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林余话 > 叶德辉

书林馀话卷上

2025-01-10 〔书林余话〕 叶德辉 书林 卷上 叶德辉

宋无撰人《爱日斋丛钞》一云:《通鉴》:后唐长兴三年二月辛未,初令国子监校定《九经》,雕印卖之。又云: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绝。

蜀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版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又云:唐明宗之世,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定《九经》,刻版印卖,朝廷从之。后周广顺三年六月丁巳,版成,献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此言宰相请校正《九经》印卖,当是前长兴三年事,至是二十馀载始办。田敏为汉使楚,假道荆南,以印本《五经》遗高从诲。意其广顺以前,《五经》先成。王仲言《挥麝录》云:毋昭裔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色,发愤异日若贵,当版以镂之遗学者。后仕王蜀为宰相,遂践其言刊之。印行书籍,创见于此。事载陶岳《五代史补》。

后唐平蜀,明宗命太学博士李锷书《五经》,仿其制作,刊版于国子监,为监中印书之始。仲言自云:家有锷书印本《五经》,后题长兴二年。今史云三年。中书奏请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从之。又他***冯道取西京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版,则非李锷书。仿蜀制作,或别本也。《金石录》又云:李鹗,五代时仕至国子丞。《九经》印版,多其所书,前辈颇贵重之。鹗,即锷也。《猗觉寮杂记》云: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有经史,以镂版为正。见两朝国史。此则印书已始自唐末矣。按《柳氏家训序》:中和三年癸卯夏,銮舆在蜀之三年也,余为中书舍人。旬休,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阴阳杂说、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率雕版,印纸浸染,不可尽晓。叶氏《燕语》,正以此证刻书不始于冯道。而沈存中又谓,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自后典籍皆为版本。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印,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

宋邵伯温《闻见录》十六云:潞州张仲宾,字穆之。其为人甚贤,康节先生门弟子也。自言其祖本居襄源县,十五六岁时犹为儿戏,父母诲责之,即自奋治生。曰,外邑不足有立,迁于州。三年,其资为州之第一人。又曰,一州何足道哉。又三年,豪于一路。又曰,为富家而止耶。因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登科,仲安次榜登甲科。可谓有志者也。

宋邵博《闻见后录》二十云:东坡倅钱唐日,《答刘道原书》云:道原要刻印《七史》固善,方新学经解纷然,日夜摹刻不暇,何力及此。近见京师经义题:国异政,家殊俗。国何以言异,家何以言殊?又有其善丧厥善,其厥不同何也?又说《易观卦》本是老鹳,《诗》大、小《雅》本是老鸦,似此类甚众,大可痛骇。时熙宁初,王氏之学务为穿凿至此。

宋邵博《闻见后录》五云:唐以前文字未刻印,多是写本。齐衡阳王钧,手自细书《五经》,置巾箱中。巾箱《五经》自此始。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家伯寅公菉竹堂残钞本作三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版印卖。朝廷从之。是虽极乱之世,而经籍之传甚广。予曾大父遗书,皆长兴年刻本,委于兵火之馀,仅存《仪礼》一部。

宋孔平仲《珩璜新论》云:昔时文字,未有印版,多是写本。《齐宗室传》:衡阳王钧尝手自细写《五经》,置于巾箱中。巾箱《五经》自此始也。至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刊版印卖。朝廷从之。 是虽在乱世,《九经》传播甚广。至周广顺中,蜀毋昭裔又请刻印版《九经》,于是蜀中文字复盛。

宋苏轼《仇池笔记》上云:近世人轻以意改书,鄙贱之人,好恶多同,从而和之,遂使古书日就舛讹。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蜀本《庄子》云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此与《易》阴疑于阳、《礼》使人疑女于夫子同。今四方本皆作凝。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境与意会。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盖灭没于烟波间。而宋敏求云:鸥不解没。改作波。二诗改此两字,觉一篇神气索然也。

宋邵博《闻见后录》十九云:苏仲虎言,有以澄心纸求刻本无求字,曹倦圃藏钞本有求字。今据补。东坡书者。令仲虎取京师印本《东坡集》,诵其诗,即书之。至边城岁莫多风雪,强压香醪与君别,东坡阁笔怒目仲虎云:汝便道香醪!仲虎惊惧,久之,方觉印本误春醪为香醪也。

