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参见卷二。
资政殿学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铭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墓碑文字,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即范仲淹去世后的第三年。文章通过叙述范氏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为人品格和政治才华,对范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文笔法有两个特点,一是错落有致,文章时而行如流水,平淡无华,时而感情激愤,掷地铿锵;二是有《史记》的史笔风格,文章能抓住人物的一些典型言行,使人物生动地突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皇祐四年五月甲子①,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②,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③,世家苏州,事吴越④。太宗皇帝时⑤,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⑥。后为武宁军掌***以卒。
【注释】
①皇祐四年:1052年。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4)。
②汝南:郡名。治所在上蔡。薨(hōnɡ):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的死称为薨。
③五代:指中国自907年至960年期间,连续出现的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④吴越:五代十国之一,唐末钱镠建立的政权,在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
⑤太宗:宋太宗,初名匡义,后改光义,是太祖赵匡胤之弟。
⑥钱俶:字文德。吴越王钱镠之孙,太宗时以所辖十三州来降,后封为邓王。
【译文】
仁宗皇祐四年五月甲子日,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在徐州逝世,同年十二月壬申日,在河南尹樊里的万安山下安葬。范公名仲淹,字希文。五代时期,范姓世代居住苏州,在吴越国做事。太宗皇帝时期,吴越国王纳土献地,投降大宋,范公的父亲跟随钱俶,朝贡京都。之后任武宁军的掌***之职,在任职期间去世。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①,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②,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③,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④,为广德军司理参军⑤,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以上先世及孤寒、科第。
【注释】
①南都:今河南商丘,宋时为南京应天府。
②六经:指儒家视为经典著作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后《乐经》失传,被称为五经。
③祥符八年:1015年。祥符,宋真宗赵恒的年号(10081016),全称为大中祥符。
④乙科:古考试科目名称。唐宋时各等考试皆有甲乙科,明、清时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⑤广德:今安徽广德。
【译文】
这是范公出生第二年发生的事,范公的母亲范夫人,因为家境贫穷,无依无靠,只好又改嫁长山的朱氏。范公长大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家庭身世,于是哭着离开了,到了南阳,进了学堂。在那里范公自己亲手整理出一间房屋,白天黑夜努力学习,他在那里居住,生活的艰苦程度是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可范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越发刻苦地学习。经过五年的时间,他对六经中的主旨完全融会贯通了,写作文章,或是评论古今,一定本着仁义的观念发表看法。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考进士,礼部评选为第一名,于是中进士乙科,做广德军司理参军,这才回家接母亲来奉养。等到范公的职位显贵以后,皇上封赠范公的曾祖父苏州粮料判官范梦龄为太保,祖父秘书监范赞时为太傅,父亲范墉为太师,母亲谢氏封赠为吴国夫人。以上是其先世、孤寒身世及拜举功名情况。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方,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以上行己大节。
【译文】
范公自幼就非常有气节,对于被常人所看重的富有、显贵、贫穷、低下、诋毁、赞誉、欢快、忧愁,他一点也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他常常吟诵:士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不管是侍奉皇上,还是同其他人相处,都是按照自己的这一观念去做,从不被利害关系所左右。只要是做成功的事情,他一定要追究出成功的方法和原因,并且说:事情由我来做,就应当这样,它的成功与否,有些地方不在主观方面,即使圣人贤良也不一定能办到的,我怎么敢草草从事呢! 以上是其行为节操。
天圣中①,晏丞相荐公文学②,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③,通判河中府④。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⑤,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⑥。公谏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由是罢其册命。
【注释】
①天圣: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231032)。
②晏丞相:即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皆得其重用。
③忤(wǔ):逆,不顺从。章献太后:姓刘氏,宋真宗赵恒的皇后。
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⑤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⑥杨太妃:益州郫县(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仁宗幼小时,章献皇后嘱其看护仁宗。
【译文】
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推重范公的才学,因此范公被任为大理寺丞,做秘阁校理,由于奏事忤逆了章献太后的旨意,被降为河中府通判。过了很长时间,皇上又怀念范公的忠贞直行,又下诏书封他为右司谏。那时候太后垂帘听政,皇上率领文武百官在冬至这天聚会殿前为太后祝寿,有关部门已做出了安排,范公上表道:没有天子面向北拜贺的做法,况且这样做恐怕要成为后代天子弱太后强的开端。这件事于是就停止了。之后,范公又上奏表章,请求太后将朝政交还给皇上,但没有得到回音。等到太后去世以后,议事的人迎合圣上的意旨,过多地追究太后执政时期的过错,意欲对她予以否定。只有范公讲:当初太后临朝执政是受先帝的委托,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皇上的,从太后开始执政到终结,这十年里,没有发现有什么过错和失误,应该掩饰太后小的过失,而要保全太后的美德。当初,太后曾经有过遗诏,要立杨太妃代为太后。范公劝谏道:太后是国母的封号,从古以来没有替代的先例。因此皇上取消了对杨太妃的册封。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①,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不能得,贬知睦州②,又徙苏州。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以上谏章献太后、杨太妃、郭皇后事。
【注释】
①郭皇后废:当时尚、杨二美人都受宠,一天尚美人在皇上面前有触犯郭皇后的语言。这话让郭皇后知道后,去打尚美人,误伤皇上。皇上大怒,于是下旨废黜郭皇后。孔道辅、范仲淹等人上书劝谏,皇上不听,并将上谏者贬出京城。
②睦州:今浙江建德。
【译文】
这一年出现了少有的大旱灾和蝗灾,范公奉命去安抚东南各州。完成使命回来以后,正赶上郭皇后被废黜,范公于是联络谏官和御史台等一起为郭皇后据理力争,但没有成功,被贬为睦州知州,后又转为苏州知州。过了一年多,就被封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奉召回京。在朝辅政时,更多的是评议当时执政的功过得失,因而大臣权贵中的很多人都忌恨范公。以上是劝谏章献太后、杨太妃、郭皇后等事。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暇则益以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尧、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是吕丞相怒①,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辩语切,坐落职,知饶州②。明年,吕公亦罢。公徙润州③,又徙越州④。以上与吕公不和而贬。
【注释】
①吕丞相:名夷简,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
②饶州:今江西鄱阳。
③润州:今江苏丹徒。
④越州:今浙江绍兴。
【译文】
过了几个月,将范公调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历来难以治理,范公任职后,声望大好,而且日常性的事务也越来越简易,一有时间就选取古今治乱安危的事例为皇上解说。又做了一幅《百官图》献给皇上,并说:皇上任用人员,要使他们各尽其才,那样才可以使各个方面得以治理,上古的尧帝和舜帝的治理也不过像这样罢了。于是提出人事任免中迟速与程序,并讲:像这样,也还是可以为公,可以为私,因此皇上在这方面不能不去审察。为此触怒了丞相吕夷简,他们在皇上面前辩论,范公言辞过激,于是被贬职,任饶州知州。第二年,吕丞相也被罢免。范公又转任润州,后又转任越州。以上是与吕夷简不和而遭贬斥。
而赵元昊反河西①,上复召相吕公,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②,公请自守鄜、延扞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③。未逾月,徙知庆州④。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累迁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注释】
①赵元昊:西夏之主。
②延州:今陕西肤施。
③耀州:今陕西铜川耀州区。
④庆州:今甘肃庆阳。
【译文】
西夏主赵元昊在河西反叛,于是皇上又召回吕夷简,同时任命范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转为龙图阁直学士。这时候,延州刚刚损失一员大将,出现了危机,于是范公请求去驻守鄜州、延州,抵御贼寇,于是调任延州知州。这时赵元昊派人送来书信要想求和,范公认为没有什么原因突然请和很难使人相信,而且在信中使用超越名分的称号,使人不能接受,于是范公就自己写下一封书信,将逆顺、成败的道理分辨清楚告诉对方。由于范公擅自回信,被免职,改任为耀州知州。没过一个月转任庆州知州。不久朝廷设置四路军事统领,将范公封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屡屡升迁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等职。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①,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②,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③,又城细腰胡芦④,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堕,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人或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⑤,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⑥,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西人籍为乡兵者十数万,既而黥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罢,独得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挽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多。以上经略西夏。
【注释】
①青涧城:今陕西青涧。
②承平、永平:今陕西延川西北。
③大顺:今甘肃庆阳北。
④细腰胡芦:今甘肃环县西。
⑤柔远:今甘肃庆阳北。
⑥质子:为使对方信任自己而留在对方的人质。这种人质往往是藩王的儿子,所以称为质子。
⑦取横山,复灵武:横山在今陕西横山,灵武在今宁夏灵武。
【译文】
范公为将持重,不急功近利。在延州期间建造了青涧城,开荒屯田,修复了承平和永平两地的破旧营寨,较开化的羌族人回归家园,安居乐业的有几万户。在庆州城占据了名为大顺的军事要害之地,而且还夺取了贼寇的地方进行耕种,在细腰胡芦处修筑城池,这样,明珠、灭臧等大一点的少数民族部落,都背离了贼寇的控制替我们中原人做事了。边境军制长期废弛,乃至发展到当官的和士兵都相互不认识。范公开始将延州的军队分为六将制,实行训练,将军队训练得齐整有制,于是各路都纷纷效仿范公的方法。凡是范公所在的地方,贼寇从不敢轻易进犯。有的人就猜想范公如遇见敌人应该做何应变呢?于是到了他所管辖的大顺城里,要看个究竟,一天早晨,范公带领军队出发,各位将领还不知道出发到什么地方去,等军队到柔远地方之后,范公才告诉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让他们去筑造土城,连施工用的夹墙版,以及大大小小的器具都准备齐全了,可是军队一开始却不知道要干什么。贼寇用三万骑兵来争夺阵地,这时范公告诫所属各将:敌人打了以后可能要逃跑的,我们可以追击,但要注意不准追过河去。不久贼寇果然是打了一下就往回跑了,范公的军队追杀了一阵但没有渡过河去,后来才知道河那边果然设有伏兵,贼人计谋落了个空,只好引兵离开了。由此各位将领都佩服范公的所作所为,认为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范公对待将校官吏,一定要他们惧怕法度并要爱惜自己。范公所得到的赏赐,都用皇上的名义分发赏赐给各位将官,让他们对皇上怀有谢意。外族作为人质的王子、世子,范公任他们自由出入,但没发现有一人逃跑的。外族的酋长们来拜见,范公将他们招至内室,撤去闲杂人等以及护卫人员,和他们交谈,没有任何的猜忌。范公在边关驻守三年,可以说将士勇猛,边关坚实,恩信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程度,于是制定策略,夺取横山,收复灵武,可是赵元昊多次派遣使者讲自己要对大宋朝称臣请求议和,因此皇上也就召范公回朝了。当初在西部地区招收登记注册的乡兵有十几万人,不久,将他们在脸上施墨刑而后作为军人使用,只有范公所属的部队,只在这些人的膀臂上纹字。范公离开后,他们也就散了,得以重新成为百姓务农。那两路因有较开化的羌人为我所用,让他们驻守边疆,于是就转移屯兵,让他们到内地得以供给,这样可以解除西部地区人民运送给养的劳累。他在时所建立的设施,他离开以后,那里的人仍然很感激,恪守范公的法度,不敢更改的到现在仍然很多。以上是筹划、处理西夏防务事宜。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以上与吕公复合。
【译文】
自从范公因为吕夷简而被贬职,群臣和士大夫当中,对两人谁正确谁不正确都各执一端,吕丞相为此而担心,但凡认为范公正确的人,全都指为范公的同党,有的因此被放逐。等到吕夷简恢复相位之后,范公也又一次被起用,于是两位对手握手言和,全力以赴地去平定贼人。由此普天下的士人都因此赞许这两位先生,可是朋党之论由此而产生,无法制止。皇上已经看出范公是位大贤,应该重用,所以最终不顾朝臣的议论而重用了。以上是与吕夷简重归于好。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①,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纸笔,使疏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②,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③,用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以上参知政事。
【注释】
①趣:通促。催促,督促。
②磨勘:宋代官吏考核之法。例迁:按照一定制度进行升迁。
③任子:古代任官制度之一,公卿子弟可由世袭获得官职。
【译文】
仁宗庆历三年春天,范公被封为枢密副使,虽经五次推让,但未被允许,于是就上任了。到任几个月以后,又封为参知政事。范公每次觐见皇上,皇上总是以天下太平之事问于他。范公喟叹道:皇上信任我到这地步,可算到头了,但是做事情总要有个先后之说,而且要想在一个很长时间处于安乐的状况下,进行改革扫除时弊,这绝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办到的事。不久,皇上又一次下赐手诏,要范公拿出改革的办法来,而且打开天章阁,召见范公并赐予座位,交予纸和笔,让范公就在皇上眼前写出来。范公见此场面惊恐万分,离席谢罪,回来后,根据当时情况共列出十几条应首先实施的事项呈奏皇上。其中内容主要有国家兴学取士,首先要考察该士的品德,不能只以文章好坏来定夺;革除论资排辈的磨勘例迁办法,以区别对待能力不同的官员;要裁减世袭任职的人数,革除不称职的官员;根据农业生产的情况,考核地方官的成绩与过失,以决定其任免。改革方案刚刚施行,那些经磨勘例迁的人、因世袭而得官职的人以及一时侥幸得官的人便觉得不顺当,于是他们感到愤愤不平。而那些妒忌范公的人,欣喜朝外有人说范公的坏话,便在一旁喜滋滋地帮腔。正在这时,边疆有警报传来,范公就请求外任。以上是其参知政事。
乃以公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①,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②。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州③。公益病,又求知颍州④,肩舁至徐⑤,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以上再出帅陕,并守四州。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
【注释】
①邠州:今陕西彬县。
②邓州:今河南邓州。
③青州:今山东益都。
④颍州:今安徽阜阳。
⑤肩舁(y):肩抬。舁,抬。
【译文】
于是范公被封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到了那里以后,范公就上书皇上希望能让自己还是驻守边疆为好,于是被任为资政殿学士、邠州知州,并兼任陕西四路安抚使。他任参知政事,刚刚一年就被罢免了,主管部门全都向皇上启奏废除范公在朝时所施行的各项措施,又回到原有的样子。攻击范公的人于是用施行新措施出现的某些问题来中伤他,好在皇上能体察他的忠贞,没有信这些人的话。这时西夏人已经向大宋朝称臣,范公由于有病请求去邓州,在邓州任职三年,又请求去做杭州知州,后又转为青州知州。这时范公的病情严重了,转而又作颍州知州,让人抬着到了徐州,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以上是再次出任陕西四路安抚使,守备四州之地。范公刚开始得病的时候,皇上赐予医药并派人慰问。等到去世那天,停止上朝一天,以此来表示对他的悼念,由于在他的遗表中没有任何请求,于是皇上使人到他家中询问有什么要求,并追封为兵部尚书,对范公抚恤是很优厚的。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①,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著,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与!以上总述其盛德善政。铭曰:
【注释】
①夷狄:少数民族或外邦、外域的人。东部少数民族称夷,西北部少数民族称狄。
【译文】
范公生前为人外和内刚,乐善好施,博爱众人。他母亲去世时还很贫穷,一生不是因为有宾客从不吃肉,只要有钱财就爱施舍给别人,他的心境就是这样豁达啊。等到进到他的家里看看,他的妻子仅有衣食的供给而已。范公生前为官的地方,有许多百姓为他立祠堂画像来供奉纪念他。范公所作所为,是如此名声在外,从山野森林中的隐士、田间农夫,到大街小巷的市民,以及域外少数民族,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而且喜欢讲述他事迹的人特别多。至于他的家世官爵,被记在墓志铭上的,写入家谱中的,收藏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真是太多了,这里不再赘述,心系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这才是范公的志向呢!以上概述其德政及善行。铭文写道:
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北,中间几息?公奋自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必能,天子用公。其艰其劳,一其初终。夏童跳边,乘吏怠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年,怯勇堕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趣公来,以就予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在其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成,惟公是倾。不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殁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译文】
范氏原在吴越,世代辅佐国君。钱俶献纳版图,及其黎民百姓。范氏由此归北,其间几多坎坷?范公努力拼搏,恰逢时代鼎盛。做事有功有过,奏本有违有从。胜负哪能由公,天子器重范公。其中艰辛劳苦,公行有始有终。西夏小子闹事,滥官苟于偷安。天子命公伐问,征讨那些凶顽。但有不听不顺,任公锄其穴根。公行历时三年,勇怯适度周全。小儿尚怜骚扰,最终臣服天朝。西夏称臣入朝,改革刚刚开议。天子命公行事,开扩宏图之治。范公叩头领诺,惟此步履艰难!难不在于开端,坚持终结最难。众人议论纷纷,最终毁坏功成。不是厌恶功成,只想搬倒范公。不倒不斜不害,天子聪慧英明。范公生前显荣,死后亦有封赠。范公恩德荫子,范公之宠及孙。百岁而有定位,勉励人莫懈怠。
胡先生墓表
【题解】
墓表,即墓碑,竖在墓前或墓内,上刻文字以表彰死者,故称。
本文是作者为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所作的一篇墓碑文。文章通过对胡先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他的影响、任职情况等的简叙,表达了作者对胡先生的推崇和怀念之情。本文朴实自然,简练概括,在平淡简洁中表现出浓浓的褒扬之意。虽然是一种碑文,但同样体现了欧阳修文章的一贯风格。
先生讳瑗①,字翼之,姓胡氏。其上世为陵州人②,后为泰州如皋人③。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④,而顽傲者革。故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师道废久矣,自景祐、明道以来⑤,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⑥,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
【注释】
①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以示尊敬的前加词。
②陵州:今四川仁寿。
③如皋:今江苏如皋。
④励:奋勉,勤奋。
⑤景祐、明道:均为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⑥孙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考进士不中,退居泰山,学《春秋》,著《尊王发微》等篇。石守道:名介,兖州奉符人(今山东泰安),耕徂徕山下,以《易经》教授人,鲁人称其为徂徕先生。
⑦湖州:今浙江吴兴。
【译文】
先生名瑗,字翼之,姓胡。先生的上代是陵州人,后来成了泰州如皋人。先生作为教师,常常将自己的教义身体力行表现出来,让那些十分聪慧的人得以明达,让那些迟钝的人知道努力,让那些调皮孤傲的人得以改变。所以先生的教法是严格的,而且待人以诚,因此传道时间最长并且受到的尊崇最高。从师的道理废弃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从打景祐至明道年间以来,求学的人所推崇的老师,只有先生和泰州的孙明复、石守道三位,然而先生的弟子又是三人中最多的。先生在湖州办学,来来去去的学生,常常是几百人,他们将自己所学相互交流传授。先生教学的方法最完备齐全,行教多年,东南地区的学子无不将仁、义、礼、乐作为学业来进修的。
庆历四年①,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②,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③,以为太学法,至今著为令。后十余年,先生始来居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礼部贡举④,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⑤,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⑥,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其学者相与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也。
【注释】
①庆历四年: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②太学:即国学。相传虞设庠,夏设序,殷设瞽宗,周设辟雍,即古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③取先生之法:指在湖州设经、义治事两斋。
④贡举:古时候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形式。
⑤甲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明清则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
⑥雅饬:纠正,整顿。
【译文】
庆历四年间,当今皇上在天章阁同大臣们议论天下时政时,颇多感慨,于是向天下各州县发下诏书,要州县一级都建立学堂,同时在京都建立太学,这样主管部门就到湖州去向先生请教,吸取先生的教育方法,作为太学的教育方法,一直到现在还将这种方法明令写出来作为执行的准则。之后十多年,先生才来京师主持太学。许多求学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京师,太学里容纳不下,就选取附近的办公的房屋作为学生的住所。礼部举行会试所考取的贡士中,先生的学生常常在录取数中占十分之四五。那些获得高成绩的往往成为当时的知名人士,有的在科举中取得十分显赫的职位,其他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按照本人自己的性格,不论是贤良的还是愚钝的,都能依着规矩行事,他们的言谈举止,就是不用询问也可以知道是先生的学生。那些求学的人相互间都在称颂老师,不用去问称颂哪位老师,一定是在称颂胡公啊。
先生初以白衣见天子论乐①,拜秘书省校书郎,辟丹州军事推官②,改密州观察推官③,丁父忧去职④。服除,为保宁军节度推官,遂居湖学。召为诸王宫教授,以疾免。已而以太子中舍致仕,迁殿中丞于家。皇祐中⑤,驿召至京师议乐,复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又以疾辞。岁余,为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乃居太学。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⑥。嘉祐元年⑦,迁太子中允,充天章阁侍讲,仍居太学。已而病不能朝,天子数遣使者存问,又以太常博士致仕。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以四年六月六日,卒于杭州,享年六十有七。以明年十月五日,葬于乌程何山之原⑧。其世次官邑与其行事,莆阳蔡君谟具志于幽堂⑨。
【注释】
①白衣:古时称没有官职的人为白衣。
②辟:征召。丹州:今陕西宜川。
③密州:今山东诸城。
④丁父忧:古时称因父亲死而居丧。丁忧,遭父母之丧,亦称丁艰。
⑤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4)。
⑥绯衣银鱼:封建社会有功的大臣得到奖赏的一种标志。绯衣,赤色品服。银鱼,五品以上官员佩之。
⑦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1063)。
⑧乌程:在今浙江吴兴。何山:在吴兴东南十四里处。
⑨蔡君谟:字君谟,指蔡襄,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译文】
先生当初是以无任何职位的身份去朝见天子的,天子同他探讨乐理,之后封为秘书省校书郎,辟除丹州军事推官,后改密州观察推官,因父丧而离职。除去孝服以后,做保宁军节度推官,就住在湖州治学。召封为王宫教授,因为有病而辞职。不久,以太子中舍的职位退休,后在家中又升迁做殿中丞。皇祐中,驿使传召先生到京师,研讨乐理,又封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又因病辞去职位。一年多后做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才住到了太学里。之后又升迁为大理寺丞,皇上恩赐绯衣银鱼。嘉祐元年,升迁为太子中允,补缺作天章阁侍讲,仍然住在太学里面。不久因病重不能上朝,天子多次派遣官员前去问候致意,不久又以太常博士的职位退休。还乡的时候,太学里的许多学生和朝廷中的贤士名人,都到东门送行,按学生对老师的礼节致意,道路上所见到的人都十分感叹,这是多么荣耀啊!先生在嘉祐四年六月六日逝世于杭州,享年六十七岁。第二年十月五日安葬在乌程何山的平原地带。他的同仁下属、莆阳的蔡襄写了一篇墓志铭放在墓室之中。
呜呼!先生之德在乎人,不待表而见于后世。然非此无以慰学者之思,乃揭于其墓之原。
【译文】
唉!先生的美德长驻人心中,无须表铭就会被后代传扬。但是如果不书写出来,就无法来安慰作为学生的思念之心,于是才在墓旁表记出来。
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
【题解】
本文是欧阳修为亡友张汝士所作的墓碑文字,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文中说明了作表的缘由,追述了自己和张汝士的交往,褒扬了张汝士的为人和性格。文中说张汝士的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的原因在于他是为善者,虽有宿命论的意味在内,但善有善报,亦可视为予九泉下亡友的一丝慰藉。同时,文中也流露出对已先后谢世的朋友们如尹师鲁、王顾等人的怀念之情,孤独与伤感跃然纸上。
故大理寺丞、河南府司录张君,讳汝士,字尧夫,开封襄邑人也①。明道二年八月壬寅②,以疾卒于官,享年三十有七。卒之七日,葬洛阳北邙山下③。其友人河南尹师鲁志其墓,而庐陵欧阳修为之铭。以其葬之速也,不能刻石,乃得金谷古砖④,命太原王顾,以丹为隶书,纳于圹中。嘉祐二年某月某日⑤,其子吉甫、山甫,改葬君于伊阙之教忠乡积庆里⑥。
【注释】
①襄邑:县名。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宋时属京都开封所辖。
②明道二年:1033年。明道,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21033)。
③北邙山:即芒山,地处河南洛阳东北。
④金谷:亦称金谷涧,在今河南洛阳西北。
⑤嘉祐二年:1057年。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1063)。
⑥伊阙:即龙门山,在河南洛阳南部。
【译文】
已故大理寺丞、河南府司录张君,名汝士,字尧夫,开封襄邑人。仁宗明道二年八月壬寅日,因病死于任所,享年三十七岁。死后七天,葬在洛阳北邙山下。他的朋友河南尹师鲁,为他写了墓志,庐陵欧阳修为他写了碑铭。因为他埋葬得太快了,不能用石碑镌刻,于是用河南金谷涧的老砖,让太原王顾用朱笔隶书写好,放到墓穴里面。仁宗嘉祐二年某月某日,张汝士的儿子吉甫和山甫,将张君改葬在洛阳伊阙的教忠乡积庆里。
君之始葬北邙也,吉甫才数岁,而山甫始生。余及送者相与临穴视窆①,且封哭而去。今年春②,余主试天下贡士,而山甫以进士试礼部,乃来告以将改葬其先君,因出铭以示余。盖君之卒距今二十有五年矣。
【注释】
①窆(biǎn):下葬之棺称窆。
②今年春:指嘉祐二年(1057)春天。
【译文】
张君当初葬在北邙时,吉甫才几岁,山甫才出生。我同送葬的人,都亲眼看到入葬,掩埋之后哭着离开的。今年春天,我主持贡士考试,山甫以进士资格在礼部应试,他来告诉我准备将他父亲改葬,随之将我先前写的碑铭拿出来给我看。张君谢世,距现在已二十五年了。
初,天圣、明道之间①,钱文僖公守河南②。公王家子,特以文学仕至贵显,所至多招集文士,而河南吏属适皆当时贤材知名士,故其幕府号为天下之盛,君其一人也。文僖公善待士,未尝责以吏职。而河南又多名山水,竹林茂树,奇花怪石,其平台清池,上下荒墟草莽之间,余得日从贤人长者,赋诗饮酒以为乐。而君为人静默修洁,常坐府治事省文书,尤尽心于狱讼。初以辟为其府推官,既罢,又辟司录,河南人多赖之,而守、尹屡荐其材。君亦工书,喜为诗,间则从余游,其语言简而有意。饮酒终日不乱,虽醉未尝颓堕。与之居者莫不服其德,故师鲁志之曰:饬身临事,余尝愧尧夫,尧夫不余愧也。
【注释】
①天圣: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231032)。
②钱文僖公: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俶次子,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任河南府知府。
【译文】
当初,仁宗天圣至明道年间,钱惟演驻守河南。钱公乃是吴越王之子,只因文学造诣深而做官达到显贵的位置,他所到之处都要招集一些有文学才能的人,同时河南所属的官吏大都是当代贤德名人,所以他的幕府号称天下之最,张君就是其中之一。钱公对待幕府中的人非常好,从来不要求他们去尽什么职责。同时河南又有许多名山胜水,修竹茂树,奇花怪石一类的景物,一些平台湖泊,出没在高高低低的荒草莽原之中,我曾有机会跟着这些贤士和长者们,在这地方以吟诗喝酒作为娱乐。可是张君为人处事与众不同,只是自己静然默想以修守自己的节操,常常见张君坐在府衙内处理问题,检阅文件,尤其对于诉讼案件非常尽心尽力。开始的时候,征召张君为该府的推官,不久免去,又征召为司录,河南百姓有许多是依靠他的,同时郡守和府尹都多次推许他的才干。张君也在书法上下功夫,喜欢吟诗,闲时就同我一起交游,他的诗词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若要喝酒,喝上一天他也不会做错事,即使醉了也未曾出现颓废不振的现象。同他一道生活过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为人与人品的,所以尹师鲁的墓志文中写道:修身处事,我有愧于尧夫,而尧夫无愧于我啊!
