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鬼谷子译注 > 王诩

卷中

2024-07-31 〔鬼谷子译注〕 王诩 鬼谷子 译注 王诩

飞箝第五

本篇导读

《飞箝篇》详细论述飞而箝之的游说辩论技巧。在本书中,飞是飞扬激励,箝是挟持控制。飞箝就是以飞扬激励的言辞,直接抓住事情的要害部分去进行游说辩论,以挟持控制对方的言论思考,达到自己预先谋划好的目的。

此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征求和吸引远近的人才来为君主办事,需要订立一套审度权变反应和衡量办事能力的准则。而如何可以去有效审度目标人才的权变反应和衡量其办事能力则事关重大。这里详细描述在审度和衡量的过程当中要考虑的重点和内容。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施行飞箝之术来审度目标人才权变反应和衡量办事能力的细节。使用的言辞一定要飞扬激励才可以挟持钳制对方,同时也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演绎方法,叫对方捉摸不定。但如果这样也达不到目的的话,就要先把目标人网罗在身边,然后再动用种种手段,摧毁对方的意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部分指出在国家政治层面上使用飞箝之术的话,首先需要审度对手的权变反应和衡量其办事能力。随后要详细审视国际形势,分析每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山川形势、人民优劣,国家领导人的性格、喜恶、思虑、欲望。这样才能够挟持控制对手所重视的事物来进行游说。

第四部分解释如何把飞箝之术使用在挟持控制个人的言谈思考上以及应用在游说别人的交谈当中,并介绍两者所牵涉的不同技巧。使用在挟持控制个人的言谈思考时,关键在预先拿捏对方的个人智慧能力和影响力;应用在游说别人的交谈当中时,则以套取对方心中的实情,掌握双方交谈的主动权为最重要。

凡度权量能[1],所以征远来近[2]。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3],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1] 度权量能:审度权变反应和衡量办事能力。

[2] 征远来近:征引远近人才。

[3] 隐括:隐藏及包括。

译文

凡是审度人的权变反应和衡量其办事能力,都是因为需要以此来为君主建立一套征求和吸引远近的人才的准则。想要树立有利的形势而同时制定如何办事的策略,一定要首先考察想招纳的人才的宗旨意向与自己相同和差异的地方,辨别出对方所说的话哪些是对和不对的;察觉到对方内心所想和说出来的言辞的分别,知晓对方所提供的数据哪些是有或者是没有的;然后判决关系到事情安危的计策,确定哪些是应该多亲近,哪些是应该疏远的事情,这样才可以去权衡考虑招纳什么人才。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有发现隐藏的人才,也可以公开征召、礼聘求取或立即任用。

赏析与点评

征求和吸引远近的人才来为君王办事,需要订立一套审度目标人的权变反应和衡量其办事能力的准则,在审度和衡量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和内容包括:考察目标人才的宗旨意向、辨别对方所说的话是对是错、察觉对方内心所想和讲出来的话的分别、分析对方所提供的资料。在获得这些实情的同时,也需要采用科学化的步骤来判决关系到事情安危的计策,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这样才可以权衡考虑招纳什么人才。但如果在过程当中发现难得的人才,也应该不拘一格地、灵活地先把他招为己用。

引钩箝之辞[1],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2];或先重以累而后毁[3]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4],珠玉璧白[5],采色[6]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1] 钩箝之辞:引诱捕捉及挟持控制的言辞。

[2] 重累:以危难、灾祸的谈话内容来使对方精神受重压。

[3] 毁:摧毁。这里指摧毁对方的意志。

[4] 琦玮:琦、玮,均是美玉的一种。

[5] 珠玉璧白:泛指珍宝奇玩。

[6] 采色:色彩缤纷的美丽东西。

译文

使用引诱捕捉及挟持控制的言辞时,要飞扬激励才可以挟持控制对方。引诱捕捉及挟持控制的言语,其当中的游说词句内容,要忽而相同一致,忽而却相异背逆。其中有些情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或者首先用方法征召对方前来,然后采用危难、灾祸的谈话内容来使对方精神受重压;或者首先采用危难、灾祸的谈话内容来使对方精神受重压,然后摧毁对方的意志;或者以危难、灾祸的谈话内容来使对方精神受重压已可以摧毁对方的意志,或者要摧毁对方的意志方可以使得其精神受重压。运用引诱捕捉及挟持控制的言语时,或者提供足够的财物美玉、珍宝奇玩、色彩缤纷的美丽东西来向对方试探;或者考察衡量对方的才能,晓以得失、因势利导来引诱捕捉对方;或者伺机等待,察见大的缝隙出现时才加以挟持控制,这时应该使用抵巇的技巧。

赏析与点评

本段详细介绍如何实施飞箝的游说辩论技巧。在施行飞箝之术时,所使用的言辞一定要飞扬激励,才可以达到挟持钳制对方言谈思维的目的。所采用的言辞内容则要飘忽,忽而相同一致,忽而却相异背逆,令人捉摸不定自己的真正意图。但如果这样也达不到目的的话,就要先使用方法把目标人物网罗过来,再以危难、灾祸的谈话内容来使得对方精神受重压,摧毁对方的意志,最终吐露实情,为我所用。在施行飞箝之术时,应该以财宝珍玩、高官厚禄为诱饵。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崄[1]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1] 岨崄:山川险阻。

译文

欲要将飞箝之术在国家政治层面上使用,一定要审度对方的权变反应和衡量其办事能力,察见在政治上哪一个国家是强盛,哪一个是衰弱,掌握在地理形势上哪一个国家是土地广阔,哪一个土地狭小,山川险阻的交通往来哪一个国家是容易,哪一个是困难,每一个国家的人民的出产和财富有多少,君主在交往上哪一些比较亲近或疏远,君主喜爱什么人、憎恨什么人,君主心情意念上的思虑和希望,审察君主的意向来获知其喜欢或不喜欢什么东西,于是就从其所重视的事情来进行游说,以飞扬激励的言辞来诱导对方透露出其所喜好的事物,然后挟持控制着这个事物来达到目的。

如果要在国家政治层面上使用飞箝之术的话,首先需要审度对手的权变反应并衡量其办事能力,要做到既知己,又知彼。继而要详细审视国际形势,分析每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山川形势、人民优劣,国家领导人的性格、喜恶、思虑、欲望。建立在这些数据上,再挟持控制对手所重视的事物来进行游说,成功的机会便能大增。

用之于人则量智慧、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1]也。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2],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1] 缀:缀,联结。此处解作运用和发挥。

[2] 空往而实来:使用空洞无物之词来套取对方的实情。

译文

要将飞箝之术使用在挟持控制个人上,就要量度对方的智慧和能耐、权衡其才干和能力、评估其声势和影响力,这些都是关键重点。然后采用这些数据作为与对方接触的起点,随着对方说话的内容去灵活发展双方的交谈,再以飞扬激励的言辞来附和对方,以融洽的意念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这些就是飞箝之术的运用和发挥。把飞箝之术应用在与人的交谈当中,则可以使用空洞无物之词来套取对方的实情,可以联结游说的言辞而没有错失,并以此来探究对方言辞中的实情。可以挟持控制双方的交谈沿纵向发展,可以挟持控制双方的交谈沿横向发展,可以引导交谈向东西南北任何方向发展,可以引导双方再谈论以前讨论过的事情,可以引导双方的交谈朝破裂的方向发展。但破裂后又能够令交谈恢复,而不失去原来的节奏气氛。

