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礼乐篇》内容相对驳杂,人物品评、立德修身、治学之法、经典要义等皆包含其中,篇中并没有对古代礼乐制度进行系统论述,而是以礼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将礼的正与中予以整合。礼者,天地之序也,体现的是礼的守正;礼之用,和为贵,体现的是礼的持中。王通将礼乐置于无比崇高的地位,唯有匡正厥失、恭敬传承,并且认为礼是实现皇极帝制的不二门径,因此对时下违礼之举、废礼之事表达了批判和惋惜。结合其《续六经》要义,阐明《元经》守《春秋》之正,明褒贬以匡衰世;《续书》守《尚书》之正,备典册以兴政教。对淆乱经典正道之人予以批判,对适时退隐持中之人予以赞扬。品评历史人物,以正为本;告诫时下权臣,以中为道。与此同时,王通还阐明了仁为本、礼为用的辩证关系,避免了固守一端的拘泥与偏执。立足门生的性情之别,肯定各自的修习所长。在教诲门生时,指出无论修身之法,抑或为政之道,都应兼具守正之方直与持中之圆融,进而申明君子不器之义。王通始终秉承儒家正统思想,纵然世道衰微,仍能敬承安康献公之志,始终以修礼传道为己任,申明大道,诲人不倦。当然,在王通的修身处世之道中,亦包含了些许谦退、无为的老庄思想。面对变乱之世,对待儒家正统思想以外的相术、祷疾、长生之道、非义之事等,则予以旗帜鲜明地否定。
6.1 子曰:吾于礼乐,正失而已①。如其制作,以俟明哲②,必也崇贵乎③!
【注释】
①正失:匡正缺失,改正错误。《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②明哲:明智之人。《尚书说命上》: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西汉孔安国注云:知事则为明智,明智则能制作法则。
③崇贵:阮逸注云:明哲君子必得公辅崇贵之位,乃助成王道也。即尊贵之位。
【译文】
文中子说:我对于礼乐,不过是匡正缺失而已。如果要制礼作乐,那要等明哲之人,而且还必须身居尊贵之位!
6.2 贾琼、薛收曰:道不行,如之何?子曰:父母安之,兄弟爱之,朋友信之,施于有政①,道亦行矣,奚谓不行②?
【注释】
①父母安之四句:实承袭《尚书君陈》: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唐孔颖达疏云: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推此亲亲之心以至于疏远,每事以仁恕行之,故能施有政令也。
②奚:怎么,为什么。
【译文】
贾琼、薛收问:王道无法推行,怎么办呢?文中子说:使父母安享生活,兄弟和睦友爱,朋友相互信任,由此推而广之以施行政令,王道也就得以推行了,怎么说无法推行呢?
6.3 子谓:任、薛、王、刘、崔、卢之婚①,非古也②,何以视谱③?
【注释】
①任:任姓。《元和姓纂》卷五:黄帝廿五子,十二人各以德为姓,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薛:薛姓。《元和姓纂》卷十:黄帝二十五子,一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至仲虺,为汤左相,代为侯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周末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师邑为大夫,以国为氏。故任、薛二姓同谱。王:王姓。阮逸注云:王姓,出舜之后,封于刘,至汉有王于齐者,号王氏。故王、刘二姓同谱。崔:崔姓。阮逸注云:崔姓,帝喾、姜嫄之后,居崔邑。卢:卢姓。《元和姓纂》卷三: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故崔、卢二姓同谱。
②非古也:不是古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③谱:宗谱。
【译文】
文中子说:任、薛、王、刘、崔、卢家族之间结为婚姻,这不是古制,如何面对共同的宗谱呢?
6.4 文中子曰:帝之不帝久矣。王孝逸曰①:敢问《元经》之帝何也?子曰:絜名索实,此不可去②。其为帝,实失而名存矣。
【注释】
①王孝逸:见1.27条注。
②絜(xi)名索实,此不可去:阮逸注云:中国天子,不可去此号。絜名索实,即循名责实。
【译文】
文中子说:帝王的称号有名无实已经很久了。王孝逸说:请问《元经》中帝王的称号有何含义?文中子说:循名责实,帝王称号不可除去。但这些帝王,已经名存实亡了。
6.5 或问谢安①。子曰:简矣。问王导②。子曰:敬矣。问温峤③。子曰:毅人也。问桓温④。子曰:智近谋远,鲜不及矣⑤。
【注释】
①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协力阻止桓温篡位。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八万人马力挫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后遭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病逝,谥号文靖。《晋书》卷七十九有传。
②王导(276339):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名臣。历仕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东晋建立后,拜骠骑将军,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后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驳斥众人迁都之议,稳定了时局。咸康五年(339)离世,追谥文献。《晋书》卷六十五有传。
③温峤(qio, 288329):字泰真,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拥戴晋元帝即位建立东晋,拜散骑常侍,迁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与太子(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咸和四年(329)病逝,谥号忠武。《晋书》卷六十七有传。
④桓温(312373):字元子,谯郡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权臣。为晋明帝之驸马,因灭亡成汉而闻名,又三次北伐,战功累累。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利而未能如愿。晚年曾逼迫朝廷加九锡,但并未实现。《晋书》卷九十八有传。
⑤智近谋远,鲜不及矣:实模仿《周易系辞下》: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南宋冯椅《厚斋易学》卷四十五:鲜不及,言鲜不及于凶败也。
【译文】
有人问谢安。文中子说:简达之人。问王导。文中子说:恭敬之人。问温峤。文中子说:刚毅之人。问桓温。文中子说:智略平庸而野心勃勃,是会败亡的。
6.6 贾琼问群居之道①。子曰:同不害正,异不伤物②。曰:可终身而行乎?子曰:乌乎而不可也?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③,而外不殊俗④,夫如此故全也。
【注释】
①群居:与众人相处。
②同不害正,异不伤物:阮逸注云:外虽同而内必正,内虽异则外无伤,此中庸者乎?