宋周煇《清波杂志》云:印版文字,讹舛为常,盖校书如扫尘,旋扫旋生。葛常之侍郎著《韵语阳秋》,评诗一条云:沈存中云,退之城南联句,竹影金锁碎者,日光也。恨句中无日字耳。余谓不然。杜子美云: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槐绿榆影。亦何必用日字。作诗正要如此。葛之说云尔。煇考此诗,乃东坡《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首云:老身倦马河堤永,踏尽黄槐绿榆影。终篇皆为子由设,当是误书子瞻为子美耳。此犹可以意会,若麻沙本之差舛,误后学多矣。

宋朱彧《萍州可谈》云:姚祐元符初为杭州学教授。堂试诸生,《易》题出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先是福建书籍刊版舛错,坤为釜遗二点,故姚误读作金。诸生疑之,因上请。姚复为臆说,而诸生或以诚告。

姚取官本视之,果釜也。大惭曰:祐买著福建本,升堂自罚一直。其不护短如此。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七云: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 坤为釜也。教授皇恐,乃谢曰:某当罚。即输罚改题而止。 然其后亦至通显。

又五云:尹少稷强记,日能诵麻沙版本书厚一寸。尝于吕居仁舍人坐上记历日,酒一行记两月,不差一字。

宋车若水《脚气集》云:张主一有《春秋集注》、《集传》,予未尝见。忽得本于瑞州守董华翁,盖其刻在瑞州。见惠新本也。宋费衮《梁溪漫志》六云:蜀中石刻东坡文字稿,其改窜处甚多。玩味之,可发学者文思,今具注二篇于此。《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学问新下云,而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于臣上涂去而字。窃以人臣之献忠,改作纳忠。方多传于古人,改作古贤,又涂去贤字,复注人字。智如子房而学刚过,改学字作文。但其不幸所事暗君,改所事暗君作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察为明,改作以苛刻为能。以猜忌为术,而贽功之以推诚,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后于逐句首皆添注德宗二字。治民驭将之方,先写驭兵二字,涂去,注作治民。改过以应天变改作天道。 远小人以除民害,改作去小人。 以陛下圣明,若得贽在左右,则此八年之久,可致三代之隆,自若字以下十八字并涂去,改云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汉文闻颇、牧之贤,改汉文闻三字作冯唐论。取其奏议,编写进呈,涂去编字,却注稍加校正缮五字。臣等无任区区爱君忧国感恩思报之心,改云臣等不胜区区之意。《获鬼章告裕陵文》,自孰知耘籽之劳而下云,昔汉武命将出师,而呼韩来廷,效于甘露,宪宗厉精讲武,而河湟恢复,见于大中,后乃悉涂去不用。犷彼西羌,改作憬彼西戎。号称右臂,改作古称。非爱尺寸之疆,改作非贪。自不以贼遗子孙而下云,施于冲人,坐守成算,而董毡之臣阿里骨,外服王爵,中藏祸心,与将鬼章首犯南川,后乃自与将而上二十六字并涂去,改云而西蕃首领鬼章,首犯南川。爰敕诸将,改作申命诸将。盖酬未报之恩,改作争酬。生擒鬼章,改作生获。其下一联,初云报谷吉之冤,远同疆汉,雪渭川之耻,尚陋有唐。亦皆塗去。乃用此二事,别作一联云:颉利成擒,初无渭水之耻,郅支授首,聊报谷吉之冤。末句务在服近而 柔远,改作来远。

宋朱弁《曲洧旧闻》四云:穆修伯长,在本朝为初好学古文者。始得韩、柳善本,大喜。自序云:天既餍我以韩,而又饫我以柳,谓天不予飨,过矣。欲二家文集行于世,乃自镂版鬻于相国寺。性伉直,不容物。有士人来酬价,不相当。辄语之曰:但读得成句,便以一部相赠。或怪之,即正色曰:诚如此,修岂欺人一作相欺。者。士人知其伯长也,皆引去。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四云:王洙原叔内翰常云,作书册, 粘叶为上,久脱烂,苟不逸去。寻其次第,足可钞录。屡得逸书,以此获全。若缝缋,岁久断绝,即难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数册,错乱颠倒,伏读岁馀,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缋之弊也。尝与宋宣献谈之,宋悉令家所录者作粘法。予尝见旧三馆黄本书及白本书,皆作粘叶,上下栏界出于纸叶。后在高邮借孙莘老家书,亦如此法。又见钱穆父所蓄亦如此,多只用白纸作标,硬黄纸作狭签子。盖前辈多用此法。予性嘉传书,他日得奇书,不复作缝缋也。