赏析与点评

飞箝之术可以使用在挟持控制个人的言谈思考上,也能够应用在游说别人的交谈当中,但是,两者所牵涉的技巧各有不同。使用在挟持控制个人的言谈思考时,关键在预先拿捏对方的个人智慧和能耐、权衡其才干和能力、评估其声势和影响力。如果对方的整体能力和影响力对事情可以产生足够的影响的话,再向对方进行游说时施行飞箝之术。应用在向对方进行游说时,则先以空洞无物之词套取对方心中的实情,然后牢牢掌握主动权,灵活地引导双方的交谈内容和发展方向。

忤合第六

本篇导读

《忤合篇》中的忤解作违逆,合则是聚集到一起。忤合在本篇的意思就是如何选择背叛和投靠。在选择背叛谁和投靠何人时,绝不能基于一时冲动或者是纯靠运气,而是要因应时局的态势和发展方向,预先详细地谋划,再施展飞箝之术,圆滑地使用适当合理的计策,才可以在各种政治形势下纵横驰骋。

此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圣人在天下趋向合一或者是分崩离析的时候,会观察当时所发生的有关事物的态势和发展方向,预先详细地谋划,等待合适的时机,圆滑地使用适当合理的计策,从而灵活地驾驭世事。

第二部分解释世间没有恒常高贵的东西,事情也没有恒常固定的发展模式。对于世事,一定要无所不关顾,无所不聆听。如果见到有其他君主办事成功而其背后的计策亦是切合实际的话,便要去和他发展关系,考虑向他投靠。也不要介意背上不好的名声,因为投靠彼方,必然会背离此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三部分指出擅长背弃和投靠,这样做不但不会背上不好的名声,反而是对时局有积极的贡献,更可以以此来追求自己的目的。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但数不胜数,这样做的人还被千古传颂,视为典范。

凡趋合倍反[1],计有适合,化转环[2]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3]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1] 趋合倍反:趋向合一或背叛分离。

[2] 环:圆形的手镯。

[3] 扬声明名:提高声望和知名度。

译文

凡是要趋向合一或背叛分离,都要使用适当合理的计策,变化转移计策时要像手环一样圆滑,各自应对不同的情形态势。事情可能会有反复的发展趋势而可相互补充,要因应事情的本质来制定处理方法。所以,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在树立身份和驾驭世事,对百姓施行教化来提高声望和知名度的时候,必定会根据事物汇聚在一起时的结果,观察合适的时机,相关原因所占分量的多少,以这些资料来预先知晓了解事情的本质,使得所施行的计策可以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改换变化。

赏析与点评

纵观天下大势,都是分分合合,后浪不断掩盖前浪。当面对这种情势时,一定要根据事物演变时的规律,观察合适的时机,以圆滑的手段去施行适当合理的计策,才能趁机树立势力,建功立业。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1]。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2]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1] 反忤(wǔ):违逆。

[2] 量身材能气势:衡量个人的才干、气度、所处形势。

译文

世上没有恒常高贵的东西,事情也没有恒常固定的发展模式。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常常注视着事情,无所不关顾,聆听事情时,无所不听。能促使事情成功而计策亦切合实际,就应以此形势为主轴去继续发展。与彼方相契合,但却背离了此方,因为计谋是不可以对彼、此两方都忠实的,所以必定会违逆其中一方。反合此方,就背离彼方;背离此方,就反合彼方,这是忤合之术的本质。把忤合之术在全天下施展,一定要根据全天下的实际情况来运用。把忤合之术在治理邦国时施展,一定要根据邦国的实际情况来运用。把忤合之术在管理家族时施展,一定要根据家族的实际情况来运用。把忤合之术用在个人身上,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才能、影响力、所处的形势来运用。无论是大的层面或者是小的层面,是进是退,它的使用技巧是一样的。一定要首先谋划考虑,定下计策,然后再以飞箝之术来进行。

赏析与点评

世上没有恒常高贵的东西,事情也没有恒常固定的发展模式。所以对世事要无所不关顾,无所不听。当发现有人非常成功而且他的策略是切合实际情况的话,就要和他发展关系,最终考虑向他投靠。这个手段在大至平天下、治理国家,小至管理家族、个人层面都能使用,但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的才能、影响力和认清楚自己身处的形势。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1]五就汤[2],五就桀[3],然后合于汤。吕尚[4]三就文王[5],三入殷[6],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7]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8]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1] 伊尹:商朝名相。名伊,尹是官名。

[2] 汤:商汤王。商朝第一个君主。

[3] 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施行***,为商汤所灭。

[4] 吕尚:即姜子牙。辅助周武王灭商。

[5] 文王:周文王。周武王的父亲。

[6] 殷:商朝的首都。

[7] 达奥:通晓世界奥妙。

[8] 忤合:背离或投靠。

译文

古代擅长背离和投靠的人,是可以协和四海,彻底了解及看清楚诸侯本人、诸侯所身处的令人背离和联合的处境后,施展计策使其变化转换,然后以这个过程来追求自己的目的。所以伊尹五次归顺于商汤,又五次归顺于夏桀,然后才与商汤相契合。吕尚三次归顺周文王,又三次前往商殷为臣,因不能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志向,然后才与周文王相契合。这些都是知晓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坚持,所以对自己选择的归依没有疑虑。不是最高才能及品德和通晓这个世界奥妙的人不能治理天下。没有劳费心思苦苦思索,不能弄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尽心去发现真实情况,不能成就名声。才干素质不聪慧的话,不能进行军事运筹。忠厚朴实没有获知真相的本领,就不能知人善任。所以,如何选择背离或投靠,必定要衡度自己的才干、能力、知识、智慧,估量自己的长短处,现在已掌握的和将来可以发展的条件,哪些能力不如别人,这样,就可以进,可以退,可以在各种情形下纵横驰骋。

赏析与点评

擅长背弃和投靠,这样做不但不会背上不好的名声,反而是对时局有积极的贡献,更可以以此来追求自己的目的。在历史上,这样做的人不但数不胜数,还被千古传颂,奉为典范。伊尹、吕尚便是其中的最好例子。但是,只有通晓这个世界的奥妙和知道自己的才干、能力、知识、智慧、长短处的人,才有能力这样做。换句话说,如果自己本身是平庸的材料,那就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可能会惹火烧身,得不偿失。

揣篇第七

本篇导读

《揣篇》中的揣是估量推测。全篇的主要论点是,在推行治国安民、平定天下的政策之前,一定要首先量度天下的政治形势,详细周密地估量推测各个诸侯所处的国内外情势,这是所有谋略的最重要基础,亦是进行游说前要严格遵守的法则。

本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古代擅长治理天下的人,必定会量度天下的政治形势,详细周密地估量推测各个诸侯所处的国内外情势。这包括有关国家的一切资料,如君主、大臣、山川形势、政策、国民、出产等等。

