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禅林象器笺 > 道忠

第六类 称呼门

2024-03-01 〔禅林象器笺〕 道忠 禅林 六类 道忠 象器笺

●国师

祖庭事苑云。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外内攸同。邪正俱有。举国归依。乃彰斯号。声教东渐。唯北齐高僧法常。齐主。崇为国师。国师之号。自常公始。陈隋之代。天台智顗。为陈宣隋炀菩萨戒师。故时号国师。唐则天朝。神秀召入京师。及中睿玄。凡四朝。皆号为国师。後有慧忠。肃代二朝。入禁中说法。亦号国师。元和中。敕署知玄。号悟达国师。若偏覇之国。则蜀後主赐右街僧录光业。为佑圣国师。吴越称德韶为国师。见賛宁僧史(钞畧僧史畧而此文义明。故引此不引彼)。

忠曰。高丽国称国尊。 高丽国华山曹溪宗麟角寺普觉国尊碑铭序云。国尊讳见明字晦然。诏住云门寺。上曰。我先王。皆得释门德大者。为王师。德又大者为国师。今云门和尚。道尊德盛。行阖国尊师之礼。改国师。为国尊者。为避大朝国师之号也。 忠曰。大朝。指中华也。

●大师

传灯录菩提达磨章云。师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端居而逝。即後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代宗(李唐第九主)諡圆觉大师。塔曰空观。释氏要览云。师范也。大简小之言也。

瑜伽论云。於善说法毗柰耶中。略有五种大师功德。若有大师具成就者。便能映蔽外道沙门婆罗门师。何等为五。一於诸戒行。终无误失。二善建立法。三善制立所学。四於善建立法。善制立所学中。随所疑惑。皆能善断。五教授出离。

又佛称大师。

瑜伽论云。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

●禅师

忠曰。称禅师有二。一天子褒赏有德。赐徽号称某禅师。二凡禅僧。呼前人称某禅师。通师家众僧。

义堂日工集云。禅师号。自神秀号大通禅师始焉。国师之称。亦起於神秀。即唐朝也。生前赐之者。宋朝大慧禅师。是也。有四字者。有六字者。如今风俗好名。以多字为荣。非正论也。四字号。始于宋南渡卖师号助役。未为好事。(神秀赐号。详疏榜门。諡号处。)

日本禅师号者。兰溪名道隆。蜀人也。松源三世。嗣无明性。来朝为鎌仓建长兴国禅寺开山。示寂之後。諡大觉禅师。是此方禅师号之始(建长第八十八主後深草帝年号。以为寺名)。

顿悟要门论云。有客问云。弟子未知。律师。法师。禅师。何者最胜。师曰。夫律师者。启毗尼之法藏。传寿命之遗风。洞持犯而达开遮。秉威仪而行轨范。牒三番羯磨。作四果初因。若非宿德白眉。焉敢造次。夫法师者。踞师子之座。泻悬河之辩。对稠人广众。启凿玄关。开般若妙门。等三轮空施。若非龙象蹴蹋。安敢当斯。夫禅师者。撮其枢要。直了心源。出没卷舒。纵横应物。咸均事理。顿见如来。拔生死深根。获现前三昧。若不安禅静虑。到这里。总须忙然。随机授法。三学虽殊。得意忘言。一乘何异。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客曰。和尚深达佛旨。得无碍辩。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文殊师利言。何等比丘。坐禅。禅师於一切法。悉无所得。彼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乃至)天子问。何等比丘。得言禅师。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法取非取不取。以是义故。得言禅师。

楞伽经百八问中云。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传灯录。韶州净法章和尚禅想大师(嗣云门偃)章云。广主刘氏问。如何是禅师。师乃良久。广主罔测。因署其号。

双杉元禅师。上书丞相。言买师号。金环象简。不便。见枯崖漫录。

●堂头和尚

忠曰。方丈和尚。称堂头也。

敕修清规告香云。侍者出小榜云。奉堂头和尚慈旨。名德西堂。首座。并免告香。

临济玄禅师录行录云。首座云。汝何不去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又方丈曰堂头。见殿堂门。

●方丈和尚

忠曰。住侍人也。

敕修清规小参云。客头行者喝请云。方丈和尚。请西堂。两班。单寮。耆旧。蒙堂。侍者。禅客。即今就寝堂献汤。

又单言方丈。 敕修清规训童行云。喝食行者喝云。奉方丈慈旨。晚参。 又四节秉拂云。秉拂人提纲。叙谢方丈及两序勤旧。诸寮大众毕。举方丈小参公案。或拈或颂。

明极俊禅师报恩录上堂云。只如桶箍一爆。忙急上方丈。方丈云。且喜大事了毕(云峰因缘)。这个还伤锋犯手麽。

又秉拂头首。多称堂头和尚。为方丈老人。

传灯录石头和尚草庵歌云。方丈老人相体解。上乘菩萨信无疑。

石溪月禅师录天童西堂寮。结夏普说云。方丈老人云。释迦老子。全身在草窠里。扶持不起(云云)。

●上方

忠曰。上方本称山上佛寺。而今呼住持人。为上方。其所居。在寺最高深处。亦可称上方也。

五车妙选曰。初学记。常琮侍炀帝游宝山。帝曰。几时到上方(上方寺也)。琮曰。昏黑应须到上头。左右大笑。帝曰。淳古君子也。

唐诗选郎士元赠钱起秋夜。宿灵台寺见寄。诗云。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缘空。 注上方是僧寺最深处。

无文印。与明月涧书中云。比闻以翰墨。入侍上方。朝夕相从。所得当浩无涯涘。

清拙附录南屏德海诗序云。寄呈前鸡足清拙和尚。及上方月江和尚。 又德海诗题云。奉谢真净上方清拙和尚老师。

别源南游集凤台藏主寮。结夏秉拂云。且道上方拂子。因甚麽。在旨上座手里。

●堂上

忠曰。堂头。亦言堂上。

虚堂愚和尚录。送镜空西堂上堂云。景德堂上镜空禅师。蕴前辈典刑。有尊宿礼貌。

●和尚

传灯录达磨大师章云。神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羣品。

善见律云。和尚者。外国语。汉言知罪知无罪是名和尚。

慧苑华严音义云。和尚。按。五天杂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舛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

行事钞云。问云何名师和尚闍梨。答此无正飜。善见云。无罪见罪诃责。是名我师。共於善法中教授。令知故。是我闍梨。论传云。和尚者。外国语。此云知有罪知无罪。是名和尚。四分律。弟子诃责和尚中亦同。明了论正本。云优波陀诃。飜为依学。依此人。学戒定慧故。即和尚是也。方土音异耳。相传云。和尚为力生(道力由成)。闍梨为正行(能紏正弟子行)。未见经论。杂含中。外道亦号师。为和尚。

业疏云。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谛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飜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论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

翻译名义集云。和尚。或和闍(云云)。传云。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传到此土什师翻名力生。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飜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於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云云)。义净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由能教离出世业故。故和尚有二种。一亲教。即受业也。二依止。即禀学也。毗柰耶云。弟子门人。才见师时。即须起立。若见亲教。即舍依止。

●长老

传灯录禅门规式云。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敕修清规。住持章云。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见职位门住持处)。

慈觉龟镜文云。开示众僧。故有长老。 又云。晨参莫请。不舍寸阴。所以报长老也。

释氏要览云。长阿含经云。有三长老。谓耆年长老(年腊多者)。法长老(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作长老(假号之者)。譬喻经偈云。所谓长老者。未必剃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於恶行。若有见谛法。无害於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於正行。设有年齿幼。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肇法师云。内有智德可尊。故名长老。恩法师云。有长者老年之德。名长老。

祖庭事苑云。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正取长阿含经有三长老中。所谓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之人。以训领学者。

增壹阿含经云。世尊说偈。所谓长老者。未必剃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於愚行。若有见谛法。无害於羣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於正行。设有年幼少。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分别正法行。

大庄严经论云。诸沙弥说偈言。所谓长老者。不必在白发。面皱牙齿落。愚痴无智慧。所贵能修福。除灭去众恶。净修梵行者。是名为长老。

智度论云。如佛说偈。所谓长老相。不必以年耆。形瘦须发白。空老内无德。能舍罪福果。精进行梵行。已离一切法。是名为长老。

金刚经纂要云。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云具寿。寿即是命。魏译云慧命。以慧为命。 刊定记。德高曰长。年多曰老也。智慧超伦。即是德长义也。然以慧为命者。约喻显法也。谓人身以命为本。佛法以慧为本。命尽则六根俱废。慧丧则万行不成。此约别义释长老也。若通意者。但有德业。便名长老。如云先生。未必年老矣。

增壹阿含经云。阿难白世尊言。如今诸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姓字。

十诵律云。佛在舍卫国。尔时有下座比丘。不恭敬唤上座。上座闻已。心不喜。诸比丘不知。云何。是事白佛。佛言从今。不得不恭敬唤上座。若不恭敬唤上座者。突吉罗。尔时诸比丘。不知云何唤上座。是事白佛。佛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但唤长老。不便。佛言。从今唤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长老阿难。长老难提。长老金毗罗。