宋洪迈《夷坚丙志》十二云:绍兴十六年淮南转运司刊《太平圣惠方》版,分其半于舒州,州募匠数十辈,置局于学。日饮酒喧哗,士人以为苦。教授林君以告郡守汪希旦,徙诸城南癸门楼上,命怀宁令甄倚监督之。七月十七日,门傍小佛塔高丈五尺,无故倾摧。明旦,天色廓清。至午,黑云倏起西边,罩覆楼上,迅风暴雨随之。时群匠及市民卖物者百馀人,震雷一击,其八十人随声而仆,馀亦惊慑失魄。良久,楼下飞灰四起,地上火珠迸流,皆有琉黄气。经一时顷,仆者复苏。作头胡天祐,白于甄令,入按眠。内五匠,曰蕲州周亮、建州叶濬、杨通、福州郑英、庐州李胜,同声大叫,踣而死,遍体伤破。寻询其罪,盖此五人尤嗜酒懒惰,急于版成,将字书点画[寡]多及药味分两,随意更改以误人,故受此谴。

宋王明清《投辖录》云:近岁淮西路漕司下诸州分开《圣惠方》,而舒州刊匠以佐食钱不以时得,不胜忿躁。凡用药物,故意令误,不如本方。忽大雷电,匠者六而震死者四。昭昭不可欺也如此。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云: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闽、楚、滇、黔,则余间得其梓。秦、晋、川、洛,则余时友其人。旁诹历阅,大概非四方比矣。两都、吴、越,皆余足[迹]所历,其贾人世业者,往往识其姓名,聊纪梗概于后燕中刻本自希,然海内舟车辐辏,筐篚走趋,巨贾所携,故家之蓄,错出其间,故特盛于他处。第其直至重,诸方所集者,每一当吴中二,道远故也。辇下所雕者,每一当越中三,纸贵故也。又云:越中刻本亦希,而其地适东南之会,文献之衷,三吴七闽,典籍萃焉。诸贾多武林龙丘,巧于垄断。每瞷故家有储蓄而子姓不才者,以术钩致,或就其家猎取之。此盖海内皆然。楚、蜀交通便道,所摧间得新异。关、洛、燕、秦,仕宦橐装所挟,往往寄鬻市中。省试之岁,甚可观也。

又云: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钜帙类书,咸会萃焉。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勿与也。然自本方所梓外,他省至者绝寡,虽连楹丽栋,搜其奇秘,百不二三。盖书之所出而非所聚也。至荐绅博雅,胜士韵流,好古之称,籍籍海内,其藏蓄当甲诸方矣。

又云:凡燕中书肆,多在大明门之右,及礼部门之外,及拱宸门之西。每会试举子,则书肆列于场前;每花朝后三日,则移于灯市;每朔望并下澣五日,则徙于城隍庙中。灯市极东城隍庙极西,皆日中贸易所也。灯市岁三日,城隍庙月三日, 至期百货萃焉,书其一也。

又云:凡徙,非徙其书肆也。辇肆中所有,税地张幕,列 架而书置焉,若棋绣错也。日昃,复辇归肆中。惟会试,则税 民舍于场前。月馀,试毕贾归,地可罗雀矣。

又云:凡武林书肆,多在镇海楼之外,及涌金门之内。及弼教坊,及清河坊,皆四达衢也。省试,则间徙于贡院前。花 朝后数日,则徙于天竺。大士诞辰也,上巳后月馀,则徙于岳坟。游人渐众也,梵书多鬻于昭庆寺,书贾皆僧也。自馀委巷之中,奇书秘简,往往遇之,然不常有也。

又云:凡金陵书肆,多在三山街及太学前。凡姑苏书肆,多在阊门内外及吴县前。书多精整,然率其地梓也。余二方皆未尝久寓,故不能举其详。他如广陵、晋陵、延陵、就李、吴兴,皆间值一二。歙中则余未至也。

又云: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蜀本宋最称善, 近世甚希。燕、粤、秦、楚,今皆有刻,类自可观,而不若三方之盛。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吴为最。其直轻,闽为最,越皆次之。

又云:凡印书,永丰绵纸上,常山柬纸次之,顺昌书纸又次之,福建竹纸为下。绵贵其白且坚,柬贵其润且厚;顺昌坚不如绵,厚不如柬,直以价廉取称;闽中纸短窄黧脆,刻又舛 讹,品最下而直最廉。余筐箧所收,十九此物,即稍有力者弗 屑也。

