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疏论纂要 > 为霖道霈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五

2024-10-04 〔华严经疏论纂要〕 为霖道霈 华严经 第四十五 大方 广佛 霖道霈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之二)

○第六明不可转法。即观察如来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由有上能治故。他不能转.利有情事.故次明之。谓教证二法。皆不为他所动转故。无有余法胜过此故。

善能开演种种文句真实之义。能悉深入无边智海。出生无量功德慧藏。

【疏】文中初明教道。能悉已下。证道。出生已下。二道之益。

○第七明所行无碍。观察如来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显示如来所化之中无高下碍。故次明之。谓世八风不能拘碍故。亲光名降魔功德。谓色等境不能乱故。

恒以佛日普照法界。随本愿力常现不没。恒住法界。住佛所住。无有变异。於我我所俱无所着。住出世法.世法无染。

【疏】文中。以佛身日普照法界.则横无碍。常现不没.则竖无碍。不以无信生盲等而不现故。正显八风不碍。恒住已下。显无碍因。无有变异.示无碍相。如摩尼珠.不随物变。不着我所.於内无碍。世法不染.於外无碍。由住出世.如莲华故。如有颂云。诸佛常游於世间。利乐一切有情类。八法势风邪分别。不能倾动不拘碍。(【钞】不以无信等而不现者。即第一回向中意。如有颂云。即无性论。)

○第八明其所安立不可思议。即观察如来安立正法功德。由依前方便。能作饶益之事。故次明之。谓十二分教.名所安立。由深广故.不可思议。

於一切世间建智慧幢。其智广大.超过世间无所染着。拔诸众生令出淤泥。置於最上智慧之地。所有福德饶益众生而无有尽。了知一切菩萨智慧。信向决定当成正觉。

以大慈悲。现不可说无量佛身种种庄严。以妙音声演无量法。随众生意悉令满足。

【疏】文中分二。初约所诠以辨深广。後约能诠以明深广。今初。初句总显。建即安立。其智下释。超世广大.即是幢义。拔置智地。即是建义。所有已下。福智相对。明高广义。

二以大慈下。现身说法。约能诠教以明安立。

○第九明游於三世平等法性。即观察如来授记功德。以上加行利有情事。三世诸佛皆悉平等。故次明之。谓於三世平等性中。能随解了。过去未来曾当转事。皆如现在而授记故。故下经云。普见三世。

於去来今心常清净。令诸众生不着境界。恒与一切诸菩萨记。令其皆入佛之种性。生在佛家。得佛灌顶。

【疏】文中初明三世平等之义。故云心常清净。自得平等。令物不着。使他平等。恒与以下。正明授记。授记未来。令同过去种性。亦名平等。

○第十明其身流布一切世间。即观察如来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显上利益.一时顿徧。非次第作。故次明之。

常游十方.未曾休息。而於一切无所乐着。法界佛刹.悉能徧往。诸众生心.靡不了知。所有福德.离世清净。不住生死。而於世间.如影普现。

【疏】文中初通辨二身。常约竖穷。徧约横广。十方法界。绮互其文。後诸众生心下。总显现相。德无不净。故不住生死。机无不鉴。故普现世间。

○第十一明於一切法智无疑滞。即观察如来断疑功德。以於上十方彼彼之处。作断疑事。故次明之。谓於诸境.善决定故。故下经云。智恒明达一切诸法。

以智慧月普照法界。了达一切悉无所得。恒以智慧.知诸世间.如幻如影.如梦如化。一切皆以心为自性。如是而住。随诸众生业报不同.心乐差别.诸根各异.而现佛身。如来恒以无数众生而为所缘。为说世间皆从缘起。知诸法相皆悉无相。唯是一相。智慧之本。欲令众生离诸相着。示现一切世间性相而行於世。为其开示无上菩提。

【疏】文中初自断疑。非不自决.能断他疑故。智月普照.总明了境。了达无得.是了真境。非不证真.能了俗故。恒以智下。明了俗境。一切皆以心为自性.义通二境。摄境为心。是世俗胜义。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胜义胜义。如是而住。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双照真俗.无住住故。菩萨智光月。法界以为轮。游於毕竟空。世间靡不现。亦可属上现受用身。二随诸已下。能断他疑。初明随机现身。如来已下。所断疑境。为说缘起。是断疑法。深入缘起。疑见亡故。知缘起无性故。知法无相。无相无异.故名一相。智体理成.故为其本。(【钞】深入缘起者。净名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宝积偈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故由见因缘。能断疑故。)後欲令下。正明断疑。若离相着。开示菩提。疑方断故。(【校】上钞净名云。云.纂要误作三。)

