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难经校注 > 扁鹊

十難至十八難

2024-03-19 〔难经校注〕 扁鹊 扁鹊 难经 校注 十難至十八難

提要:本難舉心與小腸爲例,論述五臟五腑之邪互相干犯所出現十種不同的脈象變化。凡在本臟脈位見他臟之脈象爲邪干本臟或邪干與本臟相爲表裏之腑。脈象甚者爲臟邪干臟,脈象微者爲腑邪干腑。

十難曰:一脈爲十變者,何謂也?

然,五邪剛柔相逢〔1〕之意也。假令心脈急〔2〕甚者,肝邪干〔3〕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濇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濇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藏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爲十也。

〔1〕 五邪剛柔相逢 五邪指臟腑失調之病氣。滑夀云:謂五臟五腑之氣失其正而爲邪者也。剛柔指臟腑。腑屬陽爲剛、臟屬隂爲柔。相逢即下文相干之意。虞庶曰:於本位見他脈。故曰相逢,干也。

〔2〕 急 弦緊的脈象,是肝膽的本脈。

〔3〕 干 侵犯。《説文干部》:干,犯也。

按語:一、本難在五臟脈象定位及定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由於臟腑之間病變的相互影響而出現的十種變化。並列舉心脈爲例以説明之,餘者可依次類推。其中提示了五臟邪相干者,其脈象甚,五腑邪相干者,其脈象微。實際上,臟腑病相互影響及傳變的關係,甚爲複雜,其脈象的變化亦非常繁多。必須脈證互參,客觀分析,不可拘泥。

二、關於五臟脈位問題。五難以切脈時用力輕重作脈位深淺分部。十八難以寸關尺三部分部。查本難有心脈沉甚,如果按五難的浮沉分部法就難以理解了。因此,此處當以寸關尺分部爲是。

三、關於五臟脈象問題,本經有多處談及,内容大同小異。兹將本經中有關五臟脈象,列表如下:

續表

十一難

提要:本難指出脈動出現歇止的原因,是由於臟氣竭盡之故。根據四難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和隂吸陽呼的理論,説明最先竭盡的當爲腎氣。

十一難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藏無氣者,何藏也?

然,人吸者隨隂入,呼者因陽出〔1〕。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藏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1〕 吸者随隂入,呼者因陽出 與四難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同義。肝腎在下,爲隂,故隨隂入,心肺在上,爲陽,故因陽出。

按語:一、臨床中歇止脈的出現,其病機有多種情況,應結合臨床見證,加以具體分析,不能僅憑幾動一代,即斷爲何臟無氣或腎氣先盡。

二、四難云: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本難以吸者隨隂入今吸不至腎,至肝而還,從而判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説明病者於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的同時,兼有吸氣短淺的症候,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八難曰腎間動氣爲呼吸之門,是呼吸雖爲肺所主,而氣之本則在於腎。脈因氣動,今吸氣不及腎,不滿五十動而止,故知腎氣先盡。張介賓云:凡病將危者,必氣促如喘,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蓋其真隂絶於下,孤陽浮於上,此氣短之極也。醫於此際而尚欲平之散之,未有不隨撲而滅者,良可哀也。夫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聚散由乎隂,殘喘得以尚延者,賴一線之氣未絶耳,此臟氣之不可不察也。(見《類經》卷五第四注)張氏之言,頗有參考價值。

十二難

提要:本難討論治問題。指出對五臟脈象所反映的虚證與實證,錯地應用絶陽補隂,絶隂補陽的治法,由此而導致病人死亡者,是醫者犯了實實虚虚,瀉不足益有餘的原則性錯。

十二難曰:經言五藏脈已絶於内〔1〕,用鍼者反實〔2〕其外;五藏脈已絶於外,用鍼者反實其内。内外之絶,何以别之?

然,五藏脈已絶於内者,腎肝氣已絶於内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藏脈已絶於外者,其心肺氣〔3〕已絶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絶補隂,隂絶補陽〔4〕,是謂實實虚虚〔5〕,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1〕 五藏脈已絶於内 絶,乏也。《吕氏春秋季春》:振乏絶高誘注:行而無資曰乏,居而無食曰絶。在此引伸爲微弱之甚。由於五臟之氣虚損已極,反映爲脈象極爲微弱,指端難以感覺到,稱之爲脈絶不至。内指脈的深層,爲肝氣與腎氣所行之部;下文的絶於外之外,指脈的淺層,是心氣與肺氣所行之部。(見五難)絶於内爲重按不得,絶於外爲輕按不得。