又云:近闽中则不然,以素所造法演而精之。其厚不异于常,而其坚数倍于昔,其边幅宽广亦远胜之,价直既廉而卷轴轻省。海内利之,顺昌废不售矣。

又云:馀他省各有产纸,余弗能备知。大率闽、越、燕、吴所用刷书,不出此数者。燕中自有一种纸,理粗庞,质拥肿 而最弱,久则鱼烂,尤在顺昌下,惟燕中刷书则用之。

又云:惟滇中纸最坚。家君宦滇,得张愈光、杨用修等集。其坚乃与绢素敌,而色理疏慢苍杂,远不如越中。高丽茧绝佳,纯白滑腻,如舒雪,如匀粉,如铺玉,惟印记用之。

又云:凡书之直之等差,视其本,视其刻,视其纸,视其装,视其刷,视其缓急,视其有无本,视其钞刻。钞视其讹正,刻视其精粗,纸视其美恶,装视其工拙,印视其初终,缓急视其时,又视其用,远近视其代,又视其方。合此七者,参伍而错综之,天下之书之直之等定矣。

又云:凡本,刻者十不当钞一,钞者十不当宋一。三者之中自相较,则又以精粗、久近、纸之美恶、用之缓急为差。

又云:凡刻,闽中十不当越中七,越中七不当吴中五,吴 中五不当燕中三,此以地论,即吴、越、闽书之至燕者,非燕 中刻也。燕中三不当内府一。五者之中自相较,则又以其纸, 以其印其装为差。又云: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双印者,有单印者。双印与朱必贵重用之。凡版漶灭,则以初印之本为优。凡装,有绫者,有锦者,有绢者;有护以函者,有标以号者。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焉。闽多不装。又云:有装、印、纸、刻绝精,而十不当凡本一者,则不适于用,或用而不适于时也。有摧残断裂而直倍于全者,有模糊漶灭而价增于善者,必代之所无与地之远也。夫不适于时者遇,遇则重;不适于用而精焉,亦遇也。噫!

又云:叶少蕴云: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 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书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版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 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 也。此论宋世诚然,在今则甚相反。盖当代版本盛行,刻者工 直重钜,必精加雠校,始付梓人。即未必皆善,尚得十之六七。 而钞录之本,往往非读者所急,好事家以备多闻,束之高阁而已,以故谬误相仍,大非刻本之比。凡书市之中无刻本,则钞本价十倍。刻本一出,则钞本咸废而不售矣。今书贵宋本,以 无讹字故。观叶氏论,则宋之刻本患正在此,或今之刻本当又 讹于宋邪?余所见宋本讹者不少,以非所习不论。又云:叶又云:天下印书,以杭为上,蜀次之,闽最下。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行世甚寡,闽本最下。诸方与宋世同。叶以闽本多用柔木,故易就而不精。今杭本雕刻时义亦用白杨木,他方或以乌桕版,皆易就之故也。又云:叶少蕴云:世言雕版始自冯道。此不然,但监本始冯道耳。《柳玭训序》言其在 蜀时,尝阅书肆,所鬻字书小学率雕版。则唐固有之。陆子渊《豫章漫钞》引《挥麝录》云:毋昭裔贫时,尝借《文选》不得,发愤云 异日若贵,当版镂之以遗学者。后至宰相,遂践其言。子渊以为与冯道不知孰先,要之皆出柳玭后也。载阅 陆河汾《燕闲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此印书之始。据斯说,则印书实自隋朝始,又在柳玭先,不特先冯道、毋昭裔也。第尚有可疑者,隋世既有雕版矣,唐文皇胡不扩其遗制,广刻诸书,复尽选五品以上子弟入弘文馆钞书何邪?余意隋世所雕,特浮屠经像,盖六朝崇奉释教致然,未及概雕他籍也。唐至中叶以后,始渐以其法雕刻诸书,至五代而行,至宋而盛,于今而极矣。

活板始宋毕昇,以药泥为之。见沈氏《笔谈》十八卷甚详。又云:遍综前论,则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此余参酌诸家确然可信者也。然宋盛时,刻本尚希。苏长公《李氏山房记》,谓国初荐绅,即《史》、《汉》二书不人有。《挥麝录》谓当时仕宦多传录诸书。他可见矣。

