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礼记识 > 廖平

禮記識卷下 注

2024-08-21 〔礼记识〕 廖平 礼记 廖平 禮記識卷下

喪服小記第十五 《喪服》爲經,本經已附記,此名「小記」,記其異同,補其細節。「小記」與「大記」對,記古於傳。

「男子冠而婦人笄」 吉。

「男子免而婦人髽」 凶。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禘尊於郊。「王」讀作「皇」。

「再期之喪,三年也」 實再期,周末。

「期之喪,二年也」 殷末周初。

「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也」 殷。

「五月之喪,二時也」 夏末殷初。

「三月之喪,一時也」 夏。《墨子》主之。○如棺,周已加隆,以古法施之疏遠,故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之節,進化資格也。有虞、夏、殷、周亦同。

「故期而祭,禮也;期而除喪,道也」 宰我以期爲斷。

「易服者,易輕者」 當作「先輕者」。

「復與書銘,自天子達於士,其辭一也」 天子達於士,由程度以推禄位。禮不下庶人,故由士以下乃可計 注 。

「男子稱名,婦人書姓與伯仲。如不知姓,則書氏」 鄭注:「此謂殷禮也。殷質,不重名,復則臣得名君。周之禮,天子崩,復曰:『皋,天子復。』諸侯薨,復曰:『皋,某甫復。』其餘及書銘則同。」按:鄭注中所云夏、殷制多誤,據周與異節,當類出細考。

大傳第十六 各經皆有大傳,如《易大傳》、《尚書大傳》,此爲《喪服》大傳,統説綱領,與經别行。後師授徒,據傳以答問。《服問》與《禮經喪服傳》所引「傳曰」,即大傳也。文有不在此篇,當時《大傳》尚不止一篇,抑或有佚文與?

「禮:不王 皇。 不禘」 中央。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天神。就《月令》分之。王讀作「皇」。

「諸侯及其大祖」 諸侯指帝王。

「大夫、士有大事,省於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喪服傳》「禽獸」一段。

「既事而退,柴於上帝」 禘者,帝也。

「上治祖禰,尊尊也」 至 「人道竭矣」 旁即四方,《論語》「四海皆兄弟」。○五服圖。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 經專爲皇帝政治學。

「一曰治親」 服主親。

「立權度量,考文章」 至 「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 三統循環,《論語》「損益可知」。

「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 父子。

「尊尊也」 君臣。

「長長也」 兄弟。

「男女有别」 夫婦

「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或以海外初用倫理,因不便乃改者,過矣。

「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以女從男。

「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 有同母二女嫁分姑、婦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 名家。

「雖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周道,大同帝學。

「服術有六」 至 「六曰從服」 父子、君臣、婦女、兄弟。

「從服有六」 小目。

「自仁率親,等而上之」 至 「一輕一重,其義然也」 《服問》有傳,有此節。

「絶族無移服」 《喪服傳》引此句。

少儀第十七 《容經》傳説。

「問道藝曰:子習於某乎?子善於某乎」 《論語》「道德行藝」,《周禮》「以德配行,以藝配道」。曰德行、曰道藝,道不可言,多以技藝喻。道家言「技進於道」。

學記第十八 近人解《論語》,多以爲聖人教人爲師之法。《論語》高遠,請以此篇易之。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 名譽。○《内則》「出謀發慮」。

「就賢體遠,足以動衆」 治國。

「未足以化民」 平天下。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化民成俗終。

「人不學,不知道」 終。

「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 建國中,君民外。

「教學爲先」 始。

「《兑命》『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兑命》即《説命》,當爲《秦誓》别名。

「故曰:教學相長也」 引經。

「《兑命》曰『學 注 學半』,其此之謂乎」 鄭注言:「學人乃益己之學半。」按:「學人」當作「教人」。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 注 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當讀若「二年辨志,四年樂群,六年親師,八年取友」,單提奇爲説,亦如《大行人》見期别有實數。○以上小學。

「九年知類通達,强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别自九年。○上句權荀子説,下句經。○小成、大成本即小學、大學,然小、大又分數等,其分畫小學主六藝,如外國普通所以學人民資格,大學主六經,則爲仕宦,平治修齊。

「夫然,故 注 足以化民易俗」 平治。

「近者悦服,而遠者懷之」 近者家國,遠者天下。

「此大學之道也」 大學之教二法:一禮一道,亦惟此一見,與大學同。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雅當爲雅言,如《爾雅》、《三倉》,即今訓詁繙譯。小雅則樂使臣,非學校之首習。○宵疑「尒疋」二字誤合。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倫次,專詳本末終始。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官,國老,上庠;士,庶老,下庠。

「大學之教也時」 不先不教。

「教必有正業」 專門。

「退習必有居」 自習。

「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 樂。

「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詩。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 禮。

「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藝,游藝。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工課簡易,用心專致。○四學無書,互文也。經學難於安樂,先易後難,故必先有所習,而後有所安。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 上三「安」字。

「樂其友而信其道」 句法對。

「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輔,友也。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 「占」讀作「笘」。

「言及於數」 鄭注:「其發言出説,不首其義,動云有所法象而已。」按:數,煩瀆也,如普通一日之中工課數門。

「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 進,使之前進。才、材同,不能啓發聰明。○三「其」字皆指學者。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佛、拂同。《大學》:「拂人之性。」

「夫然後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 隱,痛傷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此與上段相反。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 未,來。鄭注:「未發,情欲未生,謂年十五時。」非也。○如始未病,《中庸》:「凡事豫則立。」

「當其可之謂時」 見在,即上「大學之教也時」「時」字。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陵節,即上「躐等」。

「相觀而善之謂摩」 旁觀同學,而得進益。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 道者不進則引,牽則過於引。

「强而弗抑」 强者,鋭進弗抑者,因勢道之。

「開而弗達」 開者,言一而弗盡十也。

「開而弗達,則思」 以少推多。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止」當爲「難」,下「知學之難」。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者 注 也」 因材施教。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臧當作「顯」,罕譬與「博喻」對。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 養老以爲師以乞言,爲議院。

「能爲師,然後能爲長」 能爲師,通政事也。長者,長官。

「能爲長,然後能爲君」 平治。

「故師也者,所以學爲君也」 漢人爲政,必先通經,學皆爲平治,故通經致用;唐宋以後,判君、師爲二,誤。

「《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三王,三統;三皇,四代。帝王合言,《孔子世家》:中國天子、公卿 注 言六藝。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説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治經須於平易專心求之,不可先擇難者。凡欲治難,非先易不可通。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應付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一章。