〔2〕 實 動詞,充實之意。《禮記表記》: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疏:實,猶充也。在此引伸爲補。《靈樞熱病》:實其隂以補其不足者。

〔3〕 心肺氣 氣原作脈,蒙上五藏脈而。今改。與上文腎肝氣相合。

〔4〕 陽絶補隂,隂絶補陽 陽爲外,指心與肺;隂爲内,指腎與肝。

〔5〕 實實虚虚 實實,前一實字爲動詞,指用補法;後一實字爲名詞,指實證。虚虚,與實實相對,前一 虚字爲動詞,指瀉法;後一虚字爲名詞,指虚證。

按語:關於五臟之氣絶於内、絶於外的治問題,《靈樞九針十二原》亦有論述,可參閲。

關於實實虚虚,損不足,益有餘。句參閲本書八十一難。

十三難

提要:本難討論了脈診與色診、尺膚診以及聞診、問診等診法應當相應參照的問題。指出如有不相應的情況出現,根據五行所屬,相生者生,相勝者死。最後舉肝病之色脈不相應者爲例,以具體説明見何種脈爲相生,何種脈爲相勝。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1〕者,即死;得相生之脈〔1〕者,病即自已〔2〕。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爲之奈何?

然,五藏有五色〔3〕,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内〔4〕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黄,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濇而短;色黑,其脈沉濡〔5〕而滑。此所謂色之與脈〔6〕,當參相應也。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7〕;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濇,尺之皮膚亦濇;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五藏各有聲色臭〔8〕味,當與寸口、尺内相應。其不相〔9〕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濇而短,若〔10〕大而緩,爲相勝;浮大而散,若〔10〕小而滑,爲相生也。

經言知一〔11〕爲下工,知二〔11〕爲中工,知三〔11〕爲上工,上工者十全〔12〕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1〕 相勝之脈、相生之脈 言根據五臟及色、脈的五行所屬,分析其相克相生關係。如肝色青,得心脈爲木生火,得腎脈爲水生木,兩者均爲相生之脈。得肺脈爲金克木,得脾脈爲木克土,均是相勝之脈。餘類推。

〔2〕 自已 自愈也。《廣雅釋詁一下》:已,癒也。

〔3〕 有五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八十一難》有下無五字。

〔4〕 尺内 指前臂内側從腕横紋至肘横紋的皮膚。亦稱尺膚。

〔5〕 濡 《佚存》本作濇。

〔6〕 色之與脈 色上原有五字,蒙上五藏有五色而衍。律以上文問句色之與脈當參相應可證。今删。

〔7〕 脈數尺之皮膚亦數 徐大椿曰:《靈樞》謂,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變定矣今去大小而易數字。數者,一息六七至之謂,若皮膚則如何能數?此必傳寫之,不然,則文義且難通矣。丁德用曰:數即心也,所以臂内皮膚熱也。丁氏將數字釋爲熱,於醫理言尚通,姑從之。

〔8〕 臭 《廣韻宥韻》:臭,凡氣之總名。在此言鼻竅感知之氣味。《禮記月令》:其臭羶。孔穎達疏:正義曰:通於鼻者謂之臭。《書經盤庚》孔疏:古者香氣穢氣皆名爲臭。

〔9〕 相 《本義》、《集覽》本并無。

〔10〕 若 或也。《周禮地官稍人》:若有會同師田行役之事。賈公彦疏:或有或無云若,爲不定之辭也。

〔11〕 知一、知二、知三 指色、脈、尺膚三種診法。能掌握其中一種爲知一,二種爲知二,三種爲知三。

〔12〕 全 《説文通訓定聲乾部》:全字亦作痊。全爲痊之古字,愈也。《周禮天官醫師》:十全爲上。鄭玄注:全,猶愈也。

按語:本難指出診察疾病應對病人的面色、脈象、尺部皮膚,以及聲、臭、味等各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參照,辨證分析,以判斷預後,這是診斷疾病的一項重要原則。但文中所舉具體内容及例子,只能領會其精神,不可機械地搬用。

十四難

提要:本難主要討論二個問題:一、脈的遲數至數所主病證及其預後。以一息四至曰平,增者爲至脈,減者爲損脈。損脈的病有輕重程度不同,反映在皮毛、血脈、肌肉、筋骨等機體各個層次出現虚減、痿弱的症候。可根據五臟所屬,進行調治。二、提出脈有根本,人有元氣,突出尺部脈的重要性。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1〕,何謂也?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2〕,四至曰奪精〔3〕,五至曰困〔4〕,六至曰命絶,此至之脈〔5〕。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困〔4〕,四呼一至曰命絶,此謂〔6〕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7〕,損脈從上下〔7〕也。