③真:本真,本性。《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④殊俗:异于常人,异于他人。
【译文】
贾琼问与众人相处之道。文中子说:外表相同但内心坚守正道,观念虽然不同但不要伤害他人。问:可以终身奉行吗?文中子说:怎么不可以呢?古时有道之人,对内不失其本真,对外不异于他人,这样才是周全之法。
6.7 繁师玄曰①:敢问稽古之利②?子曰:执古以御今之有乎③!
【注释】
①繁师玄:见1.14条注。
②稽古:考查古事。《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西汉孔安国注云: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
③执古以御今之有乎:实模仿《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御,管理,处理。
【译文】
繁师玄说:请问研究古史有何好处?文中子说:可以用古史来处理当下的事务!
6.8 子曰:居近识远,处今知古①,惟学矣乎!
【注释】
①居近识远,处今知古:实模仿《荀子不苟》: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
【译文】
文中子说:生活于此却能了解远方,身处当下却能了解古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
6.9 子曰:恭则物服,悫则有成,平则物化①。子曰:我未见平者也。
【注释】
①恭则物服三句:实模仿《论语尧曰》: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民说。物服,阮逸注云:俨然,人望而畏之。即使人敬服。悫(qu),诚实,诚信。《荀子修身》: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唐杨倞注云:乖僻违背,不能端悫诚信。化,化成。《老子》第五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西汉河上公注云:圣人言:我修道承天,无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译文】
文中子说:恭敬则百姓敬服,诚信则功业可立,公平则万民化成。文中子说:我却没有见过公平的人。
6.10 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礼为?子曰:不可行也①。或曰:礼岂为我辈设哉②?子不答,既而谓薛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③,安知教意哉?有若谓先王之道④,斯为美也。
【注释】
①不可行也:阮逸注云:行仁必以礼节之。即此种说法不可行。
②礼岂为我辈设哉:《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③旁行而不流:阮逸注云:旁行一隅,不知流通之变。《周易系辞上》: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三国王弼注云:应变旁通而不流淫也。原为应变旁通而不失正道,此指拘于一隅而不知变通。
④有若:有氏,名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先王之道:《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人问:君子心存仁义就可以了,为何还要用礼呢?文中子说:这种说法不可行。有人问:礼岂是为我们这样的人设立的?文中子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对薛收说:这个人拘于一隅而不知变通,怎么会知道礼教的意义呢?有子所说的先王之道才是最完美的。
6.11 文中子曰:七制之主①,道斯盛矣。薛收曰:何为其然?子曰:呜呼!惟明王能受训②。收曰:无制而有训③,何谓也?子曰: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④!无制而有训,天下其无大过矣。否则苍生不无大忧焉。
【注释】
①七制之主:见1.32条注。
②惟明王能受训:见5.5条。训,阮逸注云:《续书》有训。
③无制而有训:见5.26条及注。此指先代贤臣之命实可为后代君王之训。
④其先帝之制未亡乎!大臣之命尚正乎:阮逸注云:若孝武之制未亡,霍光之命尚正,则可以训前汉诸帝也;光武之制未亡,桓荣之命尚正,则可以训后汉诸帝也。
【译文】
文中子说:七制之主,王道兴盛。薛收问:为何这样说?文中子说:哎!只有明主才会接受大臣之训。薛收问:没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训,这是为何?文中子说:那是因为先帝之制没有失去,大臣之训尚遵正道!因此才会没有帝王之制而有大臣之训,这说明天下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否则天下苍生不免要有大祸了。
6.12 薛收曰:赞其非古乎①?子曰:唐、虞之际,斯为盛。大禹、皋陶②,所以顺天休命也③。
【注释】
①赞:阮逸注云:《续书》有赞。
②皋陶(gāo yo):上古时期东夷部落首领,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以正直闻名,相传构建了中国最早的司法体系(五刑、五教),注重法治与德政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天下大治。
③顺天休命:《周易大有卦》:《象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唐孔颖达疏云:亦当包含遏匿其恶,褒扬其善,顺奉天德,休美物之性命。
【译文】
薛收问:赞应该不是古已有之的吧?文中子说:唐尧、虞舜之时,已颇为兴盛。因此大禹、皋陶才能顺承天德,万物休美。
6.13 文中子曰:议①,天子所以兼采而博听也,唯至公之主为能择焉②。
【注释】
①议:阮逸注云:《续书》有议。见5.8条及注。
②唯至公之主为能择焉:阮逸注云:公朝共议,择善而从。
【译文】
文中子说:议,天子靠它多方采纳广泛听取,只有至公至正的君主才能择善而从。
6.14 文中子曰:诫①,其至矣乎②!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见③,悚惧所未闻④,刻于盘盂⑤,勒于几杖⑥,居有常念,动无过事,其诫之功乎!