「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遲之又久,於既答以後再補足之也。

「記問之學」 口耳之間。

「不足以爲人師」 必有心得。

「必也其聽語乎」 至 「雖舍之可也」 與上别爲一節。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猶屬辭比事。

「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五行之官。

「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師心喪,無服。

「君子曰:大德不官」 九德爲三公大德,即至德,又峻德。

「大道不器」 大道即至道、要道,四通八達,不如耳目口鼻。《論語》:「君子不器。」

「大信不約」 大信,不言之信,如四時不言而信。

「大時不齊」 大時,中央之帝混沌。不齊者,八正,十二本。

「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大學》知本説。

樂記第十九 《别録》:《樂記》共二十三篇,此本取首十一篇,如季札、竇公説律,則皆摘取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至 「聲相應,故生變」 音,五音;聲,八聲。「生」當爲「性」。

「變成方,謂之音」 至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 合音以爲大樂。

「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惟心所召,不指樂器。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 至 「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勤」 《齊詩》六情之説,以配六宗。敬當爲惡,六情不言敬,亦不與愛對,非性者即情也。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 防於外來。

「故禮以道其志」 内。

「樂以和其聲」 外。

「政以一其行」 美。

「刑以防其姦」 惡。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勿二爾心」。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五方、五音由土地而出。

「情動於中,故形於聲」 由物感。

「聲成文,謂之音」 五者之變。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 至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安樂、怨怒、哀思,季札論《詩》詳矣。以治、亂、亡三者分例,治世爲進來,亡國爲退往。

「宫爲君」 上。

「商爲臣」 中。

「角爲民」 下三位。

「徵爲事」 事有本末。

「羽爲物」 物有終始。

「宫亂則荒,其君驕」 至 「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人則君、臣、民,物則事、財。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至 「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亂、亡,承上三等。

「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海外樂器,祇能爲聲。

「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 中國今日之樂,祇能爲音。

「唯君子爲能知樂」 後之皇帝一統,乃能爲樂,合八聲、五音以爲統,是謂大樂。

「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八方一王爲聲,五帝爲大五音,皇一統爲樂。由小推大,由野而文。

「是故不知聲音,不可與言音」 聲爲方位,音者聲之變化。

「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 合音。

「知樂,則幾於禮矣」 大禮。

「《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聲希味淡。

「大饗之禮」 鄉飲酒。

「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鄉飲酒》有。

「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 至 「而反人道之正也」 合九德爲三。○樂道以取異化同爲要。凡對冲者。皆取以益,化異爲同,乃名曰樂。六情北好南惡,舉以示例,餘可知。

「人生而静」 《左傳》、《中庸》作「中」。

「天之性也」 天命之謂性。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作「發」。○七情居中爲欲。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物至知知,物來心感也。

「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 好北惡南,内中外對衝。

「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反躬,温而栗,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威、恭爲躬、栗、不猛,安則反也。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物感亦由心招。

「人化物也者」 中無主,爲物所牽。

「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此物競天擇學説。

「於是有悖逆作僞之心」 至 「此大亂之道也」 推原於物感。○外人學説倫常大約爲亂,中國古亦如之。聖人撥亂反正,而禮樂興焉。

「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 射、鄉、食、饗四字必有誤。鄉,古「饗」字,不應重見。舊以爲鄉飲之名,飲於鄉當以飲名,不當以鄉名,如士見不舉,公食不舉,公以飲乃爲禮,不舉飲,知本不多飲。按:射饗鄉即饗禮,下饗當爲燕。

「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以上《樂本》。 第一,《别》同。

「樂者爲同,禮者爲異」 至 「樂文同,則上下和矣」 《記》爲樂發,每以禮陪,當類爲一表,名曰《禮樂宗旨異同表》,以清眉目,化多爲少之法。

「刑禁暴」 新民。

「爵舉賢」 明德。

「仁以愛之,義以正之」 能好人,能惡人。

「禮自外作,樂由中出」 内外。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易大傳》易簡説。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大一統,皇。節、和即中庸。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 萬方之宜俗不同,分之爲殊事,一統爲合敬。萬方之聲音不一,分之爲異文,合之爲合愛。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作者知其情 注 ,述者守其文。知者可以意起,述者但守其形迹。至聖生知前知,所以能作,爲萬世師。將來實行家雖自作,亦但仍居於述耳。

「則此所與民同也」 以上《樂論》。 第二,《别》同。

「王者功成作樂」 至 「執亨而祀,非達禮也」 樂之至極,則通天地,感鬼神,所謂大樂、天樂矣。下而言之,則無王伯,即匹夫匹婦皆有音聲自娱,然校其名實,如琴瑟專一,擊缶調竽,只爲音聲,不足爲樂。以大統論,小統之樂,只爲一方之音而已。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 《月令》,五帝各王萬二千里,不必同時;即同時而地異,故各方之樂不同。○經爲古史,可以推行後世,此足以破之。

「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人學三代。○禮分大小,大禮則非禮矣。三王三千里,由野而文,故進化之理,禮不能相同。大約由質而文,由庶人而王公,故不能同。

「樂極則憂」 樂而湛。

「禮粗則偏矣」 禮從宜。

「及乎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皇大一統。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 至 「而樂興焉」。《易》説。

「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 注 别宜,居鬼而從地」 樂天神地,即天人之分。《論語》射御配天地,執御即執禮,下學而後上達也。

「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禮别樂和。○《易大傳》分别别、和,今《大傳》文不備,記最爲顯明。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 化生,《易》説,窮高極遠而測深厚。 上浮下徵,遠游四極。

「樂著 注 大始,而禮居成物」 或始。○樂爲天學,故詳《詩》、《易》。《詩》陰陽五行。

「故聖人曰禮樂云」 以上《樂禮》。 第三,《别録》五。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五弦,五方,五行。○《詩》貴南抑北,以南北二字上下天地。《莊子》南溟、北溟魚鳥之説本此。○《詩》風本取御風而行,風水分天人,人御風,天御風,風乎舞雩,亦同此義。

「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 虞夏不勝質。

「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 殷周不勝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 至 「善則行象德矣」 樂可以調寒暑、節風雨,《列子》寒谷回春,劉子駿取六合,即 注

「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以上《樂施》。 第四,《别》三。

「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中央思。○民雖曰由音變,實則音以俗成。

「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東。

「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 北剛。

「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 西。

「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南柔。○前五音分五方,與好、惡、喜、怒、欲略同,但不言哀樂耳。五門爲古樂,移風易俗。

「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淫亂與上四相反。八字分配四方,淫亂則如中央之思憂矣。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 凡言性命,皆爲皇帝學,指四方人民; 燮理陰陽,專指全球地方。宋以後誤以爲指本身,乃以六合之事縮之方寸間。