損脈之爲病奈何?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8〕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虚少〔9〕,不能榮於五藏六府〔10〕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爲肌膚〔11〕;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12〕;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13〕。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温;損其肝者,緩其中〔14〕;損其腎者,益其精〔15〕。此治損〔16〕之法也。

〔1〕 損至 損有減少之意。《廣雅釋詁二下》:損,減也。在此指脈搏次數較正常人減少。至,衆多。《孟子滕文公下》而禽獸至趙岐注:至,衆也。在此指脈搏次數較正常人增多。

〔2〕 離經 離開常道、常法,經,常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傳》禮之經也疏:經,訓常也,法也。滑夀曰:離經者,離其經常之度也。

〔3〕 奪精 《素問通評虚實論》:精氣奪則虚。王冰注:奪謂精氣減少如奪去也。

〔4〕 困 原作死。《太平聖惠方》卷一辨損至脈法作困。按,作困爲是,本難後文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雖困可治可證。據改。困,猶危也。王充《論衡解除》:病人困篤,言病情危篤。

〔5〕 此至之脈 至原作死。《句解》、《本義》本、《脈經》卷四第五、《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等并作至。按,作至爲是。與下文損之脈相對應。今據改。《本義》、《千金翼》脈下并有也字,與下文損之脈也相對應。

〔6〕 謂 《句解》、《本義》本、《脈經》并無。

〔7〕 下上、上下 下上言病自下向上傳變。即症狀出現程序由骨筋肌肉血脈皮毛。上下言病自上向下傳變。即症狀出現程序由皮毛血脈肌肉筋骨。

〔8〕 皮聚 聚,收縮之義。《玉篇部》:聚,歛也。徐大椿《難經經釋》:皮聚者,枯而縮也。皮聚則皮膚表面呈褶狀。如老年人多見之。由於皮膚缺少彈性,鬆弛枯憔所致。

〔9〕 虚少 《玉函經》崔嘉彦注引《難經》無少字。

〔10〕 五藏六府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五藏下無六府二字。

〔11〕 飲食不爲肌膚 《本義》《集覽》本不下并有能字。《聖濟總録》卷八九虚勞贏瘦卷一八五補益總論引《黄帝難經》、《普濟方》卷一二二引《難經》并同本難。

〔12〕 不能自收持 收持,用手取物執物也。《廣雅釋詁》:收,取也。《素問皮部論》名曰樞持王冰注:持,謂執持。在此引伸爲肢體的動作。不能自收持當是筋弛縱,運動功能減退或喪失。

〔13〕 至脈之病也 原作至於收病也。文義難通,與上文損脈相對應者,當爲至脈。今據《句解》改。

〔14〕 緩其中 緩,是治法,使其緩和也。吕廣曰:肝主怒,其氣急,故以針藥以緩其中。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15〕 益其精 《脈經》卷四第五、《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七精下并有氣字。

〔16〕 治損 《句解》本作損至。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1〕。脈來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爲適得病,前大後小〔2〕,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2〕,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3〕;滑者傷熱;濇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爲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爲死脈也〔4〕,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着床〔5〕。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6〕,呼吸再,至〔7〕,名曰無魂〔8〕,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9〕,名曰行尸〔10〕。

〔1〕 有呼吸再,至 滑夀曰: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謂。疑衍文也。《難經集解》云:張千里曰:呼吸再至四字,伯仁以爲與上文再呼一至,再吸一至,重出。不知此四字當讀再字句,至字自爲句。蓋謂再呼再吸,脈方一至,並非重衍。(見光緒十三年《桐鄉縣志》卷二十四臧夀恭《張夢廬先生别傳》)。按上下文義,此説有理,今加標點句讀。再呼再吸一至,即二息一至。

〔2〕 前大後小,前小後大 前後指寸口脈的關前關後。關前爲寸,關後爲尺。

〔3〕 腹中痛 腹原作胸。《濯纓》本、《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腹。虞庶注:病在三隂,隂主於内,故腹中病也。是虞注所據本亦作腹。據改。

