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
○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钞】寄灌顶住。从前观空得无生心。最为上首。诸佛法水灌其顶故。)文六同前。初依教趣求中二。先修入前教。
尔时善财童子。於善知识所。起最极尊重心。生广大清净解。常念大乘。专求佛智。愿见诸佛。观法境界。无障碍智常现在前。决定了知诸法实际。常住际。一切三世诸刹那际。如虚空际。无二际。一切法无分别际。一切义无障碍际。一切劫无失坏际。一切如来无际之际。
於一切佛心无分别。破众想网。离诸执着。不取诸佛众会道场。亦不取佛清净国土。知诸众生皆无有我。知一切声悉皆如响。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疏】於中初二句。重友解生。次二句念乘思佛。次观法下。智证实际。初句能观智现。决定下。所证穷极。後於一切佛下。离障自在。
○二趣求後友。
渐次南行。至师子奋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住毗卢遮那藏殿。於龙胜栴檀足金线网天衣座上而说妙法。
【疏】於中初至处。次闻名。五百为侍者。以一期位满。总摄五位。十十法门。互相涉入之法。而相应故。
○第二见敬咨问。
善财闻已。诣王宫门。求见彼女。见无量众来入宫中。善财问言。诸人今者.何所往诣.咸报之言。我等欲诣慈行童女听受妙法。善财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宫门既无限碍。我亦应入。善财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玻瓈为地。瑠璃为柱。金刚为壁。阎浮檀金以为垣墙。百千光明而为窗牖。阿僧只摩尼宝而庄校之。宝藏摩尼镜周帀庄严。以世间最上摩尼宝而为庄饰。无数宝网罗覆其上。百千金铃出妙音声。有如是等不可思议众宝严饰。其慈行童女。皮肤金色。眼绀紫色。发绀青色。以梵音声而演说法。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数帀。合掌前住。作如是言。
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疏】咨问中亦三。初见中。先明远见。表得门未证故。後善财入已下。亲覩依正等。二敬。三问。并可知。
○第三正示法界中二。一令观亲证。
时慈行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应观我宫殿庄严。善财顶礼。周徧观察。见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镜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宝中。一一庄严具中。一一金铃中。一一宝树中。一一宝形像中。一一宝璎珞中。悉见法界一切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满大愿。具足功德。成等正觉。转妙法轮。乃至示现入於涅盘。如是影像靡不皆现。如净水中。普见虚空日月星宿所有众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过去世中善根之力。
【疏】令观亲证。并依中见正。小大念劫皆无碍等。十住位终。故约报显。
○二以言显发。於中二。先显法名因。後彰法胜用。今初。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所见诸佛之相。合掌瞻仰慈行童女。尔时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一佛所演。余不重说。
【疏】初善财默请。後童女言答。答中初示名。名般若普庄严者。有二义。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无所不现。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义矣。二由能证般若。已具诸度庄严。故所证所成。亦庄严无尽。次下显因云。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即其义也。总摄三十六恒之别。归於普门。则一严一切严。故名普严。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满。则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为三十六。皆恒沙性德本觉中来。故云佛所求得。(【钞】般若等者。即大品经意。具历诸法。且初历五蕴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如是具历诸法皆然。般若意似当诸法之性。不异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当相性空。既无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是假观。色尚不可得。是空观。云何当有趣非趣。即中道观。今疏用意。但要初句。以取色性为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则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无碍之意。故随一法。皆收法界。故得依果一一境中。具诸庄严。则庄严属果。以果名因。名普庄严。第二意即因自庄严。言三十六下。但约表义。若约事释。如休舍处。)
○二显法胜用。先问後答。答中先总。後所谓下别。今初。
善财白言。圣者。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境界云何。童女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随顺趣向。思惟观察。忆持分别时。
得普门陀罗尼。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皆悉现前。
【疏】总中初明修习契证相应。後得普门下。总明所得业用。陀罗尼以智为体。由得般若普严故能总持万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门。以圆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无量百千阿僧只陀罗尼门。又彼总此别。但举一持。余三昧等。畧而不说。(【钞】又彼总此别者。谓地经之中。但云无量百千阿僧只陀罗尼门。解脱三昧门亦然。设有列者。但列其十。今有一百一十八门总持。故云别也。)
○二别显。
所谓佛刹陀罗尼门。佛陀罗尼门。法陀罗尼门。众生陀罗尼门。过去陀罗尼门。未来陀罗尼门。现在陀罗尼门。常住际陀罗尼门。
○福德陀罗尼门。福德助道具陀罗尼门。智慧陀罗尼门。智慧助道具陀罗尼门。诸愿陀罗尼门。分别诸愿陀罗尼门。集诸行陀罗尼门。清净行陀罗尼门。圆满行陀罗尼门。
○业陀罗尼门。业不失坏陀罗尼门。业流注陀罗尼门。业所作陀罗尼门。舍离恶业陀罗尼门。修习正业陀罗尼门。业自在陀罗尼门。善行陀罗尼门。持善行陀罗尼门。
○三昧陀罗尼门。随顺三昧陀罗尼门。观察三昧陀罗尼门。三昧境界陀罗尼门。从三昧起陀罗尼门。神通陀罗尼门。
○心海陀罗尼门。种种心陀罗尼门。直心陀罗尼门。照心稠林陀罗尼门。调心清净陀罗尼门。
○知众生所从生陀罗尼门。知众生烦恼行陀罗尼门。知烦恼习气陀罗尼门。知烦恼方便陀罗尼门。知众生解陀罗尼门。知众生行陀罗尼门。知众生行不同陀罗尼门。知众生性陀罗尼门。知众生欲陀罗尼门。知众生想陀罗尼门。
