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饮流斋说瓷译注 > 许之衡

说彩色第四

2025-01-16 〔饮流斋说瓷译注〕 许之衡 译注 彩色 饮流斋说瓷

以浅深数种之青色交绘成文,谓之青花。本色地而绘以五色花者,谓之五彩。绘三色花者,谓之三彩。彩地而傅以彩花者,谓之夹彩。先施圈阑,内绘花文,外填色釉或锦文者,谓之开光。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亦有连地统计者。由窑变而成红、绿、紫三色者,谓之天然三彩。里外皆有花者,谓之两面彩。

【译文】

以浅深不同的多种青色交绘成花纹的,称作青花。在本色地上描绘五色花纹的,称作五彩。描绘三色花纹的,称作三彩。在彩色地上描绘彩花的,称作夹彩。先施加圈栏,里面描绘花纹,外面填加釉色或锦纹的,称作开光。在黑、白等本色地描绘绿、黄、紫三色花纹的,称作素三彩素三彩也有连同本色地一起统计的。因为窑变而成红、绿、紫三色的,称作天然三彩。内外都有花纹的,称作两面彩。

本色地加彩,盖始于宋。或谓始于明者,非也。《陶说》载宋学士王珪召对蕊珠殿(1),设紫花坐墩,是其有力之证。以余所见,哥窑加彩之器,古物保存所有之。而友人所藏复有一具,确为宋物无疑。花彩古气盎然,殊不类后加者。至元瓷法花之品法花详下章,花与底不一,已开夹彩之权舆(2)。元时既有夹彩,则本色地加彩必在其先,断可知矣。

【注释】

(1)《陶说》:我国古代陶瓷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清朱琰撰。朱琰字桐川,别号笠亭。海盐(今浙江海盐)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曾任直隶阜平县令。著作丰富。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弱岁奇警,出语惊人。举进士甲科,为翰林学士。著有《华阳集》。蕊珠殿:又称蕊宫,道教经典所说的仙宫,此为宋宫殿名。

(2)权舆:本义草木萌芽的状态,引申为起始、初时。

【译文】

本色地上加彩,始于宋代。有说始于明代的,这是不正确的。《陶说》曾记载宋代翰林学士王珪被召见蕊珠殿,赐座紫花坐墩,就是有力的明证。据我所见,哥窑加彩的瓷器,古物保存所就有收藏。而我的朋友所藏也有一件,确属宋代物品无疑。花彩古意盎然,一点也不像后加上去的。至于元瓷中的法花法花详见下章,花彩与地色不一样,已经出现了夹彩的苗头。元代既然有了夹彩,那么本色地上加彩必然在它之前出现,这是推断可知的事情。

五彩之器,明永乐制作始盛。证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妍竞巧,花样渐多。或谓五彩间有洪武款者(1),皆属明末清初之所托,殆或然欤?明代彩瓷发明,足以夐绝奕世(2),震铄一代者,殊不浅鲜。综其迁变,可得而言。

明 五彩龙凤纹提梁壶

【注释】

(1)洪武(13681398):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

(2)夐(xing)绝:远远超过。奕世:一代接一代。

【译文】

五彩瓷器于明代永乐年间开始盛行。据《博物要览》记载,已是求美斗巧,花样日繁。有人说五彩瓷器偶有款题洪武年间的,都是明末清初的伪托,大概就是如此吧?明代彩瓷的发明,足以远远超过一代又一代,震撼照耀当世者,实在不少。综合考量其变化之迹,可以得到了解和说明。

永乐影青一种,瓷质极薄,雕暗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故曰影青。《陶雅》称为绝品,迥非雍、乾所及。或又谓此等影青,决非永乐,乃嘉靖瓷而书永乐款者,亦有雍窑书永乐款。要之,永乐于明代,实彩瓷始盛之时也。

【译文】

永乐时有一种影青,瓷质极薄,雕暗花龙纹,里外都可以映见花纹,微微显出青色,所以称作影青。《陶雅》称为绝品,远非雍正、乾隆年间的制品所能企及。还有说这类影青绝对不是永乐,而是嘉靖年间的瓷器题永乐的款识,也有说雍正官窑书写永乐款识的。总之,永乐一朝在明代确实是彩瓷开始盛行的时期。

宣德发明祭红,乃祭郊坛用品所创之色也(1)。又称霁红,谓如朝霞霁色(2)。一名积红,一名醉红,复名鸡红。则因瓷无专书,市人以音相呼,遂成种种异名耳。

【注释】

(1)郊坛:古代为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宋周密《武林旧事大礼》:冬至有事于南郊,或用次年元日行事。先于五六月内择日命司漕及修内司修饰郊坛郊坛,天盘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级,分四成,共十二阶,分三十六龛,舞阶阔一丈,主上升降由此阶,其余各阔五尺。

(2)霁(j)色:一种蓝色,与雨后天晴的天空一样的颜色。

【译文】

宣德年间发明祭红,是为了用作郊坛祭祀所创造出的一种颜色。又称作霁红,说它好像雨过天晴后朝霞的颜色。又称作积红、醉红,还有的称作鸡红。这都是因为瓷器方面没有专门的书籍,市场上大家依照近似的发音来称呼,所以形成种种不同的名称而已。

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1),康熙犹当却步也。正德发明一种蛋青(2),浅绿色,其釉极厚极透,其色极艳极鲜,迥非后来所能及。嘉靖则锦纹开光之器益夥(3),万历祭红侔于宣德(4),而雕瓷碗白间绿色,雕万不断花纹(5),亦始于是时。

【注释】

(1)老横:老辣纵横。

(2)正德(15061521):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3)锦纹开光:即锦地开光。在边框外饰以满地锦纹的称为锦地开光,也称锦地盒子心。益夥:益多。

(4)侔:齐等。

(5)万不断花纹:或称万字不到头。传统装饰纹样。卍,本是一种原始符号,起源于亚洲中部和东部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时期,其形态是人类自身形态或骨骸形式,用来显示灵魂不死的祖先崇拜观念。佛教用此符号代表轮回,为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梵文名室利靺蹉洛刹曩,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古时译为吉祥海云相。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定读此符为万,从此卍便识为万字。卍字四端可作四方连续展开,形成卍字锦纹,连绵不断,以寓长久不断之意。

