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澧东塾读***论论语之旨 学者觉到自己做个人 论语二十篇之起讫 君子与仁 以论语解论语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 让与礼有别 何谓分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与王弼
阅《东塾读***》第二卷《论语》,提要钩玄,观于会通,不为汉儒训诂琐细之谈,亦不作宋学心性杳冥之论。一引《朱子语类》,谓:《论语》一部,自《学而时习之》至《尧曰》,都是实地做工夫处。再引《伊川语录》曰:将《论语》诸弟子问处,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大处落墨,小处着想,亦平实,亦闳通,异于章句小儒。
《论语》二十篇,开宗明义第一章提一个学字,第二章说一个仁字,最有意思。学之为言觉也;仁之为言人也。且先教学者觉到自己是个人,做人从何做起,可谓顶门一针,当头一棒。《荀子劝学》以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殁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亦归根一人字。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也。陈澧云:学者何,读书也。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其为人也。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殁而后止,亦勉人以时习之意也。义正相发。
《论语》二十,始《学而》,终《尧曰》,内圣而外王也。内圣之功,以学而时习策之于始;外王之治,以四海困穷儆之于终,旨深哉!
《论语》一书,标仁字以立人道之极,揭君子以示人伦之范。子者,男子之通称;君者,善群者也。君子之言,善群者之男子也,故曰:君子群而不党。群而不党,斯人之所由以耦[6]俱无猜,而讲信修睦,示民之有常者也。仁孰大乎是?《中庸》:仁者人也。郑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党则有偶有不偶,群则无之而不偶。含宏光大,仁之至也。然谓仁因人偶而见则可,谓非人偶无以见仁则不可。谓人偶可借以便宜说明仁之见端则可,谓人偶可附会以释《说文》仁从人从二之义则不可。阮文达公以《中庸》仁者人也郑注读如相人偶之人,遂从《说文》人二之义。徐鼎臣说:仁者兼爱,故从二人。及《曾子制言》人非人不济语,以为:独则无偶,偶则相亲。孔门所谓仁也者,以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人偶,而尽其敬礼忠恕之谓也。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斋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而以驳朱子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斯则拘虚之谈,未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知《中庸》仁者人也,犹言人之所以为人也,与《孟子》仁,人心也语势正同。《孟子》加一心字,则所以释夫此句者既明矣。牝牡亲子之爱,犬马之所同;立人达人之仁,唯人所独。故曰仁,人心也,而非所语于爱。《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小徐《系传》:从人,二声。按此当从《系传》。二与仁双声,皆日母字,《说文》有以双声字为声者,故仁从二得声。古文仁作忎。制字之初,忎本从心,安得借口篆文从人二以难朱子仁者心之德,《礼表记》:仁者,人也,其下文云: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孔、孟时小篆未兴,但有从千从心之忎,安有从人从二之仁?言仁必以孔、孟为归,《论语》其心三月不违仁,《孟子》仁,人心也,君子以仁存心,皆以心之德为说,初未尝以相人偶为仁也。必待相人偶而后仁,将独居之时,仁理灭绝乎?夷、齐西山,其意不求人偶,而《论语》求仁得仁,又何解也?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何人偶之有?如必待人偶而后仁,是仁乃外来之物。告子以义为外,今更欲以仁为外乎?抑仁有相人偶之义,而郑注读如相人偶之人,只是拟其音,而未诂其义。盖郑注读如之例,与《说文》不同。《说文》字书,其所举者制字之本义,故读如之字,往往义寓于声,可寻声以得义。郑注乃训诂之书,凡读如者,皆拟其音,非释其义,义则别有训释以明之。段玉裁《周礼汉[7]读考》所立三例至确,如郑注以人相偶为解,当云仁读为,不当云仁读如。读如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音,变化主乎义。比方不易字,故下文仍举经之本字。变化字已易,故下文辄举已易之字。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如,有读为。字书不言变化,故有读如,无读为。有言读如某读为某而某仍本字者,如以别其音,为以别其义。段玉裁说。云读如,第谓与相人偶之人字同音耳,曷尝以相人偶为仁?郑君注《礼》笺《诗》,屡言人偶,其所取义,皆与仁无涉,朱一新《无邪堂答问》辨之析矣。然必谓仁不可以相人偶为解,则亦近于拘虚。人偶不足以尽仁,而仁未尝不因人偶而见。自消极言之,则曰克己复礼为仁,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而积极言之,则曰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然则孔门行仁之方,何必不即人相偶而切近指点也。要之,仁根人心,见于人偶,人偶可以征仁,而不必拘牵郑注,附会许书,以蹈汉学家之作茧自缚尔。
读《论语》反复参阅,因悟以汉儒宋学解《论语》,不如属辞比事,以《论语》解《论语》。如《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然则礼不云玉帛,乐不云钟鼓,将以何云。参阅《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则知礼乐之本在仁。仁心见于人偶,而人之所以耦俱无猜者,其道必由于交亲相敬,《礼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斯人之所由以相偶,而仁之道也。然《记》又推言礼乐之弊,以为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离则不相亲,流则不相敬,人道或几乎息,而孔子之所深慨。故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也。礼胜则离,故《学而》著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乐胜则流,故又推论不以礼节,亦不可行。盖礼之节,必用以乐之和,而后不致繁文缛节,徒为拘苦。然乐之和,必剂以礼之节,而后不致流连荒亡,失之放废。有子此言,或者睹老子废礼之论,而欲以发其蔽。李元度《论语说》曰:有子谓知和而和,皆为自放于礼法外者警耳。
