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京杂记译注 > 葛洪

卷五

2024-09-12 〔西京杂记译注〕 葛洪 西京 译注 杂记 葛洪

【题解】

《西京杂记》关注了汉代众多文人作品和艺术创作。尤其是文人著作、诗歌等作品,如昭帝的《黄鹄歌》,扬雄的《太玄》和《方言》,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安的《淮南鸿烈》,卓文君的《白头吟》等,也包括司马迁的《史记》。从中可以领略汉代创作的面貌。其中,《西京杂记》花费最多笔墨的是辞赋家和他们的赋作。

赋盛行于汉代,是文人创作的主要体裁。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时期汉王朝国力强盛,铺张昂扬、篇制宏伟的汉赋正逢其时,皇皇大赋成为汉文学代表成就,被王国维评价为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西京杂记》完整收录的赋有八篇:卷四中梁孝王好集游士,文人骚客齐聚忘忧馆中,咏物斗赋豪作七篇,称颂梁王仁厚;卷六中山王刘胜献《文木赋》赞颂其兄鲁恭王。汉赋中名篇大赋不少,这几篇赋也许并非顶尖之作,也有后人质疑诸赋的作者和创作年代。但是更多赋作能流传下来,让后人得以欣赏不同风格、特点的汉赋作品,并领略文人斗赋的风采,也是葛洪的贡献。

《西京杂记》各卷中叙及的赋作有《鸟赋》《大人赋》《上林赋》《子虚赋》等。汉代以赋著名的文学家很多,本卷中的贾谊便是代表作家。此外如枚乘、枚皋、扬雄等汉赋大家也频频出场。露面最多的是司马相如,他是汉赋的杰出代表,其赋极言长安之繁华、苑囿陂池之盛,铺叙大气,为人称道,同时他对赋的创作理念如文与质统一,赋之迹与赋家之心的关系等,亦见解独到。因此,司马相如颇得同时代人与后来者的推崇,《西京杂记》中便不时可见扬雄对他的赞赏: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扬雄苦学相如作赋,但始终无法达到相如的高度,故雅服焉,对他推崇备至。

其实,模仿、学习未必能够讨得他人创作精髓,作者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张扬写作个性便是成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文心雕龙神思》)枚皋文章敏疾,长卿首尾温丽,文风各所长,文思各有优,各自精彩绝伦,岂不佳哉?

114.母嗜雕胡

会稽人顾翱①,少失父,事母至孝②。母好食雕胡饭,常帅子女躬自采撷③。还家,导水凿川,自种供养,每有嬴储④。家亦近太湖⑤,湖中后自生雕胡,无复余草⑥,虫鸟不敢至焉,遂得以为养,郡县表其闾舍⑦。

【注释】

①顾翱:人名,生平不详。

②事:侍奉。

③帅:带领,率领。

④嬴储:盈余,剩余。嬴,满,有余。

⑤太湖:湖名,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在今江苏南部,邻接浙江,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面积2400多平方千米,湖中有岛屿近五十个,以洞庭西山最大,富灌溉、航运、水产之利。水产丰富,风景优美。

⑥余草:其他的杂草。

⑦表:表彰,标榜显扬。汉代常在里门张榜表彰善行。《史记留侯世家》曰: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索隐》注曰:按:崔浩云表者,标榜其里门也。闾舍:居住的地方。闾,古代居民组织基本单位,民户聚居处。周制,二十五家为闾,设长叫闾胥。许慎《说文解字》门部曰:闾,里门也。《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段玉裁注曰:周制,二十五家为里。其后则人所聚居为里,不限二十五家也。里部曰:里,居也。

【译文】

会稽郡人顾翱,少年时失去了父亲,十分孝顺地侍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喜欢吃菰米饭,他就经常带领子女亲自去采摘。回到家里,引水挖河沟,自己种植菰米以奉养母亲,经常还有盈余。他的家靠近太湖,后来湖中就自然生长出了菰米,而不再长出其他的杂草,飞鸟和昆虫也不敢来啄食,于是顾翱就用湖中长出的菰米来奉养母亲,郡、县都在他居住的地方张榜表彰他。

115.琴弹《单鹄寡凫》

齐人刘道强①,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②,听者皆悲,不能自摄③。

【注释】

①刘道强:人名,生平不详。

②《单鹄寡凫》:古琴曲名,曲名意为孤飞的天鹅、落单的野鸭,故该曲或抒发的是丧偶之悲情。弄:乐曲。《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序引《琴论》曰:齐人刘道强能作《单凫寡鹤》之弄。弄者,情性和畅,宽泰之名也。

③自摄:自我把持。《左传成公十六年》曰请摄饮焉。杜预注曰:摄,持也。

【译文】

齐人刘道强,擅长弹琴,会弹《单鹄寡凫》的曲子,听了他弹奏的曲子后,人们都感到非常悲伤,不能自持。

116.赵后宝琴

赵后有宝琴①,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鸾、古贤列女之象②。亦善为《归风送远》之操③。

【注释】

①赵后:即赵飞燕。

②隐起:隐约呈现。亦指器物上所刻凹入的图像或文字。列女:指古代富有才德、节操的女子。《战国策韩二韩傀相韩》曰: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后汉书列女传》曰:《诗》《书》之言女德尚矣。若夫贤妃助国君之政,哲妇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故自中兴以后,综其成事,述为《列女篇》。

③《归风送远》:古琴曲,传说为赵飞燕所作。《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序曰赵飞燕亦善为《归风送远》之操。沈德潜《古诗源》卷二收其辞曰: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感予心兮多慨慷。《赵后外传》曰:(成)帝于太液池作千人舟,号合宫之舟。池中起为瀛洲,榭高四十尺。广榭上,后歌舞《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簪击玉瓯,令后所爱侍郎冯无方吹笙,以倚后歌中流。操:琴曲或鼓曲名。应劭《风俗通义声音》曰: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灾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仪,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序引《琴论》曰:忧愁而作,命之曰操,言穷则独善其身而不失其操也。

【译文】

赵后飞燕有一把宝琴,名叫凤凰,琴上都用黄金、玉石等镶嵌出隐约突起的图案,有龙凤螭鸾以及古代贤人、列女等。她也擅长弹奏《归风送远》的琴曲。

117.邹长倩赠遗有道

公孙弘以元光五年为国士所推①,上为贤良②。国人邹长倩以其家贫③,少自资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释所着冠履以与之④,又赠以刍一束、素丝一襚、扑满一枚⑤,书题遗之曰:夫人无幽显⑥,道在则为尊。虽生刍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⑦,故赠君生刍一束。诗人所谓生刍一束,其人如玉⑧。五丝为,倍为升,倍升为,倍为纪,倍纪为⑨,倍为襚。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类士之立功勋,效名节,亦复如之,勿以小善不足修而不为也。故赠君素丝一襚。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⑩,满则扑之。土,粗物也。钱,重货也⑪。入而不出,积而不散,故扑之。士有聚敛而不能散者⑫,将有扑满之败,可不诫欤?故赠君扑满一枚。猗嗟盛欤!山川阻修,加以风露。次卿足下⑬,勉作功名。窃在下风⑭,以俟嘉誉。弘答烂败不存⑮。

【注释】

①元光五年:前130年。元光,汉武帝年号。王楙《野客丛书董仲舒公孙弘》曰:武帝即位以来,凡两开贤良之科,一在建元元年(前140),一在元光元年(前134),而元光五年,但诏征吏民明当世务者,不闻有贤良之举。认为五年系元年之误。《汉书武帝纪》曰:(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但《史记平津侯列传》与《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公孙弘传》皆作元光五年,如《史记平津侯列传》曰: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公孙弘传》曰: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且诸传中,皆提及武帝屡举贤良。《汉书董仲舒传》曰: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公孙弘传》曰:时上方兴功业,屡举贤良。《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上严助传》曰:(武帝)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故本条中公孙弘举贤良时间或亦可靠。国士:一国之内才能出众之人。按照西汉察举制度,只有地方主要官吏才有资格举荐人才,故此指地方主要官吏。

②上:通尚,尊崇。贤良:即贤良方正,亦称贤良文学,汉代取士选官科目之一,征召文墨才学之士(另一科目为孝廉,注重士人品质德行)。其制始于汉文帝二年(前178)。《史记文帝纪》曰:(文帝曰)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菑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丐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正式奠定了汉代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度。《汉书武帝纪》曰:(武帝)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后,贤良专指饱学儒生。《汉书东方朔传》曰: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汉代察举分常科与特科。特科无固定时间和规定,因需而设,其中又分为时常征召的贤良方正、贤良文学以及不常征召的明经、明法、至孝等。高承《事物纪原学校举贡贤良》曰:汉唐逮今,取士之制有贤良方正茂材异等六科,谓之制举,亦曰大科,通谓之贤良,其制盖自汉文帝始。《史记文帝纪》:二年十二月日食,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以辅不逮。《事始》则谓自孝武策仲舒始,非也。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说:汉武帝时代,察举尚未制度化。然而,朝堂之上,有各种不同出身的人物;地方长吏,有当地的贤豪,甚至由当地人士出任二千石(例如,会稽的朱买臣)。察举制度与文官制度相辅而行,从此中国有了一个相当专业的官僚阶层。而这一阶层,相对于世袭贵族,又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吸纳有用的人才,相对程度地保持一定的质量。这一文官集团,经由察举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地方参加中央政府的统治机制。以此特质,汉代的文官政府对于皇权,有时是共生互利,有时又是对抗制衡。

