼乐》云:声五音八何?声为本,出于五行;音为末,象八风。故《乐记》曰:声成文,谓之音;知音而乐之,谓之乐也。
⑤由:通犹。经五艺六:即五经六艺。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
谨按:《礼记乐记》上说:柷,形状像漆桶,方形木制,上面画有图案,周长三尺五寸,高一尺五寸,中间有一个椎柄,叫做止,用柷止音以合乎节奏。《尚书》上说:敲柷作为奏乐的开始,敲敔作为奏乐的结束,中间以笙和大钟交替演奏。声之所以有五,是因为它联系着五行;音之所以有八,是因为它联系着八方之风。经传上讲:八音的变化,怎么听也听不完。就像五经六艺,它派生的枝叶,繁华得无穷无尽。
琴
谨按:《世本》:神农作琴①。《尚书》②: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诗》云:我有嘉宾,鼓瑟鼓琴③。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虡悬也④,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⑤,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夫以正雅之声,动感正意,故善心胜,邪恶禁;是以古之圣人君子,慎所以自感,因邪禁之适,故近之,闲居则为从容以致思焉,如有所穷困,其道闭塞,不得施行,及有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杼其意⑥,以示后人。其道行和乐而作者,命其曲曰畅,畅者,言其道之美畅,犹不敢自安,不骄不溢,好礼不以⑦,畅其意也;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灾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伯子牙方鼓琴,锺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子期曰:善哉乎,巍巍若太山!顷之间而意在流水,锺子又曰:善哉乎,汤汤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为世无足为音者也⑧。今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⑨。
【注释】
①神农作琴:按《史记乐书》正义、《初学记》《乐府诗集》并引《世本》此文,而《文选笛赋》曰:庖羲作琴。
②《尚书》:此处指《尚书大传》。
③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语见《诗经小雅鹿鸣》。
④虡(j)悬:悬挂钟鼓的木架。
⑤流漫:放纵。
⑥杼(shū):通抒。
⑦以:通已。停止。
⑧伯子牙方鼓琴几句:此事《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韩诗外传》等均有记载。伯子牙,即伯牙。相传生于春秋时代,以善弹琴闻名于世。锺子期,与伯牙同时,以善于欣赏音乐而著称。
⑨七星:指北斗星座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
【译文】
谨按:《世本》上说:神农制作了琴。《尚书》上说:舜弹奏五弦琴,唱《南风》这首诗,而天下太平。《诗经》上说:我诚心请来尊贵的宾客,弹奏琴瑟多么悠扬。高雅的琴,是音乐的准则,和八音并列,但是君子最常携带使用,琴和君子最为亲密,一刻也不离开身边。琴不一定非要陈设在宗庙乡社中,也不像钟鼓那样罗列在木架上,即使在穷门陋巷,深山幽谷,也不会失去琴的踪迹,这是因为琴的大小适中,声音和谐,声音大时不喧哗而放纵,声音小时不会消失而使人听不到,刚好足够来调和人的意气,启发人的善心。所以琴的意思就是禁,雅的意思是正,这是说君子遵守正道来自我约束。用既正又雅的音乐来感化纯正的心志,因此善良的心就会占上风,邪恶之心就会被抑制;因而古时候的圣人君子,对影响自己的音乐都很慎重,根据禁绝邪恶之心的需要,所以偏爱琴。闲居时从容弹奏则能深谋远虑,穷困潦倒时,奉守之道阻塞不通,施行不了,需要有所排遣给予寄托,就会依靠琴来抒发他的胸臆,以昭示后人。那些思想推行顺畅因而作曲的人,将其乐曲命名为畅。畅,是说他思想推行顺畅,但仍不敢自在闲适,不骄傲自满,好礼不止,尽情表达其胸臆;那些境遇闭塞不通,忧愁烦闷因而作曲的人,将其乐曲命名为操。操,是说遭遇了灾难,困苦艰难,虽然怨恨失意,仍能坚守礼义,不害怕不屈服,安贫乐道而不失其节操。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琴声想表现高山,锺子期说:好啊!仿佛巍峨的泰山就在眼前。忽然又想表现流水,锺子期又说:好啊!似乎浩浩荡荡的江河在奔流。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称得上知音的了。现在琴长四尺五寸,效法春夏秋冬四时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七弦,是效法北斗七星。
