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文学 > 论语注释

第05章 公冶长

2024-08-12 〔古代文学〕 论语注释 诸子百家

【0!”】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②妻:作动词用,读qi, 指把女于嫁给某人。③缧绁(leixie):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代指监狱。 ④子:古时儿女都称子,这里指女儿。

【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 狱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解读】孔子怎样选女婿?

一不选钱财,二不选地位,三不选门当户对,而是注重被选者的人品本身--虽然在坐牢也没关系,因为那是由于冤假错案 而坐牢,不是他的罪过。

由此看来,嫁给摘帽右派分子也好,嫁给由于其他原因遭迫害受打击的人也好,都是符合圣人的标准的。至于门不当户不对, 不是大款,不是高干子弟等等,都更不是所应计较的问题了。

圣人行事,平常之情。你我凡夫俗子不是更应有这一份素心 吗?

【0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①南容: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字子容。②兄之子:孔子的 哥哥叫孟皮(《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先于孔子去世,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有官做,国家政治 黑暗的时候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解读】在太平之世施展抱负,在黑暗之世保全自己。

由此可知,圣人并不主张我们去做一个黑暗时代的牺牲品,而 是要求我们讲究一点处世的艺术。

南容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以 保证侄女儿在乱世来到时不会守寡。

公冶长人品好,南容人品也好。有意思的是,孔子把自己的 女儿嫁给坐牢的公冶长,而把侄女儿嫁给处世很有一套,不会有 坐牢之苦的南容。这种做法很有分寸,既对得起死去的兄长,又 不会受到世人的指责。说起来,也是一种处事的艺术。

【0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2)若人:这个,此人。(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解读】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0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注释】(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解读】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0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ing):能说会道, 有口才。③御:防御,对付。①口给(ji):给,足。口给指嘴巴很 管用,说话伶牙利齿,也就是“佞”的意思。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说:“何必要有 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没有仁德,光有口才有 什么用呢?”

【解读】孔子早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话,又一再主张“敏 于事而慎于言”,因此,是绝对不喜欢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齿讨生 活的人的。

乡下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

又有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

这些说法也许有些绝对,但却符合圣人不喜欢“佞”的神。

【06】

子使漆雕开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注释】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字子开。②吾斯之未能信: 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装,“之”是用来倒装的同。信,信心。斯,代词,指 孔子让他出仕这件事。

【译文】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解读】孔子高兴什么?

不是高兴漆雕开对做官还没有信心这事本身,而是高兴他能 够说出这样的话。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漆雕开能够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对于做官还不太有把握,于是便实事求是地说了出来,而不是一听 老师说让自己去做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答应下来,走马 上任去混它一混了事。这一方面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 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做官这事已有所认识,不然他怎么会认为自 己离胜任还有所差距呢?除了这两方面之外,还可以看出他并不 像一般读书人那样急功近利,汲汲于功名富贵。由于有这些方面 的原因,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而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0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2)从:跟随、随从。

【译文】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解读】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0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4)宰:家臣、总管。(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解读】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0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注释】①女:即“汝”,你。②愈:更,胜过。③望:比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 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说一件事就可以类推出十件事,我听 说一件事不过类推出两件事罢了。”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和你 都不如他啊!”

【解读】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的高材生,所以孔子在子贡面前说话比 较随便,让他自己比较一下与颜回哪个更聪明。子贡自认不如颜 回,并用“闻一知十”和“闻一知二”作了生动的对比。孔子同 意子贡的看法,并且谦虚地说:“不仅是你不如他,就是我也和你 一样不如他啊!”满怀对颜回的意和赞扬。

孔子对颜回的赞扬还有许多,比如说他大智若愚(《为政》)、 安贫乐道(《雍也》)等等,这里则主要是说他的聪明。

子贡一半因为要和颜回作对比,一半因为在老师面前谦虚,所 以说自己只能闻一知二。按照孔子对一般学生的要求,应该是举 一反三,即他所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告诉你一只角,你不能由此类推出另外相同的三只角,那就 不再给你讲了。而颜回却能闻一知十,那可就比举一反三厉害多 了。如果我们以下棋来作不尽恰当的比拟,闻一知二不过是业余 水平罢了,举一反三可进入专业的初段,而闻一知十是不是可以 达到“棋圣”的境界了呢?

