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十二经脉各有其筋,故曰经筋。经筋者所以联缀百骸、维络周身,各有定处。虽所行之部多与经脉同,而所结所盛之位独以四肢谿谷之间为最,故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繁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其性多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其性多柔。而足三阴阳明之筋,又皆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而一身之筋又为肝之所主,而曰罢极之本也。筋之为病,多起于寒热,成于燥湿,其见症则拘急、缓纵、肢转痿痛、俛仰屈伸,而以痛、痉、痿、废、口噼、眦急为重也。全篇可分作十二节。
【讲解】十二经的筋脉与络脉的运行不一样,筋脉最发达于四肢,在肘、腕、膝等关节之筋脉最大,因为关节越大需要的筋脉越多。十二筋脉的循行与十二经脉也不同,十二经脉都络属于脏腑,筋脉不络属脏腑而以四肢为主体。筋脉还有个特点是会于前阴,前阴为宗筋之所会嘛。虽然十二经脉各有筋脉,但主持筋脉者在肝,肝为罢极之本,筋脉不能维系了就会出现罢极问题。筋脉的病变特点是或拘挛、或纵缓、或痿废、或屈伸不利、或疼痛,甚至抽搐、口眼歪斜、痉挛等也都是筋脉的病变表现。
经筋出现的病证表现与经脉的见症大不一样,都集中在关节、肢体方面,以痹症为主要表现。治疗要用燔针劫刺,还要以知为数,要让患者有明显的针感。以痛为输,这个痛是病变之意,即哪个地方不舒服就针或灸那个地方。这些论述虽然出现在第一节中,但适应于下列每一节。
至于十二经筋的痹症为什么分为孟、仲、季,大家可以参考《灵枢阴阳系日月》,其所述的意思大致相同,不过《灵枢阴阳系日月》十二经是指足经而言,足三阳、足三阴有左右之分,来配系十二个月,此篇以手足十二经筋来配系孟、仲、季,两者意思是差不多的,也还可以从阴阳盛衰的角度来理解。
以下十二节内容,均先讲循行,次叙病证,再谈治疗,但与前面《经脉》篇讨论的具体内容不同,因经筋与脏腑无络属关系,其病证也就简单得多。
第一节 足太阳之筋
【原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夹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其病小指肢,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
【提要】足太阳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二节 足少阳之筋
【原文】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肢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提要】足少阳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三节 足阳明之筋
【原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夹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肢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提要】足阳明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四节 足太阴之筋
【原文】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肢,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提要】足太阴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五节 足太阴之筋
【原文】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夹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提要】足太阴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六节 足厥阴之筋
【原文】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肢,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提要】足厥阴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七节 手太阳之筋
【原文】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肢,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肢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提要】手太阳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八节 手少阳之筋
【原文】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肢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提要】手少阳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九节 手阳明之筋
【原文】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夹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提要】手阳明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十节 手太阴之筋
【原文】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肢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提要】手太阴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十一节 手厥阴之筋
【原文】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夹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肢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提要】手厥阴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第十二节 手少阴之筋
【原文】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夹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肢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方也。
【提要】手少阴之筋的循行、病证和刺法。
【讲解】最后一句: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从描述的症状分析仍属中风病,基本上是足阳明、手太阳的问题,因为阳明经脉、太阳经脉系于目眦,应该归纳到前面足阳明经筋、手太阳经筋的病证中去。
治皆如右方,前面所有经筋的病证都没有提到口眼歪斜的表现,而这些症状仍属筋脉的病变,因为属于阳明、太阳两经之病,所以还是要像治阳明、太阳那样去治疗。
更新于:19小时前基础介绍
任应秋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经筋,素问,任应秋任应秋经筋第十三_经筋十三白话,(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篇解: 十二经脉各有其筋,故曰经筋。经筋者所以联缀百骸、维络周身,各有定处。虽所行之部多与经脉同,而所结所盛之位独以四肢谿谷之间为最,故皆起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