【注释】
①诫:阮逸注云:《续书》有诫。
②至:此指周全。与下文居有常念,动无过失对应。
③敬慎:《尚书多士》: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西汉孔安国注云:汝不能敬慎,其罚深重,不但不得还本土而已,我亦致天罚于汝身。即恭敬谨慎。
④悚惧:《尚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西汉孔安国注云: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即惊惧不安。
⑤刻于盘盂:《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戒之训。
⑥勒于几杖:将训诫自警之文刻于几、杖之上。勒,刻。几杖,坐几和手杖。古人坐则凭几,行则据杖,将训诫自警之文刻于几、杖之上,意在于生活起立坐行之中无时无刻不提醒约束自己。
【译文】
文中子说:诫,堪称最为周全完备!古时圣明之君,其恭敬谨慎堪称见所未见,其惊惧不安堪称闻所未闻,将诫刻在盘、盂、几、杖之上,使自己起居之时常常想起,行事之时没有过错,这就是诫的功用吧!
6.15 薛收曰:谏①,其见忠臣之心乎!其志直,其言危②。子曰:必也直而不迫,危而不诋③,其知命者之所为乎④!狡乎逆上⑤,吾不与也。
【注释】
①谏:阮逸注云:《续书》有谏。见5.10条及注。
②其言危:《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东汉包咸注云:危,厉也。即话语严厉。
③诋:诋毁。
④其知命者之所为乎:阮逸注云:知命,为知其君可谏则谏,进退不违天命也。即顺应天命,洞悉进退之道。
⑤狡乎逆上:阮逸注云:狡,谓志不直也,言不危也,非忠顺,故曰逆。《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四》:邪人则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于下则逆上。狡,不守正道。逆上,逢迎君主。逆,迎。
【译文】
薛收说:谏,体现的是忠臣之心!志意刚直,话语严厉。文中子说:一定要刚直而不逼迫,严厉而不诋毁,这应该就是知天命之人的作为吧!不守正道逢迎君主,我是不会赞成的。
6.16 贾琼曰:虐哉!汉武。未尝从谏也。子曰:孝武,其生知之乎①!虽不从,未尝不悦而容之,故贤人攒于朝②,直言属于耳③。斯有志于道,故能知悔而康帝业④,可不谓有志之主乎?
【注释】
①生知:即生而知之。《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攒:聚集。
③属:集中。
④知悔而康帝业:阮逸注云:晚年下诏,觉用兵之悔,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是知悔而帝业康也。
【译文】
贾琼说:汉武帝真是暴虐啊!从来没有采纳过臣子的谏言。文中子说:汉武帝此人,应该是生而睿智吧!虽然不采纳谏言,但未尝不愉快地包容进谏之人,因此贤人才能汇聚于朝堂,直言才能听进他的耳朵。他有志于王道,所以能真心悔过痛改前非使天下安定成就帝业,怎能不说他是有志之主呢?
