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

2024-10-03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佐伯旭雅 佐伯旭雅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 冠导阿毘达磨俱舍论卷

尊者世亲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扶桑雒阳比丘旭雅编辑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所修。颂曰。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论曰。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毘鉢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习四念住耶。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身自性者。大种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显。法自性者。除三余法。传说。在定以极微刹那。各别观身名身念住满。余三满相如应当知。何等名为四念住体。此四念住体各有三。自性相杂所缘别故。自性念住以慧为体。此慧有三种。谓闻等所成。即此亦名三种念住。相杂念住以慧所余俱有为体。所缘念住以慧所缘诸法为体。宁知自性是慧非余。经说。於身住循身观名身念住。余三亦然。诸循观名唯自慧体。非慧无有循观用故。何缘於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师说。此品念增故。是念力持慧得转义。如斧破木由楔力持。理实应言慧令念住。是故於慧立念住名。随慧所观能明记故。由此无灭作如是言。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观。缘身念得住乃至广说。世尊亦说。若有於身住循身观者念便住不谬。然有经言。此四念住由何故集。由何故灭。食触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食触名色作意灭故。如次令身受心法灭。应知彼说所缘念住以念於彼得安住故。又念住别名随所缘缘自他俱相续异故。一一念住各有三种。此四念住说次随生。生复何缘次第如是。随境麤者应先观故。或诸欲贪於身处转。故四念住观身在初。然贪於身由欣乐受。欣乐於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惑未断。故观受等如是次第。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净乐常我四种颠倒。故唯有四不增不减。四中三种唯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於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如是熟修杂缘身等法念住已。复何所修。颂曰。

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

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

论曰。彼观行者。居缘总杂法念住中。总观所缘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谓非常苦空非我。修此观已生何善根。颂曰。

从此生煖法 具观四圣谛 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 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後四

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 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 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

论曰。修习总缘共相法念住。渐次成熟乃至上上品。从此念住後。有顺决择分初善根生。名为煖法。此法如煖立煖法名。是能烧惑薪圣道火前相。如火前相故名为煖。此煖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观苦圣谛修四行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观集圣谛修四行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观灭圣谛修四行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观道圣谛修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此相差别如後当辩。此煖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此转胜故更立异名。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故。说名为顶。此亦如煖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如是煖顶二种善根。初安足时唯法念住。以何义故名初安足。谓随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游践四圣谛迹。後增进时具四念住。诸先所得後不现前。於彼不生钦重心故。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於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此忍善根安足增进皆法念住。与前有别。然此忍法有下中上。下中二品与顶法同。谓具观察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上品有异。唯观欲苦与世第一相隣接故。由此义准。煖等善根皆能具缘三界苦等义已成立。无简别故。谓瑜伽师於色无色对治道等一一圣谛行相所缘渐减渐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圣谛境。齐此以前名中忍位。从此位无间起胜善根一行一刹那名上品忍。此善根起不相续故。上品忍无间生世第一法。如上品忍缘欲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有士用力离同类因引圣道生。故名最胜。如是煖等四种善根。念住性故。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性。然除彼得勿诸圣者煖等善根重现前故。此中煖法初安足时。缘三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一。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由此种性先未曾得。要同分者方能修故。後增进时缘三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由此种性先已曾得。不同分者亦能修故。顶初安足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後增进时缘三谛随一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忍初安足及後增进。缘四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十六。然於增进畧所缘时。随畧彼所缘不修彼行相。世第一法缘欲苦谛法念住现在。修未来四。随一行相现在。修未来四。无异分故。似见道故。已辩所生善根相体。今次应辩此差别义。颂曰。

此顺决择分 四皆修所成 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 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

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 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 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