③国:指公孙弘故乡菑川国,汉初属齐,文帝十六年(前164)封菑川王贤,都剧城(今山东寿光南)。邹长倩:人名,生平不详。

④释:解开,脱下。

⑤刍(ch):喂牲口用的草。韩愈《弩骥》诗曰: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禭(su):古代丝缕的计量单位,两为一禭。扑满:储蓄钱币用的器具,一般为陶制,只有入口而无出口,蓄满后只有摔破才能将钱币取出,故称。

⑥幽:幽暗,不遇。亦意在野。显:显耀,显贵。亦意在朝。

⑦脱落:轻慢失度,不以为意。

⑧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语出《诗经小雅白驹》末段,诗曰: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这是首别友思贤的诗,末段表达了依依别情,更借贤人的高洁身份,衬托别后之眷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由刍及人,本为告诫贤者,应欣然接受主人的简陋款待,因为他的品德如白玉般完美。亦即不可因为贤者贫贱便轻视他。《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徐稚传曰:及(郭)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生刍,青草,新割的草。

⑨五丝为(ni)以下五句:、升、(zh)、纪、(zōng),均为古代丝缕的计量单位。而丝缕的计量有不同说法。《抱经堂丛书西京杂记》卢文弨本注曰:案以下所云,唯为八十缕,与古合。古亦以八十缕为升,今则云十丝;与、纪、禭之名,他书多未经见。《埤雅》全载之。《史记孝景本纪》曰:令徒隶衣七布。《索隐》注曰:七,盖今七升布,言其粗,故令衣之也。《正义》注曰:,八十缕也,与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缕。许慎《说文解字》糸部曰:绺,纬十缕为绺。,绮丝之数也。《汉律》曰:绮丝数谓之,布谓之总,绶组谓之首。《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杜夔传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裴松之注引《马钧传》曰:(钧)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蹑通。)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关于两汉的手工业》说:足证至三国时,五丝为蹑,倍纪为总()的名称,尚沿用不废。

⑩窍:孔,洞。

⑪重货:贵重的财物。货,财物。《尚书洪范》曰: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孔颖达疏曰:货者,金玉布帛之总名,皆为人用。《荀子富国》曰: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杨倞注曰:钱布龟贝曰货也。许慎《说文解字》贝部曰:货,财也。

⑫聚敛:搜刮钱财。散:布施。

⑬次卿:或为公孙弘之字,但《汉书》本传未载其字,《史记》本传载弘字季。

⑭窃:谦辞,私自。下风:风向的下方,喻意处于下位或劣势。此为谦辞。

⑮烂败:破碎腐烂。依《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载,元光五年(前130)时,公孙弘应年已七旬,再次举贤良。传曰: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

【译文】

公孙弘在元光五年被菑川国的主要官吏推举为贤良文学。菑川国人邹长倩知道他家境贫寒,没有什么财产,就解下身上的衣裳给他穿上,脱下戴的帽子和穿的鞋子送给他,又赠送他一把青草、一禭白色的丝,还有一枚扑满,并且写了封信给他说:一个人不管是默默无闻还是成名显贵,只要有道德就是尊贵的。即使你像刚割下的青草一样卑贱,也是不能因此轻慢的君子,所以就送你新割下的青草一把。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五缕丝为一,两为一升,两升为一,两为一纪,两纪为一,两为一禭。这是积少成多,从细微到显著的道理。士人建功创业,弘扬名声节操,也正是如此,不要以为善小无足轻重就不愿去做。所以送给你白色的丝一禭。扑满,是用土做成的器物,用来储蓄钱财,它只有入口而没有出口,钱币存满了就摔破它。土是粗糙的东西。钱是贵重的财物。只知道收入而不知道付出,只知道积蓄而不知道发散出来,所以要摔破它。有的人只顾搜刮钱财却不会散财消灾,就要遭到扑满被摔碎那样的命运,这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所以就赠送给你扑满一枚。这是多么重要的事啊!山川阻隔,前路迢迢,而且还要风餐露宿。次卿足下,愿你发愤努力,成就功名。我在这里等待你声名远扬的一天。公孙弘的回信已经破碎腐烂,不存在了。

118.大驾骑乘数

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①,备千乘万骑,太仆执辔②,大将军陪乘③,名为大驾④。

司马车驾四⑤,中道⑥。

辟恶车驾四⑦,中道。

记道车驾四⑧,中道。

靖室车驾四⑨,中道。

象车⑩,鼓吹十三人⑪,中道。

式道候二人⑫,驾一。左右一人。

长安都尉四人⑬,骑。左右各二人。

长安亭长十人,驾。左右各五人。

长安令车驾三⑭,中道。

京兆掾史三人,驾一。三分。

京兆尹车驾四,中道。

司隶部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一车⑮。三分。

司隶校尉驾四⑯,中道。

廷尉驾四⑰,中道。

太仆、宗正引从事⑱,驾四。左右。

太常、光禄、卫尉⑲,驾四。三分。

太尉外部都督令史、贼曹属、仓曹属、户曹属、东曹掾、西曹掾⑳,驾一。左右各三。

太尉驾四,中道。

太尉舍人、祭酒(21),驾一。左右。

司徒列从(22),如太尉王公,骑。令史、持戟吏亦各八人(23),鼓吹一部(24)。

中护军骑(25),中道。左右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26)。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27),驾一。左右。

队百匹(28)。左右。

骑队十(29)。左右各五。

前军将军(30)。左右各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射声、翊军校尉(31),驾三。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32),驾三。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黄门前部鼓吹(33),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四。

前黄麾骑(34),中道。

自此分为八校(35)。左四右四。

护驾御史(36),骑。左右。

御史中丞驾一(37),中道。

谒者仆射驾四(38)。

武刚车驾四(39),中道。

九斿车驾四(40),中道。

云罕车驾四(41),中道。

皮轩车驾四(42),中道。

戟车驾四(43),中道。

鸾旗车驾四(44),中道。

建华车驾四(45),中道。左右。

虎贲中郎将车驾二(46),中道。

护驾尚书郎三人(47),骑。三分。

护驾尚书三(48),中道。

相风乌车驾四(49),中道。

自此分为十二校。左右各六。

殿中御史骑(50)。左右。

典兵中郎骑(51),中道。

高华(52),中道。

罼(53)。左右。

御马(54)。三分。

节十六(55)。左八右八。

华盖,中道。

自此分为十六校。左八右八。

刚鼓(56),中道,金根车(57)。

自此分为二十校,满道。

左卫、右卫将军(58)。

华盖。自此后麋烂不存。

【注释】

①舆(y)驾:亦称乘舆,指汉代天子乘舆之制,是皇帝出行时所备车驾、舆服、仪仗、器物等的总称。蔡邕《独断》卷上曰: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乘,犹载也,舆,犹车也,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皇帝每次出行的目的、规模不同,其配备与名称也会有所不同。舆,本指车厢,后引申为车。《易经上经》曰: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孔颖达疏曰:是君子居之,则得车舆也。《老子》八十章曰: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祠:祭祀,汉武帝时非常重视祭祀甘泉泰一和汾阴后土,祭天在甘泉宫,祭地在汾阴。汾阴:古县名,在汾水之南,治所在今山西万荣西南。汉武帝时曾在此得西周宝鼎,故改年号为元鼎元年(前116),并举行祭礼,恭迎宝鼎至甘泉。《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上》吾丘寿王传曰:汾阴得宝鼎,武帝嘉之,荐见宗庙,藏于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曰:陛下得周鼎。寿王独曰非周鼎。卫宏《汉旧仪》补遗卷下曰:汉法:三岁一祭天于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岁一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皇帝祭天,居云阳宫,齐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皇帝就竹宫中,不至坛所。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皇帝所以祭天之圆丘也。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名曰汾葵,一曰葵丘也。

②太仆:官名,秦汉九卿之一,主管皇帝车驾、马匹,后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周礼夏官太仆》曰: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通典职官七》曰:《周官》有太仆下大夫,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似今太仆之职。秦因之汉初,夏侯婴常为之。王莽改太仆为太御。后汉太仆与汉同,亦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汉代太仆地位高于周代。《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又牧橐、昆蹄令丞皆属焉。执辔(pe):控制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意为驾御。辔,马缰绳。许慎《说文解字》丝部曰:辔,马辔也。与连同意。《诗》曰:六辔如丝。《礼记曲礼上》曰: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孔颖达疏曰:辔,御马索也。

③大将军:官名,古代领兵打仗的最高统帅。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时有大将军,如秦国大将军王翦。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将军,周官也。赵王以李牧为将军破秦,始受大名。王翦、灌婴并为之。秦汉沿置,汉代时大将军为武职,位次丞相,但因为常常由皇亲国戚担任,深得皇帝宠信,位高权重,实际左右了朝政,故地位实高于丞相,如霍光、王莽等。

④大驾:皇帝最隆重的乘舆仪式。汉代皇帝出行的车驾,按照出行规模大小而分为大驾、法驾、小驾。蔡邕《独断》卷下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三辅黄图》卷六曰: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皆为省中,备千乘万骑出长安,出祠天于甘泉备之,百官有其仪注,名曰甘泉卤簿。凡皇帝亲往祭祀,动用大驾。汉武帝晚年常居甘泉,汾阴所出的宝鼎也被移往甘泉,故大驾也被称为甘泉卤簿。《独断》卷下曰:在长安时,出祠天于甘泉备之,百官有其仪注,名曰甘泉卤簿。中兴以来希用之。《后汉书舆服志上》曰: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备之。官有其注,名曰甘泉卤簿。刘昭注引蔡邕《表志》曰:国家旧章,而幽僻藏蔽,莫之得见。蔡邕所记多为东汉之制,故或不得详。因而本条所记之甘泉大驾卤簿益显珍贵。

