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汉书》简介参见卷六。
杨胡朱梅云传
【题解】
本文是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云敞的合传。班固一向以醇儒自居,不满过激言行,杨王孙坚持裸葬,胡建不畏强暴,梅福数言切谏,云敞舍死赴义,尤其是朱云,少喜游侠,老而隐居不仕,数人行事,多不与中庸之道合。班固为他们立传,原因何在?传末赞引孔子语不得中行,则思狂狷给出了答案。但还不仅止于此。两汉厚葬成风,为杨王孙立传,即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种风气的不满。胡建、云敞行事不同,为名则不异。朱云、梅福欲遏外戚专权,前者有狂气,后者嫌愚忠,皆不容于世。东汉外戚势盛,班固本人就依附外戚窦宪,文中借题发挥,可谓用心良苦!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余,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①。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返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②。
【注释】
①亡:通无。
②祁侯:缯贺封祁侯,其孙它袭爵,亦称祁侯。
【译文】
杨王孙,汉武帝时人。学习黄老之术,家有千金,重视养生之道,凡是有利于养生的东西,没有不想方设法弄到的。在他病危临终之际,要求他的儿子说:我要裸葬,以便返璞归真,你一定不要改变我的决定。在我死后要用布囊盛殓尸首,埋入地下七尺深的地方。把尸体放下去以后,再从脚开始脱掉布囊,使身体完全接触泥土。他儿子本想默默地不从,却又感到难以违背父命;可如果顺从了父亲的意思,心里又不忍,于是就去拜见杨王孙的朋友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以上祁侯书。
【译文】
祁侯就给王孙写信劝道:王孙你得病受苦,我因为跟随主上去雍郊祠,所以没来得及前来探望。希望你能保存精力,尽量减少思虑,多进医药,自己多多保重。我听说你已先要求裸葬,这样的话,如果死去的人没有知觉就罢了,假使他们有知觉,你暴尸于地下,赤裸着去会见先人,我认为那就不可取了。况且《孝经》里也说过要为死者着衣盛殓,可见这也是圣人遗制,你又何必坚守黄老之术而不省孝悌之意呢?望你能仔细思量。以上是祁侯的书信。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①,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②,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鬲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③,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繇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④,葛藟为缄⑤,其穿下不乱泉⑥,上不泄殠⑦。故圣王生易尚⑧,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吾不为也。
【注释】
①靡:浪费。单:同殚。尽。币:丝织品。
②鬲:同隔。
③椁(ɡ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④窾(kuǎn):空。椟:棺材。
⑤葛藟(lěi):皆为蔓生植物。葛为蔓草,藟即藤。缄:捆束。这里指捆棺材。
⑥乱:打穿。
⑦殠(chu):腐气。
⑧尚:尊奉,奉养。
【译文】
王孙回信答道:我听说古代的圣王,是由于人情上不忍看到自己的亲人受苦,所以才制订礼仪的,可今天的人们却超越礼制厚葬,我之所以要裸葬,就是为了矫正这种世风。厚葬本无益于死者,又使俗人们互相攀比,白白浪费财物于地下。其中更有今日埋下去明日就被盗掘的,这又与暴尸于野有什么区别?况且死是生的结束,万物的归宿。使该返回本真的都返回本真,使该变化的都发生变化,这正是万物各返其真的道理。返回本真之后,无形无声,与道同体。而那些装饰外表以哗众取宠,主张厚葬使死者与本真相殊隔,则使归者不得归,化者不得变,使万物各失其所。再者,据我所知,精神是为天所有的,肉身是为地所有的。精神脱离身体,回归他们的本真,因此才被叫做鬼,鬼即归的意思。尸身像土块一样空寂独处,哪有知觉?如果再用布帛厚厚装裹,用棺椁重重隔开,肢体再被紧紧捆缚,嘴里含上玉石,想变化也变化不成,慢慢地腐坏成一具干尸,等到千载之后棺木朽烂了,才能回归泥土,返回其本来的居所。依此来看,何必长久为客呢!过去帝尧的葬仪,也只是以空心的树干为棺材,用葛藤来捆束,而且挖掘墓穴深不及泉水,只要不泄腐气即可。因此看来,圣王不仅活着的时候节俭,死时也比较简单朴素。从不在无用的事情上下功夫,也不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财物。今天的人们费财厚葬,阻留死者归土,使其与本真相隔,死者既不知道,生者也无所收获,这才是大糊涂呢!唉,我可不这样做。
祁侯曰:善。遂裸葬。以上王孙答书。
【译文】
祁侯说:好!于是就裸葬了。以上是杨王孙的回信。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①。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②,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③,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繇路④,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以上斩监军御史。
【注释】
①军正丞:汉中央有南北军,各有军正,正下设丞。
②尉:同慰。
③护军:官名。属大司马,负责监督诸校尉。堂皇:官吏办事的大厅。
④窬(y):穿墙为门,其形如圭。
【译文】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汉武帝天汉年间,曾试用任职于南北军中为军正丞。因为穷,买不起车马,故而常常步行,与差役们一同生活,所以借机安慰差役们,很得人心。当时的监军御史是奸猾之人,打穿北军的围墙盖了间做生意的小屋子,胡建心中不满就想除掉他,于是邀约差役们,说:我想约你们一起去杀一个人,你们要听我号令,我喊拿下你们就将其拿下,我喊斩你们就将其斩首。于是在挑选兵马的那天,当监御史和护军诸校坐在办事的大厅上时,胡建就率领差役们快步走到大厅下拜见,然后趁机跃上大厅,差役们也随后跟上。胡建指着监御史厉声道:拿下他!差役们一拥而上将其拽下大厅。胡建紧接着下令:斩!士卒随即将其斩首。护军诸校一时慌作一团,不知何故。胡建这时已经写好奏折揣在怀中,即刻上奏朝廷道:据臣所知,军法的设置,是为了树立武功以威服众人,铲除奸恶以严禁异端。现在监御史公开凿穿军营的围墙,谋求商人之利,私自买卖与士兵交易,不树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无法带领士大夫并成为他们的表率,更失理不公。如果让文吏议罪,就不会处以重法。《黄帝李法》说:壁垒如果修好,穿墙为门以为路的,都是奸人。奸人则该诛杀。臣谨据军法所说:军正不属将军,将军若有罪,二千石以下的官也可以执法。依照军法,军正丞斩监军御史是有疑问的,但执事者应当即时处罚违法者,不能将事情推诿给上级,所以我依法斩了监军御史,冒死将此事上报。皇上下诏道:《司马法》说:国家的礼节风纪不进入军队,军队的礼节风纪不进入国家。说什么文吏呢!三王有时在军中誓师,是想要民众先考虑好自己的计议;有时誓师于军门之外,是想要民众先有思想准备去作战;有时还在两军即将交锋时誓师,是为了激励民众的勇气。胡建你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以上记胡建斩杀监军御史。
建由是有名。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臧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①。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②。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③。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以上为渭城令冤死。
【注释】
①仆射(y):全称当为谒者仆射,负责宾客晋见礼仪之事。
②甲舍:甲第,指公主之宅。
③辟:同避。
【译文】
胡建由于这事,声名大显。后来,胡建担任渭城令,很有政绩,在百姓中声望很高。当时正值昭帝年幼,皇后的父亲上官安将军同昭帝姐姐盖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关系很好。丁外人为人骄横霸道,因为怨恨前京兆尹樊福,就指使刺客射杀了他。刺客藏匿在公主别墅中,捕吏不敢搜捕。渭城令胡建便率吏卒前去围捕。盖长公主闻讯,就伙同丁外人、上官将军领着许多家奴仆客赶去,边跑边射,追打吏卒,吏卒四散逃跑。公主还命仆射上奏弹劾渭城令部下游徼打伤公主家奴。胡建上表申辩,否认了这条罪状。盖长公主大怒,又遣人上书告发胡建侵辱长公主,箭射公主宅门。知道吏卒打伤公主家奴,却避开不报,故意不追究审查。大将军霍光压下了这个奏折。后来霍光得了病,上官安代其管理朝政,命令吏卒前去捉拿胡建,胡建遂自杀。百姓都认为胡建含冤,到现在渭城还立祠纪念他。以上记胡建任渭城令,含冤而死。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②,当世以是高之。
【注释】
①平陵: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咸阳秦都区,因汉昭帝于此筑平陵,故称。又西汉时另有东平陵县,治所在今山东济南章丘区。
②倜傥(t tǎnɡ):卓越豪迈。
【译文】
朱云,字游,本是鲁人,后迁至平陵。年轻时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曾借助侠客的力量报仇。身高八尺有余,容貌壮硕魁伟,素以勇力被人称道。四十岁的时候,他一改往日的作为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向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继承他们的学说。朱云为人豪爽,喜欢倜傥洒脱的大节,当时的人们也因此推重他。
元帝时,琅邪贡禹为御史大夫,而华阴守丞嘉上封事①,言:治道在于得贤,御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选。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传曰:下轻其上爵,贱人图柄臣,则国家摇动而民不静矣。今嘉从守丞而图大臣之位,欲以匹夫徒走之人而超九卿之右,非所以重国家而尊社稷也。自尧之用舜,文王于太公,犹试然后爵之,又况朱云者乎?云素好勇,数犯法亡命,受《易》颇有师道,其行义未有以异。今御史大夫禹絜白廉正,经术通明,有伯夷、史鱼之风②,海内莫不闻知,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渐不可长,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竟坐之。以上嘉荐云为御史大夫。
【注释】
①华阴:县名。今属陕西。
②史鱼:春秋时卫国贤大夫。
【译文】
元帝时,琅邪人贡禹做了御史大夫,华阴县丞嘉呈上密封的奏书,说:国家的治理全赖贤人相助,御史大夫这个官职,是宰相的助手,位居九卿之上,因此更不能不仔细选拔。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为人忠正,且有谋略,可以先让他拿六百石的薪俸试着执掌御史大夫的职责,以尽其才。皇上就把这件事交给公卿大臣们去讨论。太子少傅匡衡认为:大臣是国家的臂膀,为万民所敬仰,圣明的君王本该谨慎选择。传曾说:如果属下轻慢他的上司,地位低贱的人图谋成为掌权大臣,那么国家统治的基础就会动摇,百姓就不能安居。现在嘉以代理县丞之官而图谋大臣之位,想让一个普通百姓超升于九卿之上,这绝不是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做法。当年尧起用舜,文王选中太公,尚且要在试用之后才委以重任,又何况朱云呢?我听说朱云向来好勇,曾多次因违犯国家法纪而逃亡,虽然研习《易》学,很得师传,然而他的行事却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再说现在的御史大夫贡禹为人清廉,通晓经术,很有伯夷、史鱼当年的风范,四海之内无人不知,嘉却歪曲事实推举朱云,想让他做御史大夫,这是胡乱荐举,恐怕包藏着奸心,这种行为不能助长,应该让有司仔细调查清楚,查明他的用心。嘉竟然因此获罪。以上记嘉荐朱云为御史大夫。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①,为梁丘《易》②。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登堂③,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④,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⑤,朱云折其角。繇是为博士。以上说经折五鹿。
【注释】
①少府:汉九卿之一,负责皇帝私人开支。五鹿:复姓。
②梁丘:指梁丘贺,从京房学《易》,尤精卜筮,官至少府。
③(zī):长衣的下缝。
④拄:刺。
⑤岳岳:高耸突出的样子,比喻人显露头角。
【译文】
此时,少府五鹿充宗深得皇上宠幸,研习梁丘贺所传的《易》学。从宣帝时起朝廷就以梁丘《易》说为善,元帝也非常喜欢,想考辨梁丘《易》与别家《易》说的异同,就命五鹿充宗同各位《易》家辩论。五鹿充宗仗着得宠的地位,口才又好,诸儒都不敢与之抗衡,都谎称有病不去相见。这时有人推荐朱云,皇上将其召入,朱云提起长衣下摆,登阶上堂,抬头相询,声音洪亮,震动左右。开始论难之后,连连挫败五鹿充宗,诸儒因而评说道:五鹿充宗头上长角,朱云折断了他的角。因为此事,朱云做了博士。以上记朱云说经挫败了五鹿充宗。
迁杜陵令,坐故纵亡命,会赦,举方正①,为槐里令。时中书令石显用事②,与充宗为党,百僚畏之。唯御史中丞陈咸年少抗节③,不附显等,而与云相结。云数上疏,言丞相韦玄成容身保位,亡能往来④,而咸数毁石显。久之,有司考云,疑风吏杀人。群臣朝见,上问丞相以云治行。丞相玄成言云暴虐亡状。时陈咸在前,闻之,以语云。云上书自讼,咸为定奏草,求下御史中丞。事下丞相,丞相部吏考立其杀人罪。云亡入长安,复与咸计议。丞相具发其事,奏:咸宿卫执法之臣,幸得进见,漏泄所闻,以私语云,为定奏草,欲令自下治⑤。后知云亡命罪人,而与交通⑥,云以故不得。上于是下咸、云狱,减死为城旦⑦。咸、云遂废锢,终元帝世。以上与陈咸俱废。
【注释】
①方正:即贤良方正,汉选举科目名。
②中书令:原名尚书令,汉武帝改用宦官,更名中书谒者令,至汉成帝时复改用士人,并复旧名,负责皇帝与臣下之间各种文书传递事。
③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属官,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弹劾章奏。
④往来:指有所抵制。
⑤欲令自下治:陈咸本人官居御史中丞,而奏请交由御史中丞处理朱云一案,故谓自下治。
⑥交通:勾结往来。
⑦城旦:秦汉徒刑名。夜伺寇,昼筑城。
【译文】
后来,朱云改任杜陵令,因故意放走逃犯而获罪,正好遇到大赦天下,才又被举为方正,做了槐里令。当时中书令石显专权,与五鹿充宗结成一党,文武百官都很畏惧他们。只有御史中丞陈咸年少有气节,不攀附他们,而与朱云结交。朱云曾屡次上疏,弹劾丞相韦玄成只知保全自己,不去抵制石显等人,陈咸也多次诋毁石显。过了很久,有关官员拷问朱云,怀疑他诱劝吏卒杀人。群臣朝见之际,皇上问丞相朱云的政绩。丞相韦玄成趁机诬蔑朱云为人暴虐无状。当时陈咸恰好在场,听到之后就转告了朱云。朱云于是上书自我申诉,陈咸又为他拟定奏章,请求批准交由御史中丞处理此案。然而此案最后却由丞相负责审理,丞相安排官吏准备定成杀人罪。朱云逃进长安,又与陈咸商量对策。丞相详细地揭发此事,上疏朝廷:陈咸身为宿卫皇宫、执掌法令的大臣,有幸得以进见陛下,却失职泄漏所听到的机密,私下透露给朱云,还为其拟定奏章,想把此案交由他自己处理。后来明知朱云是逃命的罪犯,还与其私下联络,致使朱云至今未能抓获。皇上于是将陈咸、朱云一同下狱,减免死罪,服城旦之刑。陈咸、朱云终元帝一朝都遭禁锢而不得入仕。以上记朱云与陈咸一起被废弃。
至成帝时,故丞相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①,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②,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③。以上廷辱张禹。
【注释】
①故丞相安昌侯:《汉书》作丞相故安昌侯。特进:官名。无职事,属于加官。列侯功德优盛为朝廷敬异者,赐特进,位在三公之下。
②龙逄:关龙逄,夏桀忠臣。比干:殷纣王叔父。龙逄、比干皆因直谏而死。
③旌:表彰。
【译文】
成帝时,丞相前安昌侯张禹因是皇帝的老师而受封特进,很受尊重。朱云上书皇上请求接见,当时朝堂之上公卿大臣都站在一旁。朱云道:现在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正陛下,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正是孔子所谓粗鄙之人不能同他辅佐君王,如果总是担心失去官职,那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那种人,臣希望陛下能赐一柄尚方斩马剑,只要斩杀奸佞之臣一人就可儆戒其他人。皇上问道:要斩杀谁呢?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皇上大怒,说:小臣居然敢处下谤上,朝堂之上当众污辱朕的师傅,死罪不容赦!御史过来拖朱云下去,朱云死死抓住殿前栏杆不放,栏杆都被折断了。朱云大声叫道:臣能与龙逄、比干同游于阴间,死也值得!可不知朝廷的前途会怎么样呢?御史将朱云拖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下帽子解开印绶,在殿下叩头,说道:朱云此人向来以耿直狂傲而闻名于世。假使他说得对,就不该杀;即使他说错了,也该宽容他。臣愿冒死为其求情。庆忌叩头直到流血,皇上的怒气才慢慢消解,然后这事才作罢。等到后来修栏杆的时候,皇上说道:不要换它!只修补就可以,以此来表彰耿直的谏臣。以上记朱云在朝堂上羞辱张禹。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鄠田①,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②,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③?宣不敢复言。
【注释】
①鄠(h):县名。治所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
②东(ɡ),汉丞相府属吏分东西曹办公,东即东曹办事机构。二千石官吏新任命后要去相府东曹辞谢,因此下文说可以观四方奇士。
③小生:指薛宣为新学后进。吏:动词,做属吏。
【译文】
朱云从此之后再没有做过官,住在鄠县的乡间,经常乘牛车带着一帮学生外出,所过之处,人们都很尊敬他。薛宣做丞相以后,朱云去见他。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顺便留朱云歇宿,漫不经心地对朱云说:你在乡间也无事,不如就留在相府东曹,也可以看看四方奇士。朱云道:你这新学后进难道也想要我做属吏吗?薛宣就再不敢说什么了。
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①,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
【注释】
①九江: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译文】
朱云教学授徒,总是从众多学生中仔细挑选,然后作为传人弟子。九江人严望和他的兄长之子严元,都能传习朱云之学,后来都做了博士。严望还做到了泰山太守。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译文】
朱云七十多岁时死在家中。生病之后不请医生,也不吃药。留下遗言要求就用身穿的衣服装敛,棺材只要能放得下尸身就可以,坟穴只要放得下棺椁,起了一丈五大小的坟墓,葬在平陵东城之外。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①。少学长安,明《尚书》《穀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②。后去官归寿春,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③,诣行在所条对急政④,辄报罢。
【注释】
①寿春:即今安徽寿县。
②南昌:县名。今江西南昌。
③轺传(yo zhun):使者所乘之车。
④行在所:古代专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译文】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年轻时游学于长安,精通《尚书》和《穀梁春秋》,做了郡文学,又补做南昌尉。后来弃官回到故乡寿春,屡次通过县道的使者上书谈论天象变异之事,还曾请求借乘使者所乘之车到皇上所在的地方,逐条答复皇帝询问的紧急政事,却不被允准。
是时,成帝委任大将军王凤,凤专埶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讥刺凤,为凤所诛。王氏浸盛,灾异数见,群下莫敢正言。福复上书曰:
【译文】
当时成帝重用大将军王凤,王凤专权擅政,京兆尹王章本性忠直,讥刺王凤,被王凤诛杀。王氏一族的势力逐渐强盛,这时灾异之兆已出现过几次,然而群臣没人敢站出来说话。梅福就又上书道:
臣闻箕子佯狂于殷①,而为周陈《洪范》;叔孙通遁秦归汉②,制作仪品。夫叔孙先非不忠也③,箕子非疏其家而畔亲也④,不可为言也。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⑤,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亡敌于天下也。孝文皇帝起于代谷⑥,非有周、召之师⑦,伊、吕之佐也⑧,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当此之时,天下几平。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则治,不循则乱。何者?秦为亡道,削仲尼之迹,灭周公之轨,坏井田,除五等⑨,礼废乐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致其功也。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⑩,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衒鬻者不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甚。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11)。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12)。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13),故其大臣埶陵不敢和从也。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14)。及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15),求党与,索随和(16),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轻量大臣,亡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
【注释】
①箕子:殷之太师,谏纣被囚,佯狂为奴,武王灭殷,箕子率五千人避居朝鲜。
②叔孙通:秦末儒生,刘邦建汉,新朝的礼仪制度多由叔孙通制订。
③先:一说指先生。一说指先时即秦时。
④疏其家而畔亲:疏远家族而背叛亲人。箕子为殷纣叔父,故云。
⑤转圜:转动圆体的器物,比喻便易迅速。
⑥孝文皇帝起于代谷:汉文帝即位前被封为代王,辖地约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集宁周围地区。
⑦周、召(sho):周公、召公,周成王时二人同心辅政。
⑧伊、吕:指商、周开国元勋伊尹与吕尚。
⑨五等:指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
⑩廉茂:指孝廉、秀才(后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皆汉代选举科目。
(11)升平:民有三年之储曰升平。
(12)淮南王安缘间而起:指刘安谋反事。淮南国辖地为秦时九江郡,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7)刘安谋反失败自杀后国除,仍称九江郡。
(13)本朝:指汉中央朝廷。因汉代诸侯王在自己封国内有小朝廷,下文云其大臣也指封国大臣,诸侯王与其属吏也是君臣关系。
(14)蜀郡:郡名。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当时蜀郡广汉县男子郑躬造反。
(15)蹈藉:践踏。这里指侵占、破坏。
(16)随和:随顺附和者。
【译文】