空侯
谨按:《汉书》①:孝武皇帝赛南越②,祷祠太一后土③,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④。或说:空侯取其空中⑤。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斯论是也。《诗》云:坎坎鼓我⑥。是其文也⑦。
【注释】
①《汉书》:本则所记见《汉书郊祀志》。
②孝武皇帝赛南越: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为此举行了谢神仪式。赛,旧时行祭礼以酬神曰赛。
③太一:也作太乙泰一。天神名。《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司马贞索隐引宋均云: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后土:地神之名。
④始用乐人侯调几句:《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徐广曰:应劭云: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此器。《文选箜篌引》注引应劭《汉书注》:使乐人侯调作之,取其坎坎应节也,因以其姓号名曰坎侯。《宋书乐志一》:空侯,初名坎侯。汉武帝赛灭南越,祠太一后土,用乐,令乐人侯晖依琴作坎侯,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者,因工人姓尔,后言空,音讹也。
⑤空侯:又作箜篌、坎侯。古代拨弦乐器。有卧式、竖式两种形制。
⑥坎坎鼓我:语见《诗经小雅伐木》。
⑦文:指鼓乐。
【译文】
谨按:《汉书》上说:武帝为灭南越举行谢神祭祀仪式,祝祷祭祀太一神和后土祠神,初次任用乐师侯调,依据琴的体制制作坎坎之乐,说它坎坎是因为它发声应和节奏,侯调用自己的姓来给这种乐器命名。有人说:空侯这一名称是因为乐器中间是空的。琴瑟的中间都是空的,哪里是坎侯独有呢?所以前一种结论是对的。《诗经》上说:敲击乐器坎坎响。说的就是这种声音。
筝
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①。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②。
【注释】
①筑身:形体像筑。筑,乐器名。其形颈细而肩圆,弦下设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②蒙恬:秦名将。前221年,攻灭齐国,拜为内史。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戍边十余年,匈奴不敢入侵,甚受始皇尊宠。秦二世立,逼迫其自杀。
【译文】
谨按:《礼记乐记》上说:筝有五根弦,形体和筑一样。现在并、凉两州的筝形状像瑟,不知是谁改成这样子的。有人说:是秦国的蒙恬制造的。
筑
谨按:《太史公记》①:燕太子丹遣荆轲欲西刺秦王,与客送之易水②,而设祖道③,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濮上音④,士皆垂发涕泣⑤。后为羽声,慷慨而索,瞋目,发尽上指冠⑥。荆轲入秦,事败而死。渐离变名易姓,为人庸保⑦,匿作于宋子⑧。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伎痒⑨,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从者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作乐⑩,召前使击筑,一坐称美,赐酒。而渐离念久畏约⑪,毋穷已时,乃退,出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莫不惊愕,下与亢礼⑫,以为上客,使击筑歌,无不涕泣而去者。宋子客传之,闻于秦始皇,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高渐离;始皇惜其善击筑,重杀之,乃矐其目⑬,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渐离乃以铅置筑木中,后进得近,举筑扑始皇,不中,于是遂诛。
【注释】
①《太史公记》:本则所记见《史记刺客列传》。
②易水:在当时燕国南境,今河北西部。发源于今河北易县,在定兴汇入南拒马河。
③祖道:出行时祭祀路神。
