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西京杂记》起初为一卷本或二卷本,宋代始有六卷本。六卷本中各卷篇幅不等,分卷标准未知。《西京杂记》的内容为片段式或片言式叙述,同一话题穿插于各卷之中,内容庞杂,杂记的特点尤为突出。
本卷内容集中描述宫廷生活,萧何营造未央宫以壮汉室声威,武帝修建昆明池训练水军,太液池鸟语花香,乐游苑花木招摇,上林苑种满奇树异果,昭阳殿奢华比肩天子宫殿,吉光裘神奇、天子笔华贵。开卷扑面而来的便是汉宫廷张扬的骄奢气息。
奢华的宫廷生活之外,令人称奇的是汉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惊人的创造力,常满灯、被中香炉、博山香炉、七轮扇,钜鹿陈宝光家祖传的织绫技法,昆明池中的玉刻鲸鱼,赵昭仪赠赵飞燕的礼单中罗列的奢侈稀罕之物等,其中有些已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有些作为出土文物被后世亲眼所见,其精巧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西京杂记》的史学价值也在本卷中得以充分体现。萧何主持营造的未央宫,其周回长度与考古实测相近;八月饮酎的祭祀礼制、帝侯用几的等级差异、帝王丧葬殓服规制,这些汉代制度的具体叙说既有考古发现佐证,也被其他典籍所认同、引用,其可靠性似不言而喻。上林苑中多达两千余种的奇果异木被文人司马相如的辞赋作品反复咏叹。七月七日穿针开襟楼证明了在汉代便流行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的风俗。
既然杂取趣闻逸事,传说自然不可避免。汉高祖的斩白蛇剑光彩射人,即使剑藏鞘中也挡不住其光芒;济北王刘兴居谋反时,大风突袭、旌旗飞天堕井,就连战马也悲鸣不前;《汉书昭帝纪》记载昭帝时黄鹄飞落建章宫太液池一事,本卷也记录了这一祥瑞之兆,而且收录了传说由时年八岁的昭帝所作的《黄鹄歌》;宣帝当年在襁褓中身系的身毒国宝镜助他多年后从危获济。这些传说固然有明显的夸张成分,但叙事中的真实要素似乎也难以断然排除。
1.萧相国营未央宫
汉高帝七年①,萧相国营未央宫②。因龙首山制前殿③,建北阙④。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⑤,街道周回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⑥,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⑦,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⑧。
【注释】
①汉高帝七年:前200年。本条所载萧何营造未央宫的时间与《汉书高帝纪》相同,而《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此事则系高帝八年(前199)。有此差异是因为纪年之法不同。汉初因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故营造未央宫的时间是为高帝七年。汉武帝时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史记孝武本纪》曰: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前104)。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秦人叫端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是用的夏正。故若以正月为岁首计算,此事则为高帝八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说:《汉书》卷一《高帝纪》、《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均把此事列入汉高祖七年春二月。因为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至汉武帝太初元年,这一百十七年采用的是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例如高祖七年从十月始,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都在七年内。所以十月之后的春二月,在高祖七年不在八年。因此本条与《汉书》所载的营造时间更为准确。汉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前202年前195年在位。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起义,刘邦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趁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时率先进入关中。汉高帝元年(前206)攻占咸阳,同年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楚汉之争数年后,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史记高祖本纪》)汉高帝十二年(前195)死于长乐宫,葬于长陵。
②萧相国:即萧何(?前193),西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随刘邦起兵,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和大功臣,备受刘邦器重。刘邦初为汉王时封萧何为丞相,汉五年(前202)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奏位次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汉书萧何曹参传》)高帝十一年(前196),因献计诛杀淮阴侯韩信有功,刘邦改拜萧何为相国以示优宠。相国,官名,秦称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汉以前,相国即丞相。汉以后,相国之位望渐尊于丞相。《西汉会要职官一》曰:丞相、相国,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营:建造,修造。未央宫:汉初宫殿名,位于长安城西南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郊汉长安故城内西南隅。汉辛氏《三秦记》曰:未央宫,一名紫微宫。然未央为总称,紫宫其中别名。《史记高祖本纪》曰萧丞相营作未央宫,《正义》注曰:《括地志》云:未央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里长安故城中。陈晓捷注《三辅故事》说:未央,其先为秦之章台宫。汉代又加以修整。汉初萧何将章台修整后,改名未央宫。刘庆柱《地下长安》说:未央为吉祥语,含无尽、永远、长寿、长生之义。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天体恒星为三垣,中垣有紫微十五星,也称紫宫。紫宫是天帝的居室,之所以把未央宫称为紫宫,因为是天子的皇宫。未央宫建成后常为朝见之所,是汉代三大宫殿之一,与长乐宫、建章宫齐名。新莽末被毁。《三辅黄图》卷二曰:(未央宫)至孝武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墄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宝,风至其声玲珑然也。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未央宫的)规划十分整齐,全宫平面为一规整的方形。四面围墙的长度,东墙和西墙各为2150米,南墙和北墙各为2250米,周围全长8800米,合汉代二十一里;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围墙虽已夷平,仅存地下的墙基,但西墙尚有一小段遗留在地面上,其高度竟达11米。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来,特指帝王之宫。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萧何建未央宫之事,《史记高祖本纪》曰: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皆曰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三辅黄图》卷六亦曰:武库,在未央宫,萧何造,以藏兵器。但宋程大昌《雍录》卷二曰:未央在汉城西隅,而长乐乃其东隅也。秦樗里子百年前已尝言之,汉兴,其言果验。据《元和志》所言,则曰两宫相距,中间正隔一里,此一里所即武库,樗里子墓介乎其中者也。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从《史记樗里子传》和其他许多有关的记载来看,武库不在未央宫内,而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资治通鉴》注引《元和郡县志》谓未央宫与长乐宫相隔一里,其实不然。根据实际的勘探,长乐宫的西墙与未央宫的东墙相距为950米,合汉代二里有余,武库的位置便在这一地段上。发掘工作说明,和长安城中其他许多建筑物一样,武库毁于新莽末年的战火。所藏武器虽然多已被取走,但仍有一些残余,其种类包括铁制的甲、戟、矛、剑、刀、镞和铜制的戈和镞等,完全足以说明它是武库。
③因:沿着,依。龙首山:山名,又称龙首原,在今陕西西安城北,起于渭水南岸,山势由东南向西北再折向东。《三秦记》曰: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云:昔有黑龙从山南(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成土山,故因以为名。长安城即建于其北坡,未央宫依此山而建。制:建造,修建。前殿:即未央宫正殿。刘邦曾在此大会诸侯群臣,后为汉代举行重大典礼和朝会的场所。《关中记》曰:未央宫殿,皆疏龙首山土作之,然殿居山上,故曰冠云。未央宫殿及台,皆疏龙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长安城上,非筑也。程大昌《雍录》卷一曰:汉长安城在龙首山上,周丰、镐之东北也。龙首山来自樊川,其初由南向北,行至渭滨,乃始折转向东。汉之未央,据其折东高处,以为之基,地形既高,故宫基不假累筑,直出长安城上。张衡《西京赋》曰:疏龙首以抗殿。抗者,引而高之之谓也。刘庆柱《关中记辑注》说:根据钻探和发掘资料,未央宫前殿台基建于自然的黄生土土丘之上,其上曾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除了前殿之外,未央宫之内其他宫殿并非皆疏龙首山土以作之,它们均应为附近取土夯筑而成。《三辅黄图》卷二曰: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何清谷校注说:具体筑法大约是将龙首山的最高峰,削成由北而南三个大台级,四周略加修整,再用夯土包筑三个台基的四周和表面,然后再在台面上营造殿堂。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前殿,基本上居全宫的正中,其基址至今犹高耸在地面上,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高在15米以上,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由此可见未央宫规模宏伟。刘庆柱《地下长安》说:在宫城中,前殿作为大朝正殿,居各殿之前,这应该就是前殿之名的缘起。前殿居未央宫中央,宫城内的宫殿、官署等建筑,均在其两侧或后部。这种布局,对后代宫城中前殿、太极殿或其他大朝正殿位置的安排有着深远的影响。前殿利用了龙首山丘陵形成的高台作为殿址。丞相萧何选择龙首山丘陵作为前殿台基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为了使前殿建筑高大、雄伟、壮观,从而体现皇帝的重威;其二,这样施工可节省大量财力和人力。这在西汉初年刚刚结束多年战争的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未央宫前殿遗址,是目前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时代较早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未央宫前殿的三殿布局形制,在后代宫城三殿之制方面有着清楚的反映,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北阙:指未央宫的正门,是发布天子号令和通告赏罚的地方,也是百官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史记高祖本纪》曰未央宫北阙,《正义》引颜师古注曰:未央殿虽南向,而当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集解》引《关中记》曰: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玄武所谓北阙。刘庆柱《关中记辑注》说:北阙遗址约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北八百二十米,西距直城门一千一百五十米,西南距天禄阁遗址一百米。北阙与横门大街南北对直,门外有东西向的直城门大街。北阙与前殿之间有南北大路相通。阙,又名魏、象魏,是宫门前的门观建筑,通常于门两侧各建一高台,中间为道路,台上起楼观,亦可作瞭望守卫之用。《周礼天官大宰》曰:(正月之吉)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吕氏春秋审为》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高诱注曰:魏阙,象魏也。悬教象之法,浃日而收之。魏魏高大,故言魏阙。程大昌《雍录》曰:若夫阙之得名也,以其立土为高,夹峙宫门两旁,而中间阙然也。《周官》象魏,《春秋》两观,皆其物也。秦始皇表南山为阙,取峰峦凹处名之为阙也。《三辅黄图》卷六曰:阙,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崔豹《古今注都邑》曰: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多少,故谓之阙。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焉。刘庆柱《地下长安》说:皇宫宫门之前的阙,是宣布国家政令和张贴重要安民告示之处。根据礼仪,文武大臣进皇宫宫门之前,都要候于阙下,要在阙下想想自己有什么不足(即缺什么)。阙上有罘罳,罘罳是用木头镂空雕刻成的各种连续的几何纹图形,观其图形,反复不得其解,所以称为罘罳,实际是复思,即反复思考。阙上装饰罘罳,就是要求大臣朝见皇帝行至阙下,要反复考虑其奏章与应答。因为阙为皇帝所专有,故言阙皆指朝廷或皇帝,如《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朱买臣传》曰: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⑤周回:周围,一周。里:长度单位,市里的简称,古以三百步为一里,后以一百五十丈为一里。按《中国历代度制演变测算简表》,秦汉时的一丈合今制231厘米。古代长度单位常以身体长度或黍为根据。《孔子家语王言解》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魏学洢《刻舟记》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步:古代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汉沿秦制。《礼记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未央宫周回长度,或因传抄错讹,各***载不一。《三辅黄图》卷二曰: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类编长安志》卷二引《关中记》曰:未央宫,周旋二十三里。与本条所载相近。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据考古勘察,未央宫四周围墙的长度,东墙和西墙各为2150米,南墙和北墙各为2250米,周围全长8800米,合汉代二十一里。
⑥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殿阁室庭等建筑有四十三座,三十二座在外。台殿,泛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三辅黄图》卷二曰:又有殿阁三十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白虎等殿。于汉代不同时期所建。台,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供观察瞭望用。《尔雅释宫》曰:四方而高曰台。《淮南子本经训》曰:崇台榭之隆。高诱注曰:积土高丈曰台,加木曰榭。刘庆柱《地下长安》说:先秦时期,秦国国王在龙首山北麓修筑了章台。汉初,在章台基础上,又修筑了前殿。未央宫建筑以前殿为主体,其他重要建筑物分布在前殿周围,其中以前殿东南和西北部各种宫室建筑最为密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未央宫有各种楼台殿阁40多座。未央宫中以前殿、石渠阁、天禄阁和柏梁台等为代表的宫殿台阁,是我国古代高台宫殿建筑中的杰作。
⑦山六:土山六座。或为未央宫内假山一类的建筑。
⑧宫门闼(t)凡九十五:宫殿大门和小门加起来共九十五个。闼,内门,小门。后泛指门。《汉书霍光金日传霍光传》曰: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颜师古注曰:宫中小门谓之闼。《三辅黄图》曰:闱闼,宫中小门也。何清谷校注说:闱与闼,都指宫中之小门或偏门。《汉书》卷四十一《樊哙传》:哙乃排闼直入。颜师古注:闼,宫中小门也,一曰门屏也。潘岳《关中记》曰:有台三十二,池一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汉书高后纪》曰:(朱虚侯)章从(太尉)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颜师古注曰: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
【译文】
汉高祖七年,相国萧何开始修建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高耸地势为台基建造了前殿、北阙。未央宫周长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宫内街道长度有七十里。宫中有各种殿阁室庭四十三座,其中三十二座在外面,十一座在后宫。宫中有水池十三个,土山六座,其中一口水池和一座土山也在后宫。宫门包括小门共有九十五个。
2.武帝作昆明池
武帝作昆明池①,欲伐昆明夷②,教习水战。因而于上游戏养鱼,鱼给诸陵庙祭祀,余付长安市卖之③。池周回四十里。
【注释】
①武帝作昆明池: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汉书武帝纪》曰:元狩三年(前120)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发谪吏穿昆明池。《三辅黄图》卷四曰:《西南夷传》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国市竹,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食货志》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也。武帝,即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西汉皇帝,景帝之子,其母为王夫人。前141年前87年在位。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十六岁,后三年(前141)正月,景帝崩。甲子,太子即皇帝位。(《西汉会要帝系一》)在位期间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以儒术为其统治思想。昆明池,在汉长安城西南,上林苑内,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与潏水之间。武帝派遣使者欲前往古印度但被昆明部族所阻,便仿照昆明滇池开凿了人工湖昆明池,以训练水军准备征伐昆明部族。《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六顷,有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各数十,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葆麾盖,照烛涯涘。班固《西都赋》曰:登龙舟,张凤盖,建华旗,祛黼帷,镜清流。靡微风,澹淡浮。棹女讴,鼓吹震。有说昆明池之址为西周镐京遗址。《三辅黄图》卷四曰: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三秦记》曰: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云尧时治水,尝停船于此池。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元狩三年为了准备与昆明国作战而训练水军,并解决首都水源不足的问题,在长安城西南面沣水和潏水之间开凿昆明池。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昆明池的遗迹犹依稀可辨。它是一片面积约十多平方公里的洼地,北部的一处高地像是当时池中的岛屿,应该便是《西京赋》所说的揭焉中峙的豫章馆的所在。《西都赋》在叙述昆明池及豫章馆时说左牵牛而右织女,《西京赋》说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今斗门镇附近尚遗存石雕人像一对,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它们的作风古朴,显然是西汉的作品。东面的石雕是男像,应系牵牛,西面的石雕是女像,当为织女,前者位于豫章馆所在岛屿的东部,后者位于昆明池址的西侧,与班张两赋的记述完全相符。除训练水军外,昆明池的重要功用是保证长安都城的供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是为了操练水军,讨伐西南诸国,这一目的不容否认。但昆明池的功能绝不仅此一点,它是长安城西南的总蓄水库,足以有效地供应汉城内外各宫殿区的用水,还可接济漕渠的水量,当然又是上林苑内的重要游乐区。昆明池的水源是洨水。昆明池建于细柳原和高阳原之间的洼地,池址水平高度高于长安城区,利于池水向城区输送。刘庆柱《地下长安》亦说:汉武帝时期,是长安城发展的顶峰。西汉时期,长安城内宫室建筑主要是未央、长乐二宫。汉武帝即位后,在都城大兴土木,一时间长安城宫观林立,使长安城及西郊、西南郊原来的给水系统满足不了都城的供水需要,因此寻找新的水源,解决都城及其附近地区的给水问题,已亟待解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开凿了昆明池。过去人们多据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昆明池的开凿是为训练水军,其实解决长安城的水源问题,才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古人还注意到将给、排水工程的开挖渠、池,与城市园林建设统一。如昆明池、沧池、太液池等,不只是蓄水库,还是风景优美的池苑。这些都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城给、排水工程的重要特点。
②伐:征伐,讨伐。昆明夷:汉时分布在西南滇池一带的古部族。夷,古代中原地区对边远地区部族的贬称。