臣听说箕子在殷时装疯,却为周室献上了《洪范》篇;叔孙通逃秦归汉,为汉室制作礼仪。叔孙通并非不忠,箕子也并非背家叛亲,只是无从进言而已。从前高祖采纳善言唯恐不及时,从谏如流,听从善言而不论进言者的才能如何,论功行赏也不管立功者过去怎样。所以陈平由一个逃犯而跃身为谋士之主,韩信从小军官而被破格提拔为大将。所以天下的贤士云集于汉,争相进献奇谋异策,智者能尽其谋略,愚者也能为其殚精竭虑,勇士能为其死节,就连怯懦之人也肯效死力。这样才能集中起普天下的智慧,聚拢起普天下的武力,所以攻取秦地才会像拿起鸿毛,消灭项羽就如同路边捡东西,这正是高祖天下无敌的原因。孝文皇帝以代王身份发迹于代谷,并没有周、召二公那样的明师,也没有伊尹、吕尚那样的贤相,只是遵循高祖的做法,再加上自己的恭谨节俭,那个时候天下几乎实现了太平。由此看来,只有遵守高祖的做法天下才会安定,反之天下就乱了。为什么呢?暴秦无道,禁止孔子的学说,毁坏周公所定的礼仪制度,破除井田制,取消五等爵,礼乐废弛,王道不能施行,所以那些试图施行王道的人都不能成功。孝武皇帝乐意接受忠谏,喜欢至理之言,封爵用不着举孝廉秀才,赐赏不必有显赫的功勋,所以天下的平民磨砺意志,竭尽思虑,来到朝廷炫耀自己才能的人,数不胜数。汉室网罗贤人,以这个时期为最盛。假使孝武皇帝听取他们的谋划,那么升平之世即可达到。可是这时武帝却积尸暴骨,以战胜胡、越为快,以致淮南王刘安趁隙起兵造反。其之所以计划不成功而计谋被泄露,是因为众多贤人聚集在中央,封国大臣不敢追随刘安造反。目前平民敢钻国家空子,寻机造反的,蜀郡的郑躬便是。另外山阳亡命徒苏令之流,攻城略地,结党聚众,寻求随顺附和的人,而没有逃避躲藏的想法。这些人都轻视国家大臣,故而无所畏忌,国家权轻势弱,匹夫才敢与之争衡。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诗》云①: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②,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秦武王好力③,任鄙叩关自鬻④;缪公行伯⑤,由余归德⑥。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然其俊桀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亡几人。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厎石⑦,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⑧,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⑨,授楚其柄。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故高祖弃陈平之过而获其谋⑩,晋文召天王(11),齐桓用其仇(12),有益于时(13),不顾逆顺,此所谓伯道者也。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驳。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绪(14),犹以乡饮酒之礼理军市也。
【注释】
①《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篇。
②九九:算法名。即九九乘法。《册府元龟》:东野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使戏之曰:九九足以见乎?曰: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
③秦武王:孝公之孙,惠文王之子,好力,后与力士孟说比赛举鼎,膑断而死。
④任鄙:古代大力士。叩关:指通过函谷关进入秦境。鬻(y):卖。
⑤缪公:即秦穆公。伯:同霸。
⑥由余:戎人,秦穆公用之以成霸业。
⑦厎石:即砥石,细磨石。
⑧罔:同网。
⑨泰阿:古剑名。
⑩陈平之过:指陈平盗嫂受金事。
(11)晋文召天王:晋文公曾召周襄王至河阳参加诸侯会盟。
(12)用其仇:管仲箭射齐桓公中钩,后来桓公仍信用他而成霸业。
(13)有:原作亡,据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改。
(14)绪:余业。
【译文】
士人是国家栋梁,得之则国势盛,失之则国势轻。《诗经》说:贤士荟萃,文王才得以安定天下。朝廷议论,本非草野之民所该参与。然而,臣实在是担心死于战乱,葬身荒野,所以屡次上书请求陛下接见,但屡屡不被允准。臣听说齐桓公时有人曾以九九算法得以晋见,桓公之所以不拒绝,是想招致更优秀的人才。现在臣所进言的何止是九九算法,可陛下却拒绝臣三次,这正是天下贤士不附于陛下的原因。过去秦武王喜好勇武有力之士,大力士任鄙入关自荐;秦穆公欲成霸业,戎人由余都能归心相助。今天若想网罗天下贤士,那么民间有上书求见的,就该让他们来尚书台,听听他们的进言,如果可以采纳,就要授以升斗俸禄,赏赐一束之帛。若能如此,天下贤士就会抒发心中不满,倾吐忠言,皇上每天都能听到良策,这样天下的系统、国家的表里,就粲然大明,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以四海之大,士人百姓之多,能进良言的人实在很多呵!然而其中敢于指摘当朝政治,并出言成章,用先圣的道理来考核没有错误,又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俊杰之士,实在也没有几个。因此爵禄束帛,就是国家的磨刀石,高祖就是用它们来激励天下之士的。孔子说:工匠若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先得磨快他的工具。暴秦则不然,他们罗织诽谤之网,把人才都驱赶到汉朝这边,好比倒提泰阿宝剑,把剑柄给了楚人。因此,若能不丧失权柄,天下即使发生混乱,也无人敢出来图谋不轨,这正是孝武皇帝能够开疆拓土建立功勋,成为汉世宗的原因。现在陛下不遵循霸者之道,反而想用三代选举的办法来网罗当世的贤士,这如同按照伯乐所绘之图,去市井里搜求千里马,自然什么都得不到,这是很明白的道理。过去高祖不记陈平的过失而采纳他的计谋,晋文公召天王,齐桓公用其仇敌管仲,只要有益当世,就能不顾自己对人的好恶,这才是霸者之道呵!正所谓体成一色叫做醇,白黑相杂叫做驳。今天陛下想用治理太平盛世的办法治理暴秦留下的国家,这如同以乡村饮酒礼管理军队和市场。
今陛下既不纳天下之言,又加戮焉。夫鹊遭害①,则仁鸟增逝②;愚者蒙戮,则知士深退。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阳朔以来③,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顺上指,莫有执正。何以明其然也?取民所上书,陛下之所善,试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以此卜之,一矣。故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④。及至陛下,戮及妻子。且恶恶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愿陛下循高祖之轨,杜亡秦之路,数御《十月》之歌⑤,留意《亡逸》之戒⑥,除不急之法,下亡讳之诏,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⑦。且不急之法,诽谤之微者也。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⑧,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夺,外戚之权日以益隆,陛下不见其形,愿察其景⑨。建始以来⑩,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阴盛阳微,金铁为飞(11),此何景也!汉兴以来,社稷三危。吕、霍、上官皆母后之家也,亲亲之道,全之为右,当与之贤师良傅,教以忠孝之道。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12),使之骄逆,至于夷灭,此失亲亲之大者也。自霍光之贤,不能为子孙虑,故权臣易世则危。《书》曰:毋若火,始庸庸(13)。埶陵于君,权隆于主,然后防之,亦亡及已。以上疏请进贤求言,讥切王氏。
【注释】
①(yun):鸱鸟。
②仁鸟:指鸾风。
③阳朔:汉成帝年号(前24前21)。
④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守之臣。
⑤《十月》之歌:指《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讥后族太盛。
⑥《亡逸》:《尚书》篇名。周公作之以戒成王。
⑦辟四门,明四目:出自《尚书舜典》,指开四门以致众贤,则明视于四方。
⑧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过孔子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⑨景:同影。
⑩建始:汉成帝年号(前32前28)。
(11)金铁为飞:指成帝河平二年(前27)沛郡铁官所铸钱如星飞上天去一事。
(12)魁:以北斗比喻,斗身为魁。
(13)毋若火,始庸庸:出自《尚书洛诰》。庸庸,微小貌,言火始微小,不早扑灭则将至炽盛。
【译文】
如今陛下不仅不采纳天下贤士的良言,反而加害于他们。鸱鸟被杀,鸾凤就会躲开;愚者被害,智士就会退避。近来愚民上书,多有触犯无关紧要的法律者,有的被打入狱中,冤死的人很多。自阳朔年间以来,天下人都害怕进言,在朝廷上尤其如此,群臣一味迎合陛下,没人敢坚持正确的意见。怎么知道情况是这样呢?陛下可以取民间上书中认为比较好的,试着交给廷尉,廷尉一定会说:这不是他们应该说的话,这是对陛下的大不敬。由此推测其他,道理是一样的。已故京兆尹王章品性忠直,敢在朝堂上与皇上争执,孝元皇帝却提拔他,用来激励尸位素餐的大臣,矫正朝廷的歪风邪气。可到陛下的手里,却连他的妻子儿女都受到了处罚。讨厌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应该只限于他本人,王章又没有犯反叛朝廷的罪过,却全家遭殃。这实在是摧毁正直之士的气节,堵住了谏臣的口舌,群臣都知道这样不对,却没人敢为之申辩,天下若都以多言为戒,实在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呵!希望陛下能遵循高祖旧轨,防止重蹈暴秦灭亡的道路,多体会《十月之交》这首诗,留心《亡逸》的训诫,废除不必要的法律,颁布不要忌讳的诏书,多看多听,同疏远低贱的人一起商议,让韬晦很深的人都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使僻处民间的人的言路也不被堵塞,这就是所谓打开四门,以致众贤,明视四方的意思。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当前君主的权威被侵犯,外戚的权力日渐扩大,陛下如果不能看到实际情形,希望能留意观察种种迹象。建始年间以来,日食地震不断,按比例来算,是春秋时期的三倍,水灾之多更不能与那时相比。如此阴盛阳衰,就连铜钱都会像星星一样飞上天去,这是什么样的灾异迹象呵!汉室兴起以来,国家曾遇到过三次危险。吕氏、霍氏、上官氏都是皇帝的母后之家,亲亲的做法,保全他们是最好的,所以应该给他们请来贤师良相,教给他们忠孝之道。可现在却只知尊宠其位,授予他们重大的权柄,使其越发骄横无道,直到遭受灭族之祸,那才是丧失亲亲原则的大事呢!就连霍光这样的贤士,都不能为子孙考虑,所以权臣一旦遇到朝廷更迭就会很危险。《尚书》说:不要像大火一样,开始都是微微小火。等到他们的权势超过了陛下,然后再想消灭他们,就已经来不及了。上疏请求皇帝进用贤材,广纳谏言,讥讽外戚王氏专权。
上遂不纳。
【译文】
皇上还是不采纳他的进言。
成帝久亡继嗣,福以为宜建三统①,封孔子之世以为殷后,复上书曰:
【注释】
①三统:谓夏商周三代之正统。
【译文】
成帝好长时间都没有后嗣,梅福认为应该建立三统,主张封孔子的后代作为殷人后嗣,所以又上书道:
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职触罪,危言世患,虽伏质横分①,臣之愿也。守职不言,没齿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虽有景公之位②,伏历千驷,臣不贪也。故愿一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③,当户牖之法坐④,尽平生之愚虑。亡益于时,有遗于世,此臣寝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愿陛下深省臣言。
【注释】
①伏质:秦汉时死刑有腰斩,犯人裸体伏于质上受刑。横分:身首分离。
②景公:齐景公。《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故引之。
③赤墀(ch):皇帝宫殿阶地涂丹漆,故称。
④法坐:正坐,喻当官。
【译文】
臣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是职责的意思,官位低下而讨论高层主持的政务是有罪的。然而即使越职进言会获罪,也还要直言世弊,即使会身首异处,也心甘情愿。如果谨守本分不敢放言时弊,即使能全身保命到老,等到死以后,尸体还没腐烂而名声已经被人遗忘,即使有齐景公那样的地位,有马千驷,臣也不贪求。因此臣希望登上文石之陛,进入赤墀之殿,入朝为官,以尽平生的愚忠。即使这样无助于当世,也求能留名后世,这是臣寝不安席、食不知味的原因。希望陛下能深深地理解臣所说的话。
臣闻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恶之报,各如其事。昔者秦灭二周①,夷六国,隐士不显,佚民不举,绝三统,灭天道,是以身危子杀,厥孙不嗣,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②,封殷于宋,绍夏于杞,明著三统,示不独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迁庙之主③,流出于户④,所谓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汤不祀,殷人亡后,陛下继嗣久微,殆为此也。《春秋经》曰:宋杀其大夫。《穀梁传》曰: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⑤。此言孔子故殷后也,虽不正统,封其子孙以为殷后,礼亦宜之。何者?诸侯夺宗,圣庶夺適。传曰:贤者子孙宜有土。而况圣人,又殷之后哉!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而皇天动威,雷风著灾⑥。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⑦,孔氏子孙不免编户⑧,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⑨,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诚能据仲尼之素功⑩,以封其子孙,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与天亡极。何者?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未有法也,后圣必以为则。不灭之名,可不勉哉!以上疏请封仲尼子孙。
【注释】
①二周:战国末期,周王室分裂成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故称二周。
②存五帝之后:指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尧后于祝,封舜后于陈,封夏后于杞,封殷后于宋。
③迁庙:古代太庙中专门供奉、祭祀被迁神主之庙殿,也称远庙。
④流出于户:神主牌位太多,庙里放不下。表明周朝子孙众多,国祚绵长。
⑤其不称名姓几句:孔子本宋孔父之后,后迁于鲁,遂为鲁人。今宋所杀者亦为孔父之后留在宋者,是孔子的祖辈。《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故不称名而称官以尊之。
⑥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几句:《尚书大传》曰:周公疾,曰:吾死必葬于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也。周公死,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恐,王与大夫开金縢之书,执书以泣曰:周公勤劳王家,予幼人弗及知。乃不葬于成周而葬于毕,示天下不敢臣。
⑦阙里:孔子旧居,在今山东曲阜。
⑧编户:庶人。
⑨歆:祭祀时鬼神来享受祭品的香气。
⑩素功:素王之功。《春秋穀梁传》曰:孔子素王。圣而不王曰素王。
【译文】
臣听说那些能给别人活路的人,才能保全自己,那些堵塞别人活路的人,自己也会自绝其路。善恶的报应,总是看人做了什么。过去秦灭二周,扫平六国,隐士不露面,逸民不被推荐,三统正朔断绝,天道沦丧,这样才导致杀身之祸,使得子孙不能继承其业,这就是所谓不给别人活路导致自己也没活路的人。因此武王灭殷,还没从战车上下来,就已想到要保存五帝的后代,于是封殷室子孙于宋,封夏后人于杞,三统正朔非常明确,以表明自己不独有天下。因此姬姓占有天下大半,远庙中祖先的神主牌位多得放不下,流露到门外,这正是所谓给别人活路就能保全自己的人。今天成汤的祭祀已经废弃,殷人无后,陛下久无子嗣,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春秋经》说:宋杀其大夫。《春秋穀梁传》说:这里不称名道姓,因为他们在祖辈之位,所以不称名,以示尊敬。这是说孔子本来是殷商后人,虽然不是正统,然而册封其子孙作为殷商后裔,礼法也是允许的。为什么呢?诸侯可以取代大宗,圣明的庶子可以取代嫡子。传说:贤人的子孙应该有自己的封地。何况圣人而又是殷人的后代呢?过去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下葬周公,天公就发怒,雷电风雨,灾异显著。如今仲尼之庙不离乡里,孔家子孙还不免为编户齐民,以圣人之尊却只接受与普通人一样的祭祀,这不是皇天的意思。今天陛下如果真能根据仲尼的素王功业,册封其子孙,那么国家一定会获福,而陛下的名望就会像天一样至高无上。为什么呢?追封圣人的素王功业,册封其子孙,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后来的人一定会效法。为了树立这不灭的名声,能不努力去做吗?以上记梅福上疏请求册封孔子的子孙。
福孤远,又讥切王氏,故终不见纳。
【译文】
梅福为人孤傲,不喜与人结交,又曾讥刺过王氏,因此始终不被皇上重用。
武帝时,始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位次诸侯王。使诸大夫博士求殷后,分散为十余姓,郡国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孙,绝不能纪①。时,匡衡议,以为: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统也。其犯诛绝之罪者绝,而更封他亲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义,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绝。今宋国已不守其统而失国矣,则宜更立殷后为始封君,而上承汤统,非当继宋之绝侯也,宜明得殷后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远不可得;虽得其嫡,嫡之先已绝,不当得立。《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上以其语不经②,遂见寝。至成帝时,梅福复言宜封孔子后以奉汤祀。绥和元年③,立二王后,推迹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礼记》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为殷绍嘉公。语在《成纪》④。以上终叙汉封仲尼子孙为殷后之事。
【注释】
①绝不能纪:不自知其为多少代。
②不经:缺乏根据,不合情理。
③绥和元年:前8年。绥和,汉成帝年号(前8前7)。
④《成纪》:《汉书成帝纪》。
【译文】
汉武帝时,最先分封周室后人姬嘉为周子南君。到汉元帝时,又将周子南君尊为周承休侯,地位仅次于诸侯王。当时曾派大夫、博士寻找殷室后人,了解到殷室后人已分散成十几个姓,郡国当中往往只能找到其中势力比较大的,寻找殷王室子孙,可是他们也已经不知自己是第几代了。当时匡衡曾发表看法,认为:王者保存二王之后,是为了尊先王而通三统。那些犯了死罪的支系断绝了,就改封旁支亲属为始封君,以承续王者的始祖。根据《春秋》大义,诸侯中不能保守社稷的,就该绝祀。现在宋国已经不能保守他的统绪,丢掉了自己的国家,就应该重新册立殷商后人为始封君,以上承商汤的统绪,而不是继承宋国已经断绝的诸侯统绪,应该明确找到殷商后裔才行。现在的宋国,寻找他们的嫡系子孙已经不可能;即使找到了他们的子孙,他的先人已经绝祀,也不该得到封立。《礼记》中孔子曾说:我孔丘是殷商后人。这本是历代经师共传的事实,所以应该立孔子的后人为商汤之后。皇上认为他的话没有根据,不近情理,就没有采纳。到汉成帝的时候,梅福又上书建议封立孔子后人以继承商汤的统绪。绥和元年,封立二王后人,推寻古代经典记载,拿《左传》《春秋穀梁传》《世本》《礼记》等书互相参照,下诏封孔子后人为殷绍嘉公。这件事在《成帝纪》中有记载。以上说完汉代封孔子的子孙为殷商之后的事。
是时,福居家,常以读书养性为事。至元始中①,王莽颛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②,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
【注释】
①元始:汉平帝年号(16)。
②会稽:郡名。治所在吴县,即今江苏苏州。
【译文】
这时,梅福正在家,经常以读书养性为事。到平帝元始年间,王莽当政,有一天梅福扔下妻儿,离开了九江,直至今天人们还传说他做了神仙。后来,也有人说在会稽见过他,已经改了姓名,做了吴市的看门人。
云敞字幼孺,平陵人也。师事同县吴章,章治《尚书经》为博士。平帝以中山王即帝位,年幼,莽秉政,自号安汉公。以平帝为成帝后,不得顾私亲,帝母及外家卫氏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师。莽长子宇,非莽隔绝卫氏,恐帝长大后见怨。宇与吴章谋,夜以血涂莽门,若鬼神之戒,冀以惧莽。章欲因对其咎。事发觉,莽杀宇,诛灭卫氏,谋所联及,死者百余人。章坐要斩,磔尸东市门。初,章为当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莽以为恶人党,皆当禁锢,不得仕宦。门人尽更名他师①。敞时为大司徒掾,自劾吴章弟子,收抱章尸归,棺敛葬之,京师称焉。车骑将军王舜高其志节,比之栾布②,表奏以为掾,荐为中郎谏大夫。莽篡位,王舜为太师,复荐敞可辅职③。以病免。唐林言敞可典郡,擢为鲁郡大尹。更始时④,安车征敞为御史大夫,复病免去,卒于家。
【注释】
①更名他师:改以他人为师,讳言是王章弟子。
②栾布:汉初人,与彭越相知。刘邦杀彭越,枭其头悬于洛阳,栾布祠而哭之。
③辅职:辅弼之任。
④更始:西汉末,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2325)。
【译文】
云敞,字幼孺,平陵人。曾以同县吴章为师,吴章研究《尚书》,是博士。平帝以中山王的身份继承了帝位,年龄小,王莽代理朝政,自称安汉公。因为平帝作为成帝的后嗣,不能照顾他自己的亲人,所以平帝的母亲和舅家卫氏都留在中山,不能来京师。王莽的长子王宇,不赞成王莽隔离卫氏,担心平帝长大后会埋怨他。王宇同吴章商议,半夜里把血涂在王莽府门之上,假装是鬼神的警告,希望以此来吓唬王莽。吴章准备在对策时趁机指出王莽的过失。事情被发现之后,王莽杀了王宇,诛灭了卫氏,与这个事件有牵连而被杀的有百余人。吴章被判腰斩,分裂尸首示众于东市门外。当初,吴章本是当时著名的儒生,教授弟子有千余人,王莽认为都是吴章同党,都该禁锢,终生不能做官。吴章的门人都改以他人为师。云敞当时是大司徒掾,却承认自己是吴章弟子,抱回了吴章的尸首,用棺椁盛殓下葬,京师人都非常赞赏他的行为。车骑将军王舜推重他的气节,将他比作栾布,上表奏请将他作为自己的属官,推荐他做中郎谏大夫。王莽篡位以后,王舜做了太师,又推荐云敞担任辅弼官员。然而因云敞称病免官。唐林说云敞可以管理一郡,提拔他做了鲁郡的大尹。更始时,又赐乘安车征云敞为御史大夫,又因其有病而免职离去,最后云敞死于家中。
赞曰:昔仲尼称不得中行①,则思狂狷。观杨王孙之志,贤于秦始皇远矣。世称朱云多过其实,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亡是也②。胡建临敌敢断,武昭于外。斩伐奸隙,军旅不队③。梅福之辞,合于《大雅》,虽无老成,尚有典刑;殷鉴不远,夏后所闻④。遂从所好,全性市门。云敞之义,著于吴章,为仁由己⑤,再入大府⑥,清则濯缨⑦,何远之有?
【注释】
①中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论语子路》载孔子语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意谓倘不得品性中庸之人相处,则宁取狂狷之徒而不愿与无知无识之辈为伍。
②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亡是也:出自《论语述而》,是《论语》称颂孔子的话。此讥无知而妄有述作者。
③队:同坠。
④虽无老成几句:语本《诗经大雅荡》,原文分别为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句意谓今虽无其人,尚有故法可沿用。后句意谓殷商要借鉴的并不远,就看夏桀的下场。
⑤为仁由己:出自《论语颜渊》。
⑥再入大府:谓初为司徒掾,后为车骑将军掾。
⑦清则濯(zhu)缨:语本《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濯缨,洗涤冠缨,比喻超尘脱俗,操守高洁。意谓君子处世治则出仕,乱则归隐。
【译文】
赞语说:以前孔子说若没有品性中庸的人可以相处,则宁取狂狷之徒。杨王孙的想法不知要比秦始皇好多少倍。人们称道朱云,多有言过其实之处,正所谓大概是不知的人妄自述作吧,我不是这样的。胡建遇敌果断,勇武显明于外。斩伐奸佞,而使军旅不瓦解。梅福的话,合乎《诗经大雅荡》篇之义,现在虽无这样的人了,但是还有旧法可以沿用;殷人的教训并不遥远,夏桀的事迹他们能听到的。梅福最后顺其所好,在吴市做看门人以养性保身。云敞的义举,从收葬吴章一事上显示出来,他能为仁由己,两次担任大府属吏,君子世治则出仕,世乱则隐,云敞出处离此道不远啊!