○第十二明於一切行成就大觉。即观察如来令入种种行功德。由所化生。性有差别.故次明之。谓入种种行.皆成大觉。下经但云.了一切行。

为欲救护一切众生。出现世间开示佛道。令其得见如来身相.攀缘忆念.勤加修习。除灭世间烦恼之相。修菩提行心不散动。於大乘门皆得圆满。成就一切诸佛义利。

【疏】文中初约说法令入。开示佛道者。令悟入故。後令其下。约现身令入。攀缘修习。是进善行。除灭已下。是离恶行。修菩提行.总举万行。心不散动。即是入义。既万行齐修。则因无不满。果无不成。

○第十三明於诸法智无有疑惑。即观察如来当来法生妙智功德。由即於前所化有能无能。善巧别知。故次明之。谓圣声闻言。此人全无少分善根。如来知彼善法。当生现证。过去微少善根种子所随故。

悉能观察众生善根。而不坏灭清净业报。智慧明了.普入三世。

【疏】故文云。悉能观察。下经云。尽一切疑。如求度者。远劫采薪。兴一善念。佛便知故。观已便化。故不坏其清净业报。智慧已下。释其所以。以智普入.无不知故。故亲光名为能随所应。恒正教诲功德。谓於诸法怀疑惑者。无有堪能随应教诲。唯佛能故。名智慧明了。则第十一是自断疑。此断他疑。(【钞】如求度者。远劫采薪者。即大庄严论第九。因说供养声闻。得无量福。何况如来。便引此缘。昔有一人。因缘力故。发心出家。往至僧坊。值佛不在。诣身子所。身子观其无少善根。诣诸比丘。比丘先问.谁不度汝。云舍利弗。如是展转。皆不度之。如来大慈。至僧坊门。为说偈云。一切种智身。大悲以为体。佛於三界中。见诸受化子。犹如牛求犊。爱念无休息。以手摩顶。其人悲泣。具说不度因缘。佛说偈云。身子舍利弗者。彼非一切智。亦不解体性。不尽知中下。彼识有齐限。不能深解了。无有智能知。微细之业报。遂牵入僧坊。与度得道。身子问云。我观此人.无少善因。云何与度.便得道耶。佛言。汝智微浅。此人过去无量劫前为一贫人。入阿兰若山林取薪。为虎所逼。以怖畏故。称南无佛。种子今熟。故吾度之。得罗汉耳。故上云。微少善根种子所随。则第十一者。若准无性世亲。皆十一断他疑。今顺亲光。故为此说。【校】身子舍利弗者。者.系衍文。)

○第十四明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下经但云。无能测身。即观察如来如其胜解示现功德。由上云善巧别知。故此次云。於前所化邪正。及俱行中。无有分别。

永离一切世间分别。放光明网。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无不充满。色身妙好.见者无厌。以大功德智慧神通.出生种种菩萨诸行。诸根境界.自在圆满。作诸佛事。作已便没。

【疏】文中初二句.明无分别义。世虚妄解。种现俱亡。故云永离。由自无分别故。余不可以分别知。故亲光名为能正摄受无染自体殊胜功德。谓佛身功德。非是杂染分别所起。无烦恼业生之杂染。故不可分别。而无性云。随机现身。如摩尼珠。无分别者。则顺今文佛无分别。不顺彼经不可之言。次放光明下。彰所示现皆无分别。见无厌足。则显众生不能分别。如瞿波观佛毛孔。念念无厌。不能穷究故。(【钞】如彼瞿波观佛毛孔。即七十五经)以大功德下。辨能现德。出生已下。明所现益。诸根以下。辨所现相。谓诸根圆满。境界自在。作诸佛事。总彰现意。作已便没明现时分。既随胜解现。则感谢应移。

○第十五明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即观察如来无量所依调伏有情加行功德。为欲引发任持不定种性声闻菩萨。唯赞大乘。故次明之。言等所求者。无不求故。佛地名为正所求智。谓唯菩萨正能求故。(【钞】言等所求下。是疏释经。义在释文。)

善能开示过现未来一切智道。为诸菩萨普雨无量陀罗尼雨。令其发起广大欲乐受持修习。

【疏】文中初明所求即一切智。此所求智即是无量菩萨所依。而言道者。通因果也。为诸已下。即成所依义。谓由无量菩萨。为欲调伏诸有情故。发起加行。要以佛增上力故。闻法为先。获得妙智而为所依。令其发起广大欲乐者。即是调伏有情加行。受持修习者。即成智之因。

○第十六明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即观察如来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为遮所化。於大师所疑一切智非一切智。故次明之。由满诸度。是一切智。言无二者。即平等也。平等有二。一法身平等。於法身中满诸度故。二果位诸度无增减故。名为平等。亲光则以住於法身。即是彼岸。不说诸度。故云法身无差别相。名为无二。缘彼胜定。常住其中故名为住。即无二住。名胜彼岸。佛已穷到。故明为得。