③因而于上游戏养鱼以下三句:《三辅黄图》卷四曰:《庙记》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一说,甘泉宫南有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殿柱,风来自香。又曰: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卫宏《汉旧仪》卷下曰: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上,余给太官。《关中记》曰:(昆明池)人钓鱼,纶绝而去,梦于帝求去其钩。明日帝戏于池,见鱼衔索,帝取其钩放之,间三日复游,池滨得珠一双,帝曰:岂非昔鱼之报也?刘庆柱《关中记辑注》说:昆明池是上林苑的观赏水池,也是都城长安调节用水的水库,还是皇室用鱼的重要生产基地。都城长安厨的用鱼大多来自昆明池,除此之外,西汉各陵的祭祀用鱼也由昆明池提供。故这里才有昆明池钓鱼之说。《三辅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张衡《西京赋》曰:其中则有鼋鼍巨鳖,鳣鲤鲖,鲔鲵鲿。修额短项,大口折鼻,诡类殊种。描述了昆明池中养殖的各种鱼类、鱼形等。给,供给,提供。陵庙,古代帝王陵墓以及祭祀祖先的宫室。陵,秦以后专指为帝王修建的巨型墓地。庙,此指祭祀帝王祖先的地方。刘庆柱《地下长安》说:西汉帝陵,一般在陵园附近设有庙,专门为陵事活动修建,所以又称陵庙。如高祖长陵的原庙、景帝阳陵的德阳庙西汉时代实行预作寿陵制度,作为陵组成部分的陵庙,也应该于皇帝生前修建。不过因为是皇帝生前所建,所以讳言庙而称之为宫。如景帝庙号德阳宫、武帝庙号龙渊宫等。长安市,指长安城内的集市。张衡《西京赋》曰:廓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五重,俯察百隧。《三辅黄图》卷二引《庙记》曰: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综合各种文献记载,可以肯定长安城内有九市。三市在街道之东,称东市;六市在街道之西,称西市。由于长安城的南部和中部都属宫殿区,九市只能是在城的北部。在城的西北部一带,有的地方曾发现地面上散布着许多陶俑和钱范,说明这里是手工业作坊的所在,也可以作为上述判断的一种依据。《汉书惠帝纪》说:(惠帝)六年(前189),起长安西市。由此可见,市的位置早在筑城之初就已经选定。刘庆柱《关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说:汉长安城的市场主要是城内西北部的东市与西市,东市以商业经营为主,西市之内布满官手工业作坊,西市之外周围发现许多陶窑遗址。东市与西市相邻,二者仅有一路相隔。
【译文】
汉武帝为了征伐西南的昆明部族开凿了昆明池,用来训练士兵水上作战的能力。后来昆明池用来游戏、养鱼,养的鱼主要供给各陵庙的祭祀活动,富余下来的鱼则被拿到长安的集市上卖掉。昆明池周长四十里。
3.八月饮酎
汉制:宗庙八月饮酎①,用九酝太牢②,皇帝侍祠③。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④,一曰九酝,一名醇酎。
【注释】
①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许慎《说文解字》宀部曰:宗,尊祖庙也。广部曰:庙,尊先祖貌也。段玉裁注曰:凡尊者谓之宗,尊之则曰宗之。尊其先祖而以是仪貌之,故曰宗庙。诸书皆曰:庙,貌也。《祭法》注云: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礼记曲礼下》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礼记中庸》曰: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国语鲁语上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曰: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三辅黄图》卷五曰:汉立四庙,祖宗庙异处,不序昭穆。汉蔡邕《独断》卷下曰:宗庙之制,古学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月令》曰:先荐寝庙。张光直《艺术、神话与祭祀》说:祖庙也有三个等级,即宗庙、祖庙、祢庙。每个组织都会首先建立一个与其等级相一致的祖庙作为维持其亲缘秩序的中心。饮酎(zhu):汉代一种祭祀,即在春酒酿成时,皇帝用以献于宗庙。亦指古时天子品尝新酒。也称尝酎或酎。《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郑玄注曰:春酒至此始成,与群臣以礼乐饮之于朝,正尊卑也。酎,经过数次酿制而成的醇酒,酒味浓厚。《汉书景帝纪》曰: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颜师古注曰:张晏曰: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酎之言纯也。至武帝时,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所谓酎金也。师古曰:酎,三重酿,醇酒也,味厚,故以荐宗庙。卫宏《汉旧仪》补遗卷下曰:皇帝唯八月饮酎,车驾夕牲,牛以绛衣之。
②九酝(yn):经多次酿造而成的酒。九,意为多。太牢:指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具备。后专指牛为太牢,羊为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礼记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曰: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牢,圈养牲畜的地方。许慎《说文解字》牛部曰:牢,闲也,养牛马圏也。
③侍祠:主持祭祀。侍,司,掌管。祠,祭名,春祭。《毛传》曰: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尔雅释天》曰:春祭曰祠。郭璞注曰:祠之言食。也泛指祭祀。《尚书尹训》曰:伊尹祠于先王。
④以正月旦作酒以下三句:《三辅黄图》卷五曰:四时祭宗庙用太牢,列侯皆献酎金以助祭。《汉仪》: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何清谷校注说:《汉书补注》卷六《武帝纪》引沈钦韩曰《通典》丁孚《汉仪》云:《酎金律》文帝所加,以正月朝作酒,八月成,名酎酒。因令诸侯助祭贡金。汉律金布令,于诸侯列侯各以人口数,率千口奉金四两,奇不满千口至五百以下者皆助酎,少府授之。这一制度创自文帝,每年八月祭祀宗庙时,诸侯王除献酎酒外,还要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献金数按所辖人口计,每千人四两,皇帝亲临现场接受献金。所献黄金数量不足或质量低劣者,王要被削县,侯要被免国,还有削户、夺爵等处分。如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丞相赵周下狱死(《武帝纪》)。
【译文】
汉代制度:宗庙在每年的八月份要用醇酒祭祀祖先,用经过多次酿造的醇酒献祭,用牛羊豕三牲作供品,皇帝会亲自主持祭祀。祭祀用的醇酒早在正月初一便开始酿造,到八月才酿制而成,称为酎,还有一种说法是该酒经过数次酿造,又叫醇酎。
4.止雨如祷雨
京师大水①,祭山川以止雨②。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③,如求雨法④。
【注释】
①京师:此指汉代都城长安。长安,汉代都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公里,北距渭水南岸约2公里。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一曰:长安,厥壤肥饶,四面险固,被山带河,外有洪河之险,西有汉中、巴、蜀,北有代马之利,所谓天府陆海之地也。宋程大昌《雍录》卷二曰:汉高帝自栎阳徙都长安,长安也者,因其县有长安乡而取之以名也。《三辅黄图》序曰:汉高祖有天下,始都长安,实曰西京,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三秦记》曰:长安,地皆黑壤。城中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所传,尽凿龙首山为城。《三辅黄图》卷一曰:汉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宫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初置长安城,本狭小,至惠帝更筑之。刘庆柱《地下长安》说:都城长安,是在秦咸阳城渭南地区秦兴乐宫、章台、南宫(即甘泉宫)、官社、诸庙等基础之上建设的。长安城的建设,自汉高祖开始建未央宫与长乐宫,汉惠帝时修筑城墙并建东市、西市,长安城的建设初具规模。汉武帝时大兴土木,建明光宫、桂宫、建章宫,扩建上林苑并开凿昆明池,长安城的建设达到顶峰。《三辅黄图》卷一曰:(长安城)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雉高三坂,周回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经1957年和1962年两次实测,东面城墙长约6000米,南面城墙长约7600米,西面城墙长约4900米,北面城墙长约7200米;四面城墙总长约25700米,合汉代六十二里强,基本上与《史记吕后本纪》索隐及《续汉书郡国志》注引《汉旧仪》长安城周围六十三里的记载相符。全城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刘庆柱《关中记辑注》也说: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长安城的规划者是以天上的北斗和南斗形状为根据设计长安城蓝图的。我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人们的附会。产生这种说法的历史原因是:一些古代文人要神话皇权、神话皇帝,皇帝都城自然也在神话之列。在古代,长安城被说成斗城恐怕就是这种神话活动的产物。关于长安城为斗城之说不见于汉代文献记载,魏晋始有此说。魏晋时代玄学兴盛,这种说法产生于那时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长安城南、北形如南斗和北斗的原因,应该是汉初修筑长安城时因地制宜所致。汉代渭河在长安城北三里,北城墙紧邻当时渭河南岸。此段渭河系西南向东北流向,岸边城墙与河道方向平行。北城墙上所辟厨城门、洛城门,为了便于守卫,在城门东部城墙均向北突出。这样就使斜直的城墙出现了几处弯折,因而形成了北城墙的北斗形状。至于南城墙则因长乐宫、未央宫修筑在前,城墙营筑在后,因而南城墙只能是沿着已修好的未央宫和长乐宫宫墙营建,加之长乐宫西南有高庙建筑,为了将其包括于城内,故南城墙既不平直,中部又向外凸出,呈现出所谓南斗之形。刘庆柱《古代都城考古揭示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说:作为西汉王朝都城的汉长安城,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都城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考古发现都城中规模最大的皇宫未央宫,大朝正殿的前殿是都城规模最大、最高宫殿建筑;宗庙与社稷分列皇宫左右;市场居于皇宫之北;都城基本为方形,每面各辟3座城门,一门三道。这一都城形制实际上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理论《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最早实践版。
②祭山川:古人以为山川皆有神灵,故经常祭拜山川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富足。
③丞相:官名,最高国务长官,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战国时秦国始置,也称宰相、相国。御史:此指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辅佐丞相处理政务,汉承秦制,为全国最高监察、执法长官,负责监察百官,管理国家重要典籍等。《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汉书薛宣朱博传朱博传》曰: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权位尤重。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称之。汉代九卿、郡守等俸禄等级皆为二千石,故此处代指高级官吏。亦指郡国守相。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国,这是皇帝子弟的封地,设官初仿中央,吴楚七国之乱后加以裁削,由中央派相处理行政。相和太守相当,都是二千石的官,所以汉代往往用二千石作为郡国守相的代称。石,古代重量单位,汉时一石为一百二十斤,《汉书律历志上》曰: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亦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祷祠:祈祷祭祀。
④求雨法:指求雨的方法。卫宏《汉旧仪》补遗卷下曰:求雨,太常祷天地、宗庙、社稷、山川以赛,各如其常牢,礼也。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祷雨而已;后旱,复重祷而已;讫立秋,虽旱不得祷求雨也。而《汉书董仲舒传》曰: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张华《博物志》卷八曰:《止雨祝》曰:天生五谷,以养人民。今天雨不止,用伤五谷,如何如何,灵而不幸,杀牲以赛神灵,雨则不止,鸣鼓攻之,朱丝绳萦而胁之。由此可知,求雨法与止雨法似乎并不相同。
【译文】
京城长安发大水,要祭祀山川祈祷雨停。丞相、御史大夫和俸禄二千石的高级官员都要参与祷告祭祀,求止雨的方法和求雨的方法一样。
5.天子笔
天子笔管①,以错宝为跗②,毛皆以秋兔之毫③,官师路扈为之④。以杂宝为匣⑤,厕以玉璧、翠羽⑥,皆直百金⑦。
【注释】
①笔管:笔杆。
②错宝:将金银或宝石镶嵌在玉器等器物上。错,在器物上描金或镶嵌金玉等宝物,是古代一种特殊的装饰工艺。跗(fū):物体的底端。此指笔管下端部分。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篆题曰北工作楷于头上,象牙寸半着笔下。该描述与此处相似。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曰:今多言宝跗,盖出《西京杂记》。
③秋:阴历七月至九月,立秋到立冬的期间,是庄稼成熟的季节。《尔雅释天》曰:秋为旻天。秋为白藏。郭璞注曰:旻犹愍也,愍万物凋落。气白为收藏。邢昺疏曰:云秋为旻天者,《诗大雅召旻》云旻天疾威之类,旻,愍也,言秋气肃杀,万物可愍,故曰旻天。云秋为白藏者,言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毫:指兽毛。秋天鸟兽之毛细长尖锐且富有弹性,是制笔的绝佳材料,其中以秋兔毫为最佳。王羲之《笔经》曰: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惟有赵国毫中用。
④官师:管理制笔工匠的官吏。路扈:人名,生平不详。
⑤杂宝:指各种宝石,品种不同、色彩各异。匣:存放天子笔的盒子。
⑥厕:间杂,混杂。玉璧:即璧或璧玉,中间有圆孔的扁平圆形玉器,中心有孔,边阔大于孔径。古代贵族用作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也作佩饰。亦泛指美玉。许慎《说文解字》玉部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王学泰《礼乐文化中的玉》说:玉是礼乐的媒介,礼是由祭祀引申出来的,而礼字的原始字形就是一个器皿中放着两串玉以祭上天;最早的乐器当属打击乐,而玉磐是上古的重要的乐器之一。礼乐文化中玉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特别对贵族来说,玉器贯穿了他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君子必须佩玉。《礼记玉藻》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个玉就是玉佩。政治活动中玉佩更不可少,因为不同形状玉器有不同的政治功能。诸侯聘问要用圭,访问国事用玉璧,召取臣子用瑗,放逐决绝用玦,召还用环。这些也正是礼治的体现。翠羽:颜色青翠鲜艳的羽毛,可做装饰品。
⑦直:同值,价值。百金:百斤黄金,汉代以黄金为上币。《汉书食货志下》曰:黄金一斤,直钱万。陈直《汉书新证》说:黄金一斤,直钱万,每两合六百二十五钱。他银一流直一千,每两合一百二十五钱。金价比银价恰好贵五倍。此处百金应非实指,喻意天子笔名贵。傅玄《傅子校工篇》曰:尝见汉末一笔之柙,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随珠,发以翡翠。此笔非文犀之植,必象齿之管,丰狐之柱,秋兔之翰。用之者必被珠绣之衣,践雕玉之履。由是推之,极靡不至矣。可作为实例体会汉代笔与匣的精美华贵。
【译文】
天子用的笔,笔杆上镶嵌着金银宝石,笔毫选用的是秋兔身上的细毛,由管理制笔工匠的官吏路扈监管制作。存放天子笔的盒子上镶满了各种宝石,还用玉璧和颜色青翠鲜艳的羽毛作装饰,这些都相当名贵,价值连城。
6.几被以锦
汉制:天子玉几①,冬则加绨锦其上②,谓之绨几。以象牙为火笼③,笼上皆散华文④,后宫则五色绫文⑤。以酒为书滴⑥,取其不冰⑦;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夏设羽扇⑧,冬设缯扇⑨。公侯皆以竹木为几⑩,冬则以细罽为槖以凭之⑪,不得加绨锦。
【注释】
①玉几:古代放在天子席位边嵌玉的矮小桌子,放置于席榻上或床上,供天子坐时可倚靠休息。《周礼天官大宰》曰: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郑玄注曰:玉几,王所依也。立而设几,优尊者。《诗经大雅公列》曰:俾筵俾几,既登乃依。汉从周制。《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曰:《汉旧仪》曰:天子用玉几。几,古人坐时凭依或搁置物件的小桌。古人席地而坐卧,故几亦矮小,供人凭靠。
②冬:阴历十月至十二月,立冬到立春的期间。《尔雅释天》曰:冬为上天。冬为玄英。邢昺疏曰:云冬为上天者,《诗小雅信南山》云上天同云之类,言冬时无事,唯在于上,故曰上天。郭云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者,言冬气闭藏,无他生杀之事,唯在于上监于下而已也。云冬为玄英者,言冬之气和,则黑而清英也。绨(t)锦:厚实光滑、织有彩色大花纹的丝织品。绨,厚绸子,质地较粗。锦,用预先染色的桑蚕丝等原料织成的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侯良《西汉文明之光长沙马王堆汉墓》说:锦是以彩色丝线织出斜纹重经组织的高级提花织物。它是汉代丝织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其基本组织均系4枚纹变化组织,运用一上三下、二上二下、三上一下等基本规律和不同色线提经起花。
③火笼:供取暖或熏衣被用的器具,形似笼状。
④散:散布。华文:同花纹。
⑤后宫:皇帝嫔妃所居住的后庭内宫,亦指居住在后宫的皇帝的嫔妃、姬妾、宫女等。《礼记昏义》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孔颖达疏曰:后之六宫在王之六寝之后,亦大寝一、小寝五,其九嫔以下,亦分居之。此是商周之制,汉代延之。《三辅故事》曰: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城、合欢、兰林、披香、凤皇、鸳央等殿。后有增修安处、常宁、茝若、椒风、发越、蕙草等殿。张衡《西京赋》曰: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皇鸳鸾。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描述了汉时后宫之盛。绫:一种薄细、光滑带花纹的丝织品。
⑥书滴:研墨时用的水滴。
⑦冰:冻结。
⑧夏:阴历四月至六月。《尔雅释天》曰:夏为昊天。夏为朱明。邢昺疏曰:云夏为昊天者,《诗雨无正》云浩浩昊天,故此释之。昊者,元气博大之貌。郭云言气皓旰者,皓旰,日光出之貌也,言畏日光明皓旰,因名云昊天也。云夏为朱明者,言夏之气和,则赤而光明也。羽扇:鸟的羽毛制成的长柄大扇,为宫廷仪仗之一。通称雉尾扇或翟羽扇,因多用翟(即长尾雉)羽制成。亦可用来遮蔽风尘,故又称障扇或掌扇。崔豹《古今注舆服》曰: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辇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以来无常,准诸王皆得用之。障扇,长扇也。汉世多豪侠,象雉尾扇而制长扇也。
⑨缯(zēng)扇:用丝织品制成的障扇。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灌婴传》曰:灌婴,睢阳贩缯者也。颜师古注曰:缯者,帛之总名。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出土的装有各种丝织品的竹制箱子,简牍上便书写为缯笥。
⑩公侯: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达官贵人。
⑪罽(j):一种毛织品。《尔雅释言》曰:氂,罽也。邢昺疏曰:释曰:毛氂所以为罽。舍人曰:氂谓毛罽也。胡人续羊毛而作衣,然则罽者织毛为之,若今之毛氍毹(q shū,纯毛或毛麻混织的毛布、毛毯),以衣马之带鞅也。槖(tu):一种两端不封口的袋子,古时常与囊并称。《诗经大雅公刘》曰:乃裹糇粮,于槖于囊。《毛传》曰:小曰槖,大曰囊。《汉书刑法志》曰为之囊槖,颜师古注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槖。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囊者,言实其中如瓜瓤也。可见是瓤状物。《史记淮阴侯列传》说乃夜人为万余囊,盛满沙无论大小不同,都是整体包裹如瓤,一端开口,盛物后扎束。因此应该说,囊,都是有底的段玉裁说:槖者,言虚其中有待如木也。可见其特点是中空鼓突。一幅布帛或一块皮革,盛物后卷拢,两头一扎,就成了槖。因此,说无底曰槖,没错。但是,当还有一种槖。马、驼等载物需要盛物垂挂两边的袋子,远行者需要肩挂前后的袋子,即出现另一种槖:将两端固定作底,中开口盛物。据我们观察,在唐以前文献中,凡记述某人出门远行,总是带着槖,而不是囊,因此,说有底曰槖也不错。古代袋子共有三种。一种是一端开口而有底,名为囊,二是两端无底又无口,三是两端有底中开口。后两种都名为槖。此指罩在竹木几上的套子。
【译文】
汉代的制度:皇帝使用嵌玉的桌几,冬天就在几上铺上厚实光滑、绣有彩色花纹的丝锦,称作绨几。用象牙做成御寒的火笼,火笼上布满了花纹,后宫用的火笼上则是绣有五色花纹的绫布。皇帝用酒代替研墨用的水滴,因为酒不易结冰;用玉作砚台,也是为了不易冻结。夏天使用长柄羽扇,冬天则置备丝织的障扇。王公诸侯们则用竹木作几,冬天在几上套上细毛织品方便倚靠,但不允许铺上皇帝才能使用的厚实的彩色绨锦。
7.吉光裘
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①,入水不濡②。上时服此裘以听朝③。
【注释】
①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其传序曰: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在汉代,西域有诸多小国,被匈奴控制。汉武帝时张骞曾出使西域。《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张骞传》曰: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汉宣帝时期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该地。吉光裘:用神兽吉光的毛皮做成的皮衣。吉光,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张衡《文选东京赋》曰:扰泽马与腾黄。薛综注曰:《山海经》曰:大封国有文马,缟身朱鬣,名曰吉良,乘之寿千岁。《瑞应图》曰:腾黄,神马,一名吉光。然吉良、腾黄,一马而异名也。裘,皮衣,毛向外。许慎《说文解字》裘部曰:裘,皮衣也。段玉裁注曰:裘之制毛在外。《周礼天官司裘》曰: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很多皮毛都可制裘,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珍贵,鹿裘、羊裘最普通。《吕氏春秋分职》曰: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淮南子齐俗训》曰:贫人冬则羊裘解札。《晏子春秋外篇》曰:晏子相(齐)景公,布衣鹿裘以朝。公曰:夫子之家,若此其贫也,是奚衣之恶也?
