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 曾国藩

卷二十六·杂记之属

2024-05-19 〔经史百家杂钞译注〕 曾国藩 译注 杂记 百家 二十六 曾国藩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①,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注释】

①造:往,到。

【译文】

完工后,公与众人饮宴,而且写信给我说:你为我做一篇记。我既为未能欣赏阁而感叹,又窃喜列名于阁上,以文章与三王并列,很荣耀啊!便不辞让而欣然受命。若说到江山之美,登览之乐,我虽然老了,倘使能有机会从公游,我还能替公赋诗呢!

科斗书后记

【题解】

此文写于元和十一年(816)。文中叙述了作者得《科斗孝经》后又把它送给别人的整个事情经过。开头几句话交代了作者与书主人之间的世交:三家传子弟往来,说明他为什么会得到这部书;然后是他得书,不暇学,送给好古书的归登,后又乞观,因事只得其十四五,显得很是谦虚。简捷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很短,字数不过三百余字,然而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曾国藩曾称此文说:叙述无一闲字。

愈叔父当大历世①,文辞独行中朝②,天下之欲铭述其先人功行取信来世者,咸归韩氏。于时李监阳冰独能篆书③,而同姓叔父择木善八分④,不问可知其人,不如是者,不称三服⑤,故三家传子弟往来。

【注释】

①愈叔父:指韩云清,官至礼部侍郎。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766780)。

②中朝:朝中,朝廷。

③李监阳冰: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至将作监少监。工篆书,自成风格,后世学篆者多宗之,有笔虎之称。

④同姓叔父择木:指韩择木,代宗时任礼部尚书。杜子美《李潮八分歌》: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以来数八分。指的就是他。八分:汉隶的别名。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当时通行的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免混淆。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王次仲作八分。蔡文姬曰:割程邈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故谓之八分。

⑤三服:本指拉车时领头的三匹马,这里借喻领导当时书法艺术潮流的三个人。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

【译文】

我的叔父生活在大历年间,当时他的文辞在朝中称雄一时,普天下有想为先人歌功颂德以取信后世的人,都来找他写文章。当时的将作少监李阳冰擅长写篆书,而我叔父辈的韩择木擅长写八分。看他们写的东西不用问就知道他们的为人,不这样就称不上三服了,所以三家的子弟后来也互相来往。

贞元中,愈事董丞相幕府于汴州①,识开封令服之者,阳冰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汉卫宏《官书》②,两部合一卷,愈宝蓄之而不暇学。后来京师,为四门博士③,识归公④。归公好古书,能通之,愈曰:古书得其据依,盖可讲。因进其所有书属归氏。元和来,愈亟不获让⑤,嗣为铭文。荐道功德⑥,思凡为文辞,宜略识字,因从归公乞观二部书。得之,留月余。张籍令进士贺拔恕写以留愈⑦,盖得其十四五,而归其书归氏。

【注释】

①董丞相:董晋,贞元中镇汴州。汴州:今河南开封北。

②卫宏:字子敬,光武时为议郎。

③四门博士:《旧唐书韩愈传》: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

④归公:归登,字冲之。

⑤亟(q):屡次。

⑥荐:屡次,接连。

⑦张籍:字文昌,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历任太常寺太祝、工部员外郎、国子监司业等职。工诗,尤长乐府。

【译文】

贞元年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幕僚,结识了开封令李服之李阳冰的儿子,他送给我他们家的科斗《孝经》和汉卫宏《官书》两部,合为一卷。我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但却无暇阅览。后来我回到京师,任四门博士,结识了归公。归公喜欢古书,通晓古文,我说:古书要有所依据,才能讲。所以就把书都送给了归公。元和以来,我有几次谦让不过去,替人家写墓志铭。接连为人歌功颂德,我就想凡是写文章,都要大略懂得一些古文,所以向归公要书来看。书拿到手后,留在身边一个多月。张籍让进士贺拔恕抄写留给我,大概有十分之四五,就把它还给了归公。

十一年六月四日,右庶子韩愈记①。

【注释】

①右庶子:《旧唐书韩愈传》: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译文】

元和十一年六月四日,右庶子韩愈记。

柳宗元

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期间,漫游山水,搜奇探胜,随笔作成游记,来排遣心中郁闷。其中《永州八记》为世人称颂。《始得西山宴游记》冠于八记之首,领起以后诸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

【题解】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采用映衬的手法,着力描写登高望远的境界,意在渲染西山的开阔;着力描写在山顶上看到的景物,意在映衬西山的高峻。文章一开头写自己游览前的忧惧心理,经过对景物描绘之后,又写了对忧惧的忘怀,这样,就把自己对身世之感的抒发与对山水的描写融化在一起了。

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②,恒惴栗③。其隙也④,则施施而行⑤,漫漫而游⑥,日与其徒上高山⑦,入深林,穷回溪⑧,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⑨,倾壶而醉⑩;醉则更相枕以卧(11),意有所极(12),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3),皆我有也(14),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5)。

【注释】

①僇(l)人:受刑戮的人,有罪的人,作者贬官永州,这是表示愤激的自称之词。

②是州:指永州。

③恒:常常。惴(zhu)栗:忧惧不安。

④隙(x):空闲的时候。

⑤施施(y):缓缓慢行的样子。

⑥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⑦徒:同游者。

⑧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回溪:曲折的溪流。

⑨披:分开,拨开。

⑩倾壶:倾倒完壶里的酒。

(11)更:更替交换。相枕:互相依靠为枕。

(12)极:至,到。

(13)异态:奇异的形态。

(14)皆我有也:都是我游历过的。

(15)怪特:奇怪独特。

【译文】

自从我被认为是有罪之人,就居住在这个州里,常常忧惧万分。空闲的时候,就从容散步,随意游览。每天同伙伴一起登上高山,进入幽深的树林,来到曲折的溪水的尽头。无论是幽深的泉水还是奇特的怪石,再远也没有不游到的。到了那里就拨开草而坐,倾倒完壶里的酒,喝个大醉;醉后就相互靠在对方身上睡觉,睡觉时做梦,意想中所能想到的,梦中也有同样的趣味。睡醒后便起身回家。自以为凡是这个州山水奇特的地方,都是我游历过的,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①,望西山,始指异之②。遂命仆过湘江③,缘染溪④,斫榛莽⑤,焚茅茷⑥,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⑦,则凡数州之土壤⑧,皆在衽席之下⑨。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⑩,若垤若穴(11),尺寸千里(12),攒蹙累积(13),莫得遁隐(14)。萦青缭白(15),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为类(16),悠悠乎与灏气俱(17),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18),而不知其所穷(19)。

【注释】

①法华:法华寺,在零陵县城内的东山上。西亭:作者曾在法华寺西建亭,名为西亭。

②指异之:指点着西山觉得特别。

③湘江:又名湘水,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阳海山,最后流入湖南省洞庭湖,长约二千余里。

④缘:沿着。染溪:零陵县西潇水的支流。

⑤斫(zhu):砍削。榛(zhēn)莽:杂生的草木。

⑥茅茷(f):茅草。

⑦箕踞:两腿伸开而坐,形似簸箕,表示倨傲或适意忘形。遨:游赏。

⑧土壤:土地。

⑨衽(rn)席:睡觉用的席子。

⑩岈(xiā)然:山深的样子。洼(wā)然:山谷低洼的样子。

(11)垤(di):小土堆。

(12)尺寸千里:指从西山上遥望,眼前景物虽只有尺寸一般大小,但相距可能有千里之遥。

(13)攒(cun):簇聚。蹙:压缩,收拢。

(14)遁隐:隐藏。

(15)缭:缭绕。

(16)培(lǒu):小坟堆。

(17)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o)气:同浩气。大自然之气。

(18)洋洋:完美的样子。造物者:指天地。

(19)穷:尽头。

【译文】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的西亭里,望着西山,指点中才发觉它的奇特。于是让仆人带我们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茅草,一起登上了山的最高处。攀援着登上山顶,像簸箕似地伸开两腿坐着观赏,就像几个州的土地,都在席子底下一样。居高临下,下面的高山、低谷,从西山上看去,像小土堆和小土洞一般,看上去只有尺寸一般大小,但相距有千里之遥,千里以内的景物聚集、压缩、累积在眼前,没有一点隐藏。远处,白云绕着青山,与天相接,浑然一体。这时才感到此山的特别雄伟,非小丘可比,广大得同自然界之气一样没有谁看得到它的边际,完美地与天地同游才觉得没有穷尽。

引觞满酌①,颓然就醉②,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③,自远而至,至无所见④,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⑤,与万化冥合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⑦,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⑧。是岁,元和四年也⑨。

【注释】

①引觞(shānɡ):拿起酒杯。

②颓然:醉倒的样子。

③苍然:形容黄昏的天色,深青色的样子。

④至无所见:到了天黑什么也看不见时。

⑤凝:凝聚,专一。释:解除束缚。

⑥万化:自然万物。冥合:暗合,混合一体。

⑦向:往昔,从前。未始:未尝。

⑧志:记。

⑨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译文】

我们拿起酒杯来满饮,不觉东倒西歪地醉倒,不知太阳几时落山。黄昏的天色,从远而来,到了天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仍不想回家。心像凝结了,形体像消散了,与万物浑然一体。然后才知道从前未曾真正游赏过山水,真正的游赏山水是从这次开始的。所以做这篇文章来记这次游赏,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钴潭记

【题解】

这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这篇游记,篇幅很短,语言精简,只数十个字,把一个隽美的潭写得清新而有生气,宛然在目。如写水流用暴啮等字,非常传神。作者不仅写了钴潭的景色,通过描写还揭露了当时官租的繁重,表达了人民不能安居的疾苦,抒发了作者胸中郁闷而愤激的情绪,写出了自己凄凉的心情。

作者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借写潭景揭时弊,寄忧情,笔调含蓄,委婉自然。

钴潭在西山西①,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②,抵山石③,屈折东流④。其颠委势峻⑤,荡击益暴⑥,啮其涯⑦,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⑧。流沫成轮⑨,然后徐行⑩,其清而平者且十亩(11),有树环焉(12),有泉悬焉(13)。

【注释】

①钴(ɡǔ mǔ)潭:形似熨斗的潭,在今湖南零陵县西。钴,熨斗。西山:在永州城西五里。

②冉水:即染溪。

③抵:碰着。

④屈折:即曲折。

⑤颠委:首尾,指冉水的上游和下游。势峻:流势峻急,波涛汹涌。

⑥益暴:更厉害,更猛烈。

⑦啮(ni):咬,这里是侵蚀的意思。涯:边沿。

⑧毕:最后。至:到,这里指水势碰到。

⑨流沫:水流的浪花。轮:这里指漩涡。

⑩徐行:缓慢流去。

(11)且:将近。

(12)焉:在那里,这里是兼词。

(13)悬焉:从高处流到潭里。

【译文】

钴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是冉水从南面奔流注入,碰到山石,再曲折地向东流来的。它的上游和下游波涛汹涌,激荡拍击得更猛烈,侵蚀钴潭的边沿,所以岸边广阔而中间很深,冲击的力量最后碰到山石才停止。水流的浪花成为漩涡,然后慢慢流去,它的清澈而平静的水面将近十亩,有树木环绕在潭边,有泉水从高处流到潭里。

其上有居者①,以予之亟游也②,一旦款门来告曰③: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④,既芟山而更居⑤,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⑥。予乐而如其言⑦。则崇其台⑧,延其槛⑨,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⑩,有声然(11)。尤与中秋观月为宜(12),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13)。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14),非兹潭也欤(15)?

【注释】

①居者:住家的人。

②以:因为。亟(q):多次。

③款门:敲门。

④不胜:不能胜任,指负担不了。私券:私人借据,指债务。委积:积累,堆积。

⑤芟(shān):割草,此指开荒。更居:搬去住。

⑥贸财:换钱。以:来。缓祸:解救灾难。

⑦如其言:照他说的办。

⑧崇:修高,形容词动用。

⑨延其槛:延长那里的栏杆。

⑩行:这里指引导。

(11)(cnɡ)然:水流到潭里淙淙的声音。

(12)宜:适合。

(13)迥:远,这里指气清,气清才望得远。

(14)孰使:谁使,为什么使。夷:原系古代东方少数民族,此指边远的地方。

(15)兹:这个。

【译文】

它的上面住有人家,因为我多次去游玩,有一天他们敲门来告诉我说:因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负,已经在山里开辟出土地,要搬到那儿去住。愿意用钴潭上的田换钱来缓解目前纳税还债的重压。我乐意照他的话办。便加高那里的台,延长那里的栏杆,从高处引来泉水落到潭里,发出淙淙水声。这地方尤其在中秋赏月更是合适,在这里可以看到天空的高深、大气的清新。是什么使我乐意住在这边远地区而忘掉故乡的呢?不正是这个潭吗?

钴潭西小丘记

【题解】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此游记写小丘,抓住小丘中的奇石和从小丘看出去的风景来写。写奇石时,用传神新奇的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之比喻,形象逼真,将石写活了。从小丘望出去的景物,境界广阔,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情绪。在写景状物的同时,作者借题发挥,以小丘被弃置在僻远的永州,不被人重视的情况,曲折表达了自己被贬谪为僇人的怀才不遇的心情。文末贺兹丘之遭也,包藏了作者渴望得到重新重用的复杂心情。

文章短小精悍,含蓄隽永,既寄托了他的情怀又体现了他的人格以及除恶向善、改革政治的理想。

得西山后八日①,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②,又得钴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③。梁之上有丘焉④,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⑤,殆不可数⑥。其嵚然相累而下者⑦,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⑧,若熊罴之登于山⑨。

【注释】

①得:发现。

②寻:顺着,缘着。道:在道路上走,动词。步:古代长度单位,秦制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

③湍:急流。浚(jn):深。鱼梁:挡水的石堰,中间有缺口,可以捕鱼。

④丘:小土堆。

⑤突怒:突起挺立的样子。偃蹇(yǎn jiǎn):高耸的样子。

⑥殆(di):几乎,将近。

⑦嵚(qīn)然:石头高而耸立的样子。相累:重叠。下:其势向下。

⑧冲然:突起向上的样子。角列:争取到前面的行列。上:其势向上。

⑨罴(p):熊的一种。

【译文】

在发现西山以后的第八天,顺着山口向西北面的小路上走二百步,又找到了钴潭。离钴潭西边二十五步远,在水流急且深的地方有一道堰。堰的上面有一个小丘,丘上生长着竹林和树林。那里的山石有的高高耸立,有的从泥土中冲显出来,争相呈现出奇形怪状,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耸立重叠,其势向下的石头,宛如牛马在溪边饮水;那些昂然突起,像兽角一样挺立向上的石头,又好像熊罴在登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①,可以笼而有之②。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③。问其价,曰:止四百④。余怜而售之⑤。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⑥,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⑦,铲刈秽草⑧,伐去恶木⑨,烈火而焚之⑩。嘉木立(11),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12),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13),举熙熙然回巧献技(14),以效兹丘之下(15)。枕席而卧(16),则清泠之状与目谋(17),之声与耳谋(18),悠然而虚者与神谋(19),渊然而静者与心谋(20)。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21),虽古好事之士(22),或未能至焉(23)。

【注释】

①能:不足,不够。

②笼而有之:整块地占有它,这里是极言山小,仿佛可以把山放在笼子中包举。

③货:卖,动词。售:这里是指卖出。

④止:只,仅仅。四百:四百文。

⑤怜:爱。售之:买下它。

⑥李深源、元克己:柳宗元的朋友。

⑦更(ɡēnɡ):轮流更替。器用:器物。

⑧铲刈(y):铲割。秽草:杂乱的草。

⑨恶木:长得不好的树木。

⑩烈火:把火烧得很旺,这里烈是动词。

(11)嘉木:好的树木。

(12)其:代词,指小丘。

(13)遨游: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游荡。

(14)举:都,全。熙熙然:和乐的样子。回巧献技:呈献各种技巧本领。

(15)效:表现,呈献。兹:这,此。

(16)枕席:设枕铺席,作动词用。

(17)清泠(lnɡ):清凉。状:指景色。谋:合,这里指接触到。

(18)(ynɡ)之声:溪水流动的声音。

(19)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虚者:指开阔空旷的境界。神:心神。

(20)渊然:深沉恬静。

(21)匝:满,周。旬:十天。异地者二:二个名胜地方,这里指钴潭和小丘。

(22)虽:即使。古好事之士:古时候爱山水的人。

(23)或:也许。至:达到。焉:代词,指这种情况。

【译文】

小丘的面积很小,不到一亩,几乎可以把它装在笼子里。询问谁是小丘的主人,回答说是唐氏丢弃的一块荒地,标价出卖却卖不出去。询问小丘的价格,回答说只要四百文钱。我爱这小丘,买下了它。李深源、元克己当时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感到出乎意料之外。我们立即轮流拿着工具,铲除杂草,砍去乱树,燃起大火烧掉它们。于是美好的树木,秀美的竹子,奇异的山石都显露出来。由小丘向四周望去,那高高的山岭,浮动的白云,奔流的溪水,以及飞禽、走兽自由自在地游荡,都快乐悠然,千姿百态呈现在小丘之下。我们在小丘上设枕铺席,躺了下来,眼睛接触的是清凉的景色,耳朵接触的是淙淙的水声,精神接触的是清闲而空旷的境界,心灵体验的是深沉而恬静的气氛。不满十天就发现这两个风景胜地,就是古代热爱山水的人,也许还未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

噫①!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②,则贵游之士争买者③,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④,农夫渔父过而陋之⑤,贾四百⑥,连岁不能售⑦,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⑧!书于石⑨,所以贺兹丘之遭也⑩。

【注释】

①噫(yī):叹词。

②致之:把它放在。沣(fēnɡ)、镐(ho)、鄠(h)、杜:四个地方均在唐时的都城长安附近,当时是贵族豪门居住的地方。

③贵游之士:爱好游玩的人,指那些豪门显宦的子弟。

④是州:这个州,指小丘被抛弃在永州。

⑤陋之:认为它鄙陋。陋,在此处是意动词。

⑥贾(ɡǔ):价。

⑦连岁:连年,这么多年。

⑧是:代词,指小丘。其:同岂。难道。果:果真。遭:遭际,时机,指碰到赏识的人。

⑨书:写。

⑩所以贺兹丘之遭也:用来庆贺这个小丘的际遇。

【译文】

唉,凭着这个小丘的胜景,把它放在沣、镐、鄠、杜一带地方,那么,那些爱好山水的显宦子弟们一定争相购买,即使每天增值千金,恐怕也难以买到。现在它被丢弃在这个州里,连农夫渔父从这里走过也看不起它,价钱仅仅四百文,这么多年还卖不出去,然而我同深源、克己却高兴地得到了它,这个小丘难道真的交上了好运吗?我把这些写在石头上,用来庆贺这个小丘的好运吧。

游黄溪记

【题解】

本篇是作者游记中最为侧重记述游赏山水景致的作品。文章开头就出奇,不无夸张,引人入胜。然后,一路指点领略奇丽景物,一直到了黄神隐居处,最后理所当然地介绍了黄神来历和所受敬遇,虽显得自然天成,但仔细推敲,却有意味。

作者在本篇游记中的形象是探幽赏奇,欣然自适,似无发挥,而兴会心得,怡然自信。其艺术老到,得心应手,耐人寻味,却似信笔写来,天衣无缝。

北之晋①,西适豳②,东极吴③,南至楚、越之交④,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⑤,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⑥,北至于浯溪⑦,西至于湘之源⑧,南至于泷泉⑨,东至于黄溪东屯⑩,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11)。祠之上两山墙立(12),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13),其缺者为崖(14),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15),揭水八十步,至初潭(16),最奇丽,殆不可状(17)。其略若剖大瓮(18),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19),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20)。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21),临峻流(22),若颏颔龂(23)。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24),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25),山舒水缓(26),有土田。始黄神为人时(27),居其地。传者曰:黄神王姓,莽之世也(28)。莽既死,神更号黄氏(29),逃来,择其深峭者潜焉(30)。始莽尝曰:余,黄虞之后也,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31)。黄与王声相迩,而又有本(32),其所以传焉者益验(33)。神既居是,民咸安焉(34)。以为有道(35),死乃俎豆之(36),为立祠。后稍徙近乎民(37),今祠在山阴溪水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38),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39)。

【注释】

①之晋:到晋。晋是古诸侯国名,今山西西南部,位于永州北面。

②适豳(bīn):到豳。豳是古国名,唐邠州,今陕西、甘肃边区,位于永州西北。

③极吴:极远到达吴。吴是古国名,今江苏省境内,位于永州之东北。

④楚:古国名,今两湖地区。越:古国名,今浙江、福建一带。

⑤以百数:数以百计。

⑥永之治:永州的治所。

⑦浯溪:源出湖南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

⑧湘之源:湘江源出广西兴安,此指唐代永州属县湘源,今广西全州。

⑨泷(shuānɡ)泉:在永州。

⑩东屯:黄溪畔的村庄名。

(11)黄神祠:黄溪居民所立祠。

(12)墙立:像墙壁似矗立。

(13)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形容两座山盛开红花绿叶。华,同花。骈植,并行种植。

(14)其缺者:指缺花叶。

(15)黄神之上:谓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16)初潭:第一个水潭。

(17)殆:几乎。状:形容。

(18)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轮廓。剖大瓮:剖开了大陶瓮。

(19)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膏:油脂。渟(tnɡ):水停止不流。

(20)会:聚集。石下:溪底之下,指初潭。

(21)巍然:高大的样子。

(22)峻流:急流。

(23)颏(kē):下巴尖。颔(hn):下巴。龂(yn):牙根。():牙床。

(24)鹄(h):天鹅。

(25)大冥:海一般大。冥,同溟。海。

(26)舒:坡度小。

(27)黄神为人时:谓当黄神还是凡人,尚未成神时。

(28)莽:王莽,汉元帝妻王皇后的侄子,平帝时擅政篡汉,改国号新,世称新莽。世:后嗣。

(29)更号:改姓氏。

(30)深峭者潜焉:深山险崖的地方潜居藏身。

(31)故号其女曰黄皇室主: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平帝死后,王莽摄政,尊其女为皇太后。王莽立新朝,改其女为安定公太后,王莽想叫她改嫁,改称为黄皇室主,意思是新莽的公主,表示与汉断绝(见《汉书外戚传下》)。

(32)有本:有根据。

(33)验:证实。

(34)咸:都。安:安心居住。

(25)有道:黄神给黄溪居民以太平。

(36)俎(zǔ)豆: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案盏,此用作动词,祭祀。

(37)后稍徙近乎民:谓黄神祠先建在他的潜居处,后来在靠近村民处改建今祠,即上文所说在东屯南六十步处。

(38)元和八年:813年。

(39)启:引导。

【译文】

北到晋,西到豳,往东极远到达吴,往南到楚、越相交地带,其中以山水著名的州有好几百个,其中永州的山水最佳。围绕永州的治所百里内,北到浯溪,西到湘江的源头,南到泷泉,东到黄溪的东屯,其中以山水而著名的村庄数以百计,而黄溪的山水最好。黄溪离州治有七十里。由东屯往南走六百步,到黄神祠。祠在溪水之上,两边的山像墙壁似矗立,山上到处是红花绿叶,随着山的高矮之势生长。那些没有花草的地方是山岸峻峭和山岩石窟的地方,水中都是小石块。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撩起衣服,涉水而行八十步,到第一个水潭,是最奇丽的地方,几乎无法形容。初潭的大概轮廓像剖开了的大陶瓮,倾斜地放着,有千尺之高。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的油膏。游来像白虹,无声无息的,是数百尾鱼正聚集在初潭溪底之下。往南又走百步,到第二潭。石头又高又大,面对着从高而下的急流,像下巴、牙根、牙床一样,下面大的石块相杂排列,可坐在上面饮食。有红头黑翅的鸟,像天鹅一样大,正面向东方站立。从这里再向南数里,地势都与第二潭附近形状一样,树更壮,石更瘦,水声铿锵。再往南一里,到了像海一样大的水域。山坡度舒缓,水流缓慢,有田地在其间。当初,黄神还未成神,是凡人时,住在此地。介绍关于黄神传说的人说:黄神原本姓王,是王莽的后嗣。王莽死后,黄神更改姓氏姓黄,逃来这里,选择深山险崖的地方潜居藏身。当初,王莽曾说:我是黄帝的后裔,虞舜的嗣息。所以给他女儿改号为黄皇室主。黄与王声相近,并且有根有据,那些传言就更加得到验证。黄神一经住在黄溪一带,百姓都安心居住,认为黄神可以给居民以太平,黄神死后,百姓都祭祀他,为他修建了祠。后来把祠堂稍微迁徙更接近百姓居地,现在的祠在山北溪水之上。元和八年五月十六日,归来后作记,以引导后来喜欢游历的人。

