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
【按语】
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由于这三种病病变部位皆在腹部,都有腹胀、腹满及腹痛的证候,故合篇论述。这些病证类似今之外科所称急腹症。篇名中赵本缺治字。俞本作方十五首,徐本作方十三首。
[01]趺阳脉微弦〔1〕,法当腹满〔2〕,不满者必便难〔3〕,两胠疼痛〔4〕,此虚寒从下上也〔5〕,当〔6〕以温药服之。〔7〕
【注释】
〔1〕趺阳脉微弦:趺阳脉是胃脉,主中焦。脉微弦,微是中阳不足,弦是主寒、主痛,表明病位在腹部,可有腹满腹痛等证。
〔2〕腹满:中医病名,指以腹部胀满而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3〕不满者必便难:即腹大满者必便难,指出患腹满重的人可伴大便艰难之症。不,同丕,很,大;必,则也;便难,《脉经》作下部闭塞、大便难。
〔4〕两胠疼痛:胠,即腋下,此泛指胁腹。两胠下,《脉经》有小字一云脚。
〔5〕此虚寒从下上也:表明腹满病的病因。虚寒,指无形之寒气。此寒不是从上而下的表寒,而是从下而上的内寒。由于寒气壅闭在内,故出现腹满、便秘之症。《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条证,寒气壅闭,即大黄附子汤所主,宜称之实。而言为虚者,虚,犹虚烦之虚,盖指无形之寒气,对水饮结聚有形之寒而言也。
〔6〕当:赵本无此字。
〔7〕本条论述寒气性腹满的证治。
【译文】
趺阳脉出现微弦,按理当是腹满病。腹部胀满严重的人,伴有大便秘结难解,两胁腹痛之症,这是由于无形的寒气从下而上(壅闭在内)所引起的。应当用温下、温通的方法治疗。
[0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1〕,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
【注释】
〔1〕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此是腹部按诊的检查方法。现代称为腹诊。是根据腹部有无压痛而分虚实。《金匮要略本义》:无形之虚气作痞塞,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阻碍于脏腑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此于按之痛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痛者为实,底本误作实者为实,现据俞本、徐本、赵本、吴本、《脉经》改。不痛下《玉函经》有者字。
〔2〕本条论述实热性腹满的辨证与治则。
【译文】
病人患有腹满病(必须按诊腹部),其腹部如果没有压痛,是(无形之气引起的)虚证腹满;按之感到疼痛,才是(有形之邪内结腹部导致的)实证腹满。这就需要用下法治疗。(除腹诊外,尚需结合舌诊,实热内结的腹满)在未治疗前舌苔是黄色的,用下法下其实热、舌苔黄即可退去。
[0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1〕,当与温药。〔2〕
【注释】
〔1〕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这是寒气性腹满的特征。上条言按之不痛为虚,此又指出腹满时减,复如故,都是寒气性腹满的特征。表明这种腹满是阵发性的,无形之寒气或流散就腹满时减,或结聚就复如故。此与实热性腹满腹满不减是持续性的截然不同。《金匮要略心典》:腹满不减者,实也。时减,复如故者,腹中寒气得阳而暂开,得阴而复合也。复字上《脉经》有减字。
〔2〕本条论述寒气性腹满的辨证及治则。
【译文】
腹满病,疼痛时而减轻,时而又出现(阵发性的腹痛),这是寒气性的腹满。治疗当用温通、温下的方法。
[04]病者痿黄,躁而不渴〔1〕,胸中寒实〔2〕,而利不止者,死〔3〕。
【注释】
〔1〕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这是腹满病的危症。腹满病人出现皮肤黄而晦暗,神情躁扰而不安,且有口渴。这是邪实正虚的重证。此与本书《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10]条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之症雷同。不渴,即渴。不,助词。无义。用以足句或加强语气。
〔2〕胸中寒实:即腹中寒实,表明上述症状是寒实内结的腹满病。胸,《脉经》作胃。
〔3〕本条论述腹满病的危候。
【译文】
(患腹满的)病人全身出现黄疸,皮色黄而晦暗,神情烦躁不安、又兼有口渴,这是寒实内结的腹满病如果再出现大便溏薄、泄泻不止的症状(是脾气衰败),病情就更加危重了,故预后不良。