第二部分阐述详细周密地估量推测各个诸侯所处的国内外情势的方法。有关的实情当然最好是从局内人的身上获得。这就要首先掌握局内人的心理情绪,配以谈话技巧,再估量推测他们对有关事物的情感变化,便可以从这些人身上获得真情。

第三部分进一步阐述,无论是谋划国家事务抑或是游说君主,在事前一定要量度天下的政治形势,审察有关人士的感情欲望变化,然后去估量猜测实情。不这样,就无法获知隐瞒藏匿的实情,不会懂得在事情爆发之前采取相应行动。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1]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之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2],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 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3]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4]?』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

[1] 揣:估量;推测。

[2] 饶乏:充沛或缺乏。

[3] 知睿:知识睿智。

[4] 孰便:如何察知。

译文

古代擅长治理天下的人,必定会量度天下的政治形势,而估量推测各个诸侯所处的国内外情势。量度及权衡天下的政治形势而不详细周密,不能知晓各种势力强弱和分量轻重。估量猜测各个诸侯所处的国情而不详细周密,不能知晓究竟有多少隐瞒藏匿的事情及个中不断的变化。什么叫作量度及权衡天下的政治形势?答案是:量度国家总体力量的大小,其谋划策略有利于众多国民或者是少数贵族。计算对方有哪些出产和经济能力,估计其国民的人口数量多少、人才充沛或者是缺乏,其国家在各个领域有些什么是充足,什么是不足?辨别出其地理山川形势里哪些是险峻,哪些是平坦,对这个国家有利和有害的影响分别是什么?其谋划考虑有哪些是长处,哪些是短处?君主与哪些朝臣亲近,哪些疏远,哪一个是贤能,哪一个是不肖?身边谋士的知识睿智,哪一个少,哪一个多?观察现时的政治大势如何发展,找出谁是平安大吉,谁处于凶险境地?各个诸侯在亲近什么样的臣子,重用哪一个,不重用哪一个?国民的心里是想去掉什么,留下什么及其中的变化,哪些是安定的因素,哪些会导致危机?国民喜好什么事情,憎恶什么事情?国民想反对和倾覆的事情如何察知?如果能够知晓以上情况的话,这才叫会量度及权衡天下的政治形势。

赏析与点评

欲治国平天下,必先要量度天下的政治形势和详细周密地估量推测国内外情势。这当中包括有关国家的一切资料及评估,如领导人、高级官员、山川形势、政策长短、人口多少、人才多寡、经济出产、民心向背等等。否则,你不能知道这世界究竟有多少隐瞒藏匿的事情,亦根本无从作出准确的决定和行动。这个原理,在个人层面上也是百分百适用的。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1]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揣情[2]。

[1] 情变于内:情感在内心发生变化。

[2] 测深揣情:检测深藏的心思和估量猜测实情。

译文

估量推测实情的人,必定看准对方处于非常开心兴奋的时候,使用方法令他的欲望膨胀到最高点。当对方心中充满欲望时,就不能够隐瞒实情。必定看准对方处于非常恐惧的时候,使用方法令他的厌恶祸害的情绪膨胀到最高。当对方心中充满厌恶祸害的情绪时,就不能够隐瞒实情,情感欲望变化波动时就会产生过失。当感觉对方情绪波动但察知不到其内心的变化时,就暂且放低对方,不与对方交谈,改为向和对方关系密切的人查问,以获知对方情感依托的根据。当对方情感在内心发生变化,就会有相关的外在形态显露。所以,必定能从对方经常可以看得出的情感变化中,来获知其隐瞒的实情,这就是所说的检测深藏的心思和估量猜测实情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如何详细周密地获悉有用的讯息?最简单而准确的方法就是从局内人的口中获得。但要从这些人身上获得真实情况,就要首先掌握他们的心理情绪,然后趁他们感觉非常开心兴奋或极度恐惧的时候,运用谈话技巧,无限量地放大他们的兴奋或恐惧感觉,再从他们的口中或情感变化中估量猜测到实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1]。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2],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3]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1] 其数一也: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2] 谋之大本:谋略中最重要的基础。

[3] 蜎:蚊子的幼虫。

译文

所以谋划国家事务的人,就应当审察量度天下的政治形势;游说君主的人,就应当审察如何估量猜测实情。谋划考虑对方感情欲望变化的技巧,必定出于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可以对高贵或低贱的人使用;可以在重要或普通的事情中使用;可以在为对方带来利益或祸害时使用;可以在促成或败坏事情时使用,其中的计算都是一样的。所以,虽然拥有古圣君王的法则、圣人一样的智慧谋略,没有审察如何去估量推测实情,隐瞒藏匿的实情就无法获知。这是谋略的最重要基础,亦是进行游说的法则。人经常有事情藏匿在心中,有关的人却不懂得在事情爆发之前采取相应行动,因为这是最难做到的事情。所以说:估量推测实情是最难掌握的,因为,所有与对方的言谈都需要在掌握时局变化,及要与自己的谋略考虑有关的基础上进行。故此,就算观察昆虫怎样在空中飞行或在陆地上蠕动,无不存在有量度利害,可以使所处理的事情得到好处的考虑。事情产生变化时,往往会出现一种细微的趋势。这种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辞或文章,而后才能进行游说应用。

赏析与点评

事情产生变化时,往往会出现一种细微的趋势,通过观察分析这种趋势,便能推测实情。所以,无论是谋划国家事务抑或是游说君主,在事前一定要量度天下的政治形势,审察有关人士的感情欲望变化。不这样,就无法获知隐瞒藏匿的实情,不会懂得在事情爆发之前采取相应行动。此种方法,可以对高贵或低贱的人使用,可以在重要或普通的事情中使用;可以在为对方带来利益或祸害时使用;可以在促成或败坏事情时使用,这是因为,其中所牵涉的计算道理都是一样的。

摩篇第八

本篇导读

《摩篇》中的摩,解作接近并体察对方。本篇指出,接近并体察对方,是为了要探知了解对方的言行态度,然后加以估量推测。这样便可以从中察觉到一些相关的实情,再以此暗中谋划和安排,把事情办好。要注意的是,接近并体察对方的时候,必须要应其性格而灵活发挥,做到彼此情意相投。除此之外,更要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正确的处理方法与适当的时机,方能成功。

此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接近并体察对方,方有机会探知并了解他的言行态度,加以估量推测。使用这个方法时,一定要首先附和对方,待对方有所反应时,却又稍微抵制其欲望,使对方内心感情发生矛盾变化,影响其言行态度。这样的话,什么实情都可以探测到。

第二部分介绍,善于接近并体察的人,亦善于在事情的背后暗中谋划,经常能在没有斗争、不耗费资源的情形下取得成功的结果。

第三部分指出,接近并体察对方,可以运用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十种方法。不过,这十种方法一定要灵活混合使用,方能成功。

第四部分解释在接近并体察对方时,如果要令对方愿意听进去游说的言辞,首先必定要做到彼此之间没有缝隙。同时,更要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正确的处理方法与适当的时机,方能成功。

摩[1]之,符[2]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3],隐貌逃情[4],而人不知,故成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1] 摩:接近并体察。