【译文】

成化年间的五彩、青花,都非常精致。青花的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辣纵横,即使康熙年间的青花也要望而却步。正德年间发明了蛋青,浅绿色,釉非常厚,非常通透,色彩鲜艳异常,远非后世制品所能达到的。嘉靖年间锦纹开光的瓷器更多,万历年间的祭红可与宣德年间的媲美,而雕磁碗白中兼有绿色,雕万不断花纹也是始于此时。

明代发明彩色极多,不胜指(1)。大抵康、雍时所有之色,殆几无不沿于明代者。若釉里红、豇豆红、抹红、秋葵绿等新艳可喜之色(2),明已有之。若豆彩一种(3),成化亦微露端倪。故就彩色论,朱明一代已极纷纭璀璨(4),清初益推衍其波澜耳。

【注释】

(1)不胜(zhěn)指:难得一一说明。指,一一指出。,缕,委曲详尽而有条理,多指语言。

(2)秋葵绿:釉色名。淡黄泛微绿,与秋天葵花之绿色相近,故名。

(3)豆彩:又名斗彩、逗彩。见本篇豆彩章节。

(4)纷纭:众多。璀璨(cuǐ c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译文】

明代发明了许多彩色,难以一一说明。大致说康熙、雍正年间所使用的釉色,几乎无一不沿袭明代的。例如釉里红、豇豆红、抹红、秋葵绿等新鲜艳丽的颜色,明代就已经有了。像豆彩,成化时也微露端倪。所以就彩色而论的话,明代已经十分复杂、光辉灿烂,清代初年不过是更加繁衍、推波助澜而已。

有明彩料,多采自外国:如青花初用苏泥勃青(1),继用回青(2);红色则有三佛齐之紫、勃泥之紫矿胭脂石(3),是以彩色浓厚,耀映奕世。而清初采用,犹多前朝内府所遗(4)。

【注释】

(1)苏泥勃青:制瓷青料名,外来语音译,又称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产于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元代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为此种。

(2)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朱琰《陶说》卷一《说今陶冶图说》:明宣德用苏泥勃青,嘉靖用回青。

(3)三佛齐:即三佛齐王国,又作室利佛逝、佛逝、旧港,简称三佛齐,存在于大巽他群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在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4)内府:此指明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

【译文】

明代的彩料多采自外国:如青花最初使用苏泥勃青,后来又用回青;红色用三佛齐的紫、勃泥的紫矿胭脂石,所以瓷器的色彩浑厚,光照数代。而清代初年所采用的,大多是明代内府所遗留的。

清代彩瓷变化繁赜,几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

【译文】

清代的彩瓷变化多端,复杂深奥,几乎无法想像。例如康熙年间硬彩,雍正年间软彩。所谓硬彩,是指颜色浓厚坚硬,釉附其上,微微凸起。所谓软彩,又称作粉彩,是说它的彩色稍淡,用粉使之均匀。

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青花幽靓而雅洁。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粉彩以雍正为绝美。乾隆夹彩最盛,镂金错采,几于鬼斧神工。三朝鼎盛(1),殆叹观止矣。

【注释】

(1)三朝: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译文】

硬彩华丽富贵而深沉凝重,粉彩艳丽而清新飘逸,青花幽靓而高雅纯洁。硬彩、青花都以康熙年间制品为最高典范,粉彩则以雍正年间制品为绝世之美。乾隆年间夹彩最为盛行,华丽的装饰,几乎达到鬼斧神工的地步。三朝的鼎盛状况真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了。

粉彩易于剥落,为其粉质松软故也。然硬彩历年既久,亦时有剥落者。但使完好精美,则雍正之粉彩亦何让康熙之硬彩耶?

清 粉彩百花图花觚

【译文】

粉彩很容易剥落,因为粉彩质地松软。然而硬彩经历年深日久,也时有剥落现象。如果完整而精美,那么雍正年间的粉彩怎么会逊色于康熙年间的硬彩呢?

康熙官窑、客货概无粉彩,惟御制料款之碗则有之。其粉红为地,杂以彩绘者,尤为珍罕。市人不察,辄以胭脂水堆料款呼之,实不知粉红与脂水迥乎不同也。或谓此等堆料碗,乃雍正物而书康熙款者,亦属非是。

【译文】

康熙年间的官窑和民窑一概没有粉彩,唯独御制料款的碗有过。它以粉红为底色,间杂施以彩绘,尤为珍贵。而市人们不加以考察就以胭脂水堆料款称呼它,实际上却不知道粉红和胭脂水迥然不同。有的说这等堆料碗,乃是雍正年间的器物而书写康熙的款识,这也是错误的。

康熙硬彩,蓝、绿二色堆起甚厚,历年既久,时亦有裂坼之患。红为深色之抹红,且较他色釉质有平凸之差,故亦易于褪落。

【译文】

康熙时的硬彩,蓝色和绿色堆积很厚,因经历的时间长偶尔会产生裂隙。红是深色的抹红,而且比较其他釉质有平凸的差别,所以易于褪落。

五色五章,繁杂纷纶,穷极变化,而细为寻绎(1),又似有系统之可言。通称五色,青、黄、赤、白、黑而已,递衍递嬗,迅至不可名状。则红之一色,不下百余种。其次为青,青衍而为绿与蓝,三者一系,不下数十种也。黄者较少,著名者亦十余种,黄与绿之范围时有出入。黑者最少,仅数种耳,盖黑为最难变化之色也。而白亦有数种。

【注释】

(1)寻绎:反复探索,推求。

【译文】

各种颜色,繁多而杂乱,变化无穷,而仔细探索的话,又好像有一定的体系可言。一般通称的五色,是指青、黄、赤、白、黑而已。若依次推衍更替下去,很快就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了。如红这一种色,就不止百余种。其次是青色,由青色衍变成绿色和蓝色,三者同属一体系,不下数十种。黄色的品种较少,有名的也有十余种,黄色和绿色的范围有些出入。黑色的品种最少,只有几种,这是因为黑色是最难变化的颜色。而白色也有数种。

今就最流行之色,而试以系统别之:

红附紫:祭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橘红、矾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青、苹果绿二者皆红色所变,故不入绿类,而入红类。

【译文】

现在就最为流行的釉色作一个系统的区分:

红色包括紫色:祭红、霁红、积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胭脂水、胭脂红、粉红、美人祭、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淡茄、云豆、均紫、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橘红、矾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青、苹果绿二者均为红色所变,故不入绿类,而入红类。