当然我们也知道,无论是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还是闻一知十, 这里面的数字都只是些约数,并非真是可以量化的智商指标。之 所以进行比拟,不过是为了突出颜回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罢了。

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为子贡的老师,孔子能在学生 面前公开承认连自己也不如颜回,这也可以见出圣人谦逊和坦然 的风范。

【!”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注释】①杇(Wu):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 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 备。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 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解读】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 土之墙不可杇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 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 说也罢!”

推想起来,宰予这块“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觉比如说 睡个午觉的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打瞌睡(梦见周 公?)哩。不然的话,以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来看,睡个午觉算什 么罪过呢?犯得着孔老先生这么大动肝火吗?

问题在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我们 的话来说,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陰。”因此,孔 老先生是万万不会苟同我们关于午睡的观点的 。

如此说来,他的震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些人说 起比唱起还好听。

所以,我们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而且还要擦亮眼睛观察他怎样做啊!

【!”!”】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①申枨(cheng):孔子的学生。②欲;贪欲。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 孔子说:“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

【解读】有贪欲就不可能刚毅,所以,成语说——无欲则刚。

这有点像另一种说法: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要是不彻底呢?那就有所畏惧了。

欲与刚的关系也是这样。

无欲则刚。 无欲不是指一点欲望没有,像个木头人或非出家不可,而是 说没有过分的欲望——贪欲。没有贪欲,就可以做到“软硬不 吃”,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至大至刚 。

而一旦有了贪欲,不是“吃人家的口软,拿人家的手软”,就 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哪里还有什么刚毅的男子汉呢?

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样一个时代,贪污腐败成为 社会的一大公害,其根源和背景固然是相当复杂,但从贪污腐败 者个体的情况来看,则无一不是因为欲壑难填而造成的。这正如 孔圣人所说的那样:“申枨贪欲,怎么可能刚毅呢?”无论你职位 再高,资历再老,一旦陷入贪得无厌的欲望之中,就会成为金钱 和物质的奴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声败名裂,还有什么 刚毅可言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腐倡廉就是节制贪欲。

当然也不是禁欲主义,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无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解读】自己不愿意别人强加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实际上就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我们已经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材生。作为这样一个高材生, 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谈体会,按理说该得 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水迎面泼下来,说:“赐呀,这不是 你做到了的。”

连子贡都没能做到,又有谁做到了呢?恐怕就只有颜回了吧。 可惜我个们在《论语》中还没有看到孔子对颜回这方面的评价 。

倒是在《卫灵公》里,当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 奉行时,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来,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是我们大 不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

只能说,“恕”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2):人。《陽货篇》第十七中谈到。(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解读】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注释】无

【译文】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解读】无

【!”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解读】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 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 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 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 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 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 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 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译文】孔子谈论子产说:“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个方面:自我 修养严肃认真;服事君王恭敬谨慎;教养人民多用恩惠;役使百 姓合乎道义。”

【解读】子产是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的贤宰相。

孔子通过对子产的评价提出了作为政治家应该做到的四个方 面内容:严于律己;忠于君上;以恩惠教养人民;以道义役使百 姓。这四个方面既包含了对人对己,又包含了对上对下,是一个 较为全面的评价和要求。

正因为子产能够做到这几方面,才能够使郑国在当时自立于 强国之间而兴盛起来;也正因为子产能够做到这凡方面,才能够 使他自己保持相位22年而得到人民拥护,同僚支持,国君信任。

所以,孔子在这里特别加以赞扬,实际上所表达的,是圣人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家风范。

【!”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注释】①晏平仲;即晏婴,春秋时齐国著名贤大夫,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 时执政。事迹见于《晏子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②之:指晏婴。

【译文】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交往越久,别人越尊敬 他。”

【解读】关于交友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常常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已能几人?”这就是说,能够善始善终,始终保持友谊的 朋友是很少的。