永州万石亭记

【题解】

本文是作者著名的永州八记之一,主要描写叙述零陵石林的怪奇和万石亭的建立经过。文章状物生动,摹景真切,于叙事写景中,流露出恬淡寂寞的心情,感人至深。

御史中丞清河男崔公来莅永州①。闲日,登城北墉②,临于荒野丛翳之隙③,见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胜④。步自西门,以求其墟⑤。伐竹披奥,敧仄以入⑥。绵谷跨溪,皆大石林立,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抉其穴则鼻口相呀⑦,搜其根则蹄股交峙,环行卒愕,疑若搏噬。于是刳辟朽壤⑧,翦焚榛秽⑨,决浍沟⑩,导伏流,散为疏林,洄为清池。寥廓泓渟(11),若造物者始判清浊,效奇于兹地,非人力也。乃立游亭,以宅厥中。直亭之西,石若掖分,可以眺望。其上青壁斗绝,沉于渊源,莫究其极。自下而望,则合乎攒峦(12),与山无穷。

【注释】

①崔公:崔敏,贞元中为永州刺史。莅(l):临。

②墉:筑土垒壁。

③丛翳之隙:丛莽的空隙。

④殊胜:特别奇特的境地。

⑤墟:旧址。

⑥敧仄:倾侧。

⑦相呀:张口的样子。

⑧刳:剖。

⑨秽:荒芜。

⑩浍沟:小溪。

(11)寥廓:宽广的样子。泓渟:水清而静止。

(12)攒:聚。峦:指山势纡回绵连。

【译文】

御史中丞清河人崔公莅临永州。闲暇时候登上城北的土垒,面对荒野丛莽隐蔽之处,发现怪石突出,料想它的下面一定有特别奇特的境地。于是从西门步行,前去探寻它的地址。伐竹辟棘,侧身而入。越谷涉溪,到处巨石林立,散乱得像奔腾的云彩,错杂得像对杀的棋局,掩奋欲飞的石头宛如两虎相斗,拔地而起的石头好像鸟飞冲天。挖开它们的洞穴,里面如鼻口大张,搜寻它们的根基,下面犹足股对峙,绕着石林行走,突然惊愕起来,疑心它们好像在搏斗嘶咬。于是剖挖腐朽的土壤,焚烧荒芜,疏通溪川,导引潜流,分散的水导入稀疏的石林,迂回的水流入清池。水广阔清澈明净,好像造物主刚开始区分清澈和浑浊,在此地显示神奇,这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就在这里建立了游乐的亭子,住宅设在中央。游亭的西边,巨石好像从掖下分开,可以眺望远方,石壁上端青绿陡峭,下部非常幽深,无法知道它的尽头。从下面仰望它,宛如起伏的山峦,和山一样没有尽头。

明日,州邑耋老杂然而至①,曰:吾侪生是州,艺是野,眉厖齿鲵②,未尝知此。岂天坠地出,设兹神物,以彰我公之德欤?既贺而请名。公曰:是石之数不可知也,以其多,而命之曰万石亭。耋老又言曰:懿夫公之名亭也,岂专状物而已哉!公尝六为二千石,既盈其数。然而有道之士咸恨公之嘉绩未洽于人,敢颂休声,祝公于明神。汉之三公,秩号万石,我公之德,宜受兹锡③。汉有礼臣,惟万石君④;我公之化,始于闺门。道合于古,佑之自天。野夫献词,公寿万年。

【注释】

①耋:古指八十岁的人。

②眉厖齿鲵:言眉长如犬毛之多,齿脱如鲸。谓年长。厖,通龙。犬之多毛者。鲵,雌鲸。

③锡:通赐。

④万石君:指石奋。河内温人。景帝时为九卿,四子皆官至二千石,号万石君。

【译文】

第二天,州里的老人们蜂拥而至,说:我辈在州里出生,在田野里耕植,活了一大把年纪,从来不知道这个处所。难道是上天下坠,大地生长,设立这个神奇的事物来表彰大人的德行吗?祝贺完成后,就请崔公为亭子命名。崔公说:这里的石头不计其数,因为非常多,就命名为万石亭吧。老人们再次说:噫!大人的著名游亭,怎么能仅仅描述形状就可以呢?大人曾经六次作为二千石的官员,虽然任职迁转次数已经够多的了,但是有德行的人,都深怪大人的伟大业绩没有和人事谐和一致。冒昧地献上吉祥的言辞,向神明为大人祈福:汉代的三公,封号为万石,大人的德行,应该受到这个赏赐。汉代讲究礼仪的官员,惟有石奋,号万石君;大人的教化,从很小就开始。合乎古道,上天保佑,粗俗的乡老奉上献词,祝愿大人长寿万年!

宗元尝以笺奏隶尚书,敢专笔削,以附零陵故事。时元和十年正月五日记。

【译文】

我曾经用短笺提笔写字,斗胆专擅文字,用它附合发生在零陵的一些往事。元和十年正月五日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题解】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这篇游记以色彩绚烂的文笔,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小石潭风景画,表现了作者游览山水的浓郁情趣,反映了他当时清高孤傲的心境。

本文一大特点是善用比喻,如如鸣珮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等极为贴切,颇具匠心。语言精炼、优美,全文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心乐之。伐竹取道③,下见小潭,水尤清洌④。全石以为底⑤,近岸卷石底以出⑥,为坻为屿⑦,为碪为岩⑧。青树翠蔓⑨,蒙络摇缀⑩,参差披拂(11)。潭中鱼可百许头(1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13),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14),往来翕忽(15),似与游者相乐。

【注释】

①篁(hunɡ)竹:成林的竹子。

②珮环:挂在身上玉制的装饰品。

③取道:开辟道路。

④清洌(li):清凉。

⑤全石:整块的石头。它本或作泉石金石。以为:作为。

⑥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露出水面。

⑦坻(ch):水中的高地。

⑧碪(kān):不平的石头。岩:高耸的大石。

⑨翠蔓:翠绿的藤蔓。

⑩蒙络摇缀:遮蔽环绕,遥相连结。蒙,掩映,覆盖。络,缠绕。摇,通遥。缀,连结。

(11)参差披拂:参差不齐地被风吹动着。

(12)可:大约。许:左右。

(13)下澈:指日光照到水底。

(14)俶(ch)尔:忽然。

(15)翕(xī)忽:轻快,疾速。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就听到了水的声音,像玉珮玉环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心里非常高兴。砍伐了竹子开辟一条道路,向下看到了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水底是整块的大石,靠近岸边,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构成坻、屿、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青的树木,茎蔓翠绿,遮盖缠绕,长短不齐地随风飘动。小潭里边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像是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太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自在地停在那里,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十分轻快,好像与游人同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①,明灭可见②。其岸势犬牙参互③,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④,悄怆幽邃⑤。以其境过清⑥,不可久居⑦,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⑧,隶而从者⑨,崔氏二小生,曰恕己⑩,曰奉壹。

【注释】

①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

②明灭可见:忽明忽暗,依稀可见。

③其岸势:溪岸的形状。犬牙差互:像狗牙一样地交错不齐。

④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⑤悄怆(qiǎo chunɡ):寂静得使人悲哀忧伤。邃(su):深。

⑥清:凄清冷僻。

⑦居:停留。

⑧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绕)人,初名侃,元和初进士,元和三年(808)被贬谪到永州,与柳宗元友谊深厚。龚古:或作袭古,当为吴的字。或为他人。

⑨隶而从者:跟着同游的。崔氏二小生:姓崔的二个年轻人,指柳宗元的妹丈崔简的二子。

⑩曰:叫。

【译文】

朝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行那样蜿蜒,因而忽明忽暗,依稀可见。岸的形状犬牙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坐在潭的上面,四周竹树环绕,空荡荡没有一个人,心神凄凉,寒气彻骨,使人感到悲哀忧伤。由于这里环境过于冷清,不能久留,我把景物记下来就离开了。同游的人,是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随着同来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袁家渴记

【题解】

这篇山水主要是记写袁家渴的景物,在点明它的地点、来历、方位、形状之后,先写山石,再写树草,最后极力描写了风中的草木山水,在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极为惊妙。

本文可以说是别具特色,所写的水或深或浅,或急或缓,构成许多小溪澄潭、小洲小渚。景象虽复杂,但作者以极简炼之笔精确描绘出来,写得生动而又富于色彩。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①,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潭②。由溪口而西陆行③,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④,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⑤。楚、越之间方言⑥,谓水之反流者为渴⑦,音若衣褐之褐⑧,渴上与南馆高嶂合⑨,下与百家濑合⑩。其中重洲小溪(11),澄潭浅渚(12),间厕曲折(13),平者深黑(14),峻者沸白(15)。舟行若穷(16),忽又无际(17)。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石上生青丛(18),冬夏常蔚然(19)。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20),其树多枫、楠、石楠、楩、槠、樟、柚(21),草则兰芷(22)。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23),水石(24)。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25),纷红骇绿(26),蓊葧香气(27)。冲涛旋濑(28),退贮溪谷,摇飏葳蕤(29),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30)。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31),出而传于世。其地世主袁氏(32),故以名焉(33)。

【注释】

①水行:坐船走。

②莫若:没有比得上的。

③陆行:从陆地上步行。

④朝阳岩:地名。在今零陵县西。

⑤皆:都是。永:永州。

⑥楚、越之间: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

⑦反流:这里指水不是向东而是向西流。

⑧褐(h):精麻布衣。

⑨南馆高嶂:袁家渴上游发源处的高山。

⑩百家濑(li):水名,现在叫百家渡,在零陵县南。

(11)重洲:重叠的小洲。

(12)浅渚(zhǔ):刚露出水面的小洲。

(13)间厕曲折:曲折地夹杂着。

(14)平者:平的潭水。

(15)峻者:峻急的溪水。沸白:像沸水时出现的浪花。

(16)穷:到了尽头。

(17)际:边际。

(18)青丛:丛生的翠绿草木。

(19)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20)白砾(l):白色的小石。

(21)枫:落叶乔木,叶掌的形状裂成三瓣,秋天叶子变红。楠:常绿乔木,叶子为长椭圆形,经冬不凋,木材极珍贵。石楠:常绿灌木,叶子椭圆并且光滑,叶背呈褐色,多毛。楩(pin):即黄楠木。槠(zhū):常绿乔木,树皮呈白色。樟:常绿乔木,叶子呈圆形较硬,光滑,夏初开花。柚:常绿灌木,果实鲜甜。

(22)芷(zhǐ):香草名。

(23)类:像。合欢:落叶乔木,叶子像槐树,到了晚上就合起来。

(24)(jiāo ɡ)水石:在水石中交结。

(25)掩苒:柔弱的草倒向一边。

(26)纷红骇绿:形容花叶被吹得纷乱,像受惊似的。

(27)蓊葧:茂盛的样子。

(28)冲涛旋濑:浪涛冲击,溪水回旋。

(29)葳蕤:花草茂盛。

(30)无以:没有办法。

(31)专:独自占有。

(32)世主:世代主人,指世代为袁氏所有。

(33)名:命名。

【译文】

从冉溪往西南方向乘船水行十里以内,可取的山水有五处,但都没有能比得上钴潭的。从溪口往西,从陆上步行,可取的山水有八九处,没有能比得上西山的。从朝阳岩往东南方向,乘船行驶到芜江,可取的山水有三处,没有能比得上袁家渴的。都是永州幽远奇丽的所在。楚、越一带,方言把水往西流称为渴,渴字读音就像衣褐的褐。渴的上游在南馆高山,下游流到百家濑,这中间有重重叠叠的小洲和小溪,澄清的潭水,浅的刚露出水面的小洲,曲折地夹杂其间。平的潭水很深,呈现墨黑色,峻急的溪水溅起,像水沸时的雪白浪花。船走着,好像前面没有路了,忽然一转弯,前面又开旷得无边无际。有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奇美的石头,上面长着丛生的常绿草木,无论冬夏都是郁郁葱葱。旁边有许多岩洞,下面多是白色的小石子。上面的树大多是枫、楠、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大多是兰、芷。又有奇异的花卉,像合欢但却是草本蔓生,交结于水石之中。每当风从四面山上刮下,吹动大的树木,许多草都倒向一边,花叶被风吹得纷乱,像受惊似的,浓郁的香气到处弥漫。浪涛冲击,溪水回旋,退回贮存在溪谷,水中茂盛的植物随水流摇荡,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化。这里的景色大致如此,我没有办法写尽它们的情状。永州的人未曾游过这里,我发现了它但不敢据为己有,写出来把它传之于世。当时那块地世代为袁氏所有,所以把它命名为袁家渴。

石渠记

【题解】

这篇游记,对景致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不论是写泉水还是泉上景物,都各具特色。泉水在石渠中流,用幽幽然和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来描摹其细,显出与别泉的不同。写泉上景物有树木、花草、竹子,写出其特点是抓住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造成的回响。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是与作者细致的观察分不开的。表现了作者艺术功底的深厚。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①。有泉幽幽然②,其鸣乍大乍细③。渠之广,或咫尺④,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⑤,青藓环周⑥。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⑦。又北曲行纡余⑧,睨若无穷⑨,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⑩。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11),决疏土石,既崇而焚(12),既酾而盈(13)。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14),遗之其人,书之其阳(15),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16)。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17)。

【注释】

①桥:句中是动词,架桥。

②幽幽然:形容细微的样子。

③乍:忽然。

④咫(zhǐ)尺:一尺左右。咫是古代尺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⑤菖蒲被之:菖蒲覆盖在石洼上面。

⑥藓:苔藓。

⑦(tio)鱼:白鲦鱼。

⑧纡余:形容曲折的样子。

⑨睨(n):斜视。

⑩列坐:成排地坐着。庥:同休。休息。

(11)翳:遮蔽。

(12)崇:积聚。

(13)酾:疏通。

(14)累记:一连串地记下来。

(15)书之其阳:把它记刻在山南的石头上。阳,山的南面。

(16)蠲(juān):清除,疏通。

(17)穷:穷尽。

【译文】

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到了石渠,百姓在渠上架了桥。渠里泉水非常舒缓,声音忽大忽小。石渠宽有时一尺左右,有时两尺左右,长度大约有十几步。流水碰到大石,就潜流在石下。穿越石头,有一石头洼下处,菖蒲覆盖在石洼上面,青色的苔藓环绕四周。又转而往西走,岩石从旁陷下去,从北面陷成一个小潭。小潭幅员面积不足百尺,水清而深,有许多白鲦鱼。又向北曲折而行,看着好像无穷无尽,但却突然进入了袁家渴。旁边多是奇特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丽的花卉,修长的竹子,可以列坐休息。风摇动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看看被风吹动的树木、花草、竹子已经静静地不动了,还能听见声音向远处传去。我跟着柳州刺史找到了这石渠,除去遮蔽泉水的杂草和腐木,开凿土石来疏通泉水,杂草腐木既已积聚起来就把它烧掉,泉流既已疏通,水就充满了。可惜这泉水还没有人提起过,所以把石渠上的景物,一连串地记下来,传给那些爱好山水的人。把这篇记刻写在山南的石头上,使后来的山水爱好者容易找到它。元和七年正月八日,疏通渠水到大石。十月十九日,穿越石头发现石泓和小潭,石渠的美景到这里方才穷尽。

石涧记

【题解】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手法,来描写景物,显得格外的生动、有趣而鲜明。对水中的石头,以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比喻;对泉水,以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比喻,这些都是明喻。文中对泉上的树和石,则用翠羽、龙鳞比喻,这是暗喻。

这篇短文,起句承上篇,接着记石涧。先点桥,写桥下水势。次喻石,写石上水流。继而记游赏石涧之乐。然后,点明石涧位置,与前两篇连接起来。末句写峭险境界,似乎是弦外之音,实为作者心境写照。

石渠之事既穷①,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②,民又桥焉③。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④。巨石为底⑤,达于两涯⑥,若床若堂⑦,若陈筵席⑧,若限阃奥⑨。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⑩,响若操琴。揭跣而往(11),折竹埽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12)。交络之流(13),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14),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于此邪?后之来者,有能追余之践履邪(15)?得意之日,与石渠同。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16),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17),道狭不可穷也。

【注释】

①石渠之事:指游赏、整治石渠的事。既:已经。穷:完毕。

②阴:山北。

③桥:这里是动词。

④倍石渠三之:是石渠的三倍。它本后有一。

⑤巨石为底:巨石构成涧底。

⑥涯:岸。

⑦堂:正屋,这里指屋基。

⑧陈:陈设。

⑨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分隔。阃(kǔn)奥:内屋,室内深处。

⑩织文:织物上的图案花纹。

(11)揭跣(q xiǎn):撩起衣服,赤着脚。

(12)罗:排列。胡床:交椅。

(13)交络:交织的纹理。流:流泉。

(14)龙鳞之石:像龙的鳞片一样的石头。

(15)追余之践履:继我而亲身来此一游。

(16)涧之可穷者:石涧的源头能够找到的。

(17)逾峭险:越来越陡峭峻险。

【译文】

游赏、整治石涧的事已经完毕,上由桥的西北,下达土山的北面,百姓又在那里架了桥。水域宽阔,是石渠的三倍。巨大的石头从这岸连到那岸,构成涧底。涧底的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堂屋屋基,有的像筵席上的碗盏杯碟,有的像用门槛分隔内外。流水平布在涧底石头上,水流呈现出像织物上的图案花纹,水响声像弹琴。撩起衣裳,赤着脚走在那里,砍折竹子,去掉旧叶子,除去腐朽的树木,可以排列十八九把胡床在那上面。像交织的纹理一样的流泉,以及湍流激石的声音,都在床下;而绿色的树木,像龙的鳞片一样的石头,都遮荫在它的上面。古人也有这般的乐趣吗?后世人又有能继我而亲来此一游的吗?我找到石涧的日期是与找到石渠的日期相同的。从袁家渴过来的,先到石渠,后到石涧。由百家濑逆水而来的,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能够找到的,都出自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以游赏的景致有好几处。其上是深山幽林,越走越陡峭峻险,道路狭窄不可穷尽。

小石城山记

【题解】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最末一篇。写于元和七年秋,与第一记的写作,正好晚三年时间。

《小石城山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物;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抒发感情。两段环环相扣,相互照应。结尾错落有致,随笔自然收转,妙语惊人。

作者借景抒情,在文中含蓄表达了自己横遭贬谪,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悲愤感情。以小石城山自比,抒胸中愤懑。

自西山道口径北①,逾黄茅岭而下②,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③,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④,有积石横当其垠⑤。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⑥,其旁出堡坞⑦,有若门焉。窥之正黑⑧,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⑨,其响之激越⑩,良久乃已(11)。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2),益奇而坚(13),其疏数偃仰(14),类智者所施设也(15)。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16)。及是(17),愈以为诚有(18)。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19),而列是夷狄(20),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21),是固劳而无用(22)。神者傥不宜如是(23),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26),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7)。是二者(28),余未信之。

【注释】

①径北:一直往北。

②逾:越过。黄茅岭:在今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③少北:稍微偏北。

④土断:山土断开。川分:河流从这里分支。

⑤横当其垠(yn):横堆在山的边际。

⑥睥睨(p n):城上矮墙。梁(l):正梁。

⑦出:突出。堡坞(w):碉堡,小城堡。

⑧窥:看。

⑨洞然:形容洞中的声音。

⑩激越:声音清亮。

(11)已:停止。

(12)美箭:美好的竹子。

(13)坚:坚实。

(14)疏数(c):疏密。偃仰:高低,俯仰。

(15)类:像,好像。施设:安排布置。

(16)造物者:创造万物的上天。

(17)及是:到现在,到这时。

(18)诚:确实。

(19)其:代词,指造物者。中州:中原地区。

(20)列:安排。夷狄:少数民族,指文化落后的地区。

(21)更(ɡēnɡ):经历。售:实现,这里是指显示。

(22)固:乃。

(23)傥:同倘。也许。

(24)其:指神者。果:果真。

(25)慰:安慰。夫:那。

(26)气之灵:古人有一种迷信的看法,认为一地方有一地方的灵秀之气,这种气聚集在人身上,就生出伟人,聚集在物身上,就形成奇特的东西。为:造就。

(27)楚之南:指永州一带。

(28)是二者:这二种说法。

【译文】

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向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伸延,沿途寻找,没有什么好景致;另一条稍微偏北又转向东,走了不过四十丈远,山土断开,河水从这地方分流,有堆积的石头横挡在路边。它的上面,有的石头像城上矮墙,有的像房屋的正梁。它的旁边突出一座城堡,好像门一样。朝里看,黑洞洞的,把小石头丢下去,从深邃之处发出咚咚的水声,音响高亢清亮,很久才消失。绕着积石可以上去,望过去可以看得很远。没有泥土的地方,却生出许多好的树木和秀丽的竹子,格外显得奇特坚美,它们疏密有致,有高有低,好像聪明人安排布置的一样。唉!我怀疑造物主的有无已经很久了,等到了这里,便认为造物主确实是有的。但又怪造物主不把这样的美景安置在中原地区,却把它安放在这偏僻的地方,以致经历了千百年也不能显示它的美来,这实在是劳苦而没有用处的事。神或许不该这样做,那么造物主果真是没有的吧?有人说:这是用来安慰在这里受辱的贤人的。有人又说:这天地间的灵气,不用来孕育杰出的人才却偏偏造就出这些景物,所以永州一带贤人少可是奇石却很多。这二种说法,我都不相信它。

柳州东亭记

【题解】

本文叙述了作者建立东亭的经过,透露出作者被贬谪后自甘寂寞、恬淡自得的心境。全篇文字真切深致,简短有序。

出州南谯门①,左行二十六步,有弃地在道南。南值江②,西际垂杨传置③,东曰东馆。其内草木猥奥④,有崖谷,倾亚缺圮⑤,豕得以为囿,蛇得以为薮⑥,人莫能居。至是始命披刜蠲疏⑦,树以竹、箭、松、柽、桂、桧、柏、杉,易为堂亭⑧,峭为杠梁⑨。下上回翔,前出两翼,冯空拒江⑩,江化为湖,众山横环,嶛阔湾(11)。当邑居之剧,而忘乎人间,斯亦奇矣!乃取馆之北宇,右辟之以为夕室;取传置之东宇,左辟之以为朝室。又北辟之以为阴室;作屋于北牖下(12),以为阳室;作斯亭于中,以为中室。朝室以夕居之,夕室以朝居之,中室日中而居之,阴室以违温风焉,阳室以违凄风焉。若无寒暑也,则朝夕复其号。既成,作石于中室,书以告后之人,庶勿坏。元和十二年九月某日,柳宗元记。