萧望之传
【题解】
本文详细叙述了萧望之如何由一个农家子弟一步步登上朝廷辅臣的位置而终于身败自尽的曲折历程,同时也附带叙说了萧望之三个儿子的仕宦经历。西汉自武帝连年征战以来,国力大耗,宣帝中兴,局面稍为安定。元帝即位,信任宦官,国事渐不可收拾。萧望之即生活在宣、元之际这样一个转折时期。萧望之初见霍光,慷慨陈词,很有气节,等到位列九卿,却已失儒者本色。他的变化,是有代表性的,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此传不求跌宕起伏,而以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可谓别有滋味。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①,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②,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③,复事同学博士白奇④,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⑤。京师诸儒称述焉。
【注释】
①兰陵: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枣庄。
②《齐诗》:汉初讲《诗》有鲁、齐、韩三家。鲁则申培公,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婴。三家皆属今文经学。
③太常:汉九卿之一,秦时名奉常,汉景帝时改名,负责宗庙礼仪。太学亦归太常管理。
④同学博士白奇:白奇初与萧望之同受业于后仓,后为博士。
⑤《礼服》:指《礼》之《丧服》。
【译文】
萧望之,字长倩,家本东海兰陵人,后来迁到杜陵。家中世代务农,到了萧望之,喜欢学习,研究《齐诗》,师从同县后仓将近十年。后来根据朝廷规定到京师太常学习,又跟以前的同学现在太常任博士的白奇学习,还向夏侯胜请教过《论语》《礼服》。京师的儒生对萧望之很是称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①,皆召见。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②,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③,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曰:不愿见。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④,致白屋之意⑤。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而仲翁等皆补大将军史。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⑥,署小苑东门候⑦。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⑧,下车趋门,传呼甚宠,顾谓望之曰:不肯录录⑨,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
【注释】
①丙吉:鲁人,字少卿。初为廷尉监,后代魏相为丞相。
②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参见本书卷十八之《霍光传》。
③露索:露形体而搜索。
④躬:亲自。吐握之礼:周公摄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接天下之士。
⑤白屋:寒士所居。
⑥射策:相当于抽题考试,分甲乙科,中甲科者一般安排进光禄勋担任三署郎官,负责宿卫宫殿,皇帝出行时充车骑仪仗,俸禄比三百石。
⑦门候:负责开闭门的小官。
⑧仓头庐儿:官府贱役。
⑨录录:同碌碌。凡庸,无所作为。
【译文】
其时正是大将军霍光辅政,大将军长史丙吉推荐王仲翁、萧望之等几个儒生,他们都受到召见。早些时候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合谋刺杀霍光,霍光处死了上官桀等以后,出入也戒备起来。臣民想见大将军,先要脱衣让搜查是否暗藏兵刃,之后由两人挟着去见霍光。萧望之一个人坚持不让搜身,自个儿一边走出厅堂一边说:我不想见大将军。押送之人拽着他不让走,吵吵嚷嚷,给霍光听见了,吩咐官吏不要拉扯。萧望之于是走到霍光面前,劝说道:将军凭据功德辅弼幼主,将要移风易俗,开创太平,所以天下聪明贤能之人无不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企盼,争着自荐,要帮大将军。而现在想见您的人都要脱衣检查,挟拖而行,这恐怕不是周公辅佐成王,为了接见贫士,沐浴等不到头发干、吃饭不及下咽的风范。结果霍光单单没有任用萧望之,而王仲翁等人都被用为大将军的属吏。王仲翁三年之间官至光禄大夫、给事中,萧望之走射策考试的路子,成绩优异,被任为郎中,派去守宫城小苑东门。王仲翁常由此门进出,奴仆簇拥,下车进门,前传后呼,很是风光,他回头对萧望之说道:你不肯遵循常规,反倒成了个把门的。萧望之回答道:人各有志。
后数年,坐弟犯法,不得宿卫,免归为郡吏。以上微时事迹。
【译文】
过了几年,因为弟弟犯法,萧望之也不能再在京师任郎中之职,被遣回老家,在郡里做小吏。以上记萧望之地位低微时事。
及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①。时,大将军光薨,子禹复为大司马,兄子山领尚书,亲属皆宿卫内侍。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愿赐清闲之宴,口陈灾异之意。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②,曰:此东海萧生邪?下少府宋畸问状,无有所讳。望之对,以为:《春秋》昭公三年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③,卒逐昭公。乡使鲁君察于天变,宜亡此害。今陛下以圣德居位,思政求贤,尧、舜之用心也。然而善祥未臻,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埶之所致也。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唯明主躬万机,选同姓,举贤材,以为腹心,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明陈其职,以考功能。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对奏,天子拜望之为谒者④。时,上初即位,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下者报闻,或罢归田里,所白处奏皆可。累迁谏大夫,丞相司直,岁中三迁,官至二千石。其后霍氏竟谋反诛,望之浸益任用。以上宣帝初累迁至二千石。
【注释】
①大行治礼丞:大行即大鸿胪,九卿之一,掌蛮夷及诸侯谒见礼仪。治礼丞为其属官。
②宣帝自在民间:汉武帝晚年发生巫蛊(ɡǔ)案,太子及太孙皆牵连致死,时宣帝生才数月,为丙吉所救,养于民间。后霍光辅政,昭帝死后初立昌邑王,后因其淫乱而废,迎宣帝于民间而立。
③季氏:春秋鲁桓公子季友的后裔,世为大夫,专国政。
④谒者:官名。属光禄勋,掌宾赞及上章报问事。
【译文】
等到魏相做御史大夫,任命萧望之为自己的属吏,接着萧望之又通过朝廷选拔廉吏之科,做了大行治礼丞。这时大将军霍光已死,他的儿子霍禹继为大司马,霍禹的兄长之子霍山负责尚书事务,霍氏亲属也都担任内侍亲近的职位。地节三年的夏天,京师下了一场大冰雹,萧望之趁机上奏,请求皇上空闲之余,能给他一个机会,解释天象怪异的原因。宣帝在民间时就听说过萧望之的大名,看到奏章就说:这不是东海郡萧望之写的吗?传命让少府宋畸问明情况,不要有什么忌讳。萧望之写对策,认为:《春秋》记载鲁昭公三年有场大冰雹,当时季氏专权,最后还把昭公赶跑了。假如昭公对天变留心的话,应该不会有此祸害。如今陛下凭至高的德行坐到皇位上,想的是革新政治,求得贤才,这正是尧、舜所考虑的啊。但是嘉瑞仍然不至,阴阳仍然失调,这是由于于大臣主政,某一姓把持权势所导致的。树的枝叶太盛,对树干和树根不利,大臣的权利太大,对国家不利。只有高明的君主亲自处理繁杂的政务,任用宗室,提拔有才能的人,安排做亲信,一起筹划国家的大政谋略,让公卿大臣都上朝陈奏政事,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以此考核他们的功劳才能。这样,国家各种事务才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公正之道得以树立,奸邪之路被堵塞,私家权力就能被废除了。奏对完,宣帝任命萧望之为谒者。当时宣帝即位不久,求才若渴,臣民上书出谋划策者众多,碰到上书,都发到萧望之那儿征求意见,萧望之觉得好的,报请丞相、御史试用,次一点的推荐去九卿署,满一年后再把这些人的工作情况上报,最差的只给上面通报一下,有的打发回家种地,凡萧望之的奏议上头都批准了。萧望之的官职也升到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连升三次,官做到二千石。后来霍氏终因谋反罪被诛灭,萧望之渐渐也越来越被皇上信任重用。以上记萧望之在宣帝初年多次升迁官至二千石。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①。望之雅意在本朝,远为郡守,内不自得,乃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诸侯闻之,则知国家纳谏忧政,亡有阙遗。若此不怠,成、康之道其庶几乎②!外郡不治,岂足忧哉?书闻,征入守少府。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曰③: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④。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非有所闻也⑤。望之即视事。以上为郡守、京尹。
【注释】
①平原:郡名。今属山东。
②成、康:周成王、周康王,皆信任贤辅,国至大治。庶几:差不多。
③金安上:金日(m dī)弟伦之子,金日本匈奴休屠王太子,霍去病伐匈奴,休屠王死,金日被虏,长于汉庭,为武帝信任,后与霍光共同辅政,为汉名臣,其子孙七世内侍,盛莫能比。金安上官至建章卫尉。
④更:经历。
⑤所闻:指闻其过失。
【译文】
这时朝廷选一批明习政务的博士、谏大夫到地方去担任太守、国相,萧望之被任命为平原太守。萧望之平素的愿望是待在中央,远派去做郡守,内心不满,就上奏说:陛下怜悯百姓,担心政令不能贯彻到底,派出所有谏官去任郡吏,这是忧虑末端而忘却根本的做法。朝廷缺了敢直言进谏的大臣就觉察不出过失,没有深谋远虑的大臣就听不到好话。希望陛下挑选通晓经术,温故知新,见微知著,深谋远虑的人做近臣,共商国事。地方诸侯听说这样,知道中央能采纳谏言,忧心政务,没有过失遗漏。果真能这样坚持下去,成、康之治大概也就能实现了。地方事务管得不好,哪里值得担心呢!奏书报上去,朝廷调萧望之暂署少府。宣帝了解到萧望之经术通明,举止稳重,议论大政有过人之处,才能可以担任宰相,想进一步考察他的行政能力,又任命萧望之为左冯翊。萧望之从少府降为太守,猜想自己可能得罪了皇上,便上书称病。宣帝知道后,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安慰萧望之说:朝廷所用之人都经过治理民众来考察功绩。您早先任平原太守时间太短,因此这次再在京畿地区试用,并不是听到了什么不好的话。萧望之这才就任。以上记萧望之担任郡守、京尹。
是岁,西羌反,汉遣后将军征之①。京兆尹张敞上书言:国兵在外,军以夏发,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并给转输,田事颇废,素无余积,虽羌虏以破,来春民食必乏。穷辟之处,买亡所得,县官谷度不足以振之②。愿令诸有罪,非盗受财杀人及犯法不得赦者,皆得以差入谷此八郡赎罪③。务益致谷以豫备百姓之急。事下有司,望之与少府李强议,以为:民函阴阳之气,有仁义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尧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胜其好义也;虽桀在上,不能去民好义之心,而能令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尧、桀之分,在于义利而已,道民不可不慎也④。今欲令民量粟以赎罪,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人情,贫穷,父兄囚执,闻出财得以生活,为人子弟者将不顾死亡之患,败乱之行,以赴财利,求救亲戚。一人得生,十人以丧,如此,伯夷之行坏,公绰之名灭⑤。政教壹倾,虽有周、召之佐,恐不能复。古者臧于民,不足则取,有余则予。《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⑥。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⑦。下急上也。今有西边之役,民失作业,虽户赋口敛以赡其困乏,古之通义,百姓莫以为非。以死救生,恐未可也。陛下布德施教,教化既成,尧、舜亡以加也。今议开利路以伤既成之化,臣窃痛之。
【注释】
①后将军:指赵充国。
②度(du):揣测。振:通赈。
③差:按罪行轻重分等级。八郡:指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八郡,即陇西、汉阳、安定、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诸郡。
④道:同导。
⑤公绰:春秋时鲁大夫孟公绰。《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⑥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出自《诗经小雅鸿燕》。矜人,可哀矜之人,即贫弱者。
⑦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出自《诗经小雅大田》,言众庶喜时雨,先润公田,再及私田,是则其心先公后私。
【译文】
这一年,西羌叛乱,汉朝派后将军赵充国讨伐。京兆尹张敞上奏说:国家的军队出征在外,是在夏天出发的,陇西郡以北、安定郡以西地区,官民一体帮助运送物资,农事多有荒废,而且这个地区向来没有存粮,这样即使打败羌人,来年春天老百姓也必定缺少吃的。穷乡僻壤,拿钱也买不到什么,政府储藏的粮食估计也不够赈济。建议允许那些犯人,只要不是抢劫钱财、杀害人命或犯了其他不可饶恕罪行的人,都可以按判刑轻重通过送粮到上述地区来赎罪。务必多弄到粮食以准备应付百姓急需。建议被交给有关部门讨论,萧望之与少府李强议论说:老百姓秉承阴阳二气,有向善的心,也有谋利的心,关键在于教化的帮助引导。尧当天子,不能让老百姓完全没有谋利之心,但能做到让他们乐于向善之心胜过谋利之心;即使夏桀当天子,也不能去掉老百姓的向善之心,但却能让他们向善之心无法胜过谋利之心。所以说尧与桀的不同,就在于引导民众向善还是谋利,引导老百姓可不能不慎重啊。今日如果让老百姓凭出粮多少来赎罪,这样一来就是富人有生路,穷人无活路,同样犯罪,富人穷人处罚不同,法令不一。按照人之常情,一个人家里再穷,只要是父兄被关押了,听说拿出财物就有活路,为人子弟的势必将不顾生死,不择手段,想法弄到财物,解救亲人。结果为了救一个人,却害了十个人,这样一来,伯夷那样的美德将被破坏,公绰那样的美名也会消失。教化一旦颠倒,即使让周公、召公来辅佐,恐怕也无能为力。古时候是藏富于民,国家用度不足就向百姓征收,国家宽裕就交还给百姓。《诗经》上说帝王的恩泽应该惠及那些可怜的人,怜悯那些鳏夫寡妇,讲的就是国家照顾老百姓。又说下雨了,先润泽公田,再润泽我们自己的田地,是说百姓先公后私之意。现在西边有战争,百姓不能照常种地,即使每家征收赋税,每人捐献钱财来救济灾区,也是自古相传的公理,老百姓没有谁会认为不对。让那些罪犯的家人冒死去营救亲人,恐怕不可行。陛下圣德流布,广施教化,已经大功告成,尧、舜也不过如此。现在却讨论开辟谋利之道来损害已经成功的教化,臣私下为此感到痛惜。
于是天子复下其议两府,丞相、御史以难问张敞。敞曰:少府、左冯翊所言,常人之所守耳。昔先帝征四夷,兵行三十余年,百姓犹不加赋,而军用给。今羌虏一隅小夷,跳梁于山谷间,汉但令罪人出财减罪以诛之,其名贤于烦扰良民、横兴赋敛也。又诸盗及杀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赎;首匿、见知纵、所不当得为之属,议者或颇言其法可蠲除,今因此令赎,其便明甚,何化之所乱?《甫刑》之罚①,小过赦,薄罪赎,有金选之品②,所从来久矣,何贼之所生?敞备皂衣二十余年③,尝闻罪人赎矣,未闻盗贼起也。窃怜凉州被寇④,方秋饶时,民尚有饥乏,病死于道路,况至来春将大困乎!不早虑所以振救之策,而引常经以难,恐后为重责。常人可与守经,未可与权也⑤。敞幸得备列卿,以辅两府为职,不敢不尽愚。
【注释】
①《甫刑》:吕侯为周穆王司寇,作赎刑之法,谓之《吕刑》,后改封甫侯,故又名《甫刑》。
②金选(shuā):古制犯人用以赎罪之罚金。选,古钱币单位。
③皂衣:汉代官吏制服。
④凉州: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甘肃除去陇东、甘南以外绝大部分地区。
⑤权:变道,应急之法。
【译文】
于是宣帝下令让两府重新讨论,丞相、御史用萧望之的看法诘难张敞。张敞说:少府、左冯翊所说的,是一般人坚持的观点。当年先帝征讨四夷,打了三十多年仗,百姓也没增加军赋,军队费用一样能保证。现在羌人只不过是西边一个小部族,在山谷间乱窜,朝廷只需准许罪犯出财物减罪就可以诛灭羌人,这名声要比骚扰安分守己的老百姓、横征暴敛好听得多。况且抢劫、杀人及其他罪大恶极的犯人,凡是老百姓所深恨和深受其苦的,一律不让赎免;为首的窝藏犯、故意放跑罪犯、损人利己等罪行,有人讨论时就常说其处罚可以取消,现在借机下令允许用财物来赎,其好处是很明显的,哪里就谈得上扰乱教化呢?《甫刑》上的处罚,小过失不追究,轻罪用财物来赎免,有金选的名目,历史已很悠久了,哪里会因此出现盗贼?我做官二十多年,曾听说过罪人赎免之事,却没听说过盗贼因此起来的。我私下很同情凉州被羌人入侵,即使在秋季粮食收获之时,老百姓都不免缺衣少食,到处可见病死的人,更何况来年春天时的大灾呢!不早早思量怎么赈救的办法,只引经书上的大道理来发难,只怕将来代价更大。常人只能跟他讲一般的道理,不能讨论如何灵活应变。我有幸忝居高位,帮助二府是我的职责,不敢不替朝廷想些办法。
望之、强复对曰:先帝圣德,贤良在位,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永惟边竟之不赡①,故《金布令甲》曰②:边郡数被兵,离饥寒③,夭绝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给其费。固为军旅卒暴之事也④。闻天汉四年,常使死罪人入五十万钱减死罪一等⑤,豪强吏民请夺假⑥,至为盗贼以赎罪。其后奸邪横暴,群盗并起,至攻城邑,杀郡守,充满山谷,吏不能禁,明诏遣绣衣使者以兴兵击之,诛者过半,然后衰止。愚以为此使死罪赎之败也,故曰不便。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亦以为羌虏且破,转输略足相给,遂不施敞议。以上与张敞议赎罪事。
【注释】
①惟:思,想。
②《金布令甲》:法令名称。
③离:同罹。遭遇。
④卒:同猝。突发。
⑤常:同尝。曾经。
⑥(t):借贷。
【译文】
萧望之、李强又对答说:先帝有至高的德行,任用的也都是有才能的人,制定了很多法规,作为永久的制度,长久地考虑边境百姓的生活困难,因此《金布令甲》规定:边境诸郡多次遭受战事,百姓饱受饥寒之苦,多不能终其天年,父子离散,特令全国共同承担其费用。这本来为的就是应付突发性战争。听说天汉四年,曾经允许死囚拿出五十万钱交给国家就可以罪减一等,豪强、官吏、百姓互相争抢着借钱来赎罪,有的人甚至做盗贼抢钱来赎罪。不久奸邪横行,盗贼四起,甚至攻占城池,杀死太守,满山遍野,地方官也无法禁止,后来先帝下诏派遣绣衣使者发兵讨伐,杀了一半不止,这才慢慢平息。臣等认为这是允许死囚用钱财赎命的恶果,因此说张敞的办法对国家不利。当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都认为羌人马上要被击破,政府转运的物资差不多也够供应,于是就没有采纳张敞的建议。以上萧望之与张敞讨论以钱赎罪的事。
望之为左冯翊三年,京师称之,迁大鸿胪。先是,乌孙昆弥翁归靡因长罗侯常惠上书①,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复尚少主,结婚内附,畔去匈奴。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乌孙绝域,信其美言,万里结婚,非长策也。天子不听。神爵二年,遣长罗侯惠使送公主配元贵靡。未出塞,翁归靡死,其兄子狂王背约自立。惠从塞下上书,愿留少主敦煌郡。惠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还迎少主。诏下公卿议,望之复以为: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今少主以元贵靡不得立而还,信无负于四夷,此中国之大福也。少主不止,繇役将兴,其原起此。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后乌孙虽分国两立,以元贵靡为大昆弥,汉遂不复与结婚。以上论乌孙废昏。
【注释】
①乌孙:西域古国名。昆弥:乌孙王号。
【译文】
萧望之做了三年左冯翊,京师里都夸他,升为大鸿胪。此前,乌孙昆弥翁归靡通过长罗侯常惠上奏朝廷,愿意立汉外孙元贵靡为继承人,若能再娶汉朝的公主,结为婚姻,乌孙就归顺朝廷,背叛匈奴。皇上让大臣讨论此事,萧望之认为乌孙地处西域,如果只听好话,万里联姻,恐怕不是好主意。宣帝不听。神爵二年,朝廷派长罗侯常惠送公主远嫁元贵靡。还没走出边塞,翁归靡去世,他的侄子狂王背弃约定,自立为王。常惠从边塞向皇帝上书,表示可以让公主先留在敦煌郡。常惠亲至乌孙,质问为什么要背约,相机拥立元贵靡,再返回敦煌迎接公主。宣帝下诏让大臣讨论,萧望之再次认为:不能这样做。乌孙首鼠两端,不能坚守约定,这样的后果已经很明显了。前次所送公主在乌孙四十余年,夫妻并不恩爱,边境也未得安宁,这是已发生的事可以证明的。现在公主可以借口元贵靡没有继位为由返回,四夷也不会认为是负约,这是中国的大福。公主不回来,徭役又要兴起,这是祸乱之始。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召还公主。后来乌孙虽然一分为二,立元贵靡为大昆弥,汉朝始终没有与其联姻。以上记萧望之讨论与乌孙废弃婚约。
三年,代丙吉为御史大夫。五凤中匈奴大乱①,议者多曰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诏遣中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诸吏富平侯张延寿、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问望之计策,望之对曰:《春秋》晋士匄帅师侵齐②,闻齐侯卒,引师而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服孝子,谊足以动诸侯。前单于慕化向善称弟,遣使请求和亲,海内欣然,夷狄莫不闻。未终奉约,不幸为贼臣所杀,今而伐之,是乘乱而幸灾也,彼必奔走远遁。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如遂蒙恩得复其位,必称臣服从,此德之盛也。上从其议,后竟遣兵护辅呼韩邪单于定其国。以上议护辅匈奴。
【注释】
①五凤:汉宣帝年号(前57前54)。
②士匄(ɡi):晋大夫范宣子。
【译文】
神爵三年,萧望之接替丙吉任御史大夫。五凤年间匈奴大乱,多数大臣讨论认为匈奴为害时间已很长,这次可趁其内乱发兵灭掉匈奴。宣帝下诏派内朝大臣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富平侯张延寿、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向萧望之征求意见,萧望之回答说:《春秋》记载晋国士匄率领军队进攻齐国,听说齐侯死了,便将军队撤回,君子很称道他不趁人逢丧事进攻别人,认为晋士匄所施的恩泽足以使孝子心服,所表现的仁义足以使诸侯感动。先前匈奴单于仰慕中国教化,有心向善,自称为弟,派遣使者请求和亲,天下到处都很高兴,夷狄没有不知道这件事的。没等到完成约定,单于不幸被奸臣所杀,现在讨伐匈奴,是趁火打劫、幸灾乐祸的行为,匈奴一定远走躲藏。师出无名,恐怕会辛苦一场而无所收获。最好派使者去吊唁慰问,在他们衰弱的时候帮助他们,解救他们面临的灾祸,四夷听说这件事,都会佩服中国的仁义之举。如果嗣位之人能承蒙帮助恢复单于之位,肯定会称臣归顺,这是盛德之事啊。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后来终于派兵护送帮助呼韩邪单于稳定了统治。以上记萧望之建议保护帮助匈奴。
是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设常平仓①,上善之,望之非寿昌。丞相丙吉年老,上重焉,望之又奏言:百姓或乏困,盗贼未止,二千石多材下不任职。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②,咎在臣等。上以望之意轻丞相,乃下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并诘问望之。望之免冠置对,天子由是不说。
【注释】
①常平仓:由政府筑仓于谷贱时增价而购,谷贵时降价而售,以便农民。
②首岁:谓岁初。
【译文】
这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奏建议设置常平仓,宣帝很赞赏,萧望之不赞成耿寿昌的看法。丞相丙吉年老,宣帝很敬重他,萧望之又上书说:老百姓还有的缺衣少食,盗贼仍时有发生,二千石官吏很多才能低下,不称其职。如果三公不称职,日月星辰就会失去光辉,今年正月日月无光,罪过就在臣等不称职。宣帝认为萧望之的意思是轻视丞相,下诏令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一起质问萧望之。萧望之脱帽谢罪,宣帝因此对萧望之不满。
后丞相司直緐延寿奏①:侍中谒者良使承制诏望之,望之再拜已。良与望之言,望之不起,因故下手②,而谓御史曰良礼不备。故事丞相病,明日御史大夫辄问病;朝奏事会庭中,差居丞相后,丞相谢,大夫少进,揖。今丞相数病,望之不问病;会庭中,与丞相钧礼③。时议事不合意,望之曰:侯年宁能父我邪④!知御史有令不得擅使,望之多使守史自给车马,之杜陵护视家事。少史冠法冠,为妻先引⑤。又使卖买,私所附益凡十万三千。案望之大臣,通经术,居九卿之右,本朝所仰,至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逊攘⑥,受所监臧二百五十以上,请逮捕系治。上于是策望之曰:有司奏君责使者礼,遇丞相亡礼,廉声不闻,敖慢不逊,亡以扶政,帅先百僚。君不深思,陷于兹秽,朕不忍致君于理,使光禄勋恽策诏,左迁君为太子太傅,授印。其上故印使者,便道之官。君其秉道明孝,正直是与,帅意亡愆,靡有后言。以上因緐延寿之劾奏而左迁。
【注释】
①緐:姓。
②下手:伏地而言。
③钧礼:同等礼遇。钧,通均。
④宁能父我:怎能与吾父同年。
⑤先引:谓在车前导引。
⑥攘:退让,谦让。后作让。
【译文】
后来丞相司直緐延寿上书称:皇上派侍中谒者良去下诏给萧望之,萧望之拜了两下就完事。良和萧望之说话,萧望之不起来,作势伏了伏地,反而对御史说:良礼仪不周全。按惯例,丞相生病,第二天御史大夫就应去探病;上朝奏事在大庭相会,顺序是御史大夫居丞相之后,丞相谦逊几句,御史大夫稍微跟上几步,行揖礼。如今丞相多次生病,萧望之不去探问;在庭中聚会,与丞相用同样的礼节。有时议事,丞相意见与萧望之不同,萧望之就说:君侯的年纪难道能做我的父辈吗?明知法令禁止随便使唤御史,萧望之常让御史自备车马,到他杜陵家里照顾家事。少史戴着法冠,替萧望之妻子开路。又让属吏替自己做买卖,这些人私下给他补助达十万三千钱。萧望之身为大臣,晓习经术,位居九卿之上,本来是群臣学习的榜样,却沦落到不遵守法令,不修养自我品行,傲慢不逊,接受下边好处超过二百五十以上,请抓起来审问。宣帝于是下书给望之说:有关部门报告你责难使者礼节,对丞相无礼,不很廉洁,傲慢不逊,不能匡扶大政,为百官表率。你平时不能深思熟虑,以致被卷入丑闻,朕不忍心让你受法律的制裁,派光禄勋恽代宣朕命,将你降职为太子太傅,授给官印。把原来的官印上缴使者,立刻上任。你一定要遵从圣贤之道,明习忠孝之理,只与正直的人结交,遵循正道,不要有什么过失,不要有什么别的话。以上记萧望之因緐延寿的弹劾而被贬官。