[05]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1〕,其人啬啬〔2〕恶寒也〔3〕。
【注释】
〔1〕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此指中寒引起的腹痛证。寸口脉候表,弦脉主寒主痛,主症是右上腹部拘急疼痛。《金匮玉函要略方论疏义》:此再举中寒脉证,弦主痛,又为少阳正脉,而胸胁又属少阳部位,今寒邪在半表里之间,故胁下拘急而痛。拘,俞本误作狗。
〔2〕啬(s)啬:为寒栗貌,感受外邪初期出现寒冷发抖的症状。
〔3〕本条论述中寒导致表里俱寒的腹痛证。
【译文】
寸口脉弦的病人,出现右上腹部拘急疼痛,且有(发热)怕冷发抖的症状。
[06]夫中寒家〔1〕,喜欠〔2〕,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3〕
【注释】
〔1〕中寒家:指容易感受风寒的病人。
〔2〕喜欠:表明素体虚弱的病人,疲惫乏力,善于伸懒腰,打呵欠。喜,即善。欠,指欠伸。
〔3〕本条论述中寒导致的表寒证。
【译文】
容易感受风寒的病人,平时经常打呵欠,一旦感受外邪就出现鼻流清涕、发热、多打喷嚏等表寒证,但面色还像常人那样。
[07]中寒,其人下利〔1〕,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2〕。一云痛。
【注释】
〔1〕中寒,其人下利:指感受寒邪后病人出现泄泻等里寒证。
〔2〕本条论述中寒导致的里寒证。
【译文】
感受寒邪后,病人出现下利(或兼腹痛)等里证,这是由于里阳素虚的缘故。没有出现打喷嚏等表证,也是因病人体内虚寒。一种说法可兼腹中痛。
[08]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1〕。谷气不行〔2〕,而反下之,其气必冲〔3〕。不冲〔4〕者,心下则痞也〔5〕。
【注释】
〔1〕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此指寒疝的主症及病因。瘦人,非指人体的瘦小,在此与腹满相对而言,乃指没有腹满证的人。绕脐痛,表明腹痛的部位在少腹(下腹)部,肚脐周围。病因则是风冷稽留。
〔2〕谷气不行:即腑气不通,指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3〕而反下之,其气必冲:表明寒疝不可用下法,若误下后,则病邪向上冲逆。
〔4〕不冲:即冲。
〔5〕底本无也字,现据俞本、赵本加。本条论述寒疝的主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译文】
(没有腹满证的)瘦人出现(少腹)脐周疼痛,则是里有风冷停留的缘故。如果见有大便不通而误用下法(损伤胃阳),则病势向上,会出现心中痞闷的症状。
[0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1〕,饮食如故〔2〕,厚朴七物汤〔3〕主之。〔4〕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注释】
〔1〕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这是实热性腹满的脉证。发热多天,脉又浮数,是表证未解;言腹满当概括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是里实已成,这是表证未解的腹满病。十日,《脉经》作数十日。
〔2〕饮食如故:并非胃纳如常,而指尚能进食,没有呕吐,因病不在胃而在肠。
〔3〕厚朴七物汤:本方为治疗实热性腹满的基本方。方中有小承气汤行气除腹满,桂枝汤去芍药解表和营卫。有表里双解(里重于表)的功效。七物,《脉经》误作三物。
〔4〕本条论述实热性腹满兼表证的治法。
【译文】
患腹满的病人(兼有腹胀、腹痛),出现发热多天(可有恶寒),脉浮数,但尚能进食(未见呕吐),宜用厚朴七物汤治疗。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以上七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四升。每次温服八合,每日服三次。若胃有停饮而呕吐者加半夏五合以化饮止呕;兼有下利的,要去掉大黄以免泻下太多;恶寒明显的,重用生姜加至半斤以散表寒。
[10]腹中寒气〔1〕,雷鸣切痛〔2〕,胸胁逆满,呕吐〔3〕,附子粳米汤〔4〕主之。〔5〕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腹中寒气:此指寒气上逆的腹满病。
〔2〕雷鸣切痛:雷鸣,指腹中肠鸣,犹如打雷之声响,相当于今所称肠鸣音亢进;切痛,形容腹痛之甚,如刀之切割。这些都是由于寒气客于腹中,奔迫于肠胃之间的缘故。