青附蓝绿:天青、东青、豆青、豆彩、梨青、蛋青、蟹甲青、虾青、毡包青、影青、青花夹紫、新橘、瓜皮绿、哥绿、果绿、孔雀绿、翠羽、子母绿、菠菜绿、鹦哥绿、秋葵绿、松花绿、葡萄水、西湖水、积蓝、洒蓝、宝石蓝、玻璃蓝、鱼子蓝、抹蓝、海鼠色、鳖裙、褐绿、粉色褐。

【译文】

青色包括蓝、绿:天青、东青、豆青、豆彩、梨青、蛋青、蟹甲青、虾青、毡包青、影青、青花夹紫、新橘、瓜皮绿、哥绿、果绿、孔雀绿、翠羽、子母绿、菠菜绿、鹦哥绿、秋葵绿、松花绿、葡萄水、西湖水、积蓝、洒蓝、宝石蓝、玻璃蓝、鱼子蓝、抹蓝、海鼠色、鳖裙、褐绿、粉色褐。

黄:鹅黄、蛋黄、密蜡黄、鸡油黄、鱼子黄、牙色淡黄、金酱、芝麻酱、茶叶末、鼻烟、菜尾、鳝鱼皮、黄褐色、老僧衣。

【译文】

黄色:鹅黄、蛋黄、密蜡黄、鸡油黄、鱼子黄、牙色淡黄、金酱、芝麻酱、茶叶末、鼻烟、菜尾、鳝鱼皮、黄褐色、老僧衣。

黑:黑彩、墨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

【译文】

黑色:黑彩、墨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

清 墨彩山水杯

白:月白、鱼肚白、牙白、填白。

【译文】

白色:月白、鱼肚白、牙白、填白。

以言系统,千绪万端,然概括之,不外浅、深二字,为之归汇。均紫最古,然已有葡萄紫、玫瑰紫之分。至元紫釉,有近猪肝者,有类葡萄者。明代祭红,亦分为二:一宝石红,又曰大红,肆人混称郎窑者也;一鲜红,项子京《瓷器图说》别之为积红者也。大红衍而为抹红、为枣红、为橘红、为猪肝、羊肝、为茄皮紫、为云豆;鲜红衍而为胭脂水、美人祭、豇豆红、桃花片、娃娃脸、杨妃色,皆由一深一浅,竞分派别焉。豇豆红变而成苹果,深者谓之苹果绿,浅者谓之苹果青,黯败者谓之乳鼠皮。至于橘红,又有广橘、福橘之殊;茄紫又有深茄、淡茄之别。条叶益繁,支派百出,盖矜奇而竞巧,亦逞异而标新也。

【译文】

这些颜色如按系统加以区分的话,真是千头万绪,然而概括起来,不外乎浅、深二字,为之归纳汇总。均紫为最古,但已有葡萄紫、玫瑰紫的区别。到了元代,紫釉有近似猪肝色的,有类似葡萄色的。明代的祭红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宝石红,又叫大红,商人们混称作郎窑的;一种是鲜红,即项子京《瓷器图说》里别称为积红的。大红衍化而为抹红、枣红、橘红、猪肝、羊肝、茄皮紫、云豆;鲜红衍化而为胭脂水、美人祭、豇豆红、桃花片、娃娃脸、杨妃色,都是由一深一浅竞相分出的派别。豇豆红衍变而成苹果,深的称作苹果绿,浅的称作苹果青,黯淡的称作乳鼠皮。至于橘红,又有广橘、福橘的差别;茄紫又有深茄、淡茄的不同。可以说枝繁叶茂,门派百出,这都是因为矜奇而竞巧,标新而领异的缘故。

晋缥唐绿(1),夐乎远矣。柴周之雨过天青实接其轨(2),汴京之东青继之,汝窑之豆青承之,是数者皆青之先河也。哥窑衍而为豆绿,弟窑衍而为果绿。至于瓜皮、孔雀、子母、菠菜、鹦哥诸绿,又其后之孳乳也(3)。其浅色者,有秋葵、松花、葡萄水、西湖水诸种。其黯色者,有蟹甲、鳖裙、毡包青诸种。推之蓝色,深者有宝石蓝、洒蓝等名,浅者有天蓝、灰蓝诸类。此外黄也、黑也,亦莫不有深浅诸色。吾故谓浅深二字可分两大支流,而为概括之总汇也。

【注释】

(1)晋缥:晋代的缥瓷,属青瓷类。见于潘岳《笙赋》。缥,帛之一种,青白色。唐绿:唐代的绿色瓷。

(2)柴周:即历史上的五代后周(951960),郭威所建,后传位给世宗柴荣,故称。

(3)孳(zī)乳:繁殖,泛指派生。

【译文】

晋代的缥瓷和唐代的绿瓷,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而后周柴世宗的雨过天青,实在是接其轨范,北宋汴京的东青继之而起,汝窑的豆青传承下来,这几种都是青瓷的先河。哥窑衍变而成豆绿,弟窑衍变而成果绿。至于瓜皮、孔雀、子母、菠菜、鹦哥等绿色,又是它们滋生出来的品种。颜色浅的有秋葵、松花、葡萄水、西湖水诸种。颜色黯淡的有蟹甲、鳖裙、毡包青诸种。如此推论下去,蓝色深的有宝石蓝、洒蓝等;浅的有天蓝、灰蓝等。此外,黄的、黑的也无一不有深浅几种颜色。我所说浅深二字可分为两大支流,而成为概括的总汇。

今就世人所宝贵之色,择要以说明之,俾辨色者稍得厓略(1),非以求备也。其别如左:

宝石红 祭红之宝石釉者,俗呼之曰郎窑,今为行文之便,以宝石红别之。始于宣德,盛于万历,康熙仿者已稍不如前,此后遂绝响矣。此种器皿大都亮釉,其色深红,如初凝之牛血。里外皆有开片,而扪之无痕,开在釉汁之内,若隐若现。底足灯草边,异常齐整。底概无款,有米汤底、苹果底两种,稍黄者曰米汤,稍青者曰苹果,均有小开片。此纯红者为极难得,满带苔点绿者次之,其不纯红者则变为其他名称矣与《说窑》章《郎窑》节参看。

【注释】

(1)俾(bǐ):使。厓(y)略:梗概,大略。

【译文】

现在就世人们所宝爱的釉色,摘要加以说明,以便区分颜色的人们能略知大概,并非求全责备。其区别如下:

宝石红 祭红中的宝石釉,俗称作郎窑,现在为表达意思方便,用宝石红作为区别。它起始于宣德,盛行于万历年间,康熙年间的仿品已比不上从前,以后就失传了。这种器皿大多亮釉,颜色深红,像是刚刚凝结的牛血。瓷器内外都有开片,但用手抚摸却没有痕迹,这是因为开片开在釉内,裂纹若隐若现。底足有灯草边异常齐整。底部一概没有年款,有米汤底、苹果底两种,颜色稍黄的称作米汤底,颜色稍青的称作苹果底,都有小开片。以纯红的为最难得,其次是通体满带苔点绿的。不是纯红的就变为其他名称了参见《说窑》章中《郎窑》一节。

积红 祭红之鲜红釉者,据项氏子京说,以积红别之。凡朱红、粉红及变为青绿等色,无开片而有款者,概属于此类。亦始于宣德,其他明代诸朝暨康、雍、乾、嘉均有之。与宝石红之祭红本为一物,其所异者,特一深红、一鲜红,一有小开片、一不开片耳。其灯草边之齐整亦同。惟因其不如宝石红之透亮,价值遂远逊云。

【译文】

积红 祭红中的鲜红釉,根据项子京的说法,用积红以区别。凡是朱红、粉红以及变为青绿等色,没有开片而又有款识的,一概属于此类。积红也是始于宣德年间,其他明代各朝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都有。它与宝石红的祭红本属一类,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深红色,一个是鲜红色;一个有小开片,一个不开片。它们的灯草边也同样齐整。仅仅因为积红不如宝石红透亮,所以价值就远远不及了。

豇豆红  此色亦由祭红变化而来,以类于豇豆,故以豇豆红呼之。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1),亦有纯红者。以康熙款者为最多,若雍正款者,则其釉虽与豇豆红无异,人亦辄以雍正祭红呼之矣。豇豆之黯败者,俗称乳鼠皮,价值殊贬。稍深则入云豆色,近紫又入茄皮色。豇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

清 豇豆红印盒

【注释】

(1)绿苔点:又称苔点绿,瓷器釉色名。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变化较多,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点绿釉。

【译文】

豇豆红 这种釉色也是由祭红变化而来,因为类似豇豆色,所以称作豇豆红。这种釉中多有绿苔点或大片绿斑,也有纯红的。以康熙年款的为最多,若是写了雍正年款的,虽然其釉色与豇豆红无不同,但人们还是以雍正祭红称呼它。豇豆红釉色黯败的俗称乳鼠皮,价值特别低。釉色稍深的归入云豆色,接近紫色的又归入茄皮色。豇豆红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莹润无比,居于鲜艳和黯淡之间,妙在无法形容。

胭脂水  胭脂水一色,发明于雍正,而乾隆继之,以其釉色酷似胭脂水,因以得名也。始制者胎极薄,其里釉极白,因为外釉所照,故发粉红色。乾隆所制则胎质渐厚,色略发紫,其里釉尤白,于灯草边处如白玉一道焉。至乾隆末叶,喜满雕阴文细花,绘以杂彩,比之初年,殆不啻上下床之别。而近今伪制,尤以此类为多。客货多系疙疸釉(1),而明艳鲜丽,釉亦极薄。至嘉、道以后,虽有此色,然已比之自郐矣(2)。

【注释】

(1)疙疸釉:瓷器表面凹凸不平或如水波起伏,从旁侧视或用手抚摸可以感觉到此种缺陷,形似疙疸,故名。

(2)比之自郐(kui):即自郐以下,谓余下的就不值得一说了。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季札观乐于鲁,于诸大国之乐均评论之,唯自郐以下,无讥焉。郐,春秋小国名。以郐国地狭人少,季札故弃而不论。后因用自郐以下喻指不值得重视的事物。

【译文】

胭脂水 胭脂水这种颜色,发明于雍正年间,乾隆年间有所继承,因为它的釉色酷似胭脂水而得名。最初制作时瓷胎极薄,里釉极白,因为外釉所照而发粉红色。乾隆年间的制品瓷胎渐厚,釉色略微发紫,里釉尤其莹白,在灯草边处有如白玉一道。到了乾隆末期,喜爱雕满阴文细花,加绘杂彩,和乾隆初年相比,悬殊极大。然而近来伪造的,尤以这类居多。民窑多是疙疸釉,明艳鲜丽,釉也极薄。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虽然也有这种釉色,但相比水平越来越低下。

美人祭 美人祭又曰美人霁,祭红之淡粉色者也,西人又呼为桃花色。此种,市夥不解其名,或呼为淡豇红,或呼为淡祭红,孰若美人祭名称之娇艳也耶?余若娃娃脸、杨妃色、桃花片、桃花浪诸名,均属于此类。稍深稍浅,吹万不同(1),而歧名异名,因之遂夥(2)。一言以蔽之,则祭红之淡粉色而不发绿斑者,即此类也。

【注释】

(1)吹万不同:出《庄子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玄英疏:风唯一体,窍则万殊。吹,指风而言;万,万窍。谓风吹万窍,发出各种音响。这里喻说红则一体,而浅深各异。

(2)夥:多。

【译文】

美人祭 美人祭又称美人霁,是淡粉色的祭红,西方人又称作桃花色。这种釉色,市店的伙计不懂其名,或称作淡豇红,或称作淡祭红,但是哪有美人祭这一名称娇艳呢?其余如娃娃脸、杨妃色、桃花片、桃花浪等名称均属于这一类。釉色或深或浅,各不相同,因而别名异名渐多。用一句话概括,祭红的淡粉色而不出现绿斑的就属于这一类。

苹果绿 积红所变之色。绿者成点,谓之苔点。绿者成片,则谓之苹果绿。其淡红者谓之苹果青。皆积红之巧化者也。凡积红、豇豆红而带绿成片者,均以是呼之。成化始兴,康熙为盛,而宣德则但有苔点而未成绿片也。近人品积红,每每以绿片、绿点为贵,无者辄疑为赝鼎。乌知当日有绿斑者,反为弃材耶?自窑变偶成此色,后遂踵作,且成专名,而价值亦侔于深红者。市人竞利,搜者好奇,不其然欤!