可晏子这人却很有点了不起,他不仅能和朋友善始善终,保 持友谊,而且还能让朋友越久越尊敬他。

晏子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圣人并没有说。也就是说,孔 子在这里所赞美晏子的,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和过程。 圣人微言大义,我们也不好妄力加猜度。只好把“久而敬之”作为 一种理想的交友境界而提出来共勉。至于怎样达到这个境界,那 就只好根据各自的交友经验和感受去细心揣摩和领悟了。

但愿我们都不要像酒肉朋友一样,三杯酒下肚,你好我好一 切都好,一旦遇到利害关系或有风吹草动,便成为生冤家死对头。 只要大家竭诚相待,推己及人,“久而敬之”也就不会是什么难以 达到的境界。

关键是不是在一个“诚”字呢?

【!”8】

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注释】(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解读】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

【注释】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宰相。子文,姓斗, 名豰于菟(gou wu tu),字子文。根据《左传》记载,子文于鲁庄公三十 年开始做令尹,到僖公二十三年让位给子玉,其中相距28年,在这28年中 几次被罢免又被任命。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上台就任令尹,没有高兴的样子; 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愤的脸色。交接工作时,总是把自己任令尹 的政事—一告知新任令尹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忠 臣啊!”

【解读】三次上台又三次下台,这就是所谓的宦海沉浮了罢?

可贵的是,三次上台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没有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所以没有沾沾自喜。 更可贵的是,三次下台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委屈,没有靠 边站的失落感,所以没有怨气冲天,一脸晦气。

这种进退自如,就是《菜根谭》所谓“辱不惊,闲看庭前 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风度。

那可真不是等闲之辈所能具有的风度啊!

废除了干部终身制以后,上台与下台的问题冷峻地摆在每个 官员的面前。上台时不沾沾自喜还比较容易做到,下台时无动于 衷可就难了啊!唐人写诗说得好:“逢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 一人!”虽然大家都知道“上台终有下台时”的道理,但正如爬山 一样,的确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台容易下台难啊!更不用说 在下台时还把工作中的一切都甘心情愿、满腔热忱地交待给继任 了,除非是自己选定的接班人,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

所以,令尹子文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官员,能够正确对待上台 与下台,进退自如,辱不惊。而圣人仅以“忠”字相许,是不 是评价低了一点呢?

【20】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①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素以谨慎多虑著称。②再:两次。

【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 两次也就可以了。”

【解读】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想得太 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 致优柔寡断。 忧郁的丹麦王于为报叔父的亲父娶母之忧而思虑再三,左右 为难,因此而错过了下手的大好机会,结果与敌人同归于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 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所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朱熹)既要想清楚,有所思 考而后行动,又不要优柔寡断。 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为孔子的教导,实在是张冠李戴, 歪曲了圣人的意思。 记住: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

【2!”】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谥号。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发挥他的聪 明才智,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做出一副愚笨的样子。他的那 种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他的那种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 上的。”

【解读】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治黑暗时 便压抑自己以求洁身自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

这就是大智若愚,这就叫难得糊涂。

清代名士郑板桥说得好:“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 糊涂更难。”

所以圣人说宁武子的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而他的那种 “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

说穿了,发挥才智易,压抑自己难。

好一个宁武子,愚不可及,实在是非寻常人可及啊!

【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注释】(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2)吾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吾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5)裁:裁剪,节制。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控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解读】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注释】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 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 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陽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 “古之贤人”( 《 述而 》)。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 此。希④:通“稀”,少。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 此很少。”

【解读】俗话说:“退后一步天地宽。”

过去有人对不起自己,但毕竟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过去了的 就让它过去吧!潇洒一点,不怀恨别人,和别人之间的仇怨也就 因此而没有了。就算对方是坏人,也终有被感化的一天。

不然的话,怨怨相报何时了?大家都处处设防,永远没有安 宁的一天。

就连圣人不也认为伯夷、叔齐不记旧化是一种美德吗?