6.17 子曰:姚义之辩①,李靖之智②,贾琼、魏徵之正,薛收之仁,程元、王孝逸之文③,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礼乐④,可以成人矣。
【注释】
①姚义:见2.3条注。
②李靖:见2.3条注。
③程元:见2.29条注。王孝逸:见1.27条注。
④加之以笃固,申之以礼乐:实模仿西晋陆机《辩亡论》: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节俭。笃固,笃厚坚定。申,申明。
【译文】
文中子说:姚义的辩才,李靖的智谋,贾琼、魏徵的方正,薛收的仁义,程元、王孝逸的文才,加之以笃厚坚定,申明以礼乐教化,就可以成为人才了。
6.18 子谓京房、郭璞古之乱常人也①。
【注释】
①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人。受学于梁人焦延寿。京房氏《易》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多次上疏论说灾异,得罪权宦,以非谤政治,归恶天子之罪弃市。《汉书》卷七十五有传。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少博学,随河东郭公学卜筮。永嘉之乱时,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为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晋书》卷七十二有传。
【译文】
文中子说京房、郭璞是古时扰乱伦常大道之人。
6.19 子曰: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昏礼废,天下无家道矣;丧礼废,天下遗其亲矣;祭礼废,天下忘其祖矣。呜呼!吾末如之何也已矣①。
【注释】
①末如之何:无可奈何。末,莫。《论语卫灵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文中子说:冠礼废弛,天下就没有成人之道了;婚礼废弛,天下就没有成家之道了;丧礼废弛,天下人就遗弃自己的父母了;祭礼废弛,天下人就忘记自己的祖先了。哎!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6.20 越公问政①。子曰:恭以俭②。邳公问政③。子曰:清以平④。安平公问政⑤。子曰:无斗人以名⑥。
【注释】
①越公:杨素。见1.11、1.15条注。
②恭以俭:阮逸注云:杨素骄侈,故规之。
③邳(pī)公:苏威。见4.33条注。
④清以平:阮逸注云:威以老臣贵位,引其子夔预朝政,非清白公平也,故亦规之。
⑤安平公:李德林。见1.11条注。
⑥无斗人以名:阮逸注云:德林文学擅名,然多自负,见毁于时,故规之使无斗名。
【译文】
越公问为政之道。文中子说:恭敬节俭。邳公问为政之道。文中子说:清正公平。安平公问为政之道。文中子说:不要与人争名。
6.21 子谓薛收、贾琼曰:《春秋》《元经》,其衰世之意乎①?义直而微②,言曲而中。
【注释】
①其衰世之意乎:《周易系辞下》: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东晋韩康伯注云:有忧患而后作《易》,世衰则失得弥彰,爻繇之辞,所以明失得,故知衰世之意邪?即在世道衰微之时,明辨得失,彰显正道。
②微:深邃,深奥。《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
【译文】
文中子对薛收、贾琼说:《春秋》《元经》,应该是君子在世道衰微之时表达的志意吧?寓意正直而深奥,言辞委婉而中肯。
6.22 越公初见子,遇内史薛公①,曰:公见王通乎?薛公曰:乡人也②。是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③。越公曰:天下岂有七世不逢乎?薛公曰: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④。越公曰:奚若其祖⑤?公曰:王氏有祖父焉,有子孙焉⑥。虽然,久于其道,钟美于是也⑦。是人必能叙彝伦矣⑧。
【注释】
①内史薛公:见2.9条注。
②乡人:阮逸注云:并家河东。
③其家传七世矣,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见1.1条注。家传,阮逸注云:家传儒业。
④君子道消,十世不逢有矣:阮逸注云:若孔子,自弗父何嗣厉公及正考甫佐戴武宣公,至孔父嘉立殇公,至仲尼,凡三百年不遇明时。三十年为一世。君子道消,《周易否卦》:《彖》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⑤祖:此指儒家宗师孔子。
⑥王氏有祖父焉,有子孙焉:此句意在将王通与宗师孔子相比而言。《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⑦钟美于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貉早死,无后,而天钟美于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钟,集中,汇集。
⑧叙彝伦:《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叙,次叙。此指匡正。彝伦,伦常大道。见1.27条注。
【译文】
越公初见文中子,遇到内史薛公说:您见过王通吗?薛公说:是我同乡。他们家传习经典已有七代,皆有经世济国之道,只是生不逢时。越公问:天下哪有七代人都生不逢时的?薛公说:君子之道衰微,十代生不逢时的都有。越公问:与孔子相比如何?薛公说:王通上有祖、父,下有子、孙。尽管如此,他长久钻研孔子之道,集儒家学说之长,此人必能匡正伦常大道。
6.23 子出自蒲关①,关吏陆逢止之曰②:未可以遁我生民也③。子为之宿,翌日而行④。陆逢送子曰:行矣,江湖鳣鲸,非沟渎所容也⑤。
【注释】
①子出自蒲关:阮逸注云:自长安出蒲州龙门关北归晋。
②陆逢:阮逸注云:贤人,隐于关吏。
③遁:遁舍,舍弃。《南齐书杜京产传》:泰始之朝,挂冠辞世,遁舍家业,隐于太平。
④翌(y)日:明天,第二天。
⑤江湖鳣(zhān)鲸,非沟渎所容也:实模仿西汉贾谊《吊屈原文》: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三国如淳注云:鳣、鲸,皆大鱼也。
【译文】
文中子出蒲关,关吏陆逢阻拦他说:不可以舍弃黎民百姓。文中子因此而留宿一晚,第二天便离开了。陆逢送别文中子说:走吧,江湖中的鳣鲸巨鳞,不是小小沟渠所能容纳的。
6.24 程元曰:敢问风自火出,家人①,何也?子曰:明内而齐外,故家道正而天下正。