始君之葬,皆以其地不善,又葬速,其礼不备。君夫人崔氏,有贤行,能教其子。而二子孝谨,克自树立,卒能改葬君如吉卜,君其可谓有后矣。自君卒后,文僖公得罪,贬死汉东,吏属亦各引去。今师鲁死且十余年,王顾者死亦六七年,其送君而临穴者及与君同府而游者,十盖八九死矣。其幸而在者,不老则病且衰,如予是也。呜呼!盛衰生死之际,未始不如是,是岂足道哉!惟为善者能有后,而托于文字者可以无穷。故于其改葬也,书以遗其子,俾碣于墓,且以写余之思焉。
【译文】
当初安葬先生的时候,都认为那地方不好,又因安葬仓促,有些礼仪不够完备。先生的夫人崔氏,素来品行贤淑,能够培养子女。而且两个儿子孝顺躬谨,严格要求自己,自立成人,最终能像占卜所测一样移地安葬先生,先生可称得上有后人了。自从先生去世后,钱惟演先生因获罪而辞职,死在汉东,他的属下们也都各自离去了。现在算起来,尹师鲁故去也有十多年了,王顾谢世也有六七年了,那时送先生安葬的人,以及与先生同室交往的人,十已有八九都死去了。那些幸而未死还活着的人,不是已经年老了,就是体弱多病了,像我就属于这样的啊!唉!强盛与衰败,生存与死亡的交接之处,从来无不是这样的,这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只有行善事的人才会有后人啊,而且如果是写成文字记录下来,就可流芳百世了!因此在先生移地安葬的时候,写了上面的文字寄送你的儿子,让他把它镌刻在墓碑上,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思念之情。
吉甫今为大理寺丞,知缑氏县①,山甫始以进士赐出身云②。
【注释】
①缑(ɡōu)氏县:今河南偃师南面。
②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宋代中殿试者称及第出身。
【译文】
吉甫现任大理寺丞、缑氏县知县,山甫刚刚获取进士出身。
徂徕石先生墓志铭
【题解】
本文是作者受石介之子等所托,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为石介所作的一篇墓志铭。文章在对石介言行、遭遇、家世、仕宦等的叙述中,高度评价了他的品德,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为人处事以德为先,荣辱之事皆为身外之物。文章先总后分,再以韵铭作结,首尾以鲁人之志鲁人之欲照应,给人以线条清晰、条理分明、结构圆满的感觉。
徂徕先生姓石氏①,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②。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注释】
①徂徕:又名尤来山,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处。
②兖州:今山东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宋时为兖州所辖。
【译文】
徂徕先生姓石,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氏。徂徕山是位于山东东面的一座山,可先生并非隐士,先生曾在朝为官,鲁地的人不讲先生的官位却称颂先生的品德,将徂徕山作为鲁地的荣誉,将先生作为鲁地人所尊崇的人,所以用徂徕来称呼他,以此赞美他的品德高如山岭一般。称之为徂徕先生,是鲁地人的一种心愿啊!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①,虽在畎亩②,不忘天下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贲矣③。不幸遇疾以卒。既卒,而奸人有欲以奇祸中伤大臣者④,犹指先生以起事,谓其诈死而北走契丹矣,请发棺以验。赖天子仁圣,察其诬,得不发棺,而保全其妻子。以上浑举其志事、言论及其死后奇祸。
【注释】
①学笃(dǔ):学识渊博。笃,深,厚。
②畎(quǎn)亩:田间。畎,田地中间的沟。
③孟贲(bēn):古代勇士。
④奸人:这里指当时的夏竦等人。
【译文】
先生的体貌纯厚且气度完美,学问深邃且志向远大,即使生活在民间,仍然没有忘怀天下之事,他说:任何时代没有不可以有作为的,要干就一定要干彻底;虽然自己不在官位上,但还是要提出意见;我的建议如果被采用,那么将会使天下得利,不一定非要令由己出;我的话没有被采用,即使受到惩罚,那么到死我也不会后悔的。先生遇到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就会感情激动,将它写成文章,全力陈述古往今来治理社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此抨击时弊,无论是贤愚、善恶、是非,他都品评,毫无顾忌。社会上世俗人等都十分惧怕他的言论,于是议论先生的言论就喧嚷起来了,而那些势利小人更是妒忌、敌视他,相互之间联络在一起想合力将他排挤、置于死地。可先生安闲自得,既不迷惑也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且说道:我的准则本来就是这样,若论勇气我胜过那生拔牛角的孟贲。十分不幸,先生因疾病而故去。随后,有坏人想用出人意料的灾祸打击朝廷中的某些大臣,还诬指先生制造事端,说先生的死有假,很可能是往北逃到契丹那边去了,请求开棺验尸。幸亏仰仗天子仁德圣聪,发觉他们是在诬陷,没有允许他们开棺验尸,同时保全了先生的家属。以上浑举其志向、事迹、言论及其死后遭遇的奇祸。
先生世为农家。父讳丙,始以仕进,官至太常博士。先生年二十六,举进士甲科①,为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②。御史台辟主簿,未至,以上书论赦罢不召。秩满③,迁某军节度掌***,代其父官于蜀,为嘉州军事判官④。丁内外艰去官⑤,垢面跣足⑥,躬耕徂徕之下,葬其五世未葬者七十。丧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以上叙其科学功名及任国子监直讲。
【注释】
①甲科:宋代科举,分为甲、乙科。
②郓州:今山东东平。
③秩满:任期已满。秩,官吏的俸禄,引申为官吏品级、任期。
④嘉州:今四川乐山。
⑤丁内外艰:旧时称父母之丧为丁艰,母亲死为丁内艰,父亲死为丁外艰。
⑥跣(xiǎn)足:意为无心修饰仪表。跣,光着脚。
【译文】
先生家原来世代务农。父亲石丙,才开始进入仕途,任官至太常博士。先生在二十六岁那年,考中进士甲科,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征召为主簿,还没有到任,就因上奏表论赦而被罢免。任期满了以后,改任某军的节度掌***,又代其父职在蜀为官,作嘉州军事判官。由于父母双亡而辞官离职,因悲痛无心修边幅,痛苦得跌跌撞撞,在徂徕山下耕种服孝,同时对先生的前五辈未能正式安葬的七十多位前辈进行了重新安葬。除去孝服以后,先生被召进国子监任国子监直讲。以上叙其科举功名及任国子监直讲。
是时,兵讨元昊久无功①,海内重困,天子奋然思欲振起威德,而进退二三大臣,增置谏官御史,所以求治之意甚锐。先生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乃作《庆历圣德诗》以褒贬大臣②,分别邪正,累数百言。诗出,太山孙明复曰:子祸始于此矣。明复,先生之师友也。其后所谓奸人作奇祸者,乃诗之所斥也。以上《庆历圣德诗》。
【注释】
①元昊:即赵元昊。宋时为西夏之主。
②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译文】
这时期,朝廷因出兵讨伐赵元昊时间很长而没取得任何效果,国内又出现重重的困难,天子就想振奋朝纲,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于是任免了几位大臣,同时增设了谏官御史,表现出进行改革实现大治的迫切心愿。先生高兴地说道:这是兴旺发达的事啊!做盛世之雅颂,我是义不容辞的了。于是作了一篇《庆历圣德诗》,对在朝诸大臣进行了或褒或贬的评议,分辨了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是正当的,这篇诗文总计有几百字之多。诗文一出现,泰山的孙明复就说:你的祸事怕要从这开始了。孙明复是先生的师友。后来制造奇案诬陷先生的那些坏人,就是先生诗文中所斥责的那些人。以上是其所作《庆历圣德诗》。
先生自闲居徂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曰某集者若干卷。其斥佛、老、时文①,则有《怪说》《中国论》,曰:去此三者,然后可以有为。其戒奸臣、宦、女,则有《唐鉴》,曰:吾非为一世鉴也。其余喜怒哀乐,必见于文。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②,乃可以力行也。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扬雄、韩愈氏者③,未尝一日不诵于口。思与天下之士,皆为周、孔之徒,以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亦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至其违世惊众,人或笑之,则曰:吾非狂痴者也。是以君子察其行而信其言,推其用心而哀其志。以上著述及教人风旨。
【注释】
①佛:指佛教。老:指道教,道教以老子为创始人。
②笃:忠实。
③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韩愈:字退之,唐朝散文家。
【译文】
先生赋闲住在徂徕山后,曾任职于南京,经常将经学及思想教授他人。等到进了太学,越发以传授师道为己任,因此先生的学生门徒非常多。太学的兴起,是从先生一辈开始的。先生所写的文章,收入某集的有若干卷,收入某某集的有若干卷。先生抨斥佛教、道教以及时弊的文章,有《怪说》《中国论》,先生在其中讲:除去这三方面,就可以有所作为了。他还写了警戒奸臣和宦官、宫女的书,如《唐鉴》,其中说道:我不是为一代作借鉴的。其他表现先生喜怒哀乐的,都在文章中有所见。先生的语言和议论可以说是广博而雄奇,思想深邃而渺远。先生著述道:求学的人,学就要学如何行仁义。只有尽忠,才能使人忘记自己。只有完全自信,才可能全力以赴地去做。先生自己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去教人的。人们常说的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轲、扬雄、韩愈等人的事迹和文章,没有一天不诵读称道的。想到普天下读书的人,都是周公、孔子的门徒,而想着应该使自己的君王成为尧、舜一样的君王,使百姓成为像尧、舜的百姓一样,这些先生也一天没有稍稍在心上忘记过。至于违世惊俗的话,有的人嘲笑他时,先生就会说:我可不是狂妄痴呆的人啊!因此作为道德修养高的人,特别注意省察自己的行为、举止,履行自己的诺言,尊崇自己的良苦用心,爱怜自己的志向。以上是其著作及教书育人的基本精神。
先生直讲岁余,杜祁公荐之天子①,拜太子中允。今丞相韩公又荐之②,乃直集贤院。又岁余,始去太学,通判濮州③。方待次于徂徕,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
【注释】
①杜祁公:即杜衍,字世昌。
②丞相韩公:即韩琦。
③濮州:今河南范县。
【译文】
先生任国子监直讲有一年多,杜衍公就推荐先生给天子,为太子中允。现任丞相韩琦又推荐先生,于是任职集贤院。又过了一年多,才离开太学,任濮州通判。正要去徂徕山,在仁宗庆历五年七月某一天,于家中故去,享年四十一岁。先生的友人庐陵欧阳修,以诗代哭,说是等到那些诽谤先生的言语平息之后,那么先生的主张观点自会张明。
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南富公①,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以上直讲后历官及卒葬。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②: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注释】
①河南富公:即富弼,字彦国,河南洛阳人。
②门人姜潜:学生姜潜,字至之。杜默:字师雄,好作诗,但作诗多不合格律。徐遁:行迹不详。
【译文】
先生去世后,妻子儿女都受冻挨饿不能自存。当今的丞相韩琦、河阳富弼分出自己的俸禄银两买了田地让他们活了下来。之后过了二十一年,先生家才殡葬先生在某地。以上写其任国子监直讲后的任职经历及卒葬事宜。要准备下葬了,先生的儿子师讷和先生的门徒姜潜、杜默、徐遁等人来告诉我说:议论先生的舆论已经平息了,可以发扬光大先生的精神和思想了。希望请您为先生写一篇碑铭。我说道:我的诗不是讲过了吗,先生他的观念自会长久永存的,何必非要我来写碑铭呢!徐遁等人说道:虽然像您所说的那样,可鲁地人希望能得到您写的碑铭啊!于是我为先生写下这碑铭: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①,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亦云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②?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注释】
①汶水:亦称汶河,在山东,为运河上游。出莱芜东北原山,西南流经泰安东。
②桓魋(chu):春秋时宋国大夫。孔子曾到宋国,桓魋欲杀孔子,孔子不惧。臧仓:战国鲁平公宠爱之人,曾阻止平公见孟子。
【译文】
巍巍徂徕山,同您的品德一样伟岸,为鲁地人所仰慕。汶河水滔滔不断,如同您的精神和思想,源远流长。崇高的思想难以推行,就连孔、孟也感到凄惶。先生一世的艰难,却换来万代的荣光。我们不是有天命吗,哪在乎桓魋与臧仓?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这样,唉!您即使受到过毁谤,对您又有什么损伤!
孙明复先生墓志铭
【题解】
本铭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铭中简要介绍了孙明复的生平,高度评价了孙明复的为人和文学才华,并对他的处境和去世表达了深深的痛惜之情。作者这种情感源于他的一贯主张: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应平实朴素。孙明复的为人恰是如此,所以倍受欧氏推崇。这篇墓志铭在写法上采用了侧写手法。对孙明复的人品、才学都未从正面进行刻画,而是通过当时的名人石介、李迪、孔道辅等人对他的态度、对他的评价来体现。与正面描写相比,自有其独特之处。于读者,更显客观可信,而对作者,则是了无拘束,天地广阔。
先生讳复,字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①。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②,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注释】
①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
②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阳:山之南称阳。
【译文】
先生名复,字明复,姓孙,晋州平阳人。先生年轻时考进士未中,回到泰山的南面,攻读《春秋》,并著述了《尊王发微》一书。鲁地有许多有学问的人,其中最贤良而且有思想、建树的人要数石介了,自石介以下,其他的人都以门生的身份来侍奉先生。
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①,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先生疑焉,介与群弟子进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贫贱,而欲托以子,是高先生之行义也,先生宜因以成丞相之贤名。于是乃许。孔给事道辅②,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以上著其绝学高风。
【注释】
①李丞相迪:李迪,字复古,宋真宗景德初年举进士第一,累官资政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居宰相之位。
②孔给事道辅: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世孙,曾任给事。
【译文】
先生年过四十,但因家境贫寒,未能娶妻,丞相李迪见此,便将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先生为妻。先生对此犹豫不决,石介与先生的门生一起劝先生道:王公大臣不礼遇读书人,已有很长时间了,现在李丞相不嫌先生贫寒,将自己的侄女托付给先生,这是李丞相器重您的道德品行啊,先生您也应该借此来成全李丞相贤德的美名啊!于是先生答应了。给事孔道辅,为人刚直不阿,性情严肃庄重,从不乱与人交往,听到先生的风范,就到先生处相见。石介拿着手杖提着鞋,服侍在先生的身边,先生要是坐下来,他就站在一旁,先生如果站起来、坐下去、行礼等,石介就搀扶着先生,等到先生去回拜孔道辅时也是这样。鲁地人平时已很敬仰这两位先生了,由此才知道学习弟子对老师的礼节,人们没有不为之感叹的。同时,李丞相和孔给事,也因此而被士大夫们所称颂。以上彰显其高绝的学问与品格。
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①,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②,徙泗州③,又徙知河南府长水县④,签署应天府判官公事⑤,通判陵州⑥。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⑦: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以上仕止。
【注释】
①嫉之者:指杨国安等人。
②处州:今浙江丽水。
③泗州:今安徽泗县。
④长水县:今河南洛宁。
⑤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⑥陵州:今四川仁寿。
⑦赵概:字叔平,宋仁宗时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
【译文】
那以后,石介做了学官,就在朝廷上讲:先生并不是一位隐士,他也想入仕为官,只是未能得到时机。仁宗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和资政殿学士富弼等人讲,以先生的道德风范以及文章学识,应该到朝廷内任职,于是下诏授官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先生还曾经应召到迩英阁讲述《诗经》,天子准备将先生任命为侍讲,那些嫉妒先生的小人们说先生的讲解有许多和先儒不一样,于是这事就作罢了。仁宗庆历七年,徐州有个人叫孔直温的,因为发狂妄之想,图谋不轨,被捉而治办,在抄查他家的时候,找到了一些诗文,其中有先生的名字在上面,先生因此而被贬至处州监管商税,后转至泗州,又转至河南府任长水县知县,签署应天府判官的公事,做陵州通判。翰林院学士赵概等十多人,上书表奏讲:孙先生的风范被世人所效法,所注经文堪为人之师表,朝廷不应该将他弃置在偏远的地方。先生于是又重新回到国子监任国子监直讲。以上是其任职经历。
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先生在太学时,为大理评事,天子临幸,赐以绯衣银鱼,及闻其丧,恻然,予其家钱十万。而公卿大夫、朋友、太学之诸生,相与吊哭,赙治其丧。于是以其年十月二十七日,葬先生于郓州预城县卢泉乡之北扈原①。以上卒葬。
【注释】
①预城:今山东东平。
【译文】
住了三年,在仁宗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因病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官职到了殿中丞。先生在太学时,任大理评事,天子到了那里,赐给先生绯衣银鱼,等到听说先生故去,感到非常悲痛,赐给先生家钱十万。同时朝廷的王公大臣、朋友和先生的学生,都流着泪水共同出资料理先生的丧事。这年的十月二十七日,将先生安葬在郓州的预城县卢泉乡北扈原。以上是其卒葬。
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以上专表其有功《春秋》。先生一子大年,尚幼。铭曰:
【译文】
先生攻读《春秋》,不被旧传和旧注所迷惑,也不被曲解邪说所扰乱。先生的评述言简而意赅,对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及大夫的功与过,阐述得十分明确,通过考察时代的兴衰,来推断王道的治乱,因此他从经书的原意中获取的真谛比较多。他患病期间,枢密使韩琦对天子讲,选派书吏拿上纸笔,叫先生的学生祖无择到先生家收集先生的著述,于是得到书籍十五篇,抄录下来收藏在秘阁之中。以上专门表彰其治《春秋》之学上的功绩。先生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大年,年纪还小。铭文是:
圣既殁经更战焚,逃藏脱乱仅传存。众说乘之汩其原①,怪迂百出杂伪真②。后生牵卑习前闻,有欲患之寡攻群,往往止燎以膏薪。有勇夫子辟浮云,刮磨蔽蚀相吐吞,日月卒复光破昏。博哉功利无穷垠,有考其不在斯文。
【注释】
①汩:弄乱,扰乱。原:通源。
②怪迂:怪异脱离实际。杂伪真:真伪相混,难辨真假。
【译文】
圣人已经故去,经书又遭战火焚毁,几经散佚,只有传尚留存。众多说法趁此扰乱了它的根源,怪异横出,真假相杂,难辨伪真。年轻人卑陋低俗,学习从前的见闻,有人担忧要更改,如同以少击众,又像灭火却用油脂和柴薪。先生勇猛拨开浮云,去除弊端,修复蛀蚀,吐故纳新,日月终于冲破黑暗,又现光明。多么广博啊,先生功绩无穷无尽,查有可考,并不在乎这篇文章的称颂。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
【题解】
此文是作者为尹源作的一篇墓志铭文。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介绍了尹源的性格特征、文学成就、政治见解等。尤其推许尹源在对赵元昊用兵问题上表现出的高远见解。作者在陈述中也流露出了对尹源生不逢时的感慨和惋惜,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友情。
君讳源,字子渐,姓尹氏,与其弟洙师鲁①,俱有名于当世。其论议文章,博学强记,皆有以过人。而师鲁好辩,果于有为;子渐为人,刚简不矜饰②,能自晦藏,与人居久而莫知,至其一有所发,则人必惊伏。其视世事若不干其意,已而搉其情伪,计其成败,后多如其言。其性不能容常人,而善与人交,久而益笃。自天圣、明道之间③,予与其兄弟交,其得于子渐者如此。以上状其性情器识。
【注释】
①洙师鲁:即尹洙,师鲁是其字。
②矜饰:表面显示出慎重的样子。
③天圣、明道:均为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天圣,10231032年。明道,10321033年。
【译文】
先生名源,字子渐,姓尹,同他的弟弟尹洙(师鲁)在当世都是很有名气的。尹源评论文学作品,学识广博,记忆力非常好,超出了一般的人。可尹师鲁喜欢辩论,办事果断;而尹子渐的为人,刚直简约不掩饰自己,却能将不顺心的事隐藏于内心,同人在一起很长时间,可人并不知道,等到一旦被发觉了,那么就一定使人感到惊讶佩服。他看待社会上的现象,好像与自己不相干,但没多久,他就会探讨其真假,估量其成败,事态的发展很多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他的性格不能容纳一般平庸的人,可非常善于同人交往,时间长了,就会感情越发深厚起来。自仁宗天圣年间至明道年间,我就和他们兄弟俩交往,在我的印象中,尹源就是这个样子。以上描述其性情、器识。
其曾祖讳谊,赠光禄少卿。祖讳文化,官至都官郎中,赠刑部侍郎。父讳仲宣,官至虞部员外郎,赠工部郎中。子渐初以祖荫,补三班借职,稍迁左班殿直。天圣八年,举进士及第,为奉礼郎,累迁太常博士。历知芮城、河阳二县①,签署孟州判官事,又知新郑县②,通判泾州、庆州③,知怀州④。以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⑤,卒于官。以上先世及历官、卒日。
【注释】
①芮城:今山西芮城。河阳:今河南孟州。
②新郑:今河南新郑。
③泾州:今甘肃泾州。庆州:今甘肃庆阳。
④怀州:今河南沁阳。
⑤庆历五年:1045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译文】
尹子渐的曾祖父名谊,封赠光禄寺少卿。祖父名文化,做官做到都官郎中,封赠刑部侍郎。父亲名仲宣,做官做到了虞部员外郎,封赠工部郎中。尹子渐开始的时候,由于祖上的福荫,被补缺三班借职,不久升迁为左班殿直。仁宗天圣八年,考进士中选,做奉礼郎,逐渐升迁到了太常博士。曾经历任过芮城和河阳的知县,签署孟州判官事,新郑县知县,泾州、庆州通判,怀州知州。在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逝世于任上。以上是其先世及为官经历、去世日期。
赵元昊寇边①,围定州堡,大将葛怀敏发泾原兵救之②。君遗怀敏书曰:贼举其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宜驻兵瓦亭③,见利而后动。怀敏不能用其言,遂以败死。刘涣知沧州④,杖一卒,不服,涣命斩之,以闻,坐专杀,降知密州⑤。君上书为涣论直,得复知沧州。范文正公常荐君材可以居馆阁⑥,召试不用,遂知怀州,至期月大治。以上在官事迹。
【注释】
①赵元昊:西夏之主。
②葛怀敏: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庆历中赵元昊犯境,怀敏率兵与战,遇害,谥忠隐。
③瓦亭:今甘肃固原南有瓦亭关。
④刘涣:字仲章,保州保塞(今河北保定)人。熙宁年间以工部尚书致仕。沧州:今河北沧县。
⑤密州:今山东诸城。
⑥范文正公:指范仲淹。
【译文】
赵元昊在边境上作乱,包围了定州堡,大将军葛怀敏调拨泾州和原州的军队去营救。先生写信给葛将军说:贼兵调动他们全国的军队进犯,他的欲望绝不只是在于城堡,而兵法上有不能相救的忌条,况且我们军队历来惧怕法度,遇见敌人一定全力以赴,却不去计较利害关系,这就是多次失利的原因。我军应该先驻军在瓦亭,看到有利时机而后再有举动。可是葛怀敏没有听从先生的规劝,于是战败而亡。刘涣任沧州知州,因杖刑一士卒,那士卒不服气,于是命令将这名士卒斩首,然后上报,刘涣因为擅自杀戮,被降职任密州知州。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上书替刘涣分辩其中原委,使得刘涣又重新做沧州知州。范仲淹老先生多次推荐先生的才学,可以在馆阁中任职,于是召他应试,未被任用,而让先生做怀州知州,到了那里一个月,那里就出现大治的景象。以上是其任职时的事迹。
是时天子用范文正公,与今观文殿学士富公、武康军节度使韩公①,欲更置天下事,而权幸小人不便,三公皆罢去,而师鲁与时贤士,多被诬枉得罪。君叹息忧悲发愤,以谓生可厌,而死可乐也,往往被酒哀歌泣下,朋友皆窃怪之。已而以疾卒,享年五十。至和元年十有二月十三日②,其子材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③。其平时所为文章六十篇,皆行于世。子男四人:曰材、植、机、杼。以上感愤卒葬。
【注释】
①富公:指富弼。韩公:指韩琦。
②至和元年:1054年。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41056)。
③寿安:今河南宜阳。
【译文】
这时候,天子正任用范仲淹老先生,及现在任观文殿学士的富弼先生和武康军节度使韩琦先生,想要改革国家的政事,可是那些有权势被君王宠幸的小人们却不允许,于是三位先生都被罢免离去了,同时,像尹师鲁和当时的一些贤良人士,很多也被诬陷而获罪。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叹息、忧伤、悲愤,不能自已,说道:活着让人烦,死了叫人乐啊!常常醉酒哀歌,以至落泪,朋友们暗地里都感到奇怪。不久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岁。仁宗至和元年十二月十三日,先生的儿子尹材在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安葬了先生。先生一生创作文章六十篇,全在社会上流行。先生有男孩四个,他们分别叫尹材、尹植、尹机、尹杼。以上是其感伤、忧愤及卒葬。
呜呼!师鲁常劳其智于事物,而卒蹈忧患以穷死。若子渐者,旷然不有累其心,而无所屈其志,然其寿考亦以不长①。岂其所谓短长、得失者,皆非此之谓欤!其所以然者,不可得而知欤!以上与师鲁互勘,与篇首相应。铭曰:
【注释】
①寿考:年高,长寿。
【译文】
唉!尹师鲁常常在一些事务上耗费自己的精力,最后落得个因忧患穷困而死。可像尹子渐这样的人,豁达处事,从不劳心费力,从没有什么事情能使他的意向屈服,可他的寿命也不长啊!难道说人的长短、得失都不是指的这些吗!之所以这样,可真闹不明白了。以上与师鲁互相对照,与篇首相应。铭文是:
有韫于中不以施①,一愤乐死其如归。岂其志之将衰?不然世果可嫉其如斯?