【注释】

①谯门:城门上的门楼,用以望远。

②江:指柳江。其源出贵州榕江县。经马平至象县曰象江,又南至武宣县西,与黔江会合。

③传置:驿站。

④猥奥:丛积。

⑤倾:侧。亚:压。

⑥薮:所聚之地。

⑦披:斫。

⑧易:平。

⑨杠梁:桥梁。小桥古称杠。

⑩冯:同凭。

(11):水远的样子。

(12)牖:窗户。

【译文】

走出柳州南城门,向左走二十六步,路南有一块废弃之地,南临柳江,西临垂杨驿站,东面是东馆。里面草木丛积,有悬崖山谷,侧着压在断缺的墙上。猪能够把它当做猪圈,蛇能够把它当做聚居之地,人不能居住。于是,就命人砍斫荆棘,疏理水道,种上竹、箭、松、柽、桂、桧、柏、杉,平整的地方建成正亭,陡峭的地方设立桥梁。上下回旋,向前伸出两翼,凌空拒江,江仿佛成为湖泊,众山环绕,水面辽阔。每当居住于此,即忘却了人间,这也真神奇啊!于是选取东馆的北面,向右开辟成为夕室;选取驿站的东面,向左开辟成为朝室。又向北开辟成为阴室;在北窗下建屋,作为阳室;亭子建在中央,成为中室。朝室供晚上居住,夕室供早上居住,中室供白天居住,阴室用来避开热风,阳室用来避开冷风。如果没有严寒酷暑,那么从早到晚就重复着这种安排。这些都建成后,就在中室立了一块碑石,在上面刻上字以示后人,希望不要破坏它。元和十二年九月某日,柳宗元记述。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题解】

此文作于柳州。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被召入京师,同年三月,出任柳州刺史。这篇文章记述了柳州城郊可游览的山水,无起无收,无照无应,全部是叙事,娓娓道来,不加一句议论感慨,但却十分自然雅致,不着痕迹,妙手天成。

古之州治在浔水南山石间①,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东西皆水汇。

【注释】

①浔(xn)水:亦称柳江,由柳州城西绕城南、东而过。

【译文】

古代的柳州州治在浔水南的山区,现在迁移到了浔水之北,方圆大约有四十里的平坦之地,东西南北都是水流汇合的地方。

北有双山①,夹道崭然②,曰背石山。有支川③,东流入于浔水。因是北而东,尽大壁下。其壁曰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

【注释】

①双山:两山对峙。

②崭然:山高峻的样子。

③支川:支流。

【译文】

北面有两山对峙,夹着道路山地高峻,叫背石山。有支流,向东流进浔水。浔水由此向北偏东流,止于大壁下。其壁叫龙壁,其下多秀美的石头,可以做砚台。

南绝水①,有山无麓②,广百寻③,高五丈,下上若一,曰甑山④。山之南皆大山,多奇。又南且西,曰驾鹤山,壮耸环立,古州治负焉。有泉在坎下⑤,恒盈而不流。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屏山,其西曰四姥山,皆独立不倚。北流浔水濑下⑥。又西曰仙弈之山⑦,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屏,有室有宇⑧。其宇下有流石成形⑨,如肺肝,如茄房⑩,或积于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众。东西九十尺,南北少半。东登入于xiao穴,常有四尺(11),则廓然甚大。无窍(12),正黑,烛之(13),高仅见其宇,皆流石怪状。由屏南室中入xiao穴,倍常而上(14),始黑,已而大明(15),为上室。由上室而上,有穴北出,出之,乃临大野,飞鸟皆视其背。其始登者,得石枰于上(16),黑肌而赤脉(17),十有九道,可弈,故以云。其山多柽多槠(18),多筼筜之竹(19),多橐吾(20),其鸟多秭归(21)。

【注释】

①绝:横流。

②无麓:山陡峭无缓坡。

③寻:古度量单位,八尺为寻。

④甑(znɡ):古代蒸饭用的一种瓦器。

⑤坎:地面低陷之处。

⑥濑:湍急之水。

⑦仙弈(y)之山:也叫仙人山。

⑧宇:屋檐,此指石穴上外突部分像屋檐。

⑨流石:钟乳石。

⑩茄(jiā)房:指莲蓬。

(11)有:通又。

(12)窍:孔洞,指透日光之孔洞。

(13)烛:动词,指用蜡烛照亮。

(14)倍常:指三丈二尺。常是古度量单位。倍寻为常,寻为八尺,常是一丈六尺。

(15)已而大明:不久就很亮。

(16)石枰(pnɡ):石头棋盘。

(17)黑肌而赤脉:黑色盘面红色线条。

(18)柽(chēnɡ):又名观音柳、西河柳、红柳、三春柳,落叶小乔木,供观赏,枝叶可入药。

(19)筼筜(yn dānɡ):竹名。

(20)橐(tu)吾:常绿多年生草木。

(21)秭归:又叫子规,杜鹃鸟。

【译文】

往南横渡河水,有山但陡峭无坡,山宽八百多尺,高万丈,山上下陡直无变化,叫甑山。山的南面,都是大山,较奇特。又往南偏西,叫驾鹤山,耸立环绕,山在古代州治的后面。有泉水在地面低洼之处,常满不溢不流。南面有山,正正方方并且很高,像屏风,叫屏山,西面的叫四姥山,都独立不相连。北流入湍急的浔水中。又往西叫仙弈山,山的四面可以攀登。上面有洞穴,洞穴上有屏风,有像屋子的地方,有石穴突出像屋檐。屋檐下有千奇百态的钟乳石,有的像肺肝,有的像莲蓬,或者流积在地下,像人、像动物、像器物,非常多。东西有九十尺,南北要小一半。从东登进小洞穴,又有四尺,非常空旷广大。没有洞孔,十分黑暗,用蜡烛照亮,只看到屋檐,钟乳石奇形怪状,历历在目。由屏风的南室进小洞穴,三丈二尺高的上面,开始很暗,不久就很亮了,是上室。由上室再往上,有洞穴,从北面出来,就面对着广阔的原野,俯看空中的飞鸟,只能看到它们的脊背。那些最先登到的人,在上面看到一个石头棋盘,黑色的盘面,红色的线条,共有十八道,可以下棋,所以叫仙弈山。山上多柽木、槠木,多筼筜竹子,多橐吾草,鸟大多是秭归鸟。

石鱼之山全石,无大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①,在多秭归。西有穴,类仙弈。入其穴,东出,其西北灵泉在东趾下②,有麓环之。泉大类毂,雷鸣,西奔二十尺,有洄③,在石涧,因伏无所见④,多绿青之鱼及石鲫⑤,多⑥。

【注释】

①立鱼:站立的鱼。

②趾:脚。

③洄:回流。

④伏:隐藏。

⑤绿青:指鱼的颜色。

⑥(tio):白鲦鱼,长一尺多,好群游水面。

【译文】

石鱼山全是石头,无大的草木,山较小但很高,形状像站立的鱼,秭归鸟很多。西面有洞,类似仙弈山的洞。进入洞穴,从东面出来,西北的灵泉在东边山脚下,有山麓环绕。泉水面广,有如车轮,雷鸣般声响,向西奔流二十尺,在石涧中形成回流。因为隐藏着不能看见,多绿青的鱼和石鲫鱼,多白鲦鱼。

雷山两崖皆东西,雷水出焉,蓄崖中曰雷塘,能出云气,作雷雨,变见有光①。祷用俎鱼、豆彘、修形、糈稌、阴酒②,方望溪云:形当作刑、,羹也,见《周官内外飨职》。虔则应。在立鱼南,其间多美山,无名而深。峨山在野中,无麓,峨水出焉,东流入于浔水。

【注释】

①见:即现。

②祷(dǎo):祈神求福。俎(zǔ):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木制,似案。豆:古礼器,木制,形如高脚盘。彘(zh):猪。糈(xǔ):祭神用的精米。阴酒:水酒。

【译文】

雷山的两边山崖都在东西面,雷水从中流出,水积蓄在山崖中叫雷塘,能形成云气雷雨,变幻出光彩。用礼器盛着鱼、猪、干肉、精米、稻谷、水酒祈福,方望溪说:形字当作刑,,是羹的意思,见《周官内外飨职》。态度虔诚就灵应。在立鱼山的南面,其间多美丽山峰,没有名字但很幽深。峨山在荒野中,无山麓,峨水从中流出,往东流入浔水中。

零陵三亭记

【题解】

本文记叙的是零陵县令薛存义的政绩及其建立三亭(读书亭、湘秀亭、俯清亭)的经过。文章称赞了薛存义的政治才能,并通过对薛存义的称慕,寄寓了作者恬淡自得、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全文状物生动,摹景真切,笔调明快而感慨深远,为后世的叙事言志文字树立了榜样。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①,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注释】

①壅:闭塞。

【译文】

在县内观光巡游,有人认为不是在执行公务,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心绪烦闷则思虑紊乱,目光闭塞则志向阻滞,君子必须拥有灵活的心绪,高明的眼光,使自己清静平和,经常心有余力,然后才可以事理明达而且事业有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①,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②,潭部举之③,假湘源令④。会零陵政厖赋扰⑤,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⑥,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涂,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召⑦,鸡豚糗糈⑧,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藂峰,珑萧条⑨,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畜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⑩,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11),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注释】

①洳:低湿之地。

②薛存义:河东(今山西)人,元和间授零陵令。

③潭部:指湖南观察使,治潭州,故名。

④假:兼职。湘源:今广西全县,唐时为永州属县。

⑤厖:杂乱的样子。

⑥逋租:欠逃租税。匿役:逃避服徭役。

⑦鼛鼓:大鼓。

⑧糗:饭。糈:美酒。

⑨珑:空明的样子。

⑩埴:黏土。

(11)三亭:一曰读书亭,二曰湘秀亭,三曰俯清亭,均在东山之麓。

【译文】

零陵县东面山麓,泉水从石中流出,腐烂植物埋在地下形成泥沼,污泥附在上面,许多牲畜在此觅食。因为围墙的遮蔽,历任的十数位县令竟然没有人看见它。河东人薛存义以治理才能卓越闻名于荆楚之间,湖南观察使举荐他,兼任湘源县令。正值零陵县受赋税困扰之时,老百姓诉讼到州官,州官推举贤能之才去解决困难,薛存义就来到了零陵。逃跑的百姓又重新回来,愁苦和悲痛变成欢歌,拖欠租税躲避徭役的,一个月内予以惩办,隐匿窝藏坏人的,逮捕示众。老百姓完成了税赋,相互在归途中欢呼,在里巷内欢迎祝贺。屋内不再设胥吏的席位,耳朵不再听到大鼓的召唤,鸡、狗、饮食、美酒都陈上来,宗族欢聚。州里尊敬他,邻县仿效他,然而他却从来没有被繁重的行政工作所困扰,恬然于山水鱼鸟之乐,神情自若。于是打开围墙,驱赶牲畜,放水疏导沼泽,清理山麓,使得万石如林,变坳为池。这样才有了优良的树木及美丽的花草,长长的流水及起伏的山峰,空明萧条,清风如缕,翠绿自存,不用整治,自然天成。鱼儿喜爱广阔的空间,鸟儿仰慕静静的深渊,繁衍生息,聚集在一起,不用蓄养就越来越多。砍下树木投入江中,漂流到县城的门口,挖掘黏土烧制陶器,也在县衙的旁边,百姓不需费力,工作获得便利。于是建了三个亭子,高下错落,阴晴晦明,高的冠绝山巅,低的俯瞰清池。于是换上衣服准备饭食,摆好器具,用宴会招待宾客,用馆舍安排旅人。高雅的游息之乐,这个县已具备了,这是由薛存义首倡的。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①,宓子弹琴而理②,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③!余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昌黎志东野,则仿东野;志樊宗师,则仿宗师;其作罗池碑,似亦仿此等文为之。然如裨谌、宓子等句,实未脱唐时骈文畦径,昌黎不屑为也。

【注释】

①裨谌谋野而获:相传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有事,子产与之乘以适野,共谋可否。裨谌,春秋郑大夫。

②宓子弹琴而理:相传宓子鸣琴不下堂,而邑大治。宓子,即宓不齐,字子贱,春秋鲁人。

③既:完毕,终了。

【译文】

往昔,裨谌与乡人相谋而有政绩,宓子弹琴瑟而邑大治,这样,混乱的思虑和凝积的志向,没有地方可以乘虚而入。那么观光巡游果真是有益为政的好办法吗?薛存义的志向,果真是出于这种考虑吗?若是产生流弊,就可能以玩乐代替为政,以荒废代替治理。假若后继者都有薛存义的志向,那么老百姓的福祉,可就是没有止境了!我喜爱他的首创,想让他的精神能延续下去,就拟把他的事迹记下来书写在石碑上。薛存义揖手称拜:这是我的志向啊!于是就刻下了这篇文章。昌黎向慕东野,就模仿东野;向慕宗师,就模仿宗师;他的作品罗池碑,似乎也是模仿这类文章而作。然而如裨谌、宓子等句,其实未脱离唐时骈文的程式,昌黎不屑这么写。

序饮

【题解】

本文是一篇叙事文字(序通叙),叙饮酒场面,叙心中所感。谪居永州十年,是作者一生中最失意的时期,但政治上的挫折并没有改变作者恬淡、爽朗的性恪。文中,作者恬然自得、乐观开朗的情状跃然纸上。本文行文流畅,质朴无华,摹情状物甚为真切。寓以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作结,可谓寄寓深远。

买小丘①,一日锄理,二日洗涤,遂置酒溪石上。向之为记所谓牛马之饮者②,离坐其背③,实觞而流之④,接取以饮。乃置监史而令曰⑤:当饮者举筹之十寸者三,逆而投之,能不洄于洑、不止于坻、不沉于底者⑥,过不饮。而洄、而止、而沉者,饮如筹之数。既或投之,则旋眩滑汩⑦。若舞若跃,速者迟者,去者住者,众皆据石注视,欢忭以助其势。突然而逝,乃得无事。于是或一饮,或再饮。客有娄生图南者,其投之也,一洄一止一沉,独三饮,众乃大笑,欢甚。余病痞,不能食酒,至是醉焉,遂损益其令,以穷日夜而不知归。

【注释】

①小丘:在零陵县西。

②向之为记:指作者先前所写的《钴潭西小丘记》。向,从前。

③离坐:并坐。

④实觞而流:注酒于觞,使浮水而流。觞,古代称酒杯。

⑤监史:监行酒令的人。

⑥洄:洄流。洑(f):漩涡。坻(ch):水中高地。

⑦旋眩:昏乱。滑汩:灭。

【译文】

买下小丘,第一天锄地修理,第二天用水洗涤。于是把酒摆在溪边的石头上,即先前所记载的牛马饮水之处,并坐在石背上,注酒于酒杯使浮水而流,众人从水中取酒畅饮。就安排监行酒令的人行酒令说:当轮到谁喝酒时,就请拿起筹码的十分之三寸处,倒过来把它投入水中。如果筹码不在水中洄流、不停在水中高地处、不沉于水底者,经过他时可以不喝酒。如果筹码洄流、停止、下沉了,那么他就按照筹码上所规定的数字喝酒。已经投下了筹码,筹码来回洄旋若隐若现,像在跳舞又像在雀跃。有的快速,有的迟缓,有的漂走,有的停住,众人都坐在石上注视着水中的筹码,欢呼着协调筹码在水中的情势。筹码突然间不见了,自己就相安无事。于是有的喝一杯,有的喝两杯。客人中有叫娄图南的青年,他所投的筹码,洄流一次,停止一次,下沉一次,独自喝了三杯,众人于是大笑起来,场面十分热闹。我身有硬块,不能喝酒,到了这时也醉了,于是就相应增加或减少酒令,昼夜不息,不知归去。

吾闻昔之饮酒者,有揖让酬酢百拜以为礼者,有叫号屡舞如沸如羹以为极者,有裸裎袒裼以为达者①,有资丝竹金石之乐以为和者,有以促数纠逖而为密者②。今则举异是焉,故舍百拜而礼,无叫号而极,不袒裼而达,非金石而和,去纠逖而密。简而同,肆而恭,衎衎而从容③,于以合山水之乐,成君子之心,宜也。作《序饮》以贻后之人。

【注释】

①裸裎(chnɡ):露身。裎,光着身子。袒裼(xī):露臂。裼,敞开或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②纠逖:纠集而赴远。

③衎衎(kn):快乐。

【译文】

我曾听说古时候喝酒的人,有作揖百拜以为礼貌的,有号叫欢舞如沸腾的汤水那样以为极致的,有袒胸露臂以为畅达的,有佐以丝竹金石之乐以为和谐的,有纠集在一起远远地避开众人以为亲密的。现在只不过是在此列举这些奇异的行为,所以舍废百拜而彬彬有礼,没有欢号而达到极致,不袒胸露臂而欢畅淋漓,没有金石之乐而相互和谐,不去纠集在一起而亲密无间。虽简单却共同参与,虽放肆却恭敬有礼,快快乐乐,从从容容,用这个来合乎山水的乐趣,成全君子的心思,是很合适的。因此,写作了《序饮》,以留给后人。

序棋

【题解】

这是篇杂文,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作者以物喻人,从棋子分成上下贵贱说起,痛斥了当时唐王朝推行的近而先之的任人唯亲的错误路线,提出了择其善否的任人唯贤的正确路线;揭露了贵者与贱者社会地位相去千万不啻的黑暗现实。文末,作者结合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对当权的保守派迫害革新势力的强烈不满。

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①,皆好学。予病其确也②,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③,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者二人④,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⑤,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慄焉昏焉⑥,亦鲜克以中⑦。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

【注释】

①生:古时对读书人的称呼。

②病:担心的意思。确:坚。这里是专心致志的意思。

③局:棋盘。

④抵戏:对局。

⑤击触:碰击。

⑥傈焉:精神紧张的样子。昏焉:心神不定的样子。

⑦鲜克:很少能够。

【译文】

房直温和我的两个弟弟是好朋友,都喜爱读书。我担心他们太专心致志影响身体,就想了个让他们休息的办法。找到一个木棋盘,它的中间高起成为圆形,下面是四方形的平面。放上二十四枚棋子,高贵的占一半,低贱的占一半,高贵的叫上等子,低贱的叫下等子,都从第一排到第十二,低贱的两个棋子相当于高贵的一个棋子,用红色和黑色加以区别。于是房直温取来两支毛笔按照次序画上两种颜色。做好后,两个人开始对局,便对低贱的黑子很轻视,对高贵的红子很重视。他们使用棋子碰击时,必定先用黑子,不得已时才用红子,但是都显得精神紧张、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很少能有击中的。他们赢得棋子时,得到红的就好像很满意,得到黑的就似乎不痛快。

余谛睨之①,以思其始,则皆类也,房子一书之而轻重若是。适近其手而先焉②,非能择其善而朱、否而墨之也。然而上焉而上,下焉而下,贵焉而贵,贱焉而贱,其易彼而敬此③,遂以远焉。然则若世之所以贵贱人者,有异房之贵贱兹棋者欤?无亦近而先之耳!有果能择其善否者欤?其敬而易者,亦从而动心矣,有敢议其善否者欤?其得于贵者,有不气扬而志荡者欤④?其得于贱者,有不貌慢而心肆者欤⑤?其所谓贵者,有敢轻而使之击者欤?其所谓贱者,有敢避其使之击触者欤?彼朱而墨者,相去千万不啻⑥,有敢以二敌其一者欤?余墨者徒也⑦,观其始与末,有似棋者,故叙。

【注释】

①谛(d):仔细。睨(n):斜看。

②适:恰好。

③易:轻视。

④荡:放纵,放荡。

⑤肆:任意,指心灰意冷。

⑥不啻(ch):不只,不仅。

⑦墨者徒:属于墨者一类的人,这里指与低贱同类。

【译文】

我仔细地看他们玩棋,联想到棋子最初都是一样的,经过房先生一画,轻重贵贱竟这样不同。他只是把靠近手边的棋子拿来先画,并没有选择其中好的画成红的,不好的画成黑的。但是,一经画过,上等的就高尚,下等的就低下,高贵的就高贵,低贱的就低贱;他们轻视黑子而看重红子,于是差别就很大了。那么像现今社会上把人分成贵贱的原因,跟房直温把这些棋子分成贵贱有什么不同呢?也不过是亲近的人便先得到重用罢了!谁真能考虑他们的好与不好呢?那些被看重或被轻视的人,也就按着这一既定的看法行动了,有谁敢议论他们究竟是好还是坏呢?那些得到高贵地位的人,有谁不是趾高气扬而意志放荡呢?那些落得地位低贱的人,有谁不是神情沮丧而心灰意冷呢?那些所谓高贵的人,有谁敢像对黑棋子那样轻易地使用他们去碰击呢?那些所谓低贱的人,有谁顾及像对红棋子那样避免先使用他们去碰击的呢?那些高贵的和低贱的人,他们之间相距不只千万,有谁敢用两个低贱的去抵挡一个高贵的呢?我,属于地位低贱一类的人,看到他们的遭遇,觉得有和黑棋子相似的地方,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属陕西),后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孤贫而有志,勤于攻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守边多年,御西夏侵扰卓有成效。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庆历新政失败,后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于赴颍州途中病故。谥文正。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时主张诗***新,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的散文、诗、词均有佳作名篇,如《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均为世人所称道。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记

【题解】

本文是一篇以抒怀为主的散文。文章通过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虽题为记,但实际是即景抒情,写物言志。全篇把写景、记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构思精妙,章法严密。文句多用四言,骈散结合,排比押韵,词采富丽,音节和谐,铿锵有力,形式上富于创造性,被当时古文家尹洙评为传奇体。由于它立意高远而又文辞优美,成为我国古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庆历四年春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②。越明年③,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④,增其旧制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⑥,属予作文以记之⑦。

【注释】

①庆历四年:即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②滕子京:名宗谅,河南人,与范仲淹为同科进士,曾在泾州任知州,后因人诬告其枉费公用钱而贬至岳州(今湖南岳阳)。谪(zh):贬官。守:太守,一郡的行政长官。巴陵郡:本巴丘地,南朝宋于此立巴陵郡。隋改为岳州,治所在巴陵,宋为岳州。宋代行政区划中本无郡名,文章中以古地名代指今地,纯系文人雅趣,不特宋人为然。

③越:逾。

④岳阳楼: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今湖南岳阳,相传为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

⑤旧制:原来的规模形状。

⑥唐贤:唐时名人。

⑦属:同嘱。嘱托,寄言。

【译文】

仁宗庆历四年春季,滕子京贬至巴陵郡为郡守。过了两年,他将巴陵郡治理得政治通达,民风和顺,一切被荒废了的全都恢复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复了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有的规模,同时将唐代和现代名人的诗词歌赋镌刻在上面,并嘱托我写篇文章将这事记述下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①,在洞庭一湖。衔远山②,吞长江,浩浩汤汤③,横无际涯。朝晖夕阴④,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⑤。然则北通巫峡⑥,南极潇湘⑦,迁客骚人⑧,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⑨?

【注释】

①胜状:美好景象。

②衔:含。

③汤汤(shānɡ):水大流急的样子。

④晖:日光。

⑤备:齐全,详尽。

⑥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境内。

⑦潇湘:一种说法为潇水、湘江二水名,流经湖南省,注入洞庭湖。另一说法是指清深的湘水。旧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

⑧迁客:被贬外任的官吏。骚人:诗人。

⑨得无:能无,能没有。

【译文】

我看巴陵郡的美景,全在这洞庭湖上。它像是衔着远处的山峦,吞下奔腾的长江似的,浩浩荡荡,湖面辽阔得无边无际。早晨旭日照耀,傍晚暮霭阴沉,真是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最壮观的景致啊,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它向北连通巫峡,向南延绵到了潇湘。受贬的官员及风雅的文人,常常集聚在这里,观景览物所产生的情感,能没有差异吗?