②濡(r):沾湿,浸湿。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曰:武帝天汉三年(前98),帝幸北海,祠恒山。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四两,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
③上:皇上。此指汉武帝。服:穿。听朝:上朝听政。
【译文】
汉武帝时,西域献来用神兽吉光的皮毛制成的皮衣,这种皮衣即使放入水里也不会被浸湿。汉武帝时常穿着它上朝处理政事。
8.戚夫人歌舞
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①。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②,毕,每泣下流涟③。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④,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⑤。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
【注释】
①戚夫人:汉高祖刘邦宠姬、赵王如意生母。刘邦曾意图废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因此吕后对戚夫人非常嫉恨,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断手足、挖眼弄哑,使居厕中,谓之人彘。夫人,皇帝之妾。《汉书外戚传上》曰: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適称皇后,妾皆称夫人。鼓:弹奏。瑟: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春秋时已流行,相传由泰帝亦称伏羲、庖牺所创。许慎《说文解字》琴部曰:瑟,庖牺所作弦乐也。段玉裁注曰:弦乐,犹磐曰石乐。清庙之瑟亦练朱弦。凡弦乐以丝为之,象弓弦,故曰弦。应劭《风俗通义声音》曰:《世本》:宓(伏)羲作瑟,长八尺一寸,四十五弦。瑟的形制各代不一,主要有五十弦与二十五弦。《史记孝武本纪》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其他地方的汉墓出土的瑟可知,汉代的瑟多为二十五弦。击:敲打。筑:古代弦乐器,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形似筝,颈细而肩圆,弦下设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有五弦、十三弦、二十一弦三种。刘熙《释名释乐器》曰:筑,以竹鼓之,筑柲之也。《史记高祖本纪》曰高祖击筑,《集解》引韦昭曰:筑,古乐,有弦,击之不鼓。《正义》注曰:应劭云:状似瑟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名曰筑。颜师古云:今筑形似瑟而小,细项。许慎《说文解字》竹部曰: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段玉裁注曰:《乐书》曰:细项,肩圆。鼓法:以左手扼项,右手以竹尺击之。《史》云:善击筑者高渐离。
②倚:随着,合着。弦歌:依琴瑟的音律而歌唱。《列子仲尼》曰:弦歌诵书,终身不辍。《礼记乐记》曰: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孔疏曰:弦歌《诗颂》者,谓以琴瑟之弦,歌此《诗颂》也。
③流涟:悲戚落泪的样子。
④翘袖折腰:举袖弯腰。此为跳舞的姿态,从出土的汉代舞蹈组俑可见汉代舞姿动作幅度较大。
⑤《出塞》《入塞》《望归》:皆是古歌曲名。崔豹《古今注音乐》曰:横吹,胡乐也。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见世用者《黄鹄》《龙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阳》《望行人》十曲。《望行人》或即《望归》。
【译文】
汉高祖宠姬戚夫人擅长弹瑟敲筑。高祖常常拥着戚夫人随着瑟筑的音律而歌唱,每次唱完都悲戚落泪。戚夫人也擅长舞蹈,她举袖弯腰,边跳边唱着《出塞》《入塞》《望归》的曲子。数百奴婢跟着学唱,后宫中众人齐声高唱,歌声响彻云霄。
9.环
戚姬以百炼金为环①,照见指骨。上恶之②,以赐侍儿鸣玉、耀光等各四枚③。
【注释】
①戚姬:即戚夫人。姬,妾。亦指宫中女官。《史记吕太后本纪》曰得定陶戚姬,《集解》曰:如淳曰:众妾之总称也。《汉官仪》曰姬妾数百。苏林曰:清河国有妃里,而题门作姬。瓒曰:《汉秩禄令》及《茂陵书》姬,内官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倢伃下,在七子、八子之上。《索隐》曰:《茂陵书》曰姬是内官,是矣。然官号及妇人通称姬者,姬,周之姓,所以《左传》称伯姬、叔姬,以言天下之宗女,贵于他姓,故遂以姬为妇人美号。故《诗》曰虽有姬姜,不弃憔悴是也。百炼金:通常所言百炼金指经过多次锻炼后提取的高纯度金。但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汉代并无金指环出土,也未见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此百炼金当是百炼刚。晋刘越石《重赠卢湛》诗曰: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kōu)环:指环一类的首饰品。环,璧的一种,圆圈形的玉器。亦泛指圆圈形的物品。
②恶:讨厌,憎恨。
③赐:旧指上对下给予恩惠或财物。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说:《说文贝部》曰:赐,予也。故赐也指上对下给予。但是,一、赐的对象不一定有功。二、赐的作用侧重在给某种权力、荣誉,故有礼尊色彩。
【译文】
戚夫人用经过多次锻炼而提取的高纯度金属制作成指环,戴在手上可以照见手指里的骨头。高祖很讨厌这些指环,戚夫人便把它们赏赐给了侍女鸣玉、耀光等人,每人各四枚。
10.鱼藻宫
赵王如意年幼①,未能亲外傅②,戚姬使旧赵王内傅赵媪傅之③,号其室曰养德宫④,后改为鱼藻宫⑤。
【注释】
①赵王如意:即赵隐王刘如意(前208前194),刘邦第四子,戚夫人之子。汉高帝九年(前198)被封为赵王。汉高祖死后,被吕后设计杀害。
②外傅:古代教导贵族子弟学习诗书、礼仪、技艺的教师。《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郑玄注曰:外傅,教学之师也。《礼记曾子问》曰:孔子曰: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此时赵王如意年幼,尚不能独自外出就学。
③旧赵王:应指张敖。汉高帝四年(前203),高帝封张耳为赵王。张耳死后,其子张敖继为赵王,汉高帝九年(前198)被贬为宣平侯。内傅:古代负责保育贵族子弟的保姆。《礼记内则》曰: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
④养德宫:宫室名。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三辅黄图》卷三所引有养德宫,为汉甘泉宫中一处宫院。当建于秦或汉初,汉武帝建甘泉宫,将其包括在内。但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说:养德宫不知在何地,但肯定不在甘泉宫。甘泉宫是武帝所建,而赵王刘如意是高祖刘邦的爱子,这时武帝之父尚未出生,哪有甘泉宫?顾炎武《历代宅京记》把养德宫和中安宫、永信宫都列为长安宫异名,这是正确的。养德宫肯定在长安城中,不在未央宫便在长乐宫。
⑤鱼藻宫:宫室名。出自《诗经小雅鱼藻》,取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之寓意,诗中描述的是周武王在镐京宴乐群臣的情景。
【译文】
赵王如意年纪尚幼,还不能独自外出接受老师的教诲,戚夫人就让原赵王的保姆、一位赵姓老妇人来教导他,戚夫人给如意的居室取名叫养德宫,后来改名为鱼藻宫。
11.缢杀如意
惠帝尝与赵王同寝处①,吕后欲杀之而未得②。后帝早猎③,王不能夙兴④,吕后命力士于被中缢杀之⑤。及死,吕后不之信。以绿囊盛之⑥,载以小车入见⑦,乃厚赐力士。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奴⑧。帝后知,腰斩之⑨,后不知也。
【注释】
①惠帝:即汉惠帝刘盈(前210前188),西汉皇帝,汉高祖刘邦长子,吕后所生,前194年前188年在位。惠帝性格仁慈软弱,因不忍吕后残杀了赵王母子,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史记吕太后本纪》)后郁郁而终。同寝处:一起生活起居。刘邦死后,吕后召赵王如意至长安,惠帝知晓吕后谋杀意图,将如意接进宫中一同生活以保护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②吕后(前241前180):名雉,刘邦原配,又称高后,曾助刘邦平定天下、铲除异己。《西汉会要帝系一》曰:惠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无子,取后宫美人子名之以为太子。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吕后临朝称制数年,因欲立诸吕为王侯,引发刘邦旧臣不满,后死于未央宫。之后,诸吕势力被铲除。
③猎:打猎,捕捉禽兽。《诗经魏风伐檀》曰: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④夙兴:很早起来。夙,早晨。兴,起来。
⑤被:被子。刘熙《释名释衣服》曰:被,被也,被覆人也。许慎《说文解字》衣部曰:被,寝衣,长一身有半。段玉裁注曰:《论语乡党》篇曰: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安国曰:今被也。郑注曰:今小卧被是也。引申为横被四表之被。缢杀:勒死。《汉书高五王传刘如意传》曰:吕太后征王到长安,鸩杀之。《史记吕太后本纪》曰:孝惠元年(前194)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明,孝惠还,赵王已死。二书所载如意死因皆与本条相异。
⑥绿囊:绿色的口袋。汉代后宫使用的袋子多为绿色。
⑦(png)车:上有顶,两旁和后部有帷障的车子,多供妇人乘用。《后汉书舆服志上》曰:(太皇太后、皇太后)非法驾,则乘紫罽车。刘庆柱《地下长安》说:当时在京畿地区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牛车、马车。西汉时代,马车主要用来乘人,已非先秦时代主要用于战争。与乘坐牛车相比,马车大多为有钱人乘坐。马车种类很多,当时统治阶级以官爵大小、地位高低之不同,而规定乘坐不同形制的马车。皇帝要乘驷马之车,而且四匹马的颜色要一样。马车中大量的是一马驾乘的轺车,是长安一般官吏、文人和殷实人家的交通工具。车的等级不仅在于驾马数量的多少,车子本身因其用途不一样,乘车人地位不同,形制也各异。
⑧东郭门:即汉长安城的宣平门,也称东都门。汉长安都城共有十二门,东西南北各三门。《三辅黄图》卷一曰: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汉书》曰:元帝建昭元年(前38),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轵道。又疏广太傅、受少傅,上疏乞骸骨归,公卿大夫为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即此门也。其郭门亦曰东郭。《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疏广传》曰:供张东都门外。颜师古注引苏林曰:长安东郭门也。东都门是汉代长安城东部出入的重要门户,也是送别亲友分手之处。刘庆柱《地下长安》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通过汉长安城门进出都城的道路,以宣平门、横门较多,其次是复盎门、雍门。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由于宫殿集中在城的南部和中部一般的居民,包括官吏在内,就只能居住在城的北部,特别是在城的东北部,靠近宣平门的地区。庾信《哀江南赋》有践长乐之神皋,望宣平之贵里之句,也说明了宣平门附近一带是汉代的重要住宅区。因此,西北面的横门和东北面的宣平门就成了长安城中吏民出入最频繁的城门。宣平门主要是管东南方面的交通,出门沿渭水南岸东行,出函谷关而达关东广大地区,其重要性更在横门之上。根据各种文献记载,宣平门又称东都门,或称都门,由于位置重要,出入频繁,《汉书》《后汉书》中有关此门的记载也最多。刘庆柱《地下长安》说:汉长安城不但城门规模大小不同,而且城门形制也不甚一样,即东面城门之外两侧置阙,南、北、西三面城门之外无阙。已经考古发掘的宣平门、霸城门遗址的门阙遗存,对我们了解汉长安城城门制度十分重要。宣平门遗址的门阙分列于城门两侧,南门阙与北门阙分别在南门道与北门道之外17米,门阙东西宽25米,南北长35米,其西端均与东城墙相连。有个别城门(如宣平门)虽遭(西汉末年)火焚,但以后历代仍多次修复和重建,一直作为一座完整的城门沿用至隋文帝徙都大兴城。官奴:因犯法或遭牵连而被没入官府为奴的人。
⑨腰斩:一种古代酷刑,行刑时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
【译文】
惠帝为保护赵王如意曾与如意一同生活起居,吕后想杀害赵王但未能得手。有一天惠帝早起去打猎,赵王未能早起,吕后便派了一个力士将赵王在被中勒死。赵王死了,吕后还不相信。力士便用一个绿色口袋裹着赵王的尸体,放在一辆四周围着帷幔的小车上入宫觐见吕后,吕后这才重赏了力士。力士是长安城东郭门外官府的奴仆。惠帝后来知道了这事,腰斩了力士,而吕后并不知道。
12.乐游苑
乐游苑自生玫瑰树①,树下多苜蓿②。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③。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④。
【注释】
①乐游苑:汉代著名苑囿,又名乐游原、乐游园,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雁塔区一带。《关中记》曰:宣帝少依许氏,长于杜县。乐(崩)之后,葬于南(杜东)原,立庙于曲池之北亭,曰乐游原。《三辅黄图》卷四曰:乐游苑,在杜陵西北,宣帝神爵三年(前59)春起。《长安志》曰:(乐游苑)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城内了如指掌。汉宣帝在此先建乐游苑,后又建了乐游庙,死后也葬于附近,号杜陵。李白《忆秦娥》即咏此苑,诗曰: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书宣帝纪》曰起乐游苑,颜师古注曰:案其处则今之所呼乐游庙者是也,其余基尚可识焉。苑,畜养禽兽并种植林木的地方,多为帝王和贵族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周礼秋官雍氏》曰:禁山之为苑、泽之沉者。许慎《说文解字》艸部曰:苑,所以养禽兽。段玉裁注曰:《周礼地官囿人》注:囿,今之苑。是古谓之囿,汉谓之苑也。《西都赋》上囿禁苑,《西京赋》作上林禁苑。《淮南子本经训》曰侈苑囿之大,高诱注曰:有墙曰苑,无墙曰囿,所以畜禽兽也。《汉书高帝纪上》曰故秦苑囿园池,颜师古注曰:养鸟兽曰苑,苑有垣曰囿,所以种植谓之园。秦以前的苑皆为天然动物园,汉代时在北部与西部边区兴建苑数十处,主要牧养军马,而建在长安附近的苑则是皇家游乐田猎之所。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三曰:养鸟兽者通名苑,故谓之牧马处为苑。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卷四说:秦汉时期的苑主要有两类:皇室御苑和牧师苑。两者性质不同:皇室御苑一般集中设在京畿地区,主要豢养珍禽异兽,是帝王的游乐场所,本卷所列其他各苑皆是;牧师苑则是一般设在适宜畜牧的边郡,以养马为主,兼养牛羊,是官营牧场。
②苜蓿(m xu):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木粟、牧宿、怀风、光风、连枝草,主要用作饲料或肥料,其嫩叶可食。原产西域,据传是张骞出使西域后,由汉使自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引入。《史记大宛列传》曰:(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六曰:《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所得蒲桃、胡葱、苜蓿。《述异记》曰:张骞苜蓿园,在今洛中,苜蓿,本胡中菜,骞始于西国得之。
③萧萧然:草木摇动的样子。
④茂陵:汉代邑名,在今陕西兴平东北,距西安40公里,汉初属槐里茂乡,汉武帝为自己建造的陵墓即坐落于此,故称茂陵。《三辅黄图》卷六曰:武帝茂陵,在长安城西北八十里。建元二年(前139)初置茂陵邑。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周回三里。《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一万六千,置茂陵,高一十四丈一百步。茂陵园有白鹤观。汉代皇帝即位后,先治陵、置县,并迁功臣将相和地方豪强于此居住,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译文】
乐游苑里生长着野生玫瑰树,树下有许多苜蓿。苜蓿又叫怀风,当时有人叫它光风。风吹进苜蓿丛中,苜蓿便随风摇曳。阳光照耀在苜蓿花上,花儿便增添了光彩,故称苜蓿为怀风。茂陵人则叫它连枝草。
13.太液池
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①。菰之有米者②,长安人谓为雕胡;葭芦之未解叶者③,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④,又多紫龟、绿鳖⑤。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鸿⑥,动辄成群。
【注释】
①太液池:汉代建章宫中的人工湖,西汉时皇帝与嫔妃们游玩之处,占地百亩,汉武帝时挖掘而成,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因为水面宽阔,池水丰沛,故取名太液,意为津液滋润。《三辅旧事》曰:太液池在建章宫北,池周回千顷。日出旸谷,浴于咸池,至虞渊即莫。此池象之也。《三辅黄图》卷四曰: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书》曰: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何清谷校注说:太液池的水源来自昆明池。《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云:太液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高五尺,西岸有石鳖三枚,长六尺。1973年,在高低堡子村西侧发现一件长4.9米,中间最大直径1米,形如橄榄的石雕,可能就是当年池边的石鱼。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建章宫北有太液池,其遗迹尚大致可寻。1973年在池址的北侧发现了一件巨型的鱼形石雕,长近5米,证实了各种文献关于太液池北岸当时置有石鱼的记载。文人辞赋中也有对于太液池的描写。班固《西都赋》曰: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嶈嶈。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于是灵草冬容,神木丛生。岩峻崷崪,金石峥嵘。张衡《西京赋》曰:顾临太液,沧池漭沆。渐台立于中央,赫昈昈以弘敞。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上林岑以垒,下崭岩以喦龉。长风激于别陦,起洪涛而扬波。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海若游于玄渚,鲸鱼失流而蹉跎。刘庆柱《地下长安》说:如同未央宫沧池一样,太液池不只是点缀建章宫风景的水池,还为千门万户的建章宫提供了大量蓄水。更为重要的是,太液池作为大海的象征,皇帝把其安排在皇宫之中,显示出宫城作为国家的缩影,其宫城东、西、南、北四面辟门,象征天下国土尽在宫中,又把海洋河川以太液池为象征,统统纳入宫城。雕(diāo)胡:即菰(gū)的果实,又名菰米,也称为雕胡、安胡。紫萚(tu):叶子未张开的芦苇,因外皮呈紫褐色而得名。萚,落地之草木皮、叶。绿节:即茭白。
②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浅水处,春生新枝,夏秋抽生花茎,有变异不开花而嫩茎肥大者称为茭白,开花结籽即为菰米,可食用。明周祈《名义考雕菰》曰:《说文》:雕(菰)一名蒋。今所食茭苗米也。初生苗谓之茭白,中心生薹如藕,至秋如小儿臂,可蒸食。其中有黑点者谓之茭郁,至后结实,可炊为饭,乃雕菰米也。米:去皮壳的某些植物的籽实。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曰:《本草》云:莲、菱、芡中米,上品药。
③葭(jiā)芦:初生的芦苇。《诗经豳风七月》曰: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孔颖达疏曰:初生为葭,长大为芦,成则名为苇。
④凫(f):水鸟名,俗称野鸭。状如家鸭而略小,常于水中群游、低飞。《尔雅释鸟》曰:舒凫,鹜。邢昺疏曰:李巡曰:野曰凫,家曰鹜。《礼记内则》辨鸟之不可食者云舒凫翠。宋罗愿《尔雅翼释鸟五》曰:凫,似鸭而小,长尾,背上有文。今江东亦呼为。陆玑云:大小如鸭,青色,卑脚短喙,水鸟之谨愿者也。《方言》曰:野凫甚小而好没水中者,南楚之外谓之。雏(ch):小鸡。此指幼小的鸟类。雁:鸟名,野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游泳和飞行,常见的有鸿雁、白额雁等。《礼记月令》曰:(仲秋之月)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杜甫《九日五首》其一曰: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⑤龟:古人视其为神灵之物,灼龟甲占卜。《礼记礼运》曰: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汉王充《论衡龙虚篇》引孔子曰:龙食于清,游于清;龟食于清,游于浊;鱼食于浊,游于清。丘上不及龙,下不为鱼,中止其龟欤?《春秋公羊传定公八年》曰龟青纯,何休注曰:纯,缘也。千岁之龟青髯,明于吉凶。《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鳖:《周礼天官鳖人》曰:以时簎鱼、鳖、龟、蜃,凡貍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