[2] 符:探知并了解言行态度。

[3] 塞窌匿端:窌,地窖。全句解作堵塞地窖,隐匿端倪。

[4] 隐貌逃情:隐藏面貌,遮瞒感情。

译文

接近并体察对方,是要探知了解他的言行态度。内心情感变化而表露出来的言行态度,则是估量推测的主要对象。使用接近并体察的方法时要遵循正确的规律,这样的话,所使用的规律会是隐蔽而难以察觉的。稍微接近对方并体察他心中所想的欲望,继而对其进行测试以探究当中内情,其内心情感变化必会表现为相应的言行态度。当对方流露出相应的言行态度时,则必定可以从中察觉到一些相关的情形。这时,便要稍微抵制对方的欲望,这就好像是把地窖堵塞一样地去隐匿端倪,可以隐藏原来面貌和遮瞒真实感情,令别人无从知晓,所以能够成就事情而没有什么后患。一方面接近并体察对方,另一方面则探知了解其言行态度。两者互相呼应,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

赏析与点评

如果想探知实情,第一步是要去接近并体察当事人,方有机会探知并了解他的言行态度,而加以估量推测。接近并体察对方时,一定要首先附和对方的欲望,然后再稍微提出异议。这样的话,对方内心感情便会受到冲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言行态度,暴露其心中的实情。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1]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2]、不费[3],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1] 主事:谋划进行的事情。

[2] 不争:没有战争。

[3] 不费:不耗费资源。

译文

古代善于接近并体察对方的人,如同坐在深潭旁边操控着钓竿,把饵投下,一定会把鱼钓到啊。所以说,所主导的事情日渐成功而别人却毫不知晓;主导的战事日渐获得胜利而别人却不感到恐惧。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善于在背后暗中谋划,所以称为神,但所有人都知道事情的成功结果,所以称为明。所谓谋划进行的事情日渐成功,就会积聚国民都喜欢的效果,而国民在安享这些效果时,却不知这些有利的效果是如何产生的;那些积累起来的好事情,国民都会说出来,但却不懂得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好事情出现,而天下的人都把这些善于接近并体会对方的人比若神明。主导军事而常常取得胜利的人,经常能在没有战斗、不耗费资源的情形下去进行战争,而国民不用知晓为什么去服从,不用知晓有什么要去畏惧,而天下的人都把这些善于接近并体察对方的人比若神明。

赏析与点评

善于接近并体察的人,亦善于在事情的背后暗中谋划,经常能在没有斗争、不耗费资源的情形下产生成功的结果。这里更加指出,国民不用,也不会知道这些成功是如何达至的,因此没有烦恼或畏惧,但却都会乐于享受这些成功的结果。因此,国民都会把这些善于接近并体察的人奉若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1],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2]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然后能之。

[1] 名:注重扬名。

[2] 发:发扬名声。

译文

接近并体察对方,可以运用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方法。对方性格平和的话,就采用平静的言行去接近并体察对方;对方性格方正的话,就采用直率的言行去接近并体察;对方性格欢喜乐观的话,就令对方喜悦,然后接近并体察;对方性格容易发怒的话,就使对方激动,然后接近并体察;对方注重扬名的话,就发扬对方的名声,然后接近并体察;对方喜欢行动办事的话,就令对方的行动有所成,然后接近并体察;对方性格清廉的话,就采用廉洁的言辞去接近并体察;对方性格是守信用的话,就把对方放在大众都看到听到的明显位置,然后接近并体察;对方感觉自己处于比起其他人有利的位置,就采用请求的言辞去接近并体察;对方自觉卑微的话,就予以谄媚,然后接近并体察。然而,看上去是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才晓得使用的这些技巧,其实很多人都懂得,但他们没有一个成功,因为他们用之不得其法。所以谋划事情没有比做到周详细密更困难,进行游说没有比事先已听取了有关事情的全部情况更困难,办事情没有比一定会办成功的信心更困难,有了这三样东西,然后才能够成功接近并体会对方,获知对方的心思。

赏析与点评

接近并体察对方时,除了要把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十种方法灵活使用外,更需要事先谋划周详细密、完全了解有关实情、心里充满成功的信心,方能准确地获知对方的心思。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1]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2]。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3]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

[1] 薪:用来煮食的干柴草。

[2] 濡:浸润。

[3] 几者:几,通机。几者,通晓隐微,见机行事的人。

译文

所以谋划事情必须先做到周详细密,必须选择可以与对方沟通的东西和方法来进行游说。要结交就要做到彼此之间没有缝隙。事情若要成功,所采取的行动必定要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吻合,所以说,要同时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正确的处理方法与适当的时机,方能成功。进行游说时要对方愿意听进去,必定要大家情意相合。所以说,大家情意相合,对方才会听从所提出来的计策。这是因为事物都会归一到自己的种类,比如抱着柴薪向火靠近,干燥的部分会先燃烧起来;倒水在平地上,本来已经是湿的地方会先浸起来。这是同一类的事物会互相有感应,对于情势来说,更加是这样。同样的,内心的思维意欲和其从外面接近并体察到事物的反应也是一个道理。所以说,使用类似的事物来接近体察,岂有不互相感应?依据对方的意欲来接近体察,哪会不被听从采纳呢?所以说,这是一种只能自己单独施行的方法。能够通晓隐微,见机行事的人不会急于采取行动,而成功了亦不会居功自恃,把这些行为坚持不懈地实行,就会成就功业。

赏析与点评

在接近并体察对方时,为了让对方能听得进去游说的言辞,首先必定要做到彼此之间情意相合,没有缝隙。更要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正确的处理方法与适当的时机。另外,要能够通晓隐微,见机行事,不要急于采取行动。而就算成功了亦不会居功自恃。这样做方能成就功业。

权篇第九

本篇导读

《权篇》中的权,解作量权。量,即是根据所称的物体轻重而变换砝码;权,即是秤所用的砝码。在本篇,量权引申为在游说时,必须随着不同的情况而选择适当的说服方式。

此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游说的本质就是拿自己的计策去劝说别人。而游说所牵涉的言语技巧又非常多,首先应当了解这些言语技巧的本质和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什么技巧,这样就可以应不同的情况来灵活发挥。

第二部分强调,口是表达感情心意的关键器官,非常重要,但却不能单独运用,一定要和耳目一起调和配合,方能应情况而选择适当的说服方式。同样重要的是,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游说事物,并在事前加以了解,方能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己的长处。

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人的言辞可以分为五大类,一定要加以了解研究,使自己精通于这些言辞的奥妙。而在进行游说时则要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哪一种言辞有利于发挥就使用哪一种。另外,人也是依据其性格和能力而分成不同类别的,不同类别的人就要沿着不同的主旨去与其交谈。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1];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2],明之也;明之者,符验[3]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4]也。佞言[5]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宜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6]者,反也。