【译文】

苹果绿 积红所变化的釉色。成点的绿色,称作苔点。成片的绿色,称作苹果绿。淡红色的称作苹果青。都是积红巧妙变化而来的。凡属积红、豇豆红而带成片绿色的都以此称呼。自成化年间兴起,康熙年间达到鼎盛,而宣德年间虽有苔点但未成绿片。现代的人品评积红,往往以绿片、绿点为贵重,无此特征的就怀疑为赝品。哪知道当时有绿斑的反而认为是废品呢?自从窑变偶然变成这种釉色,以后便一个接一个的制作,而且成为专门名称,而价值也与深红色的等同。商人们追求利润,收藏家喜好新奇,难道不是如此吗!

均紫 均紫最秾丽(1),为古今所艳称。初制较浓,有类长熟之葡萄;后制则近鲜,有类开透之玫瑰,故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名也。全器纯紫者,近已不易一见。末叶蓝、紫相间,成垂涎纹(2),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片片之紫浪,洵异彩也(3)。元紫成鱼、蝠、蝶等形,釉能深入胎骨,故亦可贵。至明迄清,仿均之品,如涂涂附(4),大抵浅紫,尚可形似,而深紫已渺不可追。或则紫中发红,或则紫中发黑,殆非正紫矣。

【注释】

(1)秾丽:艳丽。

(2)垂涎纹:釉多透亮,隐约间可以看见像垂流涎水一样的聚釉现象。

(3)洵:诚然,实在。

(4)涂涂附:仿均窑之瓷名,具体不详。

【译文】

均紫 均紫最艳丽,为古今所羡慕并赞美。最初所制紫色较浓,像成熟的葡萄;后来制品釉色接近鲜艳,像开透的玫瑰,所以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名称。完全纯紫的器物,近来已不易见到。末期所制蓝紫相间,形成垂涎纹,好像蔚蓝的水光中泛起片片紫浪,确实绚丽异常。元代的紫色变成鱼、蝙蝠、蝴蝶等形状,釉能深入胎骨,因此也很可贵。到了明清时期仿均的制品,如涂涂附的颜色,大体来说浅紫还可形似,而深紫已很难见到了,或是紫中发红,或是紫中发黑,都不是纯正的紫色了。

茄皮紫 茄紫一色,始于明末,康熙继之,皆系玻璃釉。淡者比茄皮之色略淡,深者比煮熟茄皮之色又略重,故有淡茄、深茄之分。淡茄尤为鲜艳,介于豇豆、云豆之间。自雍正至乾隆,虽间有茄紫,然已不甚多见,盖其色甚难摹拟故也。最近仿制者,紫中发红,且不匀净,不难一望而知,真伪立判。又此色器皿,大半有雕花者。

【译文】

茄皮紫 茄皮紫这种釉色始于明末,康熙年间承袭下来,都是玻璃釉。颜色稍淡的比茄子皮的颜色略淡,颜色稍深的比煮熟茄子皮的颜色略重,所以有淡茄、深茄之分。淡茄尤为鲜艳,介于豇豆、云豆之间。自雍正到乾隆年间,虽然偶尔有茄紫,然而已不多见,因为这种釉色非常难于模仿的缘故。最近仿制的紫中发黑,而且釉色不匀净,不难一眼看出,真伪立刻便知。再者这类釉色的器皿,大多刻有雕花。

清 茄皮紫釉胆瓶

各种红紫 红有百余种,至繁赜矣。除上所述诸种外,其他亦可略述也。粉红,为鲜红之化身,亦即积红之最淡者,或呼为娃娃脸,或呼为牡丹、芍药,或呼为桃花片、海棠红,总不外形容其艳丽而已。朱红,色若正朱,康、乾之制鲜明夺目,以后则比之自郐。抹红,釉质极薄,参入夹彩,以乾隆间为多。其间又有柿红、橘红、枣红之别。橘红与朱红判别,又在微妙之间。抹红带黄者,又谓之杏子衫矣。珊瑚一种,釉汁极薄,乾窑最精,此后殆如涂附。至羊肝、猪肝,则殊不足轻重。盖红之为色,变化至夥,而近之所重,则偏在于祭红一脉云。

【译文】

各种红紫 红有一百多种,非常繁多复杂。除了上述各种以外,其他的也可略为叙述。粉红是由鲜红变化而来,也是积红中最淡的,或称作娃娃脸,或称作牡丹、芍药,或称作桃花片、海棠红,总之不外乎形容其艳丽而已。朱红,釉色好似纯正的朱砂,康熙、乾隆年间的制品鲜明夺目,以后所制就不值得一说了。抹红,釉质极薄,掺入夹彩,以乾隆年间制品为多。其间又有柿红、橘红、枣红的区别。橘红与朱红的差别非常微妙。抹红带有黄色的,又称作杏子衫。珊瑚红这一种釉质极薄,以乾隆官窑制品最为精美,以后的差不多都像涂附之色。至于羊肝、猪肝就无足轻重了。因为红色变化非常多,近来所受到重视的偏于祭红一派。

天青 天青一色,肇端北宋。柴周遗制,夐乎渺矣。自宋迄明,代有作者,至康、雍集其大成,幽隽淡永,兼而有之。往往于淡隽中有秾蒨之小点,尤为可喜。其釉色变迁,略有不同。康熙初年之天青,其釉极厚,其色微青,釉色混融,有同鱼脑。康熙末年之天青,其釉略混,其色略蓝。雍正时之天青,其釉略混,其色殆与天蓝无甚大别,此时制器,又往往书成化款也。自康至乾,无论天青、天蓝,其釉皆厚而且润,新者釉混而且粗,鱼脑之说渺不可复追矣。

【译文】

天青 天青这一种釉色,起源于北宋。柴周时期遗留下的瓷器制品,已非常渺茫了。自宋代到明代,代代都有所制作,到康熙、雍正年间而集其大成,幽静、隽美、淡雅、深远,一概俱全。往往在淡雅隽美中带有鲜明的小斑点尤为引人喜爱。此种釉色的变迁,略有不同,康熙初年的天青釉质极厚,釉色微青,釉质混融如同鱼脑一般。康熙末年的天青,釉质略混,釉色微蓝。雍正年间的天青,釉质略混,色泽与天蓝无太大差别,这一时期的器物,又往往写作成化年款。从康熙到乾隆,无论天青、天蓝,釉质都较浑厚而且莹润,新仿制品釉则混浊、粗糙,有如鱼脑的釉色已遥不可及了。