〔3〕胸胁逆满,呕吐:胸胁逆满是整个腹部胀满,此由于寒气上逆所致。呕吐是由于水饮内停引起,此证类似今之肠梗阻。胸胁,即胁腹。
〔4〕附子粳米汤:本方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的作用。《金匮正义》:用附子温通三焦,以散阴寒,半夏降逆以止呕吐,粳米、甘(草)、枣以扶持胃气,犹大建中之意也。然寒气充塞,治贵温通,无取人参、胶饴之守也。
〔5〕本条论述寒气上逆的腹满病的证治。
【译文】
腹中寒气充塞,出现剧烈的肠鸣及腹痛,整个腹部胀满、呕吐,当用附子粳米汤治疗。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以上五味药,用八升水同煮,待粳米煮熟,汤药即成,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11]痛而闭〔1〕者,厚朴三物汤〔2〕主之〔3〕。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4〕一升,以利为度。
【注释】
〔1〕痛而闭:指腹部胀满疼痛而大便秘结不通之症。此指实热性腹满,腑气闭结的证候。闭,腑气闭结而不行。不仅大便秘结,且也不矢气,是实热内结、腑气不行所致。
〔2〕厚朴三物汤:本方与小承气汤(见《伤寒论》208条)药味相同,但君药与剂量不同,作用也随之而异。小承气汤,君大黄,重在攻下里实;厚朴三物汤,君厚朴,重在行气除满。
〔3〕本条论述实热性腹满腑气闭结的证治。
〔4〕服:底本原作分,现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译文】
腹部(胀满)疼痛而大便秘结不通的腹满病,当用厚朴三物汤来治疗。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药,取五升,再放入大黄,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到大便畅通即停服。
[12]按之心下满痛〔1〕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2〕。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3〕。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按之心下满痛:指医生用手按其上腹部感到饱满,且有压痛,这也是现代外科常用的腹诊法之一。《金匮要略心典》:按之而满者,为有形之实邪,实则可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故不宜大承气而宜大柴胡。
〔2〕大柴胡汤:本方有清解邪热、通里攻下的作用。现代多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等疾病。本条论述实热性腹满热结心下的证治。
〔3〕再煎:《玉函经》下有取三升三字。
【译文】
(用手按病人腹部)感到上腹部饱满,且有压痛,这是实热内结引起的腹满病(可兼有发热、呕吐以及黄疸等症),当用下法(下其实热),宜用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以上八味药,用一斗二升水同煮,煮到六升,去掉药渣,再煎(煎到三升)。每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1〕,当须〔2〕下之,宜大承气汤〔3〕。
大承气汤方〔4〕: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5〕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注释】
〔1〕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此是实热性腹满里实内结的证候。腹满不减,指腹部大实大满,没有减轻之时,是持续性腹满。此条热结在下,病在肠,当有大便秘结不通之症。减不足言,是强调腹满即使稍有好转,也谈不上是减轻。《医宗金鉴》: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又:虚满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治实满之法也。
〔2〕须:《伤寒论》、《玉函经》、《脉经》均无此字。
〔3〕大承气汤:参见本书《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13]条,《玉函经》作大柴胡汤承气汤。本条论述实热性腹满里实内结的证治。亦见《伤寒论》255条。
〔4〕大承气汤方:徐本作见前痉病中无以下方药。