「合生氣之和」 五方二十五民。

「道五常之行」 法四時,旋相本。

「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 剛不猛,柔而栗。

「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 四指四方,不謂一身。中,地中,交會合和。《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六宗,借六情以爲符號。

「律小大之稱,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 小大爲小大派, 終始爲少老派。言近旨遠。

「土敝則草木不長」 至 「世亂則禮慝而樂淫」 與「四靈至」説反,是以 注 君子賤之也。 以上《樂言》。 第五,《别》四。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 逆以知來。

「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 新樂先出。

「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 順以教往。

「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 古樂反後出。

「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 有應者,八聲、十二律。回者,周旋。回邪曲直,如八十二也,各得其所,合乃爲樂。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 反情者,樂主反。比類者,禮主進。志,《詩》言志。行,行在《春秋》。又父在觀志,父没觀行。

「姦聲亂色,不留聰明, 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 四亂。

「使耳目口鼻心知」 六根。

「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禮在先。

「然後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 至 「從以簫管」 樂在後。

「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 至德,皇帝;四氣,四時、四帝。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 高明博厚。

「終始象四時」 卿士惟月。

「周還象風雨」 庶民惟星。星有好風好雨。

「五色成文而不亂」 禮五色,樂則五聲。

「八風從律而不姦」 内八卦、外十二律從之。

「百度得數而有常」 百王、百九州、百度惟貞。

「小大 注 相成,終始相生」 小、大二統也,終始相生,循環無端。

「倡和清濁,叠相爲經」 周而更始。

「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 治身。

「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治天下。

「故曰:樂者樂也」 至 「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 欲者,情也。○如《大學》賢賢、親親、樂樂、利利。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徑情直行,與反情和志相反。

「廣樂以成其教」 廣於天下。

「樂行而民鄉方」 知方,猶音聲。

「德者性之端也」 原。

「樂者德之華也」 正。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末。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 志爲主。

「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三者詩、歌、舞,心者志也,樂器末也。

「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 情深内,文明外,氣盛始,化神終也。

「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 駿發爾私。

「樂者,心之動也」 根本。

「聲音,樂之象也」 干。

「文采節奏,聲之飾也」 枝葉。

「君子動其本,樂其象,然後治其 注 飾」 飾爲末。

「極幽而不隱」 微而顯。

「從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 以上《樂象》。 第六,《别》八。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 樂情猶言禮意。

「樂統同,禮辨異」 大同小異。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僞,禮之經也」 當作「窮本知變,禮之經也;著誠去僞,樂之情也」。 上「唯樂不可以爲僞」。 禮減而進,樂盈而反。

「禮樂偩天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 天道。

「而凝是精粗之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人事。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爲昭焉」 《易》大人説,大人爲作者之之聖,專詳樂情禮意。舉者,作也。德成而上,與天地合德。

「天地訢合,陰陽相得」 至 「則樂之道歸焉耳」 大同之極,萬物得所,天人交合 ,而後樂生。○可以作樂,非此則不足言樂。

「樂者,非謂黄鐘、大吕、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 藝。

「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爲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藝。

「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 藝。

「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後尸」 事成而後。

「商祝辨乎喪禮,故後主人」 喪禮爲事後,主人者德先。

「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 聖神能作,道德爲上,技藝爲下。

「行成而先,事成而後」 上句聖,下句明。○德行與周禮同,一藝字,又分事一層。

「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 上,堂上主;下,童與有司。先尸、主人,後宗祝、喪祝。

「然後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以上《樂情》。 第七,《别》六。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 寓言。

「吾端冕而聽古樂」 四代。

「則惟恐卧」 乖時。

「聽鄭衛之音」 當時。

「則不知倦」 合時。

「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以法後王言,新樂是也。○古「告」「鵠」固同字,皆謂經爲標准鵠的。古之樂後世乃能造,當時何有古樂?樂又何能久傳,即彼時所有,亦與今海外同,不足爲樂。此以古新立説, 亦爲後世立法耳,不必當時有此。

「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 至 「此新樂之發也」 以雅、鄭分今、古。

「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 方術爲音,大同乃爲樂。音,樂之一分子,樂則合諸音而一貫之。○《白虎通》引《記》以八聲配八方、八卦、八風,然則今中外之所謂樂,只得爲聲音而已。

「子夏對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 大一統成歲。

「民有德而五穀昌」 太平天人通。

「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 天地合一,大同神化。

「然後聖人作爲父子、君臣,以爲紀綱」 天學與人同而異,有精麤之分。

「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功成。

「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 合十二月、十二牧、五方、十干。

「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 此乃爲詩教。

「德音之謂樂」 謂合衆音爲一。《左傳》:「瑟瑟專一,誰能聽之?」八音和,八風平,乃爲樂。以世界言,五洲五種,各爲一音。今各音其帝,不足爲樂,必合。 足爲經之樂。

「《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 明德舉賢。○莫,讀作「合」。

「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 四克,四時,八聲,合上五音。○四嶽。

「克順克俾」 二「克」爲二「公」。

「俾于文王,其德靡悔」 悔,當作「 」,無邪極。

「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 天下一家。

「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左傳》:「瑟瑟專一,以水濟水,以火濟火。」

「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 鄭、宋、衛、齊皆非國風,亦非國名,假四字以符號,後世有淫、溺、煩、喬四弊者,借此名之即是。

「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配上四克。

「《詩》云:「肅雍和鳴,先祖是聽」 《左傳》論和同。

「夫肅肅,敬也;雍雍,和也」 孔子繙經垂教,亦如今之新名詞。

「君好之則臣爲之,上行之則民從之」 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然後聖人作爲鞉、鼓、椌、楬、壎、箎」 壎爲坎。

「此六者,德音之音也」 合樂

「鐘聲鏗,鏗以立號」 至 「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 兑。○合樂亦有分樂,可以專聽。

「石聲磬磬 注 以立辨」 子擊磬於衛。○巽。

「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 子路禦侮。

「絲聲哀」 至 「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 離。

「竹聲濫」 至 「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 艮。

「鼓鼙之聲讙」 至 「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震。○《白虎通》引《樂記》:「土曰壎,竹曰管,皮曰鼓,瓠曰笙,絲曰弦,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敔。」此謂八音也,法《易》八卦也。○壎,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磬,巽音也。弦,離音也。鍾,兑音也。柷敔,乾音也。

「彼亦有所合之也」 和,合樂。○以上《魏文侯》。 第八,《别》十一。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曰:夫《武》之備戒之 注 已久,何也」 《左傳》所引《武》爲樂名,非《詩》。

「子曰:唯!丘之闻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寓言。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 「出自北門」,「陟彼南山」。○此《詩》之《武》,非《書》所能。