[1] 利辞:巧辩的言论。

[2] 成义:有意义的言论。

[3] 符验:符合应验事实。

[4] 钓几:引诱对方以等待机会。

[5] 佞言:花言巧语。

[6] 窒非:责备非议自己的人。

译文

游说,就是劝说别人;劝说,就是以计策资助别人。修饰言辞,就是假借言辞技巧;假借言辞技巧,就是把事物的利害强调或淡化。应辩对答,是巧辩的言论;巧辩的言论,是轻率的言论。有意义的言论,能阐明真伪;能阐明真伪,是符合应验事实的。指责的话,是反对的言论;反对的言论,是引诱并等待对方表露出内心的真实感情想法,从而找到机会。花言巧语,是用巴结奉承的话语以表现忠诚;谄媚讨好,是用繁复吹嘘的话语以表现智慧;平实言辞,是用果决的话语以表现勇气;忧戚言辞,是用进献权谋以获得信任;巧饰言辞,是自己不足但反而指责别人以争取胜利。预先猜测对方意思来说话,奉承他的欲望,这是谄媚;把繁复吹嘘的话语说成是道理,这是虚伪的广博;选择性地把一些策略当作计谋去进献,这是权变;大刀阔斧地舍弃不适宜的事物,这是决断;自己理据不够却去责备非议他人,这是反客为主。

赏析与点评

游说的本质就是拿自己的计策去劝说别人。而游说所牵涉的言语技巧非常之多,所以应当首先了解言语技巧的本质和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什么技巧。这样不单可以应不同的情况来灵活发挥,达成自己的目的,更能在对方企图施展这种技巧时将其识破,不受对方影响。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1]。故曰:参[2]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3]之捍也,必为坚厚,螫虫[4]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之用其长,而谈者知用其用也。

[1] 窥间见奸邪:窥视间谍和察见奸邪。

[2] 参:通三,指口、耳、目三器官。

[3] 介虫:甲虫。

[4] 螫(sh)虫:有毒刺的虫。

译文

所以,口是总管说话的器官,是以它来关闭感情心意的。耳朵和眼睛是思维的辅佐和帮助,因为它可以窥视间谍和察见奸邪。所以说:口、耳、目三者调和的话就会互相呼应,沿着有利的方向去发展。因而能够纵使说话繁多但不会杂乱,任意发挥但不会迷失方向,改变及更易谈话内容但不会有危险,观察着主要的东西便可以得到有关的道理。所以,视而不见的人不可能向他展示各种色彩,听觉迟钝的人不可能和他谈论音调变化。所以,有些人不能够回顾历史往事,就没有东西可以用来开导他,没有东西可以和他展望将来,他也就没有能力接受未来会发生的事物,他就变成不能通晓事物的人,所以就不可以成就事情。从前的人说过:口可以吃东西,但不可以随便说话。说话,是有所顾忌隐讳的。众人的口,其威力大到好像火一样无坚不摧,可以熔化金子,因为他们用口中所说的话可以扭曲事实。人的性情是有人说话就想去听,筹办事情就希望其成功。因为如此,不要采用聪明人的短处,而要采用愚笨的人的长处;不要采用聪明人所不擅长的本事,而采用愚笨的人所擅长的本事,所以不会陷于困境。说到对方有利的东西,要沿着他擅长的事物去发挥,但说到对他有害处的东西时,则要避免揭露他的短处。好像甲虫用来捍卫自己的,必定是坚厚的甲壳,有毒刺的虫要攻击的话,必使用它的毒刺。正如禽兽都知道利用自己的长处,所以,进行游说的人也应知道使用自己该用的技巧。

赏析与点评

口是传情达意的关键器官,非常重要,但却不能单独运作,一定要和耳朵及眼睛一起调和使用,方能随不同的情况而选择适当的说服方式。同样重要的是所拣选的游说事物,一定要懂得自己进行游说的事物,自己也对对手的性格和能力有透彻的了解,方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1]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2]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以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以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1] 肠绝而无主:说话哀怨断肠而没有主旨。

[2] 宣散而无要:说话声大却松散而没有要点。

译文

所以说,人的言辞有五类: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说话有衰竭之气而精神不足;怨言,就是说话哀怨断肠而没有主旨;忧言,就是说话关闭阻塞而不能宣泄;怒言,就是胡乱说话而没有条理;喜言,就是说话声大却松散而没有要点。这五种言辞,精通后便可以使用,哪种有利就将其实行。所以与有智慧的人交谈,要依靠渊博;与笨拙的人交谈,要依靠辩驳;与善辩的人交谈,要依靠提纲挈领;与地位高贵的人交谈,要依靠权势;与富贵的人交谈,要依靠道德高位;与贫穷的人交谈,要依靠利益;与地位低下的人交谈,要依靠谦卑态度;与有勇气的人交谈,要依靠激发对方敢做的心;与曾犯过错的人交谈,要依靠尖锐坚决的态度。这些都是交谈的技术,但人们却经常违背它们。所以,与有智慧的人沟通时,可对他们说明这些技巧;与没有智慧的人沟通时,可教导他们这些技巧,虽然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所以,言谈虽然有很多种类,而事情亦有很多变化。但要做到长时间与人交谈而不错用技巧,而所讨论的事情不会混乱。长时间与人谈论同一件事情而不把宗旨迷失,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紊乱。聆听时最重要的是聪敏,智慧最重要的地方是能够明了事情,言辞最重要的地方是奇特独有。

赏析与点评

人的言辞可以分为五大类,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一定要把这五类言辞加以研究了解,使自己精通其中的奥妙,方能在与对方交谈时,在事情的众多变化中应用适当的言辞。与此同时,自己要审时度势,灵活机动,针对不同性格和能力的人,沿着不同的主旨去与其交谈发挥,游说方能成功。

谋篇第十

本篇导读

《谋篇》中的谋,解作谋划。本篇主要讨论了与谋划有关的重点。进行谋划前必须要弄清楚事物背后的原因,以此来索求事物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一并把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种因素考虑在内。面对不同性格和品德的人,需要有不同的对付手段,才可以成功地向他们进行游说,达到自己谋划的目的。另一方面,在进行游说以推销自己的谋划时,不能不掂量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有多密切,以及对方的喜好和厌恶。谋划的最高智慧,就是看清楚局势,然后自己选择去做什么事情。

此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进行谋划时想合乎事物运行的规律,就必须要弄清楚事物背后的原因,以此来索求事物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方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卓越策略。

第二部分强调,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会有其天生的弱点。就算面对仁、勇、智这三种人才,他们分别也有自己的弱点,必须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施行不同的手段,方才可以成功地游说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达到自己谋划的目的。

第三部分指出,在进行游说以推销自己的谋划时,不能不掂量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有多密切,以及对方的喜好和厌恶。而且,游说君主与游说臣子所论述的聚焦点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部分列出进行游说时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应该用什么人不应该用什么人。还强调行事最重要的是控制人,而不是被别人控制。所以谋划的最高智慧,就是看清楚局势,然后自己选择去做什么事情。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1],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2]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3]取玉也,载司南之车[4],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者则疏,其数行也[5]。此所以察同异之分,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6],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1] 三仪:即天时、地利、人和。