④濮上音:《史记刺客列传》作变徵之声。变徵是我国古代七声声阶中的第四个音级。比徵(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sol音)低半音。《国语周语下》韦昭注:蕤宾为变徵也。
⑤士皆垂发涕泣:发,《史记刺客列传》作泪。
⑥后为羽声几句:《史记刺客列传》作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羽声,通常相当于今首调唱名中的la音。古乐中羽声悲壮慷慨。索,流泪的样子。
⑦庸保:指受雇佣而充当杂工的人。庸,同佣。保,佣人。
⑧宋子:战国时赵邑,在今河北赵县。
⑨伎痒:身怀技艺而欲逞其能。伎,技艺,才能。
⑩家丈人:一家的主人,犹言家长。
⑪畏:畏缩,害怕。约:贫穷,俭约。
⑫亢礼:彼此以平等礼节相待。亢,同抗。匹敌。
⑬矐(hu):使眼睛失明。
【译文】
谨按:《太史公记》上记载: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准备西行刺杀秦王,他和门客在易水边上送别荆轲,出行前设祭坛祭祀路神。高渐离击着筑,荆轲和着筑声而歌唱,唱的是濮上之音,送行的人都落下眼泪来。后来他又唱羽声,慷慨流泪,瞪大眼睛,怒发冲冠。荆轲进入秦国,事情失败而死。高渐离变名改姓,给人做佣人,隐匿在宋子县。时间一久,劳作十分辛苦,听到主人家的厅堂上有客人在击筑,感到技痒,忍不住评论,说:他演奏得有的地方好,有的地方不好。随从告诉主人说:那个佣人懂音乐,私底下在评论是非。主人家演奏音乐,召唤高渐离上前击筑,在座的人都称好,赐给他美酒。而高渐离想着自己长时间畏缩穷困,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告退,拿出行装里的筑和他的好衣裳,更换仪容上前,没有人不惊愕,都走下堂来以平等之礼对待他,把他当作上客,让他击筑唱歌,在座的没有不流着泪离开的。宋子县的人把这件事传播开来,被秦始皇听到,始皇召见他,有人认识他,知道他是高渐离;始皇看重他善于击筑,舍不得把他杀掉,于是弄瞎了他的眼睛,命他击筑,没有一次不称好的,逐渐接近他。高渐离于是把铅放在筑中,后来等到进宫得以靠近始皇,就举起筑扑打始皇,没有击中,于是被杀。
缶
谨按:《易》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①。《诗》云:坎其击缶,宛丘之道②。缶者,瓦器,所以盛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太史公记》: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③,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曰: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④: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缶以相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进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张目叱之,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御史书曰:秦王为赵王击缶也。
【注释】
①日昃(z)之离,不鼓缶而歌:语见《周易离卦》卦辞: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日昃,太阳偏西。离,迷离,模糊不清。按,本句对《周易》卦辞引用不全,直译意义不明,故译文据全部卦辞补足译出。
②坎其击缶,宛丘之道:语见《诗经陈风宛丘》。坎,象声词。宛丘,四周高中央低的地方。
③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会于渑池:渑池之会在前279年,当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详细记载。渑池,在今河南渑池西。
④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初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向赵强索和氏璧,以缪贤推荐,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使完璧归赵。任上大夫。渑池会上面折秦王,不辱国体,因功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声言欲侮辱他,他退避谦让,认为应先国家之急,使廉颇愧悟,两人遂成刎颈知交。后又率军攻齐,直至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北)。赵孝成王时,长平之战,他已病重,谏阻赵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王不听,遂有长平惨败。不久蔺相如病卒。