世尊称长老。却成不敬。 方广大庄严经云。阿若憍陈如等。白佛言。长老瞿昙。面目端正。诸根寂静。身相光明。如阎浮金。今者应证出世圣种智耶。尔时世尊。语五人言。汝等不应称唤如来。为长老也。令汝长夜。无所利益。

後生亦称长老 五灯会元华严休静禅师章云。後唐庄宗。请入内斋。见大师大德总看经。唯师与徒众。不看经。帝问师。为甚麽不看经。师曰。道泰不传天子令。时清休唱太平歌(云云)。帝曰。既是後生。为甚麽。却称长老。师曰。三岁国家龙凤子。百年殿下老朝臣。(联灯作僧问)

北磵简禅师录普说云。远录公召东山至方丈。与语奇之曰。我老矣。不能与汝说话。近此有一後生长老。名端我也不识他。只见他颂临济三顿棒。极是净洁。汝若信我说。必了大事。(端即白云守端禅师也)

●前住

忠曰。退某寺。在东堂者。此称前住。

枯崖漫录双杉元禅师上丞相书云。景德灵隐禅寺前堂首座前住持嘉兴府天宁寺。僧中元。谨熏沐。献书枢使大丞相国公(云云)。

●故住

京师伊藤儒门弟。览妙心祖堂牌。语一僧云。现存可称前住。迁化後。可称故住也。

忠曰。此言是也。明极俊和尚。东院主入祖堂语云。故我瑞云堂上阳谷院主(云云)。

文苑英华权德舆马祖塔铭云。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云云)。

然古名德。有迁化人称前住者。

清拙和尚石梁入祖堂语云。前住当山第二十二代石梁和尚大禅师(云云)。

●东堂

忠曰。当寺前住人。称东堂。盖东是主位。前住人是旧主。故居东堂。

旧说曰。东堂当山前住也。西堂他山前住也。本非谓位之高下。与日本沿袭义别也。昔龙华和尚(春屋葩。开基南禅龙华院)慈氏和尚(义堂信。开基南禅慈氏院)武州管领等。胥议。定东堂西堂。及其衣相。坐具等之色。

又曰。如中华。虽甲刹。某寺前住则称东堂於本寺。虽五山之前住。来居余寺。则称西堂。日本称呼不如此耳。

莹山清规云。如当寺退院长老。称之东堂。

敕修清规入院云。若前代住持。别迁未赴。或退居东堂。未据室前。讲交代礼。 又退院云。若留本寺居东堂相继住持者。须当尽礼温存。

又圣节云。住持趺坐。西堂东堂。出座下问讯。又云。次东堂西堂。出班上香。

五灯会元临济玄禅师章云。师後居大名府兴化寺东堂(又临济录序云)。

僧宝传白云端禅师传云。圆通讷禅师。让圆通以居之。而自处东堂。

祖庭事苑解风穴众吼集东堂云。晋却诜。辽迁雍州刺史。帝於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为。诜对曰。百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帝笑之。

忠曰。风穴众吼集。今不传。古尊宿录风穴语录。无东堂语。未知解何东堂也。诜郗传。东堂於禅家东堂。没干涉。

●东庵

东堂又言东庵。

普灯录雪峯妙湛思慧禅师章云。绍兴甲子。罢寺居东庵。

东山空和尚录送南泉入庵。上堂云。去此善法堂不远。有卧云老人旧隐之东庵。伏望禅师。不忘廼祖。暂此韬藏。

佛祖通载松源岳禅师传云。师有栖遯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 又佛照光禅师传云。师於育王创数椽。以自处。号曰东庵。掩关自娱。

●西堂

忠曰。他山前住人称西堂。葢西是宾位。他山退院人。来此山。是宾客。故处西堂(又详东堂处)。

莹山清规云。如他寺退院长老者。称之西堂。

敕修清规告香云。其特为茶。请西堂光伴。

碧岩录云。此是涅盘和尚法正禅师也。昔时在百丈作西堂。开田说大义者。

●西庵

西堂又名西庵。

●庵主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庄库庵塔。法眷乡人。暂到展贺。 忠曰。庵塔者庵主。塔主也。

五灯会元沩山佑法嗣。有蕲州三角山法遇庵主。传灯录临济玄法嗣。有桐峯庵主杉洋庵主虎谿庵主覆盆庵主。

●名胜

敕修清规有诸方名胜挂搭规。

旧解名胜者。非泛常人。或大方兄弟之类也。

●江湖

敕修清规开山历代祖忌云。或乡人或江湖举咒又尊宿迁化祭次。蒙堂次有江湖。

庄子大宗师云。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忠曰。江湖二水名也(文选注)。今言江湖者。江外湖边。本是隐沦士所处。如莲社高贤传。周续之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骆宾王序。曰廊庙与江湖齐致。范希文记。曰既而动星象归江湖是也。故禅士之散处名山大刹之外。江上湖边。此为江湖人。或不出世为名山大刹住持者。聚会在一处。亦为江湖众也。然相传以江西马祖湖南石头。往来憧憧为解。此说浸染学家肺肠可浣濯之难矣。此方禅林江湖疏。题名。曰平沙某。远浦某等。亦足粗知其字义。如传灯录石头章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竝凑二大士之门矣(止此)。则二祖师之法席盛昌。非今隐沦义也。(又见文疏门江湖疏处)

●耆旧

敕修清规日用轨范云。古云。衩袒登溷。草履游山。莫践法堂。回互耆旧。

校定清规。参前特为新旧人汤云。请西堂。或大耆旧一人。相伴。

备用清规交代茶云。随令茶头请两班耆旧光伴。华严经离世间品云。见有耆旧久修行人。不起逢迎。不肯承事。是慢业。

增壹阿含经云。是时世尊。住尼拘类树下。成佛未久。将千弟子。是皆耆旧宿长。(千弟子者。优留比迦叶弟子五百人。江迦叶弟子三百人。伽耶迦叶弟子二百人。)

毘尼母论云。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过五十腊已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又上座处引行事钞)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云。诸有生年尊长耆旧。是谓生年上座(详于上座)。

王充论衡卜筮篇云。夫蓍之为言。耆也。龟之为言。旧也。明狐疑之事。当问耆旧也。

晋习凿齿作襄阳耆旧传。

杜工部集。赠别郑链。赴襄阳诗云。为於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上座

广灯录临济玄法嗣。有定上座奯上座。

传灯录雪峯存法嗣。有太原孚上座。

行事钞云。毗尼母云。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详于耆旧)。 资持记云。母论四名。局据夏限。若如五分取上无人。随时受称。则通大小。今时禅众无论老少。例称上座。不知孰为下座乎。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云。三上座者。谓生年上座。世俗上座。法性上座。云何生年上座。答诸有生年尊长耆旧。是谓生年上座。云何世俗上座。答如有知法富贵长者。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大徒众。虽年二十。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云何法性上座。答诸受具戒。耆旧长宿。是谓法性上座。有说此亦是生年上座。所以者何。佛说。出家受具足戒。名真生故。若有苾刍。得阿罗汉。名为法性上座。

释氏要览云。五分律云。齐几名上座。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十诵律云。具十法名上座。谓有住处(言住处者。婆沙论云。谓道及果空。三摩地。能引彼力殊胜能令身心安住不动故名上座住处矣)。无畏。无烦恼。多知识多闻。辩言具足。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庠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法。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法乐。无有所乏。名上座。 律中。僧坊上座(即律三纲上座)。僧上座(即坛上上座。或堂中首座)。别房上座(即今禅居诸寮首座)。住家上座(即计齐席上座)。 婆沙论云。夫上座者。心安住故。不为世违顺倾动。是名上座。

祖庭事苑说。见职位门。前堂首座处。

上座又作尚座。 从容录云。曹山问德尚座。佛真法身。犹若虗空(云云)(曹山录作强上座)。

●勤旧

敕修清规圣节云。坐堂。西堂勤旧。蒙堂诸寮。并外堂坐。

旧说云。东序都寺退职者。曰勤旧。葢知事勤山门世务。故曰勤。已退职故曰旧也。

敕修清规都监寺云。所在单寮。勤旧不满五六人。 又两序进退云。近来诸方大小勤旧动至百数。仆役倍之。脱欢丞相。额定岁请知事员数。正为此也。

忠曰。此等语。皆可以证知事退职者曰勤旧矣。又有侍者退职。曰勤旧。有藏主退职曰勤旧。有书状退职曰勤旧。

忠曰。勤旧不止称东序退职。而西序退职。亦称勤旧。故敕修清规方丈小坐汤云。第二座分四出。头首一出。知事二出。西序勤旧三出。东序勤旧四出(止此)。故知勤旧名。通东西序。