⑥鹈鹕(t h):水鸟名。体大嘴长,嘴下有可伸缩的皮囊以捕食鱼类。《尔雅释鸟》曰:鹈,。郭璞注曰: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沉水食鱼,故名洿泽,俗呼之为淘河。《诗经曹风候人》曰: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孔颖达引陆玑疏曰:鹈,水鸟,形如鹗而极大,喙长尺余,直而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升囊。若小泽中有鱼,便群共杼水,满其胡而弃之,令水竭尽,鱼陆地,乃共食之,故曰淘河。《庄子外物》曰:鱼不畏网而畏鹈鹕。鹧鸪(zh gū):鸟名。形似母鸡,头似鹌鹑,栖息于灌木丛、树林中,单独或成对活动。(jiāo jīng):即池鹭,水鸟名,别称。腿长,有栗红色毛斑,以捕食鱼虫蛙为生。《尔雅释鸟》曰:,。郭璞注曰:似凫,脚高,毛冠,江东人家养之,以厌火灾。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羽篇》:,旧言辟火灾。巢于高树,生子穴中,衔其母翅飞下养之。(y):水鸟名,形似鹭而体形较大。罗愿《尔雅翼释鸟三》曰:字或作、作、作鹢。善高飞,能风能水。古者天子舟首象鹢,所以厌水神。《淮南》云:龙舟鹢首。如是古矣。《上林赋》:棹鹢牛首。汉人船首犹画青雀。盖其遗制。
【译文】
太液池周围生长着雕胡、紫萚、绿节之类的植物。菰中有米一样的果实的,长安人称为雕胡;叶片尚未张开的幼小的芦苇,被称作紫萚;菰中有头的被称为绿节。在这些众多的植物中间,到处都是小野鸭小雁子,还有很多紫色的龟和绿色的鳖。太液池边还有许多平整的沙地,沙地上水鸟众多,有鹈鹕、鹧鸪、、鸿,经常成群结队。
14.终南山华盖树
终南山多离合草①,叶似江蓠而红绿相杂②,茎皆紫色,气如萝勒③。有树直上百尺,无枝,上结丛条如车盖④,叶一青一赤,望之班驳如锦绣⑤。长安谓之丹青树⑥,亦云华盖树⑦。亦生熊耳山⑧。
【注释】
①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又称南山、太乙山、太一山、地肺山,位于今陕西西安以南。山势奇骏,植物繁茂,物产丰富,是古代长安主要的资源宝库。刘庆柱《地下长安》说:终南山是秦岭西自武功、东至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山峰,文献亦称此段秦岭为南山。《关中记》曰:终南山一名中南山,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又曰终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内名福地。《三秦记》曰:太一在骊山西,山之秀者也。程大昌《雍录》卷五曰: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岐、郿、鄠、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而连绵峙据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既高且广,多出物产,故《禹贡》曰终南厚物也。是自尧、禹以至周、汉,皆言终南之饶物产也,不当别有一山自名厚物也。《汉书东方朔传》曰: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地从汧陇以东,商洛以西,厥壤肥饶。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产以西,都泾渭之南,此所谓天下陆海之地,秦之所以虏西戎兼山东者也。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卬足也。离合草:草名。
②江蓠(l):香草名,也作江离,又名蘼芜,其粗根也是中药芎。《离骚》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曰:嫩苗未结根时,则为蘼芜。既结根后,乃为芎。大叶似芹者为江蓠,细叶似蛇床者为蘼芜,如此分别自明白矣。
③萝勒:即香菜,又称兰香,也可入药。东晋十六国时,北人为避后赵皇帝石勒名讳而改称兰香。
④车盖:古代车子上的伞形物,由一根木柱支撑,用来遮阳挡风雨。《史记商君列传》曰: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车上立盖,只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方可享用。《汉书循吏传黄霸传》曰:其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居官赐车盖,特高一丈。
⑤班驳:同斑驳,多种色彩错落相杂的样子。唐白居易《山石榴花十二韵》曰:离披乱剪彩,斑驳未匀妆。
⑥丹青:丹砂和青雘(hu)两种矿石,可制作颜料。丹青树的树叶一面青色一面赤红色,与这两种矿石色泽相似,故名。
⑦华盖:帝王出行时所乘车子的伞盖上饰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等花纹,色彩斑斓,故称。崔豹《古今注舆服》曰: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
⑧熊耳山:山名,为秦岭东段支脉,在今河南西部,因两峰对峙,形如熊耳而得名。熊,罗愿《尔雅翼释兽二》曰:古以熊配虎为旗,又皆以为王射之侯,又以皮为冠。执罼者冠之,谓之旄头。乘舆之出,则前旄头而后豹尾。盖乘舆黄麾内,羽仗班弓前,左罼右,执罼者冠熊皮冠,谓之旄头。盖熊于山中,行数十里,悉有跧伏之所,必在山岩枯木中,山民谓之熊馆。惟虎出百里外,即迷失道路,熊出而不迷,故开道者首熊以出焉。
【译文】
终南山上有很多离合草,叶子长得很像江蓠草但是红绿相间,草茎都是紫色,气味像萝勒一样。山上还有一种树,笔直地向上生长,高达百尺却没有岔枝,而在树顶上,枝条缠绕纠结形如车盖,树叶一面青色另一面是赤红色,看上去色彩斑斓美如刺绣。长安人称这种树为丹青树,也称华盖树。这种树也生长在熊耳山。
15.高祖斩蛇剑
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①,高帝斩白蛇剑②。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③,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④。剑在室中⑤,光景犹照于外⑥,与挺剑不殊⑦。十二年一加磨莹⑧,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
【注释】
①秦王子婴(?前206):秦始皇之孙,秦二世胡亥之侄。秦二世三年(前207),丞相赵高杀了胡亥,立子婴为秦王,未敢称帝,子婴当政仅46天便向刘邦投降,后被项羽所杀。白玉玺:秦始皇印,秦代传国玉玺,相传为秦代丞相李斯用蓝田玉镌刻而成,上书八篆字。后成为汉代国玺。汉应劭《汉官仪》卷下曰:天子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不以封也。《史记高祖本纪》曰: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汉书元后传》曰: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即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玺,印。古代不分尊卑皆称玺,秦统一后专指皇帝之印,以玉制。卫宏《汉旧仪》卷上曰:汉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蔡邕《独断》卷上亦曰: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但周伟洲《西汉皇后玉玺和甘露二年铜方炉的发现》说:汉时,帝、后印独称玺之说并不确。《汉官旧仪补遗》记诸侯王黄金玺,槖驼钮,文曰玺。传世有淮阳王玺可证。又匈奴单于印,文也曰玺(见《汉书匈奴传》)。出土和传世的西汉印中,非帝后之印而玉质者也不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婕妤妾赵印,长沙杨家山西汉墓出土陈平印,皆玉质。可能在西汉并未形成制度,只是群臣莫敢用,到东汉较严格,故卫宏有此记载。
②斩白蛇剑:汉高祖刘邦斩杀白蛇的剑。《史记高祖本纪》曰: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于是,斩白蛇剑便成为刘邦承天命享天下的重要物证。斩蛇之剑从何而来?一说得自太上皇,《三辅旧事》曰:太上皇微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字难识。传云殷高宗伐鬼方时所作也。高祖以之斩白蛇。及定天下,藏于宝库。守藏者见白气如云出户,状如龙蛇。一说得自南山,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曰:前汉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常服之,此即斩蛇剑也。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说:《异苑》云: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武库火烧孔子履、高祖斩白蛇剑、王莽头等三物。据此,高祖斩蛇剑,至晋时始毁也。蛇,《仪礼乡射礼》曰:福长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龙首,其中蛇交。郑玄注曰:蛇龙,君子之类也。贾公彦疏曰:《易》云: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郑注云:圣人喻龙,君子喻蛇。是蛇龙总为君子之类也。
③七彩、九华:形容色彩缤纷绚丽,颜色多样。七、九,意为色彩繁多,皆非实指。
④杂厕:掺杂。琉璃:又称流离、瑠璃,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汉书西域传上》曰:(罽宾国)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玑、珊瑚、虎魄、璧流离。颜师古注引《魏略》曰: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此盖自然之物,采泽光润,逾于众玉,其色不恒。
⑤室:装剑的剑鞘。扬雄《方言》卷九曰:剑削(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史记刺客列传》曰:(秦王)拔剑,剑长,操其室。《索隐》注曰:室谓鞘也。
⑥光景:剑身反射出来的光芒。
⑦挺剑:拔出剑鞘里的剑。《战国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挺剑而起。
⑧磨莹:磨冶剑身,使之有光泽。贾岛《剑客》诗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首两句似出自本句。
【译文】
汉代皇帝将秦王子婴投降时进献的白玉玺和高祖斩杀白蛇的宝剑代代相传。宝剑上装饰着珍贵的七彩珠和九华玉,剑鞘由五色斑斓的琉璃宝石装饰。剑在鞘内,光芒仍能照射到外面,与拔出鞘的剑发出的光芒没有差别。十二年磨炼一次宝剑,剑刃上常常光亮如霜雪。打开剑盒,拔剑出鞘,就有一股剑光寒气扑来,光彩逼人。
16.七夕穿针开襟楼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①,俱以习之②。
【注释】
①彩女:即采女。汉代宫女的一种称号,在宫中的地位较低,后也泛指宫女。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曰:六宫采女凡数千人。按采者,择也。天子以岁八月,遣中大夫与掖庭丞相工,率于洛阳乡中阅视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长壮皎洁有法相者,因载入后宫,故谓之采女也。《汉书外戚传》曰家人子,颜师古注曰:采择良家子以入宫,未有职号,但称家人子也。《后汉书皇后纪上》曰:后宫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七月七日:俗称七夕。《风俗通义佚文》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自汉代起,即传说牛郎织女这夜在天河相会。在这天,民间还有晒经书以及姑娘穿针乞巧的风俗。七孔针:针名。开襟楼:又名开襟阁,汉代掖庭楼阁名,在未央宫,宫女居住之所。叶廷珪《海录碎事》卷二曰:汉宫女七夕穿针,皆会于开襟楼,针皆七孔。楼,古代城墙或土台上的建筑物,似阁或榭。吕思勉《中国文化小史》说:《尔雅释宫》:四方而高曰台。有木者谓之榭。陕而修曲曰楼。《注》云:台,积土为之。榭是在土台之上,再造四方的木屋。楼乃榭之别名,不过其形状有正方修曲之异而已,这都是供游观眺望之所,并不是可以住人的。
②俱以习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曰:《西京杂记》曰:汉采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今七夕望月穿针,以彩缕过者为得巧之候,其事盖始于汉。
【译文】
汉代的宫女常常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在未央宫开襟楼穿七孔针,大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17.身毒国宝镜
宣帝被收系郡邸狱①,臂上犹带史良娣合采婉转丝绳②,系身毒国宝镜一枚③,大如八铢钱④。旧传此镜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故宣帝从危获济⑤。及即大位⑥,每持此镜,感咽移辰⑦。常以琥珀笥盛之⑧,缄以戚里织成锦⑨,一曰斜文锦⑩。帝崩⑪,不知所在。
【注释】
①宣帝:即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前74年前49年在位。《西汉会要帝系一》曰:昭帝崩,无嗣。大将军霍光请皇后召昌邑王。六月,王受皇帝玺绶。癸巳,光奏王贺淫乱,请废。太后诏曰:可。光奏议曰:孝武帝曾孙病已,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奏可。宗正德至曾孙尚冠里舍,洗沐,赐御府衣。太仆以猎车奉迎曾孙。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奉上玺绶,即皇帝位。收:逮捕。系:拘囚,关押。郡邸:汉代各郡设在京城的官舍。长安城中的官邸,一般为诸侯王国、汉王朝邻近地区派驻京城的办事处。此官邸既是官府在京城的办公场所,也是住宿之地。邸中附设有监狱,以临时收治犯法的官吏和朝廷交押的犯人。武帝末年,宫廷权力斗争激烈,宫中上下迷信鬼神,巫师便大行其道。《汉书武五子传刘据传》曰:(近臣江)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三辅旧事》曰:江充为铜(桐)人长尺,以针刺其腹,埋太子宫中,晓医术,因言其事。江充借机诬陷太子在宫中埋桐人诅咒重病的武帝早死,因而掀起一场巫蛊之祸。恐惧的太子刘据发兵,杀了江充。《西汉会要帝系三》曰:征和二年(前91)七月,按道侯韩说、使者江充等掘蛊太子宫。壬午,太子与皇后谋斩充,以节发兵与丞相刘屈氂大战长安,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杀。八月辛亥,太子自杀于湖。太子家人也多遇害,就连刚出生的刘询也被抓捕。《汉书宣帝纪》曰:(刘询)生数月,遭巫蛊事,太子、良娣、皇孙、王夫人皆遇害。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颜师古注曰:如淳曰:谓诸郡邸置狱也。师古曰:据《汉书仪》,郡邸狱治天下郡国上计者,属大鸿胪。此盖巫蛊狱繁,收系者众,故曾孙寄在郡邸狱。邸,古时诸侯国设在京师供朝觐皇帝者住宿的官舍。后亦泛指高级官员办事或居住之所。《史记孝文本纪》曰: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索隐》引许慎《说文解字》曰:邸,属国舍。《汉书文帝纪》曰至邸而议之,颜师古注曰: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
②史良娣:戾太子刘据之妾,史姓,宣帝祖母,死于巫蛊之祸。《汉书武五子传刘据传》曰:元鼎四年(前113),(据)纳史良娣,产子男进,号曰史皇孙。良娣,太子妾的一种称号。《汉书武五子传刘据传》曰史良娣,颜师古注引韦昭曰:良娣,太子之内官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凡三等。《汉书外戚传上》卫太子史良娣传亦曰: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合采:织成彩色图案。婉转丝绳:古代风俗,用彩丝织成各种丝带佩戴在身上。汉代无论贵族平民,皆流行佩戴或赠送五色丝缕,以求避鬼神、避病灾和兵祸,期望健康长寿。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又曰,亦因屈原。
③身毒:印度古译名之一,又称天竺。《史记大宛列传》曰:(大夏)其东南有身毒国。《索隐》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谓浮图胡也。《正义》曰:一名身毒,在月氏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以战。《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张骞传》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颜师古注曰:李奇曰:一名天笃,则浮屠胡是也。师古曰:即敬佛道者。
④八铢钱:本为秦钱,方孔圆钱,重半两,汉初因其太沉重而废除,高后二年(前186)更铸八铢钱,直径三厘米。《汉书高后纪》曰行八铢钱,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本秦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八铢也。汉以其太重,更铸荚钱,今民间名榆荚钱是也。民患其太轻,至此复行八铢钱。《汉书食货志下》曰: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黄金一斤。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五百金。铢,秦汉时期的计量单位。按《中国历代衡制演变测算简表》,汉时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二十四铢。一株合今制0.65克。
⑤从危获济:宣帝刘询在狱中时受到廷尉监邴吉的关照得以保命。《汉书宣帝纪》曰: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系者,轻重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邴)吉拒闭,使者不得入,曾孙赖吉得全。因遭大赦,吉乃载曾孙送祖母史良娣家。此后,刘询得到曾受恩于戾太子的掖庭令张贺的帮助,长大成人。元平元年(前74),昭帝亡,无子嗣,被昭帝重用的大将军霍光于是从掖庭中迎立刘询为帝。济,救援。
⑥大位:指皇位。
⑦移辰:时间长久。辰,时辰,古代计时单位,一个时辰相当于今两小时。
⑧常:通尝,曾经。琥珀笥(s):用琥珀装饰的方盒。笥,装衣物或饭食的方形竹器。
⑨缄(jiān):束缚,封闭。戚里:汉代长安城内地名,因帝王姻戚多聚居于此而得名。《三辅黄图》卷二曰: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棘、北焕、南平、大昌、戚里。《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石奋传》曰: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颜师古注曰:于上有姻戚者,则皆居之,故名其里为戚里。里,原指人所聚居的地方。许慎《说文解字》里部曰:里,居也,从田从土。段玉裁注曰:有田有土而可居也。此指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周礼地官遂人》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各代构成里的实际户数不一。许倬云《说中国》说:郡县以下的基层,在春秋时代还是以社为中心的人群共同体。所谓社,也就是地方的保护神。汉代延续秦制。地方基层的行政建立于乡、里。我们从秦汉简牍的记载,看到社转变为里。最基层的里,政府掌握了每一个里的人口数字,多少大男、大女、中男、中女、小男、小女,他们每年的增加和减少,这些人所属的家庭以及彼此的关系,和每一家的产业。政府征收人头税,即所谓算钱和田赋,也由当地里的干部负责收集。地方行政当局经过乡里的组织,直接掌握国民的生活。织成锦:古代名贵丝织品,用彩丝金线织成花纹图案,类似刺绣,多产于蜀地,汉以来常用作王公贵族的服饰衣料。
⑩斜文锦:丝织品名。文,通纹。
⑪崩:古代称帝王死亡。《礼记曲礼下》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郑注曰:异死名者。为人亵其无知,若犹不同然也。自上颠坏曰崩,薨,颠坏之声。卒,终也。不禄,不终其禄。死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
【译文】
宣帝被逮捕囚禁在郡邸的监狱中时,他的手臂上还佩戴着祖母史良娣编织的五彩图案的婉转丝绳,上面系着一枚来自身毒国的宝镜,宝镜有八铢钱那么大。传说这枚宝镜能照得见妖魔鬼怪,佩戴它的人会受到天神的福佑,因此,宣帝能从危难中得到解救。宣帝即位后,每次拿着这枚宝镜,都会久久地感叹呜咽。他曾用琥珀装饰的方形竹器盛放宝镜,并用戚里出产的华贵的织成锦,也称斜文锦包裹起来。宣帝驾崩后,宝镜便不知到哪里去了。
18.霍显为淳于衍起第赠金
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①,散花绫二十五匹②。绫出钜鹿陈宝光家③,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④,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⑤,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⑥。又与走珠一琲⑦,绿绫百端⑧,钱百万,黄金百两,为起第宅⑨,奴婢不可胜数。衍犹怨曰:吾为尔成何功,而报我若是哉⑩!