又云:今世欲急于印行者,有活字,然自宋已兆端。《笔谈》云:版印书籍,唐人尚不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一铁范置铁版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待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版案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版,一版印刷,一版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馀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播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不沾污。昇死后,药印为其群从所得,至宝藏之。右俱《笔谈》所载,今无以药泥为之者,惟用木称活字云。

又云:今人事事不如古,固也。亦有事什而功百者,书籍是已。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一纸表里,常兼数番。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细阅卷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帙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 四善具焉。逆而上之,至于漆书竹简,不但什百而且千万矣。士生三代后,此类未为不厚幸也。又前代篆隶与今楷书,书工亦有难易也。又云:洪景卢云:国初承五季乱离之后,所在书籍印版至少。宜其焚荡,了无孑遗。然太平兴国中,编次《御览》,引用一千六百九十种,其纲目并载于首卷,而杂书古诗赋又不能具录。以今考之,无传者十之七八矣。此论未然。《太平御览》盖因袭唐诸类书,《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仍其前引书目,非必宋初尽存也。亦有宋世不存而近世往往迭出者,又以钞拾类书得之。此皆余所目验,故知之最真。洪以博洽名,而早列清华,或未晓此曲折。诸家亦鲜论及,漫而识之。

又云:画家有赏鉴,有好事。藏书亦有二家:列架连窗牙标锦轴,务为观美,触手如新,好事家类也;枕席经史,沉湎青箱,却扫闭关,蠹鱼岁月,赏鉴家类也。至收罗宋刻,一 卷数金,列于图绘者,雅尚可耳,岂所谓藏书哉!

又云:王长公小酉馆,在弇州园凉风堂后,藏书凡三万卷二典不与,构藏经阁贮焉,尔雅楼度宋刻书皆绝精。余每读九友歌,辄泠然作天际真人想。

又云:次公亦多宋梓。一日燕汪司马,尽出堂中,并诸古帖画卷列左右,坐客应接不暇,司马谓此山阴道上行也。司马公尤好古,汇刻《坟》、《雅》诸书,今盛传于世云。

又云:邺下宗正灌父,最蓄书,饶著述,宾客倾四方。尝饷余秘籍数种,并五言八韵寄余。余时尚十五六,今廿载馀,愧不能万一副也。顷闻已逝,因录其诗,志余感云。北郡词林冠,申阳艺苑英。斯人谁继美,之子独成名。气掇香山秀,才如濲水清。铿然同谢朓,貌矣迈阴铿。绮丽风应远,沉冥思更精。建安那用数,大历讵堪评。著作千秋事,流传四海名。 吾惭下里调,焉敢应同声。

又云:黎惟敬博雅好古,尝罄秘书俸入刻《刘梦得集》。中多是正,较他传本为精。余有元人陈君采、柳文肃二集,黎过濲水,并携去,约刻成寄余。余以二集刻本漶灭,因举赠,俾完此举。不三载,惟敬下世,遂并二书失之。

又云:龙邱童子鸣家,藏书二万五千卷。余尝得其目,颇多秘帙,而猥杂亦十三四,至诸大类书则尽缺焉。盖当时未有雕本,而钞帙故非韦布所办,且亦不易遇也。

又云:里中友人祝鸣皋,束发与余同志,书无弗窥。每燕中朔望日,拉余往书市,竞录所无。卖文钱悉输贾人,诸子啼号冻馁罔顾。惜年仅四十而夭,每念辄损神也。

又云:右四君俱余生平同志。余筐箧所藏,往往与互易者。今相率游岱,故稍记其略,以识余怀。自馀交亲中,雅尚甚众,幸俱健匕箸,未敢概及云。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永乐中,命胡广、王洪等辑《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 目录六十卷。其表文载《蟫精隽》中,盖古今创见书也。惜卷 帙繁重未传云。

明陆容《菽园杂记》十云:古人书籍,多无印本,皆自钞 录。闻《五经》印版自冯道始,今学者蒙其泽多矣。国初书版, 惟国子监有之,外郡县疑未有,观宋潜溪《送东阳马生序》可知。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右文之象,愈隆于前已。但今士习浮靡,能刻正大古书以惠后学者少,所刻皆无益,令人可厌。上官多以馈送往来,动 辄印至百部,有司所费亦繁,偏州下邑寒素之士,有志占毕而 不得一见者多矣。尝爱元人刻书,必经中书省看过下所司,乃 许刻印。此法可救今日之弊,而莫有议及者,无乃以其近于不 厚欤。