【注释】
①韫:收藏,蕴含,积蓄。
【译文】
蕴含于心内而未施展开,一气之下以死为乐,视死如归。难道他的志向要衰败了吗?如其不然,那世人真可以像这样嫉恨他?
尹师鲁墓志铭
【题解】
这篇墓志铭写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本文通过叙述尹师鲁身世的坎坷表现其人品,通过罗列尹氏的著述和见地来表现其学识。文章平实中见高远,朴素里显贞烈,写得十分得体。收尾韵铭,精炼至极,情浓至极,耐人寻味。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但天下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称他为师鲁。这大概是他太受社会推重的缘故吧!然而社会上知道尹师鲁的人,有的推重他的文学造诣,有的认为他的议论高深,有的认为他多才多艺;至于他的忠义大节,无论处于贫穷的境遇,还是处在腾达的环境,无论是面对着福还是面对着祸,他都无愧于古时君子的风范,天下称颂师鲁的人却未必全都了解。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古今,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以上志节、文学。
【译文】
尹师鲁写文章,既简洁而又有章法,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好,通晓古今文史,尤其长于《春秋》的研究。同人讲话,是还是非,他都一定要将道理讲透才肯罢休,从不随便就终止或胡乱地依随别人,而人们也很少能够超过他的。无论遇上困难的事情,还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尹师鲁都勇于去做,敢作敢为,他被社会上的人们所称道的,也正是他被社会上的某些人所妒忌的,所以他最终还是因穷困而死。以上是其志向气节、文学成就。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①。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知伊阳县②。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③,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④,又徙唐州⑤。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⑥。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⑦。其后诸将败于好水⑧,韩公降知秦州⑨,师鲁亦徙通判濠州⑩。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11),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将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12)。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以上历官。
【注释】
①绛州正平县:今山西新绛。
②伊阳:今河南汝阳。
③范公贬:指范仲淹因与吕夷简党争而被贬事。
④郢州:今湖北钟祥。
⑤唐州:今河南唐河。
⑥葛怀敏: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庆历中赵元昊犯境,怀敏率兵与战,遇害,谥忠隐。
⑦韩公:指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封魏国公。
⑧好水:即河水川,在今甘肃隆德东,今名为甜水河。
⑨秦州:今甘肃天水。
⑩濠州:今安徽凤阳。
(11)泾州:今甘肃泾川。
(12)潞州:今山西长治。
【译文】
尹师鲁年轻的时候考中进士,曾做过绛州正平县的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又推荐为书判拔萃,转任山南东道掌***,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先生推重他的才学,召任试用为充馆阁校勘,又转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先生被贬饶州时,谏官和御史们都不肯进言劝免,而尹师鲁却上书说:范仲淹同臣是师友关系,既然他被贬,臣愿意和他一起受贬。于是被贬到郢州监酒税,又转至唐州。其间父亲不幸去世,除去孝服以后,又重新任太子中允、河南县知县。赵元昊反叛,朝廷在陕西地区用兵,大将军葛怀敏奏请任他为经略判官。尹师鲁虽然被葛怀敏征召,但更为经略使韩琦所深知。这以后,几位将军都在河水川地方兵败,韩琦被降为秦州知州,师鲁也转为濠州通判。过了很长时间,韩琦先生上奏请允许尹师鲁任秦州通判。后转任泾州知州,又任渭州知州,同时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因筑城洛水,同边将有争议,转任做晋州知州,又任潞州知州。尹师鲁为官施政仁惠而博爱,潞州人到现在还怀念着他。尹师鲁做官一直做到了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学士。以上是其历任官职。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①,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以上论兵材略。
【注释】
①元昊臣:指赵元昊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同宋议和事。臣是称臣之意。
【译文】
尹师鲁在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单单喜欢谈论兵法,作《叙燕》《息戍》两篇文章,在社会上很流行。自从西北地区发生战事以来,有五六年的时间了,他一直在那里,所以他的论述越发显得精到细腻,对于西北边庭的战事尤为通晓。他关于兵制的理论,讲述了攻防成败的关键所在,将现时的利害关系讲述得极为全面。他又想训练士兵,更替边防的守卒以减轻边疆军备的消耗,作为御敌戍边的长远之计,这些好的设想都没有来得及实施,赵元昊就臣服大宋朝廷了,西北解除戒严状态,尹师鲁也离开并获罪了。所以社会上的人称道师鲁的,对他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了解的。以上是其军事见解。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①。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②。疾革,凭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以上贬官病卒。
【注释】
①均州:今属湖北丹江口。
②舁(y):抬。
【译文】
当初,尹师鲁在渭州的时候,有一将官不听他的指挥,他想将这个人按照军法斩首,但未能执行。后来这个将官到了京城,上书状告尹师鲁,说他将官家的钱粮借贷给部将从中取利,因此师鲁被贬作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转到均州监酒税。这时候他患病,但没有医药,让人抬着到了南阳求医问药。病危急了,他靠着桌子坐着,看到他小儿子在自己眼前,但未表现出特别的怜爱;同宾客们交谈,始终都不提及个人的私事。他活到四十六岁就去世了。以上是其遭贬官后病逝。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赀,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①。以上兄弟妻子。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铭曰:
【注释】
①先茔:即今所说祖坟。
【译文】
师鲁娶妻张氏,张氏被封赠为某县君。师鲁有兄长名源,字子渐,也以文学写作而知名,在前一年故去了。尹师鲁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三次被贬职,又加上父亲去世,哥哥死了;自己的四个儿子,连着死了三个;还有一个出嫁女儿,也死了。他本人最后也因受贬而死去了。剩一个儿子,才三岁,四个女儿还未出嫁,家里没有一点余钱,客死在南阳,不能归葬本土。他生前好朋友,不论是远还是近,都赠送财物,助办丧事,这样才使得尹夫人和孩子将他的灵柩运回河南。在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祖上坟墓的旁边。以上是其兄弟、妻儿情况。我和师鲁兄弟交往,曾经为他们的父亲写过墓志铭,所以他的家世情况就不再重复写了。铭文是: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译文】
掩埋得要深,封存得要紧,石头可以烂,铭文不可泯。
梅圣俞墓志铭
【题解】
这篇墓志铭写于梅圣俞死后的第二年,即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文章先写梅圣俞的死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而后评价和赞扬了梅圣俞的文学成就,以及诗文方面的建树,最后提及他的身世和经历。这种不同于一般墓志铭的写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结尾哀思绵绵,情在其中,富有感染力。
嘉祐五年①,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驺呼属路不绝②。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③。粤六月甲申④,其孤增,载其柩南归,以明年正月丁丑,葬于宣州阳城镇双归山。以上病及卒葬。
【注释】
①嘉祐五年:1060年。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1063)。
②驺(zōu)呼:意指侍奉的人来往传递消息。驺,骑马的侍从。
③赙(f):赠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④粤:句首语气词。
【译文】
仁宗嘉祐五年,京城里流行病十分严重。这年的四月乙亥日梅圣俞患病,在城东汴阳坊卧病不起。第二天,朝里的名人士大夫等都去看望问候,问候的人相当多,车马来往络绎不绝。城东的人,经商的不再营业了,外出的不能出入了,都十分惊讶地相互询问着:这汴阳坊里住着位什么样的大人物呀?为什么一时间来了这么多探望他的人啊?过了八天,在癸未日,梅圣俞去世了。于是这些士大夫们前往吊唁,去的人数比问病的人更多,而梅圣俞的亲朋好友都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操办他的后事。从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纷纷出钱资助抚恤梅家。六月甲申这天,梅圣俞的儿子梅增,用车运载灵柩,南归故土,第二年的一月丁丑日,安葬其父在宣州的阳城镇双归山下。以上是其患病及去世、安葬事宜。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自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①,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巧怪。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②。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③,可谓君子者也。以上工诗。
【注释】
①从父:叔父。询:梅询,字昌言,翰林侍读学士,累迁至给事中,出知许州卒。
②忤:逆,不顺从。
③怼(du):怨恨。
【译文】
圣俞,是他的字,他的名叫尧臣,姓梅,是宣州宣城人。从他的家庭讲,世代人都很爱作诗,而他的叔父梅询,也以官位显赫于世,到了梅圣俞,更是因能写诗而闻名于世。从赳赳武夫、显贵亲族,到少年儿童、旷野老人,都能说出梅圣俞的名和字来。即便是无知愚昧,根本不懂得诗文的本义的人,也会一个劲儿说:这是人世间最值钱的东西,可我能得到。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向梅圣俞求诗的人,每天都进进出出,往来不断,这样一来梅圣俞的诗文便流传天下,无人不知。梅圣俞开始创作的诗清丽俊秀,闲散无忌,平淡恬雅,时间长了,就形成包容深邃、变化凝重的风格,时而也会出现精心刻意创作出来的奇巧灵怪的诗句。但诗文气势完备,力有余劲,而且越老诗风越显苍劲有力。他的诗篇应人之作很多,所以他的语言风格不都是一种类型的。谈到他的文章,篇篇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品,不像唐朝的一些号称诗人的人,喜欢那种偏僻、保守、狭隘、粗陋的风格。梅圣俞的为人,宽厚仁德平易近人,从未出现过对某一事物发生抵触的现象。等到他穷困、忧愁、激动、气愤,有所讥笑怒骂的时候,也会写入诗中,可那都是用以取乐而已,并不因此设立怨敌,真可以称得上仁人君子的风范了。以上说他工于作诗。
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列言于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三年冬,祫于太庙①,御史中丞韩绛言②:天子且亲祠,当更制乐章以荐祖考,惟梅某为宜。亦不报。圣俞初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③,知建德县④,又知襄城县⑤,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⑥,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⑦,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享年五十有九。以上仕宦遇合。
【注释】
①祫(xi):古代天子或诸侯把远近祖先的牌位集合在太祖庙举行大合祭的仪式。
②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③德兴:今江西德兴。
④建德:今安徽东至。
⑤襄城:今河南襄城。
⑥忠武:今河南许昌。镇安:今河南淮阳。
⑦阙缪:失漏错误。阙,通缺。缪,错误。
【译文】
当初梅圣俞在河南的时候,王文康先生见到了他的文章,赞叹道:两百多年以来,没见过这样好的作品了。这之后,朝廷大臣们都多次推荐梅圣俞,说他应在馆阁书院一类的地方任职。他曾经被召应试,封赐进士出身,其他的就未能得到回音。仁宗嘉祐元年,翰林院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在朝廷上陈述道:梅尧臣的经学和品行都是完美无缺的,希望能留他任国子监,同那里的学生们一起探讨教化道德观念,同时还可以在那里创作一些歌颂圣德、教化百姓的诗歌。于是梅圣俞获得了国子监直讲的职位。仁宗嘉祐三年冬天,在太庙对远近祖先举行合祭,御史中丞韩绛奏道:天子都亲自到太庙祭祀,这样的大事应该谱写乐章用以荐享祖先,谱乐章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梅圣俞。这建议也没有得到应允。梅圣俞当初由于叔父的荫功而补缺任太庙斋郎,以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又任德兴县令,建德县知县,襄城县知县,湖州盐税监,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和国子监直讲,一直做到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曾经上奏自己编写的《唐载》二十六卷,有很多是对原旧史书进行了更正补缺,于是就任命他编修《唐书》。书刚编成还没有来得及奏上,他却故去了,享年五十九岁。以上是其仕宦际际遇。
曾祖讳远,祖讳邈,皆不仕。父讳让,太子中舍致仕,赠职方郎中。母曰仙游县太君束氏,又曰清河县太君张氏。初娶谢氏,封南阳县君;再娶刁氏,封某县君。子男五人:曰增、曰墀、曰坰、曰龟儿,一早卒。女二人:长适太庙斋郎薛通,次尚幼。以上先世子女。
【译文】
圣俞的曾祖父名远,祖父名邈,都没有入仕做官。父名让,做官任职到太子中舍,后封赠职方郎中。母亲一是封赠为仙游县太君的束氏,一是封赠为清河县太君的张氏。圣俞开始娶妻谢氏,谢氏封赠为南阳县君;后又娶一位刁氏,刁氏封赠为某县君。圣俞生儿子五个,其中四个分别叫增、叫墀、叫坰、叫龟儿,另一个早死。生女儿两个:大女儿嫁给太庙斋郎薛通为妻,二女儿年纪还小。以上是其先世、妻子儿女。
圣俞学长于《毛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以上叙其著作,而归重于诗。铭曰:
【译文】
圣俞的学识以《毛诗》研究见长,曾为《毛诗》作小传二十卷;他自己的文集有四十卷;还注释了《孙子兵法》十三篇。我曾经评论过他的诗说:社会上的人都说诗人中发迹的人很少,可受穷的人倒很多,这并不是诗叫人穷的,大概是穷困了才能在诗上下功夫啊。圣俞听后认为这是有远见的话。以上述其著作,重点归在诗歌方面。铭文道:
不戚其穷,不困其鸣。不踬于艰,不履于倾。养其和平,以发厥声,震越浑锽,众听以惊。以扬其清,以播其英,以成其名,以告诸冥。
【译文】
不伤感他的贫穷,不因穷困而发声。他没有被艰难所绊倒,没有走到歪斜的路上。他气度安和平静,一旦发出郁闷之声,如同钟鼓震撼四方,众人听后无不吃惊。作此铭为表他气节清高,为传播他才华出众,成就他一世英名,一并告慰他在天之灵。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题解】
此文是作者为亡友苏舜钦作的墓志文,写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即苏舜钦死后的第八年。作者与苏氏都属于庆历新政的拥戴者,可谓志同道合。铭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第一段为序文,后面的为正文。序文交代了作本铭的缘由。正文则简叙苏氏的生平家世、获罪之由,评价苏氏的人品才华,为其所受的不公平对待进行申诉。铭文既是为挚友鸣不平,亦是为自己鸣不平。它时而委婉低沉,时而慷慨激昂,有较强的感染力。
故湖州长史苏君①,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②,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③。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④,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⑤,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⑥,皆以书来乞铭以葬。以上叙其妻先求集序,后求墓铭。
【注释】
①湖州长史苏君:指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生于开封。二十七岁中进士,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后受诬除名为民,退居苏州。后任湖州长史不到一年,即逝。苏氏早年倡导古文,对北宋诗***新有所贡献。其诗风格豪放,与梅圣俞并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
②敛:收集。
③太子太师:指杜衍,苏舜钦岳父。
④诮(qio):责备。
⑤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徒。石门村:其址在丹徒西。
⑥杜公:即杜衍。
【译文】
故去的原湖州长史苏先生,有一位贤德的妻子杜氏,自从苏先生去世以后,她穿着布衣布褂,饮食粗茶淡饭,几年之后,她领着孩子,收集了苏先生一生所写的文章赶到南京,哭泣着对自己的父亲说:我的夫君在世时受了委屈,还可在死后伸冤。她的父亲是太子太师,他将这些话告诉了我。于是,我将苏先生的文章作品编成集子,并为它写了序文,说明苏先生的大节和他受委屈、所得所失的原因,借此责勉天下君子,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人才,同时也同情苏先生的不幸遭遇。苏先生的妻子杜氏选定于嘉祐元年十月某一天,在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安葬夫君,她向她父亲哭诉:我的夫君在人世受了委屈,还能在阴间得以伸冤。于是太子太师杜先生和苏先生的儿子泌,都致信来请求我写一篇碑铭来安葬先生。以上叙述其妻先求作集序,后求写墓志铭。
君讳舜钦,字子美。其上世居蜀①,后徙开封,为开封人。自君之祖讳易简②,以文章有名太宗时,承旨翰林为学士、参知政事,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贤院。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③,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④。丁父忧,服除,知长垣县⑤,迁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以上先世、官阶。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⑥,召试得集贤校理。
【注释】
①蜀:今四川。
②易简:苏易简,字太简,宋太宗时赐进士第一。
③荥阳:今河南荥阳。
④蒙城:今安徽蒙城。
⑤长垣:今河南长垣。
⑥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译文】
苏先生名舜钦,字子美。先生的上代居住在蜀地,后来迁到开封,成了开封人。先生的祖父苏易简,就因文章而有名气,太宗时任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官至礼部侍郎。父亲苏耆,官至工部郎中、直集贤院。先生年轻的时候,由于父辈的荫功而补缺做太庙斋郎,又调任荥阳尉,但这些职位都不是先生所喜爱的。不久先生就封厅而去,之后考中进士,改任光禄寺主簿,蒙城县知县。在此期间,父亲去世,在家服孝,除了孝服之后,任长垣县知县,转升任大理评事,监在京楼店务。以上是其先世、官职。先生形体相貌长得伟岸非凡,气度洒脱,胸怀大志。少年时期爱好古风,以写文章见长,为官所到之处都有好的官声,都有好的施政措施。在京城里做官,虽然自己的职位卑微,但多次上表朝廷,议论国家大事,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经范仲淹先生推荐,先生得以应召,试任集贤校理之职。
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①。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②,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以上得罪之由。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③,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注释】
①纾(shū):解除。
②富丞相:即富弼。
③三四大臣继罢去:指庆历新政之后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先后被贬免职事。
【译文】
自从西夏元昊谋反之后,朝廷屡屡派兵作战,但都没有建树功绩,同时国家长期处于一种懒散偷安的局面,更严重的是国家被边疆的交战状况所困扰,所以皇上振奋精神起用了三四位大臣,准备对朝政与时弊进行改革,以解除百姓的痛苦。于是范仲淹和富弼丞相,在那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是十分不利的,因而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但皇上现在正在重用范、富等,所以他们还找不到理由来撼动范、富等人。由于先生是范仲淹先生推荐的,而且又是宰相杜先生的女婿,那些人就捏造事端中伤先生,获罪的缘由是说他监官进奏院祭祀神祇,将旧纸钱卖掉,用以聚会宾客,说他监守自盗,于是先生被除名。先生的名声为天下人所器重,所与之相交的宾客都是当时的贤能俊杰人物,由于先生的除名,他们也都因此而被贬或被放逐。这样一来那些恶意中伤先生的人自鸣得意地说道:我们只要把网的大绳一收,就全都抓住了。 以上是他获罪的原因。这之后那三四位改革的大臣也都相继被罢免,国家改革的措施最终也没有再得实施。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①,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②,而时发其愤闷于诗歌,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其虽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以上罢官后著作文字。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注释】
①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为吴中胜景。
②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诗经》《书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后《乐经》失传,世始称五经。
【译文】
先生带着家眷住在苏州,购买木材石料,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叫沧浪亭,每天坚持读书,神思遨游于六经,可时而也将自己的愤懑之情抒发于诗歌之中,等到他激发出来的感情写出来时,往往使周围的人感到惊奇而拍案叫绝。先生对书法也非常喜好,尤其行书和草书,都写得十分可爱喜人。因此先生写的作品虽然很短,有的是醉中写的,但写成后即被众人争相传阅欣赏。天下的读书人听到先生的名声都仰慕,见到先生的作品都高兴,前往拜会先生,见到了先生的形容体貌就肃然起敬,听到先生的宏论就感到惊讶而折服,和先生如果住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和先生分手离开。以上述其罢官后专心著述。过了几年之后,先生又官复原职,任湖州长史。仁宗庆历八年十二月某一天,因病在苏州去世,享年四十一岁。
君先娶郑氏,后娶杜氏。三子:长曰泌,将作监主簿,次曰液、曰激。二女:长适前进士赵纮,次尚幼。以上病卒、家属。
【译文】
先生开始娶妻郑氏,后又娶杜氏。先生有男孩三人,大儿子叫泌,任将作监主簿,二儿子叫液,三儿子叫激。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前进士赵纮为妻,二女儿年龄还小。以上述其病逝、妻儿。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既又长言以为之辞,庶几并写予之所以哀君者。其辞曰:
【译文】
当初先生获罪的时候,是因为说监守自盗,当时无人敢为先生辩解伸冤。但自从先生去世以后,皇上省悟过来了,凡是因那次事件被贬或被放逐的人,全都召回任用了,而且安排在朝廷中显赫的位置,可到现在也没有一个人出来替先生说话,所以其夫人要求为他在地下伸冤,所以我应该说出先生获罪以至于死的详细原因,让后代人了解先生。既然已有长篇大论为之申说,恐怕还应写下我对先生的哀思。哀辞是这样的:
谓为无力兮,孰击而去之?谓为有力兮,胡不反子之归?岂彼能兮此不为?善百誉而不进兮,一毁终世以颠。荒孰问兮杳难知,嗟子之中兮,有韫而无施①,文章发耀兮,星日光辉。虽冥冥以掩恨兮,宜昭昭以永垂。
【注释】
①韫(yn):收藏。
【译文】
能说没有力量吗,又是谁因攻讦而离去?说有力量吧,为什么你不能***而回?难道你有能力,却不去做?有那么多赞誉,却不能进取,只受到一点毁谤,却毁掉了一生。那些荒谬的有谁去查问?仍是杳然难知,可叹啊!你有才干蕴积未及施展出来,但你那充满光华的文章,如同日月一样永放光辉。虽是幽冥掩去了无限的遗恨,而明亮清朗,自会永垂不朽。
石曼卿墓表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好友石曼卿所作的一篇墓碑文字,写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即石曼卿去世的当年。文章记叙了石曼卿的家庭身世、不俗秉性和卓尔不群的才略,并对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文章叙事简括,而极富层次感,从而使读者对石曼卿的印象循序渐进,步步加深。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①。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②。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注释】
①幽州:今天津蓟州区。
②宋州:今河南商丘。
【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上代是幽州人。幽州被契丹侵占了,他的祖父自成始带着家族偷偷南逃。天子对他们的到来非常赞许,准备录用他,但没有落实,于是安家在宋州的宋城。曼卿的父亲名补之,做官做到太常博士的职位。
幽燕俗劲武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②,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③,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于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④,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以上浑举其气节、材略。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⑤,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注释】
①劲武:强劲重武功。
②章句:指文章。
③屑屑:细微。
④落落:坦率、开朗的样子。
⑤康定二年:1041年。康定,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01041)。
【译文】
幽燕地区的民俗风气崇尚勇武,曼卿年轻时也有豪侠之气。读书方面不能穷究文理,只仰慕古代那些奇人所做的离奇的事和非凡的功业,他藐视社会世俗,没有一件俗事可以触动他的心。他自己感到时代同自己的思想不协调,于是就用酒来陪伴自己,可他又喜欢豪饮,喝得烂醉的时候,就没有节制地任意而为。由于这样,就越发和社会不能谐和,同他交往的人,都了解他,喜欢他那种落落大方的性格,奇特的为人,但是不了解他的真才实学有何可用之处。以上概述其气节、才干。在他四十八岁那年,即康定二年的二月四日,作为太子中允、秘阁校理的石曼卿,在京都故去了。
曼卿少举进士不第,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①,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②,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③,还为校理。以上官阶。
【注释】
①张文节:名知白,字用晦。死后谥文节。
②金乡:今山东金乡。
③海州:今江苏东海。
【译文】
曼卿年轻的时候,考进士未能考取,真宗皇帝格外施恩,三次考进士未中的可补缺任职。石曼卿开始不愿意去,张知白老先生对曼卿的才能平素就很欣赏,就劝他说:你母亲年事已高,你还能挑剔职务吗?曼卿听后惊惶而起,就答应了。之后,升迁为殿直之职,过了很长时间,改为太常寺太祝,任济州金乡县知县,自己喟叹道:这地方也可以施展我的治世之道了。他治理这个县,声望很好。又有人推荐他做乾宁军的通判,这时他的母亲,永安县君李氏故去。除了孝服以后,曼卿做永静军的通判,名声、才能更得以显赫。之后,充任馆阁校勘,先后任过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又再任馆阁校理。以上是所任官职。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译文】
庄献明肃太后执政时,曼卿上表请求太后将政权交给皇上。之后太后驾崩,范讽因善于辞令而得到宠幸,引见一些曾经述说评论太后的人,得到很显赫的官职。范讽也想引用曼卿,曼卿坚决不同意,因此只好作罢。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①,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②,内外弛武③,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以上两言大事,后皆稍见用。
【注释】
①德明:西夏之主。
②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③弛武:息武。弛,放松。
【译文】
自从契丹与宋朝通盟,德明占有河南后称臣,就停止征战,休养生息,这样天下太平无事,武备废弛达三十年之久。石曼卿于是上表陈奏了十项建议,但未得到回音。不久西夏王赵元昊反叛,西北地区发生战乱,这时人们才记起了石曼卿的话。于是召见石曼卿,采纳了他的一些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地清查民户,借此招募乡兵几十万人。曼卿又奉命到河东清查军队,回朝后,皇上十分满意,于是赐他绯衣银鱼作为奖赏。天子这时想要他发挥自己的才干,但他已经病倒了。以上是其两次建言大事后稍被采纳。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率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①。遇人无贤愚,皆尽忻欢。及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以上因论兵而述其外貌,有不能尽其心迹者三事。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注释】
①悖:混乱,违反。
【译文】
不久听说边境上的将士用招募的乡兵抵御贼寇的消息,他笑着说:这种做法,只是大略地领会了我的建议罢了。试想,没有经过训练的军队,勇敢的和胆小的相互掺杂在一起,如果遇上敌军,胆小的就会退却,这样勇敢的思想上势必会受到影响,作战时就会溃败。现在如果没有时间进行训练,还不如招募一些勇敢的人去,那样的话人人都可成为胜利之军了。他把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很轻,不屑于去做,可是等到听他说出实施的方案来,人们才发现,即使深思熟虑所想出来的方法,也不能超过他的方案。曼卿长得形体高大伟岸,喜欢饮酒,性情孤傲,好像不能用法度去约束他,但考察他一生的作为,大节没有一点是违反常理的。他接触到的人,无论是贤良的,还是愚鲁的,都会愉快地与他交往。可等到问他社会上的是非、喜恶情况时,与他的想法一样,使他称心如意的却没有几个人。以上因讨论军队问题而述其外貌,及三种不能尽其心迹的事。他文章写得遒劲有力,完全像他的性格脾气。
有子济、滋。天子闻其丧,官其一子,使禄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清之先茔①。其友欧阳修表于其墓曰:
【注释】
①先茔:祖坟。
【译文】
他有两个孩子,名字分别叫石济、石滋。天子听说他去世了,让他的一个儿子做官,来养活一家人。曼卿死后三十七天,葬在太清地方的祖坟地里。他的朋友欧阳修在他的墓旁写下墓表,其文为: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难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不克少有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①,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注释】
①中寿:次于上寿为中寿。具体年限说法不一,有说七十的,也有说六十的。
【译文】
让人哀伤的曼卿!宁可自身混沌以致孤傲,也不稍稍地委屈自己去应和世俗,这真可以称得上是位自重的人啊!有学问的人,他承担的责任越大,那么他自身考虑的就越多;考虑问题越多,就很难与众人和谐。然而,想要一起共大事,建奇功,没有像这样难合群、自重孤傲的人,就不能成功。古代那些英雄豪杰,无一不是胸怀大志的。因此有的人宁可毁了自己,或是自己的行迹受到玷污,或是最终穷困潦倒无以闻达,或是老到快要死了的时候才侥幸得到知遇,仍然能够多少有些作为。像曼卿这样的人,不只是与社会很难协调,而且不能有所作为,这也是他的不幸,他还没有活到中寿就故去了,是命中注定的吗?真是令人哀痛啊!