〔4〕 爲死脈也 《脈經》卷四第五引爲下有十字。

〔5〕 猶當着床 《脈經》校注:猶當一作獨未。着床,卧床不起。

〔6〕 再呼一至 《本義》、《集覽》本、《脈經》至下并有再吸一至四字。再呼一至即一呼一吸脈一至。

〔7〕 呼吸再,至 《集覽》本、《脈經》并無。滑夀云:此四字見前衍文。參閲注〔1〕。

〔8〕 無魂 指嚴重的失神狀態。《靈樞本神》:魂傷則狂忘不精。

〔9〕 行 動也。《易乾傳》天行健孔達疏:行者,運動之稱。

〔10〕 行尸 病人已至瀕死階段,雖尚稍能活動,而意識盡失,根本已絶,猶似行尸。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爲害〔1〕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2〕,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3〕有根本,人有元氣〔4〕,故知不死。

〔1〕 無能爲害 《脈經》卷四第一作無所苦。

〔2〕 譬如人之有尺 《集覽》本譬如與人之有尺互倒,義較勝。《普濟方》第三册引唐杜光庭《廣成先生玉函經》尺下有脈字。

〔3〕 脈 《脈經》卷四第一作木。

〔4〕 元氣 亦稱原氣。《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云:一國之君,其猶一體之心也布恩施惠,若元氣之流於皮毛腠理也。百姓皆得其所,若流血氣和平,形體無苦也。又同書《王道》云: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元氣由精血所化,藉三焦之氣爲之别使,而通達全身。元氣系於命門,爲人體生氣之原。參閲第八難、三十六難、三十八難及六十六難。

按語:原文有治損之法而無治至之法。分析文義,第一段損脈與至脈,雖有遲數之分,而曰離經,曰奪精,曰困,曰命絶等,兩者都相同,所異者在於至脈從下而上,損脈從上而下,即病證的發展,損脈自皮毛起,至骨而死;至脈自骨起,至皮毛而死。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各爲五臟所主,故治五臟損之法,亦即治五臟至之法。徐大椿曰:言治損而不言治至者,蓋損至之脈,雖有從上下,從下上之殊,而五者之病狀則一,故言治損,而治至之法亦備矣。文中五種治損之法,對臨床治療有一定指導價值。

十五難

提要:本難討論脈象受四時變化的影響而與之相應的問題。提出四時的正常脈象爲春弦、夏鈎、秋毛、冬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各種比喻,以描述四時太過與不及的病脈和死脈的脈象形態,並據以診斷疾病的預後吉凶,强調四時脈均以胃氣爲本,突出了胃氣的重要性。

十五難曰:經言春脈弦,夏脈鈎,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

然,弦、鈎、毛、石者,四時之脈也。

春脈弦者,肝〔1〕東方木也,萬物始生〔2〕,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

夏脈鈎者,心〔1〕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3〕,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鈎。故其脈之來疾去遲〔4〕,故曰鈎。

秋脈毛者,肺〔1〕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2〕,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虚以浮,故曰毛。

冬脈石者,腎〔1〕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5〕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

此四時之脈也。

〔1〕 肝心肺腎 《素問玉機真藏論》新校正引越人云無此四字。

〔2〕 萬物始生、萬物之所終 春季草木萌生,故曰萬物始生。秋季成實,故曰萬物之所終。《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王冰注:木主發生應春,春爲生化之始。金主收斂應秋,秋爲成實之終。

〔3〕 盛 《本義》、《集覽》本并作茂。

〔4〕 來疾去遲 來去指脈的來去。言脈的每次搏動過程中,脈波由起始至高峰爲來,由高峰至終了爲去。

〔5〕 盛 《集覽》本作極。

如有變奈何?

然,春脈弦,反者爲病。

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强,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虚微,是謂不及,病在内。氣來厭厭聶聶〔1〕,如循〔2〕榆葉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3〕曰病;急而勁益强,如新張弓弦曰死。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4〕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爲本。

夏脈鈎,反者爲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强,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虚微,是謂不及,病在内。其脉來累累如環〔5〕,如循琅玕〔6〕曰平;來而益數,如鷄舉足〔7〕者曰病;前曲後居,如操帶鈎〔8〕曰死。夏脈微鈎曰平,鈎多胃氣少曰病,但鈎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爲本。

秋脈毛〔9〕,反者爲病,何謂反?