豆青、豆绿 此二色,宋哥、弟窑为最盛。哥窑多作豆绿,弟窑多作豆青,皆滋润莹泽,至为可爱。弟窑留传比哥窑较夥。明暨清初,亦仿弟窑为多。雍正仿制之品,沪上名曰果绿,莫解其由。谓是哥绿转音,以弟为兄,未必谫陋至此。谓是苹绿省文,则色泽殊亦不类。殆沿讹袭谬,不可究诘耳。明以前之豆青,微近黄色,至清则纯近绿色。雍、乾以后,往往加以彩绘,素地者遂处于平淡无奇。此色易制,沿袭过多,世人淡漠置之,殆如老去秋娘(1),无复当年声价矣。

【注释】

(1)老去秋娘:喻说人或物过时不再为人所重。秋娘,唐代金陵著名歌妓。杜牧有《赠杜秋娘》诗并序,写杜秋娘青春繁华,老去凄凉。

【译文】

豆青、豆绿 这两种釉色以宋代哥窑、弟窑最为兴盛。哥窑多作豆绿,弟窑多作豆青,都很滋润莹泽,十分可爱。弟窑流传下来的瓷器比哥窑要多。明代及清代初年也以仿制弟窑为多。雍正年间仿制的瓷器,上海一带称为果绿,不知什么原因。若说是哥绿的转呼音,则以弟为兄也未必简陋到如此地步。若说是苹果绿的省略音,却在色泽上不大相像。大概是沿袭错误不可深问穷究而已。明代以前的豆青,略近黄色,到了近代则纯然近乎绿色。雍正、乾隆以后往往加以彩绘,因而素底无纹的瓷器便平淡无奇了。这种釉色容易制作,沿袭过多,世人逐渐淡漠而不予重视,像是年老的杜秋娘,再无当年的声价了。

瓜皮绿 瓜皮绿如西瓜之皮,因以得名。康窑有一种罐,作西瓜状,盖上有瓜藤,弥可珍贵。釉上满开小片,其纹略如牛毛。雍正所制,釉厚而且润,色绿而略黄,或如春时之柳叶,或如秋末之葱心。乾隆制者,绿色略深,开片亦较前略粗,然皆滋润莹泽,纹内亦不发黑。若新制,则燥而不润,绿而发黑,故不足珍也。

【译文】

瓜皮绿 瓜皮绿色如西瓜皮,因而得名。康熙官窑有一种罐子做成西瓜形状,盖上有瓜藤,更加珍贵。釉上布满小开片纹,略似牛毛。雍正年间所制釉质厚而且莹润,釉色绿中略闪黄,或像春天的柳叶,或像秋末的葱心。乾隆年间的制品绿色略深,开片也较以前略粗,但都滋润莹泽,纹内也不发黑。若是新的制品,釉质干燥而不莹润,绿中发黑,所以不足珍贵。

各种青绿 深色诸绿,以孔雀绿为最可爱,葱翠夺目,制亦近罕。其次则蟹甲青,古气盎然,扑人眉宇。新橘满含棕眼,亦有足多。若鳖裙者,俗谓之忘八绿(1),殆非雅品。大抵青绿之色,不贵深而贵浅,以浅者鲜艳可爱,变化无穷也。葡萄水如新长之葡萄,西湖水、松花绿亦不甚相远。淡绿而微发黄者,名曰秋葵绿。青而略同虾肉色者,名曰虾青。数者均标新领异,殊可珍贵。至色微近浅蓝之鹦哥绿与发黄较多之梨青,则稍近于平庸矣。

【注释】

(1)忘八:即王八,乌龟与鳖的俗称。有时用于骂人,指妻子的外遇。

【译文】

各种青绿 各种深绿,以孔雀绿最为可爱,葱翠夺目,近来也很少制作。其次是蟹甲青,古气十足,扑人眉宇。新橘满身含有棕眼,也有很多足以称美的地方。若是鳖裙之类,俗称王八绿,不是典雅的品种。大体说青绿这种颜色不贵深而贵浅,因为浅色鲜艳可爱,变化无穷。葡萄水好像新长成的葡萄一样,西湖水、松花绿也相差不远。淡绿色而微微发黄的称作秋葵绿。青而稍似虾肉的称作虾青。这几种都是标新立异,格外珍贵。至于颜色微近浅蓝的鹦哥绿和以及发黄较多的梨青,就略近乎平淡无奇了。

洒蓝、积蓝 康窑于洒蓝中加绘金彩云龙,奕奕有生气。其作法,系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蓝色,复上一层薄釉,最后乃画金花。积蓝又名霁蓝,作法与洒蓝有别,乃将蓝色与釉水融和,挂于瓷釉之上,并不先上白釉。因此之故,其釉比洒蓝为厚,而色则大略相同也。

【译文】

洒蓝、积蓝 康熙官窑于洒蓝中加绘金彩云龙,神采奕奕,生气勃勃。它的制作方法是,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蓝釉,然后再上一层薄釉,最后才画上金色花纹。积蓝又叫霁蓝,作法与洒蓝不同,是将蓝色与釉汁融合挂在瓷胎上,并不先上白釉。由于这个缘故,积蓝的釉比洒蓝的釉厚,而颜色大体相同。

至若青色之较浓者,曰天蓝。浅蓝而近于绿者,曰翠蓝。深蓝而有芝麻星者,曰鱼子蓝,殆谓其形有类似,非谓其色同鱼子也。至于蓝紫相和而蓝尤浓厚者,曰毡包青,亦好奇之所嗜云。

【译文】

至于较浓的青色,称作天蓝。浅蓝而近于绿色的称作翠蓝。深蓝而含有芝麻星的,称作鱼子蓝,是说它的形状相似,而不是说它的颜色像鱼子一样。至于蓝紫相互谐调而蓝色尤为浑厚的,称作毡包青,也是好奇者所嗜好的。

豆彩 何谓豆彩?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称斗彩,谓花朵之攒簇,有类斗争。或称逗彩,谓彩绘之骈连(1),有同逗并。实则市人以音相呼,辗转讹述,殊非正诠(2)。是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鸟兽,均异采发越(3),清蒨可爱。至乾隆以后,喜作团彩(4),稍欠风致矣。然于华丽之中别饶葱茜之致(5),足为清供雅品(6),弥可宝贵也。