泷冈阡表
【题解】
本文是作者在其父亡六十年后,自己已是六十四岁时为父母写的阡表,即墓碑文。
文章主要是寄托对父母的哀思,但同时也通过陈述三代祖先所得的封赠,来显示先祖的荣耀,表明自己终有所成,不辱其先。
朱自清、叶圣陶在《欧阳修〈泷冈阡表〉指导大概》一文中指出:这篇文字,通体只有一条线索,就是一个待字。这个评语十分精当。开首有待二字乃一篇之主,对全文起总领的作用,后母待子、子待荣分说,以证主旨,从而达到前呼后应、行文结构严密的效果。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①,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注释】
①皇考:子女对亡父的尊称。卜吉:选择吉日下葬,或选择吉祥的葬地。泷(shuānɡ)冈:在今江西永丰沙溪镇南凤凰山。
②克:能。阡:通向墓室的甬道。
【译文】
啊!在卜算吉日将先父崇公安葬于泷冈六十周年之际,他的儿子修才立碑于墓前。并非敢于延缓不办,是因为有所期待啊。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①。太夫人守节自誓②,居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③,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④。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⑤,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溥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以上太夫人述崇公之盛德、遗训。
【注释】
①孤:幼而无父之谓。
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夫人。太,对高一辈人的尊称。
③归:女子出嫁。
④适然:事理当然。
⑤戌:古代以干支纪年,指戌年。
【译文】
修十分不幸,出生四年就失去了父亲。太夫人立志守节,在贫困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全家的生活,而且还要抚养、教育我成长,使我能够长大成人。太夫人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时,不仅清廉而且乐于帮助别人,喜欢接待宾客。他的俸禄较少,但并不节省开支有所积蓄,他说:多了反倒成为我的累赘。所以,在他去世后,我们家上无片瓦遮挡,下无一垅地种,没有藉以保障生活的东西。我是凭借着什么坚守节操的呢?我对你父亲,是了解一些的,我是期待着你的长大成人啊。当初我到你们家做媳妇的时候,没能够赶上侍候婆婆,可是我了解你父亲是位孝顺养亲的人。你父亲死时你还年幼,那时我可没看出来你长大能不能自立成人,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要有个好后人的。我刚到你们家时,你父亲为你祖母服丧刚刚满一年,每逢过节祭祀的时候,他总流着泪水说:祭奠时东西再丰富,也不及让我在简陋的环境里多奉养老母生活几年啊!有时饮酒,就又流着泪说:从前家里食用经常不足,现在生活有了富余,可是已经来不及用来孝敬母亲了啊!开始我听他说了一两回,还以为他是服丧刚刚满期,偶尔这样说的。可是以后他经常这样讲,直到他去世,从来没有停过。我虽然没有机会赶上侍奉婆婆,但从这些事里知道你父亲对他母亲是很孝顺的。你父亲为官时,时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案卷公务,其间经常放下案卷感叹。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告诉我说:这是一个应该处以死刑的,我想替犯人寻找一条活路,但找不出来。我问他:活路是能够找出来吗?他说:我替他找活路如找不到,那死刑的犯人和我都会没有怨言,何况有寻找得到活路的时候呢!如果他有找到活路的可能,那么知道没有人为自己找活路而死的人就会有遗恨。常常替死刑犯人寻找活路还因失误而错杀,何况世上有些人经常要将他们置于死地呢。回头看到乳娘抱着你立在旁边,于是指着你感叹道:占卜的人说我活到戌年就要死,假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就见不到儿子自立成人了。以后应该把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时教育后辈人也时常这样讲,我耳朵听熟了,所以能记得很详细。他在外面做事的情况,我没能了解,他在家里从不摆什么样子,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真正发自于他内心的。唉!他心存忠厚,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的缘故。你可要努力啊!奉养父母的东西不必要很丰富,重要的在于孝心;给众人带来好处不可能遍及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做人要有深厚的仁爱之心。我不能教诲你,可这是你父亲的志向啊。我流着泪水把这些话铭记于心,不敢忘记。以上是太夫人讲述其父崇公的盛德、遗训。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以上崇公科第、官阶、卒葬。
【译文】
先父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成了孤儿,他努力学习,在咸平三年中了进士,曾任道州判官和泗州、绵州的推官,又任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于沙溪的泷冈。以上是其父崇公科第、官职、卒葬。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①。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以上太夫人盛德、遗训。
【注释】
①太君:宋代制度,把朝廷卿监和地方知州等官的母亲封县太君,朝廷侍郎、学士和地方观察、留后等官的母亲封郡太君。这里是写欧阳修母亲郑氏所得封赠。
【译文】
太夫人郑氏,她父亲名叫德仪,他们是江南世代的名门望族。太夫人为人谦虚仁爱,十分讲求礼仪,开始时封为福昌县太君,进而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由于家中有些贫穷,她治理家务就更节俭了,之后,她一直不允许超过这个限度,她曾讲过:我儿不应随意迎合世俗,保持俭朴的习惯是为了一旦身处艰难也能正常生活。后来我被贬到夷陵,太夫人谈笑和平日一样,说道:你家原本就十分贫穷,我习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安心生活,我也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安心度日。以上是其太夫人的盛德、遗训。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①。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②,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③,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④,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以上自叙禄位,亲得爵封。
【注释】
①得禄而养:得官俸禄而奉养母亲。
②二府:指中书省和枢密院。
③皇曾祖府君:即曾祖父。府君是子孙对其祖先(男性)的尊称。
④皇祖府君:即祖父。
【译文】
自从先父去世后,过了二十年,我才能用俸禄来奉养我的母亲。又过了十二年,我在朝廷为官,先父才获得了天子的封赠。又过了十年,我出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病逝于我的官邸里,享年七十二岁。又过了八年,我这个无才的人,晋升到了枢密院任枢密副使,因此能够参与国家的政事,又过了七年,被罢黜。自从晋升到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任职,天子赐恩,褒扬我的三代祖先。因此,从嘉祐之后,每到国家有重大庆祝活动时,总要恩赐荣誉。曾祖父最后封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被封赠为楚国太夫人;祖父封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被封赠为吴国太夫人;父亲崇公封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母亲封赠为越国太夫人。当今天子第一次举行祭天时,父亲被恩赐为崇国公,母亲进封为魏国夫人。以上自述俸禄官位及其前代被赐封的爵位。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以上著立表之意。
【译文】
由此,儿修流着泪水讲:唉!但凡做了好事的人没有不得到回报的,只是有时早有时晚,这是很一般的道理。我的祖上,做了许多好事,积善成德,理应享受这样的隆恩盛典。即使他们不能亲自承受,可赐爵受封,大显荣耀,倍受褒扬,实则已有三朝皇恩封赠我家的诏书,这些已经足以显扬后世,荫庇子孙了。于是我将它们记入家谱,刻入碑碣。又将我父亲崇公的遗训,我母亲教诲我、期待我立志成人的言行,一并刊刻于墓室的甬道之中,好让人们知道小子欧阳修德行虽然浅薄,能力又差,遇到好的年代,身居显赫位置,幸而能保全大节,没有给他的祖上带来耻辱,是有由来的。以上说明立阡表之意。
王安石
王安石简介参见卷九。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题解】
这篇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①,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②。
【注释】
①谱:作家谱。
②泰州:治所在海陵。海陵:今江苏泰州。
【译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列过他家族的世系,即所说的现在泰州海陵县主簿。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①,而自少卓荦不羁②,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③,朝廷开方略之选④,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⑤,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⑥,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⑦,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注释】
①元:许元,许平的哥哥。宋仁宗庆历年间,许元被选拔为江淮制置发运判官。任职期间,多方搜括财物珍宝,贿赂京师权贵,以图升迁。后迁郎中,历任扬、越、泰州知州。
②卓荦(lu):超绝,特出。不羁:放达,不受约束。
③宝元: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81040)。
④开方略之选:指仁宗下诏开军谋宏远任边寄科。
⑤范文正公:即范仲淹。郑文肃公:名戬,谥号文肃,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陕西四路都总管兼经略安抚招讨使。
⑥太庙斋郎:太庙中祭祀时执事的小吏,品位很低。
⑦自许:自信,自负。
【译文】
先生跟他的哥哥许元相互友爱,曾经受到天下人的称赞,并且在他年轻时就非常突出,豪爽旷达,长于辩论,和他的哥哥都由于有智谋、才略被当时的大官器重。宝元年间,朝廷特开军谋宏远任边寄科的考试,来招揽天下有奇异才能的人,陕西主帅范文正公和郑文肃公,争着把先生的行事上书皇上进行推荐,于是被召入京城参加考试,做了太庙斋郎,不久又选拔做了泰州海陵县主簿。不少地位显贵的人推荐先生有大才,可以试一试担任重要的官职,不应当弃置在州县做小官。先生也曾经激昂慷慨充满自信心,想干一番事业,可是终于不能够稍微发挥他的智慧才能就死了。唉!这也真是令人悲哀啊!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①。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②,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辨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③,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注释】
①龃龉(jǔ yǔ):上下齿不相配合,比喻意见不合。这里指不得志。
②俯仰:上下逢迎应付。
③右武:尚武。右,崇尚,尊重。
【译文】
在士人中间,确实有这么一种人:远离尘世,不同凡俗,只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被人谩骂讽刺讥笑欺侮,一生困穷受屈辱,却不悔恨。那都是没有一般人的欲望,却对后世有所期待的人,他们不得志本来是应当的。至于颇有智谋热衷功名的人,看时机上下应付,来求得获取权势和利禄的机会,可是常常不得志的,却也多得不能够数得清。但是,能说会道可以移动万物,却在盛行游说的时代遭受困窘;谋略能够制服三军,却在崇尚武功的国家受到羞辱,这又怎么解释呢?唉!先生是一定有所期待遭困穷而不悔恨的人,大概懂得这个道理吧。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①。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②;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铭曰:
【注释】
①真州:治所在扬子。扬子:故城在今江苏仪征东南。
②司户参军:管理户口册籍的官员。
【译文】
先生享年五十九岁,在嘉祐某月某甲子日,葬在真州的扬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原野。夫人李氏。儿子:瓌,没有做官;璋,任真州司户参军;琦,为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儿五个:两个已经出嫁,女婿是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铭文说:
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译文】
有人将您提拔起来,没有人排挤您阻止您上进啊!唉,许君!您却到这个地位就完了,谁使您这样的呢?
王深父墓志铭
【题解】
本文开篇点出墓主和作者是一种朋友的关系。墓主王深父即《游褒禅山记》中提到的四个同游者之一。正因为两人交往很深,因此作者对王深父为人、品格的评价就很真挚可信。王深父虽为世人称道,但能真正了解其为人的却并不多,王安石对此表示出深深的遗憾。作者又以孟轲、扬雄与之相比,更加深了这一层意思。
吾友深父,书足以致其言①,言足以遂其志②,志欲以圣人之道为己任③,盖非至于命弗止也,故不为小廉曲谨以投众人耳目④,而取舍、进退、去就必度于仁义⑤。世皆称其学问、文章、行治,然真知其人者不多,而多见谓迂阔⑥,不足趣时合变⑦。嗟乎!是乃所以为深父也。令深父而有以合乎彼,则必无以同乎此矣。
【注释】
①致:表达,传达。
②遂:表明。
③圣人之道:圣人的政治主张,圣人的道义。
④小廉曲谨:指谨小慎微的行为。投:投合,迎合。
⑤度:考虑,顾及。
⑥迂阔:不切实情。
⑦趣时合变: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译文】
我的朋友王深父,著书足以表达他的言谈,言谈足以表明他的志向,他的志向是想以圣人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责任,大概不到性命交关的时候是不会停止的,因此不故意做出那些谨小慎微的举动去投合世人的耳目,而在决定取舍、进退、去就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仁义的问题。世人都称许他的学问、文章、行为,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而多数人见了会说他不切实情,不能够趋时因势、随机应变。唉!这就是他之所以是深父的原因啊。假使深父能做到合乎那些,那就必定没有与这些相同的地方了。
尝独以谓天之生夫人也,殆将以寿考成其才①,使有待而后显,以施泽于天下。或者诱其言,以明先王之道,觉后世之民②。呜呼!孰以为道不任于天,德不酬于人③?而今死矣。甚哉!圣人君子之难知也④!以孟轲之圣,而弟子所愿止于管仲、晏婴⑤,况余人乎?至于扬雄,尤当世之所贱简,其为门人者,一侯芭而已。芭称雄书以为胜《周易》,《易》不可胜也,芭尚不为知雄者。而人皆曰:古之人生无所遇合⑥,至其没久而后世莫不知⑦。若轲、雄者,其没皆过千岁,读其书知其意者甚少,则后世所谓知者,未必真也。夫此两人以老而终,幸能著书,书具在,然尚如此。嗟乎深父!其智虽能知轲,其于为雄,虽几可以无悔,然其志未就⑧,其书未具,而既早死,岂特无所遇于今,又将无所传于后?天之生夫人也,而命之如此,盖非余所能知也。
【注释】
①寿考:长寿。
②觉:唤醒,使觉醒。
③德:恩惠。酬:报答。
④甚哉!圣人君子之难知也:正常语序应为:圣人君子之难知也,甚哉!用这种倒装的语序,是为了突出加重感叹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⑤愿:倾慕。
⑥遇合:得到君王的赏识。后来也指宾主相得。
⑦没:死去。
⑧就:成就,完成。
【译文】
我曾经单纯地认为上天之所以让人生下来,大概将会使他们长寿以使之成才,使人有所期盼之后再能够显示出来,去为天下谋福利。或者对他们进行言语诱导,使之明白先王的政治主张,唤醒后世的民众。唉!谁会想到还没有向上天承担道义,没有向民众报答恩惠,现在却死了呢?圣人君子实在是太难了解了!以孟轲那样的圣人,他的弟子所倾慕的,只是管仲、晏婴,何况其他人呢?至于扬雄,尤其被当世人所鄙视,成为他门徒的,只有一个侯芭罢了。侯芭称赞扬雄的著作,认为胜过了《周易》。《周易》是不可能被超过的,侯芭仍不能算是了解扬雄的人。而人们都会说:古时候的人,生前没有得到君王的赏识,等到死去很久,后代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像孟轲、扬雄,他们死去都超过了一千年,读他们的著作而能知道他们本意的人却很少,那么后世所说的了解未必一定就是真的。这两个人以年老而终其寿命,庆幸还能够写书立说,著书都还存在,尚且是这样。唉!深父的才智虽然能了解孟轲,和扬雄相比,虽然几乎可以没有自愧不如的地方,然而他的志向未能实现,著作未能完成,但却早早地死掉,岂不是既无法在当今获得圣上的欣赏,又将无法传名于后世么?上天之所以生下这个人,而命运又像这样不济,这就是我所不能知道的了。
深父讳回,本河南王氏。其后自光州之固始迁福州之侯官,为侯官人者三世。曾祖讳某,某官。祖父讳某,某官。考讳某,尚书兵部员外郎。兵部葬颍州之汝阴,故今为汝阴人。深父尝以进士补亳州卫真县主簿,岁余自免去。有劝之仕者,辄辞以养母①。其卒以治平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年四十三。于是朝廷用荐者以为某军节度推官,知陈州南顿县事②,书下而深父死矣。夫人曾氏,先若干日卒。子男一人,某。女二人,皆尚幼。诸弟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深父某县某乡某里,以曾氏祔。铭曰:
【注释】
①辄辞以养母:总是以奉养母亲为由而推辞。
②知陈州南顿县事:做陈州南顿县的知县。宋朝时称作某州或某县的知州、知县,通常说知某州事或知某县事。
【译文】
深父名回,本是河南王氏。后来从光州固始县迁居福州侯官县,在侯官已居住三代了。曾祖父讳某,某官。祖讳某,某官。父亲讳某,官至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兵部死后葬在颍州汝阴县,所以现在是汝阴人。深父曾经以进士的身份补亳州卫真县主簿,一年多后,自己请求离任。有人劝他出来做官,他就以奉养母亲为借口推辞。他死于治平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享年四十三岁。当时朝廷因有人推荐而用他做某军节度推官,并任陈州南顿县知县,委任书下达而深父却死了。夫人曾氏,先于深父几天死去。儿子一个,某。女儿两个,都还年幼。他的弟弟们在某年某月某日将深父葬在某县某乡某里,并以曾氏袝葬。铭文说:
呜呼深父!维德之仔肩①,以迪祖武②。厥艰荒遐,力必践取。莫吾知庸③,亦莫吾侮。神则尚反,归形此土。
【注释】
①仔(zī)肩:担任。
②迪:引导,实践。
③庸:功勋,功劳。
【译文】
唉,深父!肩负着道义的重担,去实现祖先的武功。即使是那艰苦荒远的地方,也要尽力去争取。没有人知道我的功劳,也不要对我加以侮辱。魂灵已经返回上天,肉体却归息于这片黄土。
建安章君墓志铭
【题解】
这是王安石为建安章友直写的墓志铭,简要叙述章友直家世、交游、才学。章友直通相术,至京师与达官贵人交往,但他淡泊名利,不肯为官,亦属难能可贵。文中所称列子、庄子哀天下之士沉于得丧、陷于毁誉,可称得上是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官僚腐朽的症结所在。
君讳友直,姓章氏。少则卓越自放不羁①,不肯求选举,然有高节大度过人之材。其族人郇公为宰相,欲奏而官之②,非其好,不就也③。自江、淮之上,海、岭之间,以至京师,无不游。将相大人豪杰之士,以至闾巷庸人小子,皆与之交际,未尝有所忤④,莫不得其欢心。卒然以是非利害加之,而莫能见其喜愠⑤,视其心,若不知富贵贫贱之可以择而取也,颓然而已矣⑥。昔列御寇、庄周当文、武末世,哀天下之士沉于得丧、陷于毁誉⑦,离性命之情⑧,而自托于人伪⑨,以争须臾之欲⑩,故其所称述,多所谓天之君子。若君者,似之矣。
【注释】
①卓越:超卓拔群,不同一般。
②官:名词动用,使做官。
③不就:不就职。这里是说没有答应。
④忤:违忤。这里指不愉快的事。
⑤喜愠:欢喜恼怒。
⑥颓然:形容败兴的样子。
⑦哀:感伤,感叹。沉于得丧:沉迷于得失之间。毁誉:诋毁和赞誉。
⑧离:离开。情:本义,真义。
⑨托:假托。伪:虚假。
⑩须臾之欲:片刻的爱好,片刻的欢乐。
【译文】