【译文】
谨按:《周易》上说:黄昏太阳西落一片迷离,如不击缶而唱歌,至年老则会哀叹。《诗经》上说:敲打起那缶坎坎地响,宛丘下的大道上。缶就是瓦器,是用来盛水浆的器具,秦人击打它来和着节拍唱歌。《太史公记》上说:赵惠文王和秦昭王在渑池会盟,秦王喝酒,喝得很痛快,说:我私底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用瑟演奏一曲。赵王鼓瑟,秦国御史上前记下:某日,秦王和赵王会盟喝酒,秦王让赵王鼓瑟。蔺相如上前说:我私底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击缶来相互娱乐。秦王很生气,不答应。于是相如向前靠近秦王说:在五步以内的地方,请让我用脖子上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的左右想要杀相如,相如瞪大眼睛怒叱他们,他们全部都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击了一下缶。相如回头召来赵国御史记录说:秦王为赵王击缶。
笛
谨按:《乐记》: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①。长二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②: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③,材以当便易持④。京君明贤识音律⑤,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⑥。
【注释】
①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几句:《宋书乐志》:笛,案马融《长笛赋》,此器起近世,出于羌中,京房备其五音。又称丘仲工其事,不言仲所造。《风俗通》则曰丘仲造笛,武帝时人,其后更有羌笛尔。三说不同,未详孰实。
②马融《笛赋》:马融的《长笛赋》,是一篇关于音乐的赋文,描写笛子的制作过程和笛音的优美,是马融的代表作。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博通经籍,且善辞赋。历东汉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五朝,官至太守。后因病辞官,教养诸生。弟子千数,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为一代通儒,古文经学大师。
③剡(yǎn)其上孔:在竹子上面削孔。剡,削,刮。
④(zhuā):马鞭。
⑤京君明: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浚县北)人。本姓李,以推算历律而改姓京。研治《易经》,其说长于灾变,后著《易传》。西汉元帝时曾奏行考功课吏法(即以官吏业绩定升贬),朝臣多以为不可行。又多次与元帝言灾异,意指天变由于任用宦官石显等。石显与尚书令五鹿充宗遂嫉恨之,以试行考功法,奏调他外任魏郡太守。旋诬以诽谤政治,归恶天子,下狱弃市。
⑥故本四孔加以一几句:此处是说笛子原来有四个孔,京房为合五声,又增加一个孔,为商声。
【译文】
谨按:《乐记》上说:笛是武帝时丘仲制作的。笛就是涤的意思,用它可以荡涤邪恶和污秽,使音乐归于高雅纯正。笛长二尺四寸,有七个孔。后来又有羌笛,马融在《笛赋》中说:近代的双笛从羌人那里开始制作,羌人砍伐竹子还没结束。龙鸣水中却不见龙,截断竹子吹出的声音与龙吟相似。在竹管上面削出孔穴与竹管相通,裁成马鞭的样子便于携带。京君明精通音律,所以在原来的四孔的基础上加了一孔。君明加了一孔的笛子后来才出现,这就是商声,五音就完备了。
批把
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①,因以为名②。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
【注释】
①批把: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
②因以为名:《初学记》引《释名》:琵琶,本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因以为名。
【译文】
谨按:琵琶是近代的音乐家制作的,具体不知是谁。用手指前后拨弄,因此而取了这个名。长三尺五寸,取法天地人三才和五行,四弦象征四季。
竽
谨按:《礼记》:管三十六簧也①,长四尺二寸。今二十三管。
【注释】