〔5〕火微:《玉函经》作微火。
【译文】
患腹满病(持续而)没有减轻的时候,即使稍有好转也谈不上是减轻(此为实热性腹满里实内结之证,兼有大便秘结不通)。治疗当用下法(下其里实),宜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以上四味药,用一斗水,先煮厚朴、枳实二味药,煮到五升,去掉药渣,放入大黄,煮到二升,(去掉药渣)放入芒硝,再放在火上,稍微煮一二沸。分两次温服,大便一通就停服余下的药汁。
[14]心胸中大寒痛〔1〕,呕不能饮食〔2〕,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3〕,上下痛而不可触近〔4〕。大建中汤〔5〕主之〔6〕。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7〕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8〕,温覆之。
【注释】
〔1〕心胸中大寒痛:是指腹满而痛的范围广、程度重,是由于寒积中焦所引起。
〔2〕呕不能饮食:言呕吐十分频繁,不能进食。因寒气阻格于胃中。此证类似今之肠梗阻。
〔3〕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这是腹部望诊。见到病人腹壁皮肤有如头足样的块状物隆起,即今在急腹症中看到的肠形。
〔4〕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这是腹部触诊。按其全腹有明显的触痛,痛不可碰。《金匮要略心典》: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也。
〔5〕大建中汤:本方有温中散寒、大建中气的作用。方中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胶饴大建中气。因作用比小建中汤效力大,故名。据《本草纲目》载,蜀椒能通三焦,杀蛔虫,可见本方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6〕本条论述寒气性腹满寒积中焦的证治。
〔7〕去汗:即去油。底本无去字。现据俞本、赵本加。汗,俞本误作汁。
〔8〕如一炊顷当一日食糜:这是药后的饮食调养,并强调一天之内只能进食糜粥(即半流质饮食)。糜,粥也。
【译文】
(由于寒积中焦引起)整个腹部剧烈疼痛,且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腹中寒气上冲至腹壁皮肤,腹部出现犹如头足那样的隆起,腹痛得连手也不可触近。当用大建中汤治疗。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油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以上三味药,用四升水同煮,煮到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胶饴一升,用小火煎到一升半。分两次温服。相隔约烧一顿饭的时间,可以吃粥二升,以后再吃,一天之内都只能吃粥,并注意盖被保暖。
[15]胁下偏痛〔1〕、发热〔2〕,其脉紧弦,此寒也〔3〕。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4〕。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5〕。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注释】
〔1〕胁下偏痛:指胁痛偏于一侧,当偏于右胁下。
〔2〕发热:《脉经》无此二字。
〔3〕脉紧弦,此寒也:指寒实内结在胁下。
〔4〕大黄附子汤:俞本作宜用后汤。本方寒温并用。方中大黄下其实,附子、细辛散其寒,全方有攻下里实、散寒止痛的作用。为温下的代表方。本条论述寒气性腹满寒积胁下的证治。
〔5〕强人煮取二升半:因煮药二升半较煮药二升时间短,发挥大黄较强的泻下作用。强人,体质强壮的人。
【译文】
右胁下偏痛,且有发热(可兼恶寒、呕吐、大便不通等症),按其脉紧弦,这是寒实内结于胁下的缘故。当用温下的方法治疗,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以上三味药,用五升水同煮,煮到二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煮药时间稍短些),煮到二升半(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服药后,每隔如人行走四五里路的时间,再进一服药。
[16]寒气厥逆〔1〕,赤丸〔2〕主之。〔3〕