又须与单寮及前资合看。

●单寮

敕修清规小参云。客头行者喝请云。方丈和尚。请西堂。两班。单寮。耆旧。蒙堂。侍者。禅客。即今就寝堂献汤。

敕修清规受嗣法人煎点云。令客头请两序单寮诸寮。

品字笺云。同官为寮。文选注寮小窗也。杨升庵曰。古人谓同官为寮。亦指斋署同窗为义。

敕修清规都监寺云。都寺非三次。不得居单寮。再请出充者。公界封钥元房。以避嫌疑。

忠曰。头首知事。退职居独房。及名德西堂首座。居独房者。皆称单寮。言单身专寮。无同舍者也。

敕修清规西堂首座挂搭云。如大方名德。欲作住计。语次露意。住持度有单寮可处。及行坐位次。上下安顺。则留之。

备用清规。西堂首座挂搭云。住持两班。送归单寮。若辞即蒙堂。亦两班相送。

此是西堂首座。归单寮者。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云。古知事职满。鸣椎白众。告退归堂随众。初无单寮榻位。 又都监寺云。所在单寮。勤旧不满五六人。(忠曰。盖知事难得其人故退称勤旧而居独房者。亦少也。○知事告退归堂者。如灵隐都寺。估唱衣物归钱常住插单僧堂见灵像门土地神。)

此是知事退职。归单寮者。

备用清规两班进退云。送旧首座都寺。归单寮。

此是头首退职。归单寮者。

又与蒙堂合看。

人天宝监云。无畏久法师。徧历禅会。尝入径山佛日之室。出世清修。学者云集。师患後生单寮纵恣。辟屋为众堂。净几明窻。蒲褥禅板。洒然有古丛社之风。(法久法师天台宗。佛祖统纪为慧觉玉法师法嗣。)

此教家有单寮称也。

●蒙堂

敕修清规圣节云。集众坐堂。西堂勤旧蒙堂诸寮。竝外堂坐。

蒙堂名。基于大觉故事(见殿堂门蒙堂)。後来。两序退职者居之。

敕修清规都监寺云。监寺非三次。不归蒙堂。

旧说曰。三度充都寺者得退归单寮。此谓单寮。三度充监寺者。得退归蒙堂。此谓蒙堂。

忠曰。都寺退职居单寮者。称单寮众。监寺已下知事退职。居蒙堂者。称蒙堂众。今按後堂已下头首退职者。亦须居蒙堂。得称蒙堂。证如次引。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云。各喝云。大众送旧首座都寺归寮。鸣钟送贺毕各喝云。两班勤旧。送以次旧头首知事。归蒙堂前资。

忠曰。首座前已送毕。可知以次旧头首者。後堂已下而归蒙堂也。又都寺前已送毕。可知以次旧知事者。副寺已下。而归前资也(监寺归蒙堂)。

旧说曰。都寺是大蒙堂。而居後堂上。

敕修清规出图帐云。除单寮西堂。首座勤旧。排板头外。其余竝依戒腊。旧以送蒙堂者。排副鉢。後因争竞不排。

忠曰。旧时。则以蒙堂众。排於单寮西堂首座勤旧之傍。此为副鉢位。後为其生争竞。终停不排之。余谓。既以蒙堂。排板头傍。则可知蒙堂位。卑於单寮西堂首座勤旧矣。

古林茂和尚拾遗录。送林藏主入虎丘蒙堂。颂云。一气转得大藏教。衲僧觑着眼睛枯。中峯故是口门窄。虎阜不妨牙齿踈。放去乾坤千句有。收来佛祖一毫无。飜身百草头边看。大地从教似焰炉。

义堂信和尚录寿天锡真赞叙云。天锡寿公。外柔而内刚。言雅而行端。禅苑之职。自侍局至后板。率以序迁。虽居蒙堂。户外之屦已满矣。

●蒙堂寮主

主蒙堂者。曰蒙堂寮主。

敕修清规入寮出寮茶云。入蒙堂者。白寮主挂点茶牌。

●前资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祭次。江湖次有前资。

又都监寺云。副寺以下。非历三次。不归前资。

普灯录净慈混源昙密禅师章云。之泉南教忠求决於晦庵俾悦众。会解事归前资。

物初賸语。代净慈前资。祭北磵文云。服勤众事。随职所操。解职宁居。录兹微劳。获依我师。优存吾曹。春风和气。以相薰陶。有过则饬。有美则褒。

忠曰。以敕修清规及物初所言。推之。副寺以下东序职。勤历三次。而退休者。为前资也。葢谓前之资助事务者也。若副寺已上都寺。勤而历三次者。为勤旧。居单寮矣。监寺勤而历三次者。居蒙堂耳矣。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送旧首座都寺。次送以次旧头首知事。归蒙堂前资(详蒙堂处)。

忠曰。前已送都寺毕。可知以次旧知事者。副寺已下。而归前资也(监寺归蒙堂)。

备用清规云。浙翁退知客後。鞱晦前资十七年。

旧说曰。或见备用语。妄谓。前资。但是知客已下退职者。讹矣。

忠曰。东序归前资。如前辨。然知客班西序。今见备用所言。西序亦归前资也。

●久住

云门偃禅师录云。示众云。儞等诸人。每日上来下去问讯。即不无若过水时。将什麽过。有久住僧。对云。步。师深喜之。 又云。问新到。甚处过夏。云云盖师云。多少人。僧云七十人。师云儞为什麽不在数。代云恐久住瞋。

玄沙备禅师广录云。师见三人新到。打鼓三下。却归方丈。僧具威仪了。却去打皷三下。却归堂内。久住来。白师云。新到。轻欺和尚法席(云云)。

●旧住

久住。又作旧住。

无明性和尚尊相录。有旧住至上堂。

石溪月和尚报恩录。有谢首座旧住上堂。

法华经如来神力品云。尔时世尊。於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乃至)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云云)。

五分律云。若旧住比丘。闻上座客比丘。游行人间。当来至此。应修饰房舍。(乃至)应出门迎(云云)。

●位头

忠曰。在众位之最上人。云位头。葢日本称呼而已。敕修清规虽有位头字。其义别也。

●主盟

忠曰。禅林主道聚者。呼为主盟。

密庵杰禅师灵隐录安抚疏云。径山天目之奇峰。久尸法席。灵隐钱塘之胜槩。愿得主盟。

左传文七年云。无德何以主盟。 襄九年云。非礼何以主盟。 昭十三年云。晋礼主盟。

羣玉韵府云。凡盟割牲。以玉敦承血。诸侯共歃血。主盟者。执牛耳。掘坎埋牲。加载书堙之言。背盟者。如此牛也。 又云。礼记疏割牲左耳。盛以朱盘玉敦。用血为盟书。乃歃之。

忠曰。禅林主盟名义。准拟世典。

●善知识

忠曰。或称师家。或称道友。或师家呼学者。皆为善知识。知识者。友之义。谓知识其面也。非博知博识之谓也。维摩经什法师注云。众生利钝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云云)。正法念处经云。诸凡夫。若见知识。若见妇女。心则生贪。僧只律云。阿难有一知识檀越家。合门疫病死尽(止此)。毘奈耶杂事云。火生长者。与诸亲朋友知识共辞别(止此)。皆谓友也。辅行释善知识引大经云。佛告大众。菩提近因。莫过善友(止此)。善知识。即是善友。可知也。

传灯录长沙景岑禅师章云。僧皓月问。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盘未。师曰。大德。问果上涅盘。因中涅盘。曰问果上涅盘。师曰。天下善知识未证。曰为什麽未证。师曰。功未齐於诸圣。曰功未齐圣。何为善知识。师曰。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

碧岩录云。大凡宗师。须与人抽钉?楔。去粘解缚。方谓之善知识。

僧宝传玄沙备禅师传云。夫为人师匠。大不容易。须是善知识始得。

联灯会要洞山初禅师示众云。夫善知识者。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方名善知识。即今天下。那个是真善知识。诸人参得几个善知识来。也。不是等闲。直须是参教彻。覰教透。千圣莫能证明。方显丈夫儿。

忠曰。已上称师家者。

法宝坛经云。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云云)。

忠曰。此即师家。谦呼学者。为道友也。

法华经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摩诃般若经云。云何菩萨。亲近善知识。佛言。能教人入萨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识亲近谘受。恭敬供养。是名亲近善知识。

释氏要览云。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且初调伏者。谓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以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於一切时恭敬故。

涅盘经云。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又第二十三卷。广说善知识义。)

忠曰。止观作半因缘全因缘。然半梵行者。值遇善友。则成己身梵行半分也。全梵行者。启发己行。得全备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云。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盘。事无不辨。故名全梵行(又杂阿含经说)。

●贫道

忠按。沙门一飜乏道。乏即贫然则贫道本沙门飜语。而世不省何也。乃修道断生死贫穷之义。

释氏通监。齐世祖武帝纪云。僧锺初见武帝於乾和殿。称贫道。时畅(元畅)献(法献)见帝。每称名而不坐。帝因问尚书王俭。先辈沙门。见帝王。何所称。及预坐否。俭答。东晋时。诸国僧。皆称贫道而预坐。中代庾氷桓元。欲使僧尽敬。朝议纷纭。事皆休寝。自宋至今。多预坐而称贫道。帝曰。畅献二僧。道业如此。尚自称名况复余者。挹拜则太甚。称名亦无嫌。自是僧称名於帝王。自献畅始也。 又梁武帝纪云。上以宝亮法师。德居时望。每延谈说。亮每对上。唯称贫道。