⑤司马车:《三辅黄图》卷二曰:汉未央、长乐、甘泉宫,四面皆有公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公车司马令,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则此司马车应属公车司马令之车。一说此处司马车或为司南车指南车之误,因古代天子大驾出行以司南车为先导。《晋书舆服志》曰: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司马,武官名。西周始置,汉代大将军、将军、校尉的属官都有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元狩四年(前119)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

⑥中道:古代帝王出行时车驾分为左、中、右三行,居中间而行的即是中道。

⑦辟恶车:意在避除不祥、邪恶的车。崔豹《古今注舆服》曰:辟恶车,秦制也。桃弓苇矢,所以祓除不祥。

⑧记道车:亦称记里车、大章车,一种特制的记录道路里程的车。崔豹《古今注舆服》曰: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起于西京,亦曰记里车。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尚方故事》有作车法。

⑨靖室车:即静室令之车。应劭《汉官仪》卷上曰:静室令,式道候,秦官也。静室令,车驾出,在前驱,静清所徼车逆日,以示重慎也。《三辅黄图》卷六曰:静室,天子出入警跸,旧典行幸所至,必遣静室令,先按行清静殿中。以虞非常。崔豹《古今注舆服》曰:警跸,所以戒行徒也。《周礼》跸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跸,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皆跸止也。故曰出警入跸也。至汉朝梁孝王,王出称警,入称跸,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跸,路也,谓行者皆警于涂路也。

⑩象车:用驯服的大象所驾的车。《韩非子十过》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后世明确使用象车的是在汉朝,《晋书舆服志》曰:象车,汉卤簿最在前。

⑪鼓吹:即黄门鼓吹,指乐队或乐队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的乐曲。由少府属官黄门令或乐府令所管辖。《后汉书孝安帝纪》曰:壬午,诏太仆、少府减黄门鼓吹,以补羽林士。李贤注曰:《汉官仪》曰:黄门鼓吹百四十五人。周伟洲《从郑仁泰墓出土的乐舞俑谈唐代音乐和礼仪制度》说:中国古代统治者出行仪仗中的鼓吹乐,最早是西汉初由北方游牧民族(北狄)传入内地的。刘《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通典》卷一四六《乐六》亦记:北狄乐,皆为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代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鼓吹本是军乐,后来也用于飨宴、出巡、丧葬等场合。崔豹《古今注音乐》曰:短箫饶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盛德,风劝战士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捷,则令凯歌者也。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饶歌,鼓吹之一章,亦以赐有功诸侯。汉代鼓吹乐,有黄门鼓吹,用在飨宴时列于殿堂;有黄门前后部鼓吹,用于大驾出巡时列于卤簿之间。也用于丧葬中,《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七曰:挚虞《新礼仪志》曰:汉魏故事,将葬,设吉凶卤簿,皆鼓吹。《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序曰: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⑫式道候:官名,皇帝出行时担任清道、警戒职责的官员。有左、中、右候三人,六百石。《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式道左中右候,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式道凡三候,车驾出还,式道候持麾至宫门,门乃开。《后汉书百官志》曰: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车驾出,掌在前清道;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

⑬长安都尉:即京辅都尉,武职,京兆尹所辖,因为西汉三辅的治所都在长安城中,所以称长安都尉。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置三辅都尉、都尉丞各一人,职同郡都尉,但因地处京畿,故地位略高,秩比二千石。在护卫京师或皇帝出行时,也属执金吾管辖。《三辅黄图》卷一曰:三辅郡皆有都尉,如诸郡。京辅都尉治华阴,左辅都尉治高陵,右辅都尉治郿。何清谷校注说:三辅都尉的尉、丞、兵卒皆属负责京师治安的中尉管辖,中尉武帝时改称执金吾,与三辅长官似乎没有隶属关系,但三辅都尉常兼任三辅长官。

⑭长安令:长安县令。此处令指县令,官名,县行政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后汉书百官志五》曰:(令与长)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丞各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本注曰: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作为古代官名,令另指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上书令、中书令等。

⑮司隶部:即司隶校尉部。《汉书武帝纪》曰:元封五年(前106)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派遣刺史监察所属各郡。首都地方称为司隶校尉部。从事:官名,汉代三公及州郡长官的属官,皆称从事史。《通典职官十四》曰:凡司隶属官,有从事史十二人,其都官从事史,至为雄剧,主察百官之犯法者。《后汉书百官志四》曰:从事史十二人。本注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故本句中京兆从事即校尉于京兆尹所置的从事;都部从事即都官从事,部或为官之误;别驾应为别驾从事之简称。《通典职官十四》曰: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汉制也,历代皆有。

⑯司隶校尉:官名,司隶校尉部的主要长官。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初置,用来调查巫蛊案。初为临时之官,后渐成定制,其职责是督察百官,以举不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前45)去节。成帝元延四年(前9)省。绥和二年(前7),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属大司空,比司直。《通典职官十四》曰:司隶,周官也。掌五隶之法,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帅其民而捕盗贼。掌察皇太子以下,行马内事皆主之,专道而行,专席而坐。初除,皆谒两府,后汉复为司隶校尉。所部河南尹、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河东、弘农凡七郡,治河南洛阳。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公卿下。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司隶校尉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其官俸仅六百石,但权限很大,以便于皇帝掌控。

⑰廷尉:官名,秦官,汉沿用,为九卿之一,是执掌刑狱的最高司法官吏,地位非常重要。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及哀帝元寿二年(前1)曾一度改为大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复为廷尉。

⑱宗正:官名,秦汉时为九卿之一,掌管王室亲族的事务,汉代时一般由皇族担任,非刘氏不得出任。《通典职官七》曰:两汉皆以皇族为之,不以他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平帝元始四年(4)更名宗伯。又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焉。

⑲太常:官名,为九卿之一。秦称奉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太常。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太常,古官也。欲令国家盛大,社稷常存,故称太常,以列侯为之,重宗庙也。同书卷下曰:(甘泉卤簿)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太常的另一职责是为博士选拔弟子,督导教育,并从中选择优秀者以补充官吏队伍。光禄:官名,秦汉九卿之一。秦及汉初名为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为光禄勋,掌管宫廷侍卫,主要负责保卫皇宫安全。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光,明也。禄,爵也。勋,功也。举不安得,赏不失劳,故曰光禄勋。《后汉书百官志二》曰: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献。其属官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等,主要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凡诸国嗣之丧,则光禄大夫掌吊。卫尉:官名,汉九卿之一。率卫士,主宫内宿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颜师古注曰:《汉旧仪》云卫尉寺在宫内。胡广云主宫阙之门内卫士,于周垣下为区庐。区庐者,若今之仗宿屋矣。应劭《汉官仪》卷下曰:(卤簿)卫尉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等员。王隆《汉官解诂》曰:卫尉主宫阙之内,卫士于垣下为庐,各有员部。居宫中者,皆施籍于门,案其姓名。若有医巫、僦人当入者,本官长吏为封启传,审其印信,然后内之。人未定,又有籍,皆复有符。符用木,长二寸,以当所属两字,为铁印,亦太卿炙符。当出入者,案籍毕,复齿符,乃引内之也。其有官位得出入者,令执御者官,传呼前后以相通,从昏至晨,分部行夜。夜有行者,辄前曰:谁?谁?若此不解,终岁更始,所以重慎宿卫也。

⑳太尉:官名,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因权力极大,秦代不时空缺。汉代沿之,亦设废不定。《通典职官二》曰:汉文三年(前177)省,景帝三年(前147)复置,其尊与丞相等。五年(前152)又省。元狩四年(前119)更名大司马。后汉建武二十七年(51)复旧名为太尉公。最终成为一种无实权的待遇,由皇帝奖励给有功之臣,有武事职但无发兵实权。到东汉时位列三公之首,地位大升,重点在录尚书事,官属也多于西汉时。都督:官名,东汉光武建武初,临时设督军御史,事后便罢。后曹魏文帝始设诸州军事,或领刺史,是中央和地方的军事长官。此官职非汉制,恐后人比附魏晋之制而杂入。令史:官名,汉代设兰台令史,尚书令史等,掌管文书,职位次于郎。贼曹属、仓曹属、户曹属、东曹掾、西曹掾:官名,皆为太尉府的属官。《宋书百官志上》曰:(汉东京)太尉府置掾属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事,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事贼曹主盗贼事仓曹主仓谷事。《后汉书百官志一》曰:西曹主府史署用。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卫宏《汉旧仪》卷上曰: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西曹六人,其五人往来白事东厢,为侍中,一人留府,曰西曹,领百官奏事。职官治事分科谓之曹,曹相当于后世的部。以上记载的似皆是东汉的官制。

(21)舍人:官名,掌管宫中政事财务。秦汉有太子舍人,为太子官属。汉沿之,选择良家子弟充任,位比郎中。亦通称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汉书高帝纪上》曰: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颜师古注曰:文颖曰:主厩内小吏,官名也。苏林曰:蔺相如为宦者令舍人。韩信为侯,亦有舍人。师古曰: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后遂以为私属官号。祭酒:官名,汉代宴饮时,常常从宾客中挑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举酒以祭,故尊称为祭酒。如丞相府有西曹南阁祭酒。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又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汉置博士祭酒一人,秩六百石。