赤丸方: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4〕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右六味〔5〕,末之,内真朱〔6〕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7〕。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注释】
〔1〕寒气厥逆:此指寒气挟水饮上逆,可见腹痛呕吐、手足厥冷等症。《金匮要略心典》:寒气厥逆,下焦阴寒之气,厥而上逆也。
〔2〕赤丸:本方有散寒止痛、化饮降逆的作用。
〔3〕本条论述寒疝挟水饮的治法。
〔4〕桂:底本误作佳字,现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5〕六味:俞本、赵本作四味,当是。
〔6〕真朱:又名朱砂、丹砂、辰砂,为天然辰砂矿石。有安神定惊的功效。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7〕如麻子大:像火麻仁大小。
【译文】
寒气挟水饮上逆,(出现腹痛呕吐、手足逆冷等症)可用赤丸治疗。
赤丸方: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千金要方》作人参(补气的人参不能替代散寒的细辛)
以上四味药,研末,加入真朱为赤色,与熬过的蜂蜜制成丸药,像火麻仁那样大小。每次饭前用酒吞服三丸,白天服两次,晚上服一次。若不见效,逐渐增加药量,以有效为限度。
[17]腹痛〔1〕,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2〕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3〕为寒疝〔4〕。寒疝〔5〕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6〕,其脉沉弦〔7〕者。大乌头煎〔8〕主之。〔9〕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10〕。
【注释】
〔1〕腹痛:《脉经》作寸口。
〔2〕即:《脉经》作卫气不行,则。
〔3〕邪正相搏,即:《脉经》作弦紧相搏,则。
〔4〕寒疝:中医病名,因寒气结聚引起的发作性剧烈腹痛的病证。《说文解字》:疝,腹痛也。《黄帝内经素问反刺节论》:病在小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王冰注《素问大奇论》:疝者,寒气结聚之所为也。
〔5〕寒疝:《脉经》无此二字。
〔6〕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表明寒疝发作时腹痛十分剧烈。若,俞本、徐本作苦。白汗,徐本作白津,皆指冷汗。由于寒气结聚,阳气阻遏之甚。厥冷,《脉经》作厥寒。
〔7〕沉弦:徐本作沉紧。
〔8〕大乌头煎:本方取单味乌头,力专而效捷。有散寒、破结、止痛的功效。因乌头有毒性,煮服时要谨慎。乌头不切碎,并与蜜同煮,以减少毒性。服药剂量也要因人而异。
〔9〕本条论述寒疝的病机及证治。
〔10〕不可一日再服:强调超过一天的极量会中毒。俞本、赵本无一字。
【译文】
腹痛而脉弦紧(是寒性腹痛)。由于阳气不行出现恶寒、不欲食之症。寒气结聚,阳气痹阻形成寒疝。寒疝的腹痛在下腹部肚脐周围,发作时腹痛剧烈,可出冷汗,手足冷,脉沉弦之症。当用大乌头煎治疗。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以上药,用三升水煮,煮到一升,去掉药渣,放入蜂蜜二升,再煎,待水分收干,得二升蜜煎。体质强盛的人服七合,瘦弱的人服五合。如果没见效,明日再服,不可在一天内服第二次药。
[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1〕者,当归生姜羊肉汤〔2〕主之〔3〕。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4〕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注释】
〔1〕及胁痛里急:寒疝腹痛本是绕脐痛,如果是胁腹里急疼痛,这是血虚里急,筋脉失养所致,是寒疝之轻证。及,若也。
〔2〕当归生姜羊肉汤:本方有活血散寒、补虚止痛的作用。方中当归活血,生姜散寒,羊肉补虚。本方实是一首养血补虚的食疗方,对产后血虚腹痛也可使用,参见本书《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篇[04]条。《医宗金鉴》:此治寒疝之和剂也,服乌头煎病势退者,亦当与之。
〔3〕本条论述寒疝兼血虚的治法。
〔4〕羊肉: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肉。有补虚养血的功效。
