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子《道德经》

2024-04-16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钱基博 道德经 老子 读法 钱基博

《论语述而》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陆德明《释文》:彭祖,《世本》云:姓篯,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篯,音翦,一云即老子也。《汉博陵太守孔彪碑》云:述而不作,彭祖赋诗。(钱大昕云:作与古音谐韵。)则是述而不作两言,老聃之赋诗也。今按《五千文》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言,伪《列子》引为黄帝书。黄帝虽无书,而古来传有此说,后人仰录为书,则亦有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皆有引也。又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此《周书》之辞也。强梁者不得其死,此周庙《金人铭》之辞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东汉郎上《便宜七事》,引以为《易》之辞。则《老子》书,盖张前人之义而说之,述而不作也。书中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屡称古之善为士者,古之所以贵此道者,古之善为道者,而著书又多采古说:则是信而好古也。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儒林传》曰:窦太后好老子书。《汉书景十三王传》曰:献王得古文《孟子》、《老子》之属。皆直曰《老子》,无经名。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有《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邻氏、徐氏不知何时人?班固以次刘向《说老子》前,盖元成以先人也。刘向《说老子》不称经,而邻氏、傅氏、徐氏皆称经者,殆班固所谓传其学者尊其师,故然。然尚不曰《道德经》也。《太平御览》一九一引扬雄《蜀王本纪》曰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当为《道德经》一名之权舆。

晁以道《记王弼注老子后》曰: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董逌《藏书志》曰: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为《道德经》,凡言道者类之上卷,言德者类之下卷。然陆德明生于隋、唐之际,所撰《释文》,正用王弼注本,而题云:《道经》卷上,《德经》卷下。贾公彦《周礼师氏疏》引《老子道经》云道可道;《德经》云上德不德。颜师古《汉书注》:《魏豹传》引《老子道经》云:国家昏乱,有忠臣。《田横传》引《老子德经》云: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王侯自谓孤、寡、不穀。《楚元王传》引《老子德经》云:知足不辱。《西域传》注引《老子德经》云: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又《严助传》:老子所谓师之所处,荆棘生之者也。师古注:《老子道经》之言。《酷吏传》: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师古注:《老子德经》之言。又云:下士闻道大笑之。师古注:《老子道经》之言也。章怀太子《后汉书翟酺传》注引《老子道经》云:鱼不可以脱于渊。是古人引《老子》皆以道德分经,盖不始于唐玄宗矣!然后人析《老子》书上卷说道,下卷说德,今以书考,道德混说,无分上下。如上卷说玄德,说孔德之容,说常德,言德者不一,宁可以道经限之乎?下篇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隐无名,道生一,言道者亦不一,宁可以德经限之乎?故知以道德分经为无据也。何谓道?何谓德?按《韩非子解老》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此道与德之别也。然则道无方体,德有成亏,陆德明《释文》曰:道,生天地之先。德,道之用也。德者得也,道生万物,有得有获。此其义也。《庄子徐无鬼》曰:故德总乎道之所一。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郭象注:道之所容者虽无方,然总其大归,莫过于自得,故一也。各自得耳,非相同也;而道一也。此德与道之枢也,然则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庄子天下篇》曰:古之所谓道术者,无乎不在。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然道非有余于德也,道散而德彰。德非不足于道也,德成而道隐。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后人尊之为经,遂题之曰《道德经》云尔。太史公曰: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形品万殊而性同得。《庄子齐物论》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此道德之意也。

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亦言道言性,言无声无臭:其旨略同于老子。《论语》得老子之文;而《中庸》得老子之意。其大指以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其诸老子所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者耶?此亦道德之意也。明乎此,而后群异各安其所安,众人不失其所是。老子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不强人以同我,亦不丧我以逐物,夫是之谓达者。庄生所谓: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用也者通,通也者得。郭象注:达者无滞于一方,故忽然自忘而寄当于自用;自用者莫不条畅而自得。夫是之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不知此者,不足以发道德之意,而读老子之书。

更新于:5个月前

译文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基础介绍

钱基博

钱基博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道德经,老子,读法,钱基博钱基博二、老子《道德经》_道德经 老子,《论语述而》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陆德明《释文》:彭祖,《世本》云:姓篯,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篯,音翦,一云即老子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