僧史略云。此方对王者。汉魏两晋或称名。或曰我。或曰贫道。故法旷上书於晋简文称贫道。支遁上书乞归剡亦称贫道。道安谏苻坚。自称贫道。呼坚为檀越。于时未为定式。

避暑录话云。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贫道亦是当时仪制。定以自名之辞。不得不称者。疑示尊礼。许其不名云耳。今乃反以名相呼。而不讳。葢自唐已然。而贫道之言。废矣。

百论胡吉藏疏云。沙门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於贫乏也。

飜译名义集云。沙门。或云具名沙门那。此云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 又云。世言。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邪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

忠曰。沙门那见宝积。 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云。大士所言。沙门那者。义何谓也。文殊师利言。天子。若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则名为真沙门。

世说云。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释氏通监云。唐代宗召忠国师。验大白山人。忠云。算三七。是多少。曰国师玩弟子。三七岂非二十一。忠云。却是山人弄贫道。三七是十。何谓二十一。

忠曰。唐时。废贫道称者。言对王者耳。如於士庶。则今古何妨焉。

●道旧

忠曰。道旧谓道友也。以道相交。故言道。旧旧识也。

旧说。西序头首。退职者曰道旧。犹如东序退职曰勤旧也。葢头首在僧堂。专办道。故言道。已退职故言旧。

忠曰。此杜撰说。如西序退职者。亦名勤旧。前勤旧处已辨。

忠曰。敕修清规。不多言道旧。只头首就僧堂点茶榜式云。乡曲道旧禅师。又病僧念诵云。凡有病僧。乡人道旧对病者榻前。排列香烛佛像念诵(止此)。详味此语。只是道友也。

大慧果和尚。示苏知县法语云。苏明甫妙喜与渠廼翁三十年道旧。

断桥伦禅师行状云。问道旧藏密赵公曰。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衔玉不知玉之无瑕。公曰自己。师云。自己聻公於言下有省。

此皆在俗曰道旧。非西序退职明矣。

●山主

传灯录有抚州龙济山主绍修禅师(嗣罗汉琛)。又称修山主。

广灯录有杭州南山资国。圆进山主(嗣崇寿稠)。

续传灯。有衡州茶陵县郁山主(嗣杨岐会 五灯会元。为未详法嗣)。

明极俊禅师语要。有堪翁本忍山主。

●静主

黄檗清规云。本山住持与各院静主。既同宗派。

●老宿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祭次。勤旧之外。有老宿。次前资。

临济录云。有一老宿。参师。未曾人事。便问。礼拜即是。不礼拜即是(云云)。

●受业师

忠曰。得度受教之师名受业师。又曰亲教师(又见和尚)。

释氏要览云。律云。师有二种。一亲教师。即是依之出家。授经剃发之者。毘柰耶亦云亲教。二依止师。即是依之禀受三藏学者(但是依学一切事业乃至一日。皆得称师)。 又云毘柰耶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由能教离出世业故。称受业和尚。

古灵神赞。大中寺受业。见于区界门。受业院。

史记孟子传云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

●依止师

忠曰。依随住止於诸方名德座下。仰为受学参禅之师者。是名依止师(又见受业师处)。

五分律云。佛言。有五种阿闍梨。始度受沙弥戒。是名出家阿闍梨。授具足戒时。教威仪法。是名教授阿闍梨。授具足戒时。为作羯磨。是名羯磨阿闍梨。就授经乃至一日诵。是名授经阿闍梨。乃至依止住一宿。是名依止阿闍梨。

羯磨阿闍梨。四分律名受戒阿闍梨。

●大师祖

忠曰。师祖之师。称大师祖。

应庵华禅师。蒋山录上堂云。顷在虎丘。闻先师举佛眼叔祖。初作无为军化士。因道中着攧。有个省处。归来举似师祖。後令充知客。因夜坐拨火。忽然猛省。虽然如是。每至入室。未能深入阃奥。从容请益。太师祖云。我为儞说个喻子。正如一人牵一头牛。从窻棂中过。两角四蹄。悉皆过了。唯尾巴过不得。

忠曰。是应庵。於五祖演。称太师祖。

元叟端禅师录。跋张紫岩墨蹟云。紫岩张魏公。为宋南渡第一人物。其宣抚四川。时圆悟大师祖。尝把其手嘱曰。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无支临济宗者。叮咛再三。至於忍泣。故公造朝。首以径山。奏请大慧师祖。出世。

忠曰。是元叟。於圆悟。称大师祖。

●师祖

忠曰。师之师。称师祖(见大师祖处)。

闲极云公(嗣虗堂愚)撰虗堂愚和尚行状中云。运庵师祖。谢事真之天宁。

又有大师祖。称为师祖者。 禅林宝训云。演祖曰。山门执事。知因识果。若师翁。辅慈明师祖乎。

忠曰。是五祖演。於慈明称师祖。於杨岐称师翁。

●师翁

忠曰师之师。又称师翁。见师祖处。

●叔祖

忠曰。师翁之兄弟。称叔祖。应庵於佛眼称之(见大师祖处)。

●法叔

忠曰。师之兄弟。称法叔。

应庵华禅师蒋山录。径山大慧禅师至上堂云。苟非法叔老师到来。小侄此生。无因拈出。

●弟子

维摩经孤山埀裕记云。所以称弟子者。言弟则显师之谦。言子则彰我之敬。谦敬俱陈。故言弟子所以自称为弟子。师亦谓之为弟子。故知其名含谦敬也。

维摩经慧远义记云。声闻学在佛後。故名为弟从佛化生。故复称子。

维摩经嘉祥(胡吉藏)疏云。问诸声闻菩萨。皆弟子。何意。声闻云弟子。菩萨不称弟子耶。解云。通例而不尔者。声闻亲侍佛。形仪如法。故云弟子。菩萨形无定方。反常合道。如文殊安剑欲刺佛。非弟子之法。故不得云弟子也。而言弟子者。外书云。夫子视门人如弟。自处如兄。弟子亲夫子如父。自处如子。师资合举。故云弟子。佛法即通。众生亲佛如父。自处为子。佛亦视众生如子。自处为父。故云。吾世间之父。众生皆是吾子。前悟为兄。後悟为弟。故云弟子也。

●小师

忠曰。弟子曰小师。师葢僧通称。如师僧之师也。

旧说曰。小於师。故云小师。减师半德也。(忠曰。非也。)

敕修清规嗣法师忌云。小师师孙。不可同席。 又尊宿迁化祭次。有小师。

马祖道一禅师录云。有小师耽源。行脚回(云云)。

临济玄禅师录云。嗣法小师慧然。

大慧普说云。时有因佛鉴。是老杲和尚小师。

联灯会要。归宗常禅师章云。师因小师大愚辞。师问。甚处去。云诸方学五味禅去(云云)。

释氏要览云。寄归传云。铎曷攞。唐言小师(受戒十夏已前。西天皆称小师)。毗柰耶云。难陀比丘。呼十七众比丘。为小师(此盖轻呼之也)。亦通沙门之谦称也。昔高僧名僧导。为沙弥时。叡法师。见而异之。问曰。君於佛法。且欲何为。导对曰。愿为法师作都讲。叡语曰。君当为万人法主。岂可对扬小师乎。

●师孙

弟子之弟子。称师孙。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祭次。有师孙(又见小师处)。

●法眷

法中眷属曰法眷。或同办道者。总名法眷。如敕修清规亡僧入塔。云乡曲法眷。同收骨是也。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祭次。乡人次有法眷。 又游方参请云。侍者详询来由。或乡人。法眷。办事。分明。

忠曰。详问住持人。同乡人否。住持人法眷否也。

●法兄

忠曰。受业於师。先於己者。唤之为法兄。此文字又在佛经。

大集经云。宝女。语无畏言。法兄。如来出世。不可思议(止此)。已下文。累称法兄。葢同是释迦世尊之弟子。故称也。

●度弟

日工集云。慧珙童子。即绝海度弟也。

又见区界门度弟院处。

●同门

忠曰。法之兄弟。言同门。或泛称法眷。言同门。

敕修清规云。法眷尊长。同门兄弟(见于兄弟处)。

大光明藏关南道吾章云。同门有漳州罗汉和尚。

忠曰。罗汉道吾。同嗣关南道常。

白虎通云。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忠曰。天中记同门曰朋。引公羊。按公羊传朋友相卫注。有此语。非传本文。用礼记可也。

