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语 > 孔子

里仁篇

2024-09-08 〔论语〕 孔子 论语 孔子 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更新于:11天前

译文

儒家著作。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孔子言行而成。共二十篇。内容多为孔子思想言行的记录,亦有弟子之间、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谈话记载。本书汉代有余文《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后两者已佚。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以《鲁论语》为基础参考、混合各本遗存编集而成。注本以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疏》见重于时,何“解”邢“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孔子的思想完整地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表现形式是“礼”。“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个人行为的仪则,是孔子用以调整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的工具。“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孔子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该名副其实。他提倡“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不相信鬼神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主张“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客观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学敬业的高尚精神。《论语》一书已有多种外文版本,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灿夺目的珠玑。

基础介绍

孔子

孔子

论语论语,孔子,里仁篇孔子里仁篇_里仁篇心得体会,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猜你喜欢