①簧:乐器里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发声薄片。
【译文】
谨按:《礼记》上说:竽管有三十六个簧片,长四尺二寸。现在有二十三个簧片。
簧
谨按:《世本》:女娲作簧。簧,笙中簧也。《诗》云:吹笙鼓簧,承筐是将①。
【注释】
①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语见《诗经小雅鹿鸣》。筐,盛有币帛的筐。
【译文】
谨按:《世本》上说:女娲制作簧。簧是指笙中的簧片。《诗经》上说:吹奏笙管鼓动笙簧,赠送那满筐的礼物助兴。
籥
谨按:《周礼》:籥师氏掌教国子吹籥①。《诗》云:以籥不僭②。籥乐之器,竹管,三孔,所以和众声也。
【注释】
①籥(yu)师氏掌教国子吹籥:语见《周礼春官籥师》。籥,古管乐器,分吹籥和舞籥两种。此指吹籥。
②以籥不僭:语见《诗经小雅鼓钟》。
【译文】
谨按:《周礼》上说:籥师氏掌管教习国子们吹籥。《诗经》上说:用籥不僭越。籥乐的器材是竹管,有三个孔,用它来协调各种音乐。
篪
谨按:《世本》:苏成公作篪①。管乐,十孔,长尺一寸②。《诗》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③。
【注释】
①苏成公作篪(ch):《太平御览》引《世本》云:苏成公造篪,吹孔有嘴如酸枣。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又引《古史考》云:古有篪尚矣,苏成公善篪,而记者因以为作,谬也。二说不同。篪,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
②管乐几句:关于篪的形制有多种说法。《尔雅释乐》:大篪谓之沂。郭璞注: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周礼春官笙师》郑玄注引郑众云:篪,七空。孙诒让正义:诸书并云篪七孔,不云八孔。徐氏(按,徐养原)本《诗小雅何人斯》孔疏说,谓不数其上出者,故七孔。此说甚当。《通典乐》引《月令章句》云:篪,六孔,有距,横吹之。案:距当即所谓翘觜,盖皆指其上出之吹孔而言。但云六孔,未详其说。聂氏《三礼图》引《旧图》云:雅篪长尺四寸,围三寸,翘长一寸三分,围自称,九孔。颂篪尺二寸。此又作九孔。然则孔有多少,或雅篪、颂篪之异与?此处说篪有十孔,它书未见。
③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语见《诗经小雅何人斯》。
【译文】
谨按:《世本》上说:苏成公制作篪。篪是竹管做成的乐器,有十个孔,长一尺一寸。《诗经》上说:哥哥吹埙,弟弟吹篪。
箫
谨按:《尚书》:舜作,《箫韶》九成,凤皇来仪①。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②。
【注释】
①舜作几句:见《尚书益稷》。孔颖达疏:郑云:成,犹终也。每曲一终,必变更奏,故经言九成,传言九奏,《周礼》谓之九变,其实一也。九成,是说演奏乐曲时要变更九次才算结束。
②其形参差几句:箫的管数、长度,历代皆有差异,且大小亦有别。
【译文】
谨按:《尚书》上说:是舜制作的,演奏《箫韶》九次,凤凰来舞。它的形制参差不齐,像凤凰的翅膀,有十根竹管,长一尺。
籁
谨按:《礼乐记》:三孔籥也,大者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①。
【注释】
①三孔籥也几句:《尔雅释乐》与此说相同。《广韵》:产,生也。又大籥,似笛三孔而短。又《太平御览》引舍人云:仲,其声适中,仲吕也;小者,形声细小曰(yuē)也。
【译文】
谨按:《礼记乐记》上说:籁是三个孔的籥,大的叫做产,中等的叫做仲,小的叫做。
箛
谨按:《汉书旧注》:箛①,吹鞭也。箛者,怃也②,言其节怃威仪③。
【注释】
①箛(ɡū):古乐器,一说是笳。
②怃(wǔ):通抚。节制,收敛。
③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
【译文】
谨按:《汉书旧注》上说:箛又叫吹鞭。箛就是怃的意思,是说它的音节能节制威仪。
篍
谨按:《汉书注》:篍①,筩也,言其声音篍篍,名自定也。
【注释】
①篍(qiū):吹筒,古代用于警戒或督役的哨子。
【译文】
谨按:《汉书注》上说:篍就是筩。说它的声音篍篍,它的名称是由它自身的声音定下来的。
更新于:4个月前基础介绍
应劭
风俗通义译注译注,风俗应劭卷六,声音【题解】声音一词通常是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而在本卷中,声音有其特殊的含义: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个声调,音是指由不同材质制作的八类乐器,可见本卷与音乐关系密切。儒家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