○普见十方陀罗尼门。说法陀罗尼门。大悲陀罗尼门。大慈陀罗尼门。寂静陀罗尼门。言语道陀罗尼门。方便非方便陀罗尼门。随顺陀罗尼门。差别陀罗尼门。普入陀罗尼门。无碍际陀罗尼门。普徧陀罗尼门。佛法陀罗尼门。菩萨法陀罗尼门。声闻法陀罗尼门。独觉法陀罗尼门。世间法陀罗尼门。
○世界成陀罗尼门。世界坏陀罗尼门。世界住陀罗尼门。净世界陀罗尼门。垢世界陀罗尼门。於垢世界现净陀罗尼门。於净世界现垢陀罗尼门。纯垢世界陀罗尼门。纯净世界陀罗尼门。平坦世界陀罗尼门。不平坦世界陀罗尼门。覆世界陀罗尼门。因陀罗网世界陀罗尼门。世界转陀罗尼门。知依想住陀罗尼门。细入粗陀罗尼门.粗入细陀罗尼门。
○见诸佛陀罗尼门。分别佛身陀罗尼门。佛光明庄严网陀罗尼门。佛圆满音陀罗尼门。佛法轮陀罗尼门。成就佛法轮陀罗尼门。差别佛法轮陀罗尼门。无差别佛法轮陀罗尼门。解释佛法轮陀罗尼门。转佛法轮陀罗尼门。能作佛事陀罗尼门。分别佛众会陀罗尼门。入佛众会海陀罗尼门。普照佛力陀罗尼门。诸佛三昧陀罗尼门。诸佛三昧自在用陀罗尼门。诸佛所住陀罗尼门。诸佛所持陀罗尼门。诸佛变化陀罗尼门。佛知众生心行陀罗尼门。诸佛神通变现陀罗尼门。住兜率天宫乃至示现入於涅盘陀罗尼门。利益无量众生陀罗尼门。入甚深法陀罗尼门。入微妙法陀罗尼门。
○菩提心陀罗尼门。起菩提心陀罗尼门。助菩提心陀罗尼门。诸愿陀罗尼门。诸行陀罗尼门。神通陀罗尼门。出离陀罗尼门。总持清净陀罗尼门。智轮清净陀罗尼门。智慧清净陀罗尼门。菩提无量陀罗尼门。自心清净陀罗尼门。
【疏】别显中有百一十八门。略分十位。初八总知依正理事持。二福德下九门。明愿行持。三业下九门。明业持。四三昧下六门。明正受体用持。五心海下五门。染净诸心持。六知众生下十门。知所化持。七普见十方下十七门。知能化持。八世界成下十七门。明知刹海自在持。於中言世界转者。晋经云。回转世界。九见诸佛下二十五门。知佛海自在持。十菩提心下十二门。明菩提因果持。自心清净。即性净菩提。总摄诸门。不出於此。
○第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其心广大。等虚空界。入於法界。福德成满。住出世法。远世间行。智眼无瞖。普观法界。慧心广大.犹如虚空。一切境界悉皆明见。获无碍地大光明藏。善能分别一切法义。行於世行。不染世法。能益於世。非世所坏。普作一切世间依止。普知一切众生心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於一切时恒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疏】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三眼。彼有比丘名曰善见。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帀。恋慕瞻仰。辞退而行。
【疏】国名三眼者。施为行首。复开导自他。如目导余根。故名为眼。财施无着成於慧眼。无畏之施成於慈眼。法施开於法眼。故复云三。用上三眼。见无不善。又施行内成。胜报外现。见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行本令物得出离故。
【论】师子奋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者。会智悲无二体也。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者。明信此十住位中灌顶住。普该五位智悲二门。总如此十住中修。更无异路故。名为师子幢王女。五百侍从已闻法者。是此当位中修行也。信此一位。都摄五位智悲。总如此门。方名此十住门名住佛所住。当如是知。以此住中善知识依报之境。总与佛果报所得境界名体俱同。皆具因陀罗网互参之佛境。身土重重。含容时劫岁月。都无延促。一一门。各各具足无量一切法门。如经文自具。令善观察者是。如慈行童女所居之殿名毗卢遮那藏殿者。即是佛果包含众德五位行藏佛因果门。总在此位之中故。龙胜栴檀足金线网天衣座上而说妙法者。明以大慈悲身。坐一切智智座上。为龙胜也。说一切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白净教网。覆护引接一切众生。以之为座。善财闻已。诣王宫门求见彼女。见无量众.来入宫中者。明此智殿悲宫。是一切众生共所入处。五位菩萨共所居都。善财问言。诸人今者何所往诣。咸报之言。我等欲诣慈行童女听受妙法者。此明信而无疑。善财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宫门既无限碍。我亦应入者。自念信已当入。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者。自心智悲万行。与五位因果智悲。一时会入故。颇梨为地者。明此宝似水精。然红白赤碧不同。但以明净类法身报得。瑠璃为柱。以净行住持万德。金刚为壁者。智净防护也。阎浮檀金以为垣墙者。表净戒外严也。百千光明而为窗牖者。以教光明照俗报得也。阿僧只摩尼而为庄校者。离垢行严报生。宝藏摩尼镜周帀庄严者。根本智起差别智照众生根报生也。以世间最上摩尼宝而为庄饰者。净行无染世间行报生。无数宝网罗覆其上。即能设教网约报生也。其上百千金铃出妙音者。明声徧十方说法之音所报生也。已下明正报庄严。慈行童女皮肤金色。明法身自净。心无垢浊。报生金色。应真菩萨皆金色也。目发皆悉绀青。以净智照瞩覆护众生故。梵音声者。清朗远闻十方也。令善财观其依报者。明知果.即识其法门也。於一一镜中所现一切佛境界互相含者。具如经说。云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者。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十故。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者。通摄六位。十信。十地。十一地。及佛果行。总在十住十行十回向法中。成彼前後六位法故。以前信位且信。未是实入住位故。十地十一地因果行门。但依十住十行十回向法。会融理事智悲愿行门已备。十地十一地。依而仿之。令使惯熟。更无新法故。以前十地十一地中。不立随位进修十佛果名号。亦无遥见佛来。亦无迎佛法事。上下随文看之。意自现尔。以是此第十灌顶住中智悲二行。总收十住十行十回向智悲愿行总在其内。故云三十。教虽文字有前後安立之迹。约智悲愿行。岁月日劫。是一法。总是一时。乃至十信心亦尔。十地十一地亦尔。此一位中。一切总别同异成坏法。无不在中故。如此位经文中。令善财童子观庄严境界中。见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镜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乃至一一宝璎珞中。悉见法界一切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满大愿。具足功德。成等正觉。转妙法轮。乃至示现入於涅盘。如是影像靡不皆见。如水中普见虚空星宿日月所有众像。广如经说。以此境界。用明一位总含诸位。诸劫日月时分皆不迁移。故云。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法门。一说不再。悉皆领受。即须知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种十法。总十住中一住中行故。亦以智中有此三十个法门。悲中亦有三十个法门。亦为三十六恒河沙佛也。以一一位有皆徧法界行门故。以恒河沙。略举其徧义故。亦取一位通该六位故。亦表一切智慧解脱。不离三空六波罗蜜故。一一位中有六位故。一一六位皆有无尽行愿故。已下举一百一十八个陀罗尼门。明此一位。总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因果。