若夫霪雨霏霏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③,忧谗畏讥④,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⑤。

【注释】

①霪雨:连绵不停的过量的雨。霏霏:雨很盛的样子。

②樯:船的桅杆。楫(j):船桨。

③去国:离开国都。国,京都。

④忧谗畏讥:担心遭谗言陷害,怕被别人嘲讽。

⑤感极:感慨到了极点。

【译文】

但说那阴雨连天,经月不晴,寒冷的大风狂呼乱叫,混浊的浪花冲向长空,日月星辰藏匿了光辉,峰峦山陵隐蔽了自己的身影;商人和旅客不能上路,船上的桅杆倾倒,篙桨折断,一片昏暗笼罩着傍晚,猛虎长啸,哀猿啼鸣。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联想到自己远离朝廷,思念家乡,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谗毁讥讽,眼前看到的都会是冷落萧条的景象,感慨万端,那么,心中的悲伤也就油然而生了。

至若春和景明①,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②,锦鳞游泳③,岸芷汀兰④,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⑤,皓月千里,浮光跃金⑥,静影沉璧⑦,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注释】

①至若:至于。

②翔:飞。集:栖,止。

③锦:色彩鲜明华丽。鳞:指代鱼。

④芷(zhǐ):香草。汀(tīnɡ):水中小洲,引申为水边平地,岸边。

⑤空:全部消失。

⑥浮光跃金:水面浮现月色闪烁着金光。

⑦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同沉在水中的玉璧一样。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孔。

【译文】

若到了那春光明媚、艳阳高照时,水天相映,碧波万顷,水鸟飞落参差,鱼儿翔游水中,岸上或水中洲上的花草,浓绿嫩青,丰茂异常。有时夜晚天空云消雾散,皓月当空普照千里,微风起处,银光浮动,金波跳跃,风静时,满月倒影湖上,犹如白璧沉落水中。兼有渔歌此唱彼和,这时的乐趣真是无尽啊!此时登上岳阳楼,便觉心胸开阔,精神快乐,所受恩宠和羞辱全都忘却了,手持酒杯临风而饮,那心中会充满无限的喜悦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①,何哉?不以物喜②,不以己悲③。居庙堂之高④,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⑤,吾谁与归⑥?!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①二者:指上述一悲一喜两种情绪。

②不以物喜:不因外物的美好而欢快。

③不以己悲:不因个人的不幸而忧伤。

④庙堂:指朝廷。

⑤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

⑥吾谁与归:我同谁在一起呢?归,归向,归心。

【译文】

哦!我曾经探讨过古时品德高尚人的思想,发现有别于上述两种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不因外界境遇的顺达而欢快,也不因个人的遭遇坎坷而伤感。他们在朝廷中身居高位时,就替百姓忧虑;退居偏僻山林时,就替国君忧虑。这样升迁为官在忧虑,隐退山林也在忧虑,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啊!没有这样的人,我又能和谁在一起呢?!

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作。

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参见卷二。

襄州谷城县夫子庙记

【题解】

本文是一篇题记性质的小品文,作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文章借为谷城县孔庙题记,指出世风日下,其原由在于学风不浓,尊孔不至。追溯远古,抚看当今,大有厚古伤今的情感。作者希望社会兴学,以此来教化民风,因此他对谷城县令狄君的做法大加赞赏。

文章由怀古尊圣尊师起笔,至赞许兴学而终,行文古朴自然,无任何雕琢之感。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可谓用心良苦。是为倡学尊孔的典范之作。

释奠、释菜①,祭之略者也。古者,士之见师,以菜为挚,故始入学者必释菜以礼其先师。其学官四时之祭,乃皆释奠。释奠有乐无尸②,而释菜无乐,则其又略也,故其礼亡焉。而今释奠幸存,然亦无乐,又不遍举于四时,独春秋行事而已。《记》曰:释奠必有合③,有国故则否④。谓凡有国,各自祭其先圣先师,若唐、虞之夔、伯夷⑤,周之周公⑥,鲁之孔子。其国之无焉者,则必合于邻国而祭之。

【注释】

①释奠:置爵于神前而祭谓之释奠,即将牲牢币帛放于神前表示对神的祭奠。释菜:形式与释奠同,只是不以牲牢币帛,而用芹藻一类祭奠,礼较释奠为轻。

②有乐无尸:有音乐但没有迎接神像的环节。尸,神像,这里指迎接神像。

③合:指合乐。

④国故:国家有事故,一般指丧事。

⑤夔(ku):人名,传说中舜时的乐官。伯夷:舜的臣子。与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不是同一个人。

⑥周公:周文王姬昌之子姬旦,辅佐周成王而成大贤之名。

【译文】

释奠和释菜,这是祭祀中较为简略的。古时候,读书的人去拜见老师,都用芹菜一类的蔬菜作为初次见老师的礼物。所以刚开始进学堂求学的人一定用芹菜之礼来拜见先师。那时期主管教育的官员,一年四季都采用释奠的礼仪。释奠的礼仪有音乐但没有迎接神像的环节,而释菜连音乐都没有,那么这又简略了一层,所以它的礼仪全都消失了。可现在释奠的礼仪还侥幸保存了下来,然而在释奠的内容上也没有了音乐,同时,这种礼仪不再遍行于一年四季,只有在春秋两季进行了。《礼记》上讲:举行释奠一定要合乐,如果国家有事故,则可以去掉。说是只要是一个国家,就要各自祭祀自己的先圣和先师,如唐尧和虞舜时期的夔和伯夷,周朝时期的周公,鲁国的孔子。假使这个国家没有先圣先师就一定要会同邻近的国家一起来祭祀。

然自孔子殁,后之学者莫不宗焉,故天下皆尊以为先圣,而后世无以易。学校废久矣,学者莫知所师,又取孔子门人之高弟曰颜回者而配焉,以为先师。隋、唐之际,天下州县皆立学,置学官、生员,而释奠之礼遂以著令①。其后州县学废,而释奠之礼,吏以其著令,故得不废。学废矣,无所从祭,则皆庙而祭之。

【注释】

①著令:写成文告。

【译文】

自从孔子去世以后,后辈求学的人,没有不尊奉他的,所以天下的人都将孔子奉为圣人,后代人没有将这改变的。学校的废除已经很长时间了,求学的人不知道谁是老师,又有人将孔子的学生中最优秀的颜回作为祭祀时的配享,尊为先师。到了隋唐时期,全国的各个州府县都设立儒学,而且还设置主管教育的官员及生员,于是将释奠的礼仪写成明文条例。之后各州县的学校取消了,可释奠的礼仪,官员们因已写入条例,所以没能废止。学校没有了,学生们无法来祭祀,于是都到庙里去祭祀。

荀卿子曰①:仲尼,圣人之不得势者也。然使其得势,则为尧、舜矣。不幸无时而没,特以学者之故,享弟子春秋之礼。而后之人不推所谓释奠者,徒见官为立祠而州县莫不祭之,则以为夫子之尊由此为盛,甚者,乃谓生虽不得位,而没有所享,以为夫子荣,谓有德之报,虽尧、舜莫若。何其谬论者欤!

【注释】

①苟卿:即荀况,战国时赵国人。时人尊其为荀卿,后世称荀子。

【译文】

荀卿说:孔子是圣人中没有取得权势的人啊!假使让他取得权势,那么他就会成为尧、舜一样的人了。不幸的是没有这样的时机,他就去世了,只因为他讲学授徒,才获得求学的人们春秋的祭祀。而以后的人们不再追究释奠是什么样的礼仪了,只看到官府为祭礼所设立的祠庙,而州府县治没有不去祭祀的,便认为孔子至尊的地位此时才开始确立,更有甚者,说是孔子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尊贵的地位,可是去世之后却享受到了人们的祭祀,认为孔子所得的荣耀,是他高尚品德的回报,即使尧舜也没有享受到像这样的礼遇。这样的说法有多荒谬啊!

祭之礼,以迎尸、酌鬯为盛①;释奠,荐馔直奠而已,故曰祭之略者。其事有乐舞、授器之礼,今又废,则于其略者又不备焉。然古之所谓吉凶、乡射、宾燕之礼②,民得而见焉者,今皆废失,而州县幸有社稷、释奠、风雨雷师之祭③,民犹得以识先王之礼器焉。其牲酒器币之数,升降俯仰之节,吏又多不能习,至其临事,举多不中而色不庄,使民无所瞻仰,见者怠焉,因以为古礼不足复用,可胜叹哉!

【注释】

①鬯(chnɡ):祭祀所用的一种酒。

②吉:祭礼。凶:丧礼。乡射:古以射选士,其一为州长于春秋两季以礼会民,射于州之学校。宾:指宾客之礼。燕:燕礼,古代敬老之礼。

③社稷:土、谷之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译文】

祭祀的礼仪,以有迎神像、有酒器和美酒为最隆重;释奠只不过用一些简单的吃的祭奠罢了,所以说祭祀已经很简约了。过去在进行释奠时还有音乐、舞蹈、承授祭器等礼节,现在都废止了,即是说这简略的祭礼现在也是不完备的。古时候所说的祭礼、丧礼、以礼会民、宾客之礼、宾燕之礼等等,那都是百姓可以亲眼见到的,现在也都已经废弃了,州府县治幸而还保存有社庙和稷祠、释奠的仪式及对风师、雨师、雷师等神明的祭祀,百姓们还可以见到一些先王时期的祭礼和祭器。但是举行祭祀仪式中的牲物、酒器、钱币等等的数量,以及仪式中什么时候升降俯仰的步骤环节,官员们又多不熟练,等到临场的时候,一些行动有很多不合规矩,整个仪式气势又不雄壮,这样使百姓无从观赏,情绪上也就懈怠了,因此认为古代的礼仪不值得再使用了,这是多么的遗憾啊!

大宋之兴,于今八十年,天下无事,方修礼乐,崇儒术,以文太平之功①。以谓王爵未足以尊夫子,又加至圣之号以褒崇之。讲正其礼,下于州县,而吏或不能谕上意②,凡有司簿书之所不责者,谓之不急,非师古好学者,莫肯尽心焉。谷城令狄君栗③,为其邑未逾时,修文宣王庙,易于县之左,大其正位,为学舍于其旁,藏九经书④,率其邑之子弟兴于学。然后考制度,为俎豆、笾篚、樽爵、簠簋凡若干⑤,以与其邑人行事。谷城县政久废,狄君居之,期月称治,又能载国典,修礼兴学,急其有司所不责者,然惟恐不及⑥,可谓有志之士矣!

【注释】

①文:通纹。修饰意。

②谕:告诉,引申为理解。

③谷城:宋时属襄州,今湖北谷城。狄君栗:即狄栗,字孟章,长沙人,以大理寺丞致仕。

④九经:将《诗经》《易经》《尚书》并三传三礼合称九经。

⑤俎豆:祭祀时用的器具。笾篚:用竹编的祭祀器具。樽爵:祭祀时用的酒器。簠簋:盛谷物的器具,祭祀之用。

⑥(xǐ):畏惧的样子。

【译文】

大宋建立到今天已经有八十年了,天下太平无事,正在整修礼乐,尊崇儒术,以粉饰太平盛世。认为仅加封王爵(文宣王)还不足以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于是又给孔子加封至圣的称号,以此来加强对孔子的褒扬与推重之意。端正祭祀礼仪,下达到州县。可是那些地方官没能理解皇上的意图,只要主管部门或是册簿上没有要求的,都懈怠从事,那些不以古为师、勤奋好学的人,都不肯尽心尽力。谷城县令狄栗先生,除了按时完成本职政事,还把文宣王庙迁建到县衙左侧,扩大了面积,在它旁边修建学校,搜藏九经书籍,带领本县子弟入学读书。之后,研究考查了古时的典章制度,还制做了俎豆、笾篚、樽爵、簠簋等若干祭器,同本县的人举行释奠之礼。谷城县的政事已经混乱了很长时间了,可狄先生到了那里,经过个把月就治理好了,又能够备载国家典章制度,整治礼仪,兴办学校,对上司没有要求办的事情,他却能急于去办,而且总是小心翼翼地惟恐没有做好,真可称得上是有志向的人啊!

岘山亭记

【题解】

本文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作者时年六十四岁,已是从心所欲的年龄。他认为,人的功过、声名无需自己去考虑,要留待后人去评价,因而本文对与岘山亭有关的羊、杜二人,于褒扬中多有讥讽。

文章从岘山写起,由景而人,由人而事,由事而感,再因感记事,旧事新事,系于一山一亭,自然转合,笔法老到,非常切合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岘山临汉上①,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②,岂非以其人哉!其人为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③。

【注释】

①岘(xin)山:又称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南。汉:指汉水,亦称汉江。源出陕西宁羌,经湖北谷城至襄阳,在武汉汇入长江。

②荆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汉、晋时的荆州是指包括汉水中下游在内的广大地区。宋代地方政区中并无荆州之名。文中言岘山特著于荆州,系袭用古地名。

③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晋朝建,封钜平侯,都督荆州诸军事。死后南州人罢市巷哭,其部属于岘山其生前游息处,建碑立庙。杜预命名为堕泪碑。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代羊祜都督荆州,后封当阳侯。

【译文】

岘山位于汉水上游地带,远远望去,它隐没在群山之中。大概它在群山之中是比较小的,可是它在荆襄地区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人的原因吗?那人又是谁呢?是羊祜羊叔子和杜预杜元凯吧!

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①,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②,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注释】

①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②铭功:刻石表彰功勋。

【译文】

当年晋朝与吴国在军事上较量,常常以荆襄地区为军事重地,而羊、杜二人相继在这里掌兵,吞并了吴国,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的功劳成就盖压当时。至于他们的轶闻逸事,风流佳话,更是弥散于江汉一带地区,现在的人还在思念着他们呢,而且对于羊叔子的怀念好像还要深一些。原因在于杜元凯因功业而成名,而羊叔子因施仁而得名,两人的所作所为虽然不相同,但都足以名垂青史而不朽的。而我对他们操切于自己后世的名声感到很费解,缘由何在?据传说,羊叔子曾经登上这座山,感慨地对他的属下说,像这座山是会常存的,可是前几代的名人,都已经云散烟消,因此顾影自怜,悲从中来,然而单单地没有想到这座山,还有待于他的到来而声名显扬。杜元凯将自己的功业成就镌刻在两块石头上,将一块放置在这座山上,将另一块投到了汉水之中。他这是明白高山和峡谷是会有所变化的,可是却不知道石头也会被磨灭掉了的啊!怎么那么过分地爱惜自己的声名,而且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考虑呢?还是因为过于自我推崇,就考虑得太深远了呢?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译文】

岘山上原来有亭子,世代相传认为是羊叔子所游览休息的地方,所以这亭子多次毁坏又多次修复,原因在于后代人仰慕羊叔子的名声,怀念他的人多。神宗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中辉以光禄寺卿的职衔来荆襄做襄阳知州。第二年,由于岘山亭已经破旧了,就扩建翻新,在它的周围建了结实的回廊,又加大了它后面轩亭,使之和亭子相对称。先生是当代知名人士,他所到之处,都大有声名。荆襄地区的人对他的施政都很满意,愿意和他交游,于是用先生的职衔将后面的亭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将这件事刻在石头上,使它与羊叔子和杜元凯的名声一齐流传下去,永不泯灭。这些事情先生都不能制止,于是将这篇记文嘱托给我。

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①,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求其详者,皆不复道也。

【注释】

①《离骚》:本为屈原所作的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这里用以代指诗词之类。

【译文】

我知道先生懂得敬仰羊叔子的风范,延袭其遗迹,那么他的为人和他的志向抱负由此可知了。荆襄地区的人爱戴他,能像这样安居乐业,那么他在荆襄地区的政绩也由此可知了,这也是荆襄地区的人所希望写的内容啊。像岘山亭周围山川的形胜气势,与花草树木的幽深和云烟的缥缈,在广阔的空间中若隐若现,这些可以供诗人骚客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后谱写《离骚》那样的篇章,这适合游人自己去体会。至于岘山亭屡毁屡修,有的本来就有碑记,有的没必要考究它的兴废经过,所以都不必再写了。

丰乐亭记

【题解】

本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文章从写丰乐亭所处环境的可爱起笔,寓笔于自然之美,意在写宋太祖开国的功绩,江山一统的盛事,从而突出文章主旨,说明今日丰乐来之不易,告诫世人创业艰难的道理。本文在章法上很有独到之处,清人金圣叹评论道:记山水,却纯述圣宋功德;记功德,却又纯写徘徊山水。寻之不得其迹,曰:只是不把圣宋功德看得奇怪,不把徘徊山水看得游戏。此所谓心地淳厚,学问真到文字也。可谓得其真谛。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②,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③,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④,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注释】

①滁:指滁州,今属安徽。

②耸然:高高矗立的样子。特立:独立。

③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④俯仰:指抬头看,低头看。

【译文】

我到滁州任职的第二年,到了夏天,才喝到滁洲的泉水,觉得特别甘甜。向滁州当地人询问,才找到这水的源头是在滁州城南面大约百十步的地方。那上头是美丽的丰山矗立独挺着,下面是幽深的峡谷暗暗地隐藏着,两山之间流淌着清清的一弯泉水,翻腾着由地下冒了出来。不管是仰视还是俯看,还是左右环视,都非常非常令人惬意。于是我就发动人来疏通水道泉眼,开凿石道,辟出地方建造了一座亭子,这样就可以和滁州的人一起到这里观赏景色了。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①,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②,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③,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④。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⑤,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⑥。

【注释】

①五代:指唐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期王朝。

②太祖皇帝:指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周师破李景兵:《资治通鉴》载:周显德三年(956)春,周世宗征淮南,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退守滁州清流关,周世宗命赵匡胤突阵,将皇甫晖与姚凤等活捉。李景,本名景通,改名瑶,后名璟,字伯玉,为南唐中主。

③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④圣人:指宋太祖赵匡胤。

⑤刬(chǎn):通铲。铲除。

⑥遗老:经历事变的野老旧臣。

【译文】

在五代战乱四起的时候,滁州是战略要地。从前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大败南唐李璟十五万大军,在滁州的东门外活捉了他们的将领皇甫晖和姚凤,于是平定滁州。我曾经考察过这里的山川地形,查看核对了有关这里的地图和记载,还登上高处远望过清流山的隘口,想寻找到当年捉获皇甫晖和姚凤两人的地方,可是当年的老人现在已经都不在人世了,无人可问,大概是由于天下太平已经很长时间了的缘故吧!自从唐朝丧失了政权,海内分崩离析,各路豪杰都纷纷起来争夺天下,到处建立政权,互相敌对,多得哪能数过来!等到了大宋朝禀承天命,圣人出现,天下才得以统一。以前所凭恃的山川险阻,有的被人铲除,有的被岁月磨灭,百余年来,只留下这些高耸的山峦和清清的河水供人淡淡地观赏。想要了解当年的事情,可当年的遗老们现在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①。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①商贾:指商人。

②涵煦:滋润化育。

③刺史:汉、唐州的主官称刺史,宋时为知州的别称。

【译文】

如今的滁州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是个舟船车辆、富商小贩以及各地的旅客都不到的地方。这里的人自出生以来就没看见过外面的世界,却能够安心地在农田里谋求衣食,繁衍后代,养老送终,有谁能体会天子的功德,使万民休养生息、春风化雨长达百年的深恩厚泽呢?我来到这里,喜爱这里环境幽僻,政务轻简,更喜欢这里安闲自得的民风。既然高山深谷之中寻找到了这处清泉,就常常和滁州人抬头观赏青山,俯视倾听峡谷流泉,时而采摘深谷中的花朵,时而纳凉于参天大树之下。待那霜寒风冽、冰封雪舞的时节,那山谷如同雕刻过似的,显露出另一番清爽秀丽的身姿来。一年四季风光变幻,无不惹人喜爱。这里的百姓欣逢年成丰收,无不乐于同我一起游山赏景。于是就依据这里的山川特色,讲述这地方风俗的淳美,使人们理解之所以安享这丰收景象的欢乐,应该庆幸我们大家生活在太平无事的年代。颂扬天子的恩德,和百姓共享欢乐,这原本是刺史的职责。于是就将丰乐二字书写出来,让它作为这座亭子的名字。

曾巩

曾巩简介参见卷九。

宜黄县学记

【题解】

这是曾巩为江西宜黄县立县学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文章开头,作者并未直奔主题,叙写宜黄立学之事,而是从学习的功用谈起,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后代废学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最后对宜黄立学予以赞美,劝勉人们努力学习,使风俗成,人材出。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字朴实,议论精当,体现了曾巩散文的特有风格。

古之人,自家至于天子之国皆有学①,自幼至于长,未尝去于学之中②。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俯仰之容、升降之节③,以习其心体、耳目、手足之举措;又有祭祀、乡射、养老之礼④,以习其恭让;进材、论狱、出兵授捷之法⑤,以习其从事⑥。师友以解其惑,劝惩以勉其进,戒其不率⑦,其所以为具如此。而其大要,则务使人人学其性,不独防其邪僻放肆也。虽有刚柔缓急之异,皆可以进之于中,而无过不及。使其识之明,气之充于其心,则用之于进退语默之际,而无不得其宜;临之以祸福死生之故,而无足动其意者。为天下之士,而所以养其身之备如此,则又使知天地事物之变,古今治乱之理,至于损益废置、先后终始之要,无所不知。其在堂户之上,而四海九州之业、万世之策皆得。及出而履天下之任,列百官之中,则随所施为,无不可者。何则?其素所学问然也。

【注释】

①学:古代的学校。《礼记学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②去:离开。

③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弦歌:音乐。洗爵:洗涤酒器。主人向客人敬酒,客人回敬之后,主人再给客人敬酒之前,主人先将酒杯洗一洗。爵,古代青铜制的饮酒器。

④乡射:古代以射选士。按《周礼》,其制有二:一为州长于春秋两季以礼会民,射于州之学校;二为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能之书于王,行乡射之礼。射礼前皆先行乡饮酒礼。养老:使国中年老而有德行的人及时享有酒食,称为养老。

⑤进材:推荐人才。论狱:诉讼案件。授捷:出征而返,以所割敌人左耳告于先圣先师。

⑥从事:办事技能。

⑦率:遵循,服从。

【译文】

古时候,从家庭到天子所住的京城都设立学校,人们从小到大,从来都未曾离开过学校。所学有《诗》《书》、六艺、弦歌、洗爵及仪容、规范等,以训练其心身、耳目、手足的举止动作;还有祭祀、乡射、养老的礼节,以训练其恭敬谦让;学习举荐贤能、处理诉讼案件、出征攻伐及凯旋的方法,以训练其办事技能。以朋友为师解惑答疑,以奖励惩处鼓励上进,并警告不遵从教诲的人,其所设置的学习内容就是这样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一定要使人们通过学习来恢复其善良本性,并不仅仅是为防备乖戾不正、恣意放纵。人在性格上虽有刚柔缓急的差别,却都可以走入正道,没有僭越或不足。学习能使人见识澄明、生气贯注,因而在退避进取言谈静默的时候无不恰切适宜,面临祸福生死的变故也不会动摇意志。天下的士子如果都具有了如此周备的养身条件,就能通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古今治乱的道理,对于损益废置、先后始终的关键所在,也将无所不知。他们虽在学校、家庭当中,却了解掌握国家的创业及未来发展的策略。等到出仕为官担当天下大任,站在文武百官当中,又能随意施展、无所不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平素所学习的就是这些。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①,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②;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③。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注释】

①四支:同四肢。指人的两手两足。

②措:搁置。

③更:经历。

【译文】

从起居、饮食、行止这样的小事,到修身养性为国家天下做大事,都是从学习中得来的,时刻也离不开教育。眼、耳、手足必随内心所思而动;恭敬诚实也应始终如一。教育要顺应自然,让学生日积月累,以待变化。啊,这是多么完美的境界!如果社会能形成这种好的风气,那么刑罚律例就可以被置之不用了;如果成了有用之材,那么三公百官中就又可增加一员;如果能制法恒久,那么中等才智的人也会遵守法令;如果能触及内心使人臣服,那么即使在衰败的时代也不会混乱失序。教化可以达到如此程度,并鼓舞天下人,但有人却不知道这种结果并非强力所致的。

及三代衰①,圣人之制作尽坏②。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③,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④。士有聪明朴茂之质⑤,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夫疑固然。夫疑固然四字,似当作固然无疑。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敝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周。

②制作:著作,撰述。

③体性:性格。

④素:平素,平常。

⑤朴茂:诚实厚重。

【译文】

夏、商、周三代衰亡后,圣人的著作撰述都遭到毁坏。千余年间,尚存的学校也并不师法古代。人们一味地放纵自己的个性行为,却不去研究从政治人的办法。士子徒有聪明诚实卓越的材质,却没有教育的浸润熏陶,那么他成不了大材,便是必然的了。夫疑固然四字,似乎当作固然无疑。没有教育,未成大材,却要出仕为官,并且在世道衰微之后去管理没有经过教化的百姓,嗨,仁政之所以不被施行,盗贼和犯法受刑的人之所以增多,不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嘛!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①,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②。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而春秋释奠之事以著于令③,则常以庙祀孔氏,庙废不复理④。皇祐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⑥。故其材不赋而羡⑦,匠不发而多⑧ 。其成也,积屋之区若干,而门序正位⑨,讲艺之堂、栖士之舍皆足;积器之数若干,而祀、饮、寝食之用皆具;其像孔氏而下,从祭之士皆备;其书经史百氏、翰林子墨之文章无外求者⑩。其相基会作之本末(11),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12),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13),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欤?