【注释】
①风自火出,家人:《周易家人卦》:《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译文】
程元说:请问风自火出,家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子说:对内治家严明,对外处事有方,因此家道端正,天下亦随之端正。
6.25 子曰:仁义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继道德而兴礼乐者也。
【译文】
文中子说:仁义应该就是教化的根本吧?古圣先王以此来继承道德,进而振兴礼乐。
6.26 子曰:礼其皇极之门乎①?圣人所以向明而节天下也②。其得中道乎③?故能辩上下,定民志④。
【注释】
①皇极:见1.8条注。
②向明而节天下:《周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可知向明而治实取诸《离卦》,考《周易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唐孔颖达疏云:重明,谓上下俱离。丽乎正也者,谓两阴在内,既有重明之德,又附于正道,所以化成天下也。即君臣上下皆明达事理、遵守正道。
③中道:《孟子尽心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东汉赵岐注云:中道,中正之大道也。
④故能辩上下,定民志:《周易履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唐孔颖达疏云:天尊在上,泽卑处下,君子法此《履卦》之象,以分辩上下尊卑,以定正民之志意,使尊卑有序也。
【译文】
文中子说:礼应该就是构建圣王之制的门径吧?这是圣人遵守正道治理天下的原因。它呈现的应该就是中正大道吧?因此能区别尊卑,稳定民心。
6.27 或问君子。子曰:知微、知章、知柔、知刚①。曰:君子不器②,何如?子曰:此之谓不器。
【注释】
①知微、知章、知柔、知刚:实模仿《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唐孔颖达疏云:知微知彰者,初见是几,是知其微;既见其几,逆知事之祸福,是知其彰著也。知柔知刚者,刚柔是变化之道,既知初时之柔,则逆知在后之刚,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章,彰著,显著。
②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北宋邢昺疏云: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
【译文】
有人问君子。文中子说:善见其微,见微知著,善察柔弱,知弱成刚。又问: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文中子说:以上说的这些就是不器。
6.28 文中子曰:周、齐之际,王公大臣不暇及礼矣①。献公曰②:天子失礼,则诸侯修于国;诸侯失礼,则大夫修于家③。礼乐之作,献公之志也。
【注释】
①周、齐之际,王公大臣不暇及礼矣:阮逸注云:北齐高洋至高纬二十八年,后周自宇文觉至介国公二十五年,日寻干戈,虽有名臣,岂暇及礼哉!
②献公:安康献公。见1.1条注。
③家:家邑,采邑,即大夫的封地。
【译文】
文中子说:北周、北齐之时,王公大臣无暇顾及礼教。安康献公说:天子失去了礼教,则诸侯修习礼教于封国;诸侯失去了礼教,则大夫修习礼教于家邑。振兴礼乐,是安康献公的心愿。
6.29 程元问《六经》之致①。子曰:吾续《书》以存汉、晋之实②,续《诗》以辩六代之俗③,修《元经》以断南北之疑④,赞《易》道以申先师之旨⑤,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⑥,如斯而已矣。程元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⑦,夫子何处乎?子曰:吾于道,屡伸而已⑧,其好而能乐⑨,勤而不厌者乎⑩?圣与明吾安敢处⑪?
【注释】
①《六经》:即《续六经》。
②吾续《书》以存汉、晋之实:见1.7条。
③续《诗》以辩六代之俗:见1.7条。
④修《元经》以断南北之疑:见1.8条。
⑤先师:此指孔子。《隋书炀帝纪上》大业四年(608)十月丙午《立孔子后为绍圣侯诏》有云:先师尼父,圣德在躬。
⑥正《礼》《乐》以旌后王之失:阮逸注云:后王有不合周公制作者,则论而正之。旌,表明。此指确立标准。
⑦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⑧伸:申述,申明。
⑨好而能乐:《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⑩勤而不厌:《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⑪圣与明吾安敢处:《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译文】
程元问《续六经》有何用。文中子说:我续《书》以保存汉、晋史实,续《诗》以辨明六代风俗,修《元经》以决断南北褒贬赏罚,阐释《易》以申明孔子要义,正《礼》《乐》以为后世得失确立标准,如此而已。程元问:创制者称为圣,传承者称为明,先生是哪种呢?文中子说:我对于圣贤之道,不过是再三申明而已,应该是好学乐道,勤勉不息之人吧?圣与明,我怎敢担此大名?
6.30 子曰:有坐而得者,有坐而不得者;有行而至者,有不行而至者①。
【注释】
①有坐而得者四句:阮逸注云:坐之、行之,一也,而有得有不得,有至有不至。此言人性差殊,各由所习,遂相远也。
【译文】
文中子说:有静思而得道的人,有静思而不得道的人;有践行而达道的人,有不必践行就能达道的人。
6.31 子曰:见而存①,未若不见而存者也②。
【注释】
①见而存:阮逸注云:因所见而存诸心。《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②不见而存者:阮逸注云:不待见而心常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译文】
文中子说:因所见而心存仁义,不如未有所见而已心存仁义。
6.32 子曰:君子可招而不可诱①,可弃而不可慢。轻誉苟毁,好憎尚怒,小人哉!
【注释】
①招:招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东汉赵岐注云:虞人,守苑囿之吏也。招之当以皮冠,而以旌,故招之而不至也。
【译文】
文中子说:君子可以礼征召,不可以利相诱;可弃之不用,不可轻慢无礼。随意赞誉诋毁,易于憎恨发怒,这是小人啊!