望之既左迁,而黄霸代为御史大夫。数月间,丙吉薨,霸为丞相。霸薨,于定国复代焉。望之遂见废,不得相。为太傅,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
【译文】
萧望之被降职后,黄霸接替他任御史大夫。几个月以后,丙吉死去,黄霸继任丞相。黄霸死后,于定国又继任丞相。萧望之终于被弃置,没能当上丞相。萧望之做太傅,教皇太子读《论语》《礼服》。
初,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公卿议其仪,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国议曰: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夏而后夷狄。《诗》云:率礼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①。陛下圣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②,匈奴单于乡风慕化,奉珍朝贺,自古未之有也。其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在下。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③,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称藩,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谦亨之福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于朝享,不为畔臣。信让行乎蛮貉,福祚流于亡穷,万世之长策也。天子采之,下诏曰: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藩,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④。以上论单于来朝礼仪。
【注释】
①率礼不越几句:出自《诗经商颂长发》。率,遵循。遂,遍。既,尽。发,行。烈烈,威风的样子。截,齐。
②四表:四海之外。
③正朔:指汉朝所颁历法。古代奉正朔是接受统治的象征。
④赞谒:指朝见帝王时赞唱礼仪,引导进见。
【译文】
当初,匈奴呼韩邪单于要来朝见宣帝,宣帝下诏让大臣讨论该以何种礼仪接待,丞相黄霸、御史大夫于定国议论说:按照古代圣王的礼制,施行德化礼义,先从京师开始,再推及全国,先在中国实行,然后再影响及夷狄。《诗经》上说:遵循礼制不越位,四处巡视促施行;相土的威德真壮烈,四海之外齐听命。陛下德贯天地,光芒照射到四海之外,匈奴单于仰慕我朝的风俗教化,带着珍贵的礼物前来朝拜祝贺,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待单于的礼仪应视同诸侯王,朝见时顺序在诸侯王之下。萧望之认为:单于并非中国所管辖,所以称为对等之国,礼仪上应不拿他当臣民,位次安排在诸侯王之上。外夷来行稽首之礼愿为藩辅,中国表示谦逊,不拿他当臣子,这是笼络藩属应有的道理,也必将因为谦逊明达而获福。《尚书》说:戎狄荒服。是说戎狄的归顺,反复无常。即使匈奴以后有哪位单于终于发生流窜抢掠而不来朝见的事,也不能说是汉朝的叛臣。如此四夷传诵中国的诚信谦让,子孙世代享福,这是利于子孙万代的良策。宣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诏书说:听说五帝三皇教化所不能实行的地方,政事也不推及。现在匈奴单于自己承认是北方的属国,定时来朝见,我的能力不够,德政不能施加给远方的他们。还是用客礼接待单于,规定单于之位高于诸侯王,朝见行礼时称臣而不要直呼其名。以上记萧望之讨论单于来朝见的礼仪。
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堪为光禄大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堪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①,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②。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注释】
①刘更生:即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
②拾遗:此指纠正帝王的过失。后世以此为官名。
【译文】
后来宣帝一病不起,挑选可以托付后事的大臣,将外戚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召进宫内,任命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共同受遗诏辅政,处理尚书章奏。宣帝死后,太子继位,这就是汉元帝。萧望之、周堪本来就因为曾做过太子的老师受尊重,汉元帝即位后,多次在闲暇时召见萧、周二人,讨论治乱之道,谈论做帝王的事情。萧望之建议任命深通经学的宗室散骑谏大夫刘更生为给事中,和侍中金敞一起在皇帝身边负责纠正皇帝的过失。四个人同心同力,拿古代的政治劝说引导元帝,准备大改政治,元帝也表示很愿采纳这些建议。
初,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用事。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明习文法,亦与车骑将军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恭、显又时倾仄见诎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自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不近刑人之义②,白欲更置士人,繇是大与高、恭、显忤。上初即位,谦让重改作,议久不定,出刘更生为宗正。以上受遗诏辅元帝,与高、显、恭三人相忤。
【注释】
①仄:同侧。
②刑人:指宦官。
【译文】
当初宣帝在位,不十分借重儒学,运用刑法律令治国,中书宦官很受重用。中书令弘恭、石显长时间盘踞权力核心,精熟法律制度,而且跟车骑将军史高内外勾结,讨论国事经常坚持过去的制度,不听从萧望之等人的意见。弘恭、石显又经常因为意见偏执狭隘而被驳倒。萧望之认为中书是政治重地,应该挑选贤能精明的人,自从汉武帝流连后庭,才改用宦官,并不是国家原来的制度,也与古代所谓不近刑人的说法不合,建议准备改用士人,因此大大得罪了史高、弘恭、石显等人。元帝刚即位,处处谦让,把每一次变革都看得很重,所以多次讨论也没什么结果,并打发刘更生去做了宗正。以上记萧望之受遗诏辅佐汉元帝,得罪了史高、石显、弘恭三人。
望之、堪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会稽郑朋阴欲附望之,上疏言车骑将军高遣客为奸利郡国,及言许、史子弟罪过。章视周堪①,堪白令朋待诏金马门。朋奏记望之曰:将军体周、召之德,秉公绰之质,有卞庄之威。至乎耳顺之年②,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诚士之高致也。窟穴黎庶莫不欢喜,咸曰将军其人也。今将军规橅云若管、晏而休,遂行日仄至周、召乃留乎③?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④,修农圃之畴,畜鸡种黍,俟见二子⑤,没齿而已矣。如将军昭然度行积思,塞邪枉之险蹊,宣中庸之常政,兴周、召之遗业,亲日仄之兼听,则下走其庶几愿竭区区,底厉锋锷⑥,奉万分之一。望之见纳朋,接待以意。朋数称述望之,短车骑将军,言许、史过失。
【注释】
①视:同示。
②耳顺之年:指六十岁。
③今将军规橅云若管、晏而休,遂行日仄至周、召乃留乎:意问萧望之欲治国如管、晏而止,或者恢廓其道,日昃不食,追周公之迹然后已。儒者认为管晏为霸道,周公近王道,后者比前者境界高,而实行难。橅,同模。日仄,太阳偏西。此谓日仄不食而勤于政事。
④下走:指供奔走役使的人。这里是郑朋的谦辞。延陵之皋:春秋时吴公子季札薄吴王之行,弃国而耕于皋泽。
⑤俟见二子:《论语微子》载: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这里代指隐士生活。
⑥底厉锋锷:磨刀,这里指展露才华为世所用。底厉,同砥砺。锋锷,刀剑的刃。
【译文】
萧望之、周堪多次推荐名儒俊才担任谏官。会稽人郑朋暗地里想攀附萧望之,就上书说车骑将军史高派下人到地方谋非法之财,还谈及许、史两家子弟的罪行过失。皇帝把奏书给周堪看,周堪建议让郑朋在金马门等候诏令。郑朋给萧望之上书说:将军亲身履行周公、召公之德,具备孟公绰的才干,拥有卞庄的威严。六十岁时,身居重臣之位,官至将军,真可说是士人的最高成就。田野百姓没有不高兴的,都说朝廷选您做将军是用对人了。现在将军治国的理想是做到管子、晏子那样就算了呢,还是继续努力勤于政事,直到做得像周公、召公那样才罢休呢?如果是做到管子、晏子那样就算了,那在下将远避山泽,修整田地菜园子,养鸡种黍,与隐者为伍,直到老死。如果将军下决心要将自己的抱负付诸实行,杜绝奸邪之辈的歪门邪道,奉行不偏不倚的行政原则,振兴周公、召公没有完成的事业,亲自奉行废寝忘食、兼听则明的作风,那在下或许肯竭尽全力,摩拳擦掌,贡献绵力。萧望之接见并收留下郑朋,颇为周到。郑朋经常在外称赞萧望之,说车骑将军的坏话,还说到许、史的过失。
后朋行倾邪,望之绝不与通。朋与大司农史李宫俱待诏,堪独白宫为黄门郎。朋,楚士,怨恨,更求入许、史,推所言许、史事曰:皆周堪、刘更生教我,我关东人,何以知此?于是侍中许章白见朋。朋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中书令在旁,知我言状。望之闻之,以问弘恭、石显。显、恭恐望之自讼,下于它吏,即挟朋及待诏华龙。龙者,宣帝时与张子等待诏,以行污秽不进,欲入堪等,堪等不纳,故与朋相结。恭、显令二人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疏退许、史状,候望之出休日,令朋、龙上之。事下弘恭问状,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埶,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后上召堪、更生,曰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以责恭、显,皆叩头谢。上曰:令出视事。恭、显因使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而朋为黄门郎。以上因郑朋、华龙诬告,下狱免官。
【译文】
后来郑朋行事越来越险诈,萧望之就和他断绝关系,不再来往。郑朋和大司农属吏李宫一块等皇帝任用,周堪单单建议任命李宫做了黄门郎。郑朋是楚人,心怀怨恨,转而设法投靠许、史,推脱原来所说许、史坏话的责任,说:这些都是周堪、刘更生教我的,我是关东人,怎么会知道这些呢?于是侍中许章建议让元帝召见了郑朋。郑朋出宫后到处说:我见到皇上,说到前将军犯了五个错误、一条大罪。中书令就在旁边,知道当时我进言的情形。萧望之听说这件事,向弘恭、石显打听。两人担心萧望之自己辩解,将事件交给别的官员办理,就胁迫郑朋与另一位来京等候选用的人华龙证成此事。华龙这个人,宣帝时曾与张子等人一起候用,因为品行恶劣没有被选用,华龙又想走周堪等人的门路,没被接纳,因此这回他与郑朋勾结到一块。弘恭、石显让郑、华二人告发萧望之等企图免掉车骑将军,斥退许、史的详情,等到萧望之休假出宫在外那一天,让郑、华二人递上讼辞。事情交给弘恭处理,萧望之辩答说:外戚居官多数奢侈荒淫,我只想把国家治好,不能说是做邪恶的事情。弘恭、石显上奏书称: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结为朋党,互相吹捧,多次越权指责大臣,诋毁离间陛下与皇亲国戚的关系,目的是为了由他们几个把持朝政,作为臣子这样做可谓不忠,诬蔑陛下可谓大逆不道,请下令由谒者将他们送交廷尉。元帝继位时间不长,不知道谒者送交廷尉意思就是投入监牢,于是批准执行。不久元帝召见周堪、刘更生,回答说在牢里。元帝大吃一惊,说:不是说只到廷尉那儿问一问吗?责问弘恭、石显,两人都趴在地上叩头谢罪。元帝下令:放他们出来处理政务。弘恭、石显让史高出面对元帝说:陛下即位不久,天下还没听说您做过什么好事,倒先拷问起自己老师来了,惯例是九卿大夫一旦入狱,即行免官,可顺便将免官命令跟处理结果一块公布。于是元帝下诏书给丞相、御史:前将军萧望之给朕做了八年老师,没有别的罪过。现在事情已过去很久了,记不清楚弄不明白。特赦免萧望之之罪,收回前将军光禄勋印绶,与周堪、刘更生一并免官为庶人。而郑朋竟做了黄门郎。以上记萧望之因郑朋、华龙诬告,被逮捕入狱,免除官职。
后数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故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经术,厥功茂焉。其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给事中,朝朔望,坐次将军。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称引亡辜之《诗》,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欲排退许、史,专权擅朝。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①,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②,自以托师傅,怀终不坐③。非颇诎望之于牢狱,塞其怏怏心,则圣朝亡以施恩厚。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上乃可其奏。
【注释】
①与:同预。
②归非于上:望之自讼无辜,则前天子所定罪为非,所以说归非于上。
③怀终不坐:言恃师傅旧恩,料天子终不会坐罪。
【译文】
过了几个月,元帝下诏给御史说:国家要兴盛,必先尊重老师。前任前将军萧望之给朕做了八年的老师,引导朕学习经术,功劳很大。特赐封萧望之为关内侯,食邑六百户,任官给事中,每月初一、十五朝见,位次在将军后。元帝正打算借重萧望之,用为丞相,正巧萧望之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为萧望之前面发生的事喊冤,事情交给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汇报说:萧望之前面罪行明白,没有什么人诬陷他,而他却让儿子出面上书,引了《诗经》里咏无辜的篇章,很不得体,犯了不敬之罪,建议抓起来。弘恭、石显等人知道萧望之一向清高有骨气,忍受不了屈辱,建议说:萧望之先前任前将军辅政,图谋排挤掉许、史二人,自己独揽大权。蒙恩未被处理,还赐爵食邑,参与国家大事,不好好反省悔过,却怀着极大怨恨,唆使儿子上书,把过失推到陛下头上,自恃当过陛下的老师,知道陛下最终不会处理他。不把萧望之投进大狱整治一顿,挫一挫他的不平之气,那么圣朝就无法对他施以恩泽。元帝问道:萧太傅一向刚烈,怎么肯接受官吏审讯呢?石显等人回答说:人命是最重要的,萧望之所犯罪行,只是言语过失,陛下不用过于担心。元帝于是准奏。
显等封以付谒者,敕令召望之手付,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使者至,召望之。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卬天叹曰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字谓云曰:游②,趣和药来③,无久留我死!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是时,太官方上昼食,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恸左右。以上因子伋讼前事,下狱自裁。
【注释】
①卬:同仰。
②游:朱云字游。
③趣:同促。赶快。
【译文】
石显等将诏书封好交给谒者,传令亲自交给萧望之,随即命令太常立即发执金吾兵马包围萧望之家。使者到了萧望之家,传召萧望之。萧望之准备自杀,他的夫人劝阻他,认为这不是皇上的意思。萧望之向属吏朱云征求意见。朱云本是个讲节气的男儿,劝说萧望之自行了断。于是萧望之仰天长叹道:我曾官居将相,年过六十,老来被逮进监狱,苟且偷生,不也太可耻了吗!喊着朱云的字说:游,快给我和好药拿来,让我早死!终于饮鸩自杀。元帝听说后非常震惊,拍手叹气说:我早知道他不肯进监牢,现在果然害死我的好老师。当时正值太官白天进膳,元帝把饭推到一边,痛哭流涕,哀痛之情感动了左右侍从。以上记萧望之因儿子萧伋上诉之前的案子,被诏下狱,萧望之自杀。
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望之有罪死,有司请绝其爵邑。有诏加恩,长子伋嗣为关内侯。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元帝世。望之八子,至大官者育、咸、由。
【译文】
于是元帝传召石显等人,责问为什么要含糊其辞,几个人摘帽求饶,过了很久才算没事。萧望之因罪而死,有关部门请求收回赐爵及封邑。元帝下旨施恩,让萧望之长子萧伋袭爵关内侯。元帝追念萧望之,不能忘怀,逢年过节都要派使者到萧望之坟前祭祀,一直到元帝死去。萧望之有八个儿子,做到大官的是萧育、萧咸和萧由。
育字次君,少以父任为太子庶子。元帝即位,为郎,病免,后为御史。大将军王凤以育名父子,著材能,除为功曹,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后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而漆令郭舜殿①,见责问,育为之请,扶风怒曰:君课第六,裁自脱,何暇欲为左右言②?及罢出,传召茂陵令诣后曹③,当以职事对。育径出曹,书佐随牵育,育案佩刀曰:萧育杜陵男子,何诣曹也!遂趋出,欲去官。明旦,诏召入,拜为司隶校尉。育过扶风府门,官属掾史数百人拜谒车下。后坐失大将军指免官。复为中郎将使匈奴。历冀州、青州两部刺史、长水校尉、泰山太守,入守大鸿胪。以鄠名贼梁子政阻山为害,久不伏辜,育为右扶风数月,尽诛子政等。坐与定陵侯淳于长厚善免官。
【注释】
①漆:县名。亦属右扶风,今陕西彬县。殿:最后一名。
②左右:犹言旁人。
③后曹:太史属吏分曹办事。贼曹、决曹皆后曹。
【译文】
萧育,字次君,年轻时凭父荫做太子庶子。元帝即位,任职郎中,因病免官,后来当御史。大将军王凤因为萧育是名公之子,而且有才干,就任命他为功曹,升官至谒者,担任出使匈奴的副校尉。后来当茂陵令,官吏考核,萧育排名第六。漆令郭舜是最后一名,郭被责斥,萧育替他求情,扶风太守大怒说:你考核排第六,刚刚没事,还好替旁人说话?等到诸人退出,太守下令让萧育到后曹去,汇报政事。萧育径直走出后曹,手下小吏扯住他,萧育手按佩刀说道:萧育杜陵男儿,何必一定去后曹!于是大步而出,准备辞官。第二天早上,有诏书传令萧育进见,任命为司隶校尉。萧育经过扶风太守府门,里边官吏数百人参拜于车旁。后来因事不合大将军意而被免官。又以中郎将之职出使匈奴。历任冀、青两地刺史、长水校尉、泰山太守,返京暂署大鸿胪。因为鄠县大盗贼梁子政占山为寇,很久不能平定,朝廷任命萧育为右扶风太守,几个月就诛灭梁子政一伙。后因为跟定陵侯淳于长关系密切被牵连免官。
哀帝时,南郡江中多盗贼,拜育为南郡太守①。上以育耆旧名臣,乃以三公使车载育入殿中受策,曰:南郡盗贼群辈为害,朕甚忧之。以太守威信素著,故委南郡太守,之官,其于为民除害,安元元而已②,亡拘于小文。加赐黄金二十斤。育至南郡,盗贼静。病去官,起家复为光禄大夫执金吾,以寿终于官。
【注释】
①南郡:郡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
②元元:百姓。
【译文】
哀帝时,南郡长江一带盗贼很多,萧育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哀帝因为萧育是耆宿名臣,特地用三公才能坐的车子把他接到宫中接受策命,说:南郡盗贼结伙为害,朕内心十分忧虑。因为你向来威名在外,所以派你去南郡任职,到任后,主要是为民除害,让百姓安定,不要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另外赏赐黄金二十斤。萧育到了南郡,盗贼也平息下去。因病卸任,后来又做了光禄大夫执金吾,寿终于任内。
育为人严猛尚威,居官数免,稀迁。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始育与陈咸俱以公卿子显名①,咸最先进,年十八,为左曹,二十余,御史中丞。时,朱博尚为杜陵亭长,为咸、育所攀援,入王氏。后遂并历刺史、郡守相,及为九卿,而博先至将军上卿,历位多于咸、育,遂至丞相。育与博后有隙,不能终,故世以交为难。
【注释】
①公卿子:萧育父亲曾任御史大夫,陈咸父亲陈万年曾任丞相。
【译文】
萧育为人严厉,注重仪表严肃,做官几次被免职,升迁也不多。年轻时和陈咸、朱博相交,名闻当世。过去有王阳、贡公是好友,因此长安谣语说:萧、朱结绶,王、贡弹冠。意思是说他们互相推荐以至显达。最初萧育与陈咸都因为是名公之子而声名在外,陈咸升得最快,十八岁为左曹,二十多岁就当上御史中丞。当时朱博还是杜陵亭长,靠着陈咸、萧育的提携,投到王氏门下。后来他们都担任刺史、郡守、国相,等做到九卿时,朱博先做到将军上卿的职位,因为资历深于陈咸、萧育,于是做了丞相。萧育跟朱博后来有了矛盾,交情没能到头,时人由此感叹交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咸字仲,为丞相史,举茂才,好畤令,迁淮阳、泗水内史①,张掖、弘农、河东太守。所居有迹,数增秩赐金。后免官,复为越骑校尉、护军都尉、中郎将,使匈奴,至大司农,终官。
【注释】
①淮阳、泗水:皆诸侯王国名。内史:王国长官,由中央任命,相当于太守。
【译文】
萧咸,字仲,当过丞相史,推荐为秀才,做了好畤令,升淮阳、泗水内史,张掖、弘农、河东太守。所到之处颇有政绩,多次被加俸赏金。一度免官,后重新被任命为越骑校尉、护军都尉、中郎将,出使过匈奴,官做到大司农,死于任内。
由字子骄,为丞相西曹卫将军掾,迁谒者,使匈奴副校尉。后举贤良,为定陶令,迁太原都尉,安定太守。治郡有声,多称荐者。初,哀帝为定陶王时,由为定陶令,失王指,顷之,制书免由为庶人。哀帝崩,为复土校尉、京辅左辅都尉,迁江夏太守①。平江贼成重等有功,增秩为陈留太守②。元始中,作明堂辟雍,大朝诸侯,征由为大鸿胪,会病,不及宾赞,还归故官,病免。复为中散大夫,终官。家至吏二千石者六七人。
【注释】
①江夏:郡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汉新洲区。
②陈留: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开封祥符区。
【译文】
萧由,字子骄,当过丞相西曹卫将军掾,升为谒者,担任出使匈奴的副校尉。后被举荐贤良,担任定陶县令,升任太原都尉,安定太守。治理地方名声不错,很多人称赞推荐他。当初,哀帝即位前被封为定陶王,萧由做定陶令,办事不合王意,不久,哀帝下令罢免萧由为庶人。哀帝死,萧由又担任复土校尉、京辅左辅都尉,转任江夏太守。平定沿江盗贼成重等有功,加秩为陈留太守。元始年间,朝廷修明堂辟雍,召集诸侯大举朝会,征召萧由为大鸿胪,恰逢他生病,没能主持仪式接待宾客,仍恢复旧职,因病免官。后来又做中散大夫,死于任内。萧氏一家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
赞曰:萧望之历位将相,籍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搆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望之堂堂,折而不桡①,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注释】
①桡(no):曲。
【译文】
赞语说:萧望之历位将相,凭借曾做过皇帝老师的恩情,可算得上是亲密无间。等到图谋泄露,矛盾公开,小人诬蔑陷害,终于被佞臣宦官所算计,真是可怜!萧望之行事磊落,不屈不挠,本人是儒学领袖,又有辅佐才能,差不多可以跟古代的社稷之臣相提并论了。
后汉书
《后汉书》,今本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398445,参见《序跋后汉书宦者传序》的作者小传)撰,唐李贤等注。范晔因与人谋反事泄被杀,没有完成志的创作,后人以刘昭注司马彪《续汉书》之志并入其书,成今本的一百二十卷。
在范晔以前,有八家记东汉一代的史书,范晔认为均不够完善,故重新撰写,并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如将皇后列入本纪,增加了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和党锢等类传。范史史实丰富,文字简洁流畅,议论深邃,无愧列于《四史》之一。
班超传
【题解】
班超是班固之弟,他毅然投笔从戎,离家万里,为国家尽力于荒漠三十多年,这不但是出于建功立业的决心,更是以身报国的精神体现。范氏身处南北对峙之际,眼看中原沦于夷狄之手,自然将感情倾注到昔日这位威震西域的定远侯身上。故不惜笔墨,单独为班超列传,而不是将其附于班彪、班固传后。此外,联系南朝重门阀、轻武人的风气,本传结尾的话也不无深意。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①。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②,兄固被召诣校书郎③,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④,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⑤,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⑥,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⑦: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⑧。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注释】
①彪:班超之父班彪,字叔皮,两汉之际史学家,曾续《史记》六十余篇,为班固《汉书》所本。
②永平五年:62年。永平,汉明帝年号(5875)。
③兄固:指班固,继承父亲班彪的事业写成《汉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④傅介子:西汉元帝时人,曾奉命出使西域,刺杀楼兰王,被封为义阳侯。
⑤祭酒:古时宴饮之际,推举年高德重之人主持宴会,称为祭酒,汉代成为官名,许多部门都有这种官职。这里是当时对读书人的一种尊称。
⑥燕颔虎颈:项下紫色称燕颔,头大如虎曰虎颈。据说是贵相。
⑦显宗:即汉明帝,显宗是其庙号。
⑧直:通值。指工钱。
【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但他内心孝顺恭谨,在家里常常身体力行地做各种苦活儿,不认为干粗活是耻辱。班超很有辩才,并且读过不少书籍。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奉召到首都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一起到了洛阳。因为家里穷,班超常为官府干些抄书的活来养家糊口。时间长了,便觉得很辛苦,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扔下笔,叹了一口气说道:男子汉大丈夫没别的志向谋略,也应仿效傅介子、张骞在异域建功立业,换取封侯,怎么能一直这样在笔砚之间消磨时日呢?周围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道:小子岂能明白壮士的志向!后来班超有次去找人看相,看相的人说:祭酒,您是位穷书生,但将来一定会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就问他怎么看出来。看相的人指着班超说:你长相可说是颔如燕,颈似虎,燕实飞远之鸟,虎乃食肉之物,所以说是个万里封侯之相。很久以后,汉明帝有次问班固:爱卿的弟弟在哪儿?班固回答说:替官府抄书,挣钱奉养老母。明帝于是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因事受牵连被免去官职。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①,战于蒲类海②,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注释】