成就一切诸佛功德圆满炽盛。无边妙色庄严其身。一切世间靡不现覩。永离一切障碍之法。於一切法真实之义.已得清净。於功德法而得自在。

【疏】文中初满诸度。故云炽盛。次无边下。以度满故庄严法身。故法华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以十身圆融不相离故。言一切世间者。不隔凡圣。靡不现覩。双现受用变化之身。永离已下。无二碍故。和合识破。相续心灭故。於一切下。显现法身。智纯净故。於功德下。诸度满故。(【钞】和合识破。即起信意。前文已有。下复重明。)

○第十七明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即观察如来随其胜解示现差别佛土功德。以外人闻上平等。谓同一性。故次说言.不相间杂。谓一切如来。十身体用。各各别故。犹如冥室千光。

为大法王如日普照。为世福田具大威德。於一切世间普现化身。放智慧光悉令开悟。欲令众生知佛具足无边功德。以无碍缯系顶受位。随顺世间方便开导。以智慧手安慰众生。为大医王善疗众病。一切世间无量国土悉能徧往未曾休息。清净慧眼离诸障翳悉能明见。於作不善恶业众生种种调伏令其入道。善取时宜无有休息。

若诸众生起平等心即为化现平等业报。随其心乐随其业果为现佛身种种神变而为说法。令其悟解得法智慧。心大欢喜诸根踊跃。见无量佛起深重信。生诸善根永不退转。

【疏】在文分二。初明变化身土不杂。二明受用身土不杂。无着但云差别佛土.畧举一边。亲光则双明身土。合今文意。今初变化中。先身後土。初中先总显化身超胜。次普现者。通十法界身。放智慧光合如日义。欲令已下。彰所化意。能为多化。方显佛德无边。所以名不间杂者。以於一切世间普化。一佛既尔。余何所化。故知所属不同。重重皆徧。是不间杂义。(【钞】所以名不间杂下。随难别释。即是释经。於中先问。後故知所属不同下。释。所属不同.即无杂义。如千灯各异。重重皆徧是无间义。如光光涉入。故上总言。如冥室千光。)後以无碍下。别化因圆果满之身。初明因圆。为大医下。现果满身。二一切世下。明现化土。初明非唯能化。亦能徧往。清净慧下。明佛观机。即是如来胜解现前。於作不善下。随机现土等。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调伏心。入佛智慧而取佛土。故云善取时宜。无适净秽。故云种种。欲该余化。畧无土言。义必含有。又对後平等。但言不善。亦应合有有漏之善。

二若诸众生下。现受用身土不杂。先土後身。已证真如。名平等心。覩受用土。是平等报。上则心有高下。此则依於佛慧。(上则心有高下。即净名经意。螺髻语舍利弗。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今指上化土。是随心高下。今见受用。是依佛慧。)後随其心乐下。现受用身。故亲光云。於净佛土现受用身。亦不相杂。令(【校】令纂要误作今。)其已下。明现之益。亲光云。大集会中。现种种身与诸菩萨受用法乐。亦不相杂。得智心喜等皆法乐也。又心大欢喜即是初地。见诸佛故生欢喜等。以证生信故名深重。以证不退故得永言。

○第十八明证无中边佛平等地。即观察如来三种佛身方处无分限功德。由疑上如来妙智究竟。非一非异。其相云何。故次明此无中边等。常无常等。皆二边相。言方处者。谓诸世界。无分限者。释无中边。此无中边.畧有四义。一世界无中边。佛德如彼.无有分限。二世界无边。诸佛十身即於其中称世界量.平等徧满。三此法身等於佛地中平等徧满。无中无边无有分限。四此法身等徧一切处。为诸众生现作饶益。然非自性无中无边。亲光复名此为真如相殊胜功德。谓真如相无有中边。如此真如。即是佛地平等法性。证此性故徧知一切。於中不染。今此文中。总显十身皆无分限。

一切众生随业所系长眠生死。如来出世能觉悟之。安慰其心使无忧怖。若得见者。悉令证入无依义智。智慧善巧了达境界。庄严妙好无能映夺。智山法芽悉已清净。或现菩萨。或现佛身。令诸众生至无患地。无数功德之所庄严.业行所成.现於世间。一切诸佛庄严清净。莫不皆以一切智业之所成就。