恶不可为也,善亦不可过也。善何以不过,曰:莫如权以礼。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盖礼者,人己之权界,道德之准绳。《荀子劝学篇》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恭与慎,不可谓非道德也,然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斯我难乎其为我矣。勇与直,亦不可谓非道德也,然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斯人难乎其为人矣。进不失人,退不失己,并行不缪,顺理成章,其唯礼乎?《记》曰仁义道德,非礼不成,此之谓也。朱注殊欠发挥。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朱注:让者礼之实。刘宝楠《正义》亦用其文,语欠分晓。不知让与礼有别。《荀子劝学篇》曰:礼者,法之大分。《礼论篇》曰:人生有欲,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不能不争。故制礼义以分之。而《正论篇》则曰:礼义之分尽矣,擅让恶用矣哉!然则礼者法之大分,让者礼之过当。分所应得曰礼,辞其固有为让。《记曲礼上》:退让以明礼。《疏》:应受而推曰让。《贾子新书道术篇》:厚人自薄谓之让。孔子退让以明礼,故曰以礼让为国何有。荀卿隆礼以薄让,则曰:礼义之分尽矣,擅让恶用矣哉!此其较也。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朱注引谢氏曰:礼达而分定,则民易使。荀子隆礼,发挥此义最详。何谓分?西哲之所谓权界是已。惟分有群己之分,有尊卑之分。《荀子劝学篇》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类,谓人类也。《礼论篇》曰:人生有欲,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不能不争。故制礼义以分之。《富国篇》曰: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性也。天下害生纵欲。欲多而物寡,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祸除患,则莫若明分使群。故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此之谓分。群己之分,礼达而分定之义一也。《王制篇》曰: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富国篇》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人之生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此之谓分。尊卑之分,礼达而分定之义又一也。宋儒龂龂于尊卑之分,而置群己之分不论,未免于义有漏。
陈氏曰:何平叔《集解叙》云: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朱子《集注》多本于何氏《集解》,然不称某氏曰者,多所删改故也。按朱一新《无邪堂答问》:或引何晏《论语集解》明引其氏,而朱子《集注》不明引以为讥切,则非也。朱子《集注》引宋儒言,无不明著其姓名者,此正用何氏《集解》例。惟用前人训诂及何氏《集解》处不尽然。盖朱子以《集解》义理未纯,乃作书以补其阙,非欲人废《集解》。《集解》立在学官,人人肄习,无庸繁复。训诂则博采众家,融以己意,悉著之,将不胜琐屑也。如《集注》:学之为言效也,用《广雅》;习,如鸟数飞也,用《说文》。《说文》学,觉悟也,皇《疏》用此训。朱子恐觉悟之训,易混于释氏,故不用许书而用《广雅》,复截取许书觉字之义,以申《孟子》先觉后觉之说,则尊德性、道问学之意,皆在其中。开卷数语,即揭《四书》要义以示人,非苟焉已也。《集注》引《说文》例不举书名,而注《乡党》訚訚如也,独明著之。盖因《闵子侍侧章》亦有此言,闵子无诤夫子之理,故但用《说文》和悦二字,而《乡党》则全用和悦而诤四字,复虑前后之歧出也,特著明于《乡党》,以免后人之疑,其义例之密如此,而近儒犹肆攻诘。不知引书备著出处,近例始严,以为可免暗袭。然暗袭与否,仍视其人,吾见著出处而暗袭尤工者多矣。古惟疏体如是,传注不拘。后郑注《三礼》,有与先郑异义,或径用旧说者,始著之,余不尽尔。何注《公羊》,郭注《尔雅》,袭旧甚多,亦未尝尽著也。意在表章朱注,与陈氏相发,而说益警切矣。
王弼注《易》,好为俪语,朱注《论语》,尤多排偶。然一精整,一谐畅。魏晋人气息,自与宋人不同。
更新于:2天前基础介绍
钱基博
古籍举要论语,古籍,卷二,钱基博钱基博卷二 论语_论语卷二其二,陈澧东塾读***论论语之旨 学者觉到自己做个人 论语二十篇之起讫 君子与仁 以论语解论语 仁义道德非礼不成 让与礼有别 何谓分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与王弼阅《东塾读***》第二卷《论语》,提要钩玄,观于会通,不为汉儒..
猜你喜欢
-
第十章 上海日本紗廠大罷工
第十章 上海日本紗廠大罷工_日本1932年上海
-
第九章 職工運動復興期
第九章 職工運動復興期_《中国职工运动简史》
-
第八章 職工運動消沉期
第八章 職工運動消沉期
-
第七章 京漢路大罷工——“二七”慘殺
第七章 京漢路大罷工——“二七”慘殺_在京汉铁路爆发了二七
-
第六章 開灤五礦大罷工
第六章 開灤五礦大罷工_开滦五矿在哪儿
-
第五章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及勞動立法運動
第五章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及勞動立法運動_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10项
-
第四章 香港海員大罷工
第四章 香港海員大罷工
-
第三章 中國第一次罷工的高潮
第三章 中國第一次罷工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