【译文】
寒疝(本是绕脐)腹痛,如果是胁腹里急疼痛(病势轻缓),当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以上三味药,用八升水同煮,煮到三升。每次温服七合,每日服三次。若寒重的加生姜至一斤;胁痛明显而兼呕吐的,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的,还要加水五升,煮到三升二合。再依上法饮服。
[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1〕,抵当乌头桂枝汤〔2〕主之。〔3〕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4〕,令〔5〕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6〕。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注释】
〔1〕灸刺诸药不能治:指单用针灸治疗或用温里、解表等药物不能奏效的。
〔2〕抵当乌头桂枝汤:抵当为衍文,当删。本方能双解表里寒邪。方中以乌头散里寒,合桂枝汤解表邪。
〔3〕本条论述寒疝兼血虚的治法。
〔4〕以桂枝汤五合解之:用桂枝汤五合溶化乌头所煎的蜜。《医宗金鉴》:以桂枝汤五合解之者,溶化也。
〔5〕令:俞本、赵本无此字。
〔6〕其知者为中病:本方采用少量递增的服法。药后如醉状或呕吐,已接近中毒,当慎用。
【译文】
寒疝腹中痛(是寒在里),手足逆冷而麻木不仁(是寒在表),若兼有身疼痛等表证,就不能单纯用针刺或药物(温里解表)方法治疗,只能用乌头桂枝汤治疗。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上一味药,用蜂蜜二斤同煎,煎到还有一半剂量时,去掉药渣,再用桂枝汤五合溶化乌头所煎的蜜,取得一升药汁后(才完成)。开始时一次服二合。未见效,就服三合。还没效,再加到五合。如出现像酒醉状态,有呕吐,是此药切中病情(已见效)。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锉碎,用七升水,小火煮到三升,去掉药渣。
[20]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1〕。脉数弦者,当下其寒〔2〕;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3〕,可下之。〔4〕
【注释】
〔1〕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此以脉象述证候。脉数而紧是弦脉,弦脉犹如弓弦那样坚硬有力。按之不移当指下文心下坚,是心下坚硬而按之不移之症。
〔2〕脉数弦者,当下其寒:此以脉象论治法。
〔3〕阳中有阴:脉数,大为阳脉;弦紧、迟为阴脉。脉数弦,紧大而迟,大而紧皆是阳脉中兼有阴脉,故曰阳中有阴。脉紧大,《脉经》作双脉经。阳脉表示邪盛,是实证,阴脉表示里证、寒证,结合心下坚、按之不移,当指寒实内结之证。
〔4〕本条论述寒疝寒实内结的脉证及治法。
【译文】
脉数而紧是弦脉,弦脉犹如弓弦那样坚硬有力(出现心下坚硬),按之也不移动。脉数弦(是胃有寒实),当用下法,下其寒实;脉紧大而迟以及脉大而紧,皆是阳脉中兼有阴脉,都可用下法治疗。
附方〔1〕
《外台》乌头汤〔2〕: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3〕,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4〕。方见上。
【注释】
〔1〕底本无方字。现据俞本、徐本、赵本加。
〔2〕《外台》乌头汤:本方是寒疝急腹痛的治方。源出《千金要方贼风门》,《外台》亦引此方。本方药味类似乌头桂枝汤,但其分量不同,亦有散寒止痛、调和营卫的功效。《金匮要略札记》:其方则用乌头十五枚、芍药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老姜一斤、桂心六两,《外台》同,分量与乌头桂枝汤绝不同,知是类方而非同方。宋臣言:方见上者,可谓粗略矣。
〔3〕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此指乌头汤主治寒疝发作,腹中绞急而痛,犹如邪风侵入脏腑。
〔4〕拘急不得转侧手足厥逆:此皆形容其腹痛之剧。由于腹部肌肉拘急,犹如今人称肌紧张,身体不能转动。发作有时,即休作有时,特点是阵发性发作。发作时疼痛十分剧烈,可出现阴缩即前阴上缩。手足厥逆,是手足冷,甚至出冷汗。此症类似今之肾绞痛。本条论述寒疝急腹痛的治方。
【译文】