6.33 子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故君子不与也。
【译文】
文中子说:以权势相交,势败则交往断绝;以利益相交,利尽则朋友离散。因此君子不会这样做。
6.34 子谓:薛收善接小人①,远而不疏,近而不狎②,颓如也③。
【注释】
①接:交往。《礼记表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②远而不疏,近而不狎:实模仿《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疏,生疏,生分。狎,因亲近而不庄重。
③颓如:《礼记檀弓》: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东汉郑玄注云:颓,顺也。即态度恭顺之貌。
【译文】
文中子说:薛收善于和小人交往,疏远而不至生分,亲近而不失庄重,恭顺自如。
6.35 子游汾亭①,坐鼓琴,有舟而钓者过,曰:美哉!琴意。伤而和,怨而静,在山泽而有廊庙之志,非太公之都磻溪②,则仲尼之宅泗滨也③。子骤而鼓《南风》④,钓者曰:嘻!非今日事也。道能利生民,功足济天下,其有虞氏之心乎?不如舜自鼓也,声存而操变矣⑤。子遽舍琴⑥,谓门人曰:情之变声也,如是乎?起将延之,钓者摇竿鼓枻而逝⑦。门人追之,子曰:无追也。播鼗武入于河,击磬襄入于海⑧,固有之也。遂志其事,作《汾亭操》焉⑨。
【注释】
①汾亭:《河津县志》卷之二古迹:汾亭在汾河岸疏属山,文中子鼓琴于此。
②太公之都磻(pn)溪:《水经注渭水》: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都,居。
③仲尼之宅泗滨:《礼记檀弓》: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泗水》:泗水又西南流,迳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泗,泗水。
④《南风》:《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唐孔颖达疏云:《南风》,诗名,是孝子之诗。南风,长养万物,而孝子歌之,言己得父母生长,如万物得南风生也。
⑤声存而操变矣:阮逸注云:声则存矣,而所操者之情则变而不类。
⑥遽(j):立刻,马上。
⑦摇竿:收起鱼竿。鼓枻(y):划动船桨。
⑧播鼗(to)武入于河,击磬襄入于海:实模仿《论语微子》: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西汉孔安国注云:播,犹摇也。武,名也。鲁哀公时,礼毁乐崩,乐人皆去。阳、襄,皆名也。鼗,鼗鼓,俗称拨浪鼓。
⑨《汾亭操》:唐王绩《答冯子华处士书》:吾家三兄,生于隋末,伤世扰乱,有道无位,作《汾亭之操》,盖孔氏《龟山》之流也。
【译文】
文中子游历汾亭,坐而鼓琴,有划舟钓鱼之人经过,说:优美啊,这琴曲的意蕴!悲伤而不失温和,哀怨而不失沉静,虽身处山泽而胸怀庙堂之志,若不是居于磻溪畔的姜太公,就是住在泗水滨的孔圣人。文中子突然弹奏《南风》,钓鱼之人说:哎!这不是当下所能做的。大道能造福百姓,功业能拯救天下,这应该是舜的志向吧?却比不上舜亲自弹奏,曲调虽存但演奏者的情志却不同了。文中子立即放下琴,对门生说:情志能够改变曲调,真是这样吗?文中子起身想要邀请那位钓鱼之人,然而那位钓鱼之人已收起钓竿摇起船桨走了。门生想去追赶,文中子说:不用追了。播鼗武隐居河畔,击磬襄隐居海滨,这类情况本来就有。于是记录了这件事,创作了《汾亭操》。
6.36 子之夏城①,薛收、姚义后,遇牧豕者,问涂焉②。牧者曰:从谁欤?薛收曰:从王先生也。牧者曰:有鸟有鸟,则飞于天;有鱼有鱼,则潜于渊。知道者盖默默焉。子闻之,谓薛收曰:独善可矣。不有言者,谁明道乎?
【注释】
①夏城:阮逸注云:绛州有夏城县。
②薛收、姚义后三句:实模仿《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译文】
文中子前往夏城,薛收、姚义落在后面,遇到一个放猪的人,于是向他问路。放猪的人说:你们跟随的是谁?薛收说:跟从王先生。放猪的人说:有鸟儿飞翔于天,有鱼儿潜游于渊。懂得大道之人皆沉默不言。文中子听闻后,对薛收说:独善其身是可以的。然而如果没人说话,谁来阐明大道呢?