(22)列从:众属吏。

(23)持戟(jǐ)吏:即仪仗官员,手持大戟作仪仗,扈从警卫。戟,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兵器,形状呈十或卜字形,既有直刃又有横刃,既可直刺又能横击,并可做勾、啄、刺、割等动作,其杀伤力远胜戈和矛。

(24)鼓吹一部:属司徒府所辖之军乐队。

(25)中护军:官名,是执勤宫中的武官。护军,武职官名,掌管军政军赋,主选武官,协调都督、出征诸军关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属大司马哀帝元寿元年(前2)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1)更名护军。《通典职官十六》曰:秦有护军都尉,汉因之,高帝时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汉东京省。班固为大将军中护军,隶将军幕府,非汉朝列职。在汉初,护军为护军中尉,跟随皇帝身边。西汉中期则称护军都尉,隶属于大将军府。《汉书陈平传》曰:平自初从,至天下定后,常以护军中尉从击臧荼、陈豨、黥布。《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传》曰:昭帝时,武都氐人反,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将兵击定之,迁中郎将。

(26)戟楯(dn)、弓矢:都是仪仗中的一部分。楯,同盾,古代兵器名,即盾牌。

(27)步兵校尉:武职官名,汉武帝时设置的八校尉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时,与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为五校尉,皆掌宿卫兵,秩比二千石。大驾出行,五校尉在前,各有鼓吹一部。《通典职官十六》曰:时五校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必给,故多以皇族肺腑居之。长水校尉:武职官名,汉武帝所设八校尉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颜师古注曰:长水,胡名也。宣曲,观名,胡骑之屯于宣曲者。长水在今陕西蓝田西北。宣曲,汉代离宫之一,位于汉长安上林苑昆明池以西。《三辅黄图》卷三曰:宣曲宫,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晓音律,常于此度曲,因以为名。

(28)队:古代军事编制单位,一百人为一队。《左传襄公十年》曰: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杜预注曰:百人为队。

(29)骑队:骑兵队。《晋书舆服志》曰:骑队五在左,五在右,队各五十匹,命中督二人分领左右。

(30)前军将军:武官名,周末初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后汉书百官一》曰:又有前、后、左、右将军。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曰:左右前后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屯警。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另有若干杂号将军。名号甚多,地位不等。

(31)射声:即射声校尉,武职官名,汉武帝所置八校尉之一,率善射之士,即掌管弓弩部队。翊(y)军校尉:武职官名,掌管宫门宿卫。《晋书武帝纪》曰:太康元年(280)六月丁丑,初置翊军校尉官。意为西晋初设此官职,故此处或又杂入晋制。《晋书舆服志》曰:次射声校尉在左,翊军校尉在右,并驾一。各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32)骁骑将军:官名,汉代始置,为杂号将军。应劭《汉官仪》卷上曰:骁骑,汉官也。武帝以李广为之。后世祖建武九年(33)始改屯骑。《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传》曰:后汉诱单于以马邑城,使大军伏马邑傍,而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领。游击将军:官名,简称游击,汉置,为杂号将军。《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曰: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游击将军,别定代,破臧荼侯。

(33)黄门:为少府属官,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省称。秦汉时设官署黄门,置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诸事,侍从皇帝。汉代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由宦官充任,侍奉皇帝及亲族,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卫宏《汉旧仪》卷上曰:黄门令,领黄门谒者。骑吹曰冗从,仆射一人,领髦头。黄门是宫中禁门,因为门闼涂为黄色而得名。《通典职官三》曰:凡禁门黄闼,故号黄门。其官给事于黄闼之内,故曰黄门侍郎。《汉书西域传》赞曰: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汉书霍光金日传霍光传》曰:上(武帝)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颜师古注曰: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故亦有画工。故黄门执掌甚杂,如掌养马,有黄门马监;掌画工,有黄门画工;掌倡优,有黄门倡监。举凡有德有艺之士皆可待诏黄门,以便选用。前部鼓吹:由黄门令所辖之乐队。日常训练则与少府属吏乐府令有关,汉武帝时曾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属专为皇亲国戚设立的临时之职,应与黄门令和乐府令有交集。

(34)黄麾:汉魏六朝时皇帝仪仗中专用的黄色旌旗。依旌旗位置不同,分为前黄麾和后黄麾。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黄麾》曰:《宋朝会要》曰:麾,古有黄、朱、三色,所以指麾也。汉卤簿有前后黄麾。今制绛帛为之,如幡,采成黄麾字。崔豹《古今注舆服》曰:麾,所以指麾。武王执白旄以麾,是也。乘舆以黄,诸公以朱,刺史二千石以。骑:执黄麾的骑士。

(35)校:本指军营,后指军队之一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卫青传》曰:护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击匈奴,常护军傅校获王,封敖为合骑侯。颜师古注曰: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或曰幡旗之名,非也。每军一校,则别为幡耳,不名校也。

(36)护驾御史:侍御史随大驾出巡时,即为护驾御史。《后汉书舆服志上》曰:每出,太仆奉驾上卤簿,中常侍、小黄门副;尚书主者,郎令史副;侍御史、兰台令史副。皆执注,以督整车骑,谓之护驾。应劭《汉官仪》卷下曰:侍御史在左驾马,询问不法者。侍御史为御史中丞属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中丞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

(37)御史中丞:官名。汉代为御史大夫下属主吏。汉代御史大夫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一为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御史中丞位不高,但司职监察,权限不小,至东汉初便取代御史大夫地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在朝会时设专席独坐,号称三独坐。也与尚书令、谒者分掌宪台、中台和外台,位次于尚书令。

(38)谒者仆射:官名,谒者的长官。《后汉书百官志二》曰:谒者仆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为谒者台率,主谒者,天子出,奉引。古重习武,有主射以督录之,故曰仆射。因为主谒者台,常随侍皇帝左右。谒者,秦汉皆置,为郎中令佐吏,掌管接待宾客之事。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曰:见尚书令,对揖无敬。谒者见,执板拜之。应劭《汉官仪》卷上曰:谒者皆著缃绩大冠,白绢单衣。谒者三十人,秩四百石,掌报章奏事及丧吊祭享。

(39)武刚车:古代一种有巾有盖的战车,在打仗或仪仗中常用作先驱。《后汉书舆服志上》曰: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武刚车者,为先驱。又为属车轻车,为后殿焉。

(40)九斿(li)车:即竖立九旒旌旗之车,为乘舆前驱。应劭《汉官仪》上曰:甘泉卤簿有道车五乘,斿车九乘,在舆前。蔡邕《独断》卷下曰:前驱有九斿、云罕、闟戟、皮轩、鸾旗车,皆大夫载。《后汉书舆服志上》曰:前驱有九斿云罕,刘昭注曰:徐广曰:斿车有九乘。前史不记形也。武王克纣,百夫荷罕旗以先驱。《东京赋》曰:云罕九斿。薛综曰:旌旗名。九斿,即九旒,旗名。《礼记乐记》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周礼冬官辀人》曰:龙旗九斿,以象大火也。贾公彦疏曰:天子以十二为节,而今建九斿、七斿、六斿、四斿者,盖谓上得兼下也。斿,旌旗下端垂饰,随风摇摆。《汉书五行志下之中》曰君若缀斿,颜师古注曰:应劭曰:斿,旌旗之流,随风动摇也。师古曰:言为下所执,随人东西也。

(41)云罕车:一作云车,指竖立着云罕旗的车,乘舆出行时用作前导。云罕,旌旗。司马相如《文选上林赋》曰载云罕,张揖注曰:罕,罼也。前有九斿、云罕之车。张衡《文选东京赋》曰云罕九斿,薛综注曰:云罕,旌旗之别名也。

(42)皮轩车:用虎皮装饰的车,乘舆出行时用作前驱。皮轩,《后汉书舆服志上》曰皮轩鸾旗,刘昭注曰:胡广曰:皮轩,以虎皮为轩。郭璞曰:皮轩革车,或曰即《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蔡邕《独断》卷下曰:皮轩,虎皮为之也。司马相如《文选上林赋》曰前皮轩,文颖注曰:皮轩,以虎皮饰车。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皮轩》曰:《通典》曰:皮轩车,汉制,以虎皮为轩。《宋朝会要》曰:汉制前驱车也,取《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之义也。轩,车幡,以虎皮制成。

(43)(x)戟车:插着长戟的战车,乘舆出行时用作前导。《宋史仪卫志三》曰:《考工记》车戟崇于殳,酋矛崇于戟,各四赤,戟矛皆插车骑,谓之兵车。战国尚武,故增插四戟,谓之戟。则知德车武车固异用矣。汉卤簿,前驱有凤凰戟。戟,指长戟,古兵器名。《史记商君列传》曰: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集解》注曰:徐广曰:屈庐之劲矛,干将之雄戟。《后汉书舆服志上》曰戟,刘昭注引薛综曰:之言函也,取四戟函车边。

(44)鸾旗车:天子仪仗中插着鸾旗的车子,大驾出行时用于前导。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鸾旗》曰:《通典》曰:鸾旗车,汉制,编羽毛,列系帜旁。《宋朝会要》曰:汉制为前驱,上载赤旗绣鸾也。鸾旗,旗名,用羽毛编成的赤色旗帜,上面绣有鸾鸟。《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贾捐之传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颜师古注曰:鸾旗,编以羽毛,列系橦旁,载于车上,大驾出,则陈于道而先行。属车,相连属而陈于后也。《后汉书舆服志上》曰:鸾旗者,编羽旄,列系幢旁。民或谓之鸡翘,非也。刘昭注曰:胡广曰:鸾旗,以铜作鸾鸟车衡上。与本志不同。

