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孝治,即以孝治天下。本篇上承前一章,进一步说明天子、诸侯、卿、大夫如何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简言之,孝治的重点有二:一是不敢,二是欢心。就施政者而言,明白不敢,才可以得到人民的欢心,才可以把家、国、天下治理好。最后,本篇揭示了中国儒家传统的政治理念。所谓治天下者,要使生有所养,死有所享,这样便可以使上下无怨。若能顺应天时,便可以避免灾害,使鬼神不降灾祸。以上种种都是孝治的效果。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1]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2]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3] ,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4]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5] 。」』
1 先王:指天子已故的父祖。
2 先君:指诸侯已故的父祖。
3 臣妾:指家内的奴隶,男性奴隶曰臣,女性奴隶曰妾。也泛指卑贱者。
4 其亲:指卿、大夫的双亲。
5 有觉德行两句:语出《诗经大雅抑》。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连小国的使臣都待之以礼,不敢遗忘与疏忽,何况对公、侯、伯、子、男这些诸侯呢!所以,就得到了各国诸侯的爱戴和拥护,他们都帮助天子筹备祭典,参加祭祀先王的典礼。治理封国的诸侯,就连鳏夫和寡妇都待之以礼,不敢轻慢和欺侮,何况对士人和平民呢!所以,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和拥护,他们都帮助诸侯筹备祭典,参加祭祀先君的典礼。治理采邑的卿、大夫,就连奴婢僮仆都待之以礼,不敢使他们失望,何况对妻子、儿女呢!所以,就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大家都齐心协力地帮助主人,奉养他们的双亲。正因为这样,所以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过着安乐宁静的生活;父母去世以后,灵魂能够安享祭奠。正因为如此,所以天下和平,没有风雨、水旱之类的天灾,也没有反叛、暴乱之类的人祸。圣明的帝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出现这样的太平盛世。《诗经》里说:天子有伟大的道德和品行,四方之国无不仰慕归顺。
赏析与点评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三八四至前三二三)目睹雅典衰落,便派学生收集了数十个希腊城邦的资料,完成了《政治学》一书,企图建立一套完善的、稳定的政治体系。所以在西方的政治传统中,政治制度的属性如何,正是大家所关注的。与此不同,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所关注的是统治者的个人品德,及其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践问题。所谓孝治,就是说统治者(不论是天子、诸侯、卿、大夫)需要持守一颗不敢之心来治理所属之地。什么是不敢之心呢?《论语颜渊》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行事要时刻保持谨慎,常存一种敬畏神灵的心态。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可以成为不敢之心的参照,而不敢之心可以说是统治者治理天下国家的成败关键。其实,在现今的社会,不敢之心不仅对当政者有参考价值,对普罗大众来说也是蛮有意思的。如上所言,所谓不敢之心,其实就是我们在接人待物的时候,一种谨慎和敬畏的态度。这种心态是源于我们内心敬仰天地的宗教感情。只要晓得不敢的真义,我们才会懂得节制自我,才会明白很多时候,许多的灾祸都是人类自以为是所带来的恶果。
篇中言: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我们或许会问:为什么以孝治天下,能够使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其实,道理很显浅,因为有许多天灾(如飓风)人祸(如战争)都是源于人类无尽的欲念。欲念使人不断攫取身边资源,永无终止,由攫取不属任何人的公共资源,渐次剥夺、侵吞别人的私有财产,最终,会不择手段,残人以自肥,伤害无辜。但孝将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一下子提升至超越时间、跨越空间的地位,令在上者对在下者的关怀与尊重得以极大化。若人间社会由高至低层层也如此,天下何愁不太平?
更新于:9个月前基础介绍
佚名
孝经译注孝经,译注,佚名,孝治章佚名孝治章第八_孝治章第八拼音版,本篇导读孝治,即以孝治天下。本篇上承前一章,进一步说明天子、诸侯、卿、大夫如何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简言之,孝治的重点有二:一是不敢,二是欢心。就施政者而言,明白不敢,才可以得到人民的欢心,才可以把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