《外台秘要》乌头汤:主治寒疝发作,腹中绞急而痛,犹如邪风侵入脏腑。腹壁肌肉拘急,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是阵发性的腹痛,发作时疼痛剧烈,甚至前阴上缩,手足逆冷(出冷汗)等症。
见本篇[19]。
《外台》柴胡桂枝汤〔1〕方:治心腹卒中痛者〔2〕。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3〕 半夏二合半〔4〕 大枣六枚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外台》柴胡桂枝汤:本方出自《伤寒论》146条。药味及剂量相同,但主治证候不同。《伤寒论》用本方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在此则用于治疗外感急腹痛。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清里热,合桂枝汤疏表调营卫。《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有表邪而挟内寒者,乌头桂枝汤证也,有表邪尚挟内热者,柴胡桂枝汤证也。
〔2〕本条论述外感引起急性腹痛的治方。
〔3〕甘草一两:《伤寒论》下有炙字。
〔4〕二合半:俞本作二合。
【译文】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主治急性心腹痛。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以上九味药,用六升水,煮取二升。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外台》走马汤〔1〕:治中恶〔2〕心痛腹胀,大便不通。〔3〕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右二味,以绵缠,搥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少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4〕。
【注释】
〔1〕《外台》走马汤:本方在《外台秘要》称张仲景疗飞尸走马汤。取名为走马汤,是言其效果迅速,势如奔马。本方以峻烈温通的巴豆破积攻坚为主,佐杏仁宣通气机,使邪气从下而泄。
〔2〕中恶:中医病名。突然感受非常之气以致壅塞肠胃,而引起心腹胀痛的病证。《金匮要略编注》:中恶之证,俗谓绞肠乌痧,即臭秽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故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是为实证。
〔3〕本条论述中恶引起急腹痛的治方。
〔4〕飞尸鬼击病:古代中医病名,指感受非常之气引起的急性病。《诸病源候论飞尸候》: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腹满上冲心胸者是也。又《诸病源候论鬼击候》:鬼击者,谓鬼厉之气击着于人也。得之无渐。故飞尸、鬼击与中恶皆指感受非常之气而致的急性病。
【译文】
《外台》走马汤,主治感受非常之气引起的腹痛、腹胀、大便不通之症。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以上二味药,用丝绵包裹,再用棒槌捣碎,放在二合热水中,用手捻搓,挤出白色的药汁。饮服。药后大便当通下。老人、小儿服药要适量(酌减)。此方通治一切感受非常之气引起的急腹痛、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21]问曰:人病有宿食〔1〕,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2〕,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3〕。
【注释】
〔1〕宿食:中医病名。又名伤食、食积。由于饮食不节,食物经宿不消,停积于胃肠引起的以腹胀、腹满、腹痛为主症的病证。
〔2〕寸口脉浮等句:脉中见涩为气滞不行,可见于宿食停积已久。反涩,俞本误作及涩。
〔3〕大承气汤主之:《玉函经》作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本条论述宿食病的病机及治法。
【译文】
问道:病人患有宿食病,如何去识别呢?老师说:寸口脉浮大而有力,重按则有涩象,尺中脉也微而涩,故知体内有宿食停积已久,胃肠气滞(当见腹胀、腹满、腹痛,大便秘结不通等症)。治疗当用大承气汤(下其宿食)。
[22]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1〕。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