先生名友直,姓章。年轻时就卓然不群,旷达不羁,不愿追求科举功名,然而却有高风亮节大度超人的才能。他家族的郇公官至宰相,想要上奏皇上让他做官,但不是他所热衷的,所以没有答应。从长江、淮河之上,南海、五岭之间,一直到京城开封,无处不去游历。从将相大臣豪杰之士,以至闾巷一般平民百姓,都和他有交往,从未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没有不令他开心的。即使突然之间以是非利害加到他的头上,也没有人能看到他欣喜或是愠怒,探知他的心思,就好像不知道富贵贫贱可以去自由选择一样,只是有点败兴而已。过去列御寇、庄周当文、武末世的时候,感伤天下的读书人沉溺于得失、深陷于毁誉之中,离开性命的本来意义,而假托于人情的虚假,去争取片刻之间的需要,所以他们所称赞叙述的,多数是那些天生的君子。像先生这样的,与之相似吧。
君读书通大指①,尤善相人,然讳其术②,不多为人道之。知音乐、书画、弈棋,皆以知名于一时。皇祐中③,近臣言君文章,善篆,有旨召试,君辞焉。于是太学篆石经,又言君善篆,与李斯、阳冰相上下,又召君,君即往。经成,除试将作监主簿④,不就也。嘉祐七年十一月甲子⑤,以疾卒于京师,年五十七。娶辛氏,生二男:存、孺,为进士。五女子:其长嫁常州晋陵县主簿侍其,早卒,又娶其中女;次适苏州吴县黄元⑥;二人未嫁。
【注释】
①大指:主旨。
②讳:隐瞒。
③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4)。
④除:拜。
⑤嘉祐七年:1062年。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1063)。
⑥适:出嫁。
【译文】
先生读书能通晓其主要旨意,特别擅长给人相面,但是却隐瞒这个法术,不多向别人说起这些。他还通晓音乐、书画、棋艺,都知名一时。皇祐年间,近臣向皇上推荐说先生文章好,又善于写篆字,皇上下旨宣召一试,先生却推辞了。当太学篆刻石经时,又有人说先生擅长篆书,和李斯、李阳冰不相上下,又下旨宣召先生,先生就去了。石经完成后,官拜试将作监主簿,没有去就任。嘉祐七年十一月甲子,因病死于京城开封,享年五十七岁。娶妻辛氏,生两个儿子:存、孺,都是进士。五个女儿:长女嫁给常州晋陵县主簿侍其,早死,侍其又娶了他的三女儿;次女嫁给苏州吴县黄元;还有两个未出嫁。
君家建安者五世,其先则豫章人也。君曾祖考讳某,佐江南李氏,为建州军事推官。祖考讳某,皇著作佐郎,赠工部尚书。考讳某,京兆府节度判官。君以某年某月某甲子,葬润州丹阳县金山之东园。铭曰:
【译文】
先生家住在建安已有五代,祖先原来是豫章人。先生的曾祖父讳某,曾辅佐江南李唐政权,任建州军事推官。祖父讳某,本朝著作佐郎,赠工部尚书。父亲讳某,京兆府节度判官。先生于某年某月某甲子,葬在润州丹阳县金山的东园。铭文说:
弗绩弗雕①,弗跂以为高②。俯以狎于野③,仰以游于朝④。中则有实,视铭其昭⑤。
【注释】
①绩:功业。这里指夸耀功业。雕:雕饰。
②跂:同企。踮起脚跟。
③狎:嬉戏游晏。野:民间,与朝相对。
④游:交结,嬉游。朝:朝廷,与野相对。
⑤视铭其昭:看看铭文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
【译文】
无需夸耀功业,无需夸饰勋劳,也无需踮起脚跟以显示自己有多么高大。向下可以在民间嬉戏游晏,向上可以在朝廷交结游逸。他心中确实有真才实学,看看铭文就可以一目了然。
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
【题解】
本文先叙作铭之由,后叙丁宝臣所历官职及免官之由,再叙历官及遭贬,最后叙其卒葬及先世、子女。全文叙中有议,叙议结合,将丁宝臣的一生展现于短短的一篇铭文中。行文从容闲雅,让人读后追想墓主人不平的一生时,更会感慨人生的际遇沉浮。
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新差通判永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晋陵丁君卒。临川王某曰:噫!吾僚也,方吾少时,辅我以仁义者①。乃发哭吊其孤②,祭焉,而许以铭。越三月,君婿以状至③,乃叙铭赴其葬。以上叙作铭之由。
【注释】
①辅我以仁义者:正常语序应为以仁义辅我者,意为以仁义之道来教导我的人。
②吊:安慰,抚慰。
③状:行状。古代一种文体,记载死者生平行事的文章。亦称行述。
【译文】
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充秘阁校理、新任永州军州通判、兼管内劝农事、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晋陵丁先生去世了。临川王安石说:唉!是我的同事啊,是那个当我年轻时候,以仁义之道来教导我的人。于是便放声痛哭安慰他的孩子,祭奠之后答应给他作一篇铭文。过了三个月,先生的女婿拿着他的行状来找我,于是便写了铭文赶赴他的葬礼。以上叙述作铭的缘由。
叙曰:君讳宝臣,字元珍。少与其兄宗臣皆以文行称乡里,号为二丁。景祐中①,皆以进士起家。君为峡州军事判官,与庐陵欧阳公游②,相好也。又为淮南节度掌***。或诬富人以博,州将,贵人也,猜而专③,吏莫敢议,君独力争正其狱④。又为杭州观察判官,用举者兼州学教授,又用举者迁太子中允,知越州剡县。盖其始至,流大姓一人,而县遂治,卒除弊兴利甚众,人至今言之。于是再迁为太常博士,移知端州。侬智高反,攻至其治所。君出战,能有所捕斩,然卒不胜,乃与其州人皆去而避之,坐免一官,徙黄州。以上叙历官,至端州失守,免一官。
【注释】
①景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41038)。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猜而专:猜忌而又专横。
④狱:案件。
【译文】
叙文说:先生名宝臣,字元珍。年轻时与他的哥哥宗臣都以文章操行而名扬家乡,称为二丁。景祐年间,都以进士起家。先生做了峡州军事判官,与庐陵欧阳修先生同游共处,交情很好。后来又做了淮南节度掌***。当时有人诬陷富人赌博,州将是那里的权贵,猜忌而又专横,官员们没有人敢去争议的,先生却独自据理力争纠正了那个案件。后来又做了杭州观察判官,因为察举又兼任州学教授,又因此迁官为太子中允,任越州剡县知县。刚到剡县就任时,就将县里的一个大姓人家流放,剡县因此得到了治理,做了许多兴利除弊的好事,县里的人民到现在还谈论这些。于是第二次改官任太常博士,移任端州知州。侬智高造反,攻到了他的治所。先生率兵出战,捕获斩杀了不少贼人,但终于无法取胜,于是便与州民全部撤离以避灾祸,因此被免去一官职,迁移到黄州。以上叙其任职,至端州失守,免去一官职。
会恩,除太常丞,监湖州酒①。又以大臣有解举者,迁博士,就差知越州诸暨县②。其治诸暨如剡,越人滋以君为循吏也③。英宗即位,以尚书屯田员外郎编校秘阁书籍,遂为校理、同知太常礼院。
【注释】
①监湖州酒:做湖州监酒。例同知某县,即做某县知县,这是宋代对官职的一个特定的称呼。
②就:就近。差:差遣。知越州诸暨县:做越州诸暨县知县。
③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
【译文】
正碰上皇上恩赦,拜官太常丞,任湖州监酒。又凭着大臣能通晓贡举的原因,迁官博士,就近差遣任越州诸暨县知县。他就像治理剡县那样治理诸暨,越州人民更加认为先生是个奉职守法的好官。英宗即位后,先生以尚书屯田员外郎的身份编纂校对秘阁文书典籍,遂任职校理,同时任职知太常礼院。
君质直自守,接上下以恕。虽贫困,未尝言利。于朋友故旧,无所不尽。故其不幸废退,则人莫不怜;少进也,则皆为之喜。居无何,御史论君尝废矣,不当复用,遂出通判永州,世皆以咎言者谓为不宜①。以上再叙历官,又坐前事论贬。
【注释】
①咎:归咎,责备。
【译文】
先生为人质朴、正直、律己,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上下级同僚。虽然贫困,而不曾谈及私利。对待朋友故人,照顾得无所不至。所以当他不幸被废黜降职,没有人不感到怜惜的;如果稍微有所升迁,则都为他高兴。过了不久,有御史谈到先生曾经被废黜,不能再任用,于是就被移任永州通判,世人都以此而责备那个说话的人,认为不应该这样。以上再叙其任职,又因此前之事被贬斥。
夫驱未尝教之卒,临不可守之城,以战虎狼百倍之贼,议今之法,则独可守死尔;论古之道,则有不去以死,有去之以生。吏方操法以责士,则君之流离穷困,几至老死,尚以得罪于言者,亦其理也。
【译文】
率领那些未曾教习过的士卒,凭临无法坚守的城池,去迎战如狼似虎百倍于己的贼人,以今天的准则而论,那就只有坚守一直到战死而已;按古法而言,那么就有不离开以至于死和离开以求生这两种选择。官吏正把持着法规来责备士人,那么先生流离困顿、几乎到老死,尚且还得罪于谈论的人,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君以治平三年①,待阙于常州,于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以四年四月四日卒,年五十八。有文集四十卷。明年二月二十九日,葬于武进县怀德北乡郭庄之原。以上卒葬。
【注释】
①治平三年:1066年。治平,宋英宗赵曙的年号(10641067)。
【译文】
先生于治平三年在常州等待补缺,因此第二次任职尚书司封员外郎。于治平四年四月四日死,享年五十八岁。有文集四十卷。第二年二月二十九日,葬于武进县怀德北乡郭庄原野。以上是其卒葬。
君曾祖讳辉,祖讳谅,皆弗仕。考讳柬之,赠尚书工部侍郎。夫人饶氏,封晋陵县君,前死。子男:隅,太庙斋郎;除、为进士;其季恩儿尚幼。女嫁秘书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同县胡宗愈,其季未嫁,嫁胡氏者亦又死矣。以上先世、子女。铭曰:
【译文】
先生曾祖父名辉,祖父名谅,都没有出来做官。父亲名柬之,赠尚书工部侍郎。夫人饶氏,封晋陵县君,先死。儿子:隅,任太庙斋郎;除、,都是进士;小儿子恩儿,年龄尚幼。长女嫁给秘书省著作佐郎、集贤校理同县人胡宗愈,小女儿还未出嫁,嫁给胡氏的那个女儿也已经死了。以上述其先世、子女。铭文说:
文于辞为达①,行于德为充②。道于古为可③,命于今为穷④。呜呼已矣!卜此新宫⑤。
【注释】
①文:文章。辞:辞藻,文笔。达:圆润通达。
②行:操行。德:品德。充:充沛。
③道:行事方法。古:古法,古道。可:可行的,可以认同的。
④命:命运。今:现实生活。穷:困厄,不得志。
⑤卜此新宫:选择一个新的安居之所。卜,占卜以选择。新宫,一种委婉的说法,即墓穴。
【译文】
说起文章,先生的文笔圆润通达;谈到操行,先生的品德充沛可为人师表;说到处世,先生的行事方法合于古道应该被认可;论及现实的命运,先生可谓困厄不得志了。唉,罢了!还是为你选择这块新的安身之处吧。
临川王君墓志铭
【题解】
本文是作者为亡叔所写的一篇墓志铭。食君之禄是为了以禄养亲,这是古时对于忠与孝关系的一种看法。因为是写亡叔,而亲人一生平平,又没有什么可写的,便抓住尽孝这一主题发挥,使人觉得可信。王师锡未能做官,文中中材何以勉焉的话,则反映了作者对叔父为善者不得职的惋惜与感叹。
孔子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固有等矣①。至其以事亲为始②,而能竭吾才,则自圣人至于士,其可以无憾焉一也③。
【注释】
①等:等级,差别。
②以事亲为始:侍奉双亲作为人生的起始点。
③一:同一个道理。
【译文】
孔子在论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时,本来就是有等级区别的。至于从侍奉双亲为起点,然后能够竭尽自己的才能,那么从圣人一直到读书人,那种可以问心无愧的情怀,则是一样的。
余叔父讳师锡,字某。少孤①,则致孝于其母,忧悲愉乐,不主于己②,以其母而已。学于他州,凡被服、饮食、玩好之物,苟可以惬吾母而力能有之者③,皆聚以归,虽甚劳窘,终不废。丰其母以及其昆弟、姑姊妹,不敢爱其力之所能得;约其身以及其妻子,不敢慊其意之所欲为④。其外行,则自乡党邻里,及其尝所与游之人,莫不得其欢心。其不幸而蚤死也⑤,则莫不为之悲伤叹息。夫其所以事亲能如此,虽有不至,其亦可以无憾矣。
【注释】
①孤:幼而无父曰孤。
②主:主宰,控制。
③惬(qi):快心,快意。
④慊(qi):满足。
⑤蚤:同早。
【译文】
我的叔父名师锡,字某。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于是就对母亲极尽孝道,忧愁悲伤愉快欢乐,不由自己做主,全以母亲为主而已。到其他州求学之后,大凡被褥服装、饮食、玩好之类的东西,只要可以使母亲高兴而又能够得到的,都要收聚回家,即使非常辛苦困窘,始终不停止。满足了他的母亲,然后及于他的兄弟姊妹,对于能得到的东西,不敢吝惜自己的气力而不去做;而对自己却非常简约,对妻子儿女也是这样,不敢随便满足他们想要的一切。他出门在外,则乡党邻里,以及曾经同他同游共处过的人,没有不得到他的欢心的。他不幸而早逝,没有不为他悲伤叹息的。以他能这样侍奉亲人,即使还有不周到的地方,也就可以问心无愧的了。
自庠序聘举之法坏,而国论不及乎闺门之隐①,士之务本者,常诎于浮华浅薄之材②,故余叔父之卒,年三十七,数以进士试于有司③,而犹不得禄赐以宽一日之养焉。而世之论士也,以苟难为贤④,而余叔父之孝,又未有以过古之中制也,以故世之称其行者亦少焉。盖以叔父自为,则由外至者,吾无意于其间可也。自君子之在势者观之,使为善者不得职而无以成名,则中材何以勉焉?悲夫!
【注释】
①国论:有关国事的计议。
②诎(qū):屈辱,受屈。
③试:试用。
④苟难:苟于难的缩语,意为在困境中苟安。
【译文】
自从学校征聘荐举的办法破坏之后,有关国事的计议不再言及闺门内室的隐私,那些致力于本业的读书人,常常屈辱于浮华浅薄的才能,所以我叔父死时只有三十七岁,几次以进士的身份被有关部门试用,但仍然得不到俸禄赏赐,以使奉养家庭的生计得到一天的宽裕。然而社会在议论读书人时,以能苟安于困境中为贤能,而我叔父的孝行,又从未有超过古时中等规格的行为,所以社会上称赞他行为的人也就少了。叔父的行为和那些外来的看法,我无需在这之间发表意见就是了。但从那些有权势的君子看来,使行善的人得不到职位,而且无法成名,那么中等才能的人以什么来自勉呢?可悲啊!
叔父娶朱氏。子男一人,某,女子一人,皆尚幼。其葬也,以至和四年①,祔于真州某县某乡铜山之原皇考谏议公之兆②。为铭,铭曰:
【注释】
①至和四年:1057年。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41056),时间只有三年,铭文言至和四年可能有误。
②兆:同垗。本泛指区域,通常用以指坟地。
【译文】
叔父娶妻朱氏。儿子一人,某,女儿一人,都还年幼。他下葬的时间,是至和四年,合葬在真州某县某乡铜山原野,父亲谏议公所在的坟地。作了铭文,铭文是:
夭孰为之①?穷孰为之②?为吾能为,已矣无悲!
【注释】
①夭:夭折。王师锡三十七岁即已卒,可谓英年早逝,故以夭加强悲伤之情。
②穷:指未得禄赐,困厄不得志。
【译文】
英年早逝是谁造成的?困厄不得志是谁造成的?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可以止住了,别再悲伤了!
广西转运使苏君墓志铭
【题解】
古代评价一个官吏的好坏,除了廉洁之外,重要标准往往有两条:一是对上敢于直言进谏,不畏强暴;一是对老百姓体贴关怀。本文即从这两方面刻画了苏安世的形象。文章开篇即以三分之一的文字,描写苏安世为欧阳修***冤狱的事情,语言平实洗练,一个主持正义、不阿权贵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接下来叙述了他平息戍还之卒谋变之事,两次引用戍卒和陕人之语,从侧面表现苏安世的才能,亦十分生动。
庆历五年①,河北都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信都欧阳修,以言事切直②,为权贵人所怒,因其孤甥女子有狱,诬以奸利事。天子使三司户部判官、太常博士武功苏君与中贵人杂治③。当是时,权贵人连内外诸怨恶修者④,为恶言,欲倾修锐甚⑤。天下汹汹⑥,必修不能自脱。苏君卒白上曰:修无罪,言者诬之耳。于是权贵人大怒,诬君以不直,绌使为殿中丞、泰州监税⑦。然天子遂寤⑧,言者不得意,而修等皆无恙。苏君以此名闻天下。嗟乎!以忠为不忠,而诛不当于有罪⑨,人主之大戒⑩。然古之陷此者相随属(11),以有左右之谗,而无如苏君之救,是以卒至于败亡而不寤。然则苏君一动,其功于天下岂小也哉!苏君既出逐,权贵人更用事(12)。凡五年之间,再赦,而君六徙,东西南北,水陆奔走辄万里。其心恬然(13),无有怨悔,遇事强果,未尝少屈。盖孔子所谓刚者,殆苏君矣。以上直欧阳公之狱。
【注释】
①庆历五年:1045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②切直:恳切正直。
③杂:共同。治:处理,审理。
④连:勾结,连结。
⑤倾:倾陷,陷害。锐:重重地,沉重地。
⑥汹汹:喧闹的样子。
⑦绌:同黜。贬黜。
⑧寤:明白,醒悟。
⑨诛:诛戮,惩罚。当:加于。
⑩戒:警惕,戒备。
(11)随属:接连不断。
(12)用事:专权。
(13)恬然:安静,淡然。
【译文】
庆历五年,河北都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信都人欧阳修,因为谏事深切刚直,触怒了权贵,权贵们就借他已孤的外甥女的儿子犯案的事情,诬陷他也作奸犯科。皇上派三司户部判官、太常博士武功人苏先生,与内廷太监共同审理此事。在这时,权贵勾结内外廷那些怨恨憎恶欧阳修的人,进行恶语攻击,想重重地倾陷欧阳修。天下一时动荡不安,欧阳修一定无法自我开脱了。苏先生最后上报皇上说:欧阳修没有什么罪责,是说话的人诬蔑他的。于是权贵非常恼怒,诬蔑先生不正直,把他贬官为殿中丞、泰州监税。但是皇上终于明白过来,进言的人并不能随心所欲,而欧阳修等人也全都安然无恙,苏先生因此而名闻天下。唉!以忠诚为不忠诚,而惩罚不加到有罪者的身上,是帝王应该十分谨慎的事情。然而古时候身陷这种境地的人接连不断,是因为帝王左右有谗言的小人,却没有像苏先生这样的救星,所以直到最后身败国破而始终不能醒悟过来。既然这样,那么苏先生的一举一动,其功绩对于天下而言,又怎么会很微小呢?苏先生被逐出朝廷以后,权贵们更加专权了。大概五年中曾有两次大赦,而先生却六次徙官,东西南北,水陆兼行,奔波劳顿达万里之遥。他的心境是安静淡泊的,没有什么怨言和懊悔,遇到事情依然坚强果断,未曾有过小小的屈服。大概孔子所说的刚强之士,差不多就是苏先生这样的人了。以上是其公开处理欧阳修事件。
君又尝通判陕府。当葛怀敏之败,边告急,枢密使使取道路戍还之卒,再戍仪、渭。于是延州还者千人至陕,闻再戍,大怨,即聚,谋为变。吏白闭城,城中无一人敢出。君徐以一骑出卒间,谕慰止之,而以便宜还使者①。戍卒喜曰:微苏君②,吾不得生。陕人曰:微苏君,吾其掠死矣。以上还延州卒,不令再戍。
【注释】
①便宜:应办的事。另一义是见机行事。
②微:没有。
【译文】
先生又曾经担任陕州府通判。正当葛怀敏战败的时候,边境告急,枢密使派人征发该道戍边返回的戍卒,第二次去戍守仪州、渭州。于是从延州返回的千余人,到了陕州府,听到要第二次戍边的消息,十分怨恨,立即便喧闹聚合起来,计划发动变乱。官吏白天就关闭了城门,城里没有一个人敢出去。先生乘坐一骑慢慢出入士卒中,宣谕安慰止息了他们,而把应办的事交给使者去办。戍卒们欣喜地说:没有苏先生,我们就活不下去。陕西百姓说:没有苏先生,我们都要被掳掠而死了。 以上是放归戍满还乡之卒,使之不必再次戍守。
有令刺陕西之民以为兵①,敢亡者死②。既而亡者得,有司治之以死,君辄纵去,而言上曰:令民以死者,为事不集也。事集矣,而亡者犹不赦,恐其众相聚而为盗。惟朝廷幸哀怜愚民③,使得自反。天子以君言为然,而三十州之亡者皆不死。以上纵民兵之亡者得不死。
【注释】
①刺:征发服役。
②亡:逃跑。
③惟:希望。
【译文】
有道命令征发陕西的百姓去当兵,敢逃跑的处死。不久逃跑的人被抓到了,有关部门要治以死罪,先生就把他们放跑了,而对上面说:以死罪来严令百姓,是因为事情没有办好。事情办好了,而逃跑的人仍然不赦免,恐怕他们人多聚合起来成为盗贼。希望朝廷能哀怜愚民,使他们自己返回家乡。皇上认为先生的话正确,三十个州中的逃亡者因此而得以免去死罪。以上是放走逃亡后被抓捕的民兵,使之免去死罪。
其后知坊州,州税赋之无归者,里正代为之输,岁弊大家数十①,君钩治使归其主②。坊人不忧为里正,自苏君始也。以上治坊州,惠及里正。
【注释】
①弊:使破败。大家:大族人家。
②钩治:改变治理办法。
【译文】
后来任坊州知州,州里税赋没有着落的,里正要代为输纳,一年要使几十户大族破败,先生改变治术使税赋归于它的主人身上。坊州人不再以任里正为忧愁之事,正从苏先生开始。以上是其治理坊州,惠及里正。
苏君讳安世,字梦得。其先武功人,后徙蜀,蜀亡,归家于京师,今开封人也。曾大考讳进之,率府副率。大考讳继,殿直。考讳咸熙,赠都官郎中。君以进士起家三十二年,其卒年五十九。为广西转运使,而官止于屯田员外郎者,以君十五年不求磨勘也①。君娶南阳郭氏,又娶清河张氏,为清河县君。子四人:台文,永州推官;祥文,太庙斋郎;炳文,试将作监主簿;彦文,未仕。女子五人:适进士会稽江崧、单州鱼台县尉江山赵扬,三人尚幼。君既卒之三年,嘉祐二年十月庚午②,其子葬君扬州之江都东兴宁乡马坊村。以上官阶、先世、妻子、卒葬。而太常博士知常州军州事临川王安石,为之铭曰:
【注释】
①磨勘:唐宋时定期勘检官员政绩,以定升迁,称为磨勘。
②嘉祐二年:1057年。嘉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561063)。
【译文】
苏先生名安世,字梦得。他的祖先是武功人,后来迁徙到蜀地,后蜀灭亡后,定居到京师,现在是开封人了。曾祖父名进之,曾任率府副率。祖父名继,任殿直。父亲名咸熙,赠都官郎中。先生以进士起家出仕三十二年,死时享年五十九岁。曾任广西转运使,而做官只做到屯田员外郎的原因,是先生十五年来不求磨勘的缘故。先生娶妻南阳郭氏,又娶了清河张氏,为清河县君。儿子四人:台文,任永州推官;祥文,任太庙斋郎;炳文,试用为将作监主簿;彦文,未出仕。女儿五人:前两个嫁给进士会稽人江崧、单州鱼台县尉江山人赵扬,其余三个还小。先生死后三年,嘉祐二年十月庚午,他的儿子把他葬在扬州江都县东兴宁乡马坊村。以上是其官职、先世、妻儿、卒葬。太常博士常州军州知事临川王安石替他作的铭文说:
皇有四极①,周绥以福②,使维苏君③,奠我南服④。亢亢苏君⑤,不圆其方,不晦其明,君子之刚。其枉在人,我得吾直。谁怼谁愠⑥?祗天之役。日月有丘⑦,其下冥冥⑧。昭君无穷,安石之铭。
【注释】
①皇:皇帝。四极:东、西、南、北四至,指疆域、国土。
②周:遍及,普及。绥:安抚。福:恩泽,福泽。
③使:派遣。奠:定。
④南服:周朝以距离国都远近分全国为五服,因此南方也叫南服。
⑤亢亢:刚强正直。
⑥怼(du):怨恨。愠:恼恨。
⑦丘:丘壑。
⑧冥冥:幽暗深远。两句大意就是:像日月这样发光闪亮的事物,上面尚且有丘壑、凹凸不平,其沟壑处也是幽暗深远,更何况人生,怎么会平坦如砥呢?以此比喻,来告慰死者的亡灵。
【译文】
在我皇广大辽阔的疆域中,要用福泽对那里的人民普遍进行慰抚,可以委派我们的苏先生,他能安抚奠定我们的南方。刚强不屈的苏先生,不用圆滑去改变方正的品格,不以昏暗掩饰聪明,有着君子刚强的品质。被别人冤枉也不在意,只要坚守我自己的正直。怨恨谁恼怒谁?只当是上天的旨意。日月上面还有丘壑,那下面也是幽暗深远。无穷无尽地显示先生的高风亮节,只有安石所作的铭文。
金溪吴君墓志铭
【题解】
墓主吴彦弼性格温和寡言,他好古而学其辞,善于作文,关于治理国家的议论尤其精辟。文中所写吴彦弼四试未中,诚可哀怜。以吴氏如此热衷,而王安石安慰亡灵曰:知命矣,于君之不得意,其又何悲邪?此实沉痛至极之语,不可当成一般应景话。盖天下不如意事岂止此,不顺心人亦岂止吴某一人!