【注释】
①霍光(?前68):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弟,西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重臣。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受武帝遗诏辅佐昭帝,任大司马大将军,昭帝死后,迎立昌邑王,因其荒淫无道而废之,复迎立宣帝,极受昭帝与宣帝礼遇。执政20年,权势极盛,轻徭薄赋,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汉书霍光金日传霍光传》曰:光为人沈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信端正如此。霍光妻:即霍显,霍光续弦。宣帝时,霍显欲送小女成君入后宫为皇后,以巩固家族地位。时许皇后临产病重,霍显收买指使宫廷女医淳于衍毒死许皇后。显恐事败,即具以实语光。光大惊,欲自发举,不忍,犹与。会奏上,因署衍勿论。(《汉书霍光金日传霍光传》)霍光女终入宫立为皇后。《西汉会要帝系二》曰:(霍光女)立三岁而光薨。上立许后男为太子。显恚不食,呕血,复教皇后令毒太子。皇后数召太子赐食,保阿辄先尝之,后挟毒不得行。后杀许皇后事败露,霍氏谋废宣帝,事发后,霍氏被诛灭,霍皇后被废。淳于衍:宣帝时宫廷女医。字少夫。蒲桃锦:织有葡萄花纹的彩色锦缎。蒲桃,即葡萄。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木篇》曰:此物实出于大宛,张骞所致。有黄、白、黑三种,成熟之时,子实逼侧,星编珠聚,西域多酿以为酒,每来岁贡。在汉西京,似亦不少。匹:计量单位。《汉书食货志下》曰: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②散花绫:一种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沈从文《中国文物常识》说:锦类的纹样发展必然和同时期的铜玉漆绘花纹有个相通处。到汉代,群鹄、游猎、云兽、文锦和同时金银错器、漆器花纹就有密切联系,已从实物上得到证明。传玄为马钧作传,称改造锦机,化繁为简,提花方法已近于后来织机。《西京杂记》记陈宝光家织散花绫,由于提花法进步,色泽也复杂得不可思议。
③钜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赵置郡,汉因之。治所在今河北平乡。陈宝光:西汉钜鹿人,其妻擅长织绫,闻名当地。
④第:大宅,宅院。《汉书高帝纪下》曰: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也。
⑤镊(ni):又称牵挺、镊机,古代织丝的器具,此处指织机上提综的踏板。
⑥直:通值。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关于两汉的手工业》说:此为私人作坊加工的特货,故比其它缯帛售价为高。
⑦走珠:一种南越产大珠。沈怀远《南越志》曰:珠有九品,大五分以上至一寸八分,分为八品。有光彩,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珰珠,珰珠之次为走珠,走珠之次为滑珠。陈继儒《珍珠船》卷四曰:珠一寸以上曰大品珠,大而底平曰珰珠,次曰走珠、滑珠、磥砢珠。琲(bi):成串的珠子,十串珠为一琲。左思《文选吴都赋》曰:金镒磊珂,珠琲阑干。刘渊林注曰:琲,贯也,珠十贯为一琲。
⑧端:古代布帛长度单位,各代标准不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以币锦二两,杜预注曰: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二两二匹。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关于两汉的手工业》说:古诗有: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是汉时缯帛一匹,亦可称为一端。《魏书食货志》曰:旧制,民间所织绢、布,皆幅广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匹,六十尺为一端,令任服用。后乃渐至滥恶,不依尺度。
⑨起:修建。宅:辟为居住之处。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后指住所。
⑩报:报答,用实际行动或财物表示感谢。《汉书外戚传上》曰:(霍显)亦未敢重谢衍。与本条所记有异。
【译文】
霍光的妻子霍显送给女医淳于衍蒲桃锦缎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这种绫出自钜鹿陈宝光家,陈宝光的妻子继承了织造这种绫的技艺。霍显把陈妻召进自己府第,让她织绫。织机上用了一百二十个提综的踏板,六十天才织成一匹,每匹都价值万金。霍显又送给淳于衍十串走珠,一百端绿绫,百万钱,百两黄金,还为她兴建宅邸,家里奴婢不可胜数。即使这样淳于衍仍旧抱怨说:我为你立下了何等大功,而你报答我的就只是这些东西!
19.旌旗飞天堕井
济北王兴居反①,始举兵②,大风从东来,直吹其旌旗③,飞上天入云,而堕城西井中④。马皆悲鸣不进。左右李廓等谏⑤,不听。后卒自杀。
【注释】
①济北王兴居:北原为阴,据史料改。刘兴居,汉高祖之孙,高祖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子。高后六年(前182)被封为东牟侯,参与平定诸吕、迎立文帝,及文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黜其功。(文帝)二年(前178),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章、兴居。(《汉书高五王传济北王兴居传》)刘兴居不满,借文帝外出劳军之机起兵谋反,兵败被俘后自杀。
②举兵:起兵造反。
③旌旗:旗帜的通称。《周礼春官司常》曰:凡军事,建旌旗。旌,古代用旄牛尾或兼五彩羽毛饰杆头的旗子。《周礼春官司常》曰:全羽为旞,折羽为旌。《尔雅释天》曰:注旄首曰旌。郭璞注曰:载旄于杆头,如今之幢,亦有旒。
④城: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叫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孟子公孙丑下》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⑤左右:跟随身边的侍从、近臣。李廓:济北王身边的近臣亲信,生平不详。
【译文】
济北王刘兴居造反,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从东方刮来,径直吹起他的军旗,军旗被吹上了天空,直入云霄,最后堕落在城西的井中。他的战马都悲鸣嘶叫着不肯前行。刘兴居的左右近臣如李廓等人都劝诫他不要谋反了,但刘兴居不听。最终兵败自杀而亡。
20.弘成子文石
五鹿充宗受学于弘成子①。成子少时,尝有人过己②,授以文石③,大如燕卵。成子吞之,遂大明悟④,为天下通儒⑤。成子后病,吐出此石,以授充宗,充宗又为硕学也⑥。
【注释】
①五鹿充宗:西汉儒家学者,西汉梁丘贺派《易》学和《齐论语》传人。字君孟。有《周易略说》三篇,已失传。与中书令石显交结,官尚书令、少府,石显失宠后被贬官。五鹿,复姓。弘成子:西汉儒者,生平不详。
②过:来访,拜访。
③文石:有花纹的石头。
④明悟:明白领悟。
⑤通儒:能博通古今,既严守古训又适时通变者;或学识渊博,通晓世务,堪为一代宗师者。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曰:儒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稽先王之制,立当时之事,纲纪国体,原本要化,此通儒也。若能纳而不能出,能言而不能行,讲诵而已,无能往来,此俗儒也。
⑥硕学:博学多闻、声名显赫的大学者。
【译文】
五鹿充宗师从弘成子学习。弘成子小时候,曾有人来探访他,送给他一块带花纹的石头,大小如燕子生的蛋。成子吞下了这块石头,就变得非常聪明有悟性,于是便成为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的大宗师。后来成子病重,吐出了这块石头,把它送给了充宗,充宗吞下了石头后,也变成了博学多闻、声名卓著的大学者。
21.《黄鹄歌》
始元元年①,黄鹄下太液池②。上为歌曰③:黄鹄飞兮下建章④,羽肃肃兮行跄跄⑤,金为衣兮菊为裳⑥。唼喋荷荇⑦,出入蒹葭⑧,自顾菲薄⑨,愧尔嘉祥⑩。
【注释】
①始元元年:前86年。始元,汉昭帝刘弗陵的第一个年号。
②黄鹄(h):一种大鸟,一说天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曰:形似鹤,色苍黄,亦有白者,其翔极高,一名天鹅。《楚辞惜誓》曰: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商君书画策》曰: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曰:夫黄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黍粱,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者远矣。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在古代,黄鹄被视为吉祥的鸟,一旦有黄鹄降临皇家苑囿,便被认为是吉庆之事,是上天对皇帝的首肯,因此朝廷会大肆庆贺,皇帝也会赏赐众臣。《汉书昭帝纪》曰: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赐诸侯王、列侯、宗室金钱各有差。下:飞落。
③上:指汉昭帝刘弗陵。
④建章:即建章宫,汉代宫室名,位于汉长安城西上林苑,其地原为建章乡,故以乡名为宫名。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未央宫柏梁台遭遇火灾,武帝听信粤巫勇之之言,在城外上林苑中建造了比未央宫更大的建章宫以***火灾。《汉书郊祀志下》曰:勇之乃曰: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商中,数十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关中记》曰:上林苑中有宫十二,建章其一也。宫内西北部即为太液池。建章宫内共建有三十余座宫殿,周长逾10公里,与未央宫间建有飞阁辇道,以方便往来。程大昌《雍录》卷二曰:《东方朔传》曰: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建章如此其侈,而正史少曾正书临幸,则皆从飞阁越城以出也。建章宫建成后,武帝常居于此,直到昭帝时代,皇宫才迁回未央宫。《关中记》曰:建章宫其制度事兼未央宫,周回二十余里。刘庆柱《关中记辑注》说:建章宫的形制布局是按照未央宫兴建的。汉武帝把建章宫看作他的新皇宫。从诸文献记载的建章宫规模来看,与未央宫不无两样。至于其宫内布局对后代皇宫建筑的影响,甚至超过未央宫。
⑤肃肃:象声词,鸟扇动羽翼的声音。《诗经唐风鸨羽》曰:肃肃鸨羽,集于苞栩。《毛传》曰:肃肃,鸨羽声也。跄跄(qiāng):舞动,飞跃奔腾的样子。《尔雅释训》曰:跄跄,动也。邢昺疏曰:恐动趋步,威仪谨敬也。《汉书扬雄传》曰:秋秋跄跄,入西园,切神光。《尚书益稷》曰:笙镛以间,鸟兽跄跄。孔安国传曰:鸟兽化德,相率而舞,跄跄然。
⑥金:金色。衣、裳(chng):古代服饰称上为衣,下为裳。《诗经邶风绿衣》曰: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亦泛指衣服,男女皆服。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说: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帬(裙)下云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训,说明裳就是裙。《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郑笺:裳,昼日衣也。又《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释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联接群幅也。菊:此指菊黄色。
⑦唼喋(sh zh):水鸟和鱼吃食时发出的声音。荷:荷花,别名芙蕖。《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九曰:《毛诗义疏》曰:芙蕖,茎为荷,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中有青,长三分,如钩,为薏。语曰苦如薏也。《尔雅释草》曰: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邢昺疏曰:李巡曰:皆分别莲茎叶华实之名。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的,莲实也;薏,中心也。郭璞曰:蔤,茎下白蒻在泥中者。今江东人呼荷花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蜀人以藕为茄,或用其母为华名,或用根子为母叶号,此皆名相错,习俗传误,失其正体者也。陆玑疏云:莲青皮里白子为的,的中有青为薏,味甚苦,故里语云苦如薏是也。《楚辞离骚》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注曰:芙蓉,莲华(花)也。罗愿《尔雅翼释草八》曰:《周书》曰:鱼龙成则薮泽竭,薮泽竭则莲藕掘。宋时太官作血,庖人削藕皮,误落血中,遂散不凝。医乃用藕,疗血多效。叶可裹物。汉郑敬为新迁功曹,与同郡邓敬折芰为米,以荷为肉。荇(xng):荇菜,一种多年水生植物,嫩时可食。《诗经周南关雎》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孔颖达引陆玑疏曰:荇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罗愿《尔雅翼释草五》曰:荇菜今陂泽多有,今人犹止谓之荇菜,非难识也。叶亦卷渐开,虽圆而稍羡,不若莼之极圆也。叶皆随水高低,平浮水上,花则出水,黄色六出,今宛陵陂湖中,弥覆顷亩,日出照之如金,俗名金莲子。
⑧蒹葭(jiān jiā):初生的尚未长穗的芦荻。《诗经秦风蒹葭》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尔雅释草》曰:葭,华。蒹,薕。葭,芦。邢昺疏曰:此辨蒹葭等生成之异名也。葭,一名华,即今芦也。苇之未成者。蒹,一名薕。
⑨菲薄:才能浅陋,自谦之词。
⑩嘉祥:祥瑞。《汉书宣帝纪》曰:屡获嘉祥,非朕之任。
【译文】
始元元年,有一只黄鹄飞落在太液池。昭帝为此作了一首歌辞曰:黄鹄飞来啊降临在建章宫,展翅而飞啊跳跃翱翔,上身金色啊腹下菊黄。在荷花荇菜丛往来觅食,在初生的芦荻中翩飞穿行,我自认才能浅陋、仁德微薄,愧对黄鹄你带来的祥瑞。
22.送葬用珠襦玉匣
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①。匣形如铠甲②,连以金缕③。武帝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④,世谓为蛟龙玉匣。
【注释】
①送死:为死者办理丧事。珠襦(r)玉匣:即金缕玉衣。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按照死者的等级不同分为金缕、银缕、铜缕。金缕玉衣是汉代帝王所用的殓服,当时的人们认为玉可以保持尸骨不腐,将玉作为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卫宏《汉旧仪》补遗卷下曰:帝崩,含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匣,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请诸衣衿敛之。王侯葬,腰以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缕为之。玉衣是将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而成。刘庆柱《地下长安》说:这种衣服颇像匣子,所以又称玉柙或玉匣。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以满城汉墓的二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从出土的实物,并结合文献的记载来看,西汉的玉衣似乎多属金缕,东汉的玉衣则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据《续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用金缕,诸侯王和始封的列侯用银缕,其他多用铜缕,估计袭爵的列侯也在用铜缕之列。河北定县东汉中山简王刘焉的玉衣是鎏金的铜缕,其等级可能与银缕的相当。迄今发现的完整的玉衣,以满城汉墓(武帝时期)的二件为最早。以玉衣为葬服,其目的是企图保存尸骨不朽。《后汉书刘盆子传》说,西汉诸帝陵墓内凡穿有玉衣的尸体都完好如生人,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不足为信。曹丕在下禁令时就说,用玉衣之类殉葬是愚俗之所为。襦,一种可御寒的绵夹袄。许慎《说文解字》衣部曰:襦,短衣也。一曰衣。史游《急就篇》曰袍襦,颜师古注曰: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者襦。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说:襦又有长襦、短襦的区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短襦又叫腰襦。但是在古代作品里一般只称襦,不分长短。
②铠(kǎi)甲:古代作战时的护身服装,用金属片或皮革制成。
③金缕(lǚ):金丝线。缕,丝线,亦泛指细而长的线状物。《尔雅释天》曰维以缕,郭璞注曰:用朱缕维连持之,不欲令曳地。《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太常。是也。
④镂(lu):雕刻,雕镂。《尔雅释器》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邢昺疏曰:郭云六者皆治器之名也。则此谓治器加功而成之名也,故《论语》注云切磋琢磨,以成宝器是也。蛟:古代传说中的瑞兽,像龙,短角,能兴风作浪发洪水。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瑞鸟。《山海经西山经》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罗愿《尔雅翼释鸟一》曰:鸾,赤色,五采,鸡形,鸣中五音。古者职方氏之职,扬、荆二州,其畜宜鸟兽。先儒以为孔鸾犀象之属,然则盖常有之物,非若麟凤为畜,鸟兽不獝狘也。孔雀,后世稔识;而鸾在《纬书》,已成瑞物。故《瑞应图》称鸾,赤神之精,凤凰之佐。凤:传说中的神鸟,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山海经南山经》曰:(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凰),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许慎《说文解字》鸟部曰: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 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韩婴《韩诗外传》卷八曰: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夙寐晨兴。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天老对曰:夫凤之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背,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中挟义。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麟甲,尾像牛尾,疾行如飞。古人以为仁兽、瑞兽,视为祥瑞的象征。《诗经周南麟之趾》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罗愿《尔雅翼释兽一》曰:《说文》:麒,仁兽,麟,牝麒也。《淮南子》曰:麒麟斗而日月蚀。盖岁星散为麟,岁其失序则麟斗,麟斗则日月蚀矣。骐善走,故良马因之,亦名为骐也。
【译文】
汉代皇帝丧葬时,都使用珠玉编缀装饰的金缕玉衣作为殓服。玉衣的形状像铠甲,用金丝线将玉石一片片串联起来。武帝殓服的玉衣上面,都雕刻着蛟、龙、鸾、凤、龟、麒麟等图案,世人称之为蛟龙玉匣。
23.三云殿
成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①,世谓三云殿。
【注释】