「四成而南國是疆」 「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南,二《南》。《詩》以南爲上,北爲下。北即邶,與南對文。南爲丘陵,故北鯤南鵬,《山經》各門皆以南爲首。此詩貴南賤北,南爲《易》三、四,北爲初、上。南爲絺綌,夏服;北爲四表,寒裘。

「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 周「雎鳩」,召「鳲鳩」。

「武王克殷」 至 「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文出《逸周書》,爲《牧誓》之傳。 以下至「武之遲久,不亦宜乎」亦同。 ○一。

「散軍而郊射」 至 「虎賁之士説劍也」 二。

「祀乎明堂而民知孝」 三。

「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 四。

「耕藉,然後諸侯知所以敬」 五。

「食三老五更於太學」 爲師。○三老五叟,猶三卿五大夫。經以學校爲議院,老叟爲教師謀主,幼者孤子學,壯者行分三派行,爲見在。壯爲老之已往、少之未來,此少、壯、老爲三劫之説。

「所以教諸侯之弟也」 尚年。

「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以上《賓牟賈》。 第九《别》同。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以内外説禮樂。○荀子主之。

「致樂以治心」 以禮、樂分身、心。

「久則天,天則神」 天人、神人。○《詩》爲天學,屬《中庸》,非人帝所能,在神化之域。道家所謂天人、神人,統爲至誠、至聖。

「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中庸》説。

「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 下有脱文,脱二簡四十八字。

「故樂也者,動於内者也」 無聲之樂。

「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無體之禮。

「故德煇動於内」 至 「而民莫不承順」 禮、樂以治身、心爲本,推以治天下。

「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 防亂始於質,和樂要其終。○以損、益説禮、樂。

「禮減而進,以進爲文」 減而進者,由少至壯,進化由少而多。開化之初,以先進而制禮,減之至矣。立於至卑之地,而以進化爲主,由士禮以達於天子。

「樂盈而反,以反爲文」 由盛而衰,退化遞降。

「禮減 注 而不進則銷」 禮減,士禮;進則諸侯、天子。銷者野鄙。

「樂盈而不反則放」 樂盈者,從周;不反者,倒行逆施也。放者,無所底止也。

「故禮有報而樂有反」 報,進也。

「禮得其報則樂」 由禮進樂。○禮在初,樂在後。進化主義則由禮以至於樂,如野人至君子。退化主義則由樂以反於禮,如皇帝降爲王伯。世界進退,已往未來,皆屬之禮樂。

「樂得其反則安」 由樂反禮。

「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一始一終,互相循環。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六情之一。

「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 退逆。○樂。

「使其文足論而不息」 進化。○禮。

「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 一曲一直,一繁一瘠。

「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 以上《樂化》。 第十,《别》七。

「子贛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賜 注 者,宜何歌也」 工歌乃爲詩,凡全奏笙吹皆樂,非詩,自古文家買菜求益,而奏吹皆混入詩界矣。

「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 當在「商人識之」之上,「商之遺聲也」五字衍。

「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斷者宜歌《齊》」 宜取反,衍一「愛」字。《周禮》六歌。

「《齊》者,三代之遺聲也」 三代,三皇也。

「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 剛。

「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 柔。

「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以上《師乙》。 第十一,《别》十。

「子貢問樂」 四字衍文。

《吕覽仲夏》四篇

《季夏》四篇

雜記上第二十 《禮經》十七篇,經本一篇可推至數篇者,如《士喪禮》但言士,若十等徧立,經則冗矣,故餘皆見於《記》。天子、諸侯、公、卿、大夫、大國、次國、小國、士,又分庶人,則有十等,大同小異。但《記》異節,從同則省,此《記》附經,一《記》可推爲數篇經文。

「大夫卜宅與葬日」 宅,宅兆,葬地,非居宅。

喪大記第二十二 《士喪禮》爲經,此篇《大記》詳天子、諸侯、卿、大夫異等之制。經本士,《記》則可推爲數十 篇。○有《大記》,則有《小記》矣。

「夫人爲寄公夫人出」 寄公,如申侯。

祭法第二十三 詳於制度,不言孝。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嚳」 至 「祖文王而宗武王」 禘,大禘,祀上帝,不皇不禘。故《春秋》有郊無禘,四郊四帝,感生帝也。○黄帝、嚳、堯、鯀、顓頊、冥、契皆符號。

「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 厲山氏,天神也。《左氏》、《山經》説。

「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爲稷」 《詩》説。

「共工氏 注 之霸九州也」 地示。

「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爲社」 《左氏》、《山經》。

「帝嚳能序星辰以著衆」 人鬼。

「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 黄,讀作「皇」。

「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 西山林,東川谷,南丘陵。

祭義第二十四 爲《孝經》師説,各經皆有祭義,異同由經而出。

「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 經曰春秋祭祀,《中庸傳》亦曰春秋,緣經立説;單提春秋,實則四時皆祭。如《祭統》亦《孝經》師説,鄭注以春禘爲夏殷禮,非。

「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 義詳《郊特牲》。來往以進化、退化爲主,進故樂,退故哀,詩之哀樂以此。

「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 深。

「周還出户,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 外。

「是故先王之孝也」 至 「終身弗辱也」 祭如在,所以感通鬼神之故,唯聖人爲能饗帝。不皇不禘。

「命婦相夫人」 命婦,大夫妻。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 事存。

「饗之必樂,已至必哀」 往。

「夫言豈一端而已,夫各有所當也」 《祭義》多言義理心性之事。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 俟後。

「是故鄉里有齒,而老窮不遺,强不犯弱,衆不暴寡,此由大學來者也」 《春秋》、《易》。

「天子設四學」 《詩》、《書》、《禮》、《樂》。○《賈子》:學禮四學,合泰學而五。

「八十、九十者東行,西行者弗敢過;西行,東行者弗敢過」 《公羊傳》曰「過我也」,言竚立以俟。

「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 至 「以尊天也」 卜筮。

祭統第二十五 亦《孝經》説。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 至 「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祭屬天學,人行祭不能盡其義,所謂無其德,用其事。

「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 非賢則不必受福。

「無所不順者謂之備 注 ,言内盡於己,而外順於道也」 己,京師;道,周游也。《孝經》「以順天下」。

「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没則喪,喪畢則祭」 經文「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所以備内外之官也」 内命婦百二十女,外百二十官,與王后同爲夫婦。

「凡祭有四時:春祭 注 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禘、礿二字當互易。

「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陰之盛也,故曰莫重於禘嘗」 經曰春秋祭祀,從重言之,《中庸》言春秋禘嘗是也。