不出此位一百一十八个总持收故。如是一百一十八大总持门。不出十波罗蜜中行。互参有百波罗蜜。如是百波罗蜜。不出三十七觉支。以为互参助伴。成三贤十圣等妙六位。共名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以此恒河沙。是此经中最初小数故。故举之。明初发心中十住门。即徧该六位中六十法故。除十信不入位。深细思之。可解。大意明此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一一皆含十地十一地及妙觉地法界门。总通收一法界故。一智慧。一慈悲。一解脱。一劫。一岁。一月。一日。一时。无前後无别异门。然安立种种随世差别法门故。终不可作延促长短见故。如初善财童子。於善知识所.起最极尊重心。生广大清净解。常念佛乘。专求佛智。愿见诸佛。观法界无障碍智。常现在前。不合云专念大乘。此经是法界佛果门。与二乘无比对分。亦与权教大乘十地之後安立佛果者。亦非比对。何得云专念大乘。以大者。比小者说大。此法门所有发心。皆依佛果发心。所有心量愿行智悲之境。皆非比对。不可以将比对大小之乘。惑乱佛乘之门。令使失其经意。妄传教门。此是译经者不达。误言也。如後应云。专求佛乘。一切智乘。不思议乘。佛果乘。以佛果文殊普贤法界。才初发心总入故。又终始不分时劫差别。绝情所量。直是智故。余如经文。此灌顶住位。以智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此位以智治修行前後差别及智悲不均平障。入智悲圆满前後自在无二门。问曰。此灌顶住位。智悲已满。何故不以佛表之。何故将王女表之。答曰。明此十住中。一住即十住。明前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海幢比丘。总是成佛出世间解脱位。弥伽.解脱长者.休舍优婆夷.毗目仙人.胜热婆罗门.王女慈行.总是佛果中圆会菩萨道。以一位互体通收。总在其内具足。凡见比丘.是表求佛果.以庄严菩萨行。凡见俗士.即明求菩萨行不离佛果。或男.或女.长者.外道.神天.表法。一一随位行门配之。(上明十住竟。)
○大文第三善见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见比丘。寄欢喜行。(【钞】寄欢喜行者。施随自他。故名欢喜。)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菩萨所住行甚深。思惟菩萨所证法甚深。思惟菩萨所入处甚深。思惟众生微细智甚深。思惟世间依想住甚深。思惟众生所作行甚深。思惟众生心流注甚深。思惟众生如光影甚深。思惟众生名号甚深。思惟众生言说甚深。思惟庄严法界甚深。思惟种植业行甚深。思惟业庄饰世间甚深。
渐次游行至三眼国。於城邑聚落。村邻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诸处。周徧求觅善见比丘。
【疏】趣求中亦二。先念前友教中。有十三句。初总。余别。别分为三。初二约菩萨论深。一所证法界。即事而真故。二入菩萨地智。唯证相应故。次有七句。约众生辨深。一报类难知故。二妄想为因.即无性故。(【钞】二妄想为因即无性者。妄想为因。释依想住。即无性言。释於甚深。故楞伽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斯为自觉圣智之境。故甚深也。)三染分行业。唯佛知故。(三染分行业等者。以约众生故。如一孔雀毛。一切种因相等。)四感异熟识。若种若现。恒转如流。不可知故。(四感异熟识者。行相深细故。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等。亦如楞伽。上中下修。照见自心。生灭流注。又经云。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相灭。古同释云。流注是八识相续。然相有三种。已如前引。今此即刹那流注。与上照见自心生灭流注义相符也。若常照之。见其无性。即自觉圣智故。)五所变影像。若内若外。缘无性故。(五所变影像等者。相分即是影像。第八缘三种境。境即相分。谓种子根身。即内境也。器世间.即外境也。变现心所等。皆是内也。色为二所现。影亦通内外。外即五尘。内即五根。)六名无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七文字言说。皆解脱故。後三句。合辨前文。一染净二分。皆严法界而无严故。二上二分业不相知故。三各自庄饰染净世间.果报无失.即同真故。总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故。所以思之。(皆严法界而无严者。故金刚云。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谓虽复庄严无能严心则称实理。事理无碍。方真严也。总上二分下。结法所属。)二趣求後友中。市肆等处处求者。显随缘造修。无不在故。
○第二见敬咨问。
见在林中。经行往返。壮年美貌.端正可喜。其发绀青。右旋不乱。顶有肉髻。皮肤金色。颈文三道。额广平正。眼目修广如青莲华。唇口丹洁如频婆果。胸标卍字。七处平满。其臂纤长。其指网缦。手足掌中有金刚轮。其身殊妙如净居天。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树。诸相随好悉皆圆满。如雪山王。种种严饰。目视不瞬。圆光一寻。
智慧广博.犹如大海。於诸境界.心无所动。若沈若举。若智非智。动转戏论。一切皆息。得佛所行平等境界。大悲教化一切众生。心无暂舍。为欲利乐一切众生。为欲开示如来法眼。为践如来所行之道。不迟不速。审谛经行。
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人与非人.前後围绕。主方之神。随方回转引导其前。足行诸神.持宝莲华以承其足。无尽光神.舒光破暗。阎浮幢林神.雨众杂华。不动藏地神.现诸宝藏。普光明虚空神.庄严虚空。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宝。无垢藏须弥山神.头顶礼敬。曲躬合掌。无碍力风神.雨妙香华。春和主夜神.庄严其身举体投地。常觉主昼神.执普照诸方摩尼幢。住在虚空放大光明。
时善财童子诣比丘所。顶礼其足。曲躬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我闻圣者。善能开示诸菩萨道。愿为我说。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
【疏】於中先见。次敬。後问。见中三。先见身胜相。见在林者。行之初故。同佛相者。如说修行.顺佛果故。於中七处平满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项。言其身殊妙如净居天者。准晋经。即师子上身相矣。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树者。准晋经云。其身圆满。如尼俱陀树。此则但是一相。言诸相随好者。上但列十四。故总结之。目视不瞬。圆光一寻。复是二相。都列十六耳。余至瞿波处释。
二智慧下。明其心相。即止观双运。止过则沈。智过则举。不沈不举。则正受现前。不智不愚。则双契中道。起念止观。皆成动转。双非再遣.未离戏论。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则一切皆息。为践如来所行之道。随所履道.即是法门。
三无量下。明诸侍从。不无表法。恐烦不说。敬问可知。
○第三正示法界中二。初示依缘得法。後显法业用。今初。
