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
○第五明教主难思。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觉。
【疏】教主难思者。前但云佛。未显是何身佛。又但云始成正觉。未知成相云何。故今显之。谓具十种深广功德。即是遮那十种无尽法界身云。徧於法界。成正觉也。非权应身。文分为二。先总。後别。今初总辨。即菩提身。具无尽德.为世所尊。座相现时.身即安处。智处诸法.无前後故。於一切法.示所觉境。即二谛.三谛.无尽法也。成最正觉.示能觉智。开悟称觉。离倒为正。至极名最。获得名成。此当相解。若拣别者。凡夫倒惑.佛觉重昏。二乘虽觉.不名为正。但知法有.未知法空。但悟我空.未知我有。有厌生死。空该涅盘。颠倒未除.岂得称正。设许称正.亦未名最。菩萨虽正.有上有修.不得称最。设位极称最.亦未得名成。我佛独能。故云成最正觉。谓如量如理.了了究竟。已出微细所知障故。(【钞】如量觉俗。如理觉真。故涅盘云。十住菩萨。见不了了。唯佛世尊。名为了了。故闍王云。了了见佛性。犹如文殊等。已出微细下。释上了了究竟之言。障有三种。一现行。二种子。三习气。习气种子。名为微细。佛已尽故。)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
其身充满一切世间。
其音普顺十方国土。
【疏】後智入下。第二别中。即约十德.别显十身。文即分十。一三业普周。二威势超胜。三福德深广。四随意受生。五相好周圆。六愿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法身弥纶。九智身穷性相之源。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今初。即别显菩提身之相也。以成菩提时。得无量清净三轮故。文中分二。先法。後喻。
法中三。先意。次身。後语。(一三业普周者。十中後五。全十身名。前五无有身言。而义具之。一即菩提身。前总中已示。二即威势身。三福德身。四意生身。五相好庄严身。)今初意业.即释上成正觉。前云於一切法。此云三世。乃横竖影略耳。智入平等。是正觉成也。智.即二智。三智。四智。无障碍智。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此复有二。一以如量智达俗.名入三世。以如理智证真.名悉平等。言三智者。即俗智.真智.中道智也。言四智者。即圆镜等四智也。言平等者。镜智离分别故.依持平等。(论云。此智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故云离诸分别。又云。纯净圆德。现种依持。故云依持平等。意云。虽言现行功德之依。种子功德之持。由无分别.故得平等。)平等性智.证平等性故。妙观察智.观察平等。成所作智.普利平等。四智圆融.无二性故。修生本有.非一异故。不失经宗。(四智圆融下。解妨。谓有难云。四智菩提。有为无漏。非我经宗。何得参杂.释此玄旨。故今通云。四智菩提。性相二宗。皆具有之。但义小异耳。用之无爽。谓圆融无二.是其一义故。彼宗说四.不得相杂。今明一智.便具四智。故下出现.以四宝珠.喻其四智。)然上能觉.即成上菩提。就其所觉.即法身也。理智无二.为真法身。(然上能觉下。总结。所以结者。欲明一菩提身。已具法报二身。况具下九。)
二其身下。身业也。通三世间.故云一切。此正觉身.以是十身之总故。此其身.通於三身十身。无不充满。法身普徧.世所同依故。智身证理.如理徧故。色身无碍.亦同理徧。并是圆徧。而非分徧。谓一切世间.一一纤尘等处。佛皆圆满。总看亦现。别看亦现。(总看亦现者。徧法界内唯一佛。佛身充满於法界故。别看亦现者。则向一一国土.一一尘中.皆见全身。故下经云。如於此处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是也。又总别看者。总则一身.处处皆有。别则支分。眼耳鼻等。各徧法界。故现相品云。佛眼云何无有量。耳鼻舌身亦复然。)又国土等.即是我身。土等体外.无别我故。我即土等。我之体外.无土等故。余一一身.互望融摄。犹多灯光.各互相徧。(前明能徧三身。非所徧土。今明能徧即是所徧。能所互融故。又明一一身相.融和杂徧故。又上约佛身上十身。谓菩提愿化力庄严等。今明三世间无碍之十身。谓国土众生等。故十身相作。於何不融。故云犹如灯光。经云。譬如冥室百千灯。一一灯光徧室内。诸佛身智亦复然)。