【注释】

(1)骈连:即骈门连室。形容为数众多。《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自宋道无章,王风陵替,窃官假号,骈门连室。

(2)诠:解释。

(3)发越:犹焕发。宋沉作喆《寓简》卷四:(古法书)人间殆不复见,其仅存者皆归御府,但追想其笔势飞动,精神发越耳。

(4)团彩:又名皮球花,是一种不规则地呈放射状或旋转式圆形纹样。

(5)别饶:另有。葱茜:草木青翠茂盛貌。

(6)清供:犹清玩。明袁宏道《瓶史器具》: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觯、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鹅颈、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

【译文】

豆彩 什么是豆彩?因为所描绘的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所以叫豆彩。或称作斗彩,是因为好像花朵争奇斗艳。或称作逗彩,是说彩绘的并列连接好似逗并。实际上这都是商人们以音相呼,辗转传讹,并非正确的解释。这种釉彩以康熙、雍正年间最为精美,人物、花卉、鸟兽都异彩焕发,清秀可爱。到乾隆以后喜作团彩,稍欠风趣了。但是于华丽中别有一种葱翠之美,堪为清赏雅玩之物,弥足珍贵。

明 斗彩花蝶纹罐

各种黄色 黄亦宣德时所尚之色。其时色深,有同密蜡,故有宣黄之称。至嘉靖始夹青花,色同鱼子,深者又别之为鸡油黄矣。康熙以后,专尚淡黄,统称蛋黄也。其稍深者谓之熟蛋黄,稍浅者谓之生蛋黄。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末,一为不纯之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纯正者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当清供焉。其黑色稍浓,而有黄色碎点周遭围绕于底足间者,谓之鳝鱼皮,亦象形语也。若鼻烟、若菜尾、若老僧衣,皆茶叶末之变体。鼻烟最浓,菜尾较淡。至如黄、黑、紫相和,砌成斑点,则谓之虎皮斑。在昔偶然风尚,今则无复问津矣。金酱而加金花,亦乾隆间所尚,然皆小品居多,究未足当鼎、彝之巨制也。

【译文】

各种黄色 黄色也是宣德年间所崇尚的颜色。当时有色深如同密蜡的,以至于有宣黄的名称。到嘉靖年间开始夹杂青花,颜色如同鱼子,深色的又别称作鸡油黄。康熙以后专崇尚淡黄,统称作蛋黄。其中颜色深的叫熟蛋黄,稍浅的称作生蛋黄。若融合黑和绿两种颜色的,则称作茶叶末。茶叶末起源最古,一种是纯正的茶叶末,一种是不纯正的茶叶末。不纯正的那种颜色或偏于黄,或偏于绿。纯正的如同将茶叶研成细末而调和在釉彩里,色调古雅幽静,足可清赏。黑色稍浓而有黄色碎点周遭围绕的称作鳝鱼皮,也是象形的说法。其他的,像鼻烟、菜尾、老僧衣,都是茶叶末的变种。鼻烟颜色最浓,菜尾较淡。至于黄、黑、紫三色融合而堆砌成斑点的,称作虎皮斑。在此前偶然形成风尚,到现在则无人关心了。在金酱釉上而加金花,也是乾隆年间所崇尚的,但都以小件居多,终究不能当鼎、彝那样的大件制品。

素三彩 紫、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亦有间露白地者。茄紫为地,殆稍罕见。有则花仅绿、黄二色耳,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中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1)。同一年代,而素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2),且其瓷质较粗,底多沙眼(3),而视同拱璧,殆有解人难索者矣(4)。

【注释】

(1)不赀(zī):不可比量,不可计数。形容十分贵重。

(2)腾踊:跳跃,喻物价飞涨。

(3)沙眼:指釉中棕眼。

(4)解人难索:能理解道理或解释问题的人,已经很难找到了。

【译文】

素三彩 紫、黄、绿三色绘成花纹的,称作素三彩。以黑色地最为贵重,也有浅黄、浅绿等色地,而花纹则是较为深重的黄色和绿色,也有偶然露出白色地的。茄紫色作为胎地的器皿比较罕见。如果有则花纹仅为黄、绿二色而已,连同底色总共为三色。绿色套绿色,黄色套黄色,在浅深中分出先后,因此有的实际上是四五彩而仍称作素三彩。西洋人尤其喜欢这类瓷器,所以声价非常高,一件瓷瓶常常价值万金。瓷器造型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稍次,即使花鸟价值也不低。同一年代的制品,素三彩比较其他彩器竟能升值百倍,而其质地粗糙,底部多有沙眼,却被看作珍品,大概是有人难以理解的奥妙吧!

明 素三彩菊花耳瓶

黑彩、墨彩 黑彩以质地言,墨彩以绘事言。凡黑地而花,或五彩、或三彩者,皆称黑彩。墨彩则以淡墨绘诸白地而已。墨彩视同常品,不外备鉴家之一格。若黑彩则声价甚昂。素三彩而兼黑彩者,尤为殊绝,五彩兼黑彩者,次之。

【译文】

黑彩、墨彩 黑彩就质地而言,墨彩就绘事而言。凡是黑色胎地而有花纹是五彩或者三彩的,都称作黑彩。墨彩只是用淡墨绘在白色胎地上而已。墨彩被看作普通瓷器,不过是在鉴赏家心目中算作一个格式而已。若是黑彩,则声价十分昂贵。素三彩而兼黑彩的尤其特殊,五彩兼黑彩的稍次。

乌金者,黑彩之尤莹亮者也。古铜者,茶末之和深黑者也。铁绣花者,近古铜而色深紫者也。铁棕者,茄紫之和深黑者也。墨褐者,墨彩之弥漫全体者也。四者皆黑之支流也。

【译文】

所谓乌金,是指尤为晶莹明亮的黑彩。所谓古铜,是指茶叶末釉和深黑色的。所谓铁锈花,是指近似古铜的深紫色。所谓铁棕,是指茄紫加深黑色。所谓墨褐,是指能够弥漫全体的墨彩。这四种都是黑彩的支流。