蔡澄《鸡窗丛话》云:国朝著作家,其考订之精确,自顾亭林、阎百诗两先生外,当以钱遵王、何义门为冠。盖钱、何二公俱能购宋元善本及前辈雠校之本,亲自钞录勘对。即一字之亥豕,必遍阅群书,互相引证。故其评定诸书,俱为学者所宗。钱有《读书敏求记》四册,秘不示人。时竹垞方著《经义考》,欲假其《敏求记》而不肯。竹垞乃以白金银鼠裘赂其侍书窃出,预备书人二十辈,一日夕录毕。竹垞之好学,古今所未有也。惜义门无著述流传,其所评选《制艺》、《行远》诸集,风行海内。按:《义门读***》五十八卷,《四库全书》著录,澄殆未见耳。《义门读书》,《敏求记》跋云:绛云未烬之先,藏书至三千九百馀部,而钱遵王所记凡六百有一种,皆纪宋版元钞及书之次第完阙、古今不同。手披目览,类而载之,遵王 毕生之精华萃于斯矣。书既成,扃之枕中,出入每自携。灵踪 微露,竹垞谋之甚力,终不可见。既应召,后二年典试江左。遵王会于白下,竹垞故令客置酒高宴,约遵王与偕。私以黄金翠裘与侍书小史启鐍,豫置楷书生数十于密室,半宵写成而仍返之。当时所录,并《绝妙好词》在焉。词既刻,函致遵王。渐知竹垞诡得,且恐其流传于外也,竹垞乃设誓以谢之。又跋 云: 遵王撰成此书,秘之笈中,知交罕得见者。竹垞检讨校士江南日,龚方伯遍召诸名士大会秦淮河,遵王与焉。是夕,私以黄金青鼠裘予其侍史,启箧得是编。命藩署廊吏钞录,并得《绝妙好词》。既而词先刻,遵王疑之,竹垞为之设誓而谢之,不轻授人也。义门以同时人记当时事,意必见闻甚确。然柯崇朴《绝妙好词序》略云:往与朱检讨竹垞有《词综》之选,摭拾散佚。采摘备至。所不见者数种,周草窗《绝妙好词》其一也。嗣闻虞山钱子遵王藏有写本,余从子煜为钱氏族婿,因得假归。然传写多讹,迨再三参考,始厘然复归于正。爰镂版以行之。据此,则《绝妙好词》从遵王借钞,非窃得也。此书既非窃钞,则《敏求记》之非窃钞,更可知矣。《敏求记》稿本向藏揭阳丁日昌特静斋,今已散出,为吾同年张菊生侍郎元济所获。曾借读一遍,与今刻本门类之出入,文句之异同,大足以资考索。若如义门所云,则是朱刻以前先有改定之正本,恐其事皆传闻失实也。严元照《蕙櫋杂记》云:成容若侍卫刻《通志堂经解》,徐健庵尚书■刻,三月而成。侍卫界尚书四十万金,故急溃于成。通志堂,侍卫之堂名也。《经解》卷帕浩繁,唯方望溪曾遍为点阅一过。何义门悉以其付刻之原本与本之完缺及 校勘失当者录成一册,沈椒园按察刻行之。钱广伯曾以刻本示余。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四云:《骈字类编》书版久不存,人家有藏者,亦据为奇货。嘉庆甲戌夏,武英殿奏请清查版片书籍,时同年谢峻生编修为提调官,查至南薰殿,见炉坑内烧火炕出灰之坑,都中名曰炉坑。有物贮焉,命启之,版片堆积。审之,则《骈字类编》版也。核版短二千页,因奏请刻版千补之。版两面刻字,故只用千版。今此书发卖,士子俱得见之矣。

又云:武英殿书籍,其存而不发卖者,向贮于殿之后敬思殿。甲戌夏清查,将完好者移贮前殿,其残缺者变价,符咒等书,悉付之丙。于是敬思殿空为贮版片之所。

又云:活字版始造于宋,沈括《笔谈》云:宋庆历中,毕昇为活字版,以胶泥烧成。陆深《金台纪闻》则云:毗陵人初用铅字,视版印尤巧妙。盖其始或以泥,或以铅也。乾隆三十九年,金侍郎简请广《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镌木单字二十五万馀。高宗以活字版之名不雅,赐名曰聚珍版。