三其音下。语业也。顺有三义。一顺异类言音。经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故。二顺所宜说法。如来於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故。三则顺徧。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故。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徧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疏】二譬如下。喻显。通喻三业。然佛三业.非喻能喻。唯虚空真如。略可显示。更以余喻。便为谤佛。(【钞】然佛三业非喻能喻者。八十卷末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佛为譬喻。譬如山林鸟兽等。无有依空而住者。虚空真如及实际。涅盘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於如来。即其文也。又佛地论第四云。如契经言。乃至所有施设譬喻。喻诸如来所有功德。一切皆是谤诸如来。唯除一喻。所谓虚空。可喻如来。戒等无量功德。同虚空故。)然虚空喻.有同不同。故下经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妙法所圆满等。此显不同。今分取同义。同义多种。如下十忍品。今有二喻.开成四义。一含摄喻。兼无分别义。二普徧喻。兼徧入义。以此四喻.喻意业者。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故。此总喻也。量智包含而普徧。理智无分别而证入。又大圆镜智.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即含摄义。下经云。菩提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所现言.无有分别。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亦无分别。无分别言.显无差别。故下经云。於一切义.无所观察等。是以太虚含众像。众像不能含太虚。太虚不分别众像。众像乃差别太虚。以况我法不能容佛智。佛智乃能容我法。有我法者.分别如来。是如来者。不分别我法。二普徧喻中。妙观察智.无不徧知。即普徧义。成所作智.曲成无遗。即随入义。又下经云。佛智广大同虚空。普徧一切众生心。此即智体徧。悉了世间诸妄想。此约智用徧。又云。得一切法界量等心。此约证徧。智性全同於色性故。此约理徧。云何徧入。不坏能所。有证知故。故下经云。世间诸国土。一切皆随入。智身无有色。非彼所能见。(故下经云下。引证。即问明品.佛境甚深中.答佛境入文。然彼中意。入有二义。一者色身入。二者智身入。今取智入。身入可见。智入唯智能知。故云非彼所能见。)由随於如。即入无所入。故云平等。(由随於如下。释平等入言。此乃义引。净名目连章云。法随於如。无所随故。谓若有所随。所随则在能随之外。能随之法.乃在所随如外。所随之如.不徧能随。由无所随。当体如矣。若约观行。随如之心不生。真顺如矣。问明亦云。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即其义也。)是以虚空徧入国土。国土不徧入虚空。有国土处必有虚空。有虚空处或无国土。虚空之於国土.平等随入。国土之於虚空.自有彼此。虚空可喻佛智。国土可喻三世。三世有处.佛智必在其中。佛智知处.三世或无其体。佛智之於三世.平等随入。三世之於佛智。自有始终。此犹约不二而二说耳。若二而不二。国土虚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皆互相入.举一全收。普徧亦然。(上但佛智徧三世。今明三世亦徧佛智。)三世间圆融。则言思道断。故名佛智为不思议也。(三世间者。兼结上来包含之义。及无分别。悉皆圆融。故云不可思议。)
次以二喻喻身业者。一毛尚容法界。全分必含众像。(世界成就品云。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徧照尊。在众会中宣妙法。出现品云。如人持尺量虚空。复有随行计其数。虚空边际不可得。佛一毛孔无涯限。次下文云。一一毛端。悉能含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皆毛含法界义也。)出现身业第二喻云。譬如虚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而彼虚空.无有分别。亦无戏论。合云。如来身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诸善根业.皆得成就.即含摄义。而如来身无有分别.即第二义。佛身充满於法界.即普徧义。又云。譬如虚空.徧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如来身亦复如是。徧一切法.一切国土等。即普徧义。亦非至非不至。即平等随入义。(亦非至非不至等者。谓无身故非至。非至即平等。非不至.即不碍至。是随入义。)