论曰。此煖顶忍世第一法。四殊胜善根名顺决择分。依何义建立顺决择分名。决谓决断。择谓简择。决断简择谓诸圣道。以诸圣道能断疑故。及能分别四谛相故。分谓分叚。此言意显所顺唯是见道一分。决择之分故得决择分名。此四为缘引决择分。顺益彼故得顺彼名故。此名为顺决择分。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四中前二是下品摄。以俱可动犹可退故。忍中品摄。胜前二故。有世第一为其上故。世第一法独是上品。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为圆满因。不能牵引。憎背有故。或声为显二有异说。谓煖顶二。尊者妙音说。依前六及欲七地。此四善根依欲身起。人天九处除北俱卢。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後生天处亦续现前。第四善根天处亦起。此无初後一刹那故。此四善根唯依男女。前三男女俱通得二。第四女身亦得二种。依男唯得男身善根。已得女身非择灭故。圣依此地得此善根。失此地时善根方舍。失地言显迁生上地。异生於地若失不失。但失众同分。必舍此善根。初二善根亦由退舍。由死退舍唯异生非圣。由失地舍唯圣非异生。忍及世第一异生亦无退。依根本地起煖等善根。彼於此生必定得见谛。猒生死心极猛利故。若先舍已後重得时。所得必非先之所舍。如舍已重得别解脱律仪。以未曾熟修大功用成故。若先已得煖等善根经生故舍。遇了分位善说法师便生顶等。若不遇者还从本修。失退二舍非得为性。退必起过。失不必然。得此善根有何胜利。颂曰。

煖必至涅盘 顶终不断善

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

论曰。四善根中若得煖法。虽有退断善根造无间业堕恶趣等。而无久流转必至涅盘故。若尔何殊顺解脱分。若无障碍去见谛近。此与见道行相同故。若得顶法虽有退等而增毕竟不断善根。若得忍时虽命终舍住异生位而增无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然颂但说不堕恶趣言。义准已知不造无间业。造无间业者必堕恶趣故。忍位无退如前已辩。此位不堕诸恶趣者。已远趣彼业烦恼故。若至忍位於少趣生处身有惑中得不生法故。趣谓诸恶趣。生谓卵湿生。处谓无想北俱卢大梵处。身谓扇搋半择迦二形身。有谓第八等有。惑谓见所断惑。此於下上位随所应而得。谓於下忍得恶趣不生。所余不生至上忍方得。得世第一法。虽住异生位而能趣入正性离生。颂虽不言离命终舍。既无间入正性离生。义准已成。无命终舍。何缘唯此能入离生。已得异生非择灭故。能如无间道舍异生性故。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声闻等种性别故。随何种性善根已生。彼可移转向余乘不。颂曰。

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

麟角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

论曰。声闻种性煖顶已生。容可转成无上正觉。彼若得忍无成佛理。谓於恶趣已超越故。菩提萨埵利物为怀。为化有情必往恶趣。彼忍种性不可廻转。是故定无得成佛义。声闻种性煖顶忍三。皆有可转成独觉义。在佛乘外故说为余。麟角佛言显麟角喻及无上觉煖等善根。并无移转向余乘义。皆以第四静虑为依。一坐便成自乘觉故。第四静虑是不倾动。最极明利三摩地故。堪为麟角喻无上觉所依。此中觉言显尽无生智。後当辩。此是菩提性故。言一坐者。从煖善根乃至菩提不起于座。有余师说。从不净观不起于座乃至菩提。有余独觉异麟角喻。起彼种性初二善根。转向余乘。理无遮碍。颇有此生创修加行即此生引起顺决择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

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

论曰。顺决择分今生起者。必前生起顺解脱分。诸有创植顺解脱分。极速三生方得解脱。谓初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决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譬如下种苗成结实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脱三位亦尔。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通三业为体。虽就最胜唯是意业。而此思愿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有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愿力所持便名种植顺解脱分。植顺解脱分唯人三洲。余猒离般若如应无故。遇佛出世植此善根。有余师言。亦遇独觉。已因便说顺解脱分。入观次第是正所论。於中已明诸加行道世第一法为其後边。应说从斯复生何道。颂曰。

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 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 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

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 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 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