善见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出家又近。我此生中。於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或有佛所.一日一夜净修梵行。或有佛所.七日七夜净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岁百岁。万岁亿岁。那由他岁。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岁。或一小劫。或半大劫。或一大劫。或百大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大劫。听闻妙法受行其教。庄严诸愿。入所证处。净修诸行。满足六种波罗蜜海。亦见彼佛成道说法。各各差别无有杂乱。住持遗教。乃至灭尽。亦知彼佛本所兴愿。以三昧愿力。严净一切诸佛国土。以入一切行三昧力。净修一切诸菩萨行。以普贤乘出离力。清净一切佛波罗蜜。
【疏】分三。初总序。初入行位。故云年少。创离十住之家。名为出家又近。言我此生者。略有二义。一念劫圆融故。如毗目处说。二显入解行生。非见闻生故。供三十八恒沙者。过前位故。次或有下。明所修时分。後听闻下。所作成益。於中初自修愿智行。次见果用。後知佛修因。
○二显法业用。
又善男子。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智慧清净故。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成就大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差别行皆悉现前。满足十力智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清净身皆悉现前。成就普贤行愿力故。一念中.恭敬供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来。成就柔软心供养如来愿力故。一念中.领受不可说不可说如来法。得证阿僧只差别法。住持法轮陀罗尼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菩萨行海皆悉现前。得能净一切行.如因陀罗网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三昧海皆悉现前。得於一三昧门.入一切三昧门.皆令清净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诸根海皆悉现前.得了知诸根际。於一根中见一切根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时皆悉现前。得於一切时转法轮。众生界尽。法轮无尽愿力故。一念中.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三世海皆悉现前。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
【疏】业用中。有十二句。各先辨业用。後出所由。然不出愿.智.行。如文思之。总云一念者。以得无依无念智故。无法不现。
○第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随顺灯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如金刚灯。於如来家真正受生。具足成就不死命根。常然智灯无有尽灭。其身坚固不可沮坏。现於如幻色相之身。如缘起法。无量差别。随众生心各各示现。形貌色相世无伦匹。毒刃火灾所不能害。如金刚山无能坏者。降伏一切诸魔外道。其身妙好如真金山。於天人中最为殊特。名称广大靡不闻知。观诸世间咸对目前。演深法藏如海无尽。放大光明普照十方。若有见者。必破一切障碍大山。必拔一切不善根本。必令种植广大善根。如是之人难可得见。难可出世。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名闻。於河渚中。有一童子名自在主。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疏】推胜中。谦己结前。名随顺灯者。用无念之真智。顺法顺机.无不照故。後如诸下。推胜中。初句为总。亦别显家族胜。上但云灯。照未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刚智灯。亲证真如。为真正生。则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二报命胜。由所证常故。即金刚义。三内智胜。如於所证。无尽灭故。即是灯义。四报体胜。法性成身.相不迁故。亦金刚义。五现於下。明业用胜。即对上随顺义。以是即体之用故。皆不可坏。余并可知。指示後友。次文当说。
时善财童子。为欲究竟菩萨勇猛清净之行。欲得菩萨大力光明。欲修菩萨无胜无尽诸功德行。欲满菩萨坚固大愿。欲成菩萨广大深心。欲持菩萨无量胜行。於菩萨法心无厌足。愿入一切菩萨功德。欲常摄御一切众生。欲超生死稠林旷野。於善知识常乐见闻。承事供养无有厌倦。顶礼其足。绕无量帀。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论】善见比丘.授与善财.经行恒徧十方.菩萨随顺灯解脱门。比丘号善见者。明此法眼.智眼.慧眼.善见诸法。善见一切众生根性。应时教化而令解脱。故号善见也。比丘者。此名灭诤。能化众生烦恼见诤。故云比丘。问。何故十行之初。先见比丘。答。为明菩萨所行之行。皆令一切众生无诤离染。出世间故。为行之首。皆须无染出世间。以此先见比丘.明心离世间。方堪处俗。同光利物。是故已下。方明俗伦。在林中经行者。表行广多。如林覆阴。根茎枝叶。华果备济。明行如是故。林中经行往返者。明入生死。度众生。令诸众生得出世涅盘之乐。又令不住涅盘。起大悲愿。入於生死。又度众生令至涅盘。是往返义。如是转转无有休息。犹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故以随顺灯法门。授与善财。故以林中经行往返所表也。又壮年美貌端正可喜者。明能行诸行为壮年也。美貌端正。是行报生故。又心端行正.名为端正。其发绀青右旋不乱者。顺正法也。顶有肉髻者。智高德满报生也。皮肤金色者。智净心安。素白无垢。慈悲利物业报所招。黄相是福德色也。颈文三道者。是不妄出言报所生故。额广平正者。智宽博达之报也。眼目修广如青莲华者。以智慈悲所报得也。唇口丹洁如频婆果者。明赤色也。是南方色。以南为离。离为日。为虚无。为心。为法门。以智为日。口为说法之门。以智慧日口。能诠表正法所生报也。胸标万字者。智业清凉所生。七处平满者。两手。两足。两肩。马王阴藏。为七处平满。其臂纤长者。引接成善所生报业。其指网缦。以教漉众生所生报业。手足中有金刚轮。明转法轮利众生所生业果。如是广叹。其福皆具。如经所明。皆是智行内修。外严众福。因不虚弃。明知因识果。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人及非人前後围绕者。明比丘所摄生。依根徧故。以招其众。侍从随之。亦是表法众也。时善财童子诣比丘所已下。申请所求。皆云已发无上菩提心者。明於初友文殊师利所。已发菩提。即达菩提体。无行。无修。无求。无得。无证。以此求菩萨道。即不离菩提心。但求菩萨道。成菩提心。菩提本自无成坏故。不可已求当求现求。已发当发现发。出此三世心。故名为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比丘答善财言。我年既少。出家又近。明始从十住。初生诸佛智慧而行此行。名为年少。出家又近。此十行门.列名前後.行是一时。十回向亦然。此三法一时行。以智境界。不出一刹那际。都该信及十地。十一地。六位一时故。又初始发心。不见生老前後际故。名为年少.出家又近。我此生中者。即明不见始终之生中也。