【注释】
〔1〕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此再以脉象论宿食病的病机。本条与上条当相互对照。上条脉涩主宿食,本条脉滑亦主宿食,区别在于:上条食积已久,胃肠气机不通,故脉涩不流利;此条宿食新停,胃肠有实热,故脉数而滑利。上条病深,当急下,故以大承气汤主之;此条病浅,可用下法,但未必峻泻,故曰宜大承气汤。脉数而滑,《玉函经》、《脉经》皆作脉滑而数。俞本实下无也字
〔2〕本条再论宿食病的病机及治法。
【译文】
脉数而滑利,是胃家实之证,此是宿食新停(可出现腹胀、噫气、吞酸、大便不通等症)。治疗可用下法,宿食下后,病就痊愈,宜用大承气汤。
[23]下利〔1〕不饮食〔2〕者,有宿食也,当〔3〕下之。宜大承气汤〔4〕。
大承气汤方见前痉病中。
【注释】
〔1〕下利:此指食积下利。由于宿食在肠,大便旁流溏泄所致。
〔2〕不饮食:俞本、徐本、《脉经》、《玉函经》饮作欲,当是。虽有下利而宿食未除,故不欲饮食,且可兼胃脘痞闷、嗳腐食臭、吞酸等症。
〔3〕当:俞本无此字。
〔4〕本条论述食积下利的治法。
【译文】
食积下利,不欲饮食是宿食未消(可见脘腹胀闷、嗳腐吞酸等症),治疗当用下法(下其食积,不能止其利),宜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3]。
[24]宿食在上脘,当吐之〔1〕,宜瓜蒂散〔2〕。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3〕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注释】
〔1〕宿食在上脘,当吐之:此指宿食在上脘的治法。即宿食在胃,当有脘胀、泛恶、欲吐等症。治疗当因势利导,用吐法。《脉经》误作宿食在上管。
〔2〕瓜蒂散:本方为涌吐剂。方中瓜蒂、赤小豆能涌吐胃中实邪,香豉汁调中和胃。《医宗金鉴》:瓜蒂味苦,赤豆味酸,相须相益,能除胸胃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本条论述宿食在胃的治法。
〔3〕香豉:即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成熟种子(即黑大豆),经蒸煮、发酵加工而成。豆豉炒微焦而香者,称香豉。有调中除烦的功效。
【译文】
宿食停积在胃,应当吐出其食积,宜用瓜蒂散治疗。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以上两味药,研成末,用七合香豉加水煮汁。调和上述药末一钱匕。趁热服下。服后不吐,稍加量再服,见呕吐就停服。失血和体虚病人禁服。
[25]脉紧如转索无常者〔1〕,有宿食也。〔2〕
【注释】
〔1〕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此再以脉象论宿食的病机。紧脉兼滑如转索(即犹如绳索之转动),是由于宿食停积,气机失调所致。《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转索,宿食中阻,气道艰于顺行,曲屈傍行之象。脉紧上《脉经》有寸口二字,无常上有左右二字。
〔2〕本条再论宿食的脉诊。
【译文】
脉紧中兼有滑象,犹如绳索之转动无常的,是因宿食停积的缘故。
[26]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1〕不化也。〔2〕一云寸口脉紧。
【注释】
〔1〕脉紧腹中有宿食:此承上条以脉证合参区别外感风寒与内停宿食。脉紧见有头痛则是外感风寒的表证;脉紧见有宿食下利,不欲食、腹满、腹痛则是内停宿食的里证。《医宗金鉴》:脉紧头痛,是外感风寒病也,脉紧腹痛是内伤宿食病也。脉紧上《脉经》有寸口二字,头痛上有即字,腹中上有或字。
〔2〕本条承上条论述宿食与外感风寒的鉴别。
【译文】
脉紧,若见有头痛,则为外感风寒的表证;若见有腹痛、腹满(大便秘结或下利),则为内停宿食的里证。(诊病必须脉证合参。)
更新于:18天前基础介绍
张仲景
金匮要略译注金匮要略,译注,张仲景,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张仲景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_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论一首 脉证十六条 方十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由于这三种病病变部位皆在腹部,都有腹胀、腹满及腹痛的证候,故合篇论述。这些病证类似今之外科所称急腹症。篇名中赵本缺治字。俞本作方十五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