论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有无漏摄法智忍生。此忍名为苦法智忍。为显此忍是无漏故。举後等流以为标别。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华果树。即此名入正性离生。亦复名入正性决定。由此是初入正性离生亦是初入正性决定。故经说。正性所谓涅盘。或正性言因诸圣道。生谓烦恼。或根未熟。圣道能越故名离生。能决趣涅盘。或决了谛相故。诸圣道得决定名。至此位中说名为入。此忍生已得圣者名。此在未来舍异生性。谓许此忍未来生时有此用非余。如灯及生相。有余师说。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此义不然。彼此同名世间法故。性相违故。亦无有失。如上怨家能害怨命。有余师说。此二共舍。如无间道解脱道故。此忍无间即缘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应知此智亦无漏摄。前无漏言徧流後故。如缘欲界苦圣谛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复於法智无间总缘余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以後随前而证境故。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谓复於前苦类智後。次缘欲界集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缘余界集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集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集类智。次缘欲界灭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灭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灭有法智生。名灭法智。次缘余界灭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灭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灭类智。次缘欲界道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缘余界道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道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道类智。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此中余部有作是言。於诸谛中唯顿现观。然彼意趣应更推寻。彼现观言无差别故。详诸现观总有三种。谓见缘事有差别故。唯无漏慧於诸谛境现见分明名见现观。此无漏慧并余相应同一所缘名缘现观。此诸能缘并余俱有戒生相等不相应法同一事业名事现观。见苦谛时於苦圣谛具三现观。於余三谛唯事现观。谓断证修。若诸谛中约见现观说顿现观理必不然。以诸谛中行相别故。若言以一无我行相总见诸谛则不应用苦等行相见苦谛等。如是便与契经相违。如契经言。诸圣弟子以苦行相思惟於苦。以集行相思惟於集。以灭行相思惟於灭。以道行相思惟於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若言此经说修道位此亦不然。如见修故。若彼复谓见一谛时於余谛中得自在故说顿现观理亦无失。然於如是现观中间有起不起。别应思择。若彼复谓於见苦时。即能断集证灭修道说顿现观理亦无失。由先已说见苦谛时於余三谛中有事现观故。依见现观。於契经中见有诚文。说渐现观。如契经说。佛告长者。於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乃至广说。如是等有三经。一一经有别喻。若谓有经作如是说。但於苦谛无惑无疑。於佛亦无故顿现观。此亦非证。依定不行。或必当断。密意说故。已辩现观具十六心。此十六心为依何地。颂曰。

皆与世第一 同依於一地

论曰。随世第一所依诸地应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先已说。何缘必有如是忍智前後次第间杂而起。颂曰。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论曰。十六心中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具二次第理定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若谓第二唯无间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则此位中於彼彼境应定不起已断疑智。若谓见位唯忍断惑则与本论说九结聚相违。此难不然。诸忍皆是智眷属故。如王眷属所作事业名王所作。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可说见道摄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论曰。苦法智忍为初。道类智忍为後。其中总有十五刹那。皆见道所摄。见未见谛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习曾见。故修道摄。岂不尔时观道类忍见道谛理未见今见。此中约谛不约刹那。非一刹那未见今见可名今见未见谛理。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此畦未刈。又道类智是果摄故。顿修八智十六行故。舍前道故。相续起故。如余修道。非见道摄。然道类智必不退者。任持见道所断断故。即由此故应见道摄。此难不然。太过失故。何缘七智亦见道摄。见诸谛理未究竟故。谓未周徧见诸谛理中间起故。亦见道摄。已说见修二道生异。当依此道分位差别建立众圣补特伽罗。且依见道十五心位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