於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者。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以三十个法。均调智悲。以此三十个随位佛因果法。互参智悲无尽。故云三十。不离八正道行门.故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前慈行童女。即云三十六恒河沙。即表三贤七觉之行。此云三十八恒河沙佛所者。即胜进至八正道故。三十八恒河沙佛者。总三贤之位。八正道中佛因果也。总明发心之际。正智现前。破无明时。无量恶业灭。无量智慧现前。号为恒沙佛数故。从一日一夜净修梵行。或七日七夜净修梵行。或有佛所.半月.一月.一岁百岁.乃至不可说岁.乃至不可说劫。满足六波罗蜜者。此明出世道。满足六波罗蜜。余四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等。是入生死成大悲行故。此是比丘。但云六度行。不云十波罗蜜也。亦见彼佛成道说法住持入灭遗教各各差别悉能见者。明智境界。顺俗差殊。智无纤毫时分迁也。已上日月岁劫。明时不迁也。又云。善男子。我经行时。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现前。乃至不可说佛刹皆悉严净。乃至不可说众生差别行。皆悉现前。乃至成就普贤行愿力故。一念领受不可说不可说诸如来法。广如经说。此一段明远近含容不迁。不可具陈。总不出一念者。意明经行所表法身智体无依。以智无依故。即无表里中边。以智无表里故。即十方不远。此方无近。以智无远近。体若虚空。明照十方。随愿起行。应根利物.不去不来。对现色身。如日现於众水之内。以此智境界故。时日岁劫性自无迁。一念迷亡。古今多劫.即纤毫不转。远近境界。不出尘中。智为愿使。愿是智王。悲行神通。普贤行海。皆由愿使智。如声闻缘觉。虽有神通。以无大愿利众生故。对普贤行愿神通。犹如百千日光。比一个萤火也。余意如经自明。法门名菩萨随顺灯解脱门者。明菩萨以自如来普光明智。顺诸众行.起差别智。教化众生。恒令发明.无有休息。名菩萨随顺灯解脱门。此是欢喜行。檀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以智门中。一行之中。通修众行。约位门中。修六波罗蜜出世之行。此十行初门。以将十住中智波罗蜜门。普印三世一切佛境众生境。无尽劫总一时故。不出毫内故。已下例然。初终总尔。
○第二自在主.寄饶益行。(【钞】寄饶益行者。三聚净戒。能益自他。故云饶益。)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受善见比丘教已。忆念诵持。思惟修习。明了决定。於彼法门而得悟入。天龙夜叉乾闼婆众前後围绕。向名闻国。周徧求觅自在主童子。时有天龙乾闼婆等。於虚空中告善财言。善男子。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疏】国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现世果故。河渚上者。若持净戒。生死爱河。不漂溺故。又无量福河常流注故。童子自在主者。三业无非。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染。故云童子。(【钞】能持净戒现世果故者。戒经云。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福河常流注者。不持戒者。可犯之境。皆有犯分。由持戒故。於无尽境。皆发胜福故。)
○第二见敬咨问。
尔时善财即诣其所。见此童子。十千童子所共围绕。聚沙为戏。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量帀。合掌恭敬。却住一面。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愿为解说。
【疏】见聚沙者。恒沙功德。由戒积集故。
○第三正示法界。於中二。初举法门名体。二明业用。今初。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书数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
【疏】文殊所学者。有智能护戒故。书者。能诠。止作分明故。数者。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算者。一一之因。感几何果故。印者。持犯善恶。感果决定故。等者。等余医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学。下辨所悟。工巧神通。皆智所为故。亦表修戒。发定慧故。
○二明业用。
善男子。我因此法门故。得知世间书数算印界处等法。亦能疗治风痫消瘦。鬼魅所着。如是所有一切诸病。亦能造立城邑聚落。园林台观。宫殿屋宅。种种诸处。亦善调链种种仙药。亦善营理田农商贾一切诸业。取舍进退咸得其所。又善别知众生身相。作善作恶。当生善趣。当生恶趣。此人应得声闻乘道。此人应得缘觉乘道。此人应入一切智地。如是等事。皆悉能知。亦令众生学习此法。增长决定究竟清净。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萨算法。所谓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羯罗。广说乃至优鉢罗优鉢罗为一波头摩。波头摩波头摩为一僧只。僧只僧只为一趣。趣趣为一喻。喻喻为一无数。无数无数为一无数转。无数转无数转为一无量。无量无量为一无量转。无量转无量转为一无边。无边无边为一无边转。无边转无边转为一无等。无等无等为一无等转。无等转无等转为一不可数。不可数不可数为一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不可数转为一不可称。不可称不可称为一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不可称转为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为一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不可思转为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为一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此又不可说不可说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善男子。我以此菩萨算法。算无量由旬广大沙聚。悉知其内颗粒多少。亦能算知东方所有一切世界种种差别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广狭大小。及以名字。其中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众生名。一切业名。一切菩萨名。一切谛名。皆悉了知。