次以四义喻语业者。如来於一语言中.具一切语言故。舍支天皷.无心出故。(舍支天皷者。即证第二无分别义。此有二喻。一舍支者。即十忍品如响忍云。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名曰舍支。於一音中。出百千种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无分别界。成就善巧随类之音。於无边世界中。恒转法轮。二天皷。即出现语业。第三天皷觉悟喻。结云。佛子。彼天皷音。无主无作。无起无灭。而能利益无量众生。下法合竟。结云。而如来音.不住方所.无有言说。即无心出义。又如随好品。天皷为诸地狱天子说法云。诸天子。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着於我。不着我所。即无心义。故诸论皆云。佛身如摩尼珠.无心现色。佛口如天皷.无心出声。皆无分别义。)如来音声.无不至故。(如来音声下。亦出现语业第一相云。应知如来音声徧至。普徧无量诸音声故。此证第三普徧义。)应知如来音声无断绝.普入法界故。又云。如来音声无邪曲。即平等义。随其信解.令欢喜故。即随入义。以空一喻。徧喻三业。故云正觉得无量清净三轮。明文昭然。非是穿凿。菩提身竟。
身恒徧坐一切道塲。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
【疏】第二身恒下。威势身超胜。谓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无不周徧。言一切道塲者。略有十种。一智身.徧坐法性道塲。二法身.非坐而坐道塲。三法门身.安坐万行道塲。四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塲。此四义便故来。若正约威势身。略辨六类道塲。一徧一切同类世界道塲。如名号品等说。二一切异类世界.谓树形等。如世界成就品。三一切世界种中。四一切世界海中。并如华藏品说。五一切微尘中。文云。如於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等。六刹尘帝网无尽道塲。并前十种。故云一切。言菩萨众中威光赫弈者。正显威势超胜。胜於胜者。故独言菩萨。非不超余。如日轮出照明世界。约喻以显。映山出没.无隐显故。处处全现.无异体故。喻徧坐道塲。(【钞】言菩萨众中等者。即以此文显是威势身也。映蔽菩萨故。映山出没者。谓映山出没.如化身坐道场。无隐显者。即法身坐道场。处处全现下。即报身坐道场。以即应即真故。随处即全。皆无异体。)大明流空。余辉掩耀。赫日之照.难究其涯。喻彼威光.超映菩萨。菩萨不能测也。既云照世.则终益生盲。先照高山.独言菩萨。
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
【疏】第三福德身深广。三世佛德.昔皆徧学。今三际已断.垢习斯亡。故众福皆净。
而恒示生诸佛国土。
【疏】第四随意受生。一随他意。处处受生。二随自意。能无不生。谓慈悲般若.恒共相应。感而遂通。穷未来际。(【钞】四即意生身。然意生有二义。一者是喻。犹如意去.速疾无碍故。二者是法。自有二义。一随自意。二随他意。总谓随意速疾而成故。)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徧周法界。等无差别。
【疏】第五相好庄严身。色无尽故.名色无边。十莲华藏微尘数相.名相无边。而皆称真.则一一无边诸相随好.放光常光.皆称法界。故云圆满。广处狭处.皆圆现故。名无差别。
演一切法.如布大云。
【疏】第六即愿身演法。谓雨大法雨.断一切疑故。下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然经二句。上法下喻。文含多意。一云喻於身。雨为说法。法喻影略。又先兴慈云。後霔法雨。一云一雨.所润不同。亦随物机宜.云雨各异。掩尘蔽日。普覆无心等。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疏】第七化身自在。谓於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自在故。文中二。先明广容无碍。谓於如来身一一毛头.容一切刹而无障碍。无碍有二义。一以一小毛现多大刹.则一多大小无碍。二此毛多刹.与彼毛多刹.参而不杂.则隐显无碍。(【钞】广容无碍者。谓法界如空。有其二义。一广容。二普徧。今一尘如法界之包含故.即是广容。)後各现下。普徧。以广容不碍普徧故.还於前毛内刹中神力调生。若广徧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所作事。居然易了。(以广容下。出毛内调生所以。谓广容.则收法界入於一毛。普徧.则展一毛徧於法界。今毛正容无边刹时.即普徧故.便徧所容刹内。若广徧下。二举况释。谓尚徧毛内.何况外耶。疏文即是成所作智之妙用也。)
身徧十方而无来往。
【疏】第八法身弥纶。以法为身.本来湛徧.故无来往。(【钞】弥纶。即周徧包罗之义。以法为身等者。先明法性身。徧无来往。)依法现色。还如法身。在此即是在彼.亦不待往来。(依法现色下。约应化法身。明无来往。所以用此释者。由下以三身收之。以此属化身故。)
智入诸相。了法空寂。
【疏】第九智身。穷性相之源。相别曰诸。性皆空寂。性静故寂。相无故空。