●兄弟

忠曰。自少壮居丛林。谙熟清规者。曰山中兄弟。便反晚达之人。

或作品丽者无据。又作之说曰。义满公临相国寺日。无位者。不得充供过。乃以沙弥喝食。权授五品。而充之。故言品丽也。此说益无根据。又不得字义。

敕修清规旧解云。藏主当兄弟人转之。然昔竺仙和尚。特自***。转于藏主。葢时无兄弟人故(***非兄弟之职也)。 又解名胜云。名胜者。非常人之称。如大方兄弟者。

敕修清规。嗣法师忌云。讽经罢。备汤果。如有法眷尊长。同门兄弟。皆当请之。

丛林盛事云。宏智禅师。一笠过东浙。抵天童。及归旦过。虽不言名字。而兄弟已有识者曰。此乃长芦长老也。主事即申使府。使喜。出帖差官。至旦过。请之。师坚不肯。乃被旦过兄弟。硬舁归方丈。 又云。柏堂雅禅师。兄弟。多归之(见座元处)。

已上兄弟。有一类人也。

增壹阿含经云。佛临涅盘时。告阿难曰。自今已後。敕诸比丘。不得轻心相向。大者称尊。小者称贤。相视当如兄弟。

敕修清规告香云。新挂搭兄弟。欲求和尚告香普说。 又谢挂搭云。出榜报众云。新归堂兄弟。来日粥罢。诣方丈谢挂搭。 解云。兄弟者。修道和合。如兄如弟。故曰兄弟。

南泉语要云。兄弟。近日禅师太多。觅个痴钝人。不可得。

雪峯存禅师录云。兄弟。我道。秖三寸。能杀人能活人。

痴绝冲禅师录。金山普说云。如今兄弟。志愿不坚。力量不大。

虗堂愚和尚径山录云。兄弟家。还有东去西去底。

已上呼大众为兄弟。

大慧普说。礼侍者断七普说云。可惜遮兄弟。方始於竹篦子话。有个发明处。

此呼一个人。为兄弟。

左传襄三年云。寡君。愿与一二兄弟相见。 林尧叟注。列国之君。相谓兄弟。言晋国。愿与列国之君相见。

●门派

忠曰。宗派同门者。

清拙澄禅师录。示讷侍者法语云。吾观此方学者。不得其正者。以其局於门派。为学之士。唯守其家传之业。不能广入作家炉鞴。

●同行

忠曰。结友徧历者。相谓为同行。

杨岐会和尚录云。一日三人新到。师问。三人同行必有一智。提起坐具云。参头上座。唤者个作什麽。僧云坐具。师云。真个那。僧云是。师云。唤作什麽。僧云坐具。师顾左右云。参头却具眼(云云)。

正宗賛真净文禅师传云。师游方时。与二僧偕行。至谷隐薛大头处。问三人同行。必有一智。如何是一智。二僧无语。师立下肩。应声便喝。薛举拳作相扑势师云。不劳再勘。薛拽杖趁出。

●平交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若诸山平交。斟酌中礼。可也。

忠曰。平交者。同位等辈也。谓道德位年。皆与我斋等也。

●社中

忠曰。凡结众。讲磨道学者。曰社中。

北磵简和尚行状云。社中饱参。硕望。忘年与交。

石城遗宝。虗堂愚和尚虎丘十咏题云。虎丘十咏。奉呈社中龙象。幸笑览。

●乡人

敕修清规。议举住持云。为勤旧知事者。不可以乡人法眷。阿党传会。 又游方参请。挂搭规云。侍者详询来由。或乡人。法眷。办事。分明。

又敕修清规。开山历代祖忌云。或乡人。或江湖。举呪。 又尊宿迁化孝服云。勤旧辨事。乡人法眷。诸山。生绢腰帛。 又亡僧大夜念诵云。江湖道旧。乡人法眷。次第设祭。

或解迁化章。乡人曰。此有二解。一与迁化尊宿。同生缘乡里人。二尊宿取灭处。乡里人。亡僧章乡人例解。

忠曰。以议举住持。参请挂搭中。乡人语。观之。初同生缘乡里之义。是也。

雪窦显禅师录云。问僧。近离甚处。僧云温州。师云还识永嘉大师麽。僧云。是乡人。师云。与儞隔海。僧云。酌然(云云)。 又云。师在大龙。为知客。李殿院到山。茶话次。问师。知客是长老乡人。师云不敢。院云。且在者里。不得乱走。师云。本为行脚。院云。行脚为甚事。师云。看乱走底。院微笑。(联灯大龙作大沩)

死心新禅师录。小参云。便被世间情爱。缠缚得来。七颠八倒。江南人护江南人。广南人护广南人。淮南人护淮南人。向北人护向北人。湖南人护湖南人福建人护福建人。川僧护川僧浙僧护浙僧。道我乡人住院。我去赞佐他。一 有个不周全。飜作是非。到处说。(周全。普灯作周旋。)

●乡头

忠曰。诸乡人中。为其首者。曰乡头。

雪岩钦禅师录告香普说云。诸路乡头。力到侍者寮。陈请。

忠曰。诸路乡头者。葢大众十百。每路数人。其各数人中。拣老成有德者。以为之首名为乡头。已每路有乡头。此为诸路乡头也。

幻住清规津送云乡头出龛前烧香。乡末举经。

●乡长

乡头。亦曰乡长

敕修清规亡僧云。乡人举呪。乡长出烧香。

●乡末

乡人之末位者(见于乡头)。

●新到

忠曰。新到某寺挂搭。谓之新到僧。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新到相看。住持当居中位。令其插香展礼。

●暂到

忠曰。暂时到某寺。当不久而去。故曰暂到僧。

敕修清规圣节云。堂僧堂司给由。暂到客司给由。

又游方参请云。参头领众。白云。暂到相看。

●新戒

忠曰。沙弥新受戒。故称新戒。

敕修清规新戒参堂云。得度受沙弥戒已。覆住持。於何日参堂。(乃至)新戒参头。领众入堂。圣僧前。列问讯。

忠曰。如有新戒数人。其初得度者。为参头。

●恩度

忠曰。葢特恩赐度者。为恩度。

张无尽。东林善法堂记云。以弼恩度。而为上首。

●座主

忠曰。禅家凡称教者。为座主。

马祖一禅师录云。有讲僧来。问曰。未审禅宗。传持何法。师却问。座主传持何法。主曰。忝讲得经论二十余本。师曰。莫是师子儿否。主曰不敢。师作嘘嘘声(云云)。

释氏要览曰。摭言曰。有司谓之座主。今释氏取学解。优赡颖?者。名座主。谓一座之主。古高僧。呼讲者为高座。或是高座之主。

●大众

忠曰。大众者。谓多众也。

旧说曰。疏家谓。众者。四人非一。崇成众法。梵言僧伽耶。和合义。非四人则不成和合义故。记家。谓三人曰众。众字从三人故(泉涌寺。南山为疏家大智为记家)。

国语周语曰。兽三为羣。人三为众。女三为粲。

善见毗婆沙律云。众者。如律文说。三人名众。从此以上名为僧。

净名疏云。梵言僧伽。此翻为众。直一比丘。不名为众。众多共集。名为众也。律明。四人已上。皆名为众。如众树共聚。乃名为林。

四分律云。众者。若四人。若过四人。

十诵律云。佛语诸比丘。清净同见。四比丘。是名众僧。若五比丘。清净同见。十比丘。二十比丘。清净同见。皆名众僧(畧钞)。

放光般若经曰。佛告须菩提。大众者。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意菩萨摩诃萨。至阿惟越致地住者。是为大众之聚。

智度论云。大众者。除佛。余一切贤圣。

●僧

僧伽耶之畧言也。

僧史畧云。若单曰僧。则四人以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

行事钞云。僧者。以和为义。 资持记。僧者。通目七位。一二三人。虽不秉众法。亦得名僧。以僧假别成。从因彰号。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

五分律云。僧者。从四人已上。

毘尼母论云。比丘僧者。一二三人不成僧。四人成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

●比丘

释氏要览云。梵语云比丘。秦言乞士。谓上於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於施主。乞食。资益色身。 肇法师云。因果有三名。一名怖魔。即因出家时。魔宫震动。故至果上。名杀贼(有云。出家者。具正信正因发勇扞心求佛果大菩提誓度一切众生真实大心者。方能震动魔宫尔)。二因中名乞士。果上名应供。三因中名破恶(即持戒名破恶)。至果上名无生。 涅盘经云。能破烦恼。故名比丘。破我等想。修戒定慧。度三有四流。安处无畏道。故名比丘。 大庄严经云。破无明藏。故名比丘。 瑜伽论云。比丘者。舍离家法。趣非家等。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於其形色。勤精进故。怖畏恶趣。自防守故。摄无损故。名比丘。 毗婆沙论偈云。手足勿妄犯。节言顺所行。常乐守定意。是名真比丘。 杂阿含经偈云。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於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 大威德陁罗尼。有一长者。名选择。投佛出家剃发已。时有尊者婆难陁。唤言长者。选择答曰。我今出家。剃发为比丘。非长者也。时婆难陁语曰。不但剃发。名为比丘。乃以偈说云。若断欲希望。复断诸漏尽。诸法无希望。不可说有法。随顺向涅盘。随顺趣厌离。入信到彼岸。此成为比丘。有四种比丘。一毕竟到道比丘。谓阿罗汉。二示道比丘。谓三果圣人。三受道比丘。谓初果向四污道比丘。谓凡夫破戒者(凡夫持戒比丘。随信随戒法故。必在受道下称也。问污道比丘堪为福田否。答大婆娑论云。污道比丘。虽破戒而不破见。虽破加行不破意乐信有因果如是正见意乐。九十六种外道所无。但施主於彼。起正信不生嫌恶自生大福矣)。