【疏】於中三。初总明。次亦能疗下。杂辨诸明。三善男子下。广显知算。於中初辨能算之数。後善男子我以此下。算彼所算。余三段可知。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能知一切诸众生数。能知一切诸法品类数。能知一切诸法差别数。能知一切三世数。能知一切众生名数。能知一切诸法名数。能知一切诸如来数。能知一切诸佛名数。能知一切诸菩萨数。能知一切菩萨名数。而我何能说其功德。示其所行。显其境界。赞其胜力。辩其乐欲。宣其助道。彰其大愿。叹其妙行。阐其诸度。演其清净。发其殊胜智慧光明。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有优婆夷名为具足。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疏】城名海住者。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故。友名具足者。一器之中。无不具故。忍器徧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举身毛竖。欢喜踊跃。获得希有信乐宝心。成就广大利众生心。悉能明见一切诸佛出兴次第。悉能通达甚深智慧清净法轮。於一切趣皆随现身。了知三世平等境界。出生无尽功德大海。放大智慧自在光明。开三有城所有关钥。顶礼其足。绕无量帀。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论】此是饶益行中戒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若约智境法门。一位通修十行。若约位门中。此饶益行中。以书数算印。农商相法。并出世间。方名戒体。前十住中。但以法身法性理智为戒体。即海云比丘观十二有支生死海为佛智海是。十回向中。以海师善入生死海为戒体。如十信中。即以畏罪修福离世间行为戒体。十地中。即修大悲为戒体。即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是。在佛右面。左为智。右为悲。又喜目观察众生者。是慈悲之名。以之为戒体。各随五位戒体升进不同。以智通该。一位中。五位总具。此中上下十善知识。约其行体论之。世技医方。供养等事。如经具言。
○第三具足优婆夷。寄无违逆行。(【钞】寄无违逆行。忍顺物理。名无违逆。)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善知识教。犹如巨海。受大云雨无有厌足。作是念言。善知识教犹如春日。生长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识教犹如满月。凡所照及皆使清凉。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兽热渴。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能开一切善心莲华。善知识教如大宝洲。种种法宝充满其心。善知识教如阎浮树。积集一切福智华果。善知识教如大龙王。於虚空中游戏自在。善知识教如须弥山。无量善法三十三天於中止住。善知识教犹如帝释。众会围绕无能映蔽。能伏异道修罗军众。如是思惟。渐次游行至海住城。处处寻觅此优婆夷。时彼众人咸告之言。善男子。此优婆夷在此城中所住宅内。
○第二见敬咨问。
善财闻已。即诣其门.合掌而立。其宅广博。种种庄严。众宝垣墙周帀围绕。四面皆有宝庄严门。
善财入已。见优婆夷处於宝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素服垂发。身无璎珞。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萨。余无能及。
於其宅内敷十亿座。超出人天一切所有。皆是菩萨业力成就。宅中无有衣服饮食及余一切资生之物。但於其前置一小器。复有一万童女围绕。威仪色相如天采女。妙宝严具庄饰其身。言音美妙闻者喜悦。常在左右亲近瞻仰。思惟观察。曲躬低首应其教命。彼诸童女身出妙香普熏一切。若有众生遇斯香者。皆不退转。无怒害心。无怨结心。无悭嫉心。无谄诳心。无险曲心。无憎爱心。无瞋恚心。无下劣心。无高慢心。生平等心。起大慈心。发利益心。住律仪心。离贪求心。闻其音者欢喜踊跃。见其身者。悉离贪染。
尔时善财既见具足优婆夷已。顶礼其足。恭敬围绕。合掌而立。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疏】初见中四。一见外依报。二见友正报。端正可喜者。忍之报故。素服等者。忍华饰故。三於其宅下。见内依报。四复有下。明其眷属。万行皆顺忍故。二敬。三问。并可知。
○第三正示法界。於中二。初举法门名体。器中出物。兴福无尽故。称法界福之所招故。後能於如是下。辨业用中三。初正显业用。次令见同益。三使其目验。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门。
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饮食悉令充满。假使百众生。千众生。百千众生。亿众生。百亿众生。千亿众生。百千亿那由他众生。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假使阎浮提微尘数众生。一四天下微尘数众生。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众生。假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随其欲乐悉令充满。而其饮食无有穷尽。亦不减少。
如是饮食。如是种种上味。种种牀座。种种衣服。种种卧具。种种车乘。种种华。种种鬘。种种香。种种涂香。种种烧香。种种末香。种种珍宝。种种璎珞。种种幢。种种旛。种种盖。种种上妙资生之具。随意所乐悉令充足。
【疏】前中三。初益众生。次益二乘。後益菩萨。
今初亦三。初总明。以是称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无尽缘起故。用无不应。应无不益。而其法界。体无增减。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为一。内空外假为器。忍能包含无外.故随出无尽。
次出生下。别明出味。
後如是饮食下。举一例余。(【钞】又表忍必自卑下。上直约善友依报释。此下约表位释。忍必谦卑。卑而不可逾。故小而大容。上通二忍。法忍同如。即谛察法忍。内空外假者。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即假能用。即空能大。无有不成於空故。故因外假而内有所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空不成於假。故空能多容。此二无二.中道器也。)
又善男子。假使东方一世界中声闻独觉。食我食已。皆证声闻辟支佛果。住最後身。如一世界中如是。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亿世界。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百千亿那由他世界。阎浮提微尘数世界。一四天下微尘数世界。小千国土微尘数世界。中千国土微尘数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微尘数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一切声闻独觉食我食已。皆证声闻辟支佛果。住最後身。如於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善男子。东方一世界。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一生所系菩萨。食我食已。皆菩提树下坐於道场。降伏魔军。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疏】二明益二乘。二乘虽不立忍名。亦忍尽无生理。方成果故。