【注释】

①抚州:今属江西。宜黄:今属江西。

②讲习:讲论研习。

③释奠:设置馔爵以祭先圣先师。

④理:修治。

⑤发愤:勤勉。

⑥趋(c):急。

⑦赋:取。

⑧发:征调。

⑨序: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

⑩翰林:文翰之林,犹文苑。子墨:汉扬雄撰《长杨赋》,假借子墨客卿与翰林主人的问答为文,寓讽谏之意。后来省子墨客卿为子墨,成了文士的代称。

(11)相基:选择基地。会作:会合工匠。本末:开工完工的日期。

(12)有司:古代设官分职,事有专司,故称有司。

(13)唱:同倡。提倡。

【译文】

宋朝的建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庆历三年,天子在计划当朝事务时,把立学放在了首位,于是天下各地才得以建立学校。但当时,抚州的宜黄县还不能立学,士子中有要入学的,都一起聚集到州治讲论研习。第二年,各地的学校又被废弃,士子也就纷纷离开了,但春秋时设置馔爵以祭先圣先师之事,因为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下来了,所以经常在庙里祭祀孔子。庙破败了,却没有重修。皇祐元年,适逢李详来当县令,才开始讨论立学的事情。县里的士人某某和他的门徒都自认为能够勤奋办这件事,他们大家相互勉励,立即去筹备立学的事情。所以木材不用征收、工匠不用征调就绰绰有余了。学校建成之后,有房屋若干,大门及正堂的东西墙位置适宜,供讲授用的厅堂及士子们歇息的房舍也很充足;用器若干,祭祀、饮水、吃饭、睡觉的各种用器都置备上了;绘制的孔子及后世附从祭祀的诸位先师的画像也都准备齐全了;书籍包括经史百家、文人学士的文章也都齐备了,不必再到各处寻求。兴立县学时,从选择地基、招集工匠开工至完工的日期,总共只有若干天。准备得多么周到、建设得又是多么迅速啊!当各地的学校被废弃时,有关部门还以为立学是人们所不愿意做的事,可是宜黄县学的兴立,在它废学数年之后,只需县令的一声倡言,境内的人们就纷纷起来响应,唯恐落后,那么,说人们心里不乐于立学,是真实的吗?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①,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礼乐节文之详②,固有所不得为者,若夫正心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务,则在其进之而已。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欤?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故记之。十二月某日也。

【注释】

①教肄(y):教学,学习。

②礼乐节文:礼乐礼节仪文。

【译文】

宜黄此地本来就多优秀的士子,而李君作为县令,形象威严,广施恩泽,狱讼清明,举事得力,其为政表现也很优秀。他作贤良的县令时,能顺遂人们渴慕求学、发愤读书的意愿,修建殿堂屋舍,置备图书用具,以培养优良人才。虽然古代距今已很遥远,然而圣人所撰述的典籍还在,他们的言论可以查考,方法可以寻求,可以让学子们共同学习并了解掌握它们。礼乐、礼节、仪文非常周详,固然会有一些做不到的,但只要端正内心,修养品性,学习治理国家天下的方法,努力进取就是了。如果使一个人的素养行为能够影响一家人,一家人的素养行为又可影响其乡邻族党,最后就能使一个县形成良好风气,就会人才辈出。教化的施行,道德的归属,与人们相距并不遥远,能不努力吗?县里的士子来请求我说:希望您能将立学之事记下来。所以我就将此事记载下来了。十二月某日。

筠州学记

【题解】

本文是曾巩在宋英宗年间所写的一篇有关江西筠州立学的纪念文章。论述了汉代以后至作者所处时代学者治学用世的不同方法,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文人治学不能真正明了和固守先王之道而出现的弊端,进而主张除弊兴善、治国安邦要依靠朝廷立学兴教进行化导,才能拔除遮蔽,守持古圣先贤所倡导的思想。文章最后简要交待了筠州立学的过程并寄寓了对筠州学子们的殷切希望。文章体裁虽为记,但通篇却偏重论。论述周正绵密,视界开阔,语言平实而又不失议论的锋芒。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①,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②。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③,以其私见,妄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④,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及其已衰,而搢绅之徒抗志于强暴之间⑤,至于废锢杀戮而其操愈厉者,相望于先后。故虽有不轨之臣,犹低徊没世,不敢遂其篡夺。以上汉之学者。

【注释】

①六艺:一为周代所设置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一为汉代以后儒家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本文义为后者。

②狃(niǔ):习以为常。

③章句: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du)。训诂:解释古书字义。本文指只知分章析句、就字注解而不注重实际。

④简:怠慢。

⑤搢(jn)绅:古代官员的装束,亦作官员的代称。抗志:坚持平素志向,不动摇不屈服。

【译文】

周朝衰亡,先世君王的功业式微。到了汉代,六艺在秦皇坑儒焚书的浩劫残余中勃兴,学者士人开始依从、学习春秋百家之后的学说。他们之中,讨论道德的人,态度矜持,好高骛远,忘却了经世致用;讨论政务国事的人,追求世俗,急功近利,却不师法古时先贤。刑、名、兵诸家学说所倡导的用世策略,常常是流于暴戾、诈伪。只有了解和掌握经学的人是仁善的,然而这些人又争相寻章摘句,只知为经书就字注解,用他们的偏颇之见穿凿附会解释经说。因此,先王的用世之道不明澈,学者士人徒然沉溺于自己所执迷的学说之中。当时,能够明察先王治世之道的人,只有扬雄,但扬雄阐述正确主张的书籍,世人并不了解喜好。然而当时不断涌现的士人,都勇敢自立,毫无苟安怠慢的心思,他们遇到取舍、进退、去留的关键时节,必以礼法和大义为依归。到汉代衰败之时,那些在朝的志士在强横凶暴之中,坚持平素志向,不动摇不屈服,即使遭遇罢官、禁锢、杀戮,而他们的操行就更加鲜明,无不前仆后继。所以虽然有心怀不轨的臣子,仍然徘徊犹豫至死,不敢遂其心愿篡夺权力。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①。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②。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③,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④,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以上今之学者。

【注释】

①特起:挺起。寤(w):醒悟。

②传(zhun):解释经义的文字。疏:注疏,对旧注进行解释或发挥。

③乐(yo):爱好。

④廉:廉洁。

【译文】

自那时起到魏晋以来,世俗风尚败坏、人才匮乏的状况已经存在了许久,以至到今天,千年之后才有士人脱颖而出,阐明先王的治世之道,以唤醒后来的学者。世人虽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有志之士的思想,却往往能够喜好、倾慕。所以研习他们学说的人,讨论道德的旨意,能够知晓处理事物不能急功近利;议论政事的体制,能够明白师法古圣先贤不能拘泥守旧。耳聆百家学说而不乱心智,不受经传注疏粗疏学说的蒙弊。他们对先王的治世方略了解到这般程度,这是汉代的士人所不及的。然而能够遵循并坚守这些治世方略的人却未必很多,所以崇尚简朴淳厚风俗的人极少,而诡诈、欺世、轻薄、恶俗的习气却非常盛行。他们在贫富、贵贱的环境里,保持和养成廉洁的操守,远避羞恶的心意少了,而迎合世俗、苟且求得的行为却多了。这就是习俗风气的美好赶不上汉代的原因。以上讲当今的学者。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①,故不得不笃于自修。至于渐摩之久,则果于义者,非强而能也。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焉者,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②,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③。以上言汉、宋虽异,贵有化导之方。

【注释】

①察举:举荐。

②庠(xinɡ)序:古代地方学校。殷作庠,周作序。

③顾:只是,但是。

【译文】

对先王治世之道的了解较为浮浅而节义甚高,和了解充分而坚守不足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汉代的士人多从乡村举荐,所以不得不立志修养。渐渐揣摩,时间久了,结果是对治世方略的理解虽不充分却能恪守遵循。当今士人的选拔、任用多通过文章之道,所以不得不潜心书本学问。积习太深,即便内心有所领悟也不知道如何实施。由此可见,无论古今,上面有什么样的喜好,下面必定更厉害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假使汉朝与当今有教化风俗、开导学风的正确方法,有学校培养教化,那么,士人的治学和行为,难道会有顾此失彼的偏颇、不能前后兼顾的过失吗?《大学》的思想,是让学子诚心实意、修正心智、修养品性,以便治理国家天下,而这一切一定要立足于先使学子掌握知识,那么了解、掌握了知识的人可以守持仁善的一面,而这却是没有经过教化的人所难以达到的境界。以当今的士子而论,同普通人一样难以进入这种境界,而上面实施教化的主张,与汉代相比并无改变,这就要看开导、教化的方法如何了。以上说汉代、宋代虽不同,却贵在有教化开导之方。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①,得亢爽之地②,筑宫于其上。斋祭之室、诵讲之堂、休息之庐至于庖湢库厩③,各以序为。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注释】

①相(xiānɡ):审察,观察。

②亢爽:高爽,明朗。

③庖(po)湢(b)库厩(ji):厨房、浴室、库房、马棚。

【译文】

筠州在长江西面,地方僻远闭塞。庆历初年,朝廷诏示天下兴办学校,然而单单筠州不能响应诏示,筠州的士子们表示不满。从那时起到治平三年,已有二十三年了,此时才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仪。董君于是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蒨一起,察看了筠州东南,选择了一块清爽高地,在此建房造屋。其中斋戒祭祀的房屋、诵诗讲学的课堂、休息用的厅室以及厨房、浴室、库屋、马棚,均依次建造。这年春天开始建造,到八月十六日落成。此后不久来学习的人,经常有数十近百人。董、郑二君于是寄书信到京都,请我写文章记载此事。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①。以上筠州立学请记。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注释】

①干(ɡān)世:迎合世俗,求取功名。

【译文】

我看这二人对于政务,可说是非常明了该抓什么了。如果筠州的士子在学校里相互按时祭拜先圣先师,宣讲古时圣贤流传下来的文章学说,使士子们到达掌握知识、通晓事理的境界,其中的优秀者高超脱俗,自信而且能独立思考,中等的人勤勉努力,等待上面的教化开导,那么这所学校的作用,就不只是让那些来学习的人把玩思索空洞的言词、迎合世俗求取功名以获得俸禄了。以上筠州设立学校请我为其作记。所以我用自己明晓的道理写成这篇文章,让他们回去刻于碑石之上吧。

徐孺子祠堂记

【题解】

这是曾巩为汉末名士徐孺子祠堂的落成所做的一篇记文。汉朝末年,宦官当道,社会混乱。徐孺子认为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因而隐居乡里,拒绝出仕为官。曾巩因为徐孺子对待世事能够进退有据而为他立祠修庙,也表现出对这种人生操守风范的倾慕。文章着墨于徐孺子在那乱世之秋行为的特异,并以孔子、孟子的言论作比较衬托,突出了徐孺子性格的脱俗超凡。文章对孺子立祠的过程记叙详尽,一面照顾了题旨,一面又曲折表现了作者的观点。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①,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厉,志虽不就而忠有余。故及其既没②,而汉亦以亡。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③,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④,皆逡巡而不敢发⑤。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以上言党锢诸公之贤。

【注释】

①织罗:亦作罗织,虚构罪名,陷害无辜。钩党:相互牵连被诬为同党。

②没:通殁。死亡之意。

③印绶(shu):古时官员们的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引申意为官吏。

④觊(j):希冀,希图。属(zhǔ):接连,连续。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译文】

汉和帝元兴年间以后,政令多出自朝中掌权的宦官,品行恶劣的人挟持着宦官作威作福,相互煽动作恶,才智平平的人瞻前顾后,相互观望,不知应当做些什么。汉朝已经失掉了所操持的权柄,法纪被大大破坏,然而在朝的公卿大夫,多有气概豪迈、挺身而出的人,相互激励,同心协力,坚持正直之道,发表合于道义的言论,分辨是非黑白,丝毫不摧折自己的志向,以至不容于世,而被罗织罪名,相互牵连被诬陷为同党,狱讼一时迭起。他们的执着精神更加坚定,他们的高尚行为更加振奋,志向虽然不能实现,忠义精神却可说是绰绰有余了。所以他们一死,汉朝也就随之衰亡了。当时,天下听说他们的操守风范、仰慕他们的忠义精神的人,个个感慨奋发,乃至丢弃官职,抛弃家族骨肉,相互勉励从容赴死而绝不逃避。百余年间,占有强大势力企图实现非分愿望的人接连不断出现,却都有所顾虑而徘徊甚至退却不敢付诸行动。汉朝能够实亡而名存,就是这些忠良之士的力量所致。以上说党锢诸公的贤能。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①。举有道②,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③,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以上言孺子与党锢诸公事异而志同。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④?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⑤: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以上言孺子之进退惟其时。

【注释】

①辟(b):荐举,征召。

②有道: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

③抗:坚持。节:节操。

④栖栖:忙碌,不能安居的样子。皇:通遑。闲暇。

⑤颜回:春秋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

【译文】

那时,徐孺子被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征召,都不曾就职。他曾被选拔推荐,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为他装备了车马,备好了礼物,多次征召都不去赴任。这是因为舍己为人与独善其身,操守尽管不同,而有志于仁义却是一样的。在朝为官的士人在乱世中坚持自己的节操,绝不屈服,不为生死的威胁而动摇自己的意志,和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臣子的志向差异甚大;然而他们认为不值得离开自己的职位,是为了救助时世的缘故。以上说徐孺子与党锢诸公之事不同而志向一致。徐孺子曾对郭林宗说:参天大树将要倒下,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系牢的,何必居食不安心情恓惶!他的意思,也不是自我满足于远离世俗,忘却时世而毫不顾念。孔子称赞颜回:为世所用便大胆进取,被人遗弃则隐居于民间,只有我和你持这种行世态度。孟子也称赞孔子可以进取就勇敢进取,可以止步便立即止步,并且表示自己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的这种态度。《易经》中说面临君子小人此消彼长、你进我退的境况就应当选择自己适宜的位置,无不提倡着适应时世便入世、不见容于时世便止步的处世方法。这就是徐孺子之所以不将自己远离世俗的态度改变为入世进取态度的原因。以上说徐孺子进退有时。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①。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②,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③,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茆为堂④,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⑤,率州之宾属拜焉。以上叙修葺祠堂。

【注释】

①豫章:今江西南昌。

②章水:即章江,江西赣江的西源。

③墓隧:墓道。

④茆(mo):同茅。茅草。

⑤中牢:祭祀的牺牲,即猪、羊二畜。

【译文】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是他的字,豫章南昌人。依据地理志记载:章江北经南昌城,西过白社,它的西面有徐孺子的墓地。又北经南塘,东面为东湖,湖的南面的沙洲上有徐孺子的宅院,名为孺子台。三国时吴大帝嘉禾年间,太守徐熙在孺子的墓道种植松树,太守谢景在孺子墓旁立碑。晋惠帝永安年间,太守夏侯嵩在碑旁修建了一座思贤亭,后世时常修缮。到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将这座亭子改称为聘君亭。直到今天,这座亭子还立于此地,然而世人已不知道东湖南面小沙洲上曾有徐孺子的宅院,也不知道曾被称作孺子台。我做太守的第二年,开始在此用茅草建造堂屋一座,画上徐孺子的图像,供上猪、羊祭品,率领本州的宾客属员施礼拜祭。以上叙述修茸祠堂。

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胜数,孺子不出闾巷①,独称思至今,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视邦人以尚德②,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③。

【注释】

①闾巷:指乡里。

②视:通示。

③出处:进退。

【译文】

汉代到今天将近千年,那些被历史所遗忘的豪富显贵数不胜数,徐孺子从来不曾走出乡里,单单能够被人们称颂思念到现在,那么世上那些想用智慧和力量来成就功名的人不是要感到困惑吗?孺子墓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而孺子台幸而可以考据清楚。在此地修建祠堂祭拜,是为了对这一方百姓显示崇尚仁德,所以一并收集孺子处世中的进退思想作了这篇记文。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题解】

这是曾巩为襄州宜城县兴修长渠一事而作的记文。文章先写长渠兴建的缘起,次写长渠年久失修,以致田地苦旱,再写孙永修复长渠,造福于民。但曾巩并不单纯记事,他还进一步分析了孙永之所以修复长渠的多种原因,对孙永的才能和功绩多有褒扬。文章有叙有议,层层推进,条理井然。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间,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水经》所谓汉水又南过宜城县东①,夷水注之是也。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②。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③,去鄢百里,立堨④,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鄢,楚都也,遂拔之⑤。秦既得鄢,以为县。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宋孝武帝永初元年,筑宜城之大堤为城,今县治是也。而更谓鄢曰故城。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以上长渠之原。

【注释】

①宜城: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县南。

②夷水避桓温父名:桓温,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官至大司马,专擅朝政。其父名彝。因彝与夷同音,故避之。

③白起:战国时秦将。

④堨():堤坝。

⑤拔:攻克。

【译文】

荆和康狼是楚地西部的两座山。两山之间,有河水奔涌而出,流向东南。春秋时将此水称为鄢水。《左传》记载:鲁桓公十三年,楚屈瑕征伐罗,到鄢水时,在混乱中渡河。说的就是这条河。后又称为夷水,《水经》有记:汉水又向南流,经宜城县东后,有夷水汇入。再往后又被称为蛮水,郦道元说为了避讳桓温父亲的名字,所以将夷水改名为蛮水。秦昭王二十八年,白起攻打楚国,在距离鄢水百里的地方修筑了土堰,将水堵截,修建沟渠,试图以水冲毁鄢城。鄢是楚国的国都,白起用这种方法终于将城攻克了。秦攻克鄢城后将它改成了县。汉惠帝三年改名为宜城。宋孝武帝永初元年,又在宜城大堤上筑城,现在的宜城县县治就在这里,而将鄢城更名为故城。鄢被划归秦国,白起所建的沟渠因而没被废弃,人们就引鄢水灌溉田地,到处是肥田沃土,这就是今天的长渠。以上讲长渠的来源。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堕不治①,而田数苦旱,川饮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②,理渠之坏塞,而去其浅隘,遂完故堨,使水还渠中。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③,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以上孙永治长渠。

【注释】

①堕:同隳(huī)。毁弃,破坏。

②孙永:字曼叔,曾任宜城知县。

③约束:规约。

【译文】

到宋至和二年,长渠毁坏,久未治理,田地多次遭逢大旱,饮用河水的人都无处取水。县令孙曼叔率领渠下耕田的百姓,修治水渠被毁及堵塞之处,他们加深沟渠,疏通淤塞,将原来的堤坝恢复完好,终于使水又回到了渠中。此项工程从二月丙午动工,至三月癸未竣工,受水渠灌溉滋润的田地都恢复了往日的肥沃。曼叔还给百姓制定了规约,按照天时蓄水放水,制止恃强争抢,百姓都认为这个规约非常恰当。以上讲孙永治理长渠。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①。郦道元以谓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②,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注释】

①顾:反而。

②使:如果,假若。易:变化,改变。

【译文】

鄢水发源于西部的大山里,最初都没有被利用起来。等到白起利用鄢水让楚国遭了殃,后世反而从中获得了好处。郦道元认为它可灌溉田地三千余顷,至今已有千余年了。曼叔发动大家的力量修复长渠,使渠边百姓吃得饱、喝得甘美,余粮还可输散到各地。鄢水发源于西部大山中的各个山谷,水源非常丰富;河水顺势而下,流向东南。至今虽已有千余年,但山川地势的高低并没有改变,所以曼叔得以依靠旧渠,在已经被废弃了的沟渠上兴建长渠。但如果河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下比之于古代已有所变化,那么曼叔虽倾尽全力,也不可能修复长渠。

夫水莫大于四渎①,而河盖数徙,失禹之故道。至于济水,又疑作及王莽时而绝,况于众流之细,其通塞岂得而常?而后世欲行水溉田者,往往务蹑古人之遗迹,不考夫山川形势古今之同异,故用力多而收功少,是亦其不思也欤?以上孙永修复古迹亦因山川高下之势。

【注释】

①四渎:指长江、淮河、黄河、济水。渎,河川。江、淮、河、济都独流入海,故名四渎。

【译文】

鄢水不及长江、淮河、黄河、济水四条河大,而且黄河数次改道,早已偏离了禹时的旧河道。至于济水,又字疑为及。在王莽时就已干涸断流了,更何况那些小河细流,是通是塞,哪有定数?后世有些想修渠灌溉田地的人,往往一味踩着古人足迹亦步亦趋,不去考察山川地势在古今的不同变化,所以白白地耗费了气力却收效甚微,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以上讲孙永修复古迹也依照山川高下的形势。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瓌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①,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②,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注释】

①沮止:阻止。

②较然:显明的样子。较,通皎。

【译文】

当初,曼叔修复这条长渠时,曾将此事禀告襄州知州张瓌唐先生。先生听后毫不犹疑,不听从阻碍此事的人的意见,所以曼叔终能有所成就。长渠的修复,完全是得力于这两个人。他们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是因为担任了那份职务,必须尽职尽责,而并非求名求利。后来,谈论修渠治坝的人多起来,但有些人的内心是别有所求的,所以多诡诈而少实干。只有长渠清清楚楚地显示了它的功用,更加凸现了张公、曼叔二人的志向。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①。余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余为之定著令,上司农②。八年,曼叔去开封,为汝阴③,始以书告之。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余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以上作记之由。