阮葵生《茶馀客话》云:万历甲午,南祭酒陆可教请刻《永乐大典》,分颁巡方御史,各任一种,校刻汇存,分贮两雍,以成一代盛事。当时议允,终未颁行。窃谓文皇与穆宗两番钞录,已费不赀,镂版通行,谈何容易耶。

胡虔《柿叶轩笔记》云: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皆钞本,每叶十六行,行二十一字,长六寸,宽三寸七分。每本用宝二,前曰古稀天子之宝,后曰乾隆御览之宝。每部首载提要及总纂名,而列总校名于每本之末。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子以碧,集以浅楠,楠木匣盛之。

又云:俞长城选《名家制义》,首载北宋二人,南宋五人。王荆公、苏颍滨、杨诚斋、陆象山、陈君举、汪立信、文文山。其文虽不类近代所为八股,然终不知录自何处。且尽《四书》中文,亦不似宋人所为,盖后人讹托,而桐川误采之也。明朱方字良矩,浙江永康人,正德甲戌进士,官云南参政。刻《经义模范文》,凡十六篇,内惟张才叔《自靖人自献于先王》一篇,见《宋文鉴》。张才叔《乃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惠迪吉》、《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异亩同颖,献诸天子》、《念哉圣谟洋洋》、《恭默斯道二句》,姚孝宁《反复其道二句》,吴师孟《章子有一于是乎》,张孝祥《作归禾,作嘉禾》、《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姚孝宁《圣人亨以享上帝》、《利用宾于王》,张孝祥《我心之忧二句》、《归马于华山之阳二句》、《俾以形旁求于天下》,共十五篇。余亦不知所本。王廷表作序,称方得自杨升庵,则真伪犹未敢定也。《明志》有杨慎《经义模范》一卷。阮文达元《杭州灵隐书藏记》《揅经室三集》二。云:《周官》诸府掌官契以治藏,《史记》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藏书曰藏,古矣。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收藏之与藏室,无二音也。汉以后,曰观,曰阁,曰库,而不名藏。隋唐释典大备,乃有《开元释藏》之目,释道之名藏,盖亦摭儒家之古名也。明侯官曹学佺谓释道有藏,儒何独无?欲聚书鼎立。其意甚善,而数典未详。嘉庆十四年,杭州刻朱文正公、翁覃溪先生、法时帆先生诸集将成,覃溪先生寓书于紫阳院长石琢堂状元曰:《复初斋集》刻成,为我置一部于灵隐。仲春十九日,元与顾星桥、 陈桂堂、两院长暨琢堂状元、郭频伽、何梦华上舍、刘春桥、顾简塘、赵晋斋文学,同过灵隐食蔬笋,语及藏《复初斋集》事,诸君子复申其议曰:史迁之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白少傅分藏其集于东林诸寺;孙洙得《古文苑》于佛龛;皆因宽阔远僻之地,可传久也。今《复初斋》一集尚未成箱箧,盍使凡愿以其所著、所刊、所写、所藏之书藏灵隐者,皆裒之,其为藏也大矣。元曰:诺。乃于大悲佛阁后造木厨,以唐人鹫、岭、郁、岧、峣诗字编为号,选云林寺玉峰、偶然二僧簿录管钥之,别订条例,使可永守。复刻一铜章,遍印其书。而大书其阁扁曰灵隐书藏。盖缘始于《复初》诸集,而成诸君子立藏之议也。遂记之。