①伊吾:在今新疆哈密西。
②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
【译文】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出讨匈奴,任命班超为代理司马,率军从另一路攻向伊吾,与匈奴会战于蒲类海,班超所部斩俘很多而回。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干,就派他与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超到鄯善①,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②。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以上破虏使于鄯善。
【注释】
①鄯善: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一带。
②殄(tiǎn):消灭。
【译文】
班超到了鄯善,鄯善王广招待班超的礼节极为周到,后来忽然变得疏忽怠慢。班超对部下说:诸位觉察到广的礼遇变薄没有?这肯定是匈奴也派了使节来,广举棋不定不知顺着哪边好。聪明人能察觉还没有萌发的事情,何况现在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呢?于是班超把服侍他们的胡人招来,假装已知道真相问道:匈奴的使节来了好几天,现在在什么地方?服侍的胡人十分惶恐,一五一十地说出是怎么回事。班超就把服侍的胡人关起来,把自己的属吏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与他们一起喝酒,酒喝到高兴时,班超故意激怒这些人说:诸位与我同是远在异国他乡,原想着建立大功,换得富贵。现如今匈奴使者才到了几天,鄯善王广对我们的礼遇敬重就全没了;假如匈奴使者命令鄯善把我们抓起来送往匈奴,那我们这身骨头只好喂豺狼了。大家说怎么办?部下都说:如今身陷死地,是死是活全听司马的。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目前的办法,只有趁着黑夜用火攻匈奴派来的人,使他们不知我们有多少人,这样他们肯定会十分震惊害怕,如此便可以一举歼灭他们。干掉这些人,那鄯善就会吓得要命,我们建功立业的事也就成了。众人说:这件事应该跟从事再商量一下。班超怒斥道:是好是坏就在今天了,从事是那种懦弱而循规蹈矩的官吏,知道这事肯定会害怕而走漏风声,这样大家不明不白地死去,哪里是大丈夫的作为!众人说:好。天刚黑,班超就率领部下直奔匈奴人住的地方。刚好天刮起了大风,班超命令十人带着鼓藏到匈奴人住的屋后,约定说:见到火起,一齐擂鼓大喊。剩下的人都带着兵刃弓弩在屋门两边埋伏。班超于是就顺着风向放火,屋前屋后鼓声人声大震。匈奴人惊慌混乱,班超亲手斩杀三人,他的下属杀死匈奴使者及随从三十多人,剩下的一百多匈奴人全被烧死。班超等第二天回去告诉郭恂,郭恂大吃一惊,很快又脸色一变。班超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举起手说:大人您虽然没有一块去,但班超怎敢独抢功劳呢?郭恂这才高兴起来。班超于是就把鄯善王广叫来,给他看匈奴使者的首级,整个鄯善国都震惊害怕。班超晓谕安抚他们,于是鄯善王广派儿子到汉朝做人质。以上记班超在鄯善大破匈奴使团。
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译文】
班超等回去向窦固汇报,窦固十分高兴,详细上奏班超所立大功,并请求另选使臣出使西域。皇上很赏识班超的气概,下诏书给窦固说:像班超这样的官吏,为什么不派去做使臣而要另谋人选呢?现在就让班超做军司马,使他能继续完成先前的功业。于是班超再一次受命出使,窦固想给他多派些兵士,班超说:只希望带着原来的三十多人就够了。万一有什么不测发生,人多了反而会添麻烦。
是时,于寘王广德新攻破莎车①,遂雄张南道②,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寘。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马③,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以上降抚于寘王。
【注释】
①于寘: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寘,通窴(tin)。于寘,也作于阗。莎车: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莎车一带。
②南道:汉代丝绸之路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鄯善、于寘、莎车等至葱岭。
③(ɡuā)马:黑嘴的黄马。
【译文】
这时于寘王广德刚刚攻下莎车,于是就称霸于南道,而匈奴也派有使臣监视保护于寘。班超一路西行,先到了于寘。广德接待他的礼节很粗疏。并且于寘的风俗是相信巫术。巫师说:神发怒说为什么想归顺汉朝那一边?汉使有匹马,赶紧弄来祭祀我。广德于是派人去向班超索要马。班超暗中已知道是怎么回事,答应说可以,但要巫师亲自来取马。不久,巫师到了,班超立即砍下他的头送给广德,趁势责备他。广德早就听说过班超在鄯善杀死匈奴使臣,十分害怕,马上派人杀死匈奴使者向班超投降。班超重赏了于寘国王及其群下,随即留在于寘镇抚其国。以上记班超降服镇抚于寘王。
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①,倚恃虏威,据有北道②,攻破疏勒③,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明年春,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槃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敕虑曰: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既到,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忠及官属皆请杀兜题,超不听,欲示以威信,释而遣之。疏勒由是与龟兹结怨。以上执疏勒王兜题。
【注释】
①龟兹(qiū c):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②北道:汉代丝绸之路北道,东起玉门关,沿天山南麓,经楼兰、西域都护府、龟兹、疏勒等至大宛。
③疏勒: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喀什一带。
【译文】
此时的龟兹王建是匈奴人扶持起来的,仗着匈奴的威势,占据北道,攻下疏勒,杀死国王,另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国王。第二年春天,班超从小道到了疏勒。到了离兜题所居住的槃橐城九十里的地方,先派小吏田虑前往劝降兜题。班超告诫田虑道:兜题原本不是疏勒人,国人肯定不会替他卖命。如果不马上投降,你就可以先把他抓起来。田虑到了槃橐城,兜题见他人单势孤,丝毫没有归降之心。田虑乘他没有防备,就冲上前去劫持捆绑住兜题。兜题身边的人都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都惊散奔逃。田虑马上奔告班超,班超立即赶往槃橐城,把疏勒将吏全部召集起来,数落龟兹残暴不仁的情形,趁机立疏勒死去国王哥哥的儿子忠为王,疏勒国人都很高兴。忠和他的臣下都请求杀死兜题,班超不答应,他想显示汉朝的威望信义,就把兜题给放回去了。疏勒从此和龟兹结仇。以上记班超抓疏勒王兜题。
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①,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②。超守槃橐城,与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肃宗初即位③,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刭。超还至于寘,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寘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④。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
【注释】
①焉耆: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焉耆一带。
②姑墨: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温宿一带。
③肃宗:即汉章帝。
④尉头: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托什干河中游一带。
【译文】
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去世。焉耆趁着汉朝正遇大丧,于是就攻杀汉朝的西域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助,而龟兹、姑墨却屡次发兵进攻疏勒。班超固守槃橐城,与忠结为首尾相互接应,兵士官吏数量很少,却坚守了一年多。汉章帝刚刚登上帝位,因为陈睦不久前战死,担心班超势力单薄形势危急而无法立足,便下诏书令班超返回。班超启程回国,疏勒全国都担心害怕。疏勒都尉黎弇说:汉朝使臣抛弃了我们,我们肯定会再次被龟兹消灭。我真是不忍心眼看着汉朝使臣离去。于是他就拔刀自刎。班超往回走到于寘,于寘王侯以下所有的人都哭着说:我们像依赖父母一样地依赖使者,千万不能走。争着抱住班超的马腿,马不得前行。班超担心于寘人不会放自己东返,又想着完成自己本来的志愿,于是就改变主意返回疏勒。疏勒两座城自从班超离开后,又投降了龟兹,与尉头合兵。班超逮捕处死图谋叛乱的人,击溃尉头,杀死六百多人,疏勒重新安定下来。
建初三年①,超率疏勒、康居、于寘、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②,破之,斩首七百级。以上征还不果,复留疏勒。
【注释】
①建初三年:78年。建初,汉章帝年号(7684)。
②康居: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伊犁一带。拘弥: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东。石城:在今新疆温宿西北。
【译文】
建初三年,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拘弥联兵一万人进攻姑墨的石城,攻破它,斩首七百人。以上记班超被征回国,未能成行,再次留在疏勒。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①,乃上疏请兵。曰:
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寘即时向化。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②,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实愿从谷吉效命绝域③,庶几张骞弃身旷野。昔魏绛列国大夫④,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⑤?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依天等。以是效之,则葱领可通⑥,葱领通则龟兹可伐。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间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且姑墨、温宿二王⑦,特为龟兹所置,既非其种,更相厌苦,其势必有降反。若二国来降,则龟兹自破。愿下臣章,参考行事。诚有万分,死复何恨。臣超区区,特蒙神灵,窃冀未便僵仆,目见西域平定,陛下举万年之觞,荐勋祖庙,布大喜于天下。以上具疏请兵平西域。
【注释】
①叵(pǒ):就,于是。
②月氏(zhī):西域古国名。原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与青海祁连之间,汉文帝时被匈奴攻破,西迁至伊犁河上游,击大夏,占领塞种故地,称大月氏,留下来的进入祁连山区,称小月氏。乌孙: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
③谷吉:长安人,汉元帝时护送匈奴单于侍子回去,被郅支单于杀死。
④魏绛:春秋时晋国贤臣,很好地解决了戎狄对晋国的威胁。
⑤铅刀一割:铅刀虽不锋利,但运用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才能平平的人也能有点用处。这里是班超请求任用的谦辞。
⑥葱领:即葱岭,古时对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天山西段的统称。相传山顶生长着很多葱,因而得名。
⑦温宿: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乌什一带。
【译文】
班超想趁此一举平定西域诸国,于是他向皇帝上奏请求派兵。奏书中说:
臣私以为先皇意图打通西域,因此北攻匈奴,派使者西去出使西域诸国,鄯善、于寘望风归顺。现如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又愿意归附,想一起合力攻灭龟兹,打通与大汉往来的道路。如果拿下龟兹,西域不顺从的国家也就寥寥无几了。臣妄自思量,自己只是军中小吏,甘愿效法谷吉在远方为国献身,或者像张骞一样弃身荒野。当年魏绛只不过是诸侯的大夫,都能处理好与诸戎的关系,而臣身恃大汉之威,怎能不贡献微薄之力呢?以前讨论国事的人都说争取到西域三十六国,从策略上讲就好像砍断了匈奴的右臂。目前西域诸国,无论远近,无不愿意归顺,大小国家欢欣踊跃,遣使贡奉不绝于路,只有焉耆、龟兹独独没有降服。臣先前与属下三十六人奉命出使西域,备历艰险。从孤立无援地困守疏勒开始,到现在已经五个年头了,胡人的风俗情况,臣都比较熟悉。问他们国家大小,都说靠着汉家就跟靠着天一样。照此看来,打通葱岭没有什么问题,葱岭路通就可以进攻龟兹。现今最好封龟兹所送质子白霸为龟兹国王,派步骑数百护送他,与诸国合兵,一年半载之间,龟兹可灭。以夷攻夷,这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了。臣发现莎车、疏勒土广地肥,草木繁盛,不像敦煌、鄯善那一带,发兵的话,可以不消耗国家资财而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加上姑墨、温宿两国国王,只是被龟兹扶植的,本来就不是当地人,更加互相讨厌,看样子不降则叛。如果这两国愿降,那龟兹就会不攻自破。恳求将臣奏章下发,讨论可否依行。假如还有些微可取之处,臣死而无恨。臣班超藉藉无名,只因蒙陛下神威佑助,私下也希望能留得一息,亲眼看见西域平定,陛下端起庆贺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域之事的酒杯,告成功于祖宗灵前,将大喜的消息传遍天下。以上记班超上书请求出兵平定西域。
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五年,遂以幹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超。
【译文】
奏章奏上后,章帝知道班超可以成功,与臣下商量准备派兵。平陵人徐幹一向与班超志同道合,上疏请求奋力投身去帮助班超。建初五年,朝廷便任命徐幹为代理司马,率领免罪的犯人和自愿跟从者一千人奔赴班超驻地。
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幹适至,超遂与幹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超既破番辰,欲进攻龟兹。以乌孙兵强,宜因其力,乃上言: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①,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帝纳之。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②。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
【注释】
①故武帝妻以公主:汉武帝元封年间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王。
②幢麾:仪仗旗帜之类。
【译文】
此前,莎车认为汉朝不会发兵,于是就投降了龟兹,疏勒都尉番辰也再次反叛。刚好徐幹适时赶到,班超就与徐幹进攻番辰,大破番辰,斩首一千多人,活捉了很多人。班超已经打败番辰,便想进攻龟兹。因为乌孙兵势强大,最好借助它的力量,就上奏章帝说:乌孙是大国,有兵十万,因此武帝把公主下嫁给他,到了孝宣皇帝时,终于派上用场。如今可派使者招抚劝慰,与乌孙联合力量。章帝采纳了班超的建议。建初八年,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授予他鼓吹幢麾。任命徐幹为军司马,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赏赐乌孙昆弥及百官锦帛。
李邑始到于寘,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①,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他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以上招慰乌孙。
【注释】
①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春秋时有与曾参同名者杀了人,众人接连告诉曾参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母正在织布,不相信自己儿子会杀人,仍旧织布,到了第三次有人来报告,曾母终于怀疑起来,连忙跑出去看。曾参是有名的孝子,其母尚不自信其子如此,人言可畏,实在不虚。
【译文】
李邑出发才到于寘,碰上龟兹正进攻疏勒。他心里害怕不敢再前进,就上奏说西域的事办不成,又极力诋毁班超怀抱娇妻爱子,贪图在国外享受,没有心思顾及国内的事。班超听到这件事,叹气道:我不是曾参却不断身受谗言,我担心被执政怀疑。于是就休掉了他的妻子。章帝明白班超为国尽忠,就狠批李邑说:即使班超搂着娇妻,抱着爱子,一心想着回家的一千多兵士,怎么能个个与班超心思相同呢?下令李邑到班超那儿去接受指挥。下诏书给班超说:如果李邑在外用得着的话,可留下来共事。班超就派李邑带着乌孙质子返回京师。徐幹对班超说:李邑先前亲口诋毁您,想败坏这儿的事情,现在为什么不趁着有诏书在手将他留下来,另派别人护送质子呢?班超说:这话多狭隘呀!正因为李邑诋毁我,所以现今遣走他。自己反省问心无愧,哪里用得着担心别人说什么!图一时之快留下他,不是忠臣该做的啊。以上记班超招抚乌孙。
明年,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诣超,超因发疏勒、于寘兵击莎车。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①,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②。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为疏勒王,悉发其不反者以攻忠。积半岁,而康居遣精兵救之,超不能下。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乃使使多赍锦帛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王,康居王乃罢兵,执忠以归其国,乌即城遂降于超。
【注释】
①啖:本意是吃,这里是引诱之意。
②乌即城:在今新疆乌恰。
【译文】
第二年,朝廷又派代理司马和恭等四人率兵八百人到班超那儿,班超借机征集疏勒、于寘兵攻击莎车。莎车暗地里派使者到疏勒王忠那儿,以重利引诱,忠于是就跟着反叛,退到西边固守乌即城。班超就立疏勒王府丞成大为疏勒王,调发所有没跟着叛乱的人进攻忠。过了半年,康居派精兵援助疏勒,班超攻不下来。这时月氏刚刚与康居通婚,两相交好,班超就派使者带了很多锦帛赠送给月氏国王,让他劝谕康居王,康居王于是退兵,押着忠回到他的国中,乌即城于是投降班超。
后三年,忠说康居王借兵,还据损中①,密与龟兹谋,遣使诈降于超。超内知其奸而外伪许之。忠大喜,即从轻骑诣超。超密勒兵待之,为供张设乐酒,行,乃叱吏缚忠斩之。因击破其众,杀七百余人,南道于是遂通。以上杀疏勒王忠。
【注释】
①损中:也作顿中,在今新疆疏勒或疏附县境。
【译文】
又过了三年,忠说服康居王借兵给他,打回来占据了损中,秘密地与龟兹通谋,派使者到班超那儿诈降。班超心里知道他们的诡计,但表面上假装答应他们。忠非常高兴,就带着小队人马赶到班超那儿。班超一边暗地里布置好兵士等着他,一边又准备好酒食宴乐招待他,等到开始喝酒时,班超即命令属下把忠绑起来杀掉了。接着攻破忠的部下,杀死七百多人,南道从此打通。以上记班超杀死疏勒王忠。
明年,超发于寘诸国兵二万五千人,复击莎车。而龟兹王遣左将军发温宿、姑墨、尉头合五万人救之。超召将校及于寘王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寘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寘①。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鸡鸣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大获其马畜财物。莎车遂降,龟兹等因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以上破龟兹等,降莎车王。
【注释】
①徼:同邀。拦截,阻击。
【译文】
过了一年,班超调发于寘等国兵力二万五千人,再次进攻莎车。龟兹王派左将军征集温宿、姑墨、尉头等国共五万人援救莎车。班超召集将校及于寘王商议道:如今寡不敌众,最好的主意是各回原处。于阗从此向东撤,长史率部从这里西撤,可等到夜晚鼓声响起时出发。暗中放跑捉来的俘虏。龟兹王听说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亲自率一万人马在西边拦截班超,让温宿王率八千骑兵在东边阻击于寘。班超确认两支胡虏已出发,暗中召集各部整军不动,鸡鸣时分直奔莎车军营。敌人大惊,四散奔走,追杀五千多人,缴获大量马匹牲口财物。莎车因此投降,龟兹等国也各自退兵,从此班超威震西域。以上记班超攻破龟兹等国联军,降服莎车王。
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永元二年①,月氏遣其副王谢将兵七万攻超。超众少,皆大恐。超譬军士曰: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葱领来,非有运输,何足忧邪?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谢遂前攻超,不下,又抄掠无所得。超度其粮将尽,必从龟兹求救,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②。谢果遣骑赍金银珠玉以赂龟兹。超伏兵遮击,尽杀之,持其使首以示谢。谢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遣之。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以上坚守拒退月氏兵。
【注释】
①永元二年:90年。永元,汉和帝年号(89105)。
②要:同邀。拦截。
【译文】
当初,月氏曾帮助汉朝进攻莎车立下功劳,这年月氏进贡珍宝、符拔、狮子,借机请求汉朝派公主和亲。班超扣押了月氏使者,从此月氏怀恨在心。永元二年,月氏派它的副王谢率兵七万进攻班超。班超所部人少,大家都很害怕。班超就安抚士兵说:月氏虽然兵多,但从几千里外翻过葱岭前来,运输不畅,有什么可担心的?只要藏起粮食,固守不战,敌人没有吃的自然会投降,不过几十天就可以有结果。谢率兵前来进攻班超,没有攻下,四处抢东西又一无所获。班超估计月氏粮食快要吃光了,肯定会向龟兹求救,就派几百兵士埋伏在东边拦截。谢果然派骑兵带着金银珠玉去向龟兹求助。班超的伏兵齐出,尽数歼灭谢所派之人,带回使者的首级给谢看。谢大吃一惊,立即派使者来向班超请罪,希望能活着回去。班超任其散归。月氏由此极为震惊,每年遣使向汉朝进贡。以上记班超坚守迫使月氏退兵。
明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乃以超为都护,徐幹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遣司马姚光送之。超与光共胁龟兹废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将尤利多还诣京师。超居龟兹它乾城①,徐幹屯疏勒。西域唯焉耆、危须、尉犁以前没都护②,怀二心,其余悉定。以上略一结束。
【注释】
①它乾城:在今新疆库车西南。
②危须: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焉耆县境。尉犁: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尔勒以南一带。
【译文】
第二年,龟兹、姑墨、温宿全部投降,于是汉朝任命班超为都护,徐幹为长史。立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姚光护送白霸。班超与姚光一起胁迫龟兹废掉国王尤利多而另立白霸,让姚光带着尤利多返回京师。班超驻守在龟兹它乾城,徐幹屯驻疏勒。西域只有焉耆、危须、尉犁因为从前攻杀过汉朝的都护,怀有二心,其他诸国全部平定。以上作一小结。
六年秋,超遂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讨焉耆。兵到尉犁界,而遣晓说焉耆、尉犁、危须曰:都护来者,欲镇抚三国。即欲改过向善,宜遣大人来迎,当赏赐王侯已下,事毕即还。今赐王彩五百匹。焉耆王广遣其左将北鞬支奉牛、酒迎超。超诘鞬支曰:汝虽匈奴侍子,而今秉国之权。都护自来,王不以时迎,皆汝罪也。或谓超可便杀之。超曰:非汝所及。此人权重于王,今未入其国而杀之,遂令自疑,设备守险,岂得到其城下哉!于是赐而遣之。广乃与大人迎超于尉犁,奉献珍物。
【译文】
永元六年秋天,班超征调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共七万人,加上属下及商人一千四百人讨伐焉耆。行军到尉犁国界,班超派人劝说焉耆、尉犁、危须说:都护这次来,只想安抚三国。假如想改错变好,最好派重臣来迎接大军,都护会赏赐王侯以下人等,事情办完就班师。现赐国王彩缎五百匹。焉耆王广派他的左将北鞬支带着牛和酒欢迎班超。班超质问鞬支说:你虽然是匈奴的侍子,但现在你执掌国政。都护亲自前来,国王不及时迎接,都是你的罪过。有的人对班超说干脆杀掉鞬支。班超说:这不是你们所能考虑到的。此人权力比王还大,目前我们还没有进入焉耆就杀掉他,反而会使焉耆抱有疑心,做好防备紧守险要,那怎么能到达他们的都城之下呢!就赏赐了鞬支打发他回去。广于是和重臣在尉犁迎接班超,贡奉奇珍异宝。
焉耆国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超更从它道厉度①。七月晦,到焉耆,去城二十里,止营大泽中。广出不意,大恐,乃欲悉驱其人共入山保。焉耆左候元孟先尝质京师,密遣使以事告超,超即斩之,示不信用。乃期大会诸国王,因扬声当重加赏赐,于是焉耆王广、尉犁王汎及北鞬支等三十人相率诣超。其国相腹久等十七人惧诛,皆亡入海,而危须王亦不至。坐定,超怒诘广曰:危须王何故不到?腹久等何缘逃亡?遂叱吏士收广、汎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抄掠,斩首五千余级,获生口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更立元孟为焉耆王。超留焉耆半岁,慰抚之。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以上大破焉耆。
【注释】
①厉度:连衣涉水而过。度,同渡。