君和易罕言①,外如其中,言未尝极人过失。至论前世善恶,其国家存亡、治乱、成败所繇,甚可听也②。尝所读书甚众,尤好古而学其辞③,其辞又能尽其议论。年四十三。四以进士试于有司,而卒困于无所就④。其葬也,以皇祐六年某月日⑤,抚州之金溪县归德乡石廪之原,在其舍南五里。当是时,公母夫人既老,而子世隆、世范皆尚幼;三女子,其一蚤卒,其二未嫁云。
【注释】
①和易罕言:平和易接近,沉默寡言。
②甚可听:很有可取之处。
③辞:文辞,措辞。
④无所就:没有就任任何官职。
⑤皇祐六年:1054年。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91054)。
【译文】
先生温和平易少言,表里如一,言谈未曾极言别人的过失。到论及前世善恶好坏,那些国家存亡、治乱、成败根由时,很有可取之处。曾经读了很多书,尤其喜欢古文因而就学习那些文辞,他的文辞又能尽情表现所议论的内容。享年四十三岁。曾经四次以进士的身份被有关部门试用,然而最终还是困顿没有就任任何职位。埋葬的时间是皇祐六年某月某日,墓地在抚州金溪县归德乡石廪的原野,在他住处南面五里的地方。当这时,父母大人都已年老,而儿子世隆、世范都还处于幼年;三个女儿中一个早死以外,另外两个都还没有出嫁。
呜呼!以君之有,与夫世之贵富而名闻天下者计焉①,其独歉彼邪②?然而不得禄以行其意,以祭以养以遗其子孙以卒,此其士友之所以悲也。夫学者将以尽其性③,尽性而命可知也。知命矣,于君之不得意,其又何悲邪?铭曰:
【注释】
①计:比较。
②歉:比不上,欠缺。
③尽其性:充分表达他的性情。
【译文】
唉!以先生所拥有的才智,与社会上那些富贵而名闻天下的人来比较,难道不如他们吗?然而却得不到禄位以施行自己的意愿,没有俸禄去祭祀去奉养,没有留给子孙就死了,这就是他的那些朋友们之所以悲伤的原因啊。读书人都会竭尽全力表达自己的性情,竭尽性情而他的命运就可以知晓了。知道命数,对于先生的不得意,那又有什么可以感伤的呢?铭文说:
蓄君名①,字彦弼,氏吴,其先自姬出。以儒起家世冕黻②,独成之难幽以折③,厥铭维甥订君实④。
【注释】
①蓄:保留,记住。
②冕黻(f):古代大夫以上祭祀时的礼冠礼服,此处指代世代做官。
③难:灾难。幽:昏暗。此处用难幽以比喻吴彦弼成长环境的艰难。折:夭折,早死。吴彦弼享年只四十三岁,因而可视为夭折。
④厥:这。订:考订。君实:先生的实情。整句大意是:写作这篇铭文所依据的资料,全都经过吴彦弼的外甥考核过,因此铭文所记的都是可信的。
【译文】
记住先生的名字,字彦弼,姓吴,他的祖先出自姬姓。凭借儒学起家几代为官,在灾祸磨难中独立成长起来却不幸早死,这铭文是根据他的外甥提供的资料写成的。
曾公夫人万年太君黄氏墓志铭
【题解】
本文所记的曾公夫人黄氏是古代社会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虽然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不能毫无保留地全部接受,但铭文所记黄氏具有的品德,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她侍奉长辈,抚育幼子,不言别人是非,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效法。
夫人江宁黄氏,兼侍御史知永安场讳某之子,南丰曾氏赠尚书水部员外郎讳某之妇,赠谏议大夫讳某之妻。凡受县君封者四:萧山、江夏、遂昌、洛阳;受县太君封者二:会稽、万年。男子四,女子三。以庆历四年某月日,卒于抚州,寿九十有二。明年某月,葬于南丰之某地。
【译文】
夫人江宁人黄氏,是兼侍御史永安场名某的女儿,南丰曾氏赠尚书水部员外郎名某的儿媳妇,赠谏议大夫名某的妻子。总共四次接受过县君的封号:萧山县君、江夏县君、遂昌县君、洛阳县君;两次接受过县太君的封号:会稽县太君、万年县太君。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于庆历四年某月某日死于抚州,享年九十二岁。第二年某月葬于南丰县某地。
夫人十四岁无母,事永安府君至孝,修家事有法①。二十三岁归曾氏②,不及舅水部府君之养③,以事永安之孝事姑陈留县君④,以治父母之家治夫家。事姑之党,称其所以事姑之礼;事夫与夫之党,若严上然⑤;视子慈,视子之党若子然。每自戒不处白人善否⑥。有问之,曰:顺为正,妇道也,吾勤此而已⑦。处白人善否,靡靡然为聪明,非妇人宜也。以此为女与妇,其传而至于没⑧,与为女妇时弗差也。故内外亲,无老幼疏近,无智不能,尊者皆爱,辈者皆附,卑者皆慕之。为女妇在其前者,多自叹不及,后来者皆曰:可矜法也⑨。其言色在视听⑩,则皆得所欲(11),其离别则涕洟不能舍(12)。有疾皆忧,及丧来吊哭(13),皆哀有余。於戏(14)!夫人之德如是,是宜有铭者。铭曰:
【注释】
①修:整理,操持。法:章法,标准。
②归:出嫁。古时女子嫁到夫家,称为归,意思是终身有了归宿。
③舅:公公。
④姑:婆婆。
⑤严:整肃。
⑥戒:约束。
⑦勤:尽力。
⑧传:遗留,承继。此指在世时。没:没世,死亡。
⑨矜:崇尚,敬重。法:效法。
⑩言色:言词表情。视听:意即看的人听的人。
(11)皆得所欲:都能满足自己的心愿。以上两句意思是:她的言辞表情,从看的人听的人角度来说,都能够很满意,即看到了所想看到的表情,听到了所想听到的言语。
(12)涕洟(t):即涕泪,形容伤心。
(13)吊:悼念,凭吊。
(14)於戏:即呜呼。
【译文】
夫人十四岁就没有了母亲,侍奉永安府君极尽孝道,操持家务很有章法。二十三岁嫁到曾家,没有赶上侍奉公爹水部府君,以侍奉永安府君那样的孝心去侍奉婆婆陈留县君,用操持父母家事那样的态度操持夫家事。侍奉婆婆的同伴,人们称赞她能以侍奉婆婆那样的礼节去对待;侍奉丈夫与丈夫的同伴,好像对上司那样的整肃有礼;对子女很慈爱,看待子女的同伴就像对待子女一样。每每自我约束,不谈别人的好坏是非,有人问她,就说:以恭顺为正道,是妇人之道,我只是尽力做到这点罢了。身处说人好坏是非之地,好像很聪明的样子,实际上不是妇人所适宜做的。就以这样的做法去为人女为人媳,从在世一直到死,与做女儿、媳妇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内外亲戚无论老少远近,无论智慧与否,长辈的都疼爱她,同辈的都愿意接近她,晚辈的都仰慕她。在她之前为人女为人媳的,大多都自愧不如,而后来的人都说:可以敬重效法啊。她的言辞表情,从看的人听的人方面来说,都能看到和听到他们所想要的言辞或表情;每当她分离作别时,就都涕泪满面不能割舍。有了疾病都为她忧愁。等到她丧事时,前来凭吊的人,哭得都很伤心。唉!夫人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应该有墓志铭。铭文说:
女子之德,煦愿愉愉①。教隳弗行②,妇妾乘夫③,趋为亢厉④,励之颛愚⑤。猗嗟夫人⑥!惟德之经⑦。媚于族姻⑧,柔色淑声。其究女初,不倾不盈。谁疑不信,来监于铭。
【注释】
①煦:阳光的温暖。愿:朴实善良,谨慎。愉愉:和颜悦色、心情舒畅。这两句的意思是:女子的品德修养,应该很朴实善良而又严谨,给人一种如阳光普照、令人心情舒畅的那种感觉。
②教:教化。隳(huī):崩毁,毁坏。
③乘:凌驾。
④亢厉:极其严厉。
⑤励:勉励,劝勉。颛(zhuān)愚:专擅的愚妇,指上面所提到的妇妾乘夫。
⑥猗嗟:叹词。
⑦经:经典,楷模,典范。
⑧媚:爱戴,喜爱。
【译文】
女子的品德修养,应该朴实谨慎就像阳光的温暖,让人心情舒畅。在这教化崩毁、妻妾凌驾丈夫的时代,夫人能够严格约束自己,去劝勉那些专擅的愚妇。唉!夫人真是道德的典范。她为亲族所爱戴,因为她始终颜色柔顺声音淑清。探究她做女儿的时候,她就能够不偏不倚、不骄傲自满,行事合乎规范。如果有谁怀疑而不相信,那么就请看看这墓志铭。
给事中孔公墓志铭
【题解】
这是王安石为孔道辅写的墓志铭。文中写孔道辅上书请明萧太后还政天子及为皇后郭氏被废而伏阁以争二事,使得他刚毅谅直的形象栩栩如生。而写他举笏击蛇一事,更表现了他不信邪的品格,读来尤觉生动。
宋故朝请大夫、给事中、知郓州军州事兼管内河堤劝农同群牧使、上护军、鲁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孔公者,尚书工部侍郎、赠尚书吏部侍郎讳勖之子,兖州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赠兵部尚书讳仁玉之孙,兖州泗水县主簿讳光嗣之曾孙,而孔子之四十五世孙也。以上先世。
【译文】
大宋已故朝请大夫、给事中、郓州军州知事兼管内河堤劝农同群牧使、上护军、鲁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孔先生,是尚书工部侍郎、赠尚书吏部侍郎孔勖的儿子,兖州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赠兵部尚书孔仁玉的孙子,兖州泗水县主簿孔光嗣的曾孙,系孔子四十五世孙。以上述其先世。
其仕当今天子天圣、宝元之间①,以刚毅谅直,名闻天下。尝知谏院矣,上书请明肃太后归政天子,而廷奏枢密使曹利用、尚御药罗崇勋罪状。当是时,崇勋操权利②,与士大夫为市③,而利用悍强不逊,内外惮之。尝为御史中丞矣,皇后郭氏废,引谏官、御史伏阁以争,又求见,上皆不许,而固争之,得罪然后已。盖公事君之大节如此。此其所以名闻天下,而士大夫多以公不终于大位,为天下惜者也。以上谏争大节三事。
【注释】
①天圣: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231032)。宝元: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381040)。
②操:把持。
③市:交易。
【译文】
他在当今天子天圣、宝元年间出仕,以刚毅谅直而天下闻名。曾经任职于谏院,上疏恳请明肃太后将大政归还给天子,并且在朝廷上公开上奏枢密使曹利用、尚御药罗崇勋的罪状。在那个时候,罗崇勋把持大权,与士大夫们进行交易,曹利用则是强悍不逊,内外都很惧怕他们。孔先生曾经担任御史中丞,当皇后郭氏被废黜时,他又联合谏官伏阁而争,又请求进见,皇上都没有答应,但是他坚持争辩这件事,直到得罪皇上才罢休。先生侍奉皇上的大节就是这样,这就是他为什么闻名天下的原因,而士大夫们也多数因为先生没能在重要职位上任职而为天下感到痛惜。以上是其谏争事关大节的几件事。
公讳道辅,字原鲁。初以进士释褐①,补宁州军事推官。年少耳,然断狱议事②,已能使老吏惮惊。遂迁大理寺丞,知兖州仙源县事,又有能名。其后尝直史馆,待制龙图阁③,判三司理欠凭由司、登闻检院、吏部流内铨④,纠察在京刑狱⑤,知许、徐、兖、郓、泰五州,留守南京⑥,而兖、郓御史中丞皆再至。所至官治,数以争职不阿,或绌或迁,而公持一节以终身,盖未尝自绌也⑦。以上历官。
【注释】
①释褐:谓脱去布衣,换上官服,指做官。
②议事:议论大政。
③待制:唐宋时,各殿阁设待制之官,如宋时龙图阁、天章阁都有待制之职。
④登闻检院:宋时官署名。为畅通言路的机构。金沿置。流内铨:官署名。唐始置,为吏部三铨之一,掌流内官铨选之事,宋沿置。流内,古代官制,隋唐时一品至九品的职官称流内,与之相对则称流外,另还有不入流。铨,铨选。
⑤刑狱:刑事案件。
⑥南京: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因应天府为赵匡胤旧藩,建为南京,地在今河南商丘南。
⑦自绌:意自暴自弃。
【译文】
先生名道辅,字原鲁。起初是以进士的身份出来做官,补为宁州军事推官。虽然年轻了些,但是判断案件议论公事,已经能让那些资深的老官吏震惊了。于是迁官任大理寺丞,任兖州仙源县知县,仍然有精明能干的名声。到后来又曾在国史馆任职,任龙图阁待制,并判理三司理欠凭由司的有关事情,管理登闻检院及吏部流内铨,负责纠正检察京城的刑事案件,曾任许、徐、兖、郓、泰五州的知州,留守南京,而兖、郓两州知州及御史中丞之职都是做过两次,所到之地都能够治理得很好,多次因争执不能阿谀奉承,有时被废黜有时被迁官,然而先生能始终保持一种节操,从不自暴自弃。以上是其历任官职。
其在兖州也,近臣有献诗百篇者,执政请除龙图阁直学士。上曰:是诗虽多,不如孔道辅一言。乃以公为龙图阁直学士。于是人度公为上所思,且不久于外矣。未几,果复召以为中丞。而宰相使人说公稍折节以待迁,公乃告以不能。于是人又度公且不得久居中,而公果出。初,开封府吏冯士元坐狱①,语连大臣数人②,故移其狱御史,御史劾士元罪③,止于杖,又多更赦。公见上,上固怪士元以小吏与大臣交私④,污朝廷,而所坐如此,而执政又以谓公为大臣道地⑤,故出知郓州。以上再为中丞、再知郓州之由两事。
【注释】
①坐狱:犯案。
②连:牵涉,涉及。
③劾:弹劾,判罪。
④固:本来。
⑤道地:为人疏通,以留余地。
【译文】
当他在兖州任职时,皇上身边有个大臣献诗达一百多篇,执政大臣请皇上任命那人为龙图阁直学士。皇上说:这些诗虽然很多,却赶不上孔道辅一句话。于是便任命先生为龙图阁直学士。于是人们便猜度以为先生既然被皇上所想,估计在外任的时间不会很长了。不久,果然再次被召来任中丞。宰相派人劝说先生改变平日志向以等待升迁,先生告诉说不能。于是人们又推测,认为先生任职京城的时间不会太久了,而先生果然被外放。当初,开封府官吏冯士元因为犯案,言辞涉及好多位大臣,因此就把这个案子移交给御史,御史弹劾冯士元的罪行只止于杖责,又多次更改赦令。先生面见皇上,皇上本来就责怪士元以一个小小的狱吏竟然能和大臣勾结交通,私污朝廷,而受到的处罚又仅此而已,执政大臣又因此说先生是为大臣疏通,以留余地,所以让他离开朝廷出任郓州知州。以上是两次任御史中丞、两次任郓州知州的缘由。
公以宝元二年如郓,道得疾,以十二月壬申卒于滑州之韦城驿,享年五十四。其后诏追复郭皇后位号,而近臣有为上言公明肃太后时事者,上亦记公平生所为,故特赠公尚书工部侍郎。
【译文】
先生于宝元二年去郓州,在途中得了病,于十二月壬申死于滑州韦城驿,享年五十四岁。后来有诏令追复郭皇后的位号,而皇上亲近大臣中有人上书讲了先生在明肃太后时所办的事,皇上也记得先生的生平所为,所以特别赠官尚书工部侍郎。
公夫人金城郡君尚氏,尚书都官员外郎讳宾之女。生二男子:曰淘,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曰宗翰,今为太常博士,皆有行治世其家。累赠公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而以嘉祐七年十月壬寅,葬公孔子墓之西南百步。以上妻子、卒葬。
【译文】
先生的夫人,是金城郡尚氏,尚书都官员外郎尚宾的女儿。有两个儿子:一个名淘,现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另一个名宗翰,现任太常博士,都治家有方。连续赠给先生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的称号,嘉祐七年十月壬寅,将先生葬在距离孔子墓西南百步之外的地方。以上述其妻儿、卒葬。
公廉于财①,乐振施,遇故人子②,恩厚尤笃③,而尤不好鬼神祥事④。在宁州,道士治真武像⑤,有蛇穿其前,数出近人,人传以为神。州将欲视验以闻,故率其属往拜之,而蛇果出,公即举笏击蛇杀之,自州将以下皆大惊,已而又皆大服,公由此始知名。然余观公数处朝廷大议,视祸福无所择,其智勇有过人者,胜一蛇之妖,何足道哉!世多以此称公者,故余亦不得而略也。以上宁州击蛇。铭曰:
【注释】
①廉:廉洁。
②遇:对待。
③笃:笃实,真诚。
④祥:祈求鬼神以求保佑。
⑤真武:即玄武,传说中北方之神。玄武本为北方七宿之名。七宿中虚危两宿,形似龟蛇,因称玄武。玄,龟。武,蛇。宋讳玄,因称真武。
【译文】
先生对于财货很廉洁,喜欢赈济施舍别人,对待故旧朋友的孩子,恩情厚意尤其笃实,而特别不喜欢的是有关鬼神祈福之类的事。在任职宁州时,道士们修治了真武大帝塑像,结果有条蛇从那前面出没,多次出来接近人群,人们都传言这是神灵。州将都准备去看看是否属实以向上司报告,所以就带领僚属们前往礼拜,蛇果然出现了。先生立即举起笏板击杀了这条蛇,从州将以下都很吃惊,过后又都十分佩服,先生因此开始出名。但是我看见过先生曾多次身处朝廷计议大政的场合,视祸福而没有什么选择,这大智大勇有胜人之处,击杀一个妖蛇这样的小事,又岂在话下!然而世上多以这件小事来称赞先生,所以我也就不能把这件事情省略不言。以上述其在宁州击杀蛇一事。铭文说:
展也孔公①,维志之求。行有险夷,不改其辀②。权强所忌,谗谄所仇。考终厥位③,宠禄优优④。维皇好直,是锡公休⑤。序行纳铭⑥,为识诸幽⑦。
【注释】
①展:难,不容易。
②辀(zhōu):辕,用于大车上的称辕,用于兵车、田车、乘车上的称辀。
③考终:死,善终。
④优优:和适,宽裕。
⑤锡:通赐。赏赐。休:完善。
⑥序:序文。行:字行。
⑦为识:做标记。幽:冥间。
【译文】
不容易啊孔先生,为了追求自己的志向。人生的道路险阻不平,先生不改变航向,只因为要坚持自己的追求。为权贵们忌恨,为谗谄者仇恨。善终于官位,得到了宽裕的宠爱与荣禄。我们的皇上喜欢正直,所以赏赐以表扬先生的美德。作序文之后再写墓志铭,作为幽冥间的标记。
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铭
【题解】
这是王安石为马遵写的墓志铭。文中写马遵为言事御史,敢于弹劾行事不法的宰相并使之被罢职,表现了他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写他对客人请托当面不拒,但仍依法断案,不徇私情,更表现了他难能可贵的品质。
马君讳遵,字仲涂,世家饶州之乐平。举进士,自礼部至于廷书其等皆第一。守秘书省校书郎,知洪州之奉新县,移知康州。当是时,天子更置大臣,欲有所为,求才能之士以察诸路①,而君自大理寺丞除太子中允、福建路转运判官。以忧不赴②。忧除,知开封县,为江淮、荆湖、两浙制置发运判官。于是君为太常博士,朝廷方尊宠其使事以监六路,乃以君为监察御史,又以为殿中侍御史,遂为副使。已而还之台,以为言事御史。至则弹宰相之为不法者③,宰相用此罢,而君亦以此出知宣州。至宣州一日,移京东路转运使,又还台为右司谏,知谏院。又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同判流内铨。数言时政,多听用。以上科第、官阶。
【注释】
①路:宋时行政区划名。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仿唐代道制分境内为二十路,其后分合不一,至道二年(997)始定为十五路,真宗时增至十八路,神宗时又增为二十三路。路置监司、军帅等职,而以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安抚使司(帅司)这三司为常制。
②忧:居父母之丧,称为忧。居忧期间,不能出来任职。
③弹:弹劾。
【译文】
马先生名遵,字仲涂,世代居家于饶州乐平县。参加进士考试,从礼部到廷书,等级都是第一。任秘书省校书郎、洪州奉新县知县,后徙官康州知州。就在这时,皇上更换任命大臣,想有所作为,选求有才学有能力的士人去监察各路,而先生由大理寺丞改任太子中允、福建路转运判官。因为居父母之丧而没有赴任。居丧期满以后,任开封县知县,并任江淮、荆湖、两浙制置发运判官。此时先生是太常博士,朝廷正尊宠那些使职让他们去监察六路,于是就任命先生为监察御史,又让他担任殿中侍御史,便做了副使之职。不久回来任职于御史台,做了言事御史。到任后弹劾行为不守法度的宰相,宰相因此被罢官,而先生也因此调出任宣州知州。到宣州才一天,徙官京东路转运使,不久又返回御史台担任谏院的右司谏。又担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处理杂事,同时判理流内铨选事务。多次言及当时朝政,意见大多被采纳。以上是其科举功名及历任官职。
始君读书,即以文辞辨丽称天下。及出仕,所至号为办治,论议条鬯①,人反覆之而不能穷②。平居颓然③,若与人无所谐④,及遇事有所建⑤,则必得其所守⑥。开封常以权豪请托不可治⑦,客至有所请,君辄善遇之,无所拒。客退,视其事,一断以法。居久之,人知君之不可以私属也,县遂无事。及为谏官御史,又能如此。于是士大夫叹曰:马君之智,盖能时其柔刚以有为也⑧。以上居官,刚柔悉协。
【注释】
①条:条理分明。鬯:通畅(chnɡ)。通畅,顺畅。
②反覆:再三思考,再三研究。
③平居:平时,日常生活。颓然:恭顺的样子。
④谐:协调,和合。
⑤建:建议。
⑥得其所守:达到他坚持的目标。所守,所信仰、坚持的意见、看法。
⑦请托:私相请托。
⑧时其柔刚:因时而变或柔或刚。
【译文】
当初,先生读书就以文辞思辩优美而著称于天下。等到他出来做官,所至之处号称治理很好,辩论争议有条理而文辞通畅,别人反复进行推究却不能使之理屈。平时一副恭顺的样子,好像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和谐之处,等到遇见事情有所建议时,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开封常常因为权贵豪门的私相嘱托,而无法治理,有客人有事嘱托来找先生,先生对他很好,没有拒绝。客人回去后,先生处理那案情,依法进行了裁决。过了很长时间,人人都知道先生无法私下请托,开封县终于不再发生这些事了。等到他担任谏官御史时,也都是这样做。于是士大夫都感慨说:马先生的智慧,是能够根据时间变化而或柔顺或刚强,并以此有所作为啊。以上述其为官治理,刚柔并济。
嘉祐二年,君以疾求罢职以出,至五六,乃以为尚书吏部员外郎、直龙图阁,犹不许其出。某月某甲子,君卒,年四十七。天子以其子某官某为某官,又官其兄子持国某官。夫人某县君郑氏。以某年某月某甲子,葬君信州之弋阳县归仁乡襄沙之原。以上卒葬、妻子。
【译文】
嘉祐二年,先生因病请求辞官回乡,有五六次之多,才让他做了尚书吏部员外郎、直龙图阁,仍不许他回乡。某月某日先生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皇上以他的儿子某做某官,又让他哥哥的儿子持国为某官。夫人某县君,姓郑。于某年某月某日葬先生于信州弋阳县归仁乡襄沙的原野。以上述其卒葬、妻儿。
君故与余善,余尝爱其智略,以为今士大夫多不能如,惜其不得尽用,亦其不幸早世,不终于富贵也。然世方惩尚贤任智之弊,而操成法以一天下之士①,则君虽寿考,且终于贵富,其所蓄亦岂能尽用哉②?呜呼!可悲也已。以上交谊、征铭之由。
【注释】
①成法:陈规旧法。
②所蓄:所拥有的才智。
【译文】
先生过去和我很友好,我曾经很欣赏他的智慧和谋略,认为现在的士大夫多数比不上他,可惜他不能尽展其才,又不幸早死,没有能够终于富贵。然而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不能崇尚贤才任用智慧这种弊端的困扰,而用陈规旧法去要求天下读书人保持一个样子,那么先生即使享年长寿,也能获得富贵,他所拥有的才智又怎么能够尽情施展呢?唉!真是可悲啊!以上是其交谊、作铭的缘由。
既葬,夫人与其家人谋,而使持国来以请曰:愿有纪也,使君为死而不朽。乃为之论次①,而系之以辞②,曰:
【注释】
①论次:评论,记叙。
②系:上下连属,联结。
【译文】
下葬之后,夫人与家人商议,派持国来请求我说:希望能有个纪念文,使先生死而不朽。于是便作了评议叙记,以文辞来表达,说:
归以才能兮①,又予以时。投之远涂兮,使骤而驰。前无御者兮②,后有推之,忽税不驾兮③,其然奚为?哀哀茕妇兮,孰慰其思④?墓门有石兮,书以余辞。
【注释】
①归:同馈(ku)。馈赠。
②御者:驾车的人。
③税:通脱。释放,解脱。这几句大意是:马君在仕途上,前面虽然没有驾车的人给导引,但后面却有推车的人(喻有人拥护),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却突然撒手而去,离开了人间,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④哀哀茕(qinɡ)妇兮,孰慰其思:此句紧承上文,大意是:可怜你抛下孤儿寡妇,谁来安慰她的情怀呢?这是在为马君英年早逝而叹惜。哀哀,悲伤的样子。茕,孤独。
【译文】
赐予他才智,又给予他时机。让他到遥远的地方,便骤然前去。前面虽没有驾车的人,但后面却有推车者,忽然撒手而去,这样是要做什么呢?悲伤哀婉的孤儿寡妇,谁来安慰她的思绪?坟墓前有碑石,上面书写着我所作的文辞。
仙居县太君魏氏墓志铭
【题解】
本文记叙了魏氏在丈夫早逝之后,独立抚育孤儿,教子读书,终于使两个儿子成就功业之事。文末铭文颂扬了母爱的伟大。
临川王某曰:俗之坏久矣①。自学士大夫,多不能终其节,况女子乎?当是时,仙居县太君魏氏,抱数岁之孤,专屋而闲居,躬为桑麻以取衣食②,穷苦困厄久矣,而无变志③。卒就其子以能有家④,受封于朝,而为里贤母。呜呼!其可铭也,于其葬,为序而铭焉。序曰:
【注释】
①俗:世风,社会风气。
②躬:亲自。
③变志:改变志向。
④就:成就。
【译文】
临川王安石说:世风败坏已经很久了。自士大夫多数都不能保持完整的节操,更何况女人呢?在这种时候,仙居县太君魏氏,怀抱年仅几岁的孤儿,独处而居,亲自操持桑麻农活,以获取衣食之资,贫穷困苦受难很长时间了,却不改变志向。终于使她的儿子能成家立业,受到朝廷封官晋爵,成为邻里中的贤母。唉!可以为她作个墓志铭。在她下葬的时候,我替她写了个序文并且撰写了铭文。序文说:
魏氏其先江宁人。太君之曾祖讳某,光禄寺卿;祖讳某,池州刺史;考讳某,太子谕德:皆江南李氏时也①。李氏国除②,而谕德易名居中,退居于常州。以太君为贤,而选所嫁,得江阴沈君讳某,曰:此可以与吾女矣。于是时,太君年十九,归沈氏。归十年,生两子,而沈君以进士甲科,为广德军判官以卒。太君亲以《诗》《论语》《孝经》教两子。两子就外学时,数岁耳,则已能诵此三经矣。其后子回为进士,子遵为殿中丞、知连州军州,而太君年六十有四,以终于州之正寝,时皇祐二年六月庚辰也。嘉祐二年十二月庚申,两子葬太君江阴申港之西怀仁里。于是遵为太常博士、通判建州军州事,而沈君赠官至太常博士。铭曰:
【注释】
①江南李氏:指江南李唐政权,为北宋所灭。
②国除:指北宋灭南唐。
【译文】
魏氏,她的祖先是江宁人。太君的曾祖名某,曾任光禄寺卿;祖父名某,曾任池州刺史;父亲名某,曾任太子谕德:都是在江南李唐王朝的时候。李唐灭亡后,她的父亲改名退居于常州。认为太君有贤德,就替她选择可嫁的人,见到江阴沈氏名某,就说:这个人,可以将我的女儿嫁给他。当时太君是十九岁,嫁到了沈家。出嫁十年,生下两个儿子。而沈先生以进士甲科的身份,就任广德军判官,卒于任所。太君亲自以《诗经》《论语》《孝经》教授两个儿子,二子到外面求学才几年,就已经能够吟诵这三部经书了。后来儿子沈回成了进士,儿子沈遵做了殿中丞,连州军州知事,太君六十四岁时,在本州寿终正寝,当时是皇祐二年六月庚辰。嘉祐二年十二月庚申,两个儿子将太君葬在江阴申港西怀仁里。当时沈遵任职太常博士、建州军州通判,而沈先生则赠官太常博士。铭文说:
山朝于跻①,其下惟谷。缵我博士②,夫人之淑。其淑维何?博士其家。二子翼翼③,萼跗其华④。诜诜诸孙⑤,其实其葩⑥。孰云其昌?其始萌芽。皇有显报,曰维在后。硕大蕃衍,刲牲以告⑦。视铭考施,夫人之效。
【注释】
①朝(zhāo):早晨。跻(jī):登,升。
②缵(zuǎn):继承。博士:指沈先生,魏氏丈夫。
③翼翼:庄严雄伟。
④萼跗:花萼和花萼的底部,比喻兄弟。跗,同柎。花萼的底部。
⑤诜诜(shēn):众多。
⑥葩:花。此用鲜花来比喻沈家人丁的繁衍兴旺。
⑤刲(kuī):刺,杀。
【译文】
早晨向山上攀登,那下面是幽深的山谷。继承沈先生家业的,是贤淑的夫人。她贤淑的品德是怎样的呢?你看看沈先生的室家就会明了。两个儿子庄严雄伟,就好像花萼附于鲜花。诸孙满堂,都是那果实和鲜花。谁说已经昌盛无比?这只不过是刚开始萌芽罢了。上天会有显著的回报,只不过要到后来才能见到。硕大繁衍的家族,杀牲来祭告上天。看看铭文来考察是谁的功绩,都是夫人的功效。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当时的文坛,拟古之风盛行,文必秦汉,而他则力推唐宋古文,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合称为唐宋派。归有光的文学创作以散文成就最高。多写身边琐事,文字朴素简洁,感情真挚,韵味深厚,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王士贞),对清代的桐城派产生了较大影响。著作有《三吴水利录》《震川文集》等。
归府君墓志铭
【题解】
这是归有光为其同族先辈归椿写的墓志铭。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归椿的家世谱属,而后主要叙述他力田的勤劳及治田的才能,并由此引发农业应为国之大计的道理。结尾以韵文体之铭总括全篇,表达了对归椿的赞颂和悼念之情。通篇写得客观平实,叙议结合,题旨分明。
府君姓归氏①,讳椿,字天秀。大父讳仁②,父讳祚,母徐氏。嘉靖十五年正月初八日卒,年七十一。娶曹氏,父讳永太,母高氏,嘉靖十年三月十九日卒,年六十八。子男三:雷、霆、电;女一,适钱操③。孙男五:谏,县学生;谟、训,皆国学生;让,幼。女三。曾孙男六。以嘉靖二十六年十二月庚申日,合葬于马泾实泾。以上祖父妻子孙曾、卒葬。
【注释】
①府君:汉魏以来对人的敬称。
②大父:祖父。
③适:女子出嫁。
【译文】
府君姓归,名椿,字天秀。其祖父名仁,父亲名祚,母亲徐氏。嘉靖十五年正月初八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娶妻曹氏,其父名永,祖母高氏,嘉靖十年三月十九日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府君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儿子分别叫雷、霆、电;女儿后来嫁给了钱操。孙子五个:谏是县学生;谟、训都是国学生;让最小。孙女三个。曾孙六个。嘉靖二十六年十二月庚申,合葬于马泾实泾。以上叙其自祖父至曾孙各辈人情况及卒葬。
按:归氏出春秋胡子①,后灭于楚。其子孙在吴,世为吴中著姓。至唐宣公,乃世贵显,封爵官序,具载唐史。宋湖州判官罕仁②,居太仓③,其别子居常熟之白茆④。居白茆已数世矣,由湖州而下,差以昭穆⑤。府君,我曾大父城武公兄弟行也。以上叙其世谱属之远近。
【注释】
①胡子:春秋时国名。后为楚国所灭。故地在今安徽阜阳西北。
②湖州:今浙江湖州。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罕仁:宋时任湖州判官,为归有光之远祖归道隆的父亲。
③太仓:今江苏太仓。
④别子:古代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白茆(mǎo):浦名。在江苏常熟。
⑤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远近。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
【译文】
按:归姓宗族起源于春秋时的胡子国,此国后被楚国灭亡。其子孙在吴地的,世代都是望族。到唐宣公时,仍然名声显赫、富贵显达,个个封官加爵,唐史对他们都有记载。宋代时湖州判官罕仁住在太仓,除嫡长子以外,他的其他儿子都住在常熟的白茆。在白茆住了数代之后,才由湖州而下。按辈分说,府君是我曾祖父城武公的兄弟辈。以上叙其远近之世系谱属。
府君初为农,已乃延礼师儒,教训诸孙,彬彬向文学矣①。府君少时,亦尝学书,后弃之,夫妇晨夜力作。白茆在江海之壖②,高仰瘠卤③,浦水时浚时淤④,无善田。府君相水远近,通溪置闸,用以灌溉。其始居民鲜少,茅舍历落数家而已。府君长身古貌,为人倜傥好施舍,田又日垦,人稍稍就居之,遂为庐舍市肆,如邑居云。晚年诸子悉用其法,其治数千亩如数十亩,役属百人如数人⑤。吴中多利水田,府君家独以旱田。诸富室争逐肥美,府君选取其硗者⑥,曰:顾吾力可不可,田无不可耕者。人以此服府君之精。以上力田之精。
【注释】
①文学:文章博学,为孔门四科之一。
②壖(run):空地,河边地。
③卤:碱地。
④浚(jn):疏通。淤:堵塞。
⑤役属:役使并使之臣属。
⑥硗(qiāo):多石瘠薄之地。
【译文】
府君最初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后来才延请儒师,教导子孙文质彬彬、学习文化。府君小时候也曾读过书,后弃学,夫妇二人每日努力耕作。白茆濒临江海,土地都是贫瘠的盐碱地,而且河水有时通畅,有时淤塞,所以没有什么好地。府君度量与河流的远近,开通水道、安置水闸,用来灌溉田地。最初,这里的居民很少,零零星星地只有几座房屋。府君身材魁伟,相貌堂堂,为人潇洒豁达,乐善好施,加之田地也逐渐地开垦出来了,因此人们就慢慢地聚集到这里来生活,他们修建了房屋,开设了集市,把这里建设得像个城镇一样。府君年老以后,人们纷纷采用他的方法,管理数千亩土地就像是管理数十亩土地一样,役使上百人就像是役使几个人一样。吴地的人多种水田,但府君却偏偏要种旱田。那些富豪人家都争着抢夺肥田沃土,府君却选择多石瘠薄的地方去开垦耕种,并且说:论能力,我可能会有干得了和干不了的事,但却没有耕种不了的田地。人们因此都非常佩服府君的精明。以上叙其善于耕种田地。
盖古之王者之于田功勤矣,下至保介、田畯、遂师、遂大夫、县正、里宰、司稼①,设官用人,如是悉也。汉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②,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时赵过、蔡癸之徒,皆以好农为大官。今天下田,独江南治耳。中原数千里,三代畎亩浍之迹未有复也③。议者又欲放前元海口万户之法,治京师濒海萑苇之田④,以省漕壮国本⑤。其事行之实便,而久不行,岂不以任事者难其人邪?或往往叹事功之不立,谓世无其人,若府君,岂非世之所须也?以上叙农功为国大计。铭曰:
【注释】
①下至保介、田畯、遂师、遂大夫、县正、里宰、司稼:所列均为农官。
②汉二千石遣令、长:汉制县万户以上置令,不满万户置长。汉代太守的俸禄是谷物二千石。三老、力田:均为农官。父老:乡官,掌管教化。
③畎(quǎn)亩:田地。浍(kui):田间排水之渠。
④萑(hun)苇:即蒹葭,又名芦苇。
⑤漕:水道运粮,也指水运他物。
【译文】
古时候的君王,都非常重视农耕,对于从事农耕的人也常予以厚待,至于下面如保介、田畯、遂师、遂大夫、县正、里宰、司稼这些农官的任用选拔也都是这样。汉代时令、长的俸禄是两千石,三老、力田以及乡里父老善于种田的,都发给农具,学习农耕。当时的赵过、蔡癸那些人,都因为喜好农耕而做了大官。如今天下的田地只有江南的被垦治耕种了,但中原数千里,三代时用来灌溉田地的沟渠都没有修复。有人想仿效元朝时海口万户的做法,去治理京都濒临大海的那片芦苇地,减省水道运粮的诸多费用及不便之处,以壮大国力。这件事做起来本是非常容易的,但却一直没有付诸实施,莫不是难以找到担负这一责任的人?有人常常叹息,说一些事情之所以做不成是因为世上就没有能成就这些事业的人,而像府君这样的人,不就是这世上所需要的吗?以上叙农业为国之大计。铭文是:
昔在颛顼①,曰惟我祖。绵绵汝、颍②,蹙于荆楚。迄唐而昌,鸣玉接武③。湖州来东,海鱼为伍。亦有别子,居白茆浦。旷然江、海,寂无烟火。孰生聚之?府君之抚。府君颀颀,才无不可。实甽亩之,终古泻卤。黍稷薿薿④,有万斯亩。曷不虎符⑤?藏于兹土。
【注释】
①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古代部族首领。
②汝、颍:二河流名。在今安徽阜阳。古胡子国故城即在这里。
③鸣玉:古人佩戴在腰间的玉饰,行走时相击发声。接武:细步徐行。武,足迹。行路足迹前后相接,即所谓细步。
④薿薿(nǐ):形容茂盛。
⑤虎符:发兵之符。此处指出仕为官。
【译文】
洪荒远古颛顼国,有我先祖在生活。绵绵汝、颍二河水,流过我们好家园。如狼似虎荆楚师,破我河山人流离。斗转星移到盛唐,家族兴盛又一春,先祖漫步徐徐行,腰间玉佩响叮当。东来湖州在宋代,与鱼做伴临大海。尚有庶出好子弟,远在滩涂白茆浦。茫茫旷野海边地,苍凉无涯人烟寂。是谁安抚咱百姓?全赖先祖好府君。府君体健德才高,事事安排有主张。农耕稼穑一生志,治理碱地排淤泥。稻熟麦黄一方土,一望无边有良田。为何避居不出仕,幽隐此地建功勋?
寒花葬志
【题解】
寒花是归有光之妻魏氏的随嫁婢女。寒花去世后,作者为她写了这篇祭文,以示纪念。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并未叙写寒花的一生,而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寥寥数笔,就将寒花少时的活泼可爱描画得活灵活现,读后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作者对她的怜惜忆念之情,也更加感人。
婢,魏孺人媵也①。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虎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注释】
①孺(r)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又通称妻子为孺人。媵(ynɡ):陪嫁的人。
【译文】
寒花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去世,葬在虎丘。她未能服侍我到底,莫非是命运的安排?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葧荠熟①,婢削之盈瓯②。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持余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①爇(ru):烧。
②瓯(ōu):小盆。
【译文】
她当初随嫁过来的时候才只有十岁,头梳环形发髻,身着墨绿色布衣。有一天,天气非常冷,她烧火煮荸荠,煮熟后,把皮削去,满满地装了一小盆子。当时我正好从外面回来,伸手想拿来吃,她却端走不给我,妻子见状,不由得笑了。妻子常常叫寒花坐在小桌旁吃饭,吃饭时,她眼睛忽忽地转来转去,惹得妻子又不由扶着我笑起来。想想过去,转眼就已经有十年了。唉!真是有不尽的伤感啊。
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公行状
【题解】
行状这种文体主要是记述死者的世系、籍贯、生平年月和生平事迹,多出于死者的门生、故吏及亲故之手。本文便是归有光为其从小相知的旧友李宪卿而作的。除对李氏的家族谱系、籍贯及生卒年月做必要交代外,着重记述了李氏的生平事迹,介绍了他所历任的官职及其主要政绩,表现了李氏为官时的忠诚勤勉与廉洁不苛,又以其居官杂事,表现了李氏孝谨、谦逊的美德。文章基本上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内容虽然庞杂,但叙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曾祖茂。祖聪,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①。父玉,赠承德郎、吏部验封司主事②,再赠奉政大夫、吏部验封司郎中,三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注释】
①赠:历代朝廷赐给诰敕,生前曰封,身后曰赠。
②吏部:六部之一,主管官吏的选任铨叙升阶等事。
【译文】
李公的曾祖父名茂。祖父名聪,身后被朝廷赐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父名玉,身后被朝廷赐为承德郎、吏部验封司主事,第二次被赐为奉政大夫、吏部验封司郎中,第三次被赐为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公讳宪卿,字廉甫。世居苏州昆山之罗巷村①,以耕农为业,通议始入居县城②。独生公一子,令从博士学。山阴萧御史鸣凤奇其姿貌③,曰:是子他日必贵,吾无事阅其卷矣。先辈吴中英有知人鉴④,每称之以为瑚琏之器⑤。公雅自修饬,好交名俊,视庸辈不屑也。
【注释】
①昆山:今江苏昆山。
②通议:指李玉,李宪卿之父,卒后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③山阴:今浙江绍兴。鸣凤:王守仁弟子,督南畿学政,廉洁无私。
④知人: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
⑤瑚琏:皆为古代祭祀时盛粟稷的器皿,因其贵重,常用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
【译文】
李公名宪卿,字廉甫。世代居住在苏州昆山的罗巷村,以农耕为业,到他父亲时才进入县城居住。只生了李公这唯一的儿子,并让他跟从一位博士学习。山阴的萧鸣凤御史认为李公的相貌特异,说:这孩子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的,我已不能批阅他的试卷了。先辈吴中英能识人的贤愚善恶,每见他都夸赞他是像瑚琏一样堪当大任的人。李公自身很注重学习修养,好结交智者名流,不屑于结交平庸凡俗之辈。
举应天乡试①,试礼部不第。丁通议忧②,服阕③,再试中式,赐进士出身。明年,选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历迁郎中。吏在司者,莫不怀其恩。居九年,冢宰鄞闻公、奉新宋公④,皆当世名卿,咸赏识之。以上科甲及官南京吏部。
【注释】
①应天: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乡试:每三年各省士子集中在省城,考四书、五经、策问,考中的就称为举人。
②丁通议忧:居父亲之丧。通议是李宪卿父亲的官衔通议大夫的简称。
③服阕(qu):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阕。阕,终了。
④冢宰:《周礼》六官之首。唐宋后以吏部为六部之首,故常以冢宰代指吏部尚书。实际二者职掌并不相同。鄞(yn):今浙江宁波鄞州区。奉新:今江西奉新。
【译文】
他曾考中应天府的乡试,又参加礼部考试,未考中。恰逢他父亲逝世,归家服丧,待服完丧后,才又去应考,此次考中,被赐为进士出身。第二年,又被授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后徙官郎中。在吏部验封司的官员,没有不感念他的恩德的。任职九年期间,任南京吏部尚书的鄞县闻公、奉新县宋公都是当世名卿,都很赏识他。以上是其科举功名,及在南京吏部任职。
升江西布政司左参议。江右田土不相悬①,而税入多寡殊绝。如南昌、新建二县,仅百里,多山湖,税粮十六万。广信县六,赣州县十,粮皆六万;南安四县,粮二万。三郡二十县之粮,不及两县。巡抚傅都御史议均之。公在粮储道为法均派,折衷最为简易。盖国初以次削平僭伪②,田赋往往因其旧贯。论者谓苏州田不及淮安半,而吴赋十倍淮阴、松江二县,粮与畿内八府百十七县埒③,其不均如此。吴郡异时尝均田,而均止于一郡,且破坏两税④,阴有增羡⑤,民病之。不若江右之善,而惜不及行也。以上官江西司道,均南、新二县田税。
【注释】
①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后来称江西为江右。
②僭伪:封建王朝以正统自居,称割据对立的政权为僭伪。
③畿(jī)内:古称天子领地之内为畿内,后泛指京城辖区。埒(li):等同。
④两税:指春秋两税。
⑤羡:盈余。
【译文】
后被提拔为江西布政司左参议。江右的田土差别不大,但税收却极为不同。如南昌、新建两县,只有百里,又多山多湖,须交税粮十六万。而广信府有六个县,赣州府有十个县,税粮都只交六万;南安府有四个县,只交税粮两万。三府二十个县的税粮还赶不上两个县的多。巡抚傅都御史商议着想平均各县税粮。公在任粮储道之职时,也主张均衡税粮,他认为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调和二者,取其中正,无所偏颇。建国初期在逐步消灭割据对立的势力时,往往就直接沿用过去的田赋。如人们所说的苏州的田地还不到淮安的一半,而吴地的田赋却是淮阴、松江二县田赋的十倍;二县的税粮和京城辖区八府一百一十七县的一样,其不均等到了如此地步。吴郡原来曾经均田,但只限于这一郡之内,而且破坏了春秋两税,暗地里增加羡余,百姓对此很觉困苦。吴地的办法不如江右的好,但可惜未能及时施行。以上是其任职江西司道,平均南昌、新建二县田税。
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兵备临清①。先是,虏薄京城,又数声言从井陉口入掠临清②。临清绾漕道③,商贾所凑,人情恇惧,公处之宴然。或为公地,欲移任。公曰:讵至于此?境上屯兵数万,调度有方,虏亦竟不至。师尚诏反河南,至五河④,兵败散,独与数骑走莘县⑤,擒获之。在镇三年,商民称其简静。瓯宁李尚书自吏部罢还⑥,所过颇懈慢,公劳送,礼有加。李公甚喜,叹曰:李君非世人情,吾因以是识其人。以上官山东临清。
【注释】
①临清:今山东临清。
②井陉口:在河北井陉县井陉山上。
③绾(wǎn):专管,控制。
④五河:安徽五河。
⑤莘(shēn)县:今山东莘县。
⑥瓯宁:今福建建瓯。
【译文】
被提拔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后又任临清兵备道。当初,蒙古人要进犯京城,他们反复扬言将从井陉口入侵临清。临清控扼水路粮运,商贾云集,个个心里恐慌,李公却处之泰然。有为公着想的,建议他换个地方任职,李公闻听,说:哪至于怕到这地步?临清境上屯兵数万,他调度有方,敌人终于没有敢来侵犯。师尚诏在河南造反,到五河时兵败,叛军四处流散,他只带着几个兵马败走莘县,李公将他擒获。在临清三年,商贾百姓都盛赞李公的简朴娴雅。瓯宁的李尚书从吏部罢官回来,一路上人们对他都很怠慢,李公却备厚礼相送。尚书非常高兴,叹道:李君不是世俗中人,从这件事上我了解了他这个人! 以上述是其在山东临清任职。
会召还,即日荐升湖广布政司右参政①。景王封在汉东②,未之国,诏命德安造王府③,公董其役④。又以承天修祾恩殿⑤,升河南按察司按察使。受命四月,寻擢巡抚湖广、右佥都御史⑥。奏水灾,乞蠲贷⑦,亲行鄂渚、云梦间拊循之⑧。东南用兵御日本,军府檄至,调保靖、容美、桑植、麻寮、镇溪、大刺土兵三万二千⑨,所过牢廪无缺⑩。公因奏,土司各有分守(11),兵不可多调,且无益,徒糜粮廪(12)。其后土兵还,辄掠内地人口,公檄所至搜阅,悉送归乡里。显陵大水(13),冲坏二红门黄河便桥,而故邸龙飞、庆云宫殿多堕挠(14),奏加修理,建立元祐宫碑亭。以上官湖广、河南及巡抚湖广事。
【注释】
①湖广:指今湖南、湖北地区。
②景王:明世宗第四子,封藩德安。
③德安:今湖北安陆。
④董:督察。
⑤承天:今湖北钟祥。
⑥寻:相继,接着。擢(zhu):提拔。
⑦蠲(juān):免除。
⑧鄂渚:今湖北武昌境内。云梦:云梦泽,在今湖北安陆南。拊循:抚慰,安抚。
⑨保靖:今湖南保靖。容美:今湖北鹤峰。桑植:今湖南桑植。麻寮:在今湖南临澧西北。镇溪:在今湖南乾县东北。大刺:镇名。属湖南保靖。
⑩牢廪:军粮。
(11)土司:元、明、清时分封境内各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
(12)糜(m):耗费。
(13)显陵:明世宗父兴献王陵,在今湖北钟祥。
(14)堕:通隳(huī)。毁坏。
【译文】
适逢圣上将他召还,不几日就被荐升为湖广布政司右参政。景王的封地在汉东,在景王到封地之前,朝廷就命人在德安建造王府,派李公督察此事。承天府修祾恩殿时,李公又被提拔为河南按察司按察使。奉诏四月后,又被选为巡抚湖广右佥都御史。当时正逢水灾,李公请求圣上减免灾民的租税徭役,并亲自去鄂渚、云梦一带抚慰灾民。为抵御日本人在东南一带的侵扰,军府特发布命令,征调保靖、容美、桑植、麻寮、镇溪、大刺土兵三万二千名,军队所过之处,地方必须及时供给充足的粮饷。为此,李公奏命土司应各有职责,分别守卫,他认为军队不能多调,多调没有什么好处,只是白白地浪费粮食。后来土兵撤回来时,常劫掠内地的人口,李公又急下文书查索寻找被劫掠的人,并将他们送回各自的家乡。显陵发大水时,冲毁了两座红门黄河便桥,原来王府的龙飞、庆云宫殿也多被毁坏,李公又奏请圣上加以整治,建立了元祐宫碑亭。以上是其任职湖广、河南及巡抚湖广的事迹。
是时奉天殿灾,敕命大臣开府江陵①,总督湖广、川、贵,采办大木。工部刘侍郎方受命②,以忧去。上特旨升公左副都御史,代其任。
【注释】
①开府:开办府署,辟置僚属。江陵:今湖北江陵。
②工部: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
【译文】
这时,奉天殿遭了火灾,圣上命大臣在江陵开建府署,监管湖广、川、贵,采办巨木。工部的刘侍郎刚刚接受旨令,就因为居父母之丧而离职,圣上特下旨提升李公为左副都御史以接替刘侍郎。
先是,天子稽古制①,建九庙②,而西苑穆清之居③,岁有兴造,颇写蜀、荆之材④。公至,则近水无复峻干,乃行巴、庸、僰道⑤,转荆、岳,至东南川,往来督责,钩之荒裔中⑥,于是万山之木稍出。以上开府江陵,督采湖广、川、贵大木。
【注释】
①稽:考。
②九庙:古代帝王立七庙以祀祖先,王莽增建黄帝太初祖庙和帝虞始祖昭庙,共九庙。
③穆清:指天。
④写:移置。
⑤巴:巴州,今重庆巴南。庸:庸州,今湖北竹山东南。僰(b)道:汉县名。属犍为郡,在今四川宜宾境内。
⑥荒裔:边远地区。
【译文】
过去,天子稽考古代制度,修建九庙以祀祖先,而西苑为天子所居之处,每年都要兴建,动用了蜀、荆两地不少的木材。李公到任后,附近水域已没有高大粗壮的树木了,于是他率人走巴、庸的僰道,经过荆、岳,又到四川东南,一路督促,往来奔波于荒凉边远的地方,就这样,所需巨木才慢慢地从群山中被找出来。以上是其在江陵设立府署,督采湖广、川、贵大型木材。
然帝室紫宫①,旧制瓌瑰,于永乐金柱②,围长终不能合。公奏言:臣督率郎中张国珍、李佑,副使张正和、卢孝达,各该守巡,参政游震得、副使周镐、佥事于锦,先后深入永顺、卯峒、梭梭江③;参政徐霈、佥事崔都去容美;副使黄宗器入施州、金峒④;参政靳学颜入永宁、迤东、兰州、儒溪⑤;副使刘斯洁入黎州、天全、建昌⑥;董策入乌蒙⑦;参政缪文龙入播州、真州、酉阳⑧;佥事吴仲礼入永宁、迤西、落洪、班鸠井、镇雄⑨;程嗣功入龙州⑩;参政张定入铜仁、省溪(11);参议王重光入赤水、猴峒(12);佥事顾炳入思南、潮底(13);汪集入永宁、顺崖;而湖广巡抚、右佥都御史赵炳然、巡按御史吴百朋,各先后亲历荆、岳、辰、常(14);四川巡抚、右副都御史黄光昇,历叙、马、重、夔(15);巡按御史郭民敬历邛、雅(16);贵州巡抚、右副都御史高翀,历思、石、镇、黎(17);巡按御史朱贤,历永宁、赤水;臣自趋涪州(18),六月,上泸、叙(19)。而巨材所生,必于深林穷壑、崇冈绝箐、人迹不到之地(20),经数百年而后至合抱,又鲜不空灌。昔尚书宋礼及近时尚书樊继祖、侍郎潘鉴,采得逾寻丈者数株而已。今三省见采丈围以上楠杉二千余,丈四五以上亦一百一十七,视前亦已超绝矣。第所派长巨非常(21),故围圆难合。臣奉命初,恐搜索未遍,今则深入穷搜,知不可得,而先年营建,亦必别有所处。伏望皇上敕下该部计议,量材取用,庶臣等悉心采办,而大工早集矣。以上奏言采木已多,而长巨尚不合所派之数,请量材取用。
【注释】
①紫宫:天帝的居室,也指帝王宫禁。
②永乐:明成祖的年号(14031424)。
③永顺:今湖南永顺。
④金峒:今湖北恩施。
⑤永宁:今四川叙永。兰州:疑为蔺州,今四川古蔺。
⑥黎州:今四川清溪。天全:今四川天全。建昌:今四川西昌。
⑦乌蒙:今云南昭通。
⑧播州:今贵州遵义。真州:今贵州正安。酉阳:今四川酉阳。
⑨镇雄:今云南镇雄。
⑩龙州:今四川平武。
(11)铜仁:今贵州铜仁。
(12)赤水:在今贵州毕节北。
(13)思南:今贵州思南。
(14)荆:荆州,今湖北江陵。岳:岳州,今湖南岳阳。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常:常德府,今湖南常德。
(15)叙:叙州,今四川宜宾。马:马湖府,今四川屏山。重:重庆府,今重庆。夔:夔州,今四川奉节。
(16)邛:邛州,今四川邛崃。雅:雅州,今四川雅安。
(17)思:思南府,今贵州思南。石:石阡府,今贵州石阡。镇:镇远府,今贵州镇远。黎:黎平府,今贵州黎平。
(18)涪州:今四川涪陵。
(19)泸:泸州,今四川泸州。
(20)箐(jīnɡ):大竹林。
(21)第:但,且。
【译文】