然,其〔10〕氣來實强,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虚微,是謂不及,病在内。其脈來藹藹如車蓋〔11〕,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鷄羽〔12〕曰病;按之消索,如風吹毛〔13〕曰死。秋脈微毛爲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爲本。

冬脈石,反者爲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强,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虚微,是謂不及,病在内。脈來上大下兑〔14〕,濡滑如雀之喙〔15〕曰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16〕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17〕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爲本。

胃者,水穀之海也,主禀,四時故〔18〕皆以胃氣爲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19〕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20〕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21〕,如水之下漏〔22〕,是脾之衰見也。

〔1〕 厭厭聶聶(zh摺) 厭厭軟弱貌,聶聶柔和貌。形容輕柔和緩之脈象。吕廣注:其脈之來,如春風吹榆葉,軟弱而調。

〔2〕 循 撫摩之意。《漢書李陵傳》: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顔師古注:循,謂摩順也。

〔3〕 益實而滑,如循長竿 《素問平人氣象論》益作盈,下文來而益數之益同。如循長竿形容弦滑而直之脈象。

〔4〕 胃氣 反映爲脾胃功能的元氣,稱爲胃氣,全身及五臟皆禀氣於胃。參閲按語。

〔5〕 累累如環 累累,連續不斷。累本作纍,《漢書五行志下之下》集注:纍纍,不絶之貌。累累如環形容脈來連續不斷,如玉環滾動。

〔6〕 琅玕 美石如玉。《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孔傳:石而似玉。疏引《爾雅釋地》:石而似珠。

〔7〕 來而益數,如鷄舉足 鷄舉足的動作較踐地時爲速疾,以喻較促而欠緩和的脈象。

〔8〕 前曲後居,如操帶鈎 《諸病源候論心病候》居作倨。按居爲倨之借字,强勁而微曲如鋸。《爾雅釋畜》:駮,如馬,倨牙,食虎豹。邢疏:其牙倨曲而食虎豹也。又郝疏引《易説卦乾》孔疏云:倨牙如鋸。前後指脈的來去。見前段注〔4〕。操,執也。兩句形容脈來時曲屈,去時强勁而微曲,如執帶鈎狀。

〔9〕 秋脈毛 脈下原有微字。涉下秋脈微毛曰平而衍。律以上下文例,並據《句解》、《本義》、《集覽》本等删。

〔10〕 其 原脱,據《句解》、《本義》、《集覽》本及上下文例補。

〔11〕 藹藹(ǎi矮)如車蓋 《廣雅釋訓》:藹藹,盛也。車蓋古代帝王貴族車上的傘蓬,亦稱華蓋。《漢書王莽傳》:莽乃造華蓋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在此形容浮大而輕盈之脈象。

〔12〕 不上不下,如循鷄羽 形容脈象輕按不顯,重按不明,如鷄羽之中央稍堅,兩旁虚弱。《素問平人氣象論》王冰注:謂中央堅而兩傍虚。

〔13〕 按之消索,如風吹毛 《本義》、《集覽》本消并作蕭。按消蕭聲同而通。消索,雙聲連語,或作蕭索、蕭散、消散。《素問示從容論》:形氣消索也。王冰注:消索,形氣散索盡也。在此形容脈象有飄忽浮散之象,與上文按之益大者相反。

〔14〕 上大下兑 上下指脈的淺部深部。兑同鋭,《集注音釋》:兑,音鋭,尖也。《荀子議兵》:兑則若莫邪之利鋒。上大下兑即輕按脈形寬大,重按細小之脈象。

〔15〕 濡滑如雀之喙(hu會) 喙原作啄。《句解》作喙。吕廣注曰:雀喙,謂本大末兑也。是吕廣所據本作喙。又《集注音釋》:喙,許穢切。《素問平人氣象論》林校引亦作喙。作喙爲是,據改。《説文口部》:喙,口也。此處指鳥類之嘴。《戰國策燕策》:蚌方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16〕 啄啄連屬,其中微曲 啄啄連屬如鳥雀啄食,形容脈象短促搏指。微曲謂微有鈎象之脈。

〔17〕 來如解索,去如彈石 解,解開。《禮記月令》:東風解凍。索,繩索。《書五子之歌》:懔乎若朽索之取六馬。來如解索形容脈來散亂之象。去如彈石形容脈去時急促而堅硬搏指之脈象。

〔18〕 主禀,四時故 《本義》無故字,四時連下讀。張夀頤曰:主禀二字作一句讀。舊注各家皆連下四時爲句,則不成句,抑亦不可解。今於禀下斷句。四時故連下讀,釋爲故四時。古有此句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萬物命故不施王冰注故萬物之命,無禀而生。禀爲稟之俗字。《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先王所稟於天地杜注:稟,受也。