【译文】
焉耆国有一处险要名叫苇桥,广下令毁桥,不想让汉朝军队进入他的国家。班超转而从别的路连衣涉水而渡。七月的最后一天,到达焉耆,离都城二十里,在大泽中安营。广大感意外,非常恐慌,就想把国人全赶进山里一起坚守。焉耆左侯元孟以前曾经在汉朝京师里做过人质,偷偷派人将此事报告班超,班超杀掉使者,表示不相信。于是约定日期召会诸国国王,声称到时要重重赏赐,于是焉耆王广、尉犁王汎及北鞬支等三十人陆续到了班超那儿。焉耆国相腹久等十七人害怕杀头,都逃到海上,危须王也没有来。众人坐下之后,班超怒气冲冲质问广说:危须王为什么没来?腹久等人为什么要逃跑?便下令兵士抓了广、汎等人,在陈睦故城处斩,将首级送往京师。随即放兵掠夺,斩首五千多人,俘获一万五千人,马、牛、羊等三十多万头,另立元孟为焉耆国王。班超在焉耆留居半年,安抚其国。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送人质到汉朝表示归顺。以上记班超大破焉耆国。
明年,下诏曰:往者匈奴独擅西域,寇盗河西,永平之末,城门昼闭。先帝深愍边氓婴罹寇害,乃命将帅击右地,破白山①,临蒲类,取车师②,城郭诸国震慑响应,遂开西域,置都护。而焉耆王舜、舜子忠独谋悖逆,恃其险隘,覆没都护,并及吏士。先帝重元元之命,惮兵役之兴,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寘以西。超遂逾葱领,迄县度③,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司马法》曰:赏不逾月,欲人速睹为善之利也。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以上论功封侯。
【注释】
①白山:又名折罗漫山,即今新疆中部之天山。因山上终年积雪,故称白山。
②车师: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吐鲁番北部一带。
③县度:石山名。在今阿富汗东部。
【译文】
过了一年,和帝下诏书说:过去匈奴称霸西域,侵掠河西,永平末年,城门白天也得关着。先帝痛心边民遭受攻害,就命将出师攻击河右之地,破白山,兵临蒲类海,拿下车师,城居诸国震动响应,终于打通西域,设置都护。不料焉耆王舜、舜子忠独独策划叛乱,凭着险要关隘,攻杀都护,祸及将士。先帝珍惜百姓性命,不愿大动干戈,因此派遣军司马班超安抚于阗以西诸国。班超因此就翻越葱岭,直到县度山,来往二十二年,诸国无不归顺。另立国王,安定人心。不扰动中原,不动用兵马将士,使诸国和睦,人心归一,从而代天诛伐,雪我旧耻,为将士报仇。《司马法》上讲:赏功不能拖过一月,目的是使人很快看见立功的好处。今封班超为定远侯,食邑一千户。以上记班超因功被封为侯。
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①。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节带金银护西域,如自以寿终屯部,诚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②。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③,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注释】
①狐死首丘,代马依风: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向着狐穴所在的山丘,这里喻指思乡情切。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山丘。代,古地名。泛指北方。
②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以西。
③瞽(ɡǔ):盲人。这里是谦称自己的话是盲目乱说。
【译文】
班超考虑到自己长久身处他乡,年纪已大,思念家乡。永元十二年,他上奏皇帝说:臣听说姜太公分封到齐国,传到第五代仍归葬于周。狐狸死时头会向着狐穴所在的山丘,代地出产的马总是怀念北风。周、齐虽隔千里却同属中土,何况身处远方他国,小臣怎能无思归之情?蛮夷的风俗,怕壮欺老。臣班超齿落殆尽,常担心身已衰朽,突然死去,魂弃他乡。当年苏武被扣匈奴达十九年,如今臣蒙恩持节挎印为西域都护,假如寿终正寝于此,实无半分遗憾,但臣担心后世会有人说臣是困死西域。臣不敢奢望能到酒泉郡,只要能活着进玉门关就心满意足了。臣老朽不堪,冒死乱道,今恭遣臣子班勇带此奏章随同贡奉之物一起入京。趁臣还有一口气,让班勇亲眼看见故土。
而超妹同郡曹寿妻昭亦上书请超曰: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①,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②。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③,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
【注释】
①金夷:指被兵刃所伤。
②齿索:犹齿衰。这里指年老身体羸弱。
③奸宄(ɡuǐ):违法作乱之人。
【译文】
班超的妹妹同郡曹寿之妻班昭也上书替班超求情说:
臣妾同胞兄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侥幸因为小小功劳深受重赏,赐爵列侯,官至二千石。皇恩浩荡,实在不是他应当享有的。班超开始出去时,奋不顾身,只希望小立功劳,为国效力。恰好碰上陈睦被杀,道路不通,班超只身辗转西域,游说诸国,靠着西域之兵,每逢战事,班超总是身先士卒,亲冒锋镝,不惜生命。赖有陛下天威,才得以在沙漠之地保全性命,到今天已三十年。一家人骨肉分离,互不相识。当年跟随他的人,都已死去。班超年龄最大,现在将近七十岁。老病缠身,头发尽白,双手不听使唤,耳聋眼花,拄着拐杖才能走上几步。虽然想用尽气力,以报答天恩,无奈年纪老迈,身体羸弱。蛮夷的习性,凶顽欺老,而班超早晚入土,始终不见有人代换,担心给奸人以可乘之机,产生叛乱的念头。而朝廷大臣都安于现状,没人愿作长远考虑。假如有事变突发,班超力不从心,那就会上损国家几代所建的功业,下弃忠臣所尽的力量,实在令人痛心。所以班超不远万里诚抒己见,自述苦衷,延颈企盼已经三年,没有回音。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匄超余年①。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②,子方哀老之惠③。《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④。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⑤。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
【注释】
①匄:通丐。施予,给予。
②文王葬骨:周文王出游,见枯骨,使人掩埋,诸侯闻而美之。
③子方哀老:战国时魏文侯之师田子方见文侯弃掉老马,感叹道: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就收养了老马。
④民亦劳止几句:出自《诗经大雅民劳》篇。大意谓民众很劳苦了,乞求安居,以施惠中国,安抚四方。
⑤赵母:战国时人赵括之母,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恳请赵王不要让赵括率兵与秦国作战,赵王不听,赵括之母请求赵王答应如果赵括兵败,处罚时不要牵连自己。卫姬:齐桓公夫人。齐桓公与管仲商量伐卫,商定后回宫,卫姬先请求宽恕。
【译文】
臣妾听说古时十五从军,六十就退伍,也有休息不再担任职务的。只因陛下以孝治天下,深得万国爱戴,连小国的臣子也不曾遗忘,何况班超任侯伯之官,因此冒着生命危险为班超请求怜悯,使他能安度晚年。如果能够生还,重见汉廷,可使国家再也不用操心远方之事,不会担心西域有什么变故发生,也可使班超身受如同周文王那样的敬老之恩,享受田子方所讲的养老之惠。《诗经》上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班超写信与臣妾生别,担心不能再见面。臣妾实在痛心班超壮年为国尽忠于荒漠,老了却被弃尸荒野,实在是太可怜了。如果朝廷不管,日后班超有什么事发生,希望使班超家人侥幸能像赵母、卫姬那样有言在先而免罪。臣妾愚昧不懂大道理,可能说了不该说的话。
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以上疏请还朝。
【译文】
书上奏后,和帝深深地被打动,就下诏让班超返回。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永元十四年八月回到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以上记班超上书请求回朝。
超素有胸胁疾,既至,病遂加。帝遣中黄门问疾,赐医药。其九月卒,年七十一。朝廷愍惜焉,使者吊祭,赠赗甚厚①。子雄嗣。
【注释】
①赗(fnɡ):送财物给人办丧事。
【译文】
班超本来就有胸疾,回到洛阳,病情加重。和帝派中黄门慰问病情,赏赐医药。当年九月份死去,终年七十一岁。朝廷深为痛惜,皇帝委派使者祭拜,赏赐了很多安葬财物。班超的儿子班雄袭封列侯。
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译文】
当初,班超被召回,朝廷任命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任尚与班超办理交接事宜。任尚对班超说:您在外国三十多年,小人在您之后继任,任务重大而智谋短浅,您应该指导指导我。班超说:人老糊涂,任君您屡次担当重任,岂是班超所能比的!实在要我说,愿意奉赠几句蠢话。塞外吏士,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都是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边塞屯驻。蛮夷不知礼义,难于驯服,易于败乱。您脾气严苛,水太清便难养大鱼,苛政难以使下面亲近。应该松弛简易,宽容小过失,管些大事就行了。班超离开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还以为班大人会告诉我什么妙计奇谋,今天所说的话,也不过如此。任尚到任几年,西域就发生叛乱,任尚也因过失被朝廷逮捕,正如班超当年告诫的那样。
有三子。长子雄,累迁屯骑校尉。会叛羌寇三辅,诏雄将五营兵屯长安,就拜京兆尹。雄卒,子始嗣,尚清河孝王女阴城公主。主顺帝之姑,贵骄淫乱,与嬖人居帷中,而召始入,使伏床下。始积怒,永建五年①,遂拔刃杀主。帝大怒,腰斩始,同产皆弃市。超少子勇。以上追叙交代事,并及子孙。
【注释】
①永建五年:130年。永建,汉顺帝年号(126132)。
【译文】
班超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班雄,一直升迁到屯骑校尉。碰上羌人进攻关中,诏书令班雄率五营兵驻屯长安,就地任命为京兆尹。班雄死后,他的儿子班始承袭爵位,娶了清河孝王的女儿阴城公主为妻。公主是顺帝的姑姑,仗势欺人,作风淫乱,与男宠睡在帷帐里,让班始进去,趴在床下。班始积怒难忍,永建五年,就拔刀杀死公主。顺帝龙颜大怒,腰斩班始,班始同母兄弟姐妹一块儿被处决。班超的小儿子叫班勇。以上追叙班超交代任尚的事,并顺带记录班超子孙的情况。
臧洪传 《三国志》洪传载洪《答陈琳书》,词稍繁冗,《后汉书》删节甚当,故录之。
【题解】
本传记载了臧洪舍生取义的事迹。对比一下几位史家对这一史事的评论是很有趣的。陈寿《三国志》里也为臧洪立传,他惋惜臧洪烈志不立,对其做法是肯定的。范晔认为臧洪行为虽然慷慨悲壮,但身处尚权诈的乱世,不能审时度势,白白送死而不能救主人免祸,泥小义而忘大道,这种做法只可称为偏节。清人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臧洪旧主与袁、曹为一丘之貉。洪以私恩为一曲之义,奋不顾身,而一郡之生齿为之并命。殆所谓任侠者欤!于义未也,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读者可以参看。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①。父旻,有干事才。熹平元年②,会稽妖贼许昭起兵句章③,自称大将军,立其父生为越王,攻破城邑,众以万数。拜旻扬州刺史。旻率丹阳太守陈夤击昭④,破之。昭遂复更屯结,大为民患。旻等进兵,连战三年,破平之,获昭父子,斩首数千级。迁旻为使匈奴中郎将。以上父臧旻。
【注释】
①射阳:县名。在今江苏扬州宝应区东。
②熹平元年:172年。熹平,汉灵帝年号(172178)。
③句(ɡōu)章: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宁波江北区。
④陈夤(yn):人名。
【译文】
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人。父亲臧旻,很有才干。熹平元年,会稽贼帅许昭率众在句章造反,自称大将军,立他的父亲许生为越王,攻城略地,人数发展到好几万。朝廷任命臧旻为扬州刺史。臧旻率领丹阳太守陈夤进攻许昭,大败许昭。许昭转而结党拒守,更成民祸。臧旻等继续用兵,转战三年,平定叛乱,生擒许昭父子,斩首数千人。臧旻升迁为使匈奴中郎将。以上记臧洪父亲臧旻的事迹。
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洪体貌魁梧,有异姿。举孝廉①,补即丘长②。
【注释】
①举孝廉: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分孝与廉,孝针对一般平民,廉针对低级官吏。
②即丘:县名。治所在今山东临沂东南。
【译文】
臧洪十五岁时,因为父亲的功劳被选为童子郎,在太学里很出名。臧洪身材魁梧,仪表不凡。被推荐为孝廉,被派做即丘长。
中平末①,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为功曹。时,董卓弑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虎视,此诚义士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动桴鼓②,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唱义,不亦宜乎!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先谓超曰:闻弟为郡,委政臧洪,洪者何如人?超曰:臧洪海内奇士,才略智数不比于超矣。邈即引洪与语,大异之,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谋约,会超至,定议,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③。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莫敢先登,咸共推洪。洪乃摄衣升坛,操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毒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扬。以上盟五太守共诛董卓。
【注释】
①中平:汉灵帝年号(184189)。
②桴(f):鼓槌。
③酸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延津北。
【译文】
中平末年,臧洪弃官回家,太守张超聘请他做功曹。当时正值董卓弑杀少帝,图谋危害国家。臧洪劝说张超道:明府几代受朝廷重恩,兄弟同时担任封疆大吏。如今王室危亡,奸臣虎视眈眈,这正是守节之人舍身成仁的时候。现在此郡完好无损,人口众多,如果征兵,可以得到两万人。凭着这股力量为国讨贼,为天下倡导大义,不也很好吗?张超赞同他的话,便与臧洪西行到了陈留,拜见兄长张邈商量这事。张邈先问张超:听说弟弟做太守,政事都交给臧洪处理,臧洪是个什么样的人?张超说:臧洪,那可是天下奇才,他的才干智慧比我强多了!张邈遂即请臧洪来交谈,一谈之下极为惊异,就派臧洪到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那儿去,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张邈因为原先就与几处有秘密计划,刚好张超赶到,事情就定下来,于是与众刺史太守在酸枣举行大会。筑起土台,准备举行结盟仪式,这时众人纷纷谦让,没人敢先登上台,大家一致推举臧洪先上。臧洪于是就撩衣登台,歃血而盟,誓词说:大汉不幸,皇威扫地,贼臣董卓,乘机作乱,皇帝被害,百姓遭殃。因担心社稷沦丧,天下覆亡,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招集义师,共赴国难。凡参加结盟之人,齐心协力,尽到做臣子的责任,粉身碎骨,必无二心。有违背盟约的,定不得好死,断子绝孙。皇天后土,祖宗神灵,一定会做见证。臧洪言辞慷慨,听他读誓文的人,无不感动激昂。以上记五位太守结盟共讨董卓。
自是之后,诸军各怀迟疑,莫适先进,遂使粮储单竭①,兵众乖散。时讨虏校尉公孙瓒与大司马刘虞有隙,超乃遣洪诣虞,共谋其难。行至河间而值幽、冀交兵,行涂阻绝,因寓于袁绍。绍见洪,甚奇之,与结友好,以洪领青州刺史②。前刺史焦和,好立虚誉,能清谈③。时黄巾群盗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和欲与诸同盟西赴京师,未及得行而贼已屠城邑。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祷群神④。又恐贼乘冻而过,命多作陷冰丸,以投于河。众遂溃散,和亦病卒。洪收抚离叛,百姓复安。以上为青州刺史。
【注释】
①单:通殚。尽。
②青州:东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半岛北部地区。
③清谈:东汉末年名士间流行的一种活动,以批评人物、时事为主。
④禜(ynɡ):一种乞求风调雨顺的迷信活动。
【译文】
到了后来,盟军内各怀鬼胎,没人肯率先进攻,终于粮草耗尽,士兵流散。这时讨虏校尉公孙瓒与大司马刘虞有矛盾,张超就派臧洪到刘虞那儿去,一起商量解除困难的办法。臧洪走到河间,碰上幽州与冀州打仗,道路不通,于是他就暂住在袁绍那儿。袁绍一见臧洪,极为看重,极力拉拢,任命臧洪暂兼青州刺史。前任刺史焦和,喜欢虚名,喜欢清谈。当时黄巾反贼到处都有,而青州富庶,军队不少。焦和打算与盟军西赴京师,还没来得及出发,黄巾已攻破城池。焦和不理睬军情警报,只是请巫师团团围坐,乞求神灵相助。又担心群贼乘结冰渡河,让人制了很多陷冰丸,扔到河里。于是部众离散,焦和也发病而死。臧洪收集逃走和反叛的人,百姓重新安定。以上记臧洪担任青州刺史。
任事二年,袁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都东武阳①。时曹操围张超于雍丘②,甚危急。超谓军吏曰:今日之事,唯有臧洪必来救我。或曰:袁、曹方穆,而洪为绍所用,恐不能败好远来,违福取祸。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非背本者也,或见制强力,不相及耳。洪始闻超围,乃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将赴其难。自以众弱,从绍请兵,而绍竟不听之。超城遂陷,张氏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以上未救张超,与袁绍绝。
【注释】
①东武阳:县名。治所在今山东莘县南。
②雍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杞县。
【译文】
任职两年,袁绍忌惮臧洪太能干,就调他做东郡太守,郡治东武阳。此时曹操正在雍丘围攻张超,形势十分危急。张超对手下人说:今天的事,只有臧洪一定来救我。有人说:袁绍、曹操关系正好,臧洪是袁绍的人,恐怕不会破坏袁、曹关系而远远赶来,避福惹祸。张超说道:子源是四海知名的义士,绝不是忘本的人,有可能身不由己,不能及时赶到。臧洪刚听说张超被围困,就赤脚哭嚎,整顿部伍,准备赴难。因为自己力量弱小,向袁绍借兵,袁绍最终也没答应他。于是张超守城被攻陷,张氏被灭门。臧洪从此怨恨袁绍,不再同他往来。以上记臧洪未能营救张超,与袁绍断绝往来。
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使洪邑人陈琳以书譬洪,示其祸福,责以恩义。洪答曰:
隔阔相思,发于寤寐。相去步武①,而趋舍异规,其为怆恨,胡可胜言!前日不遗,比辱雅况②,述叙祸福,公私切至。以子之才,穷该典籍③,岂将暗于大道,不达余趣哉?是以捐弃翰墨,一无所酬,亦冀遥忖褊心④,粗识鄙性。重获来命,援引纷纭,虽欲无对,而义笃其言。
【注释】
①步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步武言相距不远。
②雅况:美好的赐予。这里指赐信。况,通贶。
③该:完备,包括。
④褊(biǎn):气量狭小。此为谦辞。
【译文】
袁绍发兵围攻臧洪,一年多也攻不下来,就让臧洪同乡陈琳写信劝说臧洪,晓以利害,责备他忘恩负义。臧洪回信说:
久别思念,梦中也常常想起。如今近在咫尺,却志向不同,悲愤之情,岂是言语所能说尽!前日承蒙不弃,屡次赐书,陈说祸福,从公私两方面都分析得很透彻。凭你的才华,饱览书籍,怎么会不明道理,不理解我的志趣呢?所以才丢下笔墨,只字未答,也是希望你能在远方猜度我狭隘的想法,稍稍明白我愚蠢的秉性。接着又收到来信,引证古今洋洋洒洒,虽然不想回信,但还是觉得你情真意切。
仆,小人也,本乏志用,中因行役①,特蒙倾盖②,恩深分厚,遂窃大州,宁乐今日自还接刃乎?每登城临兵,观主人之旗鼓,瞻望帐幄,感故友之周旋③,抚弦搦矢④,不觉涕流之覆面也。何者?自以辅佐主人,无以为悔;主人相接,过绝等伦。受任之初,志同大事,埽清寇逆,共尊王室。岂悟本州被侵,郡将遘厄,请师见拒,辞行被拘,使洪故君,遂至沦灭。区区微节,无所获申,岂得复全交友之道,重亏忠孝之名乎?所以忍悲挥戈,收泪告绝。若使主人少垂古人忠恕之情,来者侧席⑤,去者克己,则仆抗季札之志⑥,不为今日之战矣。
【注释】
①行役:指因公务而外出跋涉。
②倾盖:喻邂逅成为知音。
③周旋:指朋友间的交游相处。
④搦(nu):握。
⑤侧席:不正坐,是礼遇贤者的坐姿。
⑥季札:春秋时吴国贤公子,有让国之美德。
【译文】
我,一个无名之辈,本来没什么志向才干,碰巧因为奉命出行,受到主人的特殊知遇,恩情深厚,得以掌管大州的政事,难道高兴今天这样以兵刃相向吗?每次登城对阵,遥望着主人的旗帜战鼓,看见营帐,想起老朋友的情谊,抚摸着弓箭,不知不觉泪流满面。为什么呢?曾自以为辅佐主人,今生无悔;主人对我,也不同于一般人。刚接受委任那阵,立志要一起干大事,扫除奸逆,共同尊奉皇室。谁料想本州被攻,旧主遭遇危难,我向主人借兵遭到拒绝,自己想去又被约束,使我的旧主终于死难。我的一点点志节,没法实现,又怎能再顾全交朋友的道义,再一次损坏忠孝的声名呢?因此忍着悲伤拿起武器,收起眼泪断绝往来。假如主人能稍微发挥古人那样的忠恕之情,有人来投奔就好好接待,有人离去就反省自己,那我就会像季札一样飘然离去,而不会有今天的激战了。
昔张景明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后但以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之故,不蒙观过之贷,而受夷灭之祸。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刘子璜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君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亦复僵尸麾下,不蒙亏除。慕进者蒙荣,违意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愿也。是以鉴戒前人,守死穷城,亦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故也①。
【注释】
①亦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故也:《左传哀公八年》载公山不狃曰:君子违不适仇国。杜预注:违,奔亡也。
【译文】
当年张景明登坛歃血为盟,我受命奔走,终于使冀州牧韩馥让出官印,主人得到冀州。后来只因为张景明上表朝廷觐见皇帝,受朝廷赏赐爵位的事被主人知道,主人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使他遭受惨死的横祸。吕奉先讨伐董卓,后来穷急来投靠,借兵没有成功,请求离去又有什么罪,却又遭追杀。刘子璜奉命出使超过期限,向主人请辞得不到允许,害怕主人而思念亲人,用欺骗的办法请求回去,可说是心存忠孝,丝毫不会影响主人的事业,却也被主人所杀,未能得到宽恕!贪图钻营的人获得赏识,与主人意见不同的人被杀死,这是主人认为有利的事,并不是游士所盼望的啊!我因此吸取前人的教训,困守孤城,也是考虑到君子出逃,不到仇国去的道理。
足下当见久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推平生之好,以为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昔晏婴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存①,故身传图象,名垂后世。况仆据金城之固,驱士人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②?但惧秋风扬尘,伯珪马首南向③,张扬、飞燕旅力作难④,北鄙将告倒悬之急,股肱奏乞归之记耳。主人当鉴戒曹辈,反旌退师,何宜久辱盛怒,暴威于吾城之下哉!
【注释】
①昔晏婴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存:春秋时齐国崔杼杀死齐庄公,劫持晏婴,用剑对着其胸口要挟晏婴与自己结盟,晏婴临危不惧,崔杼无法,只好释放他。事见《晏子春秋》。又《左传》载崔杼杀君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杼杀掉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相继因为真实记录杀君之事被杀,太史第三个弟弟仍不屈服,据事直书,崔杼无法,只好放掉他。齐国另有一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尽死,执简往国都去,走到半路,听说史官已记录下崔杼弑君之事,这才返回。
②筑室反耕:《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楚人围攻宋国,筑室反耕。杜预注:筑室于宋,分兵归田,示无去志。这里指长期围困。
③伯珪:公孙瓒的字。
④张扬:东汉末年盘踞上党地区的武装力量首领。飞燕:即汉末黑山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张燕。下文恃黑山以为救即指此。
【译文】
足下可能是看到城池被围很长时间而不能解困,救兵也没赶来,想到你我两家有婚姻关系应该尽到责任,以老朋友的情谊相劝,认为用变节换取生命,比坚持道义而灭亡要好。古时候晏婴临白刃而不改志向,南史不篡改历史以换得活命,因此容貌被人传画,名声远播后世。何况我据有坚城,有官民的支持,散发三年的积贮,来作为这一年的用度,扶弱济贫,使天下人都高兴,你们又何必打算通过长期围困来让我屈服呢?我只担心秋风吹起之时,便是伯珪率兵南下之日;张扬、飞燕再率部进犯,冀北将会上告倒悬那样的紧急,留守的心腹大臣必定奏请主人回师。主人应当警惕他们,反旗退兵,何必长期怀着愤怒,在我的城下发威呢?
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①?昔高祖取彭越于钜野②,光武创基兆于绿林③,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苟可辅主兴化,夫何嫌哉!况仆亲奉玺书,与之从事!
【注释】
①黄巾之合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被***后,黄巾军多被割据势力收编吞并,如曹操的青州兵。
②彭越:秦末人。率郡盗啸聚于钜野泽中,后被刘邦收编,成为汉初功臣。
③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光武帝刘秀起兵之初,曾与绿林军联合,推翻王莽统治。
【译文】
足下嘲笑我拿黑山当救兵,怎么不想想黄巾军被合并收编呢?当年汉高祖从钜野收降大盗彭越,光武帝靠着绿林军发家起步,终于称帝,中兴汉室。假使能辅助皇室重振汉家,又有何妨呢?何况我有皇帝诏书,为国尽力!