6.37 子不相形①,不祷疾②,不卜非义。
【注释】
①子不相形:阮逸注云:不可以貌取人。即相术,观察人的体貌,以判断吉凶祸福。《左传文公元年》: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
②不祷疾:《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即不因疾病而祈祷于鬼神。
【译文】
文中子不迷信相术,生病不祈祷于鬼神,不占卜不义之事。
6.38 子曰:君子不受虚誉,不祈妄福①,不避死义②。
【注释】
①妄福:非分的福祉。
②死义:即为义而死。《史记汲郑列传》: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译文】
文中子说:君子不接受虚空的赞誉,不祈求非分的福祉,不逃避为大义而死。
6.39 文中子曰:记人之善而忘其过,温大雅能之①。处贫贱而不慑②,魏徵能之。闻过而有喜色,程元能之。乱世羞富贵,窦威能之③。慎密不出④,董常能之。
【注释】
①温大雅:见2.3条注。
②慑:见5.18条注。
③窦威:见2.3条注。
④慎密不出:《周易系辞上》: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唐孔颖达疏云:于《易》言之,是身慎密不出户庭,于此义言之,亦谓不妄出言语也。
【译文】
文中子说:记住他人的优点而忘记他人的过失,温大雅能够做到。处境贫贱而不丧事志气,魏徵能够做到。听到批评而能面带笑容,程元能够做到。身处乱世以富贵为耻,窦威能够做到。行事缜密谨言慎行,董常能够做到。
6.40 陈叔达谓子曰①:吾视夫子之道,何其早成也②?子曰:通于道有志焉,又焉取乎早成耶!叔达出,遇程元、窦威于涂,因言之。程元曰:夫子之成也,吾侪慕道久矣,未尝不充欲焉③。游夫子之门者,未有问而不知、求而不给者也。《诗》云:实获我心④。盖天启之,非积学能致也⑤。子闻之曰:元,汝知乎哉?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注释】
①陈叔达:见2.3条注。
②何其早成也:阮逸注云:子谒隋文帝时年二十一,是早成。即取得成就甚早。
③充欲:阮逸注云:所问道,必充其欲。即满足要求。
④实获我心:《诗经邶风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东汉郑玄注云:古之圣人制礼者,使夫妇有道,妻妾贵贱各有次序。此处实借此诗句,说明夫子门生皆各得其宜,学有所得。
⑤盖天启之,非积学能致也:阮逸注云:言早成亦非志学,盖天纵生知尔。天启,《左传闵公元年》:以是始赏,天启之矣。
【译文】
陈叔达对文中子说:我看先生修习大道,为何取得成就这么早呢?文中子说:我只是有志于大道,哪里在意是否早成!陈叔达出来后,在路上遇到程元、窦威,于是谈起此事。程元说:先生的成就,我辈已经仰慕许久,求问大道没有不满足的。求学于先生门下,请教问题没有不知道,求取知识没有不给予的。《诗经》说:实获我心。应该是天性使然,不是学习积累所能达到的。文中子听闻后说:程元,你知道吗?天下没有不学习就能取得成就的人。
6.41 或问长生神仙之道。子曰:仁义不修,孝悌不立,奚为长生?甚矣!人之无厌也。
【译文】
有人问长生修仙之道。文中子说:不修习仁义,不确立孝悌,长生又有何用?人真是太不知满足了!
6.42 或问严光、樊英名隐①。子曰:古之避言人也②。问东方朔③。子曰:人隐者也④。
【注释】
①严光(前3941):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汉著名隐士。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无心功名,退居富春山,终老于家。《后汉书》卷八十三有传。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今河南鲁山)人。东汉经学大家。长期隐居于壶山,收徒讲学。朝廷屡次征召,皆称病不往。《后汉书》卷八十二有传。名隐:见4.35条及注。
②避言:阮逸注云:避毁誉之言而已。
③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汉武帝即位,广求四方贤士,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陈时政得失,献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予重用。《汉书》卷六十五有传。
④人隐:阮逸注云:诡迹混俗,不自求别于众人,故曰人隐。即混迹隐藏于众人之中。
【译文】
有人问为何严光、樊英属于名隐。文中子说:他们都是古时躲避毁誉之言的人。有人问东方朔。文中子说:他属于人隐。
6.43 子曰:自太伯、虞仲已来①,天下鲜避地者也②。仲长子光③,天隐者也,无往而不适矣④。
【注释】
①太伯:即吴太伯,吴国开国君主。姬姓。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有子三人,太伯为兄长,两个弟弟为仲雍和季历。古公亶父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东,建立勾吴。虞仲:即古公亶父次子、太伯之弟仲雍。《史记》卷三十一有《吴太伯世家》。
②避地:阮逸注云:言二人皆奔之远地以避贤君。
③仲长子光:见2.14条注。
④天隐者也,无往而不适矣:阮逸注云:因言数人,其隐则一,而道德相远:或藏名,或混俗,或让国,皆执一有迹也;惟天隐浩然太虚,孰为名,孰为俗,孰为国,惟变所适,人不能知,是天隐也。天隐,见4.35条及注。
【译文】
文中子说:自太伯、虞仲以来,天下少有避居让贤之人。仲长子光,堪称天隐之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面对何人何事,皆得其宜。
6.44 子曰:遁世无闷①,其避世之谓乎②?非夫无可无不可③,不能齐也。
【注释】
①遁世无闷:《周易乾卦》:《文言》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唐孔颖达疏云: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②其避世之谓乎:阮逸注云:避世,即天隐也。生世间,治则彰,乱则晦,乐则行,忧则违,适时而已,又何闷哉!此与名隐、人隐、地隐异矣。
③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东汉马融注云: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
【译文】
文中子说:逃遁隐居而心无愁苦,应该说的就是避世吧?不是无可无不可的通达之人,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6.45 文中子曰:《小雅》尽废而《春秋》作矣,《小化》皆衰而天下非一帝①。《元经》所以续而作者②,其衰世之意乎!