【疏】文中分二。先别显四智十身。後无数下。总结因果。今初先就觉他。翻明自觉.成就法身。於中先明觉他。即妙观察智。及成所作智之所利乐。若得见下。彰其所益。无依义智。即大圆镜。是无中边佛平等地。以无碍智身。无所依故。则证真如为佛地性。转昔染依。为智所依。即是如如及如如智。既令他证。显自己证也。次智慧下二句。即妙观察智。庄严无夺。显圆镜智。所现之影。智山清净。即平等性智。平等高出.所以名山。四惑已亡。故云清净。因惑为种。生必待时。今能生自在。故种受芽称。或现已下。即平等性所现之影。兼显十身不唯此二。故复言或。令诸众生至无患地者。即成佛地。以远离微细念故.名为无患。後总结中。初总明。谓十力四智等。庄严法身。业行所成.即是报佛。现於世间。结他受用。及变化身。总上诸义.则有十身。(【钞】总上诸义者。一就觉他翻明自觉.是菩提身。二成就法身.及显如如.即法身。三四智.即智身。四庄严妙好.即相好庄严身。五无能映夺.即威势身。六无数功德.即福德身。七或现菩萨等.即意生身。八令生离惑.即是愿身。及九变化身。十业行所成现於世间.即力持身。故云具十。)一切已下。总结异因。同归一智。谓智导万行.故能证此佛平等地。若报若化.无不清净。

○第十九明极於法界。即观察如来穷生死际。常现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功德。以上言无中边相。云何无相。故次云.极於法界。谓此法界最清净故。离诸戏论。是法界相。能起等流利益之事。极此法界。无有尽期。亲光亦名此德为证得果相殊胜功德。谓此穷於清净法界。如是法界。修道得故。以斯则极法界言。有於二义。一同法界常故。二同法界清净故。

常守本愿.不舍世间。作诸众生坚固善友。清净第一.离垢光明。令一切众生皆得现见。六趣众生无量无边。佛以神力常随不舍。若有往昔同种善根。皆令清净。而於六趣一切众生.不舍本愿.无所欺诳。悉以善法方便摄取。令其修习清净之业。摧破一切诸魔鬬诤。

【疏】文中先明常利乐。二广利乐。今初常守本愿者。谓本发心。法界生界若有尽。我愿乃尽。今生界未穷。故常现利乐。作善友者。世之善友.略有七事。一遭苦不舍。二贫贱不轻。三密事相告。四递相覆藏。五难作能作。六难与能与。七难忍能忍。如来亦尔。为物随於六趣。苦而不舍。贫无法财.而不见轻。本性客尘.无不相告。善根未熟.则以权覆实。堪真实化。则以实覆虚。着弊垢衣.执除粪器。为难作能作。解髻明珠。为难与能与。生违佛化.乃至多劫。心无退动。为难忍能忍。无不究竟。方明坚固。次清净已下。明同法界清净。虽复常化。离能所相。故名第一。二六趣下。广多不舍。次若有已下。不舍昔缘。次而於下。通显不舍。若暂不随.则舍本愿。如愿能作.名不欺诳。次悉以下。彰摄巧益。令同法界清净。摧魔惑故。

○第二十显於二句。谓尽虚空性。穷未来际。即观察如来无尽等功德。谓上利乐皆无尽故。深密佛地。具斯二句。开则别中自有二十一句。下离世间.但云等虚空界。而无穷未来际。欲显圆数故。亲光亦云。次後二句.显示世尊无尽功德。初句自利。後句利他。故云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如来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他功德。亦复如是。而无着释。但云无尽功德等。不言开合。世亲无性。开此等字为究竟功德。故皆云。等言.等取究竟功德。则以无尽功德释初句。究竟功德释後句。而无性意。後句是究竟无尽。与前无尽异者。前则横论无尽。故云尽一切界。徧作有情诸饶益事。後句则竖显无尽。故云。显佛功德永无穷尽。所化有情永无尽故。同显无尽。故二句合。自他等异.二句则开。今文意合。欲显二利不相离故。穷未来际。通在极於法界及尽虚空故。

从无碍际。出广大力。最胜日藏.无有障碍。於净心界.而现影像。一切世间.无不覩见。以种种法.广施众生。佛是无边光明之藏。诸力智慧.皆悉圆满。恒以大光.普照众生。随其所愿.皆令满足。离诸怨敌。

为上福田。一切众生共所依怙。凡有所施.悉令清净。修少善行.受无量福。悉令得入无尽智地。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净心之主。为一切众生发生福德最上良田。智慧甚深。方便善巧。能救一切三恶道苦。