[2] 参:同叁。

[3] 郑人:春秋时郑国的人。

[4] 司南之车:安装有指南仪的车。

[5] 其数行也:自然规律在发挥作用。

[6] 节:节疤。

译文

凡是谋划事物要符合事物运行的规律,必须弄清楚事物背后的原因,以此来索求事物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去弄清楚事物的实际情况后,就可以确立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种基础因素,而这三种基础因素中,天时应是首先考虑的因素,接着为地利,最后则是人和。应该要全盘分析考虑这三种基础因素的互为作用,以此便能够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卓越策略。令人意想不到的策略会令对方不知道如何去壅蔽,这是从古代开始就这样的了。郑国的人挖取玉石,是用安装有指南仪的车去装载的,这是为了不迷失方向。而量度才干、衡量能力、揣摩实情,也是行事的指南仪。故心意相同而又关系亲密的人,办事一定都会成功。有相同欲望却相互疏远的人,会有一方受到损害。相互讨厌而又关系亲密的人,会一同受到损害,相互讨厌而又相互疏远的人,会有一方受到损害。所以,相互有利益时就会关系亲密,相互损害时就会关系疏远,这是自然规律在发挥作用。这就是审察人与人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的方法,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墙身有缝隙就会容易损坏,木料上面有节疤就会毁坏这块木料的实用性,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则。所以事物会产生变化,事物变化就会有机会产生谋划,谋划会产生计策,计策会产生商议,商议会产生游说,游说会产生行动计划,产生行动计划会考虑到其他方法,考虑到其他方法会产生全套策略的制订,这些都是因应事物来制订的。所以各种事物都遵循一个运行规律,而各种法度也是遵循一种技巧。

赏析与点评

谋划事物时要符合规律,就必须要弄清楚事物背后的原因,以此来索求事物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参考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方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卓越策略。即便是行使已经定好的策略时,亦要经常地量度对方的才干、衡量其能力、揣摩事物的实情,以作为自己的指南针,将行动按实际变化来加以调校。当任何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这就是进行谋划的好机会,只要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就能谋划出一套全面的策略。

夫仁人轻货[1],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2],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3],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4]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1] 轻货:轻视财物。

[2] 轻难:轻视灾难。

[3] 达于数:通达做事的方法。

[4] 三才:仁、勇、智三种人才。

译文

那些有仁德的人轻视财物,不可以用利益诱惑,但可以促使他们提供花费;勇敢的人轻视灾难,不可以用祸患来使他们恐惧,但可以使他们据守危险的地方;有智慧的人通达做事的方法,明白事理,不可以欺负他们为人诚实,可以向他们展示事情的道理,可以给他们机会建立功业,这是仁、勇、智三种人才。所以愚笨的人容易被蒙蔽,品行不好的人容易恐惧,贪心的人容易受引诱,这是根据不同的特点而加以个别针对。所以强大是由弱小积聚而成的。有余是由不足积累而成。这是规律技巧的体现。

赏析与点评

每一类人的性格都会有其天生的弱点。就算面对仁、勇、智这三种人才,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施行不同的手段,方才可以成功地游说他们,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以达到自己谋划的目的。

故外亲[1]而内疏[2]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3],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4],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1] 外亲:表面关系亲近。

[2] 内疏:内心疏远。

[3] 要之:逢迎、肯定。

[4] 权之:权变处理。

译文

所以,表面关系亲近而内心疏远的话,要从内心着手游说;内心亲近而表面关系疏远的话,要从表面关系疏远着手游说。要因应对方的疑惑而变动游说的言词,因应对方的见解而予以肯定,把对方的话语包装成为重要的言谈,因应对方的形势而附和赞成,因应对方所厌恶的事物而帮其权变处理,把对方所引以为患的事物加以斥责。接近并体察对方后加以恐吓,描绘崇高的前景来打动对方,微微地引用事理来证实对方的想法,亮出凭证来呼应对方的说话,使用大量的讯息来困塞对方,扰乱事理来迷惑对方,这就是计谋。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私底下,私底下不如勾结,勾结的话双方之间就没有缝隙。循常理不如使用别人意想不到的道理,别人意想不到的道理是变幻莫测而且是不可以阻止的。所以游说君主,必定要重点陈述对方意想不到的道理。游说臣子,必定要重点陈述对方所牵涉的私人利益。

赏析与点评

在推销自己的谋划时,不能不掂量自己与对方的关系有多密切,以及对方的喜好和厌恶。而进行游说时,固然要顺应对方的喜恶思路来作为主轴,但又要在适当时候进行恐吓,困塞或迷惑对方,方能成功地达到自己的谋划。计谋的运用原则是,公开不如私底下进行,私底下进行远不如与对方勾结。而且,君主(老板)与臣子(雇员)因为处于不同立场,所考虑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游说时所聚焦的要点也应该不同。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1]。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2],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3]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1] 避而讳之:回避而且连类似的事情也不要提及。

[2] 事贵制人:做事时最重要的是控制别人。

[3] 制命:命运也被人控制。

译文

处身局内而替局外的人说话,就会被疏远;处身局外但说话很深入,就会很危险。不要将别人所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于其身上,不要以别人所不知道的事情将其教训。别人喜爱的事情,学习去顺应其喜爱;别人厌恶的事情,要回避而且连类似的事情也不要提及。所以用隐秘的方法去进行而公开地去获取成果。所以,要除去某些事情,首先要放纵它,放纵它的目的是在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那些外表形色中庸,不轻易表露喜怒的人,方可以把最机密的情况向其交托。可以了解其为人的人,才可以任用;不可以了解其为人的人,深谋远虑的人是不会任用的。所以说行事最重要的是控制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所控制。控制别人就是要掌握权力,被别人所控制的人,其命运也被人控制。所以,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行事隐秘,愚笨的人行事公开。有智慧的人办容易办的事情,而没有智慧的人则办难办的事情。由此看来,要灭亡的东西是不可以使它存在,而危险的局势也不可以把它变成安稳,这个时候只能什么也不做,但最重要的是保持智慧;智慧是在众人不能察知的情况下使用,而且能够在众人不能察见的情况下使用。一旦使用智慧,就要察见宏观形势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然后选择去做什么事情,这是为了自己的利害去做。察见宏观形势已经不可行的话,仍然选择去做什么事情,那就是为了别人去做了。所以以前的君主做事的方法是隐秘的。有这样的说法,天地的变化,在于高大和深邃,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制定做事的方法,在于隐秘和藏匿。不仅仅是忠、信、仁、义,而是合乎中庸平正之道罢了。明了这其中的意义的人,才可以与他沟通。如果有人能够得知当中的道理的话,则可以与对方刻意培养和发展各种关系。

赏析与点评

进行游说时,一定要掌握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应该用什么人不应该用什么人。更千万要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做事时要控制人,而不是被别人所控制,否则的话,自己的命运也会一并被别人控制。所以谋划的最高智慧,就是看清楚局势,掌握主动权,然后以中庸平正之道去选择做什么事情,而不仅仅是为了符合忠、信、仁、义。不明了这当中意义的人,你是无法和他沟通的。只有知晓当中道理的人,才值得与他培养和发展各种关系。

决篇第十一

本篇导读

《决篇》中的决,解作决断。为人决断事物的方法,首先是要使有疑惑的人说出心中所担忧的祸害,而所作出的决断一定要为对方带来利益,方会被采纳。圣人有五种成就事情的手段,一定要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因应形势,可以的话就应该尽快作出决断。虽然决断事情和判定疑难,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起点,但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过,绝不能求神问鬼,只能依循本书所论述的道理和手段来作出决断。