【注释】
①《小化》:阮逸注云:《续诗》有《大化》《小化》,亦《大》《小雅》之义也。《小化》,见3.24条。非一帝:即世道变乱,天下无法一统。
②《元经》:见1.2、1.8、3.25、5.47、5.50、5.51、6.21、6.29条及注。
【译文】
文中子说:《小雅》之道全都废弛而《春秋》产生,《小化》之道全都衰亡而世道变乱。之所以续作《元经》,应该是表达世道衰微之意吧!
6.46 子在绛,出于野,遇陈守①。曰:夫子何之乎?子曰:将之夏②。陈守令劝吏息役③。董常闻之曰:吾知夫子行国矣,未尝虚行也④。
【注释】
①陈守:阮逸注云:叔达时为绛郡守。
②夏:阮逸注云:绛州夏城县。
③陈守令劝吏息役:阮逸注云:虑其师见役民。
④吾知夫子行国矣,未尝虚行也:阮逸注云:汉置八使行国,以观天下风俗。文中子一布衣,出行而郡守息役,是不虚行也。行国,汉代继承发展古时循行、循察之制。《礼记月令》: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礼记月令》: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
【译文】
文中子在绛州,前往野外,遇到郡守陈叔达。陈叔达问:先生去哪里?文中子说:将要去夏城。郡守陈叔达下令劝课官吏减轻徭役。董常听闻后说:我知道先生循行各地,没有虚行的。
6.47 贾琼事楚公①,困谗而归,以告子。子曰:琼,汝将闭门却扫欤②?不知缄口而内修也③,琼未达古人之意焉。
【注释】
①贾琼事楚公:见5.46条。
②却扫:不再打扫门径迎客,谓闭门谢客。
③不知缄口而内修也:阮逸注云:古人杜门却扫者,义在缄口净其内也。
【译文】
贾琼奉侍楚公,因遭谗言而归,将此事禀告文中子。文中子说:贾琼,你要闭门谢客吗?如果不领会闭口不言修炼内心的道理,你就不会明白古人闭门谢客的真正意义。
6.48 仲长子光曰:在险而运奇,不若宅平而无为。文中子以为知言①。
【注释】
①以为知言:阮逸注云:言得大者、远者。《左传襄公十四年》:秦伯问于士鞅曰:晋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栾氏乎?秦伯以为知言,为之请于晋而复之。知言,即远见卓识之言。
【译文】
仲长子光说:身处险境而能筹划奇谋,不如安居太平以无为而治。文中子认为这是远见卓识之言。
6.49 文中子曰:其名弥消,其德弥长,其身弥退,其道弥进,此人其知之矣①。
【注释】
①此人:阮逸注云:即谓仲长子光也。
【译文】
文中子说:越是声名消隐,越是德行增长,越是地位谦退,越是修养精进,此人应该是明白这个道理了。
6.50 子曰: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①。
【注释】
①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实模仿《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安之者,阮逸注云:委物以能,不劳聪明,安然而事自行,此亦广上文无为之义。即安循大道,顺其自然。
【译文】
文中子说:知晓大道不如躬行大道,躬行大道不如安循大道。
6.51 仲长子光字不曜,董常字履常。子曰:称德矣。子之叔弟绩,字无功。子曰:字,朋友之职也①。神人无功②,非尔所宜也。常名之③。季弟名静,薛收字之曰保名。子闻之曰:薛生善字矣。静能保名,有称有诫,薛生于是乎可与友也。
【注释】
①字,朋友之职也:阮逸注云:朋友呼而字之,非自立也。
②神人无功:《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③常名之:阮逸注云:绩终自号无功子,自作传,弃官不仕。
【译文】
仲长子光字不曜,董常字履常。文中子说:这是字与德相称。文中子二弟王绩,字无功。文中子说:为人起字,是朋友的职责。唯有神人方能无功,这个字不适合你。而王绩终以无功自名。三弟名静,薛收为他起字保名。文中子听闻后说:薛收真是善于起字。性情沉静方能保全名节,既有称赞又有告诫,薛收可以成为朋友。
更新于:3个月前基础介绍
王通
中说译注王通,译注,礼乐,中说王通卷六 礼乐篇_六经《礼》,【题解】《礼乐篇》内容相对驳杂,人物品评、立德修身、治学之法、经典要义等皆包含其中,篇中并没有对古代礼乐制度进行系统论述,而是以礼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将礼的正与中予以整合。礼者,天地之序也,体现的是礼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