【疏】为顺二论。文分为两。初唯横论无尽。正明尽虚空性。二为上福田下。双约横竖以显无尽。兼明穷未来际。今初先二句总。言无碍际者。即法身智身。如彼虚空.无有障碍.无边无际.无尽无减.无生无灭.无有变易.名无碍际。而能现前作诸利乐。如彼虚空.容受质碍。故云出广大力。次最胜日下。别显依空无碍之用。略举一日.而有四德。一蕴藏千光。二百川现影。三有目皆覩。四生成万差。名种种施。上一段文.言含法喻。佛是已下。唯就法说。初光明藏.即上日藏。身智光明.含摄出生故。诸力已下。如日无缺。恒以大下。如日舒光。离诸魔敌.降老死怨。如日大明.众景夺耀。不独合上。故名有影略。(【钞】降老死怨者。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今借用之。)二双约横竖论无尽者。但云一切。通於十方。及来际故。文中先明为生福智之田。上福田者。具前德故。凡所有下。释上田义。三义名上。一令清净。如无荒秽。二因少果多。如涅盘说纯陀施福。三入无尽智。如田随种随生。如谷展转无尽。成金刚种。终不销故。具斯三义.称曰上田。次为一切下。显为田主。次为一切众生发生下。明体即是田。後智慧下。明能为田义。具悲智故。初权实无二.总为一智。对下能救.悲智无碍。合为一心。则是如来最清净觉。(【钞】则是如来最清净觉者。以在最後。故复结之。句句亦皆合结也。如涅盘说者。经云.我今所供。虽复微少。佛令汝具足檀波罗蜜。为果多也。)上所引功德之名.全依无着。其所解释.多依无性。有不同者。亦已对决。与离世间品.小有同异。大旨无违。至下品中.当更显示。依上所释。文旨有据。德相可分。若列宿罗空.粲然不杂。岂得宽文.广申辞句。於佛胜德.蔑然略陈。幸诸後学.不咎其繁而不要也。(别观德相二十段竟。)

○第三结成观解。

如是信解。如是观察。

如是入於智慧之渊。如是游於功德之海。如是普至虚空智慧。如是而知众生福田。

如是正念现前观察。如是观佛诸业相好。如是观佛普现世间。如是观佛神通自在。

【疏】谓前诸德。不出内德及与外相。今初二句。总明能观。信解约於仰推。观察通於诸眼。後之八句。就所观德以辨能观。前四内德。後四外相。前中谓佛内德无量.不出福智。前二福智之体。智慧之渊.略语其深。功德之海.义兼深广。渊宜趣入。海宜游涉。次二句福智之用。智广虚空。福无不益。称此而了。名普至知。後四外相中。初一句重举能观。拣内外故。言正念者。明非散心。了佛德相。唯心无性。静而能鉴。复云观察。後三句.亦就所观以辨能观。初一句总。後二句别。身云普现.即是相好。神通自在.即前业用。前二十一德中。或一句之内.言兼福智。一德之内.体用双明。若别配属.义成偏近。(【钞】若别配属者。正弹古德。以後十结句。科上二十一德之经。彼云。然此所现佛法界身。岂有限量。今且依下结文。分为十门。於中二。先显十门之德。後如是下。正结十门之名。前中即为十段。然按後结。少不次第。从初至清净善根已来。超明第十见佛示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门。彼约晋经。与今小异。恐寻不晓。会取今经。今经即至功德善根悉已清净。为第一段神通自在。第二已去。全依今经。谓第二从色相第一下。却明第一如是信解门。第三获一切智放大光下。第二观察正觉门。第四示现色身不思议下。明入智慧渊门。第五恒以佛日普照法下。第四入功德海门。第六以大慈悲现不可说无量佛身下。明第七正念现前观察门。第七以智慧月下。明第五普至虚空智慧门。第八放光明网普照十方下。即第八观察如来诸业相好门。第九为大法王如日普照下。却明第六如是而知众生福田门。第十清净第一离垢光明下。却明第九如是观佛普现世间门。释曰。此即贤首解为十门。以其总名.收其别义。皆不尽理。故云偏近。况结中。不出内德外相。内德不出福智。如何摄得前文。又刊定记科为十六三业。而段段之中.三业多阙。亦消文不尽。故皆偏近。依今之释.一句无遗矣。)

○第二明见佛光用。前虽有用。乃观如来常所具德。今现目覩。故不同也。文中三。初覩常光。二覩放光。三显光意。今初。

时彼大众。见如来身一一毛孔。出百千亿那由他阿僧只光明。一一光明.有阿僧只色。阿僧只清净。阿僧只照明。令阿僧只众观察。阿僧只众欢喜。阿僧只众快乐。阿僧只众深信增长。阿僧只众志乐清净。阿僧只众诸根清凉。阿僧只众恭敬尊重。