①成帝:即汉成帝刘骜(前51前7),汉元帝刘奭(sh)之子,前32年前7年在位。应劭《风俗通义正失》曰:孝成皇帝好《诗》《书》,通览古今,间习朝廷仪礼,尤善汉家法度故事。《汉书成帝纪》曰: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为世嫡皇孙。宣帝爱之,字曰太孙,常置左右。年三岁而宣帝崩,元帝即位,帝为太子。壮好经书,宽博谨慎。初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绝乃度,还入作室门。上迟之,问其故,以状对。上大说,乃著令,令太子得绝驰道云。元帝崩,刘骜即皇位。即位后耽于酒色,宠爱赵飞燕姐妹,致使外戚擅政,国势日颓。云帐、云幄、云幕:泛指装饰有象征天空中云彩图案的帐幕。刘熙《释名释床帐》曰: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幕,幕络也,在表之称也。许慎《说文解字》巾部曰:帐,张也。在旁曰帷。帷在上曰幕。天幕下围在四周的布幔叫帷,覆盖在上面的布幔叫幕,帷幕内像宫室的帐篷叫幄。古代帝王凡出宫狩猎或祭祀时,都有专人张设云帐。甘泉:指甘泉宫,汉代宫室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甘泉山。原有秦宫林光宫,汉武帝时在此扩建,是汉代最大的离宫建筑群。《三辅黄图》卷二曰:甘泉宫,一曰云阳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宫以山为名。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十九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程大昌《雍录》卷二则曰:秦之林光,至汉犹存。汉武元封二年(前109)始即磨盘岭山秦宫之侧作为之宫,是为汉甘泉矣。孟康注《郊祀志》曰:甘泉一名林光。师古曰:汉于秦林光旁起甘泉宫,非一名也。师古之说是也。传说甘泉山是黄帝以来祭天的圜丘处,故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皇帝多在甘泉宫祭拜天地并朝会诸侯。《关中记》曰:左有通天台,高三十余丈,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汉书郊祀志下》曰:(汉武帝)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程大昌《雍录》卷二曰:武帝之为此宫也,不独以备游眺也,采信方士明庭之语,求以自通于仙,故增之又增之,如泰畤,如仙掌露盘,及泰一诸画像,尽在其上也。陈晓捷《三辅故事》注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说:甘泉宫遗址在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周围,面积约148.6万平方米。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墙总长1949米,现存长816米,残高2.5米;西墙总长890米,现存长610米,残高1至4.5米;北墙总长1950米,现存长约600米,残高2至5米;东墙总长880米,现存长约120米,残高约1米。宫墙西南角、西北角各有圆形角楼台一座,分别残高2米、4米,顶径约7米余。紫殿:甘泉宫中的一个殿名。刘庆柱《地下长安》说:甘泉宫的主体建筑是前殿,也称甘泉殿,或称紫殿。《三辅黄图》卷二曰: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前13)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成帝为此赏赐当地吏民并大赦天下,又设三云于紫殿。但何清谷校注说:紫殿疑即紫檀,是甘泉泰畤的一部分。《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云:甘泉泰畤紫檀八觚,八觚即八角形。又云:紫檀有文章采镂黼黻之饰及玉、女乐,与本文所云紫殿的装饰相同。
【译文】
汉成帝在甘泉宫紫殿中张设带有云彩图案的云帐、云幄、云幕,世人因而称紫殿为三云殿。
24.掖庭
汉掖庭有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开襟阁、临池观①,不在簿籍②,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焉③。
【注释】
①掖庭:未央宫中天子居室两旁的房舍,是妃嫔宫女居住的地方,也称掖廷、液廷。《三辅黄图》卷三曰:掖庭殿,在天子左右,如肘膝。应劭《汉官仪》卷下曰:婕妤以下,皆居掖庭。掖庭,后宫所处。班固《西都赋》曰: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永巷为掖庭。月影台:位于未央宫中前殿之北。鸣鸾:指皇帝或贵族出行。鸾,铃,车铃,此指系在马勒或车前横木上的铃铛,常悬挂在帝王车上作装饰。开襟阁:即开襟楼。阁,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多周围有窗,可以凭高远望。临池观:未央宫西南部临近太液池的地方,可以登高观池。观,台榭,建在高台上的建筑物,只有柱子、顶而无墙壁,类似后代的亭子。
②簿籍:登记簿册。此指妃嫔花名册,由掖庭令亲自掌管。汉代帝王嫔妃众多,卫宏《汉旧仪》卷下曰:皇后一人。婕妤以至贵人,皆至十数。美人比待诏,无数。元帝、成帝皆且千人。嫔妃共分十四等。《汉书外戚传上》曰:適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倢伃、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自第二等婕妤以下嫔妃皆居住在掖庭,她们既是皇帝的侍妾,同时也是各有职号的女官,按照相应官职领取俸禄,其德行、妊娠、陪宿等皆有专职女官及时记录在案。而十四等之外的普通宫女,无职号亦不为皇帝所知,仅在后宫服务。这些待诏掖庭尚未入等的宫女或许就属不在簿籍之列。
③窈窕:妖艳美好的样子。
【译文】
汉代掖庭包括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开襟阁、临池观等宫舍,那些还没有登上掖庭花名册的美丽的宫女们就居住在这里。
25.昭阳殿
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①,中庭彤朱②,而殿上丹漆③,砌皆铜沓④,黄金涂⑤,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⑥,含蓝田璧⑦,明珠、翠羽饰之⑧。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五色流苏⑨,带以绿文紫绶⑩,金银花镊⑪。每好风日,幡旄光影⑫,照耀一殿,铃镊之声,惊动左右。中设木画屏风⑬,文如蜘蛛丝缕⑭。玉几玉床⑮,白象牙簟⑯,绿熊席。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蔽⑰,望之不能见,坐则没膝。其中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⑱。有四玉镇⑲,皆达照无瑕缺⑳。窗扉多是绿琉璃(21),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椽桷皆刻作龙蛇(22),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兢慄(23)。匠人丁缓、李菊(24),巧为天下第一。缔构既成(25),向其姊子樊延年说之(26),而外人稀知,莫能传者。
【注释】
①赵飞燕女弟:即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亦称赵昭仪。赵飞燕(?前1),汉成帝皇后。长安人,原为阳阿公主家婢女,擅长歌舞,因为体态轻盈,故称飞燕,其舞姿吸引了汉成帝,被成帝召入宫中百般宠幸,后立为皇后。汉哀帝即位后,赵飞燕被尊为皇太后。汉平帝即位,飞燕被贬为庶人后自杀。赵昭仪与赵飞燕一同进宫,也深受成帝宠幸,赵飞燕被立为皇后后,她也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西汉会要帝系二》曰:成帝召(飞燕)入宫,大幸。有女弟,复召入,俱为倢伃。许后废,乃立倢伃为皇后,弟为昭仪。姊弟专宠十余年,卒皆无子。成帝终日与赵氏姐妹荒淫无度,暴毙后,朝廷内外归罪于赵昭仪,皇太后诏治问皇帝起居发病状,赵昭仪因此自杀。昭阳殿:即昭阳舍,位于未央宫,汉武帝时设立的一处后宫,成帝时赵飞燕姐妹居住于此。《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皇后既立,后宠少衰,而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班固《西都赋》曰:昭阳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三辅黄图》卷三曰: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有女弟,俱为婕妤,贵倾后宫。
②中庭:昭阳正殿前的庭院。彤朱:用朱红色漆涂地。
③丹漆:以红漆涂地。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曰:以丹漆地,故称丹墀。应劭《汉官仪》卷下曰:犹天子朱泥殿上,曰丹墀也。因此,只有天子居住的宫室才能以丹漆涂地,可见赵昭仪深受成帝宠爱。
④砌:门槛。铜沓:用铜包裹木门槛。铜,古谓之赤金。吕思勉《中国文化小史》说:在古代,铜的使用,除造兵器以外,多以造宝鼎等作为玩好奢侈之品,所以《淮南子本经》说:衰世镌山石,锲金玉,擿蚌蜃,销铜铁,而万物不滋。将铜铁和金玉、蚌蜃(谓采珠)同视。沓,包在外面。《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切皆铜沓,颜师古注曰:沓,冒其头也。
⑤涂:即鎏,古代黄金工艺,类似于后来的镀金。《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黄金涂,颜师古注曰:涂,以金涂铜上也。
⑥壁带:墙壁上方露出的横木,形状像带子。《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传》曰壁带往往为黄金,颜师古注曰: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于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若车之形也。壁,指内墙,如宫室的墙壁。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壁,辟也,辟御风寒也。:本指嵌在车轮中心的圆孔,用以穿轴,可使轮与轴光滑耐磨。此指壁带上的环状金属物,套在横木接头部位或中间,既有固定作用也很美观。汉代时的上不仅有鎏金和精美的图案,还常镶嵌珠宝羽毛等物,因此更显华贵。
⑦含:镶嵌。蓝田:山名,在陕西蓝田以东,骊山以南,山上盛产美玉。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六曰:在蓝田县东南三十里。《范子计然》曰:英玉出蓝田。一名覆车山。郭缘生《述征记》曰:山形如覆车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后魏《风土记》曰:山巅方二里,圣贤仙隐之处,刘雄鸣学道于此。下有神祠甚严,霸水之源出蓝田谷。西又有尊卢氏家,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亦为县名,在陕西渭河平原南部、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灞河上游。秦置县。《三秦记》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铜、铁、石。玉之类者曰求,其次曰蓝,盖以县出美玉,故名蓝田。《汉书地理志上》曰:蓝田,山出美玉,有虎候山祠。秦孝公置也。《史记秦本纪》曰:(孝公)十二年(前350),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班固《西都赋》曰:金衔璧,是为列钱。
⑧翠羽:翠色的鸟羽。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卷三说:这是昭阳殿墙壁上的装饰。大约是壁中贯以像带一样的横木,横木上吊黄金环,环中悬挂蓝田玉璧、明珠、翡翠、鸟的羽毛等。
⑨流苏: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穗子,垂挂在车马、屋内、帷帐或其他器物上作装饰用。张衡《文选东京赋》曰:驸承华之蒲梢,飞流苏之骚杀。薛综注曰:流苏,五彩毛杂之,以为马饰而垂之。《后汉书舆服志上》曰:大行载车,其饰如金根车垂五彩,析羽流苏前后。此处为殿上装饰,用于悬挂铃镊。
⑩绶(shu):一种丝带,用来系结帷幕或者印环等物。在先秦时只是一种普通的日常装饰,自秦起根据官职高低,以长度、颜色等规格制定了组绶的佩戴标准。卫宏《汉官旧仪》卷上曰: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后汉书舆服志下》曰:韨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汉石刻垂绶佩剑武士》说:汉代是封建社会成熟期,官阶等级,除衣服冠巾有严格区别外,腰间垂绶,更区别显明。组、绶同属丝织带子类织物,组多用来系腰,是一条较窄狭具实用意义的丝条,绶则约三指宽织有丙丁纹的丝条,用不同颜色和绪头多少分别等级,和官印一同由朝廷颁发,通称印绶(或称玺绶)。印分玉、金、银、铜,绶有长短及不同颜色。照法律规定,退职或死亡,应一同缴还。关于组绶制度当时如何佩戴,文献上说不清楚,从画刻上反映,才比较明确,原来挂在右腰一侧。华梅等《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说:汉代官员通常在袍服外面佩挂组绶,组和绶都是用彩丝编成的长条形带饰,属于绶绦一类。汉代一官必有一印,一印必有一绶,官员们平时将印纳入腰右侧的鞶囊中,把组绶垂于腰前,于是绶的颜色就成了社会身份、官职高低的最鲜明标志,也自然成为权力的象征。帝王百官、后妃、命妇印纽上的彩色绦带,也叫印绶,简称绶。其颜色、长度都有具体规定,初见于战国时期。《礼记玉藻》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太师、太傅、太保、前后左右将军,皆金印紫绶。《后汉书舆服志下》曰:公、侯、将军紫绶,二采,紫白,淳紫圭,长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绶。《汉书外戚传上》曰: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本条记赵昭仪用紫绶,与正史吻合。
⑪花镊(ni):用金银制作的雕刻着花朵图案的垂饰,系于彩色流苏或绿纹紫绶上。镊,垂饰。特指缀附于簪钗的垂饰。《后汉书舆服志下》曰:(簪)下有白珠,垂黄金镊。
⑫幡旄(fān mo):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幡,旗帜。旄,原指旄牛尾。《周礼春官》曰旄人,郑玄注曰: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后指旗子,古代用牦牛尾缚于竿子顶端作杆饰,起指挥与先导作用。
⑬木画屏风:上有彩色绘画的木质屏风。湖南省博物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记录的出土文物中便有一件彩绘木质屏风。屏风,室内挡风或作为屏蔽的用具,形似门,可移动,有的单扇,有的多扇可折叠。刘熙《释名释床帐》曰: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
⑭蜘蛛:《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八曰:焦赣《易林未济之蛊》曰:蜘蛛作网,以司行旅。《广五行记》曰:蜘蛛集于军中及人家,有喜事。张望《蜘蛛赋》曰:吐自然之纤绪,先皇羲而结网,凭轻掳馛隐显,应大明之幽朗。
⑮床:供人睡卧的用具。古代的床既是眠具也是坐具。刘熙《释名释床帐》曰: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
⑯簟(din):供坐卧铺垫用的苇席或竹席。江淹《文选别赋》曰夏簟清兮昼不暮,李善注曰:张俨《席赋》曰:席为冬设,簟为夏施。簟用白象牙片编织而成,无疑更为豪奢。
⑰蔽:遮盖。
⑱歇:消散。
⑲玉镇:即玉瑱,玉制的压席子的器具。屈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曰: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王逸注曰:瑱,一作镇。洪兴祖补注曰:瑱,压也《周礼》:玉镇,大宝器。故书作瑱。朱熹集注曰:瑱,与镇同,所以压神位之席也。《楚辞九歌湘夫人》曰:白玉兮为镇。
⑳达照:通明透亮。瑕缺:玉的斑点。
(21)窗:窗的古字为囱,特指天窗。许慎《说文解字》囱部曰:在墙曰牖,在屋曰囱。段玉裁注曰:屋在上者也。另《说文解字》穴部曰:窗,通孔也。王充《论衡别通篇》曰: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扉:门扇。绿琉璃:绿色的琉璃。汉代时,琉璃来自西域,非常稀有,用作窗户更显奢侈。
(22)椽桷(chun ju):泛指椽子,即放在檩子上承接屋面板和瓦的条木。椽,椽子的总称。刘熙《释名释宫室》曰:椽,传也,相传次而布列也。或谓之榱,在檼旁下列衰衰然垂也。一般横向平行传次排列。多特指圆形椽。桷,方形椽。刘熙《释名释宫室》曰:桷,确也,其形细而疏确也。或谓之椽。许慎《说文解字》木部曰:椽,榱也。桷,榱也。椽方曰桷。段玉裁注曰:桷之言棱角也。椽方曰桷,则知桷圆曰椽矣。《左传桓公十四年》曰: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杜预注曰:圆曰椽,方曰桷。《说文》云:周谓之椽,齐、鲁谓之桷。宋李诫《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椽》曰:椽,其名有四:一曰桷,二曰椽,三曰榱,四曰橑。短椽,其名有二:一曰栋,二曰禁楄。许慎《说文解字》木部曰:橑,椽也。榱,椽也。秦名屋椽也。周谓之椽。齐鲁谓之桷。
(23)兢慄:惊悚颤抖的样子。兢,恐惧,战栗。慄,吓得发抖。
(24)丁缓、李菊:应是修建昭阳殿的匠师,生平不详。
(25)缔构:营造,构建。既:已经。
(26)其:应为丁缓、李菊二人中的一人。姊子:姐姐的儿子。樊延年:人名,生平不详。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汉时崇尚神仙方术,追求长生不老,所以以延年为名者甚众。
【译文】
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居住在昭阳殿,殿前的庭院用朱红色的漆涂地,殿上也漆成了红色,门槛外表包裹了一层铜,铜上面又涂了一层黄金,台阶用白玉做成,墙壁上方露出的带子一样的横木用金包裹,金上镶嵌了蓝田出产的美玉,还装饰着明珠和翠色的鸟羽。壁带上面雕刻了九条金龙,每条金龙的嘴里都衔着九子金铃。铃铛下面垂挂着五彩的花穗,壁带上还系着带有绿色花纹的紫色绶带,下面悬挂着金银制作的雕刻着花朵图案的垂饰。每当风和日丽天晴好,彩旗的光彩照亮了整座宫殿,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在附近回荡。殿里摆设着绘有彩色图画的木质屏风,上面的花纹细致得像蜘蛛吐出的丝线。殿中还有白玉做成的几案和床,白色象牙制成的凉席,以及绿色熊皮做成的席子。绿熊席子上的毛长达二尺多,人睡觉时躲在里面,从远处根本见不到人影,坐在熊席上,熊毛能盖过膝盖。席子上混杂熏染着多种香料,只要在这席子上坐过,身上沾染的香气一百天也不会消散。席子周围还有四个玉镇,每个都晶莹通透,看不到一丝斑点。殿中的门窗多用绿色的琉璃镶嵌,通透晶莹,连一根头发也无法隐藏。椽桷木上都雕刻着龙蛇的图案,龙蛇缠绕在椽木之间,连鳞甲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看到的人没有不感到惊悚颤抖的。负责建造昭阳殿的工匠丁缓、李菊,技艺精湛堪称天下第一。昭阳殿竣工后,只是对他姐姐的儿子樊延年谈起过建殿的情况,但宫外很少有人知道此事,关于昭阳殿的奢华情况也没有流传开来。
26.珊瑚高丈二
积草池中有珊瑚树①,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②,上有四百六十二条。是南越王赵佗所献③,号为烽火树④。至夜,光景常欲燃。
【注释】
①积草池:汉代上林苑中十池之一。汉代时少府属官有上林十池监,管理十池。《三辅黄图》卷四曰:十池,上林苑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
②本:株,棵。柯:树枝。
③南越王赵佗:即南越国国王赵佗(?前137),也称尉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秦始皇发兵南越时从军,曾任南海郡龙川县(今属广东)令,后曾代行南海郡尉职。秦亡,他兼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南粤传》曰: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不诛。十一年(前196),遣陆贾立佗为南粤王。吕后执政后,赵佗与汉交兵,称帝,号南武帝,文帝时复归附。南越,又称南粤,古越人的一支,在今广东、广西与越南北部一带,曾建立南越国,传至第五代,于元鼎六年(前111)被汉武帝所灭,在此地重置郡县。
④烽火树:珊瑚树多为红色,枝杈状如火焰,故名。烽火,或称烽烟、烽燧,古代边防高台上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燃烧积薪或狼粪发烟,称燧,夜晚燃烧草捆,看火,叫烽。《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曰修烽燧,李贤注曰:前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墨子号令》曰:与城上烽燧相望。
【译文】
上林苑积草池中有一棵珊瑚树,高达一丈二尺,一根主干上有三个分叉的树枝,树枝上共有四百六十二根小枝条。这株珊瑚树是南越王赵佗进献的,被称为烽火树。每到夜晚,珊瑚树便闪闪发光,好像马上要燃烧起来了。
27.玉鱼动荡
昆明池刻玉石为鱼①,每至雷雨,鱼常鸣吼,鬐尾皆动。汉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
【注释】
①刻玉石为鱼:《三辅黄图》卷四曰:《三辅故事》又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与本条内容相似。罗愿《尔雅翼释鱼三》曰:鲸,海中大鱼也。其大横海吞舟,穴处海底。出穴则水溢,谓之鲸潮。或曰:出则潮下,入则潮上。其出入有节,故鲸潮有时。《江赋》曰:介鲸乘涛以出入。杜甫《秋兴》(其七)诗曰石鲸鳞甲动秋风,唐温庭筠《昆明池水战词》曰石鲸眼裂蟠蛟死,其典皆出自于此。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说:鲸鱼刻石今尚存,原在长安县开瑞庄,现移陕西省博物馆。陈晓捷《三辅故事》注引《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说:石鲸为火成岩质,原在长安区斗门乡马营寨村西。已断为鲸体、鲸尾两截。鲸体长5米,尾长1.1米。鲸体始迁至客省庄,今存陕西历史博物馆。鲸尾仍在原地。
【译文】
昆明池里有一条用玉石雕刻成的鲸鱼,每当打雷下雨的时候,石鲸鱼常常发出鸣吼的声音,鱼鳍鱼尾都摆动起来。汉代经常祭拜鲸鱼玉石刻以求雨,而且往往都很灵验。
28.上林名果异木