条例

一送书入藏者,寺僧转给一收到字票。

一书不分部,惟以次第分号,收满鹫字号厨,再收岭字号厨。

一印钤书面暨书首叶,每本皆然。

一每书或写脑,或挂绵纸签,以便查检。

一守藏僧二人,由盐运司月送香灯银六两。其送书来者,或给以钱,则积之以为修书增厨之用。不给勿索。

一书既入藏,不许复出。纵有翻阅之人,但在阁中,毋出阁门。寺僧有鬻借霉乱者,外人有携窃塗损者,皆究之。

一印内及簿内部字之上,分经、史、子、集填注之,疑者 缺之。

一唐人诗内复对天二字,将来编为后对,后天二字。

一守藏僧如出缺,由方丈秉公举明静谨细知文字之僧充补 之。

又《焦山书藏记》云:嘉庆十四年,元在杭州立书藏于灵隐寺,且为之记。盖谓汉以后,藏书之地,曰观,曰阁,而不名藏,藏者本于《周礼》宰夫所治,《史记》老子所守,至于《开元释藏》,乃释家取儒家所未用之字以示异也。又因史迁之书,藏之名山;白少傅藏集于东林诸寺;孙洙得《古文苑》于佛龛;间僻之地,能传久远,故仿之也。继欲再置焦山书藏,未克成。十八年春,元转漕于扬子江口,焦山诗僧借庵巨超、翠屏洲诗人王君柳村豫来瓜洲舟次,论诗之暇,及藏书事,遂议于焦山亦立书藏。似《瘗鹤铭》 相、此、胎、禽等七十四字编号属借庵簿录管钥之。复刻铜章,书楼扁,订条例,一如灵隐。观察丁公百川淮为治此藏事而蒇之。则凡愿以其所著、所刊、所写、所藏之书藏此藏者,皆裒之。且即以元昔所捐置焦山之宋、元镇江二《志》为相字第一、二号,以志缘起。千百年后当与灵隐并存矣。

条例

送书入藏者,寺僧转给一收到字票。一书不分部,惟以次第分号,收 满相字号厨,再收此字号厨。

印钤书面及书首叶,每本皆然。

每书或写书脑,或挂绵纸签,以便检查。

守藏僧二人,照灵隐书藏例,由盐运司月给香灯银十两。其送书来者,或给以钱,则积之以为修书增厨之用。不给勿索。

书既入藏,不许复出。纵有翻阅之人,照天一阁之例,但在楼中,毋出楼门,烟灯毋许近楼。寺僧有鬻借霉乱者,外人有摧窃涂损者,皆究之。

印内及簿内部字之上,分经、史、子、集填注之,疑者 阙之。

守藏僧如出缺,由方丈秉公举明静谨细知文字之僧充补 之。

编号以相、此、胎、禽、华、表、留、唯、髣、髴、 事、亦、微、厥、土、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 爽、垲、势、揜、亭、爰、集、真、侣、作、铭三十五字, 为三十五厨。如满,则再加岁、得、于、化、朱、方、天、 其、未、遂、吾、翔、也、逎、裹、以、玄、黄、之、币、藏、 乎、山、下、仙、家、石、旌、篆、不、朽、词、曰、徵、君、 丹、杨、外、尉、江、阴、宰四十二字,为四十二厨。又《揅经室集》八卷:四月十日,同顾星桥吏部宗秦、陈古华太守廷 庆、石琢堂状元韫玉三院长暨朱椒堂兵部为弼、蒋秋吟太史诗、 华秋槎瑞潢、何梦华元锡、王柳邨豫、项秋子墉、张秋水鉴诸 君子集灵隐,置书藏、纪事。

五古一首云:《尚书》未百篇,《春秋》疑断烂。列史志艺 文,分卷本亿万。传之千百年,存世不及半。近代多书楼,难聚易分散。或者古名山,与俗隔厓岸。岧峣隐灵峰,琳宫敞楼观。共为藏书来,藏室特修建。学人苦著书,难杀竹青汗。若非见著录,何必弄柔翰。舟车易遗忘,水火为患难。子孙重田园,弃此等塗炭。朋友诺黄金,文字任失窜。或以经覆瓿,或以诗投溷。当年无副本,佚后每长叹。岂如香山寺,全集不散乱。名家勒巨帙,精神本注贯。逸民老田间,不见亦无闷。虽不待藏传,得藏亦所愿。我今立藏法,似定禅家案。诸友以书来,收藏持一券。他年七十厨,卷轴积无算。或有访书人,伏阁细披看。古人好事心,试共后人论。既泛西湖舟,旋饱蔬笋饭。出寺夕阳残,鹫岭风泉涣。

按自曹石仓学佺有儒藏之说,言藏书者,每以为一重公案,然其事固不可行也。乾隆中,历城周书昌编修永年作《儒藏说》,未知其说如何。桂馥《晚学集周先生传》云:先生见收藏家易散,有感于曹石仓及释道藏,作《儒藏说》。约余卖田筑借书园,祀汉经师伏生等,聚书其中,招致来学。苦力屈不就,顾余所得书悉属之矣。此文达以前倡儒藏之议者。藏书与刻书本二事,余前撰《清话》未及此。然诸先生殷殷好事之心,所望后之人绍述前修,成此美举,灵隐、焦山二藏,究不知当日成功如何。读文达两记一诗,亦可想见其提倡之至意。今仍补记以告来学,庶得有所观感云。

更新于:1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