月白、鱼肚白 乃色之最淡者,牙白则稍闪黄色矣。若稍闪红色者,又称为虾肉白。填白者,系以粉料堆填瓷上,再蘸釉汁。或讹甜白,失之远矣。以素瓷而论,白亦有种种之别焉。

【译文】

月白、鱼肚白 乃是颜色中最浅淡的,牙白,就是略闪黄色的。如果稍闪红色的,又称作虾肉白。所谓填白,是先用粉料堆填在瓷器上,再蘸釉汁,或误称作甜白,未免相差太远了。若以素瓷而论,白也有种种区别。

洋彩 雍、乾之间,洋瓷逐渐流入,且有泰西人士如郎世宁辈供奉内廷,故雍、乾两代,有以本国瓷皿摹仿洋瓷花彩者,是曰洋彩。画笔均以西洋界算法行之(1),尤以开光中绘泰西妇孺者为至精之品(2)。至于花鸟,亦喜开光。又有不开光者,所用颜色纯似洋瓷。细辨之,则显然有别,且底内往往有华字款也。

【注释】

(1)界算法:应为界画法。我国古代绘画有一种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叫界画。

(2)开光:装饰方法之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菱形、心形等)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饰以花纹。常见于景泰蓝、雕漆、陶瓷器皿上的图案装饰。

【译文】

洋彩 雍正、乾隆年间,洋瓷逐渐流入中国,而且有西洋人郎世宁等人供奉朝廷,所以雍正、乾隆两代有用本国瓷器模仿洋瓷花彩的,称作洋彩。绘画方法等都使用西洋的界画法,尤其以开光中绘有西洋妇女儿童的瓷器最为精绝。至于花鸟也喜用开光。还有不开光的,所用的颜色纯似洋瓷。仔细观察,则显然有所不同,而且底内往往有中文的款字。

洋瓷 洋瓷有两种,一为泰西流入之洋瓷,本不入考古家赏鉴。然清初流入之品,有极精者,如绘女神像、自由神之属,恢诡可喜,至旧至精者亦堪藏庋一二也(1)。一为吾国所造铜胎挂瓷之品(2),市人通称亦曰洋瓷。实则此类彩绘,大半本国华风,尤以绘《西厢》等故事为多(3)。其兼仿洋彩者,反居少数。则呼曰洋瓷,称名殊嫌不当。大抵互市伊始,洋瓷流入,有铜胎者遂印市人之脑。由是凡瓷之铜胎者,不问其为本国制与否,概以洋瓷呼之,相沿成习,牢不可破耳。

【注释】

(1)藏庋(guǐ):收藏。庋,收藏,置放。

(2)铜胎挂瓷:即铜胎画珐琅和瓷胎画珐琅。

(3)《西厢》:即《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王实甫(12601336)著。王实甫,字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河北定兴)人。《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71307),是他的代表作,有《西厢记》天下夺魁之誉。

【译文】

洋瓷 洋瓷有两种,一种是西洋流入的洋瓷,原本不为考古家所鉴赏。然而清代初年流入的瓷器有的做工极为精细,如绘有女神像、自由女神像之类,十分新奇可喜,其中极旧极精的制品,也值得收藏一两件。另一种是我们本国所制作的铜胎挂瓷器皿,商人们通常也称作洋瓷。实际上这类描绘大半为本国风俗,尤其以《西厢记》等故事居多。而兼仿洋彩的,反而只占少数,如此称作洋瓷,格外嫌其不恰当。大概在互通贸易时,洋瓷流入而有铜胎制品,因而在人们的脑海里留有印象。因此凡是瓷釉而铜胎的瓷器,不问它是否本国所制,一概以洋瓷称呼。相沿日久成为习惯,牢不可破了。

清 珐琅彩松竹梅纹橄榄瓶

红之一色,康不同于雍,雍不同于乾,乾又不同于嘉、道以后,故后仿者惟红最难摹拟。康熙之蓝,夐绝一代,而近来新发明蓝,亦能得八九,超轶于光绪初年所仿者多矣(1)。若绿与黄,略得四五,亦易于鱼目混珠。惟紫则新仿者甚少。若红、若白,最难逃识者之眼。然纯色釉之器,红亦有仿制极精,不止四五成者。惟白较难追步前朝,而判别乃在微之又微云。

【注释】

(1)超轶:超越,胜过。

【译文】

红这种釉色,康熙时不同于雍正时,雍正时不同于乾隆时,乾隆时不同于嘉庆、道光以后,所以后来仿制的,唯独红色最难模拟。康熙年间的蓝釉,远远冠绝一代,而近来新发明的蓝色也能得其八九分,超过光绪初年的仿制品很多了。若绿色和黄色,略能得其四五分,也容易鱼目混珠。唯独紫色新仿的很少。红色和白色最容易辨识。然而纯一色釉的器皿,红色也有仿制得非常精到而不止四五分相似的。只有白釉较难以达到前朝水平,而作为判断区别则更是微乎其微了。

【点评】

本章说彩色,要点有三:

一说彩色的历史与种类。于其历史沿革、变化发明等,略谓本色加彩始于宋,彩瓷始盛于明永乐朝。明彩料多采自外国,清沿明制,变化出新,硬彩、软彩即其发明。硬彩、青花盛于康熙,软彩盛于雍正,夹彩盛于乾隆等。而以彩色之形式分为十类,表见如下:

二说彩色之属性分青、黄、赤、白、黑五色,并述其衍化之系统。为直观方便,也以表见之:

作者对彩色系统的分别极有见地,曰:以言系统,千绪万端不外深、浅二字,为之归汇。这是釉彩分类学上的一大发明,本章也因此纲举目张,眉目清晰,述说明白。

三说时尚贵重之彩色,计有红色类:宝石红,积红,豇豆红,胭脂水,美人祭,苹果绿,均紫,茄皮紫,各种红紫;青色类:天青,豆青、豆绿,瓜皮绿,各种青绿,洒蓝、积蓝,豆彩;其他:各种黄色,素三彩,黑彩、墨彩,月白、鱼肚白、牙白,洋彩,洋瓷。于各类名品除逐一述其历史沿革,给予总体评介之外,更深入细述其内部不同色调,具体而微,析入毫芒。

结末论各类彩色仿制之难易,而当时仿品,仍偶有极精者。

总之,本章对瓷之釉彩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既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又针对时尚,详略有当,重点突出,再次体现了本书鉴识精微,体例允当的特点。但也不无微误,如童书业《〈饮流斋说瓷〉评》指出杂色瓷器,唐代已有,如所谓唐三彩便是,所以本章本色地加彩,盖始于宋之说是错误的。

更新于:7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