【注释】

①诿(wěi):委托。

②司农:司农寺的简称,主管农事。

③汝阴:今安徽阜阳。

【译文】

熙宁六年,我到襄州任职,路过京师。曼叔当时正在开封任职,于是到东门来拜访我,跟我谈起了兴修长渠的事,并委托我查考当初为长渠所定的规约是已被废弃还是在继续执行。我去了以后就向百姓打听此事,他们都说曼叔所定的规约非常好,大家仍然遵守着,这数十年都和当初一样。我为此制定了法令,并形诸公文,上报司农寺。熙宁八年,曼叔离开开封去汝阴任官,我才写信告诉他。这年秋天大旱,只有能受长渠灌溉的田地没有遭到旱灾。应充分了解山川之于百姓的利害,这都是知州的职责,所以我特将长渠之事写下来以告诫后人,同时也使人们知道我之所以作这篇文章的缘由。以上是作记的缘由。

齐州二堂记

【题解】

这是曾巩为齐州泺水之滨所建的两间客舍而写的记文。两间客舍,一曰历山堂,一曰泺源堂,皆以其附近的山川而得名。作者详细地考证了历山、泺水的地理环境及有关资料,辨伪存真,证据充分,论证谨严周密。

齐滨泺水①,而初无使客之馆。使客至,则常发民调林木为舍以寓,去则彻之②,既费且陋。乃为徙官之废屋③,为二堂于泺水之上以舍客,因考其山川而名之。

【注释】

①齐:齐州,今山东济南。泺水:源出济南西北,今为小清河新渠之上源。

②彻:撤除,撤去。

③徙官:谪戍官吏。

【译文】

齐州濒临泺水,最初没有使者的客舍,使者一到,就征发百姓调集木材修建客舍,使者一走就拆除,既浪费财力,还简陋狭小。于是就将泺水边谪戍官吏废弃的屋子,改建为两座客舍,使客人来后在此休息,并且根据那里的山川为它命名。

盖《史记五帝纪》谓:舜耕历山①,渔雷泽②,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③,就时于负夏。郑康成释: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④,负夏卫地。皇甫谧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河滨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予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皆在鲁、卫之间,地相望,则历山不宜独在河东也。《孟子》又谓:舜,东夷之人⑤。则陶、渔在济阴,作什器在鲁东门,就时在卫,耕历山在齐,皆东方之地,合于《孟子》。按图记,皆谓《禹贡》所称雷首山在河东⑥,妫水出焉⑦。而此山有九号,历山其一号也。予观《虞书》及《五帝纪》,盖舜娶尧之二女乃居妫汭⑧,则耕历山盖不同时,而地亦当异。世之好事者,乃因妫水出于雷首,迁就附益,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实矣。由是言之,则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今泺上之北堂,其南则历山也,故名之曰历山之堂。

【注释】

①历山:在今山东济南南,一名舜耕山、千佛山,有舜祠。

②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境内。

③寿丘:在今山东曲阜东。

④济阴:汉郡名,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区。

⑤东夷:古代华夏民族对东方诸民族的称呼。

⑥雷首山:山名。在今山西省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谏水之间。

⑦妫(ɡuī)水:在今山西永济县南,源出历山。

⑧汭(ru):河流弯曲处,又水北曰汭。

【译文】

《史记五帝纪》说舜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渔猎,在河滨制陶,在寿丘做常用器物,在负夏乘时射利。郑康成解释说: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负夏是卫属地。皇甫谧解释说:寿丘在鲁东门北部,河滨是济阴定陶西南部的陶丘亭。据我所考,耕种、稼穑、制陶、渔猎,都是舜最初的事,应该在同一时间,地方也不应相距很远。以上二家所解释的雷泽、河滨、寿丘、负夏,都在鲁、卫之间,两地相望,但历山不应独在河东。《孟子》说:舜是东夷人,那么制陶、渔猎在济阴,做常用器物在鲁的东门,乘时射利在卫,耕种历山在齐,这些都是东方的属地,符合《孟子》所说。按地理志,都称《禹贡》所说的雷首山在河东,妫水就发源在那里。而这座山有九个名字,历山只是其中的一个。我看《虞书》及《五帝纪》,舜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就住在妫水之北,那么他耕种历山就不是在同一时候,而且地方也应当不一样。世上那些好事之徒,就因为妫水发源于雷首山,而牵强附合,说历山是雷首山的别名,他们都没有考察到它的真实情况。由此说来,地理志说齐的南山是历山,是舜所耕种的地方,所以那座城就叫历城,这一点是真实可信的。现在泺水边所建的北堂,其南面就是历山,所以为它取名历山之堂。

按图,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西北汇于黑水之湾,又西北汇于柏崖之湾,而至于渴马之崖。盖水之来也众,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①,故又谓之温泉。其注而北,则谓之泺水,达于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于济者皆于是乎出也。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泺水尝见于《春秋》,鲁桓公十有八年,公及齐侯会于泺。杜预释:在历城西北,入济。济水自王莽时不能被河南,而泺水之所入者清河也,预盖失之。今泺上之南堂,其西南则泺水之所出也,故名之曰泺源之堂。

【注释】

①蔬:可食之草菜。甲:植物果实。

【译文】

根据地图所记,泰山的北面及齐的东南部各个山谷中的水,都向西北汇聚在黑水湾,再向西北经柏崖湾,一直到渴马崖。汇聚到这里的水很多,它北折向西流时,更为汹涌迅疾。等到了崖下,却静静地断了流。但从崖下向北,到历城西部大约五十里处,又有泉水喷涌而出,有的高达数尺,附近的人称之为趵突泉。齐人都说曾经有一个人将糠丢在了黑水湾里,后来又在趵突泉见到了。大概泉水从渴马崖开始就潜藏在地下流淌,到这里才又出现在地面上。趵突泉冬季温暖,泉旁的蔬菜、水果即使在冬季也长得非常繁盛,所以又被称为温泉。泉出再向北流,就被称为泺水,泺水流入清河,最后归入大海,人们舟船摆渡,都在这里。齐州多甘泉,为天下之冠,其中闻名的就有十几个,而且色泽味道都一样。据我所查,都是泺水附近涌出的。泺水,《春秋》中有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公与齐侯相会在泺水。杜预解释说:泺水是在历城的西北流入济水的。济水自王莽时就不能流到河南,而泺水又是流入清河,杜预的解释是错误的。现在泺水边修建的南堂,其西南边就是泺水的发源地,所以取名为泺源之堂。

夫理使客之馆,而辨其山川者,皆太守之事也①,故为之识,使此邦之人尚有考也。熙宁六年二月己丑记。

【注释】

①太守:秦汉至隋时为一郡之长。唐宋时改郡为州、府。故习称知州、知府为太守。其时,曾巩正任齐州知州。

【译文】

修建使者的客舍,并考察山川为之命名,都是知州该做的事。我只将此事记载下来,以备当地人查考。熙宁六年二月己丑记。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

【题解】

这是曾巩为广德军重修鼓角楼一事所作的记事。文章对其兴建的缘由、过程及建成后广德的变化几方面依次而叙,赞颂了钱辅、朱寿昌的德行。其文多用偶句,讲求协音修辞,有骈文之风。

熙宁元年冬,广德军作新门鼓角楼成①,太守合文武宾属以落之②。既而以书走京师,属巩曰:为我记之。巩辞不能,书反复至五六,辞不获,乃为其文,曰:

【注释】

①广德:今安徽广德。汉为丹阳郡鄣县。东汉末分置广德县。宋太平兴国四年,置广德军。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

②落:古代宫室建成时举行的祭礼。

【译文】

熙宁元年冬天,广德军的新门鼓角楼建成,太守聚集文武宾客举行了落成典礼。之后又写信到京师,嘱咐我说:请为我写一篇记。我推说不行,书信往来达五六次,终于没有推辞掉,于是就为他撰写了这篇文章,内容如下:

盖广德居吴之西疆,故鄣之墟,境大壤沃,食货富穰①,人力有余。而狱讼赴诉,财贡输入,以县附庸②,道路回阻,众不便利,历世久之。太宗皇帝在位四年,乃按地图,因县立军,使得奏事专决,体如大邦。自是以来,田里辨争③,岁时税调,始不勤远④,人用宜之。而门闳隘庳⑤,楼观弗饰⑥,于以纳天子之命,出令行化朝夕,吏民交通四方,览示宾客,弊在简陋,不中度程⑦。

【注释】

①穰:丰富。

②附庸:附属于诸侯的小国。引伸为偏狭之地。

③田里:田地与住宅。

④勤:忧虑。

⑤闳:大。庳(bēi):低矮。

⑥楼观:高大建筑物的泛称。

⑦度:计量长短的标准。程:度、量的总称。

【译文】

广德县位于吴地的西部,属原来的鄣县,那里幅员广大,土地肥沃,财物丰饶,人力充足。但如果要告官诉讼、进贡财物,却因地处偏僻,道路迂回阻塞,有诸多不便,这种状况已持续很久了。太宗皇帝在位的第四年,曾按照地图,改广德县为广德军,使其奏事、决断之权如同府州。从此以后,有关田地住宅的诉讼纠纷、每年的税收征调,才不需为路途遥远而忧虑,人们感到很便利。只是广德军的城门狭窄低矮,楼观都没有装修整治,在这样的地方接纳天子的诏命、发布政令、施行教化,加之每天都有各地的官吏百姓来来往往,在宾客的眼里,破败简陋的门楼很不符合应有的标准。

治平四年,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钱公辅守是邦,始因丰年,聚材积土,将改而新之。会尚书驾部郎中朱公寿昌来继其任,明年政成①,封内无事,乃择能吏,揆时庀徒②,以畚以筑③,以绳以削④,门阿是经⑤,观阙是营⑥。不督不期,役者自劝。自冬十月甲子始事,至十二月甲子卒功。崇墉崛兴⑦,复宇相瞰,壮不及僭,丽不及奢。宪度政理⑧,于是出纳;士吏宾客,于是驰走,尊施一邦,不失宜称。至于伐鼓鸣角,以警昏昕⑨;下漏数刻⑩,以节昼夜,则又新是四器,列而栖之。邦人士女,易其听观,莫不悦喜,推美诵勤。夫礼有必隆(11),不得而杀;政有必举,不得而废。二公于是兼而得之,宜刻金石,以书美实,使是邦之人,百世之下,于二公之德尚有考也。气体颇近退之,但少奇崛之趣。

【注释】

①政:通征。征税。

②揆(ku):测度,度量。庀(pǐ):具备。徒:服劳役的人。

③畚(běn):用草绳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筑:土之杵。

④削:曲刀。皆为劳动用具。

⑤阿(ē):原意为大的丘陵,此处指屋栋。

⑥观(ɡun)阙:宫门前两边的望楼。

⑦墉:城墙。

⑧宪度政理:法规政令。

⑨昏昕:拂晓天将明而未明时。

⑩下漏数刻:漏刻,古代计时器,即漏壶。因壶上刻符号表时间,昼夜百刻,故称漏刻。

(11)隆:尊崇。

【译文】

治平四年,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钱辅先生镇守这里,正赶上丰年,才得以聚积土木建材,计划着装修整治门楼,使之焕然一新。适逢尚书驾部郎中朱寿昌公来接替他的职务,所以又等到第二年征完了税,封内无事时,才选派能干的官吏,选择适宜的日期,准备好人力及所需畚、筑、绳、削等用具,修治闳门屋栋,营建城墙望楼。不需监督,没有限期,大家互相督促。从冬季十月的甲子开工,到十二月甲子就已完工。城墙高矗,层楼相望,雄壮而不越分,华丽却不奢靡。法规政令在这里发布接奉,士吏宾客在这里来往奔走,作为一境之尊而不失其应有的地位。击鼓鸣角,以警醒众人;漏壶数刻,以表示时间,并更新了这四样器物,将它们依次陈列。境内男女耳闻目睹均与从前不同,无不欣悦欢喜,到处都在传诵着钱、朱二公的美德与辛劳。有礼法就必须尊崇,否则就可能败坏;有政令就必须施行,否则就可能废弃。两位先生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应该将他们的美德和业绩镌刻在金石上,使这里的人们在百世之后,仍能查考二公的德行。文章的气势和韩愈很像,但少了奇特不凡的趣味。

王安石

王安石简介参见卷九。

慈溪县学记

【题解】

本文记叙慈溪县兴学之事。通过对古时立学之法的考察,慨叹后世士大夫抱残守阙,毫无生气,形同木偶的可悲局面。认为慈溪县虽为小邑,但有前后两任县令效法古风,兴学重教,实足称道,并希望后继者能予继承。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①,国学之法立乎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②,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③,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技、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释奠、释菜④,以教不忘其学之所自;迁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恶。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⑤,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以上古立学之本意。

【注释】

①党: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遂:古代一种行政区划,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两百里。庠、序:均为古代学校。欧阳修《吉州新学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②乡射:古代以射选士,其制有二:一为州长于春秋两季以礼会民,射于州之学校;二为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能之书于王,行乡射之礼。射礼前皆先进行乡饮酒礼。饮酒:也是古代一种礼节,在乡射之前进行。合乐:众乐同时合奏。

③受成:接受已定的谋略。《礼王制》:天子将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学。献馘(ɡu):古代一种军礼。古时作战杀敌,割取敌人左耳,以计功论赏。馘,截耳。

④释奠、释菜:古代礼仪的一种,立学前先祭祀先师。始入学,行释菜礼。每年春秋二季,用释奠礼。释菜,用芹菜之类的素食,礼轻;而释奠则有牲牢币帛,礼重。

⑤服习:适应研习。

【译文】

天下一天也不能没有刑赏教化,所以天下就一天也不能没有学校。古时候天下实行井田制,党里有庠,遂里有序,国家有太学的办学方法,就在这当中建立起来。乡射之前的饮酒礼、春秋两季的合乐礼、敬养老人慰劳农夫、尊敬贤德任用能士、考核技艺选纳谏言之类的政事,甚至是受成、献馘、审讯囚犯之类的事,没有不出自学校训练的。在这里培养出天下那些智慧、仁义、神奇、义气、忠诚、平和的学者,甚至是一项特长技能、一支曲子这样的学问,都要去培养。而且还选取那些才能完备、德行高洁,曾经在这个位置上施展其所想、所能而后来又离职的士大夫,作为他们的老师。举行释奠、释菜等拜师礼,来教导他们不要忘了学问是从哪里得来的;用贬斥、强逼之类的做法,去勉励他们不要怠惰并去掉他们的不良品质。那么这些读书人早晚的所见所闻,都是那些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他们习惯和学习的一定在仁义之道的范围内,而他们学习起来也一定能尽其才能。有一天把他们选取去充当公卿、大夫、各级官吏等,那他们的才能品行都是平时已经形成了的,而那些被选取的士子们,他们所要干的也都只是平时所见所闻的事情罢了,不需要经过学习而后才能胜任。古时候的帝王,不需要考虑到每一件事却能做到尽善尽美,不需要屡兴事功却能使国家富足,其要点如此而已。这就是二帝、三王治理天下国家而创立学校的根本意图。以上讲古代创立学校的根本意图。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①,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②,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或不与焉。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以上学废乃立孔子庙。

【注释】

①陵夷:衰落。

②浮屠:僧人,和尚。亦作浮图。

【译文】

后来的朝代没有实行井田制,而学校也有时存在有时废弃。大概从此以后治理天下国家,不再全部出自学校教育。而那些饱学的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处在老师学生的位置上,只是讲些辞章句读,考课文句而已。到学校废弃已久之后,各处的学校被改为庙宇,用来祭祀孔子,像和尚道士的做法那样,刻木抟土,做成雕像。州里县里的官吏在春秋时节,率领僚属在那些堂屋里举行释奠礼进行纪念,而学者们有时就不参加了。大概庙宇的兴作是出自学校废弃的原因,而近代的做法就是这样的。以上讲学校废弃才创立孔子庙。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①。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②,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邪!夫吏者,无变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以上林肇因庙立学。

【注释】

①不然者:不这样的,指近世以来的弊端。

②起:举用,征聘。

【译文】

当今皇上即位若干年来,法令制度颇为修整,革除了近代以来的弊端。在这时,学校逐渐在各地建立起来,仍然认为一州的士子满二百人,才可以建立学校,因此慈溪县的读书人就没有学校,而仍像过去那样建起了孔子庙,而孔庙又颓败得不到修治。县令刘在中先生向州里说明情况,让百姓出钱,将修复孔庙兴办学校,未来得及办就离开了,当时是庆历某年。后来林肇先生来到慈溪,他说:古时候为什么要修建学校,我无法见到,而过去的成法,我不能不遵循。即使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却不能没有教育。于是就用百姓出的钱建立了孔子庙,就是现在那座吧。又在孔庙四周建立了校舍,带领县里的青年人,征聘杜醇先生作为老师,开始教学。哎,林先生真是个有办法的人啊!当官的虽没有改变现状的办法,却不失古时务实的精神,这是有办法的人才能做到的。林先生的所作所为,大致与此相同。以上讲林肇依托孔子庙创立学校。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①。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②,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③,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④。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⑤,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以上众美悉备,求为可继。

【注释】

①学行:学识品行。

②修醇:修明纯正。

③教化:政教风化。

④其势:那形势,那样子。

⑤不吾继:即不继吾的倒装形式。意为不能继承我的事业。

【译文】

林先生本来就是个贤德的县令,而慈溪小县又不出产奇珍异宝去招徕四方的走贩行商;田园桑林丰富可以丰衣足食,又没有水旱忧患。没有行商走贩,所以这里的风俗单一而不复杂;能自给自足,所以百姓不轻易犯法而易于治理。而我所见到的县里读书人,也多数是容易成就的美质良才。杜先生是越地隐居的君子,他的学识品行适合为人师表。以这么个小县,能有贤明的县令,又有宜于为人师表的君子作为老师,再加上修明纯正容易治理的民俗,还有容易造就的美质良才,虽然被成法所拘束、为形势所局限,不能完全践行古人的做法,但我深信那里的政教风化必将广泛推行,纯正的民俗风情也一定能够形成。政教风化虽然可以美化一个地方的民风,但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完美;而限于当今的政策,官吏难以长期供职于一个地方。我虽然为林肇即将升迁而欢喜、庆幸,却又担心继任者不能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把这些想法告诉继任者。以上讲众多优势都已经具备,希望继任者继承和发扬光大。

芝阁记

【题解】

作者因两代君主政令的不同,而致使灵芝的身价迥异,慨叹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又因陈君将灵芝搁置于东偏,而感叹士人因时遇不同而有贵贱之别。其实灵芝的本身并没有改变,其身价之高低完全取决于人之好恶取舍,作者以小见大,隐喻为政者在制定大政方针时,不可不慎,否则便会有碍政治。

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①,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②。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③,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④,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注释】

①文:粉饰。

②锡:通赐。赏赐。

③希世:迎合世俗。

④狙(jū):猕猴。杙(y):树木的一种,果实像梨,味酸甜,核坚实。

【译文】

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封禅泰山以粉饰天下太平,各地以灵芝来上报的上万了。那些政府大员,皇上就赐书给予宠待嘉奖;小官或一般百姓,就赐给金钱布帛。在那个时候,极力迎合世俗的大臣,为贡献灵芝而不惜穷搜远采;山野农夫,如猿攀树,向上敢登不测的高峰,向下敢去山涧谷底,那些悬崖绝壁、幽深无穷而暗伏危险、人迹不至的地方,也常常敢冒险前去搜求,灵芝产于九州四海,差不多快要被采尽了。

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①。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②,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③!

【注释】

①祥瑞:迷信的人指好事情的兆头或征象。

②销藏委翳(y):意为隐蔽躲藏。销,销声匿迹。藏,躲藏。委,托附于他物。翳,隐蔽,掩藏。

③行先王之治:推行先王的政治。

【译文】

到当今皇上即位,谦让不敢认为自己有德,就是大臣们也不敢上书谈及封禅的事情,皇上还下诏有关部门,有呈报祥瑞的均不得接纳。于是神奇一时的灵芝,只能深藏在蒿草艾藜树林丛莽之间了,而山野百姓也不再知道它是祥瑞之物了。据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因为一时的好恶,就可以形成一时的风气所尚,更何况推行先王的政治呢!

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①,故阁于其居之东偏②,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③,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④,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注释】

①售:本意是卖出,此处引申为实现的意思。

②阁:名词动用,意修建阁楼。

③贵:形容词动用,以为贵。

④固:本来。役志于贵贱:志向被贵贱所役使(凌驾)。

【译文】

太丘陈君习文而又喜欢奇珍,有灵芝在他的庭院中长出,他能认出那是灵芝。惋惜可以把它贡献上去却无法实现,于是便在自己居室的东边建立一个小阁楼,将灵芝采下珍藏起来。大概他喜爱奇珍的性情就像这样。嗳!灵芝都是一样的,有的被皇帝珍爱,有的被士人视同珍宝,也有的辱没于一般的平民之手,难道不是由时运决定的吗?读书人有道德素养,志向本来不应该被贵贱所驱使,但终于还是被贵贱所驾驭,又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我感叹的原因。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题解】

北宋中期以来,官僚大地主的兼并活动十分猖獗,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政经济,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秩序。作为革新派,王安石主张给以坚决的打击,以挽救潜在的统治危机。这篇文章就体现了王安石的革新思想。三司副使作为管理财政的政府大员,其工作绩效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王安石主张起用有革新思想的官吏来管理财政,并且通过改善法令,对他们进行监督,以保证在高效理财的同时,又能减少官吏的违法乱纪行为。

三司,北宋时为国家财政中枢,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日计省,设三司使及盐铁副使、度支副使、户部副使等官。元丰改官制,废除。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①,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镵之东壁②。

【注释】

①稽:核查。

②镵(chn):本意是锐利或刺。此处引申为镶嵌。

【译文】

三司副使一直没有前任者题名册。到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冲之先生,开始核查众多的史籍,于是从李纮之前到查道,找到了他们的名讳;杨偕之前的,查到了他们的职衔;从郭劝向后的,又查明了他们的详细任期,于是便把这些镌刻到石板上,镶嵌在东面的墙壁之上。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①,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②,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③,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特号而已耳④。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⑤,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⑥,而安吾政⑦,吾知其犹不得也。然则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急务,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⑧?