行矣孔璋①!足下徼利于境外,臧洪投命于君亲;吾子托身于盟主②,臧洪策名于长安。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以上答陈琳书。
【注释】
①孔璋:陈琳的字。
②盟主:袁绍曾被推举为讨伐董卓的诸侯盟军之盟主。
【译文】
走你的路吧,孔璋!足下在外求取利禄,我在此以身报国;您投靠袁绍,我尽忠汉室。您说我身死名灭,我也笑您生死都无名。我们志向原本相同而后来却分道扬镳,各自努力吧,还有什么话可说!以上是臧洪给陈琳的回信。
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城中粮尽,外无援救,洪自度不免,呼吏士谓曰:袁绍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将吏皆垂泣曰:明府之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郡将之故,自致危困,吏人何忍当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后无所复食,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稍为粥①,洪曰:何能独甘此邪?使为薄糜②,遍班士众。又杀其爱妾,以食兵将,兵将咸流涕,无能仰视。男女七八十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注释】
①(zhān):稠粥。
②糜(m):粥。
【译文】
袁绍看见臧洪的回信,知道他没有投降的意思,增加兵力猛攻。城里的粮食吃光了,城外也没有救兵,臧洪自己考虑难免一死,把将士召集到一块儿说道:袁绍昏暴,图谋不轨,而且不援救我的旧主,为了大义我不能不死。我想大伙与此事无关,平白无故给搅进这场祸事,大家可以趁着城还没被攻破,带着妻子儿女撤走。将士都哭着说:明府和袁绍,本来没有什么过节,如今都是为了旧主的缘故,自愿招来危困,属下怎么忍心抛弃明府而去呢!开始还能挖到老鼠,煮皮筋兽角,后来再也没有可吃的了。主簿从内厨找出三斗米,稍微熬点粥给臧洪喝。臧洪说:我怎么能自个儿享受这个呢?让他做成很稀的粥汤,分给所有将士。又杀掉自己宠爱的妾让将士吃,将士都流泪,没有人敢抬头看臧洪。男女有七八十人躺在一块儿死去,没有一个人肯背叛。
城陷,生执洪。绍盛帷幔,大会诸将见洪。谓曰:臧洪何相负若是!今日服未?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而欲因际会,觖望非冀①,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将军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而不能同心戮力,为国除害,坐拥兵众,观人屠灭。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②,何谓服乎?绍本爱洪,意欲屈服赦之,见其辞切,知终不为用,乃命杀焉。以上袁绍杀洪。
【注释】
①觖(ju)望:企求,希望。
②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春秋公羊传定公十一年》曰:事君犹事父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
【译文】
城被攻陷,臧洪被活捉。袁绍大设帷幔,召集所有将领来看臧洪。他对臧洪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对不起我!今天你服不服?臧洪手撑在地上怒目答道:你们袁家在汉室任职,四代人中有五人位至三公,可算得上深受国恩。如今王室衰微,没有辅助之心,却想趁此机会,心怀非分之想,杀害众多的忠良,来树立淫威!我亲眼看见你称呼张邈为兄长,那应该我的旧主也算是你的兄弟,你却不能与他们齐心协力,为国除害,手握重兵,坐视他们被人屠杀!可惜我力量弱小,不能杀你为天下报仇,怎么会服呢!袁绍本意很喜欢臧洪,想让他屈服然后饶他,听见他言语激烈,知道他终究不会替自己出力,于是就下令杀死他。以上记袁绍杀害臧洪。
洪邑人陈容,少为诸生,亲慕于洪,随为东郡丞。先城未败,洪使归绍。时容在坐,见洪当死,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绍惭,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畴,空复尔为?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所,蹈之则为君子,背之则为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也。遂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戮二烈士!
【译文】
臧洪的同乡陈容,年轻时是位儒生,敬慕臧洪,跟着他到东郡做了郡丞。在城还没被攻下之前,臧洪让他回到袁绍那儿。这时陈容也在座,看见臧洪要被处决,就站起来对袁绍说:将军干的是大事,要为天下人铲除凶暴,却一味先诛杀忠义之士,这难道符合上天的意思吗?臧洪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旧主,为什么要杀他?袁绍脸上一红,命令手下也把陈容拉出去,对他说:你不比臧洪,何苦要这样做?陈容回答说道:仁义哪有什么常在之处?实践了它就是君子,违背了它就是小人!今天我宁愿与臧洪同日死,也不愿与将军同日生!于是也被杀掉。在袁绍座上的人,没有不叹息的,窃窃私语道:为什么一天之内要杀死两位壮士!
先是,洪遣司马二人出,求救于吕布。比还,城已陷,皆赴敌死。以上陈容之见杀。
【译文】
起先,臧洪派出两名司马,向吕布求救。等二人回来时,城已被攻陷,两人一起陷阵而死。以上记陈容被杀。
论曰:雍丘之围,臧洪之感愤壮矣!想其行跣且号,束甲请举,诚足怜也。夫豪雄之所趋舍,其与守义之心异乎?若乃缔谋连衡,怀诈算以相尚者,盖惟势利所在而已。况偏城既危,曹、袁方穆,洪徒指外敌之衡,以纾倒县之会。忿悁之师,兵家所忌。可谓怀哭秦之节,存荆则未闻也①。
【注释】
①可谓怀哭秦之节,存荆则未闻也:春秋时吴国攻破楚国,楚人申包胥去秦国请救,立在秦国大殿连哭七日七夜,终于感动秦人,答应出师相救,败吴存楚。事见《左传》及《史记》。荆,即楚国。
【译文】
评论说:雍丘被围,臧洪的激愤真是悲壮啊!想他赤脚边走边哭,披挂起来请求赴援,实在太让人同情。英雄要干的事情,难道与谨守忠义有什么两样吗?至于结盟联合,心怀权诈互争胜负的人,那就唯利是图了。何况孤城垂危,曹、袁关系正亲密,臧洪只指望敌人的盟友,以救燃眉之急。怀恨出师,兵家大忌。只能说臧洪怀有楚人申包胥痛哭秦廷的志节,说到能如败吴存楚的效果,却未曾做到。
三国志
作者晋陈寿(233297),六十五卷。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分魏、蜀、吴三志,分别记载三国的历史。只有纪、传,无志、表,记叙简略,南朝宋裴松之作注,引书一百五六十种,篇幅超出原书数倍,保存了不少史料。陈寿,字承祚,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曾在蜀汉任职,蜀亡后入洛阳为官,仕途坎坷。其《三国志》在当时即得到很高评价:辞多劝戒,明乎得失,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晋书陈寿传》)。并有夏侯湛因见其书而毁自己所成《魏书》的史话。
王粲传
【题解】
本传篇幅不长,围绕王粲介绍了建安七子的生平,以点带面,手法别致。王粲一般被认为是七子中文学才华最出众者之一。本传未载王粲平生有什么大事,只记了一些生活细节,发人深思。曹丕说: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当汉末大乱之际,士人各投其主,转换几个主子的不在少数。王粲、陈琳等即属此类。与传统的忠君思想相论,岂止是不护细行而已!本传结尾通过与徐幹的恬淡自隐相比,还是委婉地表达了对王粲的批评意见。这些都是需要细心体会才可以读出的。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①。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注释】
①高平: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济宁南。
【译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曾祖父王袭,祖父王畅,都是汉朝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乃名门之后,想与王家结亲,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见王谦,让王谦挑选,王谦不答应。后来王谦因病免官,终老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②,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以上名公之后,少而知名。
【注释】
①屣(xǐ):鞋。
②辟(b):即辟除。两汉直到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及地方长官都可自行聘用属吏,不必由中央任命,称为辟除。至隋制度始变。
【译文】
汉献帝西迁的时候,王粲也迁往长安,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便啧啧称奇。当时蔡邕才名学问著称于世,很受朝廷的尊敬看重,他的住处经常人来车往,宾客满堂。当他听说王粲登门拜访时,倒穿着鞋就跑出去迎接他。王粲到了里边,众人见他年龄幼小,身材矮小,无不惊讶。蔡邕说道:这可是名门之后,有非常之才,我是自愧不如啊。我家藏的图书文章,要全送给他。王粲十七岁时,司徒府征辟他为官,诏书下来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就任。以上记王粲是名门之后,年少时就闻名当时。
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①,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②。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③。后迁军谋祭酒。以上由刘表归曹公。
【注释】
①貌寝:相貌丑陋。通侻(tuō):行为轻佻随便。
②西伯:周文王。周文王在商末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却没出兵讨伐,最终天下归周。
③三王:尧、舜、禹。三王之世是古代政治家心目中的理想时代。
【译文】
于是王粲就去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再加上体弱轻佻,不太看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让他归降魏太祖曹操。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在汉水边摆酒庆贺,王粲端起酒杯祝贺说:如今袁绍崛起于黄河之北,仗着人多势众,有吞并天下的志向,但他虽喜收罗贤人却不能利用,所以奇人异士往往离开他。刘表养尊处优于荆楚,坐观形势的变化,自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来荆州逃避战乱的士人,都是天下的英才,刘表不知如何安排这些人,因此到了危难关头却没有人辅助。明公荡平冀州的当天,立即着手整编袁绍的军队,搜罗英豪并加以任用,因此纵横四海。等到平定江、汉地区,招纳当地英雄豪杰,给他们安排合适的位置,使天下归心,闻风而愿服从您的统治。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是三王才有的作为啊。不久王粲改官为军谋祭酒。以上记王粲从刘表处转投曹操。
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译文】
魏国建立后,王粲官拜侍中。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问他问题没有答不上来的。当时因为早先的朝廷礼仪荒废已久,现在要重新恢复、制订各种制度,王粲就常常负责这件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①,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搆;然正复精意覃思②,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③。以上以典章文学见任。
【注释】
①帊:同帕。
②覃(tn)思:深思。
③垂:将近。
【译文】
当初,王粲曾与人一起出门,读路旁的碑文,同伴问道:你能背诵出碑文吗?王粲回答道:可以。于是那个人就让王粲转过身背对着碑背诵,结果一字不差。王粲看人下围棋,不知怎么棋局给搅坏了,王粲便替双方复盘。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巾帕盖住王粲刚复的盘,又找来一副棋让他摆,两盘棋一比较,不误一子。王粲的记忆力和心智到了这种程度。他又擅长算学,做算术,基本上这方面问题都能解决。善写文章,提笔就成,不需再做修改,当时人常以为他早就构思好了;但即使那些精心刻意苦思的文章,也不能比他写得更好。王粲所著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以上记王粲因为精通典章制度,有文学才能而被任用。
建安二十一年①,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②,诛。后绝。
【注释】
①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
②魏讽:字子京,沛人。口才出众,倾动一时。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围曹仁。曹操派徐晃往救。这年九月,魏讽趁乱纠集党羽,想攻取邺都。不料事未发而被人告发给曹丕,结果魏讽被杀,牵连死者数十人。相国锺繇也被免职,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魏讽谋反案。
【译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大军伐吴。二十二年春,病死于途中,终年四十一岁。王粲有两个儿子,被魏讽牵连,被杀。王粲于是绝后。
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幹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幹并见友善①。
【注释】
①北海:封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陈留:见前《萧望之传》注。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平舆北。东平:见卷十八《赵尹韩张二王传》。
【译文】
当初魏文帝曹丕任五官中郎将,与平原侯曹植都喜欢文章诗赋。王粲与北海徐幹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幹一起都很受礼遇。
幹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
【译文】
徐幹曾做过司空军谋祭酒、司空掾属、五官中郎将文学等官。
琳前为何进主簿。进欲诛诸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后。琳谏进曰:《易》称即鹿无虞①,谚有掩目捕雀②。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无异于鼓洪炉以燎毛发。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违经合道③,天人顺之;而反释其利器,更征于他。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必不成功,只为乱阶。进不纳其言,竟以取祸。琳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袁氏败,琳归太祖。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④,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
【注释】
①《易》称即鹿无虞:见于《周易屯卦》的六三爻辞。即,就,从。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即鹿无虞是说打猎时没有向导带路。这里用来比喻盲目行动的危险。
②掩目捕雀:遮住眼睛去抓麻雀。比喻盲目做事或自欺欺人。
③行权立断,违经合道:办事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就叫经。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变通的手段,这就叫权。按照古代经学家的解释,行权必须注意三原则。一是万不得已时才用,二是最终目标必须合于正义,三是在行权过程中尽可能不牺牲他人。
④卿昔为本初移书:本初,袁绍字,陈琳曾为袁绍作讨伐曹操的檄文,中有(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的话,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陈琳那样骂曹操。下文说何乃上及父祖即指此而言。
【译文】
陈琳起先做过何进的主簿。何进想除掉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召集地方猛将,让他们一起率兵进京,想借此要挟太后。陈琳劝阻道:《周易》上讲即鹿无虞,谚语也说掩目捕雀。对很小的东西都不可以通过欺骗来达到目的,何况这种国家大事,怎么可以凭诈骗来处理呢?眼下将军挟皇上之威,手握兵权,龙行虎视,任意在心;凭着这一切发号施令,其威力与鼓风于大火炉来烧毛发没有什么两样。只要速下命令,采取非常措施,当机立断,虽然不合常规,但只要利于社稷,苍天和老百姓都会顺着您;而您现在却放下自己手中的利器,调发地方兵力。大兵一旦聚集,谁势力大谁就称雄,正所谓倒持兵刃,授人以柄,这样做肯定不会成功,只会种下祸根。何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终于导致祸害。陈琳避难到了冀州,袁绍让他负责文书工作。袁氏势力败亡之后,陈琳归附太祖。太祖对他说:你当初替袁绍写檄文,只骂我一人也还罢了,诛罚罪人也只限于本人,怎么又扯上我的父祖呢?陈琳承认错误,太祖爱惜他有才因此不予深究。
瑀少受学于蔡邕。建安中都护曹洪欲使掌***,瑀终不为屈。太祖并以琳、瑀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也。琳徙门下督,瑀为仓曹掾属。
【译文】
阮瑀年轻时曾师从蔡邕学习。建安年间,都护曹洪想让他做掌***,阮瑀始终不答应。魏太祖同时任用陈琳、阮瑀做司空军谋祭酒,负责文书工作,军事政治各种章奏檄文,大多出于二人之手。陈琳迁官为门下督,阮瑀为仓曹掾属。
玚、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掾属。玚转为平原侯庶子①,后为五官将文学。桢以不敬被刑②,刑竟署吏。咸著文赋数十篇。
【注释】
①庶子:官名。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事。
②桢以不敬被刑:魏文帝曹丕当太子时,有次与属下几个文士饮酒,喝到兴头上,曹丕让夫人甄氏出来一一拜见众人,大家都恭恭敬敬地低头回礼,只有刘桢抬头瞧着甄氏。曹操听说后大怒,抓起刘桢,以不敬的罪名判他服苦役。刘桢平视的典故即源于此。
【译文】
应玚、刘桢也都分别被魏太祖征辟,做了丞相掾属。应玚改官为平原侯庶子,后来又任五官将文学一职。刘桢因为不敬的罪名被判刑,服完刑后又被任用为属吏。都著述了数十篇文赋。
瑀以十七年卒。幹、琳、玚、桢二十二年卒。以上因粲而兼叙徐、陈、阮、应、刘,略仿《孟子荀卿列传》之例。
【译文】
阮瑀于建安十七年去世。徐幹、陈琳、应玚、刘桢于建安二十二年去世。以上因王粲而兼记徐幹、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等人的事迹,略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文法。
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曰①: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②,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③。著《中论》二十余篇,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④。元瑜***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昔伯牙绝弦于锺期⑤,仲尼覆醢于子路⑥,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以上录文帝伤悼六子之书。
【注释】
①元城: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以东。
②离:通罹。遭受。
③彬彬君子:《论语公冶长》: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概质可以指人先天所具有的品质,文指后天学习得到的东西,孔子认为这两方面只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才可算得上是君子。
④遒(qi):有力。
⑤昔伯牙绝弦于锺期:伯牙是春秋时一位善弹琴的人,与锺子期是朋友,引为知音,锺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已无人理解他的琴声了。
⑧仲尼覆醢于子路:孔子的门人。子路死于卫国的祸乱,被砍杀后做成肉酱,孔子从此以后就不再吃肉酱了。醢,肉酱。
【译文】
魏文帝在写给元城县县令吴质的信中说:当年发生瘟疫,亲戚朋友很多身遭其难,徐幹、陈琳、应玚、刘桢同时都死去。纵观古往今来的文士,大多数细节上不够检点,很少有人能以名节立身于世。偏偏伟长一人能做到既有文才,又不改初心,恬淡寡欲,有许由隐居箕山的志向,真可称得上是文质兼备的君子啊!他著有《中论》二十多篇,文采意蕴都很典雅,足以留传后世。德琏常常文思郁勃有著书立说的念头,他的文才学问也足以著书立说,美好的愿望未能实现,真是令人痛惜!孔璋写的表章文笔挺拔,只是略显烦冗。公幹文辞旷逸,可劲道似乎不够。阮瑀文章漂亮,情致足以使人开卷忘忧。仲宣独独擅长辞赋,可惜气魄不大,不能使文章更上层楼;但他的妙处,即使古人也不能超过很多。当年俞伯牙因为锺子期逝去而不再鼓琴,孔子因为子路死后被做成肉酱因而连自己平时爱吃的肉酱也不再吃了,这是痛惜知音难觅,伤感于弟子不及啊!上述几位只是还比不上古人,但都算当世的英才啊! 以上记文帝痛惜伤感六人的书信。
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合曹植乃为七人。此疑当作六人,例当作列,谓邯郸淳至荀纬七人不得与王、徐、陈、阮、应、刘六人并列也。
【译文】
另外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也都颇有文采,但不能与王、徐、陈、阮等七人并列。加上曹植才有七人。这里怀疑应当作六人,例当作列,是说邯郸淳到荀纬等七人不能与王、徐、陈、阮、应、刘六人并列。
玚弟璩,璩子贞,咸以文学显。璩官至侍中。贞咸熙中参相***事①。
【注释】
①咸熙:魏元帝年号(264265)。
【译文】
应玚的弟弟应璩,应璩的儿子应贞,也都以文章显名。应璩官做到侍中。应贞咸熙年间任官参相***事。
瑀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官至步兵校尉。
【译文】
阮瑀的儿子阮籍,才气横溢,文章艳丽,为人率性放纵,恬淡无求,以庄子为做人的榜样。官做到步兵校尉。
时又有谯郡嵇康①,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②,坐事诛。
【注释】
①谯郡:郡名。治所在今安徽亳州谯城区。
②景元:魏元帝年号(260264)。
【译文】
同时又有谯郡嵇康,文章雄壮华丽,喜欢谈论老庄,并且崇尚奇节,喜行侠义。到了景元年间,因为犯法被杀。
景初中①,下邳桓威出自孤微②,年十八而著《浑舆经》,依道以见意。从齐国门下书佐、司徒署吏,后为安成令。
【注释】
①景初:魏明帝年号(237239)。
②下邳:封国名。治所在今江苏睢宁北。
【译文】
景初年间,有下邳人桓威出身寒微,十八岁时撰《浑舆经》,通过发挥道的意义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他先在齐国任门下书佐、司徒署吏,后来官做到安城县县令。
吴质,济阴人①,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以上又因六子而兼叙邯郸淳至吴质十三人。
【注释】
①济阴:郡名。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区。
【译文】
吴质,是济阴人,因为文章写得好受到魏文帝的善待,官做到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受封为列侯。以上又因六子而兼记邯郸淳到吴质等十三人。
诸葛亮传
【题解】
本文是《三国志》中最长的一篇传记。陈寿因曾为蜀官,又见到不少材料,以当时人写当时历史,因而能如此详尽。因此书成于西晋,而蜀亡于晋,有关蜀国历史的记述,不少方面是有忌讳的。但陈寿仍是凭着对故国的思念、史家的责任感,还有他那善于叙事的史笔,把诸葛亮这样一位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人物给写了出来。后人多对陈寿评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有微词,但治国之才不亚管仲的评价却是很高的。
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①。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③,谓为信然。以上亮微时事。
【注释】
①琅玡:封国名。治所在今山东诸城。也作琅邪。阳都:县名。治所在今山东沂南。
②《梁父吟》:乐府楚调曲名。梁父是山名。在泰山脚下,相传人死魂归此处。《梁父吟》为挽歌,歌词悲凉慷慨。
③博陵:县名。治所在今河北蠡县。颍川: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徐庶元直:徐庶,字元直。
【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诸葛珪,字君贡,汉朝末年曾任太山郡丞。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叔父诸葛玄被袁术委派做豫章太守,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和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一起赴任。碰巧朝廷另派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一向与荆州牧刘表交情不错,就去投靠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自己种地务农,喜欢吟唱《梁父吟》。诸葛亮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这样认为。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与诸葛亮关系很好,认为确实那样。以上记诸葛亮地位微贱时的事迹。
时先主屯新野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②: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③,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④,利尽南海,东连吴会⑤,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⑥,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⑦?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以上隆中答先主之问。
【注释】
①先主:指刘备。蜀汉只有两位皇帝,刘备称先主,刘禅称后主。新野:县名。今属河南南阳。
②屏(bǐnɡ)人:让人回避。
③信:通伸。
④沔(miǎn):水名。即今汉水。
⑤吴会(kui):秦时设会稽郡(辖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地区),东汉分为吴郡、会稽二郡,合称吴会。
⑥胄(zhu):后裔。
⑦箪(dān):古时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译文】
当时先主驻扎在新野。徐庶去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可是一条卧龙啊,将军愿意见见他吗?先主说:先生可带他一块来。徐庶说:这个人可以去见他,不能委屈他来见将军。将军应该委屈自己去见他。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先主就支走身边的人说道:汉朝的江山快要垮了,奸臣当道,皇上受困。我不顾德行浅薄力量弱小,想重申正义于天下,但智谋短浅,导致颠沛流离,直到今天。但我的志向未改,先生有什么好办法吗?诸葛亮回答道:从董卓乱国以来,英雄四起,割据州郡的人多得数不过来。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微而力量单薄,但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转弱为强,靠的不仅仅是天时,还有人谋啊。如今曹操拥兵百万,挟持着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种情形之下实在不能与他交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过了三代,国有险要而老百姓归顺,有才能的人得到他的信用,如此一来只能与他联合而不可以打他的主意。荆州北依汉水、沔水,势力一直可到南海,东与吴会相连接,西面直通巴、蜀,这是用武之地,但它的主人却不能守卫,这是上天要把它送给将军,将军想不想要呢?益州地势险要封闭,沃野千里,号称天府,汉高祖靠它建立汉朝。刘璋昏庸软弱,北边的张鲁,人口众多财力雄厚却不懂得收抚人心,聪明能干的人都盼望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原本是皇室后代,守信重义天下闻名,网罗英雄,求才若渴,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凭险固守,西边与羌戎搞好关系,南面安抚好夷人越人,对外与孙权修好,在内使政治清明;天下如有大变故,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军队攻向宛、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部队攻向关中,老百姓谁敢不提着饭端着水来欢迎将军呢?真能这样的话,霸业就可以成功,汉朝便可以重新振兴了。先主说:很好。从此与诸葛亮的感情一天好似一天。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先主向他们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说什么。关羽、张飞这才罢休。以上记诸葛亮在隆中回答先主的问话。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①?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先主至于夏口②,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以上荆州破后,随先主奔夏口。
【注释】
①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申生、重耳都是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听信宠姬骊姬的谗言,欲除二子,申生自杀而死,重耳逃到国外流亡。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
②夏口:地名。因在夏水(汉水下游的古称)注入长江处,故称,在今湖北武汉。
【译文】
刘表的长子刘琦,也很器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话,喜欢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常想向诸葛亮请救可让自己安全的办法,诸葛亮每每拒绝搪塞,不给他出主意。刘琦就带着诸葛亮游览后花园,两人一起登上高楼,在喝酒吃饭的时候,刘琦命人搬走梯子,这才对诸葛亮说:今天真可说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话从先生嘴里说出来,从我耳朵钻进去,总可以说了吧?诸葛亮回答道:您没看见申生在朝危机四伏,重耳在外出逃却很安全吗?刘琦茅塞顿开,暗地里思量着外出的计策。恰好这时黄祖死了,刘琦得到机会出去,做了江夏太守。不久刘表病死,刘琮听说曹操南征,派使者去请降。先主在樊城听说这个消息,便率领所部向南撤退,诸葛亮和徐庶也一块儿跟着走,被曹操追上击溃,曹军抓获了徐庶的母亲。徐庶向先主告别,用手指着自己的心窝说:原本打算和将军一起共谋大业,靠的就是这方寸之地。现在老母被抓,这方寸之地乱了,我再没法帮忙,请就此别过。于是他就去见曹操。先主到达夏口,诸葛亮说:情势很危急了,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以上记荆州被攻破后,诸葛亮跟随先主来到夏口。
时权拥军在柴桑①,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②,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荑大难③,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④,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⑤,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⑥。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以上说孙权并力拒曹。
【注释】
①柴桑:县名。治所在今江西九江西南。
②刘豫州:指刘备,因其曾任豫州牧,故称刘豫州。
③芟荑(shān y):铲锄。
④中国:此处指中原政权。
⑤田横:秦人,本是战国时齐国王室后裔,秦亡后楚汉相争,田横自立为齐王。刘邦灭项羽后招降田横,田横不愿受辱于人,走到洛阳时与随从二人自杀,田横属下亡命于海上孤岛的五百壮士听到消息后,也一齐自杀。
⑥必蹶(ju)上将军: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意谓走五十里路再与敌人争战,会折损上将军。