〔19〕 要會 《周禮小宰》:八日聽出入以要會司農注:要會,計最之簿書,月計曰要,歲計曰會。在此引伸爲要點關鍵。

〔20〕 和 《太平聖惠方》卷一《診四時脈及太過不及法》作善。

〔21〕 如雀之啄 形容脈來堅鋭而斷續不匀。後世稱雀啄脈。

〔22〕 如水之下漏 如房屋漏水。《素問平人氣象論》王冰注:屋漏謂時動復住。形容脈來時斷時續,乍疏乍數。後世稱屋漏脈。

按語:四季脈均以胃氣爲本。從本難對四季五臟的平脈、病脈和死脈所描述的脈象,進行比較分析,可以悟出胃氣脈當爲從容和柔、均匀流利、有神有根之象。如《素問玉機真藏論》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靈樞終始》云:穀氣來也徐而和。不論何種脈象,凡兼有胃氣脈象者,均爲佳兆。脈少胃氣則病,脈無胃氣則死。

十六難

提要:本難討論五臟病變的診斷問題。除脈診外,還必須通過望診、問診及切按腹部等,結合體表體内所見各種證候,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診斷。在脈與證兩者之中,突出了證的重要性。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1〕,有隂陽,有輕重,有六十首〔2〕,一脈變爲四時〔3〕離聖久遠,各自〔4〕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5〕其病有内外證。

其病爲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脈〔6〕,其外證:善〔7〕,面青,善怒;其内證:齊左有動氣〔8〕,按之牢若痛〔9〕;其病:四肢滿〔10〕,閉癃〔11〕,溲便〔12〕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6〕,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内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13〕。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脈〔6〕,其外證:面黄,善噫〔14〕,善思〔15〕,善味〔16〕;其内證:當齊〔17〕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6〕,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内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欬,洒淅〔18〕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腎脈〔6〕,其外證:面黑,善恐,善欠〔19〕;其内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少〔20〕腹急痛,泄如〔21〕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1〕 三部九候 三部指寸、關、尺。九候,寸關尺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共爲九候(參閲第十八難)。另《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論三部九候,是以人體頭部、手部、足部作爲上中下三部,每一部的診脈部位又分爲天、地、人三候,共九候。與本難不同。

〔2〕 六十首 《集覽》本首作日。六十首爲古代診法,今已失傳。吕廣注:言三部是一法,九候是一法,隂陽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素問方盛衰論》王冰注:奇恒勢六十首,今世不傳。

〔3〕 一脈變爲四時 按文義此上疑脱有字。《難經集解》:按一脈上脱有字。細核一脈句,既與有六十首上下文義不屬,亦非脈有三部九候各句之總結,顯係有。應據貞竹玄節之説補有字。有一脈變爲四時即指春弦、夏鈎、秋毛、冬石也。此説有理。

〔4〕 自 《句解》本無。

〔5〕 是 《句解》本作視。是作祗解,即只是之意。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八:是,猶祇也。《論語爲政》:今孝者,是謂能養,言祇謂能養也。是與祇同義。

〔6〕 肝脈、心脈、脾脈、肺脈、腎脈 參見第十難按語附五臟脈象表。

〔7〕 善《佚存》本、《本義》、《集覽》本并作潔。《玉篇冫部》:,俗絜字。《廣韻屑韻》:潔,經典用絜。是潔絜并同。絜通挈。《禮記大學》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鄭注:絜,挈也。李今庸:這裏當是字省疒旁而作挈,又借作絜。(《讀古醫書隨筆難經析疑一則》)按此説有理。《爾雅釋詁下》挈釋文:契,通作挈。亦作瘈、瘛。善,猶多也。《詩載馳》女子善懷鄭箋:善,猶多也。善即善瘈,謂多見瘈瘲抽搐之證。

〔8〕 齊左有動氣 《集覽》本齊作臍。按齊通臍。動氣指在臍部周圍自覺或他覺的搏動感或攻動感。

〔9〕 牢若痛 牢堅硬。《廣雅釋詁下》:牢,堅也。若義同而。

〔10〕 四肢滿 滿腫也。《素問本病論篇》:民病肢節腫滿。

〔11〕 癃 《本義》、《集覽》本并作淋。

〔12〕 溲便 《史記扁鵲倉公傳》:令人不得前後溲。《索隱》曰:前溲謂小便,後溲謂大便也。按,上文閉癃指小便,此溲便當指大便。

〔13〕 啘(y叶) 乾嘔,呃逆。滑夀注:啘,乾嘔也。《靈樞識雜病》丹波元簡注:噦,呃逆也。亦作啘。

〔14〕 噫 噯氣。《説文口部》:噫,飽出息也。

〔15〕 善思 《句解》本無。

〔16〕 善味 好食重味。加藤宗博:脾氣不足而食無味,故好思有味物也。(《盧經裒腋》)

