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宋词欣赏 > 夏承焘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2024-03-17 〔唐宋词欣赏〕 夏承焘 水调歌头 唐宋 苏轼 中秋 夏承焘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水浒传》血溅鸳鸯楼一回中,也曾写到八月十五妓女唱这首词,可见当时传唱之盛。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全词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的矛盾过程。而前人却多妄解,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两句,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州在黄州之后,怎能说因这词而量移汝州?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是从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诗经》中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并非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呵!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做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苏轼和苏辙,手足之情甚笃。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与弟辙时常晤对。对弟弟的思念,构成这首词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转朱阁,谓月光普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低低地照进雕刻纹彩的门窗里去。照无眠,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阁、绮户,与上片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情况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婵娟,月色美好貌。此句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蜕变而来。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心里没有欲念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欲念一起,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是儒家无入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这首词里说,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难全含有这样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词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学意味的词,到苏轼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赏的名作。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