(45)建华车:《晋书舆服志》曰:建华车,驾四,凡二乘,行则分居左右。《通典礼二十四》曰:晋制,建华车,二乘,驾四马。大驾,分在左右行。自后无闻。建华车似初见于《晋书》,故此处或又掺入晋制。

(46)虎贲中郎将:官名,郎中令及光禄勋属官,掌管宫中宿卫及君王出入侍卫之事。本作期门郎,以保护皇帝安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初置。《汉书东方朔传》曰:(汉武帝)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汉书地理志下》曰: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颜师古注曰: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通典职官十一》曰:周官有虎贲氏,掌领虎士八百人,军旅会同,君宿于外,则守王闲。汉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期门,比郎中。盖以微行出游,选材力之士,执兵从送,期之诸门,故名期门。无员,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1)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领之,故有虎贲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期门)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虎贲,《后汉书百官志二》曰: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贲宿卫。刘昭注曰:又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贲,故名焉。孔安国曰若虎贲兽,言其甚猛。

(47)尚书郎:官名,东汉设尚书台,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台,在皇帝身边处理政务。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天下户口土田垦作,一人主钱帛贡献委输。尚书郎初上诣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三年称侍郎。

(48)尚书:官名,战国始置,秦时为少府属官,掌管殿内文书,秩六百石。其机构设于禁中,掌通章奏,是沟通皇帝与丞相的重要环节。汉因之。秦与汉初时,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统称六尚。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注重利用尚书,常任用宦官为尚书。至元帝时,尚书成为皇帝制衡三公的重要力量。成帝时尚书台正式成为独立机构。《后汉书百官志三》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可知,尚书台成为皇帝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沟通的核心通道,君臣章奏皆须经尚书。故尚书职位不高但权势颇重,同时还掌宫内图书、秘记及封奏宣示之事。到东汉时,统领纲纪,权位愈重。

(49)相风乌车:装有测风向的铜乌的车。《三辅黄图》卷五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相风乌,即相风铜乌,古代铜制的乌鸦形状的风向器,是一种安装在高处的固定式候风仪,以观测风向。汪汲《事物原会占风旗》曰:《稗史汇编黄帝传》:有相风乌,疑黄帝作。崔豹《古今注》:相风为夏禹所作。周迁《舆服杂事》:相风周公所造。沈约《舆服志》:相风秦制。明彭云举《山堂肆考》:晋车驾出,以相风竿在前,刻乌于竿上,名相风竿,今樯乌是其遗意。实即占风旗也。

(50)殿中御史:官名,掌管殿中供奉等事务的侍御史。

(51)典兵中郎:即五官中郎,郎官的一种,在宫内时负责门户警卫,在皇帝出巡时充当车骑。中郎,官名,秦置,属郎中令。汉沿之,属光禄勋,掌管宫殿宿卫侍值,分五官、左、右三署,三署之长为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52)高华:为高盖,车名。一说指高贵望族。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高华,《晋书舆服志》作高盖,车名。此作华,恐误。又高门望族称高华,乃魏晋南北朝的习俗,与汉无涉。且魏晋大驾卤簿也从未言有高门参乘。

(53)罼(b hǎn):天子车上竖立的大旗,在御驾出行时作为仪仗前驱。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罼》曰:《通典》曰:武王克纣,百夫荷旗以先驱。后汉有九斿、云。《西京杂记》曰,汉大驾有罼在左右。则是汉始置此二物。《晋舆服志》五时车后次华盖中道,左罼右。《宋朝会要》曰,象罼为天街,故为前引,皆赤质金铜,饰朱藤结网金兽面。方,上有二螭,首衔红丝拂。罼如圆扇。罼,古时捕捉鸟兔的长柄小网,亦指用长柄网捕捉鸟兽。,同罕,旗帜名。

(54)御马:皇帝出行时仪仗所用的马,也称仪马。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仪马》曰:今导驾有御马,分左右。按,自汉有之。《西京杂记》汉朝舆驾祀甘泉汾阴,罼左右及节十六,后乃有御马三,则仪马之设自汉始也。

(55)节:符节,古代使臣执符节以为凭信,战国秦汉及以后历代皆有,形制不同。亦用于卤簿,为天子仪仗之一,是皇帝出行的标志。《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一曰:《后汉书》注曰:节所以为信,以竹为之,长八尺,以牦牛尾为眊三重。刘熙《释名释书契》曰:节,赴也,执以赴君命也。杨伯峻注《孟子离娄章句下》说:符和节都是古代表示印信之物,原料有玉、角、铜、竹之不同,形状有虎、龙、人之别,随用途而异。一般是可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无差,以代印信。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曰:凡节,守国用玉节,守都鄙用角节,使山邦用虎节,土邦用人节,泽邦用龙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古者安平用璧,与事用圭,成功用璋,边戎用珩,战斗用璩,城围用环,灾乱用隽,大旱用龙,龙节也,大丧用琮。汉代官吏宣示皇帝诰令,绶以节,以为凭信。使臣出使常持节,以代表国家的信物。《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传》曰:(苏武使匈奴,单于徙武北海上,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张骞传》曰:(匈奴)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56)刚鼓:仪卫之一,置于天子所乘金根车前,以示威严。

(57)金根车:古纬书谓器车、根车皆祥瑞之车。秦汉皇帝的车辂遂袭其意而命名。称为金根,殆因其车以桑根为之,桑根色如黄金,又加以金饰之,故名。《通典礼二十四》曰:秦平九国,荡灭典籍,旧制多亡。因金根车用金为饰,谓金根车,而为帝轸。崔豹《古今注舆服》曰:金根车,秦制也。秦并天下,阅三代之舆服,谓殷得瑞山车,一曰金根,故因作为金根之车。秦乃增饰而乘御焉,汉因而不改。皇帝大驾出行,则御凤凰车,以金根车为副车。《通典礼二十四》曰:后汉光武平公孙述,始获葆车舆辇。而因旧制金根车,拟周之玉辂,最尊者也。大驾则御凤凰车,以金根为副。蔡邕《独断》卷下曰: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后汉书舆服志上》亦曰:秦并天下,阅三代之礼,或曰殷瑞山车,金根之色。汉承秦制,御为乘舆,所谓孔子乘殷之路者也。刘昭注曰:殷人以为大路,于是始皇作金根之车。殷曰乘(桑)根,秦改曰金根。《乘舆马赋》注曰:金根,以金为饰。并对皇帝舆驾的车辆、构件、旗帜等形态做了详尽规定,其曰: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轮皆朱班重牙,贰毂两辖,金薄缪龙,为舆倚较,文虎伏轼,龙首衔轭,左右吉阳筒,鸾雀立衡,虡文画辀,羽盖华蚤,建大旗,十有二斿,画日月升龙,驾六马,象镳镂锡,金鋄方,插翟尾,朱兼樊缨,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左纛以氂牛尾为之,在左马轭上,大如斗,是为德车。五时车,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马亦如之。白马者,朱其髦尾为朱鬣云。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后从为副车。华梅等《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说:金根车是以金为饰的车,主要作为皇帝乘舆。秦汉及其以后的乘舆制度中,金根车一直居首位,是装饰得最豪华的车辆,并且驾六匹牡马,《后汉书舆服志》所谓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即指这种金根车而言,因而驾六也就成为金根车的标志之一。

(58)左卫、右卫将军:即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卫将军,汉代将军名,分为左、右,掌管禁卫,位次上卿。《通典职官十》曰: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译文】

汉朝皇帝车驾出行去甘泉宫和汾阴祭祀时,准备了千乘万骑,前呼后拥,由太仆驾车,大将军陪乘,称为大驾。

司马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辟恶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记道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靖室令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象车、鼓吹乐队十三人,在中间一列。

式道候二人,坐的车一匹马驾御。左右列各一人。

长安都尉四人,骑马。左右列各二人。

长安亭长十人,驾车。左右列各五人。

长安令的车三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京兆掾史三人,一匹马驾车。分成三列。

京兆尹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司隶校尉部属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从事分别驾一车。分成三列。

司隶校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廷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太仆、宗正带着从事,四匹马驾车。分左右两列。

太常、光禄、卫尉,四匹马驾车。分成三列。

太尉属下的都督令史、贼曹的属官、仓曹的属官、户曹的属官、东曹掾属、西曹掾属,一匹马驾车。左右列各三人。

太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太尉舍人、祭酒,一匹马驾车。分列左右。

司徒的随从,像太尉王公的随从一样,骑马。令史、持戟吏也是各八人,鼓吹一部。

中护军骑马,在中间一列。左右列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一匹马驾车。分列左右。

马队一百匹。分成左右列。

骑兵十队。左右列各五队。

前军将军。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射声校尉、翊军校尉,三匹马驾车。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三匹马驾车。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黄门令管辖的前部鼓吹乐队,左右列各一部,十三人,四匹马驾车。

前黄麾骑马,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八队。左四队右四队。

护驾御史,骑马。分列左右。

御史中丞的车一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谒者仆射的车四匹马驾御。

武刚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九斿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云罕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皮轩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戟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鸾旗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建华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分列左右。

虎贲中郎将的车两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护驾尚书郎三人,骑马。分成三列。

护驾尚书三人,在中间一列。

相风乌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十二队。左右各六队。

殿中御史骑马。分列左右。

典兵中郎骑马,在中间一列。

高盖车,在中间一列。

罼旗。分列左右。

御马。分成三列。

符节十六副。左八副右八副。

华盖,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十六队。左八队右八队。

刚鼓,在中间一列,金根车。

从这里开始分为二十队,列满道路。

左卫将军、右卫将军。

华盖。在这之后的文字腐烂不存。

119.董仲舒天象

元光元年七月①,京师雨雹②。鲍敞问董仲舒曰③:雹何物也?何气而生之④?