〔17〕 當齊 《集覽》本齊下有上字。

〔18〕 洒淅 寒慄貌。《素問刺瘧論》:洒淅寒甚。

〔19〕 善恐善欠 原作喜恐欠。《本義》、《集覽》本并作善恐欠。吕廣注:其人善欠者故其善欠。故善恐。是吕注所據本作善恐善欠。按:恐與欠均爲獨立症候,更律以上文脾脈善噫、善思、善味文例,作善恐,善欠爲是,今據改。欠,人倦時張口吸氣,俗稱打呵欠。《儀禮士相見禮》:君子欠伸鄭玄注:志倦則欠,體倦則伸。

〔20〕 少 《本義》、《集覽》本并作小。按小少古通。《靈樞脹論》:痛引小腹,《太素脹論》作痛引少腹。

〔21〕 如 通而。《左傳莊公七年》星隕如雨杜預注:如,而也。

按語:對本難内容,滑伯仁認爲答語與問句不相符合,疑有闕文。他並引謝氏曰:此篇問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本經并不答所問,似有缺文。細考本難所述,主要目的在於闡明如何通過脈診與内外證合參以診斷疾病的問題,特别强調診察證候的重要性。至於三部九候等各種不同診脈法的具體内容和何者爲是,都不屬於本難討論的範圍。因此,當非闕文。

十七難

提要:本難列舉五種病證,説明脈與證相應與否,對預後判斷的重要意義。一般情況下,病證與脈象應當相符。如果出現相反的脈象,提示預後不良。突出了在某種情況下,脈診的重要性。

十七難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1〕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可盡〔2〕知也。診病〔3〕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强〔4〕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濇者,死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5〕沉濡〔6〕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復鼽衄血〔7〕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8〕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濇,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1〕 年月 《句解》作歲。《集覽》本月下有而字。

〔2〕 盡 《脈經》卷五第五作具。

〔3〕 診病 《脈經》作設病者。

〔4〕 强 《脈經》作弦。

〔5〕 反得 《集覽》本此上有而字。

〔6〕 沉濡 《本義》濡作濇。《脈經》卷五第五濡作滑。《太平聖惠方》卷一扁鵲診諸反逆脈法無沉字。

〔7〕 血 《脈經》、《聖惠方》并無。

〔8〕 反 原脱。律以上下文例,據《本義》、《集覽》本、《脈經》、《聖惠方》等補。

按語:一、本難與十六難均討論切脈與審證相互參照的診斷法。十六難突出證,本難强調脈。兩者可互相補充,並領會其精神。在臨診中遇脈證不相符的情況時,根據具體情況,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以作出診斷和判斷預後。

二、對問句中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未見答語,疑有脱漏。滑夀云:此篇所問者三,答云可盡知也。而止答病之死證,餘無所見,當有闕漏。又丁錦曰:不治自愈即十三難之相生脈。或連年月即五十五難積聚病之相應。故曰可盡知也。可參考。

十八難

提要:本難討論三個問題:一、寸口脈中寸、關、尺三部脈位與全身上、中、下部位相配的診脈法。二、脈有三部,每部四經,根據十二經脈所屬五行相生關係的分配原則。三、積聚痼疾的脈象診斷。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隂、陽明,足有太陽、少隂,爲上下部〔1〕,何謂也?

然,手太隂、陽明金也,足少隂、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隂、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隂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爲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隂、陽明土,土主中宫〔2〕,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3〕也;下部法地,主齊以下〔4〕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5〕者也。

〔1〕 上下部 即寸口脈的寸部與尺部。寸爲上部,尺爲下部。

〔2〕 土主中宫 《句解》無。

〔3〕 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 《句解》、《集覽》本、《醫心方》卷三膈下并無以字,之下并有上字。

〔4〕 齊以下 《集覽》本無以字。

〔5〕 審而刺之 刺,刺探、審候之意。《爾雅釋言》:探,試也。郭璞注:刺探嘗試。郝懿行疏:刺探,猶伺探也。《漢書丙吉傳》:至公車刺取。顔師古注:刺,謂探候之也。審而刺之即對病情證候之診察。