「其德盛者,其志厚」 天學。

「祭敬,則竟内之子孫莫敢不敬矣」 天下一家例。

「其德薄者,其志輕」 人學。

「昔者周公旦有勳勞於天下」 及武王。

「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勳勞者,而欲尊魯」 王魯。

「故賜之以重祭」 魯爲王後。

「外祭則郊、社是也,内祭則大嘗、禘是也」 天子稱大。○《詩》説。

「康周公,故以賜魯也」 「康」下當脱「王」字。

表記第三十二 先師撰輯,如大傳、外傳。名曰「表」,與《坊記》同。「表」猶標,立表於此,取景於彼。○《詩》、 《書》、《易》三經,而《詩》最詳。

「子言之」 先師,非孔子。

「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足,貌也;口,言也。

「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 欲民,與《坊記》「坊民」同。 下同。

「子曰:君子莊敬曰强,安肆曰偷」 體操之精。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 《表記》之所以名。

「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

「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仁,均當作「人」。

「是故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己,克己;民,民四目。

「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 上「仁」作「行」,下「仁」作「人」。

「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 觀過知仁,「仁」均當作「人」。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三「仁」字皆當作「行」。○論説。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仁」當作「行」,「道」均當作「義」,「義」當作「我」。

「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爲無失」 當爲「道有至、有義、有考」。

「子言之,仁有數義」 至 「資仁者也」 「仁」均當作「行」。

「《詩》云: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 豐水,中央也。武王,西伯也。

「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公子公孫,天下一家。

「數世之仁也」 數世,及孫子也。「仁」當作「行」。○引《詩》多斷章取義,不必皆本義,與《外傳》引《詩》證事同,又與以《序》説《詩》同,多非本旨。

「《國風》曰:『我今不閱,皇恤我後。』終身之仁也」 「皇」作「西皇」讀。我不能曰我及遠,皇則能全終始、謀後世。○「仁」當作「行」。

「子曰:仁之爲器重」 至 「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 《論語》曾子「任重致遠」。○「勉於仁」,「仁」當作「行」。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天下一人例。《靈》、《素》推一身以合天地,爲六合以外,皇;中國一人,則帝例。一説中國一人屬人學,天下一家屬天學。

「《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德,《中庸》至德。「毛」讀作「表」。《中庸》「民鮮能久矣」。

「我儀圖之」 土圭儀圖。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地中也。止,居上;景行者,下行。一居一行。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 「廢」讀爲「發」,謂過時而學,自忘其老與年歲之不足。炳燭夜游。

「是故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 服服。

「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 言言。

「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 行行。

「彼記之子,不稱其服」 「不」讀 注 作「丕」。

「君子之所謂義者,貴賤皆有事於天下。天子親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諸侯勤以輔事於天子」 貴者專,主賤者、主祭。○「下」字衍文。天惟天子得祀,而諸侯助祭,得申其勤。聖人定禮,定一尊,亦通下情。

「子曰:下之事上也」 上,君也;下,臣也。

「雖有庇民之大德」 歸美於上。

「不敢有君民之心」 嗣子不可,則取之。○一説「不敢」句讀作「有事」。

「不自尚其事」 「尚」讀作「上」。

「《詩》云:莫莫葛藟,施於條枚」 《斯干》。○莫莫,葉也。綏、荒、成皆服名。○周本末例。《周南》三木爲根本,皇灌木,周、召樛喬,皆在京師。八干爲八州,十二支爲外十二牧。枝葉外州,條枚在内,八干也。

「凱弟君子,求福不回」 大深。○君子,周、召。父母,求四表裘服。「不」讀作「丕」。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謂與」 此《詩》之舜、禹、文王、周公。

「《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昭,昭文穆武之「昭」。上帝指皇,福爲輻員。「不」讀作「丕」,大也;丕回,猶大深也。方,四方大國。四國小。

「子曰:先王謚以尊名,節以壹惠,恥名之浮於行也」 鄭注:「謚者,行之迹也;名者,謂聲譽也。言先王論行以爲謚。以尊名者,使聲譽可得而尊信 注 也。」按:上「名」名字之「名」,下「名」聲譽之「名」。謚以尊名,謂以謚易其名,名終將諱之。注誤。

「子言之:君子之所謂仁者,其難乎」 「仁」當作「人」。

「《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凱以强教之,弟以説安之」 凱,雎鳩;弟,鳲鳩。强教謂兵刑,説安謂教舉。

「樂而毋荒,有禮而親」 毋荒者,猶言不淫。樂柔禮剛。

「威莊而安,孝慈而敬」 上句剛,下句柔。

「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父尊如司馬,母親如司空。

「如此而後,可以爲民父母矣」 《詩》父母、君子二見,專指羲、和。以尊親爲定解。

「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 皇爲至道,帝爲至德,故泰伯爲至德。《孝經》:「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君子、父母,即三帝皇佐羲、和。

「今父之親子也,親賢而下無能」 子夏云: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母之親子也,賢則親之,無能則憐之」 子張云:「嘉善而矜不能。」

「母親而不尊,父尊而不親。水之於民也,親而不尊,火尊而不親」 子産水火之喻。

「命之於民也,親而不尊,鬼尊而不親」 命,號令,條教。人事與鬼神相反。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 《墨子明鬼》。○三統説兼進化言。

「近人而忠焉」 兼愛。

「先禄而後威,先賞而後罰」 兼愛如宗教,親而不尊,母道也。

「其民之敝,惷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 質勝文則野,《墨子》用夏,其説如此。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 「鬼」讀作「威」。先罰後賞,如申、韓。尊而不親,父道也。

「其民之敝,蕩而不静,勝而無恥」 擾亂不安,民免無恥。

「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禮剛施柔也。下二句同夏。

「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 儒家以二而易,合夏矣。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慙,賊而蔽」 文勝質則史。

「子曰:夏道未瀆辭」 至 「賞爵刑罰窮矣」 文有脱誤,當引三統説補證之。

「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 此用先進、後進説,與退化遞降相反。如此,則孔賢於堯舜者遠。

「子言之:後世雖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 至 「寬而有辨」 作者,謂後聖。虞帝,指《尚書》之虞帝。「矣」讀作「俟」。此用遞降説,虞降三王,就《書》之帝言之;如此,則孔子不能賢之。

「《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威,天討;明,天命。即刑賞斧柯。

「子曰:事君不下達,不尚辭,非其人弗自」 當作「上達不尚辭,非其人弗自」。感以忠誠,不僅在言辭。

「神之聽之,式穀以女」 不以耳聽。○「穀」讀作「轂」。

「《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高尚,即《詩》「高岡」。玄黄,天地也。王侯在侯牧之例,以皇后爲主。