仲舒曰:阴气胁阳气⑤。天地之气,阴阳相半⑥,和气周回⑦,朝夕不息。阳德用事⑧,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⑨,故谓之正阳之月。阴德用事⑩,则和气皆阴,建亥之月是也⑪,故谓之正阴之月。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于无阳⑫,故谓之阳月。诗人所谓日月阳止者也⑬。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自十月已后,阳气始生于地下,渐冉流散⑭,故言息也⑮,阴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纯阳用事。自四月已后,阴气始生于天上,渐冉流散,故云息也,阳气转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纯阴用事。二月、八月⑯,阴阳正等,无多少也。以此推移,无有差慝⑰。运动抑扬,更相动薄⑱,则熏蒿歊蒸⑲,而风雨云雾雷电雪雹生焉。气上薄为雨,下薄为雾。风其噫也⑳,云其气也,雷其相击之声也,电其相击之光也。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21),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其寒月则雨凝于上,体尚轻微,而因风相袭,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则上合为大雨,下凝为冰霰雪是也(22)。雹,霰之流也,阴气暴上,雨则凝结成雹焉。太平之世(23),则风不鸣条(24),开甲散萌而已(25);雨不破块(26),润叶津茎而已(27);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28);电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29);雾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30);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31)。云则五色而为庆(32),三色而成矞(33);露则结味而成甘,结润而成膏(34)。此圣人之在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也(35)。政多纰缪(36),则阴阳不调。风发屋(37),雨溢河,雪至牛目(38),雹杀驴马,此皆阴阳相荡(39),而为祲沴之妖也(40)。

敞曰:四月无阴,十月无阳,何以明阴不孤立,阳不独存邪?

仲舒曰:阴阳虽异,而所资一气也。阳用事,此则气为阳;阴用事,此则气为阴。阴阳之时虽异,而二体常存。犹如一鼎之水,而未加火,纯阴也;加火极热,纯阳也。纯阳则无阴,息火水寒,则更阴矣(41);纯阴则无阳,加火水热,则更阳矣。然则建巳之月为纯阳,不容都无复阴也(42)。但是阳家用事,阳气之极耳。荠夌枯(43),由阴杀也。建亥之月为纯阴,不容都无复阳也,但是阴家用事,阴气之极耳。荠夌始生,由阳升也。其著者,葶苈死于盛夏(44),款冬华于严寒(45),水极阴而有温泉,火至阳而有凉焰。故知阴不得无阳,阳不容都无阴也。

敞曰:冬雨必暖,夏雨必凉,何也?

曰:冬气多寒,阳气自上跻(46),故人得其暖,而上蒸成雪矣。夏气多暖,阴气自下升,故人得其凉,而上蒸成雨矣。

敞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曰:然则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曰:月中何日?

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47)。朔旦、夏至、冬至(48),其正气也。

敞曰:然则未至一日,其不雨乎?

曰:然。颇有之,则妖也。和气之中,自生灾沴(49),能使阴阳改节,暖凉失度。

敞曰:灾沴之气,其常存邪?

曰:无也,时生耳。犹乎人四支五脏(50),中也有时,及其病也,四支五脏皆病也。

敞迁延负墙(51),俛揖而退(52)。

【注释】

①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汉武帝年号。

②雨(y)雹:下起冰雹。雨,下,降落。雹,《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雹者阴胁阳也。宋陆佃《埤雅释天雹》曰:阴包阳为雹。曾子曰:阳之专气为雹。此事正史未载,或因未成灾。《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凡物不为灾不书,书大,言为灾也。

③鲍敞:人名,生平不详。董仲舒因治春秋公羊学而著名,鲍敞之问,应是学士慕名向董仲舒求教。

④气:气象。也指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人的主观精神,或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易经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⑤阴气:寒气,肃杀之气。胁:胁迫,威逼。阳气:与阴气相对,指暖气,也指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子形势解》曰: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刘向以为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盛阴雨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

⑥阴阳:本意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反则为阴。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互相对立、此消彼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万事万物都由阴阳化生,如天与地、日与月、男和女、白日与黑夜等,皆分为阴与阳。雷电雨雪风雹等也是因为阴阳的相互作用而致。《国语周语上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易经系辞上》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孔颖达疏曰:天下万物,皆由阴阳,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测量之谓神也。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并以阴阳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君臣、夫妻等关系。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把阴阳变成了和天人感应说结合的神秘概念,西汉时的董仲舒进一步提出阳尊阴卑之说。

⑦周回:轮回,运转,循环往复。

⑧阳德:指阳气。用事:指当政,当权。此处意为控制,支配。

⑨建巳之月:指夏历(俗称农历)四月。古代以十二地支记十二月,夏历以十一月建子,故四月即建巳。

⑩阴德:指阴气。

⑪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

⑫疑于:几乎,近于。

⑬日月阳止:时光已到了十月。语出《诗经小雅杕杜》,诗曰:日月阳止,女心伤止。郑笺曰:十月为阳。《尔雅释天》曰:十月为阳。邢昺疏曰:(郭)云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云者,以易言之。五月一阴生,十月纯坤用事,故云纯阴用事也。云嫌者君子爱阳而恶阴,故以阳名之无阳,而得阳名者,以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十二月之消息见其用事耳。其实阴阳常有。《诗纬》曰:阳生酉仲,阴生戌仲。是十月中兼有阴阳也。四月秀葽,靡草死,岂无阴乎?明阴阳常兼有也。《诗小雅》云:日月阳止。是也。

⑭冉:渐渐。

⑮息:滋生,生长。与后文的消相对。

⑯二月、八月:二月为春分,是春季的第二个月,八月为秋分,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言此时阴阳相等,无多少、强弱之别。

⑰差慝(t):差错。

⑱更相动薄:交替作用,互相消长。薄,迫,逼迫。

⑲熏蒿歊(xiāo)蒸:气蒸发、升腾、流散的样子。

⑳噫(ǎi):呼气,吹气。指气在淤塞后突然吐出,如风般畅通无阻。《庄子齐物论》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陆佃《埤雅释天风》曰:天地之气嘘而成云,噫而成风。

(21)攒(cun)聚:聚集。

(22)霰(xin):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呈球形或圆锥形,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曰:霰者阳胁阴也。陆佃《埤雅释天雹》曰:阳散阴为霰曾子曰:阴之专气为霰。

(23)太平之世: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董仲舒强调此说,认为天能以灾异或祥瑞表示对人与事的责罚或褒奖,故此句及以下数句皆指出上天对太平之世所显现出的祥瑞之兆。

(24)风不鸣条:意为风未摇动树枝,故亦未发出啸音。此为汉代流行语,典出桓宽《盐铁论水旱》,文曰: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艺文类聚》卷一曰:《风俗通》曰:风或清明来久长,不摇树本枝叶,离地二三丈者,此有龙德在其下。风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风。王充《论衡是应篇》曰: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条,树枝。

(25)甲:种子的外壳。散萌:植物的种子长出嫩芽。

(26)雨不破块:形容雨细如丝,下到地面也不破坏土块的形状。块,土块。

(27)润、津:皆意为缓慢津润、滋润。

(28)雷不惊人,号令启发而已:春雷乍起,万物惊而萌发,有如接到号令而行动。《易经说卦》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29)宣示:显示,显现。

(30)浸淫被泊:逐渐润泽,浸透,披覆。浸淫,浸渍,湿润。被泊,覆盖,弥漫。

(31)凌殄(tiǎn):清除,消灭。

(32)庆:即庆云,五色云,古代视为祥瑞喜庆的云气。也称景云、卿云。《艺文类聚》卷九十八曰:孙氏《瑞应图》曰: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庆云。非气非烟,五色氛氲,谓之庆云。

(33)矞(y):即矞云,三色云,古代认为象征祥瑞的彩云,外赤色内青色的云气。左思《文选魏都赋》曰:矞云翔龙,泽马亍阜。李善注曰:矞云者,外赤内青也。

(34)膏:滋润的甘霖。

(35)时:及时,合时,指风雨依照规律及时来临。

(36)纰缪(pī mi):错误。

(37)发屋:掀翻房屋。

(38)至:同窒,堵塞,窒碍。

(39)相荡:指阴气与阳气相互冲击、排斥。

(40)祲沴(jn l):灾害,妖祸。祲,阴阳二气相侵而形成的不祥的云气,古人视为妖氛,不祥的预兆。《左传昭公十五年》曰: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杜预注曰:祲,妖氛也。孔颖达疏引郑玄曰:祲,阴阳气相侵渐成祥者。沴,因天地四时之气不协调而产生的灾害。《汉书谷永杜邺传谷永传》曰六沴作见,颜师古注曰:沴,灾气也。

(41)更:重复。

(42)容:应当。

(43)荠(j):即荠菜,古称靡草。《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靡草死,麦秋至。郑注曰:旧说云靡草,荠亭历之属。《诗经邶风谷风》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夌(lng):菜藻。《广雅释草》曰:夌,菜藻也。《艺文类聚》卷八二曰:《淮南子》曰:荠夌冬生而夏死。