三又善男子东方下。益菩萨。约事。如受於乳糜。约法。谓餐上品寂灭之忍。得菩提故。净名香积。与此大同。(【钞】约事如受乳糜者。即世尊初成道。受二牧牛女乳糜。亦如前引。约法食上品寂灭忍者。上品属佛故。如十忍品。净名香积。与此大同。谓受食已。得圣果等故。然净名有二处文。一香积品中。取饭来竟。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生公释云。以其向念。故教食也。亦欲因以食之为理。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者。必以得之。故饭中有甘露味焉。大悲所熏者。使人得悟。为外熏义。岂曰食能。大悲力焉。然则饭之为气。大悲熏也。无以限意者。饭出大悲。即无限矣。而限言少者。则不消也。释曰。此乃以悲熏食。得涅盘果。以果名因为甘露味。未言食即表於涅盘。若即食为涅盘理。义则善成矣。二菩萨行品。因净名文殊。礼觐世尊。阿难怪问。今所闻香。昔所未有。是为何香。佛言。是彼菩萨毛孔之香。身子亦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问其从来。云食是香饭。阿难问云。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已入正位。得心解脱。若未发大乘之意。至发意。已发意。得无生忍。已得无生忍。至一生补处。然後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後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後乃消。疏广释相意。问云。香饭是色法。云何断惑。远公释云。由大悲香饭。不思议力。所以能断。如轮王有一宝牀。圣王居上。即能离欲。逮得四禅。玉女虽见。如覩佛像。不生欲心。况佛菩萨所受境界。如华手经说。菩萨有一照法性一。着此冠时。一切诸法。悉现在心。诸事亦尔。楷师释云。虽有此释。道理不然。岂有色法。性能断惑。但以香饭资发观智。能断烦恼。非是食体即能断惑。释曰。此诸古德意。并未惬当。且约胜缘以解香饭。不知香饭以表法门。生公稍近於理。故云。七日消者。不过七日。一生补处。即七日之内。必有所得矣。然一食之悟。亦不得有二阶进也。止一生补处者。显佛无因得也。无生菩萨。及正位之人。岂得假外。方得进哉。而今云尔者。以明此饭为宣理之极。备有其义焉。释曰。此以有表理意也。然净名中食。意通理智大悲。甘露味饭。即三德涅盘。涅盘经中。亦以涅盘将喻甘露。其饭香气。即表大悲。从体起用。熏众生故。今此寄位。故表於忍。忍通五忍。无法不摄。能忍是智。所忍是理。广说利他。大悲熏也。然净名云。得忍则消。亦该五忍之意。不为此释。殊为浅近。)
○二令见同益。
三且待下。令其目验。
善男子。汝见我此十千童女眷属已不。答言。已见。优婆夷言。善男子。此十千童女而为上首。如是眷属。百万阿僧只。皆悉与我同行。同愿。同善根。同出离道。同清净解。同清净念。同清净趣。同无量觉。同得诸根。同广大心。同所行境。同理。同义。同明了法。同净色相。同无量力。同最精进。同正法音。同随类音。同清净第一音。同赞无量清净功德。同清净业。同清净报。同大慈周普。救护一切。同大悲周普。成熟众生。同清净身业。随缘集起。令见者欣悦。同清净口业。随世语言宣布法化。同往诣一切诸佛众会道场。同往诣一切佛刹供养诸佛。同能现见一切法门。同住菩萨清净行地。善男子。是十千童女。能於此器。取上饮食。一刹那顷。徧至十方。供养一切後身菩萨声闻独觉。乃至徧及诸饿鬼趣皆令充足。善男子。此十千女以我此器。能於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善男子。且待须臾。汝当自见。说是语时。善财则见无量众生从四门入。皆优婆夷本愿所请。既来集已。敷座令坐。随其所须。给施饮食。悉使充足。
【疏】可知。
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知此无尽福德藏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一切功德。犹如大海。甚深无尽。犹如虚空。广大无际。如如意珠。满众生愿。如大聚落。所求皆得。如须弥山。普集众宝。犹如奥藏。常贮法财。犹如明灯。破诸黑暗。犹如高盖。普荫羣生。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兴。彼有居士名曰明智。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量帀。瞻仰无厌。辞退而去。
【疏】後三段。文并可知。
【论】以一小器。所施饮食。徧周无限众生。皆充饱者。明器虽量小。约以法界智施。入因陀罗网门。小含无尽。又加法界智愿力广大之心。以一微尘许大食。令十方一切所生众生。食之充足。元来不减毫厘。以一微尘之食。即法界量。无里外中边限所碍故。法门名菩萨福德藏。明施愿广大也。此是第三无违逆行。以忍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约智门中。十行五位通修。约位门中。以忍为体。以忍为小器。无行不具足故。以谦无不利故。
○第四明智居士。寄无屈挠行。(【钞】寄无屈挠行者。勤无怠退故。)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得无尽庄严福德藏解脱光明已。思惟彼福德大海。观察彼福德虚空。趣彼福德聚。登彼福德山。摄彼福德藏。入彼福德渊。游彼福德池。净彼福德轮。见彼福德藏。入彼福德门。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种。渐次而行。至大兴城。周徧推求明智长者。於善知识心生渴仰。以善知识熏习其心。於善知识志欲坚固。方便求见诸善知识心不退转。愿得承事诸善知识心无懈倦。知由依止善知识故。能满众善。知由依止善知识故。能生众福。知由依止善知识故。能长众行。知由依止善知识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如是思惟时。长其善根。净其深心。增其根性。益其德本。加其大愿。广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贤道。照明一切诸佛正法。增长如来十力光明。
【疏】趣求中。初依前修治。後渐次下。趣求後友。城名大兴者。起大精进故。友名明智者。进足必假智自导故。
○第二见敬咨问。
尔时善财。见彼居士。在其城内.市四衢道七宝台上。处无数宝庄严之座。其座妙好。清净摩尼以为其身。金刚帝青以为其足。宝绳交络。五百妙宝而为校饰。敷天宝衣。建天幢旛。张大宝网。施大宝帐。阎浮檀金以为其盖。毗瑠璃宝以为其竿。令人执持以覆其上。鹅王羽翮。清净严洁。以为其扇。熏众妙香。雨众天华。左右常奏。五百乐音。其音美妙。过於天乐。众生闻者。无不悦豫。十千眷属前後围绕。色相端严人所喜见。天庄严具。以为严饰。於天人中最胜无比。悉已成就菩萨志欲。皆与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对。承其教命。尔时善财顶礼其足。绕无量帀。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为利益一切众生故。为令一切众生出诸苦难故。为令一切众生究竟安乐故。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死海故。为令一切众生住法宝洲故。为令一切众生枯竭爱河故。为令一切众生起大慈悲故。为令一切众生舍离欲爱故。为令一切众生渴仰佛智故。为令一切众生出生死旷野故。为令一切众生乐诸佛功德故。为令一切众生出三界城故。为令一切众生入一切智城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
【疏】咨问中。先见。於市四衢者。表处喧不挠。无不通故。敬问可知。