【注释】

①合:聚合。

②擅:专擅,占有。

③放:放纵。

④特:只。

⑤憔悴:折磨。

⑥幸:期望。

⑦安:使动用法,使安,意即稳定。

⑧后世之纷纷:意思是纷乱的后世。

【译文】

能聚合天下民众的是财物,管理天下财物的是法令,而掌管天下法令的则是官吏。官吏不贤明,那么即使有了法令也不能掌管;法令不完善,即使有财物也无法管理。有财产却不能管理,即使是田间小巷中的下贱之人,都能够私自取予,从中谋利,用来同帝王争夺人口,从而使其欲望无限膨胀,并非只有那些强宗贵族才能够做到。到那时,帝王还能称得上没有失去民心的,大概只是名号而已。即使他愿意吃菜蔬穿破衣,折磨自己的肉体、忧愁忧思,以期望天下能丰衣足食,从而稳定自己的政权,我想那仍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那么就要完善我们的法令,再选择良吏来执法,去管理天下的财政,即使是上古时代的尧、舜等明君都不能不认为这是为当务之急,更何况于纷乱的后世呢?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①,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盖吕君之志也。

【注释】

①成法:陈规旧法。

【译文】

三司副使是当今政府大员,朝廷尊宠他们的条例已经很完备了。一般来说,现在管理财政法令如有不完善之处,都有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上报后加以改正并遵照执行,不应该只是墨守陈规旧法,对财政开支过于斤斤计较,跟从有关部门敷衍塞责而已。这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那么他们是贤能还是不肖之徒,将对天下产生不同的影响。鉴别他的好坏,要以他任期为准,去探求他对于政事的见解及其对现在的影响,再去考察他辅佐皇上整理财政的方法,那么这个人或贤能或不肖,以及天下得治理与否,我们就可以静坐而能够了解了。这大概就是吕先生的初衷吧。

游褒禅山记

【题解】

本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质条件)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这两点讲的虽只是治字,但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迄今仍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本篇以具体形象的记游来论证抽象的道理,在游记中别具一格。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①,其文漫灭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③,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④,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⑤,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⑥,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予有叹焉⑨。

【注释】

①仆:倒伏。

②漫灭:模糊不清。

③窈然:幽深的样子。

④穷:穷尽,走到头。

⑤拥:持,举。

⑥怠:松懈,怠惰。

⑦十一:十分之一。

⑧咎:责备。

⑨叹:感慨。

【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朝和尚慧褒当初在这个地方起屋定居,最后又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后来就把这座山叫做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生前住的庐舍和死后葬的坟墓。离开禅院东面五里,有个叫做华阳洞的,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就这样称呼它。离开华阳洞一百多步,有块石碑倒在路上,它上面的文字模糊不清,只是残存的字还可以认出,名叫花山。现在把华字读成华实的华,那是字音读错了。山下平整开阔,有股泉水从旁边涌出来,曾经来这里游览并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从山脚上去五六里,有个山洞深远幽暗,走进去十分寒冷,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爱好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它的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行走就越困难,可是看到的景色就越奇妙。有个人疲累了,想退出去,说:还不出去,火把快要熄灭了。我就跟他们一道出来了。大约我们所到的地方,跟那些爱好游览的人比起来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洞的左右两边,到达那里并题字留念的已经很少了。看来洞越深,到的人就越少了。在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跟着他们出来,不能尽情享受游洞的快乐。因此,我对这件事有些感慨。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②,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注释】

①得:心得,体会。

②相:帮助。

【译文】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常常有所收获,这是因为他们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周密。平坦、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艰险、偏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少。可是,世界上奇妙雄伟壮丽怪异的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艰险偏远、人们很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即使不盲目跟着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够,也不能够到达。有了志向和体力,又不盲目跟从别人而且不怠惰,但到了那幽深黑暗、令人迷糊困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力帮助,也不能够到达。可是,力量能够达到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则应该感到悔恨。如果尽了我的努力还是不能到达,便可以没有悔恨了,那谁又能够来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释】

①悲:感慨。

【译文】

我对于倒在路边的石碑也有感叹:古代有些书籍不能保存,使得后代以讹传讹竟至无法说明的,哪里能讲得完呢!因此,做学问的人对所学的东西不能不深刻地思考并谨慎地采择啊。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苏洵

苏洵简介参见卷二。

张益州画像记

【题解】

张益州,即张方平(10061091),字道安,北宋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太子太保,曾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成功地平息了益州(今四川成都)的骚乱局面,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本文作于嘉祐元年(1056),记叙了张方平治理益州的功绩,生动地塑造了张方平为天子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但称颂过于溢美,甚至有些神化。

至和元年秋①,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②,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③,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惟曰:张公方平其人④。天子曰:然。公以亲辞⑤,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⑥,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⑦,公不能禁。

【注释】

①至和:宋仁宗赵祯年号(10541056)。

②朋:群起。

③文令:文教政令,重在感化。

④张公:名咏,字方平,自号乐全居士,官至参知政事。

⑤亲辞:以奉养双亲为由推辞。

⑥朔:阴历初一。旦:清晨。

⑦净众寺:又名万福寺,在成都西北。

【译文】

至和元年秋天,蜀地的人传言敌寇侵犯边境,守边的军队深夜惊恐乱叫,城外边没有人敢居住了。各种谣言、小道消息广泛流播,京师为之震惊,于是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酿成乱子,也不要助成变故。各种说法都有,朕的主意已经拿定。外患不能使我们惊慌,内乱倒可能从中爆发。这种事情既不能用文教政令解决,又不能用军事***,只能通过朕的一两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兼备文韬武略,谁就受命去安抚朕边关的军队。于是大家推举说:张公方平就是那样的人。天子说:可以。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只好出发了。冬十一月,到达蜀地。到达的这天,就收回屯守的军队,撤除了守备的将吏,并派使者告谕各郡县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需要你们再受劳苦。到了第二年正月初一的清晨,蜀地的人们像往常一样相互欢庆过年,一直平安无事。又过了一年,正月里,人们相互商量要把张公的像画在净众寺里,张公也制止不了。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①。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②,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③,惟尔张公。尔繄以生④,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⑤,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⑥。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⑦,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⑧:然。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⑨。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⑩,遂为之记。

【注释】

①弛:松懈。

②攲(qī):倾侧,不平稳。

③牧:治理。古代统治阶级把统治人民比做牧养牛羊。

④繄(yī)以生:犹言因此能够活下来。繄,是,相当于这此。

⑤重(chnɡ)足屏息之民:迭足而立,不敢前进。形容非常害怕的样子。

⑥齐、鲁:春秋战国时两个国家,在今山东省。由于孔丘生于鲁国曲阜,故信奉儒家的统治者认为齐、鲁是教化最好的地区。

⑦齐民:平民。齐,相等,无贵贱之别。

⑧稽(qǐ)首:叩头到地,一种跪拜礼。

⑨释:放下。

⑩诘:追问,进一步深问。

【译文】

眉阳人苏洵对大家说:尚未酿成变乱是容易治理的,已经发生变乱也是容易治理的。出现变乱的萌芽,而没有变乱的表现,这也就是所说的将要变乱。将要变乱的状况是难以治理的,既不能因出现变乱的趋势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尚未乱起来而放松警惕。这次至和元年的情势,就如同器物已经倾斜,又尚未坠落到地上一样。只有你们的张公,安详地坐在旁边,脸不改色,缓缓地站起来扶正了它。扶正之后,又从容地退出,而没有丝毫骄矜的神色。替天子治理百姓而不知道疲倦的,只有你们的张公。你们因此能够活下来,他就如同你们的父母。张公曾经对我说过:老百姓没有固定的性情,只取决于上面怎样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人常常容易变乱。如果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法规去管制他们,对于已经谨小慎微的百姓,却用严刑酷法去残害他们,这样,百姓就会狠下心来抛弃父母、妻子、儿女,堕落为盗贼,因此常常发生大乱。如果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令来驱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容易治理的。至于逼得他们走投无路而激生变乱,即使是号称礼乐之邦的齐鲁也会这样。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办法对待蜀人,那么蜀人也就自己用齐鲁人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如果在法律之外恣意妄为,用权势去胁迫百姓,我是不忍心这样做的。唉!对蜀人爱得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又如此厚道,从张公往前数,我还从未见过。人们都毕恭毕敬地点头说:是这样的。苏洵又说:把张公的恩情深深记在你们心里,你们死后,继续铭记在你们子孙的心里,他的功德业绩自有史官负责书写,用不着画像了。况且张公自己又不愿这样做,怎么样?大家说:张公哪里会关心这类事情呢?话虽然是这样说,我们心中还是过意不去。现在,人们听说一件好事,必定会打听那人的姓名,家在何处,包括他的身材高矮、年龄大小、容貌美丑,甚至有的人会追问他平时的嗜好,并以此来想象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是这样撰写传记,其用意是让全天下的人不仅记在心里,而且看在眼里。眼里看得见,所以人们在心里对他的思念也就更牢固。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作用。苏洵无话可说,于是就替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节,以度量容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①。系之以诗曰:

【注释】

①属(zhǔ):通嘱。托付。

【译文】

张公是南京人,为人胸怀坦荡,节操高尚,以度量大而闻名天下。国家有大事,张公是可以重托的。最后用诗来总结:

天子在阼,岁在甲午。西人传言①,有寇在垣②。庭有武臣,谋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张公。公来自东,旗纛舒舒③。西人聚观,于巷于涂。谓公暨暨④,公来于于⑤。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讹言不祥,往即尔常。春尔条桑,秋尔涤场。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⑥。公宴其僚,伐鼓渊渊⑦。西人来观,祝公万年。有女娟娟⑧,闺闼闲闲⑨。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来,期汝弃捐。禾麻芃芃⑩,仓庾崇崇。嗟我妇子,乐此岁丰。公在朝廷,天子股肱(11)。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12)。公像在中,朝服冠缨。西人相告,无敢逸荒。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注释】

①西人:蜀人。因四川在我国西部。

②垣(yun):墙。这里指边境。

③纛(d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舒舒:伸展飘扬的样子。

④暨暨:果敢刚毅的样子。

⑤于于:行动舒缓自得的样子。

⑥骈骈:茂盛的样子。

⑦渊渊:鼓声。

⑧娟娟:姣好的样子。

⑨闲闲:娴静从容的样子。

⑩芃芃(pnɡ):茂密丛杂的样子。

(11)股肱(ɡōnɡ):比喻帝王的得力大臣。股,大腿。肱,手臂从肩到肘的部分。

(12)庑(wǔ):厅堂周围的廊屋。

【译文】

天子在位时,适逢甲午年。蜀人传谣言,有寇将扰边。朝中有武将,谋士多如云。天子面含笑,张公把命啣。张公从东来,旌旗迎风展。蜀人倾城观,街巷人如川。皆称张公勇,一路却安闲,公对蜀人宣:抚慰家人心,莫要传谣言。谣言多不祥,细思好时光。春煦剪桑枝,秋日修粮场。蜀人俯首拜,张公即父兄。张公来西园,草繁佳木旺。张公宴同僚,击鼓咚咚响。蜀人殷勤望,祝公万年长。有女多姣美,待字称淑娴。儿童哇哇啼,人前亦能言。张公未至蜀,无奈儿女捐。田中禾麻壮,粮仓欲高崇。室中妇与子,喜乐庆年丰。张公在朝廷,天子股肱臣。天子召公归,皇命岂敢违?父老起祠堂,有廊亦有庭。公像在堂中,朝服与冠缨。蜀人争相告,勿敢贪逸荒。公身归京师,公像永在堂。

苏轼

苏轼简介参见卷二。

表忠观碑

【题解】

这是苏轼为纪念钱镠的表忠观所写的碑文,文中先借赵抃之口,叙述建观树碑的来由是为纪念钱镠对朝廷的功绩,以显示朝廷劝奖忠臣、慰答民心的大义,最后以铭文作结。全文主体分为两部分:赵抃的上书及铭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如行云流水,同时又充满激情,感奋处令人肃然起敬。后面铭文均为四字句,朗朗上口,气势恢宏,凝炼地概括了钱氏及其后代的伟绩和建观的来由,所引用的典故也都恰当地突出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是苏轼所写碑文中较好的一篇。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①,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军州事臣抃言②:

【注释】

①熙宁:宋神宗年号(10681077)。

②抃:即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译文】

煕宁十年十月戊子日,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杭州军知州赵抃奏曰:

故吴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①,在临安者十有一②,皆芜废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

【注释】

①钱塘:即今杭州。

②临安:今浙江临安。

【译文】

已故吴越国王钱镠的坟庙及其父祖、夫人王妃、儿孙的坟墓,在钱塘的有二十六座,在临安的有十一座,都已荒芜,疏于修治。父老乡亲每经过此地,总有痛哭流涕的。

谨按:故武肃王镠①,始以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破刘汉宏②,并越州,以奉董昌③,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则诛昌而并越,尽有浙东西之地。传其子文穆王元瓘④。至其孙忠显王仁佐⑤,遂破李景兵⑥,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⑦,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师⑧,其后卒以国入觐。三世四王⑨,与五代相终始。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孑遗⑩。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11)。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注释】

①镠(li):即钱镠,字具美,临安人。

②八都兵:即八道。杭州八县,每县募一千人为一道。时有刘汉宏聚众发难,盘据越州,其时唐僖宗正在蜀地,下诏命董昌前往讨伐,董昌又委派钱镠率八道之士进攻越州,诛杀刘汉宏。之后董昌为浙东节度使兼越州刺史,表钱镠代任杭州刺史。

③董昌:临安人,中和年间(881885)组织义胜军,先拜封节度使,后为陇西郡王。最后脱离朝廷,自立为王,国号大越,自称为圣人,被镇海节度使钱镠击败诛杀。

④元瓘:钱元瓘,字明宝,钱镠第五子。

⑤仁佐:钱仁佐,字元祐,元瓘之子。

⑥李景:南唐主,初名景,成年后改名为璟。

⑦俶:钱俶,字文德,钱元瓘之子。

⑧周世宗之师:据《五代史》记载,周显德三年,世宗征讨淮南,命令钱俶率所辖部队分路进讨,钱俶即派遣偏将吴程围攻毗陵,攻下关城,擒获团练使赵仁泽,但不久吴程部队战败,丢失常州。其时恰好赶上李景上表要求割地以内附于周,世宗遂下诏命钱俶班师回兵。

⑨三世四王:指钱镠、钱元瓘、钱仁佐、钱俶。

⑩罔有孑遗:没有后代,言战乱殃及百姓之烈。

(11)贡献:进贡,进献。

【译文】

谨按:故武肃王钱镠,开始是以他自己组织的乡兵败走黄巢兵,从而名扬江淮。之后,又率领杭州八道之士击破刘汉宏的叛军,收复越州,推举董昌为王,自己驻扎于杭州。等到董昌以越州为根据地发动叛乱,又引兵诛杀董昌,再次收复越州,一统浙东浙西之地。后传位于其子文穆王钱元瓘,至其孙忠显王钱仁佐之时,又破南唐李景的军队,夺取福州。而同时仁佐的弟弟忠懿王钱俶,也率大部队攻打李景,以迎接周世宗的部队,最终以一完整的国家入朝称臣。三代四个国王,直与五代时期相始终。此后,天下大乱,豪杰蜂拥而起,也正是在这样的年代,以几州之地划地为王、僭号称王的不计其数。最终使家族覆灭,又延及无辜百姓,使他们家破人亡。只有吴越有千里山河,拥兵十万,却是靠山铸钱,临海煮盐,象牙、犀角、珠玉等财物的富有,冠于天下,虽然如此,却始终没有丧失为臣的气节,每年的进贡之物相望于道。因此,吴越的百姓到老死也不认识兵器,四季嬉游欢乐,处处歌鼓奏乐之声相闻,至今仍是繁盛景象,三代四王有恩德于百姓是非常深厚的。

皇宋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崄远①,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②,百战守死,以抗王师,积骸为城,酾血为池③,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其国如去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④,光武诏右扶风修理其父祖坟茔,祠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寺曰妙因院者为观⑤,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坠,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抃昧死以闻。

【注释】

①西蜀:指后蜀。江南:指南唐。

②刘氏:指北汉。

③酾(shī):流聚。

④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祖辈一直在河西做官,后在乱时盘据河西,称行河西五郡大将军。光武帝攻陷蜀地时,融入朝,拜为冀州牧,后任大司空,封安阳侯。

⑤龙山:在杭州市内,又名卧龙山,天目山的分支。

【译文】

我大宋皇帝传承天命以来,四方的僭越叛乱逐渐被削平。后蜀南唐,凭借其所处地理险峻遥远,兵临城下,仍直到力屈势穷,然后束手投降。而河东北汉刘氏,经百战仍然死守,对抗王朝部队,尸骨累积成城垛,鲜血流聚为池塘,战争惨烈之至,竭尽天下之力,才终于攻克。相比之下,唯独吴越地方不等待命令,便封存府库,收纳所属郡县册籍,请求朝廷派驻官吏。对待取消国号同取消旅舍,对于朝廷的功劳很大。古时窦融率领河西归属汉朝,光武帝下诏令扶风郡官员修理其父祖坟墓,用牛、羊、豕祭祀。而现在钱氏的功劳德行,与窦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却是不到百年,而坟庙得不到及时修治,荒芜废弛,路人无不为此难过嗟叹,这实在体现不出朝廷劝奖忠臣、慰答民心的本意和大义的啊!臣下请求把龙山之上叫做妙因院的废旧佛寺改为观,让钱氏子孙中当道士名叫自然的居住。凡在钱塘的坟庙,交给他负责。凡在临安的坟庙,则交给该县净土寺僧人名道微的。每年各自剃度一个人,让他们世代管理下去。凭借土地的收入,及时修建坟庙,培植草木。如有不负责的情况,由该县责成县丞及时察看,不行的就换人。这样,或许才能保证其永久不败,从而体现朝廷优待钱氏的本意。臣下赵抃昧死奏明。

制曰:可!其妙因院改赐名曰表忠观。铭曰:

【译文】

朝廷下令:应当这样做!妙因院改赐名叫表忠观。铭文是这样的:

天目之山①,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梃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②。强弩射潮③,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有吴越。金券玉册④,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毬马⑤。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⑥,大贝南金⑦。五朝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胙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新宫⑧。匪私于钱,唯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注释】

①天目之山:天目山,在浙江杭州西北,山极峻险,山中有两峰,峰顶各有一池,故曰天目。

②仰天誓江,月星晦蒙:中和二年,刘汉宏派其弟汉宥,率兵驻扎西陵伺机进犯。董昌即遣钱镠抵御,是夜就要准备渡江,然其时,星光灿烂,明月皎洁,钱镠心中默祝,希望阴云遮月,以帮助所率部队过江。果然,不一会儿,即云雾四起,咫尺之间,晦冥不见,钱镠遂顺利渡江,最终击败刘汉宥兵。

③强弩射潮:杭州曾一度连年潮头直打罗刹石,吴越人钱尚父,天生神勇,遂背负弓弩,在岸边等潮至时,弯弓搭箭,与潮逆尔射之,于是潮势渐退,罗刹石也忽然化为一片陆地,成于岸边。

④金券玉册:唐昭宗赐钱镠金券,后唐庄宗又赐其玉册金印。

⑤玉带毬马:宋太祖曾问吴越进奏吏说:钱镠平生有什么喜好?吏说:好玉带名马。宋太祖笑曰:真英雄也。遂以玉带一匣、打毬、御马十匹赐钱镠。

⑥篚:竹器,方的叫筐,圆的叫篚。

⑦大贝:特指钱币。

⑧岿焉:岿然独立的样子。

【译文】

天目山上,苕水飞流。龙飞凤舞,荟萃临安。生有异人,离群特异。举梃大呼,从者如云。江边起誓,月潜星暗。强弩射潮,江海东退。杀刘汉宏灭董昌,并有吴越全境。朝廷封赏,金券玉册,虎符龙节,表彰功绩。驻扎杭州,统临山川,扼制长江,据有太湖,控引海岛,各类民族。休养生息,与民同乐。英姿如神人。有玉带毬马。四十一年,小心谨慎。发展生产,百姓丰衣足食,户户都有积蓄。五代纷争时期,无法托国归附朝廷。三王相继承接,等待有德之君。大宋崛兴,众望所归,忠王钱俶,不谋不咨。继承先王之志,归附大宋朝廷。天成其忠孝,世代享有爵邑。能文能武,子孙兴旺。诏命杭州守臣,修治钱氏坟庙。不许砍柴、放牧,使钱氏后代羞愧。龙山的南边,新建的殿观岿然屹立。不是偏爱钱氏,只是劝勉忠孝。不忠即是无君,不孝便是无亲。恭请列位,看此碑文。

超然台记

【题解】

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调任密州知州。次年修复了密州北城上的一座楼台,其弟苏辙为此台取名超然,于是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藉以阐述其游心于物之外而不为物役的处世态度。文章从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的审美命题入手,精辟地说明了沉湎于私欲,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的深刻道理。全篇在结构的安排上做得很好,既不游离于所记之外,又不失自己要发挥的主题思想,显示出作者特殊的艺术才能。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①,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②,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③?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④,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⑤。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⑥,则我常眩乱反覆⑦,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⑧?是以美恶横生⑨,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注释】

①苟:假如。

②(bū):吃。糟:滤酒后的渣滓。啜:饮。醨(l):淡酒。

③安往:去哪里。

④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意谓孰好孰坏的分辨在心中斗争,对哪个是该争取而哪个是该抛弃的选择一齐摆在面前。

⑤盖:掩盖,蒙蔽。此处引申为蒙蔽心窍的意思。

⑥挟:倚仗。

⑦反覆:犹言颠倒。

⑧乌:哪里。

⑨是以:因此。

【译文】

大凡事物都会有值得观赏的。倘若有可以观赏的,也就都会使人觉得快乐,并不一定非要奇异雄美。吃酒糟饮薄酒,一样可以使人醉;果实蔬菜草木,也都可以让人吃饱。由此类推,我去哪里会不快乐呢?通常所说的求福避祸,是由于福让人欢喜而祸让人悲伤。人的欲望无穷,而能够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有限。人们在心中反复思考斗争,究竟哪些好哪些不好,时刻面对哪些该争取哪些该抛弃的抉择,这样一来,值得快乐的事情常常很少,而让人悲哀的却很多,这可以说是求祸而辞福。求祸而辞福,哪里是人之常情呢!这是外物把人心给蒙蔽了。他们沉溺于事物之内,就不能超然于事物之外。事物本不能以大小区别,如果站在事物的内部去看它,没有不既高且大的。它依仗高大压制我,我就会时常眼花心乱,是非难辨,正如从缝隙中看人打斗,又怎么能明了胜负的关键所在?因此,美好、丑恶的念头就会交互产生,忧愁、欢乐的情绪也由此出现。这能不让人觉得太悲哀了嘛!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①,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②;去雕墙之美③,而庇采椽之居④;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⑤,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⑥,日食杞菊⑦,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⑧,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⑨。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⑩,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11),稍葺而新之(12),时相与登览(13),放意肆志焉(14)。南望马耳、常山(15),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16)?!而其东则卢山(17),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18)。西望穆陵(19),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20)。北俯潍水(21),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22),而吊其不终(23)。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24)。撷园蔬(25),取池鱼,酿秫酒(26),瀹脱粟而食之(27),曰:乐哉游乎(28)!

【注释】

①钱塘:古县名。北宋时为杭州治所,故以指代杭州。胶西:宋属密州,这里指代密州,在今山东诸城。

②服:乘坐。

③雕墙:这里指装饰华美的房屋。

④庇:也作蔽,遮盖,即居住。采椽(chun):用不刨光的木头做的椽子,形容房屋简陋。

⑤比:接连。登:庄稼成熟,亦指收成。

⑥索然:冷落空虚的样子。

⑦杞菊:枸杞、菊花,二物嫩苗皆可食用。

⑧期(jī)年:一整年。

⑨安:习惯于。拙:朴实,治政宽厚。

⑩安丘:在今山东潍坊东南。高密:在今山东诸城东北。当时,二县都属密州。

(11)因城:借着城墙。

(12)葺(q):修理房屋。新之:使之新。

(13)相与:共同,一起。

(14)放意肆志:尽情地舒散情怀。

(15)马耳、常山:二山名,均在今山东诸城南。

(16)庶几有隐君子乎:意谓或许有隐居高士住在那里吧。

(17)卢山:位于诸城市南。本名故山,因卢敖而得名。

(18)卢敖:燕人,秦始皇召为博士,使求神仙,亡而未返。

(19)穆陵:关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朐(q)县东南大岘山上,有齐南天险之称。

(20)师尚父:即姜太公吕尚,西周初年官太师,尊为师尚父,封于齐。齐桓公:春秋齐君,姜姓,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烈:功业,功绩。

(21)潍水:即今潍河,源出山东五莲箕尾山,北入莱州湾。

(22)淮阴:即淮阴侯韩信。

(23)吊:凭吊。不终:不得善终。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伐齐,楚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救齐,双方夹潍水为阵,而韩信胜,故作者俯潍水而叹。

(24)未尝:未曾。

(25)撷(xi):采摘。

(26)秫(sh):黏高粱,多用来酿酒。

(27)瀹(yu):水煮。脱粟:糙米。

(28)乐哉游乎:玩得真快乐啊!