「子曰:唯天子受命於天,士受命於君」 至 「則臣有逆命」 《穀梁》:人之於天,以道受命;於人,以言受命。不若於道 注 ,天絶之;不若於言 注 ,人絶之。故臣子大受命。《繁露》亦有其文,並與《記》同。

「《詩》曰:鵲之姜姜,鶉之賁賁」 「維鵲有巢」,冬至鵲巢在南,鶉火南宿。

「人之無良,我以爲君」 「無」讀作「譕」。「譕良」,順命。我以爲君,臣有順命也。

「故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 天下有道者,《易》三四居中,一匡天下,行者兩北居邊。枝葉者本末例。

「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 天下無道者,二五居中,中分天下。○赤道爲南,南爲言辭,如一匡,則二南爲京師,兩黑道爲邊鄙,故曰「行有枝葉」。若如晉、楚中分天下,狎主齊盟,則一匡之中,正當中分之戰場,故曰「辭有枝葉」。本義如是,取喻則隨意所安。

「子曰:君子不以口譽人」 口惠實不至。

「《國風》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説」 朋友死,於我歸。

「《國風》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不思其反」者,天人之異;「反是不思」者,天外有天。又反也,亦已焉哉,言無有窮極也。「不」字均讀作「丕」。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 至 「不違龜、筮」 《洪範》稽疑,卜筮學。

「子曰:牲牷、禮樂齊盛,是以無害乎鬼神」 主祭神享。

「無怨乎百姓」 治民民治。

「《詩》曰:后稷兆祀,庶無罪悔,以迄於今」 《大雅》。后稷與公劉對,爲東西二伯。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 器,卜龜也。

「天子無筮」 鄭注:謂征 注 伐出師,若巡狩也。天子至尊,大率 注 皆用卜也。《春秋傳》曰:「先王卜征五年,歲襲其祥。」按:卜征即行三垣。《書》曰「五載一巡狩」,寅年在中,午年在南上,戌年在北下,爲五年歲襲其祥。

「諸侯非其國不以筮,卜宅寢室」 鄭注:「諸侯受封乎天子,因國而國,唯宫室欲改易者得卜之耳。」按:諸侯在他國,彼自非筮,故不用筮,以避奪主,而反用卜矣。

緇衣第三十三 爲先師《詩》、《書》説,如《尚書大傳》、《韓詩外傳》,經師各有此作。

「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 讀《詩》斷章取義之法,各以景像取之,不必爲正旨。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 至 「則民有遁心」 《論語》。

「《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下肉刑五,是其傳説。

「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表」讀如「標」。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豈必盡仁」 「禹」下文有脱誤。

「《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二引《大雅》,皆前十篇。

「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 「危」讀如「詭」。

「葉公之《顧命》曰」 《書》有《顧命》,葉公亦有之,如舅犯、《楚書》,傳記中一事,非專篇。

「是故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 邇者,内八才子;遠者,外十二女。

「《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於厥躬」 鄭注:古文「周田觀文王之德」爲「割申勸寧王之德」,今博士讀爲「厥亂勸寧王德」,三者皆異,古文似近之。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爲卜筮」 《論語》誤作「巫醫」。

「古人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况於人乎」 卜居龜策,誠不能知此事。《卜居》全爲此章師説,專以説《咸卦》。《漁父》執一,雖死不悔,是爲恒。

「《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我龜既厭」者,變動不居,不可方物。

「《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易咸卦》當爲「或」,與「恒」字反對。「不恒其德」 句 以「或」解「不恒」。「恒其德」 句 「偵」 句 以「偵」解「恒」。《卜居》、《漁父》爲《易》、《咸》、《恒》二卦之傳説。

奔喪第三十四 此篇如在《喪大記》、《雜記》中正合,以文繁,故别出。○邵氏《禮經通論》以十七爲全經,經無 佚篇,其説精確。此爲喪禮,變一節當爲記,附《士喪禮》。喪禮中如此變節亦多矣。本篇題 名無《記》,文不備耳。吴以遂以爲《禮》之佚篇,謂爲《禮經》之文佚在《戴記》者。夫《記》之 不可以爲經,固不待煩言而解者矣。

問喪第三十五 吴氏所補,凡取於兩戴者,如《奔喪》、《投壺》、《釁廟 注 》、《公冠》之類,皆爲特别記文,立此篇名,以爲逸經,誤之甚矣。如諸篇本經,何以不入經,而附於記?

服問第三十六

「《傳》曰:「有從輕而重」 《大傳篇》文。○問。

「公子之妻爲其皇姑」 答。

「有從重而輕,爲妻之父母」 上句問,下句答。

「有從無服而有服」 問。

「公子之妻爲公子之外兄弟」 答。

「有從有服而無服」 問。

「公子爲其妻之父母」 答。○四句爲《大傳》從服文。

「《傳》曰:母出,則爲繼母之黨服」 此出《大傳篇》。

間傳第三十七 以喪六事容體、聲音、語言、飲食、居處、衣服爲綱,以五服爲緯,下加師説。

「斬衰三升」 王、侯、甸。

「齊衰四升、五升、六升」 男、采、衛。○齊衰如侯服。

「大功七升、八升、九升」 蠻、夷、鎮。○大功如綏服。

「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 藩、垣、屏。○小功如要服。

「緦麻十五升」 翰、寧、城。○緦麻如荒服。○十五升以起凶服五,三五十五,每服得三。

「斬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 六升加倍。 爲母。

「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 四升降一升。

「去麻服葛,葛帶三重」 《詩》「葛」。

三年問第三十八

「三年之喪何也」 據夏喪三月。

「曰:稱情而立文」 《論語》「女安則爲之」,《尚書》「乃能之」。

「因以飾群,别親疏貴賤之節,而弗可損益也」 上下通。

「創鉅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爲至痛極 注 也」 有三年之愛。

「斬衰苴杖 注 」 至 「所以爲至痛飾也」 墨初野,主三月。

「然而服以是斷之者」 未盡三年。

「將由夫患邪淫之人與,則彼朝死而夕忘之」 海外野人。

「然而從之,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夫焉能相與群居而不亂乎」「鳥獸不可與同群」。

「將由夫修飾之君子與」 儒家。○徑情直行,戎狄之道。

「然則何以至期也?曰:至親以期斷」 父在爲母。

「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 至 「以是象之也」 宰我説同此。

「然則何以三年也」 據父在,爲母亦期。

「曰: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 如隆,大同程度乃加之。《尚書》「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是也。中人今日三年,爲無其德,用其事。