○第三称赞授法。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难得。若能发心。是人则能求菩萨行。值遇善知识恒无厌足。亲近善知识恒无劳倦。供养善知识恒不疲懈。给侍善知识不生忧戚。求觅善知识终不退转。爱念善知识终不放舍。承事善知识无暂休息。瞻仰善知识无时憩止。行善知识教未曾怠惰。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
善男子。汝见我此众会人不。善财答言。唯然。已见。居士言。善男子。我已令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如来家。增长白法。安住无量诸波罗蜜。学佛十力。离世间种。住如来种。弃生死轮。转正法轮。灭三恶趣。住正法趣。如诸菩萨。悉能救护一切众生。
【疏】授法中三。初叹发心胜能。二善男子汝见下。示己所化发心眷属。生如来家者。同四住中生也。(【钞】同四住中生者。四住生圣教家。以三贤十圣大类相似故。前同四住。後同四地。)
善男子。我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凡有所须。悉满其愿。所谓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华香幢盖。饮食汤药。房舍屋宅。牀座灯炬。奴婢牛羊。及诸侍使。如是一切资生之物。诸有所须悉令充满。乃至为说真实妙法。善男子。且待须臾。汝当自见。说是语时。无量众生从种种方所。种种世界。种种国土。种种城邑。形类各别。爱欲不同。皆以菩萨往昔愿力。其数无边。俱来集会。各随所欲而有求请。尔时居士知众普集。须臾系念。仰视虚空。如其所须悉从空下。一切众会普皆满足。然後复为说种种法。所谓为得美食而充足者。与说种种集福德行。离贫穷行。知诸法行。成就法喜禅悦食行。修习具足诸相好行。增长成就难屈伏行。善能了达无上食行。成就无尽大威德力降魔怨行。为得好饮而充足者。与其说法。令於生死舍离爱着。入佛法味。为得种种诸上味者。与其说法。皆令获得诸佛如来上味之相。为得车乘而充足者。与其宣说种种法门。皆令得载摩诃衍乘。为得衣服而充足者。与其说法。令得清净惭愧之衣。乃至如来清净妙色。如是一切靡不周赡。然後悉为如应说法。既闻法已。还归本处。
【疏】三正示法界。於中二。先举名。财法无尽。蕴在虚空。随意给施。故名随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见空。无不备故。
後凡有下。显业用。於中二。一略举。二善男子且待下。举事现验。於中先见众集。後尔时居士下。广施财法。先施财。後然後下。施法。於施一食。令成八行。初二约施。余六约食。食有五果。一得知诸法。即是慧命。二得喜悦。即常安乐。三具相好。即是常色。四六即常力。五即常辩。言上味相者。牙有甘露泉故。余可准思。(【钞】食有五果者。即涅盘第二。如来告纯陀云。我今施汝常命色力。安无碍辩。由施於食。益命。益色。益力。益安。益辩才故。近得此五。犹是无常。终得常五。并如回向品中已释。今此具配。)
○第四谦己推胜。可知。
第五善男子下。指示後友。
尔时居士。为善财童子示现菩萨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已。告言。善男子。我唯知此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如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宝手。徧覆一切十方国土。以自在力。普雨一切资生之具。所谓雨种种色宝。种种色璎珞。种种色宝冠。种种色衣服。种种色音乐。种种色华。种种色香。种种色末香。种种色烧香。种种色宝盖。种种色幢旛。徧满一切众生住处。及诸如来众会道场。或以成熟一切众生。或以供养一切诸佛。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诸功德自在神力。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师子宫。彼有长者名法宝髻。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疏】城名师子宫者。禅定无乱。如彼深宫。处之则所说决定。作用无畏。故以为名。友名法宝髻者。绾摄诸乱。居心顶故。定含明智.加以宝名。以喻显法。名法宝髻。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恭敬尊重。如弟子礼。作如是念。由此居士护念於我。令我得见一切智道。不断爱念善知识见。不坏尊重善知识心。常能随顺善知识教。决定深信善知识语。恒发深心事善知识。顶礼其足。绕无量帀。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论】前位优婆夷。以其小器。以明忍门.离慢怠高心。施其饮食充满。此位之中。表精进之心无屈挠行。常行空观。以除烦恼。得无上智心。一切依正法报。人天善根。总在其中。居士云。生如来家长白净法者。明此位是第四生贵住行。亦是十地中第四地。三界业尽。生如来家。唯有世间智悲未满。五住中。及第五地中。修学六住。及六地。真俗二智俱终。得寂灭定。三空现前。任运神通。十方教化。然後七住。及七地已去。入俗起同凡行。行大慈悲门。八地分得无功。十地佛力方满。十一地任运利生。是故於此仰视虚空。是所修行精进之行。一切业苦皆悉除断。一切佛法及人天福德咸在其中。但修法空。达缘起寂一门。一切烦恼自然不现。一切明智自然现前。且约举大要。广义如经自明。此第四无屈挠行。以精进为主。余九为伴。约智门中。五位十行同行。约位门中。观法空门。了缘生解脱为胜。治三界余习。法身智现。生如来家。十住初心。创开佛慧。生如来家。第四住。治三界惑净。佛智慧现前。生如来家。第八住中。无功智现。生如来无功智慧家。第十住中。智悲普济。受佛职位。亦是生如来家。十地位中。一依此样而成地位。十住是十地胜进之样。不同权教。佛果在十地之後。三乘四十心。地前为加行。十地为见道。此华严经十住为见道。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为加行修行。令惯熟故。佛果於初先现。以普贤悲愿。令智悲大用惯熟自在故。以自如来根本普光明智光现故。始终本末。总无延促时日分剂故。以法身根本智如实而言。不同三乘权教情所解故。皆须约本而观之。毕竟佛果惯习已成。普贤行已满。一往但以教化一切众生为常恒行。从初至末。无始无终。无成无坏。但以普徧十方一切六道。以智对现利生为永业也。从初发心。起信修行时。发如是信乐。发如是志愿。起如是志求。见如是道。从初发心住。以定观力。契会法身。显根本普光明智。照知一切自他生死海。性自解脱。但为教化众生。令其迷解。离妄想苦故。亦不见自身成佛不成佛故。若也起心。图成佛念。当知此人去佛道远。若也但以法身无性之力。自他性离。无成坏心。起方便力。兴大愿力。起大悲门。无作而作。发无限志愿。教化一切法界中无性众生。使令迷解。还令省得自心无性之理。妄想系着自无不言成佛。不言不成佛。不可作如是图念之情。如此华严经安立五位教门。但为引接未得谓得。未至谓至。未满云满。滞染净障。於菩提道及菩萨行。有止足心。有休息想。安立五十重因果。一百一十重法门。使不滞住止息休废之心。满普贤愿行。至无尽极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一百之四
更新于:1个月前基础介绍
为霖道霈
华严经疏论纂要华严经,之四,大方,第一百,广佛为霖道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一百之四_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义,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钞】寄灌顶住。从前观空得无生心。最为上首。诸佛法水灌其顶故。)文六同前。初依教趣求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