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非刘歆伪作 方苞周官辨 郑玄注例一 郑玄注例二 孙诒让周礼正义与庄存与周官记 周礼家之流别 康有为与方苞
《周官》晚出,疑之者以为刘歆伪作。然萧山毛奇龄大可《周礼问》曰:歆能伪作《周礼》,不能造为《周礼》出处踪迹以欺当世。假使河间献王不献《周礼》,成帝不使向校理《周礼》,歆可造此诸事以欺同朝诸臣乎?且《景十三王传》云:献王所献,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言有经,即有传与说记也。此必非歆可预造其语者。乃考之《艺文》所志,在当时所有之书,则实有《周官经》六篇、《周官记》四篇。此班氏所目睹也。此必非袭刘歆语也。江都汪中容甫有《周官征文》凡六事,语见《述学》,陈氏引而申之,以为足征《周礼》是周室典制,但无以见其必为周公所作耳。郑君知《周礼》为周公以致太平之迹,以《周礼》之中,实有周公之制也,可谓得实之论。而毛氏《周礼问》亦谓:《周礼》断断非周公所作。然周制全亡,所赖以略见大意。而其为周制,则尚居十七。与陈氏意同。独瑞安孙诒让仲容序《周礼正义[23]》,谓《周礼》周公作,而非特周一代之典,盖恢廓而言之,以为:周公成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然非徒周一代之典也,盖自黄帝、颛顼以来,纪于民事以命官,更历八代,斟酌损益,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萃于是。故虽古籍沦佚,百不存一,而其政典沿革,约略可考。如《虞书》羲、和四子,为六官之权舆,《甘誓》六卿为夏法,《典礼》六大五官,郑君以为殷制,咸与此经多相符[24]会,是职名之本于古也。至其闳章缛典,并包远古,则如五礼六乐三兆三易之属,咸肇端于五帝,而放于二王,以逮职方州服,兼综四朝,太史岁年,统赅三统。若斯之类,不可殚举。盖鸿荒以降,文明日启,其为治,靡不始于粗觕而渐进于精详。此经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盖尤其精详之至者,故其治跻于纯太平之域。作者之圣,述者之明,蟠际天地,经纬万端,究其条绪,咸有原本,是岂皆周公所臆定而手创之哉?此经在西周盛时,盖百官府咸分秉其官法以为司存,而太宰执其总会,司会、天府、太史藏其副贰。成、康既没,昭、夷失德,陵迟以极于幽、厉之乱,平之东迁,而周公之大经良法,荡灭殆尽。然其典册散在官府者,世或犹遵守勿替,虽更七雄去籍之后,而齐威王将司马穰苴,尚推明《司马法》,为兵家职志;魏文侯乐人窦公,犹袌《大司乐》一经于兵火丧乱之余。他如朝事之仪,大行之赞,述于《大小戴记》,《职方》之篇列于《周书》者,咸其支流之未尽澌灭者也。特是《周礼》非古名,《史记封禅书》云: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群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汉书艺文志》云: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景十三王传》亦言:献王所献,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云云。皆以《周官》为言,而不云《周礼》。荀悦《汉纪》曰:刘歆奏请《周官》六篇列之于经,为《周礼》。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刘歆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则是《周礼》之名,起于刘歆,而非《周礼》之书,起于刘歆也。
桐城方苞望溪著《周官辨》十篇,指《周官》之文为刘歆窜改,以媚王莽,证以《汉书莽传》事迹,辞极辨核。而其县人姚范南青《援鹑堂文集》中《复某公书》,极言送难,大指以为:《周官》自孝武时已出,平帝元始之间,歆劝莽立博士。其书布在中外久矣,歆不能隐挟而更窜之也。且歆待莽行一事而后,岌岌私窜之耶?抑预卜数年后莽必行是令,民必犯是法,而先著于经,使其事相类,令天下知莽所行,一无悖于《周官》之旧,何其迂曲而鲜通也?莽行十一之法,其增赋无明文。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无过十二,悉虚拟而预增之,何哉?且九锡之事,莽所汲汲者,而《周官》无之;九百二人,但云《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歆在当时,何不以所云九锡者窜入而张大之乎?莽畏备臣下,以宦者领帑藏钱谷,并典吏民封事,此岂出《周官》耶?窃谓《周官》之书,周之制度存焉。中更春秋战国,或儒生述造,更窜不一。如云出元公手定之书,完好如后世剞劂篇籍,谁其信之?则是谓《周官》一书,存周之制度,而不出周公手定,亦与陈氏意同。