此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人们的习性都是只想享用事物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不喜欢别人提起当中所包含的祸患和坏处,所以诱导有疑惑的人说出心中所担忧的祸害,使自己能够掌握实情,便是决断的第一步。而所作出的决断一定要为对方带来利益,方会被采纳。

第二部分指出,圣人有五种成就事情的手段,这五种手段有公开而合乎道德的、暗中而不好的、有信用和诚意的、隐蔽及藏匿起来的、与平素做事一样的。需要因应情势,把它们灵活多变地单独或混合运用。本部分列出及强调六种应该尽快作出决断的情况。

第三部分指出,决断事情和判定疑难,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起点。虽然这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但却不可以像以前的君王一样只是求神问卜。

凡决物[1],必托于疑者[2]。善其用福,恶其有患。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3],其有使离害[4]者,此事之失。

[1] 决物:决断事物。

[2] 疑者:善于决断疑惑的人。

[3] 失利:失去利益。

[4] 离害:遭遇祸害。

译文

凡是想决断事物,必定会托付给善于解决疑惑的人。人们只想享用事物带来的福气,不想看见当中包含的祸患。因此,为人决断疑惑的人要诱导有疑惑的人说出心中所担忧的祸害,目的是使自己能够掌握实情,不感到迷惑。人们习性是会偏向有利的决断,如果提出的决断会使对方失去利益,有疑惑的人肯定不会接受,这就会使奇谋无所依托。如果决断虽然对有疑惑的人有利,却隐藏在祸害之中,有疑惑的人不会接受计策,更会导致两者关系疏远。所以,凡是决断会使得有疑惑的人失去利益,或者遭遇祸害的话,就是失计。

赏析与点评

人们的习性都是只想享用事物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不喜欢别人提起当中所包含的祸患和坏处,所以,如何诱导有疑惑的人说出心中所担忧的祸害,使自己能够掌握实情,便是决断的重要一步。而所作出的决断一定要为对方带来利益,否则的话,对方不但不会采纳有关的计策,双方的关系反而会变得疏远。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1]之者,有以阴贼[2]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3]之者,有以平素[4]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5],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1] 阳德:看得见的、合乎道德的好手段。

[2] 阴贼:暗中进行的不好手段。

[3] 蔽匿:隐蔽及藏匿起来。

[4] 平素:平时做事时一样。

[5] 四者:指阳德、阴贼、信诚、蔽匿四种手段。

译文

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成就事情的手段有五种:有采用公开而合乎道德的好手段;有暗中进行的不好手段;有采用有信用和诚意的手段,有采用隐蔽及藏匿起来的手段,有采用与平素做事一样的手段。公开使用有信用和诚意的手段时说话要前后如一,暗中采取手段时却要真假言辞交替使用。平素做事时,或关键时刻所采用的阳德、阴贼、信诚、蔽匿四种手段,需要不动声色地施行。参度历史往事,以验证将会发生的事情,再参考事情的平素规律,可以实施的话,就要作出决断。君王大臣们的事情,虽然危险,如果能够博取美好名声,可以实施的话,就要作出决断。不用花费气力而且很容易办成的事情,可以实施的话,就要作出决断。使用很多气力而且要勤劳辛苦的事情,然而,不能够不去干的事情,可以实施的话,就要作出决断。能够除去祸患的事情,可以实施的话,就要作出决断,能够带来好结果的事情,可以实施的话,就要作出决断。

赏析与点评

圣人有五种成就事情的手段,这五种手段有采用公开而合乎道德的好手段,有采用暗中进行的不好手段,有采用有信用和诚意的手段,有采用隐蔽及藏匿起来的手段,有采用与平素做事一样的手段。需要因应情势,把它们灵活多样地单独或混合运用。运用时,一定要严守说话的规律:公开使用有诚信的手段时说话要前后如一;暗中采取手段时却要真假言辞交替使用。本部分列出并强调六种应该尽快作出决断的情况,方便读者融会贯通。

故夫决情定疑[1],万事之机。以正乱治、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2]者,以自决也。

[1] 决情定疑:决断事情判定疑难。

[2] 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代使用的卜筮工具。

译文

因此,决断事情判定疑难,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起点。怎样才能拨乱反正,决断成功失败,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所以,以前的君王要使用蓍草和龟甲去卜筮,以作出决断。

赏析与点评

决断事情判定疑难,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起点,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以前的君王往往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要使用蓍草和龟甲去卜筮,以作出决断。但现在只要跟随本书的智慧,便可以作出会带来利益的决断。

符言第十二

本篇导读

《符言篇》中的符是古代朝廷用来传达诏令或调兵遣将时作为凭证的对象,言解作言行。符言在本篇指的是君主治国平天下的统治之术。

君主本身若经常保持安详、从容、正直、冷静,那就能处于最平衡的精神状态和以最佳的思维能力去处理国家大事。君主如果以天下人的角度去观看、去聆听、去考虑天下事物的话,则没有什么是看不明白、听不出原委、考虑不好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千万不要拒绝听取其他人的进言。奖赏时要恪守信用;动用刑罚时要公正无私。不过,在赏罚之前,一定要查验自己所听到的和所看见的有关事情,以免受人蒙骗。

君主除了要知道天时,了解地利,培养人和,还要认清楚周围环境与天下大势,才能探知迷惑和危险在什么地方。当明了实际情况后,君主所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大臣们去处理实际的问题和困难,自己只要掌握奖罚的大权,然后因应大臣办事的表现,决定奖赏或惩罚他们。

君主谋划事情一定要周密。这样的话,大臣们就没有办法获知君主的心思和意图,那么,机密也就不会泄露。君主还要看得很长远,听得很广泛,明察所有事物,这样便可以洞察天下的奸邪,使这些奸邪不敢作恶。

君主做事也需要遵循名分,这样事情就会安稳而且完好,不会出现祸害。

此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君主如果要处于最平衡的精神状态和以最佳的思维能力去处理国家大事,便需要经常保持安详、从容、正直、冷静。此外还要保持谦虚,意志要平和,亦要擅长和别人有效地沟通,防备灾害和祸患。

第二部分指出,看事物要看明白;听说话要听清楚;思考东西要有智慧。方法是以天下人的角度去观看,聆听,考虑。与天下人的关系就好像是辐条集中于轴心,组成车轮,合作前进。

第三部分指出,聆听的方法就是,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拒绝其他人的进言。采纳进言,就会有助于防守祸患;拒绝进言,就会关闭阻塞自己的视听。

第四部分指出,使用奖赏时最重要是恪守信用;动用刑罚时最重要是公正无私。而且,一定要在奖赏和惩罚前查验耳朵所听到的和眼睛所看见的有关事物。

第五部分指出,如果想找出若隐若现的迷惑和危险在哪里,就必须知道天时,明了地利,培养人和,还要认清楚周围环境与天下大势。

第六部分指出,君主的统治方法,就是掌握奖惩的大权。让官员们去处理政务,君主则因应官员施政的表现,而决定奖赏或惩罚他们。这样的话,君主则不会陷身于劳累的具体事务当中,而能够长久地、轻松地主导百官。