三世诸佛所有神变。於光明中靡不咸覩。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疏】第十力持身。能持自他依正。於中先持正报。神谓妙智。变谓现身。转变变现.俱名为变。皆能持之。尚持於他.况於自事。後段亦然。(【钞】力持等者。疏文有二。先正释力持。後以三身收束。前中又二。初正报。二依报。今即初也。)後一切佛土下。能持依报。横尽诸土。竖穷诸劫。所有严事。常持令现。上约十身。若约三身者。则初三段皆名报身。而恒下。化身。身徧十方下。法身。就报身中。前一自受用报。後二即他受用报。故云处菩萨众。以诸教中.说三身四身成说等别。今皆圆融。於一始成.无不顿具。(出收束所以。谓有问言。何用更以三身收束十身。故今释云。以诸教三四.迢然不同。今明圆。融.一身具三。则权实有别。言三身成异者。法身无成。出障为成。报身四智创圆为成。化身八相.菩提树下为成。三身说异者。法身无说。报身佛佛相见。亦无有说。化身有说。若摄末归本。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即报身说。报同所证.是法身说。言四身成说异者。於报身中。开自他受用。自受用徧法界成。则无所说。他受用为十地成。为十地说。)十身为正。三四义兼。又毛内调生。光中持刹。如空普徧等。亦即国土等十身。三世间圆融。岂报化之云别。(四融国土等十身。毛内调生.则有众生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及业报身。光中持刹.是国土身。如空普徧.是虚空身。菩萨众中.亦菩萨身。如来居然可见。三世间下。谓十身中众生业报.即众生世间。国土虚空.即器世间。余是智正觉世间。此三情非情异。染非染异。尚得为一。岂一如来身上.而分报化之殊。明知权说隔历。难可比此圆融。)是知略以十德。叹於教主。其一一德.无不圆融。当去情思之矣。(已上教主难思竟。)
【论】第三尔时世尊处于此座已下。至所有庄严悉令显现。明叹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报得悲智摄生自在无边分。总明如来处座成佛。身语智等.三业自在。眷属庄严.利生自在。如来所坐之座。以法界为座体。以如来一切万行报得为依果庄严。如来是大智之身。缘座上所有庄严。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如龙游云起。虎啸风生。报感之应然。非物能与为也。成最正觉者。为简非声闻缘觉。於权教中。木树草座。厌俗出缠。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且拔分段苦。非究竟觉之正觉。简非如是觉故。故言成最正觉。此正觉者。不忻不厌。不出不没。染净情尽。以大圆镜智.称法界性.自在教化.尽一切众生世界刹海.皆非限剂。所有报境。身国相彻.圆满十方。诸佛众生.自他同处。互相参入.影现重重。不云报满三千大千之刹。不云净土在於他方。略说大相。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随好无尽。顶着华冠。项着缨络。手着环钏。非同三乘。厌俗出家。劝诸菩萨生於他方佛国净土。简非如是。故言成最正觉。号毗卢遮那。此云光明徧照。佛以其大智教光。依根破障故。如经一一自有其文。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明智能随俗。言入三世。即俗体本真。故言平等。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义该括。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俱坏。即坏而俱成。皆非情计.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生灭相故。如是皆是如来理智体用依正悉自在故。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可见。此一段十三行经。总明如来身语智三业依正.随用自在。经文自具。不烦更释。(第三明叹佛成道依正报得悲智摄生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
更新于:27天前基础介绍
为霖道霈
华严经疏论纂要华严经,大方,广佛,霖道霈,疏论纂要为霖道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_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义,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第五明教主难思。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觉。【疏】教主难思者。前但云佛。未显是何身佛。又但云始成正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