智度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乃至)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羗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受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盘。如佛说。有人能剃头着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盘。

维摩经注云。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

忠曰。比丘号。不必局声闻僧。

马鸣遗教论云。此修多罗中。每说比丘。者。示现远离相故。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又於四众。亦同远离行故。 住法记释第二义云。欲明比丘之号。不局声闻。取其所修。皆受斯目方显遗教。普被羣机。

●尼大师

忠曰。比丘尼称大师。与徽号赐大师之类。别也。

正宗赞雪峰真觉禅师传云。师象骨岩接人。後欲往松山建寺安众。问大师。借庵基。尼不肯。因与坐禅。约曰。未满七日出定者。输。尼至六日开眼。师遂夺其基。建寺。

宗门统要续集云。都尉李文和公。临薨时。膈胃躁热。因尼道坚就枕问云。都尉。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切要照管主人公。尉云。大师与我。煎一服药。来。尼无语。尉云。者师姑。药也不会煎。投枕而去。

忠曰。可作李和文。往往字倒。非也。

大慧杲和尚普说有尼慈明大师请普说。

普灯录。甘露仲宣禅师法嗣。平江府妙堪尼。慈监大师文照。 又枯木成禅师法嗣。东京妙慧尼。净智大师慧光。 又石门易禅师法嗣。遂宁府香山尼。佛通大师。

云卧纪谈云。东都妙慧尼寺住持。净智大师慧光(乃普灯所载者)。

倦游杂录云。熙宁中。王禹玉丞相奏。亡妻庆国夫人郑氏。临终遗言。乞度为女真。敕特许披戴。赐名希真。仍赐紫衣。号冲静大师。

宋庄绰鸡肋编云。京师僧。讳和尚。称曰大师。尼讳师姑。呼女和尚。

近有名执弊集者曰。按毘那耶律云。尼女十夏以上。其徒尊之。为大姉。二十夏以上。其徒尊之为大师。  燕南记谭同此。

忠曰。此大妄说。惑後生者也凡律藏有毗奈耶名者。一一点捡。绝无此语。

●师姑

尼称师姑。

传灯录五台智通禅师章云。初在归宗会下。时忽一夜巡堂。叫云。我已大悟也。众骇之。明日归宗上堂。集众问。昨夜大悟底僧出来。师出云。智通。归宗云。汝见什麽道理。言大悟。试说似吾看。师对云。师姑天然是女人作。归宗默而异之。

宗门统要云。郑十三娘。年十二岁。时随师姑。到大沩。才礼拜起。沩便问。这个师姑甚麽处住。姑云。南台江边住。沩便喝出。又问背後老婆。甚处住。十三娘放身。近前叉手立。沩再问。娘云。早个呈似和尚了也。沩云去。

●道人

尼称道人。

云卧纪谈云。无际道人。乃张侍郎渊道之女。超宗道人。乃刘侍郎季高犹子之母。其於大慧老师之门。俱受记莂者。

普灯录。死心新禅师法嗣云。空室道人智通者。龙图范峋女也(峋会元作珣)。 又圆悟勤禅师法嗣。觉庵道人祖氏。建宁游察院之侄女也。

诚斋朝天集云。临川蔡教授诜之母。徐氏讳蕴行。自号悟空道人。

●檀那

南海寄归传云。梵云陁那鉢底。译为施主。陁那是施。鉢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陁。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竆。妙释虽然。终乖正本。旧云达嚫者讹也。

资持记云。檀越亦云檀那。并讹略也。义净三藏云。具云陀那鉢底。此翻施主。

●檀越

敕修清规普说云。有檀越特请者。有住持为众开示者。则登法座。

首楞严经云。阿难。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为斋主。

长水疏。檀越此云施者。

飜译名义集云。称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贫竆海。 又见檀那处。

祖庭事苑云。檀那。此云施者。越谓度越彼岸。

忠曰。或越为汉语。或兼越为梵语。以余观之。两字为梵语者近是。

又唐时安秀诸师。对天子称檀越。见贫道处。

●功德主

檀施之人。曰功德主。

虗堂愚和尚显孝录云。次拈香。奉为革律为禅。功德主。侍读尚书。资陪禄算。

●居士

祖庭事苑云。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官。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守道自悟。又菩萨行经云。有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居法之士。居朝居山之士。通名居士也。

法华文句补注云。外国。居财一亿。为下居士。乃至居财百亿。名上居士。此士居家。德业充备。故名居士。又居家大富多财之士。名居士也。

五分律云。瞻婆城长者子。名首楼那。大富有二十亿钱。人号曰首楼那二十亿。有三人居士。并二十亿为四。瓶沙王问言。汝各有几财。得为居士。第一人言。我钱有十三亿。第二人言。我有十四亿。第三人言。我有十四亿。又有一无价摩尼珠。二十亿言。我有二十亿。复有五百摩尼珠。一摩尼宝牀。

首楞严经云。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於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水疏。博闻强识。不求士官。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名居士。

又长水云。守道自怡。寡欲蕴德。故曰居士。

维摩经云。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 注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肇曰。积钱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故贪着弥深。

智者观音义疏云。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

中阿含经云。生闻梵志问曰。瞿昙。居士何欲何行。何立。何依何讫耶。世尊答曰。居士者。欲得财物。行於智慧。立以技术。依於作业。以作业竟为讫。

礼记玉藻云。居士锦带。 郑康成注。居士道艺处士也。 孔颖达疏。居士锦带者。用锦为带。尚文也。

辍耕录云。今人以居士自号者甚多。考之六经中。惟礼记玉藻有曰。居士锦带。注谓道艺处士也。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居士之号。起於商周之时。按韩非子。书曰。太公封於齐。东海上有居士。任矞华仕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吾无求於人。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仕而事力云。然则居士云者。处士之类。是已。

张无尽护法论。议欧阳修排佛曰。及其致仕也。以六一居士。而自称。何也。以居士自称。则知有佛矣。知有而排之。则是好名而欺心耳。岂谓端人正士乎。

又志磐佛祖统纪曰。居士者。西竺学佛道者之称。永叔(欧阳)见祖印。排佛之心已消。故心会其旨。而能以居士自号。又以名其文集。信道之笃。於兹可见。

又竺仙续丛林公论云。欧阳子好排佛。而乃自称居士。居士者。乃奉佛弟子。在家之流。能通佛道者也(已下引维摩证)。

忠曰。儒亦有居士之称。而所援数书。以谓其称但在佛氏。而欧阳取之。以为渠信佛之证矣。欠深考也。

大明录广辨居士。今不取之。

忠曰。居士之服。别一样。 释氏资监云。忠肃公马亮。历探竺典尤邃华严忽一日。告所亲曰。吾大期非远。乃绝荤澡頮。更居士服泊然而逝。

●女居士

妇人亦称居士。

物初賸语重刊古尊宿语录序云。觉心居士。出善女伦。秉烈丈夫志操。

天如则禅师录普说云。如徐氏了心居士。虽现女人身。同行世间事。其不昧者。终自了然。

圆庵集。贤母沈氏传云。母名善清。字本然。族出苏之崑山。湖川乡沈氏母年及笄。即绝荤食。衣不华饰。好清絜自处。父母强之。於是赘邑之李氏福成。为其配。既生伯莹。遂与夫异室而居。清修苦行。乡隣多誉之。因称为女居士。

明极俊禅师语要。有妙清女居士。求坐禅诀语。

徐氏笔精云。范君和妻。姚氏自号青峨居士。

容窓随笔云。赵明诚挺之之子。妻李氏。能文。号易安居士。

尧山外纪曰。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李格非女。适赵明诚。明诚乃赵挺之子也。

●大姉

旧解云。大姉老女称。

碧岩录云。七贤女。游屍陁林。遂指屍问云。屍在这里。人在什麽处。大姉云。作麽作麽。一众齐证无生法忍。

敬函七女经。无大姉字。

●老郎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次直厅轿番。庄甲作头。老郎人仆。参拜。 又尊宿迁化祭次。轿番次。有老郎。