初修上林苑①,群臣远方②,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者③。
梨十:紫梨、青梨实大、芳梨实小、大谷梨、细叶梨、缥叶梨、金叶梨出琅琊王野家,太守王唐所献、瀚海梨出瀚海北,耐寒不枯、东王梨出海中、紫条梨④。
枣七:弱枝枣、玉门枣、棠枣、青华枣、梬枣、赤心枣、西王母枣出昆仑山⑤。
栗四:侯栗、榛栗、瑰栗、峄阳栗峄阳都尉曹龙所献,大如拳⑥。
桃十:秦桃、榹桃、缃核桃、金城桃、绮叶桃、紫文桃、霜桃霜下可食、胡桃出西域、樱桃、含桃⑦。
李十五:紫李、绿李、朱李、黄李、青绮李、青房李、同心李、车下李、含枝李、金枝李、颜渊李出鲁、羌李、燕李、蛮李、侯李⑧。
柰三:白柰、紫柰花紫色、绿柰花绿色⑨。
查三:蛮查、羌查、猴查⑩。
椑三:青椑、赤叶椑、乌椑⑪。
棠四:赤棠、白棠、青棠、沙棠⑫。
梅七:朱梅、紫叶梅、紫花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⑬。
杏二:文杏材有文采、蓬莱杏东郡都尉于吉所献,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是仙人所食⑭。
桐三:椅桐、梧桐、荆桐⑮。
林檎十株⑯。枇杷十株。橙十株。安石榴十株⑰。楟十株⑱。白银树十株。黄银树十株。槐六百四十株⑲。千年长生树十株。万年长生树十株⑳。扶老木十株(21)。守宫槐十株(22)。金明树二十株。摇风树十株。鸣风树十株。琉璃树七株。池离树十株。离娄树十株。楠四株(23)。枞七株(24)。白俞、杜、桂蜀漆树十株(25)。栝十株(26)。楔四株(27)。枫四株(28)。
余就上林令虞渊得朝臣所上草木名二千余种(29)。邻人石琼就余求借(30),一皆遗弃。今以所记忆,列于篇右(31)。
【注释】
①上林苑:苑名,为西汉皇帝游乐场所,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蓝田、长安、周至一带。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建,于苑中建造皇宫,阿房宫即为其前殿。《史记秦始皇本纪》曰: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汉代继续使用上林苑,汉武帝时扩建,挖池堆山,增加了许多人造成分。《三辅黄图》卷四曰: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书》云: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三辅故事》曰:上林北至甘泉、九嵕,南至长杨、五柞,连绵四百余里。《三秦记》曰:长安正南秦岭,岭根水流为秦川,一名樊川。汉武上林,唯此为盛。司马相如《上林赋》曰:终始霸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张衡《西京赋》曰:上林禁苑,跨谷弥阜。东至鼎湖,邪界细柳。掩长杨而联五柞,绕黄山而款牛首。缭垣绵联,四百余里。程大昌《雍录》卷九曰:惟其侈大如是,故世之传言不一。在《宫殿疏》则曰方百四十里,在扬雄则曰周袤数百里,《汉仪》则曰方三百里也。语之多少,虽不齐等,要之拓地既广,故说者亦遂展转加侈也。《三辅黄图》卷四曰: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刘庆柱《地下长安》说:为了便于管理,(上林苑)周围筑以墙垣,开辟了12座城门。这时的上林苑,发展为宫观、官署、池苑并存,其中有各种宫观建筑70余座、苑囿36处。而昆明池、建章宫、太液池均建于其中,可见上林苑地域之广阔。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汉武帝时收上林苑为宫苑,并大事扩充,长安城东南面至西南面的广大地区都在它的范围之中,周围至二百多里。苑内放养禽兽,供皇帝射猎,并筑离宫别馆数十处,许多印上上林字样的瓦当便是它们最明显的遗物。1961年在长安城址西南面约2公里的三桥镇高窑村发现了一处建筑遗址,由好几座房基组成,较大的一座房基长约340米,宽约65米,当为上林苑中重要宫观的遗址。在房基附近发现了一个窑穴,内有铜鉴、铜鼎、铜钫和铜共二十余件,器上所刻铭文表明它们是上林苑中所用之物,大概是因新莽末年的战乱而被有意埋藏起来的。刘庆柱《地下长安》说:西汉中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国都长安这时也处于它发展的黄金时代。汉武帝不仅在长安城内大兴土木,而且还向城外大力发展,按照夏宫标准,营建了长安城北郊的避暑胜地甘泉宫,营筑了长安城西郊度比未央的建章宫,大规模扩建了上林苑,使之变成了一座楼台亭阁耸立其间,珍禽异兽、奇花名果俱备其中的皇家公园。
②远方:指偏远的边疆或邻国。因而所进献的果树皆是长安罕见的物种。《礼记王制》曰: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郑玄注曰:远方,九州之外。方,古时指国家,邦国。
③标:标榜。奇丽:奇异绮丽。
④梨:《三秦记》曰:汉武帝国,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则破。其主取者,以布囊承之,名含消梨。大谷:地名,又称大谷口,在今河南洛阳东南水泉口,以产梨著称。缥(piǎo):青白色,淡青色,今所谓月白。何晏《景福殿赋》曰:周制白盛,今也惟缥。琅琊(lng y):又作琅邪,秦汉郡名。高后七年(前181)立刘泽为琅琊王,别为国。文帝元年(前179)更为郡,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辖境在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王野:人名,生平不详。太守:官名,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本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秦代称守,掌管司法、军事、税赋、民政等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前148)更名太守。瀚海:汉时指呼伦湖和贝尔湖,在今蒙古一带。霍去病曾进击匈奴至该地。张华《博物志》卷一曰:汉北广远,中国人尠有至北海者。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北伐单于,至瀚海而还,有北海明矣。亦泛指北方和西北地区。东王:一名木公,常与西王母并称。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东王公,居住在东海外的东荒山上,领男仙,执掌诸仙名籍。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曰: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曰:东王公讳倪,字君明。天下未有人民时,秩二万六千石。佩杂绶,绶长六丈六尺。从女九千。东王梨或出产于今山东半岛以东的海岛上。
⑤弱枝:相传西汉时期条枝有弱水。《史记大宛列传》曰: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故弱枝枣当产自西域条枝弱水一带。玉门:地名,在今甘肃,河西走廊西部,西汉废玉门关屯戍而置玉门县,因有玉门关而闻名,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梬(yǐng)枣:即枣、软枣,柿子的原始栽培品种,又名君迁子,俗称牛奶柿,也称丁香柿。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曰:其木类柿而叶长,但结实小而长,状如牛奶,干熟则紫黑色。一种小圆如指顶大者名丁香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曰:楂梨梬栗,橘柚芬芳。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曰:梬,梬枣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四曰:种枣法:阴地种之,阳中则少实。足霜,色殷,然后乃收之。早收者涩,不任食之也。《说文》云:梬枣也,似柿而小。西王母枣:因传说出于昆仑山,故名。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曰: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列作林,林各有堂。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郭义恭《广志》曰:西王母枣,大如李核,三月熟,众果之先熟者。陆翙《邺中记》曰:石虎园中有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西王母,亦称金母、王母娘娘、王母,或西姥,仙人名,传说中居住在昆仑山山脉的女神,与东王公对称。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曰: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亦流传其实为西域昆仑山部落女首领。《竹书纪年周纪》曰:穆王十七年(前960),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一说为神人。《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太平御览》卷三十八曰:《列仙传》又曰:西王母者,神人也。人面蓬头发,虎牙豹尾,善啸,穴居,名西王母,在昆仑山下。昆仑山:山名,中国西部的山脉,在我国西藏与新疆交接处,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延至青海境内,海拔5000米到7000米,多雪峰、冰川、火山、温泉。在神话传说中,昆仑山是西王母居住之地,神秘莫测。张华《博物志》卷一引《河图括地象》曰: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
⑥栗:《三秦记》曰:御粟(宿)苑出栗,十五枚一升。汉武帝果园,大栗十五枚一升。罗愿《尔雅翼释木二》曰:大率栗味咸,性温而宜于肾,有患足弱者,坐栗木下,多食之,至能起行。其质缜密,故称玉质缜密以栗。玉色黄者,侔蒸栗也。古者治果实之名,栗曰撰之。侯栗:一种良种栗。榛(zhēn)栗:俗称榛子。《礼记》郑注曰:榛似栗而小,关中、鄜坊甚多。峄(y)阳:地名,即峄山之南,在鲁国驺县境内,今山东邹城东南。《汉书地理志下》曰:鲁国驺,故邾国,曹姓。峄山在北。一说在下邳。《汉书地理志上》曰:东海郡下邳,葛峄山在西,古文以为峄阳。则峄阳即为下邳,在今江苏邳州峄山南。都尉:官名。秦灭六国,在地方设三十六郡,置郡守、郡丞、郡尉。郡尉作为郡守的副职,主管军事,维持地方治安。秦时称尉,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更名都尉。西汉时另有属国都尉、驸马都尉、协律都尉等官职,不一定关乎武事。曹龙:人名,生平不详。
⑦桃:罗愿《尔雅翼释木二》曰:桃,华之繁丽者,故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能去不祥。桃之实在木上不落者名枭桃,一名桃奴,及茎叶毛皆去邪。故古者植门以桃梗,出冰以桃弧,临丧以桃茢。《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仙木也,故厌伏邪气,制百鬼。秦桃:秦地出产的桃子。秦指秦国故地,在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榹(sī)桃:山桃,又名毛桃。《尔雅释木》曰:榹桃,山桃。郭璞注曰:实如桃而小,不解核。邢昺疏曰:(桃子)生山中者名榹桃。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曰:山中毛桃,即《尔雅》所谓榹桃者,小而多毛,核粘味恶。其仁充满多脂,可入药用。左思《蜀都赋》曰:榹桃函列,梅李罗生。缃(xiāng):浅黄色。刘熙《释名释采帛》曰: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清孙诒让《札迻》卷二曰:《周礼内司服》职有鞠衣,郑注云: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者。《急就篇》郁金半见缃白,颜注云:缃,浅黄也。金城:西汉郡名,昭帝始元六年(前81)置,郡治允吾,在今甘肃南部至青海西宁以东一带。绮:织有花纹的单色丝织品。此指叶面纹理清晰。胡桃:即核桃,原产西域羌胡地区,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因西域人被称为胡人,故名。张华《博物志》卷六曰: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含桃:樱桃的别名。《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郑注曰:含桃,樱桃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曰:其颗如璎珠,故谓之樱。而许慎作莺桃,云莺所含食,故又曰含桃。据此,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说:含桃应为樱桃之注文误入正文者。
⑧李:古诗《君子行》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罗愿《尔雅翼释木二》曰:其华与桃尤繁密,故《诗》云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李实繁,则有窃食之嫌,虽欲整冠其下且不可,犹《汉广》之乔木,不可休息,无实则其下可休矣。行人谓之行李,亦或取于此。车下李:一名郁李。落叶灌木,春天先开粉红色小花,果实圆而小,味道酸甜,果仁可入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曰隐夫郁棣,《集解》引郭璞注曰:郁,车下李也。颜渊李:因此李出自鲁地,故以鲁人颜渊命名。颜渊(前521前490),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杰出门徒之一。名回,字子渊,因好学、安贫乐道的出众德行而受到孔子赞许。鲁:地名,指今山东南部。羌(qiāng):古代西域民族,西汉时期主要生活在今甘肃、宁夏东部以及陕西西北部一带。燕:地名,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南部一带,原属古燕国地区。蛮:古代对中原以外的南方部族的贬称,其地域包含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一带。
⑨柰(ni):果木名,与林檎同类,亦指其果实,像苹果而小,也称沙果。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曰: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木篇》曰:汉时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漆。或著衣,不可浣也。
⑩查(zhā):即楂,果木名,山楂的一种,果实味酸,可入药或制成蜜饯。蛮查:即榠楂,原产吴越,故名,落叶乔木,似木瓜但略大,果实味涩,可入药。猴查:树高数尺,叶有五尖,枝杈间有刺,三月开小白花,九月熟,果实有红白两色,生长于山野茅林中,因为猴子、老鼠爱吃而得名猴查鼠查茅查等。
⑪椑(bēi):即椑柿,果木名,柿之短而小者,果实为黑色,其汁可制漆,常用于染渔网、漆雨伞等,又称青椑、乌椑、漆柿等。罗愿《尔雅翼释木二》曰:又有椑,似柿而青黑,生江淮南,所谓梁侯乌椑之柿是也。利以作漆,漆与蟹性反,故不宜与蟹同食。其叶厚,经霜乃丹色。潘岳《闲居赋》曰:张公大谷之梨,梁侯乌椑之柿。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曰:椹梅流芬于回峦,椑柿被实于长浦。
⑫棠:果木名,有赤白两种。赤棠:棠之一种,木理坚韧,果实涩且无味,不可食。白棠:棠之一种,亦称甘棠、棠梨,果实似梨而小,味酸甜,可食。沙棠:棠之一种,味道像李子但无核。《山海经西山经》曰:(昆仑之丘)有木焉,其状如棠,黄花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吕氏春秋本味》曰:果之美者,沙棠之实。
⑬梅:树名,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叶卵形,早春开花,有粉红、红、白等颜色,气味清香。也指其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为黄色,可食,味酸。《左传昭公二十年》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管子地员》曰:五沃之土其梅其杏,其桃其李。
⑭杏:汉氾胜之《氾胜之书耕田》曰: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元司农司《农桑辑要播种》曰:《杂阴阳书》曰:禾生于枣或杨,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黍生于榆,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罗愿《尔雅翼释木二》曰:又按五果之义,春之果莫先于梅,夏之果莫先于杏,季夏之果莫先于李,秋之果莫先于桃,冬之果莫先于栗。五时之首,寝庙必有荐,而此五果适丁其时,故特取之。杏之枝叶华果皆赤,故古者钻燧,夏取枣杏之火也。文杏:又称巴旦杏、八担杏。《西安府志》引《咸宁志》曰:花千叶者曰文杏。是由中亚传入的特产,树似杏而叶子较小,果实尖小,肉薄,核如梅核,壳薄,果仁甜美,味如榛子。蓬莱:古代传说中渤海里的仙山之一,为神仙所居之处,另有瀛洲、方丈,号称三仙山。王嘉《拾遗记》卷十曰:蓬莱山,亦名防丘,亦名云来,高二万里,广七万里。水浅,有细石如金玉,得之不加陶冶,自然光净,仙者服之。东郡:西汉郡名,靠近渤海,所辖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北部一带,太守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都尉治所在东阿(今属山东)。郡,原为郭,疑有误,据史实改。于吉:或作干吉,人名,生平不详。六出:六个花瓣。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木篇》曰: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卜花也。出,花瓣。
⑮桐:木名,有油桐、梧桐、泡桐等,古代诗文中多指梧桐。《逸周书时训》曰:清明之日,桐始华。桐不华,岁有大寒。陈翥《桐谱器用》曰:桐之材,则异于是。采伐不时,而不蛀虫;渍湿所加,而不腐败;风吹日曝,而不坼裂;雨溅泥淤,而不枯藓;干濡相兼,而其质不变;楩楠虽类,而其永不敌。与夫上所贵者卓矣。椅桐:即白桐,泡桐,木名,木质轻软,生长很快,色白而纹理美丽,不生蛀虫,是制作家具和琴瑟的良材。梧桐:木名,落叶乔木,木质轻韧,可制家具或乐器。《王逸子》曰:木有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气淳矣,异于群类者。松柏冬茂,阴木也;梧桐春荣,阳木也;扶桑日所出,阴阳之中也。古代认为梧桐是凤凰栖止之木。《诗经大雅卷阿》曰: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因以梧凤之鸣比喻政教和协,天下太平。荆桐:当是楚地所产的桐树。
⑯林檎(qn):果木名,即沙果,在南方称为花红。果实比柰小而圆。
⑰安石榴:果木名,又名甘石榴,简称石榴、榴,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夏季开花。果实近球形,秋季成熟,肉质半透明,多汁,味酸甜。左思《吴都赋》曰:龙眼橄榄,棎榴御霜。传为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太平御览》卷九七〇曰:《博物志》曰: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艺文类聚》卷八六曰:陆机与弟云书曰: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安石榴也。
⑱楟(tng):果木名,即山梨,野生品种。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曰:山梨,野梨也。处处有之。梨大如杏,可食。其木文细密,赤者文急,白者文缓。
⑲槐:罗愿《尔雅翼释木三》曰:槐者,虚星之精,其叶尤可玩。古者朝位树之,私家之朝皆植焉。槐花可以染黄,其子上房可以染皂,其根可作神烛。
⑳万年长生树:即万年青,又称冬青树。一说指檍树。
(21)扶老木:木名,因其长节实心,可做成手杖扶持老人,故名。又名灵寿木。《汉书匡张孔马传孔光传》曰赐太师灵寿杖,颜师古注曰:孟康曰:扶老杖也。服虔注曰:灵寿,木名。师古曰: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仗制,不须削治也。
(22)守宫槐:槐之一种。《尔雅释木》曰:守宫槐,叶昼聂宵炕。《尔雅疏》曰:聂,合也;炕,张也。言其叶昼合夜开者,别名守宫槐。郭曰: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但是罗愿《尔雅翼释木三》曰:郭璞以为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魂。按《说文》,木叶摇白,从木聂声,则聂乃开之意。又炕,干也。木叶近火而干,则当相合。然则郭氏之说,正反之耳。今江东有槐昼开夜合者,谓之合昏槐。盖启闭以时,有守之义。说者以为此槐与《雅》说相反,不知郭氏误解之也。
(23)楠:木名,即楠木,常绿乔木,枝干高大,木质坚固有芳香,属名贵木材。
(24)枞(cōng):树名,即冷杉,常绿乔木,似松。《尔雅释木》曰:枞,松叶柏身。郭璞注曰:今大庙梁材用此木。《尸子》所谓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