所以,对人宽容一点吧,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腌焉,乞诸邻而与之。」

【注释】(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2)醯:音xī,即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解读】微生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孔子认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却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且加以提倡,这在他看来,就不是什么“不直”了。对于这种“不直”,孔子只能用父慈子孝来加以解释了。

【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①足恭:十足的恭敬。②左丘明:相传即《左传》的作者,但无确 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十分谦卑恭敬的样 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底藏着对某人的怨恨,表 面却要去和那人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解读】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巧言今色,鲜矣仁。”花 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在这里, 又加上了“足恭”一笔,进一步描画了那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的 丑恶嘴脸。并且还举出了具体的例证,那就是“匿怨而友其人”。 明明心里恨死了你,表面上还和你友好得很,“哥俩儿好啊,三桃 园啊……”像这样的人,是典型的伪君子,“嘴巴说得蜜蜜甜,心 里藏把锯锯镰”,其用心险,真比那些明火执仗的抢匪不知要歹 毒多少倍!难怪得圣人要一再说“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了,只 要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谁又不会对这种伪君子“耻之”呢?

【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②盍:“何不”的合音字。 ③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④敝:坏。⑤伐善:夸耀 自己的好处。伐,自夸。③施劳: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译文】颜渊、子路侍立于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 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把自己的车马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就 是用坏了也毫不遗憾。” 颜渊说:“我愿不自夸好处,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子路又说:“希望听一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安抚老年人,信任朋友,关怀年轻人。”

【解读】子路是豪侠之志,讲义气,够哥们。从大处说,则犹如诗圣 杜甫所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颜渊是仁者之志,”道德修养非常高。一方面非常谦逊,不愿 意表白自己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实行孔子所一再倡导,并认为要 终生奉行的恕道,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

一武一文的志向,一个豪爽,一个隐忍。而圣人自己的志向 呢?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就是要让老年人无论在神上和物质上都得到 安顿,无论是采取退休制度还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朋友信之”, 就是要让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再没有欺诈,没有仇 怨。“少者怀之”,就是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永远护下一代,让 世界充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就是要让圣人出任“关心下 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之职,他恐怕也是会当仁不让的罢。

老中青三代都有了着落,社会安定而美好。圣人之志,岂不 就是要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吗?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才明了,圣人之志就是与众不同啊!

【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注释】①讼:责,责备。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 我批评的人。”

【解读】不知孔子怎样看待他的优等学生之一曾子,因为我们已经听曾子说过他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话(《学而》)。

或许说是说,做是做,在孔子的眼里,就连曾子也还是做的不够 好也未可知。

当然,这都是我们的猜测。

话说回来,自我批评本来也就是不容易做到,就像魏文帝曹 丕在他那篇著名的《典论·论文》里所说的那样,人往往“暗于 自见,谓己为贤”。只看到自己好的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 错误。或者如“***”中的群众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的那 样:“马克思主义的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二 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正视,不 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愿意 “自讼”—一自我诉讼,自己审判自己,这实际上牵涉到感情与理 智的问题。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会发现自己 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但就感情 的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自己为自己找出一些 辩护词,最后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无罪释放”的判决。 烟、酗酒、睡懒觉、打麻将,所有这些不良嗜好之所以得以普 及,都是人们对自己作出“无罪释放”判决的结果。至于其他方 面的种种问题,更加象,是非界线更加不清的问题,那就更是 容易自我安慰,自我谅解,因而也就不可能“自讼’的了。

由此看来,圣人说他没有见到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而作自 我批评的人,也不是完全不着边际的夸大之辞。

因为,自我批评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啊!

【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注释】无

【译文】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解读】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忠诚信实都相同,所不同的,只有两个字:好学。

夫子自道,给人以亚历山大论天才的感觉。亚历山大说:“人们常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不过是刻苦而 已。”

好一个“好学”,好一个“刻苦”,说起来平平常常,做起来 却见分晓。所谓“看似容易却艰辛”,一个人没有真切深刻的感受, 是说不出这一番话来的 。

回到夫子自道的“好学”二字加以体会,正所谓“玉不琢,不 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圣人强调“好学”,在于勉励我们不要 太看重先天的资质,而要重视后天的学养,勤奋努力,使自己成 为一个学有所成,有所作为的人。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