按語:一、對脈有三部九候至審而刺之者也一段原文《本義》引謝氏曰:此一節當是十六難中答辭,錯簡在此,而剩出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此説可參。

二、三部九候的診法亦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上部天在頭,中部人在上肢,下部地在下肢。乃屬於全身診脈法。本難以寸、關、尺、浮、中、沉稱爲三部九候,並以寸關尺三部分主人體上中下三部,這些理論都是獨取寸口診脈法的具體内容,是本經所首創,爲後世脈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本難寸口脈分部主要是指經脈與軀幹部位。根據經脈與臟腑的聯系,手少隂經屬心,手太陽經屬小腸,在寸部;足太隂經屬脾,足陽明經屬胃,在關部;足少隂經屬腎,足太陽經屬膀胱,在尺部。此六個臟腑的部位,已隱然可定。然足厥隂肝、手厥隂心主、手太隂肺以及大腸、膽、三焦等均未確定其具體部位。《脈經》卷一《兩手六脈所主五藏六腑隂陽逆順第七》引《脈法讚》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在尺部。並提出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即手少隂經;肝部在左手關上,即足厥隂經;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即手太隂經;脾部在右手關上,即足太隂經;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即足少隂經,左屬腎,右爲子户,名曰三焦。此與本難所述,基本一致。後世醫家對左右手寸關尺的六部分配,主要根據《脈經》,但具體内容,略有出入。

人病有沉滯〔1〕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診〔2〕在右脇有積氣,得肺脈〔3〕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脇有積氣者,何也?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其外痼疾〔4〕同法耶?將異也?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裏,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内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爲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爲死病也。

〔1〕 沉滯 指沉伏體内積滯之病。《國語周下》:氣不沉滯而亦不散越韋昭注:沉,伏也。滯,積也。

〔2〕 診 《集覽》本此下有病字。

〔3〕 肺脈 有四種解釋:一、寸口脈之寸部。見本難上文,手太隂爲上部,上部即寸部。二、右手寸口脈之寸部。如丁錦曰:如右脇有積聚,應當右寸肺部得結脈。(《古本難經闡注》)。這是根據肺其治在右提出來的。三、指兩手寸口脈。見一難,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隂之動脈也。四、指浮而短濇之脈象 《集注》楊康候注:診雖不得肺脈浮短而濇這是根據四難浮而短濇者,肺也。十三難、十七難等内容基本相同。可參閲十難附表。以上四説,均有所據,應加分析。據臨床實際,動而中止結脈之出現必三部一致,不可能單獨見於寸部或右寸部。故一、二兩説不可從。再查本經全書,凡言寸口脈者,均無稱肺脈者,本難稱肺脈,當非指寸口脈。又下文診不得肺脈、肺脈雖不見等,均不能以寸口脈加以解釋。故第三説亦不可從。今從第四説。肺脈結即寸口脈見浮濇而短的肺脈時,出現不規則之歇止脈。

〔4〕 痼疾 《説文疒部》:痼,久病也。徐大椿曰:痼疾,凡肌肉筋骨間久留不去之病皆是。(《難經經釋》)

按語:徐大椿曰:人病以下至末,與前文不類,疑是五十二難、五十五難、五十六難等難内錯簡。此説可參。

更新于:6个月前

译文

《难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继承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全书以阐明《内经》等古医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设为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特别是对脉学的论述,尤为精要,有创造性的立说。对三焦和命门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论点,并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与病症,以及腧穴、原穴、募穴在针刺治疗上的作用。本书对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价值。 《难经校注》是对《难经》整理研究的成果。书中设提要、原文、校注、按语等项,对《难经》的每一难勾玄旨要、校勘讹、训释词义,并联系临床实际,论述医理,探隐发微,解析疑难。本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十年代的部级科研课题,在某些方面代表了中医界对《难经》研究的新水平。

基础介绍

扁鹊

扁鹊

难经校注扁鹊,难经,校注,十難至十八難扁鹊十難至十八難_十难九稳下一句该怎么说,提要:本難舉心與小腸爲例,論述五臟五腑之邪互相干犯所出現十種不同的脈象變化。凡在本臟脈位見他臟之脈象爲邪干本臟或邪干與本臟相爲表裏之腑。脈象甚者爲臟邪干臟,脈象微者爲腑邪干腑。十難曰:一脈爲十變者,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