【疏】虽云毛出。意取常出。有十一句。初总余别。前三光相。後七光益。

○二覩放光中。

尔时大众。咸见佛身放百千亿那由他不思议大光明。一一光明.皆有不思议色。不思议光。照不思议无边法界。

以佛神力。出大妙音。其音演畅百千亿那由他不思议赞颂。超诸世间所有言辞。出世善根之所成就。

复现百千亿那由他不思议微妙庄严。於百千亿那由他不思议劫叹不可尽。皆是如来无尽自在之所出生。

又现不可说诸佛如来出兴於世。令诸众生入智慧门.解甚深义。

又现不可说诸佛如来所有变化。尽法界虚空界。令一切世间平等清净。如是皆从如来所住无障碍一切智生。亦从如来所修行不思议胜德生。

复现百千亿那由他不思议妙宝光焰.从昔大愿善根所起。以曾供养无量如来.修清净行.无放逸故。萨婆若心.无有障碍.生善根故。

【疏】先举体相。後以佛下。辨光业用。文有五现。一说法。二现严。此二皆先现後因。三现佛.则先现後意。令成教证二甚深故。四现神变。五现宝焰光。皆先现後因。

○第三现光意。

为显如来力广徧故。为断一切众生疑故。为令咸得见如来故。令无量众生住善根故。显示如来神通之力无映夺故。欲令众生普得入於究竟海故。为令一切诸佛国土菩萨大众皆来集故。为欲开示不可思议佛法门故。

【疏】并显可知。

○第二大科明现胜德之意。文分二别。先牒前现德。

尔时如来大悲普覆。示一切智所有庄严。

【疏】悲为能现。智为所现者。影畧其文。应以依二严体。现二严德。

○二正明现意。分二。先明下益众生。二开示如来下。明上弘佛道。今初。

欲令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阿僧只世界中众生。

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长。已增长者令其清净。已清净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心调伏。

观甚深法。具足无量智慧光明。发生无量广大之心。萨婆若心无有退转。不违法性。不怖实际。证真实理。

满足一切波罗蜜行。出世善根皆悉清净。犹如普贤得佛自在。

离魔境界.入诸佛境。了知深法.获难思智。大乘誓愿.永不退转。

常见诸佛.未曾舍离。成就证智.证无量法。具足无边福德藏力。发欢喜心。入无疑地。离恶清净。依一切智.见法不动。得入一切菩萨众会。常生三世诸如来家。

世尊所现如是庄严.皆是过去先所积集善根所成。为欲调伏诸众生故。

【疏】分二。先彰现益。今初举所益。後未信下。辨益不同。然此益中。文含多势。且依一判。先约行布。初五句十信。始自初信。令心调伏。信位满故。

次七句皆十住益。谓初二句是住中观慧。次二句.下化上求之心。後三句.住中证入。知心自性。故曰不违。不退二乘。故不怖实际。不由他悟。是证实理。圆教十住。许入证故。

三满足下三句。十行益。初句位中之行。後二句。位中之德。

四离魔下三句。十向益。初句起行。一向利他。离二乘等魔。回向菩提。故入佛境。次句得法。随相离相无碍难思。後句行成。

五常见诸佛下。尽明十地。初四句皆欢喜地。一见受用身.故称曰常。二根本证真。後得证无量法。又证徧行真如。亦名无量。三则僧只积福。证理出生.名福藏力。四发欢喜心。是此位名。入见道故.名无疑地。离恶清净。是第二地。依一切智。见法不动。是三四地。得入一切菩萨众会。是五六七地。常生佛家。八地已上。念无有间。故曰常生。

若约圆融。初之五句。信中摄位。句各一位。如理思之。(【钞】句各一位者。初信位。二增长是住位。三清净是行位。四成熟是向位。五调伏是地位。)从观甚深下。义通诸位。以圆教中。位位摄德故。

二世尊下。辨现因。既积善所成.故为益深大。为欲调伏诸众生故一句。文含二势。一结前.谓结因所属。二生後。生後开示。亦是为生。

○第二明上弘佛道。

开示如来大威德故。照明无碍智慧藏故。示现如来无边胜德极炽然故。显示如来不可思议大神变故。以神通力.於一切趣现佛身故。示现如来神通变化无边际故。本所志愿悉成满故。显示如来勇猛智慧能徧往故。於法自在成法王故。出生一切智慧门故。示现如来身清净故。又现其身最殊妙故。显示证得三世诸佛平等法故。开示善根清净藏故。显示世间无能为喻上妙色故。显示具足十力之相。令其见者无厌足故。为世间日照三世故。