「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 不一而足,四等分三代。

「故三年以爲隆,緦、小功以爲殺」 三年,皇帝大同;緦、小功,蠻野初制服。

「期,九月以爲間」 間居其中,服分三等,以象程度。

「上取象於天」 三年如三萬里,三月如三千里。

「下取法於地」 執御法地。

「中取則於人」 人居中,如草木之仁。

「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 惟《尚書》乃有資格,若開創,則用《墨子》夏喪三月,次則用宰我之期,終乃歸極於三年之加隆。

「夫是之謂至隆」 人學止此。

「是百王之所同」 天下九百方千里,爲九州者百,横説與七十二代同。

「古今之所壹也」 豎説。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 引《論語》。○有三年之愛於父母。然後用三年之服,由情制文,否則不必「今女安則爲之」之説也。有三年之愛於君后,則三年,否則不必,此宰我短喪之説。

深衣第三十九

「要縫半下」 《大行人》以蠻、夷、鎮三服爲要,故帶居中。五服上則冠、衣,下則裳、履,帶居其中。十五服以蠻、夷、鎮三服爲要,内則王、侯、甸三服爲冠,男、采、衛爲衣,外則藩、垣、屏爲裳,翰、寧、城爲履也。

「帶,下毋厭髀」 至 「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 帶以下裳十二輻,以法十二月、十二州、十二女。

「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 開方、辨方、計地以方。○以下傳説。

「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中心爲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繢;具父母,衣純以青」 吉。

「如孤子,衣純以素」 凶。

投壺第四十 《左傳》:晉侯、齊侯投壺。○正禮十七篇,此乃射禮之附記,後儒以爲《逸禮》補經,非也。

「取半以下爲投壺禮,盡用之爲射禮」 足見投壺附於射禮。

「魯鼓○□○○□□○○」 至 「半○□○□○○○○□○」 如今工尺符號。

儒行第四十一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 九流儒家以傳經之主派爲主,孟、荀是也。孔子至聖無名,非儒,後世所言儒家孔子者,當以屬子思耳。

「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 《魯頌》。

「長居宋,冠章甫之冠」 素統,故宋。

「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余殷人也」。○鄉飲酒禮鄉服與此異,鄉猶操土音。

「哀公問 注 曰:敢問儒行」 至 「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下分十六門,韓子云儒分爲八,此其倍數。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至 「其自立有如此者」 四「待」字與「俟後聖」「俟」同。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僞」 至 「其容貌有如此者」 小大派

「儒有忠信以爲甲胄」 至 「其自立有如此者」 「自立」重出,又與特立獨行犯。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 古人已往,稽者述古。

「今世行之,後世以爲楷」 後世,謂未來,以爲楷者,俟後。

「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 弗逢世者,生非其時。上援,如堯舜;下推者,百姓與能也。

「禮之以和爲貴,忠信之美」 《論語》:「先王之道斯爲美」。

冠義第四十三

「凡人之所以爲人者,禮義也」 人不知禮義倫常,則不成爲人。言學則必學六藝,言身則必慎言行,外國所謂人民資格;至是而後冠,冠而後許以爲人格,否則不成其人格。

「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 不言夫婦者,以詳於《昏義》。實則父子、君臣皆屬於夫婦,首在男女有别。

「古者冠禮,筮日,筮賓」 通之鬼神,天屬。

「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鄭注:「冠者,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每加益尊,所以益成也。」按:初用士冠,再三攝盛,各以統色分别,非用異代上古之冠。舊説誤。

「遂以贄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 注 也」 當爲卿大夫,仕者;鄉先生者,鄉官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 至 「其禮可不重與」 倫理説。

昏義第四十四 由《春秋》始定昏禮。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野人所無。

「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 六禮皆以坊男女之亂。

「父親醮子而命之」 至 「蓋親受之於父母也」 所以坊自由婦有不至之弊。

「婦至,壻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夫婦相齊,不分貴賤。○女子初至亦廟見,至三月以後廟見别一事,非初遂不見。經以可知,故不言。《左傳》先配後祖,所以補此説。

「男女有别,而後夫婦有義」 至 「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倫理之學,始於男女有别,所以撥自由之亂而反之正。若野人男女無别,故夫婦、父子不親不義。孔子制禮之時,亦如今之外人,可知。

「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 喪,士喪,喪服。祭亦二。朝即謂覲禮。聘,聘禮。士相見、射、大射。鄉讀作饗。○《禮經》次序當從此,鄭本不合,據此知經無逸篇。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毁,教於公宫」 京師。

「祖廟既毁,教於宗室」 内八州。

「教成,祭之,牲用魚」 鳥上主南,魚下主北。

「芼之以蘋藻」 「芼」讀作「表」。「蘋」同「屏」,藻同「表」。

「所以成婦順也」 十二牧爲十二女。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六宫亦如六軍。夫人,三公妻。嬪,九卿妻。世婦,大夫妻。御妻,元士妻。《記》卿佐君,世婦佐夫人。

「以聽天下之内治」 命婦,不專指王宫。

「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畿内舉百二十二女立説。

「天子立六官」 宫,后内朝;官,天子外朝。

「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 内外同爲夫婦。○既曰《昏義》,則必夫婦。君帥外百二十官,后帥内百二十女。天子、后爲夫婦,則二百四十人亦爲夫婦,不能獨天子、后二人爲夫婦,下則以内女配外官。

「故曰:天子聽男教」 百二十官從之。

「后聽女順」 百二十女從之。

「外内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 《昏義》主夫婦。

「是故男教不脩,陽事不得」 至 「陰之與陽,相須而後成者也」 以天子比日月,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陰陽晝夜之説。○《春秋》紀日食以定朔,雖有六曆,二十正朔則從同。不書日食者,朔定而望可知。災異之學,則大同以後天學。

「天子脩男教,父道也」 至 「爲后服齊衰,服母之義也」 《詩》「民之父母」,《尚書》「百姓如喪老妣」。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 本爲饗記,鄉人則名飲酒,不名饗。經義言饗中有鄉人飲酒,故並饗與飲酒言。