但是,帝王的宫殿居室,过去都很讲究建筑样式的宏伟奇丽,如永乐金柱,如今所寻巨木围长始终难以符合要求。李公于是上奏皇上:臣率领郎中张国珍、李佑,副使张正和、卢孝达,各位守道、巡道,参政游震得、副使周镐、佥事于锦,先后去了永顺、卯峒、梭梭江;参政徐霈、佥事崔都去容美;副使黄宗器去施州、金峒;参政靳学颜去永宁、迤东、兰州、儒溪;副使刘斯洁去黎州、天全、建昌;董策去乌蒙;参政缪文龙去播州、真州、酉阳;佥事吴仲礼去永宁、迤西、落洪、班鸠井、镇雄;程嗣功去龙州;参政张定去铜仁、省溪;参议王重光去赤水、猴峒;佥事顾炳去思南、潮底;汪集去永宁、顺崖;湖广巡抚右佥都御史赵炳然、巡按御史吴百朋,都曾先后亲自去荆州、岳州、辰州、常德四府;四川巡抚右副都御史黄光昇去叙州、马湖、重庆、夔州四府;巡按御史郭民敬去邛州、雅州;贵州巡抚右副都御史高翀去思南、石阡、镇远、黎平四地;巡按御史朱贤去永宁、赤水;臣去涪州,六月又去泸州、叙州。但是巨树总是生长在深山老林、高山深谷、人迹不到的地方,要生长数百年之后才能合抱,而且很少有中心不空的。昔日的尚书宋礼及其稍后的尚书樊继祖、侍郎潘鉴,都采到过合围超过八尺或一丈左右的树木,但也只有几株而已。现在我们在三省采集到丈围以上的楠木、杉木有两千多株,一丈四五尺以上的也有一百一十七株,已经大大超过了从前。圣上修建宫室所规定的树围太宽,已找到的树木围长都难以符合要求。臣最初接受圣上命令时,还以为可能是没有找遍所有的地方,现在经过四处努力,才知道是不可能找到那样的树木了,过去营建宫室所用的树木,可能是另有出处吧。臣愿圣上发布诏令,量材取用,臣等用心采办,那么这件大事就可以早些成功了。以上是其奏言所采集的木材已很多,而木材规格仍达不到所派之数,请量材取用。
上允其奏,命求其次者。其后木亦益出,自江、淮至于京师,筏相接①。而天子犹以皇祖时殿灾,后十年始成,今未六七载,欲待得巨材,故殿建未有期。而西工骤兴,漕下之木,多取以为用。三省吏民,暴露三年,无有休息期,大臣以为言,天子亦自怜之,将作大匠又能规削胶附②,极般、尔之巧③,而见材度已足用,公恳乞兴工罢采,以休荆、蜀民,使者相望于道,词旨甚哀。而工部大臣力任其事,天子从之,考卜、兴工有日矣。以上言木为西工所夺,又数次恳奏,而后罢采。
【注释】
①筏:编排竹木行于水上。
②将作大匠:掌管营造宫室的官员。
③般、尔:指公输般、王尔,古代能工巧匠。
【译文】
圣上应允了李公的请求,命他们可适当降低标准。这之后,砍伐并运出的树木非常多,从江淮到京师,排筏一路相连。最初,圣上以为皇祖时的宫殿遭火灾后,要重建它还需要十年时间,现在已近六七年,多年来一直都在等待巨木,所以重建宫殿的时间始终也没有定下来。而此时西苑的土木工程又突然兴起,水运的木材大多都被拿去用了。三省的官吏百姓在外辛苦多年,一直不得休息,大臣们对此都有议论,圣上也很怜悯他们,现在木材已经够用,匠人又能极尽如公输般、王尔的巧技,所以李公恳求圣上开工,不必再采集树木了,以使荆、蜀地方的百姓得以休息,受命出使的人往来相望于道路,言辞非常哀伤。工部大臣也完全能够胜任这件事,圣上听从了他的请求,占卜决定了开工的日期。以上是说木材被西苑工程所占用,又数次恳切上奏,而后皇上准其停止采办。
其后漕数比先所下多有奇羡,凡得木一万一千二百八十九章。公上最,推功于三巡抚,下至小官,莫不录其劳。今不载,独载其所奏两司涉历采取之地。曰:四川守、巡,督儒溪之木,播州之木,建昌、天全之木,镇雄、乌蒙之木,龙州、蔺州之木;湖广督容美之木,施州之木,永顺、卯峒之木,靖州之木,及督行湖南购木于九嶷①,荆南购木于陕西阶州②,武昌、汉阳、黄州购木于施州、永顺,贵州则于赤水、猴峒、思南、潮底、永宁、顺崖③,其南出云南金沙江云。以上录其所奏采取之地。
【注释】
①九嶷: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境内。
②阶州:今甘肃武都。
③永宁:在今贵州关岭北。
【译文】
其后,水运的树木比原先运来的更多,共采集到树木一万二千二百八十九株。李公所采集的树木最多,但他将功劳都让给了三省巡抚,甚至下面的小官,都没有不被记功的。在这里就不罗列那些大小功劳了,只载录当时上奏时所提到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员采集树木所经之地。分别是:四川的守道、巡道官员督采儒溪的木材,播州的木材,建昌、天全的木材,镇雄、乌蒙的木材,龙州、蔺州的木材;湖广的官员则督采容美的木材,施州的木材,永顺、卯峒的木材,靖州的木材,并督行湖南向九嶷,荆南向陕西阶州,武昌、汉阳、黄州向施州、永顺,贵州向赤水、猴峒、思南、潮底、永宁、顺崖采购木材,南边最远已出了云南的金沙江。 以上录其所奏采取木材之地。
大抵荆、楚虽广,山木少,采伐险远,必俟雨水而出;而施州石坡乱滩,迂回千里;贵阳穷险,山岭深峭。由川辰大河以达城陵矶①,蜀山悬隔千里,排岩批谷,滩急漩险,经时历月,始达会河。而吏民冒犯瘴毒,林木蒙笼,与虺蛇虎豹错行②,万人邪许③,摧轧崩萃,鸟兽哀鸣,震天岌地。盖出入百蛮之中,穷南纪之地④,其艰如此,故附著之,俾后有考焉。以上叹采木之艰。
【注释】
①城陵矶:在今湖北监利东南。
②虺(huǐ):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③邪许(hǔ):劳动时众人一齐发出的呼声。
④南纪:南方。
【译文】
荆楚之地虽然广阔,但山上树木少,路途既险且远,还要等到雨水来了才能运出来;而施州都是些石坡乱滩,道路迂回,路途遥远;贵阳则道路险峻,多高山峻岭。从川辰大河去城陵矶,中有蜀地的高山重重阻隔,山高谷深,漩流险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会河。到了那里,官吏百姓又不幸中了瘴毒,林木葱茏,古树盘结,人与虺蛇虎豹交错行走,万人吭唷吭唷抬着树木,砍伐声、树木倒地声,合着鸟兽的哀鸣,震天动地。可见,出入荒蛮僻远的南方地区有多艰难啊,我之所以记下这些,是为以后有人考察时可资参照。以上感叹采伐木材的艰辛。
昔称雍州南山檀、柘,而天水、陇西多材木,故丛台、阿房、建章、朝阳之作,皆因其所有。金源氏营汴新宫,采青峰山巨木,犹以为汉、唐之所不能致。公乃获之山童木遁之时①,发天地之藏,助成国家亿万年之丕图,其勤至矣!以上叹李公之勤。
【注释】
①童:山无草木。遁:隐去。
【译文】
过去说雍州南山出檀木、柘木,而天水、陇西多材木,所以丛台宫、阿房宫、建章宫、朝阳宫,用的都是这些木材。金源氏营建汴新宫时,到青峰山采集到了大树,当时还以为汉、唐那时的人都没有能找到。李公在山林几无草木的时候,发掘天地之间的宝藏,辅佐建成国家亿万年的宏图大业,真是劳苦啊!以上感叹李公的勤劳。
是岁冬,征还内台。明年,考察天下官。已而病作,请告。病益侵,乞还乡,天子许之。行至东平安山驿而薨,嘉靖四十一年四月乙亥也,年五十有七。
【译文】
这年冬天,李公被征召回都察院。第二年又被委派考核天下百官,但不久即患病,他请求休假。后来病情加重,他又请求回乡,天子应允。行至东平安山驿站时去世,时间是嘉靖四十一年四月乙亥,享年五十七岁。
公仕宦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居家。山东获贼,湖广营建,东南平倭,累有白金文绮之赐;而提督采运之擢,旨从中下,盖上所自简也①。祖考、妣,皆受诰赠;母杜氏,封太淑人;所之官,必迎养,世以为荣。公事太淑人孝谨,每巡行,日遣人问安;还,辄拜堂下。太淑人茹素,公跽以请者数②,太淑人不得已,为之进羞膳③。平生未尝言人过,其所敬爱,与之甚亲;至其所不屑,然亦无所假借④。在江陵,有所使吏迟至,公问其故,言:方食市肆中,又无马骑。故事⑤:台所使吏,廪食与马,为荆州夺之⑥。公曰:彼少年欲立名耳。竟不复问。周太仆还自滇南,公不出候,盖不知也。周公乡里前辈,以礼相责诮,公置酒仲宣楼,深自逊谢而已。为人美姿容,自少衣服鲜好,及贵,益称其志。至京师,大学士严公迎谓之曰:公不独才望逾人,丰采亦足羽仪朝廷矣。所居官,廉洁不苛。采办银无虑数百万⑦,先时堆积堂中,公绝不使入台门,第贮荆州府。募召商胡,尝购过当,人皆怀之。故总督三年,地穷边裔,而民、虏不惊,以是为难。是岁,奉天殿文武楼告成,上制名曰皇极殿,门曰皇极门;而西宫亦不日而就,天子方加恩臣下,叙任事者之劳绩,而公不逮矣⑧。以上补叙居官杂事。
【注释】
①简:简任,任官形式之一。
②跽(j):跪而耸身直腰。
③羞膳:味美的食物。
④假借:宽容。
⑤故事:旧的典章制度。
⑥夺:漏去。
⑦无虑:不计虑,引申为大概。
⑧逮:赶上。
【译文】
李公为官二十多年来,没在家里住过一天。在山东擒获强盗,在湖广营建宫室,在东南平定倭寇,圣上赏赐了他很多的白金绸缎;而任提督采运树木的官职,任命的圣旨直接从宫中下发,表明是皇上亲自提拔的。李公的祖父、祖母都被赠授予了诰命;母亲杜氏被封为太淑人;所到之处官府必迎接供养,世代都以此为荣。李公对太淑人非常孝顺恭敬,外出巡行时,每天都要派人向母亲问安;回来时在厅堂下就向母亲叩头行礼。太淑人惯吃素,李公多次跪请母亲吃味美的食物,太淑人不得已才吃一些。李公平生没有议论过别人的过失,对他所尊重的人就更加亲近;然而对那些他不屑于结交的人,也绝不宽容。在江陵时,有一个小吏迟到,李公问他为什么迟到,他回答说:刚才在集市上吃了点东西,再说我又没有马骑。按旧日的制度:都察院监察官下隶的吏员,都由官府供给粮食和马匹,但现在这些都被荆州地方官遗漏了。李公说:那位少年是想立个名声。以后再没问起过。太仆寺卿周公从滇南回来,李公不知道,所以没有出来迎候他。周公的乡里前辈纷纷以礼数对李公加以责备讥诮,于是李公就在仲宣楼摆下酒宴向他道歉,态度非常谦逊。李公生得姿容俊美,自少年时代即穿华美的衣服,官位显达后更是注意穿戴。他到京师去,大学士严公迎接他时说:公不只才气名望超过一般人,丰采也足以作为朝廷的表率啊!李公在各地任官,总是廉洁奉公,从不苛求于人。经他采办的银两大概有数百万,最初都堆积在厅堂里,李公绝不进入台门,以后才逐渐储存到荆州府。他募召商人中的胡人,大量购买他们的货物,并对他们大加奖赏,人们都很感念他。所以李公作总督三年,虽在贫穷边远地区,但百姓都不受惊扰,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年,奉天殿文武楼建成,圣上命名为皇极殿,其门称皇极门;不久西宫也落成后,圣上正准备施恩于臣下,给负责具体事务的人员叙功,但李公都没有赶上这些。以上补叙其为官期间的一些杂事。
娶顾氏,封淑人。子男五:延植,国子生;延节、延芳、延英、延实,县学生。女四:适孟绍颜、管梦周、王世训;其一尚幼。孙男七:世彦,官生;世良、世显、世达;余未名。孙女六。
【译文】
李公娶顾氏,被封为淑人。有儿子五个:延植,是国子生;延节、延芳、延英、延实,是县学生;女儿四个,分别嫁给了孟绍颜、管梦周、王世训;另外一个年龄还小。孙子七个:世彦,官生;世良、世显、世达;其余的没有姓名记载。孙女六个。
余与公少相知,诸子来请撰述,因就其家,得所遗文字,参以所见闻,稍加论次,上之史馆。谨状。
【译文】
我和李公从小相知,他的几个儿子来请我来写记叙他的文字,所以就去他的家里,找到了他遗留下来的文章,再加上我所听到的一些有关他的事迹,稍加评议编次,著成此文,上呈给史馆。谨此呈状。
先妣事略
【题解】
本文系归有光特为其亡母而作。全篇主要借回忆母亲生前的几件事情,表现母亲治家的勤俭、对孩子的期望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文章笔意疏淡,虽写家常琐事,但读来亲切动人,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很有感染力。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译文】
母亲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她十六岁那年出嫁,一年后,生了一个女儿,取名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再一年后,生了有光。又一年生了一个女儿,但没有长成人就死了,再一年又流产了一个。过一年,又生了有尚,孕期长达十二个月。再一年,生了淑顺。淑顺一岁时,又生了有功。生有功后,母亲比抚育其他孩子的情形要好,但她却屡次皱着眉头对女仆们说:我为生育子女多而痛苦。于是一老妇人为她端来一杯生螺,说:把这喝了,以后就不会总是怀孕了。母亲举杯一饮而尽,但之后喉咙却哑了,不能再说话了。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去世。孩子们见家里人哭,也跟着一起哭,但还是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悲伤啊!于是家里人请来画工为母亲画像,叫出两个孩子,告诉画工说:鼻子以上画有光,鼻子以下画大姐。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像母亲。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①,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②,入城则缉③。灯火荧荧④,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⑤。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⑥。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⑦,皆不忍有后言⑧。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注释】
①姁姁(x):说话柔顺的样子。
②木绵:棉花的一种。
③缉: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缉,缀,连续。,麻缕。
④荧荧:形容灯光微弱。
⑤问遗(wi):问讯,送东西。
⑥洒然:整洁的样子。
⑦箠楚:意即杖打。箠,竹板。楚,荆木。
⑧后言:在背后所说的批评的话。
【译文】
母亲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其母是何氏。他们世代居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有三十里。由千墩浦向南,一直到桥,再沿着小港而东,那里聚居的都是姓周的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个兄弟,都因为有雄厚的资产而在当地出名并有一定势力,但他们却非常简朴,言语和顺,与人都说当地的土话,对子弟外甥侄儿没有不喜欢的。母亲家居的吴家桥,是纺棉花的,进城后就把麻搓成线,供织布时用。灯光微弱,母亲常要劳作到夜半时分。外祖常常派人送些东西来。母亲可以不为米盐发愁,但是仍然非常劳苦,总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冬天时,她叫婢女们把碎炭末和水做成圆团,一个个地晒在台阶下边。整个屋子里就没有废弃无用的东西,家里也没有一个闲人。儿女大的拉着母亲衣服,小的抱在身上喂奶,手里还仍然不停地缝缝补补,屋里收拾得非常齐整。她对役僮奴仆都有恩德,即使杖责他们,他们也不在背后说怨恨的话。吴家桥每年都要送些鱼蟹糕饼来,大家都能吃到。每次听说吴家桥来人了,大家都非常高兴。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①,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②,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注释】
①龃龉(jǔ yǔ):牙齿上下对不上叫龃龉。文中指生疏而不顺口,时断时续。
②羊狗之痾(ē):一种传染病,由家畜传染。
【译文】
有光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上学。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是留在家里不去,有光也不愿去,但却不被允许。母亲半夜醒来,总督促有光低声诵读《孝经》,如果读熟了,没有一个字读得不流利,母亲就高兴了。母亲去世后,外祖母也相继去世。周家流行一种由羊狗传染的疫病,舅母因此而去世了,四姨嫁给顾氏后,也去世了。这场疫病夺去了三十个人的性命后,方才平息下来,只剩外祖父和二舅还活着。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①。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②,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释】
①许聘:答应订婚。
②追惟:追思。惟,思。
【译文】
母亲逝世十一年后,大姐嫁给了王三接,这是母亲原来答应订的亲。十二年后,有光考取了秀才,十六年后娶了妻子,也是母亲给订的亲。又过了一年,当我抱着女儿,慈爱地抚摸着她时,心里就更加想念母亲,夜里忍不住和妻子一起伤心落泪,追想过去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一样,只觉得茫然一片。这世上竟然有没有母亲的人,是命吗?真痛心啊!
归氏二孝子传
【题解】
本文系作者特为归氏汝威、华伯二孝子作的传记,以表彰其德行。但两传各有侧重,汝威之传重在表现其对父母的仁孝之心,华伯之传重在表现其对兄弟的手足之情。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①,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注释】
①家乘:即家谱,记家族之史。
【译文】
归氏的两位孝子,已被我列入家谱了,但是他们虽然行为不凡,却出身贫贱,只为他们的宗亲邻里知道。所以,我为他们作传,以使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炊将熟,即罪过孝子①,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钺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注释】
①(jin):巧言善辩的样子。
【译文】
孝子名钺,字汝威。早年丧母后,父亲再娶,并生了一个孩子,从此孝子失去了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父亲打孝子时,继母总是为父亲取来一根大木棍,并且说:别空手打,以免伤了你的气力。家里穷,食物常常不够吃,所以每次饭要熟的时候,继母就想方设法找孝子的不是,父亲一生气就把孝子赶出家门,于是他们母子得以饱食一顿。孝子经常饿得疲乏无力,伏地而行。等一回家,父母又一起数落道:我家有小孩不待在家里,难道是在外做贼吗?说完又打,孝子多次几乎被打死。可怜孝子靠在门外,想进不敢进,只能低头垂泪,邻居们见了都非常可怜他。父亲死后,继母只和她自己的那个孩子住在一起,把孝子彻底赶出了家门。孝子因为在集市中贩盐,经常暗地里让他的弟弟问候继母的饮食起居,送一些甘鲜美味。正德庚午闹饥荒时,继母难以养活自己,孝子于是前去,流着泪要把继母接去奉养。继母心里非常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所感动,从此开始跟着孝子一起生活。孝子凡有吃的,总是让母亲、弟弟先吃,而自己却面有饥色。不久弟弟死去,弟弟在世时,兄弟二人一直是情和意顺。孝子小时候常饿肚子,面色蜡黄,体格瘦小,族人都叫他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钺无疾而终,他至死也没有议论过后母的事。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爱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赞曰:
【译文】
绣,字华伯,是孝子的族子,也以贩盐养活母亲,不久又在集市卖麻。绣与其弟纹、纬非常友爱。纬因为杀人而被拘禁,华伯尽全力营救。后来纬又不检点,多次坐牢。华伯终年到处做买卖,不为别的,就为了给他供个饭菜,但一经吏卒过门就完了,而华伯始终也没有怨言。华伯的妻子朱氏,每次做衣服时总是做三套,以使兄弟之间公平合理。她说:两位小叔还没有妻室,难道能让你一个人穿着整齐干净吗?后来,一位小叔死后,其妻留下了一个孩子,他们抚爱他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人们见到华伯都还以为他是个买卖人。赞辞说:
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①,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亦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②,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③,视此可愧也!
【注释】
①纯懿:指高尚完美的德行。纯,大。懿,美。
②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yn):相传舜的父亲、继母刁蛮,舜改变了他们。顽,愚妄。嚚,吵闹。
③独行:志节高尚,不随俗浮沉。
【译文】
这两位孝子生活在集市小贩中,从未读过《诗经》《尚书》,却能以高尚完美的德行正己修身,虽遭遇艰难困苦、意外变故,没有什么恒产可以让自己获益,却从不为困难所压倒,真是难得啊!华伯夫妇如琴瑟相和,同心协力治家,汝威最终改变了父亲、继母的不德,想一想他们的结局,都是他们自己尽力所为的。由此说来,那些志节高尚而忧虑没有合得来的人,如果能看到这些,应该感到非常惭愧啊!
陶节妇传
【题解】
在这篇人物小传中,作者以一个年轻妇人作为描写对象,重点表现她在丈夫死后的生活抉择。妇人最终以死殉夫,成了那个时代所大加宣扬的节妇。而实际上,它所展现的是一位被礼教思想所毒害了的女性的悲剧人生。我们应批判性地看待作者表现在其中的思想倾向。
陶节妇方氏,昆山人陶子舸之妻。归陶氏期年而子舸死,妇悲哀欲自经,或责以姑在,因俯默久之,遂不复言死,而事姑日谨。姑亦寡居,同处一室,夜则同衾而寝。姑、妇相怜甚,然欲死其夫,不能一日忘也。为子舸卜葬地,名清水湾,术者言其不利,妇曰:清水名美,何为不可以葬?时夫弟之西山买石①,议独为子舸穴。妇即自买砖穴其旁。
【注释】
①西山:洞庭西山,在太湖中。
【译文】
陶节妇方氏,是昆山人陶子舸的妻子。嫁给陶氏一年后,陶子舸就死了,节妇悲哀得想上吊以死殉夫,但有人责备她说婆婆还活着,她低头沉默了很久,再没有提到寻死,每天更加恭敬地侍奉婆婆。婆婆也是丈夫死后一人独居,现在两人同住在一间屋里,晚上就盖一床被子睡觉。婆婆和节妇互相之间都很怜爱,但节妇一日也不能忘记要跟从着丈夫去死。她为子舸选好了坟地,名叫清水湾,占卜的人说那地方不吉利,节妇说:清水这名字多美,为什么不能葬在那里呢?当时她的小叔子到西山去买石头,想为子舸建坟。节妇就自己买砖在它旁边又修起了一座墓穴。
已而姑病,痢六十余日,昼夜不去侧。时尚秋暑,秽不可闻,常取中裙、厕牏①,自浣洒之。家人有顾而吐,妇曰:果臭耶?吾日在侧,诚不自觉。然闻病人溺臭可得生,因自喜。及姑病日殆,度不可起,先悲哭不食者五日。姑死,含殓毕。先是,子舸兄弟三人,仲弟子舫亦前死,尚有少弟。于是诸妇在丧次,子舫妻言:姑亡,不知所以为身计。妇曰:吾与若,易处耳,独小婶与叔主祭,持陶氏门户,岁月遥遥不可知,此可念也。因相向悲泣。顷之入室,屑金和水服之,不死。欲投井,井口隘,不能下。夜二鼓,呼小婢随行,至舍西,绐婢还②,自投水。水浅,乍沉乍浮,月明中,婢从草间望见之。既死,家人得其尸,以面没水,色如生,两手持茭根,牢甚不可解。
【注释】
①厕牏(y):指贴身内衣。
②绐(di):欺哄。
【译文】
不久,婆婆得了痢疾,病了六十多天,节妇白天黑夜都守在旁边。当时正是秋天,天气还非常热,屋里臭气难闻,节妇常把婆婆的衣服拿去清洗。家里有人见到,恶心得要吐,节妇却说:真的有那么臭吗?我天天在她身边,一点也不觉得。听说病人屎尿臭就有指望活着,所以自己非常高兴。但是婆婆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差,估计不会有什么起色了,节妇悲伤痛哭,五天都没有吃东西。婆婆死后,节妇将她入殓。原先,子舸兄弟共三人,二弟子舫先死,还有一个小弟。丧礼完毕后,子舫的妻子说:婆婆去世了,不知该怎样为自己打算。节妇说:我和你很好安顿,只是小婶和小叔主持祭祀,守着陶氏门户,以后的岁月漫长,难以预料,这才让人挂念!说完,两人一起悲哭。一会儿,节妇进屋将金粉和水一起喝下去,但是没有死成。想去跳井,井口狭小,人下不去。晚上二更过后,节妇叫小女仆一起出去,走到房屋西面时,她把女仆欺哄回去,自己投了水。因为水浅,她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又浮起来,婢女在月光下透过草丛都看见了。节妇死后,家人找到她的尸体,她的脸沉在水里,脸色就像活着时一样,双手还紧紧地抓着茭根,解也解不开。
妇年十八嫁子舸,十九丧夫。事姑九年,而与其姑同日死。卒葬之清水湾,在县南千墩浦上。赞曰:
【译文】
节妇十八岁时嫁给了子舸,十九岁丧了丈夫。侍奉婆婆九年,最后和她的婆婆在同一天死去。节妇被葬在清水湾,清水湾就在县南的千墩浦上。赞辞说:
妇以从夫为义,假令节妇遂从子舸死,而世犹将贤之。独濡忍以俟其母之终,其诚孝概之于古人,何愧哉!初,妇父玉岗为蕲水令①,将之官,时子舸已病,卜嫁之大吉,遂归焉。人特以妇为不幸,卒其所成,为门户之光,岂非所谓吉祥者耶?
【注释】
①蕲(q)水:今湖北浠水。
【译文】
妇人应该随从丈夫,假如节妇跟着子舸一起死去,世人也会把她作为贤德的榜样。但她却偏要隐忍着直到子舸的母亲也去世时为止,她的真诚孝心跟古人相比有什么惭愧的呢!当初,节妇的父亲玉岗做蕲水令,上任之前,子舸已经病了,但是他占卜后认为婚嫁大吉,于是让女儿出嫁。人们只以为节妇不幸,但她最终成了她家门户的光荣,难道这不就是吉祥吗?
更新于:6个月前基础介绍
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译注,二十一,属下,百家,曾国藩曾国藩卷二十一·传志之属下编二,欧阳修欧阳修简介参见卷二。资政殿学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铭【题解】本文是作者为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墓碑文字,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即范仲淹去世后的第三年。文章通过叙述范氏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为人品格和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