自在法王一切功德。皆从往昔善根所现。一切菩萨於一切劫。称扬赞说不可穷尽。

【疏】文中分二。先别彰所为。有十七句。为欲显前二十一种殊胜功德。初句为总。余皆是别。於中前五。各摄二德。余句各一。第一照明无碍智慧藏句.显二德者。一显不二现行.故云无碍。无二碍故。二显趣无相法。故云照智慧藏。慧为能照。藏即所照。无相真如。照明趣达。眼目殊称。第二句.一显住於佛住。谓住空大悲。任运利乐。无休息时.名曰炽然。二显逮得一切佛平等住。谓依清净智.起利乐意。作二身业。皆炽然故。第三句.一显到无障处。二显不可转法。谓此二是降魔伏外功德。前由有对治.则不为他动。今由有神变.乃能转他。第四句.一为显所行无碍。今徧趣现身。即是所行。有漏尽通。八风不染。又神通力。即能徧因。二显其所安立不可思议。谓佛威神所建立故。第五句.初显游於三世平等法性。约记三世事。亦是神通。无边际言.即平等性。二显其身流布一切世间。此言甚显。下皆各摄一德。六显於一切法.智无疑滞。本愿已满故。七显於一切行.成最正觉。名智徧往。八显於诸法智无有疑惑。名於法自在。九显一切菩萨等所求智。十显凡所现身.不可分别。十一为显得佛无二.住胜彼岸。彼岸已圆。十身殊妙故。十二显不相间杂.如来解脱妙智究竟功德。又诸佛平等。皆徧而不相杂故。十三显证无中边佛平等地。平等之地.即清净藏。十四显极同法界。故云上妙。十五有十力故。能尽虚空。见者无厌。十六穷未来际。故照三世。

第二自在下。举因结叹。前举积因。後叹无尽。(五覩佛胜德竟。)

○第六天王请佛处殿。

尔时兜率陀天王。奉为如来严办如是诸供具已。与百千亿那由他阿僧只兜率天子。向佛合掌。白佛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善来如来应正等觉。唯见哀愍.处此宫殿。

【疏】亦称五号。并曰善来。及下文意。皆如第三会说。(【钞】亦称五号者。一世尊.二善逝.三如来.四应供.五正徧知。然寻常略举下三。今加上二。故为五德)

○第七如来受请。

尔时世尊。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具大威德。为令一切众生生大欢喜故。一切菩萨发深悟解故。一切兜率陀天子增益欲乐故。兜率陀天王供养承事无厌足故。无量众生缘念於佛而发心故。无量众生种见佛善根.福德无尽故。常能发起清净信故。见佛供养无所求故。所有志愿皆清净故。勤集善根无懈息故。发大誓愿求一切智故。受天王请。入一切宝庄严殿。如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尔时一切宝庄严殿。自然而有妙好庄严。出过诸天庄严之上。一切宝网周帀弥覆。普雨一切上妙宝云。普雨一切庄严具云。普雨一切宝衣云。普雨一切栴檀香云。普雨一切坚固香云。普雨一切宝庄严盖云。普雨不可思议华聚云。普出不可思议伎乐音声。赞扬如来一切种智。悉与妙法而共相应。如是一切诸供养具。悉过诸天供养之上。

【疏】分二。先受请入殿。二尔时一切下。入已现严。前中先明此界。後辨结通。前中初一句。明能应之德。次明所为之意。三正受请。并显可知。第二现严。显是佛力。故出过诸天。

○第八天王获益。

时兜率宫中。伎乐歌赞.炽然不息。以佛神力。令兜率王心无***。往昔善根皆得圆满。无量善法益加坚固。增长净信。起大精进。生大欢喜。净深志乐。发菩提心。念法无断.总持不忘。

【疏】文中初得定益。往昔已下。是进善益。佛神力言.通此二益。十住位劣。摄散归静。故乐音止息。此位超胜。得动实性。故动寂无二。炽然音乐。心不动也。

○第九承力偈赞。然忆念昔因。亦是益相。取文便故。为说偈依。文中二。先明此处偈赞。後结通十方。前中先说偈依。

尔时兜率陀天王。承佛威力。即自忆念过去佛所.所种善根.而说颂言。

○後正陈偈赞。

昔有如来无碍月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庄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如来名广智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金色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如来名普眼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莲华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如来号珊瑚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宝藏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如来论师子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山王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如来名日照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众华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佛号无边光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树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如来名法幢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宝宫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如来名智灯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香山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昔有佛号功德光 诸吉祥中最殊胜 彼曾入此摩尼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疏】十颂。颂各一佛。佛名有异。略无别德。余同前会。此佛即前会十佛次前十佛。寄位渐深。忆念渐远耳。

【论】云吉祥者。众善所集名吉。众福所加名祥。云金色殿者。殿有金色光明。亦明法身无垢。云莲华殿者。殿有众色莲华庄严。亦表法身无染。是莲华义。山王殿者。明积德如山王。非殿有山。如经云.宝者.贵德为宝。非关宝玉。余义可知。所以须叹往昔如来者。有三义。一兜率天王。念昔自分善根力。二明古今诸佛道迹普周。三明如来道迹。依古不异。非天魔梵所为。令众生生信入故。此十佛.亦以加行随行成名。

如此世界兜率天王.承佛神力.以颂赞叹过去诸佛。十方一切诸世界中兜率天王.悉亦如是.叹佛功德。

○第十如来就座。

尔时世尊。於一切宝庄严殿摩尼宝藏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法身清净。妙用自在。与三世佛同一境界。住一切智。与一切佛同入一性。佛眼明了。见一切法皆无障碍。有大威力。普游法界未尝休息。具大神通。随有可化众生之处.悉能徧往。以一切诸佛无碍庄严而严其身。善知其时。为众说法。

