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孔子的故事 > 李长之

二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

2024-07-01 〔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 孔子 诗歌 故事 音乐 二七

孔子对于音乐是有很深的情感的,我们从他在齐国因为听到《韶》乐而有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儿这件事里已可看出了。

孔子对音乐下过很大的功夫,同时,也像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一样,是虚心而踏实的。他跟鲁国音乐专家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就是一个具体例子。在他学了一些日子后,师襄子说: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不行。我只学得曲子,拍子还不准确呢。

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拍子行了,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不行。我还没把握其中的主题呢。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主题已经把握了,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说:还不行。我还没有深刻地理解作者呢。

再过了些时候,孔子才说:我现在摸索出来了,这是一个有深邃的思想的人,这是一个很乐观而眼光又很远大的人,这是一个好像抱有统一全国的志愿的人。难道这是周文王吗?不是他,谁还能作这样的歌曲呢?

师襄子不得不佩服了,恭恭敬敬地挺起身来说:我们老师正是说这些乐章相传是周文王作的呢。[189]

后来孔子向师襄子形容他所理解的当时乐章的情形时说:现在的乐章大概是这个样子:刚奏乐的时候,很缓慢和平;到了乐章的主要部分,就各种乐器齐奏,很谐和,而音节明晰;最后,像抽丝一样,慢慢停下了,这就是终止。[190]他说得这样具体,使我们在两千多年以后还能够想象那时乐章是怎样组成的。

歌唱已是孔子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非这一天有出门吊丧等哀戚的事,他才停止歌唱。[191]他又每每喜欢听别人歌唱,如果唱得好,他就叫人再来一遍,他自己也跟着来一遍。[192]

孔子对音乐是十分精通的。他曾批评舜的《韶》乐是尽美尽善的,而周武王的《武》乐却只可以说是尽美,还不是尽善。[193]原因是,前者不只好听,而且表现和平思想;后者虽好听,但有些鼓动战争的气息。孔子是反对战争而赞美和平的。这说明孔子对艺术的批评是技巧与内容兼顾的。

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歌是《关雎》,歌的大意是:

关关叫着的双鸠,

停留在河里小洲,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194],

正是人家的好配偶。

水里的荇叶像飘带,

左边摇来右边摆,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睡里梦里叫人爱。

这样的姑娘求不到,

起来躺下睡不着,

黑夜怎么这么长?

翻来覆去到天亮。

水里荇菜不齐整,

左边揪来右边揪,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弹琴鼓瑟好朋友。

水里荇菜长又短,

左边选了右边选[195],

苗条善良的小姑娘,

钟鼓迎来好喜欢!

这是一首民歌,这是孔子很喜欢的一首民歌。古代诗歌和音乐是结合着的,就音乐说,孔子曾这样称赞它:从音乐家师挚所奏的序曲到配合《关雎》这个歌词的最后乐章,听起来井然有条,叫人觉得圆满充实,真是舒服极了![196]就这首民歌的内容说,孔子又这样称赞它:《关雎》表现愉快的情绪,但不是淫荡;《关雎》也表现悲哀的情绪,但不是颓丧。[197]这是季札的见解的发挥,同时也代表孔子自己对艺术的要求:适度而不是过分,健康而不是病态。

孔子曾经借用《诗经》中《鲁颂》这一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整部《诗经》,他说:三百多篇诗歌,归结一句话:思想不要下流。[198]这可以看出孔子特别重视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十分理解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当然,孔子所要求的思想内容和教育作用主要是为贵族阶级服务,这是有着时代限制和阶级限制的。

孔子把诗歌当作向弟子进行教育的重要项目之一,在这种场合,孔子便从更广阔的方面来估计诗歌的价值了,所以他说:年轻的人为什么不多学习些诗歌?诗歌给人鼓舞,给人借鉴,教导人如何融洽地相处,教导人如何讽刺不良的政治,教导人在家庭里如何对待父母,教导人在朝廷里如何对待国君,而且学习诗歌,可以多认识一些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名字呢。[199]

根据当时的外交习惯,一些流行的诗歌是常常被应用在国际交涉上的,交涉双方往往借现成的诗歌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应付的人也必须更巧妙、更敏捷地借现成的诗歌来对答,这样才算不失体面。孔子因为自己的弟子可能担任外交工作,便也鼓励他们学诗歌。他曾提醒他们说:三百多篇诗歌,就是都背得了,可是如果让你当使者到各国去,别人提出来,你却答不上,那么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200]

对于自己的孩子孔鲤,孔子也着重地叫他学习诗歌。孔子曾问他:《诗经》中《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了吗?不学《周南》《召南》,可就像一个面向墙根儿迈不动步的大傻瓜呵![201]

和孔子在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时所采取的启发方法一样,孔子在诗歌的学习上也鼓励弟子们举一反三。有一天,子夏问道:有一首诗歌上说:

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呵,

动人的眼睛有黑又有白,

素净的底子呵,

才可以画出好看的画儿来。

这怎么讲?孔子说:先有好底子,才能有好装饰。子夏听了便道:那么,应该先有真感情然后才可以讲礼节吧?孔子于是叫着他的名字说:商(子夏姓卜名商)呵,你给了我启发。你有资格谈诗了。[202]