【译文】

我从钱塘调任胶西,放弃坐船的舒适,而颠簸于车马之上;离开华美的居室,而住于简陋的房屋中;远离了湖光山色之美,而来到遍布桑麻的田野。刚到任的时候,这里连年歉收,盗贼满山遍野,案件堆积如山,厨下却是空空荡荡,我只好每天以枸杞、菊花充饥,人们自然怀疑我心中并不愉快。我在这里过了整整一年之后,面貌反而日见丰满,白发也一天天变黑。我喜欢这里的民风淳朴,而这里的吏民也认可我拙朴的治事风格。于是开始整治花园菜圃,清扫庭院房屋,从安丘、高密砍伐树木,修补破败的地方,使生活起居大致完备。花园的北面,靠着城墙的一座看台已经破旧了,稍稍翻新之后,常常和朋友上台游览,尽情抒发自己的愉快心情。站在台上,向南眺望马耳山和常山,只见山势时隐时现,似乎近在眼前又似乎遥不可及,或许那里还隐居着有德行的君子吧?!台的东面是卢山,秦朝卢敖就从这儿遁世归隐。西望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座城郭,姜太公、齐桓公当年建功立业的遗迹依稀尚存。向北俯望潍水,不禁感慨叹息,遥想韩信的功勋,又不免为他不得善终而默哀。台子高大安稳,视野开阔,夏天凉爽而冬天暖和。不论是在下雨落雪的早晨,还是月白风清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而客人也没有不随我去的。我们到园中摘菜,到池中捉鱼,酿高梁酒,煮糙米饭,同做同吃,大家都说:游玩得真高兴啊!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①,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①子由:苏辙的字。当时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掌***。

【译文】

这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正在济南,他听到这些情形就写了一首诗,并且为这个台取名超然,来表现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快乐,这大概就是由于我能超然游于事物之外吧。

石钟山记

【题解】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移官汝州团练副使。在赴任途中,他从水路绕道江西,送长子苏迈去德兴上任。六月,到达湖口,寻访石钟山,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游记。文章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为中心,先疑,再辩驳,复记亲身探访及所获的结论,最后发表感想。全文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文笔简净流畅。尤其小舟夜游一段,宛如神来之笔,绘声绘色而境界森冷,使人恍如置身其中。

自咸丰四年十二月,楚军水师在湖口为贼所败,自是战争八年。至十一年,乃少定。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士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水经》云①:彭蠡之口②,有石钟山焉③。郦元以为④: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⑤,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⑥,虽大风浪⑦,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⑧!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⑨,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⑩,北音清越(11),桴止响腾(12),余韵徐歇(13),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14),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15),何哉?

【注释】

①《水经》:书名,是我国古代专记水道的一部地理书。《新唐书艺文志》称:(汉)桑钦《水经》三卷,一作(郭)璞撰。但据清代戴震等考订,认为其作者约是三国时某人,非为郭璞。

②彭蠡(lǐ):即鄱阳湖。

③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此山分为两部分,位于湖口城南的称为上钟山,位于城北的称为下钟山。

④郦元:即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学者。他为《水经》作注,即传世的《水经注》。

⑤搏:撞击,碰撞。

⑥钟磬(qnɡ):都是古代打击乐器。钟,青铜制。磬,玉或石制。

⑦虽:即使。

⑧而况:何况。

⑨李渤:唐代洛阳人。元和年间任江州刺史,曾寻访过石钟山,写了《辨石钟山记》一文。

⑩函胡:同含胡。形容声音不清。

(11)清越:形容声音清脆。

(12)桴(f):鼓槌。

(13)韵:和谐的声音。

(14)铿(kēnɡ)然:形容金石之声。

(15)名:命名。

【译文】

《水经》记载:鄱阳湖的出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是一口深潭,只要轻风吹动波浪,湖水和石头就会互相撞击,发出的声响就像撞击大钟一样。我常常怀疑这种说法。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很大的风浪,也不能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朝,李渤才循着郦氏的旧踪寻访石钟山,在那深潭上找到两块石头,敲打之后反复聆听,南面的那块石头声音含混模糊,北面的那块声音清脆高扬,鼓槌停止敲打后,石头的余音才慢慢消失,他自认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然而对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敲打后就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可偏偏这座山以钟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②,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③,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④,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⑤。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⑥,磔磔云霄间⑦。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⑧。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⑨,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⑩,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11),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12);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13)。古之人不余欺也(14)。

【注释】

①元丰:宋神宗年号(10781085)。六月丁丑:六月初九日。

②齐安:黄州的古称,今湖北黄冈。临汝:今河南汝州。

③饶:即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德兴:今江西德兴。尉:县尉,专管一县捕盗查奸等有关治安事宜。

④硿硿(kōnɡ):形容石头被敲打后发出的声响。

⑤森然:阴森可怕的样子。搏:扑击。

⑥栖鹘(qī ɡǔ):栖宿在巢中的鹘。鹘,一种猛禽。

⑦磔磔(zh):鸟鸣声。

⑧鹳(ɡun)鹤:形似鹤又似鹭。

⑨噌吰(chēnɡ hnɡ):象声词,用以形容钟鼓声。

⑩罅(xi):缝隙。

(11)窾坎(kuǎn kǎn)、镗鞳(tānɡ t):都是象声词,形容钟鼓的鸣声。

(12)周景王:名贵,灵王之子,前544前520年在位。无射(y):本为十二乐律中的第十一律。这里指周景王以此命名所铸大钟。

(13)魏献子:应为魏庄子。即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晋悼公因为魏绛有功,赐给他女乐和歌钟。

(14)古之人:指郦道元。不余欺:即不欺余。

【译文】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同时大儿子苏迈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得以看看大家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领着一童子拿把斧头,在乱石中间拣出一两块敲打,发出硿硿的声音,我只是笑笑,并没有相信。到了晚上,月色很好,我和苏迈乘坐一只小船来到悬崖之下。巨大的岩石耸立在旁边,高达千尺,像猛兽和鬼怪,阴森森地仿佛要向人扑来。这时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被惊起,磔磔叫着飞入云霄。又有一种像老人在山谷里一边咳一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里惊恐想回去时,忽然从水上发出一种很大的声音,洪亮而沉重,像敲钟、擂鼓一样连绵不断,船夫很害怕。我小心仔细地察寻原由,原来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不知道它们的深浅,当轻微的波浪冲过来,就会震荡撞击,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石钟山的南北两座山之间,在将要进入港口的地方,有一块大石挡在江中,上面可容纳百十人,石头中空且有许多小洞,吞吐着风浪,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和刚才噌吰的声音彼此应和,就好像在那里演奏音乐。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的;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献子的歌钟发出的。古代的人并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①,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②,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①水师:船夫。

②陋者:指李渤。

【译文】

事情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就凭主观来断定它的有无,这行吗?郦道元看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只是记述不详细。士大夫们怎么也不会夜里乘小舟停泊在峭壁下面,因此不能明晓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而那些渔夫船工和水兵,即使知道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石钟山名称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的缘故。而那些浅陋的人竟然拿斧头敲击石头来寻求根底,并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因此,我记录我的见闻,借以慨叹郦道元的过分简略,同时嘲笑李渤的浅陋无知。

苏辙

苏辙简介参见卷十五。

武昌九曲亭记

【题解】

这篇文章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三年。这是苏轼入仕以来在新、旧党争中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和打击,致使他厌烦世俗,寄情山水,追求超然洒脱,但内心又非常苦闷。苏辙理解这种心境,故前去探望,与苏轼同游武昌西山。文中多释忧宽慰之语,并通过对苏轼黄州游踪和情怀的描写,借以表现苏轼的为人品格和思想情操。文章写得纡徐曲折,情景交融,体现了记亭以记人、叙事以扬人的目的。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②,陂陁蔓延③,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④,西曰西山⑤,东曰寒溪⑥。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⑦,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⑧。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⑨,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注释】

①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在神宗元丰三年(1080)被贬齐安。

②武昌:今湖北鄂城。

③陂陁(pō tu):不平的样子。

④浮图精舍:佛教徒居住的房子。浮图,佛,也指僧人。精舍,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

⑤西山:即樊山。此指西山寺。

⑥寒溪:即寒溪寺。

⑦枥:同栎。俗称柞(zu)树。

⑧乱流:横渡。

⑨幅巾:长条形的布巾。古代男子以绢一幅(二尺二寸)裹头,表示儒雅不俗,具有隐士风度。

【译文】

子瞻贬官来到齐安,居住在长江边上。齐安没有出名的山岭,而长江南岸武昌县的一些山岭却山势起伏,连绵不断,山涧、沟壑多而幽深。山上有佛寺,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这里,背靠着高山,面对深谷,掩映在松树、栎树中,绐人一种清静和隔绝尘世的感觉,车马的痕迹是到不了这里的。每当风停日出的时候,长江之水缓缓流动,子瞻就拄着手杖,载着美酒,乘坐渔舟横渡到南岸。山林里有两三位先生,好客而喜欢游玩,他们听说子瞻来了,便头戴方巾笑靥相迎,然后手挽着手顺道漫步上山去了。他们寻幽探芳,累了就休息。扫去落叶,围坐在草地上,斟上酒相互慰劳,以至称心如意而忘记了回家,常常住在山上。子瞻像这样在齐安住了三年,竟没有感到时间的漫长。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①,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③。一旦大风雷雨,拔出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注释】

①羊肠九曲:比喻道路曲折而狭窄。少平:小块平地。

②林麓(l):树林和山脚。向背:有的面对它,有的背朝它。

③睥睨(p n):斜着眼睛看。此处是观察的意思。

【译文】

然而要准备去西山寺,就要穿过松柏相间的山林,经过一条九曲羊肠一样的山道,然后才能到一小块平地,游客们来到这里必定会停下歇息。靠着嶙峋的怪石,在茂盛的大树下纳凉,俯视着滚滚长江,仰望逶迤的高山,注视着旁边的溪流、河谷,氤氲缭绕,变化无穷,山林的阴阳向背,都呈现在人们的周围。这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其遗址很是狭小,尚不能让大家围坐下来。旁边有几十棵古树,都粗有百围、高有千尺,用斧头是砍不倒的。子瞻每次来到树下,总要上下仔细观察。一天,风雨雷电交加,竟拔倒了一棵大树,清理出树根,就可以扩大亭子的地盘。子瞻和朋友们进山看到这种情景,笑着说:这是老天想要成全我修建这个亭子吗?于是他们一起出谋划策。亭子修成后,西山寺的胜景才完美无瑕,子瞻感到这是最快慰的事情。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①。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②。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③,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④。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

①褰(qiān)裳:把衣裳提起来。裳,下衣。

②移日:日影移动,形容时间长久。

③撷(xi):摘取。

④洒然:吃惊的样子。

【译文】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看到有山可以攀登,有水可以游泳,子瞻未尝不是提着衣裳走在前面。假如有好的景点却不能到达,他就会为此烦恼很久。每当他轻快地独自游玩,在山石泉水中间自由自在,采摘些林中的花,捡一些掉落在山涧中的果子,掬一捧泉水喝下去,见到的人以为他是山中神仙。天底下的乐趣无穷无尽,可只有适合心意才是快乐。当他惬意时,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这种快乐,到他已经满足时,没有不为自己的行为哑然失笑的。就好比吃饭,各种食物混杂在面前,总不过是填饱肚子后又统统化为污秽的东西。谁又能说出从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只求无愧于心,外人又无从责备,就让这些得失暂且藏在心里吧。这才是子瞻能从中找到快乐的原因。

归有光

归有光简介参见卷二十一。

项脊轩记

【题解】

项脊轩是归有光故宅中的书房名。因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所以作者就用项脊名其书房。文章叙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事变迁,通过几件日常琐事,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及妻子等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文笔纡徐平淡,感情深挚动人,充分体现了归有光散文自然质朴的风格。本文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①,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③,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④,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⑤,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注释】

①渗漉(l):渗漏。

②垣墙周庭:院子周围都砌上墙。

③栏楯(shǔn):栏杆。

④偃仰:俯仰。指从容自得。啸歌:长啸歌吟。

⑤三五之夜:阴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阁子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个人居住。这是座百年老屋,每次下雨时,雨水就和着泥土从屋顶墙头向下渗漏,我常不得不移动书桌,但环顾小屋,却找不到适宜安置书桌的地方。此外,屋子又是朝北的,见不到太阳,正午一过,屋里就变得昏暗了。我对老屋作了一些修补,使得屋顶不再漏雨;在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周围都砌上墙,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并把日光反射过来,屋里也就变得亮堂了。我还在庭院里种上了兰草、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因此平添了几分光彩。老屋里,书籍满架,我俯仰从容,长啸歌吟。有时,我就坐在屋里,静听屋外的声响。庭院里静悄悄的,时而会有几只小鸟飞来觅食,当人走到它们面前时,它们也并不飞走。每逢十五的夜晚,月光照着桂树,在墙上投下斑驳的树影,轻风一吹,树影便随之摇曳,那景致美妙极了。然而我住在这里,欢乐多,忧伤也多。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①,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注释】

①异爨(cun):意即各起炉灶。爨,烧火做饭。

【译文】

先前,这院子是南北相通的。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以后,就在院墙上开了许多小门,到处都是。东边的狗跑到西边叫,客人吃饭得越过厨房,堂屋里还养着鸡。院子刚开始是扎的篱笆,后来才垒了墙,总共变动了两次。我家原来有一位老妇人,曾住在这里。她是我已故祖母的婢女,先后给两代人做过奶妈,我母亲在世时待她非常好。这屋子与西边内室相连,母亲来过一回。老妇人常常对我说:某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她还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你母亲就用手指敲着门板,说:孩子是冷吗?想吃饭了吗?我隔着门与你母亲互为应答。老妇人话还没有讲完,我就哭了,她也禁不住哭起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①,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扉,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②,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③,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注释】

①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要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

②象笏(h):象牙制的手板,上朝时,可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③太常公:指夏昶,字仲昭,昆山人。永乐时中进士,官太常寺卿。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

【译文】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这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过来看我,对我说:孩子,好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都不出声地坐在这里,像个女孩子似的。离开时,她双手轻轻地将门关上,还自言自语道:咱们家好久都没有人因为读书而取得功名,这孩子该有指望了吧?过了一会儿,就见她手里拿着一个上朝时用的玉制手板,对我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上朝时用的。以后,你会用上的。每当我看到这些遗迹,就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忍不住要放声痛哭。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注释】

①扃牖(jiōnɡ yǒu):关窗。扃,关闭。牖,窗户。

【译文】

项脊轩的东边,原来曾是厨房,人们来去都要从轩前经过。我关着门窗住在这里,时间一长,都能从脚步声辨出每一个人来。此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但都没有被烧毁,我想可能是有神保佑吧。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④,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陷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丹穴几句:《史记货殖列传》: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蜀清,四川一寡妇名清。丹穴,朱砂矿。秦皇帝,秦始皇。

③陇中:丘垄、田埂之中,指孔明隐居隆中。陇,通垄。

④昧昧:昏暗。意即不为人所知。

⑤扬眉瞬目:形容得意的样子。瞬目,眨眼。

⑥陷井:当为埳(kǎn)井,今作坎井,意即坏井、废井。《庄子秋水》: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

【译文】

项脊生说,四川有一个名为清的寡妇,开了一座朱砂矿,由此获利,富甲天下,后来秦始皇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刘备与曹操争雄天下时,诸葛孔明起于垄亩之中。然而当初这两个人默默无闻偏居一隅时,世人哪里知道他们呢?我一个区区小人物,住在这破败简陋的屋子里,却得意洋洋,说以后会有奇景出现。别人如果知道了,岂不要说我与废井中蛙没什么两样!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余妻来归①。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②,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

①归:出嫁。

②归宁:回家省亲。指已出嫁女子回娘家。

【译文】

我立下了志向后,又过了五年,妻子嫁到了我家里来。她经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靠在书桌上学写字。妻子到娘家去,回来后就跟我复述她妹妹们的话: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到底什么是阁子呢?六年之后,妻子故去,屋子坏了,我也无心修补。又过了两年,我因久病卧床,无所事事,就找人对南阁子做了一些修补,建筑样式同以前略有不同。但之后,我多数时间都在外漂游,难得在阁里一住。院子里长着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在死去那年亲手栽种的,如今它已挺拔玉立、枝繁叶茂,宛若一把伞似的。

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号惜抱,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任四库馆纂修官,主讲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领袖。其著作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还编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仪郑堂记

【题解】

这是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中最后一篇选文,亦是曾氏所选的唯一一篇清人文章。

仪郑堂是姚鼐弟子孔约为表达自己对东汉郑康成的仰慕而为自己居室取的名字。姚鼐作这篇文章称颂孔约继承郑康成传儒家经典六艺之学的志向,并对如何作学问,如何继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六艺自周时①,儒者有说:孔子作《易传》②,左丘明传《春秋》③,子夏传《礼丧服》④。《礼》后有《记》⑤,儒者颇裒取其文⑥。其后,《礼》或亡而《记》存,又杂以诸子所著书,是为《礼记》⑦。《诗》《书》皆口说⑧,然《尔雅》亦其传之流也⑨。当孔子时,弟子善言德行者固无几,而明于文章制度者,其徒尤多。及遭秦焚书,汉始收辑,文章制度,举疑莫能明,然而儒者说之,不可以已也。汉儒家别派分,各为耑门。及其末造⑩,郑君康成总集其全(11),综贯绳合,负闳洽之才(12),通群经之滞义(13),虽时有拘牵附会,然大体精密,出汉经师之上;又多存旧说,不掩前长,不覆己短。观郑君之辞,以推其志,岂非君子之徒笃于慕圣,有孔氏之遗风者与?

【注释】

①六艺:汉以后指儒家的六部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易传》:《易》即《周易》,又称《易经》,是古代卜筮之书。《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是儒家学者对《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据传是孔子所作,不足信。

③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人,曾任鲁国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相传《左传》为其所编写。

④子夏: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子弟子,长于文学,曾为《诗》作序,为《易》作传。

⑤《记》:解释经传的文字叫记,这里专指解释《礼经》的文字。

⑥裒(pu):聚集,引申为众多。

⑦《礼记》:西汉人戴圣编定,共49篇,采自先秦旧籍。有汉郑玄《注》及唐孔颖达《正义》。亦称《小戴记》,以别于戴德《记》85篇(称《大戴礼》)。

⑧《诗》:即《诗经》。《书》:即《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曾经孔子编选,其中也保存了商及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有今、古文之别。

⑨《尔雅》:相传为周公所撰,或谓孔子门徒解释六艺之作,盖系秦汉间经师缀辑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不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汉书艺文志》著录20篇,今本3卷19篇。

⑩末造:末世,近于衰亡的时期。

(11)郑君康成(127200):即郑玄,字康成,东汉高密(今属山东)人。游学十余年,回乡后聚徒讲学。因党事禁锢,刻意研经,合今古文而集经学之大成。西汉儒生大都专治一经,郑玄主张博通,遍注五经,并著有《天文七政论》等书。

(12)闳洽:渊博通达。闳,高,大。洽,广博。

(13)滞义:晦涩难懂的含义。

【译文】

从东周时开始,儒家学者就对六艺进行研究、解释:孔子作《易传》,左丘明为《春秋》作解释,孔子的弟子子夏解释《礼丧服》。《礼》以后也有解释它的文字《记》,许多儒家学者取《记》中的文章来学习。在以后,《礼》可能失传了,而《记》却保存了下来,又掺进了诸子所写的书,这就成为《礼记》。《诗》《书》都是口头讲解的,但《尔雅》也是解释六艺的一本书。在孔子传道授业的时代,他的弟子中虽然没有几个善于讲解德行的人,但熟悉文章制度的人却很多。秦始皇时,古籍遭到了被焚毁的厄运,汉朝时才开始重新收辑,但文章制度中有许多疑问已难以明了,即使如此,儒家学者仍然坚持不懈地研究。汉代的儒家学者,或自成一家,或自创一派,各自专门研究六艺中的一经。到汉末,郑康成集六艺研究之大成,将其综合贯通,依靠自己渊博通达的学问,遍释六经之中晦涩难懂的文字,虽然在一些方面有牵强附会之嫌,但大体上是精确缜密的,高出于汉代其他的经师;而且保存了许多前人成果,不埋没前人的长处,也不遮掩自己的短处。根据郑康成的著作以推断他的志向,难道不是君子之徒坚定虔诚地仰慕圣学,具有孔子的遗风吗?

郑君起青州,弟子传其学既大著。迄魏王肃驳难郑义①,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传私说,学者由是习为轻薄。流至南北朝,世乱而学益坏。自郑、王异术,而风俗人心之厚薄以分。嗟夫!世之说经者,不蕲明圣学诏天下②,而顾欲为己名,其必王肃之徒者与!曲阜孔君约③,博学,工为词章④,天下方诵以为善,约顾不自足,作堂于其居,名之曰仪郑,自庶几于康成⑤,遗书告余为之记。约之志,可谓善矣。

【注释】

①王肃(195256):三国时魏东海郡人,字子雍,官至中领军加散骑常侍。

②蕲(q):通祈。求。诏:教导。

③孔(huī)约:孔广森,字众仲,一字约,清代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曾受业于戴震、姚鼐,专力经史小学,尤精《三礼》及《公羊春秋》,宗汉郑玄,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等。

④工:擅长。

⑤庶几(jī):相近,差不多。

【译文】

郑康成起自青州,他的弟子们将他的学问传播开去,使之闻名于世。到三国时,魏国王肃驳斥非难郑康成的学问,欲与郑氏争胜,伪托孔安国造假书以佐证自己的学说,学者的习气自此轻薄起来。影响到南北朝,世道大乱而学风更加不堪。从郑、王二人各持不同的学说,可以清楚地看到风俗人心的厚薄。哎!世上解释、宣扬儒家经典的人,如不求阐明圣门之学,以教导天下百姓,而只顾宣扬自己的名声,那么他一定是王肃的门徒!曲阜孔约,学问渊博,擅长诗词文章,天下都在称颂已做到极致。而约并不自满,在自己的住所建造一堂,命名为仪郑,自己希望能向郑康成看齐,写信给我,请我为仪郑堂作记。约的志向,可说是太好了!

昔者圣门颜、闵无书①,有书传者或无名,盖古学者为己而已。以约之才,志学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华而取其实,扩其道而涵其艺②,究其业而遗其名,岂特词章无足矜哉③!虽说经精善,犹末也。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世之望于约者益远矣。虽古有贤如康成者,吾谓其犹未足以限吾约也。

【注释】

①颜、闵:指颜回、闵子骞,春秋鲁人,孔子弟子。

②涵:包容。艺:技艺。

③特:只是。

【译文】

昔日孔门弟子颜回、闵损没有留下著作,有的著作虽然流传下来都无署名,或许就是因为古时的学者只是为一己之修养罢了。以约的才学,立志学而不倦,又明了要充分认识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精华,如不去掉其中浮华部分而汲取其真正的成果,发扬其中的真理又吸纳其治学方法,探究其学业又舍弃其虚名,那么,只是学了他们的诗词文章这些皮毛是不值得夸傲的!这样,即使阐释经书再怎么精确完善,仍是末流。作为孔子后裔,来传承孔子的学说,世人都寄望约能走得更远。虽然前有郑康成这样的贤明之士,在我看来,他也不足以阻止约取得更大的成就!

乾隆四十五年春二月,桐城姚鼐记。

【译文】

乾隆四十五年春二月,桐城姚鼐记。

更新于:6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