不可说诸菩萨众。各从他方种种国土而共来集。众会清净。法身无二。无所依止。而能自在起佛身行。

坐此座已。於其殿中。自然而有无量无数殊特妙好出过诸天供养之具。所谓华.鬘.衣服.涂香.末香.宝盖.幢旛.伎乐.歌赞.如是等事。一一皆悉不可称数。以广大心.恭敬尊重供养於佛。十方一切兜率陀天.悉亦如是。

【疏】文分四别。一明就座。二显德。亦大同前二十一德。恐厌繁文。不能具释。三众集。即眷属圆满。然後品众集。有所表故。但云一万。理实徧集故。此但云不可说众。未必但是後品之人。四现严。初此界。後结通。

【论】於此品末。有十三行半经。约分为二段。一尔时世尊已下。至为众说法。有六行半经。明如来处座。为众说法分。二不可说诸菩萨众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七行经。明十方菩萨来集处座.殿内庄严妙好.胜出诸天.一切十方兜率.悉同此云集庄严分。座体前已释讫。师子座上结跏趺坐者。有二义。一世间威仪。二会此十回向中理事交彻。如来座体.以法界缘起不思议智无所依住大慈大悲以为座体。以无依住智.性自徧周。与虚空等不去不来而对现色身。与众生数等。任根差别.随应调伏而化度之。而无所造作。如经云。法身清净.妙用自在者。是也。与三世佛同一境界住一切智者。以智体无内外中边。诸佛同住。境界亦尔。与一切佛同入一性者。为无性之性.无出入也。诸佛同此也。佛眼明了者。觉一切法非有无。而能以智徧知一切诸法也。有大威力.普游十方.未尝休息者。以无作无依之理智。破一切邪见执着。皆悉消亡.名之为威力。以智无表里。性徧如空。应感现形。而无来去。名之为游。无俗不真.名为法界。一念三世.古今情尽。教化众生。无终无始。名未尝休息。明时不迁也。具大神通者。大智无依无形。性无生灭。名之为神。智无不达。名之为通。随有可化.悉能徧行者。智无去来中边表里。十方众生应感皆见。皆悉不同.名之为徧往。以一切诸佛无碍庄严而庄严之。有二义。一四无碍智庄严。二依正二报二福庄严。善知其时.为众说法者。了根生熟。如应化度。问曰。何为诸佛知众生心。时与非时。答曰。诸佛如来心。与一切众生心。本不异故。是一心一智慧故。以此知时与非时。诸佛悟而了。与众生共之。众生迷。自谓为隔。一切诸佛以一切众生心智慧而成正觉。一切众生迷诸佛智慧而作众生。及至成佛时.还成众生迷理之佛。所说法门.还解众生心里迷佛众生。以此不异。故知众生心。经云。不可说诸菩萨。各从他方种种国土而共来集者。约万行差别.名为他方。以法随根.应物调伏.名种种国土。不出如来大圆明智.名为而共来集。众会清净者。无情识也。法身无二者。与佛同一体性。等无性也。无所依止。无得无证也。而能自在起佛身行者。无作之智.同佛用也。坐此座已。会此十回向法界本也。殿出殊好。以智所感也。出过诸天者。以智报感。非有情为也。论主颂解云。菩萨所有报相约行所生。颂曰。菩萨以忍为垂鬘。惭愧恒为衣服饰。戒品涂香及末香。慈悲普覆为其盖。正心不动禅定幢。智慧幢破诸邪见。方便常住生死海。饶益众生为伎乐。总持演畅妙法音。闻者解脱为歌乐。已上如文可知。此会所将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万行。但为长养初发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惯习自在故。时亦不改。法亦不异。智亦不迁。犹如竹苇。依旧而成。初生与终.无有粗细。亦如小儿.长初生而为大。无异大也。此直以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长养道之方便。佛果在於初发心。又十住中。一住具十住之功用故。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住中总具足故。犹如神龙。马王所生。其神驹生在其地。与父迟速相似。唯力用未如其父母。如初发心菩萨.以乘如来一切智乘。初生佛家。与佛同智。唯神通道力未如。以待大悲万行长养故。虽长养功终.法不异也。时不迁也。终不出初发心时。力用功毕。如龙女不出刹那际。一生成佛。如善财一生得佛果。亦尔。一生义者。得无生也。如三乘以意生身菩萨。未说乘佛一切智乘者。推佛果在十一地後.三只之劫终也。前三贤为资粮。十地为见道。佛果在十一地三只之劫终也。如此教。与三乘中五位行相。一倍颠倒。行相不同.後当更明。(升兜率天宫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五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