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墨子译注 > 墨子

非攻上

2024-02-08 〔墨子译注〕 墨子 墨子 译注 非攻上

【题解】

《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上篇。《非攻》的主旨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倡非攻,实质上是对兼爱思想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是兼爱思想的系统化。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特定的思想误区,小事明白大事糊涂。窃人桃李、杀人越货叫不义,大为攻国,则弗知非。天下君子不以为非,反以为美。这种思想上的误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种认识实质上为恃强凌弱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弱肉强食。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谈起,由小及大,从具体到抽象,推理严密,论证坚确不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7.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1],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2],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3],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注释】

[1] 攘:偷盗,抢夺。豕:猪。豚:小猪。

[2] 兹:通滋,更。

[3] 扡:同拖,拉下,剥下。

【译文】

这里有一个人,潜入别人的果园,偷窃园中的桃李,大家听到就会指责他,执政的长官捕获窃贼就会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的利益以求利己。至于偷人的鸡啊狗啊大猪小猪的,他的不义又超过潜入别人园圃偷窃桃李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损害别人的利益更多,他的不仁更甚,罪过更重。至于进入别人的牛栏马厩,盗走别人牛马的人,他的不仁义又超过了偷盗别人鸡狗猪豚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愈发严重。如果说损害别人越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甚,罪过就更重。至于杀害无辜的人,剥下他的衣服皮裘,夺走他的戈剑,这种不义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栏厩抢走马牛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损害别人愈发多。如果说损害别人越多,那么他的不仁义就更加过分,罪过更加严重。面对这些事,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谴责,称之为不义。当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不但没有人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是义。这能说是明白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17.2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1]。若以此说往[2],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3],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4]?

【注释】

[1] 有:构成。

[2] 以此说往:指以此类推。

[3] 情:通诚(王念孙说),的确,实在。

[4] 奚说:怎么解释,什么理由。

【译文】

杀一个人叫不义,必定构成一项死罪。如果以此类推,杀十个人,就有十重不义,必定构成十项死罪;杀一百人,就有百重不义,必定构成百项死罪。面对这些,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谴责,称之为不义。当今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没有人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这种行为是义,的确是不懂这是不义,所以才会记载下那些称赞攻国的话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攻打别国是一种不义,有什么理由还要记下这些不义的言论留给后代呢?

17.3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1];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注释】

[1] 辩:通辨,辨别。

【译文】

现在有这样一个人,少见黑说是黑,多见黑就说是白,那么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辨别黑白。少尝苦说是苦,多尝苦说是甜,那么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辨别甘苦。如今小事上做错,人们知道责备他;大事上做错去攻打别国,却不知责备,反而跟着称赞为义。这能说是明辨义和不义吗?由此可知,天下君子判断义与不义的观念是多么混乱啊!

【评析】

从逻辑上看,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非攻只是兼爱思想的理论延伸。但从墨子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社会实践来看,非攻却是墨子理论的落脚点和积极救世的实际切入点。所谓非攻,就是反对和制止不义的侵略战争。墨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五霸方告一段落、战国七雄又乘势而起的时期,中原大地上硝烟不断,战火连天,真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下》)。众多中小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处处受制于人,不胜蚕食之苦。墨子生活在日渐式微的鲁国,对战争带来的不幸、灾难与痛苦有着真切的生活体验,这是他矢志不渝地提倡非攻思想的强烈主观愿望,也是他全身心投入到改变这个恃强凌弱社会现实的强大动力。止楚攻宋,止鲁阳文君攻郑,止齐太公攻鲁,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也是墨子身上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非攻》上篇作为三篇之首,重在一个破字,破除人类对不义战争的迷思,破除人类思想误区的迷雾。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就在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思想误区,即很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忘记原则或者在大事和小事上持双重标准而不自知。说起来简单,但当局之人往往难以自悟。在这个问题上,墨子不但独具慧眼,而且在说理方面也能做到化繁为简、游刃有余。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现象谈起,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由小及大,从具体到抽象,推理针线绵密,执论坚确不移,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窃人桃李、杀人越货叫不义,大为攻国,则弗知非。天下君子不但不以为非,反而推波助澜。这种思想上的误区才是最可怕的,因为这种认识实质上为恃强凌弱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而导致道德沦丧,弱肉强食。全篇并没有过多着墨于非攻,但每句话都是为非攻作铺垫。墨子在说理过程中,不但运用了排比的长句形式,还连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技巧,文章既明白易懂,又具备雄辩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墨家十分重视逻辑学的研究,对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墨子在论辩中十分讲究推理、比喻、引证等逻辑方法。《非攻上》采取了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从日常现象出发,窃人桃李有错,连续推论出杀一人有一重死罪,杀十人有十重死罪,杀百人有百重死罪,列国攻伐杀人无数则罪就更大。从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使文章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性和强大的说服力量。由于墨子善于从日常生活出发进行严密推理,从而使文章明白易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更新于:7个月前

译文

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集。成书于战国末。《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另八篇仅存篇名。主张兼爱尚贤、节葬节用,否定天命,强调人为,批评儒家“天命”、“亲亲”、“正名”等观点,提倡“取实予名”,提出中国最早的若干逻辑范畴。其中《亲士》至《三辩》七篇年代较晚,有人认为是伪书。《尚贤》至《非儒》二十四篇,反映前期墨家基本思想。每篇均分上、中、下。《墨子閒诂·俞樾序》:“此乃相里、相夫、邓陵三家相传之本不同,后人合以成书,故一篇而有三乎!”《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称《墨经》,又名《墨辩》。《耕柱》至《公输》五篇,记墨子言行,多涉及其政治主张,可作为墨子生平史料。《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亦后期墨家著作,主要讲防御战术与守城工具。一说《备城门》以下各篇有汉代官名,为汉人所著。有晋鲁胜注,早佚。宋代乐台注《墨子》,仅有《亲士》至《尚同》十三篇,已佚。现存注本有清毕沅校注《墨子》、孙诒让《墨子閒诂》等。

基础介绍

墨子

墨子

墨子译注墨子,译注,非攻上墨子非攻上_非攻上原文及翻译注音,【题解】《非攻》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为上篇。《非攻》的主旨是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倡非攻,实质上是对兼爱思想提供理论支持,或者说是兼爱思想的系统化。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之所以动荡不安,根源就在于人类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