「鄉人、士、君子,尊於房户之間」 至 「貴其質也」 《論語》鄉人飲酒,士君子謂大夫。

「賓主,象天地也」 經文饗禮,賓主皆爲卿,本名卿相饗禮,故義言三卿,經通不見卿字,以賓主皆卿也。

「介僎,象陰陽也」 經作「遵」者,陰陽四方也。

「三賓,象三光也」 三賓,三卿也。

「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 三日、三千里,三五而盈。

「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 西南坤維,西北乾維。

「此天地之尊嚴氣也」 尊尊。

「天地温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 温厚仁也,東北艮維,東南巽維。

「此天之盛德氣也」 親親。

「主人者尊賓,故坐賓於西北,而坐介於西南以輔賓」 西北盛,西南始。

「賓者,接人以義者也,故坐於西北」 尊尊。

「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 至 「以輔主人也」 東南盛,東北始。

「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 至 「合諸鄉射,教之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鄉飲酒」皆當作「鄉人飲酒」。政役,鄉官所發。鄉射非經之饗射。鄭注:「如今郡國下令長於鄉射、飲酒,從太守相臨之禮也。」○此節兼及鄉人飲酒禮。《論語》:「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黨以齒, 故詳長幼之序。至於經之饗禮,乃朝廷大典,及晉、楚相饗之事,全篇無尚齒之文,則與鄉人飲酒不同。饗禮重,鄉人飲酒輕,今以經爲饗,鄉人飲酒附之可也。○此節經文無,以其爲鄉人飲酒也。

「孔子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鄉,當作「饗」。

「主人親速賓及介」 至 「貴賤之義别矣」 饗分貴賤,與鄉人不同。

「隆殺之義辨矣」 以上經文有饗正義。○二。

「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 至 「知其能和樂 注 而不流也」 與燕禮同。○笙詩。《小雅》樂備,惟諸侯、公卿有之,故與燕禮多同,非鄉黨所能備。○三。

「賓酬主人」 至 「知其能弟長而無遺矣」 長幼以齒,爲通禮,非饗所獨。同班之中,以年分先後,此爵同論齒,經文所略 。○四。

「降,説屨,升坐,修爵」 至 「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 五。○五段先序經文,末一句則其義。

「貴賤明」 至 「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國矣」 總論五事。

「故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鄉」當作「饗」。

「鄉(飲酒之)義,立賓以象天,立主象地」 此説上義。

「設介、僎以象日月」 《義》作陰陽。

「立三賓以象三光」 三賓,即三卿。《左氏》以卿主饗者,如晉、楚。

「賓必南鄉,東方者春」 至 「介必東鄉,介賓主也」 聖左,仁前,義右,藏後,天子中天下而立。《義》用陰陽五行家之言。○四方,即上四維説。

「主人必居東方」 至 「主人者造之,産萬物者也」 下三時從略。

「月者三日則成魄」 魄月以爲量。

「三月則成時」 九九八十一。

「是以禮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三賓者,政教之本,禮之大參也」經本當爲卿相饗禮,賓主皆卿,故與《鄉》、《射》二篇全無「卿」字;《義》出「卿」字,所以證明其義。

射義第四十六 射今變礮,而禮節全同。

「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 「饗」今古文皆作「鄉」。「飲酒」二字,所以爲注饗禮與食禮之别。

「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分尊卑,仍以齒序。

「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 前後圓折方。

「内志正,外體直」 内志京師,外體天下。

「然後持弓矢審固」 弓,二公;矢,四緱;固,「告」之變體,今之「鵠」字;「固」象侯外,「古」象矢中中心。

「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固」讀如「鵠」。

「其節,天子以《騶虞》爲節」 至 「《采蘩》者,樂不失職也」 《騶虞》、《采蘋》、《采蘩》皆樂名,偶與《詩》篇名同。

「故《詩》曰:「曾孫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於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 此古撮引詩句之法,如《論語》、《唐棣》,集數篇而成,文句小異。經原無定字。

「孔子射於矍相之圃」 竊比老彭。

「蓋觀者如堵牆」 行可爲法,故觀者衆。

「射至於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曰」 子路爲素臣,司馬。

「與爲人後者」 贅壻,以男從女姓。

「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 司徒 。

「不在此位也」 「不」字衍,下同。

「序點又揚觶而語曰」 司空。

「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 至 「故射者各射己之鵠」 下「鵠」與「審固」之「固」本爲一字,鈔寫兩歧耳。○皆謂經説倫理,借射爲喻耳。

「故天子之大射謂之射侯」 六經爲後世立法,即鵠也。先立標準,待人而行,故俟、侯形近義通。鵠一名侯,即鵠。本作固,固又變古,古即象矢中的之形,故經亦稱古也。

「射者,人之道也」 天地人,人在中。

「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 「駿發爾私」。戊己、甲己皆謂中土、京城。

「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 《中庸》「發而皆中節」。

「反求諸己而已矣」 正京師以正天下。

「孔子曰:君子無所争,必也射乎」 六經俟後。

「揖讓而升,下而飲」 進化有升必有降,有降必有升,進退升降皆俟後世。

「其争也君子」 心射。

「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 不過不及,與不偏不倚。

「若夫不肖之人」 非聖。

「則彼將安能以中」 不能知聖法經。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訾之者,是不知禮之所由生也」 訾之者,如今新學。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 平也。

「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 家無二尊,國無二君,女主平等,則二君矣。

「喪有四制」 至 「凡此八者,以權制者也」

  東恩 仁父

北權 知不守常   南節 禮分久暫同異

  西理 義君

注  原稿在前「有虞氏服韍」條前分卷,誤。

注  乃可計:按文意,似當作「乃不計」。

注  學:《禮記學記》作「斅」。

注  博:原作「傳」,據右引改。

注  故:原作「後」,據《禮記學記》改。

注  者:原脱,據《禮記學記》補。

注  公卿:《史記孔子世家》作「王侯」。

注  情:原作「精」,據文意改。

注  禮:原作「神」,據《禮記樂記》改。

注  著:原作「者」,據右引改。

注  此下當有脱文。

注  是以:原重出「是以」二字,據文意删。

注  大:原作「同」,據《禮記樂記》改。

注  其:原脱,據《禮記樂記》補。

注  此「磬」字原脱,據《禮記樂記》補。

注  之:原脱,據《禮記樂記》補。

注  減:原作「滅」,據《禮記樂記》改。

注  賜:原作「此」,據《禮記樂記》改。

注  氏:原脱,據《禮記祭法》補。

注  謂之備:原作「之謂備」,據《禮記祭統》乙。

注  春祭:原作「春秋」,據《禮記祭統》改。

注  讀:原作「德」,據文意改。

注  信:原誤作「言」,據《禮記表記》鄭注改。

注  不若於道:「道」原作「天」,據《春秋穀梁傳莊公元年》改。

注  言:原作「人」,據右引改。

注  征:原作「徵」,據《禮記》鄭注改。下二「征」字同。

注  大率:原作「大事」,據右引改。

注  釁廟:「廟」原作「廂」,據《大戴禮記》改。

注  極:原誤作「杖」,據《禮記三年問》改。

注  杖:原誤作「枝」,據右引改。

注  問《禮記儒行》無此字。

注  「見」下原衍「者」字,據《禮記冠義》删。

注  樂:原脱,據《禮記鄉飲酒義》補。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