论曰。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由信随行名随信行。彼有随信行名随信行者。或由惯习此随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随信行者。彼先信他随行义故。准此应释随法行者。彼於先时由自披阅契经等法随行义故。即二圣者。由於修惑具断有殊立为三向。谓彼二圣若於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断惑名为具缚。或先已断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至此位中名初果向。趣初果故。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於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若先已断欲界六品或七八品至此位中名第二果向。趣第二果故。第二果者。谓一来果。徧得果中此第二故。若先已离欲界九品。或先已断初定一品。乃至具离无所有处至此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谓不还果。数准前释。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论曰。即前随信随法行者至第十六道类智心名为住果。不复名向。随前三向今住三果。谓前预流向今住预流果。前一来向今住一来果。前不还向今住不还果。阿罗汉果必无初得。见道无容断修惑故。世道无容离有顶故。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诸钝根者先名随信行今名信解。诸利根者先名随法行今名见至。此二圣者信慧互增故。摽信解见至名别。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类智心。但说名为预流果等。非後果向。颂曰。

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

论曰。诸得果时於胜果道必定未得故。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不名後向。然诸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时此生必定起胜果道。由此先离三静虑染後依下地入见道者。彼得果已於现生中必能引生後胜果道。若异此者圣生上地应不可说定成乐根。如是已依先具倍离及全离欲入见谛者十六心位立众圣别。当约修惑辩渐次生能对治道分位差别。颂曰。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论曰。失谓过失。即所治障。德谓[工*刀]德。即能治道。如先已辩欲修断惑九品差别。如是上地乃至有顶例亦应尔。如所断障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诸能治道无间解脱九品亦然。失德如何各分九品。谓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分下中上别。由此失德各分九品。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品。应知此中下下品道势力能断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势力能断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时上上品等失已无故。如浣衣位麤垢先除於後後时渐除细垢。又如麤闇小明能灭。要以大明方灭细闇。失德相对理亦应然。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刹那顷劣道现行。无始时来展转增益上品诸惑能令顿断。如经久时所集众病服少良药能令顿愈。又如长时所集大闇。一刹那顷小灯能灭。已辩失德差别九品。次当依彼立圣者别。且诸有学修道位中总亦名为信解见至。随位复有多种差别。先应建立都未断者。颂曰。

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论曰。诸住果者於一切地修所断失都未断时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七返言显。七往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义。极言为显受生最多。非诸预流皆受七返故。契经说极七返生。是彼最多七返生义。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盘故。预言为显最初至得。彼预流故说名预流。此预流名为因何义。若初得道名为预流则预流名应目第八。若初得果名为预流则倍离欲全离欲者至道类智应名预流。此预流名目初得果。然依徧得一切果者初所得果建立此名。一来不还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预流。何缘此名不目第八。以要至得道类智时具得向果无漏道故。具得见修无漏道故。於现观流徧至得故名预流者。第八不然。故预流名不目第八。彼从此後别於人中极多结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总二十八。皆七等故说极七生。如七处善及七叶树。毗婆沙师所说如是。若尔何故契经中言无处无容见圆满者更可有受第八有义。此契经意约一趣说。若如言执中有应无。若尔上流极有顶者。亦应一趣无第八生。依欲界说故无此过。此何为证为教为理。以何证彼於人天中各受七生非合受七。以契经说天七及人。饮光部经分明别说於人天处各受七生。由是此中不应固执。若於人趣得预流果。彼还人趣得般涅盘。於天趣得还於天趣。何缘彼无受第八有。相续齐此必成熟故。圣道种类法应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疟。又彼有余七结在故。谓二下分五上分结。中间虽有圣道现前。余业力持不证圆寂。至第七有逢无佛法时。彼在居家得阿罗汉果。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尔自得苾刍形相。有言。彼往余道出家。云何彼名无退堕法。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违彼生长业与果故。强盛善根镇彼身故。加行意乐俱清净故。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故有颂言。

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

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鉢铁大亦能浮。

经说预流作苦边际。依何义立苦边际名。依齐此生後更无苦。是令後苦不相续义。或苦边际所谓涅盘。如何涅盘可是所作。除彼得障故说作言。如言作空。谓毁台观。余位亦有极七返生。然非决定。是故不说。

冠导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三(说一切有部)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