旧解云。老郎者。力者之上首。所谓兄部也。

●人力

力者也。

通监纲目。宋文帝元嘉元年云。台官众力。 集览力谓仆从也。

俗事考云。俗语人力见北史。

敕修清规知浴云。第四通。人力入浴。

罗湖野录云。玉泉皓禅师。有示众曰。一夜雨霶烹。打倒葡萄棚。知事头首。行者人力。拄底拄撑底撑。撑撑拄拄到天明。依旧可怜生。

●人仆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祭次。有方丈人仆(又见老郎)。

●某甲

正字通云。某以代名。凡未知主名。与不敢斥名者。皆以某代之。礼天王某甫。语某在斯。是也。今书传凡自称不书名。亦曰某。

忠曰某召事物辞。甲以十干分人也。可言某甲某乙某丙等。文字出周礼注。

困学纪闻云。某甲。出周礼职内注。

周礼职内注云。某月某日某甲。诏书出某物若干。给某官某事。

祖庭事苑云。某甲。某如甘在木上。指其实也。然犹未足以定其名。甲次第之言。亦犹某甲某乙也。

辍耕录云。有部民。某甲与某乙鬬殴(云云)。

旧说曰。凡书某甲两字者。可知双字名。书某一字者。可知单字名。然不必如此。如臣僧某(敕修清规圣节上堂)。岂单字名而可哉。必须双字名。

忠曰敕修清规迁化下遗书书云。令某驰送。又请名德首座榜云。侍司某(止此)。此等岂复单字名耶。

●名讳

敕修清规游方参诣云。住持问乡里名讳。及夏在何处。

品字笺云。生时曰名。没则称讳。檀弓卒哭而讳。讳之不称也。今问人名。而曰尊讳者。失其义矣。

左传桓六年云。公问名於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申繻。鲁大夫)。以名生为信(若唐叔虞。鲁公子友)。以德命为义(若文王名昌。武王名发)。以类命为象(若孔子首象尼丘)。取於物为假(若伯鱼生。人有馈之鱼因名之曰鲤)。取於父为类(若子同生。有与父同者)。不以国(国君之子。不自以本国为名也)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隐痛疾患。辟不祥也)。不以畜牲(畜牲。六畜)。不以器币。

●释氏

敕修清规肃众云。悉称释氏。准俗同亲。

大般若经云。非沙门非释迦子。

高僧传道安传云。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後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

开元释教录云。秦晋已前。出家者。多随师姓。後弥天沙门道安云。凡剃发染衣。绍释迦种。即无殊性。宜悉称释氏。时皆未然。洎译出阿含经云。佛告比丘。四大河水。入海无复本名。同名为海。四姓之子。於佛出家。剃除须发。着三法衣。无复本姓。但云沙门释子。弥沙塞律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舍本姓同称释子。今称沙门释者。葢天竺出家外道。亦自称沙门。今以释字简之。或单称释亦可。若彼此是僧。即不用称。葢同释家。法兄弟故。

僧只律云。佛言。譬如恒河。遥扶那。萨罗。摩醯。流入大海。皆失本名。合为一味。名为大海。汝等如是。各舍本姓。皆同一姓。沙门释子。譬如刹利。婆罗门鞞舍。首陀罗。各各异姓。共入大海。皆名海商人。如是比丘。汝等各各异姓。异家。信家。非家。舍家。出家。皆同一姓。沙门释子。

避暑录话云。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其姓则皆从所授学。如支遁。本姓关。学干支谦为支。帛道猷本姓冯。学于帛尸棃密。为帛是也。至道安始言。佛氏释迦。今为佛子。宜从佛氏。乃请皆姓释。世以释举佛者。犹言杨墨申韩。今以为称者。自不知其为姓也。

慧能大师。上唐高宗辞疾表云。韶州曹溪山释迦慧能辞疾表。 慧能生自偏方。幼而慕道。叨为忍大师。嘱付如来心印。传西国衣鉢。授东土佛心。奉 天恩。遣中使薛。 召能入内。慧能久居山林。年迈风疾。 陛下德包物外。道贯万民。育养苍生。仁慈黎庶。旨弘大教。钦崇释门。恕慧能居山养疾。修持道业。上答 皇恩。下及诸王太子。谨奉表释迦慧能。顿首顿首。

忠曰。释迦慧能。即释慧能也。释具言释迦耳。

●法名

忠曰。凡名加祖字宗字者。祖之宗之之意也。祖宗者。尊崇之也。其所尊崇者。下某字是也。而今人不详此义。浪加祖宗字。非也。今以明极语。证之。

焰慧语要。金庵主警策云。庵主名宗金。求语为警策。余曰。古人既说。金多乱人心。汝苦要宗他作麽。莫是以其为世间至重之宝欤。莫是以其有坚刚不坏之德欤。 又宗禅禅人警策云。汝既名宗禅。宜宗此禅。便须二六时中。提赵州狗子无佛性话。

东都事略。张齐贤传云。自言。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止此)。此以大亮。为师之义。

传灯录丹霞天然禅师章云。初造江西。马祖曰。南岳石头。是汝师也。遽抵南岳。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剗佛殿前草。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钁剗草。独师以盆盛水。净头。於和尚前胡跪。石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又为说戒法。师乃掩耳而出。便往江西。再谒马师。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僧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马师。马躳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师即下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因名天然。

联灯会要。道吾智禅师章云。师见南泉泉问。闍梨名甚麽。师云宗智。泉云。智不到处。作麽生宗。师云切忌道着。泉云。酌然道着即头角生。

雪窦显禅师录云。问僧。闍梨名什麽。僧云宗雅。师云雅即不问。作麽生是宗。僧无对。师云。且限三日。其僧频来下语。师皆不诺。僧却问。某甲见处。只恁麽。和尚作麽生。师云。尔何不问我。僧方拟问。被师连打数下。

●道号

忠曰。以号表所得之道也。即是表德号。今时以字为道号。而道号之外。有表德焉。

礼记郊特牲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大慧杲禅师。答许寿源书云。左右具正信。立正志。此乃成佛作祖基本也。山野因以湛然名公道号。

又答杨彦侯书云。承需道号。政欲相涂糊。可称快然居士。

明极俊禅师语要曰。诹方性了居士。过门需字。以号其道。余摭达空二字。授之。 又云。崇福胤公藏主。问号於予。予曰。夫胤者继也嗣也。受经所禀师训。名既曰胤。宜以嗣宗二字。号其道。

忠曰语要所言。道号字义。自炳然。

虎关链和尚曰。圣一在中华时。需道号於无准。准曰。汝乡里名何。一曰骏河州久能。准云。不可别求。但久能为号。可也。

劝善书云。宋僧惠询。道号月堂。俗陈氏。

古今印史云。道号之称。虽起於末世。然义各有取。或因性急。而以韦自勉。或因性缓。而以弦自厉。有思亲而号望云。有隐江湖。而号散人。纷然不同。然皆士流则有之。今也不然。而胥吏之徒。往往而有。以号者众也。恒虑其相同。崇尚新奇。有名木者。号曰半林。有姓管名箫者。号曰四竹。穿凿亦甚矣。於义何居。且习以成俗。而称谓之间。有不谙大义者。或责其友曰。我长於汝也。曷不以号称。而字我邪。嗟夫孔子祖也。子思孙也。尝称仲尼。明道兄也。伊川弟也。尝称伯淳。葢字之者乃所以尊之也。何独取於号乎。古者相语名之质也。周人尚之以字文矣。末世别以号称。弥文也哉。

●别号

又言别称。即表德也。

释氏通监。梁武帝普通四年纪云。制中外。毋斥法师慧约名。别号智者。沙门别号。自是而始。

杨升庵外集云。幼名。冠字。长而伯仲。没则称諡。古之道也。未闻有所谓别号也。杜甫李白倡和互相称名。张仲吉甫雅什。但闻举字。近世士夫。多称别号。厥名与字。瞢然不知。传刻诗文。但云张子李子。或云。某庵某斋。当时尚不谙其谁何。後此安能辨其甲乙。慎所着诗篇。多举交游之字。或书其名于下。庶乎观者。俾言与事谐情景相对。不知者。或以为轻之。异哉。又近日民风漓猾。白衣市井。亦輙称号。永昌有锻工。戴东坡巾。屠宰号一峯子。一善谑者。见二人竝行。遥谓之曰。吾读书甚久。阅人固多。不知苏学士善锻铁。罗状元能省牲。信多能哉。相传以为笑。

丹铅总录云。战国策。秦惠王时。有寒泉子。注云。秦处士之号。史记索隐云。甘茂居渭南阴乡之樗里。故号曰樗里子。又范蠡去越。自称鸱夷子。此固後人别号之所昉乎。

●表德号

忠曰。禅祖。昔但有名而已。临济之义玄。德山之宣鉴之类也。後世便有道号。谓字也。後又道号外。有表德号。其实道号即表德耳。

华严经清凉疏云。召体曰名。表德为号。名别。号通。一切诸佛。通具十号。名释迦等。则不同故。 钞亦有释云。表德为字。响颁人天曰号。

忠曰。号通者。禅林称和尚禅师等也。

丛林盛事云。庵堂道号。前辈例无。但以所居处呼之。如南岳青原百丈黄檗是也。庵堂者始自宝觉心禅师谢事黄龙。退居晦堂。人因以称之。自後灵源死心草堂。皆其高弟。故递相法之。真净与晦堂。同出黄龙之门。故亦以云庵号之。觉范乃云庵之子。故以寂音甘露灭自标。大抵道号。有因名而召之者。有以生缘出处而号之者。有因做工夫。有所契。而立之者。有因所住道行而扬之者。前後皆有所据。岂苟云乎哉。今之兄弟。才入众来。未曾梦见向上一着子。早已各立道号。殊不原其本。故瞎堂远禅师因结制次。问知事云。今夏俵扇多少。知事曰。五百来柄。远曰。又造五百所庵也。葢禅和。庵才得。柄扇子便写个庵名定也。闻者罔不大笑。余以母氏。梦梵僧顶一月。而投之怀中。既觉遂育。因以古月自号。以安稳眠呼之。盖彷觉范甘露灭也。二号皆维摩宝积所出。故橘洲昙公。为余作古月说云。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惭愧古人模写得成也。融禅未生之夕。其母梦得月。是为生子之祥。愧今人不去却模子也。融禅不负其母。兼不忘古人。古月名庵。不为忝矣。

