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孝经译注 > 佚名

庶人章第六

2024-02-10 〔孝经译注〕 佚名 孝经 庶人 译注 佚名

本篇导读

庶人是指天下一般百姓。自古而言,中国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除了士以外,其余三者皆可以称为庶人。本篇为五孝之末,它上承了前四章(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纲领式的讨论。本章表面上说明了庶人行孝的原则,同时亦揭示中国文化里天、地(宇宙)和人(个体/群体)一体化的世界观,以及孝的普遍性和超越性。

用天之道[1] ,分地之利[2]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1 用天之道:用天道、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天道,指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等自然规律。

2 分地之利:分别情况,因地制宜,种植适当的农作物,以获取地利。

译文

利用春、夏、秋、冬节气变化的自然规律,分别土地的不同特点,使之各尽所宜;行为举止,小心谨慎;用度花费,节约俭省;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庶民大众的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终无始的。孝道又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来,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的事。

赏析与点评

作为五孝之末,《庶人章第六》重申孝的总纲。通常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的解释有二:一、庶人(专指农民)要顺应四季变化,认识和运用不同的土地种植,并谨言慎行,节约用度,以供养父母。二、所有平民百姓(包括农、工、商)应该顺应自然秩序(天之道),利用自然资源(地之利),努力工作,以作为供养父母之资。然而,若我们细读《孝经》,便会发现本经讲天、地和人的时候,实质在述说预设的宇宙秩序。在儒家学说里,宇宙秩序就是社会秩序,所以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长幼尊卑有序,天子就是天子,诸侯便是诸侯,大夫还是大夫,不同的人就要遵守不同的礼法,这便是殊;但不论是什么阶层的人,面对孝道却是平等的,这就是一。虽然人人身份分殊,但大家遵循的孝道却是一致的。所谓一就是社会的共同价值。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这个一恍如一根定海神针,只要它深植人心,国家和社会便不会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

所谓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中国古人孝顺父母,讲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最重要的还是顾念父母的感受。为了不让父母伤心难过,为人子女做任何事都不可太自我中心。有时候,就是多了这一点考虑和顾念,我们便不会因一时冲动而犯错。

更新于:7个月前

译文

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宋王应麟疑其为后人依托孔子、曾子而作。清纪昀以为是孔门后学七十子之徒所作。《孝经》有今文、古文之分。《古文孝经》有二十二章,《今文孝经》有十八章。《新论》说《古文孝经》有一千八百七十二字,今文经相异者有四百多字。唐代玄宗注《孝经》用今文本,邢昺疏亦用今文本,成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宋朱熹《孝经刊误》又用古文本。删二百二十二字,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清吴澄《孝经定本》,又改用今文本,分经一章,传十二章。主旨宣扬封建孝道。以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主张不亏体、不辱身、养志重于养体;并细分为庶人之孝、士之孝、卿大夫之孝、诸侯之孝、天子之孝等。是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参考书。

基础介绍

佚名

佚名

孝经译注孝经,庶人,译注,佚名佚名庶人章第六_庶人章第六拼音,本篇导读庶人是指天下一般百姓。自古而言,中国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除了士以外,其余三者皆可以称为庶人。本篇为五孝之末,它上承了前四章(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纲领式的讨论。本章表面上说明了庶人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