郑玄注《周礼》,发凡起例,籀其大义,曰补,曰诂。补者,补经义之所未发也。其法有三,陈氏所谓《周礼》有隐略而尚可考见者,后郑则引证以明之;若无存而可见者,则约而知之;又有推次之法。推次者,推甲以知乙也。引证者,引彼以证此也。而约而知者,则约他经之所见,而解此经之所不言也。三者,皆所以补经也。诂者,诂经言之所难晓也。诂者,古也。从言,古声,为以今言解古言也。汉人之诂经言也,或言读如读若,或言读为读曰。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25]之词。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古语则以后世之语通之,古官、古事则以后世之官、后世之事况之,贾公彦《疏》所谓举今以晓古者,其义一也。古地理亦以今地名释之。此之谓诂。诂者,以今言解古言也,例证不具详。
郑玄注《周礼》,以汉制况周制。贾公彦《疏》用郑注之法,以唐制况周制。而陈氏遂推极言之,以为:读《周易》,当读《大清会典》及历代《职官表》,凡今有而古无,古有而今无,与名同而实异,实同而名异者,详为考证,以清官清制况周官周制。至孙诒让治《周礼》,更恢廓其意,以为:中国开化数千年,而文明之盛莫尚于周,故《周礼》一经,政法之精详,与今泰西所以致富强者,若合符契。然则华盛顿、拿破仑、卢梭、斯密亚丹之伦,所经营而讲贯,今人所指为西政之最新者,吾二千年之旧政已发其端。遂捃摭其与西政合者,甄缉之,成《周礼政要》二卷,都四十篇,以欧政欧制况周制,然后知其或继周,百世可知,孔子之言,不吾欺也。
王应麟《困学纪闻》、顾炎武《日知录》皆以阍人、寺人属于冢宰,则内廷无乱政之人。九嫔、世妇,属于冢宰,则后宫无盛色之事。自汉以来,惟诸葛孔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得其意。陈氏引之,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此其荦荦大者,然不如孙诒让序《周礼正义》榷其大较,要不越政、教二科:政则自典法刑礼诸大端外[26],凡王后世子燕游羞服之细,嫔御阉阍之昵,咸隶于治官,宫府一体,天子不以自私也。而若国危、国迁、立君等非常大故,无不曲为之制,预为之防。三询之朝,自卿大夫以逮万民,咸造在王庭,与决大议。又有匡人、撢人、大小行人、掌交之属,巡行邦国,通上下之志。而小行人献五物之书,王以周知天下之故。大司寇、太仆树肺石,建路鼓,以达穷遽。诵训、士训夹王车,道图志,以诏观事辨物。所以宣上德而通下情者无所不至,君民上下之间,若会四肢百脉而达于囟[27],亡或雝阂而弗鬯也。其为教,则国有大学、小学。自王世子公卿大夫士之子,暨夫邦国所贡,乡遂所进贤能之士咸造焉。旁及宿卫士庶子、六军之士,亦皆辈作辈学,以德行道艺相切劘。乡遂则有乡学六,州学三十,党学百有五十,遂之属别如乡。盖郊甸之内,距王城不过二百里,其为学辜较已三百七十有奇,而郊里及甸公邑之学,尚不与此数。推之县畺之公邑采邑,远极于畿外邦国,其学盖十百倍蓰于是。亡虑大数九州之内,意当有学数万。信乎教典之详,殆莫能尚已。其政教之备如是,故以四海之大,亡不受职之民,亡不造之学。不学而亡职者,则有罢民之刑。贤秀挟其才能,愚贱贡其忱悃,咸得自通于上,于以致纯太平之治,岂偶然哉?今泰西之强国,其为治非尝稽核于周公、成王之法典也,而其所为政教者,务博议而广学,以暨通道路,严追胥,化工物之属,咸与此经冥符而遥契。盖政教修明,则以致富强,若操左契,固寰宇之通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自胜衣就傅,先太仆君孙衣言即授以此经,而以海疆多故,世变日亟,睠怀时局,抚卷增喟。私念今之大患,在于政教未修,而上下之情暌阏不能相通,民窳而失职,则治生之计陋隘,而谲觚干纪者众。士不知学,则无应事偶变,效忠厉节,而世常有乏才之憾。夫舍政教而议富强,是犹泛绝潢断港而蕲至于海也。然则处今日而论治,宜莫若求其道于此经。而承学之士,顾徒奉《周经》汉注为考证之渊棷,几何而不以为已陈之刍狗乎?既写定,辄略刺举其可剀今而振敝,一二荦荦大者,用示橥楬,俾知为治之迹,古今不相袭,而政教则固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大言炎炎,闳意眇指,括囊靡遗矣。近儒言《周礼》者,当推武进庄存与方耕所撰《周官记》五卷、《周官说》二卷,与孙氏《正义》为宏通博雅可观览。