(44)葶苈:又名葶历、丁历,现名蔊菜。一种野生杂草,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部叶子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嫩茎叶可食。

(45)款冬:又名款东、颗冻,因其凌寒叩冰而生,故名。菊科,多年生草本,冬季开花,花黄白色,花蕾性温味辛,可入药,有润肺和化痰止咳之功效。罗愿《尔雅翼释草三》曰:《楚辞》曰: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万物丽于土,而款冬独生于冰下;百草荣于春,而款冬独荣于雪中,以况附阴背阳,为小人之类。至傅咸作《款冬赋》,称其华艳春晖,既丽且殊。以坚冰为膏壤,吸霜雪以自濡,则又赏其禀精淳粹,不变于寒暑为可贵,所取义各异也。

(46)跻(jī):升,登。

(47)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48)朔旦:夏历每月的第一天。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49)灾沴:意同祲沴。

(50)四支:四肢。

(51)迁延:退却、后退的样子。负墙:背靠墙而立。古代时,普通人与尊者谈话结束后,要退后至墙边肃立,以示尊敬逊让之礼。《礼记文王世子》曰: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以问,终则负墙。墙,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即围墙。刘熙《释名释宫室》曰: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诗经郑风将仲子》曰: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52)俛(fǔ)揖:低头拱手行礼。俛,同俯。

【译文】

汉武帝元光元年七月,京都长安下起了冰雹。鲍敞问董仲舒说:冰雹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气生成了冰雹呢?

董仲舒回答说:是阴气逼迫阳气而生成的。天地之间的气,阴气和阳气各占一半,二气和合在一起,循环运转,从早晨到晚间一刻不停。当阳气为主导时,和合之气中都是阳气,这就是地支排列为巳的那个四月,所以把这个月称为正阳之月。当阴气占主导时,和合的气中就都是阴气,这就是地支排序中为亥的那个十月,所以把这个月称为正阴之月。十月虽然阴气为主导,但阴气并不是独自存在的,这个月纯为阴气,几乎没有阳气,所以称它为阳月。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时光已到阳月了。四月虽然阳气为主导,但阳气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月纯为阳气,几乎没有阴气,所以称它为阴月。从十月以后,阳气开始在地下慢慢滋生,并逐步传播扩散,所以说它是在生长,而阴气开始收敛了,所以说它是在消歇。阳气日夜不停地滋长,一直到了四月,纯阳气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四月以后,阴气开始在天上慢慢生成,并逐渐传播扩散,所以说它是在生长,而阳气慢慢收敛了,所以说它是在消歇。阴气日夜不停地滋生,一直到十月,全部都是阴气。二月和八月,阴阳二气完全相等,不多也不少。阴阳二气就是按照这个规律循环往复,没有出现过差错。阴阳二气上下高低来回运动,相互作用、激荡,气不断蒸腾着,风雨云雾雷电雪雹就这样产生了。气向上冲,就变成了雨,往下压就形成了雾。风是它们呼出的气,云是它们产生的气雾,雷是它们互相搏击时发出的声音,闪电是它们相互搏击时产生的火光。阴阳二气刚开始蒸腾的时候,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像实的又像是虚的,像方的也像圆的。它们聚集起来,结合在一起,积累到一定重量,就变成雨点从空中飘落下来。风大了,二气结合的速度就加快,所以雨点落下时就大而稀稀拉拉的。风小了,二气结合的速度就变慢,所以雨点落下时就小而密密麻麻的。寒冷的月份,雨在天上凝结起来,很轻很小,被风一吹,就变成了雪花。寒气有高下之别,上层暖和下层寒冷,上层的气就聚集起来变成了大雨,下层的云气就凝结为冰雪雪珠。冰雹,就是雪珠一类的东西,阴气突然往上冲,雨就凝结成冰雹了。在太平之世,刮风不会吹响树枝,只会使种子破壳植物萌芽而已;下雨不会砸碎土块,只会滋润植物的叶子和根茎而已;打雷不会让人受惊吓,只会像发布号令一样催生万物苏醒成长而已;闪电不会使人眼花,只是显示自己的光芒而已;雾气不会阻碍人们望远,只是弥漫开来,使大地浸润在水汽里而已;雪不会埋没树枝,只是消灭那些害虫毒物而已。云有五彩色则成为庆云,呈三彩色就成为矞云;露珠的味道是甘甜的,滋润得大地异常肥沃。这是因为有圣人统治,所以阴阳调和,风调雨顺。如果国家的统治有很多错误,那么阴阳就会失调。大风会掀翻屋顶,暴雨会溢出河堤,大雪会塞瞎牛眼,冰雹会砸死驴马,这都是由于阴阳之气相互激荡,带来了灾害不祥的妖气。

鲍敞问:四月没有阴气,十月没有阳气,您根据什么知道阴气不是孤立的,阳气也不是独自存在的呢?

董仲舒回答说:阴和阳虽然不同,但本质上来说还是一样的。阳为主导时,这时候的气就都是阳气;阴为主导时,这时候的气就都是阴气。虽阴气和阳气占主导的时间不同,但阴阳二气却是永恒存在的。这就像一锅水,没有用火烧时,完全是阴的;加火烧到最热时,就完全是阳的了。完全是阳的,就没有阴,把火熄灭,水就变凉了,就又变成阴的了;完全是阴的,就没有阳,加火把水烧热,就又变成阳的了。因此,地支排序在巳的四月虽然完全是阳的,但不能说就没有阴的存在了。只是阳的一方为主导,阳气达到极盛的顶点而已。荠菜、菜藻都枯萎了,是被阴气杀死的。地支排序在亥的十月虽然完全是阴的,也不能说不存在阳气了,只是以阴的一方为主导,阴气达到了顶点而已。荠菜、菜藻开始生长,是因为阳气上升了。举最明显的例子,葶苈在盛夏时死去,款冬在严寒中开花,水是偏阴的却也有温泉,火是偏阳的可也有不热的火焰。因此可知,阴离不开阳,阳也不能完全离开阴。

鲍敞说:冬季下雨一定暖和,夏天下雨必会凉爽,这是怎么回事呢?

董仲舒回答说:冬天的气大多数是寒冷的,阳气从上面上升,所以人们会觉得暖和,而气往上蒸腾就形成了雪。夏天的气多数是暖和的,阴气从下面上升,所以人们就觉得凉爽,而气往上蒸腾,就变成雨了。

鲍敞说:雨既然是阴阳二气间相互蒸腾的结果,那么四月完全是阳气,十月完全是阴气,这样就没有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难道就不下雨了吗?

董仲舒回答说:完全是阳气和完全是阴气虽然是在四月和十月,但只是指这两个月中的一天。

鲍敞问:是这两个月中的哪一天呢?

董仲舒说:完全是阳气为主导的,是夏至的前一天;完全是阴气占主导的,是在冬至的前一天。每个月的初一、夏至、冬至,就是阴阳气最纯正的时候。

鲍敞问:那么,夏至、冬至的前一天,就不下雨了吗?

董仲舒回答说:是的。有时候也会下雨,但这是妖异。阴阳之气在和合之中,自身产生了灾害不祥的妖气,它会使阴阳违反节令,暖凉失去控制。

鲍敞问道:灾害不祥的妖气会经常存在吗?

董仲舒回答说:不是的,但是随时都可能会产生的。这就好像人的四肢五脏,多数时候会是正常的,等出毛病的时候,四肢五脏都会出毛病。

鲍敞退后靠在墙边,弯下身子拱手行礼,告辞而去。

120.郭舍人投壶

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①,以竹为矢②,不用棘也③。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于中,恶其矢跃而出也④。郭舍人则激矢令还⑤,一矢百余反,谓之为骁⑥。言如博之掔枭于掌中⑦,为骁杰也。每为武帝投壶,辄赐金帛。

【注释】

①郭舍人:汉武帝时宫廷中的倡优,性格诙谐,很受武帝宠悦。《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他曾救过武帝乳母之命,但并未提及其善投壶。投壶:先秦开始流行的一种游戏,也是一种礼制,起源于射礼。君臣、贵族聚会宴饮,常常在席间设壶游戏,宾主共欢。游戏使用的壶口广腹大、颈部细长,壶中置放豆子,主宾依次投矢于壶中。如果投矢过猛,矢会触豆而弹出。比赛中设司射一人以裁决胜负,投中多者为胜,负者罚饮,称为投壶之礼。《礼记投壶》曰: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太平御览》卷七百五十三曰:魏王粲赋曰:夫注心锐志,自求诸身,投壶是也。傅玄《投壶赋》序曰:投壶者,所以矫懈而正心也。

②矢:投壶的筹子,一般用酸枣木或柘木制成。以竹制矢,或因竹子质地坚硬。

③棘:即酸枣树,落叶灌木,叶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较枣小,可食,有酸味。树枝上有刺,木质坚硬。古代群臣外朝时,立九棘为标识,以区别等级职位。罗愿《尔雅翼释木一》曰:棘,心赤而外有刺,故朝位植之。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盖槐取怀来,棘欲其赤心,而留意于三棘也。古代在玩投壶游戏时,常用棘做成矢以投壶。