又有一次,子贡问道:贫穷了也不谄媚人,富贵了也不向人骄傲,好不好?孔子说:这样自然可以。但是还不如就是贫穷也仍然钻研学问,就是富贵也仍然讲究礼节。子贡说:有一首诗歌上说: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老师对我的教育,就像琢磨玉石似的,使我的认识更进一步了。孔子也叫着他的名字说:赐呵,你有资格谈诗了!因为,告诉你这样,你就会悟到那样。[203]

孔子自己读诗,也用这种方法:通过想象力,在诗里悟出一些道理。例如一首诗上说:

小桃白花儿呵,

开开又合上,

我不是不想你呵,

只因家远路又长。

孔子便道:其实不曾真的想念呵,真的想念,还管远不远吗?于是进一步便想到,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肯思考,就一定可以得到要学习的东西。更进一步又想到,在人思考的深度上,以及在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上,都有不同的情况,他说:大家在一块儿学习了,但未必都在同样程度上理解道理;就是在同样程度上理解道理了,但未必都有自己的见解;纵然都有自己的见解了,但未必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用那些道理。 [204]

诗歌、音乐,加上礼节,是孔子教育内容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孔子在提到一个人应该受完全的教育时说:先从诗歌的教育鼓舞起人善良的倾向,再在礼数上加以约束,最后完成在音乐的陶冶里。[205]当然,孔子对弟子的教育,除这三个组成部分之外,也还有政治教育、历史教育等,然而孔子无疑是拿这三种教育当作人格培养的主要手段的。

在礼乐的教育上,孔子注重精神实质。他曾说:人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礼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乐有什么用呢?[206]他又曾说:我们讲礼,难道只是指佩戴什么,送人什么东西吗?我们讲音乐,难道只是指怎样撞钟敲鼓吗?[207]

孔子为了郑重地进行诗歌礼节的教育,为了给人正确的概念,在他讲诗讲礼的时候,是和他正式讲解其他书一样,使用着当时的标准语言。否则他就说土话了。[208]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孔子是很重视政治生活的人,因此他对诗歌音乐的重视也就不能不和政治生活联系起来。

在等级制的社会里,音乐的演奏也反映贵贱等级的秩序,在当时被认为有严重的政治意义在内。鲁国的贵族季氏用了六十四人的歌舞,孔子认为这是破坏当时的等级制度的,因为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这样多的人的乐队,鲁国的国君由于得到周天子的特别允许才也用这样的乐队,而季氏贵族是不够资格的。孔子曾认为这事是不可容忍的。还有,当孔子看到鲁国其他两家贵族也在宗庙里演奏《诗经》中《周颂雍》篇的时候,便也表示过同样的愤慨。[209]

受了孔子教育的子游,当他在武城当地方官的时候,就实行了孔子把音乐作为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的理想。孔子游历到武城,听见琴声和歌声,就笑了,说:宰只鸡罢咧,使出宰牛的力气来了!子游答道:这是我实行老师的主张呵。孔子望着跟从的弟子说:对呀,偃(子游姓言名偃)说的对。我刚才是和他开玩笑呢。[210]

深知艺术对于人类的教育有巨大效果的孔子曾这样说:做一件事,知道非做不可才去做,不如愿意去做的好,更不如做起来觉得有一种乐趣的好。[211]所以做事一定要培养对事的感情,艺术的感染也是一种培养的途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重视诗歌和音乐的理由。

孔子本人也是深受文学艺术的教育的好处的。我们看,孔子的语言很富有形象性和暗示性,换句话说,就像诗一样。孔子的精神就是很乐观、很积极,像健康的音乐一样;他自己身上体现了他所指出的文学艺术所应起的良好作用。

孔子不但把诗歌音乐和教育联系起来,而且把它当作了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组成部分,于是孔子在从卫国回到鲁国的晚年,就把整理当时流行的诗歌和音乐当作了首要的工作。他曾得意地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诗歌的乐谱才入了正轨,错乱的歌词才就了序。[212]他这一工作是规模宏大的,几乎触及当时全部流行的歌词和乐谱。正是主要靠了他的整理、提倡、保存,那部辉煌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才广泛流传起来。

通过自己对诗歌和音乐的辛勤的钻研,深切地理解到它的作用,发挥到教育上,提高到政治上,并且自己做出了成绩,给后代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给了后代许多珍贵的启示这就是孔子在文学史、艺术史上的贡献。

更新于:2个月前

译文

《孔子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56年,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本书又多次再版,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向海外,成为了读者了解孔子的一个窗口。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基础介绍

李长之

李长之

孔子的故事孔子,诗歌,故事,音乐,二七李长之二七 整理诗歌和音乐,孔子对于音乐是有很深的情感的,我们从他在齐国因为听到《韶》乐而有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儿这件事里已可看出了。孔子对音乐下过很大的功夫,同时,也像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一样,是虚心而踏实的。他跟鲁国音乐专家师襄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