庄氏病《周官》礼经六篇,《冬官司空》独亡,以为周家制度,莫备于《周官》。《周官》式法根柢,皆在《冬官》。《冬官》存,举而错之天下无难也,欲为《冬官》补亡,而阙失不可理,遂原本经籍,博采传记诸子,为《周官记》五卷。于《冢宰记》著官府,于《司徒记》表均土分民之法,于《司马记》补其阙文,无《宗伯司寇记》,于《司空记》则为拟补其文,而特加《冬官》之目以别异诸篇,别有《司空记》一篇,则采撮周秦之书,备材于事典云尔。自为之序,以见大意,于建邦之纲纪法度,举凡郊坛宗社民堂辟雍之兆位,朝市宅里仓廪厩库之营建,律度量衡器用财贿之法制,分州定域度山量水治地辨土任民饬土尚农审时之大经,以及营卫车辇道路舟梁之细务,糜不该举。盖将通贯六官以陈一官之典,括囊群籍以观一经之通焉。次复采经中大典,如郊庙族属之类,原本郑氏,又遍览古人所论列者,件系而折中之,为《周官说》二卷,合记凡七卷。而孙氏《正义》则以《尔雅》、《说文》正其诂训,以《礼经》、《大小戴记》证其制度,研阐累载,博采汉唐宋以来迄于乾嘉诸经儒,旧诂异谊,参互证绎,以发郑注之渊奥,裨贾《疏》之遗阙。以视庄氏,一为专经之家,一为通人之作;一精辟,一闳侈,又有间矣。
《周礼》众家,有考典制以明训诂者,汉郑玄、唐贾公彦《周礼注疏》四十二卷为其渊海,而清有吴县惠士奇天牧撰《礼说》十四卷,于古音古字多所分别疏通,于周制及郑注所云汉制皆旁引经史,考求源委。吴江沈彤果堂撰《周官禄田考》三卷,因欧阳修有《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之说,故详究周制,以与之辨。凡《官爵数》、《公田数》、《禄田数》三篇,积算特为精密。婺源江永慎修撰《周礼疑义举要》七卷,融会郑注,参以新说,多所阐发。及庄存与《周官记》五卷、《周官说》二卷,足相羽翼,而孙诒让《周礼正义》集大成焉。有阐义理以谈经制者,宋王安石撰《周礼新义》十六卷,开其先河,而王昭禹撰《周礼详解》四十卷,易祓撰《周官总义》三十卷,王与之撰《周礼订义》八十卷,清安溪李光坡耜卿撰《周礼述注》二十四卷,胥相发明,而孙诒让《周礼政要》挈其纲要焉。然窃以为《周礼》经制,纤悉委备,可以治国,而不可以平天下。故用之于列国并建之世,则纲目毕张,而以治强,姬旦、宇文周是也。管仲治齐,商君治秦,以及近世英、法、德之强,亦皆得其意。施之于一统无事之日,则官民交困,而以崩乱,新莽、王安石是也。大抵治国之法,蕲于臂使指联,大小相维,而欲以集事。平天下之政,又贵政简刑清,纲目疏阔,而安于无事。《大学》一书,于国言治,于天下言平。治贵有制,平蕲无治。《周礼》者,治国之制,而非所以平天下之道也。此意恐非经生所知。而晚近世,太平天国用之以败江南,阎锡山用之以败山西。诅诵未已,覆辙又寻。我瞻四方,蹙蹙靡骋。
方苞作《周官辨》,证以《汉书王莽传》,以为出于刘歆伪托,以佐新莽。质言之,即新莽之托古改制也。至晚近世,南海康有为益推衍其义,以为一切古文经皆伪,皆出于刘歆,著《新学伪经考》。伪经者,谓古文《周礼》、《逸礼》、《左传》以及《诗》之《毛传》,凡西汉末,刘歆所力争立博士者也。新学者,谓新莽之学。时清儒诵法许、郑者,自号曰汉学。有为以为许、郑古学,推本刘歆,可谓之为新代之学,而非汉代之学,故正名焉,而讳其本于方氏。
更新于:1天前基础介绍
钱基博
古籍举要周礼,古籍,钱基博钱基博卷七 周礼,周官非刘歆伪作 方苞周官辨 郑玄注例一 郑玄注例二 孙诒让周礼正义与庄存与周官记 周礼家之流别 康有为与方苞《周官》晚出,疑之者以为刘歆伪作。然萧山毛奇龄大可《周礼问》曰:歆能伪作《周礼》,不能造为《周礼》..
猜你喜欢
-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_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哪些优势和局限
-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_简述形象思维的含义
-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_从美学角度对生活美的理解
-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_六冲六破什么意思
-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_艺术的劳动
-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
三 谈人
三 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