④恶:避免。

⑤激矢:使矢中壶里后弹起来。激,使跳起,弹起。

⑥骁(xiāo):本意为勇猛。此处意为杰出,超群。

⑦博:指六博。掔(qiān):握持。枭(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此指博戏中博头上刻有枭头的棋子。古代六博以枭形为贵彩,得枭者为胜,故称枭杰。其他棋子还刻有卢、雉、犊、塞等形状。《史记魏世家》曰:(苏代谓魏安釐王)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正义》注曰:博头有刻为枭鸟形者,掷得枭者合食其子,若不便则为余行也。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六十九曰:古者乌曹氏作博,以五木为子,有枭、卢、雉、犊、塞为胜负之彩。博头有刻枭形者为最胜。另一说认为掔应为竖。孙诒让《札迻》卷十一曰:掔当作竖。《列子释文》引《古博经》云: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此云竖枭,即竖骁棋也。掌当作辈。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亦认为本句应为言如博之竖棋于辈中,其校注说:六博戏中,各六子时,有一子到一定时候可转为枭棋,此子必竖起来,以区别于他子。故卢文弨改竖为掔、辈为掌,皆不明棋理,望文生义而误改。

【译文】

汉武帝时候,郭舍人擅长投壶,他用竹子做成筹子,而不用酸枣木。古时候人们投壶,只求投中,而不求筹子跳出来,所以在投壶中放了小豆,以防止筹子从壶里跳出来。但郭舍人却能让筹子弹跳回来,一个筹子可以弹跳回来一百多次,并把这个筹子称为骁。这是说它像博戏时手中握住了枭棋一样,是取胜的骁杰。郭舍人每次替汉武帝投壶,武帝都会赐给他金银丝帛。

121.象牙簟

武帝以象牙为簟,赐李夫人。

【译文】

汉武帝用象牙做成凉席,赐给李夫人。

122.贾谊《鸟赋》

贾谊在长沙①,鸟集其承尘②。长沙俗以鸟至人家③,主人死。谊作《鸟赋》④,齐死生,等荣辱,以遣忧累焉⑤。

【注释】

①贾谊在长沙:贾谊因为得罪汉廷重臣,被汉文帝贬至长沙,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即长沙国,西汉诸侯国之一,高帝五年(前202)以长沙郡置,封吴芮,治所在今湖南长沙。

②(f)鸟:鸟名,外形像猫头鹰,又名山鸮、夜鸣、声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集解》引晋灼注曰:《异物志》有山鸮,体有文色,土俗因形名之曰服。不能远飞,行不出域。古人认为鸟是不祥之鸟。故《鸟赋》序曰:似鸮,不祥鸟也。集:群鸟聚集栖息。承尘:古代用具,室内悬挂在床上方或座位上方以承接下落的灰尘,以布帛制成,亦有以木板制成,四周缀有流苏以作装饰。刘熙《释名释床帐》曰:承尘,施于上,承尘土也,搏辟以席搏著壁也。又名帟,指小帐幕,幄中座上的承尘。《周礼天官幕人》曰: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郑玄注曰: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尘。

③俗:风俗,习俗。《尚书君陈》曰:败常乱俗。《汉书地理志下》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④《鸟赋》:贾谊代表作,以人与鸟对话的方式探讨、抒发人生与生命哲理。以四言为主,语言凝练,兼有散文化倾向。此赋作于汉文帝六年(前174)四月庚子日,此时贾谊已谪居长沙三年,又遇不祥鸟临门,心情郁闷,故作赋以自我调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其辞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止于坐隅,貌甚闲暇。《集解》曰:徐广曰:文帝六年岁在丁卯。《索隐》曰:《尔雅》云岁在卯曰单阏。李巡云单阏,起也,阳气推万物而起,故曰单阏。

⑤以遣忧累:以排遣心中烦扰忧郁。《鸟赋》篇末曰: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已。其生若浮兮,其死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细故慸葪兮,何足以疑!

【译文】

贾谊谪居长沙时,有一群鸟飞进他的住所,停在他床顶悬挂着的接落尘土的帐幕上。长沙地方风俗认为这种鸟飞到人家里,这家的主人就会死去。贾谊于是写下了《鸟赋》,表示要混同生死,均等荣辱,以此来排遣心中的烦扰忧郁。

123.金石感偏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①,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②,示服猛也③。铸铜象其形为溲器④,示厌辱之也⑤。他日,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⑥。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竿折而石不伤⑦。余尝以问扬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⑧。余应之曰:昔人有游东海者,既而风恶,船漂不能制,船随风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共侣欢然⑨。下石植缆⑩,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⑪,怒掉扬鬣⑫,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在洲死者十余人。又余所知陈缟⑬,质木人也⑭,入终南山采薪,还晚,趋舍未至,见张丞相墓前石马⑮,谓为鹿也,即以斧挝之⑯,斧缺柯折⑰,石马不伤。此二者亦至诚也,卒有沉溺缺斧之事,何金石之所感偏乎?子云无以应余。

【注释】

①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知兵法,擅长骑马射箭,一生与匈奴战七十余次,屡立军功,被匈奴人畏称为飞将军。汉武帝时曾任右北平太守,但终身未得封侯。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进攻匈奴,因迷路错过会师时间而遭追责,因耻于应对刀笔小吏而自尽。《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兄弟:李广只有从弟李蔡,官至丞相,封乐安侯。李广死后第二年,坐侵孝景园壖地,下狱后自杀。冥山:又称石城山、固城山,在今河南信阳东南。

②髑髅(d lu):骷髅,死人的头颅骨。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悟,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烧虎皮饮之、系虎爪、枕虎枕等,都是汉代人认为可以辟邪的风俗。高承《事物纪原虎枕》曰:《西京杂记》曰:李广与兄游猎冥山北,见猛虎,一矢毙之,断其头为枕,示服也。《事始》记为虎枕之始。魏咸熙中得梁冀玉虎枕,臆下有题曰帝辛九年。帝辛即纣也,是则商纣之时已有其制也。

③服猛:降服凶猛的野兽。

④溲器:小便器。其器即名为虎子,多为瓷制。

⑤示厌辱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曰:故汉人目溷器为虎子,郑司农注《周礼》,有是言。唐讳虎,改为马,今人云厕马子者是也。

⑥没矢饮羽:箭没入石中,箭尾羽毛也隐没不可见。形容射箭的力量极大。韩婴《韩诗外传》卷六曰: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跃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吕氏春秋精通》曰: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高诱注曰:饮羽,饮矢至羽。

⑦镞(z):即箭头,箭上端金属之所聚。竿:竹制的箭杆。石不伤:《史记李将军列传》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与《汉书》之李广传中皆载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出猎射草中石与射虎之事,但俱未载有冥山射虎之事。

⑧至诚则金石为开:刘向《新序杂事四》亦曰: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此故事与本条李广故事大致相同。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此刘歆所言与其父相左,恐当非其撰《西京杂记》之一证。

⑨共侣:同行的伙伴。

⑩下石:抛下石锚。石,石锚,古代止船用石锚。植缆:立缆桩,栓系缆绳。

⑪向者:先前,往昔。大鱼:应属鲸鱼一类的体积巨大的鱼。

⑫怒掉:奋力掉头。鬣(li):鱼颔旁的小鳍。

⑬陈缟:人名,生平不详。

⑭质木:心性质朴木讷。《汉书地理志下》曰:民俗质木,不耻寇盗。颜师古注曰:质木者,无有文饰,如木石然。

⑮张丞相:或指张苍。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说:汉有二张丞相:文帝相张苍,成帝相张禹。据《汉书张禹传》载,禹年老,请平陵肥牛亭自治冢茔,肥牛亭在咸阳县西北,渭河北岸。此言于终南山见张丞相墓,终南山在渭水之南,故所见之墓非张禹墓,当是张苍墓。

⑯挝(zhuā):敲,打。

⑰柯:即斧柄。

【译文】

李广和兄弟一起到冥山的北面打猎,看到一只老虎俯卧在地上。李广用箭射它,一箭就射杀了老虎。他把老虎的头颅砍下做成枕头,表示降服了猛兽。又用铜铸成了老虎的样子做成便壶,表示厌弃侮辱之意。后来有一天,他又到冥山的南面打猎,又见到一头老虎卧在那里,他一箭射去,箭头深深地扎进去,连箭头尾部的羽毛都看不见了。李广走近一看,原来这是一块石头,形状很像老虎。他退后再射,结果箭头破碎,箭杆也折断了,而石块却毫无损伤。就这件事我曾经问过扬雄,扬雄说:心意最真诚的时候,连金石都会为之感动得开裂了。我回答他说:从前有人游东海,不久海上刮起了风暴,船只摇摆着失去了控制,随风漂流,不知会漂向何方。过了一天一夜,才到了一个孤零零的沙洲上,船上的伙伴们很高兴。他们抛下石锚系好缆绳,登上沙洲煮东西吃。东西还没煮熟,沙洲就沉没了,留在船上的人赶紧砍断缆绳,船又继续漂荡。先前那个孤零零的沙洲原来是一条大鱼,它奋力掉头,扬起鱼鳍,呼吸间波涛翻涌,它游动而去,快得像风吹云散。在沙洲上的人死了十几个。还有我认识的陈缟,是个生性质朴木讷的人,他到终南山去砍柴,回来晚了,急着赶回家,还没到家门口,看到了张丞相墓前的石马,他以为是一头鹿,就挥起斧头砍过去,结果斧头缺了一块,斧柄也折断了,可是石马却毫发无损。这两组人都极其真诚,最终却遭到船员沉溺、斧头缺口的下场,金石的那份诚意感动怎么有偏心呢?扬雄找不到话来回答我。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