(25)白俞:即白榆,木名,指白皮的榆树,又名枌。《尔雅释木》郭璞注曰:枌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诗经陈风东门之枌》曰: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26)栝(ku):树名,即桧树,也称圆柏。《尚书禹贡》曰: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孔安国传曰:柏叶松身曰栝。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曰:柏叶松身者,桧也。其叶尖硬,亦谓之栝。今人名圆柏,以别侧柏。桧树常与枞树合称,罗愿《尔雅翼释木一》曰: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从者,合异而为同;会者,聚两以为一,故二木合松柏之体,而取合纵胥会之义,犹《淮南子》云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也。《字说》曰:桧,柏叶松身,则叶与身皆曲;枞,松叶柏身,则叶与身皆直。枞以直而从,桧以曲而会之。以直而从之,故音从容之从,以曲而会之,故音会计之会。
(27)楔(xiē):木名,指樱桃。《尔雅释木》曰:楔,荆桃。郭璞注曰:今樱桃。一说有刺像松的树。左思《文选蜀都赋》曰棕枒楔枞,刘渊林注曰:楔,似松有刺也。张衡《南都赋》曰:其木则柽松楔。
(28)枫:木名,即枫香树,有红枫、丹枫之称,落叶大乔木,叶掌状三裂,边缘锯齿形,经秋红赤似染,春日开花,结果如小圆球,可入药。许慎《说文解字》木部曰: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榣。一名欇。段玉裁注曰:枫为树,厚叶弱茎,大风则鸣,故曰欇欇。传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兵器染上了血,化为了枫树。《山海经大荒南经》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尔雅释木》曰枫树,欇欇。郭注曰:枫树似白杨,叶圆而歧,有脂有香,今之枫香是也。邢昺疏曰:《本草》唐本注云树高大,叶三角。商、洛之间多有之是也。古诗词中秋令红叶植物也称枫,如《楚辞招魂》曰: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29)上林令: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属官,秩俸六百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少府为秦汉官名,位列九卿,为皇帝私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三辅黄图》卷四曰:《旧仪》曰:上林有令有尉,禽兽簿记其名数。又有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之事,属水衡。虞渊:人名,生平不详。
(30)石琼:人名,生平不详。
(31)篇右:上文、前文之意,因古人书写顺序为自右向左,故称。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亦描述了上林苑中遍植的名木花果、缤纷落英,赋曰: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燃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丘陵,下平原,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垂朱荣,煌煌扈扈,照曜钜野。沙棠栎槠,华枫枰栌,留落胥邪,仁频并闾,欃檀木兰,豫章女贞,长千仞,大连抱,夸条直畅,实叶葰楙,攒立丛倚,连卷佹,崔错癹骫,坑衡砢,垂条扶疏,落英幡,纷溶箾蔘,旖旎从风,藰莅芔歙,盖象金石之声,管籥之音。柴池茈虒,旋还乎后宫,杂袭絫辑,被山缘谷,循阪下隰,视之无端,究之无穷。
【译文】
汉武帝刚开始扩建上林苑的时候,朝廷大臣、边远地方以及邻国,都各自献上了名贵的果树和奇异的树木。有的还取了好听的名字,以标榜凸显果木的珍奇绮丽。
梨树有十种:紫梨、青梨果实很大、芳梨果实较小、大谷梨、细叶梨、缥叶梨、金叶梨出自琅琊郡王野家,是琅琊太守王唐进献的、瀚海梨出自瀚海以北地区,耐寒,冬天也不会枯萎、东王梨出自东海的岛上、紫条梨。
枣树有七种:弱枝枣、玉门枣、棠枣、青华枣、梬枣、赤心枣、西王母枣出自昆仑山。
栗树有四种:侯栗、榛栗、瑰栗、峄阳栗是峄阳都尉曹龙进献的,果实像拳头那么大。
桃树有十种:秦桃、榹桃、缃核桃、金城桃、绮叶桃、紫文桃、霜桃下霜后才可以吃、胡桃出自西域、樱桃、含桃。
李树有十五种:紫李、绿李、朱李、黄李、青绮李、青房李、同心李、车下李、含枝李、金枝李、颜渊李出自鲁地、羌李、燕李、蛮李、侯李。
柰树有三种:白柰、紫柰花是紫色的、绿柰花是绿色的。
山楂树有三种:蛮楂、羌楂、猴楂。
椑树有三种:青椑、赤叶椑、乌椑。
棠树有四种:赤棠、白棠、青棠、沙棠。
梅树有七种:朱梅、紫叶梅、紫花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
杏树有两种:文杏树上有花纹、蓬莱杏是东郡都尉于吉进献的,一株树上开的花混杂了多种颜色,每朵有六个花瓣,据说这种杏是仙人吃的。
桐树有三种:椅桐、梧桐、荆桐。
林檎十株。枇杷十株。橙十株。安石榴十株。楟十株。白银树十株。黄银树十株。槐树六百四十株。千年长生树十株。万年长生树十株。扶老树十株。守宫魂十株。金明树二十株。摇风树十株。鸣风树十株。琉璃树七株。池离树十株。离娄树十株。楠树四株。枞树七株。白榆、杜、桂蜀漆树十株。栝树十株。楔树四株。枫树四株。
我从上林令虞渊那里得到了朝廷大臣们进献上来的花草果木的名册,共有两千多种。我的邻居石琼向我借去看,结果给弄丢了。现在我把我能够记得的种类名称都写出来,列在了上面。
29.巧工丁缓
长安巧工丁缓者①,为常满灯②,七龙五凤,杂以芙蓉莲藕之奇③。又作卧褥香炉④,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⑤,其法后绝⑥。至缓始更为之⑦,为机环⑧,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又作九层博山香炉⑨,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⑩,皆自然运动。又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⑪,满堂寒颤⑫。
【注释】
①巧工:技艺精湛的工匠。
②常满灯:汉代一种灯名,因为灯油常满常燃,属于长明灯,故名。汉代制灯,官府手工业者,由少府属官考工令以及尚方令下属中尚方负责,私人制作则有私人作坊。其制灯的技艺高超,设计精美,近年屡有出土,如长信宫灯等。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发掘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墓中有着许多珍贵的青铜器。最有名的是一件称为长信宫灯的铜灯,通体镀金,灿然发光,它的全体形状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用双手执灯,不仅宫女的形象塑造得十分完美,而且灯盘和灯罩的设计也十分巧妙,既可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的方向,又可使烛火燃烧时的烟烬通过宫女的手臂纳入其体内(宫女体内是空的),以保持清洁。
③芙蓉:荷花的别名。
④卧褥香炉:放在被中使用的一种熏香器具,运用回转运动原理和常平支架制成。司马相如《古文苑美人赋》曰金鉔熏香即指此类香炉。章樵注曰:《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作被中香炉,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李素桢《探索〈西京杂记〉的史料》说:它是一个球形炉子,球壳内部装有大小二环,大环的轴装在球壳上,小环则套在大环内,二环的轴互相垂直。内放香料的小器物又用轴装在内环上,并使其轴与内外二环的轴均保持水平状态。这种机械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完全相同。香炉,焚香器具。赵希鹄《洞天清录古钟鼎彝器辨香炉》曰: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⑤房风:人名,应是汉代巧工,擅长制香炉,生平不详。
⑥法:制作方法。绝:失传。
⑦更:又,再。
⑧机环:机轮。
⑨博山香炉:古香炉名,是汉代最流行的熏香器具,原为汉太子宫中所用香炉,铜制。从出土实物可见,其造型为圆形铜盘底座,中间有铜柄承接炉身,高低可调。炉身半圆形,上面的炉盖做成重叠山峰造型,还有羽人、走兽等形象,呈尖锥体。炉内焚香时,烟气飘忽而出,盘旋缭绕,仿佛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博山,因此得名,也简称铜博山、博山炉。也有以金银制成。赵希鹄《洞天清录古钟鼎彝器辨香炉》曰: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洪刍《香谱》卷下曰:《东宫故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西京杂记》:丁缓又作九层博山香炉。赵翼《七十自述》诗曰一缕名香袅博山。沈从文《中国文物常识》说:焚香用的博山炉,是依照当时神话传说中的海上蓬莱三山风景做成的。主要纹样是浮雕狩猎纹。这种翠绿色亮釉的配合技术,有可能是当时方士从别处传来的。在先或只帝王宫廷中使用,到东汉才普遍使用。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中)还有一件错金博山炉,炉身和炉盖的形状铸成层层起伏的山峦,其间有树木、野兽和猎人,花纹用金丝镶嵌,金丝有粗有细,细的有如毫发,用以刻画人物、动物、树木,山峰的细部,制作得极其精致。刘胜夫妇墓中的这些青铜器,是当时宫廷、王府的专用品。说明满城汉墓中的那些青铜器,即使在当时的朝廷、王府之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所以制作得特别精美。
⑩穷:极尽,用尽,终极。
⑪运:转动。
⑫堂: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厅房。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堂,犹堂堂,高显貌也。古时,整幢房子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前面是堂,只有楹柱,无门户、墙壁,不住人,堂后面是室,住人。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译文】
长安有位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叫丁缓,他曾做过一种常满灯,灯面上雕刻了七条龙、五只凤,还交织着荷花、莲藕等奇异的纹饰。他还做过卧褥香炉,又叫被中香炉。这种香炉原来是一位叫房风的巧匠发明的,但后来这种技艺失传了。直到丁缓才又开始制作,这种香炉上安装了一个机轮,可以一圈圈转动,但炉身却一直保持直立不倒,而且能平稳地放在被褥中,故以此为名。丁缓还做过九层博山香炉,上面雕镂有许多奇禽怪兽,穷尽各种灵巧奇异之技能,并且能自动旋转。丁缓还制作过一种七轮扇,用七个轮子相连,每个轮子直径都大得超过一丈,相互衔接起来,一个人转动这个扇子,扇出来的大风吹得满屋子的人冷得直打哆嗦。
30.飞燕昭仪赠遗之侈
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①:
今日嘉辰②,贵姊懋膺洪册③,谨上襚三十五条④,以陈踊跃之心⑤:金华紫轮帽⑥,金华紫罗面衣⑦,织成上襦,织成下裳,五色文绶,鸳鸯襦⑧,鸳鸯被,鸳鸯褥⑨,金错绣裆⑩,七宝綦履⑪,五色文玉环⑫,同心七宝钗⑬,黄金步摇⑭,合欢圆珰⑮,琥珀枕,龟文枕⑯,珊瑚玦⑰,马脑⑱,云母扇⑲,孔雀扇⑳,翠羽扇,九华扇(21),五明扇(22),云母屏风,琉璃屏风,五层金博山香炉,回风扇(23),椰叶席(24),同心梅,含枝李,青木香(25),沉水香(26),香螺卮出南海,一名丹螺(27),九真雄麝香(28),七枝灯(29)。
【注释】
①遗(wi):送。
②嘉辰:美好的日子。
③贵姊:尊贵的姐姐。懋膺(mo yīng):荣膺,荣获。懋,盛大,后引申为喜庆之意。膺,接受,承当。洪册:指汉成帝签署的立赵飞燕为皇后的诏书。洪,大。册,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诏书。
④谨:表示恭敬之意。禭(su):原指赠送给死者的衣衾,后泛指赠人衣物。也可指赠送器物。《荀子大略》曰:衣服曰禭。《礼记杂记上》曰:诸侯相禭,以后路与冕服。孔疏曰:禭谓以物送死用也。条:品种。
⑤陈:表达。踊跃:欢欣鼓舞的样子。
⑥金华紫轮帽:一种用金花装饰的紫色圆边帽子。在古代,帽是头衣的一种,是圆形的布帛制成的软帽,覆盖住头发,起保温御寒作用,相当于现在普通人戴的便帽。金华,通金花,作装饰用。紫轮,紫色的圆边。
⑦罗:稀疏而轻软的丝织品,编织方法是多根经丝相绞织入一根纬丝,因而呈椒孔状。《楚辞招魂》曰:蒻阿拂壁,罗帱张些。《战国策齐四管燕得罪齐王》曰: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本意为捕鸟兽的网。刘熙《释名释采帛》曰:罗,文疏罗也。面衣:织于帽檐上用来遮面的纱巾,远行时可防沙或遮挡风寒。《晋书惠帝纪》曰:行次新安,寒甚,帝坠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嘉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部帷帽》卷三曰:又有面衣,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杂它色为四带,垂于背,为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曰面帽。按《西京杂记》,赵飞燕为皇后,女弟昭仪上禭三十五条,有金花紫罗面衣,则汉已有面衣也。
⑧鸳鸯襦:绣有鸳鸯图案的短袄。在汉代时很流行。鸳鸯,罗愿《尔雅翼释鸟五》曰:(鸳鸯)雌雄未尝相舍,飞止相匹。人得其一,则其一思而死。古者明王,交于万物有道,则诗人以此托兴,其首章曰鸳鸯于飞,毕之罗之,二章曰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⑨褥:用柔软的棉絮、兽皮等做成,坐卧时垫在身体下面。
⑩金错:一种手工艺,指在器物表面的花纹、文字上描金,或者用金丝镶嵌组成花纹、文字。裆(dāng):背心、坎肩之类的衣服。
⑪七宝: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后泛指贵重工艺品。七,意指多。綦履(q lǚ):系鞋带的单底鞋。綦,鞋带。《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曰: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良玉之,其长尺,冰月服之,以听朝。《汉书外戚传下》曰: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颜师古注曰:綦,履下饰也。言视殿上之地,则想君履綦之迹也。履,鞋子。史游《急就篇》曰履舄,颜师古注曰:单底谓之履,或以丝为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曰:汉以前复底曰舄,褝底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鞋)。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关于两汉的手工业》说:这些是统治阶级最华贵的便用织物,不是一般人民所能服用的,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二千年前纺织手工业的成绩和进步。
⑫五色文玉环:多彩的玉戒指。
⑬钗:发簪。
⑭步摇:汉代流行的一种女子头饰。《后汉书舆服志下》曰: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刘昭注曰:《毛诗传》曰: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笄,衡笄也。珈,笄饰之最盛者,所以别尊卑。郑玄曰:珈之言加也。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古之制所未闻。王先谦集解曰:《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陈祥道云: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此指皇后出席祭祀活动时的首饰。这种头饰起初按礼制仅限皇后、长公主等极少数贵妇人使用,后逐渐在民间流行。
⑮合欢:植物名,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小叶昼开夜合,木材可作家具。花称合欢花,也叫马缨花。花萼和花瓣黄绿色,花丝粉红色。珰(dāng):耳珠。
⑯龟文枕:带有龟背纹的枕头。
⑰玦(ju):古时佩戴的玉器,环形,有缺口。与环一样,当中空心(谓之好),肉(指四周玉)好若一,只是在肉上缺了一块,断开的两边不连接。常用作表示决断、决绝的象征物。许慎《说文解字》玉部曰:玦,玉佩也。段玉裁注曰:《九歌》注曰:玦,玉佩也。先王所以命臣之瑞。故与环即还,与玦即去也。《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韦昭曰:玦如环而缺。《广韵》卷五曰:玦,佩如环而有缺,逐臣赐玦,义取与之诀别也。
⑱马脑:玛瑙制成的指环。马脑,即玛瑙。
⑲云母:一种矿石,深色,可分割成片,轻薄而透亮,可作成镜屏,古人以为此石为云之根,故名。
⑳孔雀:罗愿《尔雅翼释鸟一》曰:(孔雀)尤自珍爱,遇芳时好景,闻弦歌,必舒张翅尾,眄睐而舞。盖物之能自爱者,如鸾自歌,凤自舞也。
(21)九华扇:汉宫扇名,竹制,上编织成花纹的扇子。曹植《九华扇赋》序曰: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汉桓帝,时赐尚方竹扇。其扇不方不圆,其中结成文,名曰九华。
(22)五明扇:古代仪仗中使用的一种掌扇。崔豹《古今注舆服》曰:五明扇,舜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也。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也。五明,意为中原与四夷皆明德。
(23)回风:旋风。《尔雅释天》曰:回风为飘。郭注曰:旋风也。
(24)椰:椰树。罗愿《尔雅翼释木四》曰:(椰)实大如瓠,系在树头。实外有皮如胡桃。核里有肤白如雪,厚半寸,如猪膏,味美如胡桃。肤里有汁升余,清如水,美如蜜,饮之可以愈渴。核作饮器。晋张协《七命》曰:析龙眼之房,剖椰子之壳。左思《吴都赋》曰:槟榔无柯,椰叶无阴。
(25)青木香:即木香,本名蜜香,又名南木香、广木香,多年生草本植物,香气如蜜,可供药用。
(26)沉水香:沉香的别名,是香木的一种,可从中提炼出名贵的熏香料,黑色芳香,可供药用,脂膏凝结成块,因为质地坚硬,入水即沉,故名。
(27)香螺卮(zhī):用香螺壳制成的酒器。香螺,螺的一种,软体动物,个体较大,多红色,故也称丹螺。卮,古代酒杯,圆筒形,有的有盖,多用青铜或兽角制成。南海:汉代郡名,郡治番禺,即今广州。
(28)九真:汉代郡名,是汉武帝平南越后所设九郡之一,元鼎六年(前111)置,辖今越南河内以南至顺化以北地区。雄麝香:雄麝腹部香腺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香味浓烈,是名贵香料,可入药。麝,哺乳动物,外形像鹿而小,无角,尾短,前腿短后腿长,擅长跳跃。雄麝的犬齿发达,能分泌麝香。也叫香獐子。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曰: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或云麝父之香来射,故名,亦通。其形似獐,故俗呼香獐。
(29)七枝灯:一种灯具,在灯盏上共七个灯柱环立。
【译文】
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她的妹妹赵昭仪在昭阳殿给飞燕送来了一封书信,信上说:
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尊贵的姐姐您荣耀地受封为皇后,我恭谨地向您献上三十五件礼物,以表欢欣鼓舞之情:装饰有金花的紫色圆边帽,装饰有金花的紫色丝织面衣,织成锦做成的短袄,织成锦做成的下衣,五彩花纹的丝带,绣有鸳鸯图案的短袄,绣有鸳鸯图案的被子,绣有鸳鸯图案的褥子,错彩镂金的绣花坎肩,多种宝物装饰的系带的鞋子,有彩色花纹的玉环,做成同心纹饰并用各种宝石镶嵌的宝钗,黄金打造的步摇,有合欢花纹饰的耳珠,用琥珀装饰的枕头,绣有乌龟背纹的枕头,珊瑚玉环,玛瑙指环,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九华扇,五明扇,云母屏风,用琉璃装饰的屏风,五层金博山香炉,回风扇,椰叶席,同心梅,含枝李,青木香,沉水香,香螺壳制成的酒器出自南海,又叫丹螺,九真郡出产的雄麝香,七枝灯。
31.擅宠后宫
赵后体轻腰弱①,善行步进退②,女弟昭仪不能及也③。但昭仪弱骨丰肌④,尤工笑语⑤。二人并色如红玉⑥,为当时第一,皆擅宠后宫。
【注释】
①赵后:即赵飞燕。腰弱:腰肢纤细、柔弱。伶玄《赵后外传》曰: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丰若有余,柔弱无骨。
②行步:舞步。
③昭仪:妃嫔称号。汉元帝始置,原为妃嫔第一级,位视宰相,仅次皇后,爵比诸侯王。《汉书外戚传上》曰元帝加昭仪之号,颜师古注曰:昭显其仪,示隆重也。《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传曰:元帝既重傅倢伃,及冯倢伃亦幸,生中山孝王,上欲殊之于后宫,以二人皆有子为王,上尚在,未得称太后,乃更号曰昭仪,赐以印绶,在倢伃上。昭其仪,尊之也。至成、哀时,赵昭仪、董昭仪皆无子,犹称焉。此指赵飞燕妹妹赵昭仪。及:赶上。
④弱骨丰肌:体格娇弱,肌肤丰润。
⑤工:擅长。
⑥并:都,皆。色:姿色。
【译文】
赵飞燕体态轻盈,腰肢纤弱,舞步姿态优美,进退得体,她妹妹赵昭仪不如她。但赵昭仪体格娇弱,肌肤丰润,说话微笑的表情尤其动人、令人着迷。姐妹二人的姿色都像红玉一样,是当时天下最美的女子,都是后宫中最受皇帝宠幸的美人。
更新于:2个月前基础介绍
葛洪
西京杂记译注西京,译注,杂记,卷一,葛洪葛洪卷一_卷珠帘,【题解】《西京杂记》起初为一卷本或二卷本,宋代始有六卷本。六卷本中各卷篇幅不等,分卷标准未知。《西京杂记》的内容为片段式或片言式叙述,同一话题穿插于各卷之中,内容庞杂,杂记的特点尤为突出。本卷内容集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