第七部分指出,君主谋划事情一定要周密。如能这样,君主身边的人就无法向外朝外大臣通风报信,大臣们就没法知道君主心里面的谋划,也就不能泄露机密。

第八部分指出,君主首先要看得很远,其次是听得很广泛,其三是明察事物。这样就够洞察天下的奸邪,使得这些奸邪暗中转变,不敢作恶。

第九部分指出,处理实际事物一定要遵循名分,这样事情就会安稳而且完好。

安徐正静,其被节[1]无不肉[2]。善与[3]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1] 被节:节奏法度。

[2] 肉:在古代,肉是最宝贵和丰富的食物。此处解作最好、饶裕。

[3] 善与:善于和别人结交。

译文

修为若能够做到安详、从容、正直、冷静,所达到的节奏法度没有不是最好及饶裕的。善于和别人结交而使自己一直在和别人沟通,内心要谦虚,意志要平和,以防备倾覆受损。

以上是指在上位的人。

赏析与点评

君主若要处于最平衡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思维能力去处理国家大事,便需要经常保持安详、从容、正直、冷静。此外,自己的内心还要保持谦虚,意志要平和,亦要擅长和别人有效地沟通,才能源源不绝地获悉天下事情的变化,防备可以令国家受损或倾覆的天然灾害、人为祸患出现。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人,尤其是在管理层的人士。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1]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2]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1] 天下:此处解作天下人。

[2] 辐辏:辐条集中于轴心,组成车轮。

译文

眼睛看事物最重要是看明白;耳朵听说话最重要是听清楚;头脑思考东西最重要是有智慧。以天下人的角度去看事物的话,则没有什么东西看不见;以天下人的角度去聆听事物的话,则没有什么东西听不到;以天下人的头脑去考虑事物的话,则没有什么东西不知晓。好像辐条集中于轴心,组成车轮,一起前进,那么正确的事物就不会被阻塞。

以上是指明察。

赏析与点评

看事物要看明白;听说话要听清楚;思考东西要有智慧。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以天下人的角度去看,聆听,考虑。而与天下人的关系就好像是辐条集中于轴心,组成车轮,大家结成一个团队,合作前进。

德[1]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2]。

右主德。

[1] 德:为听之误。

[2] 欤:古汉语助词,此处表示感叹。

译文

聆听的方法就是,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拒绝其他人的进言。采纳进言,就会有助于防守祸患;拒绝进言,就会关闭阻塞自己的视听。山再高,仰望也可以看见峰顶;水潭再深,也可以探测出深浅。神明般的聆听方法在于公正冷静,这样便没有极限了。

以上是指聆听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最好,而拒绝聆听其他人的进言。这是因为无论所面对的事情有多复杂和困难,只要有智慧地去采纳进言,便可以有助于把事情办妥办好。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化[1]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2]。

右主赏。

[1] 化:暗中转化。

[2] 奸者干君:干预君主施政的奸邪小人。

译文

使用奖赏时最重要是恪守信用;动用刑罚时最重要是公正无私。赏赐时最重要是诚信,这就一定要查验耳朵所听到的和眼睛所看见的东西。这样一来,那些没有听见和看见的东西,也会自己暗中沿好的方向转化了。这样便可以如神明般地把诚信畅达于天下,更何况那些干涉君主施政的奸邪小人。

以上指的是赏赐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这里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君主不但在奖赏时要恪守信用,处罚时要公正无私,而且一定要在赏罚之前查验所听到的和看见的有关事物,以防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也不自觉。别人知道君主这么精明,都会暗地里改变自己对君主的态度,不敢尝试瞒骗君主。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1]之处安在。

右主问。

[1] 荧惑:若隐若现的迷惑危险。

译文

首先要知道天时,第二要明了地利,第三要了解人和。还要认清楚东南西北和上下全方位的大势,左右前后周围环境,究竟那些若隐若现的迷惑危险在哪里呢?以上指的是疑问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还要全方位地去认清楚大势及周围环境,才能弄明白迷惑危险隐藏在什么地方。

心为九窍[1]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

右主因。

[1] 九窍:指人体上的九个孔,即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两便孔。

译文

心是主导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两便孔的器官,就好像君主是百官的***。做好事的,君主给予赏赐。做坏事的,君主加以惩罚。君主因应官员施政的表现,而决定奖赏或惩罚,这样的话,君主则不会陷身于劳累的具体事务当中。最高才能及品德的人都采用这样的统治方法,所以能掌握奖惩的大权。根据这样的原因并依循这个道理,君主就能够长久地主导百官。

以上指的是掌握基础因素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君主的统治方法,就是掌握奖惩的大权,而让官员们去处理实际政务。所以,君主要做的事情只是因应官员施政的表现,去决定奖赏或惩罚他们。这样的话,君主则不会陷身于劳累的具体事务当中,却能够长久地、轻松地驾驭百官,把事情办好。

人主不可不周[1],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2]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1] 周:周密。

[2] 无常:没有常规。

译文

君主谋划事情不可以不周密,君主谋划事情不周密的话,众多大臣便会趁机作乱。君主态度寂静而且没有常规,君主身边的人就无法向朝外大臣通风报信,大臣们就没法知道君主心里面的谋划。君主不能掌握好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的话,事情泄露了也不能查出是哪里出了问题。

以上指的是谋划周密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朝外的大臣一有机会便会趁机勾结君主身边的人,以探知君主的心意。所以,君主谋划事情一定要周密,这样的话,君主身边的人就无法向外朝大臣通风报信,大臣们就没法知道君主心里面的谋划,而君主就能有效地驾驭他们。

一曰长目[1],二曰飞耳[2],三曰树明[3]。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闇变更。

右主恭。

[1] 长目:指看得很长远。

[2] 飞耳:指听得很广泛。

[3] 树明:指明察事物。

译文

君主首先要看得很长远,其次要听得很广泛,其三是明察事物。千里之外,隐藏在细微的东西当中,都能知晓,这就是所说的能够洞察天下的奸邪,使得这些奸邪没有不暗中自己改变,不敢作恶。

以上指的是看得远、听得广泛、明察事物的三种方法。

赏析与点评

君主要看得很远、听得很广泛、明察事物,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天下人的角度去看、听、考虑事物。如能这样,则君主对千里之外,隐藏在细微东西当中的事情,都能知晓,便会使奸邪暗中自己改变,不敢作恶。

循名[1]而为实[2],安而完[3]。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1] 循名:遵循名分。

[2] 为实:处理实际事物。

[3] 安而完:安稳而且完好。

译文

遵循名分而去处理实际事物,才会安稳而且完好。名分和实际事物是互相依托产生的,反过来看,双方的共同存在也合乎情理。所以说:名分恰当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事物又是从道理产生的,道理则是由名分和实际事物糅合后的好结果所产生的,糅合后的好结果是从和谐产生的,和谐是因名分恰当而产生的。以上指的是建立名分的方法。

赏析与点评

这里强调就算是君主,手握生杀大权,也要遵循名分去处理实际事物,才会安稳而且完好。这是因为,名与实互相符合,才是合乎道理和道德的。

《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等三篇全部都是讲述内修之术,内容叙说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智慧修为,从而可以在思想上征服对手。经考究后,学者多认为是后人的附会之作,这里把原文列出,点题介绍,以供参考。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