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泰和宜山会语 > 马一浮

卷端题识

2024-08-16 〔泰和宜山会语〕 马一浮 泰和 马一浮 宜山会语 卷端题识

昔伊川先生每告学者:汝信取理,莫取我语。见人记其言语,则曰:某在,焉用此?盖理是人人所同具,信理则无待于言,凡言皆剩也;言为未信者说,徒取言而不会理,是执指为月,不唯失月,抑且失指。先儒随机施设,不得已而有言,但欲人因言见理而已,岂欲其言之流布哉!若记录之言,失其语脉者,往往有之,自非默识心融,亦鲜能如其分齐。然自孔门以来,答问讲说之辞并有流传,未之或废。虽曰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然古人往矣,千载之下,犹得因言以窥其志,如见其人,则记录亦何可绝也?人在斯道在,固无事于记言;人不可遇,则遇之在言矣。讲说与著述事异。著述文辞须有体制;讲说则称意而谈,随顺时俗,语言欲人易喻,虽入方言俚语不为过,释氏诸古德上堂垂语实近之。其不由记录,出于自撰,古之人有行之者,如像山《白鹿书院论语讲义》《荆门军皇极讲义》、朱子《玉山讲义》是也。明儒自阳明后,讲会益盛,每有集听,目为会语,其末流寖滥。浮平生杜门,虽亦偶应来机,未尝聚讲。及避寇江西之泰和,始出一时酬问之语。其后逾岭入桂,复留滞宜山,续有称说。皆仓卒为之,触缘而兴,了无次第。始吾乡王子余见《泰和会语》,曾以活字本一印于绍兴,吴敬生、曹叔谋、陶赐芝、詹允明为再印于桂林,旋已散尽。今羁旅嘉州,同处者多故旧。沈无倦、詹允明、何懋桢诸君,及从游之士乌以风、张立民、赖振声、刘公纯诸子,复谋醵资,取泰和、宜山会语,合两本而锓诸木,且为校字,欲以贻初机之好问者。刻成而始见告。诸君子之意则善矣,吾之言实不堪流布也。夫天下之言学者亦多端矣,此庄生所谓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世之览者,或诮其空疏,或斥以诞妄,吾皆不辞,不欲自掩其陋。虽然,使其言而或有一当,则千里之外应之,言虽陋,容亦有可择者存乎其间。苟其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是亦使吾得闻其过也。故引伊川之言为题其卷端,以志诸子勤勤之意,且以明吾之措心,故无分于语默也。

***二十九年一月马浮识。

更新于:1个月前
1

译文

马浮的哲学讲演录。系作者1938年在江西泰和与广西宜山为浙江大学作特约讲座之所作讲演的合集。常见本为1939年冬复性书院木刻本。作者认为国学不是零碎的、陈旧的、机械的、凭籍外缘的,而是有体系的、活泼泼的、自然流出、自心本具的。国学即六艺之学,六艺该摄一切学术,包括西来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作者借助法相唯识的方法分析理学的“理气”、“知能”、“视听言动”、“居敬与知言”、“涵养致知与止观”、“止”、“矜”等范畴,多所发明。指出《易》是一切义理之所宗归,“气是变易,理是不易,全气是理、全理是气即是简易”。主张入思维不能离名相,但光懂得理之相(名相)还不够,还必须懂得理之性(本体),因此需要体验、悟证,即“先是依性说相,后要会相归性”。

基础介绍

马一浮

马一浮

泰和宜山会语泰和,马一浮,宜山会语,卷端题识马一浮卷端题识,昔伊川先生每告学者:汝信取理,莫取我语。见人记其言语,则曰:某在,焉用此?盖理是人人所同具,信理则无待于言,凡言皆剩也;言为未信者说,徒取言而不会理,是执指为月,不唯失月,抑且失指。先儒随机施设,不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