【译文】
当时孙权率军,驻扎在柴桑,观望荆州之战的胜败情形。诸葛亮劝说孙权道:天下大乱,将军发动义兵占领江东,刘将军也在汉水以南攒集力量,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已经消除大患,北方基本平定,于是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将军才逃到这里。将军估计下自身的力量来确定应对方法:如果能依靠吴、越之力与中原对抗,不如趁早翻脸;如果觉得打不过,那就干脆放下武器,投降曹操!目前将军表面上有顺从北方的声名,而实际上却犹豫不决,事已急迫却不能果断定夺,大祸就在眼前了!孙权说道:真像你说的那样,刘将军为什么不干脆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尚且守节不受屈辱,何况刘将军是帝王之后,英才盖世,众人仰慕他,就好比是水流归海,如果大事不成,那也是天意,岂能屈居人下呢!孙权奋然说道:我不能手握江东之地,十万精兵,听人摆布。我的主意定了!除了刘将军没人能抵挡曹操,但刘将军刚刚战败,怎么能顶住这回的大难呢?诸葛亮说:刘将军虽然兵败长阪,但散归的兵士加上关羽水军精兵有一万人,刘琦所部江夏兵力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部队,长途行军到此已疲惫不堪,听说他为了追击刘将军,骑兵一天一夜就赶了三百多里路,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因此兵法很忌讳这点,说一定会折损上将军。况且北方人,不习惯水上作战;另外归降曹操的荆州百姓,迫于兵威,并非真心服从。眼下将军果真能派猛将带几万兵马,与刘将军共谋合力,那一定会击败曹军。曹军战败,肯定北撤,这样一来荆、吴势力增强,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是成是败,就在今天。孙权非常高兴,立即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随诸葛亮去见先主,合力抗拒曹操。以上记诸葛亮说服孙权出兵与刘备合力破曹。
曹公败于赤壁①,引军归邺②。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③,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注释】
①赤壁:地名。今属湖北。
②邺:地名。在今河北临漳。
③零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零陵。桂阳:郡名。治所在今湖南郴州。长沙:郡名。治所在今湖南长沙。
【译文】
曹操大败于赤壁,率残部退回邺城。先主因此收复江南地方,任用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统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收三地赋税,以充实军需。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①,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以上镇荆州,平成都。
【注释】
①葭萌:县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南。
【译文】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迎接先主,让先主进攻张鲁。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先主从葭萌返回转攻刘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也带兵沿长江而上,分头平定郡县,然后与先主合兵围攻成都。攻下成都后,先主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负责左将军府政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留守成都,保证粮草兵员供应。以上记诸葛亮镇守荆州,同刘备攻占成都。
二十六年,臣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①,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②!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以上先主即位,亮为丞相。
【注释】
①吴汉、耿弇(yǎn):都是光武帝刘秀的功臣。世祖:即刘秀。
②勖(x):勉励。
【译文】
建安二十六年,群臣劝先主称帝,先主不答应,诸葛亮劝道:当年吴汉、耿弇等人开始劝世祖刘秀当皇帝,世祖推辞,前后多次,耿纯对世祖说:英雄企盼,都希望能攀龙附凤。如果不听众人相劝,士大夫四散另寻主人,就不会跟着您了。世祖被耿纯的话深深打动,于是答应称帝。今日曹丕篡汉,四海无主,大王是刘氏后裔,接续先代而崛起,现在称帝,理所应当。跟着大王转战劳苦的士大夫,也盼着像耿纯所说的那样立功受赏。先主于是即位称帝,委任诸葛亮为丞相的策命说道:朕家门不幸,继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苟安,希望能安定百姓,害怕做不到。呜呼!丞相诸葛亮务必深深体会朕的用意,不要松懈于帮助我弥补缺失,使刘氏江山重放光辉,照耀天下。先生努力啊!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录尚书事,假节。张飞死后,兼任司隶校尉。以上记先主即位称帝,诸葛亮任丞相。
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宫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③,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以上受遗辅幼主。
【注释】
①章武三年:223年。章武,蜀先主刘备的年号(221223)。
②永安:县名。秦时称鱼腹县,公孙述改称白帝城,刘备章武二年(222)改称永安,治所在今重庆奉节东。
③建兴元年:223年。建兴,蜀后主刘禅的年号(223237)。
【译文】
章武三年春天,先主病危于永安宫,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后事托付给他,对诸葛亮说:先生才能十倍于曹丕,必定能使国家平安,最终完成大事。我的儿子如果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成器,先生就自己干。诸葛亮流泪答道:臣敢不竭尽全力,忠贞报国,死而后已。先主又写诏书告诫后主:你与丞相相处,对他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建兴元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处理政事。不久,又任益州牧。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处理。以上记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幼主。
南中诸郡①,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以上和吴平南。
【注释】
①南中:今四川南部包括贵州、云南等大部地区。
【译文】
南中地区的几个郡,一起叛乱,诸葛亮因为国家刚发生先主死去的重大丧事,因此没有立刻出兵,暂且先派使臣出使孙吴,与孙吴讲和交好,结成盟友。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兵南征,同年秋叛乱全部平息。南中平定后,成为兵力物资的供应地,国家也因此富饶,于是他就练兵讲武,等待大举北伐。以上记诸葛亮与东吴讲和,平定南中叛乱。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②,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注释】
①殂(c):死亡。
②陟(zh):提升,提拔。臧否(zānɡ pǐ):好坏。
【译文】
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各路兵马北进汉中。出发之前,给皇帝上疏说:
先帝开创的事业还没进行到一半就中途离去,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破败,这实在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候。但在内负责侍奉保卫的臣子依旧毫不懈怠,忠志之士在外仍然奋不顾身,这是因为他们缅怀先帝的厚恩,要回报于陛下啊!这时实在应该广开言路,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鼓舞仁人志士的斗志,不应该随便自己看不起自己,出言不当,使忠言不入于耳。宫中和丞相府本是一体,升降赏罚,不应该有什么区别。如果有人做了坏事触犯刑律或者做了忠善之事,应该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定罪行赏,以显示陛下处事公平,不应该偏心徇私,使里外法度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很能干诚实,忠心耿耿,坚贞不二,因此先帝选拔他们交给陛下。臣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先向他们请教,然后实行,一定能有助于修补疏漏,多有好处。将军向宠,性格温和,熟悉军事,当年试用,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众人讨论推选向宠负责留守军事。我认为军营里的事,全部向他请教,一定能使部伍团结,人尽其才。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所在;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覆亡的原因所在。先帝在世时,常常与老臣讨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帝和灵帝。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全是坚贞忠良可为国捐躯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汉室的中兴,也就可以数着日子等到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臣本是普通老百姓,亲身在南阳耕作,只图能在乱世保全性命,不指望跟着人扬名发达。先帝不嫌臣地位低下,平白地辱没自己,三次到臣的草庐访求,向臣询问时事,臣因此被感动,于是答应跟随先帝奔走。后来碰上挫败,在兵退之时臣接受先帝委任,危险关头接受任务,到今天已经有二十一个年头了。先帝知道臣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把大事托付给臣。自从接受遗命以来,臣日夜担忧,唯恐先帝托付的大事不能完成,损伤了先帝的圣明。因此臣在五月份强渡泸水,深入蛮荒,如今南方已平定,兵甲充足,臣拟督领三军,北上平定中原,但愿竭尽臣所能,剪除奸凶,兴复汉室,迁回旧都。这是臣报答先帝而尽忠于陛下的责任。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此处有阙文①。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②,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以上北伐上《出师表》。
【注释】
①此处阙文为若无兴德之言。
②谘诹(zōu):询问。
【译文】
至于权衡轻重得失,知无不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愿陛下将讨贼兴汉争取成功的任务交给臣,如果失败,就请处罚臣的过错,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这里有缺失的文字。如果听不到忠言,就请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认真思考,以便能询访良好的建议,接受美善的进言,仔细体会先帝遗诏上所说的话。臣不胜受恩感激,现在就要远离陛下了,对着奏表泪如雨下,不知都说了些什么。以上出师北伐,上《出师表》。
遂行,屯于沔阳①。
【注释】
①沔阳:县名。治所在今陕西勉县东。
【译文】
于是诸葛亮便北上,驻扎在沔阳。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②,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③,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④,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⑤。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⑥,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懼,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⑦。《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⑧。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以上街亭之败。
【注释】
①斜谷:山谷名。陕西终南山有两谷口,北曰斜谷,是古时川陕两地的重要通道。郿: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眉县。
②箕谷:在今陕西汉中北。
③祁山:山名。在今甘肃礼县。
④南安: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天水: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甘谷东。安定: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镇原东南。大抵在今甘肃东南部。
⑤街亭:即街泉亭,在今甘肃秦安东北。
⑥旌钺: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语本《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⑦恤事:考虑事情。
⑧督:责罚。厥:其。
【译文】
建兴六年春,蜀军佯称要从斜谷道进取郿县,让赵云、邓芝为疑兵,占领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兵抵御。诸葛亮亲率大军攻向祁山,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关中震动。魏明帝西赴长安坐镇,命令张郃抵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统领众军先行,与张郃激战于街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度,措施不当,惨败于张郃。诸葛亮驱略西县一千多家人口,撤回汉中,处斩马谡,以向将士做个交待。上奏后主说:臣才能低下,忝居高位,亲自拿着白旄黄钺以督励三军,却不能训明军纪,遇事恐惧,导致发生了街亭违抗命令的过错、箕谷没有警戒的失误,错都错在臣分派任务没有方略。臣没有知人之明,虑事糊涂。《春秋》里很重视责备统兵者的过失,臣所任恰好就是统帅。请允许臣自己官降三级,以处罚臣的失误。于是降诸葛亮为右将军,代理丞相处理事务,所管的一切与原来一样。以上记街亭之败。
冬,亮复出散关①,围陈仓②,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③。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攻式,亮自出至建威④,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以上三出师,破王双、郭淮、张郃。
【注释】
①散关:关隘名。在今陕西宝鸡西南。
②陈仓:县名。在今陕西宝鸡东。
③武都:郡名。治所在今甘肃成县。阴平:郡名。治所在今甘肃文县。
④建威:地名。在今甘肃武都境内。
【译文】
同年冬,诸葛亮再次兵出散关,进围陈仓,曹真带兵相拒,诸葛亮粮草用尽退兵。魏将王双带着骑兵追击诸葛亮,诸葛亮与他交战,打败了他,杀死王双。建兴七年,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兵准备进攻陈式,诸葛亮亲率兵赶到建威,郭淮撤走,于是攻下二郡。诏书册封诸葛亮道:街亭之战,错在马谡,而先生却承揽过失,痛责自己,朕不愿违背先生的意思,听任降级。前年出兵,杀死王双;今年讨伐,郭淮惊逃;收降氐、羌,收复二郡,威震凶暴,战功赫赫。如今天下骚乱,首恶未除,先生重任在肩,国之栋梁,却长时间地自抑减损,这不利于完成大业。现恢复先生丞相一职,先生不要推辞。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出兵进攻祁山,用木牛运送粮草,粮草用尽后退兵,与魏国大将张郃交战,射死张郃。以上记诸葛亮三次出兵,大败王双、郭淮、张郃。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①,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②。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是以分兵屯田,为久住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注释】
①五丈原:地名。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即渭水南原。
②司马宣王:指司马懿,其子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
【译文】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全部战士杀出斜谷,用流马运输粮草,占据武功的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诸葛亮常担心粮食接济不上,使自己达不到目的,因此他分出一部分士兵屯田,为长久驻扎下去打基础。种田的兵士散处于渭河沿岸的百姓之中,百姓安居无事,士兵也没开小差的。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患病,死在军中,终年五十四岁。等蜀兵退走,司马懿巡行诸葛亮的营寨,说道:真是天下奇才啊!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①,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释】
①定军山:山名。在今陕西勉县东南。
【译文】
诸葛亮遗言中要求安葬于汉中的定军山,借山为坟,墓室中能放下棺材即可,装敛时就穿死时穿的衣服,不要陪葬任何东西。诏书说:先生才兼文武,聪明诚实,接受托孤的遗诏,辅佐朕躬,继绝兴微,志在平乱,整饬六师,无年不征,神武赫赫,威震天下,正要成大功于汉朝危亡之际,建立伊尹、周公那样的功勋。为何如此不幸,眼看事情就要成功,却遇病身亡!朕悲伤万分,摧心裂肝。称颂德行表扬功绩,记载懿行赠予谥号,这一切都是为了照耀将来,使死者声名不朽。今派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奉赠先生丞相武乡侯印绶,赐先生忠武侯的谥号。魂如有知,应为身后有这样的哀荣而欣慰。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以上卒军中。
【译文】
当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臣成都有桑树八百棵,田地十五顷,子弟吃穿,应该还有节余。至于臣受命于外,没有其他供调,随身吃穿,都靠国家,没有另外的生财之道,以增加收入。如果臣哪天死去,绝不让家里有多余的布帛,外面有多余的财产,从而辜负陛下。等到诸葛亮死时,一切都像他所说的那样。以上记诸葛亮死于军中。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译文】
诸葛亮天生擅长精巧构思,改进弩箭使它可以连发,制作木牛流马,都出自他的设想;推演兵法,创制《八阵图》,都能得要领。诸葛亮的言教书奏大部分都很值得欣赏,另外汇成一编。
景耀六年春①,诏为亮立庙于沔阳。秋,魏镇西将军锺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注释】
①景耀六年:263年。景耀,蜀后主刘禅的年号(258264)。
【译文】
景耀六年春,诏书下令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同年秋天,魏镇西将军锺会伐蜀,行军到汉川,祭拜了诸葛亮庙,命令士兵不得在诸葛亮的坟墓周围割草伐树。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做到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诸葛氏集目录
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 杂言下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瑾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 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 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
【译文】
诸葛亮集目录
开府作牧第一 权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计算第五 训厉第六 综核上第七 综核下第八 杂言上第九 杂言下第十 贵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传运第十三 与孙权书第十四 与诸葛谨书第十五 与孟达书第十六 废李平第十七 法检上第十八 法检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军令上第二十二 军令中第二十三 军令下第二十四
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译文】
以上二十四篇,共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
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微国①,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注释】
①毗(p):辅助。
【译文】
臣陈寿等人谨奏:
臣当初在秘书省任著作郎,侍中兼中书监济北侯荀勖、中书令关内侯和峤奏请,让臣编写整理前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事迹。诸葛亮辅助小国,恃险不服,但仍要保存他的言行,以遗漏嘉言美行为耻,这实在是因为大晋德光普照,恩施无边,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于是就删掉重复,分类编排,一共二十四篇,篇名如上。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能,英豪的器量,身高八尺,容貌伟壮,当时的人都另眼相看。遇到汉末战乱,跟随叔父逃难到了荆州,在乡间耕作,不希求声名富贵。当时左将军刘备因为诸葛亮不同寻常,就三次往草庐拜访他。诸葛亮确实认为刘备是个杰出英雄,于是就郑重地答应诚心相助,亲密交结。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率全荆州投降,刘备失去靠山,众寡不敌,连立身之地也没有。诸葛亮那阵子才二十七岁,他就出奇计,亲自出使到孙权那儿去,请求孙吴的援助。孙权本来一向就很敬服刘备,又看见诸葛亮才华出众举止文雅,极为敬重诸葛亮,就派兵三万救援刘备。刘备用此与魏武帝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扩大战果,平定江南。后来刘备又向西夺取益州。益州平定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等刘备死后,继位的儿子年龄还小,事无大小,全由诸葛亮决断。于是对外与孙吴联合,在内平叛南越;建立法度,整顿军队;制造的器械精良,所用的东西都要求做到最好;法令严明,赏罚一定讲信用,没有恶行不被惩罚,没有善行不被褒奖;真正做到了奸吏无法混日子,人人努力向上,路不拾遗,强不欺弱,风气肃然。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①,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注释】
①王子城父:春秋时齐惠公的大夫。
【译文】
这个时候,诸葛亮的夙愿,是进则傲视四海,统一全国;退则蚕食敌国领土,威震天下。又考虑到自己身后再没有能够长驱中原与北方抗衡的人,所以用兵不息,屡次出师。但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以法治军,不擅长以奇计用兵,治国的才干,比带兵的本领要强。而与他对抗的人,往往也是英雄豪杰,加上力量对比太悬殊,并以相对弱势而处进攻地位,所以诸葛亮虽然连年兴兵,都不能成功。当年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因为认识到自己不是样样都行。诸葛亮的治国安邦之才,可说是仅次于管仲、萧何;但当时没有像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因此导致了他大功不成、壮志难酬吗?大概因为天意早有归属,不是可以凭智慧和力量就能争取的。
青龙二年春①,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②,郑人之歌子产③,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④: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⑤,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及得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注释】
①青龙二年:234年。青龙,魏明帝年号(233237)。
②《甘棠》:《诗经召南》中通过歌咏甘棠树而表达对召公的赞美怀念之情的一首诗。据说周初贤相召公经常外出巡察,有时就在棠树之下休息,后人思念他的贤德,咏棠树而赞美他。
③郑人之歌子产:《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子产理政受到郑人赞许,人们作歌谣赞美他。
④孟轲有云:引文出自《孟子尽心上》。
⑤咎繇:即皋陶,传说是舜时负责刑狱的贤臣。
【译文】
青龙二年春,诸葛亮率兵进驻武功,分兵屯田,作长久驻扎的准备。同年秋天病逝,百姓思念,把他的事迹挂在嘴边。直到今天梁州、益州的百姓说起诸葛亮,就好像他还活在身边一样,即使像《甘棠》一诗那样赞美召公,郑人那样歌颂子产,也不过如此。孟轲曾说:以让百姓安逸的原则去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为了使百姓生存而去杀人,那人即使被杀,也不会怨恨。真是这样啊!有些谈论诸葛亮的人怪他的文章不漂亮,而且过于面面俱到,喋喋不休。臣愚蠢地认为咎繇是大贤,周公是圣人,翻出《尚书》细看,里面所记载咎繇的谋谟简明文雅,周公的诰令烦琐详细。为什么呢?因为咎繇是与舜、禹在一块谋事,而周公却是在向属下发布誓命。诸葛亮交谈的对象,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他的文章不能写得太深奥。但他的遗著,都与处理世务有关,开诚布公的心态,体现在字里行间,足以使人明白他所想的,也有益于当时。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①,平阳侯相臣陈寿上。以上陈寿上亮集表。
【注释】
①泰始十年:274年。泰始,晋武帝年号(265274)。
【译文】
敬思陛下德超往圣,宽宏大量,因而即使是敌国诽谤的话,也任其说流行而无所变更忌讳,以显示天地大通的道理。谨抄录上缴秘书省。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敬奉。以上是陈寿进献《诸葛亮集》的奏表。
乔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①,论者以为乔才不及兄,而性业过之。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年二十五,建兴六年卒。子攀,官至行护军翊武将军,亦早卒。诸葛恪见诛于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故攀还复为瑾后。
【注释】
①元逊:诸葛瑾长子诸葛恪的字。
【译文】
诸葛乔字伯松,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原来的字叫仲慎。他与哥哥元逊当时都很出名,有人评论说诸葛乔才能比不上兄长,但品性胜过兄长。当初,诸葛亮还没有儿子,就请求领养诸葛乔,诸葛瑾请示孙权后,就派遣诸葛乔西上,诸葛亮立乔为自己的嫡子,替他改了字。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跟着诸葛亮到了汉中。活到二十五岁,于建兴六年去世。诸葛乔的儿子诸葛攀,官做到行护军翊武将军,也早早死去。诸葛恪在孙吴被杀,满门抄斩,而诸葛亮有了自己的后人,所以诸葛攀仍归宗为诸葛瑾之后。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①。瞻督诸军至涪亭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②。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以上叙亮子孙,著一家忠节。
【注释】
①景谷:在四川昭化西北。
②绵竹:县名。在今四川德阳北。
【译文】
诸葛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诸葛亮驻兵武功,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写道:瞻儿今年已满八岁,聪慧可爱,只怕他早熟,将来成不了栋梁之材。诸葛瞻十七岁时,娶了公主,被任命为骑都尉。第二年,转任羽林中郎将,以后不断升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诸葛瞻擅长书法绘画,记忆力很好,蜀国人思念诸葛亮,都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有了善政好事,即使不是诸葛瞻的建议,老百姓都奔走相告:这是武乡侯做的。因此美声远扬,名过其实。景耀四年,官任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共同处理尚书省事务。景耀六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伐蜀,从阴平经由景谷道入侵。诸葛瞻督率各部赶往涪亭驻扎,前锋被击退,撤回绵竹。邓艾写信给诸葛瞻劝降道:如果投降,一定上奏朝廷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掉邓艾派来的信使。于是与邓艾激战,结果大败,他也死于战斗,当时三十七岁。部下溃散,邓艾长驱直入杀到成都。诸葛瞻的大儿子诸葛尚,与父亲一起战死。第二个儿子诸葛京以及诸葛攀的儿子诸葛显等,咸熙元年内迁到河东。以上记叙诸葛亮的子孙,记录满门忠烈。
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徙为主簿。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①。延熙二十四年②,以校尉使吴,值孙权病笃,不自见建。权问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预也?恪对曰: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后为侍中,守尚书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诣京都,同为相国参军,其秋并兼散骑常侍,使蜀慰劳。以上因瞻并及董、樊。
【注释】
①义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南信阳。
②延熙二十四年:此处二十四年当作十四年,即253年。延煕,蜀后主刘禅的年号(238257),前后二十年。
【译文】
董厥,诸葛亮当丞相时做相府令史,诸葛亮夸奖他说:董令史,真是贤士啊!我每次与他谈话,都小心翼翼怕说错什么。转任主簿。诸葛亮死后,董厥逐渐升到尚书仆射,代替陈祗为尚书令,升任大将军,处理尚书台事务,不久义阳樊建又代替董厥。延熙十四年,以校尉的身份出使东吴,正碰上孙权病重,不能亲自接见樊建。孙权问诸葛恪:樊建比起宗预来怎么样?诸葛恪回答道:才能见识比不上宗预,而气质闲雅胜过宗预。后来樊建升为侍中,代理尚书令。从诸葛瞻、董厥、樊建相继执掌朝政以来,姜维经常在外带兵征战,宦官黄皓窃国专权,群臣与之勾结保护,没人能矫正,但只有樊建不与黄皓交结往来。蜀国灭亡的第二年春天,董厥、樊建都到了京都,一块被任命为相国参军,同年秋天,一起兼任散骑常侍,被派往蜀地慰劳。以上因记诸葛瞻并述及董厥、樊建。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译文】
评论说:诸葛亮当丞相,安抚百姓,建立规范,简省官吏,不守陈规,以诚待人,处事公正;尽忠朝廷有益当世的人即使与他有仇也一定奖赏,触犯法度任职疏忽的人即使是亲戚也一定处罚,承认错误坦白交代的人即使很严重也可饶恕,浮词掩饰巧言如簧的人即使轻微也处死不贷;好事再小也不会不奖赏,坏事再小也无不惩处;处事干练,各得其所,务必名实相符,痛恨弄虚作假;因而全国之人,都敬畏爱戴他。刑罚政事即使严厉,也没有人怨恨,因为他用心公正而赏罚清楚。真可说是懂得治国的贤才,仅次于管仲、萧何的能臣啊!但连年出兵,不能成功,大概是因为军事上所需要的随机应变、出奇制胜的谋略才干,不是他所擅长的吧。
更新于:6个月前基础介绍
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译注,百家,曾国藩,属上编三,卷十九曾国藩卷十九·传志之属上编三_传,志,记,汉书《汉书》简介参见卷六。杨胡朱梅云传【题解】本文是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云敞的合传。班固一向以醇儒自居,不满过激言行,杨王孙坚持裸葬,胡建不畏强暴,梅福数言切谏,云敞舍死赴义,尤其是朱云,少喜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