忠曰。禅祖表德。大珠可为始。按传灯。师名慧海。姓朱氏。嗣马祖。祖因览其所撰顿悟入道要门论。告众云。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者。因马祖示出也。

西京杂纪云。礼曰。字以表德。

颜氏家训云。名以体正。字以表德。

老学庵笔记云。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故儒者谓夫子曰仲尼。非嫚也。先左丞每言及荆公。只曰介甫。苏季明书张横渠事。亦只曰子厚。

辍耕录。论印章制度云。汉张安字幼君。有印曰张幼君。唐吕温字化光。有印曰吕化光。此亦三字表德式。(详器物门印处)

事林广记云。仲尼者。孔子字也。字是表德也。

已上以字为表德。

祝允明猥谭云。道号别称。古人间自寓怀。非为敬名设也。今人不敢名。亦不敢字。必以号称。虽尊行贵位。不以属御为重。而更重所谓号。大可笑事也。士大夫。名实副者。固多。余唯农夫。不然自闾市村陇。嵬人琐夫。不识丁者。未尝无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则弟必水。伯松则仲叔必竹梅。父此物则子孙引此物於不已。愚哉愚哉。予每狥人为记说。多假记以规讽。犹用自愧。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壼老拙。乃嫠媪也。又传江西一令讯盗。盗忽对曰。守愚不敢。令不解。问左右。一胥云。守愚者其号也。乃知。今日贼亦有别号矣。此等风俗。不知何时可变。

南堂欲禅师录云。承天毅首座号木翁。松月翁更曰刚中。求正於余。余曰。刚中其字也。木翁其号也。北磵文集云。妙喜称觉范。曰甘露灭。何以字称。

宋濂护法录。灵隐朴隐塔铭序云。其讳元瀞。其字天镜。别号为朴隐。

江湖纪闻後集云。人面虵呼之曰。黎观主。黎不应又连呼其孺名。及道号表字。俗时排行。黎终不应。乃不复呼。

已上字外别立表德。

周书諡法解云。諡者。行之迹也。号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白虎通曰。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名德。号令臣下者也。

●雅号

忠曰。有雅而呼者。有谑而名者。有诮而称者。

罗湖野录云。湖州西余净端禅师。字表明。观弄狮子。顿契心法。齐岳禅师。住枕之龙华。端往参礼。机缘相契。不觉奋迅飜身。作狻猊状。岳因可之。自是丛林雅号为端狮子。

祖庭事苑云。白头因。因事立号。丛林素有之。因以少年头白。故得是名。如[日*扁]头副。赤头璨。钁头通。安铁胡。觉铁觜。刘铁磨。清八路。米七师。忽雷澄。踢天太。鉴多口。不语通。黑令初。明半面。一宿觉。折床会。岑大虫。独眼龙。矬师叔。周金刚。简浙客。陈蒲鞋。泰布衲。备头陀。大禅佛。王老师。浏阳叟。皆禅林之白眉。闻其名者。莫不慕其所以为道也。

●諡号

僧史畧云。僧循万行。故有迹焉。善行则。諡以嘉名。恶行则人皆不齿。自汉魏晋宋。无闻斯礼。後魏重高僧法果。生署之以官。死幸之而临。乃追赠胡灵公。此僧諡之始也(果为沙门统封公爵追赠胡灵諡也)。後周隋世唐初。皆不行。至天后朝。有北宗神秀。居荆州。神龙二年。诏赐諡大通禅师矣。

白虎通云。諡者何也。諡之为言引也。引烈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故礼特牲曰。古者生无爵。死无諡。此言生有爵。死当有諡也。死乃諡之何。言人行终始。不能若一故据其终始。从可知也。

晋书刘毅传云。王宫上疏曰。臣谨按。諡者行之迹。而号者功之表。今毅功德竝立。而有号无諡。于义不体。

经国大典注解云。諡诔其平生行迹。以易名也。

竺仙仙禅师净智录云。帝诏径山钦禅师至。赐国一禅师。此诚有道德。感於君王召赐。如此。而本无道德。而求讨一个虗号。不知何用。後来六祖。也不讨。不知何人。也諡他。为大鉴禅师。达磨也有人。諡他曰圆觉大师。如今才讽经回向时。便口里念。我道。也不消得。他达磨六祖。心里也不以为荣。也没甚麽懽喜。者般说话。若如今人。本师已死。有师号者。必定怪杀我。其师未死。无号者。未定。我死後。必定小师。也者般弄我。必在阴空里打。莫言不道。又有好笑底事。儞道是甚麽事。释迦老子。却没人諡他。不知如何。毕竟无德耶。

佛祖统纪。善月法师传云。善月字光远。将入寂顾左右曰。人患无实德。为後世称。若但崇虗誉。我则不暇。千载之下。谓吾为柏庭叟。则吾枯骨为无愧。幸勿为请諡。以污我素业。言已。累足而化。

●徽号

諡号又言徽号。本旌旗之名。借用。

陈后山诗集追尊皇太后挽词云。典册尊徽号。钦慈焕德名。 注徽号字。见礼记。後人借用。

康熙字典曰。徽尔雅释诂。善也。疏。徽者美善也。书舜典慎徽五典。又与[徽-糸+巾]通。帜也。礼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改正朔。殊徽号。注。徽号。旌旗之属也。

●安名

为新戒者。初命法名也。

增壹阿含经云。世尊告阿难曰。自今後。不得称父母所作字。 又云。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此是我之教戒。

联灯会要。丹霞然禅师章云。师再谒马祖。未参礼。便入僧堂。骑却圣僧项而坐。(乃至)马大师入堂见。即笑云。我子天然。师跳下作礼云。谢师安名。因名天然。(详法名处)

广灯录黄檗断际禅师章云。裴相一日。托一尊佛。於师前[跍*月]跪云。请师安名。召云裴休。休应喏。师云与汝安名竟。相公便礼拜。

●具位

具载位名。言具位也。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请汤状尾云。年月日具位状。文选任彦升撰。宣德皇后令云。宣德皇后。敬问具位。 注济曰。具位。谓在位百官也。

●人氏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榜式云。挂搭一僧。某甲上座。某州人氏某戒。

干宝搜神记云。汉时有杜兰香者。自称南康人氏。

尧山堂外纪云。唐权龙褒。夏日侍皇太子宴。献诗云。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团团。或曰。岂是夏景。答曰。趁韵而已。太子援笔讥之曰。龙褒才子。秦州人氏。明月昼耀。严霜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

忠曰。人氏。又作人事。葢事与氏音通。假借而已(人事义多详礼则门)。作氏为正。

传灯录虎谿庵主章云。有僧问。和尚何处人事。师云陇西人。

法华举和尚录云。天使牛太保入寺。师云。天使甚处人事。使云。东京城里人。

大慧武库云。湛堂准和尚。初参真净。净云甚处人事。准云兴元府。 又云。真净和尚小参云。人人有个生缘。那个是上座生缘。便道。某是某州人事。是何言欤。

普灯录佛海远禅师章云。老僧本贯。眉州眉山县人事。

西岩慧和尚东林录。拈睦州偷果话云。陈尊宿将谓。是睦州生缘。元来却是普州人事。 又法语云。西岩老汉。是蓬州人事了也。

●上肩 下肩

忠曰。在己位上人言上肩。在下人言下肩。

日用轨范云。看上下肩。以面相朝揖食。

又左肩谓上肩义别。见身肢门。

●肩上 肩下

己位上下也。同上肩下肩。

敕修清规两序交代茶云。西序请茶。则知事分手坐於同列头首中。请肩下一人光伴。如肩上人趣。坐位相妨。

●一行人

忠曰。一列之人也。

康熙字典云。行集韵寒冈切。音杭。类篇列也。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鸡犬。注。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行亦卒之行列。

敕修清规。请新住持发专使云。山门管待专使一行人从。至起程日。讲茶汤礼。 又尊宿迁化入塔云。主丧同丧司一行人。巡寮致谢。

琅琊代醉编云。维志。王文恪。留守西京日。长水县申请买木钱。数百千。王视其状。亟呼吏作教。下县令追买木。一行人。械送府(云云)。

●合干人

忠曰。凡合会干预一种事务人。曰合干人。

正字通云。唐万年公主传。无干时事。注干预也。

敕修清规。请丧司职事云。丧司合干人仆。排